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年前
食用油是另一個騙局!
冷壓油跟萃取油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轉貼分享FB友人的文章:
最近對食用油實驗很久
看來找出脂肪肝的來源了
我體重從84降到75kg
內臟脂肪從16降到13

來源在於食用油是萃取還是冷壓而成。

舉例芝麻油, 請大家切記這兩名詞"冷壓"跟"萃取"
擠出油來叫做"冷壓";
用溶劑把油吸出來叫做"萃取"。
芝麻用擠的產出的油很少,成本約5倍。
擠後的芝麻渣用溶劑吸出來的油成本超低,變成現在大家最常吃到的芝麻油。

冷壓油吃了就被排掉,所以體脂很難加。
萃取油吃了反而吸油,所以體脂不斷加。

這是因為溶劑本身就親油,所以再怎麼弄掉她,他的親油性還是很強,所以才會發生為什麼瘦子脂肪肝一樣很嚴重。

所以被妖魔化的動物油如豬油,他是吃了就被排掉,也就是為什麼豬油的碗特別好洗淨。
萃取油(沙拉油、酪梨油等非冷壓油)的碗超難洗淨的原因。

結論:
只要不是溶劑萃取出來的油,都是最健康的好油。

只要是萃取出來的油,全部都叫化學油。

老吃化學油的人照照你的肝⋯保證肥!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因為以最大的通路商「全聯」來說,架上的油90%以上,例如,以葵花子油為例,無論是「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都是用藥去浸葵花子而得的化學油,並非傳統自然榨出的天然油! 這令人震撼!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裏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亦即: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 到本文寫出的2017年2月,賣場所賣的葵花子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液體)浸葵花子得來的, 因為溶劑萃取的製油成本便宜很多。 「化學溶劑萃取食用油脂」與「古早傳統物理壓榨食物油脂」的差異: 「古早傳統物理壓榨製程」是將植物種子、或果仁、果肉、胚芽、果皮(如:大豆、亞麻仁籽、芝麻、花生、苦茶籽、葡萄籽、酪梨、椰子蓉、米糠…)等,這些可用來取得「植物油脂」的原料,進行破碎、加熱軟化後,以「壓榨取油」方式取油,就是人類數千年以來,使用「物理方式」的製油方法。 大約西元1900年以前,全球都使用此「古早傳統」方式,取得「植物油脂」 台灣在1970年代後,引進「化學溶劑萃油製程」。 目前,仍使用「古早傳統壓榨製程」的市售植物油脂,主要只有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種,另外就只有一家食品大廠開始做天然油來賣。 「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 他們的葵花子油都是用化學藥劑把油溶出來,本文這樣寫,若有誣衊他們,筆者([email protected])願負法律上的責任。 統一公司在賣場賣的葵花油,為什麼就不寫 “不使用化學溶劑萃取”呢?因為 「統一葵花油」這個產品就是“化學溶劑萃取”的嘛! 「化學溶劑萃油製程」如下: 是將「植物性製油原料」浸泡於化學溶劑(如正己烷、戊烷、庚烷、異丙醇…等化學溶劑)裡,使製油原料的油脂溶解在化學溶劑中,形成混合油;然後利用「食用油脂」和「化學溶劑」的沸點不同,對混合油進行加熱,使化學溶劑揮發回收,去除化學溶劑;再將剩下的液體加水,以分離機脫離雜質,得到「毛油」。 由於毛油可能殘留有毒性的化學溶劑不能直接食用,須再予精煉:將毛油送到精煉廠,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過程,製成市面上看到的「食用植物油脂」。 這種經過化學製程的油,讓我們簡稱之為「化學油」,原料雖是天然的,例葵花油的原料是天然的葵花子,但經化學方法提煉出葵花子油,其成分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自古以來人類將種子加壓,榨出所含的油,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麻油、花生油、苦茶油,這些天然、古法製造的油大都來自於傳統的榨油廠,是看起來並不“高級”的工廠。 這些傳統工廠所製的油不是油市場的主流,原因是 ➊榨油法的成本貴,若再加上要付通路商高額上架費,價格會很高,競爭不過溶劑提油法所製的油。 ➋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買到的看來高尚,大品牌的油是用化學藥劑去浸原料,把油溶解在溶劑裏,再儘量除掉化學溶劑。有的人知道,但不知此油有害健康到什麼地步。上網搜尋“溶劑提油”即可可證實內容。 「溶劑提油是用溶劑把原料中的油溶解出來,再經過一連串程序的製油法。」 「溶劑提油之目的在於提昇製油效率,大規模生產,省能源,自動化生產節省人工,成品品質佳而均勻,這過程還要用化學藥品,經過脫膠 脫酸 脫色 脫臭」 溶劑提油,其原料雖是天然,但所做出來的油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按:民國80年左右,筆者就開始食用用白芝麻油,就是買白芝麻給傳統的榨麻油工廠榨,食用油對血脂肪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高血壓怕中風,不知道若是血脂肪正常,就算有高血壓也不大會中風的。 我因喜歡研究健康已經四十年,經驗與哲理讓我了解與堅信:所有違反天然的藥物食物都會傷害健康。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曾在電視上說: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都在減少,只有台灣在增加。 為什麼?我認為是台灣人太聰明,懂得化學製油,並加以混合的人非常多。所以我們市售的油,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百分比,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各種植物種籽的油,各有其優缺點,只要它是天然的,就是好油。若是化學油無論其原料多好,經過化製就變成壞油了。 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 因為精煉過的油很容易酸敗,所以一定要氫化處理,除非它是精製棕櫚油、精製椰子油,才不須氫化。 氫化脂肪即「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凶,還會使女性較失去女性美(女人味),人體內製造女性荷爾蒙,其原料來源是脂肪。而化學油,不但其成分很難製成女性荷爾蒙,而且化學油脂還會干擾到女性荷爾蒙的運作,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台灣女性若改吃天然油,不到三個月,就會更美麗! 大家應改吃天然油,則腦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以前的人吃天然油,故很少此病)
    13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我們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一】 https://m.xuite.net/blog/tonycjones/twblog/590710050 我們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一是這些所謂的大廠出品的油
有一群研究慢性病的醫師在健康研討後轉發 
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以最大的通路商「全聯,家樂福,扣斯扣」來說,架上的油90%以上,例如,以葵花子油為例,無論是「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都是用藥去浸葵花子而得的化學油,並非傳統自然榨出的天然油! 
令人震撼!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裏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亦即: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 
到本文出稿的今天,賣場所賣的葵花子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液體)浸葵花子得來的, 因為溶劑萃取的製油成本便宜很多。 
「化學溶劑萃取食用油脂」與「古早傳統物理壓榨食物油脂」的差異:
「古早傳統物理壓榨製程」是將植物種子、或果仁、果肉、胚芽、果皮(如:大豆、亞麻仁籽、芝麻、花生、苦茶籽、葡萄籽、酪梨、椰子蓉、米糠…)等,這些可用來取得「植物油脂」的原料,進行破碎、加熱軟化後,以「壓榨取油」方式取油,就是人類數千年以來,使用「物理方式」的製油方法。 
大約西元1900年以前,全球都使用此「古早傳統」方式,取得「植物油脂」 台灣在1970年代後,引進「化學溶劑萃油製程」。 
目前,仍使用「古早傳統壓榨製程」的市售植物油脂,主要只有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種,另外就只有一家食品大廠開始做天然油來賣。 
「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 他們的葵花子油都是用化學藥劑把油溶出來,本文這樣寫,若有誣衊他們,筆者([email protected])願負法律上的責任。 
統一公司在賣場賣的葵花油,為什麼就不寫 “不使用化學溶劑萃取”呢?因為 「統一葵花油」這個產品就是“化學溶劑萃取”的嘛! 
