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快樂缺氧又稱為隱形缺氧,指的是病人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但病人沒有感覺到。一般人血氧濃度太低,會覺得呼吸不到空氣,身體機制會促進深呼吸,但有快樂缺氧症狀的人會到嚴重缺氧的時候才發現有缺氧的現象,因此出現「前一分鐘看起來很好,下一分鐘就變嚴重」。快樂缺氧不是新冠病人獨有的症狀,一般肺

    出處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668
    3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CODID-19疫情在台灣持續延燒,更傳出數起確診者到院前過世,包括70歲婦人在家中猝死、78歲男子在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58歲男確診後於家中猝逝等個案。為什麼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尤其是中高齡個案,特別容易在家猝死? 笑著笑著就過世了 隱藏危機快樂缺氧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確診者猝逝不獨發生在台灣,去年國外就曾發生類似個案,被稱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或「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是主要致命原因一。 「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夥伴們,這波病毒,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有幾個人竟然在家等待時猝死,其原因是所謂的“快樂缺氧”,也就是說在完全沒有感覺呼吸困難的情況下,血氧濃度下降而不知,下一刻就是感覺吸不到氣而猝死,所以我要分享這篇文章,請大家了解原因。 上禮拜我曾分享一個視頻,是一位在美國的漢醫,他自己得到COVID-19,之後他也知道自己的血氧下降,然後他做了幾個動作,就提高了他的自己的血氧,這個動作能不能挽救,我不知道,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在沒有醫療資源情況下,可以增進血氧濃度的一個動作,大家也可以詳細的觀看這個視頻,作為參考。(重新將此視頻貼於下方) 由於醫療能量已經不足,目前台灣衛福服部的標準是,C T值小於30才會讓你住院,大於30的話他就請你在家等候。 看完這個需要點時間,找時間看吧。 @@@@@ 認識隱形缺氧(Happy Hypoxia or Silent Hypoxia)- 伴隨Covid-19的殺手 CODID-19疫情在台灣持續延燒,更傳出數起確診者到院前過世,包括70歲婦人在家中猝死、78歲男子在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58歲男確診後於家中猝逝等個案。為什麼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尤其是中高齡個案,特別容易在家猝死? 加上近日又有好幾位專家公開建議,因病情不夠嚴重而不被允許住院只能在家療養的人,應該可以考慮購買操作簡單又廉價的血氧監測器,又稱為血氧飽和儀(Pulse Oximeter)以自我提高警覺,才不會錯過緊急求救的黃金時刻。 笑著笑著就過世了 隱藏危機快樂缺氧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確診者猝逝不獨發生在台灣,去年國外就曾發生類似個案,被稱為「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或「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是主要致命原因一。,,「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血液無法正常承載氧氣,快樂缺氧死前難以察覺。 