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三百年驚天大騙局:石油不是生物變成的!是可再生資源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蘇聯科學家組成了跨學科隊伍,在政府設立的秘密基地裡仔細研究了西方有關石油和天然氣來源的科學文獻。
研究結果讓這些科學家大吃一驚,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
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
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
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
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
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
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蘇聯方面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成果斐然。
http://www.cocohk.cc/post/736825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本文未經科學實證,也未標明作者,無論採信或引用,敬請謹慎為佳。

    出處

    http://creative-science.hlc.edu.tw/imain7_alert.asp?id=67&aid=32945
    300年大騙局:石油不是生物變成的?
    7 年前
    11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4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http://www.bananadaily.net/cat/94/node/77251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inance/mmok6yg.html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助理總監查米(Ralph Chami)、研究分析師歐圖森(Sena Oztosun)、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寇席馬諾(Thomas Cosimano)和杜克大學經濟學實務教授富倫坎普(Connel Fullenkamp)等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撰文指出,緩解氣候危機有天然神器:鯨魚。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以下為文章內容節譯: 就拯救地球的能力而言,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 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 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Roman et al. 2014)。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 如果能調整這些措施,使之支持國際上恢復鯨魚族群的工作,可在因應氣候變遷上取得突破。 鯨的碳捕獲潛力令人驚嘆。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對地,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 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目前體形最大的鯨魚數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生物學家估計,如今鯨魚總數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某些物種,像是藍鯨,只剩下過去的3%。 因此,現今鯨魚提供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遠不及其潛力。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鯨魚幫浦 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這些微小的生物捕獲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40%),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 這相當於1.7兆棵樹、四個亞馬遜森林,或者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所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的70倍。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近年科學家發現,鯨魚無論到哪裡都能使浮游植物倍數增加。原因是鯨魚的排遺含有各種浮游植物生存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和氮。 鯨魚透過垂直運動(稱為「鯨魚幫浦」)以及遷移(稱為「鯨輸送帶」)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初步的模型和評估顯示,在鯨魚頻繁出沒的地方,這種施肥活動顯著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雖然養分會經由沙塵暴、河流沉積物以及風和波浪的上升被帶入海洋,但氮和磷含量不高,限制了浮游植物在海中的量。 在南大洋等較冷的地區,受限的礦物質往往是鐵。如果在缺少礦物質的地區補充,浮游植物就能長得更多,進而吸收更多的碳。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讓鯨生存 如果能讓鯨魚恢復到工業捕鯨前400萬至500萬(今日僅略多於130萬)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增加海洋中浮游植物量和每年浮游植物捕獲的碳量。 