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8 人回報1 年前
2021年至少有13個颱風繞過了臺灣
特別是在2021年的7月25日
颱風煙花又在浙江舟山登陸
登陸時最大風力是10級
風速為每秒28米
導致浙江沿海多個地區呢
都出現了海水倒灌和山體滑坡等災情
從衛星拍攝的畫面中呢
可看到場景是非常的恐怖
不過呢
這場恐怖的颱風起源於關島西偏北方海域
原本呢
是奔著臺灣的方向前行的
但是在接近臺灣的時候
彷彿臨時接受到某種神秘的指令一樣
突然在海上來了個90度急轉彎
避開臺灣並加速向北偏西移動
直奔上海浙江方向
我們再來看更早的那些颱風
1954年全年有21個颱風生成
1964年有34個颱風生成
竟沒有壹個侵襲臺灣
都非常默契的繞開了臺灣
歷史上繞過臺灣的有名颱風
除了2016年的莫蘭地之外呢
還有儒夏這些
1980年繞過臺灣的珀西颱風
是登陸福建最強的颱風
造成福建東山雲霄損失慘重
2001年第二號熱帶風暴飛燕
於6月20日
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後
繞過臺灣登陸福青
福建沿海是錯不及防
損失慘重
但是呢
以上這些颱風強度都不能和莫蘭地相比
而目前正在襲擊福建的杜蘇瑞強颱風
據陸媒報道呢
其威力與破壞力與莫蘭地相似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有網友詢問氣象專家
颱風都不進臺灣
臺灣有防護罩嗎
臺灣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曾表示
颱風呢
都沒有直接朝臺灣而來
只能說是巧合成分居多
可是這世界上沒有偶然
只有必然
就好像歐洲大陸上在二戰後就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自然災害
可是這兩年呢
也開始洪水乾旱
高溫
連幾世紀之前的飢餓史都露出來了
這是偶然嗎
當然不是了
在我們看來呢
這是人類道德敗壞的必然結果
這是上天的示警
人只有看懂了才會有救
那麽我們來看一下大陸
跟臺灣相比
大陸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有一些大型颱風是繞過臺灣
卻轉身奔向了大陸
如果能從臺灣繞走
那就應該也能繞過大陸
可是每每繞過臺灣的颱風呢
卻往往直奔了大陸
這也是巧合嗎
巧合說明中獎的機率很小
像這種屢繞屢中的呢
就不是巧合那麽簡單了吧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作者: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3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淺談解放軍武力攻臺 【台北論壇基金會新聞稿】111-04-27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受挫,共軍是否具備武力犯臺能力同時也成為國人熱 門議題。雖然臺灣內部主流意見大多認為中共尚無犯臺能力,政府高層亦信誓旦旦要讓犯臺共軍付出代價。但曾任國防部情報次長室聯合情研中心副主任的退役上校孫秉中今日則指出,兩岸軍力早已嚴重失衡,共軍在「遠戰速勝、首戰決勝」與「戰略欺敵、先制奇襲」的戰略指導下,一旦決定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時,共軍「確有能力可在不驚動國際視聽與監偵狀態下,發動無預警或預警時間極短的猝然突擊。」