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
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說他CT值30陰性可回家 #但4天後他就死了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現有回應

  • MrOrz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與事實不符,而其導致「確診數就一路下滑」的邏輯有誤。

    🏥 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我國判斷確診與否 (陰性陽性) 的分界點依舊是 Ct 值 38 ~ 40 上下,驗得出來就確診;在 2031/5/26 放寬的,其實是「解除隔離」的標準。26 日全國防疫

    出處

    【確診標準與解隔離標準】
    2021/6/9 COVID-19/解隔離標準比國際還要寬鬆?羅一鈞: Ct 值 27 以上已沒有傳染力
    https://heho.com.tw/archives/177807
    2021/5/26 發病逾10天Ct值大於30可解隔離 警政署已請各縣市調整基層員警疫苗接種序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7901

    【Ct 值大於 30 依舊確診的實際案例】
    2021/6/10 女護理師確診 國軍台中總醫院:Ct值已高於可出院標準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0/5522692
    2021/6/4 高市首例移工染疫引緊張 市府:Ct值大於30、陰陽不定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5509805

    【彰化里長解隔離後去世案】
    2021/6/15 彰化增2確診死亡 60多歲里長出院自主管理突送醫不治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5534186
    3 年前
    322(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說他CT值30陰性可回家 #但4天後他就死了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 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所以說大家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保護,不要隨便信了這政府的數據,數據會說話,但數據也會騙人喔。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因為政府將CT值,放寬至30的關係,台灣人持PCR陰性證明,出境到廈門,成都,在機場就被大陸驗出為陽性確診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 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所以說大家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保護,不要隨便信了這政府的數據,數據會說話,但數據也會騙人喔。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說他CT值30陰性可回家 #但4天後他就死了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可能也是因為政府將CT值,放寬至30的關係,台灣人持PCR陰性證明,出境到廈門,成都,在機場就被大陸驗出為陽性確診。 不在生技業的人一定不懂什麼是q-PCR。 只有絕對定量才能只比對Ct值,絕對定量一定要做序列稀釋,就是會有非常、非常多的重複。 除非是極度重要的檢體和必要性,很少做絕對定量。 Ct值只是個參考的閥值,一般預設值就是設在40。 合理的閥值一般設在30~35,低於30-20也會刪掉重作。 偽陰性是抗原篩檢最害怕的狀況,因此抗原篩檢會一而再的進行很多次。 更該檢討的是,為什麼只篩一次就過關,而不應該檢討Ct值。 30、40是指同一個sample,進行PCR反應的cycle數目。 但是PCR反應愈多cycle,愈不穩定,愈容易出錯。 