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今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 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 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
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踪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分析的結果是: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在每天步行達到4400步時,死亡率出現了顯著下降,與每天2700步相比,死亡風險降低了大約40%;每天行走越多, 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所以結論是:老年人每天步行7500步對於長壽是最有利的。
  
此外,這項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行走速度的快慢與死亡率高低無關,行走速度過快反而容易引發摔倒、骨折等意外。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5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你還在晚上散步嗎?現在知道還不晚! 今夜遇見溫暖溫情質感 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數據統計: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流動起來,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50%的血管,是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多項研究均明確指出,走路在防病、長壽方面功效突出。具體而言就是,走路可以預防脂肪肝、心髒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緩解骨質疏鬆,改善腰、肩、頭部疼痛,遠離老年癡呆等等。 走路一定要走夠量 走路那麼好,那麼走多少步比較合適呢? 2019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後,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結論有兩點: 1、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 2、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也就是說每天最佳的行走步數是:7500步! “暴走”也會傷身 走路好,但“暴走”也會傷身。有些人每天暴走2萬步、3萬步...... 走路太多,會對身體產生損傷,首當其衝的便是膝蓋。 長時間暴走,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受傷。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不間斷地摩擦軟骨,容易引起炎症出現水腫; 二是骨關節也有使用年限,無論身體條件多麼好,骨關節都存在老化和功能退變的問題。正所謂“ 生命在於勤運動,關節在於省著用”。 走路注意事項 我們都知道走路是一種良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同時也要了解,走路鍛煉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下午走路最佳。 早晨六點到十二點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階段,晚上光線差,容易跌倒。 2、禁止在大馬路旁邊走路。 英國《柳葉刀》曾發布調查結果:因空氣污染,沿繁華的馬路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微弱,動脈硬化狀況甚至惡化。 禁止每日步數過多。 走路時不可過度、頻率不可太高,每天追求一兩萬步會損害關節。 3、最好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樹。 每天最好在40分鐘左右走7500步。 走完後最好是微微出汗的狀態。 不同走法,作用不同 1、調理防便秘——扭著走 在健步走的過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讓身體在行走中有節奏地扭動起來,可以促進排便,防止便秘。 2、減腰圍肚子——敲著走 走路時捎帶手加些動作(比如敲帶脈),每天堅持10分鐘,能很好地幫助減腰圍。 3、養腎護腎——踮腳走 每天踮起腳走10分鐘左右,中間可以走走停停,可以按摩足三陰,溫補腎陽。 4、護頸椎——“10點10分”走 雙臂向上斜舉,就像表針指到“10點10分”的位置上,抬頭挺胸,進行行走鍛煉,每天堅持。有助於鍛煉肩部、頸部肌肉,緩解和預防頸椎疾患。 5、高血壓患者——腳掌著地走 要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頭暈。 6、冠心病患者——餐後1小時慢步走 要在餐後1小時慢步走,以免誘發心絞痛,長期堅持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 真希望這是笑話,但確實這不是笑話! 1976年哥倫比亞的堡高塔市的醫生罷工52天,出現了一個被稱為“不尋常的副作用”:就是當地死亡率下降了35% 同年,在美國洛杉磯,當醫生對醫療事故保險漲價不滿而罷工示威時,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 1973年,以色列全國醫生大罷工。為期長達一個月,根據耶路撒冷埋葬協會的統計指出該月的全國死亡人數下降了50%。 十年後,1983年,以色列醫生再次舉行全國總罷工,這次罷工的時間長,長達85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過後,以色列耶路撒冷埋葬協會又做了一次統計,在這85天中,全國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了50%。 波美特拉博士(Dr.Bruce Pomerant)對80年代西方國家醫生罷工與死亡率下降的調查指出:死亡率的下降與醫生罷工日期的長短成正比。 1、例如在加拿大曼尼濤巴省(Manitoba)的醫生罷工兩周,死亡率下降為20%。 2、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Columbia)的醫生罷工3周,死亡率下降為30%。 3、在以色列醫生罷工85天,全國死亡率下降則為50%。 也就是說,西醫的醫生罷工時間越長,全國的死亡率越低,目前世界記錄是降低50% 目前中國每月死亡100萬人。假如全中國的西醫罷工3個月,原來3個月死亡300萬人,降低到死亡15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的西醫大罷工3個月,能讓150萬人避免死亡,相當於一個城市的人口免於死亡。 推論下來......還是別推論了!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於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還有三分之一死於醫源性事故。 三分之一是被藥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 實驗證明,老人只要相信自己年輕了,身體便會做出配合。 最近讀到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專注力是與歲月對抗的力量》。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朗格教授今年63歲,酷愛網球,年輕的時候,曾經因摔斷了腳踝,醫生說她再也不能打網球了,但現在她雙腿健康,仍然在打網球。她集3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造了“可能性心理學”,其研究假設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能變成什麼,一切皆有可能。而核心概念則是“專注力”。這裡所指的專注力,是說我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在做什麼,在某個情境下是怎樣反應的,還有沒有別的選擇?換句話說,專注力就是一種簡單的實踐,要時常去留意新的事物、積極尋找差異。讓自己對人和環境重新敏感起來,向新的可能性敞開、形成新的視角。 朗格教授進行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她和學生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把這裡佈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然後邀請16位七八十歲的老人,8人一組,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讓他們在“時空膠囊”生活一個星期。七天裡,老人們都沉浸在20年前的環境裡,他們都被要求更加積極地生活,沒有人幫助他們穿衣服或攙扶走路。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老人言行舉止必須“活”在20年前,而控制組的老人是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20年前發生的事情。實驗的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實驗前,他們幾乎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龍鍾、步履蹣跚。一周後,他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血壓降低了,步態、體力都有了明顯改善。相比之下,實驗組,也就是那些“活”在20年前的老人們進步更加驚人,他們手腳更加敏捷,智力測驗中得分更高。局外人看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實驗證明,老人們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於是身體便做出相應的配合。“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慣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比如說人老了,記憶就一定衰退嗎?答案並不是絕對的!真正抑制我們潛能的是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我們固執地認為衰老和能力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繫,這種思維定勢極具殺傷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由自己決定娛樂節目,自己照顧房間裡的植物,就會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顧的老人更加快樂、年輕和長壽。 老年朋友們,別在歲月如梭面前無奈地歎息了,讀了此文,你一定大有收穫!
