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11個12歲以下兒童不該使用手機、平板的理由。
最近幾年發現,原本吵鬧的兒科病房愈來愈安靜了。因為家長都學會用手機來安撫小孩,查房時常看到家長一隻,孩子一隻手機,各自看得很開心。
門診也是,頭痛、頭暈、睡眠障礙的孩子愈來愈多,都是手機重度使用者,還有因為使用手機時間被限制而暴怒的孩子,而且有90%的妥瑞兒的抽動會因為玩3C而變嚴重。使用手機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影響,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我覺得很值得參考,幫大家整理一下。

1.孩子有正在快速成長的大腦:
早期的大腦發育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影響。發展中的大腦受到科技產品的過度刺激會引起注意力缺陷,認知延遲,學習障礙,衝動增加和自我調節能力下降。
2.發展遲緩:
手機限制了孩子的身體活動量,而導致發展遲緩。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1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手機,對孩子的發展和學習當然是不利的。
3. 流行性肥胖:
在房間內使用手機的孩子,肥胖的風險增加了30%。30%的肥胖兒童最後會發展成糖尿病,而肥胖者早期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很高,因而縮短了壽命。21世紀的孩子可能會是比自己父母短命的一代。
4. 睡眠不足:
60%的父母沒有注意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75%的孩子在臥室裡使用手機。75%的9-10歲兒童因此睡眠不足。
5. 心理疾病:
過度使用手機,跟兒童憂鬱、焦慮、依戀障礙、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精神疾病和問題行為的發生率上升有關。
6. 攻擊行為:
如果小小孩時常接觸媒體的身體或性暴力的節目,他們就可能會去模仿而出現暴力的侵略行為。(這對過動兒的影響尤其大)
7. 數位白癡:
高速的媒體內容可能導致注意力缺陷以及降低記憶,孩子不能專注,不能學習。(這也是很多過動兒的家長說的,孩子在看電視,手機的時候都很專心,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專注力只足夠應付這些)
8. 成癮:
給孩子手機,父母就可以擺脫他們。當對父母親的依附(attachment)不存在時,孩子就可能把依附轉移到手機上,而導致成癮。每 11名8至18歲的兒童中就有1人沉迷於手機。
9. 輻射暴露:
2011年5月,世衛組織已經將手機列為2B類風險(可能的致癌物)。
10.不可持續性Unsustainable:
孩子在手機世界裡學會的技能,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使得孩子失去學習實際生活技能的潛力。過度使用手機的孩子,未來是陰暗的。
11.眼睛疲勞:
盯著小螢幕幾個小時後,孩子容易眼睛疲勞。可以將使用手機的時間限制為30分鐘來避免孩子的視力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gMa7xIH1w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謠言。內文多為個人的推測與連結。
    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功率非常低,在實驗室不會造成DNA的傷害。所以,有關手機電磁波增加癌症或腦瘤的說法,目前沒有科學證據。
    電磁波就是電磁輻射,但電磁輻射只是輻射的一部份。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發射電磁波,每天曬太陽時也在接收電磁波。

    出處

    http://blog.udn.com/paulhsu333/43198783
    電磁波與日常生活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51225/1935189
    WHO列手機為2B級致癌物 人體致癌證據尚不足
    7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國際:立場聲明】讓我們向美國兒科醫學院致上最高敬意:灌輸兒童「多元性別選擇」是「虐童」!!! 【多元性別意識形態傷害兒童】(2016/3/19) (註1) 2016年2月美國兒科醫學院列舉了八大理由,發表最新聲明:灌輸兒童「多元性別」,是一種「虐童」行為! 1. 「性別」是客觀存在的生物特徵,性分化異常(DSDs)是極罕見疾病。 (註2) 2. 生理性別只有男女兩性,這是客觀的生物學事實;「性傾向」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概念。 3. 認為自己與生理性別不符,充其量只象徵思想出現混亂,是心理問題而不是生理問題。 性別焦慮症(GD) ,亦即性別認同障礙(GID),是美國精神醫學協會(DSM-V) 認定的精神疾病。 4. 阻斷激素抑制了生長和生育能力,對青春期的孩子造成危害。 5. 依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經歷性別困惑的男女,高達98% 男孩和88% 女孩最終選擇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度過青春期的困惑。 