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小英執政 台灣錢加速前進海外創下3大紀錄 | 金融要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台灣錢」持續前進海外,且力道越來越大。中央銀行今天(23日)公布去、2017年第4季國際收支,在壽險業大買海外股債前提下,去年第4季金融帳「淨流出(淨資產增加)」金額高達210.6億美元,創下史上「單季」資金淨流出最大紀錄,同時台灣金融帳已淨流出長達30季,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金額達3540.7億美元、高達10.38兆台幣。(合理懷疑:南進計畫只是綠蠅在有計畫的淘空臺灣,把錢存到海外,當作將來的逃亡資金)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996977

現有回應

  • Rosalind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10億的金額是過去七年總合,並非小英任期內。

    出處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224/1118647.htm
    7 年前
    0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大崩盤!中央銀行最新統計,蔡英文總統上任2年,反映資金投資信心的金融帳淨流出高達1249.1億美元,折合新台幣逾3.8兆元,創歷任總統上任後前2年新高,「把錢逼走」的能耐狠甩扁馬兩朝,反映出國內投資環境不只病入膏肓,更幾近崩潰邊緣。 金融圈直言 咎由自取 「根本是咎由自取!」金融圈說得直接,不用談兩岸關係,台灣勞工問題搞不定、欠水、欠電,幾乎演變成國際笑話,還有誰敢投資?賴揆口號式解決六缺、拚經濟成為空談,呼籲政府不要只會閉眼推新南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資金外逃的問題要如何解決。 央行公布第2季國際收支,以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為主,也就是向來被稱做是「錢用腳投票」的金融帳,出現淨流出126.4億美元的驚人數字,除是連續32季淨流出,持續改寫史上最長淨流出紀錄,蔡總統任內無一倖免。 連32季淨流出 史上最長 不過特別的是,若拿歷任總統上任前2年的政績,蔡總統「把錢逼走」的能耐恐讓扁馬自嘆弗如。陳水扁總統上任前2年,金融帳淨流出49.31億美元,只有蔡總統的零頭,馬英九總統上任前2年,淨流入185.32億美元,不只錢沒流出,還逆向灌回台灣。 就怕「把錢逼走」成為蔡政府財經政策的照妖鏡,央行罕見提出說帖,強調因為台灣是經常帳順差,所以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即金融帳多呈流出算是正常,但長期流出、或流出金額居高不下,則技巧性略過不提。 根據央行統計,金融帳連續32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高達3,794.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57兆元,大概是台灣5年的稅收總額。 直接投資方面,即便外資對台投資增加31.6億美元,但被持續向外流出的居民對外直接投資23.7億元大幅削弱,這反映出國內投資環境不只加速惡化,也不看好蔡政府拚經濟的承諾與效果,致企業加速出走。 外資持續抽腿 台股隱憂 證券投資方面,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淨增加153.9億美元,主要是保險公司投資國外債務證券,至於非居民證券投資減少64.9億美元,這是外資減持台股的結果。金融業提醒,外資持續抽腿,也為台股後市埋下隱憂。
    8 人回報3 則回應6 年前
  • 壽險業將資金18兆移出海外了 不知去向 金管會 立委不敢說出 金管會顧立雄無法禁止壽險業繼續用儲蓄存款行騙 就下台!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061334?utm_source=lineweb&utm_medium=share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蔡英文執政2年 金融帳淨流出1266億美金 馬英九流入185億美元 陳水扁流出49億美元 台灣年輕人醒醒吧 https://youtu.be/mDMlwfsVy.gw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趙少康的分析看一看吧! 蔡英文執政2年, 金融帳淨流出3.8兆台幣, 馬英九流入185億美元, 陳水扁流出49億美元 台灣的年輕人,醒醒吧! https://youtu.be/mDMlwfsVygw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一聲驚雷:輝能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 聯合報社論揭露輝能公司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全文如下: 在固態電池領先群雄的輝能科技,近日宣布在法國投資五十二億歐元(一七四三億元台幣),興建供應電動車用電池的超級工廠,法國總統馬克宏並親赴當地宣布此消息。路透社報導,輝能執行長楊思枏說,董事會因為「政治因素」不想在台灣擴大太多產能,並說「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此話如同一聲驚雷,引起全台震動。儘管輝能隨即澄清其原句是「我們不僅是一家台灣公司」,但它為避險而赴法投資,如照妖鏡般射穿了蔡政府抗中政策的不智。 位於桃園的輝能科技,許多人可能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它並非股票上市公司,規模也不是太大。有趣的是,法國政府因欣賞其電池技術而極力提供優惠爭取它去設廠,馬克宏更親自歡迎;但在台灣,蔡政府相關官員,例如經濟部長王美花,均不曾造訪過這家公司。