    1 人回報3 則回應7 年前
  • 「久坐」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致死致病元兇之一。 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除了對關節的損害,久坐還有以下十個危害: 1、久坐傷腦:致老年痴獃 坐姿保持1小時,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環作用減弱,腦供血不足、缺氧,容易頭暈,情緒低下,降低思維活力,甚至是老年痴獃的一個重要因素。 2、久坐傷心:心臟機能衰退 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減緩,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對於患有動脈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環遲緩,還會誘發心肌梗塞和腦血栓。 3、久坐傷血管:動脈硬化 長期久坐,脂肪燃燒減少,膽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臟、血管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久坐不動,鈣化物堆積在動脈,引起動脈硬化,每天多坐1小時,患冠狀動脈硬化風險提高12%。久坐久坐不動,腿部肌肉收縮減少,下肢血流速度減慢,增加血栓發生率。每天固定一個坐姿3小時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2倍,連續坐12小時以上,肺栓塞風險增加,特別中老年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長時間靜坐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4、久坐傷神:頭暈眼花 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表現為體倦神疲,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癥狀。 5、久坐傷骨:頸肩腰背痛 頸肩、腰背長時間處於緊張的固定姿勢,不僅會使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還會導致頸肩腰背僵硬,痠脹疼痛,發生頭痛及頸椎病。 6、久坐傷肺:影響心肺供血 久坐運動量小,肺部得不到有效鍛煉,會影響心肺供血。肺氣腫感染等常見的老年肺系統疾病,大都和肺功能降低有關。 7、久坐傷胰臟:糖尿病 細胞處於閑置肌肉時,胰臟反應慢,易產生更多的胰島素,導致糖尿病,長期久坐,II型糖尿病風險增加112%。 8、久坐傷胃:食欲不振 久坐容易引起腸胃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癥狀。 9、久坐傷腸:結腸癌 久坐的人腸道、胃部蠕動減弱減慢,有害成分易在結腸內滯留,刺激腸黏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結腸癌危險。「十人九痔」,長時間保持坐姿,也容易導致痔瘡。 10、久坐傷命:肺栓塞 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針對12萬人、長達14年的最新研究結果,一天保持坐姿6小時以上可能增加早逝幾率,女性風險更高。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坐著看電視超過4小時與少於2小時的人相比,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性增加80%,其他原因死亡的危險性增加46%。 因此,要避免這些危害,就必須做到一個字:動。
    2 人回報3 則回應8 個月前
  • 黃瑽寧:(2020/1/28更新)2020年的今日,流行病學與病毒分析的進步程度,已非2003年SARS時候的緩慢。 從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第一版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病毒的序列已經解碼,呼吸道受體已經公佈,疫苗已經開始進行,全球許多專家也使用各種數學模式,來猜測這隻病毒的未來發展,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我的責任是努力幫大家讀書,把一些艱深的訊息排除,丟掉那些網上亂傳的謠言,整理並定期更新在這篇文章中。 目前看起來,這隻病毒介於第一類型(死亡率低、傳染力高)和第二類型(死亡率高、傳染力低)之間,還有一些不確定性。解釋如下: 1. 傳染力不算太高:跟流感病毒類似,再低一點點。 網路上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R0值,這個R0值意思是一個人感染到某種病毒之後,可以傳染給身邊多少個人的意思。R0值越大,病毒散佈越快越廣,R0值小於1,表示這個病毒最後會自己消失,很難變成全球性疾病。但是要特別注意,R0值的解讀有非常多的but,也就是說這個數值有很多但書,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一個數字。  舉例來說,台灣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高,所以流感病毒的R0值在台灣相對就比較低,因為病毒傳不出去,四處碰壁。再舉例來說,當初對武漢病毒不了解的時候,武漢人進出醫院都不戴口罩,所以R0值超級高;但如今大家都勤洗手戴口罩,R0值立刻就下降了,這也是另一個影響的因子。 現在中國能夠發掘的病例,大多數都還是發燒、肺炎等等重症病患,還有成千上萬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被排除在醫院之外,自己慢慢就痊癒了。所以在沒有真實「輕症+重症」病人數的明確資料,2019-nCoV武漢病毒的傳染力到底有多強?R0值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 目前科學家對武漢病毒R0值的估計,從1.4 - 3.8都有,我可以保證3.8肯定是高估的,不要理它,1.4或許差不多。1.4這個數字代表每一位患者,平均可以傳染給1.4個身邊的人,和流感病毒在沒有打疫苗的狀況下很類似,因此你可以說:2019-nCoV的傳染力跟流感很像,再低一點點。所以,只要勤洗手戴口罩,就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還會增加。要怎麼知道2019-nCoV的傳染力變強呢?請大家密切追蹤台灣、美國、越南、新加坡等等境外病例,若本土病例越來越多,就表示此病毒的傳染力提升了。而當每個國家都有本土病例發生時,這隻病毒變成全球性病毒的日子也不遠了,就跟流感一樣。 (今天最新消息是日本和台灣各出現一個本土病例,台灣的本土病例是夫妻互相傳染的。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2. 重症率和死亡率不太高:也跟流感病毒類似,中老年人會高一點點。 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項小規模統計,疫情爆發剛開始時,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 2019-nCoV感染後,真實死亡率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但肯定小於4%,一般預估是在2%左右。目前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五千人,死亡人數大約100人上下,而這五千人幾乎都是發燒、肺炎患者,輕症患者根本沒有機會就醫,也無法被篩檢出來。 所以整體來說,可以估計:2019-nCoV感染後的重症率與死亡率,跟流感病毒也是差不多,中老年人會再高一點點。中老年人重症率比流感病毒再高一點點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感病毒的抗體保護自己,但卻都沒有武漢病毒的抗體。 3. 病毒繁殖速度,和抗體產生的賽跑: 武漢病毒和SARS病毒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所以真的不應該再拿SARS病毒來預測這隻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病毒本身跟人類肺部受體的黏著度(affinity)有很大的差異:SARS病毒很黏,但2019-nCoV不黏! 目前已知有三隻冠狀病毒,使用肺部的一個蛋白質hACE2,當作進入人體的大門。這三隻病毒分別是:SARS病毒,武漢病毒,以及輕症為主的NL63病毒。 SARS病毒一看到肺部的hACE2蛋白質,就餓狠狠的扒上去不肯下來,進入細胞後快速的繁殖,所以SARS的疾病嚴重度比較高。但是另一隻NL63冠狀病毒,雖然也頗喜歡hACE2蛋白質,但沒有那麼的黏,所以病毒繁殖速度比較慢,症狀也因此比較輕微。好消息是,武漢病毒(2019-nCoV)對於hACE2蛋白質的愛慕程度,也不是這麼的黏,所以可以預測這隻病毒的嚴重度,會偏向較輕微的NL63病毒,而非恐怖的SARS。 大家一定很好奇,那麼這隻NL-63病毒,會造成的症狀是什麼?在兒童,HCoV-NL-63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哮吼等兒科病,而在老年人則是一樣會引發呼吸衰竭,肺炎等等。但是因為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兒童時期或許得過NL-63病毒,在身上都已經有部分的保護抗體,因此重症不多。 然而武漢病毒不同,它是一隻新的病毒,所以所有人身上都沒有抗體,兒童感染之後,應該還是輕症為主(原因不明,有很多可能原因,就不贅述了),但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挑戰就比較嚴峻了。 總而言之,武漢病毒感染後的嚴重度,取決於病毒繁殖速度,和自身抗體產生的一場賽跑;這隻武漢病毒繁殖的速度沒有SARS來得快,但我們的免疫反應也要加把勁兒,只要跑贏它,就會是輕症,或是無症狀。 4. 我是兒童感染專科醫師,論文專長是病毒相關研究。這幾天有各種流傳未經證實的消息,讓家長們心生擔憂,事實上,大部分的臆測都是沒有必要的。大家只需要鎖定疾病管制署的官方訊息,以及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獲得最正確的資訊即可,不要在其他的LINE群組道聽塗說,自己嚇壞自己,對疫情毫無幫助。 春節之前我曾經安慰大家,除了不建議前往中國之外,要造訪其他國家旅遊,可以按照原訂計畫出發。我也提醒大家只要記得在飛機上戴口罩,勤洗手,應該就可以放心無虞。