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3分鐘就能從北京開到天津,18分鐘就能從北京來到上海,你敢信嗎?這就是我國的超級高鐵,它馬上就要來了,它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聽完之後一定會驚掉您的下巴,它真的比飛機還要快,從北京到天津只需要3分鐘,您從自己家裡走到小區門口的時間啊,它已經飛遲一兩千公里了,它的最大時速是4000公里,比普通高鐵最快速度整整快了10倍,是音速的3倍。
飛機飛行速度的4倍,連老外都直呼,這哪是高鐵啊,這分明是一個傳送門吧,剛進火車還沒坐下呢,到站了,中途連喝口水的時間都不給你,或許以後年輕人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您在哈爾濱欣賞雪景,中午就跑到了武漢吃起了熱乾麵,黃昏時來到三亞喝著椰汁吹著海風,半晚還能返回北京夜市吃個宵夜,這真的是難以想像啊。
那麼這麼快的速度到底安不安全呢?咱們來看一下核心技術,這列車的車體全身使用碳纖維材料打造,車頭採用最新的低阻力設計,通過磁懸浮和真空管技術,讓火車懸浮在沒有空氣阻力和物理摩擦的真空管中前進,時速是每小時4000公里,整車全部遠離地面20厘米以上,這可不是在演科幻電影,這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未來飛行列車將遍佈國內,形成中國,
一小時交通網,更重要的一點也是最令我們驕傲和自豪的,這項偉大發明背後的核心技術全都由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相信用不了多久啊,超級高鐵將成為陸地最快的交通工具,完成建設後,中國速度將再上一層樓,這是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身為中國人真的是太幸福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點贊,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假的,目前還在研究論證階段,並還沒有到工程實現階段,影片只是描述了這樣的概念。

    出處

    https://www.mygopen.com/2019/09/Maglev-train.html
    1 年前
    5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中國傳來重大喜訊,徹底解決交通問題,西方震驚美國嘩然! https://youtu.be/0y6QhUZ-K3o 中國研發時速4000公里超音速3倍高鐵,從北京到上海只需20分鐘,震撼世界!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中國﹐ 您知道是哪裡嗎? 它的面積是北京﹐上海﹐天津總面積的2.4倍﹐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城市。 相當於1.5個北京﹐3.4個韓國首爾的人口。 它就是中國美女最多的城市﹐重慶。 這裡有世界上最複雜的立交橋。 樓頂可以開車﹐輕軌可以穿樓。 導航在這裡會死機﹐反而出租車司機才是導航。 外地人都戲稱﹐重慶的出租能起飛﹐ 隨時隨地上演速度與激情。 當你有時候﹐以為自己在1樓﹐ 但其實你卻發現自己在樓頂。 這裡有中國最深的地鐵站﹐紅岩村站。 站點最深相當於39層﹐那樓那麼高﹐ 光進個站﹐你就得花10分鐘。 這地鐵過去三趟了﹐你都還沒到地下呢。 雖然是八地魔幻的山城﹐但交通非常便利。 這裡有21個高鐵站﹐放眼全世界除了重慶沒有一個能做到。 這裡還有各類橋樑﹐14000座。 拿下五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橋都。 2023年重慶除夕夜赤字6000萬﹐ 舉辦了無人機煙花的燈光秀表演。 它還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 重慶的美景也很逆天。 這裡有世界自然遺產天坑地縫﹐ 世界三大洞穴的芙蓉洞﹐世界上最著名的長江三峽。 年輕人爭相打卡的千語千尋的紅牙洞。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磨牙石刻﹐大足石刻。 玉水搭橋﹐逢上開路﹐是每個重慶人的真實寫照。 能為這樣的重慶點個贊嗎?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中國﹐ 您知道是哪裡嗎? 它的面積是北京﹐上海﹐天津總面積的2.4倍﹐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城市﹐ 相當於1.5個北京﹐3.4個韓國首爾的人口。 它就是中國美女最多的城市﹐重慶。 這裡有世界上最複雜的立交橋﹐ 樓頂可以開車﹐輕軌可以穿樓﹐ 導航在這裡會死機﹐反而出租車司機才是導航﹐ 外地人都戲稱﹐重慶的出租能起飛﹐ 隨時隨地上演速度與激情。 當你有時候﹐以為自己在1樓﹐ 但其實你卻發現自己在樓頂。 這裡有中國最深的地鐵站﹐紅岩村站。 站點最深相當於39層﹐那樓那麼高﹐ 光進個站﹐你就得花10分鐘。 這地鐵過去三趟了﹐你都還沒到地下呢。 雖然是八地魔幻的山城﹐但交通非常便利。 這裡有21個高鐵站﹐放眼全世界除了重慶沒有一個能做到。 這裡還有各類橋樑﹐14000座。 拿下5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橋都。 2023年重慶除夕夜赤字6000萬﹐ 舉辦了無人機煙花的燈光秀表演。 它還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盛產基地。 重慶的美景也很逆天。 這裡有世界自然遺產天坑地縫﹐ 世界三大洞穴的芙蓉洞﹐世界上最著名的長江三峽。 年輕人爭相打卡的千語千尋的紅牙洞。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磨牙石刻﹐大足石刻。 玉水搭橋﹐逢山開路﹐是每個重慶人的真實寫照。 重慶山火撲滅只用了6天。 當地90%的摩托車全都奔赴火場﹐ 沒有一個重慶人民退縮。 能為這樣的重慶點個贊嗎?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轉載:題目: 北京的變化 .