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4 人回報3 年前
2021/6/9
新冠相關~6皮膚疹(COVID rash)🦠
感謝基隆市醫師公會會員,皮膚科蔡逸姍和胡怡萱醫師拍「新冠紅疹」影片。
新冠肺炎導致細胞缺氧,卻無呼吸困難現象,而有瘁死。
建議民眾除呼吸道症狀外,也要注意皮膚症狀,早日求醫。🦠

https://youtu.be/qHHsPaDUBJg
非常實用 分享給大家

但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接觸史🌟🌟
不要一點懷疑且沒接觸史或沒呼吸道症狀
就去擠爆快篩站🙏
可以搭配影片、圖片一起参酌

✅17%患者第一個症狀是皮膚紅疹
✅高達21%唯一症狀就是皮膚紅疹
👉1.chilblain-like lesion 凍瘡樣病灶frostbite
年輕居多,免疫力好,預後好,特異性高🌟
發作於病情尾聲(通常快篩陰性,病毒量少,只要做好居家隔離及通知曾經接觸者)
紅紫色 、painful
好發腳=COVID TOEs

👉2.morbilliforme 麻疹樣,沒有特異性的病毒疹
紅紅碎碎小小細細
好發軀幹

👉3.papular and vesicular小水泡
好發早期
單一型態、同一時期(不像水痘multi-phase有新長的、破的、結痂的)

👉4.retiform purpura網狀青斑
暗紅青紫色
好四肢或臀
重症患者多,預後差
好發老人👴
多有凝血功能異常
佔5-6%的covid rash
和生理性的大理石紅斑cutis marmorata 不同

👉5.petechiae小出血點
深紅色
手壓時出血點不會退
好手腳

👉6.urticaria
影響ACE(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Bradykinin⬆️
引發乾咳和澎起風疹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2022年6月1日開立『金蟬1號、2號、3號、4號』是有效對治現在已經出現「風症」與「熱症」的武漢病毒或是Omicron中藥單,諸多方面的精益考量而開立各類種藥單,以下說明: ◎『金蟬1號』是對治現階段染疫的重症病患,必須把握5天內部須恢復健康的壓力,提出針對性的藥帖而大幅度改善以下症狀:發燒/乾咳/喉嚨痛癢/呼吸急促/胸口悶痛/口舌乾燥/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氣喘/失去嗅覺、味覺/心悸/暈眩無力/疲憊/心情鬱悶/筋骨肌肉酸痛/噁心/食慾不振/視力模糊/皮膚紅疹/蕁麻疹/腦炎,等「風症」與「熱症」所引起的不適。 ◎『金蟬2號』是對治經過”染疫階段治療”後而仍有:乾咳/喉嚨癢/胸口悶悶/呼吸困難/氣喘/失去嗅覺、味覺/心悸/心跳快大/暈眩無力/疲憊/心情鬱悶/恐慌症/肌肉酸痛/噁心/視力模糊/皮膚紅疹,等尚有「風症」症狀殘存的不適,例如使用了”新冠1號”,雖有效率降低發燒等症狀,但仍患有長新冠或後遺症仍不能痊癒的患者。 ◎『金蟬3號』是對治經過”染疫階段治療”後而仍有:微發燒/喉嚨痛/呼吸急促/口舌乾燥/聲音沙啞/疲憊/噁心/蕁麻疹/腹瀉/心情鬱悶/筋骨酸痛/視力模糊/腦霧(腦部白化)/肺白(肺部纖維化)/尿道發炎,等尚有「熱症」症狀殘存的不適,例如使用了,” 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Molnupiravir”,雖有效率降低咳嗽、呼吸等病症狀,但仍患有長新冠或後遺症仍不能痊癒的患者。 ◎『金蟬4號』是對未染疫或是輕微症狀的人,可達到預防染疫實際目的,更可大幅度改善施打各類疫苗後的不適感,達到保健的目的。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取自3Q臉書 #武漢肺炎第二例,家住左營果貿社區的男性台商: 1/20 小港機場入境,已有症狀硬是吃藥退燒,隱瞞未通報 1/20晚間 搭捷運紅線 小港機場站=>巨蛋站下車 1/21上午 到左營皮膚科看診 1/21下午 4-6時到苓雅區金巴黎大舞廳 1/23 診所就診,轉院隔離採檢 1/24 確診武漢肺炎 1/25 接觸的舞小姐出現呼吸道症狀,揭穿真相 #武漢肺炎第三例:來自武漢的女性中國旅客: 1/21 1815 小港機場入境 1/21晚間入住高雄一家四星級飯店,之後往北遊玩 1/23出現症狀就醫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一人打針 全家感染】👶🐶🐱都感染 先說結論 《微粒脫落證明所有針針都有毒!》 🚨您是不是最近有以下這些 莫名!!突然!!的症狀出現? (五分鐘~一兩天都算突然) ⚠回想一下是不是都在接觸或靠近打針人之後?