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3 年前
有人問:打疫苗是為了防止重症

我理解的邏輯是這樣的,感染就像傳染感冒一樣,是會不舒服,但一段時間就會好。多數人都是這樣,但少數人確實會因為感冒而產生重症,這些在沒有疫情爆發的年代都是常理與常態,大家都平常心看待。

而這次不一樣,主流媒體渲染的是,感染了很慘,很痛苦,會死亡,把很小很小比例的因染疫而亡的,聚焦放大,讓人民恐懼,當人民害怕,就想盡一切方法來避免染疫,這時就推出疫苗可以讓你逃離這種恐懼,所以就把希望放在了疫苗。

疫苗安全嗎?至今謎團重重,至少以下五點沒有答案:

1.病毒來源找不到(史無前例)
2.病毒完整樣本沒有(史無前例)
3.極短的時間推出疫苗(史無前例)
4.疫苗有很多嚴重甚至致死的副作用(一樣史無前例)
5.未經完整臨床測試就緊急授權(史無前例)

在這麼多的史無前例,這支疫苗誕生了

而疫苗能防止被感染嗎?不行,沒有任何人敢說,打了就保証什麼,只能號稱說是『避免重症』,而會不會重症是每個人體質的問題,跟疫苗打不打無關。

人們就為了一個防止重症的『概念題』,單純的以為打了就多一層保護,殊不知,這一層保護,卻是冒生命危險的。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用比喻來說明問題

如果現在大家開車或是騎車,都控制時速在60公里,這樣就能避免重大車禍。所以當大家都遵守時速60公里,就避免車禍了嗎?

會不會出重大車禍跟時速沒有一定的關係,一輛巴士,哪怕時速30公里,如果我就是要衝到山壁,或是開到橋下,或是要開到對面車道,照樣會產生重大車禍。

所以重要車禍的關鍵都是在「個人」某一個不當的行為,而不是在時速多少。

以上邏輯若是成立,接下來的比喻大家參考:

