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作者/郭瑞祥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該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而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谷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然後娶回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無論是「美國夢」、「台灣夢」,我都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只有空空蕩蕩,整個人渾渾噩噩⋯⋯ 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嘆: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大多時刻,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 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麼辦? 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 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 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 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 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 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

關於作者/

郭瑞祥

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

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

出處/《商業周刊》

現有回應

  • Zzzz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這篇文章確實出自商業週刊,是台大教授郭瑞祥老師的教學經驗分享,屬於個人意見。

    不同意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676
    4 年前
    11(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5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青年張忠謀 張忠謀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到香港。1949 年,張忠謀中學畢業,從香港到美國求學,並抱著「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頭」的精神,很快就在哈佛如魚得水,全校 1000 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第一年,張忠謀的成績就位列全年級前 10%,但張忠謀的父母從香港去了美國,要求他必須轉學理工。於是,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並於1952年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 https://kknews.cc/tech/684royl.html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人生「最大的挫敗」與「最大的慶幸」 文/戴晨志 台灣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在他的演講中曾談到人生的最大挫敗、40年後回想起來還會流淚的事,就是~~ 他在24歲時參加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資格考,連續二次、兩年都失利、落榜! 張董事長説,當時他站在榜單前面,看著「沒有自己名字的榜單」,所有自尊心、自信心都不見了! 他很努力讀書,渴望能開始攻讀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奈何二次博士資格考都沒有通過,怎麼辦呢?怎麼對得起父母?怎麼對得起新婚不久的妻子? 張忠謀先生說,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敗」,也是「最大的打擊」! 然而也因為如此,他難過的揮別MIT,開始進入職場「德州儀器公司」,也才有機會接觸到半導體。多年後事業有成,受邀回台灣,開創出最令人驕傲的「台積電王國」。 其實張忠謀董事長也曾經在自傳中提到他一生中「最大的慶幸」是什麼? 「最大的慶幸」就是年輕時二次沒有通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資格考! 因為如果當時他順利拿到MIT的博士學位,可能一輩子都會在大學當教授、做研究,就不會進入職場,也不會後來受邀回台創辦台積電公司。 天哪,你看看~~ 人生「最大的挫敗」與「最大的慶幸」,竟然都是同一件傷心往事! 真的,人生回首一看, 「最大的挫敗」,很可能就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慶幸」。只要我們堅定「正能量的信念與決心」! 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堅定度過難關,就必定能夠聽到「掌聲響起」! 所以,當事與願違時, 你要相信~~ 「老天一定會另有安排!」
    1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楊安澤,雲林人之子,美國台裔商人,也是第一個民主黨爭取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提名人,也是第一位宣布競選的台裔美國人。 楊安澤的父親《楊界雄》是台灣面板教父,雲林元長田洋村人,畢業於元長仁愛國小,是《虎中傑出校友》,兩岸及美國科技界尖端人才,都有《楊界雄教授》的學生。(感謝~陳榮俊特派的分享) 台大物理系畢業與服役後即申請到美國印地安那州聖母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完成碩士學位後又以優異成績申請到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獎學金,在該校的物理系完成了博士學位。 楊界雄博士,是柏克萊加大的物理博士,獲得美國69項專利。 曾任職於貝爾(Bell)實驗室,奇異(GE)研發中心和IBM華生(Watson)研究所,如此超優異的學經歷回國後便服務於瀚宇彩晶公司擔任研究中心副總,並於其領導下成功突破多年來液晶封裝專利的限制,爲全世界的光電顯示器業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並於2001年榮獲國際資訊顯示學會院士(SID Fellow)。 楊界雄教授,經常鼓勵年輕人說:「年輕人就是要有guts!」 其優秀的公子~楊安澤,在人生旅途中,也就是《非常有guts的表現》。 我相信~台裔 楊安澤,將會全力以赴來落實所參選之路,宣布参選要相當勇氣、也要相當實力,認真的男人永遠最帥! 不管,結果是如何,雲林人第二代,台裔 楊安澤,肯定是最棒,最傑出的! 楊安澤,是雲林之光!更是台灣之耀! 好友,若是您有美國友人,請您轉達請支持~台裔美國人 楊安澤 2020年美國民主黨提名參選人。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2021年世界前100大學排名,台大在華人世界排名殿後外,在亞洲排名一樣殿後:依QS2021年世界前100大學排名(2021University Ranks of the world)如下: 中華民國:台灣大學-67名、中國大陸:清華大學-15名、北京大學-23名、復旦大學-34、名、上海交通大學-47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香港:香港大學-22名、香港科技大學-27、香港中文大學-43、名、香港-香港城市大學-48名、香港理工大學-67名、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11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3名、日本:東京大學-24名、京都大學-38名、東京工業大學-56名、大阪大學-72名、東北大學-79名、南韓:首爾大學-37名、南韓科學技術院-39名、高麗大學-69名、浦項工業大學-77名、延世大學-85名、成均館大學-88名、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大學-59名。 