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6 個月前
分享:肌肉與關節修補保養
*原型食物:蛋白質、膠質、水、抗發炎食物

均衡飲食可以有效的補充骨骼、肌肉所需的養分,尤其在運動過後30分鐘內攝取適當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可幫助肌肉的生長,例如:水煮蛋或茶葉蛋、含糖豆漿或牛奶、地瓜或御飯糰。

膠質食物可以使皮膚保持彈性,滋養軟骨、潤滑關節,例如:秋葵、黑木耳、白木耳、果凍、豬腳、雞爪等,或是富含蛋白質及維它命C成分的食物。不過要留意動物性膠質食物,不可攝取過量,以免增加膽固醇。

隨著年齡增長水份容易流失,軟骨中也因含有許多水分,才能保持彈性,平時應補足水份,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足8~10杯水,可緩解80%的關節疼痛。

抗發炎食物可以增加身體免疫力,幫助運動後肌肉的修復,例如:薑黃、莓果類(花青素)、深海魚類(omega-3脂肪酸)、花椰菜(蘿蔔硫素)、蕃茄(茄紅素)、綠茶(兒茶素)…等食物。

*保健級食品: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軟骨素

雖然在原型食物裡我們都可以攝取到關節所需的養分,但很多成份人體是不易吸收,或吸收效率不高,並不能達到效果,大量食用也有膽固醇過高的疑慮。由於人體關節軟骨除水外,膠原蛋白佔剩餘乾重60%,其中又以第二型膠原蛋白為主(佔比90%-95%),所以選擇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II作為膳食補充品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五十歲之後,別再粗茶淡飯~~ 在日本,越來越多高齡者被醫生建議「要吃肉」。 日本老年人幾乎不愁吃穿,但還是有不少人堅持粗茶淡飯最養生,每餐一碗白飯配醬菜,加上味噌湯就輕鬆打發。專家警告,長期營養攝取不足,死亡風險可能倍增,認知機能也會下降。 根據日本厚生省《健康營養調查》,年紀越大,營養不足,BMI20以下的狀況越嚴重,每五位80到84歲的老人就有一位被歸類為「低營養族群」,85歲以上的人則有1/3沒有攝取足夠營養。 《50歲之後,別再粗茶淡飯!》,告訴年長的朋友,吃得越清淡,老化就越嚴重。原因是老年人胃口變小後,三餐要是粗茶淡飯,熱量和營養素就會不足,免疫力因此下降。營養不足使得因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變大,「若高營養族群的死亡風險是1,低營養族群的風險就是2.5倍」。 「營養不足影響全身,甚至可能有致命危險,或變得生活無法自理」。 銀髮族缺乏營養的問題浮上檯面後,反對粗茶淡飯的聲音越來大。 《不想請看護,就停止粗食》,「老人健康的關鍵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是老化。若要抑制老化,粗茶淡飯不但沒有幫助,反會增加老化速度」。 精神科醫生、評論家和田秀樹也提到,「若對飲食失去興趣、忽略吃進嘴裡的食物是什麼的話,身體和心理都會變得老態龍鍾。日本人做事以認真著稱,認為忍餓、忍痛,甚至壓抑性欲是美德,有益健康,這其實是迷思。節制跟飲食是不同的兩件事」。 延遲老化的飲食方式,專家提出下列飲食重點: 1)每一餐都很重要 銀髮族容易缺乏營養,少吃一餐就會讓骨頭、肌肉虛弱無力。每一餐都要吃,年紀越大,食量越少,更要重視營養是否充分攝取。 2)三餐份量均衡 三餐份量平均分配,可以讓肝臟穩定合成白蛋白,使合成代謝反應安定運作。 3)食物選擇上,充分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並選取高抗氧化食物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含人體必需胺基酸,建議攝取量比國際飲食參考攝取量再多一些。抗氧化食物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老化速度。 4)不要只挑軟的食物吃 咀嚼能力反映身體的老化程度,為了維持咀嚼能力,建議選擇適當食物,每口食物慢慢咀嚼。 5)維持口腔環境的清潔 每半年到牙醫報到一次,檢查牙齒,洗牙保持口腔環境清潔,以維持咀嚼能力。 6)每週多外食幾次 積極創造想吃的欲望,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用餐,挑戰味蕾。 (引用出處: NHK 、 JA全農 、 JCASTヘルスケア 、 ソニー生命保險 )
    7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
  • 粗茶淡飯騙了老人 人過70無肉不飽 老中醫說:人過70無肉不飽!千萬別讓“健康飲食=粗茶淡飯” 騙了您! 50歲以後,您應該怎麼吃? 50歲以後,請停止粗茶淡飯。在過去,老年人不沾葷腥是一種教條,葷食是高血壓、高血脂、 高血糖疾病誘發的罪魁禍首。而現在,越來越多高齡者, 被營養學家、中醫師建議“要吃肉”。 為什麼呢? “老人健康的關鍵,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是老化。若要抑制老化, 粗茶淡飯不但沒有幫助,反會增加老化速度。” 年紀越大,營養不足,每五位80到84歲的老人就有一位被歸類為 “低營養族群”。85歲以上的人,則有1/3沒有攝取足夠營養。 原因是,老年人胃口變小後,三餐要是粗茶淡飯, 熱量和營養素就會不足,免疫力因此下降。營養不足, 使得因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變大。“ 若高營養族群的死亡風險是1,低營養族群的風險就是2.5倍”。而且,營養師慎重告訴您, 不吃肉的人比兩天吃一次肉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要高一倍哦~ 肉燉一小時,是營養寶庫 長壽之鄉:沖繩的長壽老人,都有吃肉的習慣。 他們基本上每天都吃肉,而幾乎沒有人患心血管系統的老年病。 他們喜歡吃肉,但制作方法卻與眾不同。不是頓頓炒肉、炸肉, 而是把肉煮2∼3小時後,在湯裡加上蘿蔔或海帶,然後再燉1小時 才食用。他們把這種菜叫 “營養寶庫” 。 這樣子的做法,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 其不飽和脂肪的含量明顯增加,膽固醇含量會大大下降。 這種肉既含豐富的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是延年益壽的營養佳品。 由此可見,影響健康的原因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人類的處理方式、 食用量。絕對禁吃葷菜,並不能保証健康長壽。相反, 可能造成蛋白質等營養素供給不足,而最終加快衰老,導致死亡。 所以,每人都應安排合理科學的膳食,在葷食方面不應取偏頗態度, 只有科學處理好葷素的關系,才能吃出健康,吃出長壽。 延遲老化的飲食要點 1、每一餐都很重要,紅肉白肉都要吃,但不多吃 老年人在吃肉(包括內臟)時,要掌握這樣一條原則:少量、 多樣化。肉食多樣化,可增添人的食欲。有人提出:“ 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2、三餐份量均衡 三餐份量平均分配,可以讓肝臟穩定合成白蛋白, 使合成代謝反應安定運作。 3、食物選擇上,充分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並選取高抗氧化食物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含人體必需胺基酸, 建議攝取量比國際飲食參考攝取量再多一些。 抗氧化食物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老化速度, 比如一些深海的魚。 4、不要只挑軟的吃 咀嚼能力,反映身體的老化程度。為了維持咀嚼能力, 建議選擇適當食物,每口食物慢慢咀嚼。 5、維持口腔環境的清潔 每半年到牙醫報到一次,檢查牙齒、洗牙,保持口腔環境清潔, 以維持咀嚼能力,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並發症風險。 6、每周多出去吃幾次 50歲以後,小編建議大家積極創造想吃的欲望。就算一個人, 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用餐,挑戰味蕾。一周來一次, 穿上最喜歡的衣服,帶上自己的伙伴們,出門享受一次年輕! 7、多燉少炒 在蒸、炒、燉、煲等烹飪方式中,最適合中老年人的是燉和煲。 謝謝! 還有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 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謝謝!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老化是由腳開始 黃帝內經:「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盈則身心健」。 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回流血液需藉著肌肉收縮,經微血管、靜脈回到心臟, 若腳的肌肉收縮差,擠壓動作弱,那麼下半身的靜脈循環變慢,血氧提供不足, 就會使靜脈血管內的代謝物(酸性物)增加,無法完全運回心臟,那麼就出現下肢腫脹、 腳冰冷、痔瘡、靜脈曲張,皮膚角質化變粗硬,趾甲沒光澤,塌陷、腳中風等症狀。 不愛走路就是不健康 不愛走路、不能走路就是不健康,當腳無法走路時,就成為被照顧者。造成國家、 社會、家庭的負擔。日本政府有鑑於此,於是全面推行「防止老年人被照顧計畫」, 主要目的是降低國家的醫療成本。 現代年輕人整天在電腦桌前,假日對踏青、爬山都沒興趣,街頭買個東西也騎摩托車, 有電梯絕不走樓梯,久而久之,腳不再有應有的肌力、敏感度與靈活的微調能力, 很年輕就會有從腳底開始,到小腿、大腿、髖骨、腰部、脊椎的痠痛。 要頂天先立地 單腳有26塊骨頭,雙腳有52塊骨頭,佔人體骨頭的1/4,又有56個關節,118根肌腱, 走路時雙腳承受身體的2倍重量,跑步時高達6倍體重。 腳如樹根,根要穩樹才不會倒,幹才會挺直。力發於腳,所以練武者最粗初幾年都是練馬步腳力, 方法是打赤腳使腳底放平,感受身體的重心,此時會覺得腳底好像黏住地面, 如同樹根雜紮地一般,有了往下的力量才會有力量往上,根愈深樹愈穩。 健腳的方法 每天用一點時間來健腳、護腳,那麼腳自然回報給你健康。 1. 晨起踮腳尖10秒鐘,訓練小腿肌肉群。練習5〜10次 2. 走路,20分鐘以上。 3. 腳伸直,腳尖往後板10秒鐘,練習5〜10次。 4. 腳趾抓毛巾,練習10〜20次。 5. 按摩小腿、大腿。 6. 正逆扭轉腳盤。