重大車禍=重症
控制時速60公里=打疫苗
個人駕駛行為=個人體質

為預防重症所以都要打疫苗
一針打沒用再打第二針

就是說控制60公里還有重大車禍
那就控制成40公里再不行就20公里

最終老百姓的自由都被控制了
都不開車了,當然就沒有車禍了

而民生呢?經濟呢?自由與平等呢?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4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某名醫給我的防疫知識:分享》 由於近日出現許多沒有接觸史的案例,我決定分享某位名醫看到醫院各種不同的感染案例,給我的建議:也麻煩各位補充或是分享其他朋友: 1)許多感染,來自外賣食物。因為廚房太熱,廚師很容易不小心脫下口罩,或是掉到鼻下,或者包裝菜的工作人員,任何一個環節,皆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外賣食物收到時,包裝先消毒,其次食物要微波兩分鐘左右,才能避免感染。 2)住在雙北地區,儘量避免外出。不得已上班、去市場、或是去賣場、銀行之後,回到家,立即洗手消毒之外,衣服立刻洗換,並且洗澡:尤其洗頭。病毒若沾在頭髮衣服上,不會引起感染,但若沒有洗,沾在手上,手一碰到鼻、口,即可能感染。 3)能打疫苗,就要打。至少可以儘量避免重症及死亡。目前在台灣,疫苗短缺,不要挑疫苗。AZ血栓機率為百萬分之四,而且亞洲人罹患血栓比率可能更低。目前血栓形成有幾個研究報告,但尚未有定論,原因仍不明。但已經有可以治療方法,觀察期三週。六十歲以上施打,更是沒有風險。 Moderna 六月底前到的數量只有兩百萬,醫護、中央防疫人員(包括救護大隊)、警察⋯⋯一人兩劑.。連重大傷病者都未必輪得到。能先打一劑AZ,就打。 *AZ可以和BNT及Moderna混打,歐洲、英國、加拿大目前皆如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甚至在研究混打疫苗,是否反而提高保護力。 *沒有必要去醫院,不要去。可以延遲檢查或是開刀的疾病,儘量延後。一方面保護自己,一方面減少醫療人員的負擔。 *外科口罩😷並沒有足夠防護力,尤其是這波變種病毒。儘量和人維持社交距離。 *改掉用手摸鼻子、口腔的壞習慣。 *自加州、英國、南非、巴西、遑論印度變種病毒,此次疫情多為變種病毒,在國外已經証明非常多年輕人成為重症、甚至死亡。 這和去年年輕人無症狀感染者,或是可以自行很快康復不同。潛伏期儘3-5天。如果國外有朋友,可以自購自篩檢測棉花測試器(英文叫Probe,也可糾團採購,台灣國內也有廠商),驗兩次皆為陰性即可。它有偽陽性,必要時,才到醫院進行核酸檢測。 *平安。祝福。
    47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稱「接種新冠疫苗並無法保證不會得到感染、也可能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為什麼還需要接種疫苗」,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 (一)齊嘉鈺表示,每個事情都可從多面向討論,傳言是從反向論述;但打疫苗雖不能百分百保護,還是有相對的好處跟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齊嘉鈺說,已知的科學證據和真實世界資料可知,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9成以上住院、重症、死亡的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感染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可能演變成重症,因此不是說因為「打了疫苗還是可能被感染」就不打。此外,雖然接種之後還是可能感染到病毒,但症狀是輕微的、病毒量比較低,傳染力相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會比較低。 齊嘉鈺表示,從公衛觀點,當社會中打疫苗的人愈多,愈能增加群體免疫,病毒就愈不容易傳遞出去。 齊嘉鈺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最讓人擔心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威脅。病毒會變種是因為每次病毒感染細胞複製,產生多次的突變,因此要想辦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止傳播鏈,就可以減少變種病毒的發生。整體來說,疫苗打得夠多的時候,病毒就沒這麼容易在人群之間傳播。 此外,齊嘉鈺說,接種COVID-19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社會中一定有些人沒辦法接種疫苗,如12歲以下的孩童、身體真的極度衰弱或正在使用特定藥品而可能不適合接種者,這些人必須靠旁人有接種來守護。 (二)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且對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也有很好的效力。就算是變種病毒,目前的研究資料也顯示,疫苗會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且對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效果仍在。 李秉穎說,傳言的部分說法確實正確,如接種疫苗,仍然應該戴口罩、做好其他的防疫措施;且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無症狀或輕微,但確實也仍有風險會把病毒散播出去。但傳言的說法像是疫苗「不能達到100分」就好像不及格,這是錯誤的邏輯。 李秉穎說,實際上,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讓人儘快脫下口罩或保證完全不被感染,而是要降低病毒威脅、減少負面衝擊。 (三)根據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對COVID-19疫苗的建言,疫苗研發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的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綜合以上,網傳稱「打完新冠疫苗,仍會染疫、仍需戴口罩」,推論為不需要打疫苗,為錯誤推論。傳言忽略接種新冠疫苗,能達到群體免疫,降低住院、死亡率等益處。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病毒疫苗,不提供免疫力、不消滅病毒、不能防止死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整理AZ、莫德納和輝瑞/BNT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 AZ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結果發現,AZ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 有症狀之感染,接種完兩劑疫苗的AZ 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第二劑14日後發生經實驗室確診且有症狀感染的機會下降 70%,表示疫苗效力為7成。另根據研究團隊在2021 Z2月9日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2月6日的結果,研究顯示疫苗效力為 67%,接種一劑後22至 90 天區間的疫苗效力為 76%。