「化學溶劑萃油製程」如下:
是將「植物性製油原料」浸泡於化學溶劑(如正己烷、戊烷、庚烷、異丙醇…等化學溶劑)裡,使製油原料的油脂溶解在化學溶劑中,形成混合油;然後利用「食用油脂」和「化學溶劑」的沸點不同,對混合油進行加熱,使化學溶劑揮發回收,去除化學溶劑;再將剩下的液體加水,以分離機脫離雜質,得到「毛油」。 
由於毛油可能殘留有毒性的化學溶劑不能直接食用,須再予精煉:將毛油送到精煉廠,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過程,製成市面上看到的「食用植物油脂」。 
這種經過化學製程的油,讓我們簡稱之為「化學油」,原料雖是天然的,例葵花油的原料是天然的葵花子,但經化學方法提煉出葵花子油,其成分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自古以來人類將種子加壓,榨出所含的油,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麻油、花生油、苦茶油,這些天然、古法製造的油大都來自於傳統的榨油廠,是看起來並不“高級”的工廠。 
這些傳統工廠所製的油不是油市場的主流,原因是
➊榨油法的成本貴,若再加上要付通路商高額上架費,價格會很高,競爭不過溶劑提油法所製的油。
➋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買到的看來高尚,大品牌的油是用化學藥劑去浸原料,把油溶解在溶劑裏,再儘量除掉化學溶劑。有的人知道,但不知此油有害健康到什麼地步。上網搜尋“溶劑提油”即可可證實內容。 
「溶劑提油是用溶劑把原料中的油溶解出來,再經過一連串程序的製油法。」 
「溶劑提油之目的在於提昇製油效率,大規模生產,省能源,自動化生產節省人工,成品品質佳而均勻,這過程還要用化學藥品,經過脫膠 脫酸 脫色 脫臭」 
溶劑提油,其原料雖是天然,但所做出來的油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按:民國80年左右,筆者就開始食用用白芝麻油,就是買白芝麻給傳統的榨麻油工廠榨,食用油對血脂肪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高血壓怕中風,不知道若是血脂肪正常,就算有高血壓也不大會中風的。 
我因喜歡研究健康已經四十年,經驗與哲理讓我了解與堅信:所有違反天然的藥物食物都會傷害健康。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曾在電視上說: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都在減少,只有台灣在增加。 
為什麼?我認為是台灣人太聰明,懂得化學製油,並加以混合的人非常多。所以我們市售的油,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百分比,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各種植物種籽的油,各有其優缺點,只要它是天然的,就是好油。若是化學油無論其原料多好,經過化製就變成壞油了。 
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 來源: [email protected] 
    45 人回報2 則回應1 年前
  • 常聽說,冷壓橄欖油只能涼拌,不可以加熱烹調,否則會............。 事實上,冷壓橄欖油是可以加熱烹調,否則國外的烹調節目為何常用冷壓橄欖油加熱烹調食物呢? 以下幾個理由供大家參考: 1.品質好的冷壓橄欖油稱為「特級冷壓橄欖油」,生產過程中嚴格控管,所以對熱敏感的「游離脂肪酸」(酸度)含量很少,加熱至180度才會產生油煙(比炒菜溫度高)。 2.冷壓橄欖油製作方法講究自然,所以含水量會比其它食用油高,當加熱時較易產生水煙而非油煙,所以不必擔心。 3.使用冷壓橄欖油烹調食物,所產生的油煙不會粘膩、廚具也好清洗。 4.雖然加熱過程中會破壞冷壓橄欖油裡富含的橄欖多酚及維他命E,但這些營養成份不會完全流失,無論如何還是比其它等級橄欖油豐富。 各種油品的發煙溫度: 發煙溫度 使用建議 烹調建議 特級冷壓橄欖油 180 涼拌、中低溫烹調 涼拌、清炒 純橄欖油 200 中、高溫烹調 清炒 精製橄欖粕油 230 中、高溫烹調 清炒、油煎、油炸 葡萄籽油 240 中、高溫烹調 清炒、油煎、油炸 玄米油 250 中、高溫烹調 清炒、油煎、油炸 葵花油 230 中、高溫烹調 清炒、油煎、油炸 ※各種油品的發煙溫度會因不同廠牌而有不同結果,以上資料是以義大利奧利塔品牌產品為例。 特橄_發煙點_測試.jpg 並不是每種冷壓橄欖油都可以耐熱高達180度,只有冷壓橄欖油裡最好的「特級冷壓橄欖油」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發煙溫度(發煙點)是將油脂加熱至產生溫度的記錄,也是觀察油脂對熱的安定性指標之一。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猝死,主因是吃化學油所致。 心臟科洪惠風醫師曾說全世界的心臟病死亡率都在降低,只有台灣升高。 我認為是只有台灣的化學油與毒油(來自大陸越南香港)最嚴重,因台灣人很會化學製造,只要政府在驗的項目合格就好了。 猝死,不是因為高血壓!猝死主因是血中形成斑塊,這斑塊在冷天是塞住心臟或腦的小血管,或是在生氣時塞住。 但為什麼會有斑塊產生?是血液的質不好! 為什麼不好?主要是吃到經過化學變化非天然的油,這比動物油更糟! 而植物性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如果是天然而非精製的,那是沒關係的! 椰子油無害,有一證明:陳俊旭醫師曾說菲律濱人吃椰子油,結果菲國心臟病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我住過菲國十年知道,菲律濱人還大都是吃精製椰子油而非天然壓榨椰子油,但椰子油雖精製,它不必經過氫化處理而無反式脂肪,比市面上的一般油都含有反式脂肪,還要好得多!當然冷壓的天然椰子油是更好了! 再者,製現代油的設備由美國先發明,美國受製油廠商一直勾結專家說飽和脂肪有害,所以美國人大都食用這種化學製程的油。 但大吃飽和脂肪的法國人比吃人造化學製程的油的美國人,其心臟病死亡率減少很多。 若上網查 「法國矛盾 心臟病 美國 死亡率」,可得: The French paradox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France suffer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espite their diet being rich in saturated fats. The phenomenon was first noted by Irish physician Samuel Black in 1819. 「法國矛盾」提到,法國人比較不常罹患冠狀心臟病, 儘管他們的飲食裡富含了飽和脂肪。