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惜緣感恩、共傳大愛 系列活動(一)
【動態競爭論壇】
企業家 笑談中美博弈
邀請函
過去幾年,世人歷經新冠疫情的肆虐,又面臨全球政治經
濟的高度動盪與不確定性。放眼未來,由於經貿科技及地緣政
治角力,中美博弈的情況日趨白熱化,世界局勢將持續詭譎多
變。置身風暴中,企業家應該如何面對中美博弈的衝擊?存身
之餘,能否在危機中進一步厚植實力、拓展格局,善巧利用資
源,為全球發展做出獨特貢獻?
這一連串的提問,其實是擺在全球企業家面前、無法迴避
的當代課題,更因攸關存亡而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然而,不
論從「利他是最好的利己」的王道精神,或者從企業家實質上
是這個時代的「士」的觀點來思考,企業家的安身立命與企業
的永續發展,均無法脫離與社會群體的互動共振,企業家更在
自覺或不自覺之中承擔了移風易俗、作育英才的责任。如此轉
念一想,企業家的重擔實際承載了人性的光輝與無窮的希望,
值得歡欣、振奮,舒展笑顏。
這次「動態競爭論壇」以「企業家笑談中美博弈」為主
題,務求掌握時勢,協助企業家洞悉變局。有別於以往的制式
形態,論壇除了邀請講者闡明他們對中美博弈的看法外,場內
台上、台下的交流互動,場外跨空間、跨時區的直播分享,也
將為活動增添多元的氣息,帶給大家更多的啟發與收獲。
誠摯邀請您撥冗參加此次論壇,共同交流分享!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明哲平台創立人 陳明哲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敬邀
指導單位:
SF 智榮基金會
明哲平台
承辦單位:
2020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這場對抗所涉及的遠不止貿易,還包括了經濟、國防、文化和科技等多個領域。唯一真正存在的政治討論不是是否與中國對抗,而是採取什麼方式對抗。

    不同意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344434
    2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6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活動議程 #: 2023/3/18 時間:14:30-16:30 主題:動態競爭論壇-企業家笑談中美博弈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 14:00-14:30 貴賓入場 指導單位: 演講嘉賓-林夏如 政治大學政治系客座副教授 14:30-16:30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穆勒公共事務中心研究教授 開場 引言人-系列活動負責人錢幽蘭 明哲平台 演講嘉賓-何漢理Harry Harding(英文分享) 政治大學玉山學者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名譽教授和公共政策名譽教授 演講嘉賓-張孝威 光寶科技董事 演講嘉賓-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匯一慧大家談-陳明哲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 明哲平台創辦人 (台上台下互動交流,群智眾享) 2020 SF 智榮基金會 承辦單位: EMBA 全球華商班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議員深刻反思: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美國必須刀刃向內 最近美國兩黨成立了一個“中國問題委員會”,這委員會的唯一任務,就是怎麼對付中國,可意外的是,這個委員會開會第一天的主題,討論的不是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中國,而是刀口向內,怎麼改變美國,委員會的核心觀點認為: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挑戰,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美國的問題,是美國這三十年來糟糕透頂的戰略路線,讓中國成為最大對手,所以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討論怎麼對付中國,核心不在中國,而在美國自身,我們要對付中國的前提是,徹底刀口向內,改變美國自己。 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到底說了什麼: 發言人,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他說:“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是中美日益激烈的競爭, 這是個歷史性挑戰,美國認識到這個挑戰花了太多時間。”“但我認為當美國聚焦在中美競爭時,我們應該知道最核心的問題,根本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 “核心問題是,美國幾十年來的兩黨共識,這種深入美國經濟和政治,深信全球化會帶來財富與和平的共識,幾乎成了美國的國家信仰。”“美國認為當人員、商品、資金在全球自由流動後,就能解決世界所面臨的幾乎所有問題。”“這種深信全球化的觀點,構築了美國的政治體系,構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根基。”“你別說,這套觀點在二戰後50年裡還挺有用,基於這觀點美國構建了一個二戰後的西方自由市場。” “像是西歐,日本等國家,二戰後從一片廢墟中繁榮起來,全都仰賴於美國深信的這套自由市場理念。”“這些國家繁榮起來後,反過來會成為美國的重要市場,這也讓美國持續繁榮,這是種良性迴圈。”“而更重要的是,美國通過這種自由貿易的良性迴圈,塑造了這些國家的價值觀,讓這些國家擁有和美國一樣的價值觀,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總體來看,二戰後50年,也就是1945-1995這段時間,美國的這套'自由貿易,傳遞價值觀'的運轉體系,是成功的。”“然後冷戰結束了,蘇聯垮了,而總統們,我這裡說‘總統們’,因為這是美國兩黨總統的共同問題。” “我們這些‘總統們’,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我記得當時流行的說法叫,‘歷史終結論’,美國戰勝了蘇聯,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 “未來全世界都將是如美國這般的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自由化必然改變社會主義。”“美國總統們相信,任何國家只要浸泡在資本主義裡,不僅會變得繁榮,而且也會變成美國朋友。”“所以狂妄自大的總統們,開始瘋狂的支持全球化,因為他們相信全球化就是傳播資本主義,傳播資本主義美國就將持續繁榮,美國開始在世界簽訂大量的貿易協定,支持組建了大量國際貿易機構,制定各種自由貿易規則。” “美國瘋狂邀請全世界各個國家參與到全球化來,即便那些國家和美國三觀不合,也沒有和美國相同的長期戰略目標。”“而在美國支持的所有貿易協定裡,沒有哪個比2001年支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今天的影響更大了。”“中國當時是人口第一大國,美國積極擁抱中國,總統這麼做不是因為這對美國工人有好處,更不是因為美國能獲得多大好處。”“當時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的唯一重要理由是,美國相信,資本主義能改變中國。”“蘇聯都被美國打敗了,美國的體系已然稱霸世界,改變中國也易如反掌,中國難道還會比蘇聯強嗎?”“正是基於這種狂妄的認知,資本主義必然改變中國,美國大力支持中國加入全球化,總統相信,中國人吃著巨無霸漢堡喝著可口可樂,就會慢慢的接受美國的價值觀,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朋友。”“總統們深信,資本主義能改變中國,可現在怎麼樣了呢?