疫苗對預防住院的保護力為100%。 莫德納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疫苗組與對照組相比,接種疫苗 14 天後,發生有症狀感染的機會降低 94%,顯示接種此疫苗能有效預防COVID-19,對避免重症的效力為100%。 輝瑞/BNT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接種完第二劑疫苗後7天的效力為 95%,接種一劑後對重症的效力為89%。 (二)齊嘉鈺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和疫苗在國際接種狀況,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也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於疫苗「消滅」病毒,從一些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疫苗之後無症狀帶病毒的狀況會降低、可減少病毒傳播。 (三)李秉穎表示,疫苗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降低病毒對人體的健康威脅,對於提供保護力、避免重症和死亡有明確的幫助。 爭議點三、傳言稱,接種疫苗若有不良反應,不能向疫苗廠和政府索賠,政府100%免責,因為疫苗還是實驗性藥物,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她表示,目前能在台灣使用的新冠疫苗,都是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授權的疫苗,因此,都是合法使用,並不如傳言所言,有「實驗性藥物」的問題。 楊秀儀說,如果民眾接種發生不良事件,可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協助,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要繳納一定的金額給救濟基金,因此,不管民眾是接種AZ或莫德納,只要發生不良事件,都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由專家審查、評估是否給予救濟。 楊秀儀說,「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是類似補償的概念,而不是賠償。國際先進國家,如北歐、德國、日本等,處理疫苗不良事件都是採「無過失」的概念來處理。如果受害民眾堅持要政府賠償,也可以提告,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告得成,因為必須舉證疫苗設計或製造有瑕疵或過失。 至於還在試驗中的疫苗,楊秀儀說,若還沒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疫苗,在人體試驗階段就出現接種受害狀況,就不是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處理,而是藥廠必須負責。 (二)李秉穎表示,民眾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疾病、降低疾病對生活的衝擊,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公共利益也大於個人,接種疫苗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利。但確實可能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或不良反應,或甚至有罕見的血栓發生。 對於這些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李秉穎說,傳言所稱,疫苗不良事件不能向政府或疫苗廠索賠,但這不是因為COVID-19疫苗是實驗性藥物,而是因為少數的不良反應個案難以預測,若接種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卻要藥廠賠償,恐怕沒有藥廠願意投入疫苗的研發。 不過,李秉穎說,發生疫苗不良事件,不是政府、藥廠或評估接種的醫師的責任,但為了公共利益、降低個人損害,台灣訂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只要是食藥署授權使用的疫苗,民眾接種後發生嚴重疾病或不良反應,都可以申請救濟,經專家審查後,評估給予合適的救濟。但常見、輕微的可預期接種後不良反應,不予救濟。 (三)查核中心查找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法制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30條明訂,因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得請求救濟補償。中央主管機關應於疫苗檢驗合格時,徵收一定金額充作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綜合以上,民眾若接種新冠疫苗,若有嚴重罕見不良反應,可以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申請救濟補償,由專家審核。傳言稱「新冠疫苗為實驗性藥物」為錯誤說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20版】 一、專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能感染,且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但接種疫苗可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並形成社會群體免疫,減緩變種病毒威脅,並保護其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二、根據AZ、莫德納、輝瑞BNT疫苗等已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果,也能降低重症風險。 三、專家指出,接種疫苗若不幸有嚴重不良反應,依法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審議並評估是否給予救濟及救濟金額。 傳言提出10個疫苗問答,說明疫苗不盡完善之處,但錯誤推論到結論「不提供免疫力、不能防止死亡」,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為何打完疫苗後遺症變多?不信您可以去驗看看自己的白血球是不是變少了?🍀㊙️蔡凱宙醫生説疫苗》 好好讀一下,了解自己到底打了什麼疫苗。 12月底時,去益品書屋聽了蔡凱宙醫生關於人體免疫力的演講,收穫甚多,而且藉由蔡凱宙醫生淺顯易懂的演講,就連現場的阿公阿嬤,都聽得懂艱深的免疫學原理;連才剛開刀完的戴勝益都出席捧場了。 聽完這場演講後,震撼了很久,雖然蔡醫生說的很多內容是先前就知道的,但重點是他的整理能力非常強,而且能把所有知識都貫穿起來,又讓人聽得懂。 人體的免疫系統分為兩種,先天免疫系統跟後天免疫系統,這個人類早就都研究出來了。 先天免疫系統:有很多種,其中關於細胞的部分,最為人所知的是白血球,和其他不同的免疫細胞,例如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等等,分別有不同的功用。 先天免疫系統在你出生時就建立了,它可以抵抗多種細菌與病原體的攻擊,但沒有針對性,也就是它不會針對某種細菌產生記憶力。 但在人體受到感染時,就會偵測到並發揮攻擊效用,來吞噬外來的細菌(你受傷時傷口會流膿,就是含有大量吞嗜病原體而後陣亡的白血球)。 