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阿爾茲海默症竟和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https://goo.gl/j1u8mb

髒的東西,還是要少入身體!

現有回應

  • Haku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本文章內容編撰自於具影響力之學術期刊Neuron

    出處

    原始文章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8)30421-5
    6 年前
    0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24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研究解開阿茲海默症蛋白質堆積之謎 睡眠不足也有關 https://technews.tw/2013/08/13/creators__mulders_of_alzheimer__sleep_loss/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前仆後繼 遠見健康網站刊出拙作「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前仆後繼」,說明雖然今年2月傳出全球兩大藥廠宣告退出研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藥物,全球投入已超過500億美金研究經費,在超過200項藥物研發計畫都已宣佈失敗,面對這項影響全世界超過4,800萬患者的疾病,還是有研究機構傳出喜訊。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漸進性地控制一種名為「BACE1」的酶(enzyme),能讓老鼠類澱粉蛋白斑塊(beta-amyloid plaques)完全消失,大幅減輕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改善認知功能,似乎再次露出些微曙光,敬請指教。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7809.html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現代醫學之罪!你知道嗎?美國的第三大死因是"現代醫學"!一項持續15年跟蹤19,000多人的研究表明,醫生們聲稱的“壞膽固醇LDL”水準越低的人,反而死的越早!顛覆你的認知吧? 告訴你一個秘密:有史以來銷售額最高的藥物,就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LDL”水準的Lipitor,中文叫阿托伐他汀或立普妥,這個藥,生產商輝瑞Pfizer公司總共賣出了1,310億美元,賺得缽滿盆滿! 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是個大騙局,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癡呆症等。 來自食物的優質脂肪和蛋白質有助於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膽固醇的生成。但大藥廠控制了醫療行業害人,把明明對人們身體有益的膽固醇貶為邪惡,騙人們服用他們的有毒產品! 膽固醇高不好?我們都被騙了! 美國喬爾·D·瓦拉赫博士(Dr.Joel Wallach)是最著名的錄音帶《死去的醫生不說謊》(自 1994 年以來已發行約 4,000 萬張)的作者和旁白。他說,阿爾茲海默病是醫生造成的,40年前根本就沒有這個病。而現在,阿爾茲海默病是美國65歲以上成年人的第四大殺手。 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呢?就是大腦髓鞘質(myelin,又稱髓磷脂)嚴重缺失,髓鞘質是包覆在大腦神經元的胞突外部的膜外物質,由30%蛋白質和70%的各類脂質組成。把腦神經比作電線的話,髓鞘質就是神經外面的絕緣材料,約占大腦重量的75%。如果大腦中的髓鞘質不足,而你又沒有足夠的材料來替代髓鞘質的話,這些裸露的神經纖維就會糾纏在一起,發生“短路”現象,人的記憶力就亂套了,這就是阿爾茲海默病。 膽固醇的作用是維持細胞膜的穩定,髓鞘質是由100%的膽固醇構成的,人體中總膽固醇的25%都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大腦重量的75%都是膽固醇。膽固醇對於大腦有多重要還用說嗎?所以你要迷信醫生的話,繼續限制膽固醇的飲食,吃的不是雞蛋,而是吃蛋白煎蛋捲,吃人造黃油和菜籽油,而不是奶油、黃油、豬油,你吃的是豆腐而不是紅肉,你吃的是去骨去皮的雞胸肉(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培育出沒有皮的雞的),再加上醫生給你吃的降膽固醇藥物,然後你就不記得你是誰了。 阿茲海默症:醫生讓你得的病!阿茲海默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癡呆,記憶、思想、行為和社會技能持續下降,影響個人自理能力。這種病40多年前根本沒有,而現在成為了美國65歲以上人群的第4大殺手! 現在終於弄明白了,阿茲海默症的原因是大腦缺失膽固醇和髓磷脂造成的。髓磷脂是構成“髓磷脂鞘”的成分,包覆在神經元外側,對神經起到保護和絕緣的作用,就好像電線的外皮。