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9 人回報3 年前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https://youtu.be/cBloGqipZ9g
與您分享這電影《羅馬假期》背後的故事:
籌拍這部電影時,葛雷哥萊畢克年三十六歲,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明星,而赫本只有二十三歲,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女孩。
她是他的影迷,第一次見他,她激動得說不出話来。他也如此,第一眼,他愛上了她。
 當電影拍完,製片方將主演人的名字先寫他時,他拒绝了,他說,先排她的名字。
因爲他知道,電影一公映,她就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女孩。
 果然,電影公映,她一舉成名天下知。
當年就獲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而她的愛,却不能說。
她愛上他,而他却是有家庭的,儘管婚姻已到盡頭。
後來,她嫁给了導演。
他参加了她的婚禮。
並送给她一枚蝴蝶胸針。
再後來,他離了婚,又結婚。
再後來,她離了婚又結婚。
始終無法交集。
四十年中,光陰無數,只有那蝴蝶胸針始終陪伴她。
一九九三年,赫本離開人世。
葬禮上,他來了,來看她最後一眼。
她躺在花叢中,在他眼裡,人如當初一般美麗。
他吻著她額,終於說,你是我一生最愛的女人。
這句話,她等了一生。
十年後,拍賣會上義賣她的物品。白髮蒼蒼的他來了,只為那枚蝴蝶胸針。他買下了它。
半生的光陰裡,他没有告訴她,這不是普通的禮物,是他祖母的家傳。
幾十天後,他去世了,握着胸針,和他一生的愛戀 ⋯⋯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Canon in D]一首很受歡迎的進場曲,你知道它背後的一段淒美故事嗎? Pachelbel(卡農的作者),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琴師彈琴,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教堂旁邊的鎮上,有一個女孩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後,就愛上了他。而很多有錢人到府 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裏只喜歡Pachelbel一個人。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他為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時間花費在彈琴上,而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裏很受委屈,但還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 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彈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他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會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演奏第一名。」(在這個小鎮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 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裏的佣人送些吃的給她,睏了就趴著睡一覺。半年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第一名大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盃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Pachelbel被徵召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會等他回來。」 就這樣 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破碎的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由於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因此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而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三天后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裏,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離開Barbara Gabler上戰場的半年裏,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會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愛上了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 1/3的時候,他就被徵召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經過多次的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的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裏。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所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之後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裏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 (D Major)],彈完後,在場所有的人沒有一個沒有掉眼淚的。 幸福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的,如果它今天有幸來到我們身邊,我們要全心全意珍惜它!讓它化為另一個我們喜悅的幸福故事! [Canon in 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k_1Dc2iPY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white heart)【 世界上沒有圓滿無缺的人生 】    隨風而逝:她49歲因車禍離世,一生僅留一部作品, 卻成為傳世經典—— 《飄 - Gone with the Wind 》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傳奇戀情 《飄》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該書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一生只寫了一部作品,就是這本經典的《飄》。 而同書中主人公斯嘉麗一樣,瑪格麗特也曾經歷過曲折的感情路。 她在荳蔻年華里,與一位年輕的少尉相愛。可戰爭奪去了他的生命, 童話般的戀情,化為心底的傷口。 後來她披上婚紗,嫁給了母親朋友的兒子。然而,他卻是個酒鬼, 風流成性,對她打罵凌辱 。 三個月後,他們離婚了。此時,救她出苦海的不是別人 , 而是婚禮上的伴郎約翰。 那麼,伴郎約翰帶給她的,又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她曾從童話的初戀跌落,從黑暗的地獄中掙脫。約翰終於將她接回了人間 ,讓她體會到了真切的溫暖。 約翰不僅給她生活上的體貼,更能夠欣賞、尊重她的才華, 讓她的靈魂也開始有所歸依。 那時,約翰供職於美聯社,是一名優秀的編輯。他早就傾慕瑪格麗特的才華,便鼓勵她繼續寫作,還幫她在《亞特蘭大新聞報 》,找了一份記者的工作。 就這樣,瑪格麗特成了一名女記者,這是那個時代少有的。 她體重45公斤,個頭只有1米52,嬌小玲瓏。可她卻蘊含巨大能量,不僅能出色完成採訪任務 , 文筆也讓讀者和同行稱讚。 身材嬌小的瑪格麗特·米切爾進行採訪時 不久以後,她就成了報社的大牌記者。總編也對她讚賞有加, 甚至讓人將桌腿鋸短,來適應瑪格麗特的身高。 在充實、快樂的工作中,瑪格麗特終於再次恢復活力, 而她的第三段愛情 ,也燃燒起來了。 這次她愛上的不是別人,正是懂她也愛她的約翰。 1925年,25歲的瑪格麗特,嫁給了30歲的約翰。婚後, 他們搬到了亞特蘭大一所三層小樓裡 。 和她從小長大的莊園相比,這所小樓甚至有點簡陋, 瑪格麗特給小樓起了個別名——垃圾堆。 瑪格麗特·米切爾與約翰的舊居,被她親切地稱為“垃圾堆” 然而,“垃圾堆”裡的生活,卻是溫暖而甜蜜的。夫妻倆在工作之餘 ,一起看書,一起寫作,一起暢談理想,“垃圾堆” 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約翰給了嬌妻極大的包容,甚至允許她不隨夫姓—— 這在當時的美國,可謂“離經叛道”。 瑪格麗特當了4年的記者,發表了129篇專題文章、 85篇新聞報導。她十分熱愛這份工作。 然而,因為一次意外,她的腳踝受傷 ,留下了後遺症, 無法再去採訪,便只好回家當主婦。 習慣了東奔西跑的瑪格麗特,突然像被關在籠中的小鳥 , 心裡真是難受極了。 瑪格麗特·米切爾 她只能一本接一本地看書,讓靈魂在書海中徜徉。約翰便不辭辛苦, 一趟一趟地去圖書館為妻子借書。 然而有一天,瑪格麗特再央求約翰借書時,他卻拒絕了。 不是因為他厭煩了跑圖書館,而是因為他看穿了妻子的心, 看到了她無處安放的才華。 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怎能甘於做一個家庭主婦呢? 於是,他對妻子說 :“與其一本接一本地看別人的書, 你為什麼不自己寫一本書呢?” 瑪格麗特驚呆了,丈夫的話突然打動了她的心。 瑪格麗特·米切爾與第二任丈夫約翰, 她想起了外婆講的那些故事,童年、少女時代的回憶, 潮水一般湧來…… 她坐在約翰給她買的打字機前,文字便在她腦海中吵嚷著、擁擠著, 她顫抖著敲下了第一行字…… 因為是第一次寫長篇小說,背景又是宏大的南北戰爭, 她寫起來毫無頭緒 ,想到什麼情節就寫什麼情節。據說 , 她最開始寫的那章文字,其實用在了書的最後一章。 每當寫完一部分,丈夫就成了她的第一讀者。而約翰給出的意見, 總是既帶著鼓勵,又有專業建議,這讓她居然堅持寫了下去, 一寫就是8年…… 而在這8年間,約翰不僅是她的讀者、他的老師, 還充當了她的秘書、她的編輯。 那時,約翰已成為廣告經理人,工作十分繁忙。然而, 每天忙完自己的工作,他仍堅持幫妻子整理書稿。 有朋友問他累不累時,他說:“我願放棄一切,去擁抱妻子的天賦。 ” 瑪格麗特·米切爾 隨著小說的稿樣一頁頁加厚,夫妻的感情也越來越醇厚 。 也許這部小說永遠不會出版,可那又怎麼樣呢?他們已經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沉甸甸的幸福。 1935年,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出版商,敲開了“垃圾堆”的門。 他偶然聽說,有位家庭主婦在寫文章 ,並且是南北戰爭題材的, 便想親自登門拜訪。 瑪格麗特·米切爾傳世名著《飄》 瑪格麗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第一次寫長篇小說, 就能引起出版商的注意 。在約翰的鼓勵下, 她顫抖著將稿樣交給出版商。 出版商讀著讀著,手也開始顫抖起來 。他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的暢銷作品!當場跟這對夫婦簽了合同。 夫婦倆激動不已,他們加班加點編輯 、校對,終於在第二年, 將完整的書稿,交給了出版社 。 果然,《飄》剛一出版,便迅速風靡 。人們被小說的情節所震撼, 被女主角的倔強與勇氣而感動,信件像雪片般湧來……彷彿在一夜之間,瑪格麗特成了一名巨星! 瑪格麗特·米切爾 1937年,瑪格麗特相繼獲得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1939年根據《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上映, 轟動效應,獲得近十項奧斯卡獎。 