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6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知音難尋 子期離世 伯牙斷琴

1953年,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事後三年,每月還是準時給齊白石送錢。
92歲的齊白石得知後,急忙趕去徐家,一進門就下跪,任何人勸說,他都不肯起來。

原來,.徐悲鴻比齊白石小30歲,年齡的差距、性格的不同,並沒有阻礙兩人友情的發展,在徐悲鴻心裡,齊白石不僅是自己的摯友更是恩師,而齊白石卻說徐悲鴻是他一生的恩人。

1928年,留法回國的徐悲鴻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為了將中國畫發揚光大,徐悲鴻一直在尋找有繪畫藝術天賦的的人。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次偶然的機會,徐悲鴻在陳散原先生家見到兩副畫《柳塘游鴨》《枯藤群雀》,驚嘆不已,一打聽才知道是出自民間木匠齊白石先生之手。

於是第二天便登門拜訪,當時齊白石正在趕制兩方印,徐悲鴻只能站在旁邊等候,因此也親眼目睹了老先生篆刻的章法和刀法。

「勁辣有力,好像呼呼風聲,篆法高雅,佈局奇崛古樸。」徐悲鴻驚訝又興奮。

當看到牆上的一副公雞時,不由得又贊嘆:「先生您的畫自然古樸,不落古人窠臼,自成一格,您看這只公雞,在不求似中得似,更顯神韻。」

此時的齊白石每天窩在家裡以賣畫為生,經常遭人白眼,看到如此懂自己、欣賞自己作品的人,不由得為之動容,上前抱拳道:「知我者,悲鴻兄也!」

徐悲鴻見狀,立馬錶明自己今天來的目的,是想請先生出山,去北平藝術院給學生授中國畫。

齊白石先是一驚,隨後立馬拒絕道:「我一個鄉巴佬,去洋學堂講課,恐怕會給您徐院長帶來麻煩。」

而徐悲鴻卻表示:「能請先生出山,乃我校之榮幸,何來麻煩一說。」

但後面不管徐悲鴻說什麼,齊白石都是拒絕的。

這樣來來回回,直到第三次,齊白石仍以我是湖南土音不適合授課為由,拒絕任教。

徐悲鴻卻再三懇求並表示:「只要先生您作畫示範就行,不用授課,道理就在其中。」

為表誠意願意每天馬車接送,親自作陪。

就這樣,農民出生的齊白石當上了北京藝術學院的教授,憑借藝術天賦和繪畫功底得到了很多學生們的尊敬。

徐悲鴻不僅履行了當初承諾,更是夏天為齊白石裝風扇,冬天為他生暖爐。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繪畫,交情也是一天比一天深厚。

可好景不長,一些保守派們聯名抗議,反對將西方的繪畫改造成中國畫,後面事情越鬧越大,徐悲鴻迫於無奈,辭去了院長一職,離開了北平。

徐悲鴻一走,齊白石也不去上課了,學院多次派人去家裡請他,結果齊白石直接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齊白石已死。

為了表達對徐悲鴻的恩情,齊白石又作詩一首:「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深信人間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風吹。」可見兩人的情誼有多深。

後來,兩人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當時齊白石還沒有自己的正式畫集,徐悲鴻便親筆給中華書局負責人寫信,推薦齊白石的畫集,讓齊白石在藝術界快速站穩腳跟。

而齊白石對徐悲鴻也特別的信任,有次一人告訴齊白石,他即將有生命危險,讓他趕緊離開,齊白石當時也特別忐忑,糾結要不要走,可徐悲鴻讓他留下來,他想都不想就答應了。

1953年,徐悲鴻去世,徐家兒女考慮到齊白石的年齡,就沒敢告訴他,每當齊白石問起,總是說父親出國了,要麼出差了,並且每月以父親的名義給齊白石送錢。

可不料,紙終究包不住火,一次齊白石遠方的學生來看望他,無意間說露了嘴,齊白石還是知道了。

據畫家郭味蕖回憶,他曾在徐悲鴻紀念館接待了齊白石:「1956年深秋,齊白石老人得知徐悲鴻先生去世的噩耗,立即趕來,一進門就要跪拜,老人眼裡滿是淚水......許久之後才緩緩說要看徐先生的影像。「

【拾憶輕塵】

徐悲鴻是齊白石的摯友、是」最憐一口反萬眾,使我衰顏滿汗淋’地傾膽知交,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子期離世,伯牙毅然斷琴,徐悲鴻的離世,這讓齊白石如何不傷感呢?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君子百朋,此生能得一知己,足矣!

