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轉傳

黎巴嫩(Lebanon)的首都貝魯特(Beyrouth),有一家醫院最近在社群網站Instagram發布一則消息,表示該醫院是世界上第一家不提供葷食,並且為病患提供100%純素食菜單的醫院。原因是該醫院認為,吃加工肉類、吃紅肉和吸菸一樣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2A致癌物。

這間哈耶克(Hayek)醫院是由家族經營的私人診所,在本月1日宣布改變菜單,專門提供全植物性的食物。

哈耶克在社群媒體(Instagram)發了一條重要公告(MAJOR ANNOUNCEMENT)上表示,病患在手術後,接受火腿、奶酪、牛奶和雞蛋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很可能是導致他們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並且標題打上「所有人都對這個問題視若無睹」。

會有這樣的決策,原因在於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歸為1A致癌組,將香菸和紅肉歸類在2A類致癌性,所以在醫院提供肉類就像在醫院提供香煙一樣。

並且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宣布,有4種新興的傳染病有3種源自於動物。目前,植物性飲食已經被科學研究證明可以阻止某些疾病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逆轉它們。

因此,醫院負有道德責任,應採取行動並使我們的信念與我們的行動保持一致。 鼓起勇氣去正是這個龐大麻煩的大問題。

在去年,針對醫院應該提供加工肉類這項議題調查顯示,有驚人的答案。有83%的患者贊成禁止醫院提供加工肉類,以「降低癌症風險」。

這個研究數據來自負責醫學的醫師委員會(PCRM),該委員會調查了華盛頓特區兩家醫院的200名患者。並且還發現,有69%的患者認為醫院有沒有提供培根或香腸並「不重要」。

PCRM的總裁尼爾·巴納德(Neal Barnard)博士表示,很明顯的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患者都同意,希望醫院提供較健康的餐點。

目前在西方國家的醫院,手術後提供培根和香腸並不罕見。哈耶克醫院表示,是時候創造一個更健康的食物環境了。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加工肉品和紅肉的致癌性 《IARC Monographs evaluat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26 October 2015 從幾天前開始,各新聞媒體就開始在報導這些消息,譬如:《吃香腸、培根恐罹癌?英媒:WHO將列致癌物》、《英媒:培根香腸 致癌風險如香菸》、《培根之毒如砒霜?》、《英媒:香腸、培根、紅肉 致癌風險等同香菸》、《壞習慣! 國人嗜食加工肉品及紅肉》,如今總算看到WHO轄下的IARC所公布的這份報告,歸納重點如下: 1. 加工的肉類被列為人類 第1類致癌物,充分的證據顯示攝食加工過的肉類會導致大腸癌(based on sufficient evidence in humans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processed meat causes colorectal cancer)。 2. 加工肉品是泛指用食鹽保存的肉類(臘肉、火腿、鹹魚…);加硝醃製固化的肉類(香腸、熱狗…);發酵的肉類(培根、鯷魚…);煙燻的肉類(燻雞鴨鵝、柴魚…);其他增強風味或增加保存期限的加工過程(牛肉乾、牛肉汁調味醬…)。 3.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存在於加工肉品中,在人體內可轉化成亞硝胺的致癌物,引起結腸直腸細胞的突變,從而導致腫瘤發生。 4. 高溫處理的肉類與煙燻過程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和雜環胺(HCAs)等致癌物。 5. 紅肉被列為人類 2A類致癌物,根據有限的證據顯示,攝食紅肉有致癌的機理作用。IARC主要是觀察結腸直腸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based on limited evidence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causes cancer in humans and strong mechanistic evidence supporting a carcinogenic effect. This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mainly for colorectal cancer, but associations were also seen for pancreatic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6. 紅肉是指所有哺乳類動物的肉,如牛肉、豬肉、羊肉、鹿肉、兔肉。 7. 流行病學研究已發現,"加工紅肉"的攝取量增加與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相關,但風險未與白肉(ex.海鮮)有關。 8. 關於紅肉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危險性之共識,在最近幾年發生了變化。並沒有發現"新鮮紅肉"與心臟疾病之間的關聯。只有加工過的肉類才會對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造成不利的風險。經由研究顯示,是鹽和防腐劑的影響,而不是脂肪。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攝食加工肉品會提高心臟疾病的風險,但卻與未經處理的新鮮紅肉無關。 9. 紅肉本身包含某種因子(可能與紅肉中的血紅素有關),在某些條件下,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之致癌物(註:維生素C則可阻止亞硝基化合物的生成)。 10.每天攝食堅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的膳食組合與每天進食紅肉來做比較,前者可降低罹患第II型糖尿病16~35%的風險。 11.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審議了800多個研究,調查了癌症與紅肉或加工肉類攝取量的關聯,其中來自大型前瞻性團隊研究甚至進行了將近20年之久。這些研究結果能提供公共健康建議,以限制攝入的肉量。IARC 的主任 Kurt Straif 說:「紅肉具有營養價值,因此,這些研究結果在促使各國政府和國際監管機構進行風險評估,以平衡的風險和吃紅肉的益處以及加工肉類,來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 延伸閱讀 Q&A on the carcinogenicity of th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來源:http://www.masters.tw/68991/carcinogenicity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又有一名人正值壯年被大腸癌奪去性命,如何防範大腸癌相信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到底有那些NG行為容易讓大腸癌上身呢? 1. 喝酒:酒精會代謝成乙醛傷害細胞DNA而引起癌症,酒喝愈多,常喝酒,引發癌症的危險性增高。 解方:不喝酒 2. 愛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容易刺激似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而刺激腫瘤增生,讓大腸癌細胞分布全身。所以甜食、精緻澱粉類的食物要慎食。 解方:多選擇低升糖指數的全穀類,如:地瓜、糙米、芋頭、南瓜等當主食來源。 3. 愛吃紅肉及加工肉類:吃紅肉會讓身體產生石膽酸,大腸癌的病人有較高濃度的石膽酸,加工肉品有亞硝胺的致癌物。吃太多肉讓蛋白質攝取過量,會讓胰臟酵素忙著消化蛋白質,沒時間去做除癌細胞的工作,可試著一天1餐或2餐不吃蛋白質,讓胰臟酵素來對抗癌細胞。 解方: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如果非吃不可,可以搭配吃足量含豐富維生素C、E及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 4. 愛吃動物性脂肪:研究指出動物性脂肪攝取量大於總熱量40%時,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機,如果脂肪量少於總熱量15%,會有較低大腸癌風險,這裡的動物性脂肪是指飽和脂肪,魚類所含的DHA、EPA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有保護身體對抗大腸癌。飲食中的脂肪會刺激膽汁分泌,太油時會引起致癌的石膽酸和去水膽酸增加,所以少吃油炸食物、肥肉等。 又有哪些飲食習慣能遠離大腸癌呢? 1. 多吃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結合致癌物質,讓致癌物質快速排出體外,減少大腸暴露在致癌劑的危險,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以降膽固醇、調整血糖及預防便祕。 2. 多吃鞣花酸的食物:鞣花酸可以活化肝臟解毒酵素,幫助清除致癌物。 可吃哪些食物呢?莓果類的草莓 3. 多吃含吲哚的十字花科食物:吲哚能催化致癌劑被解毒,提供抗氧化的保護作用,能抑制大腸癌細胞增生。十字花科食物有高麗菜、綠花菜、白花菜、甘藍菜等。 4. 攝取足夠的鈣、鎂:鈣能減少大腸癌的危險,我不鼓勵靠吃鈣片來預防,應多吃深綠色的蔬菜同時補充鈣、鎂及膳食纖維,才是最明智選擇。 5. 烹調食物加薑黃 其實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和預防脂肪肝的飲食差不多,多蔬菜、適量水果、少紅肉、多粗食,人自然就健康。當然要多運動、保持身心愉快也很重要。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心內科39位醫生集體吃素!全球40年科研鐵證: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http://line.me/ti/p/%40pyn1177a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早在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官方微博正式宣布,根據其麾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相關結果:加工肉製品被正式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經常食用的紅肉也被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事實上,同屬於一級致癌物的還有香煙和砒霜,常見的加工肉(培根、香腸和火腿等)就和劇毒物砒霜並列了。 提前拿到世衛組織報告的BBC報道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 加工肉:指通過鹽、腌制、發酵、煙熏或其他工藝以增強風味或改善保存的肉類製品。 紅肉: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豬肉、羔羊肉、羊肉。 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吃肉了嗎? 美國40年科研: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2015年:減少食用能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 早在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需要」小組,調查結果顯示: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引發的癌症佔了超過一半。 