我國僅台灣大學進入前100名、以前100名大學排行順序在華人國家及地區排名殿後外,在亞洲大學排名一樣殿後,甚至比馬來西亞大學排名落後8名。 這種成績應該可以得知台灣在沉淪中,原因在於教授熱衷於政治、學生沉淪於小確幸盲目追求流行時尚,台灣最致命點在於身陷溫水煮蛙中還不自知,台灣人民受到政府與媒體大內宣影響,自我膨脹台灣第一,卻不知台灣已身陷溫水煮蛙的危險中。 台灣的大學會如此沉淪的原因,在於政府給大學的預算偏低外,還用政府部門職務利誘御用學者,編文宣預算以廣告方式籠絡學生來做大內宣,大學沒有預算教授無心做研究,學生不專心學習,只想做網紅,運用網路流量來賺錢,政府就用文宣預算在網路豢養網紅作大內宣,在大學缺乏研究預算,教授不作研究、學生不專心學習,當然台灣大學畢定沉淪,所以台灣的大學排名在馬來西亞大學之後並不意外,以往馬來西亞華人會來台灣讀書,以後還會來台灣讀書嗎?那一個國家的頂尖學生會到比自已國內大學排名還不如的國家及地區的大學留學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b0UkQCLxA&ab_channel=GreatKidsLearning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張忠謀:學校學的只佔5% 2017-10-14 學習是為工作 非為學位 〔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赴中央研究院,以「我的旅程」為題發表演講。他說,自己的人生有幾趟旅程,從最早想當作家,轉做機械工程、後進入半導體業,最後創業學做一個商人;「我人生的學習,九十五%是從畢業後才開始」,「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工作,次要才是工作外的主題,但絕對不是為了學位」,「當學習目的錯了,結果就是失敗」! 張忠謀昨演講對象是各國前來中研院的研究生,全程使用英語、也未對外開放,只透過臉書直播。他笑說,演講邀約很多,因自己是生意人,接到邀請多來自商界,「但我比較喜歡對學生演講,因人到了一個年紀,就很難改變,講了也沒用。」 年輕時漂泊 養成適應力 他說,年輕時的漂泊,養成了適應力,到了洋人世界充滿興奮,並不覺得辛苦;一九三○年代初期,在美國正要念大學,但做中文作家沒有市場,一個講中文的年輕人,只能在餐廳打工,想翻身必須做科學或工程;「我的志願變成了工程師。」 張忠謀在麻省理工(簡稱MIT)念機械,沒想到博士資格考被當;他頂著機械碩士學位進入毫不相干的半導體業,第一個工作是在小公司希凡尼亞(Sylvania);他說,「這是我終身學習的開始,因在學校學了一堆力學、機械,都用不到,我連修車都不太會。」 他說,脫離學校教育後,必須有計畫、有意識地學習;且也開始培養自己的「商人」特質,學會計金融、公司治理,「我還研究了私募基金,對後來創業也很有幫助。」 成功生意人 終身得學習 張忠謀強調,終身學習,目的很重要,「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工作,次要才是工作外的主題,但絕對不是為了學位」;他說,當年在MIT念碩士,學習的動機就是為了學位、想拿博士,「結果我失敗了,因目的是錯的。」 張忠謀認為,「想做成功的生意人,一生都必須學習」。被問到正規教育之外,學到最有價值的是什麼?他說,「Anything! 我現在知道的東西,九十五%都是畢業後才開始學,但有件事是我在受教育之前就知道的,『快樂是人生最主要的目標』,而且不用太多收入就能達成。」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赴中央研究院,以「我的旅程」為題發表演講。(取自臉書)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赴中央研究院,以「我的旅程」為題發表演講。(取自臉書)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到底差多大? 北京清華大學20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陳嫦芬,目前在兩岸最高學府教書,對於兩邊實力有第一手觀察,她深深憂慮:台灣人才的培育已經來不及了。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暨總經理、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荷蘭荷興霸菱證券集團亞太區董事……。國際金融圈的扎實訓練及投資銀行的完整資歷,讓她受邀至對岸一流學府北京清華大學任教。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兩年的講授,她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現階段在兩岸最高學府同時任教,站在第一線接觸兩岸頂尖年輕人,她有哪些深刻體會?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是台南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何嘗不希望這樣的感受能夠倒轉過來?但我還是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二○%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只提一次筆記本規格 陸生下堂課已全部更換 有一次,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台生軟體團隊賺到錢就好 不打算變谷歌 最近我就碰到一個「無言」的狀況,某機構請我擔任幾位年輕人的顧問,他們所設計的軟體被國外公司相中,在決定賣與不賣間,我提出建議,希望他們以此做根基,先想辦法尋求培訓,把公司體質強化,再把公司推上國際舞台。 沒想到,這些年輕人告訴我:「這樣做已經賺很多了,我們『不貪心』、我們並沒有打算變成Google(谷歌)……。」最後,他們決定用數百萬元把公司賣掉。我不禁感嘆:台灣的年輕人,目光如芝麻嗎? 再舉個例,今天如果一個台灣大學生在臉書上寫到:「我被陳老師罵。」接下來的二十則留言會是什麼?「我也有被她罵過、你最棒了、你不要難受啦、沒關係……」請問,這些「溫暖」的留言,能引領你檢討的動能嗎?能重建你追求卓越的精神嗎? 面對兩岸的消長,尤其是我在大陸清華教書的衝擊,有一陣子我常問自己:「陳嫦芬,妳在搞什麼?妳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的老師?」只是「著急」終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股強烈的動力把我拉回台灣教書,這是我在台大財金系開課的主因,是一種強烈的「急迫感」。開課前,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告訴學生,我在北京碰到了什麼,如果你要玩真的才來,否則別來。 其實台灣頂尖的年輕人服氣你了,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班上五十位學生,整學期下來缺席率是「零」,只有兩個學生曾經遲到。 誰說,台灣的學生只想在大學玩四年?寒假期間,這群學生整天都跟著我,過年也不回家,他們有很大的渴望變成更好、更棒的人。過程中,雖然我很少肯定他們,但學期結束後,我告訴他們,「你們很接近達到我要的標準。」於是我發現,台灣的學生絕對有潛力,說得白一點,只要你放狗出來,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跳牆。 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有潛力,我仍要公開講,北京清華學生平均而言,比台大學生優秀;我不怕有人罵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 清華交換學生 讓台大人輸慘慘 當清華學生圍著我說:「老師,這是我系統化的學習,我開出的書單,您有何建議?」「老師,您認為我論述的能力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老師,請您點評我獨立思考的深度。」台大的學生,則是對於和朋友分享哪家餐廳不錯、哪邊好玩的訊息,有更濃厚的興趣。我還是要強調,這沒有對錯,只是時間點錯置了。 再講到達標的企圖心,台灣人會圖一個相對舒服的方法去做到,問題是,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程度有別,競爭力立見高下。 說個小故事,我在台大原本只收五十位學生,但有一位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交換生,因為錯過我在清華的課程,因此要求加入,他是典型的成就動機很強、求知若渴的清大人。