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3 個月前
最近天氣非常的炎熱
但是我們的傳染病就在夏季有進入了一個高峰
從6月呼吸道融合病毒
一直到現在流感新冠他卻非常的興盛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美國心臟協會
於芝加哥3月的時候所發表的一篇研究
當我們UTCI熱氣候指數上升5度
也就相當於說攝氏上升個兩三度
那是在一個比較高濕度的環境
像臺灣這樣子
那可能呢你的B細胞會降低6.8%
這個是相當於說
我們對於病毒的那種適應能力
那反而下降了
那並且呢在其他的免疫反應裡面
其實全部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這個並不是免疫力變好
而是說我們對於感染之後呢
症狀會相對的更加的嚴重
那所以就是說在比較炎熱的環境之下
如果說沒辦法調節我們的體溫
在一個比較舒適的26度
到28度的一個環境之下
那很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免疫力會變弱
這也可能是
為什麼在未來全球氣候變遷之下
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傳染病的分布
所以大家要小心
以後傳染病可能會越來越不安排你出牌
維生物適應環境溫度的步調
會遠比人類都還要來的快
所以說在未來呢
我們的居住設施都要能夠
調節室溫在我們的舒適範圍
那對於我們的健康影響是相當的大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在氣候變遷
我們要
那想辦法就是來減少環境的破壞
重點就在這裡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醫生提醒 給大家明白一下,打了疫苗要用多久的時間來恢復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力。 正確的答案是從第一針到第二針。 我們的身體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來配合疫苗,一個半月過後,我們的身體才會逐漸快速的產生高免疫和100倍 至 200倍的抗體。 所以打好疫苗的朋友,請你在一個半月裡,不要走出家門溜達,因為打了疫苗的第一天開始到一個半月,你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注射了兩劑疫苗的人士,敬請注意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人們還是會感染新冠病毒。 ▪️第二劑必須在第一劑疫苗注射後的21/28天注射。 ▪️第一劑疫苗進入人體後會立即開始形成抗體。 ▪️當我們體內形成抗體時,我們的免疫力是會大大的降低。 ▪️同樣的情況在21/28天後當我們注射了第二劑的疫苗後,我們的免疫力會降得更低。 ▪️在第二次注射後的14天,當抗體在我們體內完全形成了時,我們的免疫力才會開始自然迅速增長。 ▪️這一個半月的注射疫苗過程中,由於我們體內的免疫力降低,新冠病毒進入我們體內的機會就變成非常的高。意思是說在這段時間裏,一旦在外接觸到新冠病毒,我們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感染病毒。 ▪️所以在這注射疫苗一個半月內出外,離開家門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行爲。 ▪️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我們還是有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下一個受害者。 ▪️一個半月後,體內的免疫力增加了從一百到兩百倍,之後我們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就會大大的減低,尤其是對於高風險的年長者。 ▪️這就是為什麼從首次注射開始的一個半月內,我們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安全。 ▪️確保出門戴口罩。 ▪️沒有必要的話就留守在家,千萬不要出門。 這是醫生解説,注射疫苗後首二個月免疫力會更低 要注意! 別出門 !請一定要留守在家!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芬蘭綠黨議員 :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時事.9月1日 13:49 本篇社論由芬蘭綠黨國會議員兼氣候變遷專家 Atte Harjanne,以及綠黨黨員兼核能研究員 Ville Tulkki 撰寫,並於 2019 年 8 月 23 日發表於芬蘭最大報社 Helsingin Sanomat。因本文對於氣候變遷及能源發展至關重要,希望對於台灣未來氣候之路帶來正面影響,本人於此將資訊提供給各位。 煩請各位積極轉載分享,謝謝! 中文翻譯: ⚠️芬蘭綠黨議員: 為氣候必須捍衛核能⚠️ 在歐盟,芬蘭可成為核電與再生能源並行使用的國家案例。 芬蘭有意在其擔任輪值主席期間,強化歐盟在全球氣候領袖的地位。在氣候與能源政策辯論時,降低排放量及永續發展時常與增加再生能源畫上等號。的確,增加再生能源也是歐盟氣候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然而,核能時常因對於再生能源的強調而遭到忽視。核能在這樣的討論往往遭到置之不理。 