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太離譜了,居然將故宮國寶文物2000件與日本交換,日本100件文物,展期50年,台灣怎麼會有這樣的政府,這些文物都是世界無價之寶。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假的。「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件文物,將與日本100件文物互換,且雙方交換展期50年」乙事,故宮博物院澄清絕無此事,媒體流傳內容與實情不合,呼籲民眾請勿訛傳或再轉傳訊息,避免造成社會大眾誤解。

    出處

    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10349
    國立故宮博物院聲明稿
    6 年前
    4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台北故宮2000件文物與日本交換100件文物,展出50年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楊渡觀點:蔣介石的遷台三寶──黃金、故宮、人才 2021-08-20 07:10 24222 人氣 最近因阿富汗政權崩潰,總統帶著美金大逃亡,引發熱議。越南阮文紹、菲律賓馬可仕重被論及。台灣政壇不甘寂寞,蔣介石1949大撤退,也被對比為「1949帶著黃金大逃亡」。 要對比來看也可以,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你會看見蔣介石最為奇特而超越歷史的一面。 蔣介石帶給台灣有三寶:黃金、故宮、人才。 蔣介石確實從大陸搬走黃金。第一趟搬走200萬兩黃金,占中央銀行黃金存量的一半,時間是1948年11月30日,當時徐蚌會戰(大陸名為淮海戰役)還在打,國民政府雖然敗局已定,但戰爭打到1月才結束。更何況,長江天險還橫在中共眼前,蔣介石居然已經開始把黃金遷移到台灣。其後陸續遷台的黃金,加起來總共有400多萬兩。 雖然看起來數量不少,但在戰火中,數百萬軍民的遷移運輸,戰爭物資的需要,各種陸海空軍種的使用,最後所剩不多。1950年6月,蔣介石下令所有運回台灣的黃金,全部繳回國庫。而依據台灣銀行的資料,這時繳回的黃金有108萬兩。在舊台幣大貶值之下,新台幣的發行,就是靠著這些僅剩的黃金儲備,才能穩住大局。 第二寶是故宮文物。第一批起運時間是1948年12月22日。遷台文物合計:故宮博物院320箱,箱裡有3409件文物;其中古物295箱,圖書18箱,文獻7箱。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則有220箱。同時運送的,有中央圖書館的珍本書60箱,這次主要是以明朝以前的刻本、校本、手抄本為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有120箱,它擁有最珍貴的甲骨與金石古文物。此外還有外交部重要各國條約檔案60箱。其後又運了兩趟。 這些國寶有多貴重呢?2013年,米芾的畫作〈深山夜雨〉在紐約的拍賣會上亮相,起拍價是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阿富汗總統賈尼(Ashraf Ghani)帶走的1.7億美元,也不過米芾的6幅畫作而已,而故宮米芾的作品有71件。更不必說朗世寧的畫作價值動輒上億美元,而故宮有64件。其它的無價之寶更難以估計。 有了故宮,台灣終能因保存數千年文化瑰寶,具有中華文化的代表性,故宮也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故宮文物渡海,圖為1949年故宮人員在臺中糖廠庫房工作情形。(故宮官網∕北溝傳奇) 故宮文物渡海,圖為1949年故宮人員在台中糖廠庫房工作情形。(故宮官網∕北溝傳奇) 然而,蔣介石帶給台灣最重要的國寶,是人才。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開打之日,蔣介石就預感不妙,他召集朱家驊、傅斯年、陳雪屏等人開會,討論如何「搶救學人」,以避免學者為戰火所波及。 1949年大撤退的時候,陳誠為避免來台難民過多,無法負荷,因此規定要一定級別以上的學者、教師、公務員等,才發給入台證。因此1949大遷徒來台130萬人之中,公務員、地方文官、知識份子、大學生等,約莫有30幾萬人,其中不少原是大學老師、文人、作家,而當時台灣的高等學府只有台大、台中農業學校(後來的中興大學)、台南工業學校(後來的成功大學)等,這些學養俱佳的知識份子值此亂世,無處可去,只有「高成低就」,到台灣各地先謀取教職,求一個生存的工作再作打算。台灣各地的師範學校、中學,甚至小學,都成為流離世代棲身的去處。 這些人才,包括了被畫壇譽為「中國現代繪畫導師」的李仲生,國畫大師、國學大師等。還有後來成為大家的齊邦媛老師(她曾到台中一中任教)。一時俊彥進入台灣中小學,為青年學子啟蒙,那是何其幸運的文化盛事。 我寫《有溫度台灣史》的時候,細細回看這一段歷史,都不禁為蔣介石感嘆。此君在世局尚未全敗之前,預先安排退路,黃金、國寶能安全撤退台灣,已屬稀奇,最重要的是,在那流離亂世,居然沒有忘記對人才的重視。這是何等胸襟! 台灣因為他的長期戒嚴與連5任總統,批判他的不民主,但相對的,他竟能在數百萬大軍慘敗撤退,整個大陸喪亂的危局之中,沒有灰心喪志,仍不棄不餒,繼續奮戰,保有台灣為基底,重建台灣,再起生機。這種意志力,絕對是古今少有的。 不要把蔣介石等同於那些流亡者,他為台灣帶來三寶:黃金、故宮、人才。黃金、故宮,都交給國家;而30萬人才大遷徒,為台灣帶來文化根底,更是任何流亡政權做不到的。 