可是,髓磷脂缺失的話,“髓磷脂鞘”就不復存在了,神經纖維就處於裸露狀態,糾纏在一起的“神經纏結”就發生“短路”故障,人就會癡呆。 而磷脂的缺失是聽信“醫囑”,堅持低膽固醇飲食或服用磷脂藥物造成的。只要醫生讓你長期吃降低膽固醇的藥,讓你刻意限制膽固醇的攝取量,刻意吃人造奶油、菜籽油、豆腐、去骨去皮的雞胸肉……,你很快就該患上阿茲海默症不認識人了。正確選擇是回歸自然生活,不要怕吃奶油、豬油和雞蛋、紅肉、豬皮、雞皮、魚皮……,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別往心裡擱。 你身體裡的膽固醇到底高不高? 你的腦細胞是由膽固醇組成的。 你的皮膚細胞是由膽固醇組成的。 你的性激素是由膽固醇組成的。 你的免疫細胞由膽固醇組成。 膽固醇還用於製造維生素D。 所有類別類固醇激素、糖皮質激素、礦物類皮質激素和性激素是膽固醇的衍生物。 膽固醇在性激素的製造中很重要,膽固醇低的男人會睾丸激素水準低,性欲低,精子數量低,勃起功能障礙。 所以,膽固醇對人類生命和生存非常重要。認為膽固醇有害健康是天大的謊言。 健康膽固醇的指標40年前是300,然而,有人故意一路往下調整,現在降到了190,它們還不甘心,還要你終身吃藥。你問它們為啥要幹這種缺德事?它要你身體垮掉,終生吃它的藥,類似的欺詐謊言還有很多很多。 你會問,那為啥醫生都說膽固醇高了很可怕,讓我吃降膽固醇的藥?告訴你許多專家、科學家、醫生他們腦子裡裝滿了別人告訴他們的標準答案。 那麼,你該信誰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自己的智慧和因緣。需要獨立思考哦 🤔🤔🤔
    116 人回報15 則回應5 個月前
  • 這段多聽幾遍。阿爾茨海默症,慢性頭痛,癲癇,抑鬱,焦慮,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以及很多可怕的腦部疾病,都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有關,而這裡邊最重要的一個危害我們的東西就叫做膚質。 過去我們的健康專家都會建議我們說你要少吃脂肪,對吧,然後你要可以多攝取一些碳水化合物,吃一些粗麥麵包,對吧,然後什麼粗麥的麥片等等,然後這個作者就告訴你說那些粗麥的麥片會把你的大腦殺死。 那些粗麥的麥片導致你得阿爾茨海默症,然後導致你得糖尿病,而且你之前得了糖尿病,你老了就很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症,這是中間有著必然的聯繫,甚至他告訴我們說阿爾茨海默症其實就是三型糖尿病,它是糖尿病的一種表現方式,而這個原因是來自於你吃了更多的含有膚質的一些食品,這些食品會嚴重的損傷到你的大腦,然後讓你得各種各樣的疾病。 作為一個愛吃麵食的陝西人,看這本書真的是絕望了,就是看完了以後他會告訴你說以後再也不要吃麵條了,這樣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有很大的好處,那他建議吃什麼呢?肉,油,脂肪,比如說要吃高級的脂肪,什麼叫高級脂肪?就是深海的魚類,三文魚,深海的鱈魚,這些高級的脂肪會給你補充大量人體所需要的脂肪,還有雞蛋,膽固醇。 就是你吃的膽固醇越多,你體內分泌的膽固醇就越少,然後牛肉,這個鹿肉,什麼這些水牛肉,這都是能夠提供高級脂肪的食物,然後水果也要區分,有的水果可以多吃,有的水果就不能多吃。 你比如說他就不建議你多吃菠蘿啊,芒果啊,杏啊,這都不是好的食物,好的水果最好的是鱷鯉,這都是我們讀完這本書之後所得出的結論,這本書叫做鼓舞大腦,這本書不是一個隨意寫就的書,這是一本科學的論文,這本書的作者呢,就是戴維·伯爾馬特,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叫神經退形性疾病的權威,就是他研究阿爾茨海默症, 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說的老年癡呆症,他是權威專家,然後這本書在出版以後,在亞馬遜的健康類圖書排行榜上連續80週排名第一位,而且書中所用的論據,醫學的這種實驗,還有大量的案例,讓你不得不思考,我們過去的很多思維方式都是錯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呢,有一個特別棒的貢獻,就是他直接給我們做了食譜,而且這些食譜呢,有的看起來還挺好吃的樣子,所以如果大家願意的話,你們可以買這本書,然後就根據後面的這個食譜來跟家人商量一下,然後安排一下自己家裡的這個吃飯的節奏和方法。 我為什麼突然會這麼相信這本書呢?就是我最近的減肥經驗,然後我的這個醫生告訴我的這個原理,跟這裡邊是不謀而合的,最重要的是在我身上它真的出現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只需要去調整你們的飲食結構,讓自己吃得更健康一點,就有可能會更加的長壽,更加的快樂。 你們大家都轉發轉發吧,這麼好的這個知識。
    33 人回報1 則回應5 個月前