瑪格麗特也從一位家庭主婦,搖身成為備受矚目的大作家, 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上。而約翰則永遠站在她背後 , 給予她默默的陪伴和鼓勵。 就這樣,瑪格麗特在第三段愛情中,尋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彷彿是鳳凰振翅,翱翔天宇…… 這,不是童話般的愛情給予的,不是煉獄般的婚姻磨練的, 而是真實可觸的塵世的幸福呵護而成的。 《亂世佳人》劇照 瑪格麗特一生只寫了這一部小說,被稱為“美國最偉大作品” 的小說。 幾十年來,《飄》成為文學經典,許多作家為它撰寫續集, 希望它永遠不會完結。 然而,瑪格麗特的生命卻再也沒有續集了。 1949年8月11日晚上,她與約翰看完電影散步回家, 一輛疾馳而來的汽車 ,將她撞飛。 她重重地摔在地上 ,溫熱的血從傷口湧出。漸漸地, 她聽不見愛人的呼喚了,她的靈魂就像那本書名:Gone with the wind…… 隨風而去,她彷彿完成了一項使命,昏迷幾天后生命也消散了。她甚至還來不及對約翰最後說一次“我愛你”。 約翰心如刀割,淚流成河。瑪格麗特沒有為他留下孩子,而《飄》就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在餘生,約翰一直守護著這個“孩子”,一直到他也歸於塵土…… (8 bit heart) Gone With The Wind 【 亂世佳人 】1939年經典名片 https://youtu.be/KXyBnpuLYlw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4月21日,拒絕醫院「搶救治療」而選擇在家與親人度過最後時光去世的美國前「第一夫人」、老總統布希的夫人芭芭拉·布希下葬。 布希夫人的兒子前佛羅里達州州長Jeb·Bush、生前好友Susan Baker,歷史學家Jon Meacham在葬禮上致悼詞。 傑布⋅布希的悼詞中沒有悲哀詞語,充滿家庭親情的回憶、歡樂、幽默。他回憶母親生前點滴小事,引起聽眾一陣又一陣歡樂笑聲!老布希和小布希也是望著講壇上的他,笑得肩抖不止,女兒笑著撫摸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布希的肩膀,場景令人感動,沒有悲痛喪事景象。 以下是Jeb Bush的完整發言: 今天,我站在這𥚃和大家分享我母親的一些小事,感覺她就在我身後。 我知道,她現在肯定想說:「Jeb,長話短說,別拖延時間,大家已經聽夠了致辭。還有,最重要的,別哭哭啼啼的。要知道,我和這些人一起生活了幾十年。」 這倒是事實。 芭芭拉·布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數歡笑。在家庭中,她是一位老師,也是我們的榜樣,教我們如何度過有目標、有意義的一生。 我代表我們一家,感謝成千上萬的人對我母親的愛和慰問;謝謝我母親的護理者,在她生命最後一個月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謝謝住在父母隔壁的Neil和Maria,如家人一樣照顧我的父母。 謝謝Jon和Susan的致辭;不過Meacham,你的致詞時間有點長了,不過說的太好了;謝謝Russ和Laura對我父母的陪伴;謝謝在場的所有人來這裡紀念我們的母親。 表達感謝是很重要的,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一點。 母親是我們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起立」「看著別人的眼睛」「請說‘請’和‘謝謝’」 「好好寫作業」 「別哭哭啼啼也別抱怨」「好好吃飯」…… 是的,爸爸,昨天她也對你這麼說了。 學到這些小事變成了我們的好習慣,並且成就了我們更好的品質:做個好人,永遠說實話,不要輕視任何人,為別人服務,以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全心全意愛你的神。 時時刻刻都有這樣一位老師是件多麼幸福的事。 但要說明一下,她的學生並不完美。 當然這只是個謙辭。 在我們最困難的日子裡,母親始終給我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肯定和無條件卻嚴厲的愛。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仁慈的獨裁者」。但說實話,母親可不是一直都仁慈的。 我們的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拜訪祖父母。通常只需要和祖父母待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們回到家裡後就變得願意做家務,不打架了,也更好相處了。我覺得這得歸功於讓人害怕的祖母很會說教,讓他們在家裡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即使到了90多歲的時候,母親依然會讓孫輩、侄子、姪女甚至是子女感到害怕,如果我們不好好表現的話。在芭芭拉·布希的世界裡,你沒有安全角落,也不允許有對抗。 但每個孩子都知道,祖母是愛他們的。 我們從母親或祖母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幽默是一種值得分享的樂趣。 我一生中很多美好的回憶,都來自於和母親一起參加家庭聚餐,她總能讓我們笑到流淚。 從她身上我們學到,要保持誠實和真實,這一方面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榜樣:她戴塑料珍珠;終生不染髮;她擁抱HIV患者,那時候這些患者自己的母親都不願意這麼做;在1984年選舉的時候,她站在自己的丈夫身邊讀詩……這樣的例子在她一生成千上萬,每一件小事都證明她活得如此真實。而這正是人們喜歡她、愛她的原因。 我們一家有最美妙的愛情故事。在無數次搬家中,我們從New Heaven搬到敖德薩、到貝克斯菲爾德、到康普頓、到華盛頓、到紐約、到北京、再到華盛頓、到休士頓再回到肯尼邦克港。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父母之間的愛從未間斷。 我父親是一個寫情書高手,他會在結婚紀念日的時候給母親寫信,他們的婚姻持續了73年。 1984年1月6日的時候他寫道:你願意嫁給我嗎,哦,我忘了,我們49年前就結過婚了。 另一封:1945年的那一天我非常開心,我今天更開心,你給我帶來的幸福是很多人體會不到的。你對我們的兒子嚴格教育並把他們培養成男子漢。我可能爬到了世界的頂端,但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你。 我媽媽總是跟我說,不要總向前趕。但她不知道的是,我只是想跟上你的步伐而已。我愛你。 母親最後一次去醫院,我父親也假裝生病,只為了和母親在一起。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母親生病的第二天,他就說自己病了,他去到母親的房間,在她睡覺時握著她的手。他的頭髮竪起來,帶著氧氣面罩,穿著病號服,換句話說,他看起來像從地獄走了一圈。 但母親睜開眼卻說,天哪,喬治,你帥爆了!所有護士、醫生和其他工作人員都躲到走廊,他們都感動得哭了。 我希望透過這些故事你們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認為母親和父親,是我們全家人的老師和榜樣,也是很多其他人的老師和榜樣。 我最後一次和母親在一起時,問了她幾個關於死亡的問題:是不是準備好了,是否悲傷。她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我,我相信耶穌,他會是我的救世主,我不想離開你父親,但我知道我會去一個美麗的地方。 媽媽,我們期待與你和羅賓(芭芭拉·布希已故的女兒)相聚。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路透社、Fox News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這是則真人實事,故事女主角曾任最高法院審判長,現在已退休十幾年了,也已出家10年。並於中國開課講佛學。      陳女士於1939年出生在台中,當年她是個善良孝順的青春少女,因為工作的關係,一個人居住在北部。      有天早上突然接到她父親打電話來,說今天把她給嫁了,要她趕快先自己打扮一下,   大概上午9點左右,會有新郎禮車到她住的地方來接她,順便把新娘禮服一齊送到。      她問:「男方是誰?」      父親很生氣的說:「叫妳嫁就嫁,難道還要徵求妳的同意?」      她又問:「那我工作怎麼辦?」      父親更生氣的回答:「都要嫁人了,還做什麼工作?」      聽著電話另一頭父親發怒的口吻,儘管有滿肚子的疑惑,她也只能默默接受。   當時有一大堆的問題,卻找不到答案,心中五味雜陳,靜靜的孤單坐在梳妝台傷心流淚,幾乎哭到不能上妝了!      過了不知多久,果然一長排車隊的鞭炮聲、喇叭聲,喚醒靜默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她,猛然睜開眼睛,   匆忙披上男方送來的婚紗,戴上手套,配上耳環、項鏈等首飾,啊!就在幾聲爆竹聲中,便往男方家裡出發。      車隊六部排列成一條長龍,向中興大橋方向前進,不久,車子來到中興橋頭,   前面因為發生事故嚴重塞車,使得車隊全部停下來動彈不得。      此時有幾個人急忙往她們的車子跑來,用手拍打她們的車窗,向她們緊急發出呼救!      「前面出車禍了,有個小孩倒在血泊中,生命非常危險!」   新娘在車上一聽到便猛然將穿著高跟鞋的兩腳快速的脫離,顧不了穿著白色婚紗禮服,飛快地奔往出事現場。      「啊!好可憐的小孩!全身血流不止。」她馬上彎下身來抱起小孩,一轉身往回跑,立刻請求司機倒車,急駛至附近醫院急救。      等新娘處理好小孩的住院事宜,往身上一看,哇!雪白色婚紗全染成血紅色!   她當時顧不了那麼多,便一身血紅色的婚紗往男方的家前進。      到了男方家裡,早已錯過黃道吉日,正當有人打開車門迎接新娘時,大家全愣在那裡,驚訝的說:   「怎麼雪白的婚紗全染成血跡斑斑啊!」只見男方的人全往屋內跑,許久才將她安排在樓上隱密的房間,讓新娘孤單的一個人坐著。      不久媒婆說:「等客人走了,我們就派車送妳回去,我們決定取消這門婚事!」      她苦苦的哀求媒婆,說如被送回去,只有投河自盡,   媒婆只是愣住了,並沒說半句話,夜越來越深,天越來越冷,沒有半個人來看她。      她知道家裡因為她嫁人而獲得一筆錢,讓父親償還債務,   如果取消了婚事,家裡的經濟狀況無疑雪上加霜!想著想著不禁悲從中來。      天微微亮起來,此時有位男子出現了,他沒說什麼,只輕聲的說:   「等天一亮,我們就搬出去外面住,妳一身是血,非離開這裡不可!」      她非常感激新郎沒有嫌棄她,而新郎對於這樣救人到忘我的熱誠,一直稱讚不已,這樣好的人,這麼仁慈的心腸,必有幸福美滿的一生。      一年後她的女兒出生了,依法要報戶口,也就得先報結婚戶口,此時才發現先生的名字跟當初父親告訴她的名字不一樣!      她先生笑著說:「結婚要娶你的是我的堂兄,妳一身雪白染成血紅的血跡,把堂兄與其父母親全嚇壞了,本來大家商量好要立即把妳退回去,   但媒婆說妳會上吊自殺,我當時覺得如此做法太殘忍,且新娘的心地又善良又溫柔,便急中生智,一肩扛起這段婚姻!」      她聽了既氣憤又感激,只是覺得自己竟然全被蒙在鼓裡,兩年後先生與她一起去台大醫院看一位患了癌症的親戚病人,   她一眼望去,似乎有點熟悉,出了病房,她先生才說:「這位病人就是當年娶妳的真正新郎!」      她說:「我能抽空照顧這位病人嗎!」      先生點了點頭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雖然這段夫妻緣因妳一身血衣而作罷,但總是一日的夫妻情啊!」      她想起古人說的一段話:「姻緣天註定,半點不由人,卻因為自己救助小孩染得一身血衣而不要我,命運真會作弄人呢!」      三十多年來,她們一家大小和樂美滿幸福,五名子女孝順懂事,分別從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真不知像她這樣的新娘,有什麼不能娶的!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說過:「上天有眼,暫時不語。」      老子在《道德經》說得更妙:「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或許可以作為血衣新娘的好心善事,正是這一段偈言:   「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合時,果報還自受。」的最佳詮釋。      分享出去,讓大家看看這個「好心有好報」的故事吧!
