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個月前
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有一件稀罕事兒不能被忘記
事情的發生實在是太巧合或者是太出乎意料
在男子跳高總決賽上
卡塔爾選手和義大利選手經歷了兩輪激烈大戰以後
比分居然一模一樣奮鬥成高低
於是裁判說辛苦兩位每人再重新跳三次吧
然而實在讓所有裁判想不到的是
三次跳完以後兩人的平均分數還是一模一樣
這真是棋逢對手冤家路窄呀
於是裁判只能不好意思的再次對他們說
最後一次最後再請你們跳一次
最後一次決恥凶最後一次定輸贏
然而義大利選手沒辦法最後一次
他的腿部嚴重受傷跳不動啊
只能含淚泣泉
這個時候卡塔爾選手閉著眼睛隨便跳一個高度
哪怕只比對手高0.1分
他就可以贏得這個項目的世界第一
拿到金牌
但是令所有人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
這個卡塔爾選手詢問裁判
如果我放棄最後一跳
能不能給我們兩個人每個人都發一塊金牌呀
這可是奧運會上的稀罕事
裁判只經過慎重的商量
最後答覆他可以
於是這個卡塔爾選手立即宣布放棄最後一跳
這個決定把本來只能狙擊第二的義大利選手給靜待了
他驚激而且喜激
而且他像個孩子一樣飛撲到對手的身上
緊緊的擁抱對手親吻對手
然後激動的跪在地上狂叫
然後滿地打滾
然後怨怨不倦
四年一次的奧運金牌啊
這可是職業運動員終極追求的人生目標
錯過一次也許一輩子永遠拿不到
這位義大利選手怎麼也想不到他運動生涯的輝煌與驕傲
竟然是在敵手的幫助下浮躍一場
這怎麼能不激動
怎麼能不狂喜呢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
贏家有很多種有世界第一的贏家
有天下無敵的贏家
有東方不敗的贏家
有獨孤求敗的贏家
但是最快樂的贏家那是雙贏的贏家
因為他們收穫的是雙份的快樂
他們贏取的是雙份的金牌
一份是技術本身的金牌
另一份是人性光輝的金牌

現有回應

  • Asdfgh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部分錯誤,義大利選手坦貝里是因為身體過累而放棄加跳,不是「因腿傷而先棄權」。

    查核中心檢視2020東京奧委會官網,男子選手跳高的奧運成績中,義大利選手坦貝里、卡達選手巴爾希姆以2.37公尺的成績並列第一,白俄羅斯選手列銅牌。該項目中,並未有銀牌選手。此外,三人均挑戰2.39公尺,但

    出處

    【部分錯誤】網傳「腿傷嚴重的義大利跳高選手,宣佈棄權,卡達選手決定放棄挑戰,共享金牌,這一幕讓我們看到大愛無私的友誼精神」?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14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8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義大利的Tampberi在決賽中面對卡達的Barshim。兩人都跳越2.37公尺,平分秋色!為了賽出冠亞軍,奧運評審官給他們每人各多試跳3次機會以超越2.37公尺,可惜兩人都無法達到2.37公尺以上的高度。 裁判再給他倆嘗試最後一次機會拚出勝負,然而由於腿部嚴重受傷,義大利的Tampberi宣佈退出棄權。這一刻的Barshim應該可以雀躍且輕鬆的拿下金牌了!然而Barshim這時卻走向評審官問道「如果我退出最後的嘗試,我們兩人是否可以分享金牌」?評審官在商量後回應:「是的,你們兩人可共有金牌」。 卡達的Barshim隨即宣佈退出最後一次嘗試;看到這一幕,義大利的Tampberi激動的跑過來緊緊擁抱住Barshim興奮忘我的狂叫,掩面痛哭且在場地上翻滾!這一幕讓我們看到了大愛無私的友誼精神。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以下視頻是前幾天在東京奧運會男子跳高決賽的感人畫面! 義大利的Tampberi在決賽中面對卡達的Barshim,兩人都跳越過2.37米,平分秋色 !為了決出冠亞軍,奧運評審委員給他們每人3次超越2.37米的機會,可惜兩人都無法完成! 裁判再給他倆嘗試最後一次機會,然而由於腿部嚴重受傷,Tampberi宣佈退出比賽。 這一刻的Barshim 應該可以雀躍的輕鬆拿下金牌了! 然而Barshim這時卻走向評審委員問道 “如果我退出最後的嘗試,我們兩人是否可以分享金牌?”,評審委員在商量後回應:“是的,你們兩人可共用金牌!”Barshim隨即 *宣佈退出最後一次嘗試*。 看到這一幕,義大利的Tampberi激動的跑過來緊緊擁抱住Barshim 興奮忘我的狂叫,掩面痛哭且在場地上翻滾! 看到了體育場上這一幕 *大愛無私的體育友誼精神*,觸動了全場觀眾和在看這視頻你的心吧! 輸贏已不是體育賽場上的爭論,它展現了奧運體育精神對宗教、膚色和國界是無關緊要的,不是嗎?