徐悲鴻先生在名冠京華之時,能夠三顧茅廬請布衣齊白石先生,可謂是慧眼識珠。兩人早已把對方當成了一生的知己,他們的友情划破時空,天長地久!

現有回應

  • 老鶴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這是2022年即流傳在網頁上的暖心故事,有可能是對岸的網頁上流傳過來的,但故事內容無可考據其真實性。

    不同意見

    https://www.toutiao.com/w/1744667026419727/?wid=1705363109306
    https://rosa20021025.pixnet.net/blog/post/571408304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蔣碧微 《卻道海棠依舊》 -1- 我是宜興人,出身書香門第,豆蔻之年與名門望族查家定親。做少奶奶,開枝散葉,兒孫繞膝,此生一眼望穿,古井無瀾。 可是,命運在我十八歲那年驟然頓筆,突兀得措手不及。 父親時任復旦大學國文教師,舉家遷滬。在上海,前來拜謁的學生絡繹不絕,深得父親賞識的,是徐悲鴻。 徐悲鴻俊朗清瘦,舉手投足盡是書卷氣,望向我的時候,眼眸裡滿是釅釅的溫柔。 他大約是喜歡我的。 徐悲鴻習畫,贈我一幅海棠。 “我喜歡海棠般的女子,出塵絕豔,颯爽高貴。” 我抬眼望他,只想到玉樹臨風。經年習畫的飄逸氣質,才情與柔情兼備,不經意地暖了近旁的人,驀地生出想要依靠的錯覺。 他走後,我細細摩挲那幅海棠,心下黯然。來年,我將嫁作他人婦,這段少女心事也便如煙了吧。查家少爺紈絝天性,曾向家父討要考卷答案,品行未見端正。 婚約一紙,縛住我對婚姻全部的想像。 一陣清風,把畫作吹拂在地。我趕忙拾起,恰好看到背面小字: 卿若海棠。 心像漲了潮,冉冉蔓延到眼眶,潸然淚婆娑。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情深緣淺,傾慕不過一場徒勞。 恨不相逢未嫁時。 門突然開了。 就像黑夜迷路的孩子,蹲在地上抖肩哭泣,一抬頭,卻看到了粲然星空。 徐悲鴻站在門口,目如繁星,對我說:“棠珍,跟我走。” 我十八歲,跟一個叫徐悲鴻的男人,逃婚私奔了。 父親面上無光,令蔣家上下演了場“假出殯”,靈堂遺像煞有介事。人們說活人辦葬禮,兆頭不好,是大忌,我卻無所謂。 悲鴻和我,是生生世世一雙人,黃泉路上都要執子之手,何畏人言迷信。 然而,當我八十高齡,獨臥病榻時,方知是我一廂情願。 “棠珍,從今日起,我為你更名蔣碧微,放下前塵,從頭來過。好嗎?” “好。” 為你,情願撕毀豪門婚誓,割捨父母親友,更不必說改一個名字。我的愛情像飛蛾撲火,決絕得不留退路。 - 2 - 在康有為的幫助下,我們私奔到日本。悲鴻癡迷日本仿製原畫,遇見心儀的,毫不猶豫買下來,積蓄很快用罄。 他四處幫人作畫,我做女工,薄薪勉強度日。 十指不沾陽春水,今來為君做羹湯。時光清苦,我卻總相信,有朝一日他能出人頭地。 彼時流行懷錶,我大半個月沒吃晚飯,攢錢給悲鴻買了一塊。他很感動,做了兩枚戒指,分別刻著我們的名字。他常年戴著刻有“碧微”的那枚,逢人便講,這是我太太的名字。 後來,我們輾轉去了巴黎,他進法國最高國立藝術學校官費留學,我進校學法語。我不是舊式女子,懂得順應時代潮流,免遭淘汰。悲鴻聲名鵲起,我作為徐悲鴻夫人,社交禮儀恰到好處,人們都說是一對璧人。 一日,家中來了位濃眉大眼的年輕人。 “鄙人張道藩,留學法國習畫,仰慕徐先生,前來拜訪。” “您先請進,悲鴻馬上回來。” 他與我攀談,儒雅而熱情。 “您這身洋裝很美,上衣是大紅底,明黃花,長裙是明黃底,大紅花,像一株海棠,雍容華貴。” “張先生過譽,不過是柴米油鹽的主婦罷了。”結婚十年,習慣了作灶下婢,“卿若海棠”的比喻塵封太久,幾近遺忘。 “您雖不施粉黛,卻難掩高貴氣度,真可謂淡極始知花更豔。” 悲鴻回來了,我匆匆離開客廳。我怕被張先生眼眸裡的火焰灼傷。