訊息原文

1 人回報3 年前
劉伯溫預言 聽聽參考 疫情那麼嚴峻 做個警惕也好。
https://youtu.be/0y_Nwf0Ge4g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是朋友轉發。也值得參考! 剛剛,鐘南山突然發聲,關於疫情的四大真相! 烽火揭曉 2020.02.12 本文由未來局勢(ID:yoo2211)原創 作者:軍武說策 2月11日,不少單位已經復工, 今天街上的行人好像也多了起來,從武漢「封城」到今天,在家憋了整整兩周的人,似乎都開始放鬆了警惕!不少人樂觀的以為,我們可以不用那麼緊張了!但是!絕對不可以放鬆警惕! 因為剛剛,鐘南山院士接受採訪,被問及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下降,是否說明拐點到來? 鐘院士說:「不能完全證明拐點到來,拐點還有幾天,2月下旬可能到達高峰。」 注意,拐點還未到來,現在大家覺得松懈的這幾天,恰恰是抗疫最最關鍵的時刻! 下面我想通過四個壞消息,來說說目前的疫情形勢,以及我們該怎麼做。 第一個壞消息: 李文亮醫生的去世,有四個地方不容樂觀。 2月7日凌晨,李文亮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年僅34歲,他的離開,刺痛了很多人,但從純疾病角度來分析,我們應該提高警惕。 因為第一,之前一直說新冠病毒,老年人最容易被擊潰,但李文亮才34歲,並且沒有基礎性疾病,依然中招並不幸離世,說明這病毒對年輕人威脅也很大。 第二,李文亮曾發出預警提醒大家病毒凶猛,而且他已經做了防護,但他依然被一名82歲的患者傳染,說明病毒傳播力很強。 第三,李文亮患病前後曾被訓誡,並一直處在輿論漩渦,情緒上應該多少會受影響,而這樣的心理性影響,可能會影響到他的生理健康,所以,心態對疾病的影響不可忽視。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李文亮出現咳嗽、發熱後很快住院,並多次檢測結果都是陰性,直到20天後才查出陽性並確診,說明目前的檢測手段,還不夠完善。 而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們之前的方法一直都是:對病人進行2次核酸檢測,陽性就是感染,陰性就是沒有。如果兩次測試都是陰性,就說明他沒有被感染,或者是已經被治癒了! 然而,杭州一個病人的出現,讓這一結論被徹底打破了!該病患竟然是在進行了,7次核酸試劑後才被確診! 再加上李文亮的核酸檢測,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之前那些已經通過檢測確認沒有患病的人,其實都可能還是潛在感染者! 他們成為「漏網之魚」後,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我們不敢去想,之前有多少人,以為自己沒有被感染,就這樣回了家,並且繼續和身邊的人接觸著!而他們或許會因為被排除了感染可能性,更加放鬆了警惕! 事實上,就在2曰5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醫學專家王辰在接受白岩松專訪時說,核酸對於真實病例的檢測率,不過30%-50%!也就是說,現在有超過一半的感染者,沒有被檢測出來。 病毒的狡猾和醫學手段的局限,讓疫情越來越複雜,所以,現在是最讓人擔心的時刻:有不少人在放鬆警惕,然而情況遠沒有我們想象的樂觀! 第二個壞消息:病毒潛伏期不穩定。 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 這個關鍵結論,刷新了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 所以目前禁足19天後,我們還是需要提高警惕,起碼最近一周內,最好別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第三個壞消息:各類特殊病例相繼出現。 2月9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佈,該院一位進修醫師藍某被確診。 但奇怪的是,1月23日藍某曾接觸確診患者後,連續16天未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 直到2月7日晚上,藍某的愛人韋某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該院再次叮囑藍某繼續嚴格居家隔離, 2月8日上午,醫院對隔離中的藍某進行核酸檢測,顯示結果為陽性,確診為新冠肺炎特殊病例(無症狀感染者),隨後將藍某送往定點救治醫院進行治療。 