這個現象在1819年由愛爾蘭醫師 Samuel Black 首次注意到。 According to FAO data[1], the average French person consumed 108 grams per day of fat from animal sources in 2002 while the average american consumed only 72, a difference of 50 percent. The French eat four times as much butter, 60 percent more cheese and nearly thrice the pork. Although the French consume only slightly more total fat (171 g/d vs 157), they consume much more saturated fat because Americans consume a much larger proportion of fat in the form of vegetable oil and most of that as soybean oil[2]. However,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3], in 1999, rates of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males aged 35-74 years was 230 per 100,000 people in the US but only 83 per 100,000 in France.根據糧食農業組織的資料,2002年,一般的法國人每天消耗108克動物來源的油脂,相較於一般美國人消耗的72克,多了百分之五十。法國人吃四倍多的奶油,並且多了百分之六十的乳酪,和幾乎三倍多的豬肉。雖然法國人消耗的油脂總量只多了少許(171 g/d 較於157), 但他們消耗比美國人更多的飽和脂肪,因為美國人消耗的油脂中,多半以菜油和大豆油為主。但是,根據英國心臟基金會的資料,1999年冠狀心臟病的死亡率,在35-74歲男性之中,美國每十萬人是230人,在但在法國每十萬人只有83人。 連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都不大會造成冠心病了,更何況是植物性的飽和脂肪椰子油! 猝死,跟高血壓也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血液的質不好,易形成斑塊有關。所以斑塊跟“化學油”有關。 猝死,跟“化學油”有關! 我(本文作者)2008年曾在自然保健雜誌投稿兼廣告。 我家到雜誌社,走路只須5分鐘,投稿後都會到林社長他那裏拿他送我的雜誌一本,會有講話的機會,但他沒對我那篇文章 「了解您吃的油」說出任何看法,我就知道他沒有體認到吃到化學油的嚴重性。 這位舊自然保健雜誌社長林賜福先生是草藥專家,並且精研中醫藥與種種的民俗療法,他本人也是氣功太極拳大師。可惜這樣的專家卻在2013年只約六十餘歲,因腦心血管疾病猝逝。 有人以為是因為他胖,但我有一個舅媽很瘦,也是六十餘歲就因腦心血管疾病猝逝。 舊自然保健雜誌社的斜對面有一家中藥房,老闆也是中風後不久去世。 很多中草藥界人士因排斥西方醫學,而連帶對於講化學油是什麼的這種科學分析沒興趣了解,所以很多中藥草藥界的專家,以心腦血管疾病離世。 科學帶來的陷阱,若不去了解,就可能會誤入陷阱。 而且,用好油才容易洗掉壞油!若只用青草想洗掉壞油,效果是有限的。 了解您吃的油,改吃天然油吧!有天然香氣的油就對了!沒香氣的油都是化學油!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羅素藥廠萬經理傳予朋友 1. 黑芝麻油不要買太黑的(高溫榨取)買顏色淡點的 2. 不要吃果糖,對身體很不好(手搖飲料多加果糖) 3. 如何知道蜂蜜真假,冰在冰箱會凝結成晶的是真的 4. 怎麼選油,抹在皮膚上很快被吸收的是好油 5. 黃豆,棉子,玉米跟芥花油大都是基改油,用溶劑萃取,都沒任何養份 6. 馬鈴薯自己買的有天門冬胺酸,炸過會產生很毒的毒素,麥當勞的薯條是用改良品種的,沒有天門冬胺酸 7. 吃烤物容易產生很毒的毒素C5H3, 多吃柳丁、檸檬、芭樂汁幫助排出 8. 橄欖油倒湯匙上,聞到濃濃的橄欖香味,含到舌頭上15秒有空味,吞下去辣嗆咳嗽,這樣就是好的橄欖油 9. 得意的一天的油不要買,多是第四道萃取的油,加油站送的油也不要拿 10. 橄欖油不要買義大利跟西班牙的,假的多真的少,其他國家的真的多假的少 11. 牙周病用鹹水含著殺菌,用含好的油養肉 12. 買亞麻仁油好,多是真的,跟苦茶油 13. 內臟脂肪作的是液體豬油,也就是餿水油,雞肉飯淋的都是這種油,蚵仔煎,滷肉飯,白菜滷多用這種 14. 金莎跟77乳加巧克力不要吃,多是用便宜棕梠油作的,要用不好方式去味,高溫加熱產生治癌物,早餐的巧克力最不好,都是假的巧克力,真的巧克力是苦的 15. 安佳奶油是真的可以買,起司要吃大塊的不要吃薄片的,薄的多是再加工 16. 蛋塔少吃,多是沙拉油氫化後很不好的油,吃起來軟軟的 17. 添加乳化劑的加工品少吃,會讓腸子好菌死掉 18. 腸子裡有丁酸的都很健康,大腸癌患者腸子裏都沒丁酸,目前丁酸都是化學合成,沒有廠商願意研發發酵丁酸,發牙的米,豆芽,種子,有點黏的菜如黑木耳,皇宮菜,秋葵,川七這些有丁酸. 白木耳很多農藥要泡水久點,30%吃黏的菜,70%不黏的菜幫助排出 19. 去脂肪的黃豆很不穩定,素雞素鴨等黃豆製品,早餐店的豆漿都不好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芝麻千萬不能和雞肉一起吃,會引起食物中毒,嚴重者甚至死亡。哈哈……網路謠言啦~😉 昨天客人告知我這個看了就嚇人的標題,還告訴我黑芝麻醬一天不可吃超過半匙,否則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她因為我的黑芝麻醬太好吃了,一天吃很多,就上網看看吃太多對身體有沒有影響,結果看到了以下這篇文章後,便傳來給我看。大家也分享一下吧~ 客人傳的,是網站壹讀刊載的: 1.黑芝麻潤腸通便的效果是很好的,所以腹瀉的朋友是不宜食用的,以免加重腹瀉的病症。患有慢性腸炎在生病期間也最好不要食用黑芝麻,它容易致泄。 2.芝麻是千萬不能和雞肉一起吃,會引起食物中毒,嚴重者甚至死亡。所以,禁止芝麻和雞肉同食。 3.芝麻不能多吃,每天小半勺即可,吃多會導致內分泌紊亂,也引起頭髮的發質下降。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LNKN0B.html 看完了大家覺得如何? 嚇死人了吧,以後千萬不要黑芝麻和雞肉一起吃了,否則會死人的。 哈哈,網路上我們常常可看到許多有關養生或健康的資訊,但這些資訊卻不見得是正確的。