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此生嫁給悲鴻,旁的人都成了過客,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爾後,張先生寄來一封長信,情意脈脈,表明心跡。 我只復他一行字:先生一何愚,羅敷自有夫。 不久,我們回南京去了。 載譽歸來的悲鴻如日中天,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主任,日子似是苦盡甘來。 滿街銀杏的時候,姑母病故,我回宜興省親奔喪。因著悲鴻盛名,衣錦還鄉,當年那出“假喪”也淡成茶餘飯後的笑談。市井之人眼薄,記性也不大好。小城姑娘問我東京和巴黎的模樣,我竟記不真切。東京只有家徒四壁,巴黎只有半紙情信,其餘,都是悲鴻。 正說著,便來了信: 快回南京吧。你再不來,我要愛上別人了。 - 3 - 南京的冬天淒淒寒寒,不比北方摧枯拉朽,只是清冷,冷得黯然惆悵。徐公館依然,銀杏落盡,烏鴉泣枝丫。 我見到“慈悲之戀”的女主角,孫多慈。 悲鴻的畫庫,滿屋滿室都是她。柳葉眉,瓜子臉,弱不禁風的寡歡。我只覺天旋地轉,綺麗的顏料如刀似劍,手刃我的心。 我暈倒在自家畫室。 醒來,悲鴻坐在床前,小心翼翼地講:“大夫說你患了猩紅熱,需要靜養。我請假陪你。” 我漠然地看著他:“我要吃冰糕。” “好,我去買。” 他一走,我就淚如雨下。臘月的南京天寒地凍,哪有冰糕賣,何況我在病中,忌生冷。 他對我已不是愛,是愧。 初春,孫多慈送來百棵楓苗,名曰點綴庭院。我知其用心,便令傭人折苗為薪。 悲鴻得知,默不作聲。到底是心懷鬼胎,處處賠著小心。 絕望日漸蠶食我的愛意。我向來聰慧,卻不知自己何罪之有。拋棄錦衣玉食,陪他顛沛流離共患難,略無半點大小姐脾性。我不是抱殘守舊的封建女人,逃婚,留洋,學外語,打扮入時,社交得體,燃盡生命去愛他,到頭來,仍逃不過糟糠之妻的棄婦之命。 我敗給了誰? 踏入孫多慈宿舍之前,我料想她是驚豔的。 可是,當我面向她,心裡卻是更深的涼意。 “孫小姐,我是徐先生的愛人。我來,只有一句話:請你自重。” 她眼裡怯意濃重,怎會如我當年赴湯蹈火。 多年後,她依從父命,嫁與他人,倒也應了我的猜想。 論及容貌、家世、膽略,孫多慈無不在我之下,更比不起我與悲鴻十餘載相濡以沫。可偏偏是她,毀了我的婚姻。 我敗給了人性。 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我的丈夫又開始了熱戀。 摘下刻有“碧微”的戒指,換上鑲紅豆的黃金戒指,題著“大慈”。 我問他:“你每愛上一個姑娘,就會換一枚戒指嗎?” 他不言語。不在乎你,連掩飾都懶得做。 恩情似流沙,一點一滴流逝。我想挽回,卻只能坐以待斃,無力回天。 在生命無邊的僵局裡,進退兩難。 - 4 - 分居後,他帶孫多慈去了桂林。 為討好孫父,徐悲鴻登報聲明: 茲證明徐悲鴻先生與蔣碧微女士脫離同居關係。 棄之如敝屣。 回想自己十八歲,義無反顧地私奔,于彼落魄時不離不棄,終了只落得“同居”之名。連被拋棄都要婦孺皆知,滿城風雨。 我的高貴揉碎在市井人的舌尖,低微如塵,狼狽不堪。 張道藩再次登門。一別數年,他身居高位,已無少時莽撞。 “張先生還畫畫嗎?” “俗務纏身,鮮有閒情逸致。上次你我歐洲見面,我曾畫一幅海棠,現終得機會送與你。” “張先生有心。彼時氣盛,負了張先生一片心意。” “我只想今後在旁照顧你,莫讓風雨殘了一株海棠。” 千瘡百孔之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把道藩所贈海棠掛在客廳,旁邊是徐悲鴻與我脫離關係的聲明。女人易為情癡,須時刻警醒,年華易逝,瘡痍永在。 我絕不回頭。 果不其然,幾年後,徐悲鴻叩響我的門。 深情款款,自說自話。 “我那時年少無知,漠視卿之深情。” “如今已和孫小姐斷絕來往,再無羈絆。” “人們說命中註定,我不信。這些年周遊列國,方知我心下最惦念的,不過你一人而已。