他在台灣時,台大這群學生,沒人討論他;他離開後,大家面面相覷。是的,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我們,輸尬ㄊㄧㄢㄊㄧㄢ(台語,輸很慘)! 所以,我想對全台灣的父母與師長吶喊:父母要「教」、要「育」,才是「愛」。為師者,在「授業」之外,多投入心力,實踐「傳道」與「解惑」的天職,才不辜負為師之道。 陳嫦芬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訪問學者、台灣大學法律學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學術文化界支持民俗宗教自主發展之聲明連署 各位先進: 近來因政府積極投入管理金、香、炮議題,於臺灣民間社會引起不同程度之反應,並因去年(2016)由環保署提出「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大型民俗(宗教)活動空氣污染預防指引」等規範,引起零星陳抗;今年(2017)又於「空氣污染防制策略」中,標舉推動「改變風俗習慣管制」為防治空污要項之一,日前甚至由雲林縣環保局開始進行寺廟室內空氣品質調測,引起民間信仰社會恐慌。 事實上,晚近中央政府與數個地方政府,針對民間信仰活動經常性提出之管控政策,已有明顯矯枉過正之實,諸如針對燒金、放鞭炮開出重金罰單,或透過公文方式誘導寺廟封爐,乃至於以各類傳媒方式散布未經嚴謹證實之數據,先污名化民間信仰儀式,再搭配各種調查宮廟的騷擾行為,迫使寺廟管理人配合政策,意圖透過公權力「移風易俗」。 這些現有諸多名為「替代」或「鼓勵」之政策方式,往往缺乏文化脈絡之理解認識,或是未經嚴謹研究與對話討論,罔顧臺灣民間文化發展自主性。透過國家機器強行干預民俗發展之行為,絕非珍重國家民俗文化之作為。更何況諸多寺廟自1990年代起,即因古蹟維護、環保理由等,主動減爐、減香,時至今日已有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政府單位從不重視民俗自理之可能,頻繁透過各種手段介入民間信仰,已造成民間社會嚴重反彈,並凝聚化成行動。 基於學者社會責任與尊重民俗社會發展自主性,我們實不願見臺灣本土民間價值觀因不當政策干預驟然消失,特發起本連署聲明,聲援民間社會行動,亦期待政府正視民間文化自主性之必要,以下為聲明內容: ▍公開聲明 ▍ 一、風俗變遷有其內在邏輯,需要較長時間社會變遷調適與變化,不應也不能由政府單位積極策動,目前諸多以環保之名的「改變風俗」施政,缺乏嚴謹學術對話基礎,與獨裁時期透過官方力量以迷信、鋪張、環保為理由的社會控制手段如出一轍,實非社稷之福。 二、民俗為社會累積之重要文化養分,在全球思潮重視在地文化生命力時刻,政府理應更為重視民俗發展、尊重民間文化,勿以污名化方式箝制民間信仰,乃至於以環保之名,施行宗教控制之實。 三、應即刻停止現有不當干預、汙名化民間信仰之操作,還給民間社會自主、自理之自由。 ------------- *若有名單疏漏請多包涵,欲參與聯署之學術文化界同好,請直接填表,將有專人不定時更新。 *本連署以從事學術研究、文化工作者或青年研究者,及學術文化團體為主。 ▍學術界 ▍ 柯若樸(Philip Clart)│國際漢學家、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 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淑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林明德│彰化師範大學退休教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彭瑞金│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暨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邱彥貴│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代理中心主任 黃運喜│印尼金剛山佛教大學教授兼研修院副院長 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蕭登福│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 林正珍│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臺灣敘事學學會理事長 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黃聖松│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曾永寬│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兼系主任 池永歆│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 林翠鳳│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 林茂賢│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見川│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世偉│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齊偉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劉曜華│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 陳 板│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教授 李建緯│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 黃季平│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兼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連瑞枝│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晏霖│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古明君│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呂玫鍰│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彭衍綸│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柯榮三│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副教授 黃文車│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高麗珍│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副教授 林饒惓│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副教授 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林培雅│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范純武│佛光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黃美英│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林敬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貞燕│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 洪瑩發│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曾薰慧│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助理教授 裴光雄│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翹宏│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羅景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高佑仁│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李淑如│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邱詩雯│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古佳峻│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謝瑞隆│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主任 