(不分針針品牌) 逛了超市/共處一室/近距離交談/ 碰觸了打針人摸過的物品/游泳池/被打針人摸過/車廂/親密接觸/被看診/吃了打針人吃過的東西/聚餐/接觸已被shedding感染的人 ⚠空氣/體液/汗水/淚水/母乳/唾液/排泄物/皮膚接觸 ⚠症狀: 腹瀉 (拉水或軟便)腹絞痛/頭痛頭暈 頭悶漲悶痛悶熱 發燒/眼睛辣辣 眼睛紅(出血) 眼睛癢 /頭部刺痛 下腹部刺痛 骨頭刺痛 皮膚刺痛/ 流鼻血 大便出血 絕經婦女下體流血/腦霧 反應遲鈍 頭腦突然空白 精神無法集中 喪失記憶(呈現像吃stilnox 的副作用的夢遊) 昏沉/經期混亂 一個月來兩次 提前來 延後來 大量血塊/皮疹 皰疹 小水泡 濕疹 玫瑰濕疹 皮膚癢 頭皮癢 背部癢 皮膚燒灼感 皮膚紅腫 片狀紅疹 蕁麻疹/ 極度疲累 很想睡覺 身體無力 精神不濟 嗜睡/身體發麻 麻痺 👅麻/ 嘔吐/親密關係後私密部位很痛 尿道炎/胃痛/淋巴腫大 淋巴部位跳動疼痛/嗓子啞/呼吸困難 心跳加快/ 喉嚨痛 喉嚨乾 扁桃腺發炎 喉嚨超痛 喉嚨腫/有痰 咳嗽 打噴嚏 流鼻涕 鼻塞/畏寒到發抖🥶/🐈‍⬛哮喘 🐈‍⬛口吐白沫 🐶被感染到狂睡 🐶口鼻噴血 🐈‍⬛肺水腫 🐶失明 (已有很多貓狗被感染致死的案例)/喪失味覺 (👅嚐不出味道)/背脊疼痛/ 面部抽筋 眼部眼皮跳動/呼吸不順 胸口很悶/心臟痛 (短暫痛 時不時痛一下)心跳加速/嬰兒喝了有毒母乳會致病致死/胎兒發育不正常/牙齦炎/出現類似蚊子叮的腫包(會癢)/瘀青/痛風復發/糖尿病/脫髮/覺得很餓/腳後跟痛/抽搐 ⚠ 彼此都戴口罩面對面講話五分鐘就中標/ 隔著擋板用餐也中標/摸一下大腿手臂馬上起疹/貓被一摸馬上嘔吐/並肩而行彼此戴口罩少許交談也中標/上公廁噴濺也中標/買個餐拿錢找錢拿袋子都中標 ”微粒脫落shedding”就是被打針人散發出來的刺突蛋白感染! 刺突蛋白spikeprotein 已被證實有毒! 所有品牌的針針都能造成微粒脫落! 這是實實在在的 💥一人打針 全家感染💥 連你的寵物都感染!😱 解方:瘡寧💊(HCQ)200mg+鋅25mg (Dr.Zelenko 推薦)、綠豆水、紅田烏(消血栓)、八角水、小蘇打水。 用shedding可以證明針針是有毒的!能讓支持打針跟不反針的人也一起加入反針的行列! 請大家複製本文字,到各大平台提醒,讓大眾知道所有針針都有微粒脫落的現象。 【越少人打針,越少被shedding的機會】 🌱💕🌱💕🌱💕🌱💕🌱💕🌱💕🌱 💁‍♀️下載電報群App 近群了解更多 🔸️“shedding微粒脫落案例”頻道 https://t.me/sheddingcases 🔸️"毒針副作用研究所" https://t.me/FormosaVaxExposed 🔸️"毒針治療研究室" https://t.me/imcured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確診者家屬請託代po文 我是仁武家庭群聚案的確診者家人,我有話想說 在這裏我想把所有經過 以及網路上甚至新聞媒體報導的言論做一個說明 首先我想先為這次的事件對社會大眾道歉 因為我們的疏忽而造成社會的恐慌 非常抱歉,對不起! 新聞媒體說的癌末確診者是我的丈夫(因工作獨居於桃園,我與孩子則在高雄,丈夫兩邊往返) 這邊先澄清丈夫後來診斷報告並非癌末,文章後段會一一說明 事情開始於丈夫發現膽結石,並在新北三峽恩主公醫院(5/24~28)住院做開刀治療,申請住院前都有依照規定做篩檢,抽血報告及快篩跟PCR結果皆為陰性。(5/28)我開車接丈夫回家照料並且靜養,所有南北往返皆因回診、丈夫身體抱恙需家人陪同照料,並非新聞陳述的端午節返鄉聚餐!因此新聞一出,網路上民眾漫罵聲連連,我與孩子們恐懼之虞也不知所措,無權要求大家諒解,但此舉完全出於對家人無人照料的關懷之意,絕非刻意也絕非對疫情置之不理。我們真的不是故意確診,也絕對沒有故意要隱匿病情、不顧疫情多次的南北往返。甚至在網路社團被公布我們家人、外甥女家住址的確切地段,在全家(除了我)都確診的這個當下,我們真的身心俱疲也真的很害怕出院後會遭受到居民異樣眼光或是攻擊? 丈夫在家靜養期間開始出現咳嗽、爆瘦跟呼吸道症狀。 (6/3)第一次回診醫院拆線時,有和醫院反應出現咳嗽、呼吸道症狀,醫院回應:可能是手術插管的時候傷到,修養及吃藥即可,並未做篩檢。 (6/7)第二次回診,也有再次跟醫院反應咳嗽、呼吸道症狀,醫院也是開藥讓丈夫服用 (6/17)第三次回診,再次跟醫院反應咳嗽、呼吸道症狀,並且照X光發現肺部一大片陰影,醫院當下判斷「疑似肺癌」,以上三次回診皆向醫院反應咳嗽及呼吸道症狀,皆未此做篩檢。 也因為丈夫被醫院告知「疑似肺癌」,當時丈夫是已經爆瘦7.8公斤且肺部有陰影的狀態下,當家人聽到此消息時,全家沮喪,當時還不知道已被感染的狀況,一切真的很突然,我們真的很害怕、覺得在跟時間賽跑(怕丈夫很快就離開我們…)當時丈夫在桃園把後續工作的事情交代完畢後,也一併向家人們把後事逐一交代妥善,我們才決定緊急去拍全家福(小兒子年謹4歲,深怕留下遺憾,因此我們希望在可能僅存的時間裡能夠留下最後的合影作為紀念),並不是像新聞媒體及網友所說的我們不顧疫情期間急著拍婚紗照(看到網友留言:疫情都這樣了還拍什麼婚紗照!準備變拍遺照……..抱歉,我們當下的用意也許真的是如此。我能理解大家的憤怒,承受這樣的言論我想是必然。也藉此學習到,事情一體或許有兩面可以解讀,也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犯錯)。 在往返回診期間,丈夫一直有出現咳嗽及呼吸道症狀,未出現過發燒情況,由於醫院在最後一次回診判斷「疑似肺癌」,我們一直把丈夫的症狀誤以為肺癌導致。 後來家人(除我與小兒子未出現任何症狀)女兒與女兒男友陸續出現發燒,就醫時診所未判斷需要做篩檢,服藥後即退燒,後續出現嗅覺異常,但也3-4天慢慢恢復(此時不知丈夫已染疫,女兒男友則平時就有過敏性鼻塞,因此我們誤把以上症狀當成是一般感冒所致),所以全家都沒有察覺異常,一直到知道外甥女也有同樣症狀,才察覺不對勁並相約篩檢,採檢後於(6/21日)接獲確診通知(除我以外,丈夫、小兒子、女兒及男友、外甥女皆確診),接著確診事件開始發酵,(6/23日)我透過新聞記者會才知道,原來醫院早在(5/29日)就有確診者(丈夫出院隔一天),且丈夫就住在確診者的隔壁病房,我們於三次回診皆沒有收到通知,期間也沒有被匡列,最終是透過新聞才知道此事。 我不禁納悶:為什麼醫院有確診者,卻完全沒對丈夫進行匡列動作?與確診者在同一樓層裡是多麼危險的事!?何況丈夫就謹住在離確診者隔一間病房內,醫護人員是照料整層樓病房的病人,那在這個狀況下,交叉感染的機率不是非常高嗎?