今天在湖北武漢,北京援助武漢醫療隊,還發現一個特殊病例,患者治療後,已經符合了出院標準,兩次核酸結果顯示為陰,但肺部影像顯示仍有肺部感染的跡象。 丁新民主任醫師說,這種類似的「假陰性病例」,不光是他們自己遇到,像報出來的中日友好醫院的病例,三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最後肺泡灌洗液里,還是能檢測到這個病毒,說明這個病毒特別狡猾,我們對它,還是要有一個充分認識的過程。 專家表示,若是假陰性的病人的病人出院以後,不排除感染他人的可能! 第四個壞消息:病毒無孔不入。 寧波有位確診者,很多人都知道了:沒去過疫區,沒接觸過野生動物,也不認識什麼確診者,但他被傳染了。 公安部門調查發現,1月23日早上,他去菜市場買菜,在一家攤位遇到了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感染者,但當時大家都不知道。 倆人不認識,也都沒戴口罩,在那個攤位面前,近距離共同駐留了15秒,就在這15秒里,那位先生被感染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有人在去買藥時,在吧台和感染者近距離駐留50秒被傳染。 有人和感染者共同開會被傳染。 有人排隊買烤鴨時被傳染。 還有多人在同一家浴室洗澡後被傳染…… 短短15秒就被傳染,可見病毒無孔不入,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白岩松在專訪醫學專家王辰時,曾問:何時會出現「拐點」?王辰也和鐘南山說一樣的話: 「現在疫情的底數並不清楚,判斷根據不足,社會上未能進行隔離的病人,傳播威脅性還是很大,「拐點」無法預測。」 所以,綜上,現在的情況就是:疫情仍在發展,病毒愈發複雜,並且,也依然沒有特效藥。 一切跡象都表明,現在仍不能放鬆警惕,雖然我們已經覺得熬了很久,但極大可能,目前還在抗疫上半場。 我們當然都堅信,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和努力,完全可以打贏這場仗,但顯然,我們距離勝利還有一段時日,短期內,我們還必須得嚴防死守。 對沒錯,「死守,熬也要熬死病毒。」 不上班的人最好繼續宅著,能不出門還是盡量不出門,不見人。 因為目前,重慶發現了65起聚集性疫情,上海聚集性疫情有45起,其中家庭聚集有38起,單位同事有3起。並且,因為聚集而導致互相傳染的案例,佔比相當高,而且一直在增加。 所以,想聚餐、聚會的,還是收起你的蠢蠢欲動吧。 不要心懷僥倖,不要不以為然,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如果不得不出門,怎麼辦?戴口罩,勤洗手,盡量和別人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尤其在電梯等密閉環境,更不能摘下口罩。 還有大家不要忽視,一個比口罩還危險的部位,那就是自己的鞋。 因為我們不知道病毒攜帶者,在哪裡吐了痰,如果踩上攜帶病毒的痰,鞋跟你一起回了家,那病毒就隨時危害家人健康,所以建議大家沒事不要到處溜達,那相當於是到處踩雷。 如果必須外出,鞋一定要與居室隔離,並噴灑酒精消毒,最好不要放在家裡。 國家在抗疫,醫生在抗疫,但最關鍵的抗疫者,還是我們自己。 嚴格的自我防護,是我們每個人最後、也最有力的抗病毒防線。 現在才是抗疫關鍵時期,前段時間看似嚴峻,其實家家戶戶都宅在家裡,病毒可能還無法趁虛而入,而現在只要稍微有一點鬆動,就會給病毒可乘之機。 我們要做好堅持「一段時間」的準備,想三五天結束戰鬥是不可能的,在家憋得多難受,也得繼續忍,出門戴口罩再不舒服,也得繼續戴。 否則,我們越大意,戰線就會拉得越長,如果10個人裡面,有1個人麻痹大意,那麼就等於有1億多中國人在幫病毒的忙,這就可能使我們前線拼命的醫護人員前功盡棄,更使其他13億人的付出前功盡棄! 如今這場病毒攻堅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階段,為了不功虧一潰,為了我們大家所有人的健康,請大家一定要轉發提醒更多人: 只要人人嚴格防護,不聚餐不聚眾,為自己,為家人,也為祖國,我們14億國人團結一心,「悶」也要「悶」死病毒, 我們就必將早日打贏,這場艱難的抗疫大戰! 加油!中國!