練習10〜20次。 7. 敲膽經,膽經在腳的正外側。練習5〜10回 8. 腳泡溫水,10分鐘。 9. 揉捏腳趾頭。 常見腳的症狀 ◎ 腳冰冷 【原因】 血液循環不良、少走路、少運動,糖尿病、動脈栓塞,雷諾氏硬皮症,自主神經、 末梢神經容易收縮(女性的自主經易受活化所以手腳較冰冷)。 【處理】 ● 腳泡溫熱水20分鐘(太熱身體會利用能量來帶走腳部能量會傷心臟)。 ● 可吃龍眼乾、酒釀等。 ● 多走路、多運動。 ◎ 腳抽筋 【原因】 環境溫度低。 鈣質攝取不平衡。過度疲勞、腳趾受壓迫或受傷。靜脈曲張。 【處理】 ● 腳部保暖。 ● 由腳踝處往上輕輕按摩。 ● 不硬板抽筋腳趾,應先放鬆再將大拇趾往身體方向板。 ● 吃維他命B群。喝運動飲料。 ● 睡覺時腳部墊高過心臟。 ◎ 腳麻痺 【原因】 ● 糖尿病者;腳趾頭與腳盤會有麻痛、灼燒感。 ● 椎間盤突出者;從腰、大腿、小腿、腳部都麻 ● 化療者;具神經毒性,使身神經病變產生乏麻痺的副作用。 【處理】 針對上述疾病改善。 ◎ 腳跟痛 【原因】 ● 足底筋脈炎 ● 腰髖骨沒對位;走一走髖骨鬆開,不再壓迫腰椎,就不會痛。 【處理】 針對上述疾病改善。 ◎ 腳走久會痛 【原因】 ● 使用過度。 ● 關節退化。 ● 腰部神經受壓迫。 ● 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 【處理】 針對上述疾病改善。 ◎ 腳趾、踝、膝關節時常會痛 【原因 ● 走路太多。 ● 類風濕性關節炎(指頭關節變形)。 ● 痛風性關節炎。 ● 滑囊炎。 【處理】 ● 針對上述疾病改善。 ● 膠原蛋白、玻尿酸或葡萄糖胺。 ◎ 骨頭卡卡響 【原因】 ● 骨頭脫位。 ● 長期育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使骨骼結構變形。 【處理】 ● 多運動使肌肉有力。 ● 不要晚睡(滑囊液會減少) ● 膠原蛋白、玻尿酸或葡萄糖胺。 ● 吃木耳、山藥、秋葵、海藻、納豆菌、明日葉等多醣蛋白物。 如何買鞋 ● 買適合腳型的鞋子。 ● 鞋底要1.5公分以上,4公分以下。 ● 腳掌較高者:買楦頭較寬者。 ● 扁平足;高足弓鞋。 ● 試穿時要多走幾步。 ● 爬山:鞋底要硬、鞋墊要軟。 ● 球類;鞋底能吸收震動力。 ● 健走;後腳跟要有避震構造。 ● 不穿高跟鞋: 高跟鞋會增加膝蓋壓力,損傷膝蓋軟骨組織,引起關節炎。 ● 不穿人字拖鞋;因沒有包覆性,會使肌腱無支撐力而易疲勞。 歡迎轉傳分享~祝每位每天幸福 更多好文請加入<正能量https://goo.gl/eqLfOy> 🌈✨❤✨🌈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為了活著,別怪我愛吃肉! *粗茶淡飯是騙人**人過70無肉不飽* 老中醫說:人過70無肉不飽!千萬別讓“健康飲食=粗茶淡飯”騙了您! 50歲以後,您應該怎麼吃?50歲以後,請停止粗茶淡飯。在過去,老年人不沾葷腥是一種教條,葷食是高血壓、高血脂、 高血糖疾病誘發的罪魁禍首。而現在,越來越多高齡者,被營養學家、中醫師建議“要吃肉”。 為什麼呢? “老人健康的關鍵,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是老化。若要抑制老化,粗茶淡飯不但沒有幫助,反會增加老化速度。” 年紀越大,營養不足,每五位80到84歲的老人,就有一位被歸類為 “低營養族群”。85歲以上的人,則有1/3沒有攝取足夠營養。 原因是,老年人胃口變小後,三餐要是粗茶淡飯,熱量和營養素就會不足,免疫力因此下降。營養不足,使得因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變大。“若高營養族群的死亡風險是1,低營養族群的風險就是2.5倍”。而且,營養師慎重告訴您, 不吃肉的人比兩天吃一次肉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要高一倍哦。 肉燉一小時,是營養寶庫 長壽之鄉:沖繩的長壽老人,都有吃肉的習慣。 他們基本上每天都吃肉,而幾乎沒有人患心血管系統的老年病。 他們喜歡吃肉,但制作方法卻與眾不同。不是頓頓炒肉、炸肉, 而是把肉煮2∼3小時後,在湯裡加上蘿蔔或海帶,然後再燉1小時 才食用。他們把這種菜叫 “營養寶庫” 。 這樣子的做法,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其不飽和脂肪的含量明顯增加,膽固醇含量會大大下降。這種肉既含豐富的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是延年益壽的營養佳品。 由此可見,影響健康的原因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人類的處理方式、食用量。絕對禁吃葷菜,並不能保証健康長壽。相反,可能造成蛋白質等營養素供給不足,而最終加快衰老,導致死亡。 所以,每人都應安排合理科學的膳食,在葷食方面不應取偏頗態度, 只有科學處理好葷素的關系,才能吃出健康,吃出長壽。 延遲老化的飲食要點: 1、每一餐都很重要,紅肉白肉都要吃,但不多吃。 老年人在吃肉(包括內臟)時,要掌握這樣一條原則:少量、 多樣化。肉食多樣化,可增添人的食欲。有人提出:“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 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2、三餐份量均衡,平均分配,可以讓肝臟穩定合成白蛋白, 使合成代謝反應安定運作。 3、食物選擇上,充分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並選取高抗氧化食物。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含人體必需胺基酸, 建議攝取量比國際飲食參考攝取量再多一些。抗氧化食物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老化速度,比如一些深海的魚。 4、不要只挑軟的吃:咀嚼能力反映身體的老化程度。為了維持咀嚼能力,建議選擇適當食物,每口食物慢慢咀嚼。 5、維持口腔環境的清潔:每半年到牙醫一次,檢查牙齒、洗牙,保持口腔環境清潔,以維持咀嚼能力,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並發症風險。 6、每周多出去吃幾次:50歲以後,建議大家積極創造想吃的欲望。就算一個人, 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用餐,挑戰味蕾。一周來一次,穿上最喜歡的衣服,帶上自己的伙伴們,出門享受一次年輕! 7、多燉少炒:在蒸、炒、燉、煲等烹飪方式中,最適合中老年人的是燉和煲。 咖哩、辣椒、薑等發熱的食物讓身體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睡覺* 一場國際研討會, 其中一位目前在美國癌症中心的戴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 (癌症是否能治愈 ?) 為題,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 metastasis(轉移)。* 原生癌並不會讓病人死亡,而一旦癌細胞轉移,在其它組織器官內興風作浪就讓病人逐漸 (或快速) 的走向死亡。但為什麼有些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卻未繼續惡化 ? 日本曾解剖研究幾十位無病痛而自然往生的 90-103歲 老人,發現他們每一位體內都有不少癌細胞。但為什麼他們的癌細胞沒有造成身體的病痛 ? 戴博士和幾位癌症研究學者發現,癌細胞在活躍一段時間後會進入「休眠期」,休眠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活躍,興風作浪。「休眠期」越長病人能存活的時間就越長,甚至不發生令人害怕的「轉移」。 現在醫學界積極的在研究拖延癌細胞「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藥物和飲食。「有效地預防細胞癌化」那篇論文提到幾種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細胞內訊息傳導,(Signal Transduction) 的路徑讓癌細胞進入「休眠期」, 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 1. 咖哩(抗癌成份是薑黃素) 2. 辣椒(抗癌成份是辣椒素) 3. 薑(抗癌成份是薑黃素) 4. 綠茶(抗癌成份是兒茶素) 5. 大豆(抗癌成份是異黃酮) 6. 蕃茄(抗癌成份是茄紅素) 7. 葡萄(抗癌成份是白黎蘆醇) 8. 大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9. 高麗菜(抗癌成份是 Indole 吲哚) 10.花椰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某藥劑師加註如下*:這篇文章傳給大家,淺顯易懂。 因為最近醫學發表的長壽藥物:包含以下四種: 薑黃素╱白藜蘆醇╱Silymarin╱黃耆(四種成份),前面兩樣出現在上文中, 上文所提到的:咖哩 和 薑的抗癌主成分都是「薑黃素」。 * 你看看第一、三、六, 八、九 項, 真是要命啊。*衛福部公佈大腸癌的主因來自 *十大恐怖美食......* 當心!癌症是吃出來的 1. 漢堡薯條+可樂 2. 排骨飯+珍奶 3. 鍋貼+豆漿 4. 焗烤義大利麵+酥皮濃湯 5. 韓式炸雞+啤酒 6. 炒飯+貢丸湯 7. 拉麵+霜淇淋 8. 滷肉飯+魚丸湯 9. 紅燒牛肉麵+酸菜 10.炸肉圓+關東煮 中研院努力了10年才完成的排毒最強的食物…依序 1. 地瓜 2. 綠豆 3. 燕麥 4. 薏仁 5. 小米 6. 糙米 7. 紅豆 8. 胡蘿蔔 9. 山藥 10. 牛蒡 11. 蘆筍 12. 洋蔥 13. 蓮藕 14. 白蘿蔔 15. 山茼蒿 (裂葉茼蒿) 16. 地瓜葉 17. 蘿蔔葉 18. 川七 19. 優格 20. 醋 記得儲存, 也請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哦‼️