為什麼都沒通報及匡列? 就在昨天(6/23)醫院發來丈夫的肺部診斷報告,不是肺癌,是肺部纖維化(據我所知這是COVID-19的症狀或後遺症?) 我們一方面鬆了好大一口氣,一方面對醫院的醫療疏失(不管是醫院告知疑似肺癌或是告知咳嗽呼吸道症狀問題時的處理方式)及防疫流程(沒有確切匡列及告知病患及家屬)產生非常大的疑問….? 才會讓一個62歲開刀的病人在開刀恢復期最虛弱的時候染上COVID-19不自知,進而讓感染源一直擴大 最初疫情延燒開以來,看著確診人數一直往上攀升,新聞媒體的報導大家都人心惶惶,我們也是。病毒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永遠不知道哪裡有隱形的病毒,或是身邊是否就有無症狀的感染者? 一開始我們摸不著頭緒到底在哪裡染疫?高雄市衛生局疫調後往回追查才知道當時醫院早就有確診案例,甚至前後三次回診都如實告知有咳嗽、呼吸道症狀及肺部症狀,院方皆未為此採取行動、做任何篩檢。 為此次仁武家族確診案件說明,並不是要推卸責任、怪罪給誰,而是希望彼此都能在錯誤中學習並改進,我們得到的教訓是失去健康的身體和對社會大眾的愧對,也希望未來在防疫的流程上,自己、相關單位能更加謹慎小心嚴防疫情擴散。 「染疫」絕對不會是任何人想要的結果,包括我以及我的家人們。 再一次為我們的疏忽,謹相信醫療資源給的答案就鬆懈了自己,感到非常抱歉,對不起。 也希望大家能諒解在以為即將失去親人的恐懼下,又不捨親人的離開,而去(拍全家福),這是我們想把原委告訴大家了解,非常抱歉,對不起。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1).什麼是Shedding(微粒脫落)? 棘蛋白從體液,呼吸,皮膚接觸,糞便散播到環境,傳播給未打疫苗的人的現象被稱為shedding,但正確的說法是transmitting(Dr.Sherri Tenpenny)。 https://reurl.cc/Lbe2X4 (中文翻譯稿請洽Dori) 全球心腎科方面發表最多論文 並有豐富新冠臨床經驗的美國醫師Peter McCullough 證實,接種新冠疫苗後棘蛋白會脫落至少2-4週: https://rumble.com/vkgj25--about-spike-shedding.html?fbclid=IwAR1XxkOaK-WHV-5J5fh53zgPSjMjnMyrDoazsIU2ODVNouZR3M89BsXQcfQ (2).什麼是棘蛋白? 棘蛋白是冠狀病毒的外殼結構,也就是只有病毒的大小,所以能隨空氣、飛沫傳播。 原本認為棘蛋白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詳見<認識冠狀病毒>: http://www.tzuchi.com.tw/home/index.php/2017-05-04-00-03-30/2017-05-04-00-12-41/2252-203-5 事實上,棘蛋白本身是有毒的,疫苗接種後,棘蛋白在全身血液循環: 解剖學病理學家、臨床病理學家、免疫學與生物學專家Ryan Cole的演講: https://rumble.com/vktil3-dr.-ryan-cole-vaccine-causes-blood-clot-and-spike-proteins-inside-are-toxin.html (3).為什麼打新冠實驗針,會散播棘蛋白? 新潟大學醫學部榮譽教授 岡田正彥,為您詳細說明: https://gnews.org/zh-hant/1348168/ (4)被Shedding會有什麼反應? 目前由歐美臨床發現已知的症狀,加上台灣陸續也有人反應出現同樣的症狀包括以下: 1.頭暈、頭痛、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胸口疼、痠痛等感冒症狀 2.皮膚過敏、發癢 3.婦女經期紊亂、週期可超過四十天、停經者大量出血、流產 4.其它包括莫名出血、流鼻血、極度疲倦、身體不舒服 5.嚴重者有血栓狀況 6長期反應目前未知 Telegram 的Shedding電報群 https://t.me/sheddingcases 專門講shedding的英文網頁,裡面有很多案例 http://www.truthunmasked.org/p/stay-away.html
    9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兒童新冠腦炎處理6點建議(林奏延教授/林口長庚) 最近兒童COVID-19確診數激增,已佔台灣全部確診數的20%,雖然兒童感染後絕大部分是輕症,但猛爆性腦炎,在南北地區陸續發生,也造成了多位病童的死亡跟社會的不安。這些病例大都是學齡前兒童,而且病程都非常猛爆,往往在確診一、二天就急遽惡化,三、四天左右就不幸往生。 這情況很像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時所見到的兒童腦炎。當年有78位病童不幸因此而死亡,更多的兒童存活下來了,健康卻自此受到長遠的影響。筆者在流行初期即一再呼籲防疫單位重視,繼而與台灣學界做腸病毒的研究,台灣因此成為兒童腸病毒防治研究的重鎮,迄今全世界對腸病毒的治療都以台灣經驗作為準則。筆者今天目睹台灣兒童再次面臨一樣是病毒帶來的嚴重危機,謹以一位兒科醫師和防疫老兵的身分,總結20多年來的實戰經驗,提出幾點建言: (1)家長:指揮中心已公布兒童腦炎重症的八警訊(前驅症狀),請家長不用太恐慌,但要密切觀察兒童的病情變化,一有變化即刻送醫。 (2)兒科醫師:由於大部份兒童COVID-19為輕症,基層兒科醫師照症狀治療即可,如有腦炎前驅症狀就轉送專責醫院;專責醫院之醫師應密切觀察腦幹症狀,包括抽筋、肌躍型抽蓄、意識不清、非自主性眼球動作(如眼球固定偏向一側、鬥雞眼)、顱神經功能異常等,因為一出現,幾個小時就可能出現腦幹疝脫,甚至心跳、呼吸停止。 (3)分級分流:在疾管署的協助下,兒科醫學會與相關各次專科(兒童神經、兒童感染、兒童胸腔重症、兒童急診),已在上週五完成【兒童新冠腦炎治療的臨床指引】。兒童腦炎重症病程變化快,要由有經驗的兒童照護團隊治療,預後才會良好。筆者建議各縣巿至少設一家兒童COVID-19重症專責醫院,由REMOC平台來負責,「優化兒童醫療照護體系」中的兒童重症運送團隊也可適時發揮功能,如果不適合轉診的病例,也要經由視訊,每天早晚由專家小組會診討論。 (4)提供兒童公費快篩:實名制的快篩試劑,特異性高達99%,目前兒童陽性率甚高,兒童快篩陽性就可視為確診,而進入下一步治療。5-11歲兒童才剛開始打疫苗,應廣發公費快篩試劑給兒科診所,將目前塞爆的兒童急診有秩序地疏散到基層診所。 (5)病理檢查:在大流行期,相似的症狀及病程可能是不同的病毒引起,相同的病毒也可能引起不同的病理變化及臨床狀況,所以病理檢查是非常重要的。1998年6月在筆者懇談之後,一對父母在悲傷之餘,發揮大愛,捐贈孩子遺體,由當時美國CDC感染病理專家謝文儒醫師指導,進行病理解剖,才在腦部培養出腸病毒71型,並確定『腦幹腦炎及其再引發的神經性肺水腫及心臟衰竭』是重症主因。目前幾例冠狀病毒腦炎的病程都有點差異,而且因進展迅速,往往無法做詳細檢查,所以病理檢查更為重要,如此才能了解重症機轉,提供更適切的治療,筆者建議由政府出面與家屬協商勸說。 (6)研究:這次台灣兒童腦炎的情況和歐美不同,新加坡並無兒童腦炎病例,香港則有2例類似報導,人種差異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台灣重症病人的基因研究非常重要,筆者團隊近期發現台灣腸病毒的易感受基因,洛克斐勒大學的Casanova教授最近也發現COVID-19重症病患與易感染基因有關。 COVID-19腦炎猝不及防的進展到抽搐、昏迷與死亡!想要及時治療,就要想辦法找出早期預測進入猛爆性腦炎的因子,例如病毒量Ct值和染疫指標如CRP,procalcitonin,IL-6等的關係,這些研究及基因研究都需要全國性快速的進行。 另外,在疫苗接種方面,如果6個月到5歲兒童疫苗通過EUA,建議儘快採購施打。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更是國家的未來!1998年腸病毒重症大流行後,經過台灣醫界的努力,已經具備世界級先進的兒童重症照護能力,誠然政府已經竭盡全力做出卓越的防疫成效,如能稍撥冗作更細緻的規劃,優秀的兒科醫師們必定能在指揮中心的領導之下,不僅要救活這些重症的兒童,更要讓孩子們完全康復,能夠繼續健康的長大,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補充: 湖北省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同濟醫院)專家組迅速反應,根據包括同濟醫院在內的武漢各大醫療機構診治的第一批患者的第一手資料,第一時間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 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寧琴、呼吸科主任趙建平、急診科ICU主任李樹生對《指南》進行了說明。 1.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特點 據感染科主任寧琴介紹,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病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根據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冠狀病毒對熱敏感,保持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 氯已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2. 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 從臨床表現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合併輕度乾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症狀,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狀少見。 一半患者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等臨床症狀,多在1周後恢復。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影像學表現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除影像學表現外,患者還可出現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 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D二聚體升高,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3. 