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很長,但推介必看及轉發這中國人的驕傲~👇👇👇👇 剛剛看到有這樣一個消息發佈, 比爾蓋茨公開批評特朗普: 「你不信任任何中國人, 不信任華為、不信任中國科學家、 不信任中國程序員等技術人員。 那麼世界上, 就沒有其他科學家能值得你信任!」 比爾蓋茨為啥這麼急? 因為有個神秘的中國大佬, 疫情期突然效力祖國了! 這個中國人的履歷, 可以用「王炸」來形容, 他是美國所有巨頭公司里, 職位最高的中國人! 也是硅谷科技圈最有權勢的中國人! 攪動世界20年的風雲人物啊, 竟在危險的疫情期效力祖國! 他,就是 *沈向洋*。 1966年出生的沈向洋, 太聰明也太「逆天」了,人生扶搖直上: 12歲,別人才讀初中, 他已經初中畢業; 接著初中只讀了兩年, 不滿14歲,就考進南京大學, 20歲左右,就獲得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 之後,沈向洋考入美國最頂尖計算機學院: 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一步為人先,步步甩人十條街。 博士畢業,沈向洋選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方向, 別看今天人工智能, 在全球都是個香餑餑,可在30多年前,這一領域根本乏人問津, 誰要說研究這個, 那抱歉,太冷僻也太遙遠, 和誰聊一下「人工智能」, 一定會被當作「瘋子」看待。 沈向洋卻認定了這個, 幾乎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 科研人眼裡, 30年後的未來,已近在眼前。 1994年,當他公佈, 第一個人工智能三維全真模型時, 全世界幾乎還沒有人, 在這一領域進行類似的工作; 他寫的論文里,有世界上最早, 由照片轉換成虛擬現實的研究, 他設計的「四分樹樣條數函數算法」, 則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參數估計算法。 在那個中國留美博士, 還不受重視的年代, 沈向洋,直接被蘋果公司、 微軟公司發聘書要「搶走」。 他最後選擇了微軟, 這個全球最知名的美國巨頭。 優秀如他, 即便是在高手如雲的美巨頭企業里, 仍舊能「玩轉江湖」! 沈向洋一出手, 就開發出微軟的北美第二大搜索引擎: 必應(Bing); 還有情感機器人,微軟人工智能: 小冰。 而那些年,因中國高科技的落後, 國外看不起我們, 尤其微軟這樣的巨頭企業, 高管陣營里, 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容身之地。 是沈向洋,打破了國外對我們的偏見! 2004年, 沈向洋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兼首席科學家, 他只有38歲, 達到了別人50歲才能走到的高度! 2006年, 他成為世界最大的頂尖學會: IEEE會士(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2007年, 沈向洋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微軟給了他最高級別待遇: 全球資深副總裁! 在美巨頭企業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副總裁職位必須是美國國籍, 可沈向洋20多年供職微軟, 從始至終都是中國籍, 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副總裁職位, 他都沒有松口要加入美國籍, 美國方面為了留住他, 這是下了多大的讓步啊! 從此,沈向洋成為美國所有巨頭公司里, 職位最高的中國人! 也是硅谷科技圈最有權勢的中國人! 國際巨頭裡, 屈指可數的華人高管啊, 他是微軟的「王炸」牌, 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 攪動世界人工智能風雲20年! 也許有人會問, 百度總裁陸奇博士當年回國時, 不是說也代表人工智能最高水平嗎? 陸奇確實是一位傳奇人物,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 陸奇當年能進入微軟, 就是得益於師兄沈向洋的推薦! 在國外看來, 美國科技圈及人工智能領域, 沈向洋是首席科學家, 甚至高出陸博士半個身位。 麻省理工學院這樣評價: 如果你在感情上難以支持微軟, 那是你還未曾遇見沈向洋 。 