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陳辭修每日一句正能量: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有些話不明說,避免傷人;
有些理不計較,避免傷情;
有些事不爭執,避免惹禍。
‌用心交友,朋友皆是貴人,
用心愛人,人人皆是親人,
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
讀懂別人是一種欣喜,
被人讀懂是一種幸福,
懷助人的心,做舒心的事
做單純的人,走幸福的路,
多一些時間寧靜,
就會少一些時間後悔!
多一些忍讓退步,
就可少一些麻煩困擾!
活著、需要一種....
謙卑的姿態,和善的心理,
陽光的心情,換位的理解。
美好的一天,從所謂於他人吉祥,
自身才得以安詳 開始。

現有回應

  • Rosalind標記此篇為:⚠️️ 不在查證範圍

    理由

    此應當視為個人觀點,而非需要查證的事實。
    7 年前
    0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這是一篇非常棒的學習哦!與您分享,希望您能受用無窮,幸福美滿哦。 學會「正念」療法, 提升免疫力。 作者:洛桑加參。 我從醫的初衷源自父親, 我來自雲南香格里拉藏區, 是西藏人, 曾在拉薩出家2年, 自幼即對源於佛學的藏醫藥學特別感興趣。 13歲離開青山環抱的家鄉到外地求學, 曾至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St. Philomena College)攻讀物理系, 後來以交換學生的身分, 前往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進修, 也是學物理。 2000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 實現兒時的從醫夢, 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學習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 也繼續研究東方的藏醫藥學與中醫養生概念。 輾轉流連許多地方之後, 希望能建立一座 結合西醫、中醫、藏醫的教學醫院, 這一切皆源自父親對我的影響。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帶來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學, 直至今日, 9成以上西藏人篤信佛教, 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都脫離不了佛法; 而我也是出生在以和為貴的佛教家庭, 父親常常提醒我: 「做人不光只是自己開心就好,要讓大家都開心,對社會有貢獻。」 家裡有些親戚是藏醫, 小時候看他們幫助 許多愁苦的病人恢復健康、笑容, 讓我心生崇拜, 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想: 「我也要當醫生,這樣可以讓大家都開心,父親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積怨, 對自己二次傷害。 印象中, 我從沒見過母親生氣、 不曾被父親罵過, 甚至我還懷疑, 他們夫妻倆根本沒吵過架。 兩老整天笑咪咪, 不像是有本事吵架的人。 認識我的人 也幾乎沒看過我發脾氣, 很多人覺得很神奇, 「如何能一直心平氣和?」 其實來台灣之後, 我才覺得大家更「厲害」, 情緒 起伏大、衝動、 容易生氣, 難道不覺得累嗎? 對我而言,生氣超累的, 不但耗損精力, 還會降低智商。 聽著病患訴苦, 我常納悶, 大家到底哪來這麼多事 可以煩心、煩到晚上睡不好? 看新聞, 現在的小朋友被同學打一下,家長馬上氣沖沖怒告學校, 嚷嚷著要討公道, 要求老師道歉、 對方家長認錯, 在我的家鄉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西藏小孩很頑皮, 平常在外面玩得一身土、 一身泥, 男孩子追逐打鬧稀鬆平常, 甚至還拿石頭丟來丟去, 我現在手上還有小時候被石頭劃到留下的疤痕呢! 由於家訓之一為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所以當時我手流血了, 跑回家「哀爸叫母」, 還來不及說玩伴的不是, 父親便先趁機教我 「如何原諒」, 沒有顧好自己 是自己要負責, 不能隨便怪別人; 就算別人 有心或無意 做了不好的事情傷害到你, 你也沒必要往心裡去。 積怨 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 真的沒必要跟人家 生氣、賭氣, 還不如包一包傷口, 趕緊繼續去玩。 樂觀, 提升身體免疫力。 念了醫學院、 讀了許多論文後, 我才知道積怨真是要不得, 很多病都是積怨而來的, 煩人、惱人 傷的是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你討厭的人沒事, 自己的健康反而出問題呢? 要從免疫力說起, 樂觀、懂得轉念的人, 確實可以轉病為福, 因為他們體內 有較多的輔助T細胞( Helper T Cells), 是一種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淋巴細胞。 樂觀的人, 輔助T細胞消滅癌細胞的效能強大; 悲觀厭世、長期壓力大且不懂得釋放的人, 往往免疫力低下, 一旦生病、開刀, 不僅復原速度不如樂觀的人,疾病復發機率也較高。 大我與小我無二  因果終將回歸自身 佛教哲學 把繁雜的宇宙萬物 簡化為最基礎的5種元素, 將人(小我) 視為由 地水火風空5元素構成的小宇宙, 包含萬物的大宇宙(大我) 也由相同的5元素組成, 大我與小我的基礎「成分」 其實無二, 大我有的東西, 小我通通有, 並且會互相影響。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一粒微塵中 能看到整個世界, 也能看到自己, 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哲學的話語 對一個還沒開智慧的小孩來說, 實在艱深, 父親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 「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好,那每個人都會對你很好。」 