孫秉中強調,共軍在發起登陸作戰前,會併用各種投射武器將國軍「打聾、打瞎、打啞、打癱」,以獲取制電磁、制空、制海權。國人不能再停留 在傳統的登陸作戰思維來研判敵情。 台北論壇基金會今(27)日舉辦【臺灣安全講座】,邀請孫秉中以「淺談解 放軍武力攻臺」為題發表演說。中共近年來國防經費快速飆升,2022 年國防預算 高達 2,261 億美元,較去年成長 7.1%。孫秉中指出,1996 年台海危機時,國軍 與共軍的國防經費對比是 1:0.98,但是過了 20 年之後,2017 年兩岸國防預算 的比例竟高達 1:14.93。2022 年更已是國軍的 17 倍之多。兩岸軍力早已嚴重失衡。 孫秉中指出,中共武力犯台的目的是「保臺」,不是「毀臺」。考慮到武力統 一之後臺灣的長治久安,戰爭期間「最好不死人、儘量少死人、要死死軍人」是 理想目標。在此一原則下,其作戰思維是「三非(非對稱、非線性、非接觸)作戰」、「奪制三權(制電磁、制空、制海權)」、「震懾癱瘓」及「迅速制勝」。作戰的特質就是「速戰速決」。 基於上述的作戰概念,孫秉中表示,共軍的目的就是達到損小、效高、快打、 速決的特徵,實施全縱深立體打擊,基本模式是全域重點毀癱、立體超越上陸、 分區奪控要害、分區重點打擊。登陸的方式會採取「多維雙超、綜合到岸、立體上陸」。他進一步說明,所謂「多維雙超」包括「多層雙超」與「多維上陸」兩個部分。「多層雙超」指的是以各種不同載具在多空層實施超視距以及超越地障的登陸。「多維上陸」則是包括突擊力量、登陸輸具、登陸方式以及作戰方式的 多維。 至於共軍到底具不具備武力犯臺能力?孫秉中分別從偵蒐能力、武器投射、 兵力規模、海空軍兵力部署及投送能量等面向進行評估。首先,在偵蒐能力方面, 他指出,共軍對臺作戰的航天監偵設施,僅在軌衛星就高達 400 餘枚,每天有 20- 30 枚衛星會通過臺海上空。因此,臺灣所有固定式地面目標早已被中共衛星標定。部署的空天預警衛星網已能有效對來襲飛彈作早期預警。此外,2020 年 7 月 建置完成的北斗定位導航系統也已提供其部隊精確的定位能力。各型遠距偵蒐雷達,包括 5,500 公里以上的相陣列預警雷達、4,000 公里的天波雷達、對海 400 公 里、對空 500 公里的地波雷達。再加上各型有人、無人偵察機、陸基氣球雷達群, 已構成了綿密的監偵網絡。 其次,武器投射部分,在各型航天及雷達監偵的部署下,臺灣的所有固定設施都在共軍火箭軍先制打擊摧毀的投射範圍內。他指出,在北斗衛星導引下,共軍彈道飛彈的精確度已縮小到 5-10 公尺的誤差範圍,巡弋飛彈的精準度更縮減 至 1-3 公尺,可遂行遠距離精準打擊。 第三,在兵力投射部分,孫秉中研判,解放軍可用於對臺作戰的地面部隊包括東部戰區的 71、72、73 集團軍、南部戰區的74 集團軍、中部戰區的 83 集團 軍以及空降兵軍及海軍陸戰隊各一部,總數約 40 萬人。其中,陸航部隊有 4 個 陸航旅及 3 個空中突擊旅共計約 560 餘架各型直升機。此外,還有為數約 2 萬餘 人的特戰部隊。 第四,關於海空軍兵力部署,他指出,解放軍海軍在臺海當面的部署原則是 「以彈制海」。根據情資研判,共軍已在福建部署兩個機動反艦飛彈團,使用的 鷹擊 12B 反艦飛彈射程達 400 公里,臺灣周邊海域大部分都在其反艦飛彈射程 範圍內,我海軍艦艇一出港就會受到威脅。此外,共軍也在臺灣海峽南北兩端各部署一個配備 022 型飛彈快艇的大隊。每個大隊有 12 艘快艇,每艘快艇上裝備 8 顆射程 180 公里的鷹擊 62 反艦飛彈。若再加上其他艦艇,初步概算臺海當面 中共可用於立即反應的反艦飛彈就有 400 多枚。 