蔡政府力拚能源轉型,許多光電及風電公司因此風光無限;但對於極具淨零排碳技術的輝能,卻似乎從未眷顧。其中原因令人費解。 輝能最受矚目的產品是「固態鋰陶瓷電池」,以固態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液,克服鋰電池的不穩定性,即使撞擊、彎曲、切開電池,也不會產生火花爆炸,安全性極佳且充電效能優異。原本只是為資通產品或穿戴裝置而設計的電池,因技術卓越,而逐漸受到國外大企業及投資人青睞,因此進一步進軍最具潛力的電動車電池市場。二○二一年,輝能獲得三.二億美元的融資,背後資金來自丹豐資本、春華資本、軟銀中國基金等外資挹注;去年,又獲得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及南韓浦項制鐵的入股結盟。 路透社報導,楊思枏說「輝能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顯有出入。「不再」與「不僅」,雖只一字之差,涵意卻如同天淵。事實上,輝能去年才宣布投資四十二億元擴建桃園的工廠,將建置全球首座1—2GWh的固態鋰陶瓷超級工廠。然而,桃園廠的四十二億元增資,比起在法國敦克爾克的一七四三億元投資,連後者的零頭都不到,根本是小巫見大巫。輝能選擇前往歐洲設廠,最主要的因素,正是蔡政府的抗中政策及美中兩強相爭,使得台海情勢變得極不穩定,台灣不再是令人安心的投資地點。 當政治形勢如此渾濁,主政者看起來又對經濟發展心不在焉,這正是令投資人感到不安的環境。這點,與股神巴菲特最近提出的警告:在中國威脅下,「台灣正成為危險的經商地方」,不謀而合。何況,輝能近幾年的資金,主要都得力於外國資本的相助。對這些外資企業或金主而言,當然不願自己的資金被投放在安全堪虞的地方,移往海外設廠自是更佳選擇。尤其,歐盟法令已要求二○三五年起禁售燃油車,但歐洲電動車工業發展遲緩,與當地缺乏電動車電池產業有很大關係。這次,法國極力爭取輝能前往設廠,無非是希望它能彌補電池供應鏈中這脆弱的一環,為歐洲電動車發展增添技術動力。 輝能的全球布局,或許不必稱為「出走」,畢竟它仍根留台灣並擴大產能。然而,蔡政府對輝能的重要性漠視於前,事後卻只能在輝能「是不是台灣公司」一語上不斷擦脂抹粉,徒然暴露了自己的心虛。試想,這幾年若不是民進黨把兩岸關係搞得如此緊繃,如果不是蔡政府自甘扮演美國抗中的馬前卒,輝能這筆近兩千億元投資也許就能落在台灣,為台灣書寫新的電池產業奇蹟。遺憾的是,蔡政府的短視和執拗,平白使台灣錯過了機會。 【啟示錄】 股神巴菲特為避險拋售台積電股票,輝能近兩千億元投資法國,亦有避險因素;此皆由於蔡政府的短視和執拗之故。 主計處公布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負三點○二%,創下二○○九年第二季以後、金融海嘯以來單季新低。 這種現象有利於國民黨選擇企業出身者迎戰醫師出身的台獨份子!
    1 人回報2 則回應1 年前
  • 轉傳: Subject: 有骨氣的女人 世界女首富嫁給高中老師。今天,這個女人的再婚刷爆了世界頭條. 編輯:羅浩楓 這個女人51歲,貌不出眾, 離異後,獨自帶著4個孩子。 3月6日,她再婚了,嫁給了兒子的化學老師。 沒有婚禮,沒有請柬, 但這則訊息,還是迅速竄上了頭條, 因為她叫麥肯齊,是世界女首富。 她還有個身份: 前世界首富亞馬遜掌門人貝索斯的前妻。 01 1970年4月7日的舊金山,暴雨。 一位知名理財規劃師的小女兒呱呱墜地。 父親看著女嬰琥珀色的眼睛,若獲至寶, 給她起名“Mackenzie”(麥肯齊),意為“孩童中的智慧領袖”。 家境優渥,父母精心呵護, 女孩亦不負眾望,天資聰穎, 6歲,她寫出了一本142頁的書《書蟲》。 18歲,她考上了世界頂級名校普林斯頓, 師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尼·莫林森, 她擔任過莫里森小說《爵士》的研究助理, 被大師稱為“創意寫作最有天賦的學生。” 雖然文靜內向,但她的才華和天賦,有目共睹。 她像一朵精心呵護的蘭花,含苞待放, 大家期待,這個天才少女將是下一顆文壇新星, 然而,她遇到了貝索斯。 02 當少女麥肯齊牽著狗在海邊別墅寫作時, 貝索斯正在德州喂牛、修風車。 他比麥肯齊大6歲,生於1964年。 後來,人們知道了世界首富貝索斯, 卻不知他本名叫約根森。 他的生父,是村口修自行車的泰德。 母親16歲時偷嚐禁果,並懷了孕, 驚慌失措的兩人偷了家裡的錢, 一路逃到了墨西哥。 在墨西哥,貝索斯出生了。 然而,生父泰德遊手好閒,惡習難改, 加上經濟貧困, 本就青澀的感情在爭吵中消磨殆盡。 在貝索斯不到2歲時,兩人分了手。 21歲那年,母親帶著年幼的他, 改嫁給了15歲時以難民身份移民美國的古巴男人米格爾·貝索斯。 從那天起,約根森改名為貝索斯。 其後母親又生了兩個孩子, 一家人輾轉又回到了德州,母親的故鄉。 雖然曾是難民,但繼父是個大學生, 其後成為了埃克森公司的一名工程師, 10歲那年,貝索斯得知了生父的身份, 從那時起,家中似乎沒有了他的位置, 於是,他幾乎都“長駐”在外祖父的農場, 鋪設管道、飼養奶牛,樣樣精通。 幸好,外祖父疼他,他也聰明勤勉, 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和全額獎學金, 他也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 頂級名校,同學非富即貴, 他深知唯一可仰仗的只有自己。 他放棄了熱愛的物理,轉學有“錢途”的計算機。 此後便是拼命三郎,挑燈夜戰。 1986年大學畢業,他在華爾街找到了一份差事, 此後憑著勤奮和專業,逐漸站穩了腳跟。 其後,他又發現做金融比計算機更賺錢, 於是,又兜兜轉轉了幾家公司, 跳槽到了對衝基金D. E. Shaw & Co。 在這裡,他遇到了剛大學畢業的麥肯齊。 03 他是面試官,她來面試, 少女的青春、才華和聰慧,一下吸引了他。 面試結束後,他開啟了瘋狂追求。 他的一見鍾情,讓她有些不知所措。 她剛畢業,心如白紙, 卻奈何這男人野心勃勃,聰明絕頂, 於是,她很快就淪陷了。 1992年,兩人相識僅6個月,就結了婚。 雖然父母認為貝索斯“外向招搖”,打了問號, 但麥肯齊不在乎。 她說: “我喜歡他的才華和夢想,我願做他的翅膀。” 婚後,貝索斯就成了她的信仰。 貝索斯說: “我想創業,我要建立一個電子商務平臺,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亞馬遜。” 