    3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早安您好,分享今天的故事~ 一個出生不久就被遺棄的女嬰,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在中國,這樣在福利院長大的女孩,可能會是一個工廠女工,可能是農村中的生兒育女機器,也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 但有一種可能絕不會出現,那就是成為奧運冠軍。 可是今天就有一位棄嬰站在了東京奧運會最高領獎台上。 今年21歲的她,剛出生就被送到江西九江的福利院。 16個月大時,她幸運地被一對加拿大夫婦領養,去了楓葉國。 她現在的名字叫麥克尼爾(Maggie MacNeil)。 7月26日,東京奧運會女子100米蝶泳決賽當中,麥克尼爾以55秒59的成績戰勝了中國選手張雨霏,奪得了冠軍,為加拿大贏得了本屆奧運會上的第一枚金牌。 張雨霏以0.05秒之差,惜敗於對手,獲得亞軍。 這是一個讓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2000年2月26日,當九江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抱著這個小小的嬰兒時,他們想不到,21年後,這個孩子會站在奧運會的最高領獎台上,不過代表的不是中國。 即使她沒有被親生父母遺棄,等待她的可能也不會是很好的生活。 江西是中國重男輕女很嚴重的省份。 最晚從清朝起,江西就特別重男輕女,“皆以生女為嫌,每多溺斃”。 2004年,一篇發表在《中國衛生》上,題為《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原因及對策》的文章顯示,江西省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高達138:100,為全國最高。 江西彩禮重,是全國出名的,背後原因就是女少男多。 麥克尼爾的 養父Ed MacNeil是一名老師,養母麥克奈爾(Susan McNair)是家庭醫生。 這對夫婦對麥克尼爾很好,投入了很多心血培養她。兩歲時,小麥克尼爾就開始接觸游泳。 她家有個游泳池,媽媽很重視水上安全,就開始教麥克尼爾游泳。 不過因為長期過度運動,她患上了哮喘。 如果再接觸泳池裡的氯氣,病情會加重,這幾乎葬送了她的游泳生涯。 好在麥克尼爾的身體素質很好,隨著年齡增長,她逐漸擺脫了哮喘的困擾。 小麥克尼爾越遊越好,一級一級通關,最後進入了加拿大國家游泳隊。 麥克尼爾奪冠的背後,是全家人共同的努力。 這麼多年,都是爸爸負責送女兒去訓練。 他們通常在早上5點起床,喝杯咖啡之後,就在當地體育館前等著游泳池開門。 媽媽會盡量計劃好時間表,讓孩子吃得好。 這是他們的家庭分工。 在她的職業生涯裡,父母總是盡可能去現場觀看她的比賽。 不像中國,加拿大沒有舉國體制,運動員出去比賽的費用,很多都要自費。 她的父母不但全力支持她參賽,而且只要有可能,都會盡量去現場觀看女兒的比賽。 2019年,麥克尼爾第一次參加世錦賽,結果一鳴驚人,奪得100米蝶泳的金牌,同時刷新了加拿大及美國的紀錄。 鏡頭中,她的父母拿著加拿大國旗,在觀眾席上激動相擁,淚流滿面。 其實,這麼多年來,無論大小比賽,只要女兒勝出,爸爸都會忍不住哭泣。 麥克尼爾也是整個家族的驕傲。 韓國世錦賽,麥克尼爾奪冠時,遠在加拿大的舅父,把決賽的那一幕,整整看了25遍。 麥克尼爾從小天資聰穎,幾乎是全能的。 她會打排球,在5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小提琴,長大了一點又學了單簧管。 另外,她還對音樂、法律、醫學也有濃厚興趣。 麥克尼爾現在美國名校密歇根大學讀書,是美國全國大學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的紀錄保持者。 加拿大媒體的報導中,沒提她的“棄嬰”身份,也不會強調她的族裔,她就是“Canada’s Maggie Mac Neil”,加拿大之光。 麥克尼爾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人,只要有愛和合適的環境,即使是被有些人視為垃圾的人,也能成為璀璨奪目的明星。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美利堅最後一位正直的航母艦長】 原創 大財豬 經濟評論 (2020.4.4) 他真的是一位正直的航母艦長Great Captain。 小布萊特Brett從羅斯福號航母退伍,在他回到我們聖羅莎市後,我第二天下午就找他講講最近的【2020羅斯福號事件】,上面是他跟我說的第一句。 羅斯福號是在(2020)1月18日離開母港加州的聖達戈,我們的任務,就是去中國南海自由航行,給中國施加壓力,你懂的(you know)。 Brett衝我做了個鬼臉。 