空軍部隊方面,中共在臺灣當面 250 海浬的範圍內設有 11 處機場,總計可容納 1,000 架各型戰機。但因擔心遭國軍先制攻擊,因此平時只部署約 200 架左右的戰機。不過,一旦戰事發起,在國軍的遠程打擊武器及防空戰力遭到制壓後, 共軍二線機場的戰機可立即轉場至前線機場部署。 防空飛彈則是採取前進部署方式。部署在東南沿海,射程 200 公里的 S- 300PMU2 飛彈已可涵蓋台灣大部分海域。未來若部署 S-400 飛彈,幾乎整個臺 灣都將涵蓋在共軍防空飛彈範圍內。 孫秉中說,共軍在臺海當面的兵力部署完全符合「遠戰速勝、首戰決勝」與 「戰略欺敵、先制奇襲」的要求;一旦中共決定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時,共軍的確有能力可在不驚動國際視聽與監偵狀態下,發動無預警或預警時間極短的猝然 突擊,趁國軍無備或未及完成戰備時,迅速癱瘓國軍,奪取制三權。 第五,對於共軍正規登陸投送能量的研判,孫秉中表示,共軍現役兩棲正規登陸艦艇包括 2 艘 075 型兩棲突擊艦、8 艘 072 型船塢登陸艦以及 45 艘各型千噸級戰車登陸艦。以目前的運輸能量來看,一次正規登陸輸送能量為 2 萬 1,700 餘人以及 1,100 多輛兩棲車輛。未來更多的艦艇服役後,一次性投送能量則可達 到 3 萬 6,000 餘人(約 5.59 個合成旅)及 1,500 餘輛兩棲車輛。另外,共軍已陸 續服役的 075 型兩棲攻擊艦,一次可搭載 30 架各型直升機、3 艘 726 型氣墊登陸艇以及 1,000 名兩棲登陸兵力。而傳說中正在研發的 076 型兩棲攻擊艦若果為真,此一具備電磁彈射能力的艦艇搭配艦載無人機,對國軍將更具威脅。 孫秉中說,共軍一向標榜「人民戰爭」,亦即一旦宣戰,將結合一切可動用 的軍民物資來支持作戰。解放軍近 2 年來已進行 5 次徵調民用軍規滾裝貨輪實施跨海投送演練。這種民用軍規滾裝貨輪在建造時就已符合軍用規格,戰時無須改裝立即可投入戰場。據悉,此一型貨輪總數已達 63 艘以上。 在共軍的空降運載能量方面,孫秉中表示,共軍空軍現役各型運輸機約 275 架,若以 80%運送能量計算,一次最大空降兵力達 9 個加強營,約 5,600 人及 110 輛輕裝甲車。此外,中共民航機總數有 3,000 餘架,若以東南沿海的 1,000 餘架 民航機計算,戰時若徵用15%(150 架,每架搭載 150 人計算),一次載運量可 達 2 萬 2,500 餘人。他指出,戰時若臺灣的機場被奪取,以一架民航機可運載一 個輕裝步兵連空運著陸,每 3 分鐘一架落地計算,一小時內共軍即可空運一個空降旅或特戰旅的戰鬥人員著陸。孫秉中強調,共軍跨海作戰最重要的是建立攻勢 基地,其要件就是奪取臺灣的機場與港口。如此一來後續部隊即可快速增援使戰力迅速增長。因此,只要共軍登陸成功並奪控港口與機場,則戰爭勝負已定,剩下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了。 孫秉中進一步指出,共軍武力犯臺的戰術目標是「先癱後登」,以各型投射武器癱瘓國軍的海空軍及監偵系統,奪取制三權並綜合毀傷國軍作戰能力 60% 以上之後,然後才會實施登陸作戰。他指出,中共監偵科技已相當發達,國軍雷達站的位置、型號、數量乃至性能諸元早已不是秘密。共軍武力犯臺時,國軍海、 空軍雷達站將是首波被攻擊目標,反輻射無人機更可以有效制壓國軍殘存的雷達功能。屆時,所有需要雷達導引的武器均將成為廢物。此外,國軍部隊駐地、部署相對透明。臺電的電廠、電網資訊亦公開透明,有利於共軍實施針對性打擊。 