微軟研究院創始人里克·雷斯評價: 沈向洋讓微軟亞洲研究院, 發展到了難以置信的高度。 歐美給了他最高級別的待遇: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 他獲得全美亞裔年度傑出工程師大獎; 2014年, 微軟公司年度技術領袖獎...... 對全世界來說,沈向洋, 就是中國在IT界(人工智能), 幾乎能碾壓所有人的「神」, 他站在那裡,代表著中國人能行! 如此功成名就,他是履歷輝煌的華人之光, 但因他的低調, 除了人工智能界視他為「男神」, 在普通人看來, 他是神秘而不為人知的「大佬」。 直到去年11月,他一舉激起千層浪。 微軟突然宣佈, 沈向洋因個人原因辭去副總裁職位, 2020年2月回國。 什麼樣的個人原因?微軟沒有多說, 有相關人士分析, 是因半年來美國對華為不擇手段的打壓, 激起了沈向洋的愛國義憤。 畢竟,沈向洋心裡一直有中國。 早在1998年他在微軟剛立足, 看到國內人工智能的落後, 就馬上跑回北京, 參與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後更名微軟亞洲研究院) 並擔任計算組主任。 這個研究院的創立, 對中國而言意義十分重大, 它是人工智能的一座里程碑, 堪稱中國IT界的「黃埔軍校」。 十來年里, 沈向洋不斷將微軟先進技術,引進中國市場。 2004年, 在他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後, 更將這所研究院, 辦成了中國科技界人才鼎沸的搖籃, 一共走出了7000多名院友, 堪稱撐起中國人工智能的半壁江山: 其中200多位院友, 在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執教; 35位院友, 是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 美國計算機協會, 或美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員; 超過15位院友在500強企業, 和中國互聯網企業巨頭: 如阿里、百度、小米擔任總裁, 現在阿里巴巴的大佬王堅、 小米創始人林斌等, 就都在裡面學習工作過。 這所研究院, 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譽為, 世界最火計算機實驗室。 有人問,沈向洋的貢獻有多大? 業內權威的說法是: 他帶動了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 這樣一位享譽世界的「風雲大佬」, 去年決定要辭職回國了。 微軟中國做了一件從沒乾過的事, 發佈一封感謝信, 將沈向洋稱為「微軟的中國先生, 中國的微軟大使」, 還說「廿三歲月,赤子之心! 縱有萬千語,難訴離別情!」 都離職了,還這樣不捨, 微軟從來沒有對一個中國人這樣重視! 媒體打的標題是: 沈向洋離職,美科技巨頭再無華人高管。 美國多次輓留,也有很多人不理解, 沈向洋都走到人工智能的巔峰了, 美國也給了最好的待遇,他還缺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再多的錢, 買不來沈向洋一顆閃耀的「中國心」。 2020年2月,是他計劃回國的日子, 可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他阻隔國門外。 一些幸災樂禍的人又跳出來: 「中國經濟因疫情受到打擊, 沈向洋肯定不會回去了, 疫情那麼嚴重他敢回嗎? 經濟那麼低迷他能回嗎?」 確實, 當時疫情席捲中國,是最嚴峻的時刻, 很多海外人才都在觀望, 有哪個科學家,敢冒險呢? 而兩個月來, 沒有任何關於沈向洋的消息, 就連很多國人都開始覺得, 沈向洋不會回來了, 明明那麼好的待遇,為啥回來? 現在又是疫情的阻隔,憑啥回來? 可是, 當3月5日沈向洋受聘清華時, 眾人皆驚! 他已經離職了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 2月份國內疫情還比較嚴重的時候, 他已經冒著風險決定效力祖國了! 說到,他就要做到! 3月5日當天清華公佈: 沈向洋, 成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 今天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官網上,已經能查到沈向洋的博士生招生計劃,他要為祖國培養新的AI人才。 