艦上小道消息在傳,說美國政府在1月3日得到中國的通報,中國一個城市,武漢,出現了一種新傳染病,這個病,可能會在中國爆發。1月11號,CDC得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初步分析,可能會很嚴重。我們過去,看看能不能撈到什麼好處。趁你病拿你命嘛。 2月7日,我們抵達了關島補給。 2月17日上午,我們通過巴士海峽進入中國南海,每進入一次,我們就MAGA一次(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即美國雄起)。總統特別喜歡我們艦。 我們剛出發的時候,就有人員得了感冒,你知道,航母的士兵,身體素質冠絕三軍,杠杠的,請假是不可能請假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請假的。到了2月18日,我們有幾個人病倒了,醫官按照流感治療,似乎並不管用,可我們今年都打了流感疫苗,也沒吸電子煙啊。 到了2月25日,艦上得疑似流感的人越來越多,有人在懷疑,我們是不是也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們從新聞上看到,中國武漢,已經在1月23日封城了。克羅澤爾艦長傾聽了我們的聲音,跟海軍總部進行了彙報。 後面我們得知,海軍總部當時指示:就近到越南補給,因為,如果現在回國,恐怕會坐實加州或關島很早就有新冠病毒流行的事實,到越南補給,到時就說不清楚誰傳染誰了。政客果然是政客,就是想得多,至於越南會死多少人,就不是我們關心的了。 3月5日,我們到了越南。 越南人熱情接待我們,艦長也讓得流感的人員下去散散心,說是可以增強免疫力。 我們3月9日離開之後,越南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開始上升,越南人起了疑心。不過,這關我們屁事,我們是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星球最強戰力,他們也就推特上BB而已,如果BB有用還要航母幹什麼。 我們官兵著急儘快回去,因為我們艦上病倒的越來越多。艦長把得病的人員安排在一些情況比較好的艙間單獨居住,單獨提供飲食,實施隔離,醫官繼續按照流感治療,但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還在上升,據說是因為通風系統。 漂泊了14天,到了3月19號,已經有一百多個戰友倒下了。航母裡面開始恐慌,因為,義大利那邊出現了很多的死亡病例。我們擔心會不會死掉。每天都有人去找艦長,但是艦長根本不見我們,這更激怒了官兵,難道普通士兵就該死嗎?何況航母士兵是高等兵,精英中的精英。 又漂泊了8天,3月27日到達關島。已經有幾百人倒下了。聽說,從越南離港之後,艦長一直在跟海軍總部溝通,但是總部堅持不讓我們上岸或回國,因為總統要保持太平洋的【威懾力量】,如果回去了,西太平洋的威懾就沒有了。但是,再這樣下去,我們可能真的會死。在核動力航母上死,我們入伍時根本想像不到。99年,我們執行轟炸南斯拉夫任務的時候,護航B2轟炸機,直接往中國大使館扔炸彈炸死3個中國人,對南斯拉夫發射了上百枚巡航導彈,從來都是別人死,哪有死自己的。 在活命跟虛無縹緲的威懾之間,我們選擇活命。我們再也不能等死了。我們給艦長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還不能安排上岸,我們要奪取航母控制權,強行在關島登陸。 最後通牒有了回應。艦長以一生名譽向整個艦擔保,一周內會給大家滿意的答覆。後面從副官那邊知道,艦長給總統,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部長,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等高官分別發出了單獨的私人郵件,3月29日,高官們回復說:現在是戰時,美利堅的戰士務必堅持到底,會給我們派發更多的檢測試劑盒,加油,你們是最棒的。 試劑盒?Excuse me?我們要試劑盒做什麼,我們要的是治療,不是檢測,我們是大兵,但不是傻子,不是炮灰,我們是偉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上的戰士,星球上最強戰力,檢測確診了,然後呢?等死嗎?你們這些高官怎麼不在艦上等死,這樣病死了一個勳章都換不到。加個P的油,我們是核動力,不需要加油。 再也不能忍了。我們再次要求艦長必須在4月1日前給我們登陸,不然就奪艦強行登陸,即使這樣意味著上軍事法庭。起碼我們能活著,不能拋棄任何一個戰友,這就是我們美軍的兄弟連精神。 艦長經過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溝通,得到的答覆依然是:拒絕登陸,實施群體免疫,這是最後的命令。聽到【群體免疫】這個詞,整個航母5000多個人直接心態爆炸。一般2%的死亡率,沒有呼吸機,可能5%的死亡率,這意味著我們要死100-250個人,更糟的是聽說重症治癒後生殖系統受影響,以後怎麼把妹。