    2 人回報3 則回應5 年前
  • 《落花生的女兒 》 ---梁淑珍 撰文 「不相信愛情,不談戀愛,結婚三十多年不生孩子,做一對合作夫妻。我生活在動盪的歲月,被時代的浪潮從高山捲入海底:國家幹部變成了鐵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給了目不識丁的老農,其間的艱辛曲折、酸甜苦辣,稱得上傳奇⋯。」 這是許燕吉女士在回憶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一書中的一段話,直白地總結了自己可泣的人生,她以近百年的人生體驗, 告訴你一個真實得近乎殘酷的 20 世紀中國史。同時也讓讀者窺視了中國共產黨文革時代 至暗的時刻,而許燕吉就是那個激盪時代的縮影。 許燕吉祖父~許南英中過舉人,派至台灣當官,父親~許地山生於台灣台南。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後,許地山隨家人遷回福建龍溪落籍。 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學,五四運動時辦 「新社會」刊物。畢業後先至英國牛津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 文及佛學。 後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敎史。1927 年起任教於燕京大學,並在北京和 清華大學授課。 許地山一生創作,以閩、台、粤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他有一篇很出名的散文~《落花生》,文章作者筆名也是「落花生」,入選了小學國語課本。 這篇《落花生》文章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論花生 」而寫,是一幅令人神往、充滿著溫馨的闔家歡樂圖;這裏有母親的慈愛、嚴父的期盼、兄姊弟的手足之情,真實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這篇文章陪伴了台海兩岸幾代人的成長: 《落花生》許地山 著 我們家的後院有半畝空地,母親説:「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 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施肥,没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説:「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落花生,好不好?」 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草亭過這個節。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説:「你們愛吃花生麼?」我們爭著回答:「愛!」「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説出來?」姊姊説:「花生的 味兒美。」哥哥説:「花生可以榨油。」我説:「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 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説:「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説:「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説:「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一樣,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 用。」我説:「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説:「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文章主旨由「我」領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花生深埋在土中,以 自己的「犠牲」而使自己有用。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提醒我們看到樹上漂亮的果實,也要看看下面那些不甚好看的根。 許燕吉曾有過幸福快樂的童年。1933 年生於北京故取名「燕」,「吉」沖晦氣也。 1935 年,許地山受胡適推薦,出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是著名才女張愛玲的恩師。那時候許燕吉三歲, 一家人在香港,生活很優渥,住在一幢兩層小樓上,一樓租給英國人做生意,家裏有一部轎車,父親不會開車,車子都是母親開的。這樣的生活在一個戰亂的時代,雖然美好,但也難以持久。 1941 年,許地山因心臟病不幸猝死。在香港大學為他舉行的葬禮,宋慶齢第一個送來了花圈,那時許燕吉才八歲。 接著而來災禍不斷,日本人佔據了香港。母親帶著一家人逃亡, 一路輾轉廣西、貴州、四川,最後才逃至南京。許燕吉在父親生前好友的幇助下,進入南京明德女中就讀,哥哥周仲苓就讀弘光中學。哥哥姓周,是從母姓,因外公家無男丁。 1950 年代初,許燕吉考上了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上大二那年,和同學吳富融談上了戀愛。經過黨組織同意後,兩人於 1955 年畢業後結婚,許燕吉也順利地分配到了工作。這對許 燕吉來説,是個好的開端;書讀完了,人也嫁了,工作也有了。 不幸,1958 年,共產黨在全中國如雪崩似的,展開了反右運動,許燕吉被打為右派,開除公職。 那時許多人都莫名其妙地被扯上了右派的關係,尤其像許燕吉這種「多嘴」的人,她心直口快是出於父親的性格。「我父親如果活到現在,也肯定沒好日子過。⋯要麽,他閉嘴;要麼,蹲監獄!」 許燕吉被逮捕時,她已懷有身孕。肚子裏的孩子還未出生,就胎死腹中,得知是一個女孩,許燕吉想看一眼,但醫生勸她別看,以免留下陰影。「假如當時知道:她是我唯一的孩子,無 論如何,我都要看看她的。」因為此後她這一生,再也沒生下過孩子了。 同年,許燕吉被判有期 6 年,管制 5 年。入獄後兩個月,許燕吉收到一張夫婿吳富融的訴狀紙,訴吿目的是離婚。短短一年,經歷入獄,孩子夭折,丈夫提出離婚,彷彿人生所有的苦難,都一次劈頭蓋臉向許燕吉砸來,毫無準備,就跌入了萬丈深淵。 第二天,許燕吉一字一淚寫了一封長信給吳富融,求他念惜夫妻三年來感情融洽,不要跟她離婚,倘若他日出獄,她會用一生來報答他。 人生到了最艱難的時候,怎樣都是求人。「我就像個無助的溺水者,救助爛泥塘邊的一棵小草,想挽回還有溫度的愛情,想留住和社會 的聯繫⋯」判決下來,離婚核准。 60 年初,大飢荒吞噬了整個中國大陸,赤地千里,餓殍遍野。許燕吉曾對著一塊發黑有毒的紅薯,瞪了五分鐘,難以下口,後來還是吃了。 在獄中,許燕吉與妓女做朋友,她也認為 殺人犯不是那麼壞。 1969 結束了長達 11 年的監獄生涯,接著中蘇「珍寶島」事件爆發,全國進入戰備狀態。許燕吉被疏散到河北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裏。她拼命幹著又苦又累的農活,卻依然無法果腹。 她實在撐不下去了,決定千里尋兄,投奔了 17 年未見的哥哥。周仲苓在陝西眉縣馬場工作, 同樣被管制,已經 40 多歲了,仍是獨身。自顧不暇,想幫妹妹卻有心無力。為了討口飯吃,許燕吉最後聽從哥哥的建議~「嫁人」,因為那是唯一的活路! 村裡聽説有個外地姑娘要嫁人,村裏的光棍都跑來相親,後來知道背景有問題,全都嚇跑了。只剩下個大許燕吉十歲,目不識丁,叫魏兆慶的農夫,家裡還有一個九歲的兒子。 婚前,兩人有段談判對話: 「我成分不好,嫁到你家,你兒子將來參軍招工都有麻煩,希望你慎重考慮⋯」 「參軍招工不重要,我就這麼一個兒子,我還指望他留在身邊養老呢!」 「我不會做飯,不會針缐活,你可不要嫌棄。」 「不要緊,你只要照顧好兒子就行!」 「你蹲著吃飯,我得坐著吃飯,你可別叫我跟你一樣蹲著吃。」 許燕吉出嫁前,哥哥周仲苓極其煎熬;他無法想像妹妹一個讀過大學的知識份子,要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生活在我們那個年代的人,説不清有多少人身不由己。人生被歷史的巨刃割得七零八落,如同摔碎在地上的泥娃娃,黏都黏不起來。」 向來不喜歡哭泣的許燕吉,承認在嫁魏兆慶前夕,她流下了眼淚!也許在許燕吉心中,她要吶喊:「為什麼時光不能停留在那一天,爸爸不要走!我也永遠不要長大⋯。」 就這樣子,在魏兆慶旱煙袋的烤味中,許燕吉成了黃土高原上道道地地的農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許燕吉形容她的人生命運如「擰麻花」;「本來兩條平順的麵粉條卻被扭曲 放下油鍋,我看見的處處都是悲劇,所感的事事都是痛苦,可是我不呻吟,因為這就是命運!」 魏兆慶有什麼好吃的總是留給她,許燕吉又把好吃的悄悄地塞給了孩子,後來孩子也願意喊她「媽媽」。1978 年,兒子魏忠科剛上高中,老師批改他的作業時,發現他的英語底子不簡單,一問之下,知道是媽媽敎的。老師意識到農村不可能會有懂英語的農婦,若有的話,肯定是知識份子。於是申報上級,1979 年,許燕吉在嫁給魏老八年後被平反。 1981 還職南京,許燕吉身份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留在鄉下的丈夫成了親朋好友討論的對象。大家催促她趕緊結束這場荒謬的婚姻。「給他一筆錢,離了吧!」幾個月後 ,許燕吉回陝西,村子裏的人以為她回來辦離婚。