198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指派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進行食物營養與癌症有關文獻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報告指出: 男性的癌症有四成由肉食引起;女性的癌症高達六成與肉食有關。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新聞稿(PRESS RELEASEN°240): 將加工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carcinogenic tohumans,Group1)」,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probably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2A)」。 報告還稱:基於足夠的證據,食用加工肉製品可導致大腸癌。 2015年10月29日,WHO在官方網站確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關於加工肉及紅肉的致癌風險,是對2002年WHO「飲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報告建議的確認,提醒人們減少食用這些產品,可降低結腸直腸癌的風險。 到底還吃不吃加工肉? 浙江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醫生集體吃素 其實,過量食用加工肉不僅會引起可能的癌變,還會對我們的血管、心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對此,浙江邵逸夫醫院的全體心臟內科醫生直接用行動表明肉食的危害: 「不想給將來心臟上支架,就要以素為主。」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中央人民日報下屬網站《人民網》在今年的1月7日報道的:《浙江邵逸夫醫院的39位心血管科大夫集體吃素防禦心臟病》,這足以說明吃素的好處。 湖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肖長江也公開表態吃素,他說: 「我臨床見到太多的心臟病人,我們決定以素食為主,就是不希望將來給自己的心臟上支架,所以減少吃大魚大肉!」 為什麼這麼多心血管科的醫生都用吃素來對抗心臟病呢?心血管科主任肖長江解釋到: 首先(吃素的好處在於)植物性食物優於動物性食物。除了缺乏部分B族維生素(如維B12)外,蛋白質、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都優於動物性食物。 第二,素食膽固醇含量少。 第三,素食熱量更低。 第四,我自己原來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已經不存在了,體重也降低了10多斤。 「我們每天接觸到那麼多病人,2/3是冠心病,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基本是由糖尿病、高血壓,引起血管堵塞。而這些慢性疾病,與飲食富營養有直接關係,其次的誘因就是抽煙、喝酒。」 ——傅國勝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有39位醫生。而醫生們自己平時吃得都非常素,去他們醫院食堂觀察醫生們的午餐,發現他們的午餐沒有最素,只有更素。青菜香菇、胡蘿蔔素雞、包心菜……感覺農家菜畦撲面而來。 然而吃完素菜和大半碗飯,傅國勝主任一口肉都沒有吃。峰迴路轉的情節,也就是說了句「今天有點饞」,夾了半塊肉皮,午飯就正式吃完了。 傅國勝教授說自己再年輕一些的時候,也愛吃大肉。大約4、5年前,開始基本吃素,午飯、晚飯兩頓,葷菜基本上就吃魚。科室里有的醫生吃素的時間更早。 傅國勝教授說,由於輻射和長期吃素,他們這群醫生的白細胞指數都偏低。但醫生們為什麼仍然選擇長期、大量吃素。 多吃一份肉,死亡風險增加16% 保健專家、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萬承奎曾說: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愛吃肉,對心血管太有害: 1、美國哈佛大學的兩個大型研究顯示,每天多吃一份肉會增加16%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0%的癌症死亡風險。 2、愛吃肉,血管過早老化。英國研究者發現,含有過多紅肉而果蔬數量不充足的飲食會加速人體的老化進程,導致患心血管疾病、血管過早老化和腎病的風險上升。這項研究發表在《老齡化雜誌》上。 3、少吃肉,患心血管病率低20%。英國另一項研究發現,半素食者,也就是食物中素食佔七成、肉食佔三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吃肉多的人低20%。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表示,降低心血管病風險要改善飲食結構,多吃水果蔬菜,減少脂肪攝入量,盡量低鹽限油,少吃高熱、高蛋白類食物,避免酗酒和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 中國首家「素食病房」 掀起醫學界的飲食革命革命 2017年4月10日周一,註定將成為醫學屆和素食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在全國率先啟動「素食病房」公益計劃,每周一中午預約登記的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均可免費獲得一份由愛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素食」,推廣健康素食,調養心血管疾病。在湖湘大地這片素食的「窪地」上,悄然掀起一場健康飲食革命。 「素食病房」源於湖南省中醫藥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博士多年的夙願和積極倡導,由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自然醫學專業委員會、湖南踐行國學基金會稻禾香國學踐行館、長沙市稻禾香公益文化促進中心、長沙稻禾香公益素食餐廳攜手推出的一項素食公益計劃,所有素食由愛心人士免費捐贈提供。 前期試行「每周一素」,並逐漸推廣到「每日一素」,旨在通過這種公益的方式,喚醒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飲食意識,引導患者逐步過渡到以素食為主的健康飲食習慣。 以現在發達的生活條件和普及的營養學知識,即使是純素食(不含奶蛋),也能通過合理膳食來保證營養均衡,還能帶來很多健康益處,儘管素食者更需要關注某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入(包括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 D、鐵、鋅、鈣、碘、N-3 多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原名為美國飲食協會,ADA)、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英國飲食協會(BDA)、澳洲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都表示經過適當規劃的純素膳食能滿足人體在各個階段的所有營養需求,包括孕期、哺乳期、嬰幼兒、青少年和運動員。 科學已經證明, 肉食在今天已經嚴重威脅到 大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時,素食讓我們遠離癌症。 為了我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請盡量 素食!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不管是夾吐司還是配稀飯,不少人超愛吃肉鬆。不過,林口長跟醫院對大腸脂肪癌患者做了一份萬卷調查,發現他們最喜歡的食物第一名就是肉鬆。 雖然說這不代表肉鬆一定會致癌,但是燒烤肉類的確會產生致癌的務實一環安。 如果您吃了一隻烤雞腿,等於抽了八十支煙,而如果吃了一公斤的烤紅肉,更等於是抽了六百支的香煙呢。 如山俊之父曾經說過,死亡從大腸開始,在大蛋烤肉之前恐怕真的要三思。 很多人習慣在吃飯的時候撒上肉鬆,香氣四溢讓食物不再單調,不過好吃歸好吃,吃多了恐怕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寧口腸跟大腸之腸癌病人裡面吃的第一名最多的食物叫做肉鬆,好像肉的粉裡面這樣燒烤,你看每個表面已經沾染了多少的一環安。 其他考驗健康的食物,像是烤雞腿就等於八十根煙,而一公斤烤紅肉也相當於六百根香煙所含的致癌物。 十四歲的小朋友死於大腸癌就是吃香腸的,因為他小學嘛,開始吃。 恐怖就在於加工紅肉裡頭的胺基酸,加熱之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一環安,會導致乳癌、大腸癌和肝癌等癌症。 通常都會去燒烤店吃,因為現在燒烤店越來越多。 這樣的飲食習慣恐怕得好好改一改了。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在網路上的這段演講就有高達兩萬多人轉帖分享。 不少人感到很震驚,以為燒烤和醃漬類的食物才會造成大腸癌,想要長保健康,這些加工的紅肉最好少碰微妙。
    1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吃肉無異於吃毒--- 美國最新最轟動的營養報告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的轟動性報告,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全文長達五千頁之多。 您想知道​​當您早餐吃麵包、牛奶、火腿、煎蛋,午餐吃意大利面、快餐便當,晚餐吃漢堡、炸雞、牛排、豬排、甜點時,藍眼睛、高鼻子的歐美人,卻以糙米飯、大豆食品和蔬果為主食的原因嗎? 一、中毒 由於動物被殺之前的極度恐懼和巨大痛苦,使體內的生化作用產生了極大的變異,致使毒素遍布全身,屍體完全被毒化。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記載,動物身體中的毒素,包括尿酸與多種毒性分泌物、激素、排泄物,遍布在血液與身體組織之內,因而提出中肯的見解:「若是與牛肉中所含的百分之五十六不淨的水分相比較,從堅果、豆類及穀類中所得到的蛋白質,顯然要純潔多了。」正如我們的身體在恐懼、憤怒或緊張時會得病一樣,動物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體內會產生極大的生化異變。當它們見到同類慘遭屠宰,為了活命而極度掙扎時,體內的多種荷爾蒙尤其是腎上腺素,會異常分泌,死後,大量的荷爾蒙便留在了肉中,隨後毒化食用者的身體組織。美國營養機構早已指出:動物死屍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質。 二.致癌物 最近一個以五萬名素食者為對象的研究報告,在癌症研究領域引起巨大震撼。這個報告指出:這群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比例之低,相當令人驚訝。與同樣年齡及性別的人比較,各類癌症在這群人身上發生的比例,顯著地減少了。報告最後說:「他們顯然可以活得更長。」最近一個有關美國加州摩門教徒的報告也指出:「這個團體中罹患癌症的比例,比普通人少百分之五十,」摩門教徒便是以極少吃肉為其特色。 下面略述幾個簡單而易理解的原因 1、苯基嘌呤 你可知道二磅多一點(二公斤)的炸牛排,所含的致癌物質:苯基嘌呤,和六百支香煙所含的一樣多嗎?實驗證明:老鼠若餵以苯基嘌呤,就會得胃癌及白血病(亦稱血癌或骨癌)! 2、甲基膽菲 肉類脂肪熱至高溫就會形成'甲基膽菲',而烹調肉類一般常常需要熱至高溫(植物油即使加熱過度也不會形成這種物質)。將這種物質供給小動物就會使其罹患癌症,即使少量的甲基膽菲,也會促使動物對其它致癌物質敏感,而增加其患癌的機會。 3、化學添加物 另外一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化學添加物'。動物的肉存放時間不長,就會自然腐變成病態的青灰色。肉商為了不使它們'難看',於是就在肉裡加入硝酸鹽、亞硝酸鹽或其它防腐劑,這些東西使肉類呈現出鮮紅色。近年來不斷有報告指出:這些東西多是致癌物質。在田納西國立歐克瑞則實驗室,專門研究癌症的威廉李金斯克博士說:「含硝酸鹽的東西,連餵貓我都不用。」 4、肉食致癌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曾以肉食者與素食者腸內的微生物做比較研究,發現明顯的不同。肉食者腸內所含的微生物與消化液發生作用時,產生的化學物質被認為會導致癌症。