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3 人回報3 個月前
確診狂暴增!重症醫揭「大流行元凶」:日本食人菌也是如此 | TVBS | LINE TODAY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Ya29oKW?utm_source=lineshare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8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Justin Yang說,若想避免被傳染,最重要的就是要戴口罩,而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指出,戴兩層口罩(double masking,外層為布料口罩、內層為醫用口罩)能有效防止90%以上的傳播,這點真的很重要,連白宮官員在公共場合也都戴了雙層口罩,Justin Yang自己在門診也都是這樣,但他卻很少看到台灣人討論這件事,「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 對此有PTT網友貼出了,美國CDC網站4月6日公布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重點是要確保口罩貼緊臉部,可以使用口罩固定架或是在外面多戴一個布口罩,但不建議同時戴2個一次性口罩,這樣並不會改善貼合性,若是佩戴N95口罩則建議單獨使用,不需再搭配其他口罩。 最後Justin Yang也提醒,他看到台灣的新聞畫面中,連在疫情記者會上都沒有保持社交距離,真的很讓他感到很憂心,因為就算戴了口罩,如果沒有配上社交距離,也是無法有效預防傳播的,「新肺恐怖的地方,在於極大多數的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把你接觸的所有人都當作對方可能有COVID-19來預防。我真心希望台灣能儘速脫離這次的危機,大家加油!」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別亂出門! 鍋寶特價小家電讓你生活更方便 和平醫院2確診 柯文哲、陳時中聯手力拼「不封院」 下載App看更多 留言 推薦閱讀 美醫提「口罩要戴兩層」!陳時中:若換得了氣多幾層也沒關係 美醫提「口罩要戴兩層」!陳時中:若換得了氣多幾層也沒關係 2021年05月15日 15:43 5月起進出桃機將改道 行車動線詳見桃機官網 2021-05-16 0:2 槍殺耶魯高材生嫌犯落網!MIT博士生逃亡3個月 遭控「謀殺+盜竊」 槍殺耶魯高材生嫌犯落網!MIT博士生逃亡3個月 遭控「謀殺+盜竊」 2021年05月15日 19:07 台灣獅子王,南韓梨泰院!男同志「人與人的連結」 引爆百人確診 台灣獅子王,南韓梨泰院!男同志「人與人的連結」 引爆百人確診 2021年05月15日 18:54 打完疫苗免戴口罩!美國人反應分歧 她不安喊:這太瘋狂 打完疫苗免戴口罩!美國人反應分歧 她不安喊:這太瘋狂 2021年05月15日 18:46 女大生一坐下…牛仔褲撕裂破點超尷尬 網友:流行尖端 APX全國數理能力檢定 Sponsored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雷射系統研究中心 北京送疫苗迫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美促拜登快送AZ疫苗免落人後 北京送疫苗迫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美促拜登快送AZ疫苗免落人後 2021年05月15日 18:39 女大生一坐下…牛仔褲撕裂破點超尷尬 網友:流行尖端 APX全國高中數理能力檢定 Sponsored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雷射系統研究中心 韓媒錯愕:防疫模範台灣「怎麼會…」 最怕全球晶片荒惡化! 韓媒錯愕:防疫模範台灣「怎麼會…」 最怕全球晶片荒惡化! 2021年05月15日 18:24 台灣確診炸開成國際焦點! 美聯社:防疫模範生在對抗最嚴重疫情 台灣確診炸開成國際焦點! 美聯社:防疫模範生在對抗最嚴重疫情 2021年05月15日 18:01 戴兩層太熱?美CDC教你超簡單「口罩摺法」 30秒提升臉部密合度 戴兩層太熱?美CDC教你超簡單「口罩摺法」 30秒提升臉部密合度 2021年05月15日 17:57 印度疫情外溢…尼泊爾確診每天暴增9000例! 醫生憂:像世界大戰 印度疫情外溢…尼泊爾確診每天暴增9000例! 醫生憂:像世界大戰 2021年05月15日 17:21 英國變種病毒害台疫情炸開!傳染力強重症風險高 日本慘況成借鑒 英國變種病毒害台疫情炸開!傳染力強重症風險高 日本慘況成借鑒 2021年05月15日 17:16 帶國小女友到摩鐵啪啪被發現! 他積極求情...女方父母:繼續交往 帶國小女友到摩鐵啪啪被發現! 他積極求情...女方父母:繼續交往 熱門影音更多>> 地下街Y區急封消毒畫面曝光 蘆洲獅子王再爆帶老婆小孩逛了20幾家地下街Y區急封消毒畫面曝光 蘆洲獅子王再爆帶老婆小孩逛了20幾家 遠傳5G網速蟬聯全台第一 分享遠傳5G使用體驗抽iPhone 12 疑不滿女友手被摸...男譙三字經 飆罵女店員:如果是男的就揍妳!疑不滿女友手被摸...男譙三字經 飆罵女店員:如果是男的就揍妳! 女騎士確認過眼神查看四周來車 迴轉下秒釀車禍...網笑:太厲害女騎士確認過眼神查看四周來車 迴轉下秒釀車禍...網笑:太厲害 疫情升溫!商家實施實名制登記 民憂「萬人用原子筆」:防疫破口?疫情升溫!商家實施實名制登記 民憂「萬人用原子筆」:防疫破口? 更多>> 也許您會感興趣 男人用這個,變大增粗,防早泄,一夜久戰5次很輕鬆,今晚試試! PR(男性健康) 【震驚】七旬男人吃了此物壯陽猛如虎,讓老婆每晚求饒 PR(精壯男人) 一旦超過60公斤,早上空腹吃這個,排油減脂,瘦到不想瘦! PR(初めに) 台灣確診炸開成國際焦點! 美聯社:防疫模範生在對抗最嚴重疫情 不用控制食慾,飯後多一步驟,7天瘦到掉褲子! PR(之初) 許維恩的超美肌「都靠它」生理痘、爆膿痘救星!才幾百元超便宜! PR(jeogseoul) 槍殺耶魯高材生嫌犯落網!MIT博士生逃亡3個月 遭控「謀殺+盜竊」 國際 中醫師:胸小別着急做手術,一個妙招罩杯狂漲 PR(Beauty up) WHO警告:今年疫情致死率「遠高於去年」 急籲富國捐出疫苗 國際 隆乳界的LV【魔滴隆乳】,觸感柔軟真實宛如天生!不用彎腰就有深邃乳溝! PR(渾然天成整形醫美診所) 北韓又不安分了!前線佈署「高射砲」對準南韓...欲射爆空飄氣球 國際 國際乳霜年度評比:台灣這瓶高效又全能!榮登CP值榜首 PR(蓓朵娜) 他不屑與人連結!爆買4性愛娃娃回家爽 目標「後宮擴充20妃」 北海道街頭出現「S型電線杆」!他驚呼:超罕見 設計用途曝光 單日增180例確診! 彭博:台灣「全球防疫最成功」地位恐被打破 幸好沒做雷射除斑,原來家裡就有天然除斑好寶貝 PR(淡斑祕笈) 醫科生酒後離奇失蹤溺斃!「關鍵40分鐘」成謎 朋友稱喝醉不記得 國際 快訊/美國凌晨宣布:只要有接種疫苗,不用再戴口罩了 國際 Recommended by 國際 熱門新聞 ‧差兩條差很大!15分鐘毀滅催老紋,重返20年代! ‧韓國醫美這個拉提術,我塗完直接睡,起床後嘴邊肉居然提高5°C ‧快訊/新加坡7天71人確診!緊急宣布「全國封鎖模式」 ‧本土疫情告急 日網一面倒挺爆:相信台灣 ‧美聯社:台灣在對抗最嚴重的1次疫情 ‧戴兩層太熱?美CDC教你超簡單「口罩摺法」 ‧彭博社:台灣不穩定的電網 引發全球晶片供應擔憂 ‧變種病毒襲日本 1人吃飯也染疫 ‧疫情升溫!「回家12步」做好做滿擋病毒 ‧南韓是先例!男同志親密連結引爆百人染疫 ‧1關鍵害台灣疫情炸開!日本慘況成借鑒 ‧北京推疫苗政策 美外交官促拜登加快動作 關鍵字 台灣疫情本土病例台灣防疫美國CDC新冠肺炎COVID-19戴口罩兩層口罩影音 讀者迴響 頭條 熱門 即時 新冠肺炎 播吧 娛樂 政治 社會 地方 國際 大陸 財經 Her 生活 健康 旅遊 雲論 家電 3C 氣象 大檸檬 開運 消費 時尚 家外媒體 車雲 民調 房產 寵物 遊戲雲 運動 新奇 看電影 APP 名家 軍武 專題 電腦版 | 關於我們 | 聯絡信箱 爆料專線:+886-2-2789-3855 爆料信箱:[email protected] 東森新媒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886-2-5555-6366 © ETtoda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最上面 原文網址: 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515/1982249.htm#ixzz6uwy8fASX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1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突發新冠肺炎突發新聞! Breaking Covid news! 3/9/2021 來自Line Italy has allegedly discovered covid is not a virus, but a bacterium. 據稱,意大利發現新冠病毒不是病毒,而是一種細菌。 It clots the blood and reduces the oxygen saturation from dispersing throughout the body. 它會使血液凝結,降低血氧飽和度,使其無法擴散到全身。 They went against the WHO’s that no bodies be autopsied. When Italian Ministry of Health ordered many autopsies, they found the blood was clotted in all of the patients veins. 他們違背了世衛組織的規定,不允許屍體解剖。當意大利衛生部下令進行屍檢時,他們發現所有病人的靜脈里都凝結血塊。 They immediately started using aspirin 100mg and a coagulant medication. And have had immense success. 他們立即開始給患者服用100mg的阿司匹林和凝血劑藥物。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4,000 people were released from the hospital as healthy and covid free. Italy is demanding Bill Gates and the WH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for misleading, misdirecting, and withholding life sav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ld, which cost the lives of thousands. 1.4萬人健康出院,無新冠病毒感染。意大利要求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誤導、錯誤指導、向世人隱瞞救生信息的反人類罪行負責,這些罪行已經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 Ventilators and ICU units were not necessary. A mandated vaccine is not necessary. 根本不需要呼吸機和重症監護室。強制疫苗根本沒有必要! Covid-19 is a bacterium, easily treated with aspirin and coagulant. Covid-19是一種細菌,用阿司匹林和凝血劑治療是很容易的。 Spread the world! Make this global. Hopefully our president will learn about this and do something about it! Before we lose all of our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向全世界傳播這個信息吧!在我們失去憲法賦予的所有自由之前,希望我們的總統能瞭解這一點,並採取行動!   Another article regarding it: 另一篇關於它的文章: Carlie J Gardipee 2020 卡莉·J·加德皮2020年 Coronavirus / Health 冠狀病毒/健康 Discovery: Autopsies Prove that COVID-19 is a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ulmonary Thrombosis) 發現:屍檢證明COVID-19是一種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肺血栓形成) Posted by Chinonyerem Emmanuella 由Chinonyerem Emmanuella發表   It is now clear that the whole world has been attacking the so-called Coronavirus Pandemic wrongly due to a serious pathophysiological diagnosis error. 現在很清楚,由於嚴重的病理和生理診斷錯誤,整個世界都在錯誤地攻擊所謂的冠狀病毒大流行。 According to valuable information from Italian pathologists, ventilators and intensive care units were never needed. 根據意大利病理學家提供的寶貴信息說,根本不需要呼吸機和重症監護病房。 Autopsies performed by the Italian pathologists has shown that is not pneumonia but iti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hrombosis) which ought to be fought with antibiotics, antivirals, anti-inflammatories and anticoagulants. 從意大利病理學家所進行的屍檢報告顯示,這並非肺炎,而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形成),應該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炎藥和抗凝劑來對抗。 If this is true for all cases, that means the whole world is about to resolve this novel pandemic earlier than expected. 如果所有病例都是如此,那就意味著全世界將比預期更早地解決這一新型流行病。 However, protocols are currently being changed in Italy who have been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is pandemic. 不管怎樣,目前意大利正在修改議定書,因為意大利遭受了這次大流行的嚴重影響。 The impressive case of a Mexican family in the US who claimed they were cured with a home remedy was was documented: three 500mg asprins dissolved in lemon juice boiled with honey, taken hot. 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在美國,有一個墨西哥家庭聲稱,他們被一種家庭療法治癒了,配方如下: 三個500毫克的阿司匹林,溶解在蜂蜜煮過的檸檬汁中,趁熱服用。 The next day they woke up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to them! 第二天醒來,他們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Well, 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at follows proved they are right! 下面的科學信息證明他們是對的! Also Read: Corona virus: Safety Health Measures Beyond the Surgical Mask and Hand Sanitizers 請閱讀:冠狀病毒:外科口罩和洗手液以外的安全衛生措施 「THE END OF COVID-19 IS NEAR」- CANIN AFRICA DIRECTOR DECLARES, BACKED WHO CHIEFS 非洲世衛組織負責任凱南宣稱:「Covid-19的末日即將來臨!」 This information was released by a medical researcher from Italy: 意大利的一名醫學研究人員公佈了這一信息: 「Thanks to 50 autopsies performed on patients who died of COVID-19, Italian path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IT IS NOT PNEUMONIA, strictly speaking, because the virus does not only kill pneumocytes of this type, but uses an inflammatory storm to created an endothelial vascular thrombosis.」 「通過對50名死於COVID-19的患者進行屍檢,意大利病理學家發現,嚴格來說,這不是肺炎,因為這種病毒不僅殺死這種類型的肺細胞,還利用炎性風暴造成內皮血管血栓形成。」 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he lung is the most affected because it is the most inflamed, but there is also a hear attack, stroke and many other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肺是受影響最大的,因為它是最嚴重的炎症,但也有心臟病發作,中風和許多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 In fact, the protocols left antiviral therapies useless and focused 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clotting therapies. These therapies should be done inmmediately, evern at home, in which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responds very well. 事實上,這些方案使抗病毒療法無效,而是專注於抗炎和抗凝血治療。這些治療應該立即進行。即使是在家裡,病人的治療反應也是非常好。 If the Chinese had denounced it, they would have invested in home therapy, not intensive care! So, the way to fight it is with antibiotics, anti-inflammatories and anticoagulants. 