    49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抗浮腫怎麼吃? 10大「排水食物」 除了按照浮腫狀況做調理,容易浮腫的人,更可藉由慎選排水食物,「健脾補腎」,達到輕盈瘦身的效果。 健脾是增強腸胃系統功能,去除身體濕氣水分,如茯苓、薏仁。 補腎則是加強腎系統,讓身體多餘水分可以藉由尿液排出,如紅豆、綠豆、薏仁、冬瓜、西瓜。 以現代營養學而言,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則是排水大功臣。 鉀離子進入體內後,會自然排擠掉愛抓水分的鈉離子,讓水分不會留滯體內,如芹菜、海帶、菠菜、大黃瓜等。但有腎臟疾病的人代謝鉀功能差,因此適合酌量食用,中興醫院營養師許雲卿表示。 她特別提醒,不是所有含鉀食物都有助於消除浮腫,如香蕉含鉀量高,但熱量也高,一根香蕉熱量幾乎等於半碗飯,不大適合當做抗浮腫食物。 1.綠豆 綠豆連皮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效果,兼可讓肌膚白皙無暇,是夏天不可或缺的抗浮腫食品,也是對抗發炎的救火隊。 怎麼吃:連皮煮湯喝。 貼心建議:食物屬性較涼,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食。 2.黑豆(煮水) 特別適合容易腰痠背痛,腳踝水腫的人飲用。 3.荷葉茶 針對想要丟掉身體多餘脂肪有效。荷葉茶大火煮10分鐘轉小火燜一下,消脂利排水的效果不錯,且對於血管硬化、肥胖或血脂高的人也有幫助。 4.薏仁 利尿排水兼美白肌膚。含較多維生素B1,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加速水分排出。纖維含量高,可將腸內水分吸收至糞便中排出。 怎麼吃:煮湯或打成漿均可,但一定要連湯汁喝,因為維生素B群會溶在水中,湯汁才是營養素所在。 貼心建議:因屬涼性食物,孕婦、生理期間不要食用太多。 營養師叮嚀:薏仁含澱粉量高,1碗薏仁的醣分=1碗飯,血糖控制不好的人要適量。 薏仁屬多醣類較黏,腸蠕動不佳者不適合食用。 5.紅豆 紅豆補血,可加速身體代謝水分,尤其對於浮腫合併有頭暈、臉色蒼白及心悸的人有幫助。 含維生素B1、B2和皂素,具有利尿作用。維生素B1則可幫助消除疲勞。 怎麼吃:連皮煮湯。 貼心建議:紅豆屬於澱粉類,腸胃不好或腸蠕動差者忌食太多。 營養師叮嚀:有失眠或壓力的人,可以將薰衣草泡成茶汁加入紅豆湯中,具有鎮靜抗浮腫功效,幫助你一夜好眠。 6.海帶 鎂、鉀等礦物質含量高,可加速水分代謝。尤其鎂是啟動水分代謝的重要因子,對抗浮腫不可缺乏。 怎麼吃:煮熟涼拌即可 營養師叮嚀:纖維多,適合減重者當零嘴。 7.芹菜 鈉、鉀含量高,可加強身體排水功能。 怎麼吃:略炒即可 貼心建議:纖維較粗不易消化,容易腹脹或胃潰瘍的人要細嚼慢嚥或少吃。因含鈉量較高,高血壓者不建議多吃。 8.大黃瓜 含丙醇二酸,可增加身體代謝。 怎麼吃:涼拌最好,可與冬瓜、西瓜皮涼拌。 貼心建議:因屬性較涼,不適合空腹、生病及生理期食用過多。 營養師叮嚀:大黃瓜中具有阻礙維生素C吸收的成分,因此食用大黃瓜後,最好再另外補充一份水果,才能補足維生素C。 9.冬瓜 含鹼性營養物質葫蘆八鹼和化學物丙醇二酸,加速身體新陳代謝排出水分。 冬瓜清熱消暑,是最好的夏日食品。但最好連皮連籽煮湯,營養素才不會流失。冬瓜皮在中醫具有消脂利水功效。 怎麼吃:洗淨連皮去煮,但皮上絨毛要去淨。可加點薑中和一下食物寒性。 貼心建議:屬寒性食物,身體虛、生病、生理期間較不適多食。 營養師叮嚀:夏天自己熬煮冬瓜茶,最能消暑解渴,可用冬瓜糖塊再加一片生冬瓜去熬煮,糖分減少,消暑效果更加倍。 10.西瓜 鉀含量高可利尿。在中醫裡有清熱解暑解渴及去除煩躁功效。 怎麼吃:打汁或西瓜白皮部份切下涼拌。 貼心建議:西瓜性質寒涼,腸胃功能或身體較弱者也不宜多食。 營養師叮嚀:西瓜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飲用西瓜汁要有節制。 抓出食物黑名單 哪些是容易浮腫的人要遠離的食物? ■重口味、重鹹食物,如醃漬品、加工品或調味料。含過多的鈉,鈉離子到身體後不易排出,且有吸收水分的特性,因此會讓體內水分滯留體內。 有些鹽分高的食物不易辨別,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吃過量,譬如奶油、辣椒醬等加工品。 辣椒醬中常添加大量鹽分,含鈉量驚人。每兩湯匙(約10克)的辣椒醬含鈉量為507毫克,相當於每日建議鈉攝取量(2400毫克/天)的五分之一。 營養師許雲卿建議,嗜吃辣者不妨以生辣椒切片取代辣椒醬,減少鹽分攝取。 此外,加工品中的魚餃、貢丸等含鈉量也不少。 譬如五顆貢丸含鈉量為582毫克,幾乎已達每日建議鈉攝取量的四分之一。有些人習慣以貢丸拌炒大黃瓜片,許雲卿建議不妨用肉絲、魚片取代,才能發揮大黃瓜抗浮腫效果。 ■油炸品:阻礙身體代謝,是浮腫元兇之一,也要儘量少碰。 ■有些食物看似健康,實際上含鹽量也不少:甜味零嘴蜜餞、水果乾、梅子、蒟蒻乾等,需要鹽和調味品來醃漬,因此要儘量少吃。 夏日輕盈抗浮腫食譜 ■薏仁冬瓜湯 材料:薏仁60克、冬瓜600克、茯苓10克、紅棗6顆、薑片2片 做法: 1.將冬瓜外皮輕刷洗淨,去籽、切去綠色外皮後,切塊狀備用。冬瓜皮切小片及籽留著備用。 2.薏仁、茯苓、紅棗用水洗淨備用。 3.將薏仁、冬瓜皮、冬瓜籽、茯苓、紅棗、薑片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煮至薏仁熟後,加入冬瓜塊續煮,等冬瓜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貼心小叮嚀:冬瓜皮及冬瓜籽一起烹煮,可增加利水(排水)功能,待煮好後再撈掉,增加美觀。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87.1卡、蛋白質3.3克、脂肪1.2克、醣類17.1克、纖維1.2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39.0毫克、鐵質0.9毫克、鈣質45.9毫克、鈉236.4毫克 ■醋味海帶 材料:海帶片300克、西瓜白150克、蒜頭10克、辣椒少許、白醋、鹽、糖適量 做法: 1.將西瓜肉的底部去除綠色外皮,留下白肉部份,切成長薄片狀,灑鹽輕抓備用。 2.海帶片洗淨切小長片狀,熱水川燙後泡水備用。 3.將蒜頭打碎、辣椒切丁。 4.放入海帶片、西瓜白,加入適量白醋、鹽、糖後,拌勻待入味後即可食用。 貼心小叮嚀:海帶本身即有鹹味,因此鹽、糖用量可儘量減少。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23.2卡、蛋白質0.9克、脂肪0.3克、醣類5.8克、纖維0.7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3.1毫克、鐵質0.3毫克、鈣質71.4毫克、鈉457.6毫克 ■綠豆地瓜湯 材料:綠豆200克、地瓜150克、紅糖適量 做法: 1.綠豆洗淨泡水備用;地瓜洗淨去皮切小塊備用。 2.加適量水將綠豆煮熟後加入地瓜塊煮熟。 3.加少許紅糖調味即可食用。 貼心小叮嚀:此道甜品因地瓜本身就有甜味,為了控制熱量,紅糖要儘量少放;不要買去皮綠豆,綠豆連皮去煮才能消暑。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210.5卡、蛋白質9.7克、脂肪0.5克、醣類42.9克、纖維2.1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10.3毫克、鐵質7.6毫克、鈣質113.0毫克、鈉18.7毫克 食譜示範製作:中興醫院營養師許雲卿,擅長中醫食療及營養學,著有《營養師的簡易瘦身餐》一書。 營養分析: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徐于淑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不吃晚餐 為甚麼退休人聚餐要安排在中午呢?晚餐與疾病知多少?尤其是60歲以上的人更要注意 晚餐四分之一的量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的量是在維持醫生的生計! 看完後你會覺得太可怕了,晚上再也不敢貪吃了!特別是訂在晚餐的應酬! 若是在第二天起床沒有饑餓感,請把晚餐量減少一半。 千萬不要以爲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都是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 晚餐吃錯了,疾病就會上身 ☆(晚餐與肥胖) 90%的胖子緣於晚餐吃的太好與太多,加上晚上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與糖尿病) 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素的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幷且晚餐吃太多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是會引發糖尿病。 ☆(晚餐與腸癌) 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産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及進入睡眠狀態中,會使得腸壁蠕動慢,延長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大腸癌的發病率。 ☆(晚餐與尿結石) 人的排鈣尖峰期約在餐後的4、5小時;若晚餐太晚吃,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在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長期累積就擴大形成結石。 ☆(晚餐與高血脂症) 晚餐若都是採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與高血壓) 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减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細小動脉更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造成血壓猛然上升,也會加速全身小動脉的硬化。 ☆(晚餐與動脈硬化、心臟病) 晚餐的飲食若偏高油脂、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爲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一大原因。 此外,形成動脈硬化的另一主因,就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因此晚餐的美食、飽食及太晚吃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與脂肪肝 晚餐若吃太好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會加速脂肪的轉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與急性胰腺炎) 晚餐若是暴飲暴食,加上飲酒,容易誘發急性胰臟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與腦部退化) 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覺時胃腸及附近的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會使得腦部不能休息,並且腦部的血液供應也會不足,進而會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部老化。 