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BA.5傳播力比Omicron強 醫師籲6種戶外「NG行為」須注意
2022-07-25
國內疫情趨緩,但有專家擔憂BA.4、BA.5病毒會讓疫情再起。醫師表示,BA.5病毒具有高傳播力,還是要小心,他也揭露BA.5在戶外傳播的6種NG行為。
重症醫師黃軒25日在臉書發文說,BA.5病毒比Omicron更容易傳播,「也就是說你我都有可能被傳染到BA.5病毒,尤其是傳染的症狀99%是輕症狀或無症狀的。」
黃軒表示,民眾在戶外要注意6種NG行為避免感染BA.5,有「沒有戴口罩」、「近距離面對面」、「長時間和確診患者説話」、「在下風處」、「進入擁擠的店家或公車」、「沒有接種疫苗」。
黃軒補充說明第3點「在下風處」,「也就是說上風處,有人咳嗽、他的飛沫隨風流向你在下風處。」有研究指出,在戶外風向是病毒飛沫傳播的管道之一,「另一篇研究發現:除了風向,還有風速,溫度,濕度,這些都是增加戶外環境病毒傳播的媒介。」
黃軒表示,有研究發現,在戶外演唱會被感染的確診者,有75%都沒打過疫苗。他呼籲民眾想防範BA.5病毒的戶外傳播,要打疫苗「加強劑」、戴口罩、勤洗手,更要保持社交距離。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確實有在他的臉書發布這則訊息 網址:<iframe src="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ooihean%2Fposts%2Fpfbid0wsb6kip3Knikaohe1EKv2gsF7N8m4kS9Hk3mf74vKN3XzHwmNqTh8Kdw8CMhQEf2l&show_text=true&width=500" width="500" height="703" style="border:none;overflow:hidden"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iframe>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表示有朋友二度確診,該朋友已打滿三劑疫苗 (AZ+AZ+Moderna),無慢性病、喜愛戶外運動、沒有抽煙,不過仍在第一次確診之後25天內二度確診。 而且第二次確診的症狀比第一次明顯且嚴重,CT值還有18,病毒量高,且喉嚨痛、聲音沙啞、全身酸痛等症狀都相當明顯,吳昌騰醫師提醒不可輕忽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要以為真的有「無敵星星」。 暑期天氣炎熱戴不住口罩、旅遊移動飲食等活動都恢復,而目前每天仍有2萬多人確診,指揮中心20日已宣布成人、幼兒疫苗相關接種指引,面對新一波BA.4、BA.5的變異病毒疫情,不可大意。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今日話題 EpochTimes 大紀元 A6 專家:疫苗打越多越易染XBB毒株 【記者呂適約/綜合報導】隨著 中國的疫情惡化,公共衛生專家就 Omicron 變異株 XBB 發出警報,越 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反覆接種疫苗反 而更容易感染 XBB,甚至使中共病 毒(COVID-19)快速進化。 《華爾街日報》月初刊登社論文 章指,研究表明,頻繁的施打追加 劑,以對抗新變種病毒,正在加速病 毒的變異,實際上加速病毒傳播。 社論作者芬利(Allysia Finley) 的文章借鑑了《自然》(Nature)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壬寅年十二月十六日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反覆接種疫苗反 而更容易感染 XBB 毒株,甚至使中共病 ECOVID-19)快速進化。(中央社) NEJM)上的研究。她對不斷開發新 的疫苗加強劑對抗新變種提出質疑。 「我們正在教病毒如何躲避我們對抗 病毒傳播的武器」。 芬利表示,「我們沒有將增強免 疫力的工作重點放在最危險的人身 上,而是追求一項不顧風險的普遍疫 苗接種戰略」,芬利解釋說,「 這加 速了變異過程,實質上是浪費了我們 對病毒的暫時優勢。」 中共病毒變異株在2021年 11 月 Omicron 出現之前只有四種: Alpha Beta Delta Gamma 但 Omicron 的多種變種如此快速 張 且同時出現是前所未有的」 2022年12月19日發表在《自 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病毒 似乎已經發生突變,變得更容易傳 播並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引起的抗 體。研究還認為,疫苗能訓練免疫 系統記住並擊倒原始病毒株,但對 於新病毒株,免疫系統的反應就不 那麼有效了。 目前尚不清楚 XBB 是否更致 命,但它已經能夠躲避先前感染和疫 苗產生的抗體。《自然》雜誌的研究 表示,目前的群體免疫和 BA.5疫苗 追加劑對預防感染 Omicron 的系列 變種「可能無效」 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多次接種 疫苗的人甚至更容易感染 XBB。