黃軒醫師解釋,快樂缺氧常見發生在肺部疾病族群,以CODID-19而言,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時,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以致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受到阻礙,連帶身體失去「校正」機制,使患者雖然正常呼吸,但血液中的帶氧量正持續下降,直至猝死前一刻依舊沒有察覺。 黃軒醫師也表示,快樂缺氧的狀況在登山客、飛行員也時有所聞,但這類族群通常身體較為健壯,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CODID-19確診患者不少屬於體力不佳、心臟功能衰退的中高齡族群。一旦隱形缺氧發生,危險性將大會增加。 @@@@@ 中醫老師顧承德先生在今年二月底的時候被傳染到新冠病毒,住院住了十天,剛開始即使已經吸了氧氣,他的血氧仍無法超過90%。後來他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救了自己一命!已經順利出院,在家休養。 煥文拍的影片就是希望將顧老師這段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尤其是那些醫療落後但疫情嚴重的地方。 New Ways to Increase Blood Oxygen for COVID-19 Patients https://youtu.be/LTklHtOUExk
    9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這波病毒,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 有幾人竟在家猝死,是因為“快樂缺氧”, 也就是在沒有感覺呼吸困難情況下,血氧濃度下降而不知, 但下一刻就感覺吸不到氣而猝死,所以我分享這影片,請大家了解原因、並且有突然狀況時,迅速自救。 此視頻,是住美國的中醫老師顧先生,得到COVID-19,住院十天,即使吸了氧氣,但血氧仍無法超過90%。 然後他自己做了幾個動作,就提高血氧,救了自己! 至少這是在沒有醫療資源時,能增進血氧濃度的動作, 芳蒂說!!! 請好友們務必觀看,不然就放大聲音用聽的,不要忽略!!! New Ways to Increase Blood Oxygen for COVID-19 Patients https://youtu.be/LTklHtOUExk,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台灣人前往美國當教授,他說新冠病毒輕症患者,屬於快樂缺氧或隱藏缺氧,如果醫院不收治時,在家自我隔離時要深度呼吸🫁,自救自我醫療否則很危險,會猝死!所以除睡覺時醒了就自我深呼吸,不要讓肺部缺氧,那麼就會慢慢改變自我治癒!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這波病毒,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有幾個人竟然在家等待時猝死,其原因是所謂的“快樂缺氧”,也就是說在完全沒有感覺呼吸困難的情況下,血氧濃度下降而不知,下一刻就是感覺吸不到氣而猝死,所以我要分享這篇文章,請大家了解原因。 上禮拜我曾分享一個視頻,是一位在美國的漢醫,他自己得到COVID-19,之後他也知道自己的血氧下降,然後他做了幾個動作,就提高了他的自己的血氧,這個動作能不能挽救,我不知道,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在沒有醫療資源情況下,可以增進血氧濃度的一個動作,大家也可以詳細的觀看這個視頻,作為參考。(重新將此視頻貼於下方) 中醫老師顧承德先生在今年二月底的時候被傳染到新冠病毒,住院住了十天,剛開始即使已經吸了氧氣,他的血氧仍無法超過90%。後來他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救了自己一命!已經順利出院,在家休養。 煥文拍的影片就是希望將顧老師這段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尤其是那些醫療落後但疫情嚴重的地方。 New Ways to Increase Blood Oxygen for COVID-19 Patients https://youtu.be/LTklHtOUExk