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後有五分之一機率會罹患失智症。 ☆(晚餐與睡眠品質) 晚餐的飽食,必然會造成胃腸、肝膽、胰臟等器官,在睡眠時仍要不斷工作,及傳訊息給大腦,使大腦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中,造成多夢與失眠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吃健康晚餐的五個建議 1、晚餐吃少。 2、用晚餐時間約在4,5 點以前,最有益健康。 3、晚餐要多攝取素食,少吃葷食。 4、晚上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高鈣及易脹氣的食物。 黃金睡眠時間: 1. 晚11點至早5點——肝,膽,肺在深眠狀態進行排毒。 2. 晚9點至11點——淋巴排毒,需安靜輕鬆。 3. 凌晨0點至4點——頸椎造血,需在睡眠狀態中進行。 4. 凌晨5點至早7點——大腸排毒,需前一天各器官排毒正常。 5. 晚11點至早7點——全身免疫系統排毒。 從上面可以看出,凌晨0點至4點是需要我們熟睡的時間,保證了這4個小時的深度睡眠,就能抵上8小時,反之,如果熬夜失眠之後補睡,8小時也不夠補回你損失的精氣,因此,晚11點前上床睡覺最好,為深度睡眠做準備 鍛鍊腿是終生的任務 1.保持雙腿強健的重要性:美國《預防》雜誌總結的長壽跡像中,「強壯的腿部肌肉」排在首位。 2.兩週不動,腿部力量下降4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老幼,在連續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40至50歲。 3.定期運動非常重要:如果腿部肌肉長期無力,即使您稍後進行康復,也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4.全身壓力都在腿上,腿是人體負擔的支柱: 兩條腿有50%的骨頭和50%的肌肉,其中最大,最堅固的關節和骨頭也都在其中。 「強壯的骨骼」,「強大的肌肉」和「靈活的關節」構成了鐵三角,它對人體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一生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是用雙腿完成的。 5.腿是身體運輸的中心: 一個人的雙腿擁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和50%的血液流過它們,這是一個連接人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只有腿健康,通道才能順暢運行,腿部肌肉發達的人一定會擁有堅強的心臟。 6.老化從腿開始: 隨著年齡的增長,腿和大腦之間的指令傳輸的準確性和速度會下降,這與他們年輕時不同。 另外,骨骼中所謂的「骨肥鈣」會逐漸流失,使老年人更容易骨折。 老年人的骨折容易引發疾病,尤其是致命疾病,例如腦血栓形成。 您知道:15%的患者甚至會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7.60歲開始更需鍛練為時已晚的腿部: 鍛煉腿是終生的任務,只有加強腿部,才有能力減少進一步的衰老。 敦請請多提醒上了年紀的人!🙏🏻✨
    25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可能人人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但同樣被指揮中心列為輕症的患者,每個人不舒服的程度還是不同。如果總有一天可能被感染,在那天來臨之前,有沒有自我「超前部署」的預防方法,可以減輕「中鏢」後的不適?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社區處處是病毒,尤其雙北重災區,許多人身邊早有染疫的親友。雖然本土病例99%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但仍不時聽到有人染疫後很不舒服,例如喉嚨腫痛、劇咳、全身肌肉痠痛、腹瀉、高燒等持續數天;但還是有人幾乎無症狀,甚至確診後才回想起前陣子出現輕微症狀可能就是感染。 Omicron防不慎防,台灣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少人開始「轉念」思考,如果遲早要被感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輕輕中鏢」,希望自己是相對幸運的確診者,症狀可以非常輕微,如果能無症狀感染更好。 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方法,但《康健》訪問多位專家均表示,確實可以掌握一些要訣,如果平常注重保養,身體儲存的本錢夠,當病毒來臨時,身體的免疫反應自然會更好,不適的感覺也就更輕微、更短暫。而關鍵就在降低身體發炎狀態,不要在身體脆弱的情況下被感染。 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術,降低確診後不適。 如何做到抗發炎、建構平衡強健的免疫力?綜合專家觀點有以下建議: 1.多吃蔬菜:蔬菜本身富含葉綠素、纖維質及各種植化素,而且最好是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就能補充到番茄紅素、胡蘿蔔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抗氧化的物質。蔬菜豐富的營養素也能讓身體產生良好代謝作用,有助消化,腸胃健康、菌相平衡,自然有良好免疫力。 2.適量攝取水果、維生素C:新鮮水果特別是芭樂、木瓜、奇異果和柳橙等,富含維生素C,過去研究發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例如流感或一般感冒,在感染後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建議,太甜的水果不宜吃多,反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最好是帶點酸味的水果,例如番茄,不會太甜,酸甜滋味也容易入口,他建議,「蔬菜可以多吃,水果還是不要吃太多」。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國人較沒有缺乏維生素C的情形,只要正常均衡飲食,多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果平常攝取較少,再考慮補充維生素C錠劑。 3.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維生素D是目前較多研究指向對於免疫確實有幫助的營養素,而維生素D也是國人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吳至行建議,即使疫情期間少外出,還是可以在自家前庭、陽台、頂樓曬太陽,以補足維生素D。而曬太陽的時間又以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最佳,羅仕寬說。 4.適量攝取單寧酸:柿子、黑巧克力、綠茶、紅酒等,都有豐富的單寧酸,這是一種水溶性多酚類,除了抗發炎,也有研究發現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說。不過,富含單寧酸的食物不適合在空腹食用,也應該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分開,避免造成消化不良。 5.多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都富含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降低發炎指數方法。另一方面,減少食用Omega 6如沙拉油、大豆油、葵花油等及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脂和棕櫚油,這些吃多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尤其許多零食、甜點使用的都是棕櫚油。羅仕寬常推薦病人或親友喝魚肚湯,魚肚本身就是豐富的Omega 3油脂,魚肉也是優質蛋白質,如果搭配味噌或薑絲湯,更是防疫期間很好的降發炎料理。 6.攝取足夠水分:水分會影響身體代謝,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身體每公斤x 30cc的水量。雖然幾天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身體不會有立即感受,但日積月累還是可能使身體代謝減退,尤其老人家只要一段時間輕微脫水,身體儲備能量就會變差,一旦感染,身體反應、症狀都會更明顯。吳至行特別提醒,防疫期間大家長時間戴口罩,也別忘了適時喝水,補充水分。 7.補充益生菌: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一般食物中包括味噌、紅麴、納豆、優格、有機醬油、有機豆腐乳等,都是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由於人體免疫細胞腸道中就佔了7成,因此專家都強調,只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顧好腸胃,腸道菌相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 專家一致強調,不熬夜、有好的睡眠,建構良好免疫力,是對抗病毒、降低染疫後不適症狀的關鍵。 8.作息正常不熬夜:熬夜、過勞,向來被視為免疫大敵,黃彗倫指出,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品質差會增加感冒機率,症狀也會更明顯,如果是夜班工作,「那就用規律運動把免疫力補起來。」吳至行也強調,「遇到疫情才想要趕快補救,第一個可以做的是盡快把生活作息調整好,不熬夜、不過勞,只要過累,絕對比較容易受到病毒影響。」 9.