在得知沈向洋歸國後,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急得公開指責特朗普: 「如果你不能信任華為, 以及中國科學家和開發者, 世界上將沒有你想要的人才, 你一定會後悔讓這些中國科學家離開!」 而沈向洋的低調回歸, 四個月來沒有太多媒體宣傳, 可現在,必須讓全中國人知道他! 在微軟,他的身份有兩個, 一個是全球副總裁, 一個是首席科學家。 在世界,他的身份有兩個, 一個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但最終他的身份只有一個, 那就是:中國人。 疫情期,祖國最難的時刻, 沈向洋選擇了歸國, 他是黑夜中高舉的火把, 為海外人才的回歸照亮了前路。 這位人工智能界公認的「男神」, 必將引發新一輪的歸國浪潮, 人才回歸,中華崛起, 其勢,不可擋! 沈向洋回國後提出: 量子計算, 將是下一個十年的技術趨勢。 他還說了人工智能, 在這次抗疫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發展人工智能是真正造福人類的, 尤其最近的疫情, 讓人工智能真正有機會應用到很多方面。 一方面,人工智能加速, 推進預防診斷治療; 另一方面,通過AI數據分析, 可以從全球衛生健康、流行病學方面, 確定疫情傳播的特徵、變化、趨勢, 利用遠程協作,讓全球各地的醫生, 能一起看到怎麼去應對風險。」
    2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智慧手錶於新冠肺炎之隱形缺氧(Silent Hypoxemia/Silent Hypoxia)的可能角色】 疫情升溫,不少接觸者會被居家隔離,一旦發病再連絡檢驗,然後安排就醫。但是,現在的醫療資源,尤其是北部相對不足,因此,確診的輕症者,也會被安排在家中等候住院或者被安排住在防疫專責旅館。這幾天,居家隔離者或是確診者猝死的事件時有所聞。推測可能發生了一般所說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 (正確的說法是「隱形低血氧症」(Silent Hypoxemia)或者照字面上來說是「沈默的低血氧症」)。 早在去年四月,Dr. Richard Levitan就曾在《紐約時報》就寫到:不少患有嚴重新冠肺炎的病人,來到急診時,雖然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達50%(正常人是95%-100%),但是,病人本身卻不覺得喘,因而稱之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病人本身雖然不覺得喘,但是這樣的「低血氧」卻會快速的進展到呼吸衰竭而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如果能夠盡早發現這樣的「低血氧」,盡早就醫治療,或許可以改善預後。 其實,這樣的「低血氧」並不難發現,只需要有一台「血氧飽合度偵測儀」或簡稱「血氧計」就可以。但是,在疫情嚴峻的此刻,血氧計,已經是一機難求了(真希望台灣此時也能有「血氧計」國家隊,能夠大量生產)。為了避免發生憾事,政府之前有提供「血氧計」給集中檢疫所內的確診個案,讓他們自行測量,一旦發現血氧下降,就緊急送醫。 在居家隔離或者在防疫旅館,如果沒有血氧計,有沒有什麼可以讓自己稍微安心的做法呢?能不能使用智慧手錶來測量呢? 身為胸腔重症醫師,阿金手邊剛好有一台「血氧計」,上個月也買了一台Garmin Venu手錶,就來為大家測試比對一下: #如何測量血氧? 1. Garmin Venu支援全天候監測血氧,也可以單次測量,需要處於靜止狀態下(錶底要緊貼皮膚)才能測量,動態活動時無法測量,大約15秒左右就可以量出來。無論是心率(例如圖中的每分鐘74下)或者是血氧(97%),都和血氧計測出來的一致。我反覆測試,有時候會有1~2%的誤差,這個也可能是因為兩者的測量位置不同的關係,不過,我覺得這一點點誤差是可以接受的。 2. 另外,因為血氧計是給站在病人對面的醫生看的,所以,在測試者這端看,數字就是反的。我為了拍照,就想說把手錶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因為手錶在手腕內側比較無法貼著皮膚(有肌鍵的突起),結果,血氧就差了3%,所以不建議戴在手腕「內側」測量。其實,手錶配戴的位置、貼合度、還有皮膚上的汗水、灰塵等等,也都會直接影響監測的結果,可能會出現些微的誤差,所以正確的配戴很重要。 #怎麼樣的數據算是異常?