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2 年前
【台灣no.2 不能說的秘密】

通膨吃掉薪資,民眾真的很苦!5月外食費用年增率更高達5.8%,連早上想喝杯牛奶,台灣牛奶都是世界第二貴!老百姓都大嘆吃不消!蔡政府要逃避到什麼時候?何時才能正視通膨問題?何時才願意設法穩定物價?

通膨物價不斷狂飆,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39%,已經是連續三個破3%,創九年半新高,其中,5月外食費用年增率高達5.8%,不僅較4月更高,更創下13年半以來新高,不僅如此蔬果、雞蛋、肉類、房租也通通上漲,民眾真的非常有感,生活苦不堪言!

根據全球資料庫《Numbeo》統計,全球牛奶價格排行中,台灣高居世界第二貴92.73元,僅輸給黎巴嫩!但是第一名的黎巴嫩是經歷政治經濟危機,加上2020年8月貝魯特港大爆炸,百業凋零大動亂、通膨嚴重,過半民眾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國家!#小秘密被揭穿了嗎?難道 #Numbeo是境外勢力認知作戰 嗎?

而且《Numbeo》顯示,台灣雞蛋也比日本、新加坡都貴,2021年日用品的價格,台灣為世界第九名,米、馬鈴薯與蘋果的價格也很高,都排在世界前五名,#台灣到底有哪樣東西是便宜的?低薪高物價只能要求人民 #不要太不滿 嗎?

更別說,實質薪資6年首度負成長,下個月可能會更惡化!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4月統計數據,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4255元,年增2.72%,但除去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23%。主計總處表示,這是6年來首見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難怪民眾 #痛苦指數沒有最高_只有更高!因為百姓的薪水越來越薄,甚至被通膨吃掉,已經是負成長了!#蔡政府還要繼續逃避嗎?

與民生有關的通通都漲,外食費上漲最多,首當其衝的還是年輕族群,實質薪資漲幅遠不及物價,只能被迫接受漲價,甚至一天三餐改為兩餐,真的很苦!若人民只儲蓄不消費,對台灣內需經濟有害無益,很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造成長期消費不振!蔡政府官員衣食無虞,無法苦民所苦,但是眾多的數據已經擺在眼前,蔡政府不要再用大內宣粉飾太平了!

#調整最低薪資不是萬靈丹,#快點拿出有效的因應措施!