    45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COVID -19的治療有重大進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2020年9月被感染的人比6個月前在2020年2月被感染的人有更大的生存機會。原因是醫生和科學家現在對Covid-19有了更多的了解 ,治療效果比6個月前更好。 下面將列出5項重要的進展,這些是在2020年2月還不知道,到現在才知道的情況。 1. COVID-19最初被認為是由於肺炎(pneumonia)而導致死亡,因此呼吸機(ventilator)被認為是治療呼吸困難的最佳方法。 現在,我們認識到,病毒會在肺部和人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中引起微小凝塊(blood clots) ,並導致氧合(oxygenation)功能減少。 現在我們瞭解,僅通過呼吸機提供氧氣仍無濟於事,還必須預防和溶解肺部的微小凝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2020年6月的治療方案中開始使用諸如Asprin和Heparin防止凝血的血液稀釋劑之類的藥物的原因。 2. 以前由於血液中的氧氣減少,患者曾經在路上甚至在去醫院之前就過逝。 這是因為醫學上所謂的HAPPY HYPOXIA 「快樂缺氧」現象。「快樂缺氧」也就是說,儘管氧飽和度逐漸降低,但COVID-19患者直到症狀嚴重時才會出現缺氧症狀,有時還甚至氧飽和度已降低到70%。 一般而言,如果氧飽和度降低到90%以下我們就會覺得呼吸困難。 但Covid-19患者不會觸發這種呼吸困難。因此,在2020年2月我們都將患者趕到醫院。現在,由於了解了「快樂缺氧」 ,我們可用簡單的家用脈搏血氧儀(home use pulse oxymeter)去監控所有Covid-19患者的氧飽和度,如果氧飽和度降至93%或更低,則將他們送往醫院。 這為醫生提供了更多時間來改正血液中的氧氣缺乏症,並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3. 2020年2月時我們還沒有抵抗冠狀病毒的藥物。僅能治療由其引起的並發症,譬如低氧症。 因此,大多數患者仍會受到嚴重感染。 現在有2種重要的藥物:日本的FAVIPIRAVIR (法匹拉韋)和美國的REMDESIVIR (瑞德西韋),它們可以殺死冠狀病毒。 通過使用這兩種藥物,我們可以防止患者受到嚴重感染,從而在他們患上低氧症之前就將其治愈。 我們在2020年9月才擁有該知識,而不是在2020年2月。 4. 許多Covid-19患者死亡,不僅是因為病毒,而且還因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被稱為CYTOKINE STORM(細胞因子風暴)的誇大免疫反應。 這種暴風雨般的強烈免疫反應不僅殺死病毒,而且殺死患者。 2020年2月,我們不知道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現在到2020年9月,我們知道世界各地的醫生已經使用了將近80年且很容易獲得的steroids (類固醇)即可用於預防某些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5. 現在我們也知道,低氧症患者靠趴著躺下來就可以變得更好,這就是伏臥姿勢(prone position)。除此之外,日前以色列科學家還發現患者白血球產生的一種稱為Alpha Defensin的化學物質會引起肺血管的微小凝塊(blood clots),現在這可以通過一種用來治療痛風已數十年,稱為Colchicine (秋水仙素)的藥物來預防。 因此,現在可以肯定地說,相對於2020年2月,患者在2020年9月以後得到COVID-19感染倖存的機會更大。展望未來,對於Covid-19而言,沒有什麼可驚慌的,如果我們記得,一個較晚感染的人比一個較早感染的人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讓我們都遵循簡單的預防措施,例如: (1)相距至少1.5公尺 (2)戴口罩 (3)盡量在家工作 (4)盡量叫送食品雜貨到家裡 (5)檢疫期間一定要待在家裡 (6)洗手與衛生 (7)最重要的是,如果您躺在床子上,那麼會有更多的氧氣流向您的肺部,這樣您的呼吸就會輕鬆很多。 這樣我們就可以擊敗病毒。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拒絕“快樂缺氧症”😱 正確的強氧呼吸~治百病 1.深層的呼吸~是平衡自律神經的最好方法🙏 2. 