沒想到她卻拉著魏老頭來到了南京,辦了 戶口。 一個是名人,忙著接客;一個則喜歡蹲在馬路邊,抽著旱烟,看著汽車跑來跑去。許燕吉認為:我們文化水平有高低,而人格標準是一致的。我當初被踹了一腳,現在我不能傷他的心啊!兒子魏忠科大學畢業,成家之後,也到南京媽媽處落籍。許燕吉説:我的家庭是我努力經營,爭取來的。 許燕吉幫魏老找了個傳達室的工作,一個星期不到,因為不識字,無法幹下去,只好回家裏蹲。許燕吉也不在意,後來又幫他在農科會,找到一份養羊的工作,魏兆慶養了一百多隻肥羊,有多開心就不提了! 這對真情風雨三十多年的老夫妻,晚年時,你為我打水,我為你穿衣,平淡中流露著關愛。 2004 年,許燕吉的大學同學召集畢業 50 周年同學會。為了避免前夫吳富融怕見她的尷尬場面,她還特意打電話給吳富融:「有聚會你就來,不要躲著我,別人還以為我給你壓力。」吳富融出席了同學會,贈送同學們自己出版的詩集,也給許燕吉送了一本,扉頁上寫著:「許燕吉老同學指正」許燕吉當場在紙上,回了一首小詩: 五十流年似水, 萬千恩怨已灰。 萍聚何需多諱, 鳥散音影無回。 2006 年,魏兆慶過世,許燕吉開始拿起筆來,細敍滄桑,記數流年;寫下了《我是落花生的女兒》,這是一本沒有「王公將相」,也沒有「英雄美人」,更沒有「春秋大義」的書;卻是一 本令人唏噓不已,刻骨銘心的回憶録。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飄零史;為一個民族百年史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注腳。 許燕吉曾説:「父親養育我只有八年,而他給我的精神財富,讓我享用終身。」許燕吉 81 歲生日那天,平靜安祥地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遵照她的意願,後事從簡,遺體捐贈醫學。她用自己最後的一份力量,再次堅守父親的教導,發輝「落花生」精神:要做個有用的人。 文革時,紅衛兵迫害善良,摧殘人性,誅殺千萬,造成許燕吉坎坎坷坷的一生。可貴的是:她並沒有把她經歷的痛苦,變成摧殘自己的枷鎖;反而把她一生的苦楚,變成了一種「財富」;勇敢地向世人宣告:共產黨的階級鬥爭不可以在中國社會再次發生! 謹藉此文,我們向許燕吉女士,致上最高的敬意!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真實故事】半世夫妻三生情(看下去,一定會感動你) 2013-12-09 請點擊右邊關注→ 愛無界skylove婚姻情感交友   經濟學家張宏馳在夫人去世後,竟從天津鄉下領回來一個老態龍鍾的文盲老太太,讓她成為繼室。這令他的兒子張成和張敢百思不得其解。2009年11月,張宏馳辭世,千萬財產要分給繼母一大半,兒子張成萬分不滿和不甘。在企圖阻止繼母繼承遺產的過程中,他追尋著父親的情感軌跡,經過層層剝繭抽絲,他發現了父親和繼母的一連串秘密……   父親辭世   2009年11月5日,下午3點多,84歲高齡的經濟學家張宏馳突發心臟病。在被送往醫院途中,張宏馳還有短暫意識,他拉住兒子張成的手艱難地叮囑:“要是我熬不過去了,你和弟弟,一定要照顧好王姨……”   王姨是張成的繼母王秀珠。張成和弟弟張敢都沒有料到,這竟然是父親的遺言。   當天晚上,張宏馳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張成和張敢悲慟欲絕,更對父親的臨終囑託萬分疑惑:父親是大學教授,再婚為何要娶一個文盲?父親為何對這個農村老太太感情這麼深?臨終遺言,子孫他一個也不提,單單交代“要照顧好王姨”!   張成兄弟對此事百思不得其解,對父親也多少有些怨氣。   張宏馳1925年出生于天津,是北京某大學的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張成在父親的盛名之下成長,繼承了父親踏實堅韌的品格,年紀輕輕就成為中關村一家科技公司的總裁。   1996年,張成的生母馮華去世。怕父親晚年生活孤寂,張成和張敢都希望父親續弦,卻被父親一口拒絕。5年後,父親忽然打電話來,讓兄弟倆回家。張成和張敢匆匆趕回去一看,家裡多了個陌生老太太!她衣著土氣,一臉皺紋,滿頭白髮,一問,老太太70多歲了,是從天津農村接來的,父親準備和她結婚!   兄弟倆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父親如果找個老年女性知識份子做伴兒,有共同語言,屬人之常情;或者找個沒多少文化但比他小十幾二十來歲的漂亮女人,也可以理解。可這個年齡又大又沒文化的農村老太太,究竟哪點吸引了他?   聽說父親第二天將和這個叫王秀珠的女人去領結婚證,張成兄弟怕父親不高興,所以沒敢反對,但又一時無法接受這個繼母。於是他們試探著問父親與這個女人是如何認識的,父親不悅,說:“我的事情不用你們操心!”兄弟倆對視了一眼:父親不是老糊塗了吧?   父親與王秀珠結婚後,兄弟倆都對她很冷淡。他們很少回父親家,即便逢年過節回來看望父親,也很少與她說話。王秀珠話不多,在張成的印象裡,她永遠都只是在家裡收收揀揀,從來沒有刻意討好過兄弟倆。   現在父親忽然去世,王秀珠將要參與遺產分配。父親一生向學,碩果累累,生活又極其儉樸,學校分配給他的位於北京三環以內的兩套住房,加上多年的津貼、著作版權費、收藏的字畫等,總價千萬之巨。張成和弟弟更加憤憤不平——一個70多歲的村婦,能嫁給他父親已是一步登天。這8年來,兄弟倆對她談不上敬重倒也客客氣氣,她在北京享了8年福已經是人生的造化,她有什麼資格分父親的遺產?   但兄弟倆的身份、地位、學識和修養,使得他們縱然心有不滿,做事也在情在理。2010年1月,兩人開始辦理父親的身後事。由於王秀珠也是高齡老人了,耳背、眼花、行動遲緩,張成雖有一百個不情願,也不得不親自奔波,去為她代辦一切遺產繼承的手續。   2月初,張成來到王秀珠的老家天津市郊。王秀珠終生無子,很多東西由其妹妹王佩娥的孩子趙亮代為保管。張成兄弟倆與王秀珠的親戚從來沒有過半點兒聯繫,此次為辦繼承手續才相互認識。聽說張成來拿材料辦理繼承手續,趙亮非常高興,主動地搬出了家裡放材料的木箱。在箱底,張成看到一本發黃的家譜,打開一看,他萬分震驚:王秀珠的母親竟然是張宏馳父親的表姐!也就是說,王秀珠和張宏馳是表親關係!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婚姻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王秀珠的妹妹和趙亮知道此事嗎?至少他們肯定不知道近親婚姻無效。張成不敢聲張,只是悄悄將家譜放進公事包。這時,他發現了更令他震驚的事——在王秀珠珍藏的物品中,竟然還有一份離婚證書:張宏馳,王秀珠,青海省共和縣,1955年結婚,1965年離異。他們竟然曾經有過長達10年的婚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太多的意外紛至遝來,令張成心亂如麻。他將全部材料都帶上了。告別了王佩娥一家人,張成立刻打電話給弟弟:“爸和王秀珠有血緣關係,婚姻無效,她沒有繼承權!”張敢也萬分詫異,更加疑惑:“你為什麼不問問王秀珠的妹妹到底怎麼回事?”張成說:“我一心想著王秀珠沒有繼承權,別的事沒敢驚動他們。等我回來再和你商量怎麼辦。”   一路上,看著鐵軌旁筆直的電線杆呼嘯著後退,張成心潮起伏。難怪父親對他和王姨的相識經歷諱莫如深。張成明白,只要他向法院提起訴訟,就意味著王秀珠從這場無效的婚姻裡得不到任何遺產,她將淨身回到天津楊柳青鎮。這對於一個糊塗的年邁老人而言,是不是太殘忍了?可是父親在世時,一家人也對得起她了。不是進入這個家庭,她怎麼能出入坐小轎車?怎麼能有保姆照顧?怎麼能氣定神閑地侍花弄草?而她對這個家庭並沒有付出過什麼。   張成糾結一路,最終還是決定起訴。想到王秀珠並無子嗣,一個人回到天津未免淒涼,張成和弟弟商議,每月付給她一定的養老金。   2010年3月25日,張成向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決父親與繼母的婚姻關係無效,請求依法取消繼母王秀珠的繼承權。   因為勝券在握,張成有了一絲歉意,決定回去看望一下繼母。一進家門,他看見王秀珠正坐在陽臺上曬太陽,身上披著父親生前常穿的灰色大衣,那風燭殘年、行將就木的淒涼晚景,讓張成難免有一絲心酸。他問:“王姨,你和我爸爸在1965年離過一次婚?為什麼你們結婚又離婚?”王秀珠半晌才聽清,遲鈍地歎了一聲:“你爸爸讀了很多書……多少年了啊……”   是啊,半個世紀過去了,那時離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是怎樣一段感情?張成再追問下去,王秀珠卻已語無倫次。她蒼老得說不出一句邏輯正常的話,只剩下悲切混濁的淚水。   幾天後,張成到弟弟家做客,與弟弟、弟媳議論起繼母的事。弟媳提醒兄弟倆:“爸臨終時交代我們要對得起王姨,我們都答應了。現在他屍骨未寒,我們卻剝奪她的遺產繼承權,是不是有點兒過分?”張成心頭一震。   父親為什麼對一個村婦如此情深義重?這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自己不能做出不孝不義的事。張成決定再赴天津,搞清楚事實,決不讓父親在九泉之下難以瞑目。   6月初,張成再次來到天津楊柳青鎮。   追尋真相   王秀珠的妹妹王佩娥,得知張成是來追尋張宏馳人生軌跡的,不禁老淚縱橫。她告訴張成,張宏馳和姐姐王秀珠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在那個愚昧的年代,表親可以成婚。1944年,兩人舉行了傳統結婚儀式,拜了天地。   同年,張宏馳考入輔仁大學社會經濟系。為了支持他念書,王秀珠來到北京,在有錢人家中漿洗衣物、被服,掙錢供張宏馳讀書。   年輕的感情,動盪得如同驚濤駭浪。張宏馳在求學期間,喜歡上了漂亮的城裡女孩兒。而且,讀了書的他,知道了近親結婚是違背科學和倫理的。   1947年,王秀珠和王佩娥去大學看望張宏馳。