雖然先天免疫系統無法長期記憶某種病菌,但它屬於統一防衛的功用,能辨識外來細菌並攻擊它。所以人的白血球數量很重要,如果白血球數量低下,就會影響你的免疫力,造成許多免疫疾病。 後天免疫系統:執行後天免疫系統功能的細胞,就是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也就是T細胞和B細胞。而重點是後天免疫細胞能記憶「單一」病原體,並在它進入人體後除掉病原體。 所以你打疫苗就是在訓練後天免疫系統記憶單一病原體,並且提供「長期」的保護。 但看到這裡先別心想說:你看打新冠疫苗有效吧?要把文章看完再說,因為這牽涉到病毒的類別而定。 病毒分為兩種,一種是DNA病毒,另一種是RNA病毒。兩者的區別就在於DNA病毒突變慢,好控制;RNA病毒突變快,不好控制。 基本上因為打疫苗訓練人體後天免疫力,成功的都是DNA病毒。例如麻疹、水痘。雖然有的不會一輩子都記憶,但基本上都屬於十幾年的「長期」記憶。 RNA病毒做疫苗的通常都不成功,例如登革熱疫苗。為什麼呢?因為登革熱病毒屬於RNA病毒,變異性強。如果打登革熱疫苗,再二度感染的人,會變得非常嚴重,這就是RNA病毒的特性。 也就是說,後天免疫系統只能訓練單一病原體,等到病毒再變異,當初訓練的就沒有用了;而且反而比沒打的人更慘。如果要叫你去打RNA病毒疫苗的人,可以合理當他是騙子,因為沒用,還會更慘。 我們現在聽到聞風色變的新冠病毒呢?沒錯,你大概也已經猜到,它就是RNA病毒。有聽過之前冠狀病毒家族SARS、MERS出現過疫苗嗎?沒有。因為就是都不成功啊!那為何這次的Sars-Covid可以出疫苗呢? 臺灣冠狀病毒之父: 我之前有說過,打疫苗可以訓練後天免疫力,但也只能訓練記憶單一病毒。而且再遇到該病毒變種,打了疫苗後再感染的人也抵抗不了(會不會變嚴重這點我們稍後再提)。那話說回來,再叫你去打加強疫苗到底有沒有用? 這次的冠狀病毒其實是用原始病毒株去做的,也就是最能記憶Alpha變異株,之後病毒越變越不一樣了,你的身體就不記得了。 所以為何到了Delta之後就又開始大爆發;到現在Omicron,許多疫苗施打率非常高的歐美國家一片倒?你去看看基本的免疫學知識,就可以理解到為什麼了。 還有目前境外感染的疫調中,以1月3日調查到25個境外感染者來說,只有2個是完全沒打疫苗的人,打了三劑的人也有。而且這種情形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每天疾管署都會發佈這張表,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看。 基本上突破性感染就是代表疫苗無效了,「突破性」感覺好像漏網之魚而已,但這個漏網之魚的比例也太高了吧?25分之23都是漏網之魚? 每天的新聞稿都有這個表,可以查證看看 一直打Alpha變異株做的疫苗,打了一、二、三劑。現在目前流行的都是Delta跟Omicron,你覺得還有效嗎? 那趕快做出針對Omicron的疫苗再打,你覺得追得上RNA病毒的變異速度嗎?如果打這個疫苗對人體沒什麼事也就算了,但棘蛋白的毒性未知,又沒有經過長期人體實驗的狀況下(其實現在大規模施打就是人體實驗了),其實就是拿你健康的身體去實驗這款疫苗! 蔡醫生說他遇到很多,打了疫苗後產生嚴重副作用的病人,尤其打兩劑的,他都會先請他們去抽血驗白血球數量。 一般人正常值是4000~10000/ul,進行癌症化療的人會減少到4000以下,基本上低於3000就要打免疫球蛋白來救人了。 後來,剛好有位打了兩劑莫德納產生問題病患來找他,一看驗血報告差點沒暈倒,白血球數2700ul。 所以為何這麼多打了疫苗產生問題的人都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掉髮、類風濕性關節炎、蛇皮等等。 你身體裡的白血球數低下,自然無法抵抗許多外來的病原。更嚴重的會誘發癌症或直接導致死亡。 一切都兜得起來了,這些事實,也就是國外有良心的醫者很早期就警告大家的。基本上強化自身免疫力,會比叫人去打RNA病毒疫苗有效多了。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自己好不容易養大,又餵母乳增強他的免疫力,細心照顧了這麼久,明明免疫力滿滿的孩子,送去打實驗針。 孩子本身的免疫力,本來就可以抵抗這種新冠病毒。至於為何會宣傳說打疫苗防重症呢?你確定是打疫苗防的重症,還是冠狀病毒已經變異到「傳播力強、致死率低」了呢? 以上的人體免疫學知識,希望大家不會看得太艱澀。我盡量了。要不要打加強疫苗,成人就看你自己決定,反正有什麼問題自己跟家人要承擔。至於小孩,拜託不要自己雙手奉上給別人,拿去做實驗了好不好? 補充足量的維他命D3+ 維他命C +鋅,你就足以抵擋這個世紀大病毒不會得重症了 !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以下是張凱銘醫師 2021年5月14日的(經驗分享)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84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您好請問一下,現在有些進入學校上班上課, 是不是要搞台灣疫苗版文革呢, 請給我一個快篩的理由   種種數據都証明,即使全民都打疫苗,仍然防護不了病毒的傳播,接種不接種疫苗是個人的選擇,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有堅持的理由和立場,每個人因體質和健康情況的差異,導致對疫苗的反應也不一樣,也許疫苗對某些人是有效的且無副作用的也可此種可能性,但疫苗對某些人可能是有害且致命的更是證證據確鑿。 在防疫上,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不出入大型聚會場所,所以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等,有了政府的努力與全民的配合,是臺灣疫情趨緩的重要關鍵,但現在卻轉移目標,把防疫全部聚焦在打疫苗身上,沒打疫苗者,政府以工作權和生存權的方式,正一步一步逼迫所有人就範,實屬不妥。 根據教育部表示,教職員工的入校條件為:已施打疫苗且滿14天以上。若教職員「疫苗第一劑接種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首次進入校園應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之後每7日進行1次抗原快篩或PCR檢驗為原則。這一項指引本身充滿著許多的問題,分述如下: 一、邏輯不通、理論不合: 事實證明即使打2劑疫苗,還是不能防止感染及傳染病毒,也就是打了疫苗還是能照樣傳播病毒。但此項指引要求未施打疫苗教師需頻繁反覆的快篩,有違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之疑慮。按照這項指引,它的邏輯 是: 1.第一類:施打疫苗且滿14天以上,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不用快篩 2.第二類:疫苗第一劑接種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需快篩。 既然兩者同屬有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的可能性,打了疫苗不代表就沒感染及傳染病毒的風險,那為什麼快篩對象僅限定是第二類的教師呢。 二、孤立分化、變相霸凌: 現在Delta變異株以「一統江湖」的態勢在全球蔓延,美國雖已有70%的成年人接種疫苗,但是,隨著病毒的變種,美國確診人數再次升高;疫苗最多加拿大,疫苗覆蓋率高達502%,但疫情也仍在燃燒,而疫苗覆蓋率高達409%,排名第二的英國,因為信了高覆蓋率的神話,認為可以有群體免疫的能力,但在歐國盃舉辦之後,迅速增加了近萬名的確診者。再以疫苗接種模範生以色列為例,80%的成年人都施打了疫苗,但自7月初以來,COVID病例和重症住院人數依然瘋漲了20倍,超過80%的新病例都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美國麻州巴恩斯特布爾縣的一城鎮在舉辦多個夏季活動和大型公眾集會後,爆發了疫情,出現469例確診案例,當地的疫苗接種覆蓋率為 69%。