林全洲│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戴榮冠│正修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劉文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正雄│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張二文│東華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高雄市港埔國小校長 蔣馥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 鄭螢憶│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林傳凱│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盧佳慧│美國賓州大學東亞研究暨民俗學博士候選人 林俊宏│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鍾秀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江怡葳│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温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東華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博士候選人 周舜瑾│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莊仁誠│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班 邱于庭│臺灣藝術大學藝政所博士研究生 楊朝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邱延洲│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研究生 山田明廣│日本奈良學園大學約聘講師 張家珩│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 姚伯勳│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教師 施晶琳│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臺灣的金銀紙錢作者 劉懷仁│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專任助理 陳志昌│空中大學、台南大學兼任講師 楊秀娟│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博士生 許瑞翔│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李佳洲│中興大學歷史系博士生、中學教師 黃健庭│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葉晉彰│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專任講師 張景泓│長榮大學文化創意學程美術系兼任講師 林孟儒│逢甲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副教授 馮思明│夏威夷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林慧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候選人 陳慧勻│淡江大學通核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李姿瑩│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吳建昇│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助理教授 釋道興│龍華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李朝凱│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芮朝義│玄奘大學生命禮儀學位學程兼任講師 賴盟騏│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游子安│(香港)珠海學院 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還月│知名民俗研究者 田雅各 (Jacob Tischer)│波士頓大學博士生 白士誼│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講師 王雅萍│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毛紹周│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侯選人 朱俊豪│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班研究生 林信呈│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劉相君│康寧大學數位應用學系講師 錢鴻鈞│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游 謙│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宗教學博士 徐雨村│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歐陽瑞蓮│真理大學宗管系兼任講師 陳嬿庄│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 蕭進銘│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陳鴻圖│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吳正龍│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 王志文│台灣師範大學僑先部兼任助理教授 洪馨蘭│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李玉璽│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徐孝晴│臺灣師範大學台語語文系博士生 賴郁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鄭勝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蔡秉霖│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林本炫│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系教授 簡明捷│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班 邱振訓│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 謝志一│真理大學通識學院兼任講師 陳明秀│台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蕭和合│真理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鄭育欣│靜宜大學西文系兼任講師 吳玲青│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致曉│台灣科技大學光電所助理教授 ▍民俗文化工作者 ▍ 阮炯港│文物修復師 林長正│大台南文化研究員 吳碧惠│退休教師、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謝奇峰│大台南文化研究員、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陳仕賢│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榮譽理事長 