張宏馳根本不願意同學們知道他結了婚,見姐妹倆找來,暴跳如雷:“誰讓你們來的!”王秀珠只好拉著王佩娥快步離開。王佩娥至今還記得,那天為了去見姐夫,她和姐姐穿的都是沒有一點兒補丁的、最好的花襯衫。她們一來一回,徒步走了整整一天。她天真地問:“為什麼姐夫不高興?”姐姐回答說:“讀書的時候是不准結婚的,他怕同學知道。”王佩娥信以為真,直到幾十年後她才知道,當時的學堂並沒有這樣一條規定。在那個烈日炎炎的中午,王秀珠獨自咽下委屈,絲毫沒讓妹妹發現端倪……   1948年,張宏馳大學畢業。1955年,想到當初結婚只拜了天地,王秀珠的父母為了鞏固兩人的婚姻,逼著兩人到民政部門登記結婚。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大面積鬧饑荒,北京也不例外。最殘酷的時候,走在路上吃饅頭都會被饑民哄搶。為了把糧食省下來給張宏馳吃,又不會被人發現偷去,王秀珠縫了個小布袋拴在腰間,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一半放在布袋裡,晚上睡覺都攥在手心裡,等著丈夫每週回來,讓他吃一頓飽飯。   王秀珠瘦得皮包骨頭,卻守著她的布袋,一直把食物留存下來。她無數次餓暈在大堆要漿洗的被服前,清醒後又拴緊她的布袋繼續幹活……聽著王佩娥的講述張成心裡波濤洶湧。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的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給另一半,那樣的愛情是多麼不容置疑!   1961年,王秀珠告訴妹妹,自己沒有文化,怕將來被丈夫看不起,她也在自學,還想在北京城找一份工作。幾經申請,街道辦事處把王秀珠安排到一家工廠工作。為了更好地照顧丈夫和公婆,王秀珠毅然將公婆接到了北京。   而張宏馳卻在這時向上級申請到青海工作,夫妻兩人分居兩地。1962年的一天,王秀珠回到娘家,一進門就痛哭不止。她告訴妹妹,張宏馳不但不回家,並且慫恿父母與她分開住。直到那時,她才意識到,這段婚姻已經不能再靠她卑微的討好和無私的付出去維繫了。   可即便是回娘家,王秀珠還是來到張宏馳的父母家幫忙幹農活。她卑微地愛著他,拼命打磨自己,希望與他比肩,和這個對她寡情的男人擁有天長地久的美好。   1965年夏,王秀珠和王佩娥一起到青海去看張宏馳,發現他穿著時髦的的確良襯衫,頭髮梳得油光可鑒。張宏馳仍然很不高興,提出兩人之間已沒有感情,並且近親結婚是違法的。王秀珠想了想,對王佩娥說:“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我不能拖累他。”就這樣,兩人平靜地在青海辦理了離婚手續。   王秀珠將一個女人一生最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張宏馳,卻沒有一絲怨言。但王佩娥清楚地記得,姐姐回到娘家後,三天粒米未進,哭得天昏地暗。整個鎮子的人都知道她被讀大學的丈夫拋棄了。姐姐在家待了兩個月,出去還要替丈夫解釋:“不是他品性不好,是我們近親結婚,這是違法的……”   不久,王秀珠回到北京上班。因為年輕時洗被服浸了太多涼水,她患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粗大,雙腿不能彎曲。王佩娥去北京看望姐姐,哭著幫姐姐按摩變形的雙腿,心裡為姐姐不平:當年,她為供張宏馳讀書,替人洗衣才落下了關節炎,難道姐姐一生的命運就是為了成就和成全張宏馳嗎?   1967年,張宏馳與張成的媽媽馮華結婚。後來,張宏馳被調往北京任教。聽聞前夫結婚的消息,王秀珠終於在親友的撮合下,與一個離異退休職工結了婚。   趙亮拿來姨媽和姨夫的照片,張成一看,驚呆了!照片上,王秀珠的丈夫,是深深刻在他童年記憶中的那位陳叔!   隨著真相被一層一層揭開,張成不禁淚水滂沱……   情深義重   照片上的男人,正是被爸爸稱為“鄉下親戚”的老陳,老陳常常給張成家送糧送麵。那時,張成和張敢還小,但一見到陳叔,他們就知道,“世上最好吃的東西來了”。他上小學時,看到有小朋友穿軍裝,也想要一套。陳叔知道了,就將自己家半年的布票給了媽媽,媽媽用這些布票買布給張成做了一身軍裝。1977年父親赴英留學後,家中一時拮据,陳叔還曾送錢來。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像彩色的真實生活中忽然閃過的黑白鏡頭,溫暖而令人心碎。張成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幼年時記憶中那位陳叔,竟然是王秀珠的丈夫!他立刻打電話告訴弟弟:“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家裡經常出現一個陳叔叔。他是王姨曾經的丈夫啊……”張敢在電話中得知了一切,沉默了許久,泣不成聲……   原來,“文革”期間王秀珠聽說張宏馳成了走資派,急得六神無主,她對妹妹說:“張宏馳從小就沒有吃過一丁點兒苦,我怕他熬不住啊!他沒了工資,兩個孩子吃什麼?”為了不讓馮華尷尬,她那同樣善良的丈夫老陳替她去看望張宏馳一家,每個星期都給張家送吃的。張宏馳赴英留學期間,王秀珠夫婦毅然表態:兩個孩子,他們寄錢來養。   當時王秀珠的工資是每個月18元。他們每個月寄給馮華6元,還有一些糧票、油票。而她自己一件衣裳,卻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有學生送給張宏馳一罐麥乳精,他捨不得喝,拿給王秀珠。看到她家的枕頭上還打著補丁,張宏馳大約覺得刺眼,伸手拽過來給翻了個面,沒想到背面的補丁更多。張宏馳歎了一聲:“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我這輩子唯一對不住的人就是你,不知道還有沒有償還的機會。”王秀珠說:“等你有了出頭之日,就送我和老陳一對新枕頭。”   1990年,老陳因病去世。張宏馳前來為他送終。追悼會上,他老淚縱橫,送上親手寫下的挽聯:“手足情篤幾度生死未曾離左右,肺腑言箴從來榮辱不計守炎涼”。   此時,張宏馳和王秀珠都已年過花甲,再多恩怨都已被歲月打磨平整。那之後,王秀珠回到天津老家安心頤養天年,與妹妹一家住在一起。   2001年初,趙亮忽然接到一個電話,是找王秀珠的。趙亮非常吃驚,誰會打電話給一個耳背的老人?見王秀珠在院子裡曬太陽,趙亮便大聲叫她:“大姨,你的電話!”70多歲的王秀珠顫巍巍地走進堂屋。電話的那一頭,是76歲的張宏馳。   王秀珠很快聽出是他,她把電話捧在耳朵旁邊大笑著說:“你大聲點兒,我耳朵聽不見啦!”眼淚卻一瀉而下。兩人又哭又笑,很多話不斷地重複著,趙亮站在邊上,忍不住流下淚來。   張宏馳對王秀珠說,自己從一個老家朋友處打聽到她的電話。他的老伴在幾年前也去世了,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他卻感到了生活的孤苦。他說:“你到北京來吧,我們都是沒幾年光景的人了,我們一起過吧。誰知道人還有沒有下輩子呢?”王秀珠毫不猶豫地說:“好哇。”話一出口,哭得一塌糊塗。   2001年3月,張宏馳親自到楊柳青鎮接王秀珠,趙亮送姨媽進京。晚上,張宏馳在學校的餐館裡請王秀珠和趙亮吃飯。因為王秀珠走路不方便,張宏馳怕她摔倒,一直牽著她的手。   趙亮每年都去一趟北京看望姨媽。在最後的兩年裡,兩人都有些糊塗了,但張宏馳有時會費力地俯過身去吻她,她還像少女一樣笑……   張成怎麼都沒有想到,他得到的是這樣一個纏綿悱惻的故事。這個平凡的女人貫穿了父親的整個生命歷程。如果連她都沒有資格繼承遺產,這世上就再沒有人有資格了!他眼含熱淚回到北京,與弟弟商議:遞交撤訴信。   2010年6月10日下午,張成得到撤訴通知後,立刻回到父親家中看望繼母。王秀珠還坐在陽臺上,像幾個月來沒有動過一樣。她靜靜地看著外面的世界,眯著眼睛,仿佛快要睡著了。陽光罩在她身上,有一種祥和的光輝。   張成淚如泉湧,蹲下身,將臉輕輕放到王秀珠骨節已變形的大手上,喚了一聲:“媽媽……”王秀珠愣了一下,伸手摩挲他的頭髮。張成深情地說:“不管您的思維是不是清晰,我都想告訴您,我去過您的老家,瞭解了您和我父親的過去。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如果王秀珠聽得懂這些話,那麼她一生的無私付出終於有了最有力量的幸福回報。假如張宏馳在天有靈,他一生未了的歉疚終於有了最美好的完結。 如果你也被感動了,請轉發到你的朋友圈!傳播正能量!! 讓“愛”傳遞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2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梁啓超的二房 今天,講一位中國媽媽的故事,她出身卑賤,一生苦命,尤其到了人生終點,她孤獨而淒涼地離去,可她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卻是最寶貴的財富!她,就是王桂荃。 1886年出生的她,一生都是一個苦命女人。自幼家境貧寒,生活坎坷,她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父親續弦不久,竟又不幸暴病身亡,那一年她只有4歲,繼母相信算命先生胡謅,覺得她命硬克父母,因此對她愈加百般虐待,失去雙親的她,就此過著寄人籬下的淒涼生活。 6歲,王桂荃不幸被人販子拐賣,5年里,輾轉了四戶人家,吃盡了被打罵的苦頭。最後,她成為禮部尚書府中的丫頭,尚書有個堂妹叫李蕙仙,在尚書主持下嫁給了一書生,王桂荃成為陪嫁丫頭。她不知道,這將是她一生命運的轉折,因為小姐李蕙仙嫁的這個人,叫做梁啓超。 李蕙仙和梁啓超成婚17年,生下二女一男,這唯一的男丁便是梁思成,可是自小身子孱弱,家裡人瞧著,並不像能長大成人的樣。李蕙仙看在眼裡,愁在心裡,唯恐不能維繫梁家香火,而她自己因多次生產身子受損無法生育,於是,李蕙仙便想到,按封建社會那一套,讓陪嫁丫頭王桂荃,為梁啓超做通房丫頭。 