而且誰都有可能。死了只算病死,沒有勳章,沒有撫恤金。艦長聽到最後的命令後,知道再也無法控制艦上的局勢。 於是,克羅澤爾艦長作出了此生最偉大的決定——成為世界航母史第一個吹哨人。 在3月30日凌晨,艦長發出了郵件,呼籲立即安排官兵上岸隔離,這次不再是單獨發,而是直接群發給了30個以上所有認識的高官,並且確保這些人相互之間知道對方都收到了,與此同時,把郵件獨家給了《三藩市紀事報》。這下,整個美國都知道,這個正直的艦長,在為他5000個官兵的生命安全呼籲。 海軍總部跟總統騎虎難下,只能同意安排在關島停靠,官兵逐步分批安排下島隔離。 一旦安排上岸隔離,意味著這一段時間,西太平洋已經沒有航母進行威懾了。總統在這段時間,跟中國要脅送口罩跟呼吸機,也少了底氣。但是,Who care誰在乎這些政客,他們不在乎我們的命,我們在乎他們的政治把戲做什麼。 4月1日,首批1000名士兵已經在關島開始上岸隔離,情況開始好轉。 4月2日,克羅澤爾艦長被總部解除了指揮權! 這些政客,居然把這麼一位正直的艦長,在美軍吹哨的艦長解除了職務!《吹哨人法案》在哪裡?美利堅憲法在哪裡?這還是我們偉大的美利堅嗎?這還是值得我們美國白人,黑人,香蕉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美利堅嗎? 艦長是為5000個美國大兵的生命在呼籲,再三跟總統,國防部長,海軍部長乞求上岸隔離治療,實在無計可施,才通過媒體爆料吹哨。但是,這些政客居然把艦長火速解職了。他們解決不了問題,解決了提出問題的人。 官兵們送別被解職艦長 他停下回頭,長久地看了一眼航母,最終揮手致意離開,他心中明白,美國榮耀已不再。 美利堅已然失去了根本信仰,已然不再值得美國大兵以鮮血去捍衛。 從2020年4月2日起,羅斯福航空母艦上5000多個士兵對美利堅徹底失去信心。這是載入史冊的一天。這是美軍衰敗的分水嶺。 從那天開始,美軍的士氣開始潰散,再也無法招到最精英的人,精英寧可去華爾街炒作股票,去科技公司寫程式,去NBA打球,去航空公司開飛機,但是不會再為美利堅軍事行動流一滴血。從此,美軍再也無法重現昔日榮光,美國霸主地位開始鬆動。 從那天開始,我開始教育聖羅莎的後輩們,不要在美國參軍了,今後有軍事衝突,只能成為政治野心的炮灰。 去華爾街吧,起碼在發生特朗普熔斷的時候,可以通過做空賺到錢。去矽谷吧,起碼還可以再賣給華為幾年晶片。去學醫吧,在瘟疫流行的時候依然可以要高額薪酬。去學法律吧,進口中國商品後,通過起訴還能再坑一筆錢。 這就是你想聽的【2020羅斯福號事件】。 這麼快,引發美國軍力由盛而衰的轉折歷史事件,這就聽完了,真的有點意猶未盡呢。 Brett,走,去喝幾杯波本(酒名),解解悶,我請客。 文章已於2020-04-04修改 (下載自轉傳來的Line信息)
    8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法國總統馬克洪講話展現睿智 【園丁按】 《財經會議資訊 》5月5日刊載〈法國總統內部講話流出,西方世界一片譁然!〉這篇講話內容紮實豐富,充分表現他對世局的深刻瞭解,和法國人特有的自負和自信,這種人格特質,是當前臺灣的政治人物中所欠缺的,他說「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此語的確是智者之語。抱美國大腿以苟全,是台灣執政者唯一的生存策略,殊不知美國早被馬克洪看扁了,全文如下: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座的使節們比我更瞭解這個世界。 是的,國際秩序正在被一種全新的方式給顛覆,而且我敢肯定的說,這是我們歷史上經歷的一次重大顛覆,它在幾乎所有地區都具有深遠影響。 它是一次國際秩序的轉型,一次地緣政治的整合,更是一次戰略重組。 是的,我必須承認,西方霸權或許已近終結。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自18世紀以來,以西方霸權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這是一個源自18世紀受到啟蒙運動啟發的法國。 這是一個源自19世紀受到工業革命引領的英國。 這是一個源自20世紀受到兩次大戰崛起的美國。 法國、英國、美國,讓西方偉大300年。 法國是文化,英國是工業,美國是戰爭。 我們習慣了這種偉大,它讓我們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掌控著絕對的支配權。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有些危機來自於我們西方國家自身的錯誤,而有些,則來自於新興國家的挑戰。 在西方國家內部,美國在面對危機中的多次選擇錯誤,都深深動搖著我們的霸權。 注意,這不只是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的,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國的其他總統也作出了其他錯誤選擇,克林頓的對中政策,小布希的戰爭政策,奧巴馬的世界金融危機以及量化寬鬆政策。 