林宗德│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 張益銘│民俗藝術工作者 陳進成│東隆采風工作室負責人 郭喜斌│台灣廟宇說故事系列作品作者 呂江銘│采風民俗學會執行長 吳明勳│大台南文化研究員 張耘書│大台南文化研究員、國小教師 莊研育│鹿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常務監事 林建育│浯江歷史田野工作室負責人 簡有慶│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王俊凱│芝山巖惠濟宮、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 張桓耀│馨承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吳政憲│府城延陵道壇 陳東成│竹山守真道房負責人 陳廷佑│竹山守真道房 陳廷彥│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賴建宏│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導演 李永倫│民俗攝影工作者 賴銘偉│流行音樂工作者 章世和│流行音樂工作者 黃浩倫│流行音樂工作者 吳修絨│文化影視工作者 蕭有植│文化影視工作者 汪冠瑋│文化影視工作者 郭玲娟│藝姿舞集團長 黃飛霖│舒喜巷 王英峻│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 凌名良│長義閣掌中劇團 劉吉疄│鹿港金興閣副團長 蔡政弘│弘興閣掌中劇團團長 李京曄│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團長 黃錦章│台灣南北傳統戲劇協會副理事長 李志平│台灣飛鴻館龍獅團 謝金身│臺北市體育總會舞龍舞獅運動協會教練 李泰興│鴻雪典藏藝術中心 張凱惠│也品文藝工作室,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黃昭智│鹿港阿智Q版捏麵人 吳佩珊│春花宴纏藝創作 施惠雯│春花宴纏藝創作 黃雅琦│春花宴纏藝創作 徐建彰│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王翊庭│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徐伯郡│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徐沛螢│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王榮典│芒果遊戲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 劉俊廷│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 邵璦婷│文化銀行創辦人 林啟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六房媽會文史委員會 蘇郁傑│攝影紀錄者 呂家辰│Chia Chen攝影天堂執行長 顏守韓│六房媽會文史影像記錄隊員 林敏如│屏東縣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 李漢鵬│馬芝遴田野工作室 林奎妙│文化工作者 趙奕瑋│三重社區大學 施淑鈴│財團法人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 劉青慈│反璞歸珍文化藝術 臺灣厝仔│民俗紀錄與部落格版主 林東瑨│六合道壇 朱 平│朱朱藝術創作工作室,藝術家 張育智│台灣省堪輿命理協會台南分會長 吳恩騏│馬鳴山鎮安宮志工及中軍府二十四班班頭 尹德根│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陳東輝(丹尼爾)│獨立影像與文化工作者 葉奕廷│臺邑界文史觀測站編輯 周 明│台灣鄉土藝術研究學會會長 林武杰│六甲臨正法壇 黃名宏│國小教師 王 櫺│臺灣靈異研究學會會長 侯金全│世玄精舍執行秘書 鄭華中│八卦山大佛風景協會副執行長 林志堅│純陽宗壇法師 蕭曉鈴│表演藝術工作者 林煌進│弘宇掌中劇團團員 林達昌│台南藝術人文研究會、文化宗教研究者 林英鋒│台中市讀書會理事長 李映嫺│文物修復師 張丁中│泰喆創藝設計 黃忠勤│池府王爺廟會文化工作室 蔡金蓉│財團法人蒲公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彥旗│歌仔戲演員 陳宜群│瑞芳社會力工作室總幹事 許乃佳│民俗宗教攝影自由記者 陳冠傑│蘇厝甲文史工作室 楊美麗│成功大學專案工作人員 謝宜蓉│南華大學科技學院秘書 趙峻逸│明逸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 林彥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專員 連彥銓│廟宇筆記粉絲團管理、編輯人員 陳妍蓁│梵音古舞劇團團長 黃遠賢│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董事 釋養華│佛教衛星電視台台長 徐鳳園│桃園市龍潭導覽協會 劉明珠│龍潭導覽協會 陳敦仁│敦仁傳藝彩繪有限公司 林炯任│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 管雅菁│臺中市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總幹事 葉益榮│高市鹽埕國小教師 黃大展│新竹高中教師 莊書豪│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邱俐怡│嘉義大學體育與休閒碩士、國小教師 柯惠馨│苗栗高中教師 董詠祥│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 陳鴻輝│松柏坑潮牌[橙紅灰]創辦人 周能安│症頭:現代人的陣頭,創作者 穆 熹│穆熹攝影工作室 陳耀中│湊陣拜媽祖部落客 許育嘉│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董事 林怡靚│宜蘭地方文史工作者 林嘉偉│社團法人台灣集玄合一堂道教齋醮科儀研修協會秘書長 游蕙芬│表演藝術工作者 黃禮村│文化局志工 林偉鎮│NGO志工 陳宇期│中民園掌中劇團執行長 陳昶諭│臺灣戲曲學院祖師堂管理委員會榮譽委員 李俊億│臺灣戲曲學院祖師堂管理委員會榮譽委員 陳進隆│中華民國周易文化應用協會顧問 莊立育│台灣順天聖母協會理事 徐碧玲│中華民國周易文化應用協會顧問 李奎賢│法師 林順義│中國嗣漢道教總會理事 黃介宏│高雄汕尾混玄道壇 同全福│中華玄武尊皇協會執行長 張清鋒│中華太平道教會三一宗師府少宗伯 張慶華│正一法派宗道法學術教育傳習玄館,坐堂講授師 張瀚月│中華民國星相學會 黃文塗│世界道教聯合總會主席 陳厚成│世界道教聯合總會義工團團長、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生 林俊賢│師公 陳文安│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理事長 廖本清│青城山天师洞弘道大法师 王秉睿│世界道教聯合總會常務理事 羅瑞霞│九芎林工作室 王大雄│大雄空拍空拍師 曹育齊│台北集神道壇壇主、南華大學宗教學碩士 陳昶諺│地方軒社 吳佩真│臺北市國小教師 張芯寧│果林國小 李啟嘉│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國文教師、阿腳老師看熱鬧版主 蘇正良│紘慈生命禮儀有限公司負責人、明道大學管理學院企管系三年級 徐高堯│台灣道教明德弘道會道士 何金洲│道士 賴育瑋│白杞寮文史記錄組員 黃明凱│民俗宗教人文攝影紀錄者 曹益誠│台南市大員文化觀光協會理事 ▍青年研究者 ▍ 吳筱婷│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 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劉家豪│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 陳韋誠│臺灣山海屯文化發展協會常務理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黃毓文│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林廷豪│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杜岳洲│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呂 竟│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林君憲│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生 