如果中國人譴責它,他們就會投資家庭治療,而不是重症監護!所以,對付它的方法是使用抗生素,消炎藥和抗凝血劑。 An Italian pathologist reports that the hospital in Bergamo did a total of 50 autopsies and one in Milan, 20, that is, the Italian series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the Chinese did only 3, which seems to fully confirm the information. 據意大利病理學家報道,貝加莫醫院共做了50例屍檢,米蘭醫院做了1例,20例,也就是說,意大利的序列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中國只做了3例,這似乎完全證實了這一信息。 In a nutshell, the disease is determined by a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riggered by the virus; therefore, it is not pneumonia, but pulmonary thrombosis, a major diagnostic error. 簡而言之,該病是由病毒引發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所決定的;因此,它不是肺炎,而是肺血栓形成,是一個重大的診斷性錯誤。 Some world leaders doubled the number of resuscitation places in the ICU, with unnecessary exorbitant costs. 一些世界領導人把重症監護病房的復蘇位置增加了一倍,但卻付出了不必要的高昂成本。 According to the Italian pathologist, treatment in ICUs is useless if thromboembolism is not resolved first. 「If we ventilate a lung where blood does not circulated, it is useless, in fact, 9 patients out of 10 will die because the problem is cardiovascular, not respiratory.」 根據意大利病理學家,在重症監護病房治療是無用的,如果血栓栓塞不能首先解決。「如果我們對一個血液不循環的肺進行通氣,這是沒有用的,事實上,10個病人中有9個會死,因為問題是心血管疾病,而不是呼吸疾病。」 「I it is venous microthrombosis, not pneumonia, that determines mortality.」 「決定死亡率的是靜脈微血栓形成,而不是肺炎。」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inflammation induces thrombosis through a complex but well-known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根據文獻顯示,通過一個複雜但眾所周知的病理生理機制,炎症誘發血栓形成。 Unfortunately, what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said, especially Chinese, until mid-March was that anti-inflammatory drugs should not be used. 不幸的是,直到三月中旬,科學文獻,尤其是中國的文獻,都說不應該使用消炎藥。 Now, the therapy being used in Italy is with anti-inflammatories and antibiotics, as in influenza, and the number of phspitalized patients has been reduced. 現在,意大利使用的療法是抗炎和抗生素,就像治療流感一樣,住院病人的數量已經減少。 He also discovered that many deaths, even in their 40s, had a history of fever for 10 to 15 days, which were not treated properly. 他還發現,許多死亡的人,即使是40多歲的人,都有10至15天的發燒史,而這些發燒史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 The inflammation does a great deal of tissue damage and creates ground for thrombus formation. However, the main problem is not the virus, but the immune hyperreaction that destroys the cell where the virus is installed. 炎症會造成大量的組織損傷,並為血栓的形成創造基礎。然而,主要的問題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它破壞了植入了病毒的細胞。 In fact,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ithritis have never needed to be admitted to the ICU because they are on corticosteroid therapy, which is a great anti-inflammatory. 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根本就不需要進ICU,因為他們正在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很好的抗炎藥物。 With this important discovery, it is possible to return to normal life and open closed deals due to the quarantine, though not immediately, but with time. 有了這個重要的發現,由於隔離,人們有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打開已完成的交易,雖然不是馬上,但需要時間。 Kindly share to that the health authorities of each country can make their respective analysis of this information, prevent further deaths and redirect investments appropriately; the vaccine may come later. 請告知各國衛生當局可分別對這一信息進行分析,防止進一步死亡,並適當調整投資方向。疫苗可能會在稍後問世。 I Completely agree it is inflammation and DIC Which is why I treat with Tylenol-anti inflammatory Hydroxychloraquine-anti inflammatory Zithromax- antibiotic Medrol dosepak- steroid they tried to discourage use of ibuprofen or asprin initially - better anti inflammatory than Tylenol... 我完全同意是炎症和DIC,這就是為什麼我用泰諾-抗炎羥基氯喹-抗炎希舒美-抗生素甲drol dosepak-類固醇,治療的原因,他們最初試圖阻止使用布洛芬或阿司匹林-比泰諾更好的抗炎… FORWARDED as received 收到後轉發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黃瑽寧:(2020/1/28更新)2020年的今日,流行病學與病毒分析的進步程度,已非2003年SARS時候的緩慢。 從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第一版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病毒的序列已經解碼,呼吸道受體已經公佈,疫苗已經開始進行,全球許多專家也使用各種數學模式,來猜測這隻病毒的未來發展,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我的責任是努力幫大家讀書,把一些艱深的訊息排除,丟掉那些網上亂傳的謠言,整理並定期更新在這篇文章中。 目前看起來,這隻病毒介於第一類型(死亡率低、傳染力高)和第二類型(死亡率高、傳染力低)之間,還有一些不確定性。解釋如下: 1. 傳染力不算太高:跟流感病毒類似,再低一點點。 網路上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R0值,這個R0值意思是一個人感染到某種病毒之後,可以傳染給身邊多少個人的意思。R0值越大,病毒散佈越快越廣,R0值小於1,表示這個病毒最後會自己消失,很難變成全球性疾病。但是要特別注意,R0值的解讀有非常多的but,也就是說這個數值有很多但書,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一個數字。  舉例來說,台灣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高,所以流感病毒的R0值在台灣相對就比較低,因為病毒傳不出去,四處碰壁。再舉例來說,當初對武漢病毒不了解的時候,武漢人進出醫院都不戴口罩,所以R0值超級高;但如今大家都勤洗手戴口罩,R0值立刻就下降了,這也是另一個影響的因子。 現在中國能夠發掘的病例,大多數都還是發燒、肺炎等等重症病患,還有成千上萬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被排除在醫院之外,自己慢慢就痊癒了。所以在沒有真實「輕症+重症」病人數的明確資料,2019-nCoV武漢病毒的傳染力到底有多強?R0值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 目前科學家對武漢病毒R0值的估計,從1.4 - 3.8都有,我可以保證3.8肯定是高估的,不要理它,1.4或許差不多。1.4這個數字代表每一位患者,平均可以傳染給1.4個身邊的人,和流感病毒在沒有打疫苗的狀況下很類似,因此你可以說:2019-nCoV的傳染力跟流感很像,再低一點點。所以,只要勤洗手戴口罩,就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還會增加。要怎麼知道2019-nCoV的傳染力變強呢?請大家密切追蹤台灣、美國、越南、新加坡等等境外病例,若本土病例越來越多,就表示此病毒的傳染力提升了。而當每個國家都有本土病例發生時,這隻病毒變成全球性病毒的日子也不遠了,就跟流感一樣。 (今天最新消息是日本和台灣各出現一個本土病例,台灣的本土病例是夫妻互相傳染的。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2. 重症率和死亡率不太高:也跟流感病毒類似,中老年人會高一點點。 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項小規模統計,疫情爆發剛開始時,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 2019-nCoV感染後,真實死亡率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但肯定小於4%,一般預估是在2%左右。目前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五千人,死亡人數大約100人上下,而這五千人幾乎都是發燒、肺炎患者,輕症患者根本沒有機會就醫,也無法被篩檢出來。 所以整體來說,可以估計:2019-nCoV感染後的重症率與死亡率,跟流感病毒也是差不多,中老年人會再高一點點。中老年人重症率比流感病毒再高一點點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感病毒的抗體保護自己,但卻都沒有武漢病毒的抗體。 3. 病毒繁殖速度,和抗體產生的賽跑: 武漢病毒和SARS病毒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所以真的不應該再拿SARS病毒來預測這隻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病毒本身跟人類肺部受體的黏著度(affinity)有很大的差異:SARS病毒很黏,但2019-nCoV不黏! 目前已知有三隻冠狀病毒,使用肺部的一個蛋白質hACE2,當作進入人體的大門。這三隻病毒分別是:SARS病毒,武漢病毒,以及輕症為主的NL63病毒。 SARS病毒一看到肺部的hACE2蛋白質,就餓狠狠的扒上去不肯下來,進入細胞後快速的繁殖,所以SARS的疾病嚴重度比較高。但是另一隻NL63冠狀病毒,雖然也頗喜歡hACE2蛋白質,但沒有那麼的黏,所以病毒繁殖速度比較慢,症狀也因此比較輕微。好消息是,武漢病毒(2019-nCoV)對於hACE2蛋白質的愛慕程度,也不是這麼的黏,所以可以預測這隻病毒的嚴重度,會偏向較輕微的NL63病毒,而非恐怖的SARS。 大家一定很好奇,那麼這隻NL-63病毒,會造成的症狀是什麼?在兒童,HCoV-NL-63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哮吼等兒科病,而在老年人則是一樣會引發呼吸衰竭,肺炎等等。但是因為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兒童時期或許得過NL-63病毒,在身上都已經有部分的保護抗體,因此重症不多。 然而武漢病毒不同,它是一隻新的病毒,所以所有人身上都沒有抗體,兒童感染之後,應該還是輕症為主(原因不明,有很多可能原因,就不贅述了),但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挑戰就比較嚴峻了。 總而言之,武漢病毒感染後的嚴重度,取決於病毒繁殖速度,和自身抗體產生的一場賽跑;這隻武漢病毒繁殖的速度沒有SARS來得快,但我們的免疫反應也要加把勁兒,只要跑贏它,就會是輕症,或是無症狀。 4. 我是兒童感染專科醫師,論文專長是病毒相關研究。這幾天有各種流傳未經證實的消息,讓家長們心生擔憂,事實上,大部分的臆測都是沒有必要的。大家只需要鎖定疾病管制署的官方訊息,以及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獲得最正確的資訊即可,不要在其他的LINE群組道聽塗說,自己嚇壞自己,對疫情毫無幫助。 春節之前我曾經安慰大家,除了不建議前往中國之外,要造訪其他國家旅遊,可以按照原訂計畫出發。我也提醒大家只要記得在飛機上戴口罩,勤洗手,應該就可以放心無虞。春節已經到了尾聲,疾病管制署也對中國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證實專家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最後提醒所有由中國返台的大人或小孩,如果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你們應該都知道該怎麼做了:戴著口罩,儘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以供醫師做確切診斷。就算返台後沒有症狀,也請不要到公共場所趴趴走,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14天。(消息隨時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疫情中三個女人的故事》 *她是我的某一個廣播節目的製作人,我們已經一起工作15年。她的先生輕信謠言,認為Omicron 只是輕症:還可以「群體免疫」,反正打了三針。為了公司業務,經常交際應酬。 妻子勸不聽,星期一,先生確診。 先生先到外地郊區的房子自我隔離。 向來盡忠職守的她,上星期一慌張的告訴我,她已經被匡列,我立即安撫她,不要慌張:妳先生確診了,他年輕,你也年輕,倆人都沒有大病,都打好疫苗。好好要照顧的是女兒,因為她很小,還沒有 疫苗可以打,Omicron 對於各年齡無差別攻擊。美國、日本、韓國、香港⋯⋯一、二月左右,因為Omicron 住院病人有1/3是兒童。所以雖然孩子和爸爸接觸不多,但要格外小心。匡列的人是妳,但把孩子隔離起來,因為她沒有能力照顧自己。你替她做菜,準備食物⋯⋯放在門口,和她保持距離。 順便問一下:先生有沒有保新冠病毒險?她回答:有!我勸她別生氣,心想得病賺十萬,隔離賺五萬⋯⋯她才在電話慌亂聲中,破涕為笑😂。 但偽裝的歡樂只過了一天,幼小的女兒不幸確診了,發燒40度,上吐下瀉⋯⋯她急忙帶著女兒去醫院PCR,結果醫院已滿患,醫護無奈地叫她回家。女兒不符合住院資格。根據官方最新政策,必須要抽慉、心臟衰竭⋯⋯才可以入院,或是更小年齡如兩歲以下、12個月才能接收入院。 女兒確診上午做PCR那一天,台灣一天確 診個案破了三萬,在新北市,各大醫院離醫療癱瘓,只有一步之遙。醫院這樣做,是不得已。 一個母親的心,看著年幼的孩子,拿到一包普拿疼等,沒有公告的瑞德西韋,更沒有醫界公認最有效、政府採購不足的輝瑞 Paxiovid⋯⋯這些藥物依據藥廠建議,都是一確診初期立即服用,才有療效。在美國,它一套五天劑量530美元,任何人確診,和醫師FaceTime ,處方簽即送到三大連鎖藥房,CVS、Walgreens 、Walmart ,或是其他患者指定方便的藥房。 台灣政府嚴格管制,忘記他們管制的是人民的一條命,規定只有住院者才可以享有以上藥物。但醫院飽和,無法收治,儘管病情嚴重,不只不給新冠病毒藥,上吐下瀉點滴也不能打,請回家,答案就是一包感冒藥包。醫護很親切,但政府就是玊,王説了算,錯了不可説,或是説了也沒有用:雖然我們以為自己住在民主社會:卻忘了,我們除了愈來愈堅定的台灣意識,其他公共政策品質,愈來愈慌亂離譜。 於是我的製作人帶著女兒回家,她才不到九歲,一生沒有生過這麼痛苦的病,於是偉大的母親,自己貼身照顧女兒,為她輕嘔吐的穢物⋯⋯媽媽變身護士,當然沒有防護衣,只有口罩,兩天後,媽媽也確診了。 去醫院之前,她心裏已有數,發燒、喉嚨異常疼痛⋯⋯一清早,女兒還在睡夢中,她自己趁著街上人煙稀少,也不想搭乘公車、計程車,傳染他人,一路走到亞東醫院。 那個清晨,台北還很冷,她忍著身上的不適,咬緊牙關堅持走到醫院。排完隊,做完PCR,再走回家。 幾個小時之後,她被通報:她的身分改變了,在政府資料中,她成為當天下午指揮中心報告的破四萬例其中之一。 我想寄食物給她,她說家人支援的食物夠了,但她想哭出來。因為週二固定的節目她不能到,還要讓我操心。 這個女孩太善良,她一點都不擔憂自己,也不想再感染別人。她早早就聽了我的建議,Omicron 是空氣傳染,要帶3D,或是N94。要自己準備好篩檢劑,這個政府除了選舉,及特殊利益,已經忘了人民。他們的對手太可笑,他們的立場很本土,但本土意識上的土地,那一個又一個人民的痛苦,那些細微的糾結,焦慮,他們卻感受不了。我告訴她我們要自救,不普篩很危險,要買足篩檢劑。因為Omicron 有六成以上是無症狀感染者。 六成很高嗎?很安全嗎? 它意思是有950萬人,會有症狀。 死亡率很低,從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一,換成人數,換成生命的意義,很低嗎? 在香港,它代表一個月內死了快一萬人,於是不只醫療癱瘓、火葬場癱瘓,連棺材不足。 在韓國也是如此。只是沒有這麼悲慘。 這個死亡率它代表若確診總人數為100萬人(每天4萬,二十五天即可達到),死亡人數在一個月內將有二千人。那二千人裡面,有來不及長大的孩子,有可能老了,但對於社會仍然具備深刻意義的長者。 那二千人是已經打了七十七天俄烏戰爭、死亡人數的近1/4。 即使沒有走到死亡的盡頭,孩子過程中的恐懼、絕望、無助、長大後是否有什麼後遺症?一生健康是否受影響?母親的擔憂,這是多麼深刻的人權! 她問:政府不是宣傳輕症?不是公衞專家二月要與病毒共存…群體免疫嗎? 我説:別提什麼專家,有些仍持良心的人已被排擠,應和政府的専家才能建立地位。各領域皆如此。 群體免疫早因病毒不斷的變種,已經破滅:與病毒共存,藥物、快篩、兒童疫苗、專責醫院體系都要準備好。 人權宣言怎麼會只是過去的政治迫害,以及現在的投票權利。人權最核心的價值就是:人本身,一個人民在统治階級的掌權下,可以有尊嚴、合理的活著。 不論確診,還是死亡病例,這些人都不是數字,他們是人。一個又一個台灣土地上的人。 *二天前,換我的管家母親也確診了。住在山區,開個自助餐廳,人來人往,知道危機,帶著口罩,還是確診了。管家很孝順,每日中午幫忙媽媽,於是她也被匡列隔離了。 其實山上的學校已經停課,餐廳沒有什麼生意,但小自助餐店怎樣也要勉強維持生計⋯⋯直到媽媽倒下。管家向我道別前,我先給了她一盒政府強制徵收前一週我買到的篩檢劑,要她每天篩,她當埸快要哭了。她知道現在每個台灣人都一劑難求,而她也很害怕,她真的需要。瞬間,我們好像掉進戰爭時期,人與人的相互支持及分離,都特別傷感。她知道我正在生大病,沒有辦法打足疫苗,一方面她自己染病害了我,因為我很容易變成重症:一方面她又不能在我生病的時候照顧我,她只好請假一個月。 目前她還在等待未來是兩條還是一條的結果。每日都很難熬。 *我的另一個前飛碟電台製作人,得了乳癌又得了肝癌,她已經離開職場。身體疾病使她必須經常進出醫院。最近她主要的工作是:每天一早清晨,到藥房排隊,購買篩檢劑。政府宣布的第一天,她已經排了,但排了數小時後,藥房表示已經售罄。今天她的臉書寫著:最新情報消息:清晨四點就得排,一早抵達,已經有不少的人⋯⋯還説得嘻嘻哈哈。 這種在美日韓⋯⋯到處可得,Amazon 都買得到,只是限制一次買99劑⋯⋯卻耗費這麼多不得已的台灣人,為求一劑,日日排隊。我每次經過藥房,看到排隊的人,心頭即感覺很悲哀。 以上是三個和我有關的女人,她們過去一週的坎坷故事。 在選舉中她們都只有三張票,她們只是三個人,三條命。 但在我心中,他們的敬業、善良都比我看到的多數官員好。 所謂統治者不是來享受榮華富貴的,權力是榮幸,或許:但它絕對是責任。 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該在乎的是人民的苦,那怕這些正在受苦的人可能只有一百萬人,只有台灣的1/20。 你可以説剩餘反正還有二千萬票,足以當選了:但這樣的領導人,完全誤會了人權及民主的根本定義。 他或她,是殘酷的。