春節已經到了尾聲,疾病管制署也對中國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證實專家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最後提醒所有由中國返台的大人或小孩,如果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你們應該都知道該怎麼做了:戴著口罩,儘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以供醫師做確切診斷。就算返台後沒有症狀,也請不要到公共場所趴趴走,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14天。(消息隨時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粗茶淡飯騙了老人 人過70無肉不飽 老中醫說:人過70無肉不飽!千萬別讓“健康飲食=粗茶淡飯” 騙了您! 50歲以後,您應該怎麼吃? 50歲以後,請停止粗茶淡飯。在過去,老年人不沾葷腥是一種教條,葷食是高血壓、高血脂、 高血糖疾病誘發的罪魁禍首。而現在,越來越多高齡者, 被營養學家、中醫師建議“要吃肉”。 為什麼呢? “老人健康的關鍵,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是老化。若要抑制老化, 粗茶淡飯不但沒有幫助,反會增加老化速度。” 年紀越大,營養不足,每五位80到84歲的老人就有一位被歸類為 “低營養族群”。85歲以上的人,則有1/3沒有攝取足夠營養。 原因是,老年人胃口變小後,三餐要是粗茶淡飯, 熱量和營養素就會不足,免疫力因此下降。營養不足, 使得因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變大。“ 若高營養族群的死亡風險是1,低營養族群的風險就是2.5倍”。而且,營養師慎重告訴您, 不吃肉的人比兩天吃一次肉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要高一倍哦~ 肉燉一小時,是營養寶庫 長壽之鄉:沖繩的長壽老人,都有吃肉的習慣。 他們基本上每天都吃肉,而幾乎沒有人患心血管系統的老年病。 他們喜歡吃肉,但制作方法卻與眾不同。不是頓頓炒肉、炸肉, 而是把肉煮2∼3小時後,在湯裡加上蘿蔔或海帶,然後再燉1小時 才食用。他們把這種菜叫 “營養寶庫” 。 這樣子的做法,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 其不飽和脂肪的含量明顯增加,膽固醇含量會大大下降。 這種肉既含豐富的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是延年益壽的營養佳品。 由此可見,影響健康的原因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人類的處理方式、 食用量。絕對禁吃葷菜,並不能保証健康長壽。相反, 可能造成蛋白質等營養素供給不足,而最終加快衰老,導致死亡。 所以,每人都應安排合理科學的膳食,在葷食方面不應取偏頗態度, 只有科學處理好葷素的關系,才能吃出健康,吃出長壽。 延遲老化的飲食要點 1、每一餐都很重要,紅肉白肉都要吃,但不多吃 老年人在吃肉(包括內臟)時,要掌握這樣一條原則:少量、 多樣化。肉食多樣化,可增添人的食欲。有人提出:“ 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2、三餐份量均衡 三餐份量平均分配,可以讓肝臟穩定合成白蛋白, 使合成代謝反應安定運作。 3、食物選擇上,充分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並選取高抗氧化食物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含人體必需胺基酸, 建議攝取量比國際飲食參考攝取量再多一些。 抗氧化食物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老化速度, 比如一些深海的魚。 4、不要只挑軟的吃 咀嚼能力,反映身體的老化程度。為了維持咀嚼能力, 建議選擇適當食物,每口食物慢慢咀嚼。 5、維持口腔環境的清潔 每半年到牙醫報到一次,檢查牙齒、洗牙,保持口腔環境清潔, 以維持咀嚼能力,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並發症風險。 6、每周多出去吃幾次 50歲以後,小編建議大家積極創造想吃的欲望。就算一個人, 也可以到不同的餐廳用餐,挑戰味蕾。一周來一次, 穿上最喜歡的衣服,帶上自己的伙伴們,出門享受一次年輕! 7、多燉少炒 在蒸、炒、燉、煲等烹飪方式中,最適合中老年人的是燉和煲。 謝謝! 還有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 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謝謝!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 🚶 關於「腿★腳」 老年人必須重視的問題 1、️當我們變老時,我們的腳腿必須始終保持堅挺。 2、️當我們變老時,我們不應該擔心我們的頭髮變灰或皮膚下垂或皮膚皺紋。 3、️在「長壽」的跡象中,如《美國預防雜誌》所概述的那樣,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肌肉。 4、如果兩周不動腿,則腿部力量會降低10年。 5、️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在「不活動」的兩周內,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老化20至30年。 6、隨著我們腿部肌肉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它也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因此,定期進行的運動(如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的重量(負荷),仍然保持在腿上。 9、腳是一種「支柱」,承重於人體。有趣的是,一個人的體重中有50%位於骨頭中,而骨頭的50%則位於兩條腿中。 10、人體最大和最強的關節和骨頭,也在腿上。 11、️ 強壯的骨骼,強壯的肌肉和靈活的關節形成的「鐵三角」,承載著人體上最重要的負荷。 12、70%的人類活動和生命中的能量燃燒,是由兩只腳完成的。 13、你知道嗎? 當一個人年輕時,他的大腿有足夠的力量抬起一輛小型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的中心。 15、兩條腿擁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和50%的血液流過它們。 16、這是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當腳和腿部健康時,常規的血液流動就會順暢地進行,因此腿部肌肉發達的人肯定會擁有「堅強的心臟」 。 18、人體️「老化「,首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20、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和腿部之間的指令傳輸的準確性和速度會下降,這與年輕人,是完全不同的。 21、隨著時間的流逝,骨胳的鈣質早晚會流失,致使老年人更容易發生骨折。 22、️老年人的骨胳骨折後,很容易引發一系列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例如腦血栓形成。 23、您知道嗎,15%老年人一旦大腿骨折後,會在一年內死亡! 24、鍛鍊腿部,即使在60歲以後或更大年齡,也永遠不會太晚。 25、儘管我們的腳、腿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衰老,但是鍛鍊腳、腿是終生的任務。 26、只有加強腿部鍛鍊,才能防止進一步的衰老。 27、請每天至少步行30-40分鐘以上,以確保您的腿部得到足夠的鍛鍊,並確保腿部肌肉保持健康。
    10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為什麼要每天走6000步?這個專家講的最透徹! 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鱉”。有人說,這兩種動物就愛靜養不愛動,照樣活得長。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趙之心認為,這種說法大錯特錯!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補充道: 烏龜身上有230多塊骨頭,90多關節;人身上有206塊骨頭,230個關節。人身上那麼多關節就是讓你運動的。 只有運動才能保證關節軟骨的健康。關節軟骨裡沒有血液供應,必須得吸收關節液才能營養,而關節液只有活動時才能大量分泌。 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 動汗為貴!主動流汗簡稱“動汗”,中醫理論對“動汗”評價很高,認為“動汗為貴”。汗的成分中,98%是水,2%中有尿素、尿酸、乳酸、鹽分等。 出汗不僅有給人體降溫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人體內的許多垃圾,如乳酸、尿酸等,廢物;如多餘的氯化鈉等,甚至毒素,如重金屬、化學物質等; 還有許多脂肪等有機物質,是不能完全通過大便、小便排出體外的,必須通過汗腺排出。 人在排出“動汗”的時候,體溫一升一降的過程,讓血管更有彈性。 尤其是冬天,更要堅持每天運動,而每次要至少持續半個小時以上,這樣才能提高人體血液迴圈能力,刺激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 運動時間過短會沒有效果,時間過長、過度運動卻又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使精神疲憊、體力恢復慢。每個人的體力不同,總體原則是運動後輕微出汗、自我感覺不過度疲勞,把握好時間。  只要一口氣把這6000步走完,健康狀況就會有質的改善。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我希望大家每天能走一萬步,你上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加起來就有4000步。 但是,除去這4000步後的6000步是真正能夠改善大家健康的,而且這6000步最好一口氣走完,只要你一口氣把這6000步走完,你的健康狀況就會有質的改善。 最佳的鍛煉時間是早上8點~10點.下午3~5點.晚上7~9點等時段。 我們的心臟一天通過跳動要往外打10萬次血,血出去後還得回到心臟,誰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塊肌肉。 只要肌肉運動,就會把血擠回心臟,我們的眼睛打開、閉上、再打開,眼皮使勁就能夠把眼球上的血擠回心臟;我們走路,每走一步就相當於把腳上的血擠回心臟。 