麥肯齊聞言馬上辭了工作,全力支援。 當時,誰都不知道電商是個啥玩意, 更不知道網上還能賣書。 但麥肯齊信,因為這是貝索斯想出來的。 1994年,貝索斯提出要搬到西雅圖, 麥肯齊欣然同意, 於是,她開著車,他坐在副駕駛, 帶著不多的家當,一路奔赴西雅圖。 靠著麥肯齊父母的支援, 兩人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名為“亞馬遜”的小書店。 麥肯齊大著肚子,又當會計,又當司機。 然而,命運並未因她的執著,網開一面。 雖然網上書店上線30天,周銷售額2萬美元, 但是淨收入一直都是0, 畢竟圖書的毛利率很低,再加上人工和運輸成本, 亞馬遜的前期,根本就是在燒錢。 轉眼5年,他們花光積蓄,借遍親友,仍沒成功。 1999年,他們租住在一間只有一居室的房子裡, 麥肯齊邊做財務,邊搬書,還要照顧孩子, 曾經的寫作之夢,變得遙不可及。 就這樣,亞馬遜創下連虧20年的紀錄, 父母投資的30萬美元養老金都燒光了, 貝索斯在頑強畫餅後,也有些心灰意冷, 但麥肯齊卻看著他的眼睛說: “別放棄,你一定會成功的!” 青春不再,皺紋滿臉, 但她就是一根筋,不管別人怎麼說, 嫁給他,就是毫無怨言地全力託舉。 貝索斯曾經多次公開說: “麥肯齊是把我從第三世界監獄中救出來的女人。” 終於,她守得雲開見月明。 此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短短几年,亞馬遜在成為獨角獸的道上狂奔。 眼看公司運營步入正軌,蓬勃發展。 她站在他身後,看著他意氣風發,笑得燦爛, 她想:該是迴歸家庭的時候了。 此時,她已經是4個孩子的母親。 她陪他一路登上頂點, 卻在巔峰時悄然身退。 因為,金錢、權力非她所願, 她想要的無非一尺書桌,填些筆墨,家中有他。 04 麥肯齊主動脫離了公司日常管理, 轉而回歸家庭,照顧孩子、寫書, 為貝索斯當起了賢內助。 事業有成,但貝索斯依然對她很好。 結婚的20多年裡,他被外界稱為“寵妻狂魔”, 身家千億的他,自稱“每天下班回家趕著刷碗” 。 外界不只一次拍到他們幸福的畫面。 他形容她:“美麗、仁慈、性感、富有才華……” 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她在身邊, 他的眼睛中總是閃爍著小紅心。 結婚25年,她慶幸自己“得償所願,終遇良人”。 2019年,亞馬遜股價一路狂飆, 僅僅1天,貝索斯的資產就增長了百億。 那曾隨母親流浪輾轉的男孩, 成為了全球首富。 2019年,貝索斯以2123億美元身家成為了世界首富,創下了歷史最高財富值。 那天,一向低調的她, 破天荒地穿起一襲紅衣為他慶祝。 卻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個同樣穿著紅衣的女人,眼中閃過冷冷的光。 她叫勞倫 · 桑切斯,是電視女主播。 女人的直覺讓她感覺不對, 但多年的相濡以沫,讓她很快收斂了心神。 然而,不久後, 她還是看到了這樣的照片。 在狗仔隊的偷拍中, 她看著他們十指緊扣,遊輪親熱, 一起看球,甚至共吃一個冰激凌。 生平第一次,她聽見了自己心碎的聲音。 有媒體曝出了“地表最強首富”發給情人的簡訊: "I love you, alive girl. " " 我愛你,你這個有活力的女孩。" "I love you. I am in love with you." " 我愛你。我現在正與你熱戀。" "You make me better.You're meant for me." " 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你是我的命中註定。" 還有一些太露骨的,甜瓜就不放了。 她愣愣地怔向窗外, 明明春光明媚,可她的世界已大雪紛飛。 那天,他又晚歸, 她一直等著他,兩人談了一夜, 最後,他哭了,她走了。 05 世界第一富豪,前女主播插足, 25年伉儷分飛,寵妻狂魔覆滅…… 隨便哪條都夠勁爆。 全世界都搬沙發等著看戲。 然而,她的殺伐果決讓所有人失望。 第二天,她就提出了離婚, 此後不過2個月,這樁人類史上最貴天價離婚案(標的額高達1440億美元),以光速塵埃落定。 她在自己49歲生日之際,宣佈: “已和貝佐斯達成了離婚協議。” 亞馬遜是二人白手起家一同打下的江山, 沒有簽署婚前協議,婚內財產本該平分, 加上貝索斯婚內出軌被坐實, 理論上,她可以至少分到700多億美元。 然而,她僅要了1/4的股票,價值358億, 其他的全數留給了前夫。 然後,她又主動放棄了《華盛頓郵報》和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的全部股權,價值超40億美元。 坐在桌子對面,她對他說: “這些全給你,我只要1/4,我應得的。” 然後,她摘下婚戒,扔給他。 “這個也給你,感謝夫妻一場, 感謝你,讓我曾愛過。” 貝索斯愕然,原本請好的律師團歇菜了。 亞馬遜股票幾乎未受影響(跌落僅0.1%), 他元氣未傷,依然牢牢把控著1075億美元股權, 他還是世界首富,只是身邊不再有她。 她沒再看一眼,起身出了門。 呼風喚雨的貝索斯,頃刻間頹然落淚, 隨後他追出了門, 空街上,她好像聽見了他的呼喊,卻沒回頭。 當天,她發了一份聲明: “感謝完成了和貝佐斯的離婚程式, 感謝這些年彼此的支援,所有善意關心的人, 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以孩子父母的關係相處…… 對自己的未來計劃感到興奮, 感恩過去,憧憬未來。” 不博眼球,不鬧狗血,寥寥數語,乾脆灑脫。 我愛你,便可低到塵埃裡, 心中歡喜,塵埃中也可百花綻放。 但你不配,所以我自塵埃中站起, 如果愛沒了,轉身一定要漂亮。 06 離婚後,麥肯齊去掉了夫姓貝索斯, 將從祖父輩沿用的中間名斯科特,作為姓氏。 然後,她成為了“散財天女”。 離婚協議剛敲定時,麥肯齊就加入了“捐贈誓言”, 這個於2010年創立, 原則:承諾捐出一半以上財富用於公益慈善。 麥肯齊一共捐了多少錢? 去年7月起,短短几個月內, 麥肯齊就向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等116個組織, 捐款了超17億美元。 疫情來了,短短5個月, 她又向食品銀行和緊急救濟基金等慈善組織捐款超41億美元。 每次,她只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必然是因為“慈善捐款”。 