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年前
社論---善惡知識
  修學佛法,必須親近善知識,同時又須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始能入道。遠離惡知識,始不入魔。但,自古迄今,善知識不自以為善,惡知識不自以為惡,因此,辨別甚難。然而,誠於中,必定形於外,如就以下幾點事實觀察,則誰善誰惡,庶幾可以辨得出。
  世間萬事不離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緣果報的實錄。至於出世法,雖然眾生皆有佛性,但那只是本具的性德,不修行,則永遠不能證得,修行始得般若解脫,是名修德。修則不離因緣果法。所以,百丈禪師答野狐禪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再查儒家五經,佛法三藏,處處皆有因果事理,是故無論世出世間法,都在因果律中。凡是善知識,其對因果,必然深信,自行固然不敢違背,接引眾生,亦必以此相勸,令人了解窮通得失皆由自取,期其不怨不尤,勤修福慧。
  一切佛法,皆為對治眾生煩惱,開發眾生智慧。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的法門無量。無盡的煩惱以貪瞋癡為最毒。無量的法門以戒定慧為總綱。修行人無論修那一宗,都必須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此可知,戒是修道的根本,無戒則談不上定慧。梵語戒名尸羅,中文譯為清涼。凡夫由身口意三處造業,如火焚燒,故致煩惱無盡。戒能止惡行善,收攝亂心,如水息火,故名清涼。戒律甚多,為求清涼,為修定慧,受得愈多,當然愈好,但受戒之後,貴能持戒,如不能多持,則不如少受,不論多少,受則能持,這就是善知識。
  三藏十二部法寶,是菩薩度化的依據,結集,傳譯,皆非凡人。大智度論說,世尊入滅後,諸大弟子結集經論時,迦葉入定觀察,發現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便從禪定起,牽阿難出,命其勤修,直到滅結漏盡,具備三明六通,始准其參加結集工作。高僧傳記載,鳩摩羅什大師圓寂時,告諸大眾,他所翻譯的經論,如不謬誤,當在命終焚身之後,舌燒不壞。後來火化,果然舌相獨存。隋朝智者大師聽說印度有楞嚴經,遂向西方拜求十八年,直至唐中宗神龍元年,此經始能傳入。玄奘大師親往印度求法,沙漠,高山,野人,猛獸,歷盡艱辛,更不待言。法寶來之不易,善知識必然尊重護持,絕不敢妄解,亦不敢執此經以謗彼經,更不敢把經文翻為白話,若為人講說,必依祖師之注。
  不造十惡業者,便是十善業,辨別善惡知識,也可以如是觀。善知識必畏因果,必不犯戒,必然尊經護經而不敢毀。與此相反者,便是惡知識。修道之士既知善惡,則當親近者,即親近之,當遠離者,即遠離之,道業自能順利進修。

👏卍南無阿彌陀佛 🌸有你真好
┏╮/╱ Buddha🙏💖💜🌷祝福
╰ 🌼╮bless you卍添福慧🏆🎈恭喜🎊
🙏🙏🙏🙏🙏🙏🙏🙏🙏🙏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在牛津大學任教四十餘年的理察德貢布里教授,已在牛津大學執教40餘年,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佛教與巴利文研究。 佛教的真諦,常常被誤解、扭曲! 以下,是英國知名佛學家,80歲理察德貢布里教授的心得: 【1】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不是說,我比别人更純潔善良!而是我有太多無明、煩惱需要去除,我需要佛陀的智慧! 【2】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不是說我比别人更具足智慧!而是我被太多的傲慢包裹,我需要用謙卑,來體味更浩瀚的世界。 【3】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並不是因為我比别人好或壞!而是我了解到:眾生的平等無二! 【4】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因為我只能愛自己所愛的人,而佛陀却能愛自己所恨的人,並使他們具足智慧與慈悲,所以我選擇學佛! 【5】當我說我是佛徒時:不是為了從此求財得財! 而是為了,了斷自己對一切欲望的執着! 【6】當我说我是佛教徒時:不是為了人生一帆風順!而是為了坦然接受無常,在任何殘酷的境遇下,從容如君王。 【7】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不是說,以愛的發心绑架他人!而是為了用周到的智慧,在隨顺眾生中自利利他! 【8】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並不是因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虛無!而是深知,日常生活,處處是道場,活在當下,就是在修行! 【9】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而是有了佛法相伴,挫折一一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 【10】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單單想到今生有緣身而為人,具備修行的能力,又有機會遇善知識,得以聽聞佛法,就深心感動,因緣不可思議! 【11】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並不是因為外在有一個神!而是我發現了:我本具的自心本性!
    1 人回報3 則回應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