世 界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克利夫蘭診 Clinic)2022 年 12 所(Cleveland 月17日,發表在醫學預印本資料庫 MedRxiv 的一項研究發現:染疫風 險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接種疫苗劑量 而增加。追加劑打得越多,易感染性 就越高 。 研究顯示,接種三劑追加劑的人 染疫的可能性是未接種疫苗者的3.4 倍,而接種兩劑的人感染的可能性為 未接種者的2.6倍。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新光醫院醫生說的很棒,連來賓都頻頻說原來是這樣子啊! 他說: 1. 疫苗的保護力:以AZ為例,70%的真正意義是,如果100人接種,在傳染區活動後,結果有70人未染疫,30人染疫。 意思就是疫苗只是激發自身免疫力抗病毒,視各人反應來決定是否會染疫,而不是染疫的機率。若自身對疫苗的激發反應不佳,就會落入被感染的30人群體中。 所以,就算接種保護力95%的疫苗,若自身反應不足,還是會落入染疫的5%群體中。 2. 接種疫苗的好處:疫苗會激發自體免疫力,就算染疫也能減輕症狀,減少重症和死亡,減輕醫療負擔。 3. 疫苗的種類:傳統的滅活、次蛋白、腺病毒等疫苗,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實驗和實際運用,安全性和後遺症都沒有太大問題。 但mRNA疫苗是利用遺傳因子科學,針對RNA冠狀病毒開發的,短短一年通過第三期就緊急授權使用,尚屬未發藥證的不成熟藥品。 加上mRNA疫苗是否會對人類DNA造成遺傳性影響,目前都無法確認,還要長時間來驗證。 4. 病毒的變種:各類病毒無所不在,這個病毒是想把人體當宿主來生存,突變只是抵抗疫苗對它的傷害。通常傳播力越強的病毒,對人體的殺傷力就越小,否則就會像SARS,一下子把宿主都殺死了,只要封鎖傳播鏈,它們也就消失了。 所以,冠狀病毒會像流感病毒一樣,永遠跟隨著人類生存,很難被消滅殆盡。 5. 自身防疫:就算接種了疫苗,也不代表一定不會染疫,基本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洗手、少群聚都還是要做好。注重營養均衡、持續運動、常曬太陽、保持心情愉快,以提升自體免疫系統,就算染疫,就可能只是像感冒的輕症,或是沒有症狀。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1).什麼是Shedding(微粒脫落)? 棘蛋白從體液,呼吸,皮膚接觸,糞便散播到環境,傳播給未打疫苗的人的現象被稱為shedding,但正確的說法是transmitting(Dr.Sherri Tenpenny)。 https://reurl.cc/Lbe2X4 (中文翻譯稿請洽Dori) 全球心腎科方面發表最多論文 並有豐富新冠臨床經驗的美國醫師Peter McCullough 證實,接種新冠疫苗後棘蛋白會脫落至少2-4週: https://rumble.com/vkgj25--about-spike-shedding.html?fbclid=IwAR1XxkOaK-WHV-5J5fh53zgPSjMjnMyrDoazsIU2ODVNouZR3M89BsXQcfQ (2).什麼是棘蛋白? 棘蛋白是冠狀病毒的外殼結構,也就是只有病毒的大小,所以能隨空氣、飛沫傳播。 原本認為棘蛋白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詳見<認識冠狀病毒>: http://www.tzuchi.com.tw/home/index.php/2017-05-04-00-03-30/2017-05-04-00-12-41/2252-203-5 事實上,棘蛋白本身是有毒的,疫苗接種後,棘蛋白在全身血液循環: 解剖學病理學家、臨床病理學家、免疫學與生物學專家Ryan Cole的演講: https://rumble.com/vktil3-dr.-ryan-cole-vaccine-causes-blood-clot-and-spike-proteins-inside-are-toxin.html (3).為什麼打新冠實驗針,會散播棘蛋白? 新潟大學醫學部榮譽教授 岡田正彥,為您詳細說明: https://gnews.org/zh-hant/1348168/ (4)被Shedding會有什麼反應? 目前由歐美臨床發現已知的症狀,加上台灣陸續也有人反應出現同樣的症狀包括以下: 1.頭暈、頭痛、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胸口疼、痠痛等感冒症狀 2.皮膚過敏、發癢 3.婦女經期紊亂、週期可超過四十天、停經者大量出血、流產 4.其它包括莫名出血、流鼻血、極度疲倦、身體不舒服 5.嚴重者有血栓狀況 6長期反應目前未知 Telegram 的Shedding電報群 https://t.me/sheddingcases 專門講shedding的英文網頁,裡面有很多案例 http://www.truthunmasked.org/p/stay-away.html
