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年前
拿個諾貝爾獎能有多簡單﹔只需要在石墨上粘個膠帶,然後撕了粘,粘了絲,就能飛到瑞典發表獲獎感言﹔沒錯,國外兩名科學家就是這麼幹的,僅用一卷兩元錢的膠帶就拿回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無數物理學家做夢都不敢夢到的場景。安德列·戴姆和科斯提亞諾沃·肖洛夫,他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製造出只由一層原子構成的二維材料,他們說幹就幹,並將目光瞄準了石墨,打算先從碳原子下
的材料,高定向熱解石墨,之後蓋姆把他交給了自己的博士生,並給他配備了一台刀集的拋光機,他告訴博士生,你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將石墨切成薄膜,只要切得足夠薄就會出現單層的碳原子,博士生也非常老實地相信了導師的話,他花了三周時間,夜以繼日認認真真將石墨切完,可最後才發現,裡面最薄的一片厚度也超過了一千層原子,蓋姆深知,一項偉大的發明一次實驗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又給博士生買了一塊,而博士生則表示,這活誰愛幹誰幹,反正我是不想幹了。
無奈之下兩位科學家只能親自動手,可結果還是根本切不出只有一層的碳原子,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之間發現學生們在磨石墨之前,都會先用透明膠帶沾去表面的灰塵,蓋姆從垃圾桶撿回沾有石墨的廢氣膠帶,反復觀察研究,然後用新膠帶繼續沾,就這樣如此反復了幾十次後,他竟然奇跡般真的得到了地球上第一片終極材料,石墨錫,目前的鋰電池電動車最快也要一小時才能充滿電,如果用上石墨錫電池只需要幾秒鐘就行,2010年,兩名科學家
也憑藉著交代黏石墨的辦法,成功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樣那些研究了一輩子也沒得到諾獎的物理學家們悔恨不已,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33歲10H因子只有一的博士,竟然在此後成為了發現石墨錫的天才,探完之後,你是不是也有一種和諾獎失之交壁的感覺。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6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2017年諾貝獎出爐:你變醜和變笨的原因他們終於研究出來了 —熬夜 來源:澳洲Mirror 就在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布了!獲獎者是杰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他們獲獎的研究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開始變醜變胖變笨了?而原因也很簡單:熬夜! 這三位科學家深入鑽研了我們的生物鐘並且闡釋了它內在的原理闡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使其與地球的旋轉保持同步同時還列出了當生物節律與地球的旋轉不同步時,所能造成的影響。翻譯成人話就是:“他們解釋了一下為什麼半夜總有人不睡覺而是修仙以及修仙所造成的危害。” 可能有人會覺得,熬夜多大點事,自己身體好著呢,只要熬夜之後多休息,再補回來就行了,怎麼可能還變醜變笨呢?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可太天真了…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三位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內分泌代謝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重的腦部疾病,例如阿爾海默病,乃至腫瘤的發生發展都有關聯。簡而言之,2017年受全世界關注的諾貝爾醫學獎,其實就在告訴所有人一件很簡單的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按時吃飯,到點睡覺,別熬夜了! 到底這個神奇的生物節律是怎麼研究出來的呢? / 01 / 人體內有神奇的時鐘基因 說起這三位獲獎者對生物鐘基因的研究,那可要從2003年開始說起了。 當時杰弗理·霍爾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他研究的就是一個奇怪的經常早睡早起的家族。 這個家族成員總在凌晨3、4點起床,晚上6、7點就睡覺。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可是奇怪的是,他們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慣源於家族成員身上的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種管睡覺的基因,正是這突變導致他們的早起早睡。 研究人員為了更具體的研究這種睡覺基因,就把這種基因轉到了小白鼠的身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擁有這種基因的小白鼠不僅開始早睡早起,而且吃嘛嘛香。研究人員發現,小白鼠擁有這種睡覺基因之後,連帶著管吃飯的PER1基因也突變了,而因為吃得更多,還導致了這群小鼠發胖,肥胖問題緊隨而來。 此類基因又稱時鐘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會在相同的時間打開和關閉,以保持睡眠和飲食週期的均衡。但如果其中有基因發生突變,就將打破這一環節,從而使得機體的各種生物鐘不能步調一致。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獲獎的)杰弗裡·霍爾等三人的研究是先驅性的,他們克隆出時鐘基因,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這種神奇的規律現象。” / 02 / 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 疾病匍匐而來 有關睡眠的奇妙故事還沒完。獲獎者之一的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起了一組罕見病例。近二十年來,各國醫生發現了一些“睡不著覺的家族”,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沒好好睡過。他逐漸發現,這些罕見病人的大腦下丘腦、杏仁核等區域存在著控制節律的基因突變或紊亂。“我們已發現一些經典的節律基因,它們很精細地工作著,相互箝制,此消彼長。它們還通過大腦神經調控著全身的器官,讓大家有節律地工作著,由此也形成精妙的外周節律環,這樣全身其實存在著大量的節律相關基因。一旦打破,會出現問題,疾病可能匍匐而來。” 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2013年,他在一項肥胖研究就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以影響肥胖的發生。簡單說,如果在小鼠體內去除這個LGR4基因,小鼠的體重會減輕,各項代謝指標,包括血糖、血脂、血壓等,均明顯好轉。他們研究進一步發現,LGR4基因其實具有某種節律基因的特徵和功能,它會控制小鼠體內某些代謝功能的延遲或提前。敲掉一個基因就會出現這個現象,而長期的晝夜顛倒、節律紊亂,就更可能引發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Michael Rosbash另一位獲獎者,邁克爾·楊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由於熬夜缺乏睡眠,神經突觸部分被星形膠質細胞大量吞噬。這些星形膠質細胞像是微型的吸塵器,當大腦連接變得衰弱和分裂的時候,就會開始清除神經突觸細胞,從而減少了神經遞質,導致大腦神經傳導變慢、反射時間變長。所以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 同時,慢性睡眠限制(連續五天保持熬夜)將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的跡象增加。由於小膠質細胞的低水平持續激活可導致嚴重的腦部疾病,例如阿爾海默病(老年癡呆症),和其他形式的神經變性都觀察到持續的小膠質細胞激活。他還發現,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此外,不按時吃飯、不按時睡覺,不僅引發肥胖,還會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 因為這三位得主極有創意的發現,晝夜節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涉及面廣且動態發展的學科領域,並且一定會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 03 / 生物鐘研究的現代提示: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到點就該睡覺,到點就要吃飯,這個“到點”,說的就是一種節律。許多醫生在得知2017年諾貝爾獎的歸屬是人體節律時,他們表示,正是因為生物體這種奇妙節律現象吸引著科研人員前仆後繼地投入這項研究。始於好奇,終於使命。杰弗裡·霍爾等三人,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認識到,這是一把認識生命、認識疾病的重要鑰匙。節律生活,乃至天人合一,道理是古老的,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乃至影響,正被科學家逐漸認清。 倒時差、熬夜、借咖啡提神……在醫生看來,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進化而成的某些節律背道而馳,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正被逐步發現。杰弗裡·霍爾教授說,很多職業需要值班或跨時區旅行,這是對人體本身的晝夜節律,或者說生物鐘的一種挑戰。“如果人體生物鐘不能很好地與晝夜節律匹配,可能進一步影響機體其他功能,比如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影響生活質量。對於生物節律及其基因機制的研究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自身,有望克服晝夜節律對職業能力的限制。”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杰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那麼,生物鐘已經亂了,是不是就沒救了? 