#小編可以苦但是貓貓不行
#台灣有哪樣東西便宜
#雞腿便當100元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9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競辦26日召開記者會,韓競辦總發言人王淺秋指,總統蔡英文昨(25)天的政見會上基本上採取防守,但對經濟發展的數字多有誤用、片面解讀;國政顧問團經濟組召集人林祖嘉指出,近期台灣經濟成長率很大一部分來自固定資本形成,尤其是政府投資,實際民間消費是萎縮的。 林祖嘉、醫療長照組召集人王明鉅、王淺秋、韓競辦發言人鄭照新召開「蔡總統政見會經濟數字膨風」記者會。鄭照新指,蔡英文政見發表會內容空洞、謊話連篇,宣稱30歲以下可支配所得全面上升,執政期間人民薪資成長,但事實上,這4年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反倒造成實質上薪資倒退,經常性薪資比4年前還少,根本追不上物價,人民的可支配所得反倒是降低。 批蔡英文的經濟成績單「人民無感」 至於蔡英文在政見會提出的經濟成績單,林祖嘉則不以為然。林認為,蔡宣傳台灣經濟成長是亞洲四小龍最好,但新加坡國民所得6萬多、香港近5萬,遠高於台灣2.5萬,拿來比的基礎根本不對。另,蔡英文主政近4年的經濟成長率,林表示,事實是比馬英九、陳水扁時代低很多,才會讓人民無感。 林祖嘉指,今年經濟成長率2.64%,若剖開細看,民間消費成長只有2%,民間消費弱很多,出口進口數據都不佳,經濟成長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固定資本形成,尤其是政府投資9.7%,政府花很大力量嘗試去拉抬經濟,民間投資成長7.6%,很大一塊是預計台商今年回台的2000億,這是詢問「廠商今年可能投資多少」,會不會落實並不知道,就算落實,絕大多數是買土地、廠房,跟就業機會相關不大,目前也沒有改變到失業率。 風傳媒 潘維庭 2019年12月26日 下午5:41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20年來經濟最好 蔡英文騙術治國」 【記者陳金寶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日前表示「台灣經濟目前處在過去20年來的最好狀態」,但真實的狀況是如此嗎?立法院國民黨團2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拿出相關統計數字,無論從經濟成長率、景氣對策訊號、公司工廠歇業關廠現況與無薪假人數來看,蔡英文口中的20年來最好狀態,根本是睜眼說瞎話,國民黨團強烈呼籲國人,如果民進黨拿不出具體辦法,明年1月11日就用選票下架蔡政府,人民需要一個有辦法拚經濟的政府! 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指出,從經濟成長狀況走勢來看,2010年馬政府時期經濟成長率為10.25%,到了2014年還有4.72%;但到了蔡政府時期,2016年至2018年經濟成長率分別是是2.17%、3.31%、2.75%,2019年預估經濟成長率為2.64%,顯然馬政府執政的經濟成長率,遠高於蔡政府時期。再根據國發會所公布的景氣對策訊號顯示,2018年7、8月出現景氣良好的綠燈,但是到了12月出現景氣低迷的藍燈,今年1到10月的景氣對策信號,持續出現不景氣的黃藍燈,表示國內景氣一直呈現疲弱狀態。 另外,從景氣對策訊號對照國內無薪假現況,2019年8月底-11月底,無薪假的事業單位家數,從33家增加至46家,都比2017年及2018年同月家數來得多;至於無薪假實際實施人數,從2,257人增加至2,259人,遠多於2017年8月底的417人及11月底的426人,顯示今年無薪假情況非常嚴重。再從公司、工廠歇業的情況來看,2018年有32,643家公司解散、撤銷或廢止,今年1-10月有32,391家;工廠歇業部分2018年有3,858家,今年1-10月達2,518家,關廠失業的勞工高達10萬5千人。曾銘宗質問蔡英文,憑什麼說經濟是20年來最好?為什麼執政3年多,景氣越來越冷,年關將近,失業的勞工家庭要怎麼過好年? 曾銘宗批評,蔡英文上任後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目的在於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結果去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比例達41.2%,創歷史新高。2014年馬政府時期對東協出口佔總出口比例18.8%,但是到蔡政府時期,2018年佔總出口比例17.4%,今年1-10月份為16.6%,換句話說,蔡政府新南向政策非但沒有達到減少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依賴,出口比率還屢創新低,花費將近70億元預算的新南向政策,根本就是徹底失敗。 藍委費鴻泰表示,蔡英文今年10月1日在臉書上曾寫道:「在她執政3年有成,台灣經濟成長率是4小龍之首。」昨(22)日在雲林活動時,再次向支持者說:「台灣現在是亞洲4小龍第一名。」