一旦光纖線路、微波站臺、海纜站及通信機房遭到摧毀,臺灣將陷入被打聾、打 瞎、打啞、打癱的境地。接著,共軍以優勢遠程精準投射火力實施「制機於地」、 「制艦於港」,癱瘓國軍海、空軍戰力,奪取制空、制海權。 孫秉中表示,欺敵與奇襲是共軍致勝的關鍵,透過此一手段,共軍在攻臺作 戰時將力求「遠戰速勝、首戰決勝」。「諾曼第」式的兩棲登陸將不復見,而是以越海攻擊取代渡海攻擊,以對點的攻擊取代對面的攻擊,以癱瘓性攻擊取代殲滅 性攻擊。 孫秉中最後引用新加坡前資政李光耀的三句話做結語: 一、臺灣島內有關臺灣民意支持臺獨的民調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並不能決定。 臺灣的未來是由美國和中國力量的對比,以及美國介入臺海的意願所決定的。當中國與美國的力量拉近時,美國的政策就會改變。 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阻止兩岸的統一,李登輝教導臺灣人脫離中國的思想,不會改變兩岸終將統一的結果,只會讓臺灣人在統一的過程中感到更痛苦。 三、美國如果真的能夠協防臺灣,那很好,不過如果美國並不能協防臺灣,卻讓臺灣人相信可以,那就非常殘忍了。 孫秉中認為,當前臺海局勢是大陸不願打、美國不敢打、臺灣不能打的「三不打」狀態。兩岸之間是中國內戰的延續,臺灣問題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既然是政治問題,最好還是用政治方式解決。且兩岸實力差距愈來愈大,拖得愈久,對臺灣愈不利。中國統一問題要不要解決?何時解決?如何解決?考驗 雙方領導人的智慧。 主持人,台北論壇董事蔡得勝引俄烏戰爭為例指出,戰場在自己的國家裡, 下場是非常悲慘的。戰爭帶給烏克蘭幾代人都難以彌補的傷害,如果戰爭發生在臺海,戰場也一定在臺灣,無論勝負如何,臺灣人民財產的損失、人員的傷亡都難以估計。因此,主政者的智慧攸關國家的前途與利益,希望烏克蘭戰爭能讓臺 灣的主政者更有智慧處理兩岸關係,也希望臺灣人民能了解,僅憑意志力與決心不一定就能扭轉態勢。烏克蘭戰爭讓我們看到戰爭的無情、戰爭帶來的痛苦,國 人應引以為鑑。 台北論壇基金會 4 月 27 日上午舉辦【台灣安全講座】。左:前國防部情報次長 室情研中心副主任孫秉中上校。右:台北論壇董事蔡得勝先生 照片:台北論壇拍攝 孫秉中上校以「淺談解放軍武力攻臺」為題發表演說。 觀文的第三者代下結論: 1、當中共率先動手,台灣必敗,這是經過以上嚴密精算的結果。 2、美國如果真的參戰協防臺灣,台灣將成戰場。美國如果只是口惠、實際卻絕不參戰協防臺灣,卻讓臺灣人民相信美國會參戰,那對台灣是「非常殘忍」。結果台灣都成「焦土」! 3、美國在俄烏戰爭中選擇的是「口惠」! https://youtu.be/6zykTjzOAQA
    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停電?先別急著罵,聽聽真正的專業人士怎麼說! 本文作者:聶森 台大機械學碩士。 伊利諾工學博士。 美華盛頓特區天主教大學機械系主任。 這幾年,台灣朝野媒體總是在議論不到20%的核能(核四、核一、及核二/三)及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綠色生物質能),但是台灣真正的問題及實際能做的是大於80%的火力發電(燒煤及液態天然氣)。蔡政府表面是綠黨順理成章推動綠能,實質推動是荒腔走板矛盾外行甚至執著致死的發電政策。