並不是,人體有奇妙的自我調節功能。“長途旅行會出現時差,對時差的調整就是人體的一種自我調節,比如在飛機上,會通過調整飲食供應時間來幫助你調節時差——本該是平時睡覺的時間,卻給你來一份正點的正餐。”杰弗裡·霍爾告訴人們,這些例子提示,良好的睡眠習慣或有規律地吃飯,會對人體的生物鐘起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 / 04 / 直到2017年人類才知道 一個行為可以由基因來控制 生命體適應地球環境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感知並適應地球各種週期的變化,比如晝夜節律(夜伏晝出)、季節變化(冬眠)等。這種行為幾乎普遍存在於從低等到高等的各種生命體內,細菌、藻類,直到哺乳動物,乃至人類。“在這一發現之前,人們從未想到過,一個行為可以由基因來控制。”這三位獲獎者在領獎時說,自從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大家知道基因可以控制生命體的一些基本特徵,比如種子的大小、眼睛的顏色等,但一種相當複雜的行為也可以由基因來控制,這還是第一次。 這也是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晝夜節律的研究領域,儘管生命科學界的同行已經期待了好多年,感到這個領域應該獲獎,因為它涉及到瞭如此基礎的生命活動,已經成為一項經典研究。“其實,最應該得這個獎的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西摩·本澤,他已在2007年去世。”這三位獲獎者在領獎時說,“我們基本都是本澤的晚輩。 ”上世紀七十年代,本澤曾在果蠅身上發現通過基因變異,可以將果蠅的生物鐘調快、調慢,甚至關閉。雖然這未解釋生物鐘如何運作,但卻踏出了關鍵一步。在這個基礎上,1984年,三位獲獎者發現並克隆出了這個基因,將其命名為PER,週期基因(period gene)的縮寫。隨後,他們又發現了一系列相關的生物鐘基因。邁克爾·羅斯巴什解釋,控制生物鐘的基因彷彿構成一個鐘擺,PER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他生物鐘基因和它一起“搖擺”,來調控生命體的生物節律。 / 05 /模式生物“果蠅”摘得的第五個諾貝爾獎 這是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第五次幫助科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由於果蠅的基因組相對簡單,繁殖速度又快,所以在研究很多生命現象時,它都是科學家的有力助手。此前的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科學家四次因研究果蠅而摘得諾獎,今年,生物鐘的研究讓果蠅再次引人矚目。 邁克爾·羅斯巴什介紹,這次的獲獎者幾乎都是果蠅的研究專家。他們發現攜帶PER基因的果蠅突變體中,晝夜活動節律被打亂了,在本應安靜的晚上,卻表現得和白天一樣。 經過多年持續探索,生物節律如今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中動物行為方面分子機制最為清楚的領域之一。比如,哺乳動物的PER基因有三個拷貝,這些基因上的那些氨基酸的突變會引起生命體怎樣的行為,都有詳細的研究, “可以說,生物鐘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原子水平。” 生物鐘控制著人類的行為和代謝。控制生命節律的一個核心基因CRY最早在植物中被發現,作為藍光受體發揮功能,後來才發現它也是生物鐘中央振盪器的關鍵基因,參與眾多生理反應調控。後來還發現它參與感應磁場,在鳥類遷徙中發揮重要功能。 邁克爾·楊教授說,我們對於人體節律的這些發現。正在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也在為個性化醫療提供可能。比如,人體大腦內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可能影響人的晝夜節律,被廣泛用於調節睡眠。現在,不少手機應用可以記錄人的睡眠、運動情況,並由此推斷每個人的生物鐘,這為某些藥物的給藥時間提供了參考。同時,在一天中,有些時段癌症細胞生長比較快,那麼抑制癌細胞的藥物在此時使用,效果可能最為明顯。在植物領域,生命節律的調控還可幫助植物獲得更高的產量。 順便一提在這項研究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熬夜所以一句話概括他們的研究就是:“諾貝獎獲獎者熬夜研究了熬夜的危害”…最後,你知道諾貝爾獎金多少錢嗎? 9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740萬元人民幣!所以,以下是一組價值740萬元的建議:該睡覺的時候就去睡覺,別磨磨唧唧 充分利用早上的時間學習和工作,因為此時效率最高 下午和傍晚時健身效果更好 最最重要的是: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 編輯:Ellen&小黑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653ybr3.html
    1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華人星光》袁世凱孫子享譽歐美,更為中國做了最值得我們感謝的大事! 09:012021/09/09 言論 華人星光 他,是個身份特殊的中國人,爺爺是被罵「賣國賊」的袁世凱,他的身上,既流淌著「皇親」的高貴血統,卻又因母親出身青樓,而處處被輕賤。 可他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光娶回驚艷世界的女子為妻,被世人稱為「神仙眷侶」。他自己還享譽世界,更是為中國,做了最值得我們感謝的事。 他,就是袁家騮。 1912年4月5日,袁世凱剛剛成為民國大總統,袁府就「喜上加喜」,次子袁克文的姨太太情韻樓,為袁世凱添了一個大胖孫子。孩子被取名為袁家騮,按理說,出身如此顯赫人家,袁家騮即便不能高官厚祿,也該錦衣玉食,可是他卻從沒被家人喜歡過。 因為母親情韻樓,本是青樓女子,父親袁克文生性風流,情婦少說十七八個,根本沒把他的母親放在心上,更別提關心他了。 因為出身父親不愛,祖父袁世凱也不喜,即便是生他的母親,也因為在袁府待著諸多寂寞,說了句「寧可再做胡同先生,不願再做皇帝家中人也」,竟丟下他重回煙花巷。 袁家騮成了「沒人要」的小孩,父親便把他扔給了,正室妻子劉梅真撫養。但劉梅真已有兩個兒子,可想而知,寄人籬下的他,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 同是袁家少爺,袁家騮總矮人幾分,其他少爺平日裡西裝革履,有專門的傭人照顧,而他卻終日破舊長衫,孤單一人,沒有人願意接近他,就是傭人,言語間也不免輕賤他。 更糟糕的是,他4歲那年,隨著祖父袁世凱去世,風光一時的袁府日漸敗落,父親整日流連煙花柳巷,家底都被敗光了。祖父又被唾罵為「賣國賊」,他在街坊鄰居面前,更是愈加抬不起頭來。 10歲,袁家騮寫了一首《詠雪》:入夜寒風起,彤雲接海橫。紛紛飄六出,路靜少人行。 這一首極好的詩,但它透露的,卻是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悲涼。命裡注定的這些磨難,讓他童年淒苦,卻並未擊跨他的意志,他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的光明大道:那就是獻身科學。 1930年,袁家騮憑優異成績,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就讀,當時無線電技術剛剛問世,他心心唸唸的都是無線電,廢寢忘食地鑽研,燕大校長司徒雷登喜愛他的才華,送他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學院留學。 登船去美國時,他身上帶著僅有的40美元,乘坐最簡陋的三等艙,在近20天的航程中,每天只靠充滿腥臭味的便宜鹹魚果腹,稍貴一點的稀飯也捨不得吃,到達目的地時,體重下降了十幾斤。 好在人生中最困難的階段已度過,接下來,迎接他的是一條無限光明的大道! 1935年,在他快取得博士學位時,上天賜給他一份珍貴的禮物,他和自己的命中注定相遇了,她,叫吳健雄。 她擁有最男兒的名字,亦擁有最男兒的志向。在美國同學會初次相見,她的談吐不凡,精明幹練,就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她吸引著他,他亦讓她心動,受眾星捧月的吳健雄,獨獨鍾情於沉默寡語的他,他們經常一起聽課,一起去圖書館看書,一起吃飯,常常會就一個學術上的問題,交流到深夜。科學報國,成為彼此心照不宣的共同志向。 一年後,袁家騮獲博士學位,正逢祖國七七事變,抗戰烈火,炙烤著他的愛國之心。他當即和吳健雄準備動身回國效力。 恰巧胡適來到洛杉磯,聽說他們有此想法,胡適思考了很久後相勸:「你們所學專業,現在回去用處不大,何況北平、天津已落入敵手,科研無法進行。但是,中國必將勝利,戰後國家建設需要許多人才,你們應當好好讀書,以便戰後建設新中國。」 苦於學識,在國內難以發揮作用,他們接受了胡適的建議,留在美國繼續學習,他憋著一股勁,一直等待著能回國的那天。 1942年5月30日,他和吳健雄舉行了簡單的婚禮,他們的愛情,志向,促使夫妻二人一起,邁向更高的科研高峰。 吳健雄,堪稱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她成功用實驗證實了,當時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守稱不守恆」理論,幫李政道和楊振寧贏得了諾貝爾獎。妻子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而他在科學山峰上取得的高度,也絲毫不弱於妻子。 1943年,袁家騮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所工作,從事國防軍事設施連波雷達的研製。戰後被應用於民間,增大民航飛機與輪船的安全係數。 二戰後,他在美國國家科學實驗室,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就,尤其是他第一個證明了,宇宙強子共振的存在,這一發現轟動了全世界;他還參與建造世界上,第一台高能質子加速器。 由於這些突出貢獻,他兩次獲得美國最高科技獎,還拿到華人協會傑出成就獎,駐美工程師協會科學成就獎,這是中國人在美國,獲得的為數不多的極高榮譽。 歐洲、法國、前蘇聯,各個頂尖研究所,都將名譽教授的席位留給他。 而因能力出眾,又參與軍事項目研製,他不得不加入美國國籍,但他一直沒有忘記大洋彼岸,才是自己的祖國。可20年裡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總是錯過回國機會。 直到1972年,我國剛剛和世界建起溝通橋樑,袁家騮第一時間千方百計托關係, 獲得陪同中國代表團,參觀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機會,他激動詢問代表團祖國的情況,提出要回國去看看,他說:「這是一次最幸福的聚會。」