當今,核能為歐洲最主要的低排放電力來源。根據 2018 年歐盟執委會報告指出,核能在 2050 將維持相同水平。 維持與現今相同水平的核能發電,將需要針對現有及建造新核電廠進行大量投資。然而,在執委會的願景中,核能項目部分並無提及任何措施,僅被略微帶過。這將對歐盟的長期氣候策略帶來變化,而其中要素將於芬蘭擔任輪值主席期間明確訂定。 各項研究顯示,為達成巴黎協議所定目標,除非碳可被補回並存放作為能源用途,否則化石燃料的使用將不得再提升。然而,化石燃料的投資依舊繼續。 目前有許多針對 100% 再生能源經濟體的模型與模擬,而大多都基於對儲能充滿理想的假設。然而,儲能與電力系統控制帶來的挑戰,將因再生能源往 100% 邁進而快速增加。若在這樣的調配裡加入核能,系統將無需大量儲備與過量閒置能源以滿足調度需求。 生質能源的使用已快速衝擊了生態系統域界以及對碳匯的需求。若我們選擇使用燃氣來平衡發電量不均勻的風與太陽能,將導致無法足夠並快速地降低排放量。 儘管風能、太陽能與地熱能是很好的低碳排發電,再生能源於總發電量佔比並非減緩氣候變遷的要素。更有效的方案,應以著重於降低排放量為佳。 核能發電可以從目前水平再往上提升。核能是一種在多元能源配比中的可靠發電方式,而核能用於發熱也正在發展當中。 在核廢料方面,其可以被安全存放,且與核能電廠所提供的發電量及其他能源造成的環境衝擊相比低了許多。 儘管核廠提早除役以及杯葛建造新廠等舉措抵觸了巴黎協議訂定的目標,核能在許多歐洲國家依舊不斷地被浪費。 當前,歐盟正致力於制定永續融資標準,以將投資導向著重於減排。然而,這些標準並未將核能列為永續發展方案。不論從健康,排放或保護生態多樣性等方面來看,這樣的政策是相當令人感到擔憂的。 核電在芬蘭獲得了廣大的支持,且我們對於新小型反應爐也有更多的興趣。芬蘭在核能與核安的專業也在國際間受到重視。 與此同時,芬蘭也針對發展風能、電池技術及儲熱方面進行投資。芬蘭可成為優先制定能源政策,同時允許不同發電方式間衝突的國家案例。 芬蘭也將在追求結合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氣候與能源政策上有著好的發展。在追求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將核電排除在討論核心外絕對是不負責任的。在面對氣候危機時,你我無權擁有任何偏好及選擇。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大家明白一下,打了疫苗要用多久的時間來恢復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力.... 正確的答案是從第一針到第二針. 我們的身體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來配合疫苗,一個半月過後,我們的身體才會逐漸快速的產生高免疫和100倍 至 200倍的抗體。 所以打好疫苗的朋友,請你在一個半月裡,不要走出家門溜達,因為打了疫苗的第一天開始到一個半月,你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注射了两剂疫苗的人士,敬请注意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人們還是會感染新冠病毒。 ▪️第二劑必須在第一劑疫苗注射後的21/28天注射。 ▪️第一劑疫苗進入人體後會立即開始形成抗體。 ▪️當我們體內形成抗體時,我們的免疫力是會大大的降低。 ▪️同樣的情況在21/28天後當我們注射了第二劑的疫苗後,我們的免疫力會降得更低。 ▪️在第二次注射後的14天,當抗體在我們體內完全形成了時,我們的免疫力才會開始自然迅速增長。 ▪️這一個半月的注射疫苗過程中,由於我們體內的免疫力降低,新冠病毒進入我們體內的機會就變成非常的高。意思[c]是說在這段時間裏,一旦在外接觸到新冠病毒,我們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感染病毒。 ▪️所以在這注射疫苗一個半月內出外,離開家門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行爲。 ▪️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我們還是有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下一個受害者。 ▪️一個半月後,體內的免疫力增加了從一百到兩百倍,之後我們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就會大大的減低,尤其是對于高風險的年長者。 ▪️這就是為什麼從首次注射開始的一個半月內,我們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安全。 ▪️確保出門戴口罩。 ▪️沒有必要的話就留守在家,千萬不要出門。 这是医生解説,注射疫苗后首二个月免疫力会更低 要注意! 别出门 !请一定要留守在家!🙏🙏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戴慶勝女士(退休護理長)告訴你:假如要打二次AZ疫苗.要用多久時間才能恢恢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力.... 正確的答案是從第一針到第二針. 我們的身體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來配合疫苗,一個半月過後.我們的身體才會逐漸快速的產生高免疫和100倍至 200倍的抗體。 所以打好疫苗的朋友.請你在一個半月裡.不要走出家門溜達.