但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5日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台灣與南韓的經濟成長率同為2.0%,新加坡與香港分別是0.5%、0.3%,不過從所得面來看,IMF的報告顯示,台灣國民平均所得26,319美元、韓國31,346元、新加坡64,041元、香港48,517元;韓國、新加坡、香港分別高過於我國5,000元、38,000元、22,000美元,從薪資所得來看,台灣還是4小龍之首嗎? 藍委陳宜民痛批,蔡政府執政之下,不但薪資所得倒退,失業人數也不斷攀升,主計總處10月份公布全國失業率為4%,20-24歲年輕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失業,失業率高達12.5%,顯示蔡政府施政作為,在教育上的「教考訓用」出現失衡狀況,一例一休造成勞資不和諧。再依據主計總處資料,國人非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9169元,是近5個月來首度跌破5萬元,比上個月減少5.44%。如果再加上物價漲幅來看,這16年來名目薪資成長了20.22%,卻追不上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幅度20.61%,導致薪資水準倒退16年,這就是蔡英文口中「20年來經濟最好?」2019/12/23
    1 人回報4 則回應4 年前
  • 不同立場 有不同解讀 這篇評論是從經濟人的角度觀察解析 但是遇上政治傾向不同的 可能有不同觀點 我認為值得一讀 如果有時間看看 選戰攻防進入關鍵時刻,蔡政府果然強打反中牌,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催化下,更是拚命販賣「亡國感」,且對香港問題指指點點,因而被對岸認定為與美國同等級的「境外勢力」。兩岸關係注定將更加惡化,影響所及,台灣經濟會更加沉淪。 蔡政府從上任開始,就以緊縮兩岸投資搭配新南向政策,宣稱要減輕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執行將近4年,成效卻為零,原因有二:一是經濟規律力量大於政治力量,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反而增加到41%;二是兩岸官方依然節制,蔡政府想「遠離大陸」,但手段不敢太激烈,大陸除緊縮陸客來台外,其他領域並未特別著力。 但必須提醒,外在環境不斷改變,各種力量的均衡也會改變。未來幾年大陸經濟將面對中美貿易戰發酵的負面因素,但也會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上路的正面因素。即使貿易戰難止,未來幾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估計還是在5%上下,每年增加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就超過台灣的經濟規模。 一些基本教義派認為(或期待)貿易戰將把大陸經濟打垮,台灣經濟從此與大陸脫鉤。但這種事不會發生,因為大陸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出口占GDP比重不到2成,對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為2成,加上大型經濟體本身擁有的迴旋空間大,貿易戰雖有衝擊,但不會讓大陸經濟垮台。 反而萬一大陸經濟真垮台,對台灣經濟才真是災難,因為台灣經濟注定依賴大陸經濟。不僅台灣如此,亞洲周遭國家莫不如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早已經證實。上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曾提出「貿易引力模型」,基本上就是說兩國之間的貿易與兩國的經濟大小(以GDP規模與人口來衡量)成正比,而兩國之間的地理與文化距離則成反比關係。 大陸經濟規模全球第2,達13.6兆美元,每年進口量2.1兆美元,亦為全球第2,台灣與大陸一海之隔距離近,台灣經濟對大陸當然依賴高。其他亞洲國家,從南韓到東協10國,幾無例外以大陸為最大出口地,南韓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3成左右、日本為2成左右、澳洲超過3成,至於蒙古更是達85%。類似的情況其實也出現在北美,加拿大出口貨品76%到美國,墨西哥更高達85%,這就是經濟與貿易上必然的結果,企業甚至經濟體理性的選擇,必然是以出口到鄰近的大型經濟體為主。 雖然民進黨敲鑼打鼓喊要新南向、要降低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實際上則是依賴程度甚至高於馬政府後期。另一個鮮明的案例是,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從25%左右一路飆高到40%上下,是在扁政府任內、大陸經濟快速壯大之時。由此看出,民進黨想用政治力量降低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絕無成功的可能,務實之道就是好好處理兩岸關係,切勿讓負面的兩岸關係衝擊經濟。 