我告訴大家通過走路的方法讓心臟好起來,其實很簡單:把胳膊擺起來,最好擺到齊肩平,把步子邁開,配上呼吸。每天堅持15~20分鐘,比走兩個小時都要有效果。  每天走半小時助排氣,胃腸病通通遠離你。 凡是吃完飯老打嗝的是大病。人吃五穀糧食,就會產生氣,但是氣一定要從後面排出來,走路就能幫助你排氣。 發現自己腸道不好、脹氣、積食、便秘,每天晚上吃完飯後堅持去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胃脹、胃酸、腸道脹氣通通遠離你。 人老了個子矮了腳卻大了,這是走路的不良姿勢造成的。現在教大家一個治腳病的方法:每天晚上遛彎時踮著腳走(走路時腳跟抬起,前腳掌著地,兩腳交替行走),堅持一段時間,腳病一定有改善。  走路是防治癌症的特效藥。 據《生命時報》報導,來自英國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只要步行1英里(約1.6公里),患癌死亡風險就能降50%。 “走路可看作治療癌症的特效藥!”研究的發佈者,英國慈善組織漫步者協會和麥克米倫癌症援助組織共同指出,如能每天堅持行走1英里,在20分鐘內走完,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的治療都有明顯益處,最高可降50%死亡風險。 總而言之,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走路是防治癌症的特效藥,能夠預防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為什麼要每天走6000步?看完後終於明白了!一定要告訴身邊的每一位朋友!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發】 加州大學舊金山 BioHub 小組關於 COVID-19 的討論會小結,2020 年 3 月 10 日 與會者: • 喬·德里西:UCSF的頂級傳染病研究員。陳扎克伯格生物中心(涉及UCSF/伯克利/斯坦福的合資企業)聯席總裁。在非典疫情中使用的芯片的共同發明者。 • 艾米莉·克勞福德:新肺特別工作組主任,診斷專家 • 克里斯蒂娜·塔托:快速反應總監, 免疫學家 • 帕特里克·艾斯庫:領導疫情應對和監測,流行病學家 • 查茲·蘭格利爾:UCSF傳染病醫生 下面基本上是小組成員發言原汁原味的記錄。少數不是原話會寫在括號中。 • 主要觀點: 在目前時點,美國已經錯過了遏制期, 遏制基本上已是徒勞的了。我們的遏制努力不會減少在美國感染的人數。 現在,我們只能努力減緩傳播速度,幫助醫生們應對需求高峰。換句話說,遏制的目標是平緩曲線,以降低需求激增的峰值,減弱對醫院的衝擊程度。並爭取時間,希望藥物可以盡快開發出來。 目前社區中有多少人已經感染了病毒?沒人知道,我們正在從遏制階段轉到醫護階段。 美國目前處於意大利一周前的時點,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我們將能避免發展到像意大利那樣。 在未來12-18個月中,40%-70%的美國人口將感染COVID-19。達到這個水平後,你可以開始獲得一些抗體。與流感不同,這病毒對人類是全新的,因此全球人口沒有潛在的免疫力。 [貝克實驗室在3月1日晚餐上也告訴我感染率估計為30-70%] [我們用這個的數字來估計死亡人數——表明大約150萬美國人可能會死亡,小組成員並不反對我們的估計。相比之下,季節性流感平均每年有5萬美國人死亡。假設50%的美國人口,即1.6億人感染新肺, 在未來12-18個月中,160萬美國人將死亡,死亡率為1%。約10倍於流感死亡率。這個估計是基於未來沒有開發出有效治療藥物的假設。 死亡率因年齡而異, 80歲以上死亡率可能為10-15%。 我們不知道COVID-19是否是季節性的,但即使夏天能消退,它可能會像1918年的流感那樣在秋天又復發。 我只能明確地告訴你兩件事,一,在情況好轉之前情況肯定會變得更糟;二, 我們至少明年還會面對此病毒,明年我們的生活會和以前很不一樣。 • 我們現在該怎麼辦?你能為你的家人做什麼?我們知道在潛伏期也可能是有傳染性的,但不知道在症狀出現之前傳染性有多強,但症狀最強時病毒傳染性也最強。我們目前認為,在症狀出現前2天到出現後14天(T-2至T+14),感染者俱有傳染性。 病毒能在體外存活多長時間?在物體表面上,根據不同表麵類型,目前認為能存活 4-20 小時(也可是能幾天),對此仍沒有共識。 該病毒非常容易被常見的抗菌清潔劑消滅:漂白劑、過氧化氫、酒精。 要避免去音樂會、電影院、任何擁擠的場所。我們已經取消了商務旅行。 要做好基本的衛生,如洗手和避免觸摸臉。 提前儲存好你的常用處方藥,許多連鎖藥店的供應鏈在中國,製藥公司通常儲備有2-3個月的原材料,因此,若中國製造業中斷,可能儲備會耗盡。 注射常規肺炎疫苗可能會有所幫助, 不預防COVID-19,但降低你身體變弱的機率,降低得COVID-19後惡化的可能性。 明年秋天請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雖然不能預防COVID-19,但同樣能減少你身體變弱的機率,降低得COVID-19後惡化的可能性。 我們會建議任何60歲以上的人都呆在家裡,除非萬不得已請不要出門。美國CDC內部也一直在在討論是否應規定60歲以上的人不得乘坐商業航空飛機出行。 UCSF同仁們正在將自己的高齡父母從養老院等遷回到自己的家裡,不讓他們走出家門,家裡的其他成員一進家門必須先洗手。 新肺病毒感染的三條途徑:手到嘴/臉;唾沫/氣溶膠傳播;糞便到嘴的傳播。 • 如果有人生病怎麼辦?如果有人生病,讓他們呆在家裡並避免與任何人接觸。任何在醫院裡能做到事, 你在家裡也都能做到。大多數人病狀是溫和的,但是,如果他們病情變重,或者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本來就有肺或心血管問題,必須帶他們去看急診。 迄今為止,COVID-19沒有辦法治療。醫院能提供的只是支持性護理(如靜脈輸液、吸氧氣),幫助你維持生命,靠自己的免疫力戰勝病毒,預防敗血症。 如果病人到了危重症期,你可以嘗試讓他們申請服用Remdesivir作為“同情用藥”,該藥物目前同時在舊金山總醫院、UCSF、和中國做臨床試驗。你需要聯繫在那兩個醫院裡的醫生,申請加入臨床試驗。 Remdesivir 是一種來自 Gilead 的抗病毒藥物,在靈長類動物中表現出對中東呼吸綜合徵的有效性,目前正在做針對 COVID-19 的人體試驗。如果試驗成功,明年冬天可能上市,因為擴大藥物的生產規模比開發疫苗要快得多。 為什麼老年人的死亡率要高得多?你的免疫系統在50歲以後會下降, 死亡率與病人之前是否有基礎疾病密切相關,尤其是呼吸道或心肺疾病。這些基礎疾病在老年人中概率較高,老年人患肺炎的風險也較高。 • 能否對所有人都做 COVID-19 檢測?不現實,因為沒有足夠的測試能力。原因如下,目前除了 PCR 測試之外,沒有其他測試可以區分COVID-19與流感或其他十幾個正在傳播的呼吸道病菌。聚合酶鏈反應 (PCR) 測試可以檢測 COVID-19 的 RNA。然而,我們仍然對測試的準確性沒有信心,即我們不知道假陰性的發生率。 PCR 測試需要帶試劑的套件,並且需要臨床實驗室來處理試劑盒。 雖然可以迅速擴大試劑套件生產規模,但實驗室處理能力不能很快增加。領先的臨床實驗室公司Quest和Labcore每天能為全美國處理1000個試劑盒,擴大實驗室處理能力需要時間、建築空間和設備、還要通過認證,很難在短期內建好。 UCSF 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已將其研究實驗室捐贈出來處理試劑盒,但每個實驗室每天只能處理 20-40 個試劑盒,並且尚未獲得臨床認證。其他新的測試方法也在嘗試中,但目前還沒成熟,測試能力也都很小。 • 美國社會對這個疾病的衝擊做好準備了嗎? 醫院正在增加收治能力, UCSF的帕納蘇斯校區在停車場搭起了帳篷,他們把病房改造成負壓的,這是控制病毒所必需的。他們正在考慮重新開放關閉的錫安山的設施。 關閉學校是最大的社會衝擊之一,在關閉學校(特別是小學)之前,我們需要認真權衡得失,因為會有連鎖反應。如果小學生不上學,那麼一些醫院工作人員要照看子女而不能來上班,這降低了病人激增時醫院的救治能力。 美國的公共衛生系統具有應對持續數週的短期疫情的能力,如腦膜炎的爆發。但沒有能力應對持續數月的疫情,必須找到其他解決辦法。
    5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今天連續三篇醫療雜誌不約而同地都報導Vit D與COVID-19的關係: 一.WebMD. 更多維生素D,降低嚴重COVID-19的風險? 這個故事於2020年10月27日更新,其中包含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新研究。 2020年5月18日-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 ,那麼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可以幫助您避免重症監護病房和死亡? 更多研究表明,“陽光維生素”可能在您的病情嚴重程度中起作用。 芝加哥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博士說,儘管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些研究支持維生素D可能預防COVID並發症的觀點。”維生素D缺乏與不同國家死亡率差異之間的聯繫。 最新研究中: .在住院的200例COVID-19患者中,有80%以上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水平也較高。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低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聯繫。 .西班牙研究人員 測試了維生素D處方藥如何影響COVID住院患者。在接受該治療的50名患者中,只有一名需要重症監護病房(ICU),並且沒有人死亡。在26位未服用維生素的患者中,有13位需要加護病房,其中2例死亡。 .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235例因COVID入院的患者的血液樣本,然後對其進行跟踪以了解其進展情況。維生素D水平適當的患者不太可能失去知覺或死於COVID。(該研究發表後,期刊編輯發表了“擔憂的表情”,質疑樣本量是否足夠大以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的作者,波士頓大學維生素D研究人員Michael Holick,醫學博士以促進維生素而聞名,並確認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將會有更多的研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啟動Coronavit(為期6個月的研究),該研究將招募5,000人,看看高劑量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感染,包括COVID-19。 