我於本月初在北京停留了十天, 感受到北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 .1. 塑膠卡正在退出中國 那天,我到我北京的招商銀行去提款。 在提款機上,我竟然找不到“提款卡”的插卡孔。 我向招行人員詢問,招行人員指導我,用手機上的行動版招行,與提款機“對話”,就可以“激活”提款機,完成取款作業。 這個以手機取代“提款卡”,提取現金的變化,給了我一個不小的震撼。 我的震撼,是因爲我認識到,中國社會正在進行一場“經濟革命”。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最早是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後來慢慢演化,以錢幣、銀子做爲交易工具,仍然是不便於携帶與使用。 後來再演化出了紙鈔,硬幣作爲支付工具。 到了近代社會,發展出了“信用工具”, 譬如銀行支票,信用卡等等。我們所通用的提款卡,也算是一種信用工具。 所以現在每個人的隨身皮包裏, 都有各種各樣的塑膠卡, 或是支付工具,或是信用工具。 世界有三大信用卡, Visa(維薩), Mastercard(萬事達), 與American Express(美國運通)。 這三大信用卡的發行公司,都是美國公司。 在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就是以手機上的 APP 做爲支付工具或是信用工具,正在快速取代各種各樣的塑膠卡形式的支付工具與信用工具。 這個變化,有幾個意義: 1) 不論是交易的速度還是資料的處理,更加的便捷有效。 隨身的皮包,也無需再携帶這麽多的卡片,也不用憂慮卡片遺失的苦惱。 2) 美國信用卡或是金融卡的影響力,將趨於式微。中國大陸普通民衆,一個手機,足以行走九州的通都大邑,乃至於窮鄉僻壤。 美國三大信用卡,在中國國内,將被邊緣化, 甚至終將淡出市場。 中國式的經濟活動支付模式,與美國模式相比,將展現其更高的優越性。 3) 手機行動網路的使用,在中國不斷的强化、優化、與普遍化,使我强烈的感受到, 中國市場已經具備了發展 5G的大好形勢。 5G 在中國突破性發展,已是勢不可擋。我强烈感覺,在5G的爭鬥戰中,中國必勝,美國必敗。 .2. 北京的單車共享與高鐵行動點餐 我在北京約了房屋中介談事,中介的公司離我住的地點約有一公里路。 一公里路有些尷尬,走路嫌遠,自行開車停車麻煩,打出租車不好叫,也沒必要。 我就問年輕的業務員,他是如何過來的。 年輕人告訴我説,他是用摩拜(mobike)共享單車。 摩拜單車路邊都是,用手機微信掃描使用與付款,非常方便,使用一次,人民幣一元。 在他的指導下,我試用了一次,果然方便。 從我住處到北京朝陽公園,或是團結湖附近用餐,摩拜單車共享,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 我上網看了一下,單車共享由於競爭劇烈,加上主要經營者在執行策劃上的一些問題,現在的市場經營,出現混亂與虧損。 不過我覺得,在大方向上,這個概念合乎市場需求。而且在行動網路的處理技術上,已經成熟。這個產業在經歷一番細緻化與優質化之後,會很快步上坦途。 我在國内經由網路買高鐵車票,已經很熟稔了,這次又有了新發現。 我發現可以在高鐵的特約餐廳點餐,譬如肯德基與某品牌牛肉麵,在高鐵開動之後,所點的餐點,會準時送到我的座位上。 我很驚訝,每隔一年我來到北京,總會發現新的行動網路產品,而且都是很快就散佈到全國各地。 從幾年前微信與支付寶的行動支付開始,高德地圖(大陸的GPS),滴滴出行(叫出租車),美團外賣(點餐送到家),鐵路12306(高鐵購票),乃至於銀行行動網路版的功能全面化與優質化,新產品不斷在食衣住行各個層面,極爲有效率的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近五年來,我每年到北京,都要學習使用新的行動軟件,並且體會新軟件,所帶來的便利性。 .3. 車管所的效率 兩年前的2017年8月,沿黃公路正式通車。所謂的“沿黃公路”是沿著黃河南北向的一條全長830公里的公路,南起西嶽華山,北抵陝北府谷縣牆頭鄉。 這條公路,沿著陝西山西兩省邊界而行,據説比美國加州的沿海一號公路還要景色優美。 我有個心願,就是到沿黃公路自駕遊。 這條公路吸引我的,不盡然是他的優美,而是沿途上的一些景點,包含了司馬遷的故里韓城,“先秦詩經之鄉” 的洽川濕地,延川的黃河蛇曲。此外,還有我父親的老家,渭南朝邑,也在沿黃公路沿綫。 到了洽川,可以豐富我對於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景質感吧。 這條公路,對我來説,有極爲豐富的文化歷史沉澱,以及我的祖籍鄉情。 我爲了完成心願,到北京車管所涉外處,申請報考中國大陸的汽車駕照。 北京考駕照,有一套既定模式。總之,我在9月10日上午九點半考“交規”,在電腦上答題,100個考題,一按回答鍵,就知道對錯與否。四十分鐘之後,就知道是否通過了考試。 我於兩天後的早班飛機返臺,所以我在車管所的服務臺,申請將我所通過的新駕照,快遞給我在北京的友人。 令我深感訝異的是,在兩天後的下午三點,我在臺北,就收到北京友人的微信,告知我已經收到駕照了。 我原來以爲,友人要在一周左右,才會收到駕照。事實上,北京政府單位的辦事效率,與我的想像,已是大不相同了。 我很高興我可以開始規劃我的沿黃公路的自駕之行,完成我的心願。 .4. 總結 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衆多,幅員廣大。社會的運作,猶如一個巨大無朋的機器。這個巨大的機器,如果是很有效率的運作,機器就會發揮極爲巨大的能量。 在經濟學上,這就是所謂的生產力(productivity)的概念。 社會財富的創造, 與這個社會整體生產力直接相關。 高生產力的社會, 必然是經濟發展良好的社會。 政府的一個重要功能, 就是要設法提高這個社會的生產力。 中國行動網路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整個社會運作的效率。 也就是説,中國社會這個巨大無朋的機器,正在不斷提高他的運作功率。 機器的部件之間,伴隨著行動網路的發展,有了更有效率的融合與潤滑。 中國社會運作效率不斷提高, 就昭示著中國整體國力在不斷增强。 從我在北京所感受到的年年變化, 使我認識到, 中國社會的運作效率, 正在快速超越美國。 中國的民族復興, 無論美國如何應對壓制, 已是勢不可擋了。