  • 分享家人好友值得一讀再讀的洪蘭真心話20200813 我為了不得阿茲海默症,最近開始去健身房報到。 我是個不愛動的人,一向奉行一動不如一靜,因此這次疫情對我沒影響,反正本來就不出門。但最近有篇論文使我一看之下,立刻跳起來去健身房報名。 研究發現造骨細胞分泌的骨鈣素osteocalcin,讓老鼠返老還童;套用到人體,延緩老化別無他法,就是去運動。 過去,我們都認為骨頭是個架子,使肌肉附著而已,但最近研究發現它竟然跟老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有關。 我們骨頭裡的造骨細胞會分泌骨鈣素,使我們長高並從受傷中復原,當實驗把老鼠製造骨鈣素的基因剔除後,牠們的骨頭竟然一樣發育,只是老鼠變胖了,記憶力變差了,昨天學會的東西今天又忘了。 原來骨鈣素還是個荷爾蒙,藉著循環全身的血液和其他器官溝通,調節我們的新陳代謝,跟食欲、肌肉、生殖甚至肝功能都有關。 研究又發現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可減輕糖尿病,原來破骨細胞(Osteoclasts)會製造一種荷爾蒙——DPP4,可調控血糖。 骨鈣素還跟我們在遇到災難,緊急應變時的戰或逃有關,因為切除了腎上腺,不能分泌皮質醇(Cortisol)的老鼠被電擊時,仍可以做出緊急反應。一根骨頭有這麼多重要功能,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我們的骨質在20歲左右到達頂點,然後慢慢走下坡,人到中年以後,血液中的骨鈣素濃度下降了,肌少症(Sarcopenia)、記憶和認知功能的缺失就慢慢出現了。骨鈣素會增加在肌肉中ATP(三磷酸腺苷)的產生,而ATP是細胞內的能源;它也調控大腦中的血清胺(Serotonin)和其他跟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所以中年後我們的記憶、身體的運動機能就逐漸不行了。 過去認為這個衰老的歷程是不可逆的,但最近科學家把骨鈣素注射進18個月大的老鼠裡(老鼠3個月成熟,6個月盛年,18個月是老老的老鼠),牠們跑迷宮的能力跟年輕的老鼠差不多,表示體力和記憶有返老還童跡象。產生骨鈣素最好方法是運動,我怕得阿茲海默症,所以只好去運動。 不過我很好奇,為什麼骨頭跟生存有關呢?很可能在遠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為了要逃命,骨頭必須提供肌肉ATP,使它可以持久地跑,大腦還得記得獵食者出沒的地方,好避開它。為了使自己不變成別人的晚餐,骨鈣素便慢慢演化成活命的荷爾蒙了。 (文章轉載自洪蘭專欄)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薑黃有21種功效,十種禁忌。 https://formulawave.com/curcumin-turmeric-benefits/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http://formulawave.com/curcumin-turmeric-benefits/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請大家幫我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能因為維他命D而受惠) (維他命D能保護你的呼吸道和腸胃道,並增加免疫系統的殺菌力,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前一陣子在醫院碰到一個以前病人的家屬,他一個人站在樓梯口,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我上前叫了一下他,他抬起頭,眼睛裏滿是血絲。 我問他怎麼在這裏,他說他父親幾天前感冒,剛開始症狀不是很嚴重,也有帶去看醫生,醫生說是病毒感染,但幾天後病情急轉直下,變成細菌性肺炎,他父親喘不過氣來,被送到急診,很快就被插管送到加護病房。 我歎了一口氣,拍拍他的肩,和他一起到加護病房看了看他的父親,他父親以前因為膽結石來找我開過刀,伯伯身体一直都算硬朗,每次回診他還沒進來在裏面就聽得到他的聲音。 現在看著他意識不清的躺在病床上,動也不動,只剩兩旁一堆監視器發出的嗶嗶聲告訴我們伯伯還有生命徵象……… 不知不覺我的兩頰就已經濕了..... 我在這裏要告訴大家的是,請大家一定要記得讓老人家和小孩補充維他命D。 維他命D可以保護你的呼吸道黏膜,讓它更完整,減少你被病毒或細菌侵入呼吸道的機會,因此有機會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 就算你真的很不幸被病毒感染了,維他命D可以增加你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減少你後來轉變成細菌性肺炎的機會。 維他命D保護的黏膜不只是上呼吸道,對胃腸道也是,維他命D可以讓你的腸道黏膜的間隙變小,減少外來物質或致病原侵入身体的機會。我們每天吃入那麼多的東西,不知道裏面含了多少對你身体不利的物質,維他命D可以減少這些東西進入你的身體。 春天到了,有很多的病毒正流行,請讓你的小朋友維持體內充足的維他命D,減少病毒對他們腸胃道的傷害。 在這裏在回答幾個關於維他命D的問題 1. 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都要補充維他命D? 因為在台灣幾乎9成以上的人都缺。 根據國健局發布的資料和這幾年我在基隆長庚做的研究以及我自己在門診抽的血,在台灣9成以上的人血中維他命D都是少於30 ng/ml ( 大於30 ng/ml是現在大家認為要維持骨頭健康的最低濃度),正常維他命D是來自於太陽光和食物,但現在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造成了幾乎每個人都缺維他命D,所以大家都應該補充。 2. 有一個病人問我說他今年45歲,8月時抽血血中維他命D濃度是35ng/ml,那是不是不用補充? 因為你抽血的時侯是夏天,是一年血中維他命D濃度最高的時侯,沒有人知道你冬天時是多少,另外隨著你年紀漸增,你皮膚轉化維他命D和腸胃道吸收維他命D的能力都會減少,因此我會建議還是要補充。 3. 維他命D濃度多少以上會中毒? 