僅2020一年,麥肯齊就已捐出了近60億美元。 過去的幾個月, 她平均每月捐款超10億美元,捐錢速度世界第一。 現在提到麥肯齊這個名字, 人們都會說:“了不起的麥肯齊!” 還有人管她叫“聖誕老人”。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拼命捐錢, 但她在福布斯排名不降反升。 今日最新資料顯示: 因為股價飈升,麥肯齊現有資產超570億美元, 位列福布斯億萬富豪榜第13位。 排在第一的,是她的前夫貝索斯, 總身家達到1790億美元。 雖然富可敵國,但他的格局卻人所不齒。 他的摳門,是富豪圈裡出了名的, 世界富豪榜前5名中, 他是唯一沒有加入“捐贈誓言”作出捐款承諾的人。 2020年6月,亞馬遜員工因不滿15美元時薪罷工, 人們甚至在貝索斯的豪宅前,擺了一座斷頭臺。 最終仍然沒有結果, 罷工組織者還被以“違反社交距離”為由開除。 離婚見人品,水落終石出。 離婚2年,麥肯齊又寫了2本書。 眼下,除了“慈善家”和“世界女首富”外, 她重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小說家。 她的小說還獲得了美國圖書獎。 剛剛過去的週末, 她悄悄將自己的個人簡介修改了: “麥肯齊·斯科特, 兩本小說的作者,美國圖書獎得主。 她和四個孩子、丈夫丹一同住在西雅圖。” 沒有婚禮,沒有新聞釋出, 她低調宣佈了又一次婚姻。 當世人得知,想看看女首富的丈夫時, 恐怕不少人又失望了。 她丈夫名叫丹, 是西雅圖一所私立中學的化學老師。 這個貌不驚人的男人,叫丹·朱伊特, 是美國湖濱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 這是一所百年名校,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都曾就讀於此,麥肯齊的兒子也在這裡讀書。 中學老師娶了女首富。 很多人又在懷疑這男人,是為了圖財。 然而,丹老師卻發了一封公開信: “我大半輩子都是一名教師, 以後也會一直繼續當老師。 現在,因為一個幸福的巧合, 我和我所認識的最慷慨、善良的人喜結良緣, 在此,我和她一起承諾, 將所有財富,全部捐出去,傳遞給他人。” 未來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只是知道現在的麥肯齊越來越美了。 這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今她51歲,年過半百, 但微風吹過,她的笑容, 一如當年那個在海邊寫作的小女孩
    18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們大可不必想像美國劇烈減少化石燃料生產與使用的結果,因為歐洲已經深陷其中,而且歐盟企業與勞工都很痛苦。由於能源價格上漲,現在歐洲許多地區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而放棄去碳化計畫。若我們能從它們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將是明智之舉。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設下野心勃勃(也就是不可能)的目標, 為加快減碳步伐,歐盟成立碳排放交易體系(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但該體系既無效又滋生腐敗。誠如《金融時報》所言:「歐洲對於再生能源判斷錯誤。」 那些堅信工業化國家可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完全依賴化石燃料轉為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的人需要仔細看看,歐洲兩個採取激進綠能政策的國家――德國與英國的失敗。這兩個繁榮且高教育水準的國家,三十年來追求根除化石燃料的目標,已經踏上人類史上第一次能源衰退之路。 這些國家吹噓自己的綠能政策成功,含糊地承認需要進行一些「調整」,隱藏不住經濟的損失與人民的痛苦。歐美一些主流媒體報導,德國激進的再生能源政策是「環保的瘋狂行徑」、「引起嚴重後果的大失策」、「綠能癱瘓」、「錯誤的賭注」、「系統性剷除工業化」與「追求自我毀滅」。 現在德國和英國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內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價的國家。德國能源消費者協會(The German Association of Energy Consumers)估計,目前約有十萬戶負擔不起昂貴電價的家庭,正退回使用燒柴爐灶與照明不足的狀態。綠能運動雖然立意良善,但已威脅人類基本健康與福祉。 綠能政策是場豪賭,如果綠能不造成能源短缺、經濟衰退、人類痛苦或不增加地緣脆弱性,再生能源是可以取代化石燃料。但德國與英國的綠能政策已經證明,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勝任化石燃料在現代大規模工業經濟裡所扮演的角色。 激進的德國能源革命 德國實行的綠能目標是全歐洲最激烈的一個——二○三○年再生能源達到40%;二○五○年幾乎完全排除使用化石燃料;但因為嚴重錯估再生能源補貼的成本,且整合大量不穩定再生能源的工程相當複雜。這項政策不僅使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力公司都蒙受重大損失,更讓燃煤發電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連帶上升。 德國的「能源轉型」始於二○○○年的再生能源發電補貼,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災,德國政府連忙宣布於二○二二年全面關閉所有核電廠,該決定奪走德國25% 可靠且零碳排的電力。 德國能源轉型的成本持續攀升,超乎原先預期。二○一四年德國納稅人在再生能源補貼方面支付超過三百億美元,德國前聯邦環保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預估,到二○二二年能源轉型的成本恐達一兆美元。 