發熱患者合併哪些症狀要懷疑被感染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人群對這種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具有人群易感性,如果接觸病毒數量大,或機體免疫功能較差的患者,極易出現感染。 根據前期診治經驗,發病前2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患者發熱的同時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可判斷為疑似病例。 在符合疑似病例標準的基礎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標本行實時螢光RT-PCR檢測2019-nCoV核酸陽性,就可確診。 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需要鑑別的疾病 由於此種肺炎患者往往有發熱,雙肺瀰漫性、浸潤性病變。 首先需要與其他類型肺炎進行鑑別,例如細菌性肺炎,或支原體、衣原體肺炎等非病毒性肺炎,但細菌性肺炎患者往往血象較高,且以單肺為主,咳嗽時可有膿痰; 其次,與其他病毒性肺炎相鑑別。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肺炎,例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肺炎,但這些病毒感染引起肺炎機率相對較低,數量相對較少,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出現肺炎幾率較高,傳染性較其他病毒性肺炎強; 另外,還需要與間質性肺疾病尤其是急性間質性肺炎相鑑別,主要從流行病學、影像學表現等來進行鑑別。 5. 抗病毒藥、抗菌藥物以及激素應用需要注意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對症、支持為主。避免盲目或不恰當的抗菌藥物治療,尤其是聯合應用廣譜抗菌藥物。 對於輕症患者,建議根據患者病情靜脈或口服給予針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抗菌藥物,如莫西沙星或阿奇黴素。 對於重症或危重患者,給予經驗性抗微生物藥物以治療所有可能的病原體。對於膿毒症患者,應在初次患者評估後一小時內給予抗微生物藥物。 糖皮質激素對於病毒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可能導致病毒播撒,另一方面其可以減輕肺部炎症反應,有利於改善缺氧、呼吸窘迫症狀,除非特殊原因,應避免常規皮質類固醇使用。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3-5天)使用糖皮質激素。目前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等藥物。 若有地方性流行病學史或其他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旅行史或接觸動物流感病毒)時,經驗療法應包括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或者膜融合抑制劑(阿比多爾)。 6. 老人、孕產婦病情進展相對更快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發生,與接觸病毒的量有一定關係。如果一次接觸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或存在肝腎功能障礙人群,病情進展相對更快,嚴重程度更高。當然,很多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以後因為嚴重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ARDS或膿毒症表現,也不能掉以輕心。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新知分享參考:Notes from a call with Edward Ryan MD,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國際傳染病主任愛德華•瑞恩電話訪談記錄。 1 Close to 100% of the positive cases in MA are Omicron. Delta is almost completely gone from New England. 麻薩諸塞州的檢測陽性病例中近100%為Omicron。Delta疫情在新英格蘭地區幾近消失。 2 This surge will peak sometime between 1/10 and 1/21 and then begin a quick downhill journey of two to four weeks. 這一波(疫情)將於1月10日-1月21日之間達到峰值,然後開始約2-4個星期的快速下行減弱期。 3 We will end up with a 20-50% positivity rate. 總體檢測陽性率將為20%-50%。 