這些美國領袖的錯誤政策,全都是動搖西方霸權的根本錯誤,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極大的低估了新興大國的崛起。 低估這些新興大國的崛起,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的,而是早在十年或二十年前。 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低估了他們。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也在快速崛起為經濟大國,同時他也在成為政治大國,中國,俄羅斯,印度,這幾個國家對比美國,法國和英國。 我們不說別的,光是他們的政治想像力,都要遠比今天的西方人強,他們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後,開始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哲學和文化”。 他們不再迷信西方的政治,而是開始追尋自己的“國家文化”。這和民主不民主無關,印度是民主國家,他也同樣在這麼做,尋找屬於自己的“國家文化”。 當這些新興國家找到了自己的國家文化,並且開始堅信它時,他們就會逐漸擺脫西方霸權過去灌輸給他們的“哲學文化”。 而這,正是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 西方霸權的終結,不在於經濟衰落,不在於軍事衰落,而在於文化衰落。 當你的價值觀無法再對新興國家輸出時,那就是你衰落的開始。 我認為目前這些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是高於我們的。 政治想像力很重要,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內涵,能夠引出更多的政治靈感。 在政治上我們能不能做的更大膽點,新興國家的政治想像力,遠超過今天的歐洲人,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我。 中國已經讓7億人口脫貧,未來還將有更多人擺脫貧困,但在法國,市場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現象。 過去一年中產階級的憤怒,讓法國的政治秩序發生了極深刻的變化,從19世紀以來,法國人的生活就在一種平衡中。 個人自由,民主制度,富裕的中產階級,這三者是平衡法國的政治的三腳架,但是當中產階級不再是我們國家的基石時,當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危機就誕生了。 他們就會對民主與市場制度產生根本的懷疑,這樣的制度還能讓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嗎? 他們有權利這麼懷疑,並且也有權利加入到激進的政治運動中去。 在英國,政治體制的淪陷更為明顯。 英國脫歐的響亮口號,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權)說明了一切。 民眾認為,自己的命運已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奪回控制權”。 而“奪回控制權”的直接方式,就是脫歐,他們厭惡了歐盟,厭惡了老套的政治,他們想要更富有政治想像力的事情出現。 歸根結底,是過去的政治制度無法讓英國人獲利,甚至讓他們活得越來越糟,但上層的政治領導者並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於是,他們失敗了。 至於美國,美國人雖然同屬西方陣營,但他們一直與歐洲有著不同的人道主義標準(暗示宗教)。 美國人對氣候問題,對平等,對社會的平衡敏感性,和歐洲並不是以相同方式存在的(暗示美國貧富差距比歐洲大得多)。 美國文明與歐洲文明存在著明顯差距,即使美歐深深結盟,但我們的差異一直存在。 特朗普的上臺,只不過是將原本的差異,放大化了。 我必須強調,歐洲與美國不同。 歐洲的文明計畫,當然不能由匈牙利的天主教徒,或者俄羅斯的東正教徒來決定,但歐洲長時間的跟隨美國,將俄羅斯從歐洲大陸驅逐出去,這樣的政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美國需要讓“俄歐對立”,但歐洲需要嗎? 歐洲配合美國,驅逐俄羅斯,這可能是歐洲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驅逐俄羅斯的結果,就是普京別無選擇的必須去擁抱中國,而這正好給了中國與俄羅斯抱團取暖的機會。 