過去整整23年,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反而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 “我再重複一遍,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美國輸了,我們輸了,我們勇敢承認吧。”“中國敞開大門,熱烈歡迎美國,中國用廉價的勞動力和製造成本吸引外資湧入,數百萬美國工作,美國的重要產業,美國的工廠,大舉進入中國。”“美國資金瘋狂進入中國,以獲取超高的回報,可美國的工人們得到了什麼?”“美國工人們失業了,工廠倒閉了,城鎮荒蕪了,但美國總統們還在那信心十足的告訴我們,別擔心,流失的不是什麼好工作,都是底層工作,這些流失的底層崗位,會被更好的崗位取代。”“底層崗位就讓它去中國吧,美國工人會有更好工作,而且你們要往遠了想想,美國把底層工作送給中國後,中國人會比以前富有,然後中國人就會買美國的商品,他們會買美國手機,看美國電影,吃美國食物,他們會在方方面面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再然後,他們就會從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變成資本主義式的美國朋友。”“這是當時總統們的幻想,可今天不用我多說大家也知道,這屁話根本沒有實現”“中國製造高速發展,中國在方方面面都取得很大成功,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世界產業鏈,根本離不開中國。”“再看看可悲的美國,我不用說別的,你們打開每年的中美貿易額,這還不清楚嗎?”“2022年,中美貿易總額6926億美元,其中美國買中國商品5388億,中國買美國商品1538億,逆差達到歷史記錄的3850億。”“這不是一年,是每一年,每一年都這樣,你告訴我說中國人會大買美國貨,然後美國會改變中國?”“這明明是美國人大買中國貨,然後中國改變美國啊。” “請問中美到底是誰改變誰呢?太失敗了”“中國的中產階級以歷史性的速度增長,但美國中產階級,完蛋了”“這就是此消彼長,資料觸目驚心,如果你比較美國工人的崗位流失,和中國中產崛起,兩者發生在同一時間,幅度幾乎相當”“美國的衰落,成就了中國的繁榮,可這怪中國嗎?這不怪中國,這全是那群冷戰後狂妄自大的總統們的責任。”“現在中國富有了,很富有了,但中國人沒用錢來買美國產品,他們用錢買中國製造,中國人對中國貨的支持,要遠大於美國人對美國貨的支持。” “有人說不對,中國人都買蘋果,都買特斯拉,但是蘋果和特斯拉是美國製造的嗎?” “中國人買的每一部蘋果,每一輛特斯拉,沒有一個是美國製造的,全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美國工人們沒有從中國人買的蘋果或者特斯拉裡,拿到任何一分的好處。” “但蘋果和特斯拉卻為中國提供了龐大的崗位和強大的供應鏈,你要知道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上下游的所有供應鏈,全都是中國自己的,這讓中國現在的電動車製造領先世界。”“這就是中國的策略,利用龐大市場和低廉成本,吸引美國製造業,幫助中國產業升級,構築中國完整的產業鏈,然後中國再一腳把美國踢開。”“現在你看到一個富有的中國,他們有錢後開始走向世界,開始輸出中國模式,這對美國模式構成巨大挑戰。”“中國走遍世界,告訴其他國家,美國模式不能解決很多問題,中國模式比美國模式好用的多,有效得多。”“中國可以制定決策後快速行動,集中全力辦一件事,而不像美國這般,一個政策要反復爭論,反復扯皮,一條公路中國修一個月,美國修三年。”“中國告訴第三世界國家,這就是中美的區別,而這對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吸引力,第三世界國家想要的是快速發展,而不是整天在決策上虛耗時間。”“事實上美國正面臨這一歷史性災難錯誤的嚴重後果,也就是資本主義沒改變中國,中國卻改變了資本主義。”“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被中國改變後的資本主義,不僅在我們身處的國會,也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電視和媒體裡”“美國內部已高度分裂,民主黨和共和黨爭吵不休,這種爭吵已經不是觀念之爭,而是態度之爭了,我們只針對不同黨派,而不針對不同事”“只要是對手黨提出的事,不管什麼事,我們都反對,我們要想方設法的去破壞對手黨的成績,即便那破壞不會對本黨帶來好處,但我們就是要去破壞。”“美國的體系正在高度分裂,同樣分裂的還有美國的上下階層。”“中美合作三十年,美國工人輸的一塌糊塗,可美國商人卻賺的一塌糊塗,一邊是企業利潤屢創新高,一邊是鐵銹帶成百萬的藍領工人失去工作,失去收入。” “曾經富有的美國藍領階層,現在每月領救濟金,曾經充滿活力的美國社區,現在一派蕭條。”“美國已經成了一個癮君子,我們對‘中國上癮’,每天不抽兩口中國的毒品,美國就會毒癮發作,渾身難受。”“當然我指的是美國已經對中國的商品上癮,這不僅僅是廉價商品,你知道嗎,大量中國的零部件已經充斥美國市場,沒有中國零部件,美國製造寸步難行。”“中國更主導著全球供應鏈,從食品到藥品,再到工業產品,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疫情時期美國的商品大缺貨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美國離不開中國,美國對中國上癮,可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啊,你怎麼可以對你最大的競爭對手上癮呢?”“難道未來美國要像一個癮君子一樣,對中國搖尾乞憐,乞求中國再給美國一點毒品嗎?”“這太可怕了,中美38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太可怕了,這意味著美國很脆弱,很容易被中國勒索和脅迫。”“當中國掌控世界供應鏈時,反觀美國自己,今天美國的經濟高度集中於兩個領域,打開電視看看吧,所有財經媒體整天只討論這兩個領域。”“一個是金融,華爾街,期貨,買空賣空,虛假的金錢遊戲,不製造任何產品。”“一個是大型科技公司,蘋果,穀歌,微軟,亞馬遜,特斯拉,這些巨型跨國企業,同樣不製造任何實物產品,就算製造也大多在中國製造。”“這些企業創造了最大的財富,卻提供著美國工人最少的工作,更可怕的是,這些巨型跨國企業,擁有著比美國政府更多更大的權力。”“在很多情況下,美國政府都要聽命於他們,而這些跨國企業對我們國家,對我們人民,毫無忠誠可言。” “跨國企業的利益,不是美國國家利益,他們只在乎企業股東的利益,只要能為企業股東牟利,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犧牲美國國家利益。”“可中國呢?你告訴我哪個中國的大型企業不是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的?有嗎?你告訴我一個?”“中國有龐大的國企,全都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還有數量繁多的民企,華為,抖音,也全都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差別太大了,美國難以集中力量和中國競爭。”“現在我們該認清了,所謂經濟全球化能讓美國更繁榮,完全是一個幻想,我們更該認清,和蘇聯相比,中國這個對手要強大得多,危險得多,也困難得多。”“哪怕是鼎盛時期的蘇聯,都不像中國這般對美國威脅這麼大。”“蘇聯從來不是美國的產業競爭對手,但中國是。” “蘇聯從來不是美國的科技競爭對手,但中國是。”“蘇聯從來無法讓美國成為一個上癮的癮君子,但中國能,”“美國對中國上癮,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有很大制約,對美國的社會有很大影響,那些出賣美國利益的美國企業,更在華盛頓擁有一支免費的遊說大軍。”“這些免費遊說大軍,都不是中國花錢雇的,而是在和中國合作中能獲得巨大好處,他們都心甘情願的去替中國說話。”“他們從不關心美國人五年後還有沒有工作,從不關心美國在競爭中會敗給中國,他們只關心他們的錢包,他們的企業財富,他們無償的幫助中國,削弱美國。”“這套模式有效而持久,讓美國人反對美國政府,讓美國企業反對美國政府,從內部瓦解我們,分裂我們,讓我們自己打自己。” “但這怪中國嗎?各位這是我今天演講的核心,這怪中國嗎?”“這不怪中國,是美國自己製造了這一系列的系統漏洞和政治溝壑,中國只是看到了我們的漏洞,然後利用。”“根本問題不在中國,而在美國體系本身,美國現在這個政治體系,不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而是為美國企業資本服務的,這才是關鍵。”“核心不是中國對我們做了什麼,核心是我們要對自己做什麼,美國想要贏得和中國的競爭,就必須改變如今國家為企業資本服務的本質。”