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吃燕麥、芹菜、黑豆、海帶這四樣東西清理血液垃圾最有用

現有回應

  • Lucien Lee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燕麥是血脂調節劑,能夠降血脂;芹菜是血壓控制劑,能夠降血壓;黑豆是血循環催化劑,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海帶則是血液凈化劑,有排毒淨化血液的作用。這四類食物平時可多吃,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出處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107/1030043/
    7 年前
    0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血液垃圾是百病禍首,如何清理?  血液是滋養身體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組織和器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液中也會出現一些“垃圾”,如果它們不能被及時“清理”,就會造成血液不清潔,變得黏稠,流通不順暢,從而影響健康。這時,不妨通過一些餐桌上的血管“清道夫”來輔助身體清理血液垃圾,為身體做個大掃除。   血糖穩定劑:普洱茶   普洱茶品性溫和,對脾胃刺激相對較小,含有茶多酚等多種有益健康的成分。研究發現,普洱茶具有顯著抑制糖尿病相關生物酶的作用,有助於穩定血糖。   推薦吃法:普洱茶建議在兩餐之間飲用。沖泡時要用100℃的沸水。喝普洱茶最好先洗一遍,因為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容易沉積塵埃,“洗茶”可達到“滌塵潤茶”的目的。   血脂調節劑:燕麥   燕麥中含有豐富的β葡聚糖和膳食纖維,可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對調節血脂有很好的作用。而且,燕麥能帶來較強的飽腹感,使人長時間不餓。   推薦吃法:建議選擇最“單純”的燕麥,即大片、整粒、不細碎,且不添加任何糖、奶精等成分的燕麥。可用其熬粥,再加些果仁,營養又美味。   血壓控制劑:芹菜   芹菜中含有豐富的鉀和芹菜素,它們都有利於控制血壓。美國心髒協會雜志《高血壓》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適當飲用芹菜汁確實有助於降血壓。   血循環催化劑:黑豆   黑豆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能清除體內自由基,降低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此外,花青素還有護眼的功效。   推薦吃法:花青素在酸性條件下更穩定,用醋泡有利於黑豆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泡制前需要先將黑豆炒熟,放涼後倒入陳醋使其沒過黑豆,但需要留出大約1/3的空間,以免黑豆膨脹溢出。蓋好蓋後浸泡,等黑豆完全膨脹後就可以吃了。黑豆還可以用來打豆漿或熬湯。   血液淨化劑:海帶   海帶不但是含碘較高的食物,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膠質,其中的膠質成分能結合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具有排毒、淨化血液的作用。   推薦吃法:可以直接將海帶泡發後,制成涼拌海帶絲。不過,由於海帶屬於涼性,建議身體較寒、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吃些海帶炖豆腐,經高溫加熱後,能中和海帶的涼性。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晚上常吃這10樣東西 居然能治這麼多病!一定要看美國紐約信息平台報導,醫學驗證:晚飯常吃以下10種食物,不僅清理腸毒,慢性病發生率還會降低60%!為自己、為家人好好看看! 1 晚上吃蘋果 1、減少脂肪: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肥胖人群在逐年上升,晚飯後吃蘋果,不僅不會胖,反而能減少體內脂肪。 2、抗擊疲勞:春天人容易疲勞,而晚上吃蘋果能有效補充身體微量元素,提高人體抗疲勞程度,預防春困的發生。 