腹式深呼吸能讓血壓下降,並預防動脈硬化。光是調整呼吸,就能變得健康💪 3.深層吸氣時.促進交感神經~啟動.與平衡。 4.深層吐氣時.促進副交感神經~放鬆.與平衡,讓自己不躁動.不憂鬱.不失眠🤗 5.深層呼吸~讓思緒清楚.神清.氣爽.年輕.不老化。 6.深層呼吸~讓自己在無形中.很自然的享《瘦》身形結實.小一號。 7.深層的呼吸~讓體內《有氧》溶化壞細胞、壞組織、修護受損的細胞。 8.ㄧ般胸式呼吸、只用到肺功能的30%左右!所以為什麼多數人.都含氧量不足.頻頻打哈欠了😩 9.肺活量+殘餘容積=全肺容積! 所以“氣吐盡”很重要👌將體內濁氣吐盡.便是增加肺活量!換新鮮的氧氣.以喚醒細胞.自癒健康。 10.體內含氧量.決定健康的“質與量”💪 自律神經失調、是百病之根😱 身體缺氧、是病變之首🥶 筋脈緊縮、是萬病之源😩 十次深呼吸為一個回合:用鼻子吸氣3秒鐘、嘴巴吐氣6秒鐘。 懂了明白🙏健康人生就不遠了 yes 學會呼吸👌美麗人生就近了🤗 大家傳出去🙏一起功德無量 yes https://youtu.be/oIwwmEVYjOg
    3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穿很多怎會猝死?」 重症醫曝家居3大死亡熱點:6個地雷習慣要你命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今(19日)凌晨在睡夢中失去呼吸心跳,享年56歲,初步研判疑似天冷引發心肌梗塞。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大家一定很奇怪,好好健康的人,為什麼會如此呢?」尤其是無心血管疾病史,也無其他不良習慣,為什麼還會猝死?黃軒醫師解答了猝死的原因,不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也與穿著有關,更重要的是,猝死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近年更好發在中青年人身上。 黃軒醫師發文提到,很多猝死的人沒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也有乖乖按時服藥,沒有抽菸、沒有熬夜、沒有喝酒,「猝死前沒有什麼不舒服啊?明明穿厚衣服保暖了,為什麼還會猝死?」他表示,這些問題很常在臨床被問到,在急重症處理這些病人時會發現,其實危機就藏在個人的生活習慣中,而不是穿了多少厚重衣物。 6個導致猝死的致命習慣 1.馬上起床很要命 秋冬季起床,可以慢慢賴床起床,而不是一腳踢開溫暖被窩。被窩裡的溫暖是救命的,若是馬上拿掉保暖措施,毫無防禦下接觸到冷空氣,皮膚接觸冷的反應,就是趕緊收縮體內血管。因此有人一下床,馬上就猝死的情況,就是輕忽了秋冬天要慢慢起床,確認四肢和身體暖化,在未掀開棉被之前,先加暖身外套。 2.洗臉刷牙時 浴室是最容易猝死的地方之一,要記得先泡溫水,再來慢慢洗臉刷牙,就可以避免整個臉和血管,被冷水急凍收縮而猝死。 3.脫衣服時 很多人在洗澡前後,都以為泡湯或以熱水洗澡在冬天是很舒服的,更以為這樣就是禦寒了,切記,當離開熱水源時,身體是光溜溜的,此時熱水珠在皮膚上接觸到急凍空氣,瞬間全身抖顫不已。黃軒提醒,記得要馬上擦掉水珠、穿上衣服,冬天不宜光著身子太久。 4.忽略保護耳根、脖子 很多猝死病人發作是完全沒有保護耳根和脖子的,好像把手、身體四肢都穿好就算保暖了。事實上,耳朵和脖子,任風寒吹襲。耳根2片薄薄,沒有身體內厚厚脂肪增暖;脖子集中了腦袋和身體的許多細小交感神經和血管,只是一個團巾和耳罩,就可以救命,不過平常人都忽略了保護,就容易有猝死的風險。 5.衣服層次穿錯 遵從「三明治」穿著,最裡面棉衣吸汗,中間毛衣維持身體溫度,最外面套上防風防水外套。穿錯了,就無法保留自己的身體溫度,其實身體是失溫冷凍,容易心血管馬上緊縮猝死。 6.運動猝死 最常見的運動猝死,通常是沒有暖身下突然運動、運動激烈後急停下、高山峻嶺處於缺氧環境或是在做不熟悉的運動時。在劇烈運動時,心臟每分鐘,要輸出無運動時的6-17倍,肌肉血流量,增加超過25倍。如遇到外面環境冰冷,你的血管卻相反抵制的持續收縮,甚至梗塞了心臓血管,這時回到心臟的血流必定不足,就很可能產生猝死危險。 黃軒醫師補充,猝死好發於「深夜和清晨」,不過大部分人猝死並不是在戶外,而是在「臥室裡,客廳裡,浴室裡」。遇到秋冬季寒流籠罩,預防猝死風險要從起居習慣改善,有穿保暖衣物不等於預防,也不能因為年輕就輕忽。台灣猝死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卻下降。常常看到猝死發生在健康的中青年人身上,只是因為忽略平常在家的生活起居、保暖措施卻導致憾事。