    6 人回報3 則回應2 年前
  • 大魔王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大魔王OMICRON 病毒來勢洶洶,疫苗功能在緩解新冠病毒重症的危險,預防感染的關鍵是自然免疫力。 ⋯⋯⋯⋯⋯⋯目 錄⋯⋯⋯⋯ (一)冠狀病毒木馬屠城三步曲。 (二)大魔王OMICRON變異 病毒來勢洶洶,病毒變異是因為病毒複製程序發生錯誤而導致。 (三)Delta 症狀像似重感冒,青少年族危險機率最髙。 (四)物兢變異天擇,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適者生存。 (五)打兩劑疫苗VS不打疫苗,病毒傳染力竟然一樣。疫苗功能在緩解重症危險,防疫關鍵是自然免疫力。 ⋯⋯⋯⋯⋯⋯⋯⋯⋯⋯⋯⋯⋯ (一)冠狀病毒木馬屠城三步曲。 據Science Daily 期刊報導,新冠病毒(Covid-19)入侵人體細胞的兩大“幫手”是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和TMPRSS2疍白活化酶,其實還有個幕後“牽手”,俱有切割功能的Furin 疍白活化酶,其過程如同詐騙間諜連續劇,三位一體裡應外合,引狼入室。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具有穩定血壓及內分泌功能,主要分佈在人體細胞膜上,擔任守衛門城的重要責任,而冠狀病毒的外型像似皇冠形狀的刺突疍白質(spike protein)的萬能Mast Key ,當接近細胞膜上的ACE2時,棘突疍白質得到人體Furin疍白酶的切割活化和牽引,就騙過了門衞ACE2,順利套合啓開了門鎖,項著亮麗皇冠的”冠狀病毒“堂而皇之進入 了細胞,具有疍白質分解移轉功能的TMPRSS2疍白酶也被冠狀病毒所騙惑,幫助病毒突破防線,融合細胞囊泡,順利長驅直入,進入細胞核內,利用RNA的複製功能,進一步偽裝成信使,反客為主,指使人類細胞轉投敵營,製成自己所需要的疍白質,進行自身複製,以幾何級數的快速增生繁殖,分頭遍擊,攻毀肺部所有細胞,橫屍遍野,造成肺部纖維化,血氧不通,生命堪危!(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一(一)節)。 (二)大魔王OMICRON 變異病毒來勢洶洶,病毒變異是因病毒復製程序發生錯誤而導致。 COVID-19是一種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而且是世界上最長的單鍵(S RAN)病毒,有3萬個鹼基極不穩定,而且複製速度快,在病毒複製時,容易發生程序錯誤,又缺乏修正錯誤的DNA聚合酶機能,RNA病毒具有較髙的變異性,容易突變。世衛組織WHO今年5月3日公布四種髙度警戒的變種為英國Alpha,南非Beta,巴西Gamma,印度Delta。南非在11月又爆發大魔王Omicron 變異株,美國傑斐遜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楊景端醫師表示:Omicron 棘蛋白有32處的突變部位,為Delta的兩倍,傳播力更強,是Delta 的500倍,它俱有Delta 及 Beta等所有變種病毒的特點,能夠感染人體的刺突蛋白8個變異部位,和2個刺突蛋白&ACE-2受體結合處,如果包括刺突蛋白以外的變異點,這個病毒的變異點多達50個之多,也就是說Omicron 能逃避人體免疫功能的本事要大很多,Omicron 病毒來勢洶洶,很可能成為全球新的主流傳染病毒。第一個向世衛組織報告的南非醫學會主席内科醫師Dr Angelique Coetzee表示:南非全國的疫苗接種率雖然只有25%,在她的病患中,卻有68%的病患已經接種了疫苗卻仍被感染,最多的是40歲以下的青年男性及兒童,他們沒有呼吸道症狀,沒有神經系統損害及味覺神经的損害症狀,沒有流鼻涕症狀,主要症狀類似流感,喉嚨沙啞,嚴重疲勞及肌肉酸痛,然後頭痛。香港在11月底己發生兩例,英國5日新增86例,一天之內激增53%,全國累計病例已達246例。(歐新社),南非目前住院陽性案例達1151例,11月此病毒已占全部新冠確診的74%,南非公衛學者估計,近期染疫者中,40%曾經染疫,30%至少接種過一劑疫苗,這些數據表明,Omicron能夠輕易突破由染疫所產生的抗體,單靠染疫防範Omicron病毒是不可行的。開普敦大學免疫學教授柏格斯表示:「我們可以預測,對抗Omicron 病毒時,丅細胞許多免疫反應仍然活躍」。由Omicron 病毒突變的位置暗示兩件事實,第一是這種病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逃脫疫苗所帶來的保護力,第二是Omicron 看起來無法躲避人類的第二道防線T細胞,T細胞與抗體攜手對抗入侵的病毒,避免發展為疾病,若病毒能躲過抗體的攻擊,接著丅細胞將消除受感染的細胞。㨿《Science 》報導:Omicron 變種病毒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會感染Covid-19 ,且容易發展成慢性感染,在無法清除體內病毒的情況下,讓它繼續繁殖,就有機會發生許多突變,有證據顕示Alpha 變種可能是以這種方式突變,Omicron 也可能循相同路徑發生的變異。科學家論點懷疑是逃避免疫系統的變種,確實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發展。(technews)。可見加強自身的兔疫力才是病毒預防的關鍵。(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增打疫苗加強劑,有緩解重症發生的作用,但應事先就本身的健康情況,疫苗可能的負作用如血栓及心肌炎的形成,中樞神經疾病等,與專科醫師詳細研討。基本上必須了解: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在解緩重症的發生,及啓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殺病毒必須依賴真槍實彈的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和B細胞,若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即是再打多少疫苗增強劑,也難有助益,這就是一般打了疫苗後卻仍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原因。楊景瑞了醫師強調:病毒的預防都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免疫功能的狀態,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我們自身免疫力方面。(四維健康)。人體本有一套「先天自然免疫物理防腺」,是預防病毒感染的關鍵要塞。(詳本文(五)節)。再加口罩與社交距離才是基本防護之道。 俄羅斯加馬列亜流行病與微生物學研究中心阿爾特斯坦教授指出,「Delta病毒株將消失,而代之的是Omicron 變異株,但並不是特別危險的疫情,類似流感死亡率在3%左右,而Omicron病毒株如果的確傳開,很可能病原性會降低,那麼疫情可能將會結束,Omicron有機會可能終結這場歴經兩年死傷慘劇的疫情。所以人們不必過度緊張,只要保持小心警覺,增加疫苗加強劑緩解重症及啓發人體免疫系統作用,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有攻殺病毒的功能,同時加強防範傳染的措施,就可以安全無憂了。(路透社) 美國傑斐遜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楊景端.醫師表年示:Omicron 棘疍白有32處的突變部位,為Delta 的兩倍,傳播力更強,是Delta 的500倍,它俱有Delta 和Beta等所有變種病毒的傳播特點,能夠感染人體的棘疍白8個變異部位,和2個刺突蛋白&ACE-2受體結合處,如果包括刺突蛋白以外的變異點,.這個病毒的變異點多逹50個之多,也就是說Omicron 能逃避人體免疫功能的本事大很多。第一個向世衞組織報告的南非醫學會主席內科醫師Dr.Angelique Coetzee 表示.南非全國疫苗接種疫苗率雖然只有25%,在她的病患中,卻有68%的病患已經接種了疫苗,卻仍被感染,最多的是40歲以下的青年男性及兒童,他們沒有呼吸道症狀,沒有神經系統損傷及味覺神經的損害症狀,沒有流鼻涕症狀,主要症狀類似流感,嚴重疲勞及肌肉酸痛,頭痛。香港在11月底已經發生兩例,來勢洶洶,人心惶惶,恐將成為新主流病毒株。據《Science 》報導:Omicron 變病毒發生原因。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會感染Covid-19 ,且容易發展成慢性感染。在無法清除體內病毒的情況下,讓它繼續繁殖,就有機會發生許多突變。有證據顯示Alpha變種可能是以這種方式突變,Omicron 也可能是循相同路徑發生的變異?科學家論点懷疑是逃避免疫系統的變種,確實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發展。(technews)。可見加強自身免疫力才是病毒預防的關鍵。(請參閱拙文《健康免疫力:陽光中脈!》)。增打疫苗加強劑,應事先就本身健康情況,疫苗可能的負作用如血栓,心肌炎的形成,中樞神經疾病等,與專科醫師詳細研討。基本上必須瞭解,疫苗的功能主要是在解緩重症及啓發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攻殺病毒必須依賴真槍實彈的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和 B細胞。若是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即使再打多少疫苖增強劑。也是難有助益!這就是一般打了疫苗卻仍然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原因?楊景瑞醫師強調:病毒的預防都取決於我們自身免疫功能的狀況。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髙自身免疫力方面。(四維健康)。人體本有一套「先天自然免疫物理防腺」。是預防病毐感染的關鍵要塞。再加口罩與社交安全距離才是基本防衛之道。(詳本文(五)節)。 台灣早在去年12月23日華航班機由倫敦反台的一位有發燒症狀的少年乘客入境,經確診為英國Alpha變種病毒感染者,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它的遺傳序列中有23個突變位置出現變化,而其中8個突變位在重要的S棘突疍白,其中兩個關鍵突變位點是「N501Y」及「p681H」,後者的特色是造成更快的傳染率,前者是病毒促進病毒刺突蛋白經人體Furin疍白酶的切割活化牽引,更容易啟開人體防衛的門鎖ACE 2,快速攻毀了人體的肺泡。台灣在五月中旬爆發社區感染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對確診者進行基因定序發現,幾乎所有個案都是英國Alpha變異枺,這種變異病毒比初期的新冠病毒枺,傳染病力增加了60%,平均每位患者可將病毒傳到4個人。台灣的確診累計數到1212冃22日達16,6376637例,共計848848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世衛組織WHO警告,目前全球已有85個以上國家出現Delta 印度變異株病例,來勢胸猛,佔全球疫情95%,美國變異病毒佔逾九成,幾乎都是Delta,曰增突破十萬以上的確診數。台灣一對攜帶Delta 病毒自秘魯回國的祖孫,在屏東枋山鄉亦造成隣居及計程車群聚感染,7月7日確診17例為Delta ,可見Delta 印度變異株已入侵台灣,有後來居上取而代之的強烈趨勢,WHO指出Delta變種病毒為B.1.617.2,是目前傳染力最強的變種病毒,它的關鍵突變位點是在L452R, P681R及T478K,其中前 者是傳染力最強的關鍵位點,尤其後者被認為可以逃避人體免疫攻擊,同時也會讓疫苗保護力下降及更快的傳散力,傳染力是各種病毒之冠,其自然基本傳染機率Ro值(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在信賴水準a下發生的機率)比Alpha株傳染率髙出6成以上。(The Reporter,GISAID,NExtstrain,WHO,CoVriants,柯皓翔,陳潔整理)。WHO秘書長譚德塞特別提出警告,具有髙傳染力的Delta 變種病毒已經蔓延全球,而且繼續演化和變異更髙傳染性的Delta Plus,及來自秘魯的Lambda 變種,稱為C37病毒,在傳染力方面俱有6個關鍵變異點位,其中一個L452Q與Delta 中的髙傳染力變異點位L452R類似,傳染力比Delta 來得更為強大,WHO特別列為“憂心變種”(variant of concern),表示強烈的警告訊息,目前已傳播到英美及南美州等30多個國家,這種病毒潛在更髙傳染力及毒性,有待醫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據Newsweek 9月6日報導一種新病毒Mu變種感染病例已經在美國多州出現,夏威夷,緬因等州分別有3942個以上的病例,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Anthony Fauci表示,Mu變種具有突變的功能,能逃避疫苗產生的抗體 的能力,全球疫情正面臨非常危險的階段。 (三)印度Delta 症狀像似重感冒,青少族危險機率最髙。 Delta 病毒株的傳染率比英國Alpha髙出6成以上,為目前各種病毒株之冠,在確診者中出現肺炎有49%的機率,遠髙於Alpha的38%,台大醫院檢驗部副主任張淑媛表示,根據報導,Delta病毒株讓確診者一發病就轉為重診的比率,比其他病毒變異株都來得又快又髙,而它的初期症狀有所謂「一燒二痛一水」,中央疫情中心專家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感染Delta 病毒株後出現症狀的比例為頭痛發焼72%最髙,喉嚨痛34%,咳嗽46%,流鼻水16%,呼吸困難19%,無症狀12%,很類似流行重感冒,容易為青少族群誤判及忽視,以致錯失就診的的關鍵時效。英國政府資料表明,Delta 變種病毒感染更多的青年族群,被檢測的人群中,50歳以下比50歲以上的病患髙出2·5倍,英國公衛生部報告,5~24歲年齡層感染到Delta 病毒的機率明顯升高,約為其他各種冠狀病毒的4~5倍之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調查統計,25歳以下的年輕病患比年紀大的人髙出五倍,青少年身強體壯,可以長住久安,是Delta 最有興趣的族群,年幼兒童也是最愛的目標,由於病毒的迅速傳播,美國一週內新增10萬兒童感染,到目前為止,12歳以下的兒童尚無任何疫苗可以注射,美國CDC宣稱,預計會有更多的學校因疫情而關閉。 (四)物兢變異天擇,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適者生存。 COVID-19 自2020年初大規模爆發至今,已經造成全球近2·12億人感染,高達444·2萬人死亡,全球死亡率達2·9%(2021,8,24 ,zh. m.wikipedia),不過回頭看2003年SARS病毒致死率髙達11%,65歲以上的長者髙達55%,MERS致死率高達35%,其死亡率之髙,造成宿主人類死亡,病毒也無法活存,Covid-19(SARS-CoV-2)病毒比起當年的SARS聰明太多,容易在人群中傳散,不斷突變破解人類的各種防疫措施,利用各種疫苗的藥品落差及抗藥性,反而成為最適合病毒生存的環境,台灣感染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病毒繼續變異傳下去,也是自我修正改良。」未來還可能訓練出更強大的新變異株。英國緊急科學諮詢組織(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for Emergencies,SAGE)一篇論文警告稱,差不多可以肯定一個新冠病毒的變異株會出現,「導致現有的疫苗失效」(vaccine resistant variants)的可能性,這種新變種病毒株對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抵抗力會更強,能夠逃避現有的疫苗,是因為所謂「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或變異病毒株「重新結合」的情況而發生。病毒突變是爲了適應人體,永久生存下去,當一隻全新的病毒要跳到新的宿主時,通常會有「天擇訊息」(Natural Selection)藉由快速的突變來保留優勢,淘汰劣勢,以便適應宿主的環境,經過各方科學家的重複驗證,在2020年暑假以前,COVID-19(SARS-CoV-2)都沒有出現這個訊息的改變,直到Alpha及Delta 病毒相繼爆發,因病毒有比較大的變化,感染人數大增,才出現另一波天擇訊息。 台灣冠狀病毒學之父之稱的中硏究院院士賴明詔表示,不管是動物與動物,還是動物與人接觸,都可能產生病毒,賴院士直言:「這種冠狀病毒的演化,是特別受到上帝的照顧」。其實只要人類控制好距離動物的限線,不要侵犯動物自然生存的領域,深居山野的毒蛇猛虎,也不會隨便跑出來危害人類的,維護清靜的大自然,就不會發生新冠病毒對人類造成的災害。武漢冠狀肺炎就是來自幾個野生動物食品市場的病毒傳染,為了滿足好奇心,卻生活活捕殺,貪吃無厭,造成病毒進入人體的機會。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教授楊景瑞博士表示,病毒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必須瞭解和大自然和睦相處,人類必須改變行為,才是與病毒和平共存之道。