可見用疫苗接種率覆蓋率來防疫,是失效的,反而可能引起下一波疫情的反撲。 但是不懂,為什麼現在政府一再的強調疫苗,阿中部長也說,覆蓋率夠了,就不用每週快篩,把防疫的責任全部推到這一些不打疫苗的人身上。甚至讓大眾普遍認為,沒有施打疫苗是防疫破口,讓大家把防疫的焦點關注在未接種疫苗的人,這是一種孤立和分化,是變相的操弄集體意識來覇凌不適合接種疫苗或不想接種疫苗的教師。 三、刻意刁難,層層逼迫: 治療新冠有很多方法,自然醫學醫師阿宙有介紹過,中醫也早有方法,日本也找到西藥解藥,植物性飲食也能防重症,另有高科技的共振頻率等等……,疫苗不是唯一方法,而且目前疫苗只能防武漢病毒,所有變種病毒都沒防,且保護力目前也僅剩幾個月而已,對於不想接種疫苗、或身體對疫苗過敏不適合接種者,政府卻不斷的透過許多的方式來逼迫與刁難這群教師,意圖強迫他們乖乖就範。 1.政策及媒體的施壓: 政府及媒體不斷的有意或無意的強調有打疫苗的才能進校園,如果沒有打疫苗的怕成為防疫的破口…,有些學校甚至把未打疫苗的老師公布,試圖把未打疫苗的老師當作異類,想要用群體意識來強迫未打的老師去打疫苗。 這樣的理念灌輸及洗腦群眾意識大有問題,如果沒打疫苗就成為破口,打了疫苗就沒有破口,那我們就不需要防疫指揮中心了,只要靠一根針就搞定了,世界各國就平靜了,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2.週週快篩的不合理: 我們是進入校園,並不是從國外回來;我們從確診數為零或少數的地方重返校園,在全國三級警戒停課不停學之後,已居家自主管理超過至少14天以上了,如果無有任何接觸史、感染源,體溫一切正常,為什麼需要快篩,並且週週快篩? 3.到院快篩的強權: 如果一位教師,為了不為難行政,讓全校和諧,讓家長及社會大眾安心,而勉強配合居家快篩,冒著鼻自己是陰性、沒有感染及傳染病毒風險。那為什麼有些縣市,卻要強制教師到醫院快篩呢? 以臺中市而言明明是低風險區,沒被框列,管理指引卻要老師第一次到醫院做快篩,拿陰性證明。這對沒接種疫苗的教師,不僅是時間與精力的浪費,也增加了在醫院被感染的風險。 請告訴我,一位健康且無接觸史、沒被框列的教師,為何需要快篩,為何一定要到醫院快篩,為何需要週週筷篩? 建議將快篩對象調整成有符合防疫指揮中心對快篩對象指示的人: 1.曾於疫情高風險區活動的人。 2.確定跟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人。 3.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且出現疑似症狀的人。 4.察覺身體狀況有異的民眾,例如:發燒≧38℃、有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 建議將不准入校規定調整為: 察覺身體狀況有異的教師,例如:發燒≧38℃、有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 莫用錯誤政策愚民、欺民與擾民; 莫用錯誤政策違天、逆天和遮天! 中央指揮中心明明沒有強制規定!! 請政府不要放任學校或是私人企業在各地搞這種疫苗文革!! 另外請問病毒從哪裡來的,在沒有調查好病毒真相以前,你如何確保相信疫苗是有用的,病毒一直突變,問題來了, 到底是真的突變還是另外的一種病毒呢,以色列都要打第三還是第四針了,那這疫苗到底是有用的還是有害的呢, 還有別聽我在這說請自己去查,現在因為疫苗而死的人已經超過因為病毒而死的了,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這病毒有問題,但是就是沒有人追究到底哪裡來的,還有現在這個病毒誰都沒碰過,只聽單一專家的這樣可以嗎? 如果這個專家錯了呢?國外很多使用老藥挺過來的,台灣為什麼不去參考看看呢 這是網站 https://covid19criticalcare.com/zh-TW/%E4%BC%8A%E7%B6%AD%E8%8F%8C%E7%B4%A0%E5%9C%A8covid-19%E4%B8%AD/ 我希望有更多醫生或是護士能花些時間去看一下,而不是聽那些專家,這個病毒以前也沒有你如何知道他就是對的, 如果他錯了呢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趕快看完影片專家的對話,要考慮千萬不要再打第三劑及第四劑了! https://youtu.be/ZFxpAspOaSM 運動員從來在體質及體能上都是一等一的,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多運動員出現在運動場上促死,一切的根源都是從強迫運動員打疫苗之後發生的。 接種將使全球爆發大死亡疾病! 發表者:Dr. Sucharit Bhakdir 德國微生物學專家【免疫學、細菌學、 病毒學和寄生蟲學】 领域發表過300多篇文章,獲得了無數獎項和莱茵蘭-普法爾茨勳章 1.很多猝死,當局都説與苗無關! 2.死者器官有淋巴殺手細胞,進行自身免疫性自我攻擊! 3. 疫苗正在殺害年輕人、老年人和小孩! 4. 疫苗導致“自我毀滅性的自身免疫攻擊”! 5.所有死者都是相同的死因,異苗產生的刺突蛋白! 6.淋巴殺手細胞,追殺疫苗產生的刺突蛋白,造成死亡! 7.死者器官充滿殺手細胞,因追殺病毒蛋白! 8.催針者,這些人都因你而死! 9.接種越多次越糟,免疫系統更具攻擊性! 10.血管變滲漏,血管被刮傷和損害! 11.疫苗進入淋巴結,其細胞產生刺突蛋白,因追殺,免疫細胞在體內死亡! 1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13.身體還有危險傳染因子,在數十億人的身體沉睡! 14.該死的疫苗接種,全世界將有肺結核爆發,還有皰疹、腫瘤,原因無淋巴細胞來控制病毒! 15.若再接種,長期來看,疾病將殺死你! 16.必須馬上停止打針! —————— 再打就亡國了 針前7問: 1. 哪個牌子防感染? 2. 哪個牌子防重症? 3. 哪個牌子防死亡? 4. 哪個牌子沒副作用? 5. 哪個牌子出事,有人負責? 6. 為何打了3劑,反而大感染? 7. 把病毒打入體內,要防止疫情?愚蠢無知,草菅人命!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85234955088705/permalink/3237440319868153/?sfnsn=mo&ref=share 第四劑疫苗能不能打? 前衛生署長這麼說:只要小小的觀察一下便知: 1. 那些權貴蟑螂老鼠怎麼沒走後門搶先打? 2.前線醫護那麼辛苦危險.怎沒讓他們優先打? 3.把老人當白老鼠無論第幾劑.打死了.都可以推給慢性病 ! 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教授張南驥表示,第四劑疫苗繼續接種針對武漢病毒株的疫苗,恐怕效果有限,由於 Omicron 已有 60 多處突變,若持續接種針對武漢病毒開發的疫苗,會更容易導致免疫逃脫。 阿拉巴馬大學醫學教授格費特(Paul Goepfert)說:「第4劑沒有太大效用……我不覺得有必要大呼小叫地號召去打第四劑。」 所以,我不準備當白老鼠去接種第四劑沒太大效用的疫苗,還是日常補充適量維他命B+C+D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就可以了!
