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你還在晚上散步嗎?現在知道還不晚!

今夜遇見溫暖溫情質感

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數據統計: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流動起來,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50%的血管,是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多項研究均明確指出,走路在防病、長壽方面功效突出。具體而言就是,走路可以預防脂肪肝、心髒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緩解骨質疏鬆,改善腰、肩、頭部疼痛,遠離老年癡呆等等。

走路一定要走夠量

走路那麼好,那麼走多少步比較合適呢?

2019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後,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結論有兩點:

1、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

2、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也就是說每天最佳的行走步數是:7500步!

“暴走”也會傷身

走路好,但“暴走”也會傷身。有些人每天暴走2萬步、3萬步...... 走路太多,會對身體產生損傷,首當其衝的便是膝蓋。

長時間暴走,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受傷。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不間斷地摩擦軟骨,容易引起炎症出現水腫;

二是骨關節也有使用年限,無論身體條件多麼好,骨關節都存在老化和功能退變的問題。正所謂“ 生命在於勤運動,關節在於省著用”。

走路注意事項

我們都知道走路是一種良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同時也要了解,走路鍛煉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下午走路最佳。

早晨六點到十二點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階段,晚上光線差,容易跌倒。

2、禁止在大馬路旁邊走路。

英國《柳葉刀》曾發布調查結果:因空氣污染,沿繁華的馬路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微弱,動脈硬化狀況甚至惡化。

禁止每日步數過多。

走路時不可過度、頻率不可太高,每天追求一兩萬步會損害關節。

3、最好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樹。

每天最好在40分鐘左右走7500步。

走完後最好是微微出汗的狀態。

不同走法,作用不同

1、調理防便秘——扭著走

在健步走的過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讓身體在行走中有節奏地扭動起來,可以促進排便,防止便秘。

2、減腰圍肚子——敲著走

走路時捎帶手加些動作(比如敲帶脈),每天堅持10分鐘,能很好地幫助減腰圍。

3、養腎護腎——踮腳走

每天踮起腳走10分鐘左右,中間可以走走停停,可以按摩足三陰,溫補腎陽。

4、護頸椎——“10點10分”走

雙臂向上斜舉,就像表針指到“10點10分”的位置上,抬頭挺胸,進行行走鍛煉,每天堅持。有助於鍛煉肩部、頸部肌肉,緩解和預防頸椎疾患。

5、高血壓患者——腳掌著地走

要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頭暈。

6、冠心病患者——餐後1小時慢步走

要在餐後1小時慢步走,以免誘發心絞痛,長期堅持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現有回應

  • Ann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1.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走是最容易執行且適合於各年齡層的運動項目。但不論項目,18至64歲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而65歲以上每週除了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2. 2019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不同意見

    【國民健康署】一起來健走
    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TopIcNo=162&DS=1-Article