“我們要管控那些不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企業,我們要改變主導我們經濟政策和政治體系的運轉模式。”“我天天在國會,天天聽到那些話,噢你不能這樣對中國,因為這會傷害美國的貿易,噢你不能那樣對中國,因為這會傷害美國的利益。”“拜託,這不是美國的貿易,這是你們企業的貿易,這不是美國的利益,這是你們跨國企業的利益。”“我受夠了這些,這是一整個美國體系的災難,現在不是1991年,現在不是2000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而我們卻沾沾自喜的對手。”“美國真的會贏嗎?以美國現在災難般的國家體系,和中國競爭越久,對美國越不利,和中國拖越久,美國優勢越小。”“各位,我會在接下來幾周的國會演講裡,勾畫出一幅清晰的替代藍圖,這比我整天坐在國會爭論要禁止中國這個,禁止中國那個要強得多。”“請你們記住,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中國的哪個產品,或者打擊中國的哪個產業,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美國這運轉了30年的全球化災難體系”“打擊中國產業,禁售中國產品,贏不了中國。”“但是徹底改變三十年來美國自身的災難體系,可以。”“但我也要醜話說在前面,改變美國自身災難體系,絕非易事,因為那些靠著舊模式混的風生水起的人,仍然在美國有著龐大權力,他們會想盡辦法來阻撓我們改變美國,他們會用盡他們的權力來維護這個舊系統。”“但我的美國朋友們,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和舊勢力的阻礙者鬥爭到底,因為這場中美競爭的勝敗,將定義全世界整個二十一世紀。”
    1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美國議員盧比奧深刻反思: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美國必須刀刃向內。 最近美國兩黨成立了一個,“中國問題委員會”,這委員會的唯一任務,就是怎麽對付中國。可意外的是,這個委員會開會第一天的主題,討論的不是用什麽方法來對付中國,而是刀口向內,怎麽改變美國。 委員會的核心觀點認為: 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挑戰,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美國的問題,是美國這三十年來糟糕透頂的戰略路線,讓中國成為最大對手。所以現在我們坐在這里討論怎麽對付中國,核心不在中國,而在美國自身。 我們要對付中國的前提是,徹底刀口向內,改變美國自己。 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到底說了什麽? 發言人,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 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是中美日益激烈的競爭, 這是個歷史性挑戰,美國認識到這個挑戰花了太多時間。但我認為當美國聚焦在中美競爭時,我們應該知道最核心的問題,根本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 核心問題是,美國幾十年來的兩黨共識,這種深入美國經濟和政治,深信全球化會帶來財富與和平的共識,幾乎成了美國的國家信仰。美國認為當人員、商品、資金在全球自由流動後,就能解決世界所面臨的幾乎所有問題。 這種深信全球化的觀點,構築了美國的政治體系,構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根基。 你別說,這套觀點在二戰後50年裏還挺有用,基於這觀點美國構建了一個二戰後的西方自由市場。像是西歐,日本等國家,二戰後從一片廢墟中繁榮起來,全都仰賴於美國深信的這套自由市場理念。這些國家繁榮起來後,反過來會成為美國的重要市場,這也讓美國持續繁榮,這是種良性循環。而更重要的是,美國通過這種自由貿易的良性循環,塑造了這些國家的價值觀,讓這些國家擁有和美國一樣的價值觀,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 總體來看,二戰後50年,也就是1945-1995這段時間,美國的這套'自由貿易,傳遞價值觀'的運轉體系,是成功的。然後冷戰結束了,蘇聯垮了,而總統們,我這裹說‘總統們’,因為這是美國兩黨總統的共同問題。我們這些‘總統們’,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我記得當時流行的說法叫,‘歷史終結論’,美國戰勝了蘇聯,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未來全世界都將是如美國這般的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自由化必然改變社會主義。 美國總統們相信,任何國家只要浸泡在資本主義里,不僅會變得繁榮,而且也會變成美國朋友。所以狂妄自大的總統們,開始瘋狂的支持全球化,因為他們相信全球化就是傳播資本主義,傳播資本主義美國就將持續繁榮,美國開始在世界簽訂大量的貿易協議,支持組建了大量國際貿易機構,制定各種自由貿易規則。美國瘋狂邀請全世界各個國家參與到全球化來,即便那些國家和美國三觀不合,也沒有和美國相同的長期戰略目標。而在美國支持的所有貿易協議里,沒有哪個比2001年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今天的影響更大了。 中國當時是人口第一大國,美國積極擁抱中國,總統這麽做不是因為這對美國工人有好處,更不是因為美國能獲得多大好處。當時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的唯一重要理由是,美國相信,資本主義能改變中國。 蘇聯都被美國打敗了,美國的體系已然稱霸世界,改變中國也易如反掌,中國難道還會比蘇聯強嗎? 正是基於這種狂妄的認知,資本主義必然改變中國,美國大力支持中國加入全球化,總統相信,中國人吃著巨無霸喝著可口可樂,就會慢慢的接受美國的價值觀,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朋友。總統們深信,資本主義能改變中國,可現在怎麽樣了呢? 過去整整23年,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反而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 我再重覆一遍,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美國輸了,我們輸了,我們勇敢承認吧! 中國敞開大門,熱烈歡迎美國,中國用廉價的勞動力和制造成本吸引外資湧入,數百萬美國工作,美國的重要產業,美國的工廠,大舉進入中國。美國資金瘋狂進入中國,以獲取超高的回報,可美國的工人們得到了什麽?美國工人們失業了,工廠倒閉了,城鎮荒蕪了,但美國總統們還在那信心十足的告訴我們,別擔心,流失的不是什麽好工作,都是底層工作,這些流失的底層崗位,會被更好的崗位取代。 底層崗位就讓它去中國吧,美國工人會有更好工作,而且你們要往遠了想想,美國把底層工作送給中國後,中國人會比以前富有,然後中國人就會買美國的商品,他們會買美國手機,看美國電影,吃美國食物,他們會在方方面面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再然後,他們就會從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變成資本主義式的美國朋友。 這是當時總統們的幻想,可今天不用我多說大家也知道,這屁話根本沒有實現。 中國制造高速發展,中國在方方面面都取得很大成功,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世界產業鏈,根本離不開中國。再看看可悲的美國,我不用說別的,你們打開每年的中美貿易額,這還不清楚嗎? 2022年,中美貿易總額6926億美元,其中美國買中國商品5388億,中國買美國商品1538億,逆差達到歷史記錄的3850億。這不是一年,是每一年,每一年都這樣,你告訴我說中國人會大買美國貨,然後美國會改變中國?這明明是美國人大買中國貨,然後中國改變美國啊。 請問中美到底是誰改變誰呢?太失敗了! 中國的中產階級以歷史性的速度增長,但美國中產階級,完蛋了!這就是此消彼長,數據觸目驚心,如果你比較美國工人的崗位流失,和中國中產崛起,兩者發生在同一時間,幅度幾乎相當。美國的衰落,成就了中國的繁榮,可這怪中國嗎?這不怪中國,這全是那群冷戰後狂妄自大的總統們的責任。 