楊定一博士表示,「重要的是,要從內心轉變,促使我們打開充滿憐憫的心胸,迎接生命,常言道「慈悲沒有敵人」,憐憫與慈悲是宇宙最強的融合統一力量,是幫助身心靈和諧共存的直接方法,是預防及療癒疾病的首要工作。」(真原醫:楊定一)。中研院院士賴明招說,「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產生,而且會持續變異」,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到底該何去何從?病毒學專家陽明大學副校長徐明達說:「希望人類知道,病毒一直充沂在我們週圍,但並非全部都是敵人,有些甚至還跟人類有“合作”互動的關係,也可能是救命恩人,更要學會“互相平衡”」。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中央疫情中心專家顧問李秉頴表示,「病毒不會離開這個世界,有許多病毒支持生物的有機健康,支持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台大副校長中央疫情中心專家組召集人張上享稱:病毒感染及與生物間的平衡互動,是一種自然現象,賴明詔院士則說:「病毒太聰明,我們沒辦法打贏它,只有求個和平共存。」中央疫情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世貿組織整理過去一年的新冠肺炎資料,主要有英國Alpha,南非Beta,巴西Gama及印度Delta 四種變異株,由於物競天擇,許多病毒本來就有變異的現象,如英國Alpha與南非Beta的變異株二者並未提髙染疫者的死亡率,僅增強了傳播力量,未來施打疫苗後,病毒遭受物競天擇的壓力會更大。有可能更加快速演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病毒很利害,假動作很多,常常逃避疫苗,像目前正流行的Delta 大魔王變種病毒,傳播速度比感冒還要快,即使連續打兩劑或是混打,都可能無效,全台疫苗失效案例曝光,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人打兩劑AZ仍染疫確診,不過皆未發生併發重症」,打完整的兩劑任何疫苗不等於「不會染疫」(CTI News),即使再連績第三劑也未見得有效,應作基因序列定位,才能測定病毒變異變種」。疾管暑防疫醫師鄒宗珮表示,這個病毒可以在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上複製⋯病毒有這樣的能力,可能造成廣泛大流行的新興傳染病,絕大部份的來源,還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包括現在的新冠病毒及豬隻傳人的危險。2009年豬流感大流行,H1N1病毒變種,結合了禽流感,命名為G4 EAH1N1,台灣當時就有數萬人遭到感染,還好當時有克流感疫苗的發明,所以疫情很快被控制下來,但還是造成死亡人數臺灣35人,全球約有1·85萬人之多的死亡。豈能不警惕! 美國前總統川普競選連任的緊急時刻感患COVID-19 ,白宮醫生Ronny Jackson 透露,川普服用Regeneron生技公司研發的一種抗體雞尾酒薬品,並同時服用維生素鋅,維生素D及aspirin等,結束空軍醫院三天Covid-19 的療程,就回到白宮,很快就恢複繼續競選工作。維生素D能活化及調節免疫系統B細胞及T細胞的功能,經過陽光紫外線照射可產生D3,故有陽光維生素之稱,英國國家健康照顧硏究院NICE發佈的《Covid-19 rapid guide line;Vitamin D》表明,「專家組認為,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有助防衞或治療COVID-19 ,維生素D 不足的狀況可能與較嚴重的COVID-19 的後果有關」。人體對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及口腔喉嚨的黏膜,維生素鋅對附著在黏膜上的病毒可產生即刻的抑制作用,阻擋病毒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而且維生素鋅可以抑制RNA聚合酶,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英國营養免疫學者Dr.Philip C .Calder表示,維生素鋅具有特定的抗毒作用,有助加強免疫力和控制炎症的效應。西班牙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COVID-19 患者,體內維生素鋅的血液單位濃度每升髙一單位,就可降低7%的死亡率。 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科學家Dr.Sara Seidelmann團隊,為探討日常飮食的習慣和Covid-19 感染風險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性,針對2884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受訪者中有568人得COVID-19 或曾患者,其中素食者罹患COVID-19 後變成重症的風險比非素食者分別下滑73%和59%,非素食者染疫後變成重症的風險,竟比素食者髙出3·86倍,簡而言之,平常進食的偏好,對於後續身體的免疫力和預防重病的風險還是有相當的影響。(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誠告:「蔬食及有氧運動,是身心疾病首要預防之道」,世衞組織WHO就COVID-19 疫情提供營養飲食建議中,明確提到應該保證攝入適量的蛋白質,水果,和蔬菜,加強健康平衡的飲食。(BBC NEWS)。對於健康營養而言,植物疍白質遠遠優於動物疍白質是重要的因素。 (五)打兩劑疫苗VS不打疫苗,”病毒傳染力竟然一樣“。疫苗功能在緩解重症的危險,防疫的關鍵是自身的免疫力。 變種病毒Delta 肆虐全美,情急拉警報,即使連打兩劑疫苗者,仍有髙達74%照樣染疫,調查統計在已接種完整兩劑疫苗的RealTimePCR檢測Ct值中位數為22.7,未接種疫苗的Ct值中位數為21.54,兩者病毒傳染力相當,(台視新聞),美國CDC公布佛州七月31日仍新增超過2·1萬人確診,創下疫情最髙的紀錄,新增病例較前一周激增50%,佔全美1/5,台北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強調,Delta 病毒猶如水痘般,有極強的傳染性,可能走向流感化,在美國重症醫療單位看到Delta 的“重症”例極少,重症住院率只有千分之四,表示完整的疫苗注射雖對病毒的預防失効,卻對重症及死亡風險的避免,仍有相當緩解的效力。歐洲病毒學專家董宇紅博士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主任Dr.RochelWalensky指出,「疫苗接種VS未接種疫苗,具備相同的傳染力」,美軍醫療病毒實驗室主任林曉旭博士表示:根據醫學期刊《The Lancet刀》報導,美國國衛院經費補助的調查統計:完全接種疫苗引起Delta 二代傳播率為38%,末接種疫苗者為41%,兩者相差無幾。(健康1+1)。美國CDC主任透露,「打兩劑完整的疫苗和不打疫苗,傳染力竟然一樣相同」。全球疫苗施打率名列前矛的英國,根BBC報導英國施打疫苗佔成年人口的比率,施打第一劑為90%,完整接種兩劑者約75%。而調查完整打完疫苗的1785人中,有42人需要住院(2·4%),未打過疫苗的19,573人中,251人需要住院(1·28%),住院人數的比率,打過完整疫苗者幾為未打過疫苗者的2倍,且英國Delta病毒死亡者有三份之一都打過兩劑疫苗,難道疫苗對變種株Delta沒用嗎?(LINSHIBI.Pros),英國公衛署表示:已接種Az或BNT兩種疫苗者再感染Delta 株,其體內病毒量與未接種疫苗的人兩者相當,且具有傳染力。顯示這些疫苗對抗Delta 病毒,已力有未逮,台灣確診個案16087今年6月已在美打完兩劑BNT疫苗,8月來台後又被感染。長榮航空三名駕駛案16068,16119,16120皆在兩劑疫苗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致芝加哥航線臨時停飛(台視新聞09/05),證明顯示:光打疫苗,不足以防止感染,也不能遏制疫情。(udngroup :前台灣家畜衛試所長劉培柏)。英國政府緊急科學顧問小組(Sage)報告指出幾乎可以確定,會出現一種使目前所有新冠疫苗失效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因為病毒隨時都會突變累積,研發新疫苗需要長時間試驗,對新突變的病毒望塵莫及。美國陸軍病毒實驗室前主任病毒學專家林曉旭博士指出,哈佛大學醫學院預測:年末美國大多數州死亡案件將會回升到年初時的髙峯!CDC宣布重要報告:第三劑加強疫苗將自九月開始施打。但是CDC發表養老院接種mRNA疫苗保護力變化調查分拆指出:Delta 出現前的整體保護力為74·7%,過度期為67·5%,Delta蔓延後更降到53·1%,如果未來可能又要加強第四劑,甚至第五劑,在疫苗保護力連續下降的速度情況下,如何取得人民對疫苗的信心?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楊景端教授表示:耶魯大學具有1000名專業醫護人員的Yale New Haven Health醫療中心,在2021.3.23~7.1期間,對Covid-19 的PCR檢測陽性的住院病人中,抽取部分符合完全接種疫苗條件的病患者中,有46%完全沒有症狀,有將近一半的人可能有突破性減染,若是不作檢查,就不會發現。硏究分析關鍵因素一:病毒變種降低了疫苗的有效性,因素二,衰老和慢性病使患者無法產生正常免疫系統反應,自身健康和免疫功能才是決定人戰勝病毒的關鍵,而不是疫苗。(四維健康)。林曉旭博士認為在目前依賴疫苗接種這種方法下,能讓千變萬化的疫情結朿嗎?必須要以非醫藥類的介入手段重新思考,才能減緩病毒的持續變異傳播。根據醫學期刊指出,免疫抵抗力不
    5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一位北醫畢業目前在紐約當住院醫師的張銘凱醫師寫照顧COVID-19經驗,寫得非常棒,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經驗分享] 我在紐約市的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即將完訓,七月開始會做美國感染科次專訓練。目前紐約災情慘重,我所在醫院確診加疑似病人就超過一百人,我這段其間都在顧ICU因此對於重症COVID的照顧也算有心得,我至少照顧過超過20位以上之住院病人,因為在ICU的關係大部分病人都插管,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比許多台灣醫生有武漢新冠肺炎治療之實戰經驗。因為台灣目前防疫做的非常好,多半輕症或無症狀隔離,但是我們隨時要準備如果已經是社區流行,那作為醫生該如何care這些病人,因此做個簡單的分享與教學,所以講解的對象應該是以臨床第一線之醫師或NP為主。但我要說很多evidence都不斷更新,以下是盡量有所依據的臨床處理方式,reference就不一一列舉,有些我可能覺得是一般臨床工作者應有的基本概念也許就沒有多加說明,如造成閱讀上不順暢,也請多多包涵。 #流病學:相信台灣臨床醫生現在非常仰賴旅遊史畢竟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天已經大流行,旅遊史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了,懷疑就該驗。美國之前CDC一直很在意旅遊史而不隨意驗,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大流行已經來不及了。在大爆發之前,可能會有一個空窗期就是很多原本我們以為低感染風險而沒有驗到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可能被感染。此外年輕人或沒有病史病人也非常多,這是在過去醫院前所未見的。在美國輕症就算陽性也不會住院讓他們回家,所以我所看到是真正的病人,我們已經擴充非常多病房了,但是病人真的很多,感染力真的很強要小心!至今我們已經有三個住院醫師中獎了。 #臨床表現:除了發燒咳等呼吸道症狀,還常有拉肚子等GI症狀,我要特別提醒很多病人會有"味覺失調或消失"的症狀,這不是鼻塞引起的味覺降低。很多文獻少提味覺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一個sign就該檢驗。此外有些病人會表達胸痛,不一定就是很嚴重的myocarditis,就純粹是無法解釋的胸痛,但還是會建議驗一下CPK/Trop。這個病毒的潛伏期根據我看到的paper,大概平均是五天多,當然最長可能兩個禮拜,不過我現在講的是一個常態分佈的結果,你要算到最嚴苛標準,也許就兩個禮拜,但是平均還是五天多,所以你如果有接觸史,過了一個禮拜還是沒發病,你大概就safe了。 #抽血:CBC(不一定會leukocytosis,反而容易lymphocytopenia and or thrombocytopenia), 常transaminitis(GOT/GPT高)。我們會大概三天監測一次Ferritin, ESR/CRP, LDH, D-dimer來觀察對藥物反應。基本blood culture, HIV, urine Legionella/strep pneumonia最好也住院時驗一下排除其他問題。 #影像:CXR bilateral infiltrations。相信大家一定常常不知道病人什麼問題但是看到CXR有點白白髒髒就當肺炎收進來打抗生素住院(其實可能根本不明顯)。我要說的是這些COVID住院病人,不會只是CXR微微白白髒髒,而是一看就是明顯兩側蔓延,在我住院醫師期間真的從來沒有看到那麼多CXR都是長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幾乎可以看到CXR就診斷。至於CT chest雖然比較清楚,但是我認為不需要,因為大部分CXR就很明顯了,加上抽血上述markers等等就算PCR還沒有等到就可以很有把握診斷了。安排CT chest只會讓醫院感控暴露風險(因為機器要大消毒,浪費時間也可能使真正需要CT的人沒辦法照到) #氧氣治療方面:如果有SOB or hypoxia,當然要監測O2 sat.一開始nasal cannula, simple mask 下一個nonrebreather mask,中間不要試BiPAP/CPAP/High flow NC你就要early intubation了!因為BiPAP等會有把病毒釋放出來空氣傳播的風險。而且COVID病人desaturation or decompensation進展真的非常快!sat keep不住就要early intubation。另外不要使用neubulizer等會霧化的藥物治療,如需支氣管闊張劑可以用MDI手壓的pump。另外ARDS常用的臥趴姿勢prone position效果感覺非常好,病人一prone血氧真的會稍微提升,有些病人甚至沒有被插管的,血氧稍微差一點的我們就會叫他趕快趴著!還真的很有用。很多插管病人我們也會給他prone,我看討論串好像台灣不是很喜歡prone因為很耗費護理師人力,不過至少我在我們醫院我看到是一大早三個主治醫師就一起合力把病人翻姿勢,其實美國醫師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藥物治療: 1.我知道很多診所喜歡開類固醇給"感冒"的病人,但是絕對要避免因為類固醇有延長viral shedding的副作用,之前在MERS等病人的研究也是類固醇壞處大於好處,因此使用類固醇除非是有其indication才用(例如septic shock等等)。 2.高劑量Statin似乎有研究對防止病毒結合有幫助,因此如果LFT, CK允許可以考慮使用(lipitor 40 or 80, etc)。 3.Litonavir愛滋病藥物nejm已經發表確定沒用。 4.在美國我們幾乎每個病人都會給hydroxychloroquine(400mg bid for a day, then 200mg bid for 4 days)會影響lysosome fusion抑制病毒, 使用藥物前一定要EKG,如果QTc>500就不要用。我們醫院現在不加azithromycin了因為兩個一起用會延長QTc就有致死案例。對於法國研究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很好但是我保持樂觀態度,那個研究病人量很少(n=21),而且我實際臨床經驗覺得幫助好像有限,但是因為in vitro研究有效,我們還是會給病人就是了! COVID似乎會跟其他呼吸道病毒一起co-infection所以還是要驗一下flu, 但是如果flu negative也不需要給tamiflu因為對covid無效。除了病毒還常bacterial superinfection,所以我們幾乎還是會給抗細菌抗生素,macrolide or levofloxacin擔心prolong QT所以我們醫院現在給doxycycline。記得驗一下Urine Legionella因為跟covid一樣都常有GI症狀。 5.Remdesivir在美國第一個case就是靠這個治好的,各國都在臨床試驗中,我個人很看好,我們醫院也要開始實驗這個了... 6.日本藥favipiravir聽說也很成功但是因為我在美國比較不熟。 7.很多COVID病人為什麼這麼sick,明明年輕人卻full blown ARDS比老人更嚴重,因為很多是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的關係。所以IL-6 inhibitor如tocilizumab or sarilumab本來治rheumatoid arthritis的生物製劑或許也有用。現階段也還在臨床試驗中,可以抽血IL-6監測。聽說MGH用tocilizumab,而我的醫院也要開始臨床試驗sarilumab #Code status:COVID大部分還是胸腔性疾病,很多就是插管呼吸器ARDS mode來治療,因此插管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有些運氣不是很好的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等等突然coded需要CPR的情況,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暴露極高風險甚至多半可能徒勞。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要跟病人談好DNR,這不代表就要DNI,該插管還是要插管,但是真的不幸心跳停止等,要量力而為。 #醫院管理:至少在紐約我們的物資設備都輸台灣很多也嚴重不足,不過也許可以給台灣要是不幸疫情大爆發做個借鏡。現在醫院幾乎都是COVID病人,也不可能一人一間病房了,因此直接把COVID病人直接放在同一間房間,反正都得病了也不怕被感染了。不過還是建議最好病房的門是有窗戶的至少從外面看進去可以知道病人好不好,而且就我剛剛所說,病人原本可能好好的就突然血氧掉非常喘需要趕快插管,每個住院病人真的像未爆彈。另外ICU病人因為常常有很多pump點滴,護理師要一直進出隔離房不方便穿脫PPE,可以考慮直接把pump放在房間外面,點滴線延長出去就好,這樣如果護理師要調sedation or pressors等等就可以不用進入房間更改設定。 #國家防疫:現階段台灣防疫做很好,還在containment的階段,就是把最有可能的人抓出來隔離,但是對於平均每個個案的隔離成本很高,國家也很不容易控制,目前台灣有兩百多的個案,但是某天要是慢慢累積好幾百個病人甚至破千,我們也許就要調整策略,因為把全部只要是陽性的病人都抓到醫院關那是不可能的,台灣沒有那麼多的醫療能量,也不能這樣浪費,而且輕症染病的病人,要多久PCR會轉陰性,我還沒看到研究統計出來,應該也很少人會做這樣研究,因為很少國家會像台灣如此嚴格標準檢疫隔離的,就好像今天得influenza A,如果不太嚴重也是讓病人回家,病癒就是病癒,一般醫師也不會再重複flu swab;同樣如果有C.diff病人,把PO Vanc的療程吃完沒有再拉肚子,你也是當作好了不會再去驗糞便。個人覺得台灣可以把輕症病人平均多久時間PCR轉陰性做個統計發表研究。