自我與他人之間 是雙向的動, 你對人生氣、罵人、打人, 這些氣、難聽的話 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就是因果; 相反的, 如果你放生、用仁慈的心 去做一件事, 自然會得到好的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用正確的想法 去做正確的事, 就不用擔心壞事厄運纏身。 利他, 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我現在出書,在廣播、電視、演講場合中, 經常告訴 大家的「利他」觀念 就是父親教我的。 研究預防醫學後, 我發現只治療 某個生病的器官, 是「見樹不見林」的作法, 只能暫時救急、治標; 若要讓人的身心靈 得到完美的健康平衡, 學會「利他」 才是治本的關鍵。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 人我關係的緊繃、 疏離對養壽不利; 而感覺被愛、願意付出愛, 尤其是不求回報的老人家,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特別低。 研究證實, 付出愛心、利他、交朋友 能保護大腦、避免早衰。 從前父親叫我利他, 我調皮回嘴: 「我什麼都沒有啊! 怎麼利他? 還是等我發達了, 再來好好利他吧!」 見我耍賴, 父親依舊笑咪咪、 不慍不火地回答: 「不一定要給人家很多錢、 很多好吃的, 講一句好話就是利他, 跟人家分享 你會的事就是利他。」 「正念」療法 做自己的良醫。 這幾年我接觸至少上千名病患,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 大膽地 把「健康」、「快樂」、「利他」之間畫上等號。 除了正規的醫療流程外, 我還加上「正念」(Mindfulness)療法, 讓病患 每天做一點小改變: 愛心多一點、 情緒少一點、 多講一句好話、 少吃一碗白飯、 多為自己做件開心的事、 少抱怨他人一句、 多睡好覺、 少煩工作、 多原諒一個人、 少罵人幾句、 多分享知識、 少說八卦……等。 讓情緒轉好、 保持心情愉悅、 使快樂指數升高, 能大幅提升 免疫細胞的活性。 用正念、正思維過生活, 只要願意每天改變一點, 6個月後 再來看, 心寬, 身體自然而然放鬆, 因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慢性病, 皆能獲得良好控制。 利他不難, 想要不生病 更是一點都不難, 透過身心靈 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 從學習利他做起, 人人 皆能成為掌握 自身健康與幸福的良醫!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19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作者/郭瑞祥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該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而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谷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然後娶回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無論是「美國夢」、「台灣夢」,我都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只有空空蕩蕩,整個人渾渾噩噩⋯⋯ 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嘆: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大多時刻,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 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麼辦? 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 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 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 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 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 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 關於作者/ 郭瑞祥 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 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 出處/《商業周刊》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好文分享~ 《愛上你自以為的敵人!》 學會「正念」療法提升免疫力 作者:洛桑加參 父親把一顆小石頭扔進湖裡,激起陣陣漣漪,他說:「你看,最中央是你,第1圈是我跟你媽、你的弟妹,第2圈是鄰居叔叔、阿姨,第3圈是賽馬節上那些你沒看過的人,一直往外拓展出去。你就照這個順序,等哪天佛寺裡那個老愛捉弄你的人,你也能愛他,這樣就很好!」 愛人要怎麼愛?從小,父親就教我,先愛自己,再愛家人、親戚、朋友,接著擴及到素未相識的人,最後、也是最難的……愛你自以為的那個「敵人」。能做到最後一點,你會發現所謂的「敵人」,根本是帶禮物來給你的「聖誕老人」! 「讓大家都開心」 從醫的初衷源自父親 我來自雲南香格里拉藏區,是西藏人,曾在拉薩出家2年,自幼即對源於佛學的藏醫藥學特別感興趣。13歲離開青山環抱的家鄉到外地求學,曾至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St. Philomena College)攻讀物理系,後來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進修,也是學物理。 2000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實現兒時的從醫夢,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習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繼續研究東方的藏醫藥學與中醫養生概念。