出錯的意思是指false positive,偽陽性。更糟糕的是採檢結果是false negative,以為自己沒有染疫。 一次採檢(戳一次),代表一個sample。 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天天篩,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國外或是大陸會要求隔離期間幾天內、幾次的採檢都是陰性(negative)才行。 除了避免採檢失敗(很常發生),也避免潛伏期。 快篩只是第一道。 沒有熟悉的人來戳,很容易沒採到檢體。 就算熟悉的人操作,也會採不到。 那我們一般家用的快篩其實篩心安的。 政府不希望民眾沒事往醫院跑,把事情丟包自己解決。 沒採檢成功,確診數字就不會上升,方便誇飾政績。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06/29日) 您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他們在騙您!何謂Ct值?【Ct值 30】是何意義?就是將 檢體病毒基因 放大 【2的 30次方倍】來觀察。Ct值 40就是將檢體病毒基因放大 2的 40次方倍,來觀察。有看到病毒叫【陽性】,沒看到病毒叫【陰性】。美、日兩國訂 Ct值 40,看不到病毒,才算陰性;台灣則訂 CT值 35為陰性。但是,自5月27日之後,蔡政府再次壓低判定水準,改成 CT值 30,看不到病毒,就算陰性,然後確診數就清楚的變少了,他們防疫有功?事實呢?可能病毒漫天飛,我們卻因【陽性的判定標準】壓低,沒疫情了?大家爽了;事實呢?病毒一直都在的。這也是為什麼『彰化一 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後來 CT值30,醫生讓他回家。可是4天後,他突然死亡,此純是我們 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確診後治癒?說他可回家 ?但4天後他死了』。以色列對納粹二戰時的種族屠殺,【千刀萬里追】,這也是【蔡英文+陳時中+…】後面將面對的命運。因為他們不普篩、抓病毒,再不給台灣人施打有效疫苗,還拿一些狗屁數字騙人。在這場細菌戰,長期發展後,可能的結果。 國防鬥士 曾淼泓 (電機博士、兼任助理教授、陸軍備役上校、前三軍大學電腦中心上校主任) https://youtu.be/4B_Y4Mts-kg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知道為何確診數降低嗎?美日兩國訂C值40以上寸算陰性,台灣則訂C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到維持在200~300間#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來操作。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轉傳 漂亮諧音 #知道為何確診數降低嗎? #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 #台灣以往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 #但自今年(110)5月27日後; #蔡政府又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標準值降低! #於是,後來確診的人數,就一路下滑到維持在200~300間 !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常有人問我, 是否有打covid-19的實驗性疫苗? 你們看完這封我寫給台灣家人的信, 就知道我相不相信covid-19的實驗性疫苗? --------------------- 親愛的家人, 近來好嗎? 我們都好, 口罩也不需戴了, 德州人的生活幾乎恢復正常, 孩子8月會回學校上課, 無需在家上網課. 我只想再次提醒你, Pfizer, AZ, J&J, Moderna 這些實驗性疫苗不安全(非常可能導致男女不孕), 千萬不要打. 大陸的疫苗更不要說了, 不可信任. 因為台灣資訊封閉, 還有語言隔閡, ㄧ般人不會去看英文網站找資料作認證. 我自己去查資料得出以下的資訊: Pfizer /輝瑞 跟 Moderna, J&J 都是只拿到FDA發 EUA /緊急使用批准, 因為它們根本沒有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 事實上, 他們連動物實驗都沒有做(動物都死了). 