始信命中註定之辭。” “既非聖賢,孰能無過。十多年相守,你竟無一絲眷戀?” “我潛心悔過,想與你重修舊好。碧微,平生無所系,唯獨愛海棠。” 句句直抵我心。多年夫妻,他太瞭解我的軟肋。 可是心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釋不易。 我指著牆上那紙聲明,冷若冰霜:“破鏡難圓。” 徐悲鴻離去。悲傷排山倒海地吞噬我,我終於病倒了。 病床上的一個月,我常自問,倘若給彼此一個機會,會否有不同結局?我的滿腔勇氣,當真被歲月耗盡了嗎?他真心悔改,我初心未變,不如重歸於好。 沒等我病好,徐悲鴻的啟事又見了報: 茲證明徐悲鴻先生與蔣碧微女士脫離同居關係。 - 5 - 同款啟事再度登報,我心裡沒有震驚,只有可笑。 我該是欠了你幾世情債,值得你三番五次中傷。你娶新妻,與我何干,何必示威般昭告天下?聲明早年已發,如今又費口舌,何必! 你負我,我沉默,護你聲譽,只換來你一再欺辱。 我忍無可忍,一紙訴狀,對簿公堂。向徐悲鴻索賠,一百幅畫,四十幅古畫,一百萬元。 他自是輸了官司,只得賠付。 你不念舊情,我蔣碧微絕不會屢屢忍辱苟且。 至此,我與徐悲鴻算是徹底恩斷義絕。 八年後,他逝世,聽說還揣著我當年節衣縮食給他買的懷錶。 或許只是某種憑弔和懷緬,不是愛。 我卻還是垂了淚。 道藩見我落淚,問我是否還對徐悲鴻念念不忘。 “這些年我們朝夕相處,算什麼呢?”他聲音裡有淒涼的意味。 “道藩,等我六十歲,我就嫁給你。” 天不遂人願。我五十九歲時,我們分開了。 道藩寫回憶錄,沒有一字關於我。我不怨他。 他伴在我萬念俱灰的時辰,借著他的半星溫暖,我才涉過命運的深寒。對他,我只有感念。 分手十年,他病危,我去醫院探望。他意識已模糊,只說:“海棠,海棠。”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尾聲 - 道藩離世後十年,我寡居臺北,讀書,寫作。 臺北溫暖,有人情味。我涼薄一世,太貪戀微茫的確幸。剝落過往浮華的鏽跡,結束一場無因無果的夢。 《聖經》上講,上帝即是愛,寬恕不可寬恕之人,並且愛他。 我做不到。 於我而言,悲鴻的傷害不可寬恕,我等凡人,可以忘卻,無法原諒。所作《我與悲鴻》,被指字裡行間戾氣太重,終是斷不了嗔癡苦毒。 對於世事,我亦困惑。朱安三從四德,克己復禮,人道封建禮教毒害過甚。我等新女性私奔尋愛,留洋學習與時俱進,仍被視同草芥,成下堂妻。張幼儀包辦婚姻不幸,孟小冬自由戀愛亦苦。阮玲玉出身貧賤遭嫌,於鳳至大家閨秀亦未守得雲開見月明。 是女人之過嗎? 說到底,世界是男人的,秩序皆由他們定罷。 我太老了,老到想不通透這些問題。我大約會背負這一生的迷惘,離開人世。 臨終前最後一瞥,我看到了床頭那張畫。道藩的《海棠》掛於客廳,床頭的這幅,是我十八歲那年,悲鴻送我的《海棠》。正如我這輩子,道藩只是過客,悲鴻才是歸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從張大千女兒的角度看張大千(!) 值得細細一看的好文(!)。。 。。。。。。。多美. 爸爸最值錢的遺產 張心慶 今年4月,一些媒體刊登了一條消息:國畫大師張大千 的一幅畫《愛痕湖》,在北京嘉德拍賣公司拍出 1億元人民幣的天價,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是空前的。 當時,我正在美國休斯頓探望大女兒。說實話,我心裡也很激動。 爸爸的畫價值連城,能為中國、為東方甚至全世界所認可,是值得慶幸的。 此畫如此昂貴,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有人對我說:“張心慶,你是張大千的女兒,肯定有他的畫,不說多,兩三張總是會有的……”我哭笑不得。 我不可能逢人就解釋,“文革”期間,這些畫早就被抄了……過去的事,老重複說也沒有意思。