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從一條活魚,看中美兩國的巨大差異。 萬里看世界 2022-10-25 20:55 發表於江蘇 以下文章來源於茶狐看世界 ,作者teafox。 編者薦語: 一葉知秋,以小見大,從一次網購感受中美在多個領域的巨大差異,以及美國的嚴重短板。並非無腦吹,文中有很多例子和數據。美國為何越來越焦慮,看了這些例子和數據就明白了。 @⋯⋯@ 我去過美國很多地方,以我對美國人的了解,和對美國輿論的觀察,美國人骨子裡對中國非常「無知」和「傲慢」,無知產生了傲慢,傲慢助長了無知。美國誤判了自己,也誤判了中國。 不過話說回來,不要說美國人誤判中國,其實,連中國人也未必真的了解中國。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太大,960萬平方公里,14億人口。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變化太快。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必須時刻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才能跟上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否則,一不小心就脫節了。 說一件今年暑假發生的事情。暑假是東海的禁漁期,當時我也很久沒吃到新鮮的海魚了,於是我心血來潮,想買一條活魚。果然應驗了那句話:中國互聯網,沒有你買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賣家說,這條魚屬於深海養殖,口感介於野生和普通養殖之間。全國大部分地區,空運隔天到貨,包活!不活退錢! 這麼自信的口氣,那我就信你一次! 一條魚一斤多重,連包裝一共有10.2公斤,從300公里之外的溫州發貨,隔天就到。打開包裝盒,就是一個泡沫箱,裡面裝著一個塑料氣囊,在泡沫箱和氣囊之間,塞滿了冰袋,依然保持低溫。氣囊裡面有一隻魚,直挺挺躺著,眼睛死死地盯著我,咧著嘴,看上去奄奄一息。 看到這場面,我有點失望,沒多久,賣家主動打來電話,解釋道,低溫下,魚就像處於冬眠狀態,打開氣囊,待溫度慢慢上升後,活力就隨之恢復。 他說的果然沒錯,沒多久,這只魚就在我的水槽裡,開始活蹦亂跳了!對我來說,這只魚最大的賣點,不在於口感,而是儀式感和新鮮感。 雖然從小在海邊長大,但也是第一次看見一條這麼大的海魚,在自家的洗碗槽里活蹦亂跳。我老婆從小生活在內陸地區,更是沒見過這種場面,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驚喜。 天氣太熱,週末也沒出去,就在家裡自己燒魚吃,時長00:15⋯我把視頻放在微信朋友圈,根據留言判斷,大部分人,都沒有網購活魚的經歷。因為一條魚,好奇心讓我打開一扇窗,做了很多研究後,我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要讓一條魚,從千里之外,隔天到貨,在你家的水槽里活蹦亂跳。不但要能養魚,還要養得好,不要能配送,還得活著送到家!完整這個過程,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先進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工業體系,高效的快遞服務。不但要全部做到,還要做到極致,看似容易,其實很難。 @高效的快遞服務 在江浙滬皖包郵區,大約2億多人口相當於一個日本,或者兩個韓國的經濟規模。 11kg 隔天到貨。普通快遞,28塊錢,電商折扣價,只要19元左右。順豐快遞,35塊錢,電商折扣價,只要25元左右。 溫州到鄭州,1300公里。順豐特快11kg ,隔天到貨,102 元。電商折扣價,大約70元人民幣。 我看了一下,1300公里差不多就是溫州到全國各地的平均距離。 美國的國土面積和中國差不多,1300公里,也差不多是全國範圍內的平均運輸距離。在美國紐約到芝加哥也剛好是1300公里。 根據美國快遞折扣比價網 coolparcel.com/ 從 芝加哥(60007)到 紐約(11210),22磅 (11公斤)的運費,UPS 最便宜180美元,聯邦快遞最便宜要327美元,DHL最低335美元。 根據我的經驗,美國的快遞公司的折扣很難談下來,在公開折扣的基礎上,能爭取到8折就很不錯了。最低電商折扣價,大約是144美元。 最快的速度是隔天到貨,這裡指的是1個工作日。歐洲人說休息,那一定是休息,但美國不一樣,只要加錢,節假日也有可能送貨,但不是小數目。如果不願意加錢,在倉庫放上幾天,活魚早就成為死魚了。 1300公里,隔日達,中國運費是70人民幣,美國144美元,大約是我們的15倍。雖然美國人收入比我們高,但也承受不起這15倍的運費啊。 想當年,川普發動貿易戰,波士頓龍蝦滯銷。一個網紅(郭傑瑞)去波士頓,做過一個關於龍蝦的視頻,他問攤主,為什麼不把龍蝦放在網上賣? 攤主愣了一下,反問,還能把龍蝦放到網上賣?你有所不知,快遞費太貴,生鮮難實現國內配送。於是乎,波士頓養殖大戶,只能眼睜睜看著龍蝦賣不出去。 長距離的生鮮配送,是我們的日常,活魚確實不多見,但水果、肉類的冷鏈運輸,已經非常普及。而在美國,卻很少見。美國快遞運費高,效率低,限制了生鮮產品的消費,反過來,需求量小也導致平均成本高,一來一去,形成惡性循環。全國范圍內的B2C生鮮配送,就很難實現。 據德國《焦點》周刊14日報導,2019年,全球包裹量突破1000億個。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635.2億。中國以18%的人口,佔了全世界60%的包裹。 量變引起質變,在量的基礎上,才可以談創新。規模一旦突破臨界點,就會導致極致分工,效率才能提升。 我記得20年前,包郵區快遞5元起步,現在也才8元起步,能維持低價的核心因素,就是效率提升,因為各種配套,快遞員每天處理的包裹數量大大提高。所以,雖然快遞員工資飛漲,但平攤到每個包裹的成本卻得到了控制。 強大的工業體系 一條魚要配得上上百元的運費,品質就要不一般,否則沒人買。 以前漁民,在近海用普通網箱養魚,污染比較多。一方面,養殖的魚類,口感不好。另一方面,漁民體力負擔重,收入不穩定。靠天吃飯,風險很大,一個颱風就可能讓漁民傾家蕩產。 我平時喜歡看CCTV的科教頻道,有一期《創新進行時》的節目,主題是「 海上智慧牧場」。