而這次交流,他成為新中國建立後,代表西方與中國物理學家,直接接觸的第一人。 第二年一得到中國批准,他和吳健雄,就迫不及待踏上回國旅途,當他得知,祖國核物理事業亟需更進一步時,他馬上向西歐核子研究中心提出,向中國提供核物理研究設備的建議。 那時西方仍沒放鬆對中國的封鎖,他這樣做,完全是冒著,自己可能會失去國外事業的極大風險。可為了推舉祖國往前走一點,他義無反顧。經過長達一年的奔涉交流,他終於說服了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將一批核物理實驗設備,運至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是他,推動中國核物理研究,和西歐接軌走出最關鍵的一步。 他一直對故土一往情深,以自己的中國血統自豪,他常說:「我愛中國。」「我忘不了天津,更忘不了河南」。 1980年後,他和妻子放棄在美國優越的生活,他們一起回到中國,致力於國內科技事業發展,在他推動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加速器研製正式啟動。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奠定了中國人在該領域,與歐美三分天下的地位。 不光推動祖國科研事業,他更將自己和妻子,在美國積攢的所有積蓄,幾乎全部捐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 他的個人生活很簡樸,他的睡衣、睡褲都是打了補丁的,補丁的針腳粗大,而且歪歪斜斜,這是他自己,親手一針一線縫補的。 曾在1984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和吳健雄,宴會間,他發現自己腳上一隻舊皮鞋開了線,裂開一個大口子,露出了裡邊的襪子,他很不好意思,悄悄用另一隻腳,擋住裂開口子的鞋面,幸好當時沒被人發現。 宴會結束後,在返回賓館途中,他悄聲問秘書:「附近哪裡有修鞋的?」他可是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啊,卻連一雙破舊的皮鞋都不捨得換,那次修補後,這雙鞋子,他又穿了十幾年...... 而那些所有省下的錢,成了他,捐贈給明德中學的500餘萬元人民幣;成了九十年代初,他送給明德中學的當時最先進的數十台電腦;他捐贈給祖國的其餘錢物,已無法計算具體數字...... 1997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吳健雄先他而去,「中國的居裡夫婦」,科研界的一對神仙眷侶失散了。帶著對妻子無盡的哀思,也帶著對祖國學子的殷殷期盼,88歲的袁家騮不顧病弱身體,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不遺餘力在中美奔波。他還用妻子和自己的最後積蓄,在中國建立了「吳健雄、袁家騮自然科學基金會」,專門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華講座。 2001年的一天,袁家騮在天津科研機構做訪問時,突發心肌梗塞,被送進醫院重症病房。而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讓所有人知道了,什麼是一個科學家的堅強和體面。 雖重病在身,他仍很注意儀表舉止,衣服雖然破舊但要整潔;他的鬍子刮得很乾淨,吃飯時要系餐巾,每吃一口,必請人用餐巾紙替他擦擦嘴,老人每次都要說一聲「謝謝」;若有女賓來訪,他必行吻手禮;若有小孩或年輕人進來,他會格外高興,一定要給他們買這買那。在醫院,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身份,卻都知道他是一位「可愛的老頭」。 即便自己都虛弱無比,他仍時刻關心教育,一次,他看到一則關於中國邊遠地區,貧困兒童艱苦求學的電視新聞,他很激動地對護士說:「咱們應該幫幫他,我現在就開支票!」 在他生病前,每年都會自費請國外知名科學家,到中國講座,後來他躺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該請哪位科學家蒞臨講學。在他支持下,台灣建立了,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同步輻射中心」。他在患病期間,一直與該中心保持密切聯繫,中心寄來的文件,都是他在病床上簽署的。 2003年年初,江蘇南京「吳健雄記紀念館」落成,他無法前往,當地政府,為他送來了紀念館的光盤,播放光盤時,他睜大眼睛盯著屏幕,自始至終,一言不發。 當電視熒屏上,映出妻子吳健雄頭象的特寫鏡頭時,老人渾濁的眼裡閃過亮光,努力伸長了手想要觸摸,他說了一句讓人心碎的話:「健雄,你好嗎?」 從來思念苦,寸寸斷肝腸...... 2003年2月11日,這位歷盡滄桑、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在北京協和醫院,因多臟器衰竭與世長辭,他的骨灰和吳健雄的安放在一起,夫妻一體,生同衾,死同穴...... 他的離開,是中國科研界的巨大損失,引各界哀悼,《北京晚報》:「科學界明星,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病逝」,《京華時報》:「物理學泰斗,袁家騮辭世」…… 祖父是備受爭議「賣國罪人」,父親則放蕩不羈「庸碌無能」,而袁家騮用一生證明自己,打破了上一輩的烙印。 在他離開這一刻,人們終於,不再用「賣國賊孫子」來輕賤他,而是用「科研偉人」四字相送! 他是架起中西方物理溝通第一人,是一生鍾愛祖國的科研大師,不重名利簡樸至極,只為將畢生所有盡付中華! 天涯赤子,滿腔熱忱,神仙眷侶,羨煞旁人,在袁家騮吳健雄身上,凝聚著的是科學家對祖國,最真誠的愛。我們的祖國能有今天的強大,離不開他們的奉獻,他們是最偉大、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他雖走了,但靈魂不滅,精神永存,致敬袁家騮,希望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愛國科學家! 本文來源:華人星光公眾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這是咱師大劉承賢教授的文章! 原文佇下跤啦!足科學閣實在! ———————————————— 他看到東森上面的一篇文章,實在是氣不過,只好投稿了。他也不知道會不會被刊出來,雖然不知道見刊否,就已經先把全文放在這裡。 咱先看先贏啦!各族群的母語,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啦! ---------------------------------------------------- [失去本土語言,將失去智力、健康及金錢] 曾去日本旅遊的人,應該不會認為多數日本人的英語能力好,不過日本學界的學術能力頂尖。光以諾貝爾獎為例,迄今已有九個物理獎得主,八個化學獎得主,五個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要說傲視全球也不為過。更有趣的是,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益川敏英,他連英語都不會說! 學術能量以外,日本企業在國際上攻城掠地、地位顯赫,除了豐田、三菱、松下、本田等巨型企業,還有許多一般人沒聽過的日本公司,掌控了半導體上游關鍵原料,動見觀瞻。 其實又何只日本如此,韓國人一向也不以英語能力見長,不過三星、現代等韓企橫掃全球,韓語人口雖然只占全球人口的1%左右,是個十足的小語言,不過使用韓語的韓劇及流行歌卻成了襲捲世界各大洲的韓流。 能知道上面的例子,恐怕才是真正有國際視野的人。如果具有國際觀,怎麼會相信國民的英語能力該與國家競爭力直接畫上等號,這種想法,難道不是一種迷思嗎? 請別誤會我反對學英語,舉凡從事國貿、外交或學術研究者,熟練外語,不只是優勢,甚至是責任。不過如果把英語當成台灣學子及國家發展的關鍵,放眼國際,也未免太言過其實了。 或許有人要舉印度為反例,主張印度因為英語相對通行,所以在科技業有一席之地。如果這個立論成立,以印度人口之眾、土地及資源之豐富,應該早就把前面提到的日本及韓國狠狠甩到後面去了!但事實上,即使印度發展漸有起色,其總體國力及發展卻仍遠遠不如英語並不通行的日本與韓國。 在台灣,有一種將希望寄託於英語力,卻賤視台灣在地語言的迷信,這些人該認識一下冰島。 冰島曾因金融危機跌了一跤,但這個國家人均所得超過七萬美元,是日本的兩倍多一點,在教育、人均壽命及社會凝聚力都位居世界前矛,其旅遊、資訊軟體和生物技術領域也發展蓬勃。但大家可知道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北歐國家,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在地語言的? 說起冰島語,那真是比起前面只占全球人口1%左右的韓語還大大不如。根據統計,冰島語全球人口僅只三十多萬人,但冰島政府卻於2018年宣佈撥款超過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5.5億),成立冰島語言規劃委員會,建構冰島語言資料庫,目標是希望電子產品開發者能把冰島語列入系統。 冰島科教文化部長 Lilja Alfreðsdóttir 2021年2月甚至致信迪士尼,要求其為 Disney+ 節目提供冰島語字幕和配音,而迪士尼也承諾增設冰島語配音的版本。 同樣這位 Lilja 部長也致信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闡述冰島語才是國民的靈魂所在,並指出冰島語學習對冰島兒童個人發展、教育、思考與思想至關重要,所以請求蘋果公司必須將冰島語添加到旗下產品的語音、文字與操作系統,讓冰島人在往後的日常生活裡可以使用母語來操控電子產品。 台灣人呢?台灣人可有韓國人或冰島人的自信靈魂及自覺?多數台灣人對台語、客語、各台灣南島語抱持漠然的態度,甘心留在華語的舒適圈裡,還指望能「英語化」,痴想這樣台灣就能一飛沖天。 也正是這種過度簡化的推論,才會有人在缺乏嚴謹的論據下,就把教育及國家競爭力問題,粗率地推給「英語」及「課綱」,這種直線而無根的思考,恐怕才是國民思考及智力的危機所在。 任誰都知道台語、客語及各原住民語言面臨消亡的危機,但台灣政府都還沒像韓國、冰島那樣力挺本土語言呢,光是把本土語言列為學校必修,就已經有一群人憤憤不平,認為這會壓縮到英語與基礎科學的學習時間,甚至覺得這只會降低台灣的產業國際化與科技競爭力,並質疑這對台灣有什麼好處? 如果依循韓國瑜在參選總統時所倡議的「母語回家學」,現在年輕人哪個不是華語最為流利、以華語為第一語言,該回家學的,恐怕是華語吧?!怎麼會是本土語言呢? 那本土語言憑什麼?我們又為何要大力維護、教授本土語言,這究竟有什麼實際利益,以下就說個分明。 即使不談文化、傳承及認同,如果論者對語言學相關研究有所了解,就不該如此輕視本土語言。事實上本土語言對國民明明就有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重要功能,我們不能因為「不知」,就繼續「不明」,造成台灣在競爭力及經濟上的損失。 