台灣為了民粹選舉,廢核政策/無核家園將放棄18%的淨發電力及增加10+%的全國排碳量,是一廂情願實現不了美景謊言,至少台海對面土地相近空氣相通的大陸沿海福建浙江廣東就有五座運行中及另五座正建造的核電廠 (你管的了老共?)。正推動四千億元綠能建設案(主要是採購設備)的百萬陽光屋頂/千架海陸風機,目前發電僅共佔1.5%,將來就算成功成長至8-10%,也需要背後再投資幾個天然氣發電機組做備份,以應付70+%天公不作美、沒太陽沒風或風太大而發不出電的時刻。 台灣一直靠火力發電,幾年前的45%燒煤及35%的天然氣石油發電。 近年來全球開採頁岩油頁岩氣使油/天然氣價格大跌,原油由美金$148/桶跌至~$45/桶),台灣天然氣發電悄悄的從25%增至現在的40+%,加上正建造/規劃的大多都是天然氣發電,幾年内將增至50+%,甚至6+0%。亦即台灣真實的發電比例將为60%天然氣(及少量柴油),30+%煤,及5+%太陽能風力水力。 這是大家好像都不談或不知道的事實真相。 台灣的火力發電不論是單循環燃煤發電或複循環天然氣發電(NGCC),技術力量都很薄弱粗淺,都急需技術提昇/學理生根/人員培訓/潛心學練。蔡政府不限電斷電保證靠的僅是火力廠黑手技工式摸索操作、老工人經驗保障。上週台中電廠一號機破管事故,損失53萬瓧發電力(即40萬人用電),需停爐三天被動的冒險補漏補救修復。而這次的鍋爐水汽管破裂是過去12年(2005年8月)來的台中廠的第121次(平均一年10次),燃燒控制不當的汽管過熱(温度過高,以粗糙的爐内噴水緩解)、火焰煙灰的侵蝕、腐蝕、及應力疲勞等原因佔破管事故的2/3。這些都反應學理不懂/精、監控儀錶太少/不知、瞎子摸象式的黑手操作。至於應付煤種/燃料來源性質不同或電廠環境天候變化等的燃燒傳熱調試,自然無法勝任及預估防治。廢/停核,發電機组就不足,誰也保証不了發足電。即便發電裝置夠用,誰真正能為發電順利滿額保證、為政府官員背書呢? 天然氣發電更是挑戰危機重重: (1) 因為啟動停火降升負荷較方便,天然氣發電是核/煤/再生能源發電的後盾備份,但是同樣的技術力量薄弱粗淺,談不上主動控制、操作優化、及有効維修,被動的應付每日每時的負荷變化,及未知的破管、工安事故等,機组跳電停機斷氣再所難免。火力發電急需加強技術/提昇生根/人員培訓,及防範未然; (2)現在天然氣價不正常的低,會回漲使發電成本大增,必須漲電價或政府財政補貼或讓設備擱著不用(蚊子機組); (3)液態天然氣儲藏、運輸、操作都危險,洩露火災爆炸恐攻……,而台灣存量只敷7-10天,增加第3接收站也存不過两週,連續两個颱風或老共台海叫罵,台灣就斷(天然)氣,之後半個台灣斷電,之後真的就要斷(生)氣了。 發電能源有國家(孤島)安全的嚴肅議題,必須獨立於藍綠惡鬪,任何政客/綠黨抄作能源安全都將玩火自焚,禍國䄃民。 前有颱風天災花蓮和平廠輸電塔倒塌大病未瘉,東部電廠遠電救不了北北基區近需,後有台中電廠破管跳電紅燈閃亮、今天再雪上加霜中油人禍関匣斷氣閃亮失,重創大潭電廠斷電2小時,擴大全國680萬戶輪流斷電。蔡政府/經濟部/台電中油都要遭難。經濟部長或國企首長辭職又能怎樣? 沒電就是沒電。原來發電是不成問題(至少沒大問題)的,現在硬要炒作核能議題,無病呻吟自廢武功; 避重就輕避談誤導火力發電,現在煤氣雙出事代誌大條、玩火自焚了;既然這麼看好太陽能、風力、燒垃圾生物質這些綠能,就看綠能怎樣救綠黨吧! 台灣不大破,則無大立的可能。問題的根源常常是”Leadership Problems”(問題出在高層)。 趕上大停電,點滴在心頭,現在只是開始,挑戰接著會再來,天佑故鄉!以上個人意見請參考指正。 聶森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