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腸癌在以肉食為主的地區,如北美、西歐等地非常普遍,而在以蔬糧為主的印度則很少發生。蘇格蘭人比英國人多吃百分之二十的肉,得腸癌的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三、化學毒物 1、殺蟲劑(農藥) 吃肉是食物鏈中的最後一環。在自然界,食物的攝取,可以用食物鏈加以說明:植物吸收陽光、空氣、水、養分等以維持生命,動物吃植物,大動物(人類)吃小動物。現在,全世界的農田大都用有毒的化學物品(殺蟲劑與化肥、生長激素等)來防治虫害和增加產量。這些毒藥就保留在吃植物與草的動物身上。例如,農田裡噴DDT做為殺蟲劑,這是種強烈的毒藥,科學家認為它足以導致癌症、不孕或嚴重的肝病等。 DDT及其它類似的殺蟲劑,會保存在動物及魚類脂肪內,並且一旦儲存,便很難破壞。因此,當牛吃草或飼料時,不論它們吃下了哪種殺蟲劑,大部分都保存在它們的體內。所以當你吃肉時,你把DDT的精華,以及累積在動物體內的其它有毒化學物質都吃進了你的體內。由於吃者是食物鏈中最後一環,所以人類就變成各種殺蟲劑、毒素高度富集的最後吸收者。愛荷華州立大學所做的實驗顯示:肉類中所含的DDT比起蔬菜、水果、青草所含的量,至少要高出十三倍以上。大多數人體中積累的DDT都是來自於食物中的肉類。 2、荷爾蒙抗生素 肉類中的毒素並不僅止此。為了加速動物的成長、肥胖,以及改進肉的色澤、口感,提供肉類的動物往往被迫吃下大量的化學物質。為了得到最大產量的肉以牟取最高的利潤,動物們被強迫餵食、注射:荷爾蒙、開胃藥、抗生素、鎮定劑,以及化學混合飼料以刺激生長。紐約時報曾經報導:「掩蓋著的污染毒害,對於肉類攝取者是一個相當大的潛在危機。殘留的殺蟲劑、硝酸鹽、荷爾蒙、抗生素以及其它的化學物品都是'隱藏殺手'。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八日這些化學藥品大多被認定為致癌物。而且事實上,許多動物,在它們被屠殺之前,就已經死於這些藥物。」當農田被改成動物飼養場後,大多數動物從未見過陽光,它們的一生在狹窄、壓抑、冷酷的環境中度過,最後的結局是淒慘的死亡。芝加哥論壇曾經報導過高效率養雞場的情形:「其最上一層是用來孵雞蛋的、然後小雞接受刺激成長:服藥、強迫餵食,它們在狹小的籠子裡狼吞虎咽,從來沒有運動或吸收過新鮮空氣。當它們長大些,就遷移到底下一層的籠子裡,如此一層層下去,在到達最底下一層時,它們就被宰殺。」像這種不自然的生長過程,不但把動物體內生化平衡狀態破壞,同時也扭曲了它們天然的習性。而更不幸的是,人類惡性腫瘤以及畸形胎兒的產生勢必因無知食用它們而在所難免。 四、動物的疾病 肉食者所面臨的另一項危險就是:動物經常會感染一些疾病,而這些病往往是肉商或檢驗員無法察覺的。當動物身體的某一部分長了癌症或腫瘤,有病的部分切掉之後,剩餘的部分還是被拿到市場賣掉。更糟的是,有些長瘤的部分混在肉裡做成「熱狗」、火腿或餡料等食品。美國有一個地區,每天檢查的動物屍體中,竟有兩萬五千頭患有腫瘤的牛屍被拿到市場販賣。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用有病動物的肝臟來餵魚,魚也會得癌症。說:集約化養殖廠的動物沒有一隻是健康正常的,這話已成為事實而非危言聳聽的誇張。 聞樂格Dr. J. H. Kellog是一位有名的素食醫生,當他坐下來吃素食晚餐時曾說:「在吃飯時,不必擔心你所吃的食物是死於何種疾病,真是件好事!」 五、屍毒 ·當動物被殺之後,屍體中的蛋白質就會凝結並且產生自我分解的酵素。不像植物,細胞壁堅硬且循環系統單純,腐敗很緩慢(讀者可在家中掛一塊生肉和一個蘋果或其它蔬果,自行觀察,便能明白)。很快,在肉類中一種名為「屍毒」的變性物質就形成了。由於屍毒會在死亡後立刻釋放,所以肉類、魚類、蛋類及動物類食品有一個共同的性質:很快就會腐敗分解。動物被屠殺後,經存放、冷藏,然後運送到肉店,再被人買回家,再存放,等煮來吃時,我們可以想像這份晚餐已經腐壞到了什麼程度。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人類的消化系統先天就不適合用來消化肉類。所以肉類在胃腸中通過得非常緩慢,大約要五天才能全部通過人體,(素食只要一天半就可以全部通過)在這期間,由腐肉所產生的肇病物質就不斷地接觸消化器官、腸道部分,很快它們就受到侵蝕毒害。生肉,由於它的易腐敗性,會令廚師及任何接觸到它的東西都受到污染。英國公共衛生局,在一次屠宰場爆發出中毒事件後,警告家庭主婦們:「處理生肉時,要把它當成像牛糞一樣不衛生。」通常有毒的微生物即使經過高溫烹飪也不會被消滅。尤其當這肉沒有煮熟,或只是輕微加以燒烤,可想而知,它必然就成了感染的來源。 六、腎臟病痛風關節炎 肉食者體內所負荷的廢物,最顯著的便是尿素與尿酸。每磅肉約含有十四公克的尿酸。一位美國醫生曾將肉食者與素食者的尿液加以分析,發現:為了排出氮化合物,肉食者腎臟的負擔是素食者的三倍。隨著年齡漸長,腎臟提前耗損過度,它們無法再有效作用時,腎髒病也就隨之產生。當腎臟無力再處理因食肉所帶來的過重負擔時,無法排除的尿酸就儲存在體內,肌肉就像海綿一樣將它的水分吸乾後,它就變硬而形成結晶體。當它停留在關節裡,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症狀就產生了,當尿酸積聚在神經,就產生神經炎與坐骨神經痛。現在許多了解疾病真相的醫生對於罹患上述病症的病人,無一例外,不是要求他們完全停止吃肉,就是嚴格限制他們的食肉量。 七、排泄困難便秘 我們的消化系統並不適合於吃肉,因此肉食者經常抱怨排泄困難。肉類,由於纖維質極少,所以它在消化管道中移動得非常緩慢(比起穀類與蔬果食物要慢約四倍),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之中,慢性便秘幾乎成為共同的苦惱。 許多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促使正常排泄的纖維質,只能從恰當的植物類食品中得到。與肉類相形之下,蔬菜、穀類與水果保有較多的水份而易於通過消化道。蔬菜擁有大量的天然纖維,而這種物質正足以有效地防止盲腸炎、結腸炎、心髒病與肥胖症等。 八、高血壓心臟病 素食者最強有力的一個論點,就是肉食與心髒病之間的關係。在美國(世界上肉類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病在肉類消耗量低的國家發病率也低。美國政府因此設立了一個「心臟病病因研究委員會」,以研究能遏止這種病的生活指導原則。這個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結論是:若要維持適度的血膽固醇,人們自飽和性脂肪(動物類食物)所攝取的熱量,應少於總熱量的百分之十。報告中極有意義的建議是:少吃肉類、蛋黃及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性油脂。報告中更進一步的建議:吃東西要節制,必須少吃富於飽和性脂肪的食物,對富於膽固醇的食物也要嚴格節制,包括肝之類的動物器官、蛋類以及貝殼類的海鮮。 「美國醫藥學會」會刊在一九六一年就曾報導:「素食至少可以預防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七的心臟病。」到底是肉類中的什麼東西造成循環系統如此大的傷害?動物肉中的脂肪,如膽固醇,人體無法將其完全分解,這些脂肪會附於肉食者的血管壁上。由於日積月累,血管內就變得越來越狹窄,能通過的血液量也就越來越少。這種危險的情況就叫心髒病變。它使心臟承受很大的負擔,迫使它極為用力地將血液送到阻塞而緊縮的血管之中,高血壓、腦充血、心悸等毛病就都出現了。最近哈佛的科學家們發現,素食者的血壓一般都要比非素食者低,在韓戰期間,兩百具平均年齡二十二歲的美國軍人屍體接受了檢查,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由於肉類廢物的阻塞,而呈現動脈硬化的現象,同年齡的韓國士兵卻沒有這種現象(當時韓國人基本上是以蔬食為主)。 現在我們知到,人類的殺手: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是相當普及。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如美國心臟學會)嚴格限制他們的病人攝取肉類,甚至要求病人完全不吃肉。科學家們現在也體認到:素食中的粗糙纖維質確實能降低膽固醇。加州洛馬琳達大學營養系主任瑞吉斯特博士D. U. D. Register經實驗證實:即使吃進大量奶油,而豆類中所含的物質仍能使膽固醇減少,這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更健康的另一重要原因。 九、綜論 肉食者必鬚麵對的事實是: 1、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急劇異常,從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身體組織。 2肉類烹燒烤炸的過程,會產生多種極強的致癌物質。 3、肉類中的化學添加物(硝酸鹽等)及食肉者腸內微生物的變異,是致癌的重要原因。 4、肉類中農藥、殺蟲劑等各種人工化學毒害物質的殘留量,比蔬果類至少高出十三倍。 5、肉中含有抗生素、荷爾蒙、鎮定劑等大量生化致病毒物。 6、動物本身就患有多種疾病(不包括各種人類未知疾病)、傳染病。 7、動物屍體腐敗產生的屍毒會使食用者中毒。 8、肉類富含乳酸、尿酸等代謝物,是腎髒病、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病變的主因。 9、肉類因缺乏纖維而造成排泄困難、便秘,間接加重臟腑消化系統受毒素侵害的程度。 10、動物脂肪的累積,造成心臟、血管病變,而罹患高血壓、心髒病、中風、血栓等。 以上簡述,已足以證明: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愚者貪著其味而自服其毒。做「拒百害於外的智者」,還是做「缺乏意志力、自主力的愚者」,全憑自己的選擇。 在此,我們謹將世界各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診治統計報告及您身邊的事實加以羅列,讓醫學告訴您:吃肉,是用自己的健康和壽命為支付代價的最昂貴消費行為! 在您閱覽這些珍貴的保健資料之後,您能冷靜地對自己的飲食習慣做一通盤的檢討、理性的評判嗎?您是否已經找到一套避免吃藥、打針、看醫生、花錢,奔走於醫院之間,讓精神、肉體倍受種種煎熬、折磨的飲食策略來了呢?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此轟動性的報告後,在美國本土曾引起近乎舉國恐慌狀態的巨大震撼! 這項研究報告,是以總統候選人麥克嘉文為主席,並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心臟肺血管研究所」、「國家營養研究所」、「保健福利部」、「農業部」等單位的專家、醫生及科研者為中心,在英國皇家醫學調查會議、北歐二國聯合醫學調查會議的協助下,以世界性的規模來調查飲食生活與疾病的關係,而做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報告書長達五千多頁。 這項權威性報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1、發達、先進國家地區的飲食方式是錯誤的(食肉太多)。 2、癌症、心髒病、腦中風、糖尿病等,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於飲食不當。 3、成人病與慢性病(文明病),根本無法靠醫藥或手術得到治療。 4、犯罪、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的部份原因是由於飲食偏差所導致。 5、所有的成人病,都可以仰賴飲食的改善得到治療與復原。 6、值得注意的事實:多吃蔬菜、水果、穀物的草食型飲食習慣者,健康情況比肉食型飲食習慣者好得太多。 ——節錄自美國政府官方網站信息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今天連續三篇醫療雜誌不約而同地都報導Vit D與COVID-19的關係: 一.WebMD. 更多維生素D,降低嚴重COVID-19的風險? 這個故事於2020年10月27日更新,其中包含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新研究。 2020年5月18日-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 ,那麼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可以幫助您避免重症監護病房和死亡? 更多研究表明,“陽光維生素”可能在您的病情嚴重程度中起作用。 芝加哥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博士說,儘管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些研究支持維生素D可能預防COVID並發症的觀點。”維生素D缺乏與不同國家死亡率差異之間的聯繫。 最新研究中: .