蔡政府讓兩岸關係大幅倒退,未來將更全面倒向美國,不斷操弄香港反送中議題,民進黨如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將較過去幾年更差。過去3年多,除了縮減陸客觀光外,大陸對台灣的出口與投資並未特別為難,未來如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出口貿易、投資等都可能受影響。對岸若要讓我方出口「穿小鞋」,工具很多。 兩岸經濟規模大小相差20倍,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成,台灣享有超過800億美元的順差,若兩岸間發生類似貿易戰,不必懷疑,台灣經濟將立即陷入衰退,大陸所受影響則微乎其微。 蔡政府為了選舉,一直宣傳台灣經濟表現有多好,但實際情況絕非如蔡政府所言。今年台灣出口成長率為負值,民間投資仍低迷,全年2%多的成長率屬於低度成長。此外,民間實質薪資仍不如17年前,甚至今年倒閉工廠家數又較去年增加3成。坦白說,這種經濟表現哪稱得上優秀?如果明年再加上兩岸關係惡化的負面衝擊,未來幾年台灣經濟都不可能有好的表現。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2017.aug.23王大師論壇 根據審計部估算,勞退基金、軍公教退撫基金和國民年金國保基金再不調整,軍人退休保險部分將在2019年率先面臨破產、勞工為2027年、公務人員是2030年,即使是2008年才剛開辦的國民年金制度,也會在2046年面臨破產。 有鑑於此,至少在軍保這一塊,台灣的年金具迫切性改革的必要,但其他族群則沒那麼的急,就算是最弱勢的勞工,也要等到2027年才會面臨破產;此外,台灣的借貸成本十分低廉,10年期國債殖利率為0.69%,這一年來,已下滑80個基準點。 意味著台灣的舉債成本十分划算,外加零外債的驚人成就,台灣財政並不具立即性失衡的窘境。反觀全球基準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1.52%、南韓為1.39%、新加坡為1.79%,皆高於台灣一倍以上,台灣的財政狀況於全球堪稱模範生。 只要稍加調整年金結構,讓軍保能永續,台灣財政問題並不大;但困難的地方在於,與勞工60%所得替代率相比,即將破產的80~90%軍人所得替代率,又顯得過於高昂。人都是愛比較的,尤其軍公教屬性偏藍,勞工則中間偏綠,碰上網路酸民與PTT動員後,米蟲、權貴、甚至中國難民等字眼就滿天亂飛。 我想,要一位享有90%所得替代率的退休將官,犧牲8折的所得,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就因為必須背負難聽的罵名,以及無恥政客將國內經濟趨緩與勞資分配不均等矛盾,直接嫁禍給軍公教族群,這才吹皺一池春水,使得原本不難解決的狀況,硬搞的軍公教團體於9月3日走上街頭。 這也難怪,一個原本應該超然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居然請李安妮、馮光遠等親綠政客擔任委員;「青年代表」北學聯理事長何世昌則為自由時報記者,這群人的代表性自始有失公允。軍公教團體認為被邀請至鴻門宴中,像個待宰羔羊般,準備斬首示眾。 至於為何台灣勞工所得替代率如此之低,最根本的因素在於,台灣勞工的薪資被過份壓榨。近16年來台灣的實質GDP飛快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動;倘若薪資不增加,再高的所得替代率也枉然,但政府似乎故意不詳述這塊,狡猾的將勞資矛盾轉為軍公教與勞工間的嫌隙。 為何蔡政府不追蹤去年國會推動的加薪四法?不是資方有盈餘就「必須」為勞工加薪嗎?為何政府冒然取消證所稅、台股交易量有增加嗎?為何基本工資遲遲不升?為何說好的兩例變一例一休?為何台灣缺乏非國營事業的工會團體? 這些議題都比年金改革來得大,且對症下藥。台灣人口逐漸老化,解決年金的問題不會僅止於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因應,更非搞族群矛盾。台灣經濟成長逐漸趨緩,要不傷信賴保護原則,又能夠讓退休人員安度晚年,倘若財政收入無法供給額外收入,另一個方式就是增加人民購買力。 這就來到核心了!如何增加退休人員的購買力?一為上述的加薪、另一則為調配通縮環境,沒錯!就是物價下滑的意思。所謂的通縮,其實就等同增加民眾購買力,但這需要經濟結構的徹底重整,社會上一些既得利益者(尤以企業為主)必須有所取捨,讓同樣是一單位的退休勞工收入,能夠購買更多單位的商品與服務。 當然,民眾聽不到小英政府願意應對這問題,因為這才會動搖國本,與台灣廣大財團相比,還是軍公教比較好欺負、好妖魔化;畢竟,只有財團才會提供政治獻金。軍公教票數加起來,不過125萬張而已。勞工則約有1000多萬張,財團則握有幾十兆資產。 所以最好的選戰策略,就是向這幾十兆資產的財團靠攏,收取政治獻金,編一個「都是軍公教惹的禍」神話,將台灣所有的財政與經濟問題嫁禍給軍公教,騙握有1000多萬張票的勞工靠向自己,選後則忘的一乾二淨,兩例變一例;一旦財團股票有難時,就拿民眾的退休金撐大盤,增加風險係數。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