    38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siren)(Doctor)趕快看完影片中專家的對話: (syringe)(syringe)(syringe)(multiply)(multiply)(multiply) 絕對千萬不要再打第三劑及第四劑了(!) https://youtu.be/ZFxpAspOaSM (死亡)(死亡)(死亡)運動員從來在體質及體能上都是一等一的,而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多運動員猝死在運動場上(!) (syringe)一切的根源都是從強迫運動員打疫苗之後發生的。 (syringe)接種將使全球爆發大死亡疾病! (Doctor)發表者:Dr. Sucharit Bhakdir 德國微生物學專家【免疫學、細菌學、 病毒學和寄生蟲學】 领域發表過300多篇文章,獲得了無數獎項和莱茵蘭-普法爾茨勳章 1.很多猝死,當局都説與苗無關! 2.死者器官有淋巴殺手細胞,進行自身免疫性自我攻擊! 3. 疫苗正在殺害年輕人、老年人和小孩! 4. 疫苗導致“自我毀滅性的自身免疫攻擊”! 5.所有死者都是相同的死因,異苗產生的刺突蛋白! 6.淋巴殺手細胞,追殺疫苗產生的刺突蛋白,造成死亡! 7.死者器官充滿殺手細胞,因追殺病毒蛋白! 8.催針者,這些人都因你而死! 9.接種越多次越糟,免疫系統更具攻擊性! 10.血管變滲漏,血管被刮傷和損害! 11.疫苗進入淋巴結,其細胞產生刺突蛋白,因追殺,免疫細胞在體內死亡! 1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13.身體還有危險傳染因子,在數十億人的身體沉睡! 14.該死的疫苗接種,全世界將有肺結核爆發,還有皰疹、腫瘤,原因無淋巴細胞來控制病毒! 15.若再接種,長期來看,疾病將殺死你! 16.必須馬上停止打針! —————— 再打就亡國了 針前7問: 1. 哪個牌子防感染? 2. 哪個牌子防重症? 3. 哪個牌子防死亡? 4. 哪個牌子沒副作用? 5. 哪個牌子出事,有人負責? 6. 為何打了3劑,反而大感染? 7. 把病毒打入體內,要防止疫情?愚蠢無知,草菅人命!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85234955088705/permalink/3237440319868153/?sfnsn=mo&ref=share 第四劑疫苗能不能打? 前衛生署長這麼說:只要小小的觀察一下便知: 1. 那些權貴蟑螂老鼠怎麼沒走後門搶先打? 2.前線醫護那麼辛苦危險.怎沒讓他們優先打? 3.把老人當白老鼠無論第幾劑.打死了.都可以推給慢性病 ! 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教授張南驥表示,第四劑疫苗繼續接種針對武漢病毒株的疫苗,恐怕效果有限,由於 Omicron 已有 60 多處突變,若持續接種針對武漢病毒開發的疫苗,會更容易導致免疫逃脫。 阿拉巴馬大學醫學教授格費特(Paul Goepfert)說:「第4劑沒有太大效用……我不覺得有必要大呼小叫地號召去打第四劑。」 所以,我不準備當白老鼠去接種第四劑沒太大效用的疫苗,還是日常補充適量維他命B+C+D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就可以了!
    4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如果想打疫苗的參考一下 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整理了關於疫苗的Q&A,讀者可以參考後,與自己的醫師根據自身狀況討論,再決定是否要/是否可以施打疫苗。 首先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可以施打的疫苗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種類,mRNA疫苗跟腺病毒載體疫苗。 輝瑞/BioNtech與莫德納疫苗屬於mRNA疫苗,注射後,mRNA被注射部位的巨噬細胞吸收,並指示這些細胞製造棘蛋白,棘蛋白就會出現在巨噬細胞表面,誘導身體起免疫反應。 AZ疫苗跟嬌生疫苗則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是由實驗室中提取新冠病毒的DNA序列,讓其穩定後由腺病毒攜帶,注射疫苗後,腺病毒無法複製,但其遺傳物質可以進入宿主細胞轉換成mRNA,製造出棘蛋白抗原,引起宿主反應,過程模擬Covid-19的自然感染機制,抗體跟細胞免疫都會被誘發。 Q: 疫苗能持續多久?需要補打嗎? 由於疫苗測試從2020年夏天才開始,疫苗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尚沒有明確的資訊。 以莫德納疫苗的第一期試驗為例,試驗結果表明抗體大約能持續四個月左右,滴度會隨時間過去輕微下降。(注射時間愈長,免疫效果愈弱) 由於尚未確定疫苗可持續的時間,目前不建議增加劑量或補打。不過各大藥廠的確正在研發加強劑量的疫苗,以及針對變種病毒進行防護的疫苗。 Q: 接種了疫苗,就不會把病毒傳給別人了嗎? 新興證據表明,已接種疫苗者「較不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在以色列進行的大型研究中發現,已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病毒的機率比未接種者減少了90%。此外,在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人群中,病毒量似乎也比未接種者來得低。嬌生疫苗的研究發現接種後第29天,接種疫苗組出現18例無症狀感染,而安慰劑組則是50例,也就是疫苗組少了66%。 可以合理假設,無症狀感染數少,病毒傳播的機率就會降低 (無症狀者會到處跑,所以傳播機率高)。這讓人看到疫苗抵禦病毒感染跟減少傳播的希望,而疫苗政策背後的動機,也多是為了控制傳染數。 即使疫苗降低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說「打了疫苗就不會傳給別人」,因為保護效果永遠不會達到100%。 因此,在新病例減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接種疫苗以前,政府單位有責任繼續向大眾強調,接種了疫苗不代表其他的防護措施就不需要了,在公共室內空間仍應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去人多的地方仍是重要且必須遵循的政策。 Q: 疫苗真的安全嗎?過了幾年會不會有後遺症啊? 無奈的是,由於疫苗發展進行時間很短,目前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後續,而不是好幾年。 輝瑞跟莫德納的疫苗試驗都是從2020年夏天開始,嬌生則是2020年9月才開始。不過以過往其他病毒的疫苗為例,嚴重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幾天或幾週內就發生。 幸運地是,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疾病的疫苗長期副作用非常少見,當然新冠疫苗的長期副作用要等到數年後才能確定。接種疫苗後病人的資訊都會被蒐集並集中分析。 Q: 針對不同族群,是否有建議施打的疫苗品牌? 目前輝瑞疫苗可以讓16歲以上人群施打,而AZ、莫德納和嬌生則是18歲以上人群才能施打。 一開始疫苗很少的時候,醫界呼籲所有成人都可以施打各牌疫苗,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尤其是AZ和嬌生疫苗施打者,都有部分被誘發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TTS)的症狀,尤其年輕女性出現此狀況的機率特別高,因此臨床醫師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最好使用輝瑞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 而對於施打mRNA疫苗者,一旦施打了第一劑,就應該按照醫生給予的第二劑預約時間施打「相同品牌」的第二劑疫苗。現在完全沒有關於第一劑和第二劑使用不同廠牌疫苗的安全報告。 不過CDC表示若真的無法獲得第一劑使用的廠牌時,只要與第一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以上,就可以使用不同廠牌的mRNA疫苗。