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正逐漸走向「華語的單語社會」,放棄本土語言,正在讓我們的青年學子喪失雙語人的腦力及健康資本! 長期以來,學者就指出雙語人在左側後頂葉腦區的灰質密度增加(Mechelli et al. 2004),學界更發現雙語人在解決衝突與決策功能上發展較早、能力較優(Bialystok 1999; Bialystok and Martin 2004; Cromdal 1999等)。易言之,只有華語流利的年輕人所流失的,不只是本土語言,還有腦中的灰質密度、較佳的解決衝突能力與決策能力。 更有甚者,實證研究也指出雙語人的決策控制能力隨年齡退化速度較慢(Stern 2002; Fratiglioni, Paillard-Borg and Winblad 2004; Krammer et al. 2004; Staff, Murray, Deary and Whalley 2004; Valenzuela and Sachdev 2006)。如果這還不夠讓你印象深刻,那雙語人出現癡呆症癥狀的年紀要比單語人晚四年(Stern 2002; Stern et al. 2005),這數字聽來如何? 許多台灣人沒有歐美人那種對文化、傳統與在地認同的情操,所以對本土語言頗為賤視。試想,上面所列的研究,事實上攸關教育效能、國民健康及家庭與國家的長照支出。如果提升智力的部份一時難以試算,我們就拿癡呆症延後四年為例好了。以失能長者的看護及耗材每月支出五萬元為例,四年的病程意謂著二百四十萬的額外金錢損失,反映在國家的長照支出,將是數百億的失與得,有遠見及見識者,難道可以置之不理? 說到這裡,大概有人要跳出來擁護當今政府的「雙語政策」了,搞不好還有人要說:我跟我的孩子都上過英語課,所以提升智力、延緩老化都是囊中物,不必假手本土語言! 但這樣想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上述這些雙語能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研究對象,都是指日常使用雙語、具高流利度為基本前提 (Bialystok 2009),學過外語並不會帶來這些好處,畢竟大多數的台灣人沒有日常使用英語等外語的環境。只有本土語言才能廣泛且快速在社區及學校創造雙語環境。 放眼國際,為什麼新加坡轟轟烈烈推行華英雙語政策,卻成效不彰,最後放棄?(新加坡政府及家庭已大致放棄普及華語,改為全面轉向英語)原因就在於華語及英語都不是新加坡原來的在地語言。 相對來說,有認識歐洲人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歐洲人動不動就會兩三種流利的語言,原因就在於那些語言都是歐洲在地的族群語言。 對比星、歐的發展歷程,不難知道要拿下雙語在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利益,只有在地的本土語言才是答案! 不過本土語言的優勢還不止於此。神經語言學家Minna Huotilainen就明白指出,如果要讓孩童的大腦發展得到最大效益,應該優先考量讓孩童學習發音相對複雜的語言。以往,有人會覺得台語聲調比華語多,而且有連讀變調,很是麻煩!事實上這發音的複雜性,看在語言學家眼裡,正是刺激孩童腦部發展的絕佳利器!其他的學者也指出,就語言習得年齡與動用腦的額外資源來看,一個語言的「音韻及語法」複雜度,要比「詞彙及語意」更具關鍵性(Perani and Abutalebi 2005),換句話說,想要孩童的腦力有更佳的發展,絕對要讓他們學習聲調多、變調複雜的台語、客語或文法偏難的台灣原住民語。 根據以上的種種研究,現在在學校裡,只有部份學期每週必修一小時的本土語言課,根本是大大不足!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以台灣各地區主要的在地族群本土語言做為不同學科的教學語言,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流利的華語以外再加一語,讓國民及國家共享雙語人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巨大紅利。 提起本土語言,或許你真的不在乎文化、傳統及認同,但我想問: 你想不想提升智力,提升應變及管理能力? 你想不想延緩老化,不要太早得到阿茲罕默症及失語症? 你想不想要孩子能提升智力,提升應變及管理能力? 你希不希望孩子未來能延緩老化,不要太早得到阿茲罕默症及失語症? 理性的抉擇擺在眼前,請務必在家庭、學校、社區阻止台灣成為華語單語,不然真的損失大了! 話說回來,我也反對現在一週一節課的本土語言必修課,因為這根本完全不夠!每週上課一小時,我們的孩子是無法學會流利的本土語言的,結果就是我們的下一代將蒙受智力及老化的無謂損失。語言學家都知道,孩童要習得語言,重點在於敏感期中給予足夠、明確的語言環境及刺激(Guion 2003; Deutsch, Henthron, Marvin and Wu 2006; Trainor 2005),明智的家長,請務必在家中及日常生活裡多多使用本土語言,救救孩子,救救台灣的競爭力! 至於那些懷疑孩童是否能習得多語能力的朋友,大概是沒怎麼認識歐洲人吧!歐洲人為什麼很多能說兩三種歐洲語言?正是因為家庭、學校及社區的多語環境呀! 說了這麼多,你不擔心你的孩子台語(客語、族語)說不好嗎?如果是,那只有一個原因:你沒有一直跟他說台語(客語、族語)。為了他好,我相信你知道怎麼做,也一定會找到方法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轉貼:郭漢聰牙醫師 我是牙醫師,但是我拒絕幫患者塗氟。 十幾年前有一種口服的氟錠,利潤很好。我直覺上認為不妥,於是我拒絕開這種藥給小朋友患者,我一直都懷疑氟可能是一種毒素。 . 後來,不知怎麼了,我開放給嚴重蛀牙的小朋友局部塗氟,但是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不妥,於是連塗氟我都全面拒絕了。 . 氟是一種神經毒素!能避免就要避免!自來水一定要過濾! . 除了不賺塗氟的錢之外,我還不賺【初診全口照X光】的錢。須知輻射線會致癌,除非絕對必要,不應該照射X光。大多數牙科的檢查,用洗牙機或探針就能找出病灶,不需要照射X光,尤其是小孩,最怕X光傷到脆弱的甲狀腺。 . 另一種錢我也不賺,那就是嘉義市政府補助低收入戶全口活動假牙免費安裝。為什麼?第一,我發現很多並非低收入戶,是偽造的。第二,很多已經有假牙了,純粹是為了貪小便宜來做第二副。這種浪費公帑的事我不幹,所以我就不再跟市政府續約了。 . 最後再提一個我不賺的錢,那就是牙齒漂白。漂白會傷害牙齒,而且一段時間後會再氧化回來,必須定期不斷漂白。而不斷漂白的後果,牙齒就會脆化,牙髓神經也會受傷壞死。道理跟衣服漂白一樣,經過多次漂白後,衣服會脆化。 補充: 最近又舊調重彈,小學又開始流行“溝隙填補”。溝隙填補就是去填補牙齒的發育溝。這些溝的寬度很小,比牙刷的刷毛還小,牙刷根本無法清除裡面的汙垢、細菌。這就是溝隙填補的理論根據。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後遺症。因為只要你施予人工填補材料,就一定要面臨材料老舊的問題(有效日期),也就是說,經過幾年,材料就會產生滲漏,造成2度蛀牙。那時候你必須再開挖,挖掉舊的補上新的。但是在開挖的過程中,你必須先磨掉一些感染與汙染的部分,才能補上新的材料。於是一次又一次,開挖、填補、開挖、填補,蛀洞越來越大(俗話說:越補越大洞),最後必然傷害到牙髓神經,造成牙髓炎,接著做根管治療,套假牙。哇!賺翻了! . 為什麼我要反對溝隙填補?除了越補越大洞的問題外,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窩洞雖然有黑點,但是一輩子都不會再擴大,這種輕微蛀牙最後都像死火山一樣不再活動。如果你不去動它,它一輩子就是那幾個黑點或黑線,永遠不必面臨材料更換或2度蛀牙的問題。 . 我的結論是:可能繼續進行的蛀牙才需要填補,不能看到黑點就填補(看到黑影就開槍)。而且填補就要正規的填補,不要巧立名目,搞一些預防性的溝隙填補。你要給牙齒機會去免疫、去再鈣化、去變成死火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62039910497091&id=100000732683536&sfnsn=mo&mibextid=hubsqH 2023年2月---兒童塗氟濃度由8500ppm調整為22600ppm。 氟毒是會累積的!我驚呆了!😱😱😱 想給小孩「塗氟」或使用「漱口水」的家長可以研究一下,這2項目從幼兒園就開始實施,從2023年2月開始,兒童塗氟濃度由 至少8500ppm調整為 至少22600ppm,調整了2.6倍多(沒有看到上限的規定),氟是一種毒素,無論怎麼說服大家少量也是毒,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更提到氟素是會累積在骨骼的! 衛福部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OH/cp-6543-71336-124.html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網址: https://nehrc.nhri.edu.tw/2021/04/20/%e6%b0%9f%e3%80%81%e6%b0%9f%e5%8c%96%e6%b0%ab%e8%88%87%e6%b0%9f%e5%8c%96%e7%89%a9/ 健康1+1:牙膏裡的氟有害? https://www.youtube.com/live/HvWJ7fIHASQ?si=ShRZoDwiIYkg5qkH 水中氟專題: https://youtu.be/zf6UIrXGujc?si=mTxkFBp9w9baGwPU 郭漢聰牙醫師的分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62039910497091&id=100000732683536&mibextid=Nif5oz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https://reurl.cc/MyZVz4 ▪️氟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 ▪️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陶瓷、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以避免齲齒。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氟化物會累積在動物骨骼及外殼內。 ▪️會經由以下方式暴露到: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居住在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 ▪️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傷害健康。 ▪️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 ▪️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 ▪️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但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公共健康服務部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本文重點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CAS # 7681-49-4, 7664-39-3, 7782-41-4】,氟化物是一種會自然生成的化合物。低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造成牙齒或骨骼的傷害。氟及氟化氫為自然生成的氣體,且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Posted on 2021 年 4 月 20 日 by 網站管理員 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氟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 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陶瓷、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以避免齲齒。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氟化物會累積在動物骨骼及外殼內。 會經由以下方式暴露到: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居住在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 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傷害健康。 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 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 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但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公共健康服務部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本文重點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CAS # 7681-49-4, 7664-39-3, 7782-41-4】,氟化物是一種會自然生成的化合物。低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造成牙齒或骨骼的傷害。氟及氟化氫為自然生成的氣體,且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 一、什麼是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他們具有化學的相關性。氟是一種自然生成且帶有刺鼻氣味的黃綠色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例如:氟化鈉與氟化鈣的白色固體,氟化鈉易溶於水中而氟化鈣則反之。氟也會與氫氣結合形成一種無色的氣體─氟化氫,溶於水後則形成氫氟酸。 氟化物及氟化氫被用來製造特定的化學物質,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化學物質、陶瓷、潤滑劑、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及漱口水以避免齲齒。 二、氟、氟化氫與氟化物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氟在自然環境中無法被分解,它只能轉變它的形式,氟會與土壤中的礦物質形成鹽類結晶。 氟化氫氣體會被雨水吸收,並進入雲層和霧中,形成氫氟酸降至地面。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在水中的氟化物會與沉積岩或土壤顆粒形成強力的連結。 氟化物會在植物與動物體內累積。在動物體內氟化物主要並不是累積在軟組織,而是累積在骨骼及外殼內。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一般大眾會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而受到暴露。 居住在水源中含氟或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可能會暴露於較高的劑量。 人們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或居住在附近,可能會暴露於高劑量。 四、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傷害健康。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提高骨折的風險。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氟及氟化氫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暴露到高劑量氟化氫也可能對心臟有危害,其通常在發生工安意外時。 五、氟、氟化氫與氟化物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對於居住在水源中含氟化物及飲水中天然氟化物較高地區居民的研究與另外兩項動物研究並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六、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對孩童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適當的使用下,氟化物是安全且有效避免及控制齲齒的方法。但在牙齒形成的期間(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目前沒有發表關於低氟化物是否會造成人類的生育缺陷,且在動物研究中也未發現生育缺陷。 七、在家中如何減少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的風險? 在家中,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父母應監督孩童刷牙或者是協助在牙刷上使用最多豌豆大小的牙膏及教導孩子們不要吞下這些口腔清潔產品。居住在水源中含有高劑量天然氟化物地區的人,應使用替代的水源做為飲水,例如:瓶裝水。 八、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嗎? 有檢測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這些檢測可確認你是否暴露到高於一般量的氟化物,但尿液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這樣的檢測並沒有辦法在醫生診所裡進行,不過可以在大多數的檢測化學物暴露的實驗室中施行,但尿液氟化物的檢測沒有辦法預測毒物影響的嚴重程度。在特殊案例中,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九、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為了避免蛀牙,公共健康服務部(PHS)從1962年開始,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設定每八小時或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工作場所空氣中氟的標準為不超過0.2 mg/ m3,氟化氫不超過2 mg/ m3,而氟化物則是2.5 mg/ m3。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氟在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1 ppm,1.6 mg/m3,氟化氫平均容許濃度為3 ppm,2.6 mg/m3,氟化物平均容許濃度為2.5 mg/m3。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211&toxid=38 翻譯連結:https://nehrc.nhri.edu.tw/wp-content/uploads/2023/06/FLUORINE_HYDROGEN_FLUORIDE_and_FLUORIDES.pdf 翻譯者:林俊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稿: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氟騙局一書 克里斯托弗布萊森專訪 BBC前記者克里斯托弗·布萊森,在調查了大量美國官方和軍方在1997年後解密的文件後,2004年底出版了《氟化物騙局》一書。 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作為一種毒素,是如何在美國官方和軍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的。 菲利斯繆倫尼克斯發現非常小劑量的氟化物造成實驗室動物…… 菲利斯繆倫尼克斯: 我們所看到的圖樣通常和我們 在其它神經有毒試劑所看到的一樣,那是眾所周知會造成💥過動症或記💥憶力問題或💥智商問題。 她的研究被接受出版的數天後 繆倫尼克斯博士被福塞斯牙科中心解雇了,自那時起她沒有得到任何補助來持續她的研究,她從一個在哈佛附屬研究機構,被業界資助的重要毒物學家,變成一個像是在曠野裡的聲音,自從她反對氟化物被公開 她就沒有收到任何補助或得到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學術地位。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卻說飲水加氟是二十世紀 在公共衛生上十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cWNoz23cMdpfsEFrnAotSeDsm997fQWT1BdzXDZUqfZUENgcpet7ZfREcYnr7F2Tl&id=100075737798503&sfnsn=mo&mibextid=RUbZ1f 牙膏裡面的氟有害?氟化物質致癌,損害神 經;松果體也被醫學界稱:第三隻眼,有什麼 奧秘。