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真的,我現在也算得上是個“無產者”。 我後悔嗎? 怨恨嗎?不,什麼都不。 人不能抱著過去的恩恩怨怨不放手。 爸爸曾教育過我:“好女不穿嫁時衣,好兒不吃分家田”,人總得自力更生,獨立堅強地生活。 這些(畫) 是有形資產,損失了不算什麼。 我心靈的財富,那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 很多年前,我就想寫寫爸爸張大千,讓世人知道,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一張張絢爛畫作的背後,他有著一顆怎樣的心靈; 作為一位享譽東方的繪畫大師,除了有爐火純青的繪畫技藝,他的心中又蘊藏著哪些秘密。 我想,這些才是爸爸留給我最寶貴的遺產。 爸爸教我做人道理 1930 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時,爸爸31歲。 我們家祖籍廣東番禺。這事兒,爸爸說過不止100 遍。阿公( 祖父) 原來是個小鹽官,阿婆(祖母) 是位大家閨秀,聰明能幹,詩、書、畫、刺繡都很在行,是方圓幾十裡有名的繡女。阿婆什麼都好,就是愛包辦子女婚姻,子女都很孝順她,也不反抗。 我父母的婚姻就是阿婆包辦的,以致他們之間沒有感情。 母親曾正蓉結婚11年,才生了我一個女兒,爸爸的事業心特別強,時常在外東奔西走,很少在家,更何況他們兩人是包辦婚姻呢。 我一生有過4位母親。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爸爸既然組織了這樣一個家庭,我也感受到它的溫暖,那就接受它吧! 我愛我的爸爸,也愛他身邊的人,就像我媽媽說的:“我愛我的丈夫,也愛他的父母以及每一位家庭成員。” 爸爸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的第一顆種子,就是“孝敬老人、關愛老人”。 我現在已經是一位81 歲的老人了,但5歲時的一個場景,我至今還記得。 1935 年,我家住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阿婆臥病在床,爸爸從北京特意回來看望她。 一進門,爸爸就給阿婆磕頭,說:“您老人家病了,我沒有回家伺候您,是最大的不孝,請您想開些,不要生氣……”爸爸急急忙忙去了廚房,端來一大盆熱水,他把阿婆抱起來,給她洗臉、洗手、剪指甲,然後把阿婆腳上的襪子脫掉,我一看,驚呆了,阿婆竟有一雙被扭曲的小腳。 爸爸耐心地將裹腳布一圈一圈地解開,給奶奶輕輕地洗腳,慢慢地按摩。 那時候,爸爸在中國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家,可是回到老家,他竟然還能為阿婆洗腳……我對爸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爸爸是一個很重情誼、懂得感恩的人。 他不止一次對我們幾個孩子說:“我幼年時,家裡貧寒,你們的奶奶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常給別人繡花、做嫁妝; 家裡的事情全靠你們的三伯母照應,她把我拉扯大,我永遠忘不了長兄為父、長嫂為母。” 因此,爸爸成年後努力畫畫,把這個家的擔子擔起來。 每當爸爸開了畫展回家,總是買最好的東西送給哥哥嫂嫂,然後才是自己的妻子。 對我們小一輩的子女也是如此,把好的先給侄兒侄女,最後才是我們。 爸爸有兄弟四人,加上下一輩的子女總共有二三十人,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誰有能耐,誰就多擔一點。 爸爸不但管家裡的人,還主動幫助他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家屬。 