所以昨天我就當了回網路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 😉 以下就是我的回答: 我有讀過這個,但我不認為這些資訊是對的,我和我太太和小孩子每次都吃很多也沒問題,烤兩份三明治我用兩匙,吃饅頭我也用兩匙黑芝麻醬,可也從來沒出過任何問題。 外面很多料理都用芝麻醬加雞肉,甚至涼面也有芝麻醬加雞肉(雞絲涼麵),可從來沒聽過有人中毒過。 也許你會說料理裡面的是用白芝麻,不是黑芝麻, 可是不要忘了黑麻油是從黑芝麻裡面提煉出來的 ,那麻油雞又怎麼解釋呢? 除了吃太多怕上火外(冷壓的不會有這困擾噢!),還沒聽過有中毒的, 我們一般也常常用黑芝麻油下去拌炒雞肉,也從沒有聽過有人中毒過,日式燒烤裡也常在雞肉上撒上黑芝麻,也沒聽過有人有事,所以我覺得這只是網路的謠言,無稽之談。不知妳是否同意? 以下文章也是壹讀刊載的: https://read01.com/38d4k6.html 文章最後也有提到: 錯誤的食物相剋:雞肉加芝麻 相剋「理由」:中毒 ——雞肉與芝麻相剋,同食量大可能死亡。 專家評判:純屬無稽之談。 說雞肉和芝麻同食會中毒是非常荒謬的。雞肉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優質蛋白,此外,還含有飽和以及不飽和脂肪酸。芝麻中含有植物性不飽和脂肪酸,同時含有維生素E和豐富的鈣,兩者在一起沒有任何不良反應,更不會導致死亡。 中餐里著名的「芝麻雞裡脊」、「雞肉芝麻條」和「怪味雞」都是這兩種原料很好的結合實例。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產婦「坐月子」時有吃麻油雞的傳統,被當成是產婦恢復體力的最佳調養品。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38d4k6.html 哈哈,以上文章跟客人的文章出處一樣,都是壹讀刊的,可是結論卻完全不一樣,所以, 我可以確定這是個網路謠言。 其實網路上的訊息本來就有很多不是正確的 ,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求證, 常常也有客人問我許多網路上的養生謠言,我也都要跟他們解釋,唉,很累的,所以, 結論是網路上的資訊無限,資源及知識隨手可得,可卻不見得每一樣都是正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否則照著網路上的資訊亂吃亂補有時也會吃出問題吃出病的。讓我們一起當個網路謠言終結者吧 😉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椰子油在實戰中打贏了老人癡呆症 2012年一月五日,美國CBN新聞台的醫藥記者報導了一個重要的發現:椰子油在實戰中打贏了 老人癡呆症! 西方是傳統醫藥的基地,這個基地組織會誓死捍衞他們千億美金的醫藥生 意,絕對不讓另類療法抬頭,所以在 CBN新聞臺上的案例分享,一定有其參考價值。 原文是英文。在美國,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老人癡呆症,這個數字隨著 人口老化正在迅速增長中。有人發現椰子油對老人癡呆症有治療和預防功效,其中的一位 N先生(Steve Newport)。N先生的夫人,瑪麗醫生(Dr. Mary Newport)是佛羅裏達州Tampa醫院的初生兒醫生,瑪麗醫生發現她的先生有嚴重的老人癡呆症,醫院為她先生檢查 的時候,讓N先生畫一個鐘,她先生卻畫了幾個圓圈,隨後又毫無邏輯地畫了幾個數字,一點都不 像鐘。醫生把她! 拉到一旁說:「您先生已經在嚴重的老人癡呆症邊緣!」 原來是這樣測試一個人是否有老人癡呆的。 瑪麗醫生當時很受打擊,但是作為一個醫生,她不會就這樣放棄,她開始研究老人癡呆症,她的研究這 樣說:「老人癡呆,就好像腦子得了糖尿病,在一個人有糖尿,或老人癡呆的症狀之前,身體已經出了問題長達10到20年。」 根據瑪麗醫生的研究:老人癡呆很像第一類或第二類糖尿病,起因是胰島素不平衡,因為胰島素出了問題, 便阻止了腦細胞吸收葡萄糖( glucose),葡萄糖是腦細胞的營養,沒有葡萄糖,腦細胞就死了。 布緯博士的 研究說,優質蛋白質營養了我們身體的細胞,但營養 我們腦細胞的是葡萄糖!只要掌握這兩種食物來源,我們就是自己健康的主人!至於從甚麼地方找葡萄 糖?一定不會是我們從店裡買來的現成葡萄糖,也不是葡萄,要找替代品,腦細胞的替代營養是酮(ketones),腦細胞很歡迎酮,酮不能從維他命中找,椰子油含甘油三酸酯( triglicerides),椰子油中的甘油三酸酯吃進身體中後,在! 肝臟中被代謝為酮,這就是腦細胞的替代營養! 品! 通過這個科學的驗證後,瑪麗醫生在他先生的食物中加椰子油,僅僅才兩個星期,他先生再去醫院做畫鐘測 試時,進步是驚人的。 瑪 麗醫生是傳統醫術基地的一份子,她清楚知道傳統醫藥的能耐,畢竟傳統醫藥能做的實在不多。三個星期後,N先 生第三次去做智能畫鐘測試,成績又比上一次進步,這個進步不單是在智力上,連情緒和體力都有進步。瑪麗醫生說:「他本來已經無法 跑步,現在又可以跑了;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無法閱讀,但在服用椰子油兩、三個月之後,他重新可以閱讀了。」N先 生行動不便已久,早上不說話,現在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起床後,他精神奕奕的,說說笑笑,會自己喝水、取餐具。表面上這些都是非常 簡單的日常瑣事,但只有過來人或家裡有老人癡呆的親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欣悅-能有這樣的進步,真是不容易。 瑪麗醫生出了一本書《如果老人癡呆有療方》(Alzheimer’s Disease: What If There Was A Cure?), 書中記錄了老公戰勝老人癡呆的過程。服用椰子油要注意: 必須是純的、非氫化的(non-hydrogenated),氫化的油與反式脂肪一樣危險。買油的時候,要仔細檢查瓶子的標籤,如果上面有 hydrogenated這個字,不要買。註明是「精煉油」的,也不好,精煉油是化學精煉法,它只能提供能量,但失去了營養價 值。自上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對這類油脂的攝入量增加了兩倍,根據布緯博士的研究,這是一切心腦血管疾病、 腦退化、各類! 慢 性病、肥胖症和皮膚病、免疫系統衰退的主要原因。 這篇充滿科學知識的文章對油的研究結論和布緯博士一致(有關布緯博士和布緯食療請參考《嚴選偏方》一 書)。布緯醫生曾指出,絕對不可選用任何氫化油。氫化油是將原本對人體有益的、含有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 人工灌入氫氣,使油脂的分子結構扭曲,人腦用這種脂肪構建出的神經元細胞膜,是一種劣質細胞膜,令腦功能退化。大 部分精煉油和所有的氫化油都是化學產品,是人類科學發達後對社會的「貢獻」,這種油對人類健康所帶來的破壞,好比波蘭斯基導演的 電影《天師捉妖》,擅長捉妖的大師親手把吸血鬼帶到了人間。