    這時出門慢跑=自殺!不想傷了心血管,最好的抗老運動這樣做
    https://www.edh.tw/article/23516

    走路是最佳防心血管疾病運動!研究:每天8000步死亡風險低一半
    https://heho.com.tw/archives/78884

    【原始研究】步伐量、強度與老年婦女全因死亡率的關係(2019.05.29)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34709
    4 年前
    645(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今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 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 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 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踪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分析的結果是: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在每天步行達到4400步時,死亡率出現了顯著下降,與每天2700步相比,死亡風險降低了大約40%;每天行走越多, 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所以結論是:老年人每天步行7500步對於長壽是最有利的。    此外,這項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行走速度的快慢與死亡率高低無關,行走速度過快反而容易引發摔倒、骨折等意外。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為什麼要每天走6000步?這個專家講的最透徹! 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鱉”。有人說,這兩種動物就愛靜養不愛動,照樣活得長。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趙之心認為,這種說法大錯特錯!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補充道: 烏龜身上有230多塊骨頭,90多關節;人身上有206塊骨頭,230個關節。人身上那麼多關節就是讓你運動的。 只有運動才能保證關節軟骨的健康。關節軟骨裡沒有血液供應,必須得吸收關節液才能營養,而關節液只有活動時才能大量分泌。 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 動汗為貴!主動流汗簡稱“動汗”,中醫理論對“動汗”評價很高,認為“動汗為貴”。汗的成分中,98%是水,2%中有尿素、尿酸、乳酸、鹽分等。 出汗不僅有給人體降溫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人體內的許多垃圾,如乳酸、尿酸等,廢物;如多餘的氯化鈉等,甚至毒素,如重金屬、化學物質等; 還有許多脂肪等有機物質,是不能完全通過大便、小便排出體外的,必須通過汗腺排出。 人在排出“動汗”的時候,體溫一升一降的過程,讓血管更有彈性。 尤其是冬天,更要堅持每天運動,而每次要至少持續半個小時以上,這樣才能提高人體血液迴圈能力,刺激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 運動時間過短會沒有效果,時間過長、過度運動卻又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使精神疲憊、體力恢復慢。每個人的體力不同,總體原則是運動後輕微出汗、自我感覺不過度疲勞,把握好時間。  只要一口氣把這6000步走完,健康狀況就會有質的改善。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我希望大家每天能走一萬步,你上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加起來就有4000步。 但是,除去這4000步後的6000步是真正能夠改善大家健康的,而且這6000步最好一口氣走完,只要你一口氣把這6000步走完,你的健康狀況就會有質的改善。 最佳的鍛煉時間是早上8點~10點.下午3~5點.晚上7~9點等時段。 我們的心臟一天通過跳動要往外打10萬次血,血出去後還得回到心臟,誰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塊肌肉。 只要肌肉運動,就會把血擠回心臟,我們的眼睛打開、閉上、再打開,眼皮使勁就能夠把眼球上的血擠回心臟;我們走路,每走一步就相當於把腳上的血擠回心臟。 我告訴大家通過走路的方法讓心臟好起來,其實很簡單:把胳膊擺起來,最好擺到齊肩平,把步子邁開,配上呼吸。每天堅持15~20分鐘,比走兩個小時都要有效果。  每天走半小時助排氣,胃腸病通通遠離你。 凡是吃完飯老打嗝的是大病。人吃五穀糧食,就會產生氣,但是氣一定要從後面排出來,走路就能幫助你排氣。 發現自己腸道不好、脹氣、積食、便秘,每天晚上吃完飯後堅持去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胃脹、胃酸、腸道脹氣通通遠離你。 人老了個子矮了腳卻大了,這是走路的不良姿勢造成的。現在教大家一個治腳病的方法:每天晚上遛彎時踮著腳走(走路時腳跟抬起,前腳掌著地,兩腳交替行走),堅持一段時間,腳病一定有改善。  走路是防治癌症的特效藥。 