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如果發現血氧小於等於92%就要聯絡送醫。我覺得,使用手錶可以反覆測個三四次,如果大部分時候都是小於等於92%,那就真的是低了。 #需要多久測量一次?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針對確診的民眾居家使用血氧計的檢測,建議是早中晚各一次。如果你閒著也沒事,要每一兩個小時測一次也可以,不過,至少就是一天測個三次。另外,在睡眠時,其實Garmin會連續的測量血氧飽合度,採樣頻率是每分鐘一次,你起床的時候也可以看看每晚的血氧,是否有哪一天出現明顯的下降情況,就要聯絡就醫。不過,夜間血氧下降,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像是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者是氣喘。所以,我建議,可以在白天的時候,再測個幾次,以便確認有「持續低血氧」(小於或等於92%)的情況。Garmin Venu的血氧測量,其實也可以做到全天候持續監測,不用怕忘記測量。從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就可以看到完整24小時的血氧曲線,可清楚觀察血氧升降變化趨勢,更能即時反應身體狀態,非常方便。(官網上寫說Garmin電力一向很強,可連續使用一周,但開啟全天候血氧感測,確實會影響電力,你也可以不開全天,自己記得固定時間手動測量) #其他可以輔助的參數 雖然「快樂缺氧」或「隱形低血氧症」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呼吸速率」並沒有增快的情形。但是,一般人在血氧較低的時候,其實會出現,呼吸次數會增加、心跳也會加快等「代償現象」。那麼,什麼叫著快呢?你可以和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值來做個比較,如果上升超過20%(也有人說是15%),就算是快。 例如: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呼吸速率是每分鐘14次,上升到17次,那就算是快了,當然,真正的喘,都是在每分鐘20-30次以上的。 平時靜止狀態的平均心跳如果是每分鐘74次,那麼心跳上升到90次以上就算是快了。 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呼吸或心跳比平日快越多、持續而不是短暫的快、血氧比平日低越多,越多項的異常,那病況有惡化的可能性就越高,就需要聯絡就醫。(Garmin手錶也能夠持續性的監測呼吸速率,手錶可以看到即時呼吸速率,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 App也可清楚看到全天的呼吸速率變化,很簡單就能觀察到是否有異常的起伏) #6分鐘走路測試_6MWT 文獻上也有學者建議,可以針對輕度的患者,可以進行「6MWT 6分鐘走路測試 Six Minute Walk Test」,也就是在6分鐘內快走,看看能走多長的距離?一旦發現有以下狀況時,建議聯絡送醫: A. 6分鐘內無法行走超過1400呎(427公尺)或 B. 在行走過程中,血氧下降到低於90%,則必須立即停止 (註:在集中檢疫場所須戴著口罩,且有醫療人員在旁時進行,如果靜止狀態時血氧就已經低於 93%、或年齡大於70歲、本來有心肺疾病、或是孕婦,則請勿嘗試) 但是,考量到輕症病人或是居家隔離的人,只能待在房間裡,比較沒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行走,這個「6分鐘走路測試」,其實比較不可行,而且,如果是已發病,在沒有連續監測血氧的情況下、沒有醫療人員在旁時,如果勉強完成,可能有一定的風險。(Garmin手錶在室內沒有GPS的情況之下,仍可以估計行走距離,它是利用手錶內的加速度計,偵測手的擺動幅度,並以身高當為參考值來計算走路的步距,但與有開啟GPS的狀態相比,會有些許的誤差)。 如果你在居家隔離,或是輕症住在檢疫旅館,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惡化,想要瞭解自己的狀況,又剛好有配戴具有這些功能的手錶,你或許可以參考以上的測試做做看。 #與其擔心害怕_不如瞭解面對~ Garmin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