|(2023.04.14) 健康1+1·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live/HvWJ7fIHASQ?si=LrDhiT-QvZogcXSa 我們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東西中,氟化物被加入牙膏和漱口水中。在一些國家,氟化物甚至被添加到飲用水 中。 但是,為什麼牙膏說不要吞嚥呢?這個獨特的元素會不 會有點有害?為什麼氟化物這個被科學界和醫學界廣泛接受 的東西會成為一個有點爭議的話題?這與我們的松果體和睡 眠週期有什麼關係? 轉貼:曼哈頓計劃解密:氟騙局 https://youtu.be/zf6UIrXGujc?si=pj-mNPBtdOyW744l 長久以來,電視廣告的宣傳、科學研究的報告都在告訴大眾"含氟牙膏能預防蛀牙"。這一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從沒有人去懷疑過"主流媒體"和"專家"的可靠性。因此,人們"放心"地使用含氟牙膏護齒,牙醫也"盡職"地給牙病患者的牙齒塗氟防蛀。 這一切如此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卻不料,隨著曼哈頓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計劃")機密文件的解密,這個謊言終於被揭穿。 BBC(英國廣播公司)前記者克裡斯托弗·布萊森,在調查了大量美國官方和軍方在1997年後解密的文件後,2004年底出版了《氟騙局》一書。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作為一種毒素,是如何在美國官方和軍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的。 "氟化物經常被當作老鼠藥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加到人們喝的水裡。"—克裡斯托弗·布萊森 氟的危害歷史 1764年,德國化學家馬格拉夫發現並製成了可以用來蝕刻玻璃的"螢石酸"。1771年,瑞典化學家捨勒對螢石酸做了系統的研究,但當時很多人並沒把它當作一種新酸,而是實驗中所用酸的副產品。當鹽酸被人們發現是氫和氯的化合物後,人們才意識到螢石酸是氫和另一種新元素組成的。但在分離氟單質的道路上,許多先行者中毒倒下了。 製成了無水螢石酸的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和泰納爾的身體深受其害,瑞典的化學大師貝采利烏斯對此也是一籌莫展。直到1886年,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用老師弗雷密的電解方法終於制取並收集了極為不穩定、難以控制的氟氣,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氟氣是一種黃色氣體,它是電負性最高的元素,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幾乎可以和世界上所有有機和無機物質發生反應,連金和鉑都不例外。所以,氟的毒性很大,腐蝕性極強,它的強氧化能力和熱效應以及反應生產的氫氟酸(HF,螢石酸)會極大地破壞人體組織和器官。 上世紀40年代,是美國工業戰後實現大躍進的時期,煉鋼廠、煉鋁廠、煉油廠都把氟當作重要的工業原料,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含氟廢料和廢氣,導致很多工廠中的工人和廠區周圍的居民,因為受到污染而向工廠提出訴訟。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1946年的一份報告上說:氟和皮膚中的水分反應可以產生氫氟酸,而氫氟酸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可以導致深度燒傷,難以治癒。而且在管道、閥門和其他設備上沉積的氟化物也極為危險,所以一定要盡可能不要呼吸、吞服或接觸。 1946年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正準備接受已經完成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所有資源,他們怎麼會那麼關心氟?事實上,從二戰開始,氟就被大量用於各種特殊軍事目的。 1940年,德國法本工業聯合公司建立了多個氟電解設備,開始大規模生產氟,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德軍最高統率部秘密生產新式炸藥三氟化氯。而在美國,氟被用來生產六氟化鈾,六氟化鈾被加熱後,可以被用於鈾235和鈾238的分離提純。可以說沒有氟,就沒有丟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至今,氟的一個主要用途,還是用於核能工業中的鈾分離。 為了製造原子彈,美國製造了大量的氟。作為毒性最強的化學品,氟迅速成為危害工人和工廠周圍地區百姓的一個重要威脅。紐澤西州南部深水鎮的一些農民把當地杜邦公司的一家化工廠告上了法庭,因為這家為美國政府製造氟的工廠釋放的煙霧毀掉了他們的果園、農田和牲畜。 此事給生產氟的工廠敲響了警鐘,為了不被問責,許多工廠開始琢磨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美國鋁業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弗朗西斯·費裡給梅隆工業研究院的傑拉德·考克斯寫了封信,建議考克斯給氟說好話,提倡氟對牙齒的保護作用,並讓他推薦在飲用水中添加有美國鋁業公司出產的氟化鋁。於是考克斯在1939年提議,在公共飲用水中加入氟,以保護公眾的牙齒。 "公共關係學之父"愛德華·伯奈斯為美國煙草公司工作,曾在1916年成功完成號召婦女吸煙的項目。愛德華·伯奈斯曾說,"只要能讓醫生站到我們這邊,我們就能讓公眾接受任何觀念,因為醫生在公眾眼裡是最權威的,不管他實際上知道還是不知道。"這個擅長公關的學者,也給美國公共衛生部和紐約衛生局建議,利用牙齒健康和氟之間的關係來推廣氟的安全性。 作為羅切斯特大學毒物學系的系主任,曼哈頓計劃的首席毒物學專家哈羅德·霍奇對氟的毒性做了專門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報告早就足以把美國政府因為氟污染而告上法庭。但他所做的恰恰相反,為了維護氟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霍奇開始頻頻在電視上出現,向公眾說明氟濃度在1ppm以下是安全的。 在霍奇寫給曼哈頓計劃放射安全顧問斯坦福德·沃倫上校的信裡,他提醒美國政府應該開展"氟保護牙齒"的宣傳,來抵消氟污染所造成的恐慌。 在傑拉德·考克斯的提議下,在哈羅德·霍奇的保證下,在愛德華·伯奈斯的遊說下,氟被廣泛宣傳為一種在低濃度下對兒童十分安全的化學物質,而且它還對牙齒有好處。這種宣傳攻勢消除了許多醫生和專家的防備,讓他們認為氟既然對兒童都無害,對工人就更無害,從而不願在法庭上給工人佐證。這個辦法幫助美國的大企業免除了許多官司。 狄恩牙醫也發表了他的一篇關於氟的論文,說氟是使若干社區居民蛀牙減少的原因,把氟加入自來水和塗氟劑、吞氟錠變成了主流醫療蛀牙的方法。狄恩牙醫最後入主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牙科部門,該部門在過去60年來,鼓勵氟在預防蛀牙使用上簡直不遺餘力。與此同時,美國公眾開始從各位科學家嘴裡聽到這樣一個消息—"氟可以保護牙齒"。 即便是在哈羅德·霍奇的晚年,他還希望他的徒弟—菲洛絲‧木蘭妮克斯博士的研究能給氟提供更多正面的支持。起初菲洛絲對氟並不感興趣,因為除了從電視廣告上知道它對牙齒有好處外,她不覺得氟有什麼需要研究的。可是,菲洛絲最終的研究,毀了她和這個實驗室的前程—因為她發現的結果與希望恰恰相反。 菲洛絲發現,氟可以跨越實驗鼠的血腦屏障,影響到實驗鼠的大腦,進而影響到它們的行為。實驗結果顯示,氟對大腦和中樞神經都有損害。當時她的老闆對她說:"你和50年來牙醫和其他人發表的研究—即"氟是有效而安全的"對抗,你肯定是錯的。如果你發表這篇論文,國家牙科研究所將不可能再給我們任何資助。" 當1990年的10月,菲洛絲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報告她用老鼠及最新的電腦分析技術測得的,無可置疑的氟中樞神經毒性時,當場受到非常多的科學家的質疑與攻擊。 事實上,當菲洛絲的論文發表在《神經毒物學和畸形學》上之後,弗西絲牙科研究中心便真的再沒和她續約,她最後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開始在飲水中加氟,到了6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陸續開始在自來水裡加氟。 中國於1965年開始在廣州飲水中加氟,由於後來氟斑牙的大量出現,在1983年取消了。但加氟在美國一直長盛不衰,現在整個美國有66%的飲用水是加氟的。難以置信的是,飲用水加氟竟然被認為是20世紀公共衛生領域10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布萊森記者說,與其說飲水加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項重要成就,不如說它是公共關係策劃領域的一次經典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出的氟化物還有哪些呢?大家還記得「特氟龍」、「氟利昂」冷媒這兩樣東西嗎?早在特氟龍發明之際,質疑此材質在攝氏200度左右會分解成有毒物質的論說就已經出現,可是真相被掩蓋,到最近才被曝光。使用於電冰箱、汽車的有螢光綠的冷媒,也就是破壞地球臭氧層的罪魁禍首「氟利昂」,終於在幾年前也被禁掉了,只在黑市上還存在。這些氟化物,可讓那些像杜邦公司一樣的化學製造商飽賺多年。 一些積極從事環境保護的科學家,在最近幾年才理解為什麼這些氟化物未在他們的名單上出現─原來這些化工生產廠商隱藏了真相和氟對員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實情。 氟的最終危害目標 松果體一直對直覺力和超感力有著關鍵的影響。但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松果體,而且他們的松果體也是休眠並萎縮的狀態。 人體的松果體(Pineal Gland)位於人腦的中心部位,僅有米粒大小,形狀就像一顆松果。科學家透過對人體大腦解剖和對現代胚胎學理論的研究發現,人類確實存在有第三眼,而在大腦中目前已經退化的松果腺體,就是人類神秘的第三隻眼所在之處。 有大量證據表明,松果體是有感光組織架構基礎的,而且有完整的感光信號傳遞系統,充滿視網膜色素的松果體常被人稱為"第三隻眼"。科學家發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魚
    3 人回報1 則回應10 個月前