使用漱口水:防疫期間只要外出返家,就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黃彗倫解釋,口腔本身就有許多病菌,若能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毒不要殘留、不要存活太久,也就比較不容易複製繁殖,同時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10.鼻腔過敏者勤洗鼻子:黃彗倫觀察,他遇到的新冠病人不少是本身就有比較嚴重的鼻過敏,例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鼻息肉等,感染新冠後症狀通常也更明顯,更容易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可能和Omicron以侵犯上呼吸道有關,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鼻過敏的患者,平常可以洗鼻子,減少一旦染疫後的不適。 維持好情緒、適時紓壓、搭配良好作息,平時為身體儲備足夠能量,就能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不適。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預先替身體儲備能量 面對疫情快速蔓延,「要有最壞打算,遲早有一天,自己或周遭人可能被感染,才不會面對衝擊時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吳至行也笑道:「說不定你早就是陽性,只是你沒感覺,所以還是要有正向心態,既然得到了,就把最基本功課做好,不要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基礎工還是最重要。」 他常告誡身邊親友和病人,替身體存本錢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作息、定期追蹤檢查、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促成人們在面對危難時,身體有足夠的儲備力去應對;而在疫情當下,「不要在身體最脆弱時被感染──作息不良、睡眠不足、情緒不好、壓力過大、體重過重,都可能增加發炎指數。」 羅仕寬也分享,他的病人依照他的生活飲食建議執行,儘管染疫,但症狀輕微,而且1、2天就明顯改善。黃彗倫和確診者視訊看診時也常鼓勵他們,即使居家照護,關在家中,還是可以過得很健康,不只是成天上網、追劇,有健康的生活,就能大大降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這是荷蘭翻譯過來的方法,目前看蠻完整涵蓋中西醫的概念,蠻多保健品跟一些藥品,可以自己存起來,參考或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緊 急: 接種疫苗後的 14 種簡單排毒方法 一世與血栓、腦霧、肺炎和心肌炎有關,這個簡單的指 南向您展示瞭如何清除體內有毒刺突蛋白可以挽救您的生命。我敦促 你盡快調查,以免為時已晚,博士寫道 。約瑟夫·默科拉。 您感染過 COVID-19 或接受過 COVID-19 注射嗎?那麼你體內可能有危險的 刺突蛋白。儘管刺突蛋白在 SARS-CoV-2 中自然存在,無論變體如何,當您接 受 COVID-19 注射時,它也會在您的體內產生。在 SARS-CoV-2 中的原始形 式中,刺突蛋白是導致病毒感染病理的原因。 眾所周知,在其野生形式下,它會打開血腦屏障,導致細胞損傷(細胞毒性), 並且,正如 Dr. mRNA 和 DNA 疫苗核心平台技術的發明者 Robert Malone 在對 News Voice 的評論中說,“他積極地操縱排列在血管內部的細胞的生物學 ——血管內皮細胞,部分是通過它的相互作用 ACE2 控制血管收縮、血壓和其 他事物。” 還發現單獨的刺突蛋白足以引起血管系統的炎症和損傷,甚至與病毒無關。 現在,世界衛生理事會 (WCH) 是一個由致力於擴大公共衛生知識的專注於健 康的組織和社區團體組成的全球聯盟,它發布了一份刺突蛋白排毒指南,概述 了您可以採取的簡單步驟,以減少有毒物質的影響。刺突蛋白。您可以在此處 查看他們的完整自然療法指南,包括劑量。 為什麼要考慮刺突蛋白排毒? 感染或註射後,刺突蛋白會在您的體內循環,對細胞、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 “穗蛋白是一種致命的蛋白質,”博士說。內科醫生、心髒病專家和訓練有素 的流行病學家 Peter McCullough 在視頻中。它可以在任何組織中引起炎症和 凝塊。 例如,輝瑞的生物分佈研究用於確定注射物質在體內的最終位置,發現注射中 的 COVID 刺突蛋白在卵巢中以“相當高的濃度”積累。 此外,一項針對輝瑞 (Pfizer) 刺戳的日本生物分佈研究發現,疫苗顆粒從注射 部位移動到血液,使循環中的刺突蛋白自由移動到全身,包括到達卵巢、肝臟、 神經組織和其他器官。WCH 注意到以下幾點: “病毒的刺突蛋白與不良反應有關,例如:血栓、腦霧、機化性肺炎和心肌炎。 它可能是導致 Covid-19 [注射] 的許多副作用的原因......即使您沒有症狀、 Covid-19 檢測呈陽性或在註射後出現不良副作用,刺突蛋白可能仍存在於存 在於你的身體中。為了在註射或感染後清除這些問題,醫生和整體從業者建議採取一些簡單的措 施。人們認為,在感染或註射後儘快清除體內的刺突蛋白……可以防止殘留或 循環刺突蛋白造成損害。” 尖峰蛋白抑製劑和中和劑 一群在幫助人們從 COVID-19 和注射後疾病中康復方面經驗豐富的國際醫生和 整體從業者將自然選擇組合在一起,以幫助減少您身體的尖峰蛋白負荷。以下 是刺突蛋白抑製劑,這意味著它們會抑制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的結合: 夏枯草 松針 大黃素 拿 蒲公英葉提取物 伊維菌素 例如,伊維菌素與附著在 ACE2 上的 SARS-CoV-2 尖峰受體彎曲結構域結合, 這可能會阻礙這種蛋白質附著在人類細胞膜上的能力。 他們還編制了一份刺突蛋白中和劑清單,以防止其對細胞造成進一步損害。這 些包括: N-乙酰半胱氨酸(NAC) 穀胱甘肽 茴香茶 八角茶 松針茶 聖約翰草 紫草葉 維生素 C 上表中的植物化合物含有莽草酸,可抑制血凝塊形成並降低刺突蛋白的某些毒 性作用。納豆激酶是一種發酵大豆,也可能有助於減少血栓的形成。 如何保護您的 ACE2 受體並解毒 IL-6 刺突蛋白附著在細胞的 ACE2 受體上,導致受體停止正常運作。這種阻塞會改 變組織的功能,並可能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導致異常出血或凝血,包括疫苗 引起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伊維菌素、羥氯喹(含鋅)、槲皮素(含鋅)和非瑟酮(一種黃酮類化合物) 是可以自然保護 ACE2 受體的物質的例子。13 伊維菌素通過與 ACE2 受體結合 在這方面起作用,從而阻斷刺突蛋白。 白細胞介素 6 (IL-6) 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在註射後表達,其水平在 COVID- 19 患者中升高。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 COVID-19 重症患 者使用 IL-6 抑製劑。有許多天然的 IL-6 抑製劑或消炎藥可能對那些尋求從 COVID-19 或 COVID-19 注射中解毒的人有所幫助: Boswellia serrata(樹膠樹脂) 蒲公英葉提取物 黑孜然(Nigella sativa) 薑黃素 磷蝦油和其他脂肪酸 肉桂 菲瑟汀 芹菜素 槲皮素 白藜蘆醇 木犀草素 維生素 D3(含維生素 K) 鋅 鎂 茉莉花茶 草藥 月桂葉 黑胡椒 肉荳蔻 鼠尾草 如何從弗林蛋白酶和絲氨酸蛋白酶中解毒 要進入您的細胞,SARS-CoV-2 必須首先與細胞上的 ACE2 或 CD147 受體結 合。接下來,刺突蛋白亞基必須被蛋白水解切割(切割)。如果沒有這種蛋白 質裂解,病毒將簡單地附著在受體上而不會進展。“弗林蛋白酶的位置是病毒如此容易傳播的原因,也是它侵入心臟、大腦和血 管的原因,”博士說。醫生兼科學家史蒂文·奎伊 (Steven Quay) 在共和黨眾議 院監督和改革小組委員會關於特定冠狀病毒危機的聽證會上。 SARS-CoV-2 上存在一個新的弗林蛋白酶裂解位點,而其他冠狀病毒不包含一 個弗林蛋白酶裂解位點的例子,這是許多人認為 SARS-CoV-2 是“功能獲得性 ”的主要原因“(GOF)。研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天然弗林蛋白酶抑製劑 可防止刺突蛋白裂解,有助於弗林蛋白酶解毒,包括: 1. 蘆丁 2. 檸檬烯 3. 黃芩素 4. 橙皮苷 絲氨酸蛋白酶是另一種酶,它“負責對 SARS-CoV-2 的刺突蛋白進行蛋白水解 切割,使病毒能夠與宿主細胞融合。”因此,抑製絲氨酸蛋白酶可以防止刺突 蛋白被激活和病毒進入細胞。WCH 已配製多種天然絲氨酸蛋白酶抑製劑,包 括: 綠茶 馬鈴薯塊莖 藍綠藻 大豆 N-乙酰半胱氨酸(NAC) 乳香 為每個人提供限時營養和健康食品 除了上述目標物質外,WCH 明智地指出,健康的飲食是邁向健康免疫系統的 第一步。限制加工食品和其他促炎食品的消費,包括植物(種子)油,對於最 佳免疫反應至關重要。限時飲食,即在 6 到 8 小時內進食,也是有益的。這將通過多種方式改善您的 健康,主要是通過改善您的線粒體健康和代謝靈活性。它還可以促進自噬,幫 助您的身體清除受損細胞。正如 WCH 所指出的: “這種方法……用於誘導自噬,這本質上是一種發生在人體細胞中的回收過程, 細胞分解並回收成分。自噬被身體用來消除受損的細胞蛋白質,並可以在感染 後摧毀有害的病毒和細菌。” 另一個促進健康和長壽並可能有助於刺突蛋白解毒的策略是定期使用桑拿。當 您的身體暴露在合理數量的熱應激下時,它會逐漸適應高溫,從而對您的身體 造成許多有益的變化。 這些適應包括增加血漿量和心臟和肌肉的血流量(這會增加運動耐力),以及 由於更多的熱休克蛋白和生長激素而增加的肌肉質量。由於它促進出汗,它是 一種強大的排毒方法。 前 10 名 Spike 蛋白排毒精華 - 以及完整指南 以下是 WCH 提供的有益物質的完整指南,可幫助您從有毒刺突蛋白中解毒, 包括推薦劑量,您可以與您的整體健康從業者確認。如果您不確定從哪裡開始, 以下 10 種化合物是刺突蛋白解毒的“必需品”。