臨床試驗Trial.gov上列出了其他31項研究。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招募。 專家說,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並開始攻擊人體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可以通過幫助COVID-19的人避免細胞因子風暴來提供生存優勢。 同時,有人說服用維生素作為預防措施沒有害處。 波士頓附近的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38歲的傑基•威爾科克斯(Jackie Wilcox)說:“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體,我將全力以赴。”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每天都在補充營養。 研究人員如何開始研究維生素D? 當陽光照射到您的皮膚時產生的維生素D具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骨骼健康。在某些食品和補品中也可以找到它。 當COVID-19大流行開始升級時,西北研究人員Backman說他想提供幫助,但不確定如何做。他說:“還有幾個謎團尚未解決。” 一個是國家之間死亡率的差異。 因此,他的團隊在研究了COVID死亡率差異的可能解釋後,對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9,例如衛生保健質量,人口年齡,測試率和不同病毒株的變化,沒有任何變化。 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其抑制危險的細胞因子產生的潛在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在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陽光和維生素D與降低死亡率有關。 因此,當有關細胞因子風暴在COVID-19中的作用的研究出現時,Backman的研究小組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上。 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他說,這些蛋白質是肝臟響應炎症而產生的,以減輕感染的損害。 他們估計,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約有17%會感染嚴重的COVID-19,但維生素D水平健康的患者中只有約14%。Backman說,差異具有統計意義。他說:“實際上多少會降低死亡率,我們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統計模型得出的。 尋找維生素D鏈接的其他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聯繫: .英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個歐洲國家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和COVID-19病例數以及死亡率。英國國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基金會信託基金研究和創新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伊利醫學博士說,人口中平均維生素D血液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更高。 .在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建模方法估算出,維生素D缺乏者中有17%會發展為嚴重的COVID-19感染,而維生素D水平卻只有14%。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現入住ICU的患者中有11名維生素D缺乏,但是只有4名不需要ICU的患者。 .印尼研究人員評估了780例記錄在案的COVID-19病例,發現大多數死亡的患者維生素D水平低於正常水平。 .愛爾蘭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人口研究和維生素D含量,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高發國家的COVID-19死亡率也更高。這些研究人員要求政府提高維生素D的建議。 COVID-19之前研究 維生素D的益處 儘管關於維生素D和COVID-19的早期研究才剛剛開始,但其他研究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1919年的流感 大流行後,發現具有健康維生素D血液水平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較小。 加利福尼亞杜阿特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糖尿病免疫學系主任巴特•羅普博士說,將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聯繫起來的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這並不令人驚訝。他說,維生素D是“談判者”,因為“它不抑制免疫系統,而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使免疫細胞的炎症減少。” 雖然研究發現低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但尚不知道將維生素D恢復至正常水平是否會有助於治療。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擁有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幫助您避免這種病毒。 菲律賓東南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評估了212名被診斷為COVID-19的人的維生素D血液水平,發現處於危急狀況的人維生素D最低,而感染較輕的人維生素D最高。他的論文的結論(未經同行評審)是,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臨床結局”。 英國研究員Ilie說:“我們已經知道,骨骼健康需要它。” “正在等待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證據-我怎麼說-證據來不及提供幫助可能太遲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維生素D可能對馴服COVID-19有用。循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於5月1日對證據進行了“快速審查”,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誘發COVID-19,也沒有補充預防或預防維生素的研究。治療COVID-19。” 研究人員還說,儘管某些人群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風險與高風險人群中獲得COVID-19的風險存在“重疊”,包括老年人,有色人種和慢性病患者,但這些關聯沒有證明。 在最近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348,000人(包括449名確診COVID-19的人)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感染風險之間沒有聯繫,也沒有解釋種族感染差異的聯繫。 有關維生素D的更多信息 簡單的驗血可以檢測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否健康或不足。甲水平需要的每毫升20納克或以上,以保持骨健康; 低於12毫微克/毫升稱為缺陷。 維生素D還有助於調節細胞生長和減輕炎症。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血糖問題,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明確。 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醫學研究所建議1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1至70歲的人們則攝入600 IU。70歲以上的人每天應獲得800 IU。 很少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維生素D ,但可以將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也可以作為補充食品。三盎司煮熟的鮭魚有570 IUs,而三盎司虹鱒魚有645 IU。一杯2%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有120 IU。 但是,在大流行期間,採取更多措施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喬安•曼森(JoAnn Manson)博士說。她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Medscape: “建議的維生素D的飲食津貼為每天600-800 IU,但在此期間,每天含有1,000-2,000 IU的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的補充是合理的。” 現在,曼森(Manson)正在啟動一項臨床試驗,以觀察每天補充4周維生素D是否會減少新診斷出COVID的患者住院和/或死亡的風險。她還在研究服用這種藥物是否會減少他們最親密的家庭接觸者的感染風險。參與者在2天之內每天需要9600 IU,然後在第3到28天要花費3200 IU。 專家說,每天服用50,000至60,000 IU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毒性。過多會導致血液中鈣的積聚,並伴有嘔吐,虛弱,排尿頻繁和心律不齊。 隨著COVID-19案件的增多,現年45歲的洛杉磯的Tracy A. Pearson是一名博士生和大學僱員,同時擁有法學學位,她開始研究除社交疏散和親身幫助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她的風險-洗滌。 她患有哮喘,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她的肺部可能很脆弱。