林纓宣│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蔡承甫│政治大學宗教系碩士生、慧光雲房網路編輯 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李佩儒│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胡祐禎│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鄭明承│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姚郁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杜尚澤│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陳宥吟│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高萍袖│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 陳文偉│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生 楊翔智│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劉佳雰│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林慶祥│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學士 姜彥君│輔仁大學宗教系碩士生、社團法人新北市板橋新埔福德正神功德會總幹事 廖天雄│臺師大國文所碩士生 尹基勳│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 洪聖博│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學生 馮胤銓│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日碩研究生 林子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碩士生 李林進旺│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杜泳樂│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 郭同明│水門宮協成壇小法成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系控所碩士 柯遵佑│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黃俊淦│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 黃國平│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 紀偉恩│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 高堃豪│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余庭洵 YU Ting Shun│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本科生 陳乃嘉│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研究助理 江政達│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經營學系 陳慧真│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研究所研究生 歐雨鑫│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 潘冠宇│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王尹軒│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李宗鴻│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劉哲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劉冠妤│國北教大文創學系研究所學生 陳品怡│高師大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葉昀昀│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沈育琳│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 林裕海│韓國東國大學校佛教藝術文化研究所碩士 黃宇伶│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蔡竺君│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 梁 玄│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班碩士 陳志權│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張家淯│高師大台研所研究生 陳寶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 陳映辰│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生 陳艾苓│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蔡戈尹│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許育鳴建築師事務所 張孝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醫師 吳謹樺│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蔡萱霈│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蔡宜庭│東海大學學生 黃俊涵│臺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生 黃進仕│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林郁強│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潘佳慶│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研究生 許志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黃鎮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毛帝勝│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碩士生 黃信誌│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系學生 林才寶│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暨古物維護研究所 李震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學士班 陳彥伯│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學系碩士生 莊謦淯│南臺科技大學視傳系創設組學生 張肇翰│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黃忠政│台科大學士 陳鉦翰│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生 王國信│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生、龍山保護道壇壇主 林育霖│台中城市發展田調團 詹宇涵│雲科大創設系 陳 湘│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研究生 楊量鈞│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吳秉修│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孫大年│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所碩士生 陳奎興│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 