讓我們的一個競爭對手,與另一個對手相結合,形成一個巨大麻煩,這就是美國人的做法。 如果歐洲不驅逐俄羅斯,俄羅斯的政策也絕不會那麼反西方。那如今在地緣政治上,給與東方大國的幫助,也就不可能那麼多。 但歐洲的問題,在於軍隊。 因為北約的存在,歐洲想要再組建一支歐洲軍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只要“歐洲軍”一天不存在,歐洲就一天要受到美國的政治指令操控。 可悲的是,當我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談到這些時,我們都是悲觀的,目前的歐洲,沒有人擁有這種能力去組建一支歐洲軍,更沒有人對這項重大的戰略性政策,給與投資。 但歐洲軍是制衡美國的關鍵點,沒有歐洲軍,歐洲就沒有真正的獨立性可言。 是的,美國是盟友,是我們長期的盟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長期綁架著我們的盟友。 法國是一個強大的外交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歐盟的心臟。 讓俄羅斯脫離歐洲,或許是一個絕對深遠的戰略錯誤。 法國如果無法將俄羅斯拉回歐洲,那也不願再繼續參與,加劇緊張局勢與孤立俄羅斯的政策。 目前俄羅斯與那個東方大國,雙方都沒有要結盟的興趣,但沒人敢肯定,倘若西方世界再步步緊逼的話。 中俄還會不會如此肯定的說,我們不會結盟。 我們朋友的敵人,就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嗎? 俄羅斯是美國的敵人,那他一定是歐洲的敵人嗎? 我們需要建立歐洲自己的新的信任與安全架構,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那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 美國人說,這個在武器裝備上進行大量投資的國家,這個人口結構不斷下降惡化,這個不斷老齡化的國家。 美國人問我,我們該害怕這個國家嗎?我們該和這樣一個國家和解嗎? 我反問美國人,把俄羅斯與加拿大的位置互換一下怎麼樣呢? 除了經濟動盪和地緣政治動盪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第三個大動盪,無疑就是技術革命動盪。 大資料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慧,在大智慧於全球化中鋪開時,資訊技術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智慧全球化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情感、暴力、甚至仇恨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變化,也為我們創造了全新的空間,一個需要人類去重新審視和制定規則的空間。 這是一個目前全球都不曾觸碰的新技術規則空間,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該認同與參與的,互聯網國際秩序規則。 但在這套新規則尚未完全建立之前,新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失衡,更是人類學上的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矛盾。 最終,它會給我們引以為豪的民主帶來沉重的撕裂與不穩定性。 在座的使節們都能看到,經濟動盪,地緣政治動盪,資訊技術動盪,民主的動盪。 所有這些動盪都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該做什麼呢? 我們現在需要如何做?我們是繼續當觀眾,當個評論員,還是去承擔我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都失去了政治想像力,讓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習慣來主導我們的策略,那我們…… 一個共和國總統,一位部長,一位外交官,一個士兵,在這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繼續照過去的方法做下去的話。 那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肯定會“失去控制”。 而“失去控制”後,等待我們的,就是消失。 文明逐漸消失,歐洲逐漸消失,西方霸權的時刻也會一同消失。 最終,世界將圍繞兩個極點運轉:即美國和中國,歐洲將必須在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做出選擇。 歐洲,將完全失去掌控權,因此我至今只相信一件事,就是勇敢——敢於突破和冒險的政治策略。 