她說:“當我感冒時,我經常會得肺炎。” 她很快找到了維生素D-COVID-19研究,並與醫生討論了一下。 她過去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並且每週服用50,000 IU即可恢復到健康水平,因此她的醫生在對她進行評估後,同意再次這樣做。因此,她每天開始服用比平常多的4,000 IU。她還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在丈夫處理外事時留在家裡。而且他每天還需要4,000 IU。 他們在整個大流行中都繼續這樣做。 皮爾森說:“我天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我試圖弄清楚如何減輕[風險]。這並不是我進入研究時就想到了'維生素D'。” 二.Healthline. 新研究發現80%的COVID-19患者維生素D缺乏 .一項針對216名COVID-19患者的新研究發現,其中80%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不足。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具有COVID-19和較低維生素D水平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物,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這與較差的COVID-19結果有關。 .另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且並發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醫學專家的理論認為,儘管需要更多的測試,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從嚴重的COVID-19中恢復。 最近的研究可信來源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較高的COVID-19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現在,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指出超過80%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沒有足夠的“陽光維生素”水平。 作為《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這項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1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將患者與另一個數據集的對照進行匹配。 所有的患者中,82.2%的人維生素d缺乏。 在這項研究中,男性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女性。 COVID-19和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例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那些已經已連結可信來源 COVID-19結果差。 維生素D缺乏者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他們還因COVID-19而住院時間更長。 霍恩海姆大學教授Hans Konrad Biesalski博士說,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合併症與低維生素D狀態有關,他評估了維生素D和COVID-19。 他告訴Healthline:“看來維生素D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患有更嚴重的COVID-19”。但是新的研究沒有發現這種關係。 維生素D和COVID-19的恢復 但是,除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外,許多人還在研究它如何保護人們或幫助他們從疾病中康復。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說:“一種方法是識別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合併症患者和療養院居民等高危人群中,這些人群是COVID-19的主要目標人群。”西班牙桑坦德坎塔布里亞大學的何塞•埃爾南德斯(JoséL.Hernández)博士。 他說,患有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群以及療養院的人們-可以使用維生素D治療。 ‘’在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COVID-19患者中,建議維生素D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對肌肉骨骼和免疫系統都有有益的作用,”埃爾南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保護自己 許多美國人維生素d缺乏,根據以前的研究。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他研究可信來源 筆記。 您是否應該檢查維生素D水平?服用補充劑是否足以保護自己,或者至少降低您獲得COVID-19的機會? 研究維生素D並領導波士頓大學骨骼保健診所的Michael F. Holick博士說,《內分泌學會實踐指南》不建議對所有人進行篩查。 Holick告訴Healthline,合理地控制那些患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徵,肥胖症患者或其他醫療問題的人的維生素D水平。 內分泌學會建議,嬰兒每天應攝入400-1,000 IU,兒童每天應攝入600-1,000 IU,成人每天應攝入600-2,000 IU。所需的數量取決於您當前的水平或您是否嘗試提高它們。 Holick指出,肥胖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增加2至3倍。 Biesalski同意,如果維生素D含量低,補充可能會有所幫助。 Holick解釋說,有幾篇出版物建議維生素D缺乏與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有關。 他的團隊的研究可信來源 在191,000名COVID-19陽性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使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4.5%。 Holick說:“在所有50個州和所有種族中都觀察到了這種情況。” 在 另一個小書房可信來源 Holick指出,維生素D水平足夠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發症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患有COVID-19的人,霍里克說,除非一個人患有罕見的疾病,例如結節病和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否則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就沒有任何弊端。 根據文獻和他自己的經驗,按照內分泌學會的建議,兒童和成人合理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並降低兒童或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他說,它開發了COVID-19。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教授史蒂文•艾布拉姆斯(Steven Abrams)博士指出,我們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預防作用。 他告訴健康熱線說:“非常低的維生素D狀態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COVID-19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但這與說常規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嚴重感染並不相同。” 展望未來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維生素D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 已經有證據表明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從而實現最佳健康。霍利克說,知道與疫苗一起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將是很有趣的。 他說,比薩爾斯基想知道維生素A和D的平衡將如何影響疫苗的成功,正如針對流感和麻疹所顯示的那樣。 三.Medscape. 維生素D可以預防COVID嗎?我們之前被燒死了 2020年10月28日 在Medscape的冠狀病毒資源中心中找到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指南 。 為了清楚起見,此成績單已經過編輯。 歡迎使用影響因子,這是您對新醫學研究的每週評論。我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F. Perry Wilson博士。 我和維生素D有點愛恨交織的關係。 簡短搜索我的博客將顯示我如何質疑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腎臟疾病,精神分裂症,跌倒和童年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COVID時代,維生素D再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安東尼•福西博士(Anthony Fauci博士)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曾有過清醒而負責任的聲音,報告了他個人使用維生素D的情況,這讓我很感興趣。維生素D也是特朗普在沃爾特•里德(Walter Reed)逗留期間收到的總統雞尾酒的一部分。 我決定在這裡研究數據。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想告訴你為什麼我天生對維生素D研究持懷疑態度。