4 February will be clean up mode, March will begin to return to "normal". 從二月份開始進入清除期,三月份人們的生活將開始恢復「正常」。 5 Omicron lives in your nose and upper respiratory area which is what makes it so contagious. It isn't able to bond with your lungs like the other variants. Omicron主要感染的是人們的鼻腔和上呼吸道,這也是其容易傳播的原因。它不像其他變異病毒那樣侵襲肺部。 6 The increased hospitalizations should be taken with a grain of salt as most of them are secondary admissions (i.e. people coming in for surgery, broken bones, etc. who are tested for COVID) . 對於擴大住院治療的做法應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大多數新冠住院病例是繼發性的留院(如病人是來做骨折手術的而被發現新冠)。 7 We won't need a booster for omicron because they wouldn't be able to develop one before it's completely gone and we're all going to get it which will give us the immunity we need to get through it. 我們不需要專門針對Omicron的加強針,因為這樣的加強針不太可能在該病毒完全消失之前開發出來,我們大家都將會感染到該病毒,而感染此病毒後將使我們產生所需要的免疫來抵抗它。 8 COVID will join the 4 other coronaviruses we deal with that cause the common cold,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RSV, etc. It will become a pediatric disease mainly affecting young children with no immunity. 引發本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將加入我們已經面對的常引起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其他4種新冠病毒。它將成為一種兒科疾病,主要影響缺乏免疫力的年輕兒童。 9 40% of those infected will be asymptomatic。 40%的感染者為無症狀。 10 Rapid tests are 50-80% sensitive to those with symptoms, only 30-60% sensitive to those without symptoms. 快速檢測對於有症狀病人的敏感率為50%-80%,對於無症狀的患者的敏感率為30%-60%。 11 Contact tracing is worthless because we're all going to get it and there's no way we could keep up with it. 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都將被感染而不可能追蹤每一病例。 12 We are fighting the last war with COVID and should be pivoting back to normal life, but society isn't quite ready for it yet. 我們在對新冠病毒進行回歸正常生活前的最後一戰,而社會似乎還未對此做好準備。 13 There is no need to stay home from work or to be a hermit unless you're immunocompromised or 85 or older, but he does recommend staying away from large gatherings for the next six weeks. 我們不需要呆在家裡不上班或過隱居的生活,除非你是免疫功能不全或年齡在85歲以上者,但建議在未來的六周內遠離大型群聚活動。 14 Spring/Summer will be really nice! 春夏二季將是美好的。 Overall a great presentation. Lot of good news.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報告,很多好消息。