6. 使用阻斷激素的孩子,在後期必須注射跨性賀爾蒙;此健康風險至少包括高血壓,血栓,中風和癌症等相關疾病。 7. 即是在最LGBQT友善的國家之一,跨性和變性人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 20 倍。這是根據瑞典30 年來所做的研究報告。(註3) 8. 通過公共教育和法律政策灌輸「多元性別」,會混淆兒童和家長,讓孩子從此一生注射確定會致癌、有毒的跨性激素,並有可能進行切除身體健康部位的不必要手術,等於是「虐童」行為。 總之,教育者和立法者應該拒絕讓孩子接受與自己性別相反的生活策略和意識形態;以父母親為基礎的家庭,才是有利於兒童發展的最佳單位。 * * * (注1):美國兒科醫學院聲明和相關報導 http://www.acpeds.org/the-college-speaks/position-statements/gender-ideology-harms-children http://www.cnsnews.com/news/article/penny-starr/american-college-pediatricians-gender-ideology-harms-children (注2):性別分化異常,泛指雙性人、先天或後天內分泌異常、性染色體異常等等疾病。 http://www.cnsnews.com/news/article/penny-starr/american-college-pediatricians-gender-ideology-harms-children
    3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最近大紅的 ZOOM 繼「透過大量僱用中國工程師大幅降低成本」後 https://pandayoo.com/2020/03/10/zoom/ 現在又被發現會收集與會者電腦上正在執行的「其它程式」跟視窗切換的紀錄,並回報雲端 https://twitter.com/Ouren/status/1241398181205889024 不行我覺得太噁心了,無論是企業風格跟程式的設計思路的都讓人作嘔 以後不會再用他,也會盡量不參與任何使用 zoom 開啟的會議,盡量用其他程式替代(Ex: google meet, jitsi meet) 歡迎參考 EFF 電子前線基金會的報告: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0/03/what-you-should-know-about-online-tools-during-covid-19-crisis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https://www.collective-evolution.com/2018/04/24/why-farmed-salmon-is-one-of-the-most-toxic-things-you-can-put-in-your-body/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請踴躍連署 反對開放「同婚關係者施行人工生殖」! https://reurl.cc/Y16d3o 異性家庭大部分可天然產出子代,僅少部分須使用ART (人工生殖輔助技術);同性家庭若想自己產出後代,百分百須使用ART。這些目前無法克服的 ART 嬰兒的較高缺陷率,若再開放給必須使用人工生殖輔助技術才能產出下一代的同婚者,當產出較高障礙率的後代,對這些孩子及必須承受治療成本的社會大眾是否公平? 人工生殖輔助技術 (ART)新生兒臺灣本土數據出爐~~ 對超過50000個ART新生兒中分析發現: 2011年到2017年,ART嬰兒的極低的出生體重、較低出生體重﹑先天缺陷風險及早產兒比自然受孕新生兒高 (圖一及圖二)。https://reurl.cc/20g8K9 https://www.facebook.com/1808745192739310/posts/2589291344684687/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防止藍鯨遊戲入侵孩子身心_使用手機平板前要教育 最近收到許多家長來信,請我衛教一下網路上傷害孩子身心的藍鯨遊戲。這個國外的網路遊戲,鎖定未成年孩子邀請孩子參加任務,在網路上一步一步教小孩說謊、暴力、自殘、最後威脅孩子不能退出遊戲。 ►破解藍鯨遊戲_要教孩子10件事:https://pros.is/TTBSJ 孩子的心智還没有成熟,很容易掉到網路的陷阱,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多留心孩子在網路裡看的內容,對於這次藍鯨的危機,我有十個提醒: 1、教孩子不要接受不明群組的邀約,只要有懷疑就要問父母。 2、教孩子絕對不可以上傳自己的照片或家人照片,私密照片更是不可以上傳。 3、在網路上絕不可以任意填自己的資料,如果是不明網站他說再安全都不要填。 4、網路上任何主動彈出可免費下載的APP或程式,都不要下載,爸媽要教孩子透過搜尋的方式去了解。 5、父母不要放著孩子一直看影片,一定要幫孩子注意影片中會不會彈出色情或暴力的廣告。 6、孩子在觀看影片一定要約定時間,如果看的時間不設限,下一部主動播放接著的影片可能有問題。 7、父母如果看到孩子一直在鍵入資料,一定要看一下孩子正在瀏灠的網頁,可能有問題。 8、如果孩子在使用完手機平板後,行為變得很怪異(如不說話、失眠、暴怒、情緒不穩、自殘),父母一定要去了解他在網路接觸的內容。 