張凱勛│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 盧俊清│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生 雲瀞儀│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謝端陽│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孫大菁│真理宗管所 張饌鰆│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高雄應用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陳昇宏│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康文福│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生、淡水蓬萊二祖會成員 谷雅慧│真理大學宗教文化研究 王振哲│輔仁大學宗教系學士、世界道教聯合總會義工團副團長 林哲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學生 陳冠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學生、台灣武當終南派建興武館成員 盧仕融│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碩士研究生 邱創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徐暐博│南開科大福祉系 魏美慧│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生 張加良│高雄師大特教系學生 ▍其他 ▍ 任文華│台北市環保局 潘裕仁│杰博股份有限公司客服工程師 張聖宏│龍井萬興壇副壇主 羅振中│機械生産製造 蔡勝宏│板橋蔡家聖母聯誼會會長 陳淑鈴│資訊行政 蘇建華│建穎文理補習班班主任數學達人 王崇銘│嘉義巡威殿池王府 賴明峰│賣菜 張國峰│虔誠道教徒 陳盈志│服務 張鈞睿│昆明防治中心管理師 黃正河│做鞋工 顏志達│退休老師 陳神旺│紡織、保全專員 吳昱成│月港福安宮粉絲團小編 李鴻駿│紫霄玉賢宮---主持 林燦宏│西羅殿聖王堂堂主 張晏偉│聖府宮 盧政廷│信仰文化人 林黃忠│店員 陳靜佳│店員 黃勝凱│一般民眾 游進興│里長 朱苾伶│自由時報 林子華│社會人士 吳瑞珍│高雄市議員曾麗燕服務處助理 丁安申│人壽公司業務襄理 曾筱如│一般民眾 廖炫欽│企劃 沈建宏│料理職人 謝秉憲│學生 林駿憲│朝陽科技公司 黃柏鈞│自由業 葉祐承│學生 王珮瑄│道教信仰者 王茜儀│嘉邑紫雲堂 黃少馳│台灣星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保全課長 潘永欽│科學園區 盧俊宏│家庭供奉 蔡豐正│泰山高中學生 邱仁宗│曼荼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吉興│群創光電工程師 林和正│大統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員 孫登在│高雄港務警察總隊警員 林駿奕│蘆洲太子宮 王正豪│高雄市前鎮區明正堂總幹事 劉兆書│自由業 林芸甄│白髮世界觀 董建汶│三司達經理 徐逸鴻│木也建築講堂 童鈺華│野無境有限公司負責人 戴瑋姍│吳思瑤國會助理 顏純左│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後援會 曾瓊儀│服飾業 林學霞│家庭主婦 高銘│講師 劉鑑泉│書法家、看板設計 許詠喨│盟創科技倉管 賴正廷│個人 沈鎔權│自由業 天 均│紫竹蘭若 林宜美│立法院 邱俐俐│立法委員陳超明國會辦公室執行長 林錦鴻│一般民眾 汪金星│一般民眾 蘇志民│自修者 吳榮坤│里長 邱清銜│松鼎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范清文│公車司机 許萬全│盛凡三希典藏總經理 徐偉傑│耀騰股份有限公司副理 陳柄樺│學術堪輿師 許秉庸│學術堪輿師 楊志文│命理師 白宥薰│自由業 吳宏逸│新營慈玄宮宮主 陳正皓│易筋堂東方養生 陳天送│汐止玉山堂堂主 籃元宏│正恩環保科技總經理 王瑋廉│小劇場學校 謝淑貞│導遊 湯錦宏│曼荼羅公司副總經理 張宸瑋│學生 陳思婷│覺林企業專案 陳冠宏│工 樊奇偉│自由業 周秀貞│高美家不動產營業員 ▍團體 ▍ 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 大甲媽祖教師研習團 彰化文化資產學會 鴻雪典藏藝術中心 臺灣山海屯文化發展協會 藝姿舞集 慧光雲房 嘉義竹崎白杞寮文史紀錄組 臺邑界文史觀測站 台灣武當終南派建興武館 臺灣靈異研究學會 八仙洞多元文化共存聯盟 中華易經研習推廣協會 俊賢影像工作 新高港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蒲公英文教基金會 台南神舞藝術團 明逸數位有限公司 頭分埔文化工作室 桃園市龍潭導覽協會 下營庄宗教文化歷史研究會 項久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九芎林工作室 臺南市鹽水金鼎順太子文化發展協會 佳里玉勅皇勅金唐殿王府人員聯誼會 蕭壠香科紀錄工作坊 埔口文化群 社團法人新北市臨水夫人會 新北市淡水志願服務聯合促進會 唭哩岸遊樂園 太駿多媒體行銷顧問 台灣高雄台越岳王總會 大甲羅家天上聖母會 草屯御天宮媽祖會 新北聯王會 龍井哨角聯誼會 府城張家 神霄玄雷壇 純陽宗壇 苗栗縣苑裡鎮岳法壇 台中玄帥會 華藏精舍 府城福陽閣 中國嗣漢道教總會淡水區 老山香行企業有限公司 中華閩南道士協會 正一觀定性道壇 中華民國忠孝淨明宗道教會 高雄市聖帝文化交流協會 台灣省道教會 囹語 Prisper 台南玉皇聖德宮聯誼會 新痾庄文史工作室 *持續增加中,有欲聯署者請直接填表,將有專人不定時更新。 *本連署以從事學術研究、文化工作者或青年研究者,及學術文化團體為主。 *必填  連署性質 * 個人 團體 繼續 請勿利用 Google 表單送出密碼。 Google 並未認可或建立這項內容。 檢舉濫用情形 - 服務條款 - 其他條款  表單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轉載Youtube上一位網友的貼文: 台中學生家長Wang寫的文: 他辦的是IB 國際文憑 韓國瑜先生在雲林創辦的雙語學校,我原本不了解,後來想起來是台灣稀少八間「IB國際文憑學校」,不是只是雙語學校。 日本前幾年開始大量送數千名國高中小教師,出國受 IB 師訓,因為計畫2018全面廢止大學聯考,有計畫的分階段植入IB國際文憑在國民義務教育。 韓總竟然這麼有眼光,他當高雄市長還太浪費,可以當教育部長了。 請大家搜尋“IB國際文憑”,以及看一下日本IB教育靜悄悄在大舉改變國教,韓總真的是與國際接軌,是當總統格局的人才。我是因為小孩讀了台中明道中學IB課程,才知道IB是什麼。 你知道後會嚇到的,韓總創辦的學校,不止是普通的雙語學校而已。他創IB學校,這個教育方法,是在培養有批判性思考,能獨立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跨領域的未來人才。 IB文憑在臺灣沒人知,在國外是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搶瘋的學生族群。 希望高雄市民有這個福氣,能選上韓總,必定為當地學生帶來不止是我們傳統以為的雙語課程。他辦的是IB ,不只是翻轉教育。 我雖是台中人,但非常期待看到韓總改造高雄的英語教育,翻轉教育,給長期鎖國的臺灣,注入一絲競爭力。 (若韓國瑜在高雄,辦IB 國際文憑,很多家長會搬去高雄) 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99級畢業典禮 - 韓國瑜 韓國瑜對畢業生說「身為你們的長輩,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告訴你會面臨什麼挑戰,我們唯一可以告訴你的一件事情,就是請你做好準備,點出他親自寫下的四句校訓:『立足台灣 胸懷中國 放眼世界 征服宇宙』期勉學生「你的想像有多遙遠,你的抱負就能施展多麼遙遠」,更提醒學生「要有出頭天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你現在的立足點,我們在追求世界化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本土化。」 他最後說:「看到外面的世界再燦爛,再五光奪目,永遠不要忘記你的家。」
    8 人回報3 則回應5 年前