雖然仍應該「盡可能」不要使用不同廠牌的疫苗,但如果同是mRNA疫苗「理論上」是可行的。而對第一劑mRNA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CDC建議在醫生監控下給予嬌生疫苗進行第二劑施打。 Q: 打疫苗有禁忌嗎? 目前施打Covid-19疫苗唯一的禁忌,是已經知道自己對疫苗成分有超敏反應的人不能打。CDC明確指出禁打疫苗的族群如下: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或曾服用任何疫苗成分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時,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不管嚴重程度),或對任何疫苗成分有過敏史者 對任何其他疫苗/注射療法曾有過過敏史者,則不在禁打疫苗之列,但有過敏史者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如果有人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該再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不過,建議四週後可以在嚴密監控下施打嬌生疫苗。 而如果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後,出現嚴重疼痛,或其他非過敏性症狀,則必須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第二劑。醫生不會禁止,但第二劑的副作用可能會更嚴重。(不過要注意,曾經感染Covid-19的人通常會回報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更嚴重,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準備好要對付Covid-19疫苗)。 如果擔心第二劑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一種解決方法是在施打完第二劑,疼痛開始發作時就馬上服用布洛芬 (ibuprofen) 或醋氨酚 (acetaminophen) 等止痛藥。不過不建議在施打疫苗前就進行投藥,因為理論上它們會減弱疫苗引發的抗體反應,讓產生抗體的效果變差。 用於治療Covid-19的單克隆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ies) 或恢復期血漿 (convalescent plasma) 可能會降低疫苗的效用。任何曾經接受這些療法的人必須至少等90天以上再進行疫苗施打,考慮到這段時間這些療法會進入半衰期,而已得過Covid-19的人三個月內再度被感染的機率也極低。這一建議已被加到CDC指南的臨床考量中。 Q: 孕婦或哺乳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孕婦和哺乳者出於安全考量都沒有被包含在Covid-19疫苗試驗中,因此沒有相關的安全數據。然而CDC建議醫療系統可以提供孕婦和哺乳者施打疫苗的機會,而這兩個群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施打。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和母嬰醫學會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 都同意這個觀點,而這兩個學會都是婦產科界的權威。目前輝瑞針對孕婦研發的疫苗已經在試驗階段。 而嬌生在疫苗試驗階段同樣排除了孕婦、哺乳婦女,以及近期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有8名婦女懷孕,疫苗組跟安慰劑組各4名,兩組都有出現少數妊娠不良反應,但是樣本實在太少,很難說是由於疫苗或研究引起的。 不過由於年輕婦女較可能出現血栓反應,而且懷孕期間發生血栓的機率本來就很高,歐美醫界目前偏向給予懷孕跟哺乳婦女mRNA疫苗,而非AZ或嬌生疫苗。 理論上,mRNA疫苗不會對懷孕婦女、發展中的胎兒或者哺乳中的嬰兒造成傷害。 懷孕的大鼠在接受莫德納疫苗後,也沒有出現與胎兒或胚胎發育有關的隱憂。而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一項潛在好處,是抗體可以經由胎盤傳給胎兒,這也是建議孕婦可以接種百日咳疫苗的主因,最新的病例也表明Covid-19抗體確實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肚子裡的胎兒,理論上也能保護新生兒免於被感染。 孕婦必須知道懷孕期間感染Covid-19或流感,重症的機率特別高。孕婦可以根據這項事實,自己感染Covid-19的機率(例如工作性質),以及目前已知的疫苗風險(雖然資料很少)自己判斷是否想要接種。不過,接種疫苗仍應是孕婦的選項之一,畢竟過去也未曾限制孕婦施打流感疫苗,孕婦應該跟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所有有關問題與疑慮再下決定。 Q: 如果我已經出現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還可以接種疫苗嗎? 如果你已經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或病得很重,則不能接種疫苗,需要推遲到康復以後再進行接種。不管懷疑是Covid-19感染,或者跟Covid-19無關,只要有疾病症狀,都最好先不要接種。不過,患有慢性病且症狀穩定的人則可以接種。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長期呼吸困難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以及有腸胃道症狀的人,是可以施打Covid-19疫苗的。當然,在施打疫苗之前必須跟醫師進一步討論可能的疑慮。 Q: 我很害怕疫苗的副作用,怎麼辦? 止痛藥跟退燒藥,例如布洛芬跟醋氨酚可以有效控制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痛跟發燒等。 但是這些藥物建議在注射結束後出現症狀時再使用,不要在注射前「預防性投藥」,以免使抗體效果下降。由於仍有少數的過敏風險,疫苗施打的場所必須嚴格注意並有辦法評估及治療可能造成生命威脅的過敏反應。 Q: 我曾經跟確診人士近距離接觸,趕快打疫苗可以避免感染嗎? 很遺憾,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與確診個案接觸的人,緊急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由於Covid-19的平均潛伏期為5天,疫苗反應速度不太可能快到可以產生抗體。因此,曾經接觸過確診個案的人,應該好好完成14天的隔離,再施打疫苗。 Q: 我已經得過Covid-19又康復了,還需要打疫苗嗎? 是的,你還是應該接種疫苗。臨床試驗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有Covid-19的抗體,而疫苗試驗在這群人當中是安全有效的。 由於得到Covid-19再康復後,90天內再次被感染的機率非常低,有些Covid-19康復者可能希望推遲施打疫苗的時間,不過就算你希望可以早點打,這也不是禁止的。不過曾經接受單克隆抗體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患者則一定要等90天以上才能施打疫苗,因為這些治療方式可能會讓疫苗失效。 須注意的是,曾經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在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可能伴隨更明顯的全身性副作用,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此病毒並不陌生。這也表明曾經得過Covid-19的患者自身的免疫抗體是「主要的」,而疫苗則是「增強用」,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曾得過Covid-19的康復者不需注射第二劑疫苗,但並非所有免疫學家都認同。目前,CDC仍然建議兩劑疫苗都要施打。 對於要不要打疫苗這件事,只能說避免大規模傳染需要一定人口接種,但由於疫苗上市後後續研究時間還不長,每個人應該根據本身的風險與身體因素,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施打。 奧 (參考資料: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DC)