3、咽喉腫痛:春季細菌繁殖最旺盛的季節,容易引發咽喉發炎,蘋果加點鹽晚上吃能消炎敗火,快速消除咽喉發炎。 2 晚上喝酸奶 1、清理腸毒: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晚上吃的多,睡前喝一杯酸奶能減少腸道腐敗菌的繁殖,從而清理腸道內腸毒。 2、面部色斑:酸奶能抑製麵部黑色素,美白還不反彈。 3、預防流感:春季氣候多變容易引發流感,酸奶中的乳酸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能有效預防春季流感。 3 晚上喝紅酒 1、安神睡眠: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整個人沒有精神,睡前喝一點紅酒,不僅能幫助消化,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2、消除皺紋:紅酒能延緩皮膚皺紋的產生,延緩衰老。 3、提高記憶:紅酒能提高人體大腦記憶力和學習能力,晚上喝適量紅酒能讓大腦充分放鬆,為第二天提供充足的精力。 4 晚上吃獼猴桃 1、嘴唇乾裂:夏季乾燥,人體水分蒸發比較快,嘴唇容易乾裂,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能預防嘴唇乾裂出現。 2、防糖尿病:糖尿病是困擾很多人的一種慢性常見病,獼猴桃對防治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平時最好多吃點。 3、利尿消腫:有些朋友腎臟不好,容易出現浮腫,獼猴桃能消除腎臟炎症,晚飯後吃最佳。 5 晚上吃桂圓 1、春夏咳嗽:春夏氣候多變,是咳嗽哮喘的高發季節,晚上吃桂圓能很好的改善夜間咳嗽,一般連吃2-3次就能有所改善。 2、皮膚瘙癢:如果是皮炎濕疹癬引起的瘙癢,常吃桂圓可以緩解。 3、養血安胎:桂圓含鐵及維生素較多,能減輕宮縮及下垂感,對孕婦及胎兒的發育有利,具有安胎養血的作用。 6 晚上吃香蕉 1、體弱貧血:香蕉含豐富的蛋白質及鐵元素,補充營養的同時還能補血益氣,晚上食用有效改善體弱貧血的情況。 2、祛痘除印:常吃香蕉能改善痘痘肌膚。 3、清理肺毒:肺內垃圾長期不清理會引發呼吸疾病,晚上吃香蕉,有助于排出肺內垃圾。 7 晚上吃草莓 1、口舌生瘡:春夏季容易上火,引起口舌生瘡,晚上吃草莓能清熱解毒,對體內熱火有很好改善,口舌生瘡連續吃幾次就好。 2、改善皮膚過敏:常吃草莓能改善皮膚敏感度,能修復過敏肌膚。 8 晚上吃西紅柿 1、口苦口臭:口苦口臭會嚴重影響交際,讓人很尷尬,晚上吃西紅柿能疏通消化道,調節菌群,有效改善口苦口臭。 2、防黑眼圈:西紅柿能改善眼周皮膚,改善黑眼圈眼袋眼細紋。 3、抗擊輻射:現在用電腦手機的人越來越多,而輻射不經意間危害到我們的健康,常吃西紅柿能提高人體抗輻射能力。 9 晚上吃山楂 1、心血管病:春夏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病高發季節,山楂能降低人體血液膽固醇含量,增加血管壁彈性,防治心血管病。 2、經期不調:經期不調為女性帶來很多副作用,如腹痛,痛經,晚上吃山楂有個神奇的作用,可以調理女性月經不調。 10 晚上吃火龍果 1、敗火:上火會引發各種問題,晚上吃點火龍果不僅能降火降燥,還可以改善情緒。 2、老年痴獃:人上了年紀容易得老年痴獃,火龍果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素,能提高細胞活力,有效預防老年痴獃。 3、排重金屬:現在空氣質量較差,我們每天都會吸入一定的重金屬,火龍果能幫助人體及時排出重金屬,保護健康。 晚飯3大禁忌 忌高含脂量 晚上吃大量高油脂食物,會加重腸胃、肝膽負擔,引發內臟疾病。 忌高含鈣量 晚上吃大量高鈣食物,鈣質分解後堆積在腎臟和尿道中,容易引髮結石。 忌高含糖量 晚上吃的大量甜食,糖分轉化成大量脂肪,會引發肥胖及心血管病。 據統計:晚上急性病死亡率在80%以上,大部分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讓疏忽大意成為遺憾。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太難找了!華佗流傳千年350帖養生古藥方...只發三天!千萬收好了! 現在的人為了養生無所不用其極,特別是中老年人,常常讀了許多養生知識卻還是一頭霧水。以下是老祖宗們幾千年來總結的經驗,每一句都是精華。讀完你就會發現,養生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1、早喝鹽水如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 2、一日兩蘋果,毛病繞道過。 