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內糖的濃度過高會造成糖化作用,進而改變身體內蛋白質的結構,這是目前世界各國抗老化研究的重點,恰恰吻合「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而且飲料食物中含有糖,會使體內的微生物大量生長,而危害身體。在糖分充足的環境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攝取糖分即可生長,不需要靠分解食物的殘渣而生存,也就失去了清道夫的功能。 而且大量生長產生的廢物,自然造成人體的負擔。甜性、麵食、發酵類的食物屬性為溼;臺灣地處亞熱帶,又是海洋性氣候,濕氣偏重,因此盛產濕性的食物,如水果與甜性作物,也好發濕性的疾病,如風濕痺症與瘡瘍腫瘤。若任由飲食加重體質的慣性,縱使對症下藥,也會讓病邪到處遷移流竄。 濕性體質與疾病是臺灣當地的主旋律,因此本地生病的患者,我一向嚴格要求必須禁吃甜食、麵食與發酵類食物,縱使在調養階段,也強調盡量避免過量,以免濕性疾患舊病復發。必須從當地主食中攝取適當而穩定的醣類,來供給每日生活所需的熱量,與代謝所需的營養成分,而非單純滿足口腹之慾的甜點。 其中,水果又大多為生食,不但不易消化,並且在栽種的過程常噴灑大量農藥以防止果甜招蟲,不但難以洗除也易累積,造成肝臟代謝的負荷而形成肝火。 而且水果飲料無論寒熱皆屬濕性,因其味甜汁多可審其性,若無病之人,處於乾燥地區如大陸性氣候之歐美洲,適當的有機水果攝取自然是利多於弊。 然臺灣為海島性氣候,地處東南濕熱之地,不只勝產濕性之水果,亦流行濕熱之病,輕者如青春痘、過敏、肥胖、肝炎之病,重者如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鼻咽癌與肝癌之病,居此濕熱之地,不出三年必有濕性之體質。 甚者,濕性體質之母親所產之胎兒亦多具此體質,故恣食水果飲料之孕婦不但易肥胖腫脹,甚至罹患姙娠糖尿病,其胎兒出生時亦多黃疸、胎毒之病。 至於水果含維生素,完全是「白馬非馬」悖論,其實可由蔬菜全然取代,蔬菜所含維生素遠多於水果,適當的烹煮後仍然充足。 水果中所含最多者為大分子的果糖、果酸,正是濕性之主因,也是一般人所最愛。但若醫生不能知「氣增而久,病之所由」,且勇於拂逆病人之病性,則病必根深蒂固。就算處以正確對症之湯藥,也只是遷移他處而無法完全根治,遇司天運氣氣候之變化即又復發,不但非病患之福,亦有失醫師防微杜漸之道。 良醫治病當審其病機病因,謹慎處方用藥,並留意病人飲食坐息之影響,防範於未然,病方得以痊癒。否則遷延日久,變生重症,實醫者之責。所以,雖嗜甜好食水果飲品為人之常情,但醫者應清楚病之人情、地理、天氣之影響,要求病人適嗜慾於恬淡,方能合於治病之理與養生之道,所謂上醫治未病當如是! 此篇相同回報者之文章列表

Order By:

1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