節目裡,現代深水網箱平台「耕海1號」總體積30000立方米,年產海魚15萬公斤。 現在的漁民,誇張點說,都是開著「航空母艦」出海養魚。甚至可以在岸上的家裡,吹著空調,用手機app遙控養魚。根據水溫、洋流速度等數據的變化,不僅能調整養魚平台的位置和深度,還可以控制投料的時間和數量。 以前的網箱,只能養魚,現在平台有餐廳、住宿、娛樂設施,可以接待遊客,玩海釣,看海景,吃海鮮。 CCTV中文國際,有一期節目叫「黃海能養三文魚?前往中國最大深海網箱養殖基地“深海一號”」。 三文魚養殖區域要求水質清澈無污染,最佳溫度在8~14℃之間。受環境因素限制高,養殖僅在挪威、智利、蘇格蘭、法羅群島等1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其中,2020年挪威產量佔51%,智利產量佔29.5%,兩者佔比近八成。 2020年全球各三文魚養殖點產量分佈 我國沿海,夏季水溫太高。但天無絕人之路,我們在黃海發現一個「冷水團」,面積13萬平方公里,體積5000億立方米,水質優良,是世界罕見的淺水層冷水團。 山東依托強大的造船工業,打造了世界最大深海網箱「深藍1號」,重約1400噸,養殖水體5萬多立方米,設計年產量1500噸,夏季可沉入黃海冷水團中。 假以時日,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可能成為一個三文魚養殖大國。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人吃的鰻魚,號稱國產,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產,歐美人迷戀的魚子醬,其實最好的品種產自於浙江千島湖,產量也佔全球三分之一。 目前的海水養殖產業,中國占了全球60%的份額。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幾乎壟斷了大型海上漁業設備的製造。與此同時,美國的海水養殖業,可忽略不計。 2017年6月17日中國交付挪威三文魚養殖巨頭使用的深海漁場——「海洋漁場1號」是世界上首座半潛式的深海漁。使用年限25年,一次可實現養魚量150萬條。這個養魚場單套造價4.2億元,相當於一架小型民航機的價格。 哪怕十年前,誰能想到,我們出口機械設備給歐洲人,讓高傲的北歐海盜,給我們養魚。 海洋的捕撈量是有限的,但海產養殖業,潛力巨大。以前漁民養魚,就像農民種地一樣,是一件辛苦活,而將來,可能成為一種時髦的高科技行業,幾個年輕人坐在空調房,對著電腦屏幕,像玩遊戲一樣,玩著玩著,就把魚養好了。 而這樣的場景,需要強大的工業配套才能實現,而中國,是唯一具備這種配套能力的國家。 @先進的基礎設施 很多人說,美國沒有高鐵,其實不完全對。在美國人口密度最高的東北,有一條準高鐵,最高時速240公里,平均時速為134公里。從紐約到華盛頓,366公里,Acela「高鐵」全程2.5小時,票價從130 美元到276 美元,不等。即便又慢又貴,照樣有人坐,因為點對點時效和飛機差不多,舒適度更高。 休斯敦和達拉斯,分別是美國的第4和第9大城市。距離為380公里,不堵的話,開車要4.5個小時,堵車就沒底了。如果你住休斯敦,如果有朋友臨時要你周末去達拉斯打牌。雖然很想去,但你想到來回開車10個小時辛苦,可能就放棄了。 除了開飛機,達拉斯到休斯敦,每天有19個直飛航班,飛行1小時15分,票價139美元,算上機場接駁,候機和安檢,單程至少也要4小時。機型都比較小,如 巴航工業145、龐巴迪900、 空客319。就算滿座率達到80%,每天單向客流也就2000人。 很多「美國通」經常苦口婆心地說:「不要炫耀高鐵了,顯得你無知,美國人短途靠高速公路,長途靠飛機」。這種人,非蠢即壞,美國大都會區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到高鐵。 當年美國可以搞定幾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如今連一寸高鐵都修不起來,只能說美國的利益集團,已經徹底綁架了美國。美國加州高鐵,折騰了幾十年,依然半死不活。其實,達拉斯和休斯敦之間,也在醞釀高鐵,名字叫Texas Central Railway德州中央鐵路。全長390公里,預算200億美元,每公里3.3億人民幣,這只是預算,美國現在的工程,結算超支2倍以上是常態。只不過,和加州高鐵一樣,德州高鐵也一波三折,進展緩慢。 2017 年1 月,川普 把該項目列為 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優先事項。 2017 年6 月,據說建設將於2019 年開工。 2019 年2 月,簽訂第一個分包合同。 2020 年9 月,獲得FRA 監管部門批准,預計此後不久將開工。 2021 年6 月,施工合同被授予Webuild,預計將於2021 年底開工。 2021 年9 月,CEO 表示,有50% 的可能性在6 個月內開工,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國會的基礎設施法案。 現在是2022年8月,我查了一下,何時開工,依然杳無音信。 這就是美國的效率。我的美國朋友曾經對我很嚴肅地說,他年輕的時候,美國修一條公路,效率非常高。而如今,修一條路,總是有沒完沒了的官司,律師費比工程本身的費用還高。 以前,美國人很有抱負,也很團結,如今,利益集團四分五裂,民主黨、共和黨,除了團結對付中國,沒有任何團結的餘地,為了選票,互相拆台。 本質上,各黨派背後的金主爸爸利益訴求不同,比如說,飛機製造商和石油公司,最痛恨高鐵,一旦高鐵通車,飛機沒人坐,汽油沒人買,那還得了? !於是就支持環保團體鬧事,無休無止。 2008年,貴廣高鐵動工修建,當時的貴州省長林樹森,堅持要把速度從160公里/小時提高到,300公里/小時,那時候貴州真窮,為了這條高鐵可謂是勒緊褲腰帶。很多人都說他瘋了,現在回頭看,是多麼富有遠見。如今的貴州從“被拋棄”到成為“高鐵大樞紐”,應該感謝當年決策者的遠見。 如今,貴州脫胎換骨,從「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窮山惡水,利用後發優勢,發展成了中國的雲數據中心,和旅遊目的地。這幾年貴州GDP增速都位列前茅。最近很多朋友去貴州避暑,評價都非常高,完全不是當年「窮山溝」的刻板印象了。 2019年,中國鐵路發送旅客36.6億人,其中高鐵23億人次,美國幾乎為零。 2018年,美國航空客流為8.9億人次,中國為6.1億人次,中國占美國的68%。