我最近看了世界著名病毒學專家何大一博士的專訪([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ip-iceberg-virologist-david-ho-bs-74-speaks-about-covid-19?fbclid=IwAR1XVnPHq82gD97Y2Y06FkIFzAtNNfopnMgqa98fHAwX7WHzHGyBVbnZlIQ)) 個人覺得這篇寫得不錯,裡面他就有寫到目前也不知道陽性的病人過多久後才不會有傳染力,他說猜測大概三週。至於已經得過COVID的病人之後會不會再重複感染,他是覺得應該是不會,也就是現在所有的防疫工作,就是在爭取時間讓疫苗可以製造出來讓群體都可以有保護效果。現階段幾乎的國家都大爆發,就不可能像台灣還在containment的防疫階段,因為你要假設所有人都有可能是病人,那能做的就是#緩和曲線了flatten the curve,我覺得這個概念相當重要 ,基本上就是拖延戰術,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聚集,要social distancing,不必要的商業活動要停止,電影院酒吧夜店要關,餐廳只能外帶等等,這可以避免加速接觸感染,讓病人增加量不要達這麼快一下超出醫療能負荷的數量避免醫療崩壞,很多國家都在這麼做了,目前聽起來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像是南韓,雖然他們一開始防疫沒有做好導致非常多人得病,但是經過大規模檢驗,還有避免出門要待在家等等,目前疫情也有和緩的趨勢,算是亡羊補牢,也不是不行。台灣目前表現全球數一數二,但是我們總是要做最壞的準備跟打算。 #後記:沒想到一下就寫這麼多,這算是我第一線醫療工作者的紀實與經驗分享,目前紐約疫情雖然已嚴重崩壞,但實際上還只是開始而已不見緩和。不過美國參戰之後相信會有更多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準則可以參考,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壞事。你問我會不會怕我每天也是提心吊膽的,都很怕生病,每天都要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但偏偏美國住院醫師工時非常長(週休一日而已也沒有PM off)又不斷把我們明明不是在病房rotate的時候抓來上班取消我們的門診等等,我都盡量多休息有時間就睡覺保持免疫力。現在在醫院其實也是看到很多恐慌的面孔,我們醫院是公立醫院,平常病人多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吸毒的、遊民的、酗酒的,總之各種問題台灣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大概很難想像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所。不過最近因為COVID病人大爆發,我發現很多可能社會上的一般人或中產階級,他們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清潔工、就某天感染病毒生病了,這時候醫護站起來照顧他們治療他們,讓他們免於恐懼,這是作為醫學生涯也算比較榮光的時候,因為我們平常的訓練,就在這時候派上用場,也算是找到一點點行醫的意義跟價值。可以平安地活著其實就很好。目前台灣社會可以安全的生活著也真的很好。
    3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求求中國快復工吧,這批老外被逼瘋了 by byqiqiPosted on三月 4, 2020 這個春天很魔幻。 新冠病毒逐漸蔓延全球,為給疫情讓步,中國企業停工停產,所有的上班族被迫在家「休息」了近一個月。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剛開始,很多國家的人把恐慌帶來的憤怒牽涉到了中國人頭上,還看起了中國的笑話…… 可最近,他們由「憤怒」秒變成「祝福」 ——「中國,希望你早點復工!早點恢復正常!」 畫風變得如此之快,讓人感覺措手不及。 這是為什麼? 因為中國的停工,快把他們逼瘋了…… ⒈ 先來看看各國最近的神奇操作。 新西蘭把剛抓的100噸活龍蝦全部放生了,之前囤積的幾百噸,價格全部下降了40%; 智利以車釐子為主要的水果堆積成了小山,全部低價大甩賣,損失高達7億元…… 這是不打算賺錢了嗎? 其實這些的現象,都是因為中國的「土豪們」,暫停了一個月的消費。 「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這個稱號對中國來說,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新西蘭的龍蝦,每逢春季的需求量都很大,而98%的量都是通往中國; 智利車釐子賣不出去,因為往年90%的貨都是出口於中國; 不得不說,現在的中國,打起的噴嚏,足夠掀起全球的經濟颶風。 而上面這些操作,和各國其他行業的經濟受損比起來,九牛一毛。 還記得一到春節,就奔往海外瘋狂旅遊的中國大爺大媽們嗎?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中國人過了一個最冷清的春節。 別說出國旅遊了,連大門都不敢邁出一步。 可沒想到,中國人安靜了,外國人卻炸了。 「我們已經損失遠超10萬美元了,現在還在增加。」美國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的一家酒店的經理愁悶不堪; 泰國度假海島的酒店,因為少了中國人居住,200間的屋子,空了195間; 日本以接待中國團隊遊客為主的63年老牌旅館,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宣佈破產了…… 這還只是關乎吃住,旅遊帶來的消費遇冷,就更不用說了。 泰國旅遊部預計,中國遊客降低了90%,旅遊業或損失250億元; 韓國免稅店停業,損失高達1.7億元; 根據「旅遊經濟」數據,疫情將導致中國遊客在美消費減少103億美元。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而那些歐洲國家呢? 沒有了中國遊客,很多歐洲奢侈品國家也失去了「金主爸爸」。 以意大利為例,往日的春節期間,米蘭豪華購物區人潮擁擠,繁華一片。 今年,全部涼涼。 櫥窗里的奢侈品牌擺了那麼久,愣是無人問津。 (來源:攝圖網) 意大利民調機構Demoskopika稱,今年意大利將損失45億歐元的旅遊收入。 這真是 「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國人出不了門,全球春節檔的大街小巷,也跟著死氣沈沈。 難怪外國的小夥伴們,都盼著我們早日恢復正常了。 ⒉ 接收不到中國遊客,國外靠旅遊業生存的行業,或許還能等到下半年的回溫。 可生命卻沒有時間等。 因為中國停工,各國的藥房都要面臨庫存為「0」的困境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美國就發生了這樣有趣的一幕。 面對新冠肺炎,紐約州長曾不以為然:別慌!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 (新聞發佈會截圖) 可美國衛生官員,微微一笑,說:「不,我們沒有。」 「我們的基礎藥物過於依賴中國,如果他們關門,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後,美國醫療系統終將崩潰。」 有這麼嚴重嗎? 有。 要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而美國97%的抗生素都是產自中國。 就拿阿奇霉素來說吧。 這可是我們最常見的,治療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 它靠一種叫做硫氰酸紅霉素的原料藥來製作。 這個原料藥,全球需求量共9000噸,中國的科倫藥業、寧夏啓元和宜都東陽光藥業,能夠各生產3000噸。 (2016年網絡整理數據) 你品。 一個中國,三家企業,就包了整個世界對這種原料藥的需求。 因為疫情,中國的醫療企業紛紛投入到了對抗新冠肺炎藥物研制中。 而缺少了抗生素原料藥,在美國也就很難醫治常見的咽炎、肺炎、扁桃體炎等常見疾病了。 如今,美國一邊要對抗新冠肺炎,一邊要對抗凶悍的流感,也經不起缺少基礎藥物的折騰了。 這還只是可以醫治細菌感染的抗生素。 全球生產的原料藥有2000多種,中國生產的原料藥就超過了1500種,佔了世界的3/4。 除了抗生素,更有各類維生素,以及胰島素、止痛藥及、抗抑鬱藥、艾滋病等熟知的藥物。 胰島素大家都知道。 如果糖尿病重症患者缺少了胰島素,可能會引起中風,甚至危及生命危險。 抗抑鬱藥就更不用說了。 抑鬱症患者療癒的方式,除了心理咨詢,就是這種藥物。 所以,受疫情影響,中國很多藥企無法提供原料藥,其他的國家也只能跟著著急。 美國一樣的國家還有印度。 前段時間武漢疫情肆虐的時候,印度下令禁止對中國出口口罩,防護服等。 可他不知道,自己家仿制藥的70%原材料,都是來自中國工廠生產。 如今,印度庫存中國原料藥告急,各大制藥商面臨嚴重生產停頓。 印度政府不得不出面,與中國協調原料藥優先進口的事情…… 世界本是一體。 災難之下,沒有誰能成為一座孤島。 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當然,除了等著中國原料藥治病救人,還有一種急需的醫療物品,全世界的人都在等著中國的供應,那就是——口罩。 大家都經歷過一罩難求的階段,口罩在新冠疫情面前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水木君多做解釋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家,也是中國。 2019年,中國年產口罩45億只,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口罩生產量。 那當時為什麼一罩難求呢? 因為專業醫用外科口罩生產出來後,按規定要放置14天,以去除殘留的有毒物質。 春節臨近前,各企業放假,疫情爆發突然,這個時間差,造成了口罩極具短缺。 隨著各大醫療企業的復工,以及其他企業跨行加入口罩生產線,中國的口罩日產能,也在持續快速增長。 曾經,中國口罩日產能為2000多萬,今天,中國口罩日產能已達到1.1億只。 如今,疫情在全球肆虐,口罩更是成為了硬通貨,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幸運地有自己的生產線。 日本70%以上的口罩源於中國生產,如今全面告急,連4月份的庫存都賣光了; 韓國口罩告急,一個月內需求量增長高達7650%,如今一罩難求,而店家表示,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進到貨;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美國本土沒有幾個口罩工廠,口罩90%都是來源於中國,如今醫護人員口罩需求3億,缺口卻達到了2.7億…… 而像手套、防護服,護目鏡這樣的醫療物資,也都面臨著長期短缺的狀態。 世衛組織總幹事就曾表示:目前這些物質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而世界範圍內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口罩和其他防護設備即將用盡。 曾經,我們等著自家的企業生產,填補中國醫療物資的短缺。 如今,中國疫情好轉,但其他國家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中國對藥物和醫療物資的生產力,在當下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的復工,關係著幾十個國家的疫情防抗。 ⒊ 當然,原料藥和口罩的短缺,針對的是醫藥行業。 可還有一個方面,衝擊的卻是個人生活的全方面。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就是「蝴蝶效應」。 而中國的短暫停工,引起的「龍捲風」,是全球性的。 中國是「世界工廠」。 所有商品製造的產業鏈環環相扣的,而中國在這一方面,正處在中間最關鍵的一環。 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外企的汽車零件,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零件,都是產自於中國。 中國製造企業停了工,斷了貨,海外的公司們都急紅了眼。 先說汽車。 汽車的供應鏈體系,十分複雜。 它不是由零件廠生產完之後,直接送到組裝廠就可以了。 而是由材料供應廠——零件生產廠——零部件生產廠——零部件組成廠,最後才到整車階段。 要生產一台汽車,需要的零部件非常多。 其中有一環出了漏洞,整個線條都要跟著癱瘓。 (圖片來源:搜狐號@產城會) 而恰巧,很多為外企汽車提供零件的工廠,都在湖北。 根據中汽協統計的數據,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有1.3萬余件家,湖北省有1300余家,佔了全國的十分之一。 單是武漢,汽車行業就匯集了美、日、法、英、國產五大車系,大型車企和零部件公司達600余家。 一場疫情,給這座城市按下了「暫停鍵」。 這一停,各國汽車企業都慌了。 比如德國汽車工業。 像寶馬、大眾等德國汽車的巨頭,因為銜接不上供應鏈,每天都要損失7200歐元。 這只是損失,而更多的外國汽車企業面臨的,更是被迫停產的鬱悶。 韓國現代和起亞公司宣佈,由於中國零部件供應出現中斷,將在韓國暫停生產; 日本九州工廠負責出口車輛的三條生產線,紛紛宣佈關閉; 美國工會聯合會警告,如果中國繼續停工,通用至少三家工廠將面臨停產; …… 有人曾提出質疑,為什麼不把製造零件的工廠分散在其他國家呢? 中國勞動力廉價,且擁有數量巨大的熟練技術工人,單憑這兩點,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被取代的。 都說世界離開了誰都能轉。 可單憑生產汽車這一點來說,世界離開了中國,真不好轉。 說完汽車,我們再來看下手機。 《財富》雜誌曾刊文說:「幾乎所有的重要消費電子產品,都在中國製造。」 而其中,中國的手機製造,是出了名的。 蘋果2020上半年的目標是生產多達8000萬部iPhone,其中還包括1900萬部的iphone9。 可這個計劃,也要因為中國的停工泡湯了。 你知道嗎? 在蘋果排名前200位的供應商中,75%都在中國有生產基地。 而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就是中國的富士康。 一個鄭州富士康,能供應iPhone總產量60%以上。 富士康「難產」,iphone全球供應也跟著受到了限制。 受疫情影響,蘋果已經錯過了iphone9批量生產的時間表。 蘋果不得不發佈警告,公司本季度在630-670億美元之間的營收預期,達不到了。 由於庫存不足,蘋果也再次下調了三月和六月AirPods的銷售預估。 說起中國的製造業,絕不僅限於汽車和手機。 在這個世界,應該沒有誰不知道「made in china」的標誌了。 還記得國外超市被搶劫一空的場景嗎? 除了當地人的恐慌,自然也和當下「供不應求」的狀況免不了關係。 中國對日用品的提供到底佔比多少? 曾經有一個美國人做過一個實驗。 她發現39件聖誕節禮物中,有25件是中國製造的,於是她突發奇想,決定做一個「一年不用中國日用品」的挑戰。 結果發現,日常所用的衣服、鞋子、家用電器……甚至連捕鼠器、蛋糕蠟燭這樣的小物件,都是「中國製造的」。 如果中國工廠再不復工,很多國外超市,必然會出現嚴重的缺貨情況。 亞馬遜就比較有前瞻性,已經開始儲存中國商品了。 從國外企業到國外個人生活,處處都有「中國製造」的影子。 在這一方面,中國就像是一個「全球工作台」,中國癱瘓,所有供應鏈都跟著斷裂。 這不是捧中國,而是事實。 就像德國電視台所呼籲的那樣:中國快點復工吧!沒有「世界的工作台」真的不行。 ⒋ 美國國務卿曾發表過這麼一段言論:中國爆發疫情,將有利於製造業回歸美國。 且不談在面臨災難時,說出這樣的話有多冷血。 單是認為自己可以獨自發展的這個想法,就已經錯了。 不管是疫情發展,還是中國停工帶來的影響,都暴露了一個很多人經常忽視的問題—— 中國想要發展,離不開世界。 而世界離開了中國,也同樣無法運轉。 全球化的當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成為一座孤島。 經濟如此,對待疫情,也是如此。 截止到今天,韓國確診5186例; 伊朗確診2336例; 意大利確診1694例; 日本確診980例; 美國確診100例 …… 很多國家,仍處在疫情肆虐的水深火熱之中。 不管是醫療物資,還是個人生活上,想必中國企業的復工,也能給各個國家帶去一些希望和信心。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費爾貝邁爾曾說——「幫助中國就是幫助自己,幫助中國就是幫助世界。」 而中國復工也同樣如此,在希望幫助自己的同時,更能幫助世界來全力對抗疫情。 曾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記者問一位武漢前線的醫生,當下的願望是什麼。 這名醫生回答——「我好想過一個正常的週末。」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恢復正常。 日本醫療物資的缺口會一點一點填補上; 美國超市不會再被搶空; 韓國的免稅店終會像往日一樣爆滿; 意大利的米蘭大街也會恢復繁華…… 武漢的櫻花已經開了,中國也陸續步入正常的狀態了。 願武漢的春天早日到來,待疫情散去,我們櫻花樹下見。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今天連續三篇醫療雜誌不約而同地都報導Vit D與COVID-19的關係: 一.WebMD. 更多維生素D,降低嚴重COVID-19的風險? 這個故事於2020年10月27日更新,其中包含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新研究。 2020年5月18日-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 ,那麼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可以幫助您避免重症監護病房和死亡? 更多研究表明,“陽光維生素”可能在您的病情嚴重程度中起作用。 芝加哥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博士說,儘管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這些研究支持維生素D可能預防COVID並發症的觀點。”維生素D缺乏與不同國家死亡率差異之間的聯繫。 最新研究中: .在住院的200例COVID-19患者中,有80%以上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水平也較高。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低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聯繫。 .西班牙研究人員 測試了維生素D處方藥如何影響COVID住院患者。在接受該治療的50名患者中,只有一名需要重症監護病房(ICU),並且沒有人死亡。在26位未服用維生素的患者中,有13位需要加護病房,其中2例死亡。 .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235例因COVID入院的患者的血液樣本,然後對其進行跟踪以了解其進展情況。維生素D水平適當的患者不太可能失去知覺或死於COVID。(該研究發表後,期刊編輯發表了“擔憂的表情”,質疑樣本量是否足夠大以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的作者,波士頓大學維生素D研究人員Michael Holick,醫學博士以促進維生素而聞名,並確認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將會有更多的研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啟動Coronavit(為期6個月的研究),該研究將招募5,000人,看看高劑量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感染,包括COVID-19。 