現在中國富有了,很富有了,但中國人沒用錢來買美國產品,他們用錢買中國制造,中國人對中國貨的支持,要遠大於美國人對美國貨的支持。有人說不對,中國人都買蘋果,都買特斯拉,但是蘋果和特斯拉是美國制造的嗎?中國人買的每一部蘋果,每一輛特斯拉,沒有一個是美國制造的,全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美國工人們沒有從中國人買的蘋果或者特斯拉里,拿到任何一分的好處。但蘋果和特斯拉卻為中國提供了龐大的崗位和強大的供應鏈,你要知道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上下遊的所有供應鏈,全都是中國自己的,這讓中國現在的電動車制造領先世界。 這就是中國的策略,利用龐大市場和低廉成本,吸引美國制造業,幫助中國產業升級,構築中國完整的產業鏈,然後中國再一腳把美國踢開。 現在你看到一個富有的中國,他們有錢後開始走向世界,開始輸出中國模式,這對美國模式構成巨大挑戰。中國走遍世界,告訴其他國家,美國模式不能解決很多問題,中國模式比美國模式好用的多,有效得多。 中國可以制定決策後快速行動,集中全力辦一件事,不像美國這般,一個政策要反覆爭論,反覆扯皮,一條公路中國修一個月,美國修三年。 中國告訴第三世界國家,這就是中美的區別,而這對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吸引力,第三世界國家想要的是快速發展,而不是整天在決策上虛耗時間。 事實上美國正面臨這一歷史性災難錯誤的嚴重後果,也就是資本主義沒改變中國,中國卻改變了資本主義。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被中國改變後的資本主義,不僅在我們身處的國會,也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電視和媒體裡。美國內部已高度分裂,民主黨和共和黨爭吵不休,這種爭吵已經不是觀念之爭,而是態度之爭了,我們只針對不同黨派,而不針對不同事。只要是對手黨提出的事,不管什麽事,我們都反對,我們要想方設法的去破壞對手黨的成績,即便那破壞不會對本黨帶來好處,但我們就是要去破壞。 美國的體系正在高度分裂,同樣分裂的還有美國的上下階層。 中美合作三十年,美國工人輸的一塌糊塗,可美國商人卻賺的一塌糊塗,一邊是企業利潤屢創新高,一邊是鐵銹帶成百萬的藍領工人失去工作,失去收入。曾經富有的美國藍領階層,現在每月領救濟金,曾經充滿活力的美國社區,現在一派蕭條。美國已經成了一個癮君子,我們對‘中國上癮’,每天不抽兩口中國的毒品,美國就會毒癮發作,渾身難受。當然我指的是美國已經對中國的商品上癮,這不僅僅是廉價商品,你知道嗎,大量中國的零部件已經充斥美國市場,沒有中國零部件,美國制造寸步難行。中國更主導著全球供應鏈,從食品到藥品,再到工業產品,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疫情時期美國的商品大缺貨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美國離不開中國,美國對中國上癮,可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啊,你怎麽可以對你最大的競爭對手上癮呢?難道未來美國要像一個癮君子一樣,對中國搖尾乞憐,乞求中國再給美國一點毒品嗎? 這太可怕了,中美38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太可怕了,這意味著美國很脆弱,很容易被中國勒索和脅迫。當中國掌控世界供應鏈時,反觀美國自己,今天美國的經濟高度集中於兩個領域,打開電視看看吧,所有財經媒體整天只討論這兩個領域。一個是金融,華爾街,期貨,買空賣空,虛假的金錢遊戲,不制造任何產品。一個是大型科技公司,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特斯拉,這些巨型跨國企業,同樣不制造任何實物產品,就算制造也大多在中國制造。 這些企業創造了最大的財富,卻提供著美國工人最少的工作,更可怕的是,這些巨型跨國企業,擁有著比美國政府更多更大的權力。在很多情況下,美國政府都要聽命於他們,而這些跨國企業對我們國家,對我們人民,毫無忠誠可言。跨國企業的利益,不是美國國家利益,他們只在乎企業股東的利益,只要能為企業股東牟利,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犧牲美國國家利益。 可中國呢?你告訴我哪個中國的大型企業不是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的?有嗎?你告訴我一個? 中國有龐大的國企,全都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還有數量繁多的民企,華為,抖音,也全都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 差別太大了,美國難以集中力量和中國競爭。現在我們該認清了,所謂經濟全球化能讓美國更繁榮,完全是一個幻想,我們更該認清,和蘇聯相比,中國這個對手要強大得多,危險得多,也困難得多。 哪怕是鼎盛時期的蘇聯,都不像中國這般對美國威脅這麽大。 蘇聯從來不是美國的產業競爭對手,但中國是。蘇聯從來不是美國的科技競爭對手,但中國是。蘇聯從來無法讓美國成為一個上癮的癮君子,但中國能。美國對中國上癮,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有很大制約,對美國的社會有很大影響,那些出賣美國利益的美國企業,更在華盛頓擁有一支免費的遊說大軍。這些免費遊說大軍,都不是中國花錢雇的,而是在和中國合作中能獲得巨大好處,他們都心甘情願的去替中國說話。他們從不關心美國人五年後還有沒有工作,從不關心美國在競爭中會敗給中國,他們只關心他們的錢包,他們的企業財富,他們無償幫助中國,削弱美國。 這套模式有效而持久,讓美國人反對美國政府,讓美國企業反對美國政府,從內部瓦解我們,分裂我們,讓我們自己打自己。 但這怪中國嗎?各位這是我今天演講的核心,這怪中國嗎? 這不怪中國,是美國自己制造了這一系列的系統漏洞和政治溝壑,中國只是看到了我們的漏洞,然後利用。根本問題不在中國,而在美國體系本身,美國現在這個政治體系,不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而是為美國企業資本服務的,這才是關鍵。 核心不是中國對我們做了什麽,核心是我們要對自己做什麽,美國想要贏得和中國的競爭,就必須改變如今國家為企業資本服務的本質。 我們要管控那些不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企業,我們要改變主導我們經濟政策和政治體系的運轉模式。 我天天在國會,天天聽到那些話,噢你不能這樣對中國,因為這會傷害美國的貿易,噢你不能那樣對中國,因為這會傷害美國的利益。拜托,這不是美國的貿易,這是你們企業的貿易,這不是美國的利益,這是你們跨國企業的利益。 我受夠了這些,這是一整個美國體系的災難,現在不是1991年,現在不是2000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而我們卻沾沾自喜的對手。 美國真的會贏嗎?以美國現在災難般的國家體系,和中國競爭越久,對美國越不利,和中國拖越久,美國優勢越小。 各位,我會在接下來幾周的國會演講里,勾畫出一幅清晰的替代藍圖,這比我整天坐在國會爭論要禁止中國這個,禁止中國那個要強得多。 請你們記住,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中國的哪個產品,或者打擊中國的哪個產業,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美國這運轉了30年的全球化災難體系。 打擊中國產業,禁售中國產品,贏不了中國。但是徹底改變三十年來美國自身的災難體系,可以。 但我也要醜話說在前面,改變美國自身災難體系,絕非易事,因為那些靠著舊模式混的風生水起的人,仍然在美國有著龐大權力,他們會想盡辦法來阻撓我們改變美國,他們會用盡他們的權力來維護這個舊系統。但我的美國朋友們,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和舊勢力的阻礙者鬥爭到底,因為這場中美競爭的勝敗,將定義全世界整個二十一世紀。