在住院的200例COVID-19患者中,有80%以上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水平也較高。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低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聯繫。 .西班牙研究人員 測試了維生素D處方藥如何影響COVID住院患者。在接受該治療的50名患者中,只有一名需要重症監護病房(ICU),並且沒有人死亡。在26位未服用維生素的患者中,有13位需要加護病房,其中2例死亡。 .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235例因COVID入院的患者的血液樣本,然後對其進行跟踪以了解其進展情況。維生素D水平適當的患者不太可能失去知覺或死於COVID。(該研究發表後,期刊編輯發表了“擔憂的表情”,質疑樣本量是否足夠大以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的作者,波士頓大學維生素D研究人員Michael Holick,醫學博士以促進維生素而聞名,並確認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將會有更多的研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啟動Coronavit(為期6個月的研究),該研究將招募5,000人,看看高劑量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感染,包括COVID-19。 臨床試驗Trial.gov上列出了其他31項研究。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招募。 專家說,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並開始攻擊人體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可以通過幫助COVID-19的人避免細胞因子風暴來提供生存優勢。 同時,有人說服用維生素作為預防措施沒有害處。 波士頓附近的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38歲的傑基•威爾科克斯(Jackie Wilcox)說:“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體,我將全力以赴。”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每天都在補充營養。 研究人員如何開始研究維生素D? 當陽光照射到您的皮膚時產生的維生素D具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骨骼健康。在某些食品和補品中也可以找到它。 當COVID-19大流行開始升級時,西北研究人員Backman說他想提供幫助,但不確定如何做。他說:“還有幾個謎團尚未解決。” 一個是國家之間死亡率的差異。 因此,他的團隊在研究了COVID死亡率差異的可能解釋後,對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9,例如衛生保健質量,人口年齡,測試率和不同病毒株的變化,沒有任何變化。 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其抑制危險的細胞因子產生的潛在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在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陽光和維生素D與降低死亡率有關。 因此,當有關細胞因子風暴在COVID-19中的作用的研究出現時,Backman的研究小組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上。 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他說,這些蛋白質是肝臟響應炎症而產生的,以減輕感染的損害。 他們估計,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約有17%會感染嚴重的COVID-19,但維生素D水平健康的患者中只有約14%。Backman說,差異具有統計意義。他說:“實際上多少會降低死亡率,我們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統計模型得出的。 尋找維生素D鏈接的其他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聯繫: .英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個歐洲國家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和COVID-19病例數以及死亡率。英國國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基金會信託基金研究和創新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伊利醫學博士說,人口中平均維生素D血液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更高。 .在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建模方法估算出,維生素D缺乏者中有17%會發展為嚴重的COVID-19感染,而維生素D水平卻只有14%。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現入住ICU的患者中有11名維生素D缺乏,但是只有4名不需要ICU的患者。 .印尼研究人員評估了780例記錄在案的COVID-19病例,發現大多數死亡的患者維生素D水平低於正常水平。 .愛爾蘭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人口研究和維生素D含量,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高發國家的COVID-19死亡率也更高。這些研究人員要求政府提高維生素D的建議。 COVID-19之前研究 維生素D的益處 儘管關於維生素D和COVID-19的早期研究才剛剛開始,但其他研究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1919年的流感 大流行後,發現具有健康維生素D血液水平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較小。 加利福尼亞杜阿特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糖尿病免疫學系主任巴特•羅普博士說,將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聯繫起來的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這並不令人驚訝。他說,維生素D是“談判者”,因為“它不抑制免疫系統,而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使免疫細胞的炎症減少。” 雖然研究發現低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但尚不知道將維生素D恢復至正常水平是否會有助於治療。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擁有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幫助您避免這種病毒。 菲律賓東南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評估了212名被診斷為COVID-19的人的維生素D血液水平,發現處於危急狀況的人維生素D最低,而感染較輕的人維生素D最高。他的論文的結論(未經同行評審)是,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臨床結局”。 英國研究員Ilie說:“我們已經知道,骨骼健康需要它。” “正在等待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證據-我怎麼說-證據來不及提供幫助可能太遲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維生素D可能對馴服COVID-19有用。循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於5月1日對證據進行了“快速審查”,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誘發COVID-19,也沒有補充預防或預防維生素的研究。治療COVID-19。” 研究人員還說,儘管某些人群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風險與高風險人群中獲得COVID-19的風險存在“重疊”,包括老年人,有色人種和慢性病患者,但這些關聯沒有證明。 在最近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348,000人(包括449名確診COVID-19的人)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感染風險之間沒有聯繫,也沒有解釋種族感染差異的聯繫。 有關維生素D的更多信息 簡單的驗血可以檢測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否健康或不足。甲水平需要的每毫升20納克或以上,以保持骨健康; 低於12毫微克/毫升稱為缺陷。 維生素D還有助於調節細胞生長和減輕炎症。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血糖問題,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明確。 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醫學研究所建議1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1至70歲的人們則攝入600 IU。70歲以上的人每天應獲得800 IU。 很少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維生素D ,但可以將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也可以作為補充食品。三盎司煮熟的鮭魚有570 IUs,而三盎司虹鱒魚有645 IU。一杯2%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有120 IU。 但是,在大流行期間,採取更多措施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喬安•曼森(JoAnn Manson)博士說。她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Medscape: “建議的維生素D的飲食津貼為每天600-800 IU,但在此期間,每天含有1,000-2,000 IU的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的補充是合理的。” 現在,曼森(Manson)正在啟動一項臨床試驗,以觀察每天補充4周維生素D是否會減少新診斷出COVID的患者住院和/或死亡的風險。她還在研究服用這種藥物是否會減少他們最親密的家庭接觸者的感染風險。參與者在2天之內每天需要9600 IU,然後在第3到28天要花費3200 IU。 專家說,每天服用50,000至60,000 IU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毒性。過多會導致血液中鈣的積聚,並伴有嘔吐,虛弱,排尿頻繁和心律不齊。 隨著COVID-19案件的增多,現年45歲的洛杉磯的Tracy A. Pearson是一名博士生和大學僱員,同時擁有法學學位,她開始研究除社交疏散和親身幫助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她的風險-洗滌。 她患有哮喘,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她的肺部可能很脆弱。她說:“當我感冒時,我經常會得肺炎。” 她很快找到了維生素D-COVID-19研究,並與醫生討論了一下。 她過去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並且每週服用50,000 IU即可恢復到健康水平,因此她的醫生在對她進行評估後,同意再次這樣做。