合併航空和高鐵,美國在長途客運這一塊,發送量只有中國的30% 。而且,隨著中國高鐵的不斷完善,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從深圳開車到潮汕大約360公里,和達拉斯休斯敦之間的距離類似,不堵車要4小時,堵車也沒底。但是,深圳和潮汕之間,每天有100個車次的高鐵,快車全程1個半小時。票價130元。相當於休斯敦和達拉斯之間飛機票價的七分之一。 你可以選擇在車上打個盹,刷手機。根據本人親測,潮汕出發,深圳終到,每次下車人數烏泱泱一片。每個車次500~1000人,就算最保守估計,平均每車100人來往於 深圳潮汕之間。那每天單向客流就是10000人。是休斯敦和達拉斯之間客流的5倍。 很多人都認為高鐵最大的優勢就是舒適快捷,但從宏觀的經濟角度看,高鐵是一次產業的升級。因為飛機的局限性,在800公里之內,高鐵對飛機,就是降維打擊。 美國人這麼有錢,兩個大城市(達拉斯和休斯敦)每天的單向客流只有區區0.2萬人。而深圳和潮汕之間,每天單向客流是1萬人次以上。 5倍的差異,能創造多少交通、住宿、餐飲、服務的需求,隨之而來,又能帶來多少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經濟需求。 美國的第三產業佔比高達80%,但是去過美國的普通中國人,心中都難免疑惑,怎麼看,都看不出來美國的服務業發達啊,美國的餐廳遠不如中國人氣高,國內旅行密度也沒有中國那麼高。 美國基礎設施的落後,已經影響到服務業的升級。我上次說的美國的服務業只能集中在所謂的火災行業,普通人看不見摸不著,利益被少數集團壟斷,也不能分享紅利。所謂「火災行業」,也就是「保險、金融、地產服務」的統稱。 (FIRE Sector)Finance, insurance, real estate, rental, and leasing。 「火災行業」是最典型的,不產生實際物質財富的食利經濟。 經常看美劇的人,應該記得這句話,I have bills to pay,意譯就是,我要養家糊口,直譯就是「我有很多賬單要付。」美國人最大的生活成本,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是各種賬單,什麼律師費,會計費,保險費…… 2020年12月,我國時速350公里的貨運高鐵下線。這是一個全新的經濟領域,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國有能力把這個產業做大。 800公里內,高鐵客運碾壓飛機,1800公里內,高鐵貨運碾壓飛機。 @總結 目前中國有全世界最齊全的工業體系,最先進的基礎設施,能創造出多少新的經濟形態,美國人不知道,甚至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 美國的確還有部分優勢,比如芯片和航空發動機,但是,高規格芯片只用於移動設備,如今的手機幾年不換也照樣用,3nm的芯片是不錯,但也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低規格的芯片,我們也能製造。美國不虛心學習,取長補短,非得玩極限施壓,民主黨在國內搞不好基礎設施,只能把矛盾向外轉移,這就是美國老女人竄訪東南小島的本質原因。 總而言之,以我常年在中美兩邊走的經驗,我越來越確定,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美國越來越焦慮,未來極限施壓,擦槍走火的危險遊戲,可能會越來越多,專心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中國人講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有的賬都記在本子上,總有一天會給它拉清單。
    5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GDP,神奇資料背後,隱藏著對中國的焦慮。 我去過美國47個州,訪問過的地方,可能比絕大多數美國人還多。關於美國,我心中一直有個謎團,那就是美國的GDP。 2021年,美國GDP為23萬億美元,中國為17.7萬億美元。美國、中國的人均GDP,分別是6.94萬美元、1.25萬美元。論總量,美國超過中國,論人均,美國幾乎是中國的6倍。 如果說,美國依然比我們強大、富裕,我可以接受。而當身臨其境觀察美國,這6倍人均GDP的差距,別說大人理解不了,連小朋友都有類似的疑問。 疫情前,我帶讀小學的兒子去紐約,涉世未深的他問了我三個問題: 為什麼紐約人喜歡睡在大馬路上? 為什麼紐約地鐵的空調不開?省錢嗎? 為什麼紐約的公交車那麼吵?那麼臭? 他從小在寧波長大,的確沒有見過homeless(流浪漢),他坐過的中國地鐵都是有空調的,但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地鐵都有空調。中國普及了電動公交車,但美國的大巴,依然以柴油車為主,確實又吵又臭。 最讓我震撼的,並不是這三個問題本身,而是一箇中國兒童,居然在美國最有錢的城市,問了家長這三個問題,他的人生經驗和同齡的美國人完全不同。不知不覺,中國成了例外,而外國成了常態。 很多去過美國的人,都和我一樣,不禁會問,美國的錢,到底都花在哪兒了?! 對一個地方的理解,從普通中國人的角度出發,無非就是「衣、食、住、行」。 01 | 住 對我來說,美國最富裕的那一面,就是飛機降落前的那一段時間,機窗外的景觀。你可以俯視整個城市,無論是洛杉磯,還是舊金山、華盛頓DC、休士頓、邁阿密,獨門獨院的House延綿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草坪、游泳池、樹木,點綴其間,這可能是很多中國人夢寐以求,一輩子都無法擁有的「豪宅」。 歐洲城市的郊區也有成片的House,但規模完全沒法和美國相比。並不是歐洲比美國窮,而是美國的自然條件好,人口密度低,House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土地,只有美國這樣的國家才能養得起。放眼全世界,也許只有加拿大、澳洲的自然條件,可以和美國媲美,其它國家望塵莫及。 論價格,美國的House並不比中國的房子貴。根據美國最大房產中介Zillow的資料,2021年,美國房子的中位數價格是每套28萬美元,差不多200萬人民幣。