    9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稱「接種新冠疫苗並無法保證不會得到感染、也可能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為什麼還需要接種疫苗」,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 (一)齊嘉鈺表示,每個事情都可從多面向討論,傳言是從反向論述;但打疫苗雖不能百分百保護,還是有相對的好處跟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齊嘉鈺說,已知的科學證據和真實世界資料可知,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9成以上住院、重症、死亡的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感染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可能演變成重症,因此不是說因為「打了疫苗還是可能被感染」就不打。此外,雖然接種之後還是可能感染到病毒,但症狀是輕微的、病毒量比較低,傳染力相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會比較低。 齊嘉鈺表示,從公衛觀點,當社會中打疫苗的人愈多,愈能增加群體免疫,病毒就愈不容易傳遞出去。 齊嘉鈺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最讓人擔心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威脅。病毒會變種是因為每次病毒感染細胞複製,產生多次的突變,因此要想辦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止傳播鏈,就可以減少變種病毒的發生。整體來說,疫苗打得夠多的時候,病毒就沒這麼容易在人群之間傳播。 此外,齊嘉鈺說,接種COVID-19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社會中一定有些人沒辦法接種疫苗,如12歲以下的孩童、身體真的極度衰弱或正在使用特定藥品而可能不適合接種者,這些人必須靠旁人有接種來守護。 (二)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且對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也有很好的效力。就算是變種病毒,目前的研究資料也顯示,疫苗會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且對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效果仍在。 李秉穎說,傳言的部分說法確實正確,如接種疫苗,仍然應該戴口罩、做好其他的防疫措施;且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無症狀或輕微,但確實也仍有風險會把病毒散播出去。但傳言的說法像是疫苗「不能達到100分」就好像不及格,這是錯誤的邏輯。 李秉穎說,實際上,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讓人儘快脫下口罩或保證完全不被感染,而是要降低病毒威脅、減少負面衝擊。 (三)根據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對COVID-19疫苗的建言,疫苗研發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的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綜合以上,網傳稱「打完新冠疫苗,仍會染疫、仍需戴口罩」,推論為不需要打疫苗,為錯誤推論。傳言忽略接種新冠疫苗,能達到群體免疫,降低住院、死亡率等益處。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病毒疫苗,不提供免疫力、不消滅病毒、不能防止死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整理AZ、莫德納和輝瑞/BNT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 AZ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結果發現,AZ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 有症狀之感染,接種完兩劑疫苗的AZ 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第二劑14日後發生經實驗室確診且有症狀感染的機會下降 70%,表示疫苗效力為7成。另根據研究團隊在2021 Z2月9日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2月6日的結果,研究顯示疫苗效力為 67%,接種一劑後22至 90 天區間的疫苗效力為 76%。疫苗對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為100%。 莫德納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 14 天後,發生有症狀感染的機會降低 94%,顯示接種此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對避免重症的效力為100%。 輝瑞/BNT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接種完第二劑疫苗後7天的效力為 95%,接種一劑後對重症的效力為89%。 (二)齊嘉鈺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和疫苗在國際接種狀況,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於疫苗「消滅」病毒,從一些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疫苗之後無症狀帶病毒的狀況會降低、可減少病毒傳播。 (三)李秉穎表示,疫苗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對於提供保護力、避免重症和死亡有明確的幫助。 爭議點三、傳言稱,接種疫苗若有不良反應,不能向疫苗廠和政府索賠,政府100%免責,因為疫苗還是實驗性藥物,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她表示,目前能在台灣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授權的疫苗,因此,都是合法使用,並不如傳言所言,有「實驗性藥物」的問題。 楊秀儀說,如果民眾接種發生不良事件,可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協助,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要繳納一定的金額給救濟基金,因此,不管民眾是接種AZ或莫德納,只要發生不良事件,都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由專家審查、評估是否給予救濟。 楊秀儀說,「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是類似補償的概念,而不是賠償。國際先進國家,如北歐、德國、日本等,處理疫苗不良事件都是採「無過失」的概念來處理。如果受害民眾堅持要政府賠償,也可以提告,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告得成,因為必須舉證疫苗設計或製造有瑕疵或過失。 至於還在試驗中的疫苗,楊秀儀說,若還沒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疫苗,在人體試驗階段就出現接種受害狀況,就不是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處理,而是藥廠必須負責。 (二)李秉穎表示,民眾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疾病、降低疾病對生活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公共利益也大於個人,接種疫苗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利。但確實可能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或甚至有罕見的血栓發生。 對於這些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李秉穎說,傳言所稱,疫苗不良事件不能向政府或疫苗廠索賠,但這不是因為COVID-19疫苗是實驗性藥物,而是因為少數的不良反應個案難以預測,若接種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卻要藥廠賠償,恐怕沒有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 不過,李秉穎說,發生疫苗不良事件,不是政府、藥廠或評估接種的醫師的責任,但為了公共利益、降低個人損害,台灣訂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只要是食藥署授權使用的疫苗,民眾接種後發生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都可以申請救濟,經專家審查後,評估給予合適的救濟。但常見、輕微的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 (三)查核中心查找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法制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明訂,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綜合以上,民眾若接種新冠疫苗,若有嚴重罕見不良反應,可以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申請救濟補償,由專家審核。傳言稱「新冠疫苗為實驗性藥物」為錯誤說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20版】 一、專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能感染,且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但接種疫苗可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並形成社會群體免疫,減緩變種病毒威脅,並保護其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二、根據AZ、莫德納、輝瑞BNT疫苗等已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果,也能降低重症風險。 