電價上升重創德國著名的能源密集產業,《金融時報》二○一四年的報導指出,由於能源成本過高,德國出口淨虧損達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能源密集產業接連外移到一些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國家,如美國。 綠能政策竟是劫貧濟富 多數綠色政策增加的成本,特別傷害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家庭,富人通常不會在意能源帳單上多出的一兩位數。按照德國「高尚」的能源轉型規劃,特定產業與再生能源設備齊全的屋主是受保護的對象,一般消費者卻得直接面對高電價與再生能源稅收的衝擊。 德國的綠能計畫通常以大幅折扣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來補助屋主安裝太陽能板,然後讓屋主以保障價格出售家庭多餘電力給電網。然而德國租屋的人口遠多於美國,租屋民眾的收入也往往低於房東,他們不符獲取這些福利的資格,還得支付綠色稅。倫敦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 GWPF,譯註:由質疑全球暖化者所創立)的貝尼• 派爾(Benny Peiser)博士向美國參議院證實:「德國普通家庭要支付數千億美元,這是歐洲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劫貧濟富」。強制窮人必須為富人貼補綠能成本,等於是從帶動工業化與現代中產階級崛起的進步中倒退。 雖然,德國絕大多數官員堅稱其能源革命成功,但負責執行能源轉型的內部人士卻透露出「重大失策」的證據。瑞士財務諮詢公司FAA (Financial Advisory)撰寫一份題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整合:從德國學到的教訓》(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Lessons Learned From Germany)報告發人省思: 「過去十年間,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立意良善的決策者制訂再生能源政策並慷慨提供補貼,但現在已漸漸顯示政策難以為繼,且對所有相關產業的利益造成嚴重、始料未及的後果。」 德國能源轉型比「逆向羅賓漢經濟效應」(reverse Robin Hood economic effects,譯註:劫貧濟富,或稱「羅賓漢悖論」(Robin Hood Paradox)還嚴重,更增加煤炭與木材的使用量,使原本預計消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這些愚昧的行徑究竟如何發生? 德國能源革命的規劃者忽略了一些關於電力工程的基本事實:現代電力系統透過傳統發電廠、變電整流系統與電力輸送網絡的整合運作,實現非凡的精準度、效率及可靠性,如同前蘇格蘭電網的控制工程師所言:「關於電力有兩個基本事實:電力無法大量儲存,也不能溢出電網,所以必須根據需求立即產生電力,任何偏差都會影響維持發電輸出的系統頻率。」 現代電力系統係圍繞著煤炭、天然氣與核電等「可調度/可控式」(dispatchable / controllable)發電來源建立,能夠準確提供當前所需電量,並滿足電網不斷變化的需求。但德國不管價格或可靠性,一心將再生能源電力列為優先考量。讓天氣而非經濟來決定往後的能源供應來源,扭曲了能源市場;每當天氣條件允許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綠色電力進入電網時,傳統發電廠就陷入「停擺」狀態,擱置過去電網調度標準,如電價、安全性與 供應。 穩定電力靠傳統能源 傳統電網的穩定性必須即時平衡需求與電力調度,並於整個輸送系統中維持穩定的電壓。要將不可控的再生能源電力放入電網,需要與傳統電網完全不同的工程系統,但德國的政策卻決定把「前所未有、龐大、間歇性且不可控的發電來源,注入亟需安定的電網系統中」。換句話說,由於無法控制綠能的供應狀況,風力與太陽能的間歇性與變動性擾亂了現代電力工程與經濟的基礎。煤炭、天然氣與核燃料的傳統發電廠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可以按需求調節電量上升或下降,化石燃料與工程控制滿足人類需求的能源系統;但當風力和陽光照射作為能源時,人類需求必須隨著再生能源的任何變化而調整。 風和雲的變化不定,但電網必須保持平衡以穩定需求與電流供應。一旦這個平衡開始動搖,電網營運商若能提早預防、快速且正確行動,就能調整電網使其恢復平衡,否則很可能導致電網崩潰。二○○三年德國電網營運商必須採取特殊措施以調整電網不穩的情況只有兩件;到二○一三年德國政府積極實施再生能源發電後,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三件。如(圖表9.1)所示。 歐洲漸漸發現幾乎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隨著德國與英國試圖增加電網內的再生能源電力,可能需要兩倍的備用電力容量以因應天氣變化。 如工程師所說,備用或過剩電力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致命缺陷。想像一下,你的汽車有兩個油箱,一個裝滿汽油供主引擎燃燒,另一個油箱的汽油提供輔助引擎,但輔助引擎並不提供車子的動力,只為預防主引擎失常。因為你必須偶而使用輔助引擎,而浪費了輔助油箱的汽油。本來一輛車每加侖可以跑二十英里,現在只能跑十英里,效率更差。 再生能源所需的備用電力,必須來自可控與可靠的傳統發電能源,如煤炭和天然氣。想像一下,依賴一個需要花費兩倍能量的電力系統,如何能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或壓制俄羅斯囂張的氣 燄呢? 負電價誤導視聽 慷慨的補貼以及將再生能源列為優先,使燃煤電廠與燃氣電廠無法盈利。別忘記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大部分的天然氣,其價格是美國的兩至三倍,但德國許多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仍因無法與綠能補貼競爭而被迫關閉。