  • “第一先賢”俞大维 抗戰期間的俞大維 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 摘要:唯一非黃埔系出身的國民黨防長,始終未加入國民黨,也從未對任何人談及個中緣由。 俞大維,何許人也?當下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其人其事的恐怕不多。俞大維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21歲時到哈佛大學攻讀數理邏輯,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到德國大學攻讀數學及德國哲學。取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後俞大維便留在德國進行兵器及戰略研究。 後來,他婉言謝絕美、德等國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國,要爲中華民族效力。 俞大維是一位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又是一位深有造詣的兵器彈道專家。 他于1933年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1946年初任交通部長,1949年赴台,1954年在台灣出任“國防部長”。1993年7月8日因病於台北辭世,享年96歲。 科研前輩,“第一先賢” 由於海峽兩岸的長期隔絕,信息阻斷,對大陸人來說,俞大維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在介紹此公生平事迹之前,我想援引1999年9月18日下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研制“二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二十三位科技專家大會上代表受獎人員所致的答謝詞及感言中的一段話,相信讀者朋友看了錢學森對他的高度評價,就會對俞大維這位“第一先賢”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和了解。 錢學森說:“今天受獎者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科學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隊及第三代梯隊,我們第一代梯隊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張成績單,算是對國家的期望有了一點交代。在此我要特別告訴大家,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永遠感恩與懷念的,由於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有今日的開花結果,以豐碩的成就呈顯在國人面前。” “今天我們能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要特別感恩和懷念三位先賢前輩,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锷、姚相斌、孫家棟、黃緯祿、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均系在俞大維的兵工廠及研究機構工作或資送出國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 聽到這裏,在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報之以熱烈的掌聲。這段顯示我國科學家尊重曆史、實事求是和嚴謹治學態度的講話,在台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疑爲溝通海峽兩岸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錢學森首先表示“感恩和懷念”的三位先賢前輩都是台灣學貫中西的著名科學家,他們是:俞大維先生、吳大猷先生和翁文灏先生。 錢學森說:第一位先賢是俞大維先生,他是以學者(哈佛大學數理邏輯博士及德國柏林大學彈道學專家)身分受邀從政,於一九三三年初擔任國府時代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主管全國軍火武器之研發與生産制造。俞氏上任後,深感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從德國、瑞典及捷克等國購買武器,彈藥、槍炮材料,引進有關科技,大力整頓金陵、漢陽,鞏縣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廠之生産方法,革除陋習,並有獨到的創見與建樹: 第一點,他深知工業的發展,要在科技研究發展方向紮根,所以在“九一八”東北事件後、抗戰軍興之前,即成立許多研究發展機構,如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炮兵技術處、航空兵器研究所及軍用車輛研究所等,並高薪聘請德國彈道學權威克朗茲(Cranz)博士來華教導並協助工作相當時日,同時在國內延攬理化方面專才隨克朗茲工作,他培育了許多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點,他深知軍品的品質,關系到整體的戰力,必須提升制造能力,建立軍品規格與檢驗制度,於是在各兵工廠設立工具、樣板工廠,加強制造能力與産品精度;由各研究機構,會同兵工署技術幕僚,訂定各項軍品的規格及機械産品的圖樣法規,並建立産品驗收制度,再由驗收零件成品,進而作配裝半成品檢驗,再進而建立整套品控制度。 第三點,他深知工業管理經濟效率的重要性,而督導工業,掌握效率的重點在成本會計制度的建立,兵工署首先推行軍火彈藥生産的成本會計制度,全國各生産工廠及大企業多紛紛仿效,在當年重慶大後方蔚爲風氣,對我國工業水准的提升有深遠的影響和助力。 當年留學歐、美及日本等國的理工學人專家,國內各大學出身之理工科人才以參加國防科技研發及武器彈藥生産工作爲報國之志,並引以爲榮! 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戰爆發,俞氏奉命將全國二十多個兵工廠遷移到大後方,抗戰八年期間,國軍作戰所需輕兵器和彈藥不曾短缺;而兵工廠也培育了大批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孫家棟,黃緯祿,以及未受獎的火箭專家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等人均曾在俞大維領導下的兵工廠及相關的研究機構打下了堅實的兵器設計與制造本領。 錢學森接著說:在我國導彈研發領域中,我錢學森不過是理論上及精神上領導者(Theory and Spirit Leader),而在硬體設計、工藝、實際生産制造(Hardware, Design, Technology, Practic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等方面都是任新民、徐蘭如及謝光選這一批出身兵工廠的人,所領導的一群技術工人們的集體傑作成果。 俞大維主持兵工廠業務長達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譽。他是我國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灌溉、施肥的始祖園丁,我們不能忘記他。 錢學森的講話不僅告訴人們俞大維的生平事迹,而且告訴人們,中國大陸取得“二彈一星”的偉大成果,得益於後來到台灣的俞大維等先賢前輩們精心培育的人才。 俞氏家族,聲名顯赫 俞大維,祖籍浙江紹興鬥門,1897年生于湖南長沙,從小在湖南長大。祖父俞文葆,清代舉人;父親俞明頤,1905年總辦長沙開埠事宜,1906年補湖南辰永沅靖道,不久,他便補江西吉南贛甯道。 民國後,俞明頤曾擔任過中國最大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董事。母親曾廣珊,系曾國藩的孫女。俞大維曾任台灣國民黨當局“國防部長”多年。子俞揚和,娶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爲妻,有俞祖聲爲後。妹妹俞大彩是知名學者、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傅斯年的妻子。 俞大維與陳寅恪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連續同學七年。陳寅恪的母親是俞大維的姑母,陳寅恪的妹妹是俞大維的夫人,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祖父陳寶箴與俞大維的父輩、祖輩相交很深,所以,俞大維與陳寅恪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同學。 俞大維的長子俞揚和生於德國,是空軍軍官學校第16期畢業生。20歲時,在美國完成飛行訓練,回到中國,參加對日作戰。他參加空戰三十多次,最後壹次被敵機擊落,跳傘受傷,不能再服役,就離開了空軍,擔任民航駕駛員。 清正廉潔一心爲國 與國民黨政府的其他軍政要員相比,俞大維最可貴的是清廉。美國作家芭芭拉·塔克曼女士在他的《史迪威》傳中對國民黨政府諸多要員頗有微詞,但卻多次以各種例子來稱贊俞大維廉潔公正,知識廣博。二戰時期美國駐重慶記者西沃道克·懷特曾在其著作《霹雳中國》中多次批評國民黨政府官員腐敗,卻極力推崇俞大維的清正廉潔。 俞大維在德國研修軍事期間,曾參與國民黨政府購買德國軍械事宜,十分認真,又十分清廉,被國民黨任命爲駐德國商務調查部主任,後來多次督導采購外國的軍需物資,直至回國以後。按照國際慣例,收取工廠回扣(那時叫“傭金”)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暗箱操作,更是數不勝數。 爲了防止弊端,凡是大規模的訂貨,俞大維都親自參與。1930年他奉命采購歐洲有名的博福斯(Bofors)工廠生産的75型山炮,他親自到工廠所在地瑞典去洽談。當時國民黨政府每年都向該廠購買12門這種山炮,廠方也照例爲他准備了12門,並告訴他將有一筆不菲的回扣。當他知道這筆回扣正好購買3台同樣規格的山炮以後,立即平靜地說:“希望你們趕工,15門山炮一齊交貨。” 這話讓工廠的上層人士大吃一驚。他們只知道俞大維諳熟軍械,精通外語,舉止儒雅,辦事認真,卻不知國民黨政府中尚有如此廉潔的官員,感動得不知說什麽好。他們希望交下這個朋友,但又不敢貿然送禮,工廠向政府報告此事,並提出申請,最後由瑞典政府贈他一枚勳章。回國後俞大維對此事緘口不提,直到四十多年後人們才有所知曉。 目光遠大培育人才 1945年11月,軍政部部長陳誠、次長兼兵工署長俞大維,邀請吳大猷(物理)、曾昭掄(化學)與華羅庚(數學)商談研究原子彈。 專家意見是我國毫無基礎,只能由培育人才著手。陳、俞采納此議,聘吳大猷、曾昭掄及華羅庚三人率領王瑞駪、唐敖慶(化學)、孫本旺(數學)及李政道、朱光亞(物理)於1946年赴美學習。