據《生命時報》報導,來自英國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只要步行1英里(約1.6公里),患癌死亡風險就能降50%。 “走路可看作治療癌症的特效藥!”研究的發佈者,英國慈善組織漫步者協會和麥克米倫癌症援助組織共同指出,如能每天堅持行走1英里,在20分鐘內走完,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的治療都有明顯益處,最高可降50%死亡風險。 總而言之,運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走路是防治癌症的特效藥,能夠預防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為什麼要每天走6000步?看完後終於明白了!一定要告訴身邊的每一位朋友!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國在內的科學家們發現,溫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書中,作者 史塔曼 博士指出: “行走健身要求邁大步,速度較快,雙臂擺動,抬頭挺胸。” 別以為健步行走就是簡單的下肢運動。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內啡肽,使心情愉悅。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煙者對吸煙的渴望。 背部——加強背肌力量,且對背部傷害較小。 腿腳——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現代運動科學的新發現給健走鍛煉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點。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導,一周步行三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自然》雜誌的最新報導稱,60歲以上的人,一週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1、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欲,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 習慣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靈活,可有效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6、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測定,當煩躁、焦慮的情緒湧向心頭時, 以輕快的步伐散步15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 7、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 8、步行可減少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聚積,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會。 9、步行能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0、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久坐」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致死致病元兇之一。 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除了對關節的損害,久坐還有以下十個危害: 1、久坐傷腦:致老年痴獃 坐姿保持1小時,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環作用減弱,腦供血不足、缺氧,容易頭暈,情緒低下,降低思維活力,甚至是老年痴獃的一個重要因素。 2、久坐傷心:心臟機能衰退 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減緩,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對於患有動脈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環遲緩,還會誘發心肌梗塞和腦血栓。 3、久坐傷血管:動脈硬化 長期久坐,脂肪燃燒減少,膽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臟、血管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久坐不動,鈣化物堆積在動脈,引起動脈硬化,每天多坐1小時,患冠狀動脈硬化風險提高12%。久坐久坐不動,腿部肌肉收縮減少,下肢血流速度減慢,增加血栓發生率。每天固定一個坐姿3小時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2倍,連續坐12小時以上,肺栓塞風險增加,特別中老年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長時間靜坐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4、久坐傷神:頭暈眼花 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表現為體倦神疲,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癥狀。 