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個月前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
,每年在8月7-9日之間,斗指坤,太陽位於黃經135°。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立秋不是單說哪一天,是一天的哪個時間後立秋了。)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至漢代仍沿此俗。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物候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古人將「5天」稱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為一個節氣,因此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

涼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秋風送爽。
白露生: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習俗
「貼秋膘」起源北京,立秋燉大肉,戲稱「貼秋膘」。在夏季因為缺覺、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使得身體消瘦,體質下降,因此立秋後要把身體虧欠的通過食療補起來。

立秋飲食以滋陰潤肺為原則,可多吃蓮子、木耳、山藥、芝麻、蜂蜜與水梨等食物,辛辣與油膩食物少碰。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無相關回應
  •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