他還以兵工署的名義向國外派了不少研修生,後來,這些人才爲新中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人才爲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正如錢學森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研制“二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二十三位科技專家大會上代表受獎人員所致的答謝詞及感言中講的那樣: “今天我們能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要特別感恩和懷念三位先賢前輩,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锷、姚相斌、孫家棟、黃緯祿、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均系在俞大維的兵工廠及研究機構工作或資送出國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 俞大維不僅重視培養人才,而且善於發現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寬宏大度珍惜人才,有人用訪、用、信、敬、宥五個字概括他的用人理念。 訪,求才必先多方訪察,慧眼識珠,擇優而用; 用,即推心置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敬,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禮賢下士,引爲知己; 宥,即部下有過,盡量予以教育,曉以大義,促使其提高認識,吸取教訓,更好地工作。 只要不是明知故犯,屢教不改,都盡量地予以原宥寬恕,給他們反思和改正的機會。他堅持善待人才,反對因瑕棄瑜,體現了他容才的胸懷和氣度。他曾對上司陳誠提及宥才的重要,對人才和部屬不必計較小過。 淡泊名利恪盡職守 1928年,國民政府初步統一全國,開始注重軍隊現代化。兵工署署長陳儀去德國考察,請俞大維回國任職。1929年6月俞大維返國,任軍政部參事。1930年5月,俞大維第二次赴德,任商務專員,負責采購軍備,並專門學習軍事,包括兵器制造、戰役分析,尤其是彈道學。他用德文寫了四十多本筆記,說:“這兩年學到的比哈佛三年學的還多!” 1932年,俞大維回國。1933年,他擔任兵工署署長並兼任兵器教官,陸軍中將。兵工署負責軍火制造及維修等。俞大維就任後,首先籌建新廠,加強生産能力,積極在德國大量采購機器、材料等。其次,建立研究開發體系。 成立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機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炮兵技術處、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處等,高薪聘請外國專家來華教導,同時在國內延攬人才隨專家工作,使武器研發在中國紮根。 如“兩彈元勳”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孫家棟,黃緯祿和火箭專家徐蘭如、沈正功、謝光選等人均在俞大維領導下的兵工機構學到了寶貴的知識,打下了堅實基礎。 再次,建立標准化生産和檢驗制度。要求産品的零件能夠互換。俞大維兼技術司長,會同各研究機構,制定各項軍品的規格及圖樣法規,加強制造能力與産品精度。並建立零件、半成品檢驗,進而建立整套質控制度。 選定從德國毛瑟槍改制的中正式步槍爲制式步槍,性能優越,堅固耐用,適合中國人體型。輕機槍則選定捷克式輕機槍,構造簡單,拆裝方便,故障甚少。重機槍選用德國馬克沁機槍,性能優良,水冷耐用,故障亦少。 三種步機槍口徑均爲7.9毫米,彈藥通用,簡化生産與補給。當時日軍三八式步槍和機槍的射程與殺傷力均不如中國自己制造的武器精良。經過四年准備,國軍已有數十個步兵師更換了新的制式裝備,所制武器精確性不遜于列強,並且適合中國人體能。1937年,抗戰爆發。八年抗戰中,俞大維自豪的是軍火供應從不匮乏,無人抱怨“彈藥沒有了”,當然這是指輕武器的彈藥,中國當時不能生産重武器。 俞大維壹生淡泊名利,始終把自己視作“老百姓”,他曾說:“我是個普通人,過著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的生活,所以老百姓相信的我都信。舉個例:我到北港媽祖廟去,看到一些善男信女抽簽、蔔卦、磕頭,我也跟著向媽祖磕頭,有人就笑我:‘你是學科學的,爲什麽也相信這一套呢?’我只簡單地告訴他:‘因爲老百姓磕頭,我也是老百姓。’” 書生領軍一幹十年 1950年3月,蔣介石任命俞大維爲“國防部長”。俞大維因耳病,未就職,改任駐美採購主管。1954年,再度任命俞大維爲“國防部長”。俞大維既不是黃埔出身、也不是國民黨員,當然談不上是蔣介石的親信、嫡系。但是蔣介石卻任命他擔任“國防部長”這樣的要職,實屬罕見。 俞大維最忌將時間耗費在開會與應酬上,上任第一天,講了五分鍾的話,就搭乘軍艦,到金門、馬祖、大陳巡視。他在職期間去大陳、馬祖、金門各島130多次,平均每兩周去一次,人稱“國防部長”的辦公室在金門。他的信條是“我不能去的地方,怎能派我部下去呢?”有一次爲上高登島,他被吊車吊上懸崖峭壁。台灣軍人給他的名字改了一字——俞大膽。 俞大維擔任“國防部長”,反對任人唯親,堅持任人唯賢;他說:“我用人就不問是否出身黃埔或行伍,只要忠誠能幹又肯幹者,我皆喜歡。譬如溫哈熊和我一樣,並非黃埔系統,且與孫立人在維吉尼亞軍校先後同學,又做過孫的部屬,曾有人二度征詢我意見,我都力薦他,若非我挺他,任其再努力想也難有出頭天。” 1993年初,俞大維皈依佛門,法號“淨維”。當年7月8日,俞大維駕鶴仙逝,終年96歲。去世前俞大維立遺囑,將藏書分爲兩類:軍事科學書籍全部捐贈“三軍”大學;文、史、哲及自然科學書籍全部捐贈台灣大學圖書館。據統計,僅捐贈台灣大學的書籍就有7000余冊。 終生不忘“知遇之恩” 縱觀曆史,君臣上下之間肝膽相照、推心置腹、彼此信任、親密無間如唐太宗李世民與著名诤臣魏征那樣的典型極爲少見。進入民國時期,蔣介石與手下的文官武將勾心鬥角,明爭暗鬥者也不在少數。但是,蔣介石與俞大維的關系卻是個例外。 俞大維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精讀古籍,博覽群書,更重要的是他以效法聖賢爲人生目標。 他曾向母親詢問曾國藩的做人處世的准則,老夫人說:“文正公一生嚴明治軍,謹慎治事,勤儉治家,恪守民族傳統美德,不近人情的事不做。” 於是,“不近人情的事不做”這一條成爲俞大維一生遵循、恪守不渝的接物、待人、處事原則,他在《九十隨語》中說: “一生中影響我最深的,是母親經常對我轉述曾文正公的一句話——不近人情的事他不做。我也是如此,不近人情的事,我不做。母親是曾文正公的孫女,這句話由母親說來倍覺平易深遠,我因而終身奉行不辍。” 他一生淡名利、重倫理、講情義、盡職守、辨是非、有擔當的高貴品質受到上下左右普遍的尊重和感佩。 俞大維與蔣介石並無淵源,他們的相識和交往是俞大維在德國留學和工作擔任駐德國商務調查部主任期間,由於蔣介石對德國的軍械裝備、軍隊訓練及有關業務都十分贊賞,而俞大維正是這方面的青年專家,自然被蔣認爲是可用之才。於是,俞大維爲了回來爲國家效力,不惜割舍了一段在異國的感情,帶著稚子獨自離開德國,回到祖國。 俞大維從兵工署長、交通部長,一直做到“國防部長”,在常人眼裏,一定會認爲他與蔣介石必然過從甚密,但據俞大維自己說,他與蔣介石見面機會多,但談話次數極少。 第一次與蔣介石正式談話是在漢口,蔣介石與俞大維談兵工署撤退的有關事宜。蔣介石看到俞大維把兵工署工作安排得有條不紊,又絕無政治野心,因此對他十分放心。此後,蔣介石便放手給他,所有兵工署的工作統統由俞大維全權處理,不予幹預,俞大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和形勢的需要,把兵工署逐漸建成一個生産、研制、開發新武器的基地,培養了不少人才。 俞大維是知恩圖報之人,他感到蔣介石如此信任、厚待自己,沒有在他身邊安排一個親信暗地監視他,或對他多方掣肘,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在國外所學的專長有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基於這些,俞大維深深感念蔣介石的知遇之恩。 抗戰勝利之後。當時兵工署尚未回遷,俞大維正在重慶侍奉母病,聯軍要求蔣介石速派深曉軍械的俞大維到上海視察並接收日寇一座重要的軍械庫。這件事使事母至孝的俞大維陷入兩難境地——接受任務,則擔心母病;婉拒調派,則有負公務。此時,他忽然想起西晉時晉武帝征召李密,李密寫給晉武帝的那篇感人至深的《陳情表》,於是俞大維仿照李密也寫了一份“陳情表”給蔣介石,稱自己“報國之日長,報母之日短”,請求蔣介石另派他人。 蔣介石不但沒有怪其“抗旨”,相反,派專機並配備了醫護人員將俞大維母子接到上海。蔣介石此舉不僅使俞大維能夠到上海履行公務,而且使俞母的病到上海得到及時和最好的診治,使俞大維得以忠孝兩全。這件事使俞大維對於蔣介石的恩德終生難忘,以至在蔣介石撤離大陸時俞大維毫不猶豫地隨行前往。 臨走時,周恩來曾通過俞大維在大陸的近親極力挽留他,俞大維表示,對於蔣家王朝的前途他很清楚,但若不報蔣介石的知遇之恩,便是“不近人情之事”,而“不近人情之事”他是發誓終生不做的。 俞大維的報恩主要是通過恪盡職守、做好工作來體現,並不是挂在嘴上,或者是時時跟隨左右。俞大維晚年曾對人披露,他的辦公室與蔣介石的辦公室有一道暗門相通,可以隨時見面,但是他們兩人誰也沒有用過這扇門,可見他們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除了對俞大維外,蔣介石對任何下屬也沒有如此信任過,所以俞大維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要報“知遇之恩”,要“士爲知己所用”。 蔣介石去世以後,每逢忌日或冥辰,俞大維必去慈湖陵園叩首謁陵,風雨無阻。晚年的俞大維行走不便,以輪椅代步,依然每年兩次謁陵叩首,常常感動得在場的謁陵群衆也隨之跪下。 1977年,俞大維身體大不如前,於1月20日立下遺囑, 其中第一段是:余追隨故總統蔣公四十七年,曾任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賴蔣公專純信任,得達成艱巨任務,知遇之感,永志難忘。 最後一段是:余去世以後,遺體火化。不舉行任何吊祭或紀念儀式,亦不得收受親友赙贈,骨灰由長子揚和駕機撒於金門海面,先飛過故總統蔣公之陵寢及故副總統陳公之墓園,以致余最後之敬禮。由此可見俞對蔣的感念之情。但是,俞大維始終未加入國民黨,也從未對任何人談及個中緣由。俞大維退休後,曾有一位台灣要員拜訪他,要介紹他加入國民黨,他平靜地從容回答:“人都老了,何必再學吹鼓呢!” 晚年的俞大維一直生活在台灣,對兩岸關系十分關注。他曾對人表示,希望兩岸和平,不要再起幹戈。還說,凡是打過仗的人都不願意看到戰火重燃,因爲戰爭只能帶來災難,對誰都沒有好處。 如果俞大維先生健在,看到海峽兩岸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致力於祖國統一大業,看到兩岸堅冰逐漸消融,看到兩岸人民的交往日趨頻繁,看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前景,憑他對中華民族的滿腔熱忱和無比忠誠,他一定是倍感欣慰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