在知道化學精煉油和氫化油對健康的影響之後,其實我們能做的應變非常 少,因為市面上只有很少數的油是採用壓榨法,壓榨又 根據溫度分為冷壓和熱壓,其中冷壓油最能保持油脂全部天然營養。 泰達博士(Dr. Beverly Teter)是 美國馬裏蘭州立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的油脂生化研究員,也是一位食用油專家,她說,很多年前,椰子油被劣評為含膽固醇高,但科學家後來又把這個說法推翻了,因為他們 發現:膽固醇原來有兩種,一種叫LDL,是壞膽固醇;一種叫HDL,是好膽固醇,對健康非常好,而椰子油中的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 椰子油被正式平反了,可是在網上與椰子油有關的資料還是不多,特別是中文的網站。同樣在中文的網站 中,對布緯食療的正確理解幾乎等於零,對食療中的成分─冷榨亞麻籽油的瞭解,很多營養學家大概還停留在大學的念書期,知識每天都 在更新,作為做學問的人,不能疏於學習,更不能因為自己的保守因循而誤導公眾,可以因為不知而有所保留,但不可以一棒打死。 在美國,科學家發現自己從前錯怪了椰子油,怎麼辦? 泰 達博士說:「他們放出了一條資訊,說椰子油會增加血清膽固醇(serumcholesterol)」 草草的為椰子油平反,但這樣的解釋含糊不清,也沒公開發表:「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椰子油就一直有誤解下去。」椰子油不但改進膽 固醇,泰達博士說,椰子油在改善老人癡呆症病者 的腦細胞同時,還對以下病症有效:帕金森病、肌肉萎縮症(ALS)、癲癇症(epilepsy)、腦退化(dementia)、甚至精神分裂和自閉症! 椰子油是腦細胞健康的福音,同時,椰子油是天然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殺滅細菌,又沒有副作用,不會傷 害身體。泰 達博士說,天然椰子油和化學抗生素的分別,在於當 椰子油遇到細菌的時候,椰子油會把細菌對身體的破壞力壓低,讓體內的免疫系統集中力量對付病菌;但是化學抗生素,可能同 時把病菌和白血球都殺死了。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服用抗生素和類固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身體 快虛脫了,因為這種化學原子彈是好人壞人都格殺勿論的。 這篇文章沒有說椰子油應該怎麼服用,份量是多少,也許瑪麗醫生的書中-《如果老人癡呆有療方》(Alzheimer’s Disease: What If There Was A Cure? By Dr. Mary Newport) 可以找到答案。每個成年人每天吃兩湯匙的份量,是很安全的,我 自己是把油直接混在飯或麵中吃;兒童吃半到一湯匙。 如果通過改變飲食,平日食物中加入椰子油這一類的優質天然健康食物,已經可以讓我們重新健康起來,為 什麼還要吃化學合成品?維他命、DDT、 反式脂肪、棕櫚油、防腐劑…等等各種各樣的「科研成果」,到頭來有多少已經變成危害健康的東西?半個世紀來,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的健康受到嚴重破壞,這都是「科 研成果」加上無法控制的貪婪結果,把吸血殭屍帶入人間的,是我們自己啊。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此文章取自網路,純分享參考用※ [食療之王--蛋黃油] 早在唐朝「藥性論」就有明顯的效果記載。在我國古醫書「本草綱目」也有如下的記載:「雞子油,甘溫無毒,和粉敷頭瘡。療小兒驚熱下痢。小兒服之去痰熱,主百病。」 古時候的人即相信雞蛋油可以治百病;近代中、日臨床更證實了雞蛋油是心臟病的特效良方。 對高血壓、氣喘病、冷症、虛弱體質、記載衰退、富貴手等亦有良效。 雞蛋油的功效,有些固然可以從已知的成分去解釋,有些仍無法獲得合理的交代,如有人將雞蛋油的功效,解釋為磷脂質的機能效果;但日本醫學博士馬場和光的臨床實驗發表:「有不少使用強心劑無效時,而改用雞蛋油,發揮良好效果的例子。」探究一般磷脂質,或由蛋黃萃取的磷脂質,卻無此神奇的效果。當然這有賴專家繼續探討了。 「雞蛋油」有人稱之為「蛋黃油」或「卵油」,依生化學之說,凡含磷脂質30%以上的脂質,稱為蛋黃油。 林老師以獨特的製程,炒出雞蛋的精髓,為焦苦,褐黑的脂質,不含膽固醇,對身體有神奇的助益。市面上有很多是以萃取而得像蛋黃的黃色雞蛋油,如果是吃這種黃色的蛋黃脂肪,倒不如吃雞蛋來得對健康更有助益。 在推廣雞蛋油後,有機會接觸使用者而發掘許多雞蛋油不同的用途。今將許多服用雞蛋油有效的謝函,及古今中外文獻有關雞蛋油的記載彙集成冊,讓更多人了解這尋常的食品確具有不尋常的神奇力量。 雞蛋油的機能功效 *心臟 ˙心臟無力 ˙心律不整 ˙狹心症 ˙心悸 ˙先天性心臟瓣膜障礙 ˙在瀕近死期之極度心臟衰弱時服用,有時會有勝過強心劑的效果 *血液組織 ˙貧血,低血壓 ˙因行血不良引起經痛,偏頭痛 ˙手腳冰冷,冷感症 ˙體力不好,工作無力 ˙腰酸背痛 ˙血脂肪,膽固醇過高˙動脈硬化之預防 ˙高血壓  ˙更年期障礙 *衰弱體質˙衰弱體質,病後虛弱,工作不力,容易疲勞,服用雞蛋油保證比吃任何補品更有強精補身,消除疲勞之功效 *記憶力衰退˙記憶力衰退,健忘,服用雞蛋油約半個月即可有效改善 ˙老人癡呆健忘症  ˙對老人癡呆症更有強力的防治功效 *容易感冒˙雞蛋油對容易感冒的腺狀體質者,能有效的改善使不成為不容易感冒的強健體質 *氣喘、肺臟機能˙雞蛋油,是患氣喘或結核病者的最佳改善劑 ˙吸煙者肺部的卵磷脂,只有不吸菸者的1/7,所以雞蛋油是抽菸者的最佳保 健品 *消除肥胖˙雞蛋油內含成份有脂肪在分配的功能,長期服用能消除肥胖,使身材苗條 *胃腸機能˙習慣性便秘,服用雞蛋油能有效改善 ˙雞蛋油,大陸的醫學臨床已證實對幼兒的胃腸機能有極為優良的改善 *失眠、神經衰弱 ˙失眠、神經衰弱,服用雞蛋油能得有效改善 *富貴手˙富貴手最有效的療法就是使用雞蛋油 *肝臟機能˙雞蛋油能防止多餘脂肪附著在肝臟而形成脂肪肝,增強肝臟機能,解除疲勞,造血暢旺,消除體內各種毒素 *組織的形成與修復 人體健康的維持,有賴健全身組織、細胞形成與修復。 雞蛋油能有效的激發起細胞強健的生命力,並恢復細胞應有的代謝能力內服外用治療多種疾病,蛋黃油是“食療之王”說起蛋黃油,在我阿嬤的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不過從四五十年前開始,隨著社會的都市化,蛋黃油的制造方法漸漸失傳。在我看來,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蛋黃油堪稱為“食療之王”,許多疾病都用得上。 認識蛋黃油 卵油並不是新鮮的名詞,聽說一千多年前,中國的藥用書就有記載。著名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也寫道:「卵油甘溫無毒,和粉敷頭瘡」,此外聽說還可用來治療刀傷、火傷、消腫止痛,也可以口服治病,可說是醫療不進步時代的萬靈藥。後來卵油傳入日本,被當作療傷的貴重藥品。  