有一次,一位師兄的妻子生病住院,家裡沒錢,爸爸便拿出我和妹妹上學的學費,交了住院費。 我曾經寫過一首小詩:“……爸爸的手是畫畫的手、神秘的手,可以呼風喚雨,改天換地。想什麼,畫什麼,要什麼,有什麼。爸爸的手是平凡的手、勤勞的手、智慧的手。給奶奶梳頭、洗腳、剪指甲,把病中的女兒從深夜背到黎明,給朋友燒菜、做飯、燉雞湯……”他教給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畫美,心靈更美” 1943 年,我剛上初中,已經有了基本的是非觀念。我們家裡兄弟姐妹上學,爸爸從不 視。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家的子孫後代有三戒:戒菸、戒酒、戒賭。 因此,我們的大家庭中,沒有一人敢抽煙、喝酒、賭博。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報紙上看見一則有關爸爸的小故事,標題是《張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窮人》,我打心眼裡贊成這一點。 上世紀30年代到40 年代末,爸爸常在各地開畫展,收入不菲,但奇怪的是,我們家並不富裕。 根據爸爸的收入,我們家完全可以購置田產,住豪門大宅,可我們的家卻“富可敵國,窮無立錐之地。”家裡的住房,全是租借朋友的。 錢究竟去了哪裡? 大部分用來買古畫。 爸爸不斷地鑽研、臨摹,特別喜歡一些藝術大家,如石濤、八大山人、唐伯虎、鄭板橋等人的作品。 只要喜歡的,是真跡,爸爸就不惜重金買下收藏。漸漸地,他成了古畫的專家、收藏家和鑑定家。 爸爸為了畫出自己的風格,大膽向古人學習,向民間學習。 臨摹敦煌壁畫時,他不知花了多少財力、物力,還向銀行貸款,聽說把一家私人銀行都拖垮了。 他日以繼夜地在敦煌洞子裡畫呀畫,進敦煌時滿頭青絲,出來時兩鬢斑白,那時他才40多歲。 爸爸以畫畫謀生,但從不吝嗇。 無論是達官貴人、平民百姓,只要喜歡爸爸的畫,向他開口,他都痛快應允,不取分文。 1940 年抗戰時期,我們家住在四川青城山上的青宮廟,爸爸經常要帶許多畫具和紙張上山寫生,他請了一位叫王青雲的人抬滑竿。 一天,王青雲提出請爸爸給他畫個像,爸爸答應了。第二天,王青雲大清早來到我們家,手上還提著一隻山雞。 爸爸說:“老王啊,你怎麼不給我抓一隻活的來,這麼美的山雞,畫下來多好呀! 真可惜……”老王看著自己的畫像,高興極了。 1963 年,爸爸和我有一次去香港。 我們住的酒店有兩位負責打掃衛生的服務員,他們怯生生地對爸爸說:“我們想請您畫一張畫。” 沒想到爸爸笑了,“你們怎麼不早說呢? 我還以為你們不喜歡我的畫。你們每天為我做這麼多事,我怎麼能不感謝你們呢? 我馬上動手畫。” 那天,爸爸給他們畫了一張松下老人,一張花卉。旁邊一位客人看得入神,要出高價買這兩幅畫,爸爸不給,說早有主了。 客人一看是服務生,驚訝地說:“我還不如他們? ” 爸爸生氣了:“你有錢可以在我畫展時買,我對朋友一視同仁,我們只是工作職業不同,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你好自為之吧! ” 爸爸把畫交給服務員時,他們激動地說:“ 張老先生,您的畫美,心靈更美。”他們深深地向父親鞠躬,表示感謝。 爸爸最值錢的遺產 爸爸是一個精力充沛、勤奮努力的人。 每天有畫不完的畫,寫不完的字,吟不完的詩,爬不完的山,走不完的路。 每次他外出遊覽回家,不管多少天的長途跋涉,必定把當天的“功課”做完,畫畫、寫字直到黎明。 童年時,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幾個兄弟姐妹晚上圍在爸爸的畫桌旁,跟他聊天。 記得有一次,我傻乎乎地問爸爸:“徐伯伯( 徐悲鴻)的馬畫得好還是你畫得好? ” 爸爸沒理我,我又問:“齊伯伯(齊白石) 的蝦畫得好還是你畫得好? ” 爸爸瞪了我一眼說:“你真沒禮貌,小小年紀,不能隨便評論老一輩。