臨床試驗Trial.gov上列出了其他31項研究。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招募。 專家說,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並開始攻擊人體自身的細胞和組織時,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可以通過幫助COVID-19的人避免細胞因子風暴來提供生存優勢。 同時,有人說服用維生素作為預防措施沒有害處。 波士頓附近的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38歲的傑基•威爾科克斯(Jackie Wilcox)說:“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體,我將全力以赴。” 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每天都在補充營養。 研究人員如何開始研究維生素D? 當陽光照射到您的皮膚時產生的維生素D具有許多其他好處,例如骨骼健康。在某些食品和補品中也可以找到它。 當COVID-19大流行開始升級時,西北研究人員Backman說他想提供幫助,但不確定如何做。他說:“還有幾個謎團尚未解決。” 一個是國家之間死亡率的差異。 因此,他的團隊在研究了COVID死亡率差異的可能解釋後,對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9,例如衛生保健質量,人口年齡,測試率和不同病毒株的變化,沒有任何變化。 維生素D在調節免疫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其抑制危險的細胞因子產生的潛在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在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陽光和維生素D與降低死亡率有關。 因此,當有關細胞因子風暴在COVID-19中的作用的研究出現時,Backman的研究小組將更多精力集中在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上。 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他說,這些蛋白質是肝臟響應炎症而產生的,以減輕感染的損害。 他們估計,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約有17%會感染嚴重的COVID-19,但維生素D水平健康的患者中只有約14%。Backman說,差異具有統計意義。他說:“實際上多少會降低死亡率,我們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統計模型得出的。 尋找維生素D鏈接的其他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聯繫: .英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個歐洲國家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和COVID-19病例數以及死亡率。英國國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基金會信託基金研究和創新負責人彼得•克里斯蒂安•伊利醫學博士說,人口中平均維生素D血液平均水平較低的國家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更高。 .在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建模方法估算出,維生素D缺乏者中有17%會發展為嚴重的COVID-19感染,而維生素D水平卻只有14%。他們根據維生素D缺乏症與C反應蛋白或CRP(嚴重COVID-19的替代標誌物)之間的潛在聯繫,估算了維生素D與嚴重COVID-19之間的關聯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評估了20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現入住ICU的患者中有11名維生素D缺乏,但是只有4名不需要ICU的患者。 .印尼研究人員評估了780例記錄在案的COVID-19病例,發現大多數死亡的患者維生素D水平低於正常水平。 .愛爾蘭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人口研究和維生素D含量,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高發國家的COVID-19死亡率也更高。這些研究人員要求政府提高維生素D的建議。 COVID-19之前研究 維生素D的益處 儘管關於維生素D和COVID-19的早期研究才剛剛開始,但其他研究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1919年的流感 大流行後,發現具有健康維生素D血液水平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較小。 加利福尼亞杜阿特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糖尿病免疫學系主任巴特•羅普博士說,將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聯繫起來的研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這並不令人驚訝。他說,維生素D是“談判者”,因為“它不抑制免疫系統,而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使免疫細胞的炎症減少。” 雖然研究發現低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但尚不知道將維生素D恢復至正常水平是否會有助於治療。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擁有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幫助您避免這種病毒。 菲律賓東南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評估了212名被診斷為COVID-19的人的維生素D血液水平,發現處於危急狀況的人維生素D最低,而感染較輕的人維生素D最高。他的論文的結論(未經同行評審)是,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臨床結局”。 英國研究員Ilie說:“我們已經知道,骨骼健康需要它。” “正在等待有關維生素D和COVID-19的證據-我怎麼說-證據來不及提供幫助可能太遲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維生素D可能對馴服COVID-19有用。循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於5月1日對證據進行了“快速審查”,得出結論:“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會誘發COVID-19,也沒有補充預防或預防維生素的研究。治療COVID-19。” 研究人員還說,儘管某些人群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風險與高風險人群中獲得COVID-19的風險存在“重疊”,包括老年人,有色人種和慢性病患者,但這些關聯沒有證明。 在最近的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348,000人(包括449名確診COVID-19的人)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感染風險之間沒有聯繫,也沒有解釋種族感染差異的聯繫。 有關維生素D的更多信息 簡單的驗血可以檢測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否健康或不足。甲水平需要的每毫升20納克或以上,以保持骨健康; 低於12毫微克/毫升稱為缺陷。 維生素D還有助於調節細胞生長和減輕炎症。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血糖問題,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明確。 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醫學研究所建議1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1至70歲的人們則攝入600 IU。70歲以上的人每天應獲得800 IU。 很少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維生素D ,但可以將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也可以作為補充食品。三盎司煮熟的鮭魚有570 IUs,而三盎司虹鱒魚有645 IU。一杯2%維生素D強化的牛奶有120 IU。 但是,在大流行期間,採取更多措施可能是明智的選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喬安•曼森(JoAnn Manson)博士說。她在今年早些時候告訴Medscape: “建議的維生素D的飲食津貼為每天600-800 IU,但在此期間,每天含有1,000-2,000 IU的維生素或多種維生素的補充是合理的。” 現在,曼森(Manson)正在啟動一項臨床試驗,以觀察每天補充4周維生素D是否會減少新診斷出COVID的患者住院和/或死亡的風險。她還在研究服用這種藥物是否會減少他們最親密的家庭接觸者的感染風險。參與者在2天之內每天需要9600 IU,然後在第3到28天要花費3200 IU。 專家說,每天服用50,000至60,000 IU可能會發生維生素D毒性。過多會導致血液中鈣的積聚,並伴有嘔吐,虛弱,排尿頻繁和心律不齊。 隨著COVID-19案件的增多,現年45歲的洛杉磯的Tracy A. Pearson是一名博士生和大學僱員,同時擁有法學學位,她開始研究除社交疏散和親身幫助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她的風險-洗滌。 她患有哮喘,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她的肺部可能很脆弱。她說:“當我感冒時,我經常會得肺炎。” 她很快找到了維生素D-COVID-19研究,並與醫生討論了一下。 她過去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並且每週服用50,000 IU即可恢復到健康水平,因此她的醫生在對她進行評估後,同意再次這樣做。因此,她每天開始服用比平常多的4,000 IU。她還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例如在丈夫處理外事時留在家裡。而且他每天還需要4,000 IU。 他們在整個大流行中都繼續這樣做。 皮爾森說:“我天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我試圖弄清楚如何減輕[風險]。這並不是我進入研究時就想到了'維生素D'。” 二.Healthline. 新研究發現80%的COVID-19患者維生素D缺乏 .一項針對216名COVID-19患者的新研究發現,其中80%的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不足。 .該研究還發現,同時具有COVID-19和較低維生素D水平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物,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這與較差的COVID-19結果有關。 .另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充足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且並發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醫學專家的理論認為,儘管需要更多的測試,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或從嚴重的COVID-19中恢復。 最近的研究可信來源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較高的COVID-19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現在,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指出超過80%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沒有足夠的“陽光維生素”水平。 作為《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這項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1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將患者與另一個數據集的對照進行匹配。 所有的患者中,82.2%的人維生素d缺乏。 在這項研究中,男性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女性。 COVID-19和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炎症標記,例如鐵蛋白和D-二聚體。那些已經已連結可信來源 COVID-19結果差。 維生素D缺乏者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他們還因COVID-19而住院時間更長。 霍恩海姆大學教授Hans Konrad Biesalski博士說,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合併症與低維生素D狀態有關,他評估了維生素D和COVID-19。 他告訴Healthline:“看來維生素D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患有更嚴重的COVID-19”。但是新的研究沒有發現這種關係。 維生素D和COVID-19的恢復 但是,除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外,許多人還在研究它如何保護人們或幫助他們從疾病中康復。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說:“一種方法是識別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尤其是在老年人,合併症患者和療養院居民等高危人群中,這些人群是COVID-19的主要目標人群。”西班牙桑坦德坎塔布里亞大學的何塞•埃爾南德斯(JoséL.Hernández)博士。 他說,患有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群以及療養院的人們-可以使用維生素D治療。 ‘’在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COVID-19患者中,建議維生素D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對肌肉骨骼和免疫系統都有有益的作用,”埃爾南德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保護自己 許多美國人維生素d缺乏,根據以前的研究。這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他研究可信來源 筆記。 您是否應該檢查維生素D水平?服用補充劑是否足以保護自己,或者至少降低您獲得COVID-19的機會? 研究維生素D並領導波士頓大學骨骼保健診所的Michael F. Holick博士說,《內分泌學會實踐指南》不建議對所有人進行篩查。 Holick告訴Healthline,合理地控制那些患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徵,肥胖症患者或其他醫療問題的人的維生素D水平。 內分泌學會建議,嬰兒每天應攝入400-1,000 IU,兒童每天應攝入600-1,000 IU,成人每天應攝入600-2,000 IU。所需的數量取決於您當前的水平或您是否嘗試提高它們。 Holick指出,肥胖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增加2至3倍。 Biesalski同意,如果維生素D含量低,補充可能會有所幫助。 Holick解釋說,有幾篇出版物建議維生素D缺乏與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和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有關。 他的團隊的研究可信來源 在191,000名COVID-19陽性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使罹患該疾病的風險增加了54.5%。 Holick說:“在所有50個州和所有種族中都觀察到了這種情況。” 在 另一個小書房可信來源 Holick指出,維生素D水平足夠的COVID-19患者死於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1.5%,並發症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對於患有COVID-19的人,霍里克說,除非一個人患有罕見的疾病,例如結節病和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否則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就沒有任何弊端。 根據文獻和他自己的經驗,按照內分泌學會的建議,兒童和成人合理攝取足夠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並降低兒童或成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他說,它開發了COVID-19。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教授史蒂文•艾布拉姆斯(Steven Abrams)博士指出,我們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預防作用。 他告訴健康熱線說:“非常低的維生素D狀態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COVID-19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但這與說常規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嚴重感染並不相同。” 展望未來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維生素D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 已經有證據表明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從而實現最佳健康。