3、一日一棗,長生不老。 4、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5、鐵不冶煉不成鋼,人不養生不健康。 6、胡蘿蔔,小人參;經常吃,長精神。 7、西紅柿,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8、小小黃瓜是個寶,減肥美容少不了。 9、多吃芹菜不用問,降低血壓很管用。 10、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千金難買的養生古藥方,太齊全了! 小心收好! 11、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12、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參湯。 13、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14、蘿蔔出了地,郎中沒生意。 15、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16、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17、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 18、飯前喝湯,勝過藥方。 19、吃麵多喝湯,免得開藥方。 20、早喝鹽湯如參湯,晚喝鹽湯如砒霜。 21、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 22、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23、常吃素,好養肚。 24、寧可無肉,不可無豆。 25、吃米帶點糠,營養又健康。 26、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巧。 27、暴飲暴食會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28、吃得慌,咽得忙,傷了胃口害了腸。 29、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30、若要百病不生,常帶飢餓三分。 31、有淚盡情流,疾病自然愈。 32、丈夫有淚盡情彈,英雄流血也流淚。 33、先睡心,後睡眼。 34、藥補食補,不如心補。 35、飯養人,歌養心。 36、人有童心,一世年輕。 37、笑一笑,十年少。 38、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39、哭一哭,解千愁。 40、性格開朗,疾病躲藏。 41、涼水洗腳有損健康。 42、夏季多吃苦味有益健康。 43、多喝水能防腎結石。 44、夏季不宜光著上身睡覺。 45、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 46、冬季洗澡次數不宜多。 47、冬季不宜長期待在溫暖房間。 48、不宜長時間停留在冬季霧氣中。 49、冬天不宜把圍巾當口罩用。 50、冬天早晨不宜洗頭。 51、健身前熱身活動很重要。 52、運動損傷應"冷"處理。 53、步行適量能使大腦更年輕。 54、步行最有利於中老年人健康。 55、深呼吸不利老年健康。 56、老人晨練應先進食。 57、運動後應喝杯牛奶。 58、睡眠充足才有益健康。 59、情​​緒不暢會導致胃病。 60、手機貼膜會傷害眼睛。 61、員工不宜在辦公室吃午餐。 62、午睡有助於預防冠心病。 63、不宜用沸水煎中藥。 64、服中藥不宜加糖。 65、不能用95%的酒精消毒。 66、日照每天過三小時才算健康住宅。 67、破損瓷磚輻射較大。 68、臥室窗戶留縫有助於睡眠。 69、清晨不宜開窗通風。 70、熱水袋比電熱毯更益健康。 71、不宜用塑料袋保存果蔬。 72、筷子最好半年換一次。 73、牙齦出血要盡快更換牙刷。 74、正確刷牙比選擇牙膏重要。 75、起床不宜馬上疊被子。 76、曬被子不能拍打。 77、空腹不宜喝蜂蜜。 78、喝蜂蜜可解酒。 79、中醫講究早喝鹽水晚喝蜜。 80、素食為主更適合中國人。 81、海帶可預防高血壓。 82、涼水洗臉好處多。 83、刷牙宜用溫水。 84、洗腳宜用熱水。 85、腳寒容易感冒。 86、幹嚼食物可防止大腦老化。 87、上午曬太陽有利於冬季健康。 88、翹二郎腿會影響健康。 89、戴帽子不宜過緊。 90、常梳頭有益健康。 91、長時間微笑和利健康。 92、強忍淚水等於慢性自殺。 93、小便時咬緊牙齒有益健康。 94、打噴嚏時不能摀嘴。 