    4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陳文茜文: 《癌症,送給我的禮物系列文章:之一》 這是一篇遲到幾天的感悟: 我本來想在出院二個月後寫下我生病後的體悟,結果在我臉書上,許多網友不分青紅皂白把我列為「僵屍」的封號。又檢舉我,說有仇恨言論? 我仔細想了想;現在的我若有仇恨,大概就是我的肥美身材吧⋯⋯,我的肥美身材又違反誰的規定呢?真好笑!! 當我罹癌,第一個得到的禮物: 就是「變得更容易原諒他人」,這世間那些虛空短暫的事,沒什麼好再計較的了(!) 人的生命, 何其短暫?正如聖經所說: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我們若是強壯可到八九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生命是什麼呢? 我們是血氣之輩, 生命好像如 一片雲霧, 出現短暫時,就不見了! 我們當謙卑的 懇求主,掌管我們生命氣息萬物的主宰~ 天父上帝: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主若願意, 施恩憐憫我們,我們就可以活著 做這事,或做那事。 直到終老在天堂歡喜 見祢面 ,在祢懷中 享受復活永生的生命,阿們! 第二個禮物:要即時處理你所渴望的,不要拖延, 也不要延遲。 過去我有幾次可以出國研修的機會,包括哈佛大學的商學院。但, 那時 我因工作 繁忙 無法撥出時間 去完成, 最後 總是遺憾地婉拒對方。 夜晚做夢前想著,哪一天,退休之後;再去紐約?波士頓?去南法鄉村⋯⋯等等? 術後一個多月後,我居然接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的邀請;去當最具創意學校Media Lab的訪問學者;並且去參加一個有趣極了的「未來」論壇:「Cities Without」,嘿!我立即欣然同意要去了。 九月一號前往 波士頓 Boston,待在那裡足足一個月。然後再飛到德國漢堡,參加「Cities Without」論壇,再飛回台灣。 我馬上打電話告訴美國的家人,請他們趕快幫我找波士頓綠意盎然的Common Wealth Ave 旁的老石房子,我準備當個「吹牛的蓋茲比」。 出國的 目的 ,除了要好好充實自己之外,也要見識這個全球發展生技、大數據,AI最活躍的城市,並要和世界各個頂尖的頭腦交流, 交流。 這個論壇的主持人,是英國 國寶級 數一數二 的 建築師Norman Foster。 當然我仍會跨海,準時主持周 六、日晚,《 中天 世界周報》及分稿,並且把MIT習得的 心得 點滴,無論是知識性或是生活趣事,都要在世界周報,Facebook 跟大家分享。 罹癌後的第三個禮物:是深度的反省。 過去,我有 一段時間曾經從政,及從事媒體工作。古話:「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我和同行相處久了, 內心有一種自傲, 自覺得自己好像比起許多人善良多了?廉潔, 潔身自好,有情有義多了? 與人相處 腳踏實地,誠懇不害人。一生也未曾,為某個個案利益關說過,也不曾收取政治獻金等等⋯⋯,自己 很努力鞭策自己 永無止境地學習,再學習。 而,這 些在別人眼中看為 優質的性格 優點;自己內在 理所當然 的驕傲感,卻看不到自己 被蒙蔽 的缺點。 罹癌後,看到許多老朋友 自動自發 不計代價 無微不 至的照顧我,為我祈福, 令我 感動莫名 。 施明德主席一早五點多,到我的病房為我進開刀房前,為我的不緊張 、不害怕 ,祈求天父上帝賜平安、同在的 禱告。然而,他自己卻是肝癌復發三次的病患。 施主席的妻子嘉君,每天為我煮抗癌保胃食物,每日送菜,接近一個月左右。我出院後,她每週一到我家看我,煮一頓豐盛晚餐讓我享受。然後檢查,我家中有什麼不好的清潔用品及洗衣精。我告訴她:這是基因遺傳,她仍然一樣一樣慢慢的檢查,然後從她家裡網購,送正確的產品到我家,並且親自教導管家,要怎麼安全 打掃。 當下,我深深感受到被愛, 被關心被在乎。 正在我受惠 不敢當之餘,問收入不高的她:妳花了多少錢在食物及其他產品上?我至少要付這筆錢麼!她説:我們 在主耶穌 的愛裡是家人,這件事妳就不必再提了。 出院後 ,我受醫師請託,為早期發現癌症以LDCT 檢驗之事奔走 廣為宣導。讓 企業家 郭台銘先生所捐贈的 【台大癌症醫療中心大樓】 快一點開起營運,那是一個救人的醫療機構。 一位八十多高齡,令人崇敬的老企業家,堅持到我家看我,送一堆潤肺的食品,希望我早日恢復健康。另一個八十多歲,自己是肺癌三期的長輩,也是每隔一段時間送食物到山仔后,直接請她的司機聯絡我的司機到山下取貨。她怕叫快遞,東西會壞掉,她擔心到我家會打擾我的療養 作息 ,處處都有她貼心的關懷。 我心 感觸 所看到的:如果沒有這次 罹癌 的經驗?我 會主動在 80多歲時,有可能去一個晚輩家 關心 照顧她們嗎? 我做人會有如此貼心、溫暖、厚道、謙虛,謙卑嗎?我深刻的反省…… 答案:我沒有, 但從今以後,我會悔改歸正 。 正如主耶穌所 教導 的: 你們要 愛別人《 鄰居、朋友》 如同,好像愛自己 一樣,貼心的愛! 罹癌後, 因朋友的照顧 關懷 ,我看到自己的自私,擺姿態驕傲;平常我被家人、朋友寵慣了,我不是壞人,但我對人不夠溫暖,不夠盡心付出…… ,在上帝眼中這就是罪。 當趁現在還活著,可以向上的認罪悔改 祈禱赦罪,這就是上帝所賜豐盛的恩典《禮物》。 你有這特別的禮物嗎? 上個禮拜天,一位香港著名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來我家探望我。他從 媒體 第一秒鐘知道我要開刀,就從香港打電話問候我,因他平常工作繁忙,他一得空閒,立即飛來探視我。令我感動! 我們一行人,包括台大,可愛的森林系前主任袁孝維一起去竹子湖,嘻嘻哈哈聊天,夜晚送別他們時,順便問一下:校長,你何時回香港?我以為他可能是中硏院有院士會議,順便來看我,結果大院士回答說:明天一早啊!我是專程來看妳的,看了,我就放心了,明天上午一早就飛回香港。 當下我慚愧不已,我問自己:我值得這樣被妳們愛 、看重 嗎?如果我有他們的學術地位及 年長,我會為了一個 地位跟我差一段的 小朋友,特別為她飛一趟飛機嗎? 這趟生病的旅程,我已經走完90%,感謝讚美主! 但,我 生命中 的功課才要開始學呢!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各位朋友,這是李遠哲院長等發起的聯署書,如果您同意,請加入聯署(給我回覆一個電子信,或Line, 說“同意”就可),名單將在《自由時報》廣告刊出。因要刊出的時間緊迫,盼能盡快告知意見。現在發去的名單,除了台灣部分,其他海外部分的名單,是草擬的邀請名單,不是當事人已經聯署。祝好!曹長青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民主進步黨及全國同胞的懇切呼籲   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正進行二0二0年總統大選 的黨內初選。我們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活躍,樂觀其成;但對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的初選狀況,有話要說。   二0一八年九合一期中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執政僅兩年半的蔡總統,在民意大規模反彈下,竟使民主進步黨丟掉半壁江山。   我們仔細檢視民主進步黨敗選原因,發覺到了二0二0年大選時,這些敗選原因將原封不動,依然存在。再檢視敗選後蔡總統的作為,除積極下鄉,到處拜廟之外,諸多處置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既不謙卑,也不溝通,已使廣大民眾失去支持熱情。蔡總統在初選中的表現,更已使民主進步黨形象受到重創。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民眾對改善經濟生活的期望不得滿足,因此民怨很大;對岸政權又公然提出「一國兩制」的召喚,台灣內部已有不同政治勢力,勇扮台奸,公然應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明確建議: 1、 請蔡總統放棄一已之私,以民主進步黨前途及台灣興衰絕續為念,知所進退。如此也可讓史家不必改寫蔡總統二0一六年立下的歷史勳功。 2、 請民主進步黨人及全國同胞支持賴清德代表民進黨參與二0二0總統大選,讓賴清德以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以維繫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最高價值。 