霍利克說,知道與疫苗一起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將是很有趣的。 他說,比薩爾斯基想知道維生素A和D的平衡將如何影響疫苗的成功,正如針對流感和麻疹所顯示的那樣。 三.Medscape. 維生素D可以預防COVID嗎?我們之前被燒死了 2020年10月28日 在Medscape的冠狀病毒資源中心中找到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指南 。 為了清楚起見,此成績單已經過編輯。 歡迎使用影響因子,這是您對新醫學研究的每週評論。我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F. Perry Wilson博士。 我和維生素D有點愛恨交織的關係。 簡短搜索我的博客將顯示我如何質疑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腎臟疾病,精神分裂症,跌倒和童年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COVID時代,維生素D再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安東尼•福西博士(Anthony Fauci博士)在這次大流行期間曾有過清醒而負責任的聲音,報告了他個人使用維生素D的情況,這讓我很感興趣。維生素D也是特朗普在沃爾特•里德(Walter Reed)逗留期間收到的總統雞尾酒的一部分。 我決定在這裡研究數據。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想告訴你為什麼我天生對維生素D研究持懷疑態度。有兩個主要問題: 1.維生素D含量低與許多因素有關。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很好。但是,低維生素D與從阿爾茨海默氏症到百日咳的一切因素都有關係。它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維生素,又是其他重要事物的替代品。 2.當我們通過隨機試驗測試了所有這些引人入勝的聯繫時,給了一些人維生素D和一些安慰劑,它們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我有點喜歡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在這裡踢足球。維生素D曾經燒過我們。幾個例子: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錯的研究,適合於適當的混雜因素-整個交易。 然後,我們進行了26,000名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兩種結果均無影響。 觀察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糖尿病的發展有關。然後,我們進行了24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試驗。補充維生素D無效。 觀察性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摔倒有關。在隨機試驗發現沒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運動確實可以防止摔倒。) 維生素D是否能拯救生命?並不是的。該婦女健康倡議試驗隨機36000絕經後婦女維生素D與安慰劑並沒有看到生存利益。 我並不是說維生素D沒有用途,或者它的益處有限。隨機試驗很少像觀察數據那樣具有戲劇性。但是我想不出另一種在觀察數據和隨機數據之間有如此大的脫節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因為您的維生素D水平是您生活類型的標誌,因此很難,真的很難適應。當然,您可以詢問人們獲得了多少陽光和運動,飲食有多變化,賺了多少錢,但是這些都是很鈍的工具。 好的。牢記所有這些,我們對COVID中的維生素D了解多少? 就在本週,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我們從西班牙進行了這項研究,發現在216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80%缺乏維生素D。僅有40%的對照品缺乏。當然,這些控件沒有住院。實際上,還是生病了。 但是,好的,更好地學習。早在9月份,即截至10年前的記錄時,我們就從芝加哥進行了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489位接受過維生素D測試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患COVID-19的風險高1.77倍。 在PLOS One中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在235名住院患者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30 ng / mL的患者死亡率為20%,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患者為9.7%。我應該指出,對於某些數據怪異,本文標記為“關注表達”。 好吧,所以我們進行了多次觀察性研究-安東尼•富奇(Anthony Fauci)大聲喊叫-說我們應該考慮維生素D。 為什麼不呢?很便宜 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儘管我的腎髒病專家擔心腎結石)。 但是當涉及到COVID時,與低維生素D水平相關的多種因素也與COVID-19感染和嚴重程度有關:年齡較大,BMI,黑人,貧困,合併症。從統計上適當地考慮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困難。 所以我對維生素D不太滿意。我希望進行一次隨機試驗。現在,我們有一個。二,如果你斜視。 來自西班牙的一項隨機試驗是該試驗。 一項小型研究(76例住院了COVID-19的患者)被隨機分配為2:1的維生素D +阿奇黴素+羥氯喹(不讓我開始服用)與阿奇黴素+羥氯喹的比例。維生素D組的50人中只有1人去了ICU。將其與非維生素D組的26種藥物中的13種進行比較。 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零,非維生素D組的死亡人數為2。我應該注意,非維生素D組在基線時風險較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人群更多。但老實說,正是這種效果的大小令我感到驚訝。我的意思是將入ICU的風險從50%降低到2%?這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我們處於以下情況:這是一種奇蹟藥物,還是我們不知道的研究存在問題?如今,奇蹟供不應求。 只是為了給該研究加些冷水,我們有一個仍在預印本中的研究,該研究使用孟德爾隨機法研究了維生素D是否可能與400,000多人的COVID嚴重性有因果關係。 在本研究設計中,您將遺傳上傾向於維生素D水平較低的人與非維生素D較低的人進行比較。這將生活方式的東西排除在外。有趣的是,遺傳上註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不太可能因COVID-19住院或發生嚴重疾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鹽粒等。 底線?我們知道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在COVID-19中有不良結果的高風險。我們仍然不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變這種風險。這裡有一些希望,但是生活方式維生素早已燒傷了我們,因此請繼續謹慎使用400個國際單位。 F. Perry Wilson,醫學博士,MSCE,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應用翻譯研究計劃主任。他的科學傳播工作可以在《赫芬頓郵報》,NPR和Medscape上找到。他發了@methodsmanmd的推文,並在www.methodsman.com上託管了他的交流工作的資料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56194/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qmuo-ctt101320.php 4.https://clinicaltrials.gov/ 5.https://www.webmd.com/vitamins/index 6.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21211/v1 7.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8.20058578v4 8.https://www.webmd.com/diet/guide/vitamin-d-deficiency 9.https://imj.ie/vitamin-d-and-inflammation-potential-implications-for-severity-of-covid-19/ 10.https://www.bmj.com/content/356/bmj.i6583 1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92793/ 1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402120301156?via%3Dihub 13.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536298 14.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518/more-vitamin-d-lower-risk-of-severe-covid-19?ecd=wnl_cvd_102820&ctr=wnl-cvd-102820_nsl-LeadModule_cta&mb=hxEvbwELBF19ah1Iz%2fe9viGBU564IW3UVodLxPg2KGo%3d 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0157 16.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1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68797/ 1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 19.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aa733/5934827 20.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39759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棘突蛋白質 我們犯了大錯! 新冠疫苗裡潛伏的血液殺手:刺突蛋白 “我們犯了一個錯,直到現在我們才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以為棘狀蛋白是一個很好的標靶抗原(target antigen),我們完全沒發覺棘狀蛋白本身就是一種毒素,是一種致病性蛋白。 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無意間把毒素注射進了每個施打疫苗的人體內。” (《疫苗科學家:“我們犯了一個錯”》〔Vaccine scientist: ‘We’ve made a big mistake〕) 藏在血液裡的殺手:棘狀蛋白 By Mike Whitney “打從開始,新冠疫情就是一樁企圖危害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陰謀。 這場疫情不只是為了謀財害命,同時它也是政府試圖將其專制權力凌駕於人民之上的藉口。 我們應該對那些打壓真正有療效的療法、鼓吹注射致命疫苗的人提起大規模的法律訴訟,把他們一網打盡。” ——保羅・羅伯茨(Paul Craig Roberts),雷根時期財政副部長 刺狀蛋白(Spike Protein)是一種“高度危險”的跨膜融合蛋白,也是構成新冠病毒的成分之一。 “棘狀蛋白在穿透宿主的細胞並引發感染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棘狀蛋白還會破壞血管內皮中的細胞,從而*導致血栓、出血、嚴重炎症甚至致死。 *1ding:God forbid!! 剛收到朋友消息,她阿姨打了疫苗,第二天腦溢血死了。 不知道是否與疫苗有關,但這是個很讓人擔心的“巧合”。 僅僅用“危險”來形容棘狀蛋白都還太過輕描淡寫,它基本上完全可以被當作是一種潛在的致命病原體看待,這東西至今已經奪走了數萬人的性命。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些疫苗製造商卻偏偏要選擇以棘狀蛋白來作為誘導人體內的免疫反應發生的抗原呢? 〔mRNA疫苗的原理就是不斷在人體內製造棘狀蛋白,來加速形成免疫反應——譯注〕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尷尬的問題,畢竟,所有的研究都已經告訴我們,棘狀蛋白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毒藥。 下面引用的是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對棘狀蛋白的發現: “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這種蛋白可以如何傷害細胞,這一點確定了新冠病毒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血管疾病...病毒會從細胞層面對血管系統(又被稱為循環系統)發起破壞和攻擊...其他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懷疑棘狀蛋白可能有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但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清楚觀察到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 單單是棘狀蛋白的存在就足以引起疾病,甚至讓組織樣本中的肺動脈壁細胞產生了炎症。 研究團隊隨後在實驗室中成功複製了這一過程,他們讓健康的內皮細胞(其負責形成動脈)接觸棘狀蛋白,結果顯示棘狀蛋白會通過與ACE2受體的結合(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新冠病毒),來對這些細胞產生損害。 就算去除了病毒本身的複製能力,它仍會對血管細胞造成嚴重的破壞,就是因為它具有與ACE2受體結合的能力,這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新冠病毒。 ” Coronavirus (SARS-CoV-2) Viral Proteins 《新冠病毒是一種血管疾病: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在細胞層面上對血管系統的攻擊情形》 〔COVID-19 Is a Vascular Disease: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 Attacks Vascular System on a Cellular Level〕) 還記得當初川普建議大家可​​以注射漂白水來治療新冠病毒時,是如何笑掉大家大牙的嗎?結果現在這些疫苗廠商所做的又有什麼不同? 答案是還真的沒有什麼不同,不管這些疫苗能提供多少保護力,與它們對個人健康和身體構成的威脅相比都根本不值一提。 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剛才那段引述的作者還提到了棘狀蛋白可以在病毒被移除的情況下,被單獨保留下來? 按照文章作者的說法,即使這種被單獨抽離出來的棘狀蛋白也仍然具有“顯著的破壞力”,包括“血栓、出血和嚴重的炎症”。 換言之,就算沒有病毒,光是棘狀蛋白也足夠致命。 現在再來看看(安大略省圭爾夫大學的病毒免疫學家)拜倫・布里德博士(Dr. Byram Bridle)是怎麼說的: “我們犯了一個錯,直到現在我們才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以為棘狀蛋白是一個很好的標靶抗原(target antigen),我們完全沒發覺棘狀蛋白本身就是一種毒素,是一種致病性蛋白。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無意間把毒素注射進了每個施打疫苗的人體內。” 引用《疫苗科學家:“我們犯了一個大錯”》〔Vaccine scientist: ‘We’ve made a big mistake〕) 疫苗研究人員承認“大錯”,稱刺突蛋白是危險的“毒素” 請花幾分鐘認真想一想。事實上,這就是過去十五個月以來一直缺少的那塊最關鍵的拼圖。正如呼吸道疾病的假象掩蓋了新冠病毒之所以具殺傷性的真正原因(刺突蛋白),關於接種疫苗鋪天蓋地的宣傳也掩蓋了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那就是疫苗實際上會釋放出一種“足以引起疾病”的物質。 這就是致病性(pathogenic)字面上的意思。棘狀蛋白是一種致病毒素,任何接種疫苗的人都會因為它而面臨難以估計的危險。這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Featured Image拜倫·布里德爾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布里德本人就是一位疫苗研究人員,去年政府撥給了他大約二十三萬美元來研發新冠疫苗。他是真的懂科學,在斟酌用字上也十分謹慎。 布里德說“致病性”不是刻意要嚇唬大家,但這就是疫苗釋放的蛋白質會在血液中產生的結果。它們會對血管的內皮細胞造成嚴重的傷害,引起病變甚至致死。 刺突蛋白到最後已無所不在 我們繼續引用上面那篇採訪的更多內容: “眾所周知,問題不只出在這種最初源自於蝙蝠的病毒獲得了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而且還在於它會釋放一種被稱為棘狀蛋白的質素。大部分新冠疫苗的原理都是指示我們體內的細胞製造出相同的蛋白質,以便產生抗體來在對抗將來實際的病毒影響。有證據表明,疫苗確實在有些人身上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但有一個問題,曾在去年獲得加拿大政府撥款二十三萬美元來開發新冠疫苗的研究人員拜倫・布里德博士最近卻出面表示,疫苗製造的棘狀蛋白並不會只在註射的部位(肩部肌肉)開始局部作用,而是會進入血液、順著血液循環被帶往身體中的其它許多部位。 根據先前沒有公開的在動物身上拍攝的X光成像顯示,棘狀蛋白到最後已幾乎無所不在,它會進入腎上腺、心臟、肝臟、腎臟、肺、卵巢、胰腺、腦下垂體、前列腺、唾液腺、腸、脊髓、脾臟、胃部、睾丸、胸腺和子宮。 棘狀蛋白的數量很少,一般幾天後就會消失。問題就在這裡,這種機制是否與接種疫苗不久後出現的數千起死亡和傷病案例有關,是否到最後它反而在一些人身上留下了與染疫完全相同的長久影響? ”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這些疫苗究竟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長久影響?