5、久坐傷骨:頸肩腰背痛 頸肩、腰背長時間處於緊張的固定姿勢,不僅會使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還會導致頸肩腰背僵硬,痠脹疼痛,發生頭痛及頸椎病。 6、久坐傷肺:影響心肺供血 久坐運動量小,肺部得不到有效鍛煉,會影響心肺供血。肺氣腫感染等常見的老年肺系統疾病,大都和肺功能降低有關。 7、久坐傷胰臟:糖尿病 細胞處於閑置肌肉時,胰臟反應慢,易產生更多的胰島素,導致糖尿病,長期久坐,II型糖尿病風險增加112%。 8、久坐傷胃:食欲不振 久坐容易引起腸胃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癥狀。 9、久坐傷腸:結腸癌 久坐的人腸道、胃部蠕動減弱減慢,有害成分易在結腸內滯留,刺激腸黏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結腸癌危險。「十人九痔」,長時間保持坐姿,也容易導致痔瘡。 10、久坐傷命:肺栓塞 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針對12萬人、長達14年的最新研究結果,一天保持坐姿6小時以上可能增加早逝幾率,女性風險更高。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坐著看電視超過4小時與少於2小時的人相比,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性增加80%,其他原因死亡的危險性增加46%。 因此,要避免這些危害,就必須做到一個字:動。
    2 人回報3 則回應7 個月前
  • 飯後經常走路的人,最後會變成這樣(建議永久收藏) 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資料統計: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流動起來,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50%的血管,是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一起來看看走路的19條益處! 1 增加記憶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也在退轉,步行能夠增加記憶力,記住每天早上走路,記憶力會越來越強了。 2 開啟經絡 長期坐在家裡或者辦公室,沒注意身體,經絡僵硬了,全身會有小疙瘩,堅持步行,疙瘩就少很多。 3 疏通脈搏 經絡不通,脈搏自然僵硬,全身都很緊張,很僵硬,每天下午步行半個小時,全身放鬆了。 4 身心輕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來自於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經絡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過走路,氣血通暢了,身心就自由了。這方面與步禪有關係。 5 增強心臟功能 不愛運動,所以心臟不好,步行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 6 打通血管 醫學講,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也能夠增強全身彈性。 7 增強肌肉力量 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全身肌肉僵硬而沒有彈性,沒有力量,通過步行之後增強肌肉力量,還有強健腿力、足力、筋骨,而且關節也靈活了。 8 通暢血液迴圈 人體血液不通暢,因為經絡和脈絡不通,人容易得病,步行能夠打通經絡,增強人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9 減少五臟疾病 五臟六腑需要運動,如果不運動,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步行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增加食慾,增強五臟六腑彈性的功能,很多疾病自然就治癒。 10 輔治三高 有三高,醫生們開了很多藥方,沒有大的效果,開始走路吧,五個月減了四十斤,三高就三和了。步行對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習慣性便祕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11 精神快樂 藏醫學講,定時堅持步行,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與血性有關係,步行能減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癥等血裡的垃圾,血裡沒有垃圾,氣血通暢,人會愉快。 12 體形美麗 人美不美與血性有直接關係,人的血裡沒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麗,血裡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步行能排除體內的垃圾和血裡的垃圾,減少人體腹部脂肪的積聚,保持人體的形體美。 