我不知道,最近的研究發現血中維他命D濃度超過300 ng/ml 也沒有發現任何中毒症狀,血中鈣離子還是正常,但維他命D濃度是不是愈高愈好,現在還沒有結論,我的建議是正常人先維持在30-50 ng/ml,有特殊狀況的才把維他命D濃度調高。 4. 一天要補充多少維他命D? 這個真的因人而異,你的基本值和你的生活習慣飲食喜好有關(可能你超防曬,喜歡吃的東西又剛好都沒有維他命D,那你的基本值一定超低),另外同樣補充2000單位,每個人上升的程度也會差很多,所以在補充維他命D 2-3個月後,最好是去測一下濃度。 有時真的覺得命運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10幾年前命運讓我接觸了維他命D,更讓我有幸在美國維他命D之父的實驗室學習,回國後雖然一直努力研究維他命D,但卻沒有機會把這個觀念帶給大家。 真的很感謝上天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說的話有人願意聽,希望大家幫我分享,讓更多人能因為維他命D而受惠,這世界不要再有遺憾。 ### 每天深夜研讀醫學和寫論文的時間 是我內心最平靜的時候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新冠後遺症,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這個話題,很多的朋友認為新冠已經發生三年了,現在醫療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所以即使感染了也不至於要了命可以治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新冠後遺症要比新冠病毒本身更可怕。我們曾經認為新冠病毒治癒以後,我們的身體就會恢復如初,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美國牛排大王肯特泰勒因為無法忍受新冠帶來的嚴重後遺症,自殺了。 意大利的足球明星馬爾蒂尼康復之後肺部嚴重受損,10分鐘的運動都承受不住,很多人戰勝了病魔卻難逃新冠後遺症。在英國首批康復的4萬人當中,約有1/8的人在出院後5個月內死亡,約有1/3的人因為嚴重的併發症在半年內重新又住回了醫院進行治療。國際頂級的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一項研究,一年的時間跟蹤了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結果就發現儘管大部分患者恢復以後能夠基本正常的生活,但是健康狀況對比正常人來說差了很多,包括抑鬱、睡眠障礙、脫發、味覺和嗅覺的缺失,頭疼關節疼,部分患者還存在心血管損傷的跡象,甚至還有部分患者出現了生殖障礙。 美國佛羅里達的一位患者新冠治癒之後患上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後遺症叫巨舌症,就是他的舌頭在不斷的長大,後來醫生沒辦法切除了他部分舌頭,才才逐漸讓他恢復了進食說話的能力。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腦科學系研究發現,在跟蹤測試的8萬多名新冠患者當中,普遍存在智力下降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患者智力下降了8.5,8.5意味著什麼?相當於大腦直接老了10年。國際阿爾茲海默症協會副主席也指出,新冠感染可能會導致持續性的認知損傷,甚至導致老年痴呆的症狀。 所以新冠不能簡單的看成是一種肺炎,更不是流行性感冒的一個加強版,而是一個綜合症,它破壞的不僅僅是你的肺,而是導致全身多器官的一個損傷,即使痊癒以後也會出現長期的後遺症,不少的新冠患者即便痊癒,但卻要一直承受後遺症的折磨,直到死亡。 所以新冠病毒的治癒並不代表著我們就勝利了,人類目前對新冠後遺症還沒有系統的進行研究,能做的就是加強保護。如果大家瞭解了這些知識之後,你就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國為什麼要執行清零的政策,所以嚴格做好個人的防護,保護的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身邊的人,你的朋友、你的親人,希望大家呢能夠把這條視頻轉發出去,讓更多的親人朋友看到這條視頻,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個知識,只有大家認識到新冠後遺症的嚴重性,才會提高警惕,才不會掉以輕心,才能夠做好個人防護。​
    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稱「接種新冠疫苗並無法保證不會得到感染、也可能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為什麼還需要接種疫苗」,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 (一)齊嘉鈺表示,每個事情都可從多面向討論,傳言是從反向論述;但打疫苗雖不能百分百保護,還是有相對的好處跟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齊嘉鈺說,已知的科學證據和真實世界資料可知,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9成以上住院、重症、死亡的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感染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可能演變成重症,因此不是說因為「打了疫苗還是可能被感染」就不打。