    34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看到一條説莫德納疫苗沒問題的新聞,沒有使用有毒氯仿,真真假假。但 在英國、以色列、荷蘭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分別為60%、70%、80%,但確診數打了兩劑疫苗的人卻還比沒打疫苗的人確診率高很多,不知道誰可以解釋這種現象。聽到一個可笑的理由是因為打了兩劑疫苗的人不注意防護,所以確診機率高,這樣看來,是因為注意防護才能免疫,而不是打疫苗才能免疫,我這樣說有錯嗎? 記得看過一個視頻,就是美國那裏的醫學大學被藥廠捐助好幾億,要那些教授把會導致中風的人體正常膽固醇數字給改變,也就是還在正常範圍醫生就會告訴你身體不正常,膽固醇過高需要長期服藥。這種牽扯到巨大利益的影片可能被黃標或刪除,因為大社群媒體也是為了賺錢,那些財團可以影響社群媒體,連美國主流媒體在大選前都可以一面倒的支持拜登,抹黑川普。 我現在聽到是女人打新冠疫苗會豐胸,男人會壯陽,如果有我認為是吃了壯陽藥和豐胸藥,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有效?很多人想試試,類似於世界富豪被撒旦教的愛潑斯坦所欺騙,説喝恐懼中孩子的血可以青春長駐,所以他們就跟未成年孩子性交再喝血,聽起來像天方夜譚,恐怖電影,撒旦教本來就有用活人血祭撒旦。 愛潑斯坦被多位女孩母親控告,法院判其監禁坐牢,但卻沒有真的坐牢,直到川普才真的關了他。那些聽信愛潑斯坦謊言的富豪看起來變得比實際年齡老,因為殺人是會產生很大的業力還被拍下影片,做為陰謀集團控制的手段,其中拜登兒子的性亂影片被叛逃美國的中共高官董經緯拿給美國軍方。死亡的孩子主要是孤兒或被人口販子拐騙的,那些被家長控告的案例是只有未成年性交沒有殺害。 在中國只能聽黨的話,在西方在美國聽錢的話,有良心的吹哨者成為異類和攻擊的目標,這世界就是有太多的罪惡,所以才會有天懲,瘟疫、洪水、熱浪等等災難,劉伯溫太白山碑記和我師父都説災難和好人是沒有關係的,但是每天幫忙家屬處理無數染疫死亡遺體的錢丹,是大好人,人稱為印度的新冠戰士,他處理了一千多具遺體都沒事,卻在打了一劑疫苗後染疫身亡,這意味著什麼,他是好人,應該躲過災難的,為何打了疫苗反而染疫死亡?我認為是上天要用錢丹的死來喚醒世人疫苗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問題, 有誰能解釋錢丹的死,在國外一家安養院本來無人染疫,全院打完疫苗後多人染疫,有人用科學的角度説是人體發生DNA反應,免疫逃逸造成反而因疫苗而感染,有人説是陰謀集團加入有毒成份,如果是後者,疫苗公司當然不會承認。 在西方、在印度、台灣、馬來西亞都有發生打疫苗手臂或全身可以吸大小鐵器的事情,尤其是印度老人全身可以吸鐵器重物。專家表示人體必須要有金屬成份才會產生磁力,疫苗公司又説疫苗內沒有加入金屬成份,難道要解釋成打了疫苗後人體自己產生金屬成份?我不是科學家無法進行實驗,有多少疫苗中可能有問題。世界龍頭的美國醫學家有多少已經被那些世界巨富邪惡精英所收買。 在奧巴馬時代,美國的政府內部已經被赤化,高層信了撒旦教,在江峰漫談和章天亮博士都提到奧巴馬在白宮聖誕樹上掛毛澤東照片,馬臉姐的丹佛機場提到在機場內有奧巴馬放的大型撒旦雕像,有照片,江峰在億萬富翁愛潑斯坦提到很多美國高層和世界巨富政商精英去了愛潑斯坦在小島的撒旦教堂。美國的疫苗,美國的專家有多少人是跟陰謀集團掛勾。 現在的美國有知情人氏透露,因為拜登和習私下太要好了,連選舉數據機的程式數據都跟中共連線,川普簽了反叛亂法,現在是軍方掌控美國,拜登是傀儡,川普的國務卿龐佩奧還在主事,但因美國被奧巴馬及陰謀集團滲透太深,川普一下子還清不完,但已經清得很多了。 白宮首席病毒顧問福奇博士已經被政府單位暴出資助武漢病毒所,那些美國的病毒專家還研發疫苗,想起來令人害怕。 美國被爆出某醫院要求醫護不準記錄下疫苗的副作用而被醫護控告,這是有良心的醫護,如果醫院也用金錢去封住醫護的嘴呢?我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 現在聰明的人已經用各國過去的死亡人數對比新冠病毒流行後的死亡人數做作為染疫死亡人數的參考,而非用政府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做參考,就會發現巨大黑數,因為各國都不希望自己國家染疫死亡的人數很難看,很多國家存在黑數。 因為目前所有的新冠疫苗都屬於緊急授權,並沒有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所以和購買的國家簽有法律免責權,英國、台灣等國家打疫苗死亡可以國賠六百萬,但在英國四位身體健康的機師打疫猝死卻不被公司和政府承認,遭家屬控告,在台灣則説是因為慢性病猝死,但也有人是健康猝死,但有幾個最後被認定為打疫苗猝死,數字你們可以自己去查,在台灣打疫苗猝死只是通報為打疫苗不良反應,是不是真的因打疫苗猝死必須要解剖認定,有多少人解剖後被認定為打疫猝死,你們可以去查。 在美國有自願接受疫苗第三期實驗的人,裡面有人產生可怕的副作用,十二歲的小女孩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帕金森氏症現象,顛癇現象,她的媽媽找上議員開記者聽證會。 就是這樣美國在半個月前打疫苗猝死的統計人數高達5997人,副作用的數字更是高到驚人,這還不包含黑數。 現在迷信科學迷信疫苗的人卻不願正視這些已經曝光的數字和問題。 以科學的説法增加免疫力是最好的方式。用運動和飲食調理身體,接觸自然,放鬆身心都是好辦法。 我多年修煉氣功,法輪大法,深知健康善良的心會帶來強大的正能量,可以抵抗任何疾病,任何病毒,而且在國內外,已經有無數同修的親友感染中共病毒的人因為唸「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而痊癒,其中有一些是重症。 劉伯溫太白山碑記説善良的人,找到真善忍的人可以躲開這場瘟疫,真善忍就是法輪大法修煉人的最高指導原則。 現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所以就算求神打疫苗也不一定管用。只有真心向神懺悔、改過,端正自己的行為才能渡過所有的劫難。現在不只是瘟疫,大洪水,爆熱,各種天災人禍降臨,災難大小是根據各地業力大小所定,業力大小和內心的善良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我師父説有的人是前世的關係,不完全是因為今生,我看過一篇歷史故事,一個總是為村裡做很多好事的少年竟然遭受意外死亡,村裡的人很為他不平,後來神託夢給一個人,我忘了那個人的身份,説因為少年前世做惡太多,所以今生困苦,因為他做了太多好事,所以提早結束他的痛苦,他的來世會很好。所以人的命運好壞不能只看一世,前世起到很大的關鍵。
    2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