三、專家指出,接種疫苗若不幸有嚴重不良反應,依法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審議並評估是否給予救濟及救濟金額。 傳言提出10個疫苗問答,說明疫苗不盡完善之處,但錯誤推論到結論「不提供免疫力、不能防止死亡」,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最新清冠一號治療指引出爐 一療程10天縮短為5天 本文共933個字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2022/05/13 12:47 送出 清冠一號最新治療指引出爐,一療程10天縮短為5天。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清冠一號」最新治療指引出爐。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正式發函指出,為因應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複製速度快、病程短的特性,調整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用藥療程,從原先10天為一療程縮短為5天,且前3天藥物須用足標準劑量,並為使清冠一號公費治療發揮最大照護效益,特別建議使用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具有共病、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者,以及12歲以下兒童。 據了解,這次指引調整,為衛福部中醫藥司、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及八家製造清冠一號藥廠等,於本周三會議時,就公費清冠一號4月18日起提供居家照護個案後,臨床中醫師觀察治療情形,認為若提供足夠劑量的藥物,療程可從10天縮短為5天。 因此,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昨發函修正「臺灣清冠一號」臨床治療參考指引,說明清冠一號是針對病程較長、毒性較強的病毒株研發,原設定一療程為10天,臨床上對新冠病毒的武漢原始株、Alpha、Delta株均發揮效用。但Omicron變異株複製能力強、速度快及病程短的特性,而調整一療程為5天,且務必於前3天用足標準劑量,以免治療效力不足拖延及惡化病程。 該指引以往並未限定藥物的標準劑量,而這次調整也同時規範藥物劑量,因各家製造清冠一號的賦形劑不同,因此順天堂藥廠產品為一天20公克,其他7家藥廠產品為一天30公克。 最新指引指出,患者用藥後,病毒檢測仍是陽性且臨床症狀仍明顯,可再追加一療程,若患者病況已緩解,可改用健保科學中藥調理,對不同體質患者的臨床需求,也可以加用科學中藥輔助治療。同時因應疫情擴大,確診人數增加,特別建議使用對象應為65歲以上長者,具有共病、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者,以及12歲以下兒童。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說,一般來說,民眾感染Omicron後,病毒傳播高峰多持續7天,7天後病毒傳播力逐漸下降,而初期症狀多是喉嚨癢癢、喉嚨痛,但要經PCR檢測確診,往往病程已發展3天,此時再給予5天藥物,這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服用藥物劑量必須足夠,才可以抑制病毒。 陳潮宗說,雖然是強烈建議優先給予三大高風險族群用藥,但應不會影響其他民眾用藥,臨床醫師就是配合政府政策。目前清冠一號雖然仍有缺貨情形,但供貨情形已慢慢紓解,如同高速公路上發生車禍,造成車流回堵,雖然排除車禍,塞車的車流還是要慢慢紓解。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口交傳毒 夫妻兩人都罹癌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癌症也會傳染?而且是經由口交傳染?國內醫院發現,丈夫罹患咽喉癌後,太太也發現罹患子宮頸癌,雙方的腫瘤檢體中都驗出了致癌的人類乳突病毒(即HPV病毒 ),由於兩人行房時有口交習慣,可能是夫妻先後罹癌的禍首。 新光醫院婦產科最近在國際醫學期刊「婦產科醫學調查」發表一篇案例報告,佐證口交是導致夫妻間交互感染HPV病毒,讓丈夫罹患口腔癌、妻子罹患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指出,一名六十多歲的男子因罹患咽喉癌而接受全咽喉切除手術,一年後,他六十四歲的太太也被診斷出子宮頸癌,切除子宮。夫婦倆的腫瘤檢體,都驗出係感染同一型被醫界視為引發鱗狀上皮細胞癌的HPV病毒。 這兩對夫妻的性行為頻繁,口交習慣更長達二十年以上,研判是因為口交埋下罹癌禍根。 知名的「英國醫學期刊」日前也有研究指出,已開發國家經口交傳播HPV病毒導致頭頸部癌症的病例快速上升,建議應考慮對男女幼童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阻斷人類乳突病毒的傳播。 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頭號癌症,每年超過五千四百人罹患此病,一般認為口腔癌的元凶是檳榔與菸,但專家指出HPV病毒也是重要因子。 