卵油的主要原料是蛋黃,雞蛋、鴨蛋、鵝蛋等蛋黃都可以,不過因雞蛋比較容易取得,所以多數卵油都是由雞蛋蛋黃製成,故又稱為雞子油、雞蛋油、雞蛋黃油、鳳凰油等。傳統卵油的製作方法將蛋水煮後,取出蛋黃壓碎,然後放入大鍋中不斷的壓炒,使其流出黃褐色的油,這些少量的油就是卵油。 一般採用傳統方法所榨出卵油顏色比較焦黑,且有煙燻焦味。 目前日本發明了超低溫冷凍真空乾燥的卵油萃取方法(不使用溶劑),不但能保存蛋黃內的葉黃素,使色澤呈現琥珀色,且無燻臭味。 蛋黃油的成分和功效  根據牧大畜牧場提供的資料,卵油內有高單位的卵磷脂,以及亞麻油酸、亞麻仁酸、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等必需不飽和指防酸(俗稱維生素F),此外還有微量維生素A 、 D 、 E 、 葉酸、泛酸、磷、鐵、鈣 等成分,算是非常均衡的營養補助食品。  這些成分中,以卵磷脂最引人注意,卵磷脂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尤其是腦細胞、神經細胞、皮膚細胞的主要成分。 它能預防老年癡呆症,增強記憶力,此外還可溶解附著於血管壁的膽固醇,可降低高血壓、中風、等心臟血管的毛病。 還有,卵磷脂還可以促進腸道軟化,可有效預防潰瘍及便秘問題,另可防止脂肪堆積在肝臟中,造成肝硬化。  除了上面說的內用功效外,卵油還可外敷使用,它可以治療痔瘡、香港腳、富貴手、燙傷、凍傷、濕疹、頭癬 、眼瞼炎、急慢性中耳炎、口腔炎、口腔潰瘍、肛裂、肛門濕疹等症狀,此外還可以使白髮變黑、美化肌膚等功效。 《本草綱目》中記載“卵油甘溫無毒,和粉敷頭瘡”,蛋黃油本身具有極強的表面張力,對於傷口炎症、修補癒合等都有極佳的功能。除了可外用治療刀傷、火傷以外,還有內服治療百病,在中國醫書上已流傳數千年。日本江戶時代蛋黃油以『卵精』之名為後宮傳承的秘藥,到了明治時代,更被視為對疾病有療法的貴重民間藥品,而以『秘傳蛋油』之名,享譽全國。 Q1.蛋黃油中的成分?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約占65% 磷脂質 (phospholipids)約占30% 膽固醇 (cholesterol)約占4% 微維生素A、D、EQ2.蛋黃油中磷脂質種類?卵磷脂 (lecithin)約占79% 神經磷脂 (sphingomyelin) 肌醇磷脂 (phosphatidyl inositol) 絲胺酸磷脂 (phosphatidyl serine)Q3.蛋黃油的主要功能? 1、卵磷脂是細胞膜的主要成份能保持細胞的年輕。 2、能溶化血管壁的膽固醇,可保持血管的年輕、韌性。 3、使腦及神經系統活潑化,對預防老化及老年癡呆症極具效果。 4、天然的乳化劑、鎮定劑、利尿劑。 5、提供皮膚絕佳的潤滑特性,保護免於脫水Q4.蛋黃含多少蛋黃油?1顆蛋黃平均重20公克,油脂含量約30%,每粒蛋黃約有6公克蛋黃油Q5.蛋黃油每日建議攝取量?建議每日攝取0.4~0.8公克蛋黃油 (以上資料參考書籍 康鑑文化 健康食品保健事典)有人納悶地問:“現代人聽到吃蛋都有顧忌,因為很怕膽固醇,為什麽張院長您會這麽看重蛋黃油呢?”我的解答是,膽固醇本身是一種營養物質,人體每個細胞的合成都需要膽固醇。神經系統富含大量的膽固醇,大腦就是身體裏面膽固醇最多的地方。為了供應需求,人體每天都需要一千毫克以上的膽固醇,比蛋黃裏那點膽固醇要高得多。在人體膽固醇代謝出現障礙的時候,才會發生膽固醇沈積於血管壁上,造成心血管疾病。這類人就算完全不吃膽固醇,還是會發生膽固醇過高癥。蛋黃油的材料只用蛋黃,不用蛋白,在制造過程中,蛋黃中有一個很棒的成分卻被萃取出來,那就是卵磷脂。卵磷脂的珍貴,很難用筆墨形容,但如果你知道人就是由磷脂質做成的,大概就能想象了。 人體由幾百兆個細胞所構成,包括眼睛、耳朵、鼻子、骨頭、神經、血液,只要是細胞,其外圍那一層細胞膜,就是磷脂質,所以人體內磷脂質含量非常龐大,如果缺乏它,細胞就會變得很脆弱。磷脂質會保護細胞,使其穩定,細胞進行內外物質交換和呼吸時,都得靠這層膜。 大腦是需要卵磷脂最多的地方,思考、邏輯推理、記憶等任務都會消耗卵磷脂,如果缺乏它,大腦會很快衰老,記憶力減退。此外,若神經缺乏卵磷脂,容易感到酸麻緊痛。若鼻子缺乏卵磷脂,鼻炎自然好不了。雖然一般人感冒不過1周就痊愈,但缺卵磷脂的人卻不易痊愈,或不斷流鼻涕,或久咳嗽。有的人腳部扭傷,兩三天就不痛了,一周左右瘀青就消失了,可是有的人卻時痛時好一年多都沒辦法痊愈,這也和缺乏卵磷脂有關系。制作蛋黃油的最大的麻煩在於它會冒濃煙,即使用排油煙機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不知情的鄰居可能誤以為是哪一戶失火呢。制作完成後可放入冰箱,保存一兩年都沒問題。平均每公斤雞蛋,約可萃取出40cc蛋黃油。 市面上有人販售蛋黃油,但相當昂貴。對改善中耳炎,蛋黃油是很滋補的,它不像一般滋補品會令身體燥熱。曾經有個年輕的中耳炎病人,他在四五歲時曾得過中耳炎,之後耳疾不斷困擾著他,只要用棉花棒清理耳朵,就能擦出膿汁來。有一只耳朵幾乎聽不見了。他看遍耳鼻喉科醫師,抗生素吃不停,但總好不了。後來他求助於我,我施以中藥,他的病情得以改善,但改善到一定程度後,病情卻停滯了。這時我跟他說:“我還有一點蛋黃油,裝在眼藥水瓶子裏,就送給你吧!你晚上睡覺時,讓流膿的那只耳朵朝上滴兩滴蛋黃油,每天都滴,應該很有效。”一個月後,年輕人來向我報喜,困擾他二十多年的宿疾已經痊愈。此外,鼻炎患者不妨用棉花棒沾蛋黃油擦拭鼻孔,效果也很不錯。至於皮膚病,如濕疹、發炎,燙傷、嘴唇幹裂,也都很適合塗抹蛋黃油,而肛門裂傷的患者,則可以用棉球沾蛋黃油外敷。長期胃病、心悸、營養不良、甲狀腺低下、膽固醇過高、老人記憶衰退、偏頭痛、女性更年期荷爾蒙不足等,都可以內服用卵磷脂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 商業周刊 為何吃牛肉會奪命?揭開美國牛飼養秘辛撰文者:楊少強 美國牛不是吃草的,而是吃大量玉米、及抗生素養出來的,這種違反自然的飼養方式,造成了許多禍患。 這是去年十月初,《紐約時報》(NewYorkTimes)所披露的真實故事: 二十二歲的史蒂芬妮(StephanieSmith)是位美國的兒童舞蹈老師,正值荳蔻年華的她,有天突然覺得胃痛,一開始這股疼痛和痙攣還能忍受,她不以為意。 然而沒多久,她開始出現「出血性腹瀉」,之後,腎臟失去功能。身體無時無刻的抽搐,使得醫生在接下來九週不得不讓她昏迷。史蒂芬妮醒來後,發現她再也不能走路,她的神經系統已受損,下半身癱瘓。 美國明尼蘇達州官員追查史蒂芬妮的病源,發現是來自一種學名叫O157:H7的「出血性大腸桿菌」,而這種大腸桿菌,則是來自史蒂芬妮某次晚餐,吃的漢堡裡的牛絞肉。 史蒂芬妮吃的牛絞肉,是美國四大肉品商之一的「嘉吉」(Cargill)所製造的,這份牛絞肉還被選為「美國廚師牛肉餐首選」,據《紐約時報》調查發現,「嘉吉」只仰賴供應商做細菌檢測,自己並未進行檢驗。 這個故事,與你無關?那麼接下來的事實,或許會大大拉近身在台灣的你我和史蒂芬妮間的距離。 十月底,台灣政府決定,開放進口史蒂芬妮吃的美國牛絞肉,而且在開放進口的美國肉商裡,很巧,也有「嘉吉」! 