    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新型肺炎潛伏期到底傳不傳染?冬季感冒高發,如何區別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網路上醫生分享的在家治癒經驗可以效仿嗎…… 春節期間,總檯記者董倩對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著名傳染病專家李蘭娟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今年73歲的李蘭娟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這次新型肺炎爆發,她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赴武漢聽取了有關防控情況彙報並檢視現場。 新型肺炎只有通過呼吸道傳播嗎? 總檯央視記者 董倩:到現在這個階段,這個病毒傳播的途徑,我們到底心裡有數了嗎?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基本上現在比較明瞭,呼吸道的傳播是肯定的,另外有沒有通過血液傳播、糞便傳播、汙染物品的傳播,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 潛伏期到底傳不傳染? 董倩:您說過病毒潛伏最長期也就是14天,那麼這14天裡面有沒有可能也傳染其他人了? 李蘭娟:這個事情我也一直在調查和了解,目前發現還是有的,在潛伏期也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所以在接觸(病源)14天以內,我們要對他進行醫學觀察和相對隔離。 如何區別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顯示,新型肺炎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少見。那麼在冬季流感高發期,民眾如何區別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呢? 董倩:得了普通感冒和不幸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 李蘭娟:目前早期的症狀是非常相似的,有的發燒、有的乾咳,有的呼吸道症狀,發燒以後乏力,甚至有的還有點消化道的症狀。所以我們要鑑別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咽拭子取個樣,做個病毒的檢測。現在技術非常好了,能報告你是甲流還是乙流還是新冠狀病毒,非常清楚。 董倩:到哪兒去做這件事? 李蘭娟:每個醫院流感病毒都應該可以檢測,現在新型冠狀病毒的試劑應該定點的醫院也有了,都能檢測了。 輕症患者均可居家隔離治療嗎? 最近,被感染新型肺炎醫生在家自我治療並治癒的新聞頻頻被報道,這是否意味著,輕症新型肺炎患者可以居家隔離治療呢? 董倩:您建不建議,如果看到早期的跟感冒差不多的症狀,自我隔離自己在家治? 李蘭娟:因為最近剛好有個醫生報道了自己在家裡自我干預後完全治癒的情況,我覺得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因為他本身是醫生他自己懂,所以是不怕的。他知道自己的情況不會加重,那麼在家裡休息得比較好,吃得比較好,康復得比較好。但是在沒有醫療條件的情況下,還是住院更加安全一點,因為定期要複查胸部的片子看有沒有加重。你自己不是醫務人員,對自己情況不瞭解,肺部的炎症發展如果比較快,還是要在醫院裡治療。 李院士在採訪中表示,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等更容易感染或轉變成重症患者,這部分人需要格外重視防護。春節期間,她建議民眾不要參加大型聚會,少去人多密集地區,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您好請問一下,現在有些進入學校上班上課, 是不是要搞台灣疫苗版文革呢, 請給我一個快篩的理由   種種數據都証明,即使全民都打疫苗,仍然防護不了病毒的傳播,接種不接種疫苗是個人的選擇,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有堅持的理由和立場,每個人因體質和健康情況的差異,導致對疫苗的反應也不一樣,也許疫苗對某些人是有效的且無副作用的也可此種可能性,但疫苗對某些人可能是有害且致命的更是證證據確鑿。 在防疫上,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不出入大型聚會場所,所以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等,有了政府的努力與全民的配合,是臺灣疫情趨緩的重要關鍵,但現在卻轉移目標,把防疫全部聚焦在打疫苗身上,沒打疫苗者,政府以工作權和生存權的方式,正一步一步逼迫所有人就範,實屬不妥。 根據教育部表示,教職員工的入校條件為:已施打疫苗且滿14天以上。若教職員「疫苗第一劑接種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首次進入校園應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之後每7日進行1次抗原快篩或PCR檢驗為原則。這一項指引本身充滿著許多的問題,分述如下: 一、邏輯不通、理論不合: 事實證明即使打2劑疫苗,還是不能防止感染及傳染病毒,也就是打了疫苗還是能照樣傳播病毒。但此項指引要求未施打疫苗教師需頻繁反覆的快篩,有違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之疑慮。按照這項指引,它的邏輯 是: 1.第一類:施打疫苗且滿14天以上,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不用快篩 2.