13 減少心肌梗塞 醫學裡講,心肌梗塞主要是氣血不通暢,血凝塊堵塞血管而造成的,步行能減少血凝塊的形成,減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4 增強腎功能 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步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 大腦清晰 待在電腦前,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大腦會不清晰,步行吧,接受戶外新鮮空氣,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了、靈活了,明顯消除了大腦的疲勞,提高了學習和修行。 16 增強視力 看書,打電腦,發微信過多,視力退化了,據有關專家測試,每週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連續堅持4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佔優勢。 17 延年益壽 生命在於運動的意思,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緊張,穩定情緒,這樣壽命自然延長。 18 開發智慧 人愚笨與血性有間接的關係,人體的血裡垃圾多,人自然變為愚笨,愚笨的人無法開發智慧。定時堅持步行,能排除血裡的垃圾,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消除廢氣汙染,對強健身體,靈性活潑,提高智慧。為了你的健康,請開始步行吧。 19 益於大腦健康 戶外運動有助於大腦釋放更多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戶外漫步比室內跑步機運動更有益於心理健康。 原來步行有這麼多好處,趕緊發給家人朋友們,今後走起來,走出健康長壽,走出快樂年輕!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在他的著作「越走越年輕」一書中,提出「負重走路」的訓練方式,他在2013年以80高齡成功第三次登頂聖母峰,創下世界最高齡登頂紀錄,他從65歲開始先設定70歲登聖母峰企劃: 最先從每天早上走1小時路開始,有時間的話、晚上也走一小時左右,之後換揹著約10公斤重的背包,中間穿插3分鐘快走,3分鐘慢走的間歇訓練,讓自己的心跳加快,後來他在雙腳踝戴上各1公斤的負重帶,在東京街頭走路 ! 只要碰上天橋就走上去訓練,1年後他的負重健走成果:穿上單腳各2公斤的登山鞋,單腳各戴3公斤的腳踝負重帶,肩揹20公斤重的背包,不管是在東京還是札幌,都可以步行1小時以上 ! 同時也兼做登山訓練,累積了五、六次登富士山的登山訓練後,五年後以70歲高齡成功站上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的山頂,「順便」且輕鬆愉快的負重健走,發揮了無比強大的效果。 他在書中提到登山負重健走時的兩個重點: 緩慢行走與呼吸法 ! 「緩慢」是登山的基本,一步一步確實的走,以腳的大拇趾根部為支點,以類似踢的動作邁出另一隻腳,著地時、雖然由後腳跟著地,但要同時意識大拇趾的趾根,用整個腳底板踩在地面上,除了可增加穩定性,還能有效利用腳部肌肉,對膝蓋的負擔較少,而下山時,則以腳的大拇趾根部著地輕點即可,同時膝蓋彎曲,可以輕快的步伐下山。 呼吸法則是配合緩慢步行,注重吐氣而非吸氣,將空氣利用縮小腹,再用嘴巴大口吐氣,用力吐氣時自然會接續從鼻子吸氣的動作,呼吸會使用肋間肌、腹直肌、橫膈膜、腹斜肌等深層肌肉,鍛鍊這部分十分重要,可以讓人由內而外重返年輕! 老年人或雙腳較無力的人,建議使用2枝登山杖輔佐,也就是所謂的「北歐健走杖」,這時會使用到手腕、背肌、腹肌等百分之95的肌肉,而且手腕的力量可以支撐體重,因而減少對膝蓋的負擔。 上山和下山使用不一樣的肌肉,上山使用的是慢縮肌(又稱為紅肌),這種肌肉適合馬拉松或長泳等需要吸進充分氧氣,長時間使用肌肉的運動,也就是有氧運動; 下山時身體要承載體重加行李總重3到4倍力量,需使用收縮快的快縮肌(白肌),能夠瞬間使出強大爆發力,使身體保持穩定。 下山訓練會使肌肉纖維損傷,肌肉酸痛的原因就出於此,而受傷的快縮肌在兩到三天內會修復,而且會變得比以前更強壯粗大,在修復過程中會分泌出生長賀爾蒙「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 ) 具有增強肌肉,逆齡的效果,同時也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能夠使血管增生,且更強韌,肌肉和血管越強壯,身體也能重拾青春 ! 三浦雄一郎,今年88歲,他計畫90歲時再次挑戰聖母峰,他用身體力行印證「越走越年輕」,是一本有用的小書,您不妨買來看看,試試「負重走路」能否讓您回春 !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譚敦慈 25點有益健康的分享 1. 喝牛奶時不要吃麵包,要間隔一小時。 2. 洗菜要用流動的水。 3. 超過60歲請常喝豆漿可以補鈣。 4. 吃火腿、培根、長年菜,要先燙過,因含有亞硝酸,要不然飯後吃柑橘類(橘子)解毒。 5. 大骨湯的湯不是鈣,都是重金屬。 6. 魚頭、魚內臟、魚皮,千萬不要吃。 7. 煎鮭魚千萬要去魚皮再煎,因為鮭魚皮有重金屬。 8. 冰的檸檬水已證實,沒有什麼功效。 9. 飯前吃芭樂請不要沾梅粉,吃水果最好也都不要沾。 10. 吃牛排一定要吃全熟 ,若吃三分或五分,七分熟時,可用花椰菜六朵解毒,或兩塊胡蘿蔔解毒。 11. 超過60歲以上,咖啡跟茶一天不要超過兩杯,因為鈣質吸收變差,易造成骨質疏鬆。 12. 醃漬食品,花生粉,易致肝癌,最好少吃。 13. 不要吃豬血糕、臭豆腐,因為兩類食物常常沒有處理及正確保存,會含黃趜毒素。 14. 喝酒盡量不要配花生,非常容易致癌。 15. 要吃花生,最好只能吃帶殼的花生。 16. 黃麴毒素解毒劑為深綠色蔬菜。 17. 每天要排六到七次的尿才可以排毒,所以喝足夠的水(家裡煮好的水)就非常重要。 18. 不要喝外面賣的瓶裝水,含重金屬,如果外出帶的保溫瓶是不鏽鋼瓶的話,裏面的水千萬不要有顏色的。 19. 超過60歲以上,請不要過度運動,走路是最好的運動,稍微走快一點的大步走,最棒。 20. 苦茶油最好。 21. 超過60歲,豬油吃多了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粉肝是豬的肝硬化,不可以吃。 22. 一碗帶殼毛豆,有十公克膳食纖維,毛豆沒有任何農藥,卻有很多抗癌物質,吃毛豆比擦三瓶SK2有效。 23. 超過60歲以上建議一星期打一次麻將,或做一些益智遊戲,可以避免提早老人癡呆症發生。 24. 在吃豆腐前,最好用水煮過,煮滾就好。 25. 這點要注意:喝一瓶可樂,免疫力暫停四小時。