鯨魚活動只要讓浮游植物生產力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捕獲數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突然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 儘管商業捕鯨活動大福減少,但鯨魚仍然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有些物種正緩慢恢復,但更多物種沒有起色。 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保護鯨魚的確有其成本。減緩對鯨魚的威脅牽涉到補償威脅來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要確保這種方法可行,則需確定鯨魚的財金價值。 (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長久以來,電視廣告的宣傳,“科學研究”的報告都在告訴大眾“含氟牙膏能預防蛀牙”。這一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從沒有人去懷疑過“主流媒體”和“專家”的可靠性。因此,人們“放心”地使用含氟牙膏護齒,牙醫也“盡職”地給牙病患者的牙齒塗氟防蛀。 這一切如此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卻不料,隨著曼哈頓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計劃”)機密文件的解密,這個謊言終於被揭穿。 BBC(英國廣播公司)前記者克里斯托弗·布萊森,在調查了大量美國官方和軍方在1997年後解密的文件後,2004年底出版了《氟騙局》一書。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作為一種毒素,是如何在美國官方和軍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的。    “氟化物經常被當作老鼠藥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加到人們吃的水里。” ——克里斯托弗·布萊森 氟的危害 菲洛絲發現,氟可以跨越實驗鼠的血腦屏障,影響到實驗鼠的大腦,進而影響到它們的行為。實驗結果顯示,氟對大腦和中樞神經都有損害。當時她的老闆對她說:“你和50年來牙醫和其他人發表的研究――即氟是有效而安全的對抗,你肯定是錯的。如果你發表這篇論文,國家牙科研究所將不可能再給我們任何資助。” 當1990年的10月,菲洛絲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報告她用老鼠及最新的電腦分析技術測得的,無可置疑的氟中樞神經毒性時,當場受到非常多的科學家的質疑與攻擊。 事實上,當菲洛絲的論文發表在《神經毒物學和畸形學》上之後,弗西絲牙科研究中心便真的再沒和她續約,她最後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開始在飲水中大面積加氟,到了6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陸續開始在自來水里加氟。 中國於1965年開始在廣州飲水中加氟,由於後來氟斑牙的大量出現,在1983年取消了。但加氟在美國一直長盛不衰,現在,整個美國有66%的飲用水是加氟的。難以置信的是,飲用水加氟竟然被認為是20世紀公共衛生領域10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布萊森記者說,與其說飲水加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項重要成就,不如說它是公共關係策劃領域的一次經典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出的氟化物還有哪些呢?大家還記得「特氟龍」、「氟利昂」冷媒這兩樣東西嗎?早在特氟龍發明之際,質疑此材質在攝氏200度左右會分解成有毒物質的論說就已經出現,可是真相被掩蓋,到最近才被曝光。使用於電冰箱、汽車的有螢光綠的冷媒,也就是破壞地球臭氧層的罪魁禍首「氟利昂」,終於在幾年前也被禁掉了,只在黑市上還存在。這些氟化物,可讓那些像杜邦公司一樣的化學製造商飽賺多年。 一些積極從事環境保護的科學家,在最近幾年才理解為什麼這些氟化物未在他們的名單上出現──原來這些化工生產廠商隱藏了真相和氟對員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實情。 氟的最終危害目標 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松果體,且他們的松果體也是休眠並萎縮的狀態。 人體的松果體(Pineal Gland)位於人腦的中心部位,僅有米粒大小,形狀就像一顆松果。科學家透過對人體大腦解剖和對現代胚胎學理論的研究發現,人類確實存在有第三隻眼,而在大腦中目前已經退化的松果腺體,就是人類神秘的第三隻眼所在之處。 有大量證據表明,松果體是有感光組織架構基礎的,而且有完整的感光信號傳遞系統,充滿視網膜色素的松果體常被人稱為“第三隻眼”。科學家發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魚就是利用松果體來“看”外界。人的肉眼也只是像照相機的鏡頭起 對焦、採集光線的作用,而鬆果體卻是像照相機的CCD或底片,起著真正感光成像的作用。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阿·羅賓·貝克教授發現,在松果體的前方有一個生物磁場,它可聚集射線,並能起到掃描圖像的作用。松果體的位置正好和古代東方道家所描述的泥丸宮和天目(第三隻眼,Third Eye)的位置相吻合。 大腦的松果體內,有極微細的磁性八面體結晶,這些結晶懸浮在松果體內高純度的液體中,變成一種天線式的界面架構,讓人類能夠與4D以上的世界和高緯度的生命溝通。 4D是一個最難以形容,難以說清楚的次元。它是一個人類意識通往其他次元的關口,它是天(5D以上)與地(3D以下)交接的次元。 科學家從次原子的研究中發現,人腦所反射出來的頻率是一種電磁波。而4D的群體意識也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頻率視屏,因此,人腦可以像收音機或電視機一樣,隨意的轉到我們所要聽看的電台,接收並解讀我們所要的資訊,但是前提是:必須有靈敏的意識天線!這個天線就是第三隻眼——松果體。 研究顯示,松果體管理部分神誌,並分泌和做夢與靈魂出竅相關的激素。同時,松果體與人類演化體系的第6、第7脈輪關係匪淺,它是連接我們與更高維度的通道,是我們的直覺器官。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