此外,雖然接種之後還是可能感染到病毒,但症狀是輕微的、病毒量比較低,傳染力相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會比較低。 齊嘉鈺表示,從公衛觀點,當社會中打疫苗的人愈多,愈能增加群體免疫,病毒就愈不容易傳遞出去。 齊嘉鈺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最讓人擔心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威脅。病毒會變種是因為每次病毒感染細胞複製,產生多次的突變,因此要想辦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止傳播鏈,就可以減少變種病毒的發生。整體來說,疫苗打得夠多的時候,病毒就沒這麼容易在人群之間傳播。 此外,齊嘉鈺說,接種COVID-19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社會中一定有些人沒辦法接種疫苗,如12歲以下的孩童、身體真的極度衰弱或正在使用特定藥品而可能不適合接種者,這些人必須靠旁人有接種來守護。 (二)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且對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也有很好的效力。就算是變種病毒,目前的研究資料也顯示,疫苗會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且對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效果仍在。 李秉穎說,傳言的部分說法確實正確,如接種疫苗,仍然應該戴口罩、做好其他的防疫措施;且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無症狀或輕微,但確實也仍有風險會把病毒散播出去。但傳言的說法像是疫苗「不能達到100分」就好像不及格,這是錯誤的邏輯。 李秉穎說,實際上,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讓人儘快脫下口罩或保證完全不被感染,而是要降低病毒威脅、減少負面衝擊。 (三)根據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對COVID-19疫苗的建言,疫苗研發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的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綜合以上,網傳稱「打完新冠疫苗,仍會染疫、仍需戴口罩」,推論為不需要打疫苗,為錯誤推論。傳言忽略接種新冠疫苗,能達到群體免疫,降低住院、死亡率等益處。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病毒疫苗,不提供免疫力、不消滅病毒、不能防止死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整理AZ、莫德納和輝瑞/BNT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 AZ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結果發現,AZ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 有症狀之感染,接種完兩劑疫苗的AZ 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第二劑14日後發生經實驗室確診且有症狀感染的機會下降 70%,表示疫苗效力為7成。另根據研究團隊在2021 Z2月9日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2月6日的結果,研究顯示疫苗效力為 67%,接種一劑後22至 90 天區間的疫苗效力為 76%。疫苗對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為100%。 莫德納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 14 天後,發生有症狀感染的機會降低 94%,顯示接種此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對避免重症的效力為100%。 輝瑞/BNT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接種完第二劑疫苗後7天的效力為 95%,接種一劑後對重症的效力為89%。 (二)齊嘉鈺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和疫苗在國際接種狀況,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於疫苗「消滅」病毒,從一些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疫苗之後無症狀帶病毒的狀況會降低、可減少病毒傳播。 (三)李秉穎表示,疫苗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對於提供保護力、避免重症和死亡有明確的幫助。 