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21年3月,中國平均房價為1.1萬/㎡。大部分美國house也就幾十萬美元一套。賣掉一套中國房子,完全可以去美國置換一個House。 論實際造價,美國的House遠看像磚混結構,其實幾乎都是木結構,工廠裡流水線生產,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成本低,速度快。相反,中國的高樓反而成本高,打地基就要花很多錢,鋼筋水泥一樣都少不了。 大別墅、大草坪、游泳池,大部分中國人,小住幾天,嚐嚐鮮可以,時間一長,先不說「好山、好水、好寂寞」,打掃保養house就是一個巨大的體力負擔。雖然也可以請「老墨」代勞,但價格不菲,一般普通美國中產也承受不起。為啥很多美國男人都有一個工具房,是他們熱愛手工活嗎?想多了,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省錢而已。如果有錢到可以在美國請傭人的程度,住House還是不錯的。 美國人住得通透,散發著仙氣,中國人住得熱鬧,繚繞著煙火氣。生活就像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與其說是差距,不如說是差異。 02 | 食 我去過美國最大的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翻譯過來就叫「美國購物中心」,位於明尼蘇達州。那裡有的東西,中國都有,但中國有的東西,美國卻不一定有,比如餐飲。 中國購物中心的餐廳,可謂是種類繁多,推陳出新。有專門吃牛蛙的,吃龍蝦的,吃烤魚的,吃羊蠍子的,吃潮汕牛肉火鍋的……有美式快餐,英式茶點,日式料理,韓式烤肉,港式燒臘……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吃得到。而「美國購物中心」完全沒有那麼多選擇。 一方面,美國人天生就不是吃貨,另一方面,個性餐廳價格高,普通美國人也做不到餐廳的消費自由。這兩方面原因導致了,美國的餐飲市場遠不如中國繁榮。 美國人基本不存在夜生活,絕大多數人下班也就回家了,而中國別說一二線大城市,連山西大同這樣的城市,夜市也相當火爆。 而在美國,咖啡就喝星巴克,吃飯就是,麥當勞、肯德基、Subway,Tacobell,wendy,Burger King……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就算你想花錢吃點特別的,也沒得選。美國和他的祖宗英國一樣,都是食物充足,但美食極度貧乏的國度。 03 | 衣 如果你去美國的大街上走走,你就會發現,除了極個別的大城市,美國人的穿著,說好聽一點,是隨意,說難聽一點,是邋遢。從外表看,你完全看不出,中美之間6倍的人均GDP差異。 04 | 行 20萬以下的汽車,中國便宜,20萬以上的車,美國便宜。就算便宜,美國大街上的所謂豪車,比例也遠不如我們。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最大的豪車市場。 2021年,世界汽車年銷量為8100萬輛,中國銷量2608萬輛,世界佔比在30%左右。美國1500萬輛,歐盟970萬輛,歐美相加,都不如中國一家銷量大。 2021年,BBA的全球銷量分別為,寶馬221萬輛,賓士205萬輛,奧迪168萬輛。而BBA在中國的銷量,寶馬84萬輛,賓士75萬輛,奧迪70萬輛。中國市場佔比分別為38%、37%、42%。中國豪車市場的規模,已經連續數年,穩居世界第一。 另外,美國買車幾乎都是貸款,中國人買車,尤其是20萬以下的汽車,貸款比例不高。看著美國馬路上奔跑的汽車,我不禁要問,美國人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美國的公路,我只能勉強說「還可以」,但絕對配不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最大的硬傷在於橋樑。我在美國經歷過的危橋,數不勝數,老態龍鍾,鏽跡斑斑,咯吱作響。美國公路和運輸建築商協會(ARTBA)表示,全美有接近5.6萬座橋樑存在結構性缺陷,這些橋每天會通過約1.85億車次。 如果你說美國的公路,路況不如中國,就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教育你,不要得意忘形,我們只不過佔了後發優勢的便宜,美國公路建得早,當然不如我們。說這話的人應該沒有去過德國,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autobahn,就誕生在德國,路況堪稱世界第一,絕對可以碾壓美國。 至於美國的公共交通,完全是第三世界標準,連印度新德里的地鐵,都比紐約地鐵好。美國的地鐵,連最基本的「乾淨、準時、安全」都做不到。同樣是百年地鐵,日本東京的銀座線,堪稱世界典範,美國紐約地鐵,簡直就是人類工業文明的恥辱。 如果以泰國的經濟指標衡量,美國的公路並不差,但美國人均GDP世界第一,是泰國(0.7萬美元)的10倍,是中國(1.25萬美元)6倍,是德國人均(4.5萬美元)的1.33倍。基礎設施這一塊,美國的錢完全都是花在了刀背上。作為發展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最基礎的交通建設,為何美國如此落後?美國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疫情前的好幾年,中國都是全世界消費最高的遊客來源地。在歐洲的景點,看到中國人的概率遠高於美國人。美國城市出現中國遊客的概率,更是高於在中國看到美國遊客的概率。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飛機上華人美國人,差不多各佔一半。而在疫情前的幾年,無論中國航司,或者美國航司,80%以上的乘客都是中國人。我上次去阿拉斯加的育空營地,方圓幾十公里,人跡罕至,就在那個小屋裡,90%的人講普通話。裡面賣的主食就是中國麵條,配料是當地野生的三文魚。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2018年的報告,中國遊客的消費總額是2580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1350億美元,幾乎是2~4名的總和。每次看到這樣的資料,我都會問,美國人的錢,都花到哪兒了? 總之,如果你說美國是發達國家,比中國富裕,我贊同。