第二類:疫苗第一劑接種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需快篩。 既然兩者同屬有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的可能性,打了疫苗不代表就沒感染及傳染病毒的風險,那為什麼快篩對象僅限定是第二類的教師呢。 二、孤立分化、變相霸凌: 現在Delta變異株以「一統江湖」的態勢在全球蔓延,美國雖已有70%的成年人接種疫苗,但是,隨著病毒的變種,美國確診人數再次升高;疫苗最多加拿大,疫苗覆蓋率高達502%,但疫情也仍在燃燒,而疫苗覆蓋率高達409%,排名第二的英國,因為信了高覆蓋率的神話,認為可以有群體免疫的能力,但在歐國盃舉辦之後,迅速增加了近萬名的確診者。再以疫苗接種模範生以色列為例,80%的成年人都施打了疫苗,但自7月初以來,COVID病例和重症住院人數依然瘋漲了20倍,超過80%的新病例都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美國麻州巴恩斯特布爾縣的一城鎮在舉辦多個夏季活動和大型公眾集會後,爆發了疫情,出現469例確診案例,當地的疫苗接種覆蓋率為 69%。可見用疫苗接種率覆蓋率來防疫,是失效的,反而可能引起下一波疫情的反撲。 但是不懂,為什麼現在政府一再的強調疫苗,阿中部長也說,覆蓋率夠了,就不用每週快篩,把防疫的責任全部推到這一些不打疫苗的人身上。甚至讓大眾普遍認為,沒有施打疫苗是防疫破口,讓大家把防疫的焦點關注在未接種疫苗的人,這是一種孤立和分化,是變相的操弄集體意識來覇凌不適合接種疫苗或不想接種疫苗的教師。 三、刻意刁難,層層逼迫: 治療新冠有很多方法,自然醫學醫師阿宙有介紹過,中醫也早有方法,日本也找到西藥解藥,植物性飲食也能防重症,另有高科技的共振頻率等等……,疫苗不是唯一方法,而且目前疫苗只能防武漢病毒,所有變種病毒都沒防,且保護力目前也僅剩幾個月而已,對於不想接種疫苗、或身體對疫苗過敏不適合接種者,政府卻不斷的透過許多的方式來逼迫與刁難這群教師,意圖強迫他們乖乖就範。 1.政策及媒體的施壓: 政府及媒體不斷的有意或無意的強調有打疫苗的才能進校園,如果沒有打疫苗的怕成為防疫的破口…,有些學校甚至把未打疫苗的老師公布,試圖把未打疫苗的老師當作異類,想要用群體意識來強迫未打的老師去打疫苗。 這樣的理念灌輸及洗腦群眾意識大有問題,如果沒打疫苗就成為破口,打了疫苗就沒有破口,那我們就不需要防疫指揮中心了,只要靠一根針就搞定了,世界各國就平靜了,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2.週週快篩的不合理: 我們是進入校園,並不是從國外回來;我們從確診數為零或少數的地方重返校園,在全國三級警戒停課不停學之後,已居家自主管理超過至少14天以上了,如果無有任何接觸史、感染源,體溫一切正常,為什麼需要快篩,並且週週快篩? 3.到院快篩的強權: 如果一位教師,為了不為難行政,讓全校和諧,讓家長及社會大眾安心,而勉強配合居家快篩,冒著鼻自己是陰性、沒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那為什麼有些縣市,卻要強制教師到醫院快篩呢? 以臺中市而言明明是低風險區,沒被框列,管理指引卻要老師第一次到醫院做快篩,拿陰性證明。這對沒接種疫苗的教師,不僅是時間與精力的浪費,也增加了在醫院被感染的風險。 請告訴我,一位健康且無接觸史、沒被框列的教師,為何需要快篩,為何一定要到醫院快篩,為何需要週週筷篩? 建議將快篩對象調整成有符合防疫指揮中心對快篩對象指示的人: 1.曾於疫情高風險區活動的人。 2.確定跟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人。 3.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且出現疑似症狀的人。 4.察覺身體狀況有異的民眾,例如:發燒≧38℃、有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 建議將不准入校規定調整為: 察覺身體狀況有異的教師,例如:發燒≧38℃、有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 莫用錯誤政策愚民、欺民與擾民; 莫用錯誤政策違天、逆天和遮天! 中央指揮中心明明沒有強制規定!! 請政府不要放任學校或是私人企業在各地搞這種疫苗文革!! 另外請問病毒從哪裡來的,在沒有調查好病毒真相以前,你如何確保相信疫苗是有用的,病毒一直突變,問題來了, 到底是真的突變還是另外的一種病毒呢,以色列都要打第三還是第四針了,那這疫苗到底是有用的還是有害的呢, 還有別聽我在這說請自己去查,現在因為疫苗而死的人已經超過因為病毒而死的了,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這病毒有問題,但是就是沒有人追究到底哪裡來的,還有現在這個病毒誰都沒碰過,只聽單一專家的這樣可以嗎? 如果這個專家錯了呢?國外很多使用老藥挺過來的,台灣為什麼不去參考看看呢 這是網站 https://covid19criticalcare.com/zh-TW/%E4%BC%8A%E7%B6%AD%E8%8F%8C%E7%B4%A0%E5%9C%A8covid-19%E4%B8%AD/ 我希望有更多醫生或是護士能花些時間去看一下,而不是聽那些專家,這個病毒以前也沒有你如何知道他就是對的, 如果他錯了呢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