因此,她每天開始服用比平常多的4,000 IU。她還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在丈夫處理外事時留在家裡。而且他每天還需要4,000 IU。 他們在整個大流行中都繼續這樣做。 皮爾森說:“我天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我試圖弄清楚如何減輕[風險]。這並不是我進入研究時就想到了'維生素D'。” 二.Healthline. 新研究發現80%的COVID-19患者維生素D缺乏 .一項針對216名COVID-19患者的新研究發現,其中80%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不足。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具有COVID-19和較低維生素D水平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物,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這與較差的COVID-19結果有關。 .另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且並發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醫學專家的理論認為,儘管需要更多的測試,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從嚴重的COVID-19中恢復。 最近的研究可信來源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較高的COVID-19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現在,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指出超過80%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沒有足夠的“陽光維生素”水平。 作為《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這項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1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將患者與另一個數據集的對照進行匹配。 所有的患者中,82.2%的人維生素d缺乏。 在這項研究中,男性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女性。 COVID-19和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例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那些已經已連結可信來源 COVID-19結果差。 維生素D缺乏者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他們還因COVID-19而住院時間更長。 霍恩海姆大學教授Hans Konrad Biesalski博士說,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合併症與低維生素D狀態有關,他評估了維生素D和COVID-19。 他告訴Healthline:“看來維生素D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患有更嚴重的COVID-19”。但是新的研究沒有發現這種關係。 維生素D和COVID-19的恢復 但是,除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外,許多人還在研究它如何保護人們或幫助他們從疾病中康復。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說:“一種方法是識別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合併症患者和療養院居民等高危人群中,這些人群是COVID-19的主要目標人群。”西班牙桑坦德坎塔布里亞大學的何塞•埃爾南德斯(JoséL.Hernández)博士。 他說,患有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群以及療養院的人們-可以使用維生素D治療。 ‘’在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COVID-19患者中,建議維生素D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對肌肉骨骼和免疫系統都有有益的作用,”埃爾南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保護自己 許多美國人維生素d缺乏,根據以前的研究。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他研究可信來源 筆記。 您是否應該檢查維生素D水平?服用補充劑是否足以保護自己,或者至少降低您獲得COVID-19的機會? 研究維生素D並領導波士頓大學骨骼保健診所的Michael F. Holick博士說,《內分泌學會實踐指南》不建議對所有人進行篩查。 Holick告訴Healthline,合理地控制那些患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徵,肥胖症患者或其他醫療問題的人的維生素D水平。 內分泌學會建議,嬰兒每天應攝入400-1,000 IU,兒童每天應攝入600-1,000 IU,成人每天應攝入600-2,000 IU。所需的數量取決於您當前的水平或您是否嘗試提高它們。 Holick指出,肥胖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增加2至3倍。 Biesalski同意,如果維生素D含量低,補充可能會有所幫助。 Holick解釋說,有幾篇出版物建議維生素D缺乏與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有關。 他的團隊的研究可信來源 在191,000名COVID-19陽性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使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4.5%。 Holick說:“在所有50個州和所有種族中都觀察到了這種情況。” 在 另一個小書房可信來源 Holick指出,維生素D水平足夠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發症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患有COVID-19的人,霍里克說,除非一個人患有罕見的疾病,例如結節病和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否則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就沒有任何弊端。 根據文獻和他自己的經驗,按照內分泌學會的建議,兒童和成人合理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並降低兒童或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他說,它開發了COVID-19。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教授史蒂文•艾布拉姆斯(Steven Abrams)博士指出,我們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預防作用。 他告訴健康熱線說:“非常低的維生素D狀態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COVID-19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但這與說常規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嚴重感染並不相同。” 展望未來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維生素D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 已經有證據表明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從而實現最佳健康。霍利克說,知道與疫苗一起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將是很有趣的。 他說,比薩爾斯基想知道維生素A和D的平衡將如何影響疫苗的成功,正如針對流感和麻疹所顯示的那樣。 三.Medscape. 維生素D可以預防COVID嗎?我們之前被燒死了 2020年10月28日 在Medscape的冠狀病毒資源中心中找到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指南 。 為了清楚起見,此成績單已經過編輯。 歡迎使用影響因子,這是您對新醫學研究的每週評論。我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F. Perry Wilson博士。 我和維生素D有點愛恨交織的關係。 簡短搜索我的博客將顯示我如何質疑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腎臟疾病,精神分裂症,跌倒和童年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COVID時代,維生素D再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安東尼•福西博士(Anthony Fauci博士)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曾有過清醒而負責任的聲音,報告了他個人使用維生素D的情況,這讓我很感興趣。維生素D也是特朗普在沃爾特•里德(Walter Reed)逗留期間收到的總統雞尾酒的一部分。 我決定在這裡研究數據。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想告訴你為什麼我天生對維生素D研究持懷疑態度。有兩個主要問題: 1.維生素D含量低與許多因素有關。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很好。但是,低維生素D與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到百日咳的一切因素都有關係。它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維生素,又是其他重要事物的替代品。 2.當我們通過隨機試驗測試了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聯繫時,給了一些人維生素D和一些安慰劑,它們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我有點喜歡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這裡踢足球。維生素D曾經燒過我們。幾個例子: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錯的研究,適合於適當的混雜因素-整個交易。 然後,我們進行了26,000名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兩種結果均無影響。 觀察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的發展有關。然後,我們進行了2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試驗。補充維生素D無效。 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摔倒有關。在隨機試驗發現沒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運動確實可以防止摔倒。) 維生素D是否能拯救生命?並不是的。該婦女健康倡議試驗隨機36000絕經後婦女維生素D與安慰劑並沒有看到生存利益。 我並不是說維生素D沒有用途,或者它的益處有限。隨機試驗很少像觀察數據那樣具有戲劇性。