因為打了疫苗的第一天開始到一個半月.你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注射了两剂疫苗的人士.敬请注意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人們還是會感染新冠病毒。第二劑必須在第一劑疫苗注射後的21/28天注射。 ▪️第一劑疫苗進入人體後會立即開始形成抗體。 ▪️當我們體內形成抗體時.我們的免疫力是會大大的降低。 ▪️同樣的情況在21/28天後當我們注射了第二劑的疫苗後.我們的免疫力會降得更低。 ▪️在第二次注射後的14天.當抗體在我們體內完全形成了時.我們的免疫力才會自然迅速增長。 ▪️這一個半月的注射疫苗過程中.由於我們體內的免疫力降低.新冠病毒進入我們體內的機會就變成非常的高。意思是說在這段時間裏.一旦在外接觸到新冠病毒.我們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感染病毒。 ▪️所以在這注射疫苗一個半月內出外.離開家門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行爲。 ▪️即使注射了兩劑疫苗.我們還是有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下一個受害者。 ▪️一個半月後.體內的免疫力增加了從一百到兩百倍.之後我們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就會大大的減低.尤其是對于高風險的年長者。 ▪️這就是為什麼從首次注射開始的一個半月內,我們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安全。 ▪️確保出門戴口罩。 ▪️沒有必要的話就留守在家.千萬不要出門。 这是医生解説.注射疫苗后首二个月免疫力会更低 要注意!别出门!请一定要留守在家!🙏🙏
    10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不過,這讀理學教授張明威要提醒大家, 其實這噴灑式的霧化劑噴出的酒精顆粒, 它的粒子大約只有5到10微米, 體積不同,非常容易懸浮在空中, 大大增加霧吸入肺部的風險。 如果你吸入了過量的酒精,可能導致肺部纖維化, 甚至像是有肝臟的疾病等等。 因此要提醒您,食用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從頭到腳,仔細用酒精噴灑霧化劑消毒, 疫情期間不少民眾都利用這種機器消毒。 但醫師提醒若使用過量孔導致肺部纖維化, 還可能引發肝臟疾病、癌症,甚至退化性神經疾病或胰臟炎。 粒徑比較小,所以它也比較容易的會跑到我們的肺部深處。 那當然就很容易累積,特別是老年人也好, 小朋友也好,其實都會傷害蠻大的。 專家分析,一般手壓噴瓶噴出來的粒徑是50到100微米,顆粒比較大。 但噴灑式霧化劑噴出來的酒精粒徑約是5到10微米, 由於體積不同,小於10微米以下的液態粒子較容易懸浮於空氣中。 雖然殺菌效果較好,但在密閉空間中使用這種霧化劑會大大增加霧吸風險。 那如果你還持續吸入呢,可能這個發炎反應就會變成一個肺炎。 那肺炎呢甚至再來下一步,持續就變成纖維化。 第一個一定要避免說我們會接觸到它,然後讓它直接進到我們身體裡面。 戴這個比較高密度的這種N95的口罩,盡量不要讓它過度的吸入。 專家建議最好全程佩戴口罩在空曠空間、空氣流通的場所才能安全使用。 若一定要在密閉空間使用,也不要停留太久。 民眾在挑選防疫用品時,也不能只看功效,更要看環境條件是否適合。 記者謝鴻儒、陳佳倫,台北採訪報導。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免疫學家 #陳妃博士 因為武漢疫情影響無法如期舉行健康講座 貼心的與我們用skype做海外的連線 特地傳達給我們正確的防疫知識 多多了解,就不恐慌~😊 🌿🌿🌿武漢肺炎🌿🌿🌿 🔺傳播方式: 與流感傳播的方式是一樣的 打噴嚏或咳嗽的飛沫或鼻涕 旁人站在旁邊大約1英尺,就會呼吸進去了 冠狀病毒尚未證實可以一直長期的飄散在空氣中 一般人在沒有近距離接觸病人的情況下,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手」 🔺病毒在手上就會被傳染嗎? 病毒只喜歡活的細胞,而我們的皮膚上有角蛋白,是死的細胞,因此病毒在手上是不會感染的 但如果手又去碰臉,就會增加感染風險 病毒就會藉由傷口或黏膜進入了 🔺醫用口罩可以預防嗎? 醫用口罩是無法過濾掉「病毒」的 N95才可過濾病毒 因為醫用口罩是有縫隙的 但可以阻止患病者的飛沫噴發的「距離」 🔺穿雨衣、手套可以預防? 沒辦法的,因為雨衣是有縫隙的 而病毒本來就不會入侵手部 🔺每天都要洗衣服消毒嗎? 冠狀病毒在衣服上最多只能存活幾小時(甚至幾分鐘) 把衣服掛著一晚,病毒就死亡了 在太陽光線曬,病毒受不了太陽光的紫外線,幾分鐘就會死亡 🔺吃火鍋傳染到武漢肺炎? 不是因為火鍋而感染的 因火鍋溫度很高,病毒是不能存活的 是在吃火鍋時,我們碰到患病者的飛沫 或患者的飛沫噴到其他食物上,才受到感染的 🔺免疫系統強的人,患病症狀越嚴重? 是錯的! 免疫系統強的人,會直接把病菌消滅掉, 免疫系統低的人,因為無法消滅掉病菌,雙方僵持不下,所以才反覆發燒 🔺誰容易受到感染? 每年新的病毒出現,它會侵入 #免疫低的人 免疫高的人是有可能能夠抵抗的,或症狀小 🔺酒精、肥皂水哪個比較好? 如果是「乾燥」的飛沫,酒精是可以快速消滅的 但如果有「一坨濕的」鼻涕,就要等幾分鐘內才可以把病毒殺死,此時洗手是最好的,幾秒便可消滅病毒 🔺開學後,小孩的感染率會增加? 當然會 但得到 #流感 的可能性更高 因此平時要注意多洗手並提升 #免疫系統 🔰如何對抗此次武漢病毒? 🍀勤洗手(尤其飯前) 🍀盡量避免摸臉(眼口鼻) 🍀增強免疫系統 (正常作息、適當運動、穩定情緒、正確營養) #武漢肺炎 #營養免疫學 #陳昭妃博士