如果您正在製定更全面的健 康策略,這裡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維生素 D 維生素 C NAC 伊維菌素 黑孜然子、黑草種子 槲皮素 鋅 鎂 薑黃 奶薊提取物世界衛生理事會的尖峰蛋白排毒指南 灰塵 天然來源 從哪裡得到 推薦劑量 伊維菌素 土壤細菌 (阿維菌素) 按處方 0.4 mg/kg 每週一次,連 續 4 週,然後每月一次 *使用前請參閱包裝說明書 以確定是否有任何禁忌症 二氧化氯(從 Frontnieuws 添加) 網上訂購 請參閱二氧化氯使用協議 羥氯喹 HCQ 按處方 每週 200 毫克,持續 4 週 *使用前請參閱包裝說明書 以確定是否有任何禁忌症 維生素 C 柑橘類水果(例如 橙子)和蔬菜(西 蘭花、花椰菜、抱 子甘藍) 保健食品店 每天 6-12 克(平均分配在 抗壞血酸鈉(幾克)、脂質體 維生素 C(3-6 克)和抗壞血 酸棕櫚酸酯(1-3 克)之間 Prunella Vulgaris(俗稱 Common brunel、 蜂箱) 自愈植物 補充:保健食品店、 藥店、網上 每天 207 毫升 松針 松樹 保健食品店 每天喝茶 3 次(也喫茶中積 聚的油/樹脂) 拿 苦楝樹 保健食品店 根據醫生的說明或包裝說 明書中的說明 蒲公英葉提取物 蒲公英植物 蒲公英植物補充劑 (蒲公英茶、蒲公英 咖啡、葉酊): 保健食品商店 根據醫生的說明或包裝說 明書中的說明 N-乙酰半胱氨酸 (NAC) 高蛋白食物(豆類、 扁豆、菠菜、香蕉、 鮭魚、金槍魚) 保健食品店 每天最多 1,200 毫克(分 次服用) 茴香茶 茴香植物 保健食品店 沒有最大限制。從 1 杯開 始,跟隨身體的反應 八角茶 中國常綠喬木 (Illicium verum) 保健食品店 從 1 杯開始,跟隨身體的 反應 聖約翰草 聖約翰草植物 保健食品店 按照包裝說明書中的說明 進行操作紫草葉 Symphytum 植物 屬 保健食品店 按照包裝說明書中的說明 進行操作 Lumbrokinase Serrapeptidase 或納豆激酶 納豆(日本大豆 菜) 保健食品店 2-6 粒,每天 3-4 次,飯前 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空腹 服用 齒葉乳香 乳香鋸緣木 保健食品店 按照包裝說明書中的說明 進行操作 黑孜然 (Nigella Sativa)黑草種子 毛茛家族 健康食品店 薑黃素 薑黃 雜貨店、健康食品 店 魚油 脂肪/油性魚 健康食品店 高達 2,000 毫克 肉桂 樟樹屬 雜貨店、健康食品 店 魚黃素(類黃酮) 水果:草莓、蘋果、 芒果蔬菜:洋蔥、 堅果、酒 保健食品店 每天最多 100 毫克 芹菜素 水果、蔬菜和香草 歐芹、洋甘菊、葡 萄酒菠菜、芹菜、 朝鮮薊、牛至 保健食品店 每天 50 毫克 槲皮素(類黃酮) 柑橘類水果、洋蔥、 歐芹、紅酒 保健食品店 每天兩次服用高達 500 毫 克的鋅 白藜蘆醇 花生、葡萄、葡萄 酒、藍莓、可可 保健食品店 每天最多 1,500 毫克,最 多 3 個月 木犀草素 蔬菜:芹菜、歐芹、 洋蔥葉 水果:蘋果皮 保健食品店 每天 100-300 毫克(典型 的製造商建議) 維生素 D3 肥魚、魚肝油 保健食品店 每天 5,000-10,000 IU 或 更多,以達到血液中 60- 80 ng/ml 的水平 維生素 K 綠葉蔬菜 保健食品店 每天 90-120 毫克(女性 90 毫克,男性 120 毫克) 鋅 紅肉、家禽、牡蠣、 全穀物、乳製品 保健食品店 每天 11-40 毫克 鎂 蔬菜、全穀物、堅 果 保健食品店 每天最多 350 毫克茉莉花茶 普通茉莉花或桑帕 吉塔植物的葉子 保健食品 每天最多 8 杯 草藥 雜貨店 月桂葉 月桂葉植物 雜貨店 黑胡椒 胡椒植物 雜貨店 肉荳蔻 肉荳蔻樹種子 雜貨店 鼠尾草 鼠尾草 雜貨店 蘆丁 蕎麥、蘆筍、杏、 櫻桃、紅茶、綠茶、 接骨木花茶 保健食品店 每天 500-4,000 毫克(服用 更高劑量前請諮詢您的醫 生) 檸檬烯 柑橘類水果的果皮, 如檸檬、橙子和酸 橙 保健食品店 每天高達 2,000 毫克 黃芩素 植物黃芩屬 保健食品店 100-2,800mg 橙皮苷 柑橘類水果 保健食品店 每天兩次高達 150 毫克 綠茶 山茶花葉 雜貨店、健康食品 店 每天最多 8 杯茶或根據包 裝說明書說明 藍綠藻 藍藻 保健食品店 每天 1-10 克 穿心蓮 綠色 chiretta 植物 保健食品店 400 毫克 x 2 每天 *檢查禁忌症 奶薊提取物 水飛薊素 保健食品店 每天 200 毫克 x 3 有機大豆 大豆 雜貨店、健康食品 店 為了預防新冠病毒,Rommel 家族(每天)服用 2 種維生素 C(2000 毫克)、 維生素 D(5000 IU)、鋅加(25 毫克)、槲皮素植物體、Holystic 多維生素 Mytelarad。探親時此劑量加倍。為了可能治療 Covid-19,蔬菜抽屜裡的洋蔥 旁邊放了幾瓶二氧化氯。 版權所有 © 2021 Frontnieuws。如果提供完整的信用和直接鏈接,我們很高興授予全部或部分 轉載許可。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吃肉無異於吃毒--- 美國最新最轟動的營養報告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的轟動性報告,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全文長達五千頁之多。 您想知道​​當您早餐吃麵包、牛奶、火腿、煎蛋,午餐吃意大利面、快餐便當,晚餐吃漢堡、炸雞、牛排、豬排、甜點時,藍眼睛、高鼻子的歐美人,卻以糙米飯、大豆食品和蔬果為主食的原因嗎? 一、中毒 由於動物被殺之前的極度恐懼和巨大痛苦,使體內的生化作用產生了極大的變異,致使毒素遍布全身,屍體完全被毒化。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記載,動物身體中的毒素,包括尿酸與多種毒性分泌物、激素、排泄物,遍布在血液與身體組織之內,因而提出中肯的見解:「若是與牛肉中所含的百分之五十六不淨的水分相比較,從堅果、豆類及穀類中所得到的蛋白質,顯然要純潔多了。」正如我們的身體在恐懼、憤怒或緊張時會得病一樣,動物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體內會產生極大的生化異變。當它們見到同類慘遭屠宰,為了活命而極度掙扎時,體內的多種荷爾蒙尤其是腎上腺素,會異常分泌,死後,大量的荷爾蒙便留在了肉中,隨後毒化食用者的身體組織。美國營養機構早已指出:動物死屍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質。 二.致癌物 最近一個以五萬名素食者為對象的研究報告,在癌症研究領域引起巨大震撼。這個報告指出:這群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比例之低,相當令人驚訝。與同樣年齡及性別的人比較,各類癌症在這群人身上發生的比例,顯著地減少了。報告最後說:「他們顯然可以活得更長。」最近一個有關美國加州摩門教徒的報告也指出:「這個團體中罹患癌症的比例,比普通人少百分之五十,」摩門教徒便是以極少吃肉為其特色。 下面略述幾個簡單而易理解的原因 1、苯基嘌呤 你可知道二磅多一點(二公斤)的炸牛排,所含的致癌物質:苯基嘌呤,和六百支香煙所含的一樣多嗎?實驗證明:老鼠若餵以苯基嘌呤,就會得胃癌及白血病(亦稱血癌或骨癌)! 2、甲基膽菲 肉類脂肪熱至高溫就會形成'甲基膽菲',而烹調肉類一般常常需要熱至高溫(植物油即使加熱過度也不會形成這種物質)。將這種物質供給小動物就會使其罹患癌症,即使少量的甲基膽菲,也會促使動物對其它致癌物質敏感,而增加其患癌的機會。 3、化學添加物 另外一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化學添加物'。動物的肉存放時間不長,就會自然腐變成病態的青灰色。肉商為了不使它們'難看',於是就在肉裡加入硝酸鹽、亞硝酸鹽或其它防腐劑,這些東西使肉類呈現出鮮紅色。近年來不斷有報告指出:這些東西多是致癌物質。在田納西國立歐克瑞則實驗室,專門研究癌症的威廉李金斯克博士說:「含硝酸鹽的東西,連餵貓我都不用。」 4、肉食致癌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曾以肉食者與素食者腸內的微生物做比較研究,發現明顯的不同。肉食者腸內所含的微生物與消化液發生作用時,產生的化學物質被認為會導致癌症。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腸癌在以肉食為主的地區,如北美、西歐等地非常普遍,而在以蔬糧為主的印度則很少發生。蘇格蘭人比英國人多吃百分之二十的肉,得腸癌的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三、化學毒物 1、殺蟲劑(農藥) 吃肉是食物鏈中的最後一環。在自然界,食物的攝取,可以用食物鏈加以說明:植物吸收陽光、空氣、水、養分等以維持生命,動物吃植物,大動物(人類)吃小動物。現在,全世界的農田大都用有毒的化學物品(殺蟲劑與化肥、生長激素等)來防治虫害和增加產量。這些毒藥就保留在吃植物與草的動物身上。例如,農田裡噴DDT做為殺蟲劑,這是種強烈的毒藥,科學家認為它足以導致癌症、不孕或嚴重的肝病等。 DDT及其它類似的殺蟲劑,會保存在動物及魚類脂肪內,並且一旦儲存,便很難破壞。因此,當牛吃草或飼料時,不論它們吃下了哪種殺蟲劑,大部分都保存在它們的體內。所以當你吃肉時,你把DDT的精華,以及累積在動物體內的其它有毒化學物質都吃進了你的體內。由於吃者是食物鏈中最後一環,所以人類就變成各種殺蟲劑、毒素高度富集的最後吸收者。愛荷華州立大學所做的實驗顯示:肉類中所含的DDT比起蔬菜、水果、青草所含的量,至少要高出十三倍以上。大多數人體中積累的DDT都是來自於食物中的肉類。 2、荷爾蒙抗生素 肉類中的毒素並不僅止此。為了加速動物的成長、肥胖,以及改進肉的色澤、口感,提供肉類的動物往往被迫吃下大量的化學物質。為了得到最大產量的肉以牟取最高的利潤,動物們被強迫餵食、注射:荷爾蒙、開胃藥、抗生素、鎮定劑,以及化學混合飼料以刺激生長。紐約時報曾經報導:「掩蓋著的污染毒害,對於肉類攝取者是一個相當大的潛在危機。殘留的殺蟲劑、硝酸鹽、荷爾蒙、抗生素以及其它的化學物品都是'隱藏殺手'。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八日這些化學藥品大多被認定為致癌物。而且事實上,許多動物,在它們被屠殺之前,就已經死於這些藥物。」當農田被改成動物飼養場後,大多數動物從未見過陽光,它們的一生在狹窄、壓抑、冷酷的環境中度過,最後的結局是淒慘的死亡。芝加哥論壇曾經報導過高效率養雞場的情形:「其最上一層是用來孵雞蛋的、然後小雞接受刺激成長:服藥、強迫餵食,它們在狹小的籠子裡狼吞虎咽,從來沒有運動或吸收過新鮮空氣。當它們長大些,就遷移到底下一層的籠子裡,如此一層層下去,在到達最底下一層時,它們就被宰殺。」像這種不自然的生長過程,不但把動物體內生化平衡狀態破壞,同時也扭曲了它們天然的習性。而更不幸的是,人類惡性腫瘤以及畸形胎兒的產生勢必因無知食用它們而在所難免。 四、動物的疾病 肉食者所面臨的另一項危險就是:動物經常會感染一些疾病,而這些病往往是肉商或檢驗員無法察覺的。當動物身體的某一部分長了癌症或腫瘤,有病的部分切掉之後,剩餘的部分還是被拿到市場賣掉。更糟的是,有些長瘤的部分混在肉裡做成「熱狗」、火腿或餡料等食品。美國有一個地區,每天檢查的動物屍體中,竟有兩萬五千頭患有腫瘤的牛屍被拿到市場販賣。