但是我想不出另一種在觀察數據和隨機數據之間有如此大的脫節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因為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您生活類型的標誌,因此很難,真的很難適應。當然,您可以詢問人們獲得了多少陽光和運動,飲食有多變化,賺了多少錢,但是這些都是很鈍的工具。 好的。牢記所有這些,我們對COVID中的維生素D了解多少? 就在本週,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我們從西班牙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在216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80%缺乏維生素D。僅有40%的對照品缺乏。當然,這些控件沒有住院。實際上,還是生病了。 但是,好的,更好地學習。早在9月份,即截至10年前的記錄時,我們就從芝加哥進行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489位接受過維生素D測試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患COVID-19的風險高1.77倍。 在PLOS One中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在235名住院患者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30 ng / mL的患者死亡率為20%,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患者為9.7%。我應該指出,對於某些數據怪異,本文標記為“關注表達”。 好吧,所以我們進行了多次觀察性研究-安東尼•富奇(Anthony Fauci)大聲喊叫-說我們應該考慮維生素D。 為什麼不呢?很便宜 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儘管我的腎髒病專家擔心腎結石)。 但是當涉及到COVID時,與低維生素D水平相關的多種因素也與COVID-19感染和嚴重程度有關:年齡較大,BMI,黑人,貧困,合併症。從統計上適當地考慮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所以我對維生素D不太滿意。我希望進行一次隨機試驗。現在,我們有一個。二,如果你斜視。 來自西班牙的一項隨機試驗是該試驗。 一項小型研究(76例住院了COVID-19的患者)被隨機分配為2:1的維生素D +阿奇黴素+羥氯喹(不讓我開始服用)與阿奇黴素+羥氯喹的比例。維生素D組的50人中只有1人去了ICU。將其與非維生素D組的26種藥物中的13種進行比較。 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零,非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2。我應該注意,非維生素D組在基線時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人群更多。但老實說,正是這種效果的大小令我感到驚訝。我的意思是將入ICU的風險從50%降低到2%?這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我們處於以下情況:這是一種奇蹟藥物,還是我們不知道的研究存在問題?如今,奇蹟供不應求。 只是為了給該研究加些冷水,我們有一個仍在預印本中的研究,該研究使用孟德爾隨機法研究了維生素D是否可能與400,000多人的COVID嚴重性有因果關係。 在本研究設計中,您將遺傳上傾向於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人與非維生素D較低的人進行比較。這將生活方式的東西排除在外。有趣的是,遺傳上註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不太可能因COVID-19住院或發生嚴重疾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鹽粒等。 底線?我們知道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在COVID-19中有不良結果的高風險。我們仍然不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變這種風險。這裡有一些希望,但是生活方式維生素早已燒傷了我們,因此請繼續謹慎使用400個國際單位。 F. Perry Wilson,醫學博士,MSCE,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應用翻譯研究計劃主任。他的科學傳播工作可以在《赫芬頓郵報》,NPR和Medscape上找到。他發了@methodsmanmd的推文,並在www.methodsman.com上託管了他的交流工作的資料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56194/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qmuo-ctt101320.php 4.https://clinicaltrials.gov/ 5.https://www.webmd.com/vitamins/index 6.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21211/v1 7.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8.20058578v4 8.https://www.webmd.com/diet/guide/vitamin-d-deficiency 9.https://imj.ie/vitamin-d-and-inflammation-potential-implications-for-severity-of-covid-19/ 10.https://www.bmj.com/content/356/bmj.i6583 1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92793/ 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402120301156?via%3Dihub 1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536298 14.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518/more-vitamin-d-lower-risk-of-severe-covid-19?ecd=wnl_cvd_102820&ctr=wnl-cvd-102820_nsl-LeadModule_cta&mb=hxEvbwELBF19ah1Iz%2fe9viGBU564IW3UVodLxPg2KGo%3d 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0157 16.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1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68797/ 1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 19.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20.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759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鋁中毒及其檢驗 尚捷醫學檢驗 林偉平 日前報紙曾報導腎功能不佳者因飲用過多飲料引發語言退化、行動遲緩等神經症狀,後經新光醫院調查發現,市售鋁罐裝飲料、茶飲料含鋁量偏高,腎功能不佳者若飲用過多,恐無法將鋁排出體外而導致中毒。而鋁中毒的症狀除貧血、骨軟化症外,最常見的即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語言溝通困難、肌肉抽搐等腦部及神經病變,因此常被誤診為老年痴呆症。雖然鋁中毒嚴重時可能致命,但所幸只要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對患者施打鋁螫合劑,將鋁排出,患者的語言、行動功能都可恢復正常,不致有永久性傷害。其中「及時發現,正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除了醫師的臨床經驗外,血液鋁濃度的檢驗則是提供鋁中毒的直接證據,因此本項檢驗在診斷過程中格外重要。以下則針對鋁的代謝機轉、中毒症狀、腎臟病與鋁中毒的關係、及檢驗數據判讀等做概略的敘述。 無所不在的鋁 鋁是地表上含量最多的金屬,也是僅次於氧、矽,含量第三多的元素。鋁大都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舉凡玻璃用品、塑膠製品、金屬製品、甚至食物及飲水中都含有鋁,由於鋁無所不在,因此我們每天必然會接觸、吸入、吃入一定數量的鋁,高達 1 ~ 10 mg,而人體鋁的全身總含量最多不過 30 ~ 50 mg,甚至更少,因此身體必須有效率的排除鋁,才能維持體內的低濃度,避免因堆積而導致中毒。這項重責大任則大部份由腎臟來完成,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何腎功能不佳的人,容易造成鋁中毒了。 鋁的代謝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鋁在人體有任何明確的生物功能,只知道它一旦過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鋁進入人體的最主要路徑是消化道,透過食物、飲水及藥物進入。在消化道中的鋁約有 0.1 ~ 1 % 會被吸收到血流中,而這項吸收率的大小對血液中鋁濃度的高低影響甚鉅。腸道對鋁的吸收率會隨狀況而改變,通常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高,特別是在檸檬酸 (Citrate, 又稱枸椽酸) 存在的環境下。Slalina 等人找了三組健康人做研究,讓第一組人喝檸檬汁,第二組人吃含鋁的胃藥,第三組人同時喝檸檬汁及吃含鋁的胃藥,結果發現第三組人的血中鋁濃度的上升幅度,比其他二組高出甚多,顯示在檸檬汁提供檸檬酸的條件下,腸道對鋁的吸收率大增。其他影響吸收率的因素有 PH 值、矽酸 (silicic acid)、尿毒症、糖尿病、食入鋁化物的種類、副甲狀腺素、維生素 D、維生素 C、及氟化物等。 鋁在紅血球中的濃度比在血漿中略高,以全血測出的鋁濃度較血漿或血清高出約 8 %,而組織中的鋁濃度和血液比起來則少得多,以肝、肺、骨骼較多。在血中的鋁 70 ~ 90% 和運鐵蛋白 Transferrin 結合,也有一少部份和白蛋白 (Albumin) 結合。鋁不會將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的鐵置換下來,而是和鐵共同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鋁和 Transferrin 適當的結合,有助於減少它對身體的傷害性。 鋁的排泄主要藉由糞便及尿液排出體外。糞便中包含未被腸道吸收的鋁及膽汁排出的鋁。而吸收進體內的鋁,主要靠腎臟來排泄。通常低鋁飲食的健康人,腎臟對鋁的排泄率約為 2.7 ~ 8.1 ug/day。 鋁中毒 鋁中毒的成因絕大多數是因為過多的鋁無法排出體外造成,或是因為消化道對鋁的吸收率過高,或是上列二者合併引起。嚴重程度要視鋁的最高濃度及堆積的部位而定。某些器官,例如腦部組織,對鋁濃度較為敏感,也較容易受到傷害。反觀肝臟組織,則能忍受較高濃度的鋁而無中毒的現象。鋁中毒最常見的三種傷害為 1. 腦神經病變  2. 貧血  3. 骨骼疾病,有時會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發生。 鋁中毒的腦神經病變 鋁濃度過高特別容易造成腦神經的傷害已是無庸置疑的,並常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症狀。例如語言退化、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癲癇、精神異常。腦神經傷害一旦出現,往往病程會持續進展,若未發現予以及時治療,幾乎是相同的結果-----完全喪失神經功能,最後死亡。 在早期,洗腎水尚未用 RO 處理的年代,鋁中毒引起的腦神經病變和水中的含鋁量有密切的關連。