95、早晨一杯水很重要。 96、白開水超過三天不能喝。 97、每天一杯咖啡好處多。 98、咖啡要趁熱喝才好。 99、酒後喝咖啡易發高血壓。 100、喝下午茶有益增強記憶。 101、綠茶有益防治肝炎肝癌。 102、胖大海泡茶不宜長期飲用。 103、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104、不應用保溫杯喝茶。 105、晚飯後兩小時飲用酸奶最佳。 106、不宜空腹喝酸奶。 107、喝完牛奶應喝口白開水。 108、常喝豆漿更健康。 109、豆漿不應與紅糖雞蛋同飲。 110、白酒不宜代替料酒做菜。 111、吃海鮮不宜喝啤酒。 112、魚刺卡喉不宜醋療。 113、膽固醇高者少吃魷魚。 114、海蜇皮能治高血壓。 115、食肉過多對身體有害。 116、骨折初期不宜喝骨頭湯。 117、燉雞湯不要先放鹽。 118、發燒時不宜食用雞蛋。 119、茶葉蛋不宜多吃。 120、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121、饅頭比米飯更益補鋅。 122、煮粥和燒菜不能放鹼。 123、粽子的營養全面。 124、飯菜不宜"趁熱吃"。 125、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補腎 126、多吃玉米好處多。 127、不宜吃開口的糖炒板粟。 128、多食核桃有益心臟。 129、花生具有抗衰老作用。 130、常吃花生可預防膽結石。 131、常吃生花生可治胃病。 132、醋泡花生可以軟化血管。 133、西瓜不宜長時間存放冰箱。 134、吃葡萄有利於護肝。 135、吃草莓有助於防止輻射。 136、甘蔗被稱為"補血果"。 137、蘋果營養全面。 138、蘋果可降血壓,降脂肪含量,保護前列腺,預防肺癌。 139、紅棗有增強肌體免疫力的作用。 140、山楂易致胃結石。 141、腎病不宜食楊桃。 142、香蕉是廉價減肥藥。 143、菠蘿可以護胃。 144、芒果保健作用大。 145、爛水果不爛部分也有毒。 146、水果不如蔬菜有營養。 147、木瓜可增加胃腸動力。 148、蘆薈能緩解亞健康。 149、胡蘿蔔有降血壓作用。 150、胡蘿蔔下酒會中毒。 151、蘿蔔白菜不應混吃。 152、人參和蘿蔔不能一起吃。 153、西蘭花營養價值高。 154、香椿渾身是藥是寶。 155、香椿需用開水燙。 156、多吃番茄可防曬傷。 157、泡髮乾長香菇最好使用溫水。 158、吃飯應先吃青菜後吃肉。 159、常吃大白菜好處多。 160、韭菜可補腎助陽。 161、茄子有益降低膽固醇。 162、洋蔥可保護血管。 163、做菜勾芡有助保護腸胃。 164、黃瓜,西紅柿不能一起吃。 165、豆芽一定要炒熟吃。 166、飯前不宜吃西紅柿。 167、山藥是冬季滋補佳品。 168、豆腐吃多對身體有害。 169、油炸臭豆腐不利健康。 170、紅薯葉是寶。 171、紅薯有了黑斑不能吃。 172、日常飲食應少吃胡椒。 173、多食味精影響視力。 174、多吃鹽會使血壓升高。 175、乾海帶長時間浸泡才能除砷。 176、海帶不是越"綠"越好。 177、黑木耳補鐵效果最好。 179、香油更適合中老年人吃。 180、腐竹在豆製品中營養價值最高。 181、枸杞能"強精壯體"。 182、當歸能增強腸胃吸收。 183、天麻燉雞不可取。 184、男人不宜趴著睡。 185、飯後吸煙危害更大。 186、孩子厭食多吃醋。 187、兒童常吃麵包好。 188、使用筷子能促進幼兒神經發育。 189、學生不宜補償式晚餐。 190、兒童不宜多用魚肝油。 191、果味維C不能讓兒童當糖吃。 192、早餐吃燕麥有助於記憶。 193、鼻子出血時不要抬頭。 194、兒童開燈睡覺患癌率增大。 195、打乒乓球可預防兒童近視。 196、兒童不可多吃山楂片。 197、兒童吃糖多了愛發脾氣。 198、兒童喜食甜食容易體弱。 199、幼兒不宜經常服用止咳糖漿。 200、遊戲對幼兒心理髮展很重要。 201、白天需要讓寶寶運動多一些。 202、幼兒服藥時要多喝水。 203、給孩子餵藥不能用牛奶。 204、彩色T卹更能抵擋陽光。 205、浴後不宜立刻化妝。 206、曬後不能用熱水洗臉。 208、束腰過緊可引發痔瘡。 209、吸煙也會傷胃。 300、不含尼古丁的香煙仍有害。 301、飲了空腹茶,疾病身上爬。 302、喝茶不洗杯,閻王把命催。 303、盡量少喝酒,病魔繞道走。 304、戒菸限酒,健康長久。 305、飯後一支煙,害處大無邊。 306、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307、甜言奪志,甜食壞齒。 308、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309、欲得長生,腸中常清。 310、多喝涼白開,健康自然來。 