這也是他們危險之處. 要是他們順利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 成果也合格, 就不會只拿到 EUA 緊急使用批准而已. 輝瑞預計在1/31/23才會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 Moderna預計在10/27/22 才會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 順便告訴你, 輝瑞開始做第ㄧ期臨床實驗是7/27/20, 你自己算算時間, 美國去年12月就開始打輝瑞, 短短不到6個月的時間, 就匆忙推出, 而這種疫苗通常也要8年到12年才可以做出來. 這種疫苗是 mRNA 製法, 以前從來沒有在人身上做過實驗, 沒有時間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 更沒有研究這疫苗的長期後遺症. 所以那些想搶打這種武漢病毒實驗疫苗的人, 我也只能祝福好運. 這些人就是變成臨床實驗的自願者而不自知. 藥廠也故意說得好聽, 欺騙大眾, 根本沒有重視可怕的血栓, 不孕, 中風, 失明, 得癌等多種問題. 而且, 各國因打武漢病毒實驗疫苗的人死亡的人數逐漸升高. 以色列研究指出, 65歲以上的人, 若染上武漢病毒, 打疫苗死的人數比沒打疫苗死的人多上40倍. 年輕人打疫苗死的人數比沒打疫苗死的人多上260倍. 等著看吧! 不久的將來, 人們會終於知道武漢病毒實驗疫苗比病毒本身更危險. https://www.lifesitenews.com/....../experimental...... 我目前得到的資訊告訴我, 想早死的就去打這些實驗性疫苗, 這些人日後會產生很多心血管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的問題. 以色列也發現,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 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發生很多心肌炎案例.所以我告訴你, 那些跑到美國去接種Covid-19 疫苗的人, 都是有錢的無知白痴. 過去ㄧ年在美國防疫的經驗讓我覺得, 嚴厲的封城, 關在家裡上班, 孩子上網課, 不讓做生意的營業都是錯誤的. 口罩戴整天更是不利於健康. 這只會讓人民身心不健康, 不能出門曬曬太陽, 活動活動, 人就會憂鬱. 抵抗力下降, 更容易生病! 自殺, 精神疾病劇增, 更別提有些靠做小生意的人, 會生意蕭條關閉失業, 沒病死反而沒錢賺先愁死餓死. (幸好美國的居家令有人性, 可以讓人外出去健行放風. 不然真不知我們去年到今年3月要怎麼熬過來的...) 我朋友國中的孩子上網課上到憂鬱想自殺. ㄧ年的網課啊!! 沒有機會正常社交, 這對孩子傷害太大. 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 要是我是執政者, 我不會強迫人民戴口罩, 不會強迫人民打實驗性疫苗, 日常生活必須照舊. 自己認為有需要想戴口罩再戴. 人體需要接觸各種細菌病毒才會產生健康的免疫力, 否則消毒到極致, 戴口罩戴到地老天荒, 根本是延遲產生自然的群體免疫力. 而人類本身的免疫力是最好的. 更何況, 這些武漢病毒疫苗根本是實驗性疫苗, 不安全!! 高風險群者可以減少出門, 少到人多的地方, 出門戴口罩. 美國有醫生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 伊維菌素 / Ivermectin, Vitamin C, Vitamin D, Zinc 來幫助早期治療, 防止變成重症. 但嚴格規定全民如此就沒有必要.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高危險群. 身體自然產生的抗體可以應付變種病毒. 實驗性疫苗會製造更多對疫苗有抗性的變種病毒, 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抗體倚賴加強效應, 反而不能應付野生病毒, 還會有很多後遺症, 而且效力可能只有3-6個月(疫苗公司自己也不確定), 你還是可能會感染病毒, 還是會散播病毒, 疫苗公司就是要你ㄧ直打下去, 永遠的顧客, 真是打心酸的. 再者, 台灣人曾經歷過 SARS , 身上應該還有抗體存在, SARS 病毒跟武漢病毒是 78% 相似, 我相信台灣人就算染到武漢病毒, 也不會像歐美人那樣嚴重. 