    4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新知分享參考:Notes from a call with Edward Ryan MD,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國際傳染病主任愛德華•瑞恩電話訪談記錄。 1 Close to 100% of the positive cases in MA are Omicron. Delta is almost completely gone from New England. 麻薩諸塞州的檢測陽性病例中近100%為Omicron。Delta疫情在新英格蘭地區幾近消失。 2 This surge will peak sometime between 1/10 and 1/21 and then begin a quick downhill journey of two to four weeks. 這一波(疫情)將於1月10日-1月21日之間達到峰值,然後開始約2-4個星期的快速下行減弱期。 3 We will end up with a 20-50% positivity rate. 總體檢測陽性率將為20%-50%。 4 February will be clean up mode, March will begin to return to "normal". 從二月份開始進入清除期,三月份人們的生活將開始恢復「正常」。 5 Omicron lives in your nose and upper respiratory area which is what makes it so contagious. It isn't able to bond with your lungs like the other variants. Omicron主要感染的是人們的鼻腔和上呼吸道,這也是其容易傳播的原因。它不像其他變異病毒那樣侵襲肺部。 6 The increased hospitalizations should be taken with a grain of salt as most of them are secondary admissions (i.e. people coming in for surgery, broken bones, etc. who are tested for COVID) . 對於擴大住院治療的做法應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大多數新冠住院病例是繼發性的留院(如病人是來做骨折手術的而被發現新冠)。 7 We won't need a booster for omicron because they wouldn't be able to develop one before it's completely gone and we're all going to get it which will give us the immunity we need to get through it. 我們不需要專門針對Omicron的加強針,因為這樣的加強針不太可能在該病毒完全消失之前開發出來,我們大家都將會感染到該病毒,而感染此病毒後將使我們產生所需要的免疫來抵抗它。 8 COVID will join the 4 other coronaviruses we deal with that cause the common cold,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RSV, etc. It will become a pediatric disease mainly affecting young children with no immunity. 引發本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將加入我們已經面對的常引起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其他4種新冠病毒。它將成為一種兒科疾病,主要影響缺乏免疫力的年輕兒童。 9 40% of those infected will be asymptomatic。 40%的感染者為無症狀。 10 Rapid tests are 50-80% sensitive to those with symptoms, only 30-60% sensitive to those without symptoms. 快速檢測對於有症狀病人的敏感率為50%-80%,對於無症狀的患者的敏感率為30%-60%。 11 Contact tracing is worthless because we're all going to get it and there's no way we could keep up with it. 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都將被感染而不可能追蹤每一病例。 12 We are fighting the last war with COVID and should be pivoting back to normal life, but society isn't quite ready for it yet. 我們在對新冠病毒進行回歸正常生活前的最後一戰,而社會似乎還未對此做好準備。 