311、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312、心血氣不足,桂圓煨米粥。 313、蘿蔔小人參,常吃有精神。 314、常吃蘿蔔,不用醫生開藥方。 315、常吃蘿蔔常喝茶,不用醫生把藥拿。 316、吃蘿蔔,喝熱茶,郎中改行拿釘耙。 317、九月九,大夫抄著手,家家吃蘿蔔病從哪裡有? 318、蘿蔔抗癌,降福消災。 319、蘿蔔纓子不要錢,止瀉止痢賽黃連。 320、蘿蔔、乾薑、梨,治咳有效又便宜。 321、多吃芹菜不用問,降低血壓喊得應。 322、黃瓜鮮脆甜,常吃美容顏。 323、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324、多吃紫茄煮米飯,黃疸肝炎好得快。 325、多吃番茄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326、胡蘿蔔,小人參,常吃長精神。 327、紅蘿蔔,顯神通,降壓降脂有奇功。 328、韭根韭葉,散瘀活血。 329、鹽醋防毒消炎好 330、青龍白虎湯,喉病保安康。(俗謂橄欖是治喉病的“青龍”,蘿蔔是治喉病的“白虎”) 331、包飯用荷葉,清香又解熱。 332、鮮藕止血,熟藕補血。 333、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334、紅棗芹菜根,能降膽固醇。 335、紅棗黃芪湯,補血養氣好效方。 336、酸棗加白糖,安眠幫大忙。 337、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338、常把核桃吃​​,潤膚黑髮須。 339、早晨喝杯淡鹽湯,勝過醫生去洗腸。 340、一日不吃薑,身體不安康。 341、姜開胃,蒜敗毒,常吃蘿蔔壯筋骨。 342、冬天一碗薑糖湯,去風去寒賽仙方。 343、冬有生薑,不怕風霜。 344、一天吃點棗,氣壯身體好。 345、晨吃片姜,賽過人參鹿茸湯。 347、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348、平常綠豆芽,通便催奶下。 349、赤豆利臟腑,祛毒又滋補。 350、熱天一塊瓜,強如把藥抓。 千金難買的養生古藥方,太齊全了! 小心收好! 養生三字經,閒時念一念 氣血虛,吃荔枝 葡萄甜,補血源 要潤膚,櫻桃補 常吃棗,不顯老 燕麥湯,皮膚光 食蜂蜜,皮膚細 洋蔥好,防流腦 枇杷果,治咳嗽 銀耳燴,能清肺 椰子果,清肝火 吃苦瓜,胃火下 柿子霜,治舌瘡 吃芝麻,養頭髮 要安神,吃棗仁 吃山藥,益補脾 吃百合,益補肺 要健腦,吃核桃 吃蘋果,益補腎 清晨起,莫慌忙 伸伸懶腰再起床 溫開水,喝半杯 血脈通暢最寶貴 吃早餐,很重要 宜早更要營養好 午飯後,睡一覺 自我調節減疲勞 晚餐少,宜清淡 有利健康和睡眠 晚飯後,散散步 身心放鬆舒。 望您儲藏~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可疑訊息 最新查核 等你來答99+ 有 1 人想知道以下訊息的真實性 首次回報於 2018年9月2日 以同吃,但不宜吃多。吃了海鮮後是不能再喝牛奶的,因為牛奶中含得有維生素C,如果海鮮喝牛奶一起服用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有的還會出現拉肚子的現象。如果是吃的蝦就更不能服用牛奶了,這樣會導致砷中毒的,相當於是服用砒霜。所以在吃了海鮮後最好不要喝牛奶,可以喝溫開水。 # 保健秘訣、食品安全 近 31 日 瀏覽 611 次 詢問 0 次 611 次瀏覽 0 25 50 0 5 10 11/30 12/3 12/6 12/9 12/12 12/15 12/18 12/21 12/24 12/27 12/30 網友回報補充 因為⋯⋯吃海鮮不能喝牛奶嗎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Effie Fang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回應於 2018年9月3日|引用自 Effie Fang 查核回應 牛奶不含有維他命C。 砷可以分成「無機砷」和「有機砷」兩種,蝦子或其他甲殼類體內含的都是「無毒」的有機砷,而且吃下肚之後很快就會排出體外,對人體不會有影響。 無機砷則可分為沒有毒的「五價砷」以及有毒的「三價砷」,五價砷與純化的維生素C在化學作用的催化下,或有有可能轉化成有毒的三價砷,但誠如前面所說,蝦或其他甲殼類生物體內所含的是沒毒的有機砷,所以這個論點基本上就是不成立的,「蝦子+維他命C=砒霜?」、「吃蝦配柳橙汁會中毒?」或是吃檸檬蝦會中毒的說法當然也是唬爛的。(閱讀全文 ▼) 資料佐證 謠言破解網站蘭姆酒吐司 老掉牙的謠言!