為避免停電,德國現在必須補助燃煤電廠,讓它們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線。綠能計畫要消除的煤炭是維持照明的必要燃料。雖然德國家庭與工業花費數百億美元支持能源轉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 德國綠能方案獎勵大規模綠能配置,卻未顧及電力的可靠性、效率與經濟的實惠。其中一項奇怪的缺陷是「負電價」(negative pricing)或稱「負瓦特」(negawatts),即賣方付錢請買方購買電力,卻荒謬地請人購買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在不需要(例如半夜)或電網無法處理時所產生的電力。風力發電業者付錢請電網公司購買並不需要的自家電力。原本只有當風力或太陽能實際發電時的可觀稅收才有獲利;但再生能源發電業者以負瓦特出售電力時――或更精確地說,付錢請買家購買不需要或不想要的電力仍可獲利。所以,自由市場的效率也不過爾爾。 德國大力宣傳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紀錄,大部分是受到負電價的刺激。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德國官方報告指出,再生能源電力達全國一日電力需求的75%。聽起來是很驚人的進步,但其他數據更引人深思。由於德國電網無法全部消化,75% 再生能源電力大部分成為德國付錢請其他國家收購的負瓦特。弔詭的是,即使德國的電力成本相當高,這種情形仍頻繁發生。 無論是規劃者對能源的無知、一廂情願或意識形態狂熱所導致,德國的大規模綠色計畫已造成反效果且經濟上難以為繼,但德國並未修改綠能目標和重新設計系統,反而是發放越來越多補助來掩飾問題。 https://goo.gl/s3Tf6K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法國總統馬克洪講話展現睿智 【園丁按】 《財經會議資訊 》5月5日刊載〈法國總統內部講話流出,西方世界一片譁然!〉這篇講話內容紮實豐富,充分表現他對世局的深刻瞭解,和法國人特有的自負和自信,這種人格特質,是當前臺灣的政治人物中所欠缺的,他說「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此語的確是智者之語。抱美國大腿以苟全,是台灣執政者唯一的生存策略,殊不知美國早被馬克洪看扁了,全文如下: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座的使節們比我更瞭解這個世界。 是的,國際秩序正在被一種全新的方式給顛覆,而且我敢肯定的說,這是我們歷史上經歷的一次重大顛覆,它在幾乎所有地區都具有深遠影響。 它是一次國際秩序的轉型,一次地緣政治的整合,更是一次戰略重組。 是的,我必須承認,西方霸權或許已近終結。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自18世紀以來,以西方霸權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這是一個源自18世紀受到啟蒙運動啟發的法國。 這是一個源自19世紀受到工業革命引領的英國。 這是一個源自20世紀受到兩次大戰崛起的美國。 法國、英國、美國,讓西方偉大300年。 法國是文化,英國是工業,美國是戰爭。 我們習慣了這種偉大,它讓我們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掌控著絕對的支配權。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有些危機來自於我們西方國家自身的錯誤,而有些,則來自於新興國家的挑戰。 在西方國家內部,美國在面對危機中的多次選擇錯誤,都深深動搖著我們的霸權。 注意,這不只是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的,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國的其他總統也作出了其他錯誤選擇,克林頓的對中政策,小布希的戰爭政策,奧巴馬的世界金融危機以及量化寬鬆政策。 這些美國領袖的錯誤政策,全都是動搖西方霸權的根本錯誤,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極大的低估了新興大國的崛起。 低估這些新興大國的崛起,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而是早在十年或二十年前。 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低估了他們。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也在快速崛起為經濟大國,同時他也在成為政治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這幾個國家對比美國,法國和英國。 我們不說別的,光是他們的政治想像力,都要遠比今天的西方人強,他們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後,開始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哲學和文化”。 他們不再迷信西方的政治,而是開始追尋自己的“國家文化”。這和民主不民主無關,印度是民主國家,他也同樣在這麼做,尋找屬於自己的“國家文化”。 當這些新興國家找到了自己的國家文化,並且開始堅信它時,他們就會逐漸擺脫西方霸權過去灌輸給他們的“哲學文化”。 而這,正是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 西方霸權的終結,不在於經濟衰落,不在於軍事衰落,而在於文化衰落。 當你的價值觀無法再對新興國家輸出時,那就是你衰落的開始。 我認為目前這些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是高於我們的。 政治想像力很重要,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內涵,能夠引出更多的政治靈感。 