  • 人生命運很難預測,蔡英文自傳"洋蔥炒飯,小英便當"胡亂説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很優秀,她的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們要給她兩個(還是一個半)的博士學位,結果事實真相是蔡英文根本沒有真正博士學位論文的指導教授(PhD Advisor )及口試委員們,所以她沒有真正從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經學院(LSE)畢業,所以蔡英文連半個博士學位也沒有,她的所謂博士學位論文及所謂的博士畢業證書都是假的,我對我的文章負起責任,我等著蔡英文來告我,這將是我為台灣國家做一點小奉獻貢獻的光榮!!! 我很感謝在2015年85歲逝世的嘉義縣民雄的瞎眼柳相士,因為他的1979年的鐵口直斷,先祖父母及先父家母(她現在87歲),他們才允許長孫長子的我在1980年出國留學,我在美國拿到電機碩士及電機博士學位,工作了30多年!!! 因此我才避免了被台灣國家警備總部抓去關甚至被槍殺寃死(例如陳文成博士教授1981年陳屍台大校園的寃死)慘劇!!! 而且我貨真價實的美國電機博士學位,加上林環牆博士教授,賀德芬教授,彭文正博士教授,徐永泰博士教授,童文薰律師及楊憲宏良心記者等等人士,他們提供鐵證如山的事實真相,我可以理真氣壯(不是耍嘴炮!!!)地指出大騙子蔡英文及她身邊的那些騙子們,他們説謊言欺騙誤導霸凌台灣人民,他們是把台灣人民當儍瓜的無恥可笑的惡劣事實證據!!! 在台灣國家及美國(這可能也抱括英國,德國,法國等等)的正式有名大學,他們的碩士班及博士班都有研究生的修業研究完成學位的年限,在美國是碩士學位7年,博士學位10年,台灣國家好像是碩士學位6年,博士學位9年,所以像蔡英文在36年後(從1983年到2019年!!!)還可以上傳補交她的LSE所謂的博士學位論文(其實那是一本素質低落的研究報告,根本不是博士學位論文!!!),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國際醜聞!!! 呂秀蓮比起韓國瑜,郭台銘,柯文哲,吳敦義,蔡英文等等自我阿Q中國人,呂秀蓮是真心愛台灣國家。 ======== 蔡英文的所謂博士學位論文根本沒有她的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PhD Advisor)及口試委員們的簽名頁,所以蔡英文根本沒有畢業,所以蔡英文的所謂博士學位畢業證書是假的!!! 附上照片是我電機博士博士學位論文封面之後第三頁的簽名頁!!! ======== 我是美國貨真價實的電機博士,美國國防部網路犯罪中心(DC3)的高級研究科學家,高級網路警察,及技術領導小組成員,其實我也是美國國防部飛彈防禦局全國(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專家團隊(MDNT-B)的技術領導小組成員,我也是美國國土安全部電腦網路緊急應變中心(世界最有名的US-CERT)的技術領導小組成員,我從事網路安全工作30多年,我是網路安全專家!!! 自由時報報導1984年聘用蔡英文假博士大騙子到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書(蔡英文是由馮滬祥教授大色狼介紹的,他強暴菲律賓女傭,他被台灣國家法院判刑定罪,關入監獄!!!)的系主任劉鐵錚教授說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及博士畢業證書是真的,我用常識判斷能力的反擊(我自己有台灣清華大學核工碩士(優秀成績畢業)學位論文,美國田納西大學航空太空學院 UTSI 的電機碩士(成績全A)學位論文,及亜歷桑那大學電機博士(優秀成績畢業)學位論文,我的三本學位論文都有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們的簽名頁(在學位論文封面後的第三頁!!!),為什麼蔡英文的所謂博士學位論文卻沒有她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們的簽名頁??? 劉鐵錚教授,你審查不嚴格,嚴重失職,而且蔡英文陽明山幾千萬元以上的豪宅沒有傳過火災或是失竊,蔡英文應該把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及博士學位畢業證書放在保險箱內,為什麼蔡英文在2019年6月28日才上傳蔡英文應該在1984年交的數本精裝本的博士學位論文給LSE圖書館,為什麼蔡英文在2015年要求補發她的LSE博士學位畢業證書,而且蔡英文拿了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經學院(LSE)偽造的博士證書(因為簽名的副校長(Vice Chancellor )不是1984年的那一位!!!),來欺騙誤導霸凌台灣人民!!! 自由時報錯誤地報導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很有名,(Michael John Elliot),其實他只是幫助蔡英文作碩士論文研究的Supervisor,他在1982年就離開倫敦政經學院(LSE),所以他根本不是蔡英文在1983年及1984年LSE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指導教授(Advisor)!!! 我是美國國防部網路犯罪中心(DC3)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及高級網路警察,我分析事情案件,有根有據,實話實說,我的文章準確度95%以,我對我的文章負起責任!!! ============ 難怪緑皮藍骨的蔡英文及大統派新黨林全,他們一路維持蔡英九(馬英文)現狀 ,他們假打黨產,放水婦聯會,封存兆豐案,重用老藍男,放水管爺,假裝司法改革,蔡英文淪為黨國讀稿機... 蔡英文自招的「學生記錄卡」顯示蔡英文唸倫敦政經學院的資金來源是來自紐約的亨利盧斯基金會(Henry Luce Foundation)!!! 亨利盧斯與國民黨有非常親密的淵源。其基金會歷年來一直提供獎學金給中國國民黨ROC的黨國菁英爪牙出國深造!!! 醒醒吧台灣人! 這蔡英文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SE)「學生記錄卡」證明蔡英文也是國民黨栽培的「菁英」「爪牙」之一!!! 蔡英文和那些拿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出國唸書,來監視台灣留學生的台奸漢奸匪諜們一樣(請大家看下面附圖),他們是物以類聚,渣(垃圾)一堆!!! ======== 蘇博士 早安 您好!您愛台護台精神令人敬佩!盼再接再勵,為台灣加油! 話說蔡包子 從重用老藍人 阻止正名制憲公投 放縱五星旗到處飄揚 公投脫鉤大選 對李明哲等救援的不作為 在在證明 菜包子 抗台保中! 網友回應如下: 有至親親友在中國做生意 就不可靠了! 最理想的人選 還是非賴桑莫屬! 感謝您即時的回音!感恩! ==========
    2 人回報3 則回應5 年前
  •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高官中有很多人都是品行很差的淫亂之徒,今天我們一起來檢視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林萬億。 林萬億出身新北市泰山區佃農子弟,他在擔任台大社工系教授時和自己的女學生 沈詩涵過從甚密,台大社工系的師生們 都早已略有耳聞,而林萬億更是沈詩涵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民國100年9月3日,當天剛好是農曆七夕情人節,林萬億開車載著沈詩涵到新北市板橋區悅喜商務飯店開房間,這是他們二人經常雙宿雙飛的「老地方」,早已被林萬億的妻子 周淑美講師所掌握,周淑美是林萬億的原配,人長得很漂亮,是政大、陽明大學的講師,她帶著警察在悅喜商務飯店林萬億、沈詩涵的房間外等候了足足三個半小時,直到林萬億辦完三個半小時的「房內大事」以後,出了房門,才入內搜尋通姦證據,在垃圾桶內找到用過的保險套和擦拭過的衛生紙,林萬億在警察的筆錄裡,始終否認有任何的通姦行為,他從頭到尾都辯稱是和女學生在房間裡面討論「專業的學術研究案」,警方只得將相關的保險套和衛生紙送刑事局化驗取證,林萬億在法庭上基於證據才承認和自己的學生通姦多次,台灣就是有林萬億這種人在當「教授」「叫獸」「叫春的野獸」。林萬億在105年擔任軍公教年金改革的副召集人兼執行長,他罔顧軍公教人員每月所繳交的退撫自行負擔金額是所有職業年金中最高、最多的事實,竟然污蔑軍公教人員,並且主導砍殺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達四成,既然要砍殺掉四成之多,那當初就不應該強迫軍公教人員繳那麼多的退撫自行負擔金額,林萬億已經從台大退休了,退休後的第一天,林萬億就向媒體記者表示:自己已經擔任了行政院的政務委員,是部長級的政務官,將來離開職位後,不會放棄政務官台銀18%的優惠利息,一定會領取,這種把一般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砍掉四成的人,竟然自己在領台銀18%的優惠利息,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高官無恥、無骨氣者,比比皆是。
    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