13 There is no need to stay home from work or to be a hermit unless you're immunocompromised or 85 or older, but he does recommend staying away from large gatherings for the next six weeks. 我們不需要呆在家裡不上班或過隱居的生活,除非你是免疫功能不全或年齡在85歲以上者,但建議在未來的六周內遠離大型群聚活動。 14 Spring/Summer will be really nice! 春夏二季將是美好的。 Overall a great presentation. Lot of good news.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報告,很多好消息。
    6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說到油炸食物,無非就會想到肥胖、不健康甚至影響環境。但最近卻有研究報告指出,油炸食物可以對地球產生降溫的效果,使全球暖化的速度變慢。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物理和大氣化學助教佛朗(Christian Pfrang)即表示,「烹飪油脂可能對大氣中水滴的水份造成重大影響。」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雷丁大學、布裏斯托爾大學和巴斯大學的化學家們發現,空氣中有10%的微粒分子是烹飪油脂造成的,油炸食物對雲的形成和多雨天氣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佛朗還表示,「這樣的研究並不是表示一個健康的飲食者會影響氣候,但目前看來,脂肪對雲的形成是有促進作用的。」 科學家還發現,水滴中的分子會自行排列成像海棉一樣的水晶結構,就如一塊會吸水的海棉,這種結構能助於這種分子在大氣中維持更長久的時間,增加雲形成的能力。 目前科學家只有在實驗室中進行過實驗,但還未在自然環境下試驗,他們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看看有怎麼樣的反應。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生物物理學家和材料學助理教授誇爾斯(Adam Squires)指出,「這種複雜結構就如同類似油酸分子組成的。這種結構可大幅影響這樣的混合物是透明還是不透明的,抑或是固態和液態的。」 誇爾斯還表示,「這種事情正有可能在我們的頭頂上運作,這真的讓人超級興奮!也為我們的烹飪方式及油炸脂肪如何影響身邊環境提出了挑戰。」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助理總監查米(Ralph Chami)、研究分析師歐圖森(Sena Oztosun)、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寇席馬諾(Thomas Cosimano)和杜克大學經濟學實務教授富倫坎普(Connel Fullenkamp)等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撰文指出,緩解氣候危機有天然神器:鯨魚。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以下為文章內容節譯: 就拯救地球的能力而言,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 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 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Roman et al. 2014)。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 如果能調整這些措施,使之支持國際上恢復鯨魚族群的工作,可在因應氣候變遷上取得突破。 鯨的碳捕獲潛力令人驚嘆。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對地,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 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目前體形最大的鯨魚數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生物學家估計,如今鯨魚總數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某些物種,像是藍鯨,只剩下過去的3%。 因此,現今鯨魚提供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遠不及其潛力。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鯨魚幫浦 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這些微小的生物捕獲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40%),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 這相當於1.7兆棵樹、四個亞馬遜森林,或者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所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的70倍。