在政治上我們能不能做的更大膽點,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遠超過今天的歐洲人,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我。 中國已經讓7億人口脫貧,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擺脫貧困,但在法國,市場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現象。 過去一年中產階級的憤怒,讓法國的政治秩序發生了極深刻的變化,從19世紀以來,法國人的生活就在一種平衡中。 個人自由,民主制度,富裕的中產階級,這三者是平衡法國的政治的三腳架,但是當中產階級不再是我們國家的基石時,當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危機就誕生了。 他們就會對民主與市場制度產生根本的懷疑,這樣的制度還能讓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嗎? 他們有權利這麼懷疑,並且也有權利加入到激進的政治運動中去。 在英國,政治體制的淪陷更為明顯。 英國脫歐的響亮口號,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權)說明了一切。 民眾認為,自己的命運已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奪回控制權”。 而“奪回控制權”的直接方式,就是脫歐,他們厭惡了歐盟,厭惡了老套的政治,他們想要更富有政治想像力的事情出現。 歸根結底,是過去的政治制度無法讓英國人獲利,甚至讓他們活得越來越糟,但上層的政治領導者並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於是,他們失敗了。 至於美國,美國人雖然同屬西方陣營,但他們一直與歐洲有著不同的人道主義標準(暗示宗教)。 美國人對氣候問題,對平等,對社會的平衡敏感性,和歐洲並不是以相同方式存在的(暗示美國貧富差距比歐洲大得多)。 美國文明與歐洲文明存在著明顯差距,即使美歐深深結盟,但我們的差異一直存在。 特朗普的上臺,只不過是將原本的差異,放大化了。 我必須強調,歐洲與美國不同。 歐洲的文明計畫,當然不能由匈牙利的天主教徒,或者俄羅斯的東正教徒來決定,但歐洲長時間的跟隨美國,將俄羅斯從歐洲大陸驅逐出去,這樣的政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美國需要讓“俄歐對立”,但歐洲需要嗎? 歐洲配合美國,驅逐俄羅斯,這可能是歐洲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驅逐俄羅斯的結果,就是普京別無選擇的必須去擁抱中國,而這正好給了中國與俄羅斯抱團取暖的機會。 讓我們的一個競爭對手,與另一個對手相結合,形成一個巨大麻煩,這就是美國人的做法。 如果歐洲不驅逐俄羅斯,俄羅斯的政策也絕不會那麼反西方。那如今在地緣政治上,給與東方大國的幫助,也就不可能那麼多。 但歐洲的問題,在於軍隊。 因為北約的存在,歐洲想要再組建一支歐洲軍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只要“歐洲軍”一天不存在,歐洲就一天要受到美國的政治指令操控。 可悲的是,當我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談到這些時,我們都是悲觀的,目前的歐洲,沒有人擁有這種能力去組建一支歐洲軍,更沒有人對這項重大的戰略性政策,給與投資。 但歐洲軍是制衡美國的關鍵點,沒有歐洲軍,歐洲就沒有真正的獨立性可言。 是的,美國是盟友,是我們長期的盟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長期綁架著我們的盟友。 法國是一個強大的外交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歐盟的心臟。 讓俄羅斯脫離歐洲,或許是一個絕對深遠的戰略錯誤。 法國如果無法將俄羅斯拉回歐洲,那也不願再繼續參與,加劇緊張局勢與孤立俄羅斯的政策。 目前俄羅斯與那個東方大國,雙方都沒有要結盟的興趣,但沒人敢肯定,倘若西方世界再步步緊逼的話。 中俄還會不會如此肯定的說,我們不會結盟。 我們朋友的敵人,就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嗎? 俄羅斯是美國的敵人,那他一定是歐洲的敵人嗎? 我們需要建立歐洲自己的新的信任與安全架構,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那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 美國人說,這個在武器裝備上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這個人口結構不斷下降惡化,這個不斷老齡化的國家。 美國人問我,我們該害怕這個國家嗎?我們該和這樣一個國家和解嗎? 我反問美國人,把俄羅斯與加拿大的位置互換一下怎麼樣呢? 除了經濟動盪和地緣政治動盪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第三個大動盪,無疑就是技術革命動盪。 大資料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慧,在大智慧於全球化中鋪開時,資訊技術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智慧全球化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情感、暴力、甚至仇恨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變化,也為我們創造了全新的空間,一個需要人類去重新審視和制定規則的空間。 這是一個目前全球都不曾觸碰的新技術規則空間,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該認同與參與的,互聯網國際秩序規則。 