現今此現象已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是食入過多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或相關物質所引起的腦神經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貧血 貧血可說是尿毒症患者的共同症狀,肇因於紅血球生成素 (EPO) 的製造不足。這類型的貧血在血液學的分類上是屬於「正球性及正色性」的貧血 (Normocytic & normochromic anemia), 也就是 MCV 及 MCH 是大多在正常範圍。但若鋁中毒也介入而成為貧血的原因之一時,會轉變成「小球性及低色性」的貧血 (Microcytic & hypochromic anemia),並且檢驗血清鐵 (serum iron) 及 鐵蛋白 (ferritin) 後,應可排除缺鐵性貧血的存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高的鋁會阻礙血紅素製造過程中 δ- ALA 的合成,也會阻礙鐵離子的參與,它的機轉和鉛中毒引起的貧血有點類似。 鋁中毒引起的骨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骨質病變常見的有二種:軟骨病 (Osteomalacia) 及再生不良性骨病 (Aplastic bone disease)。這二種骨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就是造骨機能變慢及骨質「礦質化」(Mineralization) 的速率降低。先就骨骼生理學觀之,骨質在尚未礦質化前的膠原性基質稱為「類骨質」(Osteoid),類骨質在緊臨礦質骨的交接處,會逐漸礦質化,而轉變成礦質骨,使骨質堅硬。然而鋁濃度過高形成的沉澱物,恰好會堆積在類骨質與礦質骨的交界處,阻撓類骨質轉變成礦質骨,也就是降低了礦質化的速率。研究也顯示,鋁的沉澱物也會吸咐在骨質鈣化過程所形成的磷酸鈣結晶上,而阻擋了更多結晶的形成。 肇因於上述二種降低「礦質化」速率的方式,使得類骨質的生成速率逐漸大於礦質骨的生成速率,而類骨質的本質為較軟膠原基質,當然會使骨質硬度降低,而形成軟骨病了。若鋁的濃度實在太高,高到令造骨母細胞也中毒死亡,造骨母細胞數目便會減少,連類骨質的生成速率也減小,再加上先前的礦質化速率降低,就形成了再生不良性骨病。 鋁中毒與腎臟病 腎臟是排除體內鋁的最主要路徑,腎功能異常的患者由於排除鋁的速度變慢,容易引起鋁在體內堆積而造成傷害,特別是接受血液透析 (洗腎) 的病人。 雖然我們每天的食物及飲水中也可能含有高量的鋁,但大部份的鋁會經由糞便排出體外,被吸收進體內的不及 1 %。但洗腎患者所面臨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洗腎用的透析液較容易和血液接觸,即使透析過程被些微的鋁污染,滲入血液後可能會形成洗腎患者的沉重負擔。在 1970 年代,洗腎患者合併發生鋁中毒的病例時有所聞,原因大都因為洗腎水遭受鋁的污染所致。如今洗腎水皆以 RO 處理過,此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國外也有調查發現,有些洗腎中心 RO 處理過的水,鋁濃度含量依然超過標準甚多,曾發現是因為造水機的「止逆閥」所用的材質含鋁量過高所致,也有些是因為管路材質中的鋁釋放出來所致,也有些是因為濃縮洗腎液的包裝容器含鋁量過高所致。總之,透析過程中的所有液體、設備、器材、耗材等最好都有 Free-aluminum 標示,醫護人員在操作設備及配製溶液時,應有防鋁污染的概念,透析液也應定期監測含鋁量,若超出標準定要找出污染原並加以改善。因此國外訂定出一套透析液含鋁量監控標準如下: 透析液至少每 6 個月測定鋁含量一次,並應符合下列標準: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 25 ug/L (< 0.93 umol/L)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 < 15 ug/L (< 0.56 umol/L) Hemofiltration 血液濾過 < 10 ug/L (< 0.37 umol/L)   有些尿毒症患者也因長期服用含鋁 (氫氧化鋁) 的降磷藥物,而造成體內鋁過高的負擔。前面提過,當胃腸道在酸性的環境下對鋁的吸收率會增加,特別是當檸檬酸 (citrate) 存在時會特別明顯。例如調整尿毒症患者酸中毒所使用的 Shohl's solution,其主要成份便是檸檬酸,當使用此種溶液時,大大提高鋁的吸收率,若不謹慎使用,甚至可能致死。因此長期服用含鋁之降磷藥物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血中鋁的變化。 血清(血漿)鋁濃度的判讀 雖然血清(漿)鋁的濃度未必能平行反應出身體的總含鋁量,但對定期監控的患者而言,它的數值依然能反應出體內鋁負荷的變化及中毒危險的評估。血清鋁的濃度可能因運鐵蛋白的濃度、透析的頻率、鋁螯合劑的使用而改變。正常人的血清鋁濃度在 10 ug/L 以下,而大部份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濃度會在 100 ug/L 以內。部份研究人員發現,鋁沉澱引起的骨骼及腦神經病變大都在血清鋁大於 100 ug/L 開始發生。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長年洗腎、長年服用氫氧化鋁藥物或持續劑量治療都是造成血清鋁上升的原因,且濃度 > 130 ug/L 起,身體便開始承受鋁中毒的負擔;若高過190 ug/L,隨時可能發生臨床中毒症狀。 一份較新的報告建議,血清鋁濃度最好保持在 60 ug/L 以內較不會發生骨骼方面的病變。而鋁中毒引發的腦神經病變,和更高濃度的血清鋁有關 (> 200 ug/L)。歐洲 ECC 會議則針對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下列處理原則: 1.      血清(漿)鋁每年至少應檢查 4 次。 2.      若血清鋁濃度超過 60 ug/L,表示對身體產生了過度的負荷。 3.      若血清鋁濃度達到 100 ug/L 以上,應增加血清鋁的檢驗頻率,且應針對鋁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的傷害加強監控照護。 4.      採取任何可能的措施,絕不讓患者的血清鋁超過 200 ug/L。 血液檢體的採檢 由於環境中的鋁無所不在,而人體血液中的鋁含量又非常低,因此裝血試管本身的鋁含量有可能比血液還高,甚至針頭、採血器也可能造成污染。通常血液檢體的分裝應採用專用試管,且試管已事先經過酸化去金屬處理,並且試管與針筒最好不要是玻璃材質的,因為玻璃是矽化物,有時含鋁量會很高。採檢完畢後管口應封緊,沒必要請勿開蓋。 總結 雖然正常的健康人都能將體內的鋁排出,但仍應減少食用或飲用含鋁量過高的食物及飲料。新光醫院曾蒐集了市售碳酸飲料、運動飲料、茶飲料、及腎臟病患的營養補充品共 102 件,檢測其鋁含量,結果發現,奶茶、檸檬茶飲料含鋁量可達 1000 ~ 2000 ppb (ug/L),而烏龍茶飲料也有 400~500 ppb (ug/L),比起碳酸、運動飲料都高,且鋁罐裝的鋁含量往往比寶特瓶、鋁箔包高出甚多。 研究發現茶葉的鋁含量本來就高,而鋁材質容器較易釋出金屬成份,尤其遇到酸性物質時更是如此,所以茶類、鋁罐裝飲料的鋁含量會特別高。其實,一般人的代謝功能若正常,飲食中攝取的鋁,九成以上都會排出體外,但腎功能不佳者,便易使鋁堆積在體內,所以對市售飲料,腎功能不佳者應少碰為妙。 值得一提的是,曾調查兩種腎臟病營養品,鋁含量也達到 400 ~ 500 ppb(ug/L),患者在使用時應小心。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盜用必究 以上圖文由尚捷醫學檢驗製作編輯,由專任法律顧問維護,若要引用或連結,請先與本中心聯絡,若有私自盜拷及違反著作權之行為,依法追究之。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故事是這樣的 我是在紐約工作的台灣人,隨著美國各種工業的停擺,疫情加劇,在家人的建議下回台灣一陣子,至少還能打打零工補貼接下來的生活費。回到台灣居家檢疫,與家人完全隔離。到了第三天,我開始有輕微咳嗽、並發燒到38度; 第四天明顯感覺到肺部呼吸有阻礙,雖不至於呼吸困難但比以往都還要費力許多,所以當天就和衛生所申請出外就醫。第六天,衛生局來電,我確診了。台灣對新冠肺炎的處理非常慎重,告知我一小時內救護車就到樓下,要我準備好個人日常用品準備住院治療。 發病與住院期間 住進醫院的第一天,由於只有咳嗽、呼吸不順、和不太高的發燒,醫生很關切的安慰說我的病症輕微,好好休息、治療,讓病程給它走完,要我放輕鬆。但愛女心切的父母與家人,每天都很緊張,不但天天替我祈禱、送餐和日用品來,還不斷替我上網搜尋各種治療成功的案例、在家自己療養康復的方式,甚至是坊間偏方等,只要是天然安全的方式都傳給我參考。 在醫院按時吃飯、睡覺和吃藥。到了住院第四天,我的病狀並沒有好轉,肺部呼吸更加困難,醫生看我的肺炎X光片也仍呈現發炎狀態。到了住院第四與第五個晚上,每一秒都用力的呼吸,但肺部的空間在每一次吸呼之間卻不斷提醒我,空間越來越小了。當晚我絕望的留言在家庭群組中向家人求助,希望他們能繼續為我祈禱。 好轉關鍵 雖然網路上很多關於治療新冠肺炎的流言,但當時一心只想求生,也顧不了這麼多了,只要是天然的方式,我都願意嘗試看看。中間試過吃香蕉清病毒(不實新聞)、吸蒸氣、按摩等等,病情起起伏伏並沒有明顯進步。直到聽了父親傳來一個武漢植物病蟲害學家錄製的視頻,在照做之後隔一天檢測,竟然得到在入院之後第一次轉為陰性的檢測結果,雖不敢說痊癒,但表示病毒已大幅減少。 這個東西是大蒜。我不知道這個音頻從哪裡分享出來的,但由於大蒜是天然食物又能增強免疫力,當時覺得試試也應該有益無害。它的原理是,這位原本在研究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專家發現大蒜中的「蒜辣素」可以殺死病毒,原本應用在農作方面,但屆時武漢肺炎爆發,他決定召集武漢兩個社區來實驗應用。方法是將大蒜搗成泥,放在可以放進口中的小湯匙上,閉上嘴巴,像吸菸一樣吸,用力吸到肺部然後閉氣,能閉多久就閉多久,讓蒜辣素存在你的肺部中清毒。 我在入院的第九天晚上開始吸,一開始吸3秒鐘就受不了開始咳嗽,但隨著吸入次數越多,當晚就可以從忍到3秒,到5秒,再到7秒才想咳嗽。隔天一早起床,肺部的呼吸空間變大非常多,大概有近九成的正常呼吸空間了。這天醫生再度幫我採檢,不意外的,隨後我被通知轉為陰性了。 七天內連續採檢三次陰性 台灣疾管署規定每位新冠病人必須要連續採檢三次陰性才能出院。這段期間我早、晚吸食一次大蒜泥,每天都感覺越來越好。吸食到住院第13天,我感覺肺部開始有痰,很想咳出來,也是醫護人員的哥哥告訴我,有痰是好現象,由於痰可以把病毒或病毒的屍體包起來,透過咳痰把這些不好的東西排出體,要我放心。因此我就改為一天吸3次,讓蒜辣素刺激肺部把這些痰給咳出來。第15天得到第二次陰性報告,第17天拿到第三次陰性報告當天,疾管署發文通知,我可以解隔離了。 最後 發病4天後住院,治療17天出院,醫生的正確診斷與用藥、護士的悉心照顧與營養師的建議是讓我恢復健康的精神支柱。也由於新冠病毒可能是由動物傳染給人,因此在醫院這段期間,我選擇醫院提供的素食套餐,家人有空時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替我煮大量蔬菜、以豌豆和豆腐等植物蛋白質替代肉類。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分享這個經驗並不是要大家使用大蒜而延誤去檢測或接受治療,而是因為我對第一天吸蒜辣素幫助我肺部恢復呼吸空間,是一個很確切的感受,而世界上又有許多國家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因此決定把這個經驗打出來,希望懷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或已感染,卻無法接受治療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式試試看,畢竟大蒜是在超市就可以買到、不太貴的天然食材。若您有相關症狀出現一定要先尋求國家的醫療建議,並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康復之路。