細胞遭到HPV病毒感染後,病毒基因會使細胞生長規律失控,修復的過程容易突變,形成癌前病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形容:「就如同車速失控,容易出車禍一樣!」 近年來,HPV病毒引發的口腔癌、咽喉癌、肛門癌都呈直線成長趨勢。醫師表示,除了口交外,異性戀採行肛交的人數超越了同性戀,也是警訊。 「這是一個文化的疾病。」曾志仁表示,皮膚黏膜的破損,會大幅增加HPV病毒感染風險,不但肛交容易使肛門黏膜受傷,因為口腔中常存在傷口,口交就容易造成HPV病毒感染。 曾志仁提醒,HPV病毒男傳女的風險是女傳男的八倍;若是經由肛交與口交,男女互傳風險則相同。一旦性伴侶得到口腔癌或子宮頸癌,他建議另一半就要做口腔檢查或做子宮頸抹片,如果沒有遭HPV病毒感染,應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或HPV疫苗,並落實戴保險套、不肛交與口交的安全性行為。 另外,公共廁所與浴室也是傳染媒介,民眾應避免使用公共毛巾、勤洗手,洗完手後應用擦手紙推開門把,因公廁門把也很容易帶有HPV病毒。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重要資訊》 可怕!美國流行病專家全副武裝坐飛機,仍感染新冠,只因忽略了這個! 新冠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時間一長,外面的世界逐漸恢復色調,人們開始就放鬆,以至於忘記,病毒,一直都在。 不管疫情是否真的過去,北美大陸要重開,已是趨勢。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現在的防疫措施,真的夠嗎?美國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Joseph Fair),就用親身經歷警示人們:新冠病毒面前,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據美國NBC News 5月14日報道,42歲的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於近日確診新冠病毒,並已入院治療。費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在飛機上接觸到病毒的。 作為常年與病毒為伍的病毒專家,費爾已經十分注重防疫措施,上飛機前,費爾就全副武裝~》全程戴著N95口罩、手套,一刻都沒有摘下,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用洗手,保持雙手清潔。 下飛機後,費爾哪兒也沒敢停留,直接回了家。沒想到3天後,費爾開始出現新冠疑似症狀,且急速惡化。到醫院一查,自己竟然確診新冠! 左思右想,費爾猜測自己是因為沒有戴護目鏡,病毒從眼睛進入身體,進而感染新冠肺炎的。 「正如我一直告訴人們,我們在飛機上必須最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防止病毒從鼻子和嘴巴進入身體。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眼睛進行傳播,但平時我們都比較重視呼吸道防護,對眼睛的傳播關注不夠。但是你知道嗎,病毒接觸到你的眼睛,一樣會感染新冠肺炎。我就是這麼被感染的⋯」他在接受美國節目Today Show時表示。 剛剛出現症狀時,費爾也沒有在意,直到身體情況惡化,才叫了救護車。沒想到一到醫院,醫生直接將他診斷為危急病人。所幸13日晚,費爾情況好轉,目前還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最新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眼睛內留存長達數周。意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透露,一名65歲新冠患者在首次出現症狀後,接受病毒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經結膜檢驗,醫生發現新冠病毒在她眼睛里持續呆了21天! 早在3月1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就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且病毒會在感染1天後,從結膜轉移到呼吸道和其他組織。 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的症狀多為咳嗽、發燒、胸悶、呼吸不順等等,傳播路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專家如此強調,人們須在外出時佩戴好口罩或其他遮蔽物,覆蓋嘴巴和鼻子。 但隨著「無症狀感染者」的增多,新冠患者的症狀也越來越多。此前,爆發新冠疫情的美國華盛頓基爾克蘭生命護理中心一名護士就透露,她觀察到幾乎每一位新冠病人都有紅眼症狀。 通常而言,紅眼症可由許多細菌和病毒引起,且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雖然全球各地接連出現新冠患者也有紅眼症狀的現象,但比例相對較低,未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人類在拼命研制疫苗,卻始終趕不上病毒發展的速度。如今,「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面對看不見的病毒,我們只能打起12分精神,一刻都不能放鬆。