    90 人回報1 則回應6 個月前
  • 《開學,你小孩易得新冠病毒🦠嗎?》 在臺灣 快開學了⋯⋯ 在疫情期間 很多父母親 非常擔心焦慮 自己家的孩子去學校上課 是不是容易會被新冠病毒(COVID 19)傳染 已經目前的醫療文獻 可以知道: 1.兒童及青少年,被新冠病毒(COVID 19)傳染機率: 至今非常少(<1%) 「偶爾有零星,會被擴大報導」 在SARS 期間,全球8000個案中,也共收了135位兒童疑似得病(只有88個兒童確診) <12歲者:很少需要住院或氧治療 >12歲者:開始如成人輕微症狀 有些病毒🦠,在小朋友體內,是小case而已,但在大人👨體內,是大災難(最典型例子,就是天花) 2.小孩🧒(0-9歲):沒人死亡 青少年(10-19歲):0.2% (而我們新冠肺炎COVID 19, 平均死亡率約:2%) 在2003年,SARS 的小朋友死亡率也幾乎是零,死的都是大人! 3.研究發現 小baby得新冠病毒COVID19,幾乎都是家𥚃大人,先得了新冠病毒 「大量的,高濃縮,不洗手,不戴口罩」,反覆近距離接觸,才傳給小baby🧒的... 快開學了,給父母大家安心 也順便提醒: 「勤洗手」,孩子健康才防守 「戴口罩」,小孩健康才有照 在目前流感病毒流行季節 很多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或小孩其他疾病,才可以是最常見的... (大人把自己健康弄好,小孩的一切都會好) 《為什麼小孩🧒比較少得新冠病毒COVID 19?》 先說簡單推論: 1.呼吸系統有「特殊天菜」,叫ACE2 ,新冠病毒🦠超級喜歡💕 (比SARS更有10倍上的親和力) 2.小孩子,ACE2很少!當然新冠病毒,找不到他愛的天菜了! 3. 這個「特殊天菜」,在老男人又愛抽煙者,特別多!😜😄😵 研究指出,年紀越大者以及抽菸者,體內的ACE(毒素蛋白破壞肺)分別比兒童,以及沒有抽菸者表現更高,需要更多的ACE2 修復蛋白,修正脆弱的肺(去毒素的蛋白) 但是 ACE2是結合、為病毒「開門」的主要受體,同時也是COVID19的天菜,新冠病毒🦠一入肺,就「把ACE2梆架去,生一大堆小孩去了」⋯⋯ 慘了 當ACE2變少,ACE毒素越高,對肺部的傷害就會越大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注射處千萬不可揉 . 為什麼新冠疫苗容易產生血栓?特別是腺病毒載體的AZ和嬌生疫苗? . 這要先講這些病毒進入血管的反應,一旦病毒(片段)進入血管,就會刺激血管的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誘發血小板中的Factor X釋放出來凝血酶(Thrombin),讓血液中的Fibrinogen變成Fibrin,大量的Fibrin聚集就會變成血栓。這種血栓很容易跑到心臟堵塞到冠動動脈造成心肌梗塞,或進入肺臟形成肺栓塞猝死。 . 屬於mRNA的BNT/Moderna是把mRNA包裹在一層脂肪膜內。而腺病毒載體,是把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包裹在猿猴的腺病毒內。後者體積會比前者大個5~10倍,這兩類疫苗都是肌肉注射,打入肌肉層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揉,因為一但把外膜揉破,讓新冠病毒的棘蛋白進入血管,就會造成一連串的凝血反應,產生血栓。 . 很多人在肌肉注射過後,會不自覺得去揉打針處,這對注射新冠疫苗是很危險的舉動。記得,打針處千萬不可揉。 . 這幾天很多老人家打完疫苗猝死,可能有三種情況所造成 第一, 天氣過熱。當天氣過熱,容易脫水,一旦大量流失水份,會造成血液濃度變濃稠,這個時候也很容易產生血栓。 . 第二, 不穩定的三高。當血壓、血糖都控制不理想,在不穩定的狀況下,也極容易出事。因為打疫苗就是讓你體內產生一種小型的免疫風暴,藉此訓練你的免疫系統去產生抗體。當你三高不穩定,這種小型免疫風暴極可能變成真正的致病機轉而奪命。 . 第三, 去揉了打針處,造成一連串的血栓反應。 . 不打疫苗染疫,比打疫苗更危險,但是如何注意到老人家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施打,以及防止脫水,更不可揉打針處,才是讓老人家安全注射疫苗的關鍵。
    22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