因為歐美人肥胖慢性病的人比較多也比較嚴重. 這都是高危險群. 太過於嚴峻的防疫反而是害多於益. 摧毀中小企業, 對兒童造成身心傷害. 是得不償失. "科學家在柳葉刀發表文章,經同行評審,發現市面上的疫苗功效低於2%。" https://www.thelancet.com/....../PIIS26....../fulltext...... 台灣的新聞消息和美國及大部分國家ㄧ樣, 都是封閉受到政府媒體管制主導的, 疫苗公司是社交媒體的大金主且控制主流媒體的疫苗言論風向, 所以任何不利實驗性疫苗的消息都會被封鎖. 幸好美國還是有自由言論媒體制衡, 還有公民記者的興起, 他們突破了主流媒體的壟斷. 可惜, 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力量讓人民知道更多不同的消息. 全世界上有很多醫生醫護人員吹哨者嘗試示警民眾, 主流媒體, 各種"查證網站"便ㄧ再打壓, 故意將吹哨者抹黑成"反疫苗者"的陰謀論者, 其居心叵測.臉書的事實查證單位/fact-checker 的金主就是疫苗公司的遊說團體, 收了美金 1.9 billion. 你能想像還有多少 fact-checker 是被疫苗公司收買了嗎?? 不能相信各種"查證網站!! https://www.bitchute.com/video/Requt9zXN04/...... 台灣現行規定Ct值35即為確診, 確診只是代表 PCR 測出陽性, 不代表真的有染到武漢病毒而且有發病. 事實上, Ct值30以上有70%的陽性都是偽陽性. Ct值35以上有97%的陽性都是偽陽性. 日本和美國是以Ct值40以內都算陽性, 這2個國家所謂確診的數字也超級不準確. https://headlinehealth.com/fauci-fda-who-all-now-admit.../ PCR 測試的發明人自己Kary Mullis 生前就公開發表過 PCR 測試不是用來在疫情時期做大量篩檢. 因為它測不出你是否有生病也測不出特定的病毒. 有很多世界各國的醫生都提出質疑. https://nationalfile.com/inventor-of-pcr-test-said-fauci.../ 所以為什麼台灣政府故意忽略這個事實而不去調查?? 知道嗎? 瑞典已經停止用PCR 測試就是因為它的不準確. https://williambowles.info/.../sweden-stops-pcr-tests-as.../ 難怪測量的Ct值越高, 不準確的確診人數越高. 台灣媒體都跟隨美國主流媒體胡亂報導... 用製造出來的假數字搞得人心惶惶, 主動去打高風險的實驗性疫苗, 而這個武漢病毒的康復率(70歲以下的人)是99%(CDC數據), 根本沒有媒體報導出來的危險. https://www.zerohedge.com/.../covid-19-rt-pcr-test-how... 1976 年, 豬流感疫苗導致220個接種者死亡, 豬流感疫苗就被停用了. 現在美國因武漢病毒疫苗死亡的人已達到6136人, 還有9成以上的案例根本沒有上報. 然而, 美國 CDC 竟然建議兒童施打這高風險的實驗性疫苗. 這邏輯對嗎? 台灣當局不該對這些實驗性疫苗感到警覺嗎? 我告訴你, 這些各國政府都是ㄧ夥的, 他們把人民當韭菜收割. https://www.openvaers.com/covid-data...... 這病毒是真的(但死亡率很低, 低於流感), 但這場疫情是被造假出來的, 最終目的是要搞垮美國及世界各國經濟, 利用實驗性疫苗及嚴峻的疫情政策(封城, 強制戴口罩, 禁止中小企業營業, 關閉學校) 傷害孩子的課業學習及社交情緒發展, 讓他們對人恐懼, 習慣戴口罩. 還有用恐懼洗腦人們主動去打實驗性質的"疫苗". 剝奪人們宗教自由, 消滅中小企業, 打垮世界各地小老百姓的小本生意, 從而依靠政府發的救濟金, 控制人民, 完成世界重置的 One World Order 計畫(世界政府計劃). 世界各國用疫情來欺壓人民接受高風險的實驗性疫苗才是最終目的. 看看這美國CDC數據, 你就算得病, 你自然康復的機會是 99.997%. 這武漢病毒的死亡率比流感還低. 為什麼政府不告訴民眾這重要的訊息?? 還有為什麼政府不告訴民眾, 武漢病毒是有藥可醫, 而且早期治療很重要?? 得到 Covid-19 後, 各年齡層康復率(CDC資料) 0-19歲 99.97% 20-49歲 99.98% 50-69歲 99.5% 70歲以上 94.6% 根據我閱讀國外報導, 及觀看N個國外醫生的訪談, Pfizer, Moderna, J&J, AZ 這4種疫苗都是用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 來達到刺激人體產生抗體的目的. 