「 蝦子+維他命C=砒霜 ?」這謠言都多久了~怎麼還有人信? http://bit.ly/2wChIkp 老掉牙的謠言!「 蝦子+維他命C=砒霜 ?」吃蝦配柳橙汁會中毒 謠言這樣說:有時候,有些謠言實在是太老,或是已經一堆媒體、專家破解過的,蘭姆酒吐司都很懶得再查,反正估狗一下答案就出來了,查了也做不了獨家,幹麻要查!你們說是吧(誤)~但可能蘭姆酒吐司越來越是大家的依靠(非常敢講),即便已經流傳了千百年的謠言,也已經被破解過千百次,還是會有人來問,所以蘭姆酒吐司今天決定來破解一則根本月經文來著的老謠言,「蝦子+維他命C=砒霜?」破解關鍵點:蝦子+維他命C=砒霜?這 http://bit.ly/2wChIkp 分享 以上內容由「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相似可疑訊息 太難找了!華佗流傳千年350帖養生古藥方...只發三天!千萬收好了! 現在的人為了養生無所不用其極,特別是中老年人,常常讀了許多養生知識卻還是一頭霧水。以下是老祖宗們幾千年來總結的經驗,每一句都是精華。讀完你就會發現,養生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1、早喝鹽水如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 2、一日兩蘋果,毛病繞道過。 3、一日一棗,長生不老。 4、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5、鐵不冶煉不成鋼,人不養生不健康。 6、胡蘿蔔,小人參;經常吃,長精神。 7、西紅柿,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8、小小黃瓜是個寶,減肥美容少不了。 9、多吃芹菜不用問,降低血壓很管用。 10、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千金難買的養生古藥方,太齊全了! 小心收好! 11、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12、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參湯。 13、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14、蘿蔔出了地,郎中沒生意。 15、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16、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17、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 18、飯前喝湯,勝過藥方。 19、吃麵多喝湯,免得開藥方。 20、早喝鹽湯如參湯,晚喝鹽湯如砒霜。 21、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 22、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23、常吃素,好養肚。 24、寧可無肉,不可無豆。 25、吃米帶點糠,營養又健康。 26、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巧。 27、暴飲暴食會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28、吃得慌,咽得忙,傷了胃口害了腸。 29、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30、若要百病不生,常帶飢餓三分。 31、有淚盡情流,疾病自然愈。 32、丈夫有淚盡情彈,英雄流血也流淚。 33、先睡心,後睡眼。 34、藥補食補,不如心補。 35、飯養人,歌養心。 36、人有童心,一世年輕。 37、笑一笑,十年少。 38、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39、哭一哭,解千愁。 40、性格開朗,疾病躲藏。 41、涼水洗腳有損健康。 42、夏季多吃苦味有益健康。 43、多喝水能防腎結石。 44、夏季不宜光著上身睡覺。 45、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 46、冬季洗澡次數不宜多。 47、冬季不宜長期待在溫暖房間。 48、不宜長時間停留在冬季霧氣中。 49、冬天不宜把圍巾當口罩用。 50、冬天早晨不宜洗頭。 51、健身前熱身活動很重要。 52、運動損傷應"冷"處理。 