當然,「嘉吉」不是黑心廠商,故意製造有毒食品來害人,但「嘉吉」與史蒂芬妮的案例,卻是美國牛肉令人心有疑慮的縮影。 危機一:大量餵食玉米飼料養殖牛免疫系統差,引發肝膿腫 看看最近的例子──今年十一月二日,美國疾病預防暨管制中心(CDC)證實,已有兩人可能因食用「帶有大腸桿菌的牛絞肉」死亡,美國肉商宣布回收五十四萬磅的牛絞肉。從一九九○年代至今,美國也出現過好幾次因民眾吃下牛絞肉,感染O157:H7(出血性大腸桿菌)而致病、甚至送命的案例。 為什麼吃個美國牛肉也會吃到身體癱瘓,甚至送命?這一切都要從美國獨步全球的大規模飼養畜牧業說起。 從一九五○年代中期起,美國在堪薩斯州的西部,建立起第一座大型養殖場,此後,這些大規模動物養殖場不斷在美國中西部蔓延。這種養殖場被稱為「集中型動物飼養經營」(CAFO),和傳統的農莊或牧場完全不同。 「牛」,就是這些「集中型動物飼養經營」的主角,這些牛不像人們過去印象中,漫步在藍天白雲下,優閒的吃著牧草的天然動物──牠們全是用各種人工飼料,在牛槽裡養出來的,而這些牛最主要的食物,就是玉米。 玉米,則是自然界裡,將陽光、化學肥料轉化成碳水化合物效率最高的轉換器。包括愛荷華州的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一帶,都大量種植這類作物,一九二○年代時,美國玉米平均單位產量是每公頃五十蒲式耳(一蒲式耳約三十五公升),如今平均產量是當時的十倍,原因除了耕地引進機械化外,也和美國政府鼓勵農民多種玉米,提供補貼有關。 然而,因為供過於求,玉米價格始終低於生產成本,這些過剩玉米在人類市場無法消化,卻在動物的胃裡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美國大規模飼養的牛隻,就這樣開始吃起了玉米。牛,天生是吃草的,但吃草的牛,卻完全不適合美國大規模養殖的畜牧業,原因就是「效率」:以牧草養出的「天然牛」,比起吃玉米的「人工牛」,要花更久時間,才能達到宰殺製成肉品的重量標準。 美國柏克萊大學新聞學教授波倫(MichaelPollan),在他被《紐約時報》評為「二○○六年十大好書」的著作《到底要吃什麼?》(TheOmnivore'sDilemma)中寫著:一九五○年代時,美國養殖場剛出生的牛要兩到三年才能宰殺,如今讓一頭剛出生的牛達到同樣重量標準可屠宰,只要花十四到十六個月。 要怎麼讓一頭牛在十四到十六個月內,就從出生時的三十多公斤,迅速成長到五百多公斤可供宰殺呢?答案就是大量餵食玉米飼料。因為玉米是一種密集的熱量來源,讓牛大量吃玉米,可以讓牠們快速增重,也會讓肉質上的油花分布更佳、更有風味。 但這種吃起來美味的牛肉,卻明顯的不利於人體健康,因為和其他用牧草為食的畜牧動物比起來,這種牛肉含有太多的飽和脂肪(心血管疾病的原凶),及太少的非飽和脂肪(omega-3,這是人體健康必需的)。 更重要的是,天生吃草的牛,牠的胃和人類不同:「天然牛」的胃,酸鹼值本是中性的,不像人的胃是酸性的。但在被密集餵食玉米後的「人工牛」,胃卻開始變酸,牛隻也會出現心絞痛,或是免疫系統減弱等徵兆,牛群也很容易受到各種疾病侵襲。 隨著時間經過,這種酸性會腐蝕牛的胃壁,細菌會因此進入牛的血液中,這些細菌最後會囤積在牛的肝臟,造成膿腫,肝臟的功能也因此被破壞。根據波倫所引述的數據:有一五%至三○%的美國養殖場肉牛有肝膿腫,某些養殖場甚至高達七○%。 危機二:飼料裡添加抗生素牛隻腸道內產生致命抗藥性細菌 要怎麼讓這些病懨懨的牛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呢?很簡單──餵牠們吃抗生素! 美國出售的抗生素裡,絕大多數最終用途都是加在動物飼料裡。造成的結果,如《到底要吃什麼?》一書稱,就是養出各種新型具抗藥性的細菌。 這些隨著玉米吃下牛肚的抗生素,如果有些細菌沒被殺死,就會演化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它們會在牛的腸道中,或是存在死亡時身上任何一塊部位。波倫寫道:「總有一天,我們(吃下這些牛肉)會感染到這些細菌,而它們也將可以抵抗我們用來治療感染的藥物。」 這些細菌當中,就包括了史蒂芬妮故事裡的主角──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這種大腸桿菌在一九八○年代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如今美國養殖場的牛隻裡,有四○%其腸道中有這種細菌。這種細菌只要十隻細菌進入人體內,就會造成致命感染。它們製造出的毒素,可以破壞人的腎臟。 本來在牛腸道中的那些細菌,即使進入人體的胃裡,也會耐不住強酸而死亡,因為這些細菌原本的演化環境,是酸鹼值為中性的牛胃。但是以玉米餵養的牛隻,胃已經變酸,和人的胃差不多,因此在這種新環境下演化出的新型大腸桿菌──包括讓史蒂芬妮癱瘓的O157:H7,就可安然穿過人類的胃酸,置人類於死地。 這種美式養殖場培育出的美國牛,其威脅還不只是出血性大腸桿菌而已,還有近來台灣人耳熟能詳的狂牛病。 危機三:用動物性蛋白質餵食從雞隻萃取羽毛粉,讓牛快速成長 美國養殖場餵食牛隻,除了玉米外,還大量餵食動物性蛋白質,以期讓牛快速成長,過去甚至還把從別的牛身上萃取出的蛋白質,再用來餵養牛。 這種「牛吃牛」的餵養方式,本來沒人覺得有問題,直到科學家發現這種餵養方式會傳染「牛海綿狀腦病」(BSE),也就是一般人所知的「狂牛病」,而人們在吃下這些牛後,很有可能會出現和牛一樣的大腦病變──俗稱「新型庫賈氏病」(vCJD)後,才發覺這種餵食方式事態嚴重。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在一九九七年明令規定,不得再用牛骨粉(bonemeal)等從牛萃取出的蛋白質用來餵食養殖場的牛,可是法律規定「牛」雖然不能吃「牛」,卻沒規定「牛」不能吃「雞」,只要不是從牛身上萃取的蛋白質──例如,從雞萃取出的羽毛粉(feathermeal),就可以避開官方規定,用來餵食牛。 而從牛身上萃取出的牛骨粉,也可以用來養雞、豬或魚。所以繞了一圈:用牛骨粉餵出來的雞或魚,再用來餵牛,最後還是「牛吃牛」。 危機四:人工屠宰增加感染風險檢測如杯水車薪,九五%肉品沒抽檢 這種餵食方式的危險性在於:導致牛隻罹患「狂牛病」、人類罹患「新型庫賈氏病」的病源──異常普利昂蛋白(PrPsc),可能會這樣從牛──雞(或是豬或魚)──牛身上繼續流傳,最後還是可能被人類吃下肚去。 不過學界的研究顯示,「異常普利昂蛋白」會殘留在牛的大腦、神經組織、脊髓及迴腸中,但肉品是否會受到污染,卻要看屠宰時這些殘渣是否會濺到肉品上。如果能夠把這些屠宰器具用蒸氣或高壓水柱清除掉,是可以降低肉品感染的風險,因此屠宰場的清潔是相當重要的。 然而美國的屠宰場中,牛的內臟主要還是以人工方式取出,據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西洛瑟(EricSchlosser),在他的調查著作《速食的恐怖真相》(ChewOnThis)一書所述:在生產線上,工人每小時要清除六十頭牛的內臟,技術不純熟的工人可能會讓有大量細菌的胃液噴到肉品上。而且刀子原本幾分鐘都要消毒一次,但因為生產速度過快,許多工人都省略這個步驟,「想想看,一把污染的刀子會散播多少細菌。」 