唯一的差別是方式不同, Pfizer, Moderna 是透過信使核糖核酸/mRNA 打入人體, 給我們的身體下指令不斷的去製造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 去刺激人體產生抗體. J&J, AZ 則是直接透病毒載體直接將突刺蛋白送入人體來達到刺激人體產生抗體的目的. 現在有更多醫生及研究報導提出警告: 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會隨著血液流竄全身造成血栓, 發炎, 引起各種免疫系統還有心血管相關疾病. 研究表明COVID-19 mRNA基於疫苗可能會破壞腦細胞, mRNA疫苗可在未來幾年引發神經系統疾病激增。患有病毒病的受害者往往患有阿茲海默症,癡呆症或認知障礙。僅在美國,這種疾病就可能影響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公民。 要是沒必要, 你最好也不要去做篩檢那種戳鼻子的PCR 檢測, 因為 1.九成以上的錯誤率. 2. 那個檢查棒成分可疑, 戳進你鼻子深處是很靠近你腦子的. 總之不安全, 不準確, 不可靠, 非必要不要去測. 現在美國的資訊戰也燒到台灣, 很不幸的是, 台灣的媒體我覺得目前沒有ㄧ個可以相信且收看的. 世界各地很多打了疫苗的人, 手臂及臉上, 胸前都產生磁力.... 我朋友也是. 這疫苗裡絕對有貓膩! https://odysee.com/@TimTruth:b/Magnetgateprt3-1:9 再告訴你ㄧ個勁爆消息, 美國第ㄧ個有醫生護士目睹作證, 還幫她照X光確定身體內沒有金屬作假, 打實驗性疫苗讓35歲的美國媽媽Brittany Galvin 身體產生磁性的疫苗受傷者訪談, 她是臉上都產生磁性--鑰匙都吸的了. 她還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前陣子還住院治療. 你可以看我附上的影片. https://www.bitchute.com/video/fFKnIDAw8Y7e/ https://www.bitchute.com/video/FNafK4gi12K7/ 希望你們平安, 保護好你們的免疫系統, 不要打實驗性疫苗, 身體自然產生的抗體最好. ----------- P.S. 我後來也沒收到回信, 不知道我的家人是否會相信我, 總之, 我盡力了. 打與不打實驗性疫苗都各自有不同的風險, 每個人做的決定不同, 那就各自去承擔了. 😉 ·
    4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以下是張凱銘醫師 2021年5月14日的(經驗分享)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84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解封後的現實恐怖片! 美國大叔搞烤肉派對 一確診者混入 傳染全場 大叔含恨暴斃! 被「死神」光顧的派對 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出於種種原因,在全球超過一千萬人感染的情況下,一些疫情仍然嚴重的國家還是陸續解封了,包括每天暴增5萬例的美國。 然而,在疫情高速爆發的時刻,信誓旦旦地告訴全國人民「你可以出去玩了,你自由了」,後果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慘重。 當你重返人群中,你知道站在你身邊的人是否是感染者嗎?你能想象,有的人明知自己已感染,還是會不戴口罩出門,若無其事地參加聚會,和你面對面談笑風生嗎? 一名51歲的美國男子,在居家避疫近3個月後,聽到國家一聲解封令下,如釋重負,立刻出門和一大群朋友共赴湖邊燒烤派對,享受夏日的陽光和微風,呼吸久違的自由空氣。 然而,回到家後,仍沈浸在興奮中的男子,接到了一名剛在派對上揮別的朋友的電話,這位「鐵哥們」,對男子說: 「兄弟,我其實確診了新冠,參加派對前我就知道自己是陽性了,不過沒告訴大家,因為我沒出現症狀,估計是不會傳染給你們的,但後來想想又覺得,還是通知你們一聲吧,你們可以去做個檢測,以防萬一。」 朋友的語氣,像在問男子「你吃了嗎」一樣輕鬆。然而電話這頭的男子,卻被判了死刑。 憤怒又恐懼的男子,在掛了這通電話後,不到一周就因新冠死亡。而去參加了那場燒烤派對的人裡,相繼12人查出了新冠陽性。 這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已經不亞於一部恐怖片。 