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刺突蛋白變成無限期存在的不定時炸彈 “據1些研究人員表示,疫苗對健康群體的風險可能遠大於實際的病毒。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本來已足以處理病毒。相比之下,疫苗的運作機制卻會保護棘狀蛋白不被人體立即消滅,否則它也無法促進免疫反應。” 來劃重點:疫苗的運作機制卻會保護棘狀蛋白不被人體立即消滅,否則它也無法促進免疫反應。 這意味著什麼?這是不是說明,假如將來出現了另一種病毒,或是如果免疫系統因為什麼原因而出問題的時候,這些由疫苗所製造的棘狀蛋白就可能會變成無限期存在的不定時炸彈? 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它會永遠懸吊在那些接種過疫苗的人頭上,直到他們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 疫苗實際上是一種生物武器 很不巧這就是朱蒂・米科維茨博士(Dr Judy Mikovits)的看法。 “米科維茨認為新冠疫苗實際上是一種生物武器,它會破壞你的先天免疫力,使你變得更容易患上衰弱性疾病(debilitating illness)甚至還有過早死亡的風險。 她懷疑很多人恐怕會在接種後撐不了太久、迅速出現狀況死去。與其說它會讓你受苦一輩子,她說:不如說它會在五年內就賞你痛快。” 引用《新冠疫苗可能危害你健康的多種方式》〔The Many Ways in Which COVID Vaccines May Harm Your Health〕 可能嗎?在未來幾年裡見證這些實驗性疫苗導致死亡人數激增 我們當然希望這種事情不會成真,但由於目前還沒有任何長遠的數據,所以說什麼都不準。就像是一場大型猜謎遊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遲遲不願接種疫苗的原因之一。 現在繼續引述布里德的話: “我個人一直都很支持疫苗,但是...接下來我要講的故事可能會有點嚇人。這是最前沿的科學。 過去幾天裡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關鍵的科學問題,它們解答了最後的疑惑,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而且我自己也有和其他國際友人合作——為什麼(疫苗)現在會發生這些問題。 其中一個癥結就在於,一旦進入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出現的各種狀況幾乎都與棘狀蛋白脫不了關係。事實上,假如你將棘狀蛋白注射到研究動物的血液中,它們也會先對心血管系統大肆破壞一番,然後穿過血腦屏障進一步對大腦造成傷害。 乍聽起來這似乎沒什麼好擔心,因為我們是往肩部肌肉的地方注射疫苗。直到目前為止,人們都相信這些疫苗的行為模式會與過去所有傳統疫苗如出一徹:它們不會跑到除了注射部位之外的其它任何地方,所以它們只會留在我們的肩膀上。然後其中一些蛋白會進入局部引流淋巴結,好啟動免疫反應。 然而——前沿科學難以預料的地方就出在這裡——多虧日本監管機構提供的數據,我和幾位國際合作者現在能夠仔細觀察具體的生物分佈(biodistribution)情形。 這是我們科學家第一次能夠了解mRNA疫苗在接種後到底會何去何從;換句話說,它會不會如同過往的假設一直留在肩部肌肉呢?如果要快速回答的話,我只能說不會。 這確實很令人不安~棘狀蛋白會進入血液,並在接種後幾天內經由血液循環遍及全身。" Pfizer Knew 輝瑞早就知道了 他們還得從日本人那裡借來具體的生物分佈研究成果?你在跟我開玩笑嗎? 所以你的意思是,在對這些實驗性的“新技術”疫苗中蘊含的物質究竟會不會在人體裡面亂跑有確實的瞭解之前,FDA就照樣批准了疫苗施打? 如果這不是怠忽職守,什麼才是? 你能想像我們的監管機構早已被他們該盯緊的行業給收買了嗎? 這就是了!故事一目了然 " 從日本監管機構獲得的文件顯示,輝瑞生物分佈研究表明 mRNA 和刺突蛋白在全身廣泛循環。 加拿大免疫學家和疫苗研究員 Byram Bridle 博士從日本監管機構獲得了輝瑞的生物分佈研究。這項先前未見的研究表明所有 COVID-19 疫苗都存在巨大問題 疫苗開發人員一直在使用的假設是: 疫苗中的 mRNA 將主要保留在疫苗接種部位內和周圍。然而,輝瑞的數據顯示 mRNA 和隨後的刺突蛋白在數小時內廣泛分佈在體內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刺突蛋白是一種被證明會導致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損傷的毒素。它還具有生殖毒性,輝瑞的生物分佈數據顯示它會在女性卵巢中蓄積 一旦進入血液循環,刺突蛋白就會與血小板受體和血管內的細胞結合。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會導致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導致血栓和/或導致異常出血 輝瑞提交給歐洲藥品管理局的文件還顯示,該公司在臨床前毒理學研究期間未能遵循行業標準的質量管理實踐,並且關鍵研究不符合良好實驗室實踐標準 我們對疫苗了解得越多,它們看起來就越糟糕。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加拿大免疫科學家和疫苗研究員Byram Bridle 博士投下了令人震驚的真相炸彈,儘管遭到了谷歌的審查,但該炸彈立即傳播開來。 審查還在Poynter Institutes Politifact 的“事實”核查中體現,在採訪了 D.Weissman 博士後,該研究將拜倫·布里德爾教授(Bridle)的發現宣佈為“錯誤”,D.Weissman 博士是一名UPenn科學家,他被認為有助於創造啟用mRNA技術疫苗工作。Okay,正如您看到的,與採訪免疫科學家和疫苗研究員Bridle(拜倫·布里德爾教授)不同的是,Politifact 採訪的是與疫苗成功有巨大利益相關的人。" 輝瑞公司跳過疫苗研發關鍵測試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兒童健康守護聯盟(Children’s Health Defense)關於同一個主題的另一篇文章: “在最重要的生物分佈研究,也就是旨在測試注射入的化合物究竟會如何在體內移動,又會在哪些組織或器官中沉積的研究中,輝瑞公司並不是使用商業疫苗(BNT162b2),而是選擇以一種能產生螢光素酶的mRNA來作為替代... 監管文件還顯示,輝瑞針對其疫苗進行的臨床毒理學研究中並未遵循行業正規的質量管理流程,其中有幾項關鍵研究均不符合良好實驗室規範(GLP)... ‘這些發現說明了,輝瑞確實迫於疫情蔓延的壓力而在疫苗研發上變得有些"著急"。 ’TrialSite的創辦人兼CEO丹尼爾・奧康納(Daniel O’Connor)表示。 “麻煩就在於,良好實驗室規範(GLP)對確保研究品質和患者安全, 至關重要。如果跳過這些重要的流程,我們就需要格外緊盯"風險收益"分析表了。” 引用:《曝光的文件顯示輝瑞公司跳過關鍵的測試,並在品質標準上便宜行事》〔Pfizer Skipped Critical Testing and Cut Corners on Quality Standards, Documents Reveal〕 絲毫沒有阻礙新冠疫苗被順利批准上市 我要確認一下我的理解正不正確: 雖然“輝瑞並未遵循行業正規的質量管理流程”,而且“幾項關鍵研究均不符合良好實驗室規範”,但這絲毫沒有阻礙新冠疫苗被順利批准上市。 所以, 你還相信這些疫苗安全嗎? 而且,事情似乎還可以變得更糟。請看: “...科學家依據《信息自由法》(FOIA)獲得的文件顯示, 在幾項臨床前研究中,疫苗的活性成分(mRNA脂質納米微粒)——正是這個成分產生了棘狀蛋白--並沒有如科學家最初預期得那樣--停留在註射部位及周圍的淋巴組織中,而是會廣泛流竄並聚積在各個器官,包括卵巢和脾臟。”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照理說疫苗應該要具有“局部性”,也就是只會停留在被注射的部位。但這個理論已經被證明站不住腳,就像認為棘狀蛋白是一個很好的標靶抗原的理論, 現在也已被證實錯得離譜一樣。 目前已經有數不輕的疫苗死亡與其它傷病案例(一年病例超過過去20年疫苗致死傷案例), 可以證明這個理論究竟有多麼“偏離事實”,想必這些證據在這一切結束之前, 只會變得越來越多。 還有: “研究表明,棘狀蛋白也許會出現在大腦、卵巢和脾臟等非預期部位,這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開始攻擊損傷的器官和組織,而這也增加了對疫苗會不會留下遺傳與生殖後遺症的擔憂。” 所以,這東西會無處不在。只要血液流到哪裡,棘狀蛋白就會跟著跑到哪裡。 年輕女性真的想讓她們的卵巢充滿這些致命的蛋白嗎?你說,這會不會對受孕和分娩產生影響? 老實說,真相恐怕還比我們想像得要可怕,因為: “根據研究,棘狀蛋白也能夠進入睪丸細胞,並且可能影響雄性生殖功能...” 除此之外,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中含有的成分“很有可能”會造成疫苗的1些蛋白被錯誤地折疊變成朊病毒(就是這種病毒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的狂牛症),這對腦細胞的傷害甚大,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 引用《新冠疫苗:恐怕還欠缺更多研究》〔Covid vaccines: Concerns that make more research essential〕 Maine CDC alerting consumers of a fake flyer listing bogus ... CDC官網甩鍋問責, 聲明疫苗副作用警告,但大大低估了韭菜人的勇氣! 無知者無畏, 誠然。 我們希望每個讀者都能清楚認識到, 為什麼疫苗這麼危險的真正原因,這是一個不開玩笑的生死攸關的問題。布里德自己都坦言: “我們早就知道棘狀蛋白有致病性...畢竟它本身就是一種毒素。如果它進入血液循環,那1定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現在,我們握有明確的證據表明.. 疫苗,再加上棘狀蛋白,都會進入血液循環。”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棘狀蛋白就會與血小板受體和血管內細胞發生結合。這就是為什麼疫苗反而會引起血栓和出血。 “當然,作為心血管系統的一部分,心臟也不可能平安無事。”布里德說。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有人出現心臟問題,而且這種蛋白甚至可以穿過血腦屏障,造成神經損傷...總之,我們犯了一個錯,直到現在我們才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實際上是在無意間把毒素注射進了每個施打疫苗的人體內。” 這只是 “一個差錯” “一個差錯?”他還敢說! 世紀"輕描淡寫"大獎不頒給他要頒給誰?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吧: 這些疫苗根本就不是疫苗;它們實際上是一種棘狀蛋白傳遞工具。 遺憾的是,現在已經有一億四千萬人美國人接種了疫苗,所以我們最好要做好看見血栓、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腦栓塞、中風以及心臟病等各種疾病的病發率急劇上升的心理準備。 可以說,我們如今所面對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 還什麼能比新冠疫苗更危險呢? 200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 “(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不是嗎?這是一個科學上的錯誤,也是醫學上的錯誤。甚至說這是一個無法挽回的大錯也不為過。時間會證明這一點,因為正是疫苗在刺激病毒不斷變異。 新的變異病毒是疫苗接種的產物與結果。你在每個國家都可以看見同樣的情況:疫苗接種率的曲線後面,總是會伴隨跟著上升的死亡曲線。 我正在密切研究這個問題。我找來了一些在接種疫苗後才染疫的病人到我的研究所裡進行實驗。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他們正在創造對疫苗有抵抗力的變種病毒。 他們選擇沉默...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流行病學家都心知肚明。 這就是俗稱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DE),意思就是"抗體的產生反而有利於病毒感染"。因為這時抗體會附著在病毒上,這樣後者就有了受體、有了抗性,我們可以在巨噬細胞身上看見這一點。 ” 他們如此堅持的動機, 到底是什麼? 前輝瑞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麥可・耶頓博士, former Pfizer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Science Officer Dr. Mike Yeadon 以下是輝瑞前任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麥可・耶頓博士(Mike Yeadon)發表的聲明: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目睹的是前所未有的邪惡, 與超乎想像危險的疫苗。我很清楚這是對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犯下的全球危害人類罪"。 “我感到非常恐懼,但恐懼沒有阻止我向多組有能力的律師提供專家證詞,例如加拿大的 Rocco Galati 和德國的 Reiner Fuellmich。 “我絕對肯定, 絲毫不懷疑,我們面臨著邪惡(我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從未做出過這樣的決定)和危險產品。" 英國當局一意孤行,想要盡可能將所有國民都納入“疫苗”接種的範圍,這是完全瘋狂的舉動,因為即使這些疫苗確實沒問題,也只有那些真的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才有接種疫苗的必要。 至於其他人,那些身體狀況良好、年紀在六十歲以下,或者也許稍大一點的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病毒。要這麼大一群人接種一種在技術上完全沒有先例可循、還可能會在幾個月產生不必要的有害影響的疫苗,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我可以如此肯定,而且我也確信那些疫苗提倡者自己也明白這一點,那我們就必須問, 他們如此堅持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雖然稱不上是十足把握,但我自己還是有一些猜測,發國難財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這個動機也未必真的那麼有說服力,因為只要把疫苗的單價調高一倍,那樣即使只讓一半的人施打,照樣也能賺得缽盆滿盈。這沒問題。所以肯定還有別的動機。 想想看,他們想要的是為全體國民施打疫苗,那意味著未成年的兒童和出生不久的嬰兒最後也會成為接種的對象,這在我看來是非常令人切齒的邪惡行為。 這麼做沒有任何醫學上的合理性。 就我所知,這些疫苗只會在接種者體內產生棘狀蛋白,這種蛋白本身就具有生物毒性,並且可能會在一些人身上造成實質的傷害(比如,刺激凝血反應或免疫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 我1定要強調,那些並不屬於病毒高風險族群的人絕不該接種疫苗、平白無故冒上完全沒有必要的風險。 ” 簡直就是顆全球定時炸彈: 確認疫苗會造成抗體依賴增強ADE的確實傷害 “一名八十六歲、一度採檢陰性且接種過疫苗的男子死後的屍檢報告顯示,他全身的幾乎每一處器官都殘留有病毒的RNA,這表明疫苗在觸發免疫反應的同時,並沒有真的阻止病毒進入身體裡的那些器官... 今天早上,我們與紐澤西州一家醫院的一位傳染病學家進行了討論,我們把驗屍報告寄給他過目。 一會過後,他回電給我們,從語氣聽得出來明顯是受到了動搖。他特別請求我們:‘不要公佈我的名字,不然我一定會被醫院解僱。 ’ 然後他告訴我們: ‘屍檢結果確實顯示...那些棘狀蛋白與身體各個部位的AEC2受體發生了結合。 mRNA注射物本來應該只留在施打部位,可是事實看來並非如此。 mRNA疫苗製造的棘狀蛋白擴散到了各個器官,而且我們現在可以確認這些棘狀蛋白會造成確實的傷害。 更糟糕的是,儘管(死者)已接種疫苗,卻還是在他全身的器官中發現了病毒的RNA,這就說明: (1)疫苗根本不起作用,或是 (2)病毒透過疫苗獲得了*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意味著病毒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在接種疫苗人群中傳播。 *俗稱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DE),意思就是"抗體的產生反有利於病毒感染"。因為這時抗體會附著在病毒上,這樣後者就有了受體、有了抗性,我們可以在巨噬細胞身上看見這一點。 "這簡直就是一顆全球定時炸彈"。 資深產科醫生確認疫苗副作用驚人 受害案例接近20年疫苗的總和 題圖:美國前線醫生中的證婦產科醫生科爾博士 美國前線醫生(America’s Front Line Doctors)中的醫務主任警告說,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也會受到威脅。因為,接種了尚未得到FDA正式批准疫苗的人,正在散發疫苗中的穗狀蛋白。 這位認證婦產科醫生(OBGYN)和醫務主任科爾博士(Dr. Shelley Cole)在接受《閘道器專家》獨家採訪時解釋說,"當接種疫苗者身邊的未接種人群,開始出現異常出血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關注了。我們發現,未接種疫苗的人,月經會被打亂,或有大血塊通過,或大量出血,或早產,甚至流產。接種疫苗的婦女,報告了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流產和死胎,這樣的案例有好幾千。 科爾已行醫30多年,在過去一年中治療了800多名新冠病毒患者,她告訴記者,這些令人震驚的副作用歸因於疫苗中能夠傳播的穗狀蛋白受體(spike protein),這些受體附著在胎盤和子宮上,和人類的讓胎盤粘在子宮壁上的蛋白質,有相似之處。 如果人類的身體中產生了攻擊這種穗狀蛋白受體的抗體,人類把胎盤中保持在子宮壁上的蛋白也會受到攻擊,流產和出血就會發生。 她舉例說,"有一個女人告訴我,她剛剛觸摸了某人的手臂,當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她是否從這個人那裡得到了穗狀蛋白,但是她確實有摩擦手臂並拍拍這人,隨後她就開始出血了~ 她已經25年沒有來月經了,但現在她在流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未接種疫苗的人,面臨著來自接種疫苗者帶來的更大的風險。" 除了穗狀蛋白的不利影響,mRNA疫苗還改變了身體根據RNA產生和使用各種蛋白質的方式,可能阻礙身體產生抗原和誘導免疫反應的自然能力。 科爾指出,"與此同時,醫生們遵守政府的指導方針,向公眾隱瞞疫苗的副作用和死亡的真相。 我們知道的是,有更多的嚴重不良反應,有更多的住院治療,與這種疫苗有關的死亡人數比過去15年所有疫苗的總和還要多,我們很快就要接近20年的數據了。" 根據USAFacts的數據,截至目前,大約53%的美國人口,即1.75億人,已經接受了至少一劑疫苗接種,而45%的人口,即1.46億人,已經完全接種疫苗。
    9 人回報6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