    4 人回報1 則回應8 個月前
  • 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2016-11-23 林昕潔/整理編輯 Line Share LINE Join 108.1 K收藏7 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血壓、血糖、體脂...等數字都對健康有莫大的影響,但有一種可以自己追蹤、測量的數字也很重要,那就是心跳!近期有國內健康機構指出,休息時的心跳若超過每分鐘70下,每多一下就會減少1個月的壽命。而國外的研究也認為,心跳越高,代表心臟輸出血液的效率不足,也可能是多種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徵兆;更有國外研究指出,心跳持續偏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增加55%!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心跳會隨著人體的狀況而有所改變,像是運動之後心跳變快,是為了增加血流與氧氣供應的自然現象。不過,若是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所測得的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也持續偏高,可就非常不妙了。紐約長老教會醫院/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佩雷爾曼心臟研究所的科學家就指出,長期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臟病或其他疾病導致,且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心跳過快者,死亡率較高 研究者花費五年時間、追蹤了9193位病患後發現,持續偏高的心跳(超過每分鐘84下、症狀發展或持續五年以上),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55%、全因死亡率增加79%有關。另外,相較於正常的靜止心率(每分鐘60~80下),每分鐘的心跳每增加10下,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就會提高16%,全因死亡率也增加25%。 過快的心跳也和高血壓有關,過高的血壓則會傷害血管壁的健康。另外,心率過高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指標之一,而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調,也與缺血性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心律不整等健康問題風險的增加相關。 主要研究者Peter Okin醫師認為,測量心跳既簡單又不花錢,也是醫師會進行的例行工作。但是,心跳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每天、每年的心跳都不一樣是正常的。因此內科醫師不應只考慮單一心跳讀數,更要追蹤長期的心率改變。這項簡單卻重要的指標,能夠標示出可能致命的健康問題,但藉由診斷與治療,仍然能夠預防惡化。 降低心跳從生活著手:多吃魚、補充纖維礦物質,規律運動 當發現自己有長期心跳過快的問題時,除了就醫治療,也要從生活中著手,幫助心臟重新找回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運動和飲食。 《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中曾有研究指出,增加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鱒魚、鮭魚、鮪魚、鯖魚、鯡魚等魚類,與顯著降低心率有關,因為魚油中的omega-3對心臟肌肉收縮有直接影響,能夠幫助降低心率。 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降低會導致心率提高的三酸甘油酯;飲食中較佳的鎂鈣比例,則有益於肌肉收縮與放鬆的機能,有助於控制心率;攝取鉀、減少鈉,則有助降低血壓。 藉由有氧運動,則能夠強健心臟、使其能夠在每次收縮時送出更多的血流,提升送血效率,就能讓心臟以更少的收縮次數完成工作,心跳也會隨之減少。新墨西哥大學運動科學家Len Kravitz指出,規律運動能夠使靜止心率每分鐘降低5~25下,而心跳減少也能夠提升心臟送出富含氧氣和養分的血液的效率。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譚敦慈(已逝毒物專家林杰樑的太太)到朋友公司教導食物安全的要訣分享演講,下面要點是認真聽講的媽媽所做的筆記: 1.喝牛奶時不要吃麵包 要間隔一小時。 2.洗菜要用流動的水。 3.超過60歲請常喝豆漿可以補鈣。 4.吃火腿,培根,長年菜,因含有亞硝酸,要先燙過,要不然飯後吃柑橘類(橘子)解毒。 5.大骨湯的湯不是鈣,都是重金屬 。 6.魚頭,魚內臟,魚皮,千萬不要吃。 7.