53、步行適量能使大腦更年輕。 54、步行最有利於中老年人健康。 55、深呼吸不利老年健康。 56、老人晨練應先進食。 57、運動後應喝杯牛奶。 58、睡眠充足才有益健康。 59、情​​緒不暢會導致胃病。 60、手機貼膜會傷害眼睛。 61、員工不宜在辦公室吃午餐。 62、午睡有助於預防冠心病。 63、不宜用沸水煎中藥。 64、服中藥不宜加糖。 65、不能用95%的酒精消毒。 66、日照每天過三小時才算健康住宅。 67、破損瓷磚輻射較大。 68、臥室窗戶留縫有助於睡眠。 69、清晨不宜開窗通風。 70、熱水袋比電熱毯更益健康。 71、不宜用塑料袋保存果蔬。 72、筷子最好半年換一次。 73、牙齦出血要盡快更換牙刷。 74、正確刷牙比選擇牙膏重要。 75、起床不宜馬上疊被子。 76、曬被子不能拍打。 77、空腹不宜喝蜂蜜。 78、喝蜂蜜可解酒。 79、中醫講究早喝鹽水晚喝蜜。 80、素食為主更適合中國人。 81、海帶可預防高血壓。 82、涼水洗臉好處多。 83、刷牙宜用溫水。 84、洗腳宜用熱水。 85、腳寒容易感冒。 86、幹嚼食物可防止大腦老化。 87、上午曬太陽有利於冬季健康。 88、翹二郎腿會影響健康。 89、戴帽子不宜過緊。 90、常梳頭有益健康。 91、長時間微笑和利健康。 92、強忍淚水等於慢性自殺。 93、小便時咬緊牙齒有益健康。 94、打噴嚏時不能摀嘴。 95、早晨一杯水很重要。 96、白開水超過三天不能喝。 97、每天一杯咖啡好處多。 98、咖啡要趁熱喝才好。 99、酒後喝咖啡易發高血壓。 100、喝下午茶有益增強記憶。 101、綠茶有益防治肝炎肝癌。 102、胖大海泡茶不宜長期飲用。 103、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104、不應用保溫杯喝茶。 105、晚飯後兩小時飲用酸奶最佳。 106、不宜空腹喝酸奶。 107、喝完牛奶應喝口白開水。 108、常喝豆漿更健康。 109、豆漿不應與紅糖雞蛋同飲。 110、白酒不宜代替料酒做菜。 111、吃海鮮不宜喝啤酒。 112、魚刺卡喉不宜醋療。 113、膽固醇高者少吃魷魚。 114、海蜇皮能治高血壓。 115、食肉過多對身體有害。 116、骨折初期不宜喝骨頭湯。 117、燉雞湯不要先放鹽。 118、發燒時不宜食用雞蛋。 119、茶葉蛋不宜多吃。 120、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121、饅頭比米飯更益補鋅。 122、煮粥和燒菜不能放鹼。 123、粽子的營養全面。 124、飯菜不宜"趁熱吃"。 125、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補腎 126、多吃玉米好處多。 127、不宜吃開口的糖炒板粟。 128、多食核桃有益心臟。 129、花生具有抗衰老作用。 130、常吃花生可預防膽結石。 131、常吃生花生可治胃病。 132、醋泡花生可以軟化血管。 133、西瓜不宜長時間存放冰箱。 134、吃葡萄有利於護肝。 135、吃草莓有助於防止輻射。 136、甘蔗被稱為"補血果"。 137、蘋果營養全面。 138、蘋果可降血壓,降脂肪含量,保護前列腺,預防肺癌。 139、紅棗有增強肌體免疫力的作用。 140、山楂易致胃結石。 141、腎病不宜食楊桃。 142、香蕉是廉價減肥藥。 143、菠蘿可以護胃。 144、芒果保健作用大。 145、爛水果不爛部分也有毒。 146、水果不如蔬菜有營養。 147、木瓜可增加胃腸動力。 148、蘆薈能緩解亞健康。 149、胡蘿蔔有降血壓作用。 150、胡蘿蔔下酒會中毒。 151、蘿蔔白菜不應混吃。 152、人參和蘿蔔不能一起吃。 153、西蘭花營養價值高。 154、香椿渾身是藥是寶。 155、香椿需用開水燙。 156、多吃番茄可防曬傷。 157、泡髮乾長香菇最好使用溫水。 158、吃飯應先吃青菜後吃肉。 159、常吃大白菜好處多。 160、韭菜可補腎助陽。 161、茄子有益降低膽固醇。 162、洋蔥可保護血管。 163、做菜勾芡有助保護腸胃。 164、黃瓜,西紅柿不能一起吃。 165、豆芽一定要炒熟吃。 166、飯前不宜吃西紅柿。 167、山藥是冬季滋補佳品。 168、豆腐吃多對身體有害。 169、油炸臭豆腐不利健康。 170、紅薯葉是寶。 171、紅薯有了黑斑不能吃。 172、日常飲食應少吃胡椒。 173、多食味精影響視力。 174、多吃鹽會使血壓升高。 175、乾海帶長時間浸泡才能除砷。 176、海帶不是越"綠"越好。 177、黑木耳補鐵效果最好。 179、香油更適合中老年人吃。 180、腐竹在豆製品中營養價值最高。 181、枸杞能"強精壯體"。 182、當歸能增強腸胃吸收。 183、天麻燉雞不可取。 184、男人不宜趴著睡。 185、飯後吸煙危害更大。 186、孩子厭食多吃醋。 