聯署人: 彭明敏:前總統府資政 李遠哲: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澧培:總統府資政 蔡明憲:前國防部長 陳永興:前《民報》董事長 金恒煒:凱達格蘭學校校長 張葉森:台灣社社長 李川信:台灣北社社長 余文儀:台灣社副社長 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 楊緒東: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鄭文龍: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蕭曉玲:台灣敎師聯盟理事長 鄭新助:高雄議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劉志聰:民報總編輯 黃越宏:法治時報社長 葉柏祥:《望春風週報》總編輯 吳祥輝:專業作家 王伯仁:民報專欄作家 童文薰:律師 邱一峰:律師 下面的名單是正在邀請聯絡之中: 許世楷:前駐日大使 劉一德:台聯黨主席 周倪安:前台聯立委 范 雲:台大副教授 簡余晏:媒體人 蕭亞譚: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李永熾:台灣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鄭欽仁: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林清祥:東海大學退休副教授 張正修:開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施並錫:師大美術學系教授 王美琇:專欄作家 李敏勇:詩人,文化評論家 王明哲:作曲家 彭錦陽:漫畫家 陳昭姿: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理事長 郭長豐: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秘書長 陳順勝:陳水扁醫療團隊主治醫師 洪博學:民報專欄作家 林立明:彰化縣小英後援會會長 陳世雄:前明道大學校長 黃育旗: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 陳彩仁:北埔客家聯盟會長 范金玉:客家女性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丁貴:台灣公投盟總召 王獻極:908台灣國創辦人 鄭義和: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游盈隆: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羅仁貴:前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 徐國昌:台灣客社副社長 廖宜恩:台灣中社社長 郭正典:台灣醫社社長 海外擬邀請的聯署名單: 日本: 趙中正:全日本台灣連合會會長 王紹英:在日台灣同鄉會會長 許青峰:日本台醫人協會會長 武田佳蓉子:在日台灣婦女會會長 詹炳玉:在日台灣婦女會前會長 何康夫:在日台灣同郷會前會長 黃俊銘:日本台灣醫師連合名譽會長 許極燉:日本台灣語言文化協會創會會長 水島總:2020東京台灣正名推進會會長 永山英樹:台灣研究論壇會長 陳憲文:曰本台灣醫師聯合會長 邱文章:日本台灣同郷會前會長 劉茂榮:前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會長 顔真賢:前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會長 中原昴:前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會長 宮田功健: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會長 劉炳宏:在日台灣同鄉會副會長 高輝陽:日本大阪國際大學教授 謝惠芝:美麗島交流會共同代表 石美慧:美麗島交流會共同代表 游泰慶:守谷眼科皮膚科醫院院長 蕭莉莉:日本涉谷國際皮膚科醫院院長 郭俊貞: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院長 郭陳優美: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理事長 陳優芬: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理事長 吳松晃: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 蘇沽訓:日本城南眼科醫院院長 元山妙子:日本元山醫院院長 洪永隆:日本仁愛醫院院長 洪鳯娟:日本仁愛醫院理事 杉山純子:在日台灣婦女會會員 加拿大: 陳建銘: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 江文基:前全加台灣同鄉會會長 胡頌二:加拿大民進黨主委 楊超陽: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葉國基:世界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鍾雅澤: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洪秋月: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哲夫:前僑選立委,退休教授 盧月鉛: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創會會長 陳淑敏:加拿大婦女會理事 澳洲: 邱垂亮:前國策顧問,昆斯蘭大學教授 邱萬土:澳洲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陳良男:紐西蘭僑務諮詢委員 郭惠君:紐西蘭台灣僑民協會會長 徐伯基:僑務諮詢委員 林美珠:大洋洲民進黨部前評議委員 美國: 全美台灣同鄉會: 鄭邵方:全美台灣同鄉會總會會長 吳庭和:全美台灣同鄉會總會前會長 施忠男:全美台灣同鄉會總會前會長 賴琦亮:芝加哥同鄉會會長 洪國治:底特律台灣同鄉會長 黃慶鐘:全美會中西部區理事長 方晃贇:全美會中西部區前理事長 黄鴻展:亞特蘭大同鄉會副會長 張理美:聖路易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承芳:休斯頓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健治:底特律同鄉會前會長 蘇淑玲:前波士頓同鄉會會長 王正英:佛州奧蘭多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蕭俊吉:佛州奧蘭多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黃明毅:佛州奧蘭多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施曙芬:佛州奧蘭多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陳少明:前台獨聯盟美國本部主席 羅益世:前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副主席 林富文:陳文成基金會創會長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陳珠琦: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榮聰: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次雄: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王政卿: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鄭天助: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李惠仁:北美洲台醫協會紐約分會前會長 蔡承昌:北美洲台醫協會聖路易分會會長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李學圖: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劉斌碩: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黃東昇: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林瑞陽: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楊明倫:邁阿密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榮譽教授 王瑞華:台灣人教授協會北加州分會會長 美國美東及美南地區: 方秀蓉:紐約台灣會館理事長 蘇春槐:紐約台灣會館副理事長 