那個早就知道自己確診,卻一聲不吭參加了派對的無症狀感染者,就是這部恐怖片裡的大boss,他在派對結束後,通知所有派對參與者自己早已感染的電話,無異於「死神來電」。 這位不幸「被死神選中」的51歲男子,名叫托馬斯(Thomas Macias),生活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是一名卡車司機。從今年3月下旬到6月初,托馬斯一直堅持居家避疫,除了必要情況,從未外出。 然而,據托馬斯的家人描述,托馬斯是一個「極愛社交」的人,他生性愛熱鬧,朋友滿天下,疫情下沒有朋友沒有社交的生活,讓他非常難受。 因此,當6月份,全美陸續解封,加州州長宣佈將放鬆社交距離限制時,托馬斯欣喜若狂。「他覺得終於重獲自由了,於是立刻迫不及待地跟朋友見面。」托馬斯的家人說,「結果下場竟是這樣。」 6月中旬,托馬斯和一大幫朋友相約,去了距離洛杉磯112公里風景如畫的艾爾辛諾湖(Lake Elsinore),一幫人在湖邊支起燒烤架,吃肉喝酒聊天,好不暢快。殊不知,在繚繞的煙霧和烤肉的香氣中,新冠病毒展開了狩獵。 那天,大家盡興而歸後,相繼接到了一名聚會者打來的電話。這通電話,讓所有人在加州的盛夏中如墜冰窟。 這位聚會者,通知所有人,他早就感染了新冠,並且在參加聚會前就知道自己的陽性結果,但他還是去參加了聚會,並且在派對上沒有對任何人透露,是因為他「沒有發病症狀,覺得不會傳染給別人」;事後打電話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最好還是都去檢測一下,以防萬一。 這行為,怎一個「賤」字了得。 這種朋友,交的意義是什麼? 可以想象,托馬斯接到電話後,彷彿被人捅了一刀後又說不好意思一樣,震驚,憤怒,恐懼,想發飆,但知道發飆已經沒用了。 事實上,這位參加了派對的無症狀感染者,不僅不像自己說的「不會傳染別人」,反而很有可能是一位「超級傳播者」。事後證明,整個派對上至少12人被感染。 6月16日,托馬斯掛了電話後,火速去做了新冠病毒檢測,度過了寢食難安的兩天後,6月18日,檢測結果出來了,陽性。 病來如山倒,托馬斯原本就有糖尿病,確診感染新冠後,人一下子就垮了,各種症狀全出來了。 6月20日,悔不當初的托馬斯,在Facebook上發佈長文,表達自己對去參加了燒烤聚會的悔恨,大罵自己因為「愚蠢」,感染了新冠,並將全家人的健康置於危險之中,「這太痛苦了。」他說。 他在文中警告人們,千萬不要小看新冠,如果非要出門,一定要帶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不要TM做像我一樣的白痴」。 文章結尾,他向上帝祈禱,「希望在上帝的幫助下,我能活下來。」 然而,上帝最終沒有垂憐這個男人,在發佈了這則聲淚俱下的Facebook後的第二天,托馬斯就死了。 6月21日,托馬斯的病情急速惡化,被送往醫院,當晚7點,他被送進了ICU,戴上了呼吸機,然而,一切為時已晚,戴上呼吸機兩個小時後,托馬斯氣絕身亡。 托馬斯的妹妹告訴媒體,她希望把哥哥的悲慘故事分享出來,讓大家引以為戒,不要再重復相同的悲劇。 「我想讓人們知道,新冠病毒是一件真實存在的事情,它很嚴重,它正在殺人。」 然而,實際上,與托馬斯妹妹的願望相反,托馬斯的悲劇,正在全國各地上演著。 6月18日,華盛頓特區一位豪門社交名媛,不顧疫情邀請數十人來自家豪宅後院聚會,奢華派對上無人戴口罩,觥籌交錯,賓主盡歡。 派對結束後數小時,這位名媛感到身體不適,去做了新冠病毒檢測,陽性。她沒有告訴其他赴宴者這個消息,但賓客們回家後很快也出現了症狀,相繼檢測確診。 這些賓客非富即貴,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現在紛紛向媒體爆料,斥責該名媛沒有及時告知自己確診的消息。一場疫情下的派對,最終成了上流社會的互撕大戰。 5月30日,德州一個家庭,一群親戚為給一位家庭成員慶祝生日,沒有提前告知,就組團衝進對方家裡,大搞驚喜派對。實際上派對上已經有一個親戚咳嗽了,但當時沒人在意。派對結束後,全家18人都確診了新冠肺炎,有人住進了ICU。 6月6日,佛羅里達州16個美女,在該州解封後結伴去夜店狂歡,回家後16人全部確診。其中1人還是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 一個又一個悲劇,不斷上演,一群又一群人,因為同樣的原因感染。究竟有多少人,會被這些故事警醒呢? 隨著解封後的確診死亡激增,近日,全美多州相繼宣佈暫停重啓計劃,重新關閉酒吧和餐廳等場所。 但是,那些在短暫的解封階段,出門聚會,被病毒擊倒的人們,永遠也沒有機會重來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