有兩個主要問題: 1.維生素D含量低與許多因素有關。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很好。但是,低維生素D與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到百日咳的一切因素都有關係。它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維生素,又是其他重要事物的替代品。 2.當我們通過隨機試驗測試了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聯繫時,給了一些人維生素D和一些安慰劑,它們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我有點喜歡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這裡踢足球。維生素D曾經燒過我們。幾個例子: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錯的研究,適合於適當的混雜因素-整個交易。 然後,我們進行了26,000名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兩種結果均無影響。 觀察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的發展有關。然後,我們進行了2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試驗。補充維生素D無效。 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摔倒有關。在隨機試驗發現沒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運動確實可以防止摔倒。) 維生素D是否能拯救生命?並不是的。該婦女健康倡議試驗隨機36000絕經後婦女維生素D與安慰劑並沒有看到生存利益。 我並不是說維生素D沒有用途,或者它的益處有限。隨機試驗很少像觀察數據那樣具有戲劇性。但是我想不出另一種在觀察數據和隨機數據之間有如此大的脫節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因為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您生活類型的標誌,因此很難,真的很難適應。當然,您可以詢問人們獲得了多少陽光和運動,飲食有多變化,賺了多少錢,但是這些都是很鈍的工具。 好的。牢記所有這些,我們對COVID中的維生素D了解多少? 就在本週,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我們從西班牙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在216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80%缺乏維生素D。僅有40%的對照品缺乏。當然,這些控件沒有住院。實際上,還是生病了。 但是,好的,更好地學習。早在9月份,即截至10年前的記錄時,我們就從芝加哥進行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489位接受過維生素D測試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患COVID-19的風險高1.77倍。 在PLOS One中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在235名住院患者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30 ng / mL的患者死亡率為20%,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患者為9.7%。我應該指出,對於某些數據怪異,本文標記為“關注表達”。 好吧,所以我們進行了多次觀察性研究-安東尼•富奇(Anthony Fauci)大聲喊叫-說我們應該考慮維生素D。 為什麼不呢?很便宜 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儘管我的腎髒病專家擔心腎結石)。 但是當涉及到COVID時,與低維生素D水平相關的多種因素也與COVID-19感染和嚴重程度有關:年齡較大,BMI,黑人,貧困,合併症。從統計上適當地考慮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所以我對維生素D不太滿意。我希望進行一次隨機試驗。現在,我們有一個。二,如果你斜視。 來自西班牙的一項隨機試驗是該試驗。 一項小型研究(76例住院了COVID-19的患者)被隨機分配為2:1的維生素D +阿奇黴素+羥氯喹(不讓我開始服用)與阿奇黴素+羥氯喹的比例。維生素D組的50人中只有1人去了ICU。將其與非維生素D組的26種藥物中的13種進行比較。 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零,非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2。我應該注意,非維生素D組在基線時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人群更多。但老實說,正是這種效果的大小令我感到驚訝。我的意思是將入ICU的風險從50%降低到2%?這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我們處於以下情況:這是一種奇蹟藥物,還是我們不知道的研究存在問題?如今,奇蹟供不應求。 只是為了給該研究加些冷水,我們有一個仍在預印本中的研究,該研究使用孟德爾隨機法研究了維生素D是否可能與400,000多人的COVID嚴重性有因果關係。 在本研究設計中,您將遺傳上傾向於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人與非維生素D較低的人進行比較。這將生活方式的東西排除在外。有趣的是,遺傳上註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不太可能因COVID-19住院或發生嚴重疾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鹽粒等。 底線?我們知道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在COVID-19中有不良結果的高風險。我們仍然不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變這種風險。這裡有一些希望,但是生活方式維生素早已燒傷了我們,因此請繼續謹慎使用400個國際單位。 F. Perry Wilson,醫學博士,MSCE,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應用翻譯研究計劃主任。他的科學傳播工作可以在《赫芬頓郵報》,NPR和Medscape上找到。他發了@methodsmanmd的推文,並在www.methodsman.com上託管了他的交流工作的資料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56194/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qmuo-ctt101320.php 4.https://clinicaltrials.gov/ 5.https://www.webmd.com/vitamins/index 6.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21211/v1 7.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8.20058578v4 8.https://www.webmd.com/diet/guide/vitamin-d-deficiency 9.https://imj.ie/vitamin-d-and-inflammation-potential-implications-for-severity-of-covid-19/ 10.https://www.bmj.com/content/356/bmj.i6583 1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92793/ 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402120301156?via%3Dihub 1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536298 14.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518/more-vitamin-d-lower-risk-of-severe-covid-19?ecd=wnl_cvd_102820&ctr=wnl-cvd-102820_nsl-LeadModule_cta&mb=hxEvbwELBF19ah1Iz%2fe9viGBU564IW3UVodLxPg2KGo%3d 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0157 16.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1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68797/ 1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 19.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20.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759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稱「接種新冠疫苗並無法保證不會得到感染、也可能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為什麼還需要接種疫苗」,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 (一)齊嘉鈺表示,每個事情都可從多面向討論,傳言是從反向論述;但打疫苗雖不能百分百保護,還是有相對的好處跟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齊嘉鈺說,已知的科學證據和真實世界資料可知,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9成以上住院、重症、死亡的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感染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可能演變成重症,因此不是說因為「打了疫苗還是可能被感染」就不打。