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用有病動物的肝臟來餵魚,魚也會得癌症。說:集約化養殖廠的動物沒有一隻是健康正常的,這話已成為事實而非危言聳聽的誇張。 聞樂格Dr. J. H. Kellog是一位有名的素食醫生,當他坐下來吃素食晚餐時曾說:「在吃飯時,不必擔心你所吃的食物是死於何種疾病,真是件好事!」 五、屍毒 ·當動物被殺之後,屍體中的蛋白質就會凝結並且產生自我分解的酵素。不像植物,細胞壁堅硬且循環系統單純,腐敗很緩慢(讀者可在家中掛一塊生肉和一個蘋果或其它蔬果,自行觀察,便能明白)。很快,在肉類中一種名為「屍毒」的變性物質就形成了。由於屍毒會在死亡後立刻釋放,所以肉類、魚類、蛋類及動物類食品有一個共同的性質:很快就會腐敗分解。動物被屠殺後,經存放、冷藏,然後運送到肉店,再被人買回家,再存放,等煮來吃時,我們可以想像這份晚餐已經腐壞到了什麼程度。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人類的消化系統先天就不適合用來消化肉類。所以肉類在胃腸中通過得非常緩慢,大約要五天才能全部通過人體,(素食只要一天半就可以全部通過)在這期間,由腐肉所產生的肇病物質就不斷地接觸消化器官、腸道部分,很快它們就受到侵蝕毒害。生肉,由於它的易腐敗性,會令廚師及任何接觸到它的東西都受到污染。英國公共衛生局,在一次屠宰場爆發出中毒事件後,警告家庭主婦們:「處理生肉時,要把它當成像牛糞一樣不衛生。」通常有毒的微生物即使經過高溫烹飪也不會被消滅。尤其當這肉沒有煮熟,或只是輕微加以燒烤,可想而知,它必然就成了感染的來源。 六、腎臟病痛風關節炎 肉食者體內所負荷的廢物,最顯著的便是尿素與尿酸。每磅肉約含有十四公克的尿酸。一位美國醫生曾將肉食者與素食者的尿液加以分析,發現:為了排出氮化合物,肉食者腎臟的負擔是素食者的三倍。隨著年齡漸長,腎臟提前耗損過度,它們無法再有效作用時,腎髒病也就隨之產生。當腎臟無力再處理因食肉所帶來的過重負擔時,無法排除的尿酸就儲存在體內,肌肉就像海綿一樣將它的水分吸乾後,它就變硬而形成結晶體。當它停留在關節裡,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症狀就產生了,當尿酸積聚在神經,就產生神經炎與坐骨神經痛。現在許多了解疾病真相的醫生對於罹患上述病症的病人,無一例外,不是要求他們完全停止吃肉,就是嚴格限制他們的食肉量。 七、排泄困難便秘 我們的消化系統並不適合於吃肉,因此肉食者經常抱怨排泄困難。肉類,由於纖維質極少,所以它在消化管道中移動得非常緩慢(比起穀類與蔬果食物要慢約四倍),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之中,慢性便秘幾乎成為共同的苦惱。 許多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促使正常排泄的纖維質,只能從恰當的植物類食品中得到。與肉類相形之下,蔬菜、穀類與水果保有較多的水份而易於通過消化道。蔬菜擁有大量的天然纖維,而這種物質正足以有效地防止盲腸炎、結腸炎、心髒病與肥胖症等。 八、高血壓心臟病 素食者最強有力的一個論點,就是肉食與心髒病之間的關係。在美國(世界上肉類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病在肉類消耗量低的國家發病率也低。美國政府因此設立了一個「心臟病病因研究委員會」,以研究能遏止這種病的生活指導原則。這個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結論是:若要維持適度的血膽固醇,人們自飽和性脂肪(動物類食物)所攝取的熱量,應少於總熱量的百分之十。報告中極有意義的建議是:少吃肉類、蛋黃及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性油脂。報告中更進一步的建議:吃東西要節制,必須少吃富於飽和性脂肪的食物,對富於膽固醇的食物也要嚴格節制,包括肝之類的動物器官、蛋類以及貝殼類的海鮮。 「美國醫藥學會」會刊在一九六一年就曾報導:「素食至少可以預防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七的心臟病。」到底是肉類中的什麼東西造成循環系統如此大的傷害?動物肉中的脂肪,如膽固醇,人體無法將其完全分解,這些脂肪會附於肉食者的血管壁上。由於日積月累,血管內就變得越來越狹窄,能通過的血液量也就越來越少。這種危險的情況就叫心髒病變。它使心臟承受很大的負擔,迫使它極為用力地將血液送到阻塞而緊縮的血管之中,高血壓、腦充血、心悸等毛病就都出現了。最近哈佛的科學家們發現,素食者的血壓一般都要比非素食者低,在韓戰期間,兩百具平均年齡二十二歲的美國軍人屍體接受了檢查,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由於肉類廢物的阻塞,而呈現動脈硬化的現象,同年齡的韓國士兵卻沒有這種現象(當時韓國人基本上是以蔬食為主)。 現在我們知到,人類的殺手: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是相當普及。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如美國心臟學會)嚴格限制他們的病人攝取肉類,甚至要求病人完全不吃肉。科學家們現在也體認到:素食中的粗糙纖維質確實能降低膽固醇。加州洛馬琳達大學營養系主任瑞吉斯特博士D. U. D. Register經實驗證實:即使吃進大量奶油,而豆類中所含的物質仍能使膽固醇減少,這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更健康的另一重要原因。 九、綜論 肉食者必鬚麵對的事實是: 1、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急劇異常,從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身體組織。 2肉類烹燒烤炸的過程,會產生多種極強的致癌物質。 3、肉類中的化學添加物(硝酸鹽等)及食肉者腸內微生物的變異,是致癌的重要原因。 4、肉類中農藥、殺蟲劑等各種人工化學毒害物質的殘留量,比蔬果類至少高出十三倍。 5、肉中含有抗生素、荷爾蒙、鎮定劑等大量生化致病毒物。 6、動物本身就患有多種疾病(不包括各種人類未知疾病)、傳染病。 7、動物屍體腐敗產生的屍毒會使食用者中毒。 8、肉類富含乳酸、尿酸等代謝物,是腎髒病、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病變的主因。 9、肉類因缺乏纖維而造成排泄困難、便秘,間接加重臟腑消化系統受毒素侵害的程度。 10、動物脂肪的累積,造成心臟、血管病變,而罹患高血壓、心髒病、中風、血栓等。 以上簡述,已足以證明: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愚者貪著其味而自服其毒。做「拒百害於外的智者」,還是做「缺乏意志力、自主力的愚者」,全憑自己的選擇。 在此,我們謹將世界各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診治統計報告及您身邊的事實加以羅列,讓醫學告訴您:吃肉,是用自己的健康和壽命為支付代價的最昂貴消費行為! 在您閱覽這些珍貴的保健資料之後,您能冷靜地對自己的飲食習慣做一通盤的檢討、理性的評判嗎?您是否已經找到一套避免吃藥、打針、看醫生、花錢,奔走於醫院之間,讓精神、肉體倍受種種煎熬、折磨的飲食策略來了呢?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此轟動性的報告後,在美國本土曾引起近乎舉國恐慌狀態的巨大震撼! 這項研究報告,是以總統候選人麥克嘉文為主席,並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心臟肺血管研究所」、「國家營養研究所」、「保健福利部」、「農業部」等單位的專家、醫生及科研者為中心,在英國皇家醫學調查會議、北歐二國聯合醫學調查會議的協助下,以世界性的規模來調查飲食生活與疾病的關係,而做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報告書長達五千多頁。 這項權威性報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1、發達、先進國家地區的飲食方式是錯誤的(食肉太多)。 2、癌症、心髒病、腦中風、糖尿病等,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於飲食不當。 3、成人病與慢性病(文明病),根本無法靠醫藥或手術得到治療。 4、犯罪、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的部份原因是由於飲食偏差所導致。 5、所有的成人病,都可以仰賴飲食的改善得到治療與復原。 6、值得注意的事實:多吃蔬菜、水果、穀物的草食型飲食習慣者,健康情況比肉食型飲食習慣者好得太多。 ——節錄自美國政府官方網站信息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鋁中毒及其檢驗 尚捷醫學檢驗 林偉平 日前報紙曾報導腎功能不佳者因飲用過多飲料引發語言退化、行動遲緩等神經症狀,後經新光醫院調查發現,市售鋁罐裝飲料、茶飲料含鋁量偏高,腎功能不佳者若飲用過多,恐無法將鋁排出體外而導致中毒。而鋁中毒的症狀除貧血、骨軟化症外,最常見的即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語言溝通困難、肌肉抽搐等腦部及神經病變,因此常被誤診為老年痴呆症。雖然鋁中毒嚴重時可能致命,但所幸只要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對患者施打鋁螫合劑,將鋁排出,患者的語言、行動功能都可恢復正常,不致有永久性傷害。其中「及時發現,正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除了醫師的臨床經驗外,血液鋁濃度的檢驗則是提供鋁中毒的直接證據,因此本項檢驗在診斷過程中格外重要。以下則針對鋁的代謝機轉、中毒症狀、腎臟病與鋁中毒的關係、及檢驗數據判讀等做概略的敘述。 無所不在的鋁 鋁是地表上含量最多的金屬,也是僅次於氧、矽,含量第三多的元素。鋁大都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舉凡玻璃用品、塑膠製品、金屬製品、甚至食物及飲水中都含有鋁,由於鋁無所不在,因此我們每天必然會接觸、吸入、吃入一定數量的鋁,高達 1 ~ 10 mg,而人體鋁的全身總含量最多不過 30 ~ 50 mg,甚至更少,因此身體必須有效率的排除鋁,才能維持體內的低濃度,避免因堆積而導致中毒。這項重責大任則大部份由腎臟來完成,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何腎功能不佳的人,容易造成鋁中毒了。 