9、提醒孩子只要有看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任何畫面,一定要馬上給大人看或關掉,大人再去看瀏灠紀錄。 10、全家都要在有約束的狀況下使用手機及平板,讓孩子了解平板有時是協助學習,而不是完全都是玩遊戲及看影片。 孩子會沈迷到網路世界裡,甚至被指令綁架,常常是少了大人的陪伴與關心,也可能是在模仿大人的沈迷(你們大人可以,為何我們孩子不行)。藍鯨不恐怖,最恐怖的是我們大人没意識到要身教,没意識到孩子要接觸網路前需要先教育,希望大家可以告訴大家~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重大消息 WiFi 常用加密協定 WPA, WPA2 已被攻破!! 不要使用 WiFi 進行任何機敏資料傳輸!你所有的輸入資訊都有機會被截取! 盡量使用4G/3G 等私人網路,真要使用公眾WiFi 就掛個私人加密VPN 影響裝置擴及所有 Android/Linux(含大部分基地台)/Windows/Apple 近期請密切注意裝置更新 不要想說更新很麻煩 資料被盜用不會比較方便 (CVE-2017-13077~CVE-2017-13088 這幾個漏洞) --------------------------------- 手法: KRACKs 各大廠更新進度: https://goo.gl/KfNKCk 說明網站: https://www.krackattacks.com/ DE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4WURZoR98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所有Wi-Fi」使用的WPA2已經在今天被發現弱點, 只要你的裝置有用 Wi-Fi, 那你上網的一舉一動就會被壞人監看. 如果你的手機, 電腦, 平板或是基地台在今天之後有更新,請盡早更新 重點整理: 所有設備有更新時請立即更新, 更新前改 Wi-Fi 密碼沒有用, 不要降回WEP, 已經加密的網路活動不受影響(瀏覽器有出現鎖頭) https://www.krackattacks.com/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當您還在縱容孩子玩手機,法國政府已於今年九月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一項新法案,全面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各種具有聯網功能的通訊設備! 一個耗時10年的科學實驗,結論震驚家長! 200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啟動了一項研究手機對孩子影響的科學實驗:他從全美不同地區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出100名孩子:第一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第二組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 2018年,也就是10年之後,調查的結果是:第一組50名痴迷手機的孩子中,僅僅只有2名考上了大學;第二組50名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其中3名孩子在高中畢業後,自願選擇打工幫家裡減輕負擔。 而那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又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結果一公布,世人震驚!雖然我們不能以考不考上大學來評判孩子的成就,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依據。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也就是說,玩20分鐘手機對眼睛的傷害,相當於看80分鐘的投影、47分鐘液晶電視! 危害還不僅僅於此。 玩手機的人那姿勢非常容易造成人體肩頸肌肉緊張、勞損,從而傷及脖子、肩膀、脊椎。 這種傷害對小孩尤為嚴重,因為他們的骨骼發育還沒有定型,如果不及時調整或休息,會影響身體發育。 手機對孩子心理上的危害也非常嚴重 去年韓國高麗大學的神經放射學教授公布:「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與經歷焦慮和抑鬱症的人相似。這些智能手機成癮青少年在抑鬱、焦慮、失眠和衝動方面的分數顯著高於平常人。 而且,手機對兒童還有致癌的風險!小孩因為處於發育期,大腦對手機輻射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以上! 英國專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後發現,手機電磁場會大大地削弱兒童脆弱的免疫系統,它反過來又降低了兒童對電磁場不良影響的抵抗力。 國際上從事輻射微波研究的權威專家發現,手機在發射微波的同時也存在「極低頻磁場」,達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白血病和腫瘤,其中,對兒童影響最為顯著。 還有,不論是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還是家長離不開手機社交,都會影響雙方的情感溝通。 同時,孩子通過手機觀看直播/打賞主播/現場另類直播、遊戲充值拼裝備、追小說追劇、色情網站等等網上誘惑,不一而足。 http://www.ntdtv.com/xtr/b5/2018/10/26/a1396906.html