嘴巴、鼻子、眼睛,反是病毒能夠趁機而入的地方,都必須做好防疫措施,勿讓一時的輕心,斷送了寶貴的生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新冠病毒襲台,台灣每日確診都是破萬確診,政府配套措施不足的情況下,民眾多半都只能靠預防自保。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有研究指出,每天漱口、漱喉嚨可以有效減少喉中的病毒量,也能減少重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在居隔期間,可以一天四次的用自來水、食鹽水、漱口水漱口降低病毒量。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表示,台灣目前有上百萬學童沒有打疫苗,而化學週期表中的「氟氯溴碘砈」都有殺菌效果,台灣自來水中約含有0.2ppm氯,尤其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漱口漱喉嚨對於減低症狀應會更有效。 許多確診者在隔離期間,病情都會急轉直下,建議每天早中晚、睡前都用自來水或食鹽水、漱口水漱口與喉嚨,若有陽台也能曬太陽,增加免疫力,降低重症的可能。 日前曾有網路消息指出,「用漱口水,加溫開水跟少許鹽巴,然後裝在噴鼻子的容器,噴進去後水會流到喉嚨去,應該對新冠肺炎會有預防跟治療作用」,已經被反駁。國外有研究對於漱口水消毒力確實可達九成,但與此消息無關,因為該實驗並沒有把漱口水加入洗鼻液中,請民眾多加注意。
    3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黃重德發現 新冠病患使用口腔消毒液症狀顯著改善 記者楊青/洛杉磯報導 2021-04-16 15:52 南加大知名流行病專家黃重德醫學博士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口腔消毒液對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感染遏制效果達到近90%。該項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發現近日登上知名醫學病毒學雜誌,引起大型生化和製藥公司關注,國際病毒學界邀請黃重德擔任今年11月在瑞士蘇黎世舉辦的國際臨床與藥物微生物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nical &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主講人。 黃重德的論文「在COVID-19患者中使用氯西丁根除口腔和咽喉病毒(Use of Chlorhexidine to Eradicate Oropharyngeal SARS-CoV-2 in COVID-19 Patients)」近日在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發表,受到病毒防治和大型藥廠關注。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特別致電黃重德,表示對其研究成果印象非常深刻,並探討未來合作前景。 黃重德的研究發現,住院的新冠病患在使用氯西丁(Chlorhexidine)口腔沖洗和後鼻咽噴霧後,症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住院患者在每天兩次使用氯西丁,在四天後比完全沒有用藥的病患效果明顯改善,60%的病毒和感染症狀消失。如果在口腔沖洗的基礎上加上喉嚨噴霧,效果增加到86%以上。研究同時發現,氯西丁是目前COVID-19預防指南中簡單而安全的防疫補充劑,在減少疾病傳播方面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黃醫師表示,氯西丁是牙醫診所經常使用的一種口腔消毒劑。在新冠病毒開始橫行全美後,他開始對此一消毒劑深入研究,目標是看此一消毒劑是否對新冠病毒有效。在過去十個月,他最初選擇了800名新冠病患病人作臨床試驗,400人合格,最後剩下200人做分析。結果發現氯西丁對新冠病毒的預防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在口腔和咽喉的深度使用後,效果相當好。在口腔使用氯西丁數天後,病人唾液中的病毒全部消失。 黃醫師同時對一線護士進行試驗,在感染高峰期間四個月中,天天使用氯西丁清潔口腔的護士沒有一人感染;而同樣周期中沒有使用氯西丁的護士,感染率幾乎在一半左右,甚至有人死亡。 黃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沒有發現這一藥物的副作用,唯一的可能是會在牙齒上留下一些小斑點,但刷牙之後就可以消除。氯西丁可以通過醫生處方獲得,也可以在藥店購買,被視爲較爲安全的藥品。 黃醫師表示,隨著疫苗大規模施打,各地疫情已緩解很多,但還是不能放鬆防疫警惕,最好每天使用氯西丁清洗口腔,每天兩次噴霧喉嚨;去不安全的地方或坐飛機出行後,馬上使用此藥清潔嘴巴和喉嚨,每次10-15CC足夠。 他的研究發現,即便是被別人傳染上病毒,如果及時使用氯西丁清洗,不但情況會好很多,而且大大減少傳染給別人的可能,因爲病毒通常在口腔進入咽喉和鼻腔平均5.2天後才會發病,如果在此期間消滅病毒,就不會出現陽性感染。
    1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