煎鮭魚千萬要去魚皮再煎,因為鮭魚皮有重金屬。 8.冰的檸檬水已證實,沒有什麼沒功效。 9.飯前吃芭樂請不要沾梅粉(吃水果最好也都不要沾)。 10.吃牛排一定要吃全熟 ,若吃三分或五分,七分熟時,可用花椰菜六朵解毒,或兩塊胡蘿蔔解毒。 11,超過60歲以上,咖啡跟茶一天不要超過兩杯因為鈣質吸收變差,易造成骨質疏鬆。 12.醃漬食品,花生粉,致肝癌,最好少吃。 13.最好不要吃豬血糕,臭豆腐,因為兩類食物常常沒有處理及正確保存,會含黃趜毒素。 14.喝酒盡量不要不能配花生,非常容易致癌。 15.要吃花生,最好只能吃帶殼的花生。 16.黃麴毒素解毒劑為深綠色蔬菜。 17.每天要排六到七次的尿才可以排毒,所以喝足夠的水(家裡煮好的水)就非常重要。 18.千萬不要喝外面賣的瓶裝水,含重金屬,如果外出帶的保溫瓶是不鏽鋼瓶的話,裏面的水千萬不要有顏色的。 19.超過60歲以上,請不要過渡運動,走路是最好的運動,稍微走快一點的大步走,最棒。 20.苦茶油最好。 21.超過60歲豬油吃多了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粉肝~是豬的肝硬化不可以吃。 22.一碗帶殼毛豆,有十公克膳食纖維,毛豆沒有任何農藥,卻有很多抗癌物質,吃毛豆比擦三瓶sk2有效。 23.超過60歲以上建議一星期打一次麻將,或做一些益智遊戲,可避免提早老人癡呆症發生。 24.在吃豆腐前,最好用水煮過,煮滾就好。 25.這點注意,喝一瓶可樂免疫力暫停四小時。 ~25點有益健康的分享~
    15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靜芸專欄】儲存肌纖維要60歲之前!快做3件事預存老後健康 若罹肌少症,身體發炎指數高。文/林靜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先生是心臟外科醫師,看多了手術後的病人後得到結論:病人能否恢復順利,全靠平日的健康存摺:腦力、骨本與肌肉,才能避免失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 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有一回與丈夫聊到我的恐慌,丈夫安慰我:「明天的病人體力不錯,應該可以回來吃晚餐。」,丈夫那晚果然準時出現在餐桌上,帶給我們一家極大的歡樂。 另一回,丈夫預告要替50多歲的女性病患手術,丈夫說病患乾扁瘦弱,預估術後需要照顧幾天,那回丈夫帶了換洗衣褲出門,真的過了好幾天才回家。 長年來耳濡目染許多醫療經驗,我學到一個觀念,大家平常重視的血壓、脈博,猶如口袋中的現金,只能支付眼前的生活。 身體有狀況時,例如生病、手術,以及老後,還會動用健康存摺,健康存摺需要預存: 一、 腦力 一位72歲的阿伯,退休之後宅在家中,有回膽囊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掛急診。膽囊切除之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二星期,出院之後,腹腔沒有狀況,智力卻退化到無法自理生活,醫師說阿伯平常沒有訓練用腦,生病期間所有的器官都受影響,其它器官逐漸恢復,惟獨大腦卻失智。近代人長壽,大家平常也要多動腦,儲存腦力。 二、骨本 一位60歲的阿婆,腰痛每天去作復健。有一天在復健科上厠所,腳絆到東西跌倒,阿婆感覺劇痛,X光顯示大腿骨骨折,原來阿婆骨質疏鬆,骨骼變脆變弱,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 阿婆術後疼痛,只能坐輪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骨科醫師說年輕時需存骨本,曬太陽,運動,並補鈣。年輕若多存10%骨密度,可以使骨鬆延緩13年。 三、肌肉 肌肉約占體重的30%~50%,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強度、耐力減弱,40歲至70歲,肌肉量每10年減少8%。不作預防70歲的女性上半身肌肉可能剩下70%,下半身肌肉只剩40%。 肌肉的重要性這幾年常被強調,講的大多是肌肉減少影響骨頭關節,妨礙活動。許多內向的人,尤其不喜歡顯壯的女人,覺得沒有肌肉,身體變瘦,腿變細最好。 這些錯誤的觀念猶如平常不儲蓄。醫學文獻記載,肌肉減少10%會影響免疫系統,減少20%會影響傷口修復,減少30%容易肺炎以及感染,減少40%可能有褥瘡以及死亡風險增加。 肌肉應該是本世紀發現健康存摺最重要的貨幣,原因是人體的組織24小時在新陳代謝,例如紅血球壽命是120天,皮膚表皮細胞是28天,細胞生成需要蛋白質。 蛋白質儲存在肌肉,肌少症的人除了活動不便之外,蛋白質儲存有問題,身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干擾,影響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而原本肌肉的空間被脂肪佔據,人體發炎指數增高。也難怪外子作心臟手術遇到乾扁瘦弱的女人,事前就能推論需要較長恢復時間。 儲存肌肉必須從年輕時期開始鍛練,年輕人運動,肌纖維數目會增加,每條纖維也會增胖,過了60歲才運動,肌纖維只能增胖,數目無法增加,顧肌肉還須補充蛋白質,以及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促進肌肉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 豐厚的健康存摺必須有足夠的腦力、骨本、肌肉。您的健康存摺餘額夠用嗎?!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原文標題為〈林靜芸/健康存摺要素 這項尤其重要,顧不好增40%死亡風險〉)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