那時的王桂荃,早就在多年顛沛流離中,被磨練的聰明勤快。李蕙仙體弱,梁家裡裡外外都是王桂荃操持,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都是王桂荃一力支撐。所以在李蕙仙的安排下,王桂荃和梁啓超有了夫妻之實,並且,她為梁啓超接連生下了6個兒女。但,她一直未能得到梁啓超的承認。 因為,梁啓超不能違背他倡議的「一夫一妻」,一直不肯將王桂荃納為妾室。多少年里,王桂荃不光不能得到妾室名分,梁啓超還要求孩子們,只能喊王桂荃為「王姑娘」或者「王姨」,包括王桂荃生養的6個孩子。 多年勤勤懇懇為梁家卻不能有名分,對一個女人來說,這是最大的隱痛。自己親生的孩子,卻不能叫自己一聲「娘」,對於一個母親來說,這是最大的殘忍。做女人,她命苦,當母親,同樣苦。 可不管自己如何苦,王桂荃不會苦家人,更不會苦孩子!她未曾提及過一句要名分的事,對此毫無怨言,孩子不叫自己娘,她以一個「保姆」的身份存在著,卻不辭勞苦,伺候梁啓超雙親、妻子,還有全部的9個孩子。 梁啓超14年流亡時期,梁家最淒涼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家務,無一不是她咬著牙扛下來。在艱難的境地裡,她的堅強獨立,深深地影響了梁家每一個孩子。 梁啓超不讓孩子叫王桂荃母親,可因為她對兒女們太好,他們總是偷偷地叫王桂荃「娘」,叫李惠仙「媽」。梁思成是李惠仙的親生兒子,可他小時候對生母感情不深,對王桂荃這個「娘」卻是十分尊重關心。 他常常說:「娘是個很不尋常的女人。」小時候,梁思成考試成績不好,李蕙仙氣急了,要抽他。一旁的王桂荃急壞了,沒多想就一把將梁思成摟到懷裡,正在氣頭上的李惠仙沒收住手,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一下下狠狠抽到王桂荃瘦弱的身上。 這番「護子情深」,讓梁思成記住一輩子,更讓他銘記的是「娘」的諄諄教誨。王桂荃雖然沒有讀過書,卻深知學問品性對一個人的重要。這件事後,她拉著梁思成,用很溫暖的話循循善誘:「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人家學一遍,我學十遍,馬馬虎虎不刻苦讀書,將來一事無成,看你爹已經足夠有學問,一有時間,還不停地讀書。」 為了引導梁思成好好讀書,王桂荃還以身作則,從目不識丁到學會一口流利東京話,用自己親身下的苦功夫告訴梁思成,孩子,好好努力。從這後,梁思成再也沒有馬馬虎虎,多年後他在中國建築界取得巨大建樹。 李蕙仙的兒女,是梁思順、梁思成、梁思莊,王桂荃的兒女,則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無論是否親生,王桂荃對每個孩子視如己出地愛,看梁家子女回憶錄,最讓人動容的,就是對「娘」的溫情。 梁思成講到「娘」在這個家裡不容易:「她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無微不至,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媽對傭人很苛刻,動不動就打罵罰跪,娘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間。她是一個頭腦清醒、有見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 梁思莊並非王桂荃親生,從小卻總是牽著「娘」的衣角走路,洗澡一定要「娘」給洗,不然就哇哇大哭。十歲梁思莊染病住院,嗓子發炎嚴重,是「娘」在身邊日夜守著。後來,在「娘」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梁思莊活了下來。但因傳染病太凶,「娘」不到九歲的親生女兒,病逝了。 這是王桂荃一生中最大的打擊,可她白天仍盡心盡力地伺候一家人,只在夜裡躲在廁所偷偷抹眼淚。甚至,她將更多的愛傾注給梁思莊,梁思莊生女兒時難產,生死難料,王桂荃急火攻心,從天津冒著三伏酷熱,一路坐火車奔波到廣州守護,在產房外等了十幾個小時,直到醫生用產鉗夾出外孫女。這就是王桂荃為人母,帶給梁家所有孩子的愛。 李惠仙逝世後,1929年梁家遭逢巨大變故:梁啓超病重逝世。臨終前,梁啓超拉著王桂荃的手:「對不起,這輩子,我讓你受苦了,孩子們就拜託你了。」王桂荃堅定地說:「先生放心,孩子們有我呢!」 梁啓超這一走,梁家所有人的生計,全都壓在王桂荃一人肩頭,因為他沒有給王桂荃留下多少財產,卻給她留下了9個需要照顧的兒女,這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年長的剛剛成家不少地方還需「娘」幫助,成年的還尚在讀書進修,最小的梁思禮才4歲,生活費學費都需要依賴王桂荃,她是梁家所有人的唯一後盾。 而王桂荃沒有辱沒梁家書香門第的名聲,她千方百計拼盡全力供子女們上學,把家裡所有的錢,都用在子女教育上,她還接各種髒活累活,就這樣一分分積攢, 最後編織成讓子女飛翔的翅膀:她將梁思莊送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將梁思忠、梁思永送去哈佛,將梁思寧、梁思達送去南開,接著她變賣家產,又不惜放下自尊借貸,為梁思禮、梁思懿湊足去美國讀書的費用。 這個神奇的女人,把9個子女的大家庭承擔下來,她給中國的教育史上,寫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梁家六子三女,個個成龍成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長;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思永,中央研究院院士;思忠,抗日英烈;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思達,著名經濟學家;思懿,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思寧,革命家;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大概是中國最精英的家庭,這大概是中國最成功的母親,因為古往今來,世間僅此一家! 是王桂荃,繼承梁啓超的家訓遺志,她以迎接生活磨難和考驗的勇敢,為子女們帶去獨立自強的精神;是她以溫和樸素的話語循循善誘,讓孩子們發奮苦讀,走向一條精英之路;更是她,以無堅不摧的母性和堅強胸懷,帶著孩子們度過了,令人無法想象的艱難歲月,成就了這段絕無僅有的中國教育傳奇! 而隨著孩子們一個個離家成才,家裡只剩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送最小的孩子梁思禮去美國時,已經鬢染白霜的她叮囑:「記住,學成報國。」家國情懷,就這樣傳遞到梁思禮的身上。 1949年梁思禮回國,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親自到天津碼頭迎接,因為沒有確切歸期,她在寒風凜冽的碼頭整整守候半個月。再後來,梁思禮,成為東風系列導彈的主要研發者,一位國家巨星,鑄就護國重器,這位母親,留給中華民族的太多太多...... 生於舊社會,她是傳統的女子,卻沒有因傳統觀念,將任何一個孩子束縛在身邊:孩子為我所生,並非為我而來。雖然圍著丈夫和孩子一生,可王桂荃並不是沒有自我、趣味和眼界。 她75歲,還能興致勃勃從北京隻身去杭州旅行,80歲,她讀書看報聽廣播,和已經成棟梁之材的子女們,交談國家大事,思路清晰一點都不落伍。活到老,學到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就是王桂荃的教子之道。 為中國貢獻9位棟梁,而她卻苦了一輩子,直到生命的終點。1968年,已經82歲的她,迎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驗,因為是「梁啓超的老婆」,風燭殘年的她受到無數批鬥和羞辱,82歲高齡被驅趕在陰暗小屋,每天出來掃街,沒有醫護,只有謾罵和折磨。 這一年的某一天,這位飽嘗世間疾苦的偉大母親,孤零零離開了人世,因為全家被分離的原因,她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孩子最後一眼。後來據鄰居回憶,老太太不管掃大街還是乾髒活,她始終平靜,祥和。這是一個踏過無數風霜雨雪,走來的女人啊,這俗世的苦難和折磨,早就沒什麼是她不能承受! 一切都平息後,孩子們在梁啓超和李蕙仙陵墓旁,給王桂荃立了碑,並種下一棵「母親樹」,來紀念這位,培養出了多位國之棟梁的偉大母親,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寫下碑文:願夫人精神風貌長留此園,與樹同在,待到枝繁葉茂之日,後人見樹,如見其人。 以一弱女子之力,成一門九位龍鳳,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所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比不過父母的以身作則。尤其是母親的影響,比爾蓋茨就說過,自己在母親那裡受教良多,得到的是「虔誠和善良」;著名作家金庸也說過,他對小說的人物內心深處探索,很多受母親的文化影響。 而王桂荃,從舊社會走來,卻沒有被舊思想束縛,以超凡堅毅和魄力,將兒女一個個送離身邊磨練成材。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世界,什麼是母親,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平凡能成就偉大! 她自己雖卑微,卻盡展莊嚴,舉目皓皓明月,垂首莽莽大地,她讓孩子們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九位英才,是她給全中國留下的最寶貴財富。向這位偉大的中國母親:王桂荃致敬!