李汝城: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陳春蘭: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蔡明峰:《台灣海外網》創辦人 郭正昭: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前會長 陳欽明: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前會長 王愛蘭: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楊明昊:獨立聯盟美國本部前副主席 林秀合:紐約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王素華:FAPA紐約分會前會長 顏千鶴:紐約恩惠歸正教會長老 黃清燕:前FAPA 紐約分會會長 莊振輝:前北美洲台灣商會秘書長 李席舟:福和會創辦人 曹昌讃:民進黨美南黨部執行委員 謝淑惠:民進黨美南黨部評議委員 李彥偉:化工博士/前堪薩斯台灣同鄉會長 林宏敏:民進黨美南黨部創黨黨員 李春芳:民進黨美南黨部創黨黨員 楊美娥:南佛卅「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分會會長 美國中西部及西雅圖: 莊振戊:印第安納州台灣人支持美國副總統彭斯後援會會長 李清根:退休化學博士/企業家(紐奧良) 邱一清:退休化學博士/發明家 邱垂洸:前客家會中西部會長 楊欣晉:FAPA前中常委/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院士 李旭登: FAPA前中常委/芝加哥前台灣同鄉會會長 李瑞霞:俄亥俄州哥城台灣同鄉會暨FAPA分會長 王泰澤:辛辛那提大學 OLLI 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蕭東賢: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創會會長 周昭亮:民進黨西雅圖主委 劉真真:清風新庄董事長 沈信彥:FAPA華州分會會長 王文賢、薛淑津(Sue)夫婦:西雅圖台僑企業家 洛杉磯: 李木通:《美洲台灣日報》社長 黃及時:《美洲台灣日報》董事長 劉玲華:洛杉磯台灣會館副董事長 賴英慧:前洛杉磯台灣會館董事長 林文政:《太平洋時報》社長 蔡慧香:《台灣e新聞》主編 王泰和: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柯美珠:前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會長 蔡明法:台灣自治基金會主席 林水泉:前台北市議員、政治受難者 北加州: 張信行:北加州台灣會館創會會長 陳德輝:北加州台灣會館理事長 黃美星:北加州台灣學校校長 柯耀宗:加州東灣同鄉會前會長 劉惠麗:加州東灣台灣同鄉會會長 楊玉麟:北加州東灣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林健次: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鄭治明:東灣台灣同鄉長樂會會員 郭英仁:北加州灣區台美人論壇主編 周信結:北加州台灣工程師協會前會長 郭好美:北加州東灣台灣同鄉會會員 張金榮:北加州東灣台灣同鄉會會員 阮幸子:北加州東灣台灣同鄉會會員 楊茂嘉:FAPA北加州分會會員 林壽英:FAPA北加州分會會員 加州沙加緬度: 李雪玟: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教授 葉秀卿: PSA發明者王敏昌的夫人 劉秀薗:前中研院副院長楊祥發教授夫人 林文約:前戴維斯大學教授 郭郁江:前北加州協志會會長 張晉惠: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理事 張晉賢:FAPA沙加緬度分會理事 陳智貞:前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淮崇:FAPA沙加緬度分會理事 鄭國彬:前FAPA全美區域委員 鄭乃忠博士:FAPA全美總會理事 周清吉醫師:FAPA沙加緬度分會理事 劉碧如: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理事 謝顯堂教授:前戴維斯大學教授 謝麗娟:北加州Yuba學院政治學教授 黃員成博士:FAPA加州沙加緬度分會前會長 黃冠群:前沙加緬度FAPA分會秘書長 黃漠見博士: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賴明堂博士:沙加緬度台灣文化基金會會長 賴禹安:前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呂月霞:前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劉文彬醫師:前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蔡洋清醫師:FAPA沙加緬度分會副會長 曾坤榮: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理事 王文杰:FAPA沙加緬度分會理事 王朝崎:FAPA沙加緬度分會理事 袁碧玉:大沙加緬度台灣同鄉會會長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中美貿易戰下尷尬的華裔處境—永遠的“外國人 ============================================ 華裔教授感慨:中美貿易戰下“尷尬”的華裔處境——永遠的“外國人” 在中美打響貿易戰、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越發喧囂之際,華裔族群在美國的處境,以及他們在雙邊關係中的角色備受關注。敬請閱讀。 今天的文章是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的會長、加州大學黑斯廷法學院特聘教授吳華揚的演講。他為我們梳理了貿易戰陰影下華裔群體的新挑戰,並直言: 目前是美國國內社會人群被嚴重割裂,最緊張,最令人擔心的時刻。 例一). 我是吳華揚,一個華裔美國公民,美國百人會會長。我今天的演講將分享:有關華裔在美國的發展史,以及正在進行中的中美貿易戰。我想先從我自己的故事說起。 華裔在美國:永遠的“外國人” 1968年,我跟隨父母到底特律生活,那時我剛1歲。我的父親是個工程師,和我母親一樣來自台灣。他拿著獎學金到美國讀研究生,畢業後進入福特公司工作。 底特律不像舊金山、紐約這些華人較多的城市,我們家是我們居住的那個社區中唯一的亞裔麵孔。 作為一個孩子,我渴望完全融入美國人群,不希望與眾不同。 而1970年代的美國,多元文化、多元主義這類概念還沒出現,人們覺得,我們這樣的少數族裔就是應該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被同化的。 如果你與眾不同,你會麵對各種各樣的嘲諷、惡意的玩笑,還有孩子之間頗為殘酷的捉弄。你會被起外號,會被喚作“chink”、“jap”或者“gook”。 人們會問你,吃不吃狗肉?或者,你這麼小的眼睛怎麼看得見東西?在美國的所有少數族裔兒童中,華裔兒童受到的欺負是最多的。 我今天要有些羞愧地承認,我長大過程中,曾對有一雙華裔父母而感到尷尬。 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對自己的父母感到尷尬,但移民子女的尷尬感更強烈,因為我們急於融入同齡人,急於擺脫父母親希望我們能夠傳承下去的少數族裔的身份,因為這些身份給我們帶來了太多不公平的、讓我們難堪的遭遇。 小時候我最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周末去華人學校學習中文。今天當我來到中國,我終於明白我母親是正確的,那時我多該把中文學好。 但孩提時代的我們又知道些什麼呢?我們隻想待在電視前看卡通片,過得和身邊的同齡人一樣,不想要更多功課,或者做那個孝順的孩子。 一切華裔父母希望他們孩子做的,他們的孩子們無一例外地抵製。盡管我媽媽每晚會給全家人做五道菜的豐盛晚餐,每餐必有一條清蒸魚,我哥哥和我還是會嗤之以鼻,要求吃燉牛肉、披薩和熱狗。 但那時我就已經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美國朋友的父母,不會成為我的父母的朋友。我們終究和別人不一樣。 在1970年代的底特律,與眾不同是不受歡迎的,不僅有公開的歧視,暗地裏同樣如此。 不管華人多麼勤奮、多麼努力地改善他們的英語發音,隻要他們去銀行申請貸款來買房,或者像我父親那樣打算創業時,他們就會立刻遭遇歧視。 我父母將一切歸咎於他們的口音。他們覺得,因為我和我哥哥生在美國,長在美國,就一定會被美國社會所接納。