如果你說,美國一年創造的財富比中國多,我就有點懷疑,如果你說美國人均財富是中國人的6倍,那絕對是挑戰我認知能力的底線!一定是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要麼是統計的漏洞,要麼是標準的差異。 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謎一般的美國GDP。 首先,美國的GDP特徵是服務業佔比極高,超過80%,與此同時,產生物質財富的製造業,只佔GDP的10%。 2018年,中國製造業產值為4萬億美元,而美國為2.3萬億美元,日本為1萬億,德國為0.8萬億,中國製造業產值幾乎是“美、日、德”的總和。 最近我還看到一張讓我印象深刻的圖表。2022年,全世界前50大港口排名。前5名全部來自中國。前10大港口中國獨佔8個。前50大港口中國佔29個。前50名,美國只有4個,整體排名,比韓國還落後。美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程度,已經病入膏肓。美國GDP的祕密,都藏在服務業裡。 讓我舉幾個例子。 會計 美國最詭異的事情,就是報稅。我一直很想不通,就是在這麼一個大部人連加減乘除,都搞不清楚的地方,報稅的過程為何如此複雜, 各種「稅碼」猶如天書。基本上,報稅就是兩部分,一部分是清點自己的收入所得,一部分是算出各種可以抵稅的額度(巧立名目,非凡人所能理解)。二者之差,就是用於計算個稅的收入。 家庭可以一起報稅,也可以分開報稅。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減免辦法,另外,免稅額度本身也有多種計算方式,而且,稅法到這種複雜程度,也有不少漏洞可鑽,所以最後算下來,不同的報稅方式可能有很大區別。 美國每年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份個人所得稅單,很難有兩份完全相同。以中國人的思路,報稅如果有麻煩,那直接打政務熱線12345不就行了? 你想得太多了,美國各州的稅務局,熱線電話簡直難如登天,我曾經打過田納西州稅務局的電話,足足等了25分鐘,然後一個女話務員用西班牙語口音的英語,照本宣科,對我毫無幫助,純粹大家互相浪費時間。 這裡要插一嘴,在美國,肉眼可見的腐敗確實很少,但行政效率之低,令人髮指!如果你體驗過國內「最多跑一次」的服務,對美國的各級衙門,絕對是忍無可忍。 在美國,正因為複雜的稅制,普通人根本無法駕馭,美國才有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會計師隊伍,協助納稅人報稅。截至2020年9月,根據AICPA(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統計,美國有65萬名註冊會計師。他們的年平均薪水為7.9萬美元,這比美國的平均薪資水平高出近50%。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3月,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有註冊會計師10.8萬人。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3倍,會計師卻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美國人均供養的會計師,是中國的24倍。會計師是不產生物質財富的行業,按照7.9萬平均工資,65萬律師,一年的工資就是513億美元。他們背後,就是65萬個美國中產以上的家庭,總人口至少200萬。 很多美國華人疑惑,中國的報稅APP這麼好用,美國人為啥就不抄一個?其實,美國也有付費的報稅軟體,但體驗和中國的報稅app相差太大。美國官方也有電子報稅渠道,那就是IRS的E-File報稅系統,我曾經體驗過,和中國的手機報稅相比,那簡直就是石器時代的產物。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鈔能力」的硬核邏輯,才是一切現象背後的本質。如果美國用了中國這一套體系,你讓那麼多高收入的會計師去哪兒涼快去?這些可都是腦袋聰明的有錢人,他們的組織勢力龐大,可以僱傭遊說團體去國會疏通關係。 總之,美國有一條看不見的潛規則,在無形中保護著美國的服務業。現有高階服務行業,是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體系,哪怕是科技進步,也阻止不了他們把服務業「做大做強」! 律師 單單法律服務業,美國每年將近產生2700億美元的財富!中國呢?我查不到具體資料,但可以推導,結果應該也八九不離十。 從律師人數上來看,2021年,中國有57萬律師,2015年,美國就有130萬律師,美國供養的律師是中國的2.7倍。 按照人均GDP的差距,美國律師收入至少是中國的6倍,那麼,按此推論,中國法律服務業的規模,大約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2700億美元,中國最多也就1500億人民幣。 虛擬房租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網站www.bea.gov。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大開眼界,Households with housing are officially regarded as the owners of unregistered enterprises, which produce housing services for household consumption.”「擁有住房的家庭被視為未註冊企業的所有者,這些企業生產家庭消費的住房服務。」 嗯,說人話就是,美國人人都是企業家!不僅自住房屋的「虛擬租金」算入經濟總量,連家庭主婦在家幹家務,也要納入GDP。從照顧老人到看護孩子,從洗衣做飯到修建草坪,也算是事無鉅細了。 網上流傳一個很有名的資料,那就是美國GDP算了私人住宅的「虛擬租金」,而中國卻沒有算。這一塊,一年就相差1.5萬億美元。 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中美兩國的GDP統計法則,基本都是和國際接軌,但在具體的操作上,也要按照各國情況,因地制宜。 