187、兒童常吃麵包好。 188、使用筷子能促進幼兒神經發育。 189、學生不宜補償式晚餐。 190、兒童不宜多用魚肝油。 191、果味維C不能讓兒童當糖吃。 192、早餐吃燕麥有助於記憶。 193、鼻子出血時不要抬頭。 194、兒童開燈睡覺患癌率增大。 195、打乒乓球可預防兒童近視。 196、兒童不可多吃山楂片。 197、兒童吃糖多了愛發脾氣。 198、兒童喜食甜食容易體弱。 199、幼兒不宜經常服用止咳糖漿。 200、遊戲對幼兒心理髮展很重要。 201、白天需要讓寶寶運動多一些。 202、幼兒服藥時要多喝水。 203、給孩子餵藥不能用牛奶。 204、彩色T卹更能抵擋陽光。 205、浴後不宜立刻化妝。 206、曬後不能用熱水洗臉。 208、束腰過緊可引發痔瘡。 209、吸煙也會傷胃。 300、不含尼古丁的香煙仍有害。 301、飲了空腹茶,疾病身上爬。 302、喝茶不洗杯,閻王把命催。 303、盡量少喝酒,病魔繞道走。 304、戒菸限酒,健康長久。 305、飯後一支煙,害處大無邊。 306、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307、甜言奪志,甜食壞齒。 308、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309、欲得長生,腸中常清。 310、多喝涼白開,健康自然來。 311、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312、心血氣不足,桂圓煨米粥。 313、蘿蔔小人參,常吃有精神。 314、常吃蘿蔔,不用醫生開藥方。 315、常吃蘿蔔常喝茶,不用醫生把藥拿。 316、吃蘿蔔,喝熱茶,郎中改行拿釘耙。 317、九月九,大夫抄著手,家家吃蘿蔔病從哪裡有? 318、蘿蔔抗癌,降福消災。 319、蘿蔔纓子不要錢,止瀉止痢賽黃連。 320、蘿蔔、乾薑、梨,治咳有效又便宜。 321、多吃芹菜不用問,降低血壓喊得應。 322、黃瓜鮮脆甜,常吃美容顏。 323、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324、多吃紫茄煮米飯,黃疸肝炎好得快。 325、多吃番茄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326、胡蘿蔔,小人參,常吃長精神。 327、紅蘿蔔,顯神通,降壓降脂有奇功。 328、韭根韭葉,散瘀活血。 329、鹽醋防毒消炎好 330、青龍白虎湯,喉病保安康。(俗謂橄欖是治喉病的“青龍”,蘿蔔是治喉病的“白虎”) 331、包飯用荷葉,清香又解熱。 332、鮮藕止血,熟藕補血。 333、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334、紅棗芹菜根,能降膽固醇。 335、紅棗黃芪湯,補血養氣好效方。 336、酸棗加白糖,安眠幫大忙。 337、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338、常把核桃吃​​,潤膚黑髮須。 339、早晨喝杯淡鹽湯,勝過醫生去洗腸。 340、一日不吃薑,身體不安康。 341、姜開胃,蒜敗毒,常吃蘿蔔壯筋骨。 342、冬天一碗薑糖湯,去風去寒賽仙方。 343、冬有生薑,不怕風霜。 344、一天吃點棗,氣壯身體好。 345、晨吃片姜,賽過人參鹿茸湯。 347、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348、平常綠豆芽,通便催奶下。 349、赤豆利臟腑,祛毒又滋補。 350、熱天一塊瓜,強如把藥抓。 千金難買的養生古藥方,太齊全了! 小心收好! 養生三字經,閒時念一念 氣血虛,吃荔枝 葡萄甜,補血源 要潤膚,櫻桃補 常吃棗,不顯老 燕麥湯,皮膚光 食蜂蜜,皮膚細 洋蔥好,防流腦 枇杷果,治咳嗽 銀耳燴,能清肺 椰子果,清肝火 吃苦瓜,胃火下 柿子霜,治舌瘡 吃芝麻,養頭髮 要安神,吃棗仁 吃山藥,益補脾 吃百合,益補肺 要健腦,吃核桃 吃蘋果,益補腎 清晨起,莫慌忙 伸伸懶腰再起床 溫開水,喝半杯 血脈通暢最寶貴 吃早餐,很重要 宜早更要營養好 午飯後,睡一覺 自我調節減疲勞 晚餐少,宜清淡 有利健康和睡眠 晚飯後,散散步 身心放鬆舒。 望您儲藏~ 被回報 1 次|1 份回應|2019年9月17日 加 LINE 查謠言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以下是張凱銘醫師 2021年5月14日的(經驗分享)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84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