如果美國官方單位對這些可能引起風險的牛肉嚴格監測,或許問題還不大,但實際上官方單位對這些檢測卻是杯水車薪──據今年十一月四日《自由時報》引述,曾經任職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台北醫學大學國際衛生講座教授陳重信的說法,他在FDA時就是擔任肉品檢查工作,由於市面上肉品來源太多,「只能抽檢五%」,其他九五%都沒有抽檢。 危機五:牛絞肉品來源難管控一頭牛染病,恐污染幾百萬公斤牛肉 史蒂芬妮的案例,和不久之前,有兩個人因吃下含有O157:H7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牛絞肉而死亡的案例,並非美國首見。一九九三年一月,西雅圖一家醫院發現,許多就診兒童出現腹瀉,且排泄物有血絲,有些兒童的腎臟甚至已受損,衛生管理人員發現這些兒童都在同一家速食店吃過漢堡,而漢堡裡的牛肉餅正是元凶,檢驗後發現牛肉餅裡正是含有「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 雖然該連鎖店立刻回收所有牛絞肉,但已有四個州、約七百名消費者因此而生病,其中有兩百名住院,絕大多數是兒童,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時,一名六歲孩童吃了漢堡而感染O157:H7,不到一個月就喪命。 過去美國製造這種漢堡中的牛絞肉,是用肉商賣剩的碎肉所製成,牛肉取自當地,絞肉也只賣給當地消費者,但如今一家大型的美國現代化絞肉工廠,一天可生產四十五萬公斤以上的牛絞肉,其製造方法則是混合好幾隻來源不同的牛,來製造出大量牛絞肉。 西洛瑟形容:「只要一頭牛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就可能污染幾百萬公斤的牛肉。」 史蒂芬妮案例中的肉商「嘉吉」,就是用這種方式製造牛絞肉,據《紐約時報》調查,該肉商所用的肉源來自各地不同屠宰場,從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德州,到南美洲的烏拉圭等,用這種不同來源的肉所製成的牛絞肉,會比用整塊牛肉的生產成本少二五%。 《紐約時報》稱,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遭到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最大禍首就是漢堡。光過去三年,美國就有十六起吃下被污染的牛絞肉,感染這種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案例──包括腰部以下癱瘓、如今只能躺在床上的史蒂芬妮。 或許你要問,難道全世界只有美國牛是這樣養的嗎? 前財政部關稅總局長俞邵武,就曾比較過澳洲牛與美國牛的差距:「澳洲牛吃的食物是牧草;美國牛吃的食物是玉米。」此外,澳洲牛多是用放牧方式,不像美國是用圈養方式:一個圍欄擠了許多牛。另外,像阿根廷的牛,也多是吃牧草。至於美國仍餵食牛隻抗生素,美國每年有七○%的抗生素用在包括牛等農場動物身上,歐盟則已經明令禁止餵牛時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史蒂芬妮如今住在母親家裡,正在接受物理治療,其中醫藥費用由「嘉吉」負責支付──這是該公司預期會有法律賠償所採取的對策。 史蒂芬妮的腎臟仍極有可能保不住,她還在重新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還得努力調適自己的憤怒情緒,醫生說史蒂芬妮此生「很有可能再也無法走路了。」 雖然史蒂芬妮對這種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反應屬於極端案例,但《紐約時報》仍稱,美國的牛肉檢驗系統及肉品本身,都沒有消費者所想像的那麼安全,吃牛絞肉「仍然像是一場豪賭」。 如今,美國牛絞肉就要大舉登台了!台灣人,準備好要來「賭」一把了嗎? 延伸閱讀》台灣開放,美州長笑稱:賺很大! 要知道台灣對美國牛肉的「貢獻」,以下這個例子最清楚。 今年十月下旬,全美國第三大肉品出口州──堪薩斯州(Kansas)州長帕金森(MarkParkinson),來台與總統馬英九會面。十月二十八日,帕金森對美國媒體稱,由於美方提供的「投入」(input)很有幫助,馬總統將開放牛肉;他還說,這不只對堪薩斯州,「對全美國來說,這都是筆巨大(terrific)的利益。」 去年,台灣總共向美國採購了約一億三千萬美元的牛肉產品,以每人平均消費的農產品數量來看,台灣是美國農產品第二大消費市場。最近台灣才剛同意向美國採購價值四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的小麥──其中大部分來自堪薩斯州。 包括全美肉品出口聯盟(U.SMeatExportFederation)等三大肉品商協會的主席森(PhilipM.Seng)等人,也在台灣宣布對美國牛肉解禁後,寫了一封公開信給美國農業部部長,信中宣稱,美國牛肉出口商出口年齡三十個月以下牛肉到台灣,「只是一個過渡性措施」「這是為確保未來有秩序的完全開放市場。」而且「美國牛肉出口商都深信,不管牛年齡大小,所有美國牛肉及產品全都是安全的。」 在另一封美國肉品協會(AmericanMeatInstitute)主席寫給美國農業部部長的信中,更宣稱他們的目標是「台灣對美國牛肉及產品完全開放。」「我們將和美國及台灣當局密切合作,以盡快達成此目標。」 對照起台灣的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美國賣牛肉給台灣,還得「委屈」被台灣「挑三揀四」,誰說台灣不是美國最堅強的盟友呢? 延伸閱讀:官方回應(文/林瑩秋) 美國肉類出口協會駐華辦事處長吳秋衡指出,美國一年生產一千三百萬噸的牛肉,其中自己吃掉一千二百萬噸,賣到台灣來的,只有二.七萬噸,所以美國吃的牛和台灣吃的牛沒有不同。 除了有一種精挑的「價值牛」,專做高級料理用,這種牛在第六個月到八個月換奶,然後在第十二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給牠們吃玉米穀物,都是為了改變體質,讓肉質更鮮美,變成頂級食材。 對這種「價值牛」,台灣展現極高消費能力,很受美國重視。 針對美國女孩吃了被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的漢堡,從此癱瘓一事,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彭明興科長表示,牛肉在加工過程中很容易被大腸桿菌污染,美國每年都有很多個案,一出事就整批牛肉退回,官方很頭痛,全因美國人吃牛肉不完全煮熟的習慣。彭明興說,只要把牛肉煮熟,就能殺死大腸桿菌,台灣人多吃熟食,應該可以放心。 至於肉商「嘉吉」,至本刊截稿為止,對此事沒有任何回應。
    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