    2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親愛的朋友, 您好!現在,全世界有成千上萬蜜蜂逐漸死去,但兩天後,歐盟有望全面禁用危及蜜蜂存續的有毒農藥! 頂尖的科學家以及農民聯盟都不斷呼籲實施禁令,歐盟國家的民眾也普遍支持;英、法、德等12國將投下支持票,但我們還需要另外4個國家的一票才能贏得星期五的表決。一旦歐盟通過禁令,我們就有機會進而推動更多國家跟進。 目前表決的情勢尚未完全明朗,所以每一個連署簽名都至關重要 -- 邀請您立刻加入連署,並幫忙分享出去: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致 各歐盟成員國、世界各國領袖及農業部長: 「我們籲請您們即刻禁用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農藥。蜜蜂族群的衰亡將會使我們的整個食物鏈面臨崩壞,如果您迅速採取行動,我們就有望拯救蜜蜂免於滅絕。」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美國和歐洲都面臨蜜蜂族群急速消亡,我們需要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因此牠們的死亡也將對整個食物鏈帶來危機! 銷售這些農藥的化學公司正竭力遊說歐盟延後施行禁令;歐洲各國的Avaaz成員紛紛致電他們的官員、刊登廣告,以累積支持禁令的民意。 現在,我們需要全世界一起串連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護蜜蜂連署!請立刻加入,並幫忙分享給親朋好友: https://secure.avaaz.org/campaign/ct/save_the_bees_neonics_loc_ns/?tUlKRlb&v=500463352&cl=14353930467&_checksum=767b05c6ceeaaced891d5ac06558c6c787260449170dbc0659039ba024e81252 Avaaz多年來持續推動禁用類尼古丁農藥;現在,距離成功在歐洲通過永久禁令只剩下幾天了 -- 讓我們凝聚龐大的全球聲浪,給蜜蜂一線生機。 滿懷希望的Alice, Antonia, Lisa, Nick 以及 Avaaz 全體團隊 敬上 更多資訊: 歐盟最新草案 類尼古丁農藥嚴重危害蜜蜂 預計全面禁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253/ 終結嘉磷塞,歐盟關鍵一戰│法義支持、德國搖擺,百萬歐洲公民連署禁用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270/ 歐盟拼農藥減半不減產,禁用類尼古丁救蜜蜂,百萬連署反嘉磷塞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773/ 更多資訊(英文): Neonicotinoids: risks to bees confirmed (EFSA) https://www.efsa.europa.eu/en/press/news/180228 Pressure mounts on Commission to put neonics ban to a vote (Euractiv)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agriculture-food/news/pressure-mounts-on-commission-to-put-neonics-ban-to-a-vote/ The bitter battle over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insecticide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news/the-bitter-battle-over-the-world-s-most-popular-insecticides-1.22972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知下列訊息,請留意自己的小孩: 教育部來文請留意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藍鯨遊戲(Blue whale)」,又叫藍鯨死亡遊戲,會要求參加人自殘,秀出自己自殘的照片,後來還可能會演變成自殺。 一、依據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規定辦理。 二、因近期「藍鯨遊戲」誘導兒童及少年加入群組案件頻傳,網路已融入大眾生活文化,且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及處處都是無線網路的環境情況下,更需注意兒童及少年使用手機的情況;學校、家長應建立與兒童及少年間的信任,協助兒童及少年建立良好健康上網觀念。 三、另為維護兒童及少年假期安全,仍請利用各項輔導及活動時機加強親師聯繫關懷學生,並宣導社群網路遊戲引誘青少年走向危險自我傷害等相關議題,暑假期間避免兒童及少年加入遊戲自殺群組,於網路遭有心人士誘惑而引起自我傷害等情形,以鼓勵從事正當休閒活動,增進兒童及少年健全發展,有效降低憾事發生機率,確保兒少權益及保障兒少網路安全無虞。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