鋁的代謝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鋁在人體有任何明確的生物功能,只知道它一旦過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鋁進入人體的最主要路徑是消化道,透過食物、飲水及藥物進入。在消化道中的鋁約有 0.1 ~ 1 % 會被吸收到血流中,而這項吸收率的大小對血液中鋁濃度的高低影響甚鉅。腸道對鋁的吸收率會隨狀況而改變,通常在酸性的環境下吸收率較高,特別是在檸檬酸 (Citrate, 又稱枸椽酸) 存在的環境下。Slalina 等人找了三組健康人做研究,讓第一組人喝檸檬汁,第二組人吃含鋁的胃藥,第三組人同時喝檸檬汁及吃含鋁的胃藥,結果發現第三組人的血中鋁濃度的上升幅度,比其他二組高出甚多,顯示在檸檬汁提供檸檬酸的條件下,腸道對鋁的吸收率大增。其他影響吸收率的因素有 PH 值、矽酸 (silicic acid)、尿毒症、糖尿病、食入鋁化物的種類、副甲狀腺素、維生素 D、維生素 C、及氟化物等。 鋁在紅血球中的濃度比在血漿中略高,以全血測出的鋁濃度較血漿或血清高出約 8 %,而組織中的鋁濃度和血液比起來則少得多,以肝、肺、骨骼較多。在血中的鋁 70 ~ 90% 和運鐵蛋白 Transferrin 結合,也有一少部份和白蛋白 (Albumin) 結合。鋁不會將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的鐵置換下來,而是和鐵共同結合在 Transferrin 上。鋁和 Transferrin 適當的結合,有助於減少它對身體的傷害性。 鋁的排泄主要藉由糞便及尿液排出體外。糞便中包含未被腸道吸收的鋁及膽汁排出的鋁。而吸收進體內的鋁,主要靠腎臟來排泄。通常低鋁飲食的健康人,腎臟對鋁的排泄率約為 2.7 ~ 8.1 ug/day。 鋁中毒 鋁中毒的成因絕大多數是因為過多的鋁無法排出體外造成,或是因為消化道對鋁的吸收率過高,或是上列二者合併引起。嚴重程度要視鋁的最高濃度及堆積的部位而定。某些器官,例如腦部組織,對鋁濃度較為敏感,也較容易受到傷害。反觀肝臟組織,則能忍受較高濃度的鋁而無中毒的現象。鋁中毒最常見的三種傷害為 1. 腦神經病變  2. 貧血  3. 骨骼疾病,有時會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發生。 鋁中毒的腦神經病變 鋁濃度過高特別容易造成腦神經的傷害已是無庸置疑的,並常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症狀。例如語言退化、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喪失、口吃、癲癇、精神異常。腦神經傷害一旦出現,往往病程會持續進展,若未發現予以及時治療,幾乎是相同的結果-----完全喪失神經功能,最後死亡。 在早期,洗腎水尚未用 RO 處理的年代,鋁中毒引起的腦神經病變和水中的含鋁量有密切的關連。現今此現象已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是食入過多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或相關物質所引起的腦神經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貧血 貧血可說是尿毒症患者的共同症狀,肇因於紅血球生成素 (EPO) 的製造不足。這類型的貧血在血液學的分類上是屬於「正球性及正色性」的貧血 (Normocytic & normochromic anemia), 也就是 MCV 及 MCH 是大多在正常範圍。但若鋁中毒也介入而成為貧血的原因之一時,會轉變成「小球性及低色性」的貧血 (Microcytic & hypochromic anemia),並且檢驗血清鐵 (serum iron) 及 鐵蛋白 (ferritin) 後,應可排除缺鐵性貧血的存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過高的鋁會阻礙血紅素製造過程中 δ- ALA 的合成,也會阻礙鐵離子的參與,它的機轉和鉛中毒引起的貧血有點類似。 鋁中毒引起的骨病變 鋁中毒引起的骨質病變常見的有二種:軟骨病 (Osteomalacia) 及再生不良性骨病 (Aplastic bone disease)。這二種骨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就是造骨機能變慢及骨質「礦質化」(Mineralization) 的速率降低。先就骨骼生理學觀之,骨質在尚未礦質化前的膠原性基質稱為「類骨質」(Osteoid),類骨質在緊臨礦質骨的交接處,會逐漸礦質化,而轉變成礦質骨,使骨質堅硬。然而鋁濃度過高形成的沉澱物,恰好會堆積在類骨質與礦質骨的交界處,阻撓類骨質轉變成礦質骨,也就是降低了礦質化的速率。研究也顯示,鋁的沉澱物也會吸咐在骨質鈣化過程所形成的磷酸鈣結晶上,而阻擋了更多結晶的形成。 肇因於上述二種降低「礦質化」速率的方式,使得類骨質的生成速率逐漸大於礦質骨的生成速率,而類骨質的本質為較軟膠原基質,當然會使骨質硬度降低,而形成軟骨病了。若鋁的濃度實在太高,高到令造骨母細胞也中毒死亡,造骨母細胞數目便會減少,連類骨質的生成速率也減小,再加上先前的礦質化速率降低,就形成了再生不良性骨病。 鋁中毒與腎臟病 腎臟是排除體內鋁的最主要路徑,腎功能異常的患者由於排除鋁的速度變慢,容易引起鋁在體內堆積而造成傷害,特別是接受血液透析 (洗腎) 的病人。 雖然我們每天的食物及飲水中也可能含有高量的鋁,但大部份的鋁會經由糞便排出體外,被吸收進體內的不及 1 %。但洗腎患者所面臨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洗腎用的透析液較容易和血液接觸,即使透析過程被些微的鋁污染,滲入血液後可能會形成洗腎患者的沉重負擔。在 1970 年代,洗腎患者合併發生鋁中毒的病例時有所聞,原因大都因為洗腎水遭受鋁的污染所致。如今洗腎水皆以 RO 處理過,此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國外也有調查發現,有些洗腎中心 RO 處理過的水,鋁濃度含量依然超過標準甚多,曾發現是因為造水機的「止逆閥」所用的材質含鋁量過高所致,也有些是因為管路材質中的鋁釋放出來所致,也有些是因為濃縮洗腎液的包裝容器含鋁量過高所致。總之,透析過程中的所有液體、設備、器材、耗材等最好都有 Free-aluminum 標示,醫護人員在操作設備及配製溶液時,應有防鋁污染的概念,透析液也應定期監測含鋁量,若超出標準定要找出污染原並加以改善。因此國外訂定出一套透析液含鋁量監控標準如下: 透析液至少每 6 個月測定鋁含量一次,並應符合下列標準: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 25 ug/L (< 0.93 umol/L)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 < 15 ug/L (< 0.56 umol/L) Hemofiltration 血液濾過 < 10 ug/L (< 0.37 umol/L)   有些尿毒症患者也因長期服用含鋁 (氫氧化鋁) 的降磷藥物,而造成體內鋁過高的負擔。前面提過,當胃腸道在酸性的環境下對鋁的吸收率會增加,特別是當檸檬酸 (citrate) 存在時會特別明顯。例如調整尿毒症患者酸中毒所使用的 Shohl's solution,其主要成份便是檸檬酸,當使用此種溶液時,大大提高鋁的吸收率,若不謹慎使用,甚至可能致死。因此長期服用含鋁之降磷藥物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血中鋁的變化。 血清(血漿)鋁濃度的判讀 雖然血清(漿)鋁的濃度未必能平行反應出身體的總含鋁量,但對定期監控的患者而言,它的數值依然能反應出體內鋁負荷的變化及中毒危險的評估。血清鋁的濃度可能因運鐵蛋白的濃度、透析的頻率、鋁螯合劑的使用而改變。正常人的血清鋁濃度在 10 ug/L 以下,而大部份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濃度會在 100 ug/L 以內。部份研究人員發現,鋁沉澱引起的骨骼及腦神經病變大都在血清鋁大於 100 ug/L 開始發生。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長年洗腎、長年服用氫氧化鋁藥物或持續劑量治療都是造成血清鋁上升的原因,且濃度 > 130 ug/L 起,身體便開始承受鋁中毒的負擔;若高過190 ug/L,隨時可能發生臨床中毒症狀。 一份較新的報告建議,血清鋁濃度最好保持在 60 ug/L 以內較不會發生骨骼方面的病變。而鋁中毒引發的腦神經病變,和更高濃度的血清鋁有關 (> 200 ug/L)。歐洲 ECC 會議則針對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下列處理原則: 1.      血清(漿)鋁每年至少應檢查 4 次。 2.      若血清鋁濃度超過 60 ug/L,表示對身體產生了過度的負荷。 3.      若血清鋁濃度達到 100 ug/L 以上,應增加血清鋁的檢驗頻率,且應針對鋁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的傷害加強監控照護。 4.      採取任何可能的措施,絕不讓患者的血清鋁超過 200 ug/L。 血液檢體的採檢 由於環境中的鋁無所不在,而人體血液中的鋁含量又非常低,因此裝血試管本身的鋁含量有可能比血液還高,甚至針頭、採血器也可能造成污染。通常血液檢體的分裝應採用專用試管,且試管已事先經過酸化去金屬處理,並且試管與針筒最好不要是玻璃材質的,因為玻璃是矽化物,有時含鋁量會很高。採檢完畢後管口應封緊,沒必要請勿開蓋。 總結 雖然正常的健康人都能將體內的鋁排出,但仍應減少食用或飲用含鋁量過高的食物及飲料。新光醫院曾蒐集了市售碳酸飲料、運動飲料、茶飲料、及腎臟病患的營養補充品共 102 件,檢測其鋁含量,結果發現,奶茶、檸檬茶飲料含鋁量可達 1000 ~ 2000 ppb (ug/L),而烏龍茶飲料也有 400~500 ppb (ug/L),比起碳酸、運動飲料都高,且鋁罐裝的鋁含量往往比寶特瓶、鋁箔包高出甚多。 研究發現茶葉的鋁含量本來就高,而鋁材質容器較易釋出金屬成份,尤其遇到酸性物質時更是如此,所以茶類、鋁罐裝飲料的鋁含量會特別高。其實,一般人的代謝功能若正常,飲食中攝取的鋁,九成以上都會排出體外,但腎功能不佳者,便易使鋁堆積在體內,所以對市售飲料,腎功能不佳者應少碰為妙。 值得一提的是,曾調查兩種腎臟病營養品,鋁含量也達到 400 ~ 500 ppb(ug/L),患者在使用時應小心。 回上一頁請關閉本視窗 盜用必究 以上圖文由尚捷醫學檢驗製作編輯,由專任法律顧問維護,若要引用或連結,請先與本中心聯絡,若有私自盜拷及違反著作權之行為,依法追究之。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