    2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如此佳人,誰堪匹配? 張幼儀 因為徐志摩 外遇与林徽因 小三入侵 被迫離婚 還答應婚條件是 不做徐志摩他的妻子 但是還要做他家的媳婦 養育兒子成年 自己也唸完德國的大學 最後也當了銀行家 1954年一位失婚32年、客居香港54歲婦人寫信給兒子:“母擬出嫁,兒意如何?”兒子回信飛快來到,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位婦人遂嫁與蘇姓醫生,兩人相守20年恩愛美滿,直至1974年蘇醫生去世,她便飛去美國與兒孫同住。此婦人就是名滿天下詩人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回信的則是兒子徐積鍇。 無意中看到張幼儀與兒子如此對答不禁淚下。張幼儀不愧是張幼儀,除是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還是一位教導有方的好母親。張幼儀一生不曾對,被徐志摩遺棄口出怨言。七十多歲還令兒子在美國圖書館一篇篇複印查找徐志摩舊作,委託身在台灣的梁實秋編撰《徐志摩全集》。就如當年她為再婚後的徐志摩做衣裳。她和徐曾有七年婚姻,後來為了林徽因於1922年3月被迫離婚。 此前徐志摩從在倫敦租住的小屋不辭而別,遺下身懷六甲的張幼儀叫天天不應。她想過死!但《孝經》一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救了她。而後她向遠在德國的哥哥求助,於臨產前一個月來到柏林。生完孩子就見到失蹤多時的徐志摩,他來的唯一目的是逼她簽字離婚。此後張幼儀還經歷失去幼子之痛,但她還是在哥哥鼓勵下完成學業。 1927年張幼儀回國,先後在東南大學當德語教師、創辦雲裳服裝公司、擔任女子銀行董事、負責二哥創立的國家社會黨會計事務等等。此外還要侍奉前夫徐志摩雙親,撫養長子成人。許多人將她當成一無所長的棄婦,其實不然。除了事業有成,出身大家的她,氣質風度亦令人過目不忘。梁實秋等名人就曾稱贊她“極有風度”,大才子羅隆基曾對她一見傾心。追求她的人不少,但她恪守與徐志摩離婚時的約定:不做徐的妻子,仍做徐家媳婦!她拒絕所有的橄欖枝。 徐志摩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後,同在上海的張幼儀反而成為徐的朋友。那時徐志摩為了供養陸小曼奢靡的生活,每天要幹三四份工作,賺一千大洋依然入不敷出。有次徐志摩去張幼儀處看父母(徐的父母與陸小曼無法相處,來上海便住張幼儀處),張幼儀見他精神委糜,連褲子有個破洞都渾然不覺,便為他定做兩套高級衣裝。徐拿到後感慨萬千。 但穿有破洞的褲子,對徐志摩來說似乎成了一種宿命。1931年11月7日在他與陸小曼結婚五週年後的一天,他勸陸小曼不要再吸鴉片、不要和紈絝子弟翁瑞午混在一起等等,被陸小曼怒擲煙槍打掉眼鏡。徐傷感地離家動身去北京,在江浙朋友處盤桓兩日後,搭乘一架免費的郵政飛機赴北京終於失事。 陸小曼事後回憶,徐志摩負氣離開家時,她看到他褲子上有個洞,她想招呼他停下,但因在氣頭上終於沒有。徐的友人事後回憶,徐在朋友家補那個洞,留下許多傷懷話語,然後登機遠逝。那個褲子上的破洞,如此定格在陸小曼記憶里。從此她謝絕繁華,努力做人做事,終在年老時成為上海畫院的專業畫家,並致力於編撰徐志摩的各類文章且有所成。 張幼儀待陸小曼不薄。張在徐逝後不久每月給陸寄生活費,一直持續到1950年她自己移居香港。這就是張幼儀,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女子。她晚年看到有關徐志摩和陸小曼婚後生活的記述,才發現徐的困頓遠在她瞭解之上,她不禁為徐當時的痛苦心境悄然哭泣。她們不都說愛他嗎?為什麼就由著他褲子上的破洞迎風招搖?還好她除了那些不可小覷的成就,還培育那樣忠孝的好兒子。在她八十多歲時終於開口向姪孫女張邦梅說出一些往事,令世間多了一種動人傳奇。 如此令人感佩的大女子,還會出現嗎?還是不要再出現好吧。善良且睿智的好女人,本應在最燦爛的年華里有更匹配的人生。 讀完不覺唏噓,一位難得的好女人....! 后記: 張幼儀語錄: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轉傳: Subject: 有骨氣的女人 世界女首富嫁給高中老師。今天,這個女人的再婚刷爆了世界頭條. 編輯:羅浩楓 這個女人51歲,貌不出眾, 離異後,獨自帶著4個孩子。 3月6日,她再婚了,嫁給了兒子的化學老師。 沒有婚禮,沒有請柬, 但這則訊息,還是迅速竄上了頭條, 因為她叫麥肯齊,是世界女首富。 她還有個身份: 前世界首富亞馬遜掌門人貝索斯的前妻。 01 1970年4月7日的舊金山,暴雨。 一位知名理財規劃師的小女兒呱呱墜地。 父親看著女嬰琥珀色的眼睛,若獲至寶, 給她起名“Mackenzie”(麥肯齊),意為“孩童中的智慧領袖”。 家境優渥,父母精心呵護, 女孩亦不負眾望,天資聰穎, 6歲,她寫出了一本142頁的書《書蟲》。 18歲,她考上了世界頂級名校普林斯頓, 師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尼·莫林森, 她擔任過莫里森小說《爵士》的研究助理, 被大師稱為“創意寫作最有天賦的學生。” 雖然文靜內向,但她的才華和天賦,有目共睹。 她像一朵精心呵護的蘭花,含苞待放, 大家期待,這個天才少女將是下一顆文壇新星, 然而,她遇到了貝索斯。 02 當少女麥肯齊牽著狗在海邊別墅寫作時, 貝索斯正在德州喂牛、修風車。 他比麥肯齊大6歲,生於1964年。 後來,人們知道了世界首富貝索斯, 卻不知他本名叫約根森。 他的生父,是村口修自行車的泰德。 母親16歲時偷嚐禁果,並懷了孕, 驚慌失措的兩人偷了家裡的錢, 一路逃到了墨西哥。 在墨西哥,貝索斯出生了。 然而,生父泰德遊手好閒,惡習難改, 加上經濟貧困, 本就青澀的感情在爭吵中消磨殆盡。 在貝索斯不到2歲時,兩人分了手。 21歲那年,母親帶著年幼的他, 改嫁給了15歲時以難民身份移民美國的古巴男人米格爾·貝索斯。 從那天起,約根森改名為貝索斯。 其後母親又生了兩個孩子, 一家人輾轉又回到了德州,母親的故鄉。 雖然曾是難民,但繼父是個大學生, 其後成為了埃克森公司的一名工程師, 10歲那年,貝索斯得知了生父的身份, 從那時起,家中似乎沒有了他的位置, 於是,他幾乎都“長駐”在外祖父的農場, 鋪設管道、飼養奶牛,樣樣精通。 幸好,外祖父疼他,他也聰明勤勉, 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和全額獎學金, 他也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 頂級名校,同學非富即貴, 他深知唯一可仰仗的只有自己。 他放棄了熱愛的物理,轉學有“錢途”的計算機。 此後便是拼命三郎,挑燈夜戰。 1986年大學畢業,他在華爾街找到了一份差事, 此後憑著勤奮和專業,逐漸站穩了腳跟。 其後,他又發現做金融比計算機更賺錢, 於是,又兜兜轉轉了幾家公司, 跳槽到了對衝基金D. E. Shaw & Co。 在這裡,他遇到了剛大學畢業的麥肯齊。 03 他是面試官,她來面試, 少女的青春、才華和聰慧,一下吸引了他。 面試結束後,他開啟了瘋狂追求。 他的一見鍾情,讓她有些不知所措。 她剛畢業,心如白紙, 卻奈何這男人野心勃勃,聰明絕頂, 於是,她很快就淪陷了。 1992年,兩人相識僅6個月,就結了婚。 雖然父母認為貝索斯“外向招搖”,打了問號, 但麥肯齊不在乎。 她說: “我喜歡他的才華和夢想,我願做他的翅膀。” 婚後,貝索斯就成了她的信仰。 貝索斯說: “我想創業,我要建立一個電子商務平臺,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亞馬遜。” 麥肯齊聞言馬上辭了工作,全力支援。 當時,誰都不知道電商是個啥玩意, 更不知道網上還能賣書。 但麥肯齊信,因為這是貝索斯想出來的。 1994年,貝索斯提出要搬到西雅圖, 麥肯齊欣然同意, 於是,她開著車,他坐在副駕駛, 帶著不多的家當,一路奔赴西雅圖。 靠著麥肯齊父母的支援, 兩人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名為“亞馬遜”的小書店。 麥肯齊大著肚子,又當會計,又當司機。 然而,命運並未因她的執著,網開一面。 雖然網上書店上線30天,周銷售額2萬美元, 但是淨收入一直都是0, 畢竟圖書的毛利率很低,再加上人工和運輸成本, 亞馬遜的前期,根本就是在燒錢。 轉眼5年,他們花光積蓄,借遍親友,仍沒成功。 1999年,他們租住在一間只有一居室的房子裡, 麥肯齊邊做財務,邊搬書,還要照顧孩子, 曾經的寫作之夢,變得遙不可及。 就這樣,亞馬遜創下連虧20年的紀錄, 父母投資的30萬美元養老金都燒光了, 貝索斯在頑強畫餅後,也有些心灰意冷, 但麥肯齊卻看著他的眼睛說: “別放棄,你一定會成功的!” 青春不再,皺紋滿臉, 但她就是一根筋,不管別人怎麼說, 嫁給他,就是毫無怨言地全力託舉。 貝索斯曾經多次公開說: “麥肯齊是把我從第三世界監獄中救出來的女人。” 終於,她守得雲開見月明。 此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短短几年,亞馬遜在成為獨角獸的道上狂奔。 眼看公司運營步入正軌,蓬勃發展。 她站在他身後,看著他意氣風發,笑得燦爛, 她想:該是迴歸家庭的時候了。 此時,她已經是4個孩子的母親。 她陪他一路登上頂點, 卻在巔峰時悄然身退。 因為,金錢、權力非她所願, 她想要的無非一尺書桌,填些筆墨,家中有他。 04 麥肯齊主動脫離了公司日常管理, 轉而回歸家庭,照顧孩子、寫書, 為貝索斯當起了賢內助。 事業有成,但貝索斯依然對她很好。 結婚的20多年裡,他被外界稱為“寵妻狂魔”, 身家千億的他,自稱“每天下班回家趕著刷碗” 。 外界不只一次拍到他們幸福的畫面。 他形容她:“美麗、仁慈、性感、富有才華……” 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她在身邊, 他的眼睛中總是閃爍著小紅心。 結婚25年,她慶幸自己“得償所願,終遇良人”。 2019年,亞馬遜股價一路狂飆, 僅僅1天,貝索斯的資產就增長了百億。 那曾隨母親流浪輾轉的男孩, 成為了全球首富。 2019年,貝索斯以2123億美元身家成為了世界首富,創下了歷史最高財富值。 那天,一向低調的她, 破天荒地穿起一襲紅衣為他慶祝。 卻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個同樣穿著紅衣的女人,眼中閃過冷冷的光。 她叫勞倫 · 桑切斯,是電視女主播。 女人的直覺讓她感覺不對, 但多年的相濡以沫,讓她很快收斂了心神。 然而,不久後, 她還是看到了這樣的照片。 在狗仔隊的偷拍中, 她看著他們十指緊扣,遊輪親熱, 一起看球,甚至共吃一個冰激凌。 生平第一次,她聽見了自己心碎的聲音。 有媒體曝出了“地表最強首富”發給情人的簡訊: "I love you, alive girl. " " 我愛你,你這個有活力的女孩。" "I love you. I am in love with you." " 我愛你。