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在兩岸問題尚未解決之前,絕對無法有定論。因為他是造局者,而這一局內戰加冷戰的「雙戰格局」還未結束。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只能期待於未來的大歷史了。(相關報導:寧願不打也要堅持疫苗廠牌 特殊族群曝「攸關性命」的背後原因|更多文章)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7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楊渡觀點:蔣介石的遷台三寶──黃金、故宮、人才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90172 最近因阿富汗政權崩潰,總統帶著美金大逃亡,引發熱議。越南阮文紹、菲律賓馬可仕重被論及。台灣政壇不甘寂寞,蔣介石1949大撤退,也被對比為「1949帶著黃金大逃亡」。 要對比來看也可以,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你會看見蔣介石最為奇特而超越歷史的一面。 蔣介石帶給台灣有三寶:黃金、故宮、人才。 蔣介石確實從大陸搬走黃金。第一趟搬走200萬兩黃金,占中央銀行黃金存量的一半,時間是1948年11月30日,當時徐蚌會戰(大陸名為淮海戰役)還在打,國民政府雖然敗局已定,但戰爭打到1月才結束。更何況,長江天險還橫在中共眼前,蔣介石居然已經開始把黃金遷移到台灣。其後陸續遷台的黃金,加起來總共有400多萬兩。 雖然看起來數量不少,但在戰火中,數百萬軍民的遷移運輸,戰爭物資的需要,各種陸海空軍種的使用,最後所剩不多。1950年6月,蔣介石下令所有運回台灣的黃金,全部繳回國庫。而依據台灣銀行的資料,這時繳回的黃金有108萬兩。在舊台幣大貶值之下,新台幣的發行,就是靠著這些僅剩的黃金儲備,才能穩住大局。 第二寶是故宮文物。第一批起運時間是1948年12月22日。遷台文物合計:故宮博物院320箱,箱裡有3409件文物;其中古物295箱,圖書18箱,文獻7箱。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則有220箱。同時運送的,有中央圖書館的珍本書60箱,這次主要是以明朝以前的刻本、校本、手抄本為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有120箱,它擁有最珍貴的甲骨與金石古文物。此外還有外交部重要各國條約檔案60箱。其後又運了兩趟。 這些國寶有多貴重呢?2013年,米芾的畫作〈深山夜雨〉在紐約的拍賣會上亮相,起拍價是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阿富汗總統賈尼(Ashraf Ghani)帶走的1.7億美元,也不過米芾的6幅畫作而已,而故宮米芾的作品有71件。更不必說朗世寧的畫作價值動輒上億美元,而故宮有64件。其它的無價之寶更難以估計。 有了故宮,台灣終能因保存數千年文化瑰寶,具有中華文化的代表性,故宮也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然而,蔣介石帶給台灣最重要的國寶,是人才。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開打之日,蔣介石就預感不妙,他召集朱家驊、傅斯年、陳雪屏等人開會,討論如何「搶救學人」,以避免學者為戰火所波及。 1949年大撤退的時候,陳誠為避免來台難民過多,無法負荷,因此規定要一定級別以上的學者、教師、公務員等,才發給入台證。因此1949大遷徒來台130萬人之中,公務員、地方文官、知識份子、大學生等,約莫有30幾萬人,其中不少原是大學老師、文人、作家,而當時台灣的高等學府只有台大、台中農業學校(後來的中興大學)、台南工業學校(後來的成功大學)等,這些學養俱佳的知識份子值此亂世,無處可去,只有「高成低就」,到台灣各地先謀取教職,求一個生存的工作再作打算。台灣各地的師範學校、中學,甚至小學,都成為流離世代棲身的去處。 這些人才,包括了被畫壇譽為「中國現代繪畫導師」的李仲生,國畫大師、國學大師等。還有後來成為大家的齊邦媛老師(她曾到台中一中任教)。一時俊彥進入台灣中小學,為青年學子啟蒙,那是何其幸運的文化盛事。 我寫《有溫度台灣史》的時候,細細回看這一段歷史,都不禁為蔣介石感嘆。此君在世局尚未全敗之前,預先安排退路,黃金、國寶能安全撤退台灣,已屬稀奇,最重要的是,在那流離亂世,居然沒有忘記對人才的重視。這是何等胸襟! 台灣因為他的長期戒嚴與連5任總統,批判他的不民主,但相對的,他竟能在數百萬大軍慘敗撤退,整個大陸喪亂的危局之中,沒有灰心喪志,仍不棄不餒,繼續奮戰,保有台灣為基底,重建台灣,再起生機。這種意志力,絕對是古今少有的。 不要把蔣介石等同於那些流亡者,他為台灣帶來三寶:黃金、故宮、人才。黃金、故宮,都交給國家;而30萬人才大遷徒,為台灣帶來文化根底,更是任何流亡政權做不到的。 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在兩岸問題尚未解決之前,絕對無法有定論。因為他是造局者,而這一局內戰加冷戰的「雙戰格局」還未結束。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只能期待於未來的大歷史了。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17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