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近年科學家發現,鯨魚無論到哪裡都能使浮游植物倍數增加。原因是鯨魚的排遺含有各種浮游植物生存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和氮。 鯨魚透過垂直運動(稱為「鯨魚幫浦」)以及遷移(稱為「鯨輸送帶」)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初步的模型和評估顯示,在鯨魚頻繁出沒的地方,這種施肥活動顯著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雖然養分會經由沙塵暴、河流沉積物以及風和波浪的上升被帶入海洋,但氮和磷含量不高,限制了浮游植物在海中的量。 在南大洋等較冷的地區,受限的礦物質往往是鐵。如果在缺少礦物質的地區補充,浮游植物就能長得更多,進而吸收更多的碳。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讓鯨生存 如果能讓鯨魚恢復到工業捕鯨前400萬至500萬(今日僅略多於130萬)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增加海洋中浮游植物量和每年浮游植物捕獲的碳量。 鯨魚活動只要讓浮游植物生產力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捕獲數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突然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 儘管商業捕鯨活動大福減少,但鯨魚仍然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有些物種正緩慢恢復,但更多物種沒有起色。 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保護鯨魚的確有其成本。減緩對鯨魚的威脅牽涉到補償威脅來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要確保這種方法可行,則需確定鯨魚的財金價值。 (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為什麼吃芋頭就不會得癌症? 請看清楚了: 其一:芋頭是鹼性食品,能中和體內積存的酸性物質,調整人體的酸鹼平衡,讓癌細胞根本沒有生存的環境; 其二:芋頭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卜素、煙酸、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皂角甙等多種成分,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防治癌瘤作用非常好。 其三:芋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接觸過新鮮芋頭的人都知道,芋頭削皮時那些黏液,沾到身上很癢),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這一點在我們的傳統中醫藥典中都有介紹。 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芋頭對人體的好處!」 此傳言亦有加長版,宣稱: 「廣西荔浦村,全村3653人,從來都沒有一個人得過癌症。對於籠罩全球的癌症,廣西荔浦村的無癌紀錄,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美國頂尖醫學團隊長期駐村進行科研,考察周邊地理環境、氣候以及村民的起居飲食習慣,得出一個結論:這個村沒有癌症,僅僅是因為他們經常吃芋頭! 芋頭,味甘,性平,能散結、軟堅、解毒,每日吃芋頭15~30克,對治療甲狀腺癌、肝癌、淋巴肉瘤等都有很好的功效。據說,荔浦村較貧困,唯一比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就是芋頭,村民幾乎以芋頭為主食,才讓荔浦村沒有人患癌。 芋頭是鹼性食品: 根據研究,有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因此,體質維持在弱鹼性就能有效預防癌症。而芋頭正是鹼性食物,能中和體內酸性物質,調整酸鹼平衡,讓癌細胞沒有生存的環境。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和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幾乎都是鹼性食品。 防治癌瘤: 芋頭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皂角甙等多種成分,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主食。並有輔助治療癌症手術或術後放療、化療及其康複的作用。 增強抵抗力: 芋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對癌毒有抑制消解作用,可用來防治腫瘤及淋巴結核等病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