「虛擬租金」的意識就是,如果你有房子,就算自己住,或者空著,也要按照市場價值估算租金,然後計入GDP。 我國採用折舊法來計算房屋的「虛擬租金」。農村居民每年的「虛擬租金」規定為建造成本的2%,城鎮居民則為4%。北京市平均建築成本大約為每平米3000元,依照這一方法計算的一套60平米住宅的“虛擬房租”為約每月600元,大大低於市場租金。據統計,我國住房自有率超過85%,這一「虛擬房租」的計算方法大大低估了我國的GDP。 醫療行業 美國醫療佔GDP的比例也高得不正常,達到了16.9%,這個數字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與此對應的,是美國在發達國家中最低的人均預期壽命,如今,美國人的預期壽命比中國人還低。由此可見,美國在醫療方面的高支出,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關於美國差勁的醫療,普遍的看法是,在無限制的自由市場體制下,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壟斷利益集團,推高了醫療價格 美國最大的服務業就是所謂「火災行業」,也就是「保險、金融、地產服務」的統稱。(FIRE Sector)Finance, insurance, real estate, rental, and leasing。火災行業是最典型的,不產生實際物質財富的食利經濟。 「火災行業」2019年共創造了45418億美元的價值!4.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1.2%!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2019年增加值約為2.6萬億美元,也佔我國GDP的18.1%。僅僅這一項,就比中國多出1.9萬億美元! 建築業 2018年美國建築業GDP增加值為8400億美元,中國建築業GDP增加值為9340億美元,僅僅比美國多10% 而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驚訝,號稱基建狂魔的中國建築業和美國相比,規模上居然沒有什麼優勢。 我們來比較一組資料,2018年,中國水泥產銷量22億噸,美國為8850萬噸,是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國粗鋼產量9.3億噸,美國9500萬噸,中國是美國的10倍。中國每年建成4000多公里的鐵路,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萬座橋樑。這幾個數字在美國幾乎都接近零。 2018年中國建築業房屋竣工面積413508萬平方米,美國只查到2016年的資料是18780萬平方米,僅為中國的不到5%。這些核心建築業的產出資料中國都是美國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然而美國建築業竟然貢獻了和中國相當的GDP,可以想見其建築成本的離譜程度。 總之,服務業佔美國GDP高達80%。美國人開支的大頭,並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算賬、看病、打官司」,當然,最大頭還是一切背後的「金融服務」。 另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總是想方設法把GDP壓低,讓美國繼續當老大,因為當老二,壓力小,多好。而美國呢,想方設法把GDP吹大,因為,他實在承受不起失去老大地位的後果。 總結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說,美國有多麼衰落。其實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定是虛擬化和服務化,也許若干年後,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會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作為統治世界的超級大國,美國本來可以沿著虛擬化的道路,悠哉前行。但萬萬沒想到,一覺醒來,眼前出現一個龐然大物。一旦美國霸權旁落,美國要面對的,可不僅僅就是衰退的問題,甚至可能是分崩離析。要讓舒服習慣了的傻白甜,重新回到工廠上班,比登天還難啊! 美國不甘心讓出第一的寶座,那麼就只能和東方大國死磕,但轉念一想,美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天下無敵。以前,美國的貿易戰「見佛殺佛,見神滅神」,連日本都瑟瑟發抖,登門求饒。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時候,我們國內也有很多人非常悲觀,但萬萬沒想到,3年之後,美國開啟的貿易戰,居然讓美國騎虎難下。用壓力測試讓中國知道,自己的製造業有多麼強大。 「和平年代」的GDP與「對抗年代」的GDP的重點不同。從目前結構來說,中國的GDP結構更適合對抗。但中國不希望對抗,我們希望和平發展,因為時間在我們這一邊。 美國的律師和會計服務業,在戰爭和貿易戰時候是沒用的。好萊塢的電影和NBA的球星,更加沒用。3nm的晶片用於手機,當然好,但對於戰鬥機,100nm也不落後。比如F22,80年代立項,2000年定型,因此它的晶片大概率是九十年代的技術。F35戰鬥機用的晶片都是180nm製程的。 2022年6月,美國空軍少將卡梅隆·霍爾特(Cameron Holt)說:「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花費1美元就能獲得我們花費20美元才能獲得的同等能力。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國防供應鏈,我們就會輸。」 20倍,我覺得太誇張了,就算只有2倍,美國也會被中國的製造業拖垮。這樣的劇情剛好和當年相反,當時,美國用製造業優勢拖垮蘇聯。 美國的焦慮是,在和平與對抗之間,舉棋不定。如果不和東方巨龍死磕,時間不在美國那一邊,眼看著霸權旁落,他不甘心。如果要死磕到底,手裡的牌越出越少,力不從心,於是就陷入焦慮。也許這就是美國霸權的更年期綜合症吧。
    1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