爭議點三、傳言稱,接種疫苗若有不良反應,不能向疫苗廠和政府索賠,政府100%免責,因為疫苗還是實驗性藥物,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她表示,目前能在台灣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授權的疫苗,因此,都是合法使用,並不如傳言所言,有「實驗性藥物」的問題。 楊秀儀說,如果民眾接種發生不良事件,可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協助,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要繳納一定的金額給救濟基金,因此,不管民眾是接種AZ或莫德納,只要發生不良事件,都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由專家審查、評估是否給予救濟。 楊秀儀說,「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是類似補償的概念,而不是賠償。國際先進國家,如北歐、德國、日本等,處理疫苗不良事件都是採「無過失」的概念來處理。如果受害民眾堅持要政府賠償,也可以提告,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告得成,因為必須舉證疫苗設計或製造有瑕疵或過失。 至於還在試驗中的疫苗,楊秀儀說,若還沒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疫苗,在人體試驗階段就出現接種受害狀況,就不是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處理,而是藥廠必須負責。 (二)李秉穎表示,民眾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疾病、降低疾病對生活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公共利益也大於個人,接種疫苗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利。但確實可能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或甚至有罕見的血栓發生。 對於這些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李秉穎說,傳言所稱,疫苗不良事件不能向政府或疫苗廠索賠,但這不是因為COVID-19疫苗是實驗性藥物,而是因為少數的不良反應個案難以預測,若接種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卻要藥廠賠償,恐怕沒有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 不過,李秉穎說,發生疫苗不良事件,不是政府、藥廠或評估接種的醫師的責任,但為了公共利益、降低個人損害,台灣訂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只要是食藥署授權使用的疫苗,民眾接種後發生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都可以申請救濟,經專家審查後,評估給予合適的救濟。但常見、輕微的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 (三)查核中心查找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法制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明訂,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綜合以上,民眾若接種新冠疫苗,若有嚴重罕見不良反應,可以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申請救濟補償,由專家審核。傳言稱「新冠疫苗為實驗性藥物」為錯誤說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20版】 一、專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能感染,且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但接種疫苗可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並形成社會群體免疫,減緩變種病毒威脅,並保護其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二、根據AZ、莫德納、輝瑞BNT疫苗等已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果,也能降低重症風險。 三、專家指出,接種疫苗若不幸有嚴重不良反應,依法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審議並評估是否給予救濟及救濟金額。 傳言提出10個疫苗問答,說明疫苗不盡完善之處,但錯誤推論到結論「不提供免疫力、不能防止死亡」,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