我現在正與你熱戀。" "You make me better.You're meant for me." " 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你是我的命中註定。" 還有一些太露骨的,甜瓜就不放了。 她愣愣地怔向窗外, 明明春光明媚,可她的世界已大雪紛飛。 那天,他又晚歸, 她一直等著他,兩人談了一夜, 最後,他哭了,她走了。 05 世界第一富豪,前女主播插足, 25年伉儷分飛,寵妻狂魔覆滅…… 隨便哪條都夠勁爆。 全世界都搬沙發等著看戲。 然而,她的殺伐果決讓所有人失望。 第二天,她就提出了離婚, 此後不過2個月,這樁人類史上最貴天價離婚案(標的額高達1440億美元),以光速塵埃落定。 她在自己49歲生日之際,宣佈: “已和貝佐斯達成了離婚協議。” 亞馬遜是二人白手起家一同打下的江山, 沒有簽署婚前協議,婚內財產本該平分, 加上貝索斯婚內出軌被坐實, 理論上,她可以至少分到700多億美元。 然而,她僅要了1/4的股票,價值358億, 其他的全數留給了前夫。 然後,她又主動放棄了《華盛頓郵報》和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的全部股權,價值超40億美元。 坐在桌子對面,她對他說: “這些全給你,我只要1/4,我應得的。” 然後,她摘下婚戒,扔給他。 “這個也給你,感謝夫妻一場, 感謝你,讓我曾愛過。” 貝索斯愕然,原本請好的律師團歇菜了。 亞馬遜股票幾乎未受影響(跌落僅0.1%), 他元氣未傷,依然牢牢把控著1075億美元股權, 他還是世界首富,只是身邊不再有她。 她沒再看一眼,起身出了門。 呼風喚雨的貝索斯,頃刻間頹然落淚, 隨後他追出了門, 空街上,她好像聽見了他的呼喊,卻沒回頭。 當天,她發了一份聲明: “感謝完成了和貝佐斯的離婚程式, 感謝這些年彼此的支援,所有善意關心的人, 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以孩子父母的關係相處…… 對自己的未來計劃感到興奮, 感恩過去,憧憬未來。” 不博眼球,不鬧狗血,寥寥數語,乾脆灑脫。 我愛你,便可低到塵埃裡, 心中歡喜,塵埃中也可百花綻放。 但你不配,所以我自塵埃中站起, 如果愛沒了,轉身一定要漂亮。 06 離婚後,麥肯齊去掉了夫姓貝索斯, 將從祖父輩沿用的中間名斯科特,作為姓氏。 然後,她成為了“散財天女”。 離婚協議剛敲定時,麥肯齊就加入了“捐贈誓言”, 這個於2010年創立, 原則:承諾捐出一半以上財富用於公益慈善。 麥肯齊一共捐了多少錢? 去年7月起,短短几個月內, 麥肯齊就向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等116個組織, 捐款了超17億美元。 疫情來了,短短5個月, 她又向食品銀行和緊急救濟基金等慈善組織捐款超41億美元。 每次,她只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必然是因為“慈善捐款”。 僅2020一年,麥肯齊就已捐出了近60億美元。 過去的幾個月, 她平均每月捐款超10億美元,捐錢速度世界第一。 現在提到麥肯齊這個名字, 人們都會說:“了不起的麥肯齊!” 還有人管她叫“聖誕老人”。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拼命捐錢, 但她在福布斯排名不降反升。 今日最新資料顯示: 因為股價飈升,麥肯齊現有資產超570億美元, 位列福布斯億萬富豪榜第13位。 排在第一的,是她的前夫貝索斯, 總身家達到1790億美元。 雖然富可敵國,但他的格局卻人所不齒。 他的摳門,是富豪圈裡出了名的, 世界富豪榜前5名中, 他是唯一沒有加入“捐贈誓言”作出捐款承諾的人。 2020年6月,亞馬遜員工因不滿15美元時薪罷工, 人們甚至在貝索斯的豪宅前,擺了一座斷頭臺。 最終仍然沒有結果, 罷工組織者還被以“違反社交距離”為由開除。 離婚見人品,水落終石出。 離婚2年,麥肯齊又寫了2本書。 眼下,除了“慈善家”和“世界女首富”外, 她重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小說家。 她的小說還獲得了美國圖書獎。 剛剛過去的週末, 她悄悄將自己的個人簡介修改了: “麥肯齊·斯科特, 兩本小說的作者,美國圖書獎得主。 她和四個孩子、丈夫丹一同住在西雅圖。” 沒有婚禮,沒有新聞釋出, 她低調宣佈了又一次婚姻。 當世人得知,想看看女首富的丈夫時, 恐怕不少人又失望了。 她丈夫名叫丹, 是西雅圖一所私立中學的化學老師。 這個貌不驚人的男人,叫丹·朱伊特, 是美國湖濱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 這是一所百年名校,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都曾就讀於此,麥肯齊的兒子也在這裡讀書。 中學老師娶了女首富。 很多人又在懷疑這男人,是為了圖財。 然而,丹老師卻發了一封公開信: “我大半輩子都是一名教師, 以後也會一直繼續當老師。 現在,因為一個幸福的巧合, 我和我所認識的最慷慨、善良的人喜結良緣, 在此,我和她一起承諾, 將所有財富,全部捐出去,傳遞給他人。” 未來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只是知道現在的麥肯齊越來越美了。 這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今她51歲,年過半百, 但微風吹過,她的笑容, 一如當年那個在海邊寫作的小女孩
    18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金庸的第二次婚姻,是和才女朱玫締結的,在長達20多年的婚姻里,兩人可謂共同度過了人生最好的時光,而這段時光,也是他們事業由最艱難走向最輝煌的時光。   結婚初期,朱玫身為英倫大學新聞系畢業的記者,一手協助金庸辦明報,一手撫育剛剛出生的幼孩,她前後生育了四個子女,同時還不間隙地為明報撰寫大量的新聞稿件和時評,最困難的時候,她左手抱著孩子,右手還在趕稿寫字。   然而,近三十年的攜手共度,抵不過一個男人臨老入花從的色心大動,也抵不過一個飯店女侍的青春機黠。   五十多的金庸時常在明報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用餐,一日,他留下十元小費後離開了咖啡廳,而後面一個年輕的女侍卻追上來找他,將十元錢還給他,很“真誠”地說:“文人賺錢不容易,所以不能收這麼多小費。”金庸大為感嘆一個貧賤的女侍如此不貪財,於是公布自己身份,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兩人從此熱絡起來。   ——稍微有腦子的人想一想也知道,金庸其時已經名滿香港,明報更是大報,他常去的附近的咖啡廳,老闆和女侍會不知道他是金庸?需要追上來還他這十元小費?   然而,到底是金庸先放下這筆小費釣魚上鉤,還是女侍善捕捉春風,只有他們兩個當事人才知曉了。   16歲的女侍很快成了金庸的情人,兩人在跑馬地附近租巢同居。   而依然在明報工作的朱玫,是最後一個知道丈夫姦情的人。   其時,他們的長子,已經18周歲,正在美國讀書。   金庸提出了離婚。他似乎已經想清楚了如何享受他的餘生。而他的長子,因為懇求父親不要離婚未果,最終選擇了從21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即便如此,金庸依然執意離婚。   對於他來說,他已經有了足夠的金錢和社會地位,永保自己在未來的老年,摟著一個青春豐澤的肉體享受余年。   他甚至對所有的朋友說,他要求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和前妻朱玫沒有共同語言了。是啊,他和一個同等學歷,同樣職業的老妻沒有共同語言了,而和一個連國中都沒有讀完的女侍倒有共同語言了。   真奇怪朱玫當年青春明艷、才氣過人,幫他自貧寒中超拔,兩人攜手創業的時候,那麼漫長的沒有共同語言的近三十年歲月是怎麼度過的。   朱玫最終簽字放手。   她的人生已經毫無希望,堅強如她,終究沒有從這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長子早逝,丈夫背叛,娶一個十來歲的新婦入門,年過五十的她,人生如何重建?   她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治療人生創傷。   她獨自冷清地過了一段時間,對人,始終不道一聲“苦”。   幾年後,61歲的朱玫因癌症在香港去世,死的時候,連死亡通知書醫院都不知道該送往何方。   想來她是傷透了心的吧?對人世,對自己,都這麼決絕。   而此刻,金庸大俠正擁著他嬌滴粉嫩的小嬌妻,環遊世界。那16歲的女侍自此超拔,從一個前途無著的街頭貧女,一晃成了上流人士的夫人。連亦舒、林燕妮等見了她,也不得不敷衍一二。   金庸更拿出大筆金錢,送她去澳洲留學,好歹鍍了一層金。此後,永遠隨身攜帶他這個美人,周遊列國。古代文人素有老來娶美妾,然後攜妾遊山玩水的雅興,每每遊玩之後,寫上一篇文字,落款為:某某,某年某月,攜X姬於某地。   他們是這樣公然地炫耀和享受著人間一切資源。他們是這世界的中心,一切的美好事物,並非與他們平等共存,而是僅僅供給他個人的享受使用。他們在捍衛自己權利時何等不留餘地,而在犧牲別人時,又何等毫不猶豫,此後,在寫起道德文章時,又何等氣壯山河。   人世間背信棄義者多矣,人世間無恥之徒多矣,但象金庸這種文章里大義凜然,情意纏綿,真愛悱惻,而事實上道德操守卻豬狗不如的文人,我再沒有見過第二個。   其實我很好奇,如今年過八十的老金庸,摟著他青春年少、情慾旺盛的小妻子時,他妻子的人生,到底美滿與否?幸福與否?   對於這些完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結合,我並無歧視,我歧視的是,他是踐踏了另兩個靈魂和生命,來成全了自己的肉慾(假如他還有肉慾的話)和幸福的。   這樣流著鮮血的婚姻,也能理直氣壯、揚揚得意地在陽光下受到祝福么?   又,金庸曾追求香港影星夏夢。而夏夢認為他並非良配,最終嫁給了一富家公子,移民美國,迄今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金庸為了泄恨,在《鹿鼎記》中以夏夢為原形,寫了阿珂,同時將夏夢的丈夫寫成了英俊倜儻多金的鄭克王爽,在文章中將這二人折磨再三,意淫再三,鄭的下場極慘,而阿珂也下場極慘,必須要他(韋小寶)前去搭救。   又,金庸對報社編輯記者極其苛刻,從來不思厚待,以亦舒林燕妮和他的交情,以及為報社作出的貢獻,他所給薪酬從來都是苛刻到極點,亦舒屢次提出抗議,他都說:“給你加錢有什麼用?反正你賺錢也不花。”而對林燕妮,他的回答更妙:“給你加錢也沒用,反正你都花掉。”而他自己,對待那個16歲的女侍,則一擲千金,縱容揮霍。   總而言之,在他而言,蒼生他人,皆是芻狗,道義信條,都是空文,而他的慾望,他自己慾望的滿足,才是唯一的中心。   中國男性文人之惡劣自私集大成,金庸之一生,卓然典範者也。
    3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