徐伯伯是專門畫馬的,當然比爸爸畫得好,齊伯伯畫蝦也比爸爸畫得好,我是向他們學習的。爸爸知道自己很笨,所以很勤奮。” 爸爸為人謙遜,常說自己是最笨的人。 他在50 歲之前,遍遊祖國名山大川,50 歲之後周遊歐美各洲,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遊遍歐洲、美洲、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蹟。 所到之處,他寫了大量的詩詞和寫生稿,積累了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自從1949 年爸爸離開大陸,寓居海外,到他去世的數十年間,我們只見過一次面。 但我知道,爸爸像個“ 萬能博士”,不僅藝術有所成就,還會搞園林、雕刻、烹飪……無論身在何處,他宴請賓客都在家裡,還是親自動手。 當年在臺北,爸爸和張學良,還有當時的台政府高官張群是至交,大家稱他們“三張”。 他們在爸爸家聚會,飯還沒吃完,爸爸發現張學良將軍不知什麼時候出去了。 後來才知道,他跑到廚房裡,去揭牆上的菜單。 原來,他見爸爸的菜做得精緻,想拿去收藏。 這秘密被大家發現後,都爭先恐後去拿爸爸的菜單。 凡是在爸爸家裡裡過差的廚師,離開後去開餐館,生意都火得要命。 有的餐廳連名字都是爸爸給取的 ,其中一家叫“青城山”,招牌菜取名“大千雞”、“大千魚”…… 爸爸為了追求藝術,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1956年,他在巴黎時,主動要求與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見面,連翻譯都不贊成,認為如果畢加索不見,豈不是丟了你東方大師的面子。 爸爸為了東西方藝術交流,多次請見,最終見到了畢加索,他和爸爸談得很好,畢加索說:“繪畫藝術,在你們東方。” 爸爸一生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我理解他是熱愛祖國的。 1952年,爸爸離開香港赴海外僑居時,正是他經濟上最困難的時期。 他把身邊最珍貴的古畫《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萬壑松風圖》,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名畫,以極低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祖國。 當時,美國人出高價要買,爸爸沒有答應。 他說:“這三幅古畫是中國的珍寶,不能流入外國人手中,我不能做遺臭萬年的事。 誰叫大陸是我的母親、我的祖國,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是我的選擇。” 爸爸離開大陸後,1954年,我母親曾正蓉把爸爸臨摹的敦煌壁畫279 幅捐獻給了四川省博物館,爸爸非常支持。 1983 年4 月2 日,爸爸在臺北因心臟病發,醫治無效病逝。 爸爸過世那年,海峽兩岸局勢不穩定,兄弟姐妹只能望洋興嘆,沒能在爸爸墓前叩拜。 爸爸生前留下許多的畫和古蹟,都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都捐獻了,這些就是他對祖國的奉獻,對祖國的愛。 直到今天,爸爸的教導仍常在我耳邊迴響: “一個人沒有開闊的心胸,怎畫得出雄偉壯麗的山河; 不喜愛動物飛禽,怎畫得出奔騰的駿馬,可愛的小鳥; 不熱愛大自然,怎畫得出參天的大樹,美麗的花朵……” 我在心裡不止一次地說: 爸爸,這些才是您給我最最值錢的遺產, 我深深地愛著您,永遠愛您。
    1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