他們是如此地篤信“美國夢”。 直到1982年,一起華人遇害事件徹底驚醒了我。正是在它的刺激下,我開始寫作,開始為少數族裔的權利鼓與呼,最後成為了一名律師兼教授。 這起案件,在美國的亞裔人群中很出名,在這個人群之外知道的人很少,對大洋彼岸的中國人則幾乎完全陌生。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Vincent Chin(陳果仁)。我並不認識他或他的家庭,但他家也在底特律,離我家隻有幾英裏的距離。 他屬於比我家更早一批的華裔移民,這批移民更多在城市裏安家,多以開餐館、洗衣房來謀生。 陳果仁並不是所謂的“模範少數族裔”,也就是說,他不是我父母會拿我與之比較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他因為開車太快、愛喝酒,大學期間就輟學了。如果他是個白人,那在別人眼中會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夥子。 1982年,時年27歲的陳果仁正準備結婚,迎娶一位同樣是美籍華裔的姑娘。6月19日,一個初夏的夜晚,他招呼朋友們去參加他婚禮前的單身派對。 在那裏,他們遇見了兩位白人——一位父親和他的繼子,他們都為美國車廠工作。在一場爭吵引發的打鬥中,陳果仁被這兩位白人活活打死。 我在這裏先暫停一下,講一講這起事件發生的背景。 底特律之所以被稱作“汽車之城”,是因為它彙集了當時美國所有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包括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它們象征著美國的偉大。時間點也很重要。 當時美國正經曆一場經濟衰退,比2008年的危機更糟,因為那場危機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僅僅局限於美國。 當時美日關係十分緊張,原因今天聽上去很耳熟——因為貿易。 那時的日本經濟正處於蓬勃上升期——雖然現在我們知道當時的日本經濟已有相當程度的泡沫,以至於後來有“失去的20年”——但在那時,美國人非常害怕日本。 他們害怕日本公司將占領美國經濟,以至於全體美國人都終將為日本人服務。 當時日本公司在美國瘋狂收購——這點聽上去也很耳熟——收購美國企業、房地產、球隊,等等。 美國國內的仇日情緒高漲,政客們叫囂著要和日本打貿易戰,還有人說日本在對美進行“經濟上的珍珠港襲擊”。 那時底特律的汽車產業受到日本進口車的嚴重衝擊。美國車廠的工人們對日本十分仇視,而仇視的對象很快涵蓋了華裔、甚至一切亞裔,因為在他們眼中,“你們長得都一樣”。 在1970年代的美國,如果你長著一張亞洲臉,那麼底特律絕對是你最不想去的地方。 讓我們再回到那個故事。就在陳果仁的單身派對上,那兩位白人看到了他,開始衝著他叫喊一連串充滿種族歧視的髒話,如“chink”、“jap”。 陳果仁告訴他們,自己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但無濟於事。 根據目擊者的報道,其中一個白人衝他喊:“就是因為你們這些狗娘養的,我們才會丟飯碗!”在雙方打鬥中,那兩個白人從車後備箱中取出一根棒球棒,活活打碎了陳文成的頭骨。 他鮮血和腦漿迸了一地,昏迷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粵語:“不公平。” 在醫院裏搶救四天之後,陳果仁不治身亡。 他的死震動了美國的亞裔群體。然而真正讓這個人群熱血沸騰,打破沉默走上街頭,或向媒體疾書表達抗議的,是美國法庭對那兩位白人的審判結果。 盡管這兩人從一開始就承認是他們殺害了陳果仁,但他們始終堅稱那隻是一場酒吧打鬥,否認是基於種族歧視的仇恨犯罪。最終他們被判緩刑三年,每人罰款3000美元,一天監獄也沒進。 這起案件,讓很多亞裔美國人悲哀地意識到,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工作,再怎麼盡力融入美國社會,自己還是無法被美國人接受,是一群“永遠的外國人”。 中美貿易戰:實為症狀,而非症結 接下來,談談我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我認為現在中美關係的緊張,不僅僅是貿易上的緊張,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衝突和焦慮;導火索甚至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內政,包括幾個月後的中期選舉。 有兩個大趨勢,正在深刻影響當今中美關係。 第一個是中國堪稱奇跡的崛起速度。我最近幾年每年來中國兩次,每次都會被中國的發展速度驚訝到。 無論以什麼樣的衡量標準,在人類曆史上從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一樣,在擁有這樣規模的疆土和人口的同時,發展得如此迅猛和持續,使如此多的人口擺脫了貧困。 即使在美國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也無法與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媲美。 中國經濟是個奇跡,但對於美國來說,則成了一種威脅。美國長期占據世界主宰的位置,美國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是第三世界裏仍與貧困作鬥爭的落後國家。 如今麵對這個強大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他們無所適從。 中國不僅開始展示雄厚的硬實力,在軟實力方麵,包括在非洲、在南中國海、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的影響力都在迅速上升。這都在刺激著美國人對中國的觀感。 我這幾年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課,用英語向中國學生講授美國的司法製度。 我住在校園裏,親眼看見我的中國學生有多用功。他們每天都學習到深夜,周末也不間斷。 我想象不出任何一個美國人,哪怕華裔美國人,能夠像這些中國學生一樣享受學習,把學習當成理所應當的事情。 “努力工作”聽起來應該是個褒義詞,但是中國人的努力在很多美國人的眼中,被視作“不公平競爭”。 美國人擔心的是,亞洲人能吃苦,願意忍受更惡劣的環境,最終把美國人都比下去。 一個世紀前,一位名叫塞繆爾•岡帕斯(Samuel Gompers)的美國勞工領袖,在一本政治小冊子上寫下一句當時非常著名的標語:“Meat vs Rice(肉食對大米)”。 他意思是,亞洲人吃米,米比肉便宜,所以亞洲人必然會不公平地擊敗美國男子,因此不能讓中國人進入美國。這聽起來真的很荒謬,但它真實發生過。 第二個大趨勢,就是當今在美國社會內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人口結構變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的主要族裔。 這種劇變在美國的某些地區已經引起了反彈。比如舊金山是美國華裔最多的城市,不僅出現過華裔市長,而且華裔正在形成這個城市裏的人口新主流。 這在白人當中激發起一種基於膚色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把這看作是一種侵略,認為應該禁止中國學者入境。 甚至有人宣稱,每個中國人對美國來說都是一個威脅,每位華人——不管是新移民還是已經入籍的華裔美國公民——在他們眼裏都可能是間諜。 近幾年中,FBI曾兩次對美國華人發起間諜控告。坦普爾大學物理係主任郗小星,美國國家氣象局公務員陳霞芬,曆經苦難,終於證明自己的清白。 雖然最後這兩起控告都被證實為捕風捉影,然而“所有中國人都有可能是間諜”的言論不僅駭人聽聞,更從側麵說明了美國政府對華人的偏見和敵意。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發布的貿易之戰具有更多象征性,對中國的言辭其實更多反映了美國國內政治,美國的分化與焦慮,以及中美的文化差異。 此外,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也在為獲得選民支持做準備。中美貿易戰隻是一個症狀,而不是症結,這隻是更大問題的一小部分。 正是在這樣的緊張時刻,持續的交流探討對於中美雙方都至關重要。CCG和百人會將盡全力搭建雙邊友好關係的橋梁,盡力消除誤會,防止衝突升級。 在這個時刻,有摩擦也有衝突,但在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發展與機遇也將隨之到來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