但在這套新規則尚未完全建立之前,新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失衡,更是人類學上的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矛盾。 最終,它會給我們引以為豪的民主帶來沉重的撕裂與不穩定性。 在座的使節們都能看到,經濟動盪,地緣政治動盪,資訊技術動盪,民主的動盪。 所有這些動盪都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該做什麼呢? 我們現在需要如何做?我們是繼續當觀眾,當個評論員,還是去承擔我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都失去了政治想像力,讓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習慣來主導我們的策略,那我們…… 一個共和國總統,一位部長,一位外交官,一個士兵,在這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繼續照過去的方法做下去的話。 那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肯定會“失去控制”。 而“失去控制”後,等待我們的,就是消失。 文明逐漸消失,歐洲逐漸消失,西方霸權的時刻也會一同消失。 最終,世界將圍繞兩個極點運轉:即美國和中國,歐洲將必須在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做出選擇。 歐洲,將完全失去掌控權,因此我至今只相信一件事,就是勇敢——敢於突破和冒險的政治策略。 這種不同於以往老歐洲的政治策略,會導致現在的很多事情失敗,而且國內也有大量的評論員,批評家說它不會成功。 但致命的不是評論和批評,而是失去“勇敢的心”與“充滿想像力的思維”,並且我認為,唯有去嘗試一些勇敢的,富有想像力的政治,才是深刻體現法國國家精神的最佳方法。 只有法國,能重新樹立深刻的歐洲文明;只有法國,能從歐洲戰略和國際政治的高度,去考慮歐洲的存亡問題。 法國精神,是一種頑強的抵抗精神,是對與眾不同的世界追求的精神。抗拒精神絕不會屈服於事務的必然性與適應性 這種貫徹於法國人靈魂的不凡精神,塑造了唯有法國,才能改變歐洲漸漸被“兩極”吞噬的歷史趨勢。 接下來法國將有幾個重要的議程方向,第一是“歐亞議程”。 法國將促進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歐洲聯通戰略的更好融合,但是該融合必須在尊重我們的主權和規則上進行。 十年前我們在歐亞融合上犯了一些錯誤,歐洲在處理那場重大的金融危機時,為了求得援助,而被迫開展了私有化,來降低歐洲的部分主權。 從南方的義大利到北方的英國,但我們不會去責怪聰明的中國人,我們只能怪自己蠢。 另外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 我們在一個地方幫助了對手,那我們就必須在其他地方制衡它一下,這是政治的一貫玩法。法國必須在印太地區建立“法國影響力”,去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勢力崛起,畢竟法國在該地區擁有百萬居民,更有近一萬名戰士。法國要成為該海域的主要海上力量之一。 我已經與很多人聊過,歐洲主權絕不是一個空洞的詞,但我們早已犯了將主權的話語權留給民族主義者的錯誤。 民族主義者絕不代表我們的主權,主權是一個好詞,他代表我們民主的核心。但如果政府失去對一切的控制,那主權也將一無所有。 所以民族主義者有權發表他們的聲音,但他們絕不代表歐洲主權。 幾十年來,歐洲已經建成了一個強大,友好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是最開放,和最幼稚的市場。 而且我們在討論歐洲主權時也必須非常深入的包括英國,無論英國脫歐最後結果如何,歐洲主權都包括英國。 歐洲主權另一個方向,是國防,關於歐洲防務問題,自1950年代以來就沒有任何進展,它甚至是被禁止討論的。 但是時候建立一個擁有更多國防主權,依靠歐洲基金和歐洲軍隊的倡議。 我認為目前正是商談“歐洲國防主權”,幾十年來的最佳時機,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使節,多加努力。 歐洲主權的另一個側重點,是歐洲對於邊界的思考,這問題也將引申到對於人口和移民的話題。 歐洲自2015年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我們必須摒棄關於難民的緊急管理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才登陸機制。 我們更應該與國際移民組織合作,恢復我們在巴黎所做的移民過濾工作。 最後是關於經濟和金融主權的部分。 我們現在正積極的談論伊朗,繼續捍衛我們主張的伊朗議程。 但美元存在其“特殊性”,即使我們決定保護伊朗,但我們的公司要前進,也要依賴美元。 注意,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和美元作鬥爭,而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歐元主權”。 但這個過程實在太慢了,我們進展的太慢了! 而且在建立數位貨幣主權上,歐洲也需要重新思量,因為數位貨幣,也必將影響未來的經濟主權。 重建歐洲的主權,經濟主權,國防主權,邊界主權,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強歐洲的一體化而不受外界其他國家的干擾。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擁有強大而一致的外交,在目前西方霸權受到挑戰的時刻,我們更應發揮各自的政治想像力。 掌控歐洲人自己的命運,將控制權還給我們的人民。 在外交上我依靠你們發揮重要作用,我不勝感激的提出這些要求。 我將永遠在你們身邊,以讓法國成為引領一系列重要政治問題的核心。 使得我們的使節在世界各地都有強大的代表實力,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超越我們的國家利益,讓我們的價值傳遍世界。 我謝謝你們!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