此外,雖然接種之後還是可能感染到病毒,但症狀是輕微的、病毒量比較低,傳染力相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會比較低。 齊嘉鈺表示,從公衛觀點,當社會中打疫苗的人愈多,愈能增加群體免疫,病毒就愈不容易傳遞出去。 齊嘉鈺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最讓人擔心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威脅。病毒會變種是因為每次病毒感染細胞複製,產生多次的突變,因此要想辦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止傳播鏈,就可以減少變種病毒的發生。整體來說,疫苗打得夠多的時候,病毒就沒這麼容易在人群之間傳播。 此外,齊嘉鈺說,接種COVID-19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社會中一定有些人沒辦法接種疫苗,如12歲以下的孩童、身體真的極度衰弱或正在使用特定藥品而可能不適合接種者,這些人必須靠旁人有接種來守護。 (二)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且對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也有很好的效力。就算是變種病毒,目前的研究資料也顯示,疫苗會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且對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效果仍在。 李秉穎說,傳言的部分說法確實正確,如接種疫苗,仍然應該戴口罩、做好其他的防疫措施;且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無症狀或輕微,但確實也仍有風險會把病毒散播出去。但傳言的說法像是疫苗「不能達到100分」就好像不及格,這是錯誤的邏輯。 李秉穎說,實際上,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讓人儘快脫下口罩或保證完全不被感染,而是要降低病毒威脅、減少負面衝擊。 (三)根據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對COVID-19疫苗的建言,疫苗研發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的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綜合以上,網傳稱「打完新冠疫苗,仍會染疫、仍需戴口罩」,推論為不需要打疫苗,為錯誤推論。傳言忽略接種新冠疫苗,能達到群體免疫,降低住院、死亡率等益處。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病毒疫苗,不提供免疫力、不消滅病毒、不能防止死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整理AZ、莫德納和輝瑞/BNT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 AZ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結果發現,AZ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 有症狀之感染,接種完兩劑疫苗的AZ 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第二劑14日後發生經實驗室確診且有症狀感染的機會下降 70%,表示疫苗效力為7成。另根據研究團隊在2021 Z2月9日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2月6日的結果,研究顯示疫苗效力為 67%,接種一劑後22至 90 天區間的疫苗效力為 76%。疫苗對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為100%。 莫德納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 14 天後,發生有症狀感染的機會降低 94%,顯示接種此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對避免重症的效力為100%。 輝瑞/BNT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接種完第二劑疫苗後7天的效力為 95%,接種一劑後對重症的效力為89%。 (二)齊嘉鈺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和疫苗在國際接種狀況,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於疫苗「消滅」病毒,從一些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疫苗之後無症狀帶病毒的狀況會降低、可減少病毒傳播。 (三)李秉穎表示,疫苗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對於提供保護力、避免重症和死亡有明確的幫助。 爭議點三、傳言稱,接種疫苗若有不良反應,不能向疫苗廠和政府索賠,政府100%免責,因為疫苗還是實驗性藥物,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她表示,目前能在台灣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授權的疫苗,因此,都是合法使用,並不如傳言所言,有「實驗性藥物」的問題。 楊秀儀說,如果民眾接種發生不良事件,可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協助,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要繳納一定的金額給救濟基金,因此,不管民眾是接種AZ或莫德納,只要發生不良事件,都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由專家審查、評估是否給予救濟。 楊秀儀說,「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是類似補償的概念,而不是賠償。國際先進國家,如北歐、德國、日本等,處理疫苗不良事件都是採「無過失」的概念來處理。如果受害民眾堅持要政府賠償,也可以提告,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告得成,因為必須舉證疫苗設計或製造有瑕疵或過失。 至於還在試驗中的疫苗,楊秀儀說,若還沒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疫苗,在人體試驗階段就出現接種受害狀況,就不是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處理,而是藥廠必須負責。 (二)李秉穎表示,民眾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疾病、降低疾病對生活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公共利益也大於個人,接種疫苗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利。但確實可能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或甚至有罕見的血栓發生。 對於這些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李秉穎說,傳言所稱,疫苗不良事件不能向政府或疫苗廠索賠,但這不是因為COVID-19疫苗是實驗性藥物,而是因為少數的不良反應個案難以預測,若接種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卻要藥廠賠償,恐怕沒有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 不過,李秉穎說,發生疫苗不良事件,不是政府、藥廠或評估接種的醫師的責任,但為了公共利益、降低個人損害,台灣訂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只要是食藥署授權使用的疫苗,民眾接種後發生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都可以申請救濟,經專家審查後,評估給予合適的救濟。但常見、輕微的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 (三)查核中心查找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法制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明訂,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綜合以上,民眾若接種新冠疫苗,若有嚴重罕見不良反應,可以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申請救濟補償,由專家審核。傳言稱「新冠疫苗為實驗性藥物」為錯誤說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20版】 一、專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能感染,且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但接種疫苗可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並形成社會群體免疫,減緩變種病毒威脅,並保護其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二、根據AZ、莫德納、輝瑞BNT疫苗等已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果,也能降低重症風險。 三、專家指出,接種疫苗若不幸有嚴重不良反應,依法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審議並評估是否給予救濟及救濟金額。 傳言提出10個疫苗問答,說明疫苗不盡完善之處,但錯誤推論到結論「不提供免疫力、不能防止死亡」,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