輾轉流連許多地方之後,希望能建立一座結合西醫、中醫、藏醫的教學醫院,這一切皆源自父親對我的影響。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學,直至今日,9成以上西藏人篤信佛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脫離不了佛法;而我也是出生在以和為貴的佛教家庭,父親常常提醒我:「做人不光只是自己開心就好,要讓大家都開心,對社會有貢獻。」 家裡有些親戚是藏醫,小時候看他們幫助許多愁苦的病人恢復健康、笑容,讓我心生崇拜,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想:「我也要當醫生,這樣可以讓大家都開心,父親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積怨,對自己二次傷害 印象中,我從沒見過母親生氣、不曾被父親罵過,甚至我還懷疑,他們夫妻倆根本沒吵過架。兩老整天笑咪咪,不像是有本事吵架的人。 認識我的人也幾乎沒看過我發脾氣,很多人覺得很神奇,「如何能一直心平氣和?」其實來台灣之後,我才覺得大家更「厲害」,情緒起伏大、衝動、容易生氣,難道不覺得累嗎?對我而言,生氣超累的,不但耗損精力,還會降低智商。聽著病患訴苦,我常納悶,大家到底哪來這麼多事可以煩心、煩到晚上睡不好? 看新聞,現在的小朋友被同學打一下,家長馬上氣沖沖怒告學校,嚷嚷著要討公道,要求老師道歉、對方家長認錯,在我的家鄉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西藏小孩很頑皮,平常在外面玩得一身土、一身泥,男孩子追逐打鬧稀鬆平常,甚至還拿石頭丟來丟去,我現在手上還有小時候被石頭劃到留下的疤痕呢! 由於家訓之一為「他人之惡,不上我心」,所以當時我手流血了,跑回家「哀爸叫母」,還來不及說玩伴的不是,父親便先趁機教我「如何原諒」,沒有顧好自己、是自己要負責,不能隨便怪別人;就算別人有心或無意做了不好的事情傷害到你,你也沒必要往心裡去。 積怨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真的沒必要跟人家生氣、賭氣,還不如包一包傷口,趕緊繼續去玩。 樂觀,提升身體免疫力 念了醫學院、讀了許多論文後,我才知道積怨真是要不得,很多病都是積怨而來的,煩人、惱人傷的是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你討厭的人沒事,自己的健康反而出問題呢?要從免疫力說起,樂觀、懂得轉念的人,確實可以轉病為福,因為他們體內有較多的輔助T細胞( Helper T Cells),是一種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淋巴細胞。 樂觀的人,輔助T細胞消滅癌細胞的效能強大;悲觀厭世、長期壓力大且不懂得釋放的人,往往免疫力低下,一旦生病、開刀,不僅復原速度不如樂觀的人,疾病復發機率也較高。 《大我與小我無二,因果終將回歸自身》 佛教哲學把繁雜的宇宙萬物簡化為最基礎的5種元素,將人(小我)視為由地水火風空5元素構成的小宇宙,包含萬物的大宇宙(大我)也由相同的5元素組成,大我與小我的基礎「成分」其實無二,大我有的東西,小我通通有,並且會互相影響。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一粒微塵中能看到整個世界,也能看到自己,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哲學的話語對一個還沒開智慧的小孩來說,實在艱深,父親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好,那每個人都會對你很好。」 自我與他人之間是雙向的動,你對人生氣、罵人、打人,這些氣、難聽的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就是因果;相反的,如果你放生、用仁慈的心去做一件事,自然會得到好的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用正確的想法去做正確的事,就不用擔心壞事厄運纏身。 利他,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我現在出書,在廣播、電視、演講場合中,經常告訴大家的「利他」觀念就是父親教我的。 研究預防醫學後,我發現只治療某個生病的器官,是「見樹不見林」的作法,只能暫時救急、治標;若要讓人的身心靈得到完美的健康平衡,學會「利他」才是治本的關鍵。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人我關係的緊繃、疏離對養壽不利;而感覺被愛、願意付出愛,尤其是不求回報的老人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特別低。研究證實,付出愛心、利他、交朋友能保護大腦、避免早衰。 從前父親叫我《利他》,我調皮回嘴:「我什麼都沒有啊!怎麼利他?還是等我發達了,再來好好利他吧!」見我耍賴,父親依舊笑咪咪、不慍不火地回答:「不一定要給人家很多錢、很多好吃的,講一句好話就是利他,跟人家分享你會的事,就是利他。」 「正念」療法 做自己的良醫: 這幾年我接觸至少上千名病患,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大膽地把「健康」、「快樂」、「利他」之間畫上等號。 除了正規的醫療流程外,我還加上「正念」(Mindfulness)療法,讓病患每天做一點小改變:愛心多一點、情緒少一點、多講一句好話、少吃一碗白飯、多為自己做件開心的事、少抱怨他人一句、多睡好覺、少煩工作、多原諒一個人、少罵人幾句、多分享知識、少說八卦……等。 讓情緒轉好、保持心情愉悅、使快樂指數升高,能大幅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用正念、正思維過生活,只要願意每天改變一點,6個月後再來看,心寬,身體自然而然放鬆,因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慢性病,皆能獲得良好控制。 利他不難,想要不生病更是一點都不難,透過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從學習利他做起,人人皆能成為掌握自身健康與幸福的良醫!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