    7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台灣醫生30年淋巴癌自救成功:純素和運動 作者簡介:李豐,細胞病理權威、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病理科副教授。1999年退休。她在30年成功抗癌過程中,有很多的方法、理念,我們作為健康的朋友值得學習,如果您有身體不適,也可以把醫生的經驗做參照。生病,不是細胞叛逆,是自己無知對細胞加壓。 我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位已治好的鼻咽癌病人,26年來癌症沒再發,他去世後,其鼻咽組織仍看得到癌細胞,只是癌細胞被正常細胞包圍著而已。 所以,改善體內環境,使癌細胞沒法生長,是個一輩子的功課,偷懶不得。停掉藥物、停掉化療,自己救自己。 三十年前,當我還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研究所進修,在一次體檢中竟被發現患了淋巴癌。作為醫生的我很清楚早發現早治療,於是開始了很多個療程的放射性治療……然後,凝血功能下降,不小心一碰,到處都會瘀青,如果內部大量出血,就可能致命。但是主治醫生不同意停止化療。 在這種「治療會出血致死,不治療又會病死」的情形下,做病人的我考慮再三,決定作個反叛的病人:自己把化學治療停掉。現回想起來是當年的反叛救了自己。 後來因為高燒不退進院檢查,發現又得了肺結核。想著反正得了癌症了,就沒吃藥。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再照胸部放射線檢查,醫師說:肺結核竟然不見了。 這個發現讓我了解,一個月前的肺結核應該是誤診,因為肺結核是不可能不吃藥而在一個月內痊癒的。這個發現,讓我不斷深思:平白吃這麼多藥,卻惹來一身副作用。我以後到底是會因癌症而死,還是因其他併發症而死?這次住院後,讓我下了決心:從此不再靠藥物!結果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吞過任何一顆藥丸,包括維他命。 治癌症飲食:飲食如藥全素下肚 飲食如藥。如果飲食中充滿致癌性物質,又怎麼可能不患癌症?所以,抗癌當然要從飲食做起!你就是由你吃下去的食物變成的。 我的抗癌飲食很簡單:全吃素,無蛋奶,十多年,癌症消。 五種癌一定要吃素 一直到今天,吃素十多年,看著自己的身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愈來愈好後,每當遇到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的患者時,我一定會力勸這些病友要改吃素食,至於其他癌症患者,我建議:依照「四條腿的先不要吃,兩條腿的慢慢戒,最後再從沒有腿的著手」的原則,逐步改掉吃肉的習慣。 因為子宮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與荷爾蒙息息相關,而肉類不但含荷爾蒙多,而且也易轉變為荷爾蒙,增加致癌因子。 胃癌患者通常是因為一味地吃肉、或者不吃,增加腸胃的負荷,累積了有害身體的不潔物。吃素不要奶蛋,一樣健康! 我認為牛奶是養小牛的,不是養人的。或許有些人認為,不喝牛奶、不吃蛋,無法攝取足夠的鈣質,事實上,鈣質並不一定要從蛋類和牛奶中攝取,一切有根的蔬菜基本上都含有鈣質。 有些人可能擔心鈣質攝取量不夠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調查顯示:全球骨質疏鬆症罹患率最高的地區是阿拉斯加,其次是美國和歐洲。中國大陸因為不吃蛋奶而骨質疏鬆的人很少,只要多運動、多吃糙米和全麥面包,自然就可避免骨質疏鬆症。 運動是改變體質的根本辦法 我認為,運動是改變體質最根本的辦法。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本來就具有抵禦外侵的毒物或癌症的能力:在實驗室養癌細胞,如果加氧,癌細胞就養不好,如果加二氧化碳,癌細胞就養得很好。這表示:我們自己把體內環境弄到缺氧,細胞才無可奈何變成癌細胞來適應環境,如果把環境裡的缺氧因素刪掉,補充氧份,其實癌細胞是會回歸正常的。 30年來,我看過無數病人,那些肯聽我話去爬山,甚至天天爬山的人,身體的改善都很明顯。現在,每當我透過顯微鏡看到病人或友人的細胞顯出缺氧的狀況時,我都會提醒對方:「你的細胞缺氧,看起來很累,趕快去爬山。」我說的爬山,並不真是爬高山,只是在那些有產業道路的小山走走。現在看到我的人,都說我比以前健康,我則會加上一句:「天天爬山,明年會更好。」 每天運動4小時換取生活品質 我每天只睡6個小時,清晨三、四點就起床,空腹練二個多小時的瑜伽,再打坐一個多小時。每天花4個小時做運動,可以換來其他20小時的全身舒暢,這種投資太值得了! 這些年來,我不但看了不少癌症病人,更與其中一部份病人變成朋友,共同奮鬥。我們發覺,活得超長及活得越有聲有色的人,往往都是勇於自省,及堅持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改得越多,改得越徹底,好得越快。」已經成了我們的原則。 與淋巴癌和平共處,是我此生最大的挑戰,可是感恩它,讓我學到很多,讓我體驗到,健康必須靠自己。也希望你能傳播這個觀念給身邊的朋友! 我30年的淋巴癌都過來了,大家身上這點小病靠自己沒問題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是朋友轉發。也值得參考! 剛剛,鐘南山突然發聲,關於疫情的四大真相! 烽火揭曉 2020.02.12 本文由未來局勢(ID:yoo2211)原創 作者:軍武說策 2月11日,不少單位已經復工, 今天街上的行人好像也多了起來,從武漢「封城」到今天,在家憋了整整兩周的人,似乎都開始放鬆了警惕!不少人樂觀的以為,我們可以不用那麼緊張了!但是!絕對不可以放鬆警惕! 因為剛剛,鐘南山院士接受採訪,被問及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下降,是否說明拐點到來? 鐘院士說:「不能完全證明拐點到來,拐點還有幾天,2月下旬可能到達高峰。」 注意,拐點還未到來,現在大家覺得松懈的這幾天,恰恰是抗疫最最關鍵的時刻! 下面我想通過四個壞消息,來說說目前的疫情形勢,以及我們該怎麼做。 第一個壞消息: 李文亮醫生的去世,有四個地方不容樂觀。 2月7日凌晨,李文亮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年僅34歲,他的離開,刺痛了很多人,但從純疾病角度來分析,我們應該提高警惕。 因為第一,之前一直說新冠病毒,老年人最容易被擊潰,但李文亮才34歲,並且沒有基礎性疾病,依然中招並不幸離世,說明這病毒對年輕人威脅也很大。 第二,李文亮曾發出預警提醒大家病毒凶猛,而且他已經做了防護,但他依然被一名82歲的患者傳染,說明病毒傳播力很強。 第三,李文亮患病前後曾被訓誡,並一直處在輿論漩渦,情緒上應該多少會受影響,而這樣的心理性影響,可能會影響到他的生理健康,所以,心態對疾病的影響不可忽視。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李文亮出現咳嗽、發熱後很快住院,並多次檢測結果都是陰性,直到20天後才查出陽性並確診,說明目前的檢測手段,還不夠完善。 而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們之前的方法一直都是:對病人進行2次核酸檢測,陽性就是感染,陰性就是沒有。如果兩次測試都是陰性,就說明他沒有被感染,或者是已經被治癒了! 然而,杭州一個病人的出現,讓這一結論被徹底打破了!該病患竟然是在進行了,7次核酸試劑後才被確診! 再加上李文亮的核酸檢測,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之前那些已經通過檢測確認沒有患病的人,其實都可能還是潛在感染者! 他們成為「漏網之魚」後,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我們不敢去想,之前有多少人,以為自己沒有被感染,就這樣回了家,並且繼續和身邊的人接觸著!而他們或許會因為被排除了感染可能性,更加放鬆了警惕! 事實上,就在2曰5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醫學專家王辰在接受白岩松專訪時說,核酸對於真實病例的檢測率,不過30%-50%!也就是說,現在有超過一半的感染者,沒有被檢測出來。 病毒的狡猾和醫學手段的局限,讓疫情越來越複雜,所以,現在是最讓人擔心的時刻:有不少人在放鬆警惕,然而情況遠沒有我們想象的樂觀! 第二個壞消息:病毒潛伏期不穩定。 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 這個關鍵結論,刷新了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 所以目前禁足19天後,我們還是需要提高警惕,起碼最近一周內,最好別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第三個壞消息:各類特殊病例相繼出現。 2月9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佈,該院一位進修醫師藍某被確診。 但奇怪的是,1月23日藍某曾接觸確診患者後,連續16天未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 直到2月7日晚上,藍某的愛人韋某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該院再次叮囑藍某繼續嚴格居家隔離, 2月8日上午,醫院對隔離中的藍某進行核酸檢測,顯示結果為陽性,確診為新冠肺炎特殊病例(無症狀感染者),隨後將藍某送往定點救治醫院進行治療。 今天在湖北武漢,北京援助武漢醫療隊,還發現一個特殊病例,患者治療後,已經符合了出院標準,兩次核酸結果顯示為陰,但肺部影像顯示仍有肺部感染的跡象。 丁新民主任醫師說,這種類似的「假陰性病例」,不光是他們自己遇到,像報出來的中日友好醫院的病例,三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最後肺泡灌洗液里,還是能檢測到這個病毒,說明這個病毒特別狡猾,我們對它,還是要有一個充分認識的過程。 專家表示,若是假陰性的病人的病人出院以後,不排除感染他人的可能! 第四個壞消息:病毒無孔不入。 寧波有位確診者,很多人都知道了:沒去過疫區,沒接觸過野生動物,也不認識什麼確診者,但他被傳染了。 公安部門調查發現,1月23日早上,他去菜市場買菜,在一家攤位遇到了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感染者,但當時大家都不知道。 倆人不認識,也都沒戴口罩,在那個攤位面前,近距離共同駐留了15秒,就在這15秒里,那位先生被感染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有人在去買藥時,在吧台和感染者近距離駐留50秒被傳染。 有人和感染者共同開會被傳染。 有人排隊買烤鴨時被傳染。 還有多人在同一家浴室洗澡後被傳染…… 短短15秒就被傳染,可見病毒無孔不入,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白岩松在專訪醫學專家王辰時,曾問:何時會出現「拐點」?王辰也和鐘南山說一樣的話: 「現在疫情的底數並不清楚,判斷根據不足,社會上未能進行隔離的病人,傳播威脅性還是很大,「拐點」無法預測。」 所以,綜上,現在的情況就是:疫情仍在發展,病毒愈發複雜,並且,也依然沒有特效藥。 一切跡象都表明,現在仍不能放鬆警惕,雖然我們已經覺得熬了很久,但極大可能,目前還在抗疫上半場。 我們當然都堅信,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和努力,完全可以打贏這場仗,但顯然,我們距離勝利還有一段時日,短期內,我們還必須得嚴防死守。 對沒錯,「死守,熬也要熬死病毒。」 不上班的人最好繼續宅著,能不出門還是盡量不出門,不見人。 因為目前,重慶發現了65起聚集性疫情,上海聚集性疫情有45起,其中家庭聚集有38起,單位同事有3起。並且,因為聚集而導致互相傳染的案例,佔比相當高,而且一直在增加。 所以,想聚餐、聚會的,還是收起你的蠢蠢欲動吧。 不要心懷僥倖,不要不以為然,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如果不得不出門,怎麼辦?戴口罩,勤洗手,盡量和別人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尤其在電梯等密閉環境,更不能摘下口罩。 還有大家不要忽視,一個比口罩還危險的部位,那就是自己的鞋。 因為我們不知道病毒攜帶者,在哪裡吐了痰,如果踩上攜帶病毒的痰,鞋跟你一起回了家,那病毒就隨時危害家人健康,所以建議大家沒事不要到處溜達,那相當於是到處踩雷。 如果必須外出,鞋一定要與居室隔離,並噴灑酒精消毒,最好不要放在家裡。 國家在抗疫,醫生在抗疫,但最關鍵的抗疫者,還是我們自己。 嚴格的自我防護,是我們每個人最後、也最有力的抗病毒防線。 現在才是抗疫關鍵時期,前段時間看似嚴峻,其實家家戶戶都宅在家裡,病毒可能還無法趁虛而入,而現在只要稍微有一點鬆動,就會給病毒可乘之機。 我們要做好堅持「一段時間」的準備,想三五天結束戰鬥是不可能的,在家憋得多難受,也得繼續忍,出門戴口罩再不舒服,也得繼續戴。 否則,我們越大意,戰線就會拉得越長,如果10個人裡面,有1個人麻痹大意,那麼就等於有1億多中國人在幫病毒的忙,這就可能使我們前線拼命的醫護人員前功盡棄,更使其他13億人的付出前功盡棄! 如今這場病毒攻堅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階段,為了不功虧一潰,為了我們大家所有人的健康,請大家一定要轉發提醒更多人: 只要人人嚴格防護,不聚餐不聚眾,為自己,為家人,也為祖國,我們14億國人團結一心,「悶」也要「悶」死病毒, 我們就必將早日打贏,這場艱難的抗疫大戰! 加油!中國!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