這種不同於以往老歐洲的政治策略,會導致現在的很多事情失敗,而且國內也有大量的評論員,批評家說它不會成功。 但致命的不是評論和批評,而是失去“勇敢的心”與“充滿想像力的思維”,並且我認為,唯有去嘗試一些勇敢的,富有想像力的政治,才是深刻體現法國國家精神的最佳方法。 只有法國,能重新樹立深刻的歐洲文明;只有法國,能從歐洲戰略和國際政治的高度,去考慮歐洲的存亡問題。 法國精神,是一種頑強的抵抗精神,是對與眾不同的世界追求的精神。抗拒精神絕不會屈服於事務的必然性與適應性 這種貫徹於法國人靈魂的不凡精神,塑造了唯有法國,才能改變歐洲漸漸被“兩極”吞噬的歷史趨勢。 接下來法國將有幾個重要的議程方向,第一是“歐亞議程”。 法國將促進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歐洲聯通戰略的更好融合,但是該融合必須在尊重我們的主權和規則上進行。 十年前我們在歐亞融合上犯了一些錯誤,歐洲在處理那場重大的金融危機時,為了求得援助,而被迫開展了私有化,來降低歐洲的部分主權。 從南方的義大利到北方的英國,但我們不會去責怪聰明的中國人,我們只能怪自己蠢。 另外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法國還必須和美國在印太地區,建立起“法國戰略”。這是對於法國歡迎中國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補充”。 我們在一個地方幫助了對手,那我們就必須在其他地方制衡它一下,這是政治的一貫玩法。法國必須在印太地區建立“法國影響力”,去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勢力崛起,畢竟法國在該地區擁有百萬居民,更有近一萬名戰士。法國要成為該海域的主要海上力量之一。 我已經與很多人聊過,歐洲主權絕不是一個空洞的詞,但我們早已犯了將主權的話語權留給民族主義者的錯誤。 民族主義者絕不代表我們的主權,主權是一個好詞,他代表我們民主的核心。但如果政府失去對一切的控制,那主權也將一無所有。 所以民族主義者有權發表他們的聲音,但他們絕不代表歐洲主權。 幾十年來,歐洲已經建成了一個強大,友好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是最開放,和最幼稚的市場。 而且我們在討論歐洲主權時也必須非常深入的包括英國,無論英國脫歐最後結果如何,歐洲主權都包括英國。 歐洲主權另一個方向,是國防,關於歐洲防務問題,自1950年代以來就沒有任何進展,它甚至是被禁止討論的。 但是時候建立一個擁有更多國防主權,依靠歐洲基金和歐洲軍隊的倡議。 我認為目前正是商談“歐洲國防主權”,幾十年來的最佳時機,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使節,多加努力。 歐洲主權的另一個側重點,是歐洲對於邊界的思考,這問題也將引申到對於人口和移民的話題。 歐洲自2015年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我們必須摒棄關於難民的緊急管理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才登陸機制。 我們更應該與國際移民組織合作,恢復我們在巴黎所做的移民過濾工作。 最後是關於經濟和金融主權的部分。 我們現在正積極的談論伊朗,繼續捍衛我們主張的伊朗議程。 但美元存在其“特殊性”,即使我們決定保護伊朗,但我們的公司要前進,也要依賴美元。 注意,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和美元作鬥爭,而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歐元主權”。 但這個過程實在太慢了,我們進展的太慢了! 而且在建立數位貨幣主權上,歐洲也需要重新思量,因為數位貨幣,也必將影響未來的經濟主權。 重建歐洲的主權,經濟主權,國防主權,邊界主權,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強歐洲的一體化而不受外界其他國家的干擾。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擁有強大而一致的外交,在目前西方霸權受到挑戰的時刻,我們更應發揮各自的政治想像力。 掌控歐洲人自己的命運,將控制權還給我們的人民。 在外交上我依靠你們發揮重要作用,我不勝感激的提出這些要求。 我將永遠在你們身邊,以讓法國成為引領一系列重要政治問題的核心。 使得我們的使節在世界各地都有強大的代表實力,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超越我們的國家利益,讓我們的價值傳遍世界。 我謝謝你們!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