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有醫德的外科醫師是幫病人⋯
「尋找不開刀的理由」!

外科醫師的收入來自開刀,如果病人不開刀對外科醫師來說就是「收入的減少」!
外科醫師看到病人走進來,是看到「兩萬元進來」!
所以外科醫師都在「鼓吹」「暗示」甚至「誇大」手術是唯一治療!當病人在遲疑時,就「恐嚇」病人,不開刀就會惡化到無藥可治!病人再不同意開刀,就「兇臉以對」「惡言相向」!把病人趕出去!
以下是醫院常見的狀況:
1)中老年人因腰酸背痛去求診,接受腰部CT 或MRI檢查,就會馬上被告知是腰椎滑脫,要自費手術打骨釘⋯事實上病人只是肌腱炎
2)一位雙腳麻木行動不良的老婦女看醫學中心骨科主任,第一時間就被診斷為膝關節退化,病人被迫花了幾十萬接受雙膝蓋人工關節,術後惡化被本人診斷為胸脊髓腫瘤!
3)一位中年人體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高,被告知是癌症立即接受昂貴的達文西機器手術,術後導致尿失禁及性無能,沒有症狀的攝護腺癌應先藥物治療或放療)!
4)因為球友偶發手麻兩個月,經頸椎MRI檢查,被告知有頸椎第五節椎間盤突出要手術置換鈦合金人工椎間盤(一節25萬),我告知減少頸椎活動即可(減少低頭或戴頸圈⋯等
5)直腸癌放化療即使腫瘤消失,還是被要求做人工造口,事實上可以暫不開刀,採用等待觀察(WW,watch and wait)。18年前我就是拒絕手術活下來!
6)一位知名的肚皮舞舞者罹患乳癌3公分,因接近乳頭要全切除,她拒絕經我安排接受簡單的冷凍治療,如今活過3年(如圖)
7)一位大腸息肉被診斷為有癌變,接受右半大腸切除,病例報告顯示無癌細胞!白切了!但診斷書還是寫上大腸癌!
8)一位卵巢瘤被誤診為癌症接受全部子宮輸卵管卵巢切除,讓病人終身不孕,後來引起醫療糾紛,醫師被判賠80萬!事實上在做這種巨大的根除手術除要詳細告知病人外,更需要在術中做冷凍病理切片證實是癌症,再評估是否做根除手術!
9)太多病例了,說不完!

如果每位外科醫師都很仔細問診、安排適當檢查、檢驗,詳細評估,台灣外科手術可以減少一半以上!健保費不僅不需要漲價還可以退費!

現有回應

  • Pei-Chi Lo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此文屬個人觀點。

    ■文中所提醫療決策情境,由於非當事醫病雙方且缺乏背景細節,無法明確論斷醫師建議動刀的合理/不合理性。

    ■此文主張台灣手術浮濫、健保多浪費,是因醫師求個人利益一味鼓吹病人進行非必要手術。

    對於「健保資源被浪費」原因及解法,醫改會劉梅君董事長、健保署長李伯璋、衛福部長陳時

    不同意見

    ①醫改會劉梅君董事長撰文:
    https://www.thrf.org.tw/page/456

    與本文作者持類似觀點,認為根源是因醫療商品化、營利化的歪風,讓醫師及醫院誘發民眾不必要的醫療。

    ②2019年12月16日健保署長李伯璋蘋果投書: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91213/3ZJDINQS4X4J3SJHEGPTWSPFBQ/

    認為因健保採論量計酬、部分負擔低,造成民眾頻繁看病、醫院衝高服務量;若要減少非必要醫療,除了醫療端自我要求,亦應搭配使用者付費的意識。

    ③2020年5月17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專訪: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4569320

    認為針對健保財務永續問題,調整健保費率會比調高部分負擔公平。
    4 年前
    2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外科醫生拿著高階影像"指點"病患為何開刀?如何開刀?最常提及的理由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須動刀切除突出部! 但一些牴觸醫療手術業務利益的研究實驗卻說明了意想不到的事實! 荷蘭萊登大學神經外科巴索瑜教授找來267位有[椎間盤突出]的坐骨神經痛患者,一半手術治療,一半用保守療法,一年後開刀者椎間盤突出部79%全消失,14%減小,5%不變,這成果不出預料,因突出骨頭已被挖去! 驚異的是,未手術者,[椎間盤突出]竟有38%全消失,53%減小,7%不變! 一坨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壓迫神經,隨時間消失縮小,並非特殊現象,1980年後陸續有重要醫學期刋發表研究報告皆顯示,椎間盤突出自動縮小或消失的比例高達9成! 一般認為突出的椎間盤只要縮小20%,神經壓迫的酸、麻、痛即可改善,一般自動縮小體積皆可超過20%,這說明為何許多病人没開刀,病情仍逐漸緩解! 這或許是勸刀的外科醫最不想讓病人知道的秘密吧!更何況脊椎手術後遺症、併發症超多,常引發反覆後續補救手術,無法解決! 椎間盤突出的狀況很普遍,MRI顯示的異常也不一定與患者主訴症狀有關,診斷施刀者經由猜想連結,遽以施行開椎手術,常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致殘! 椎間盤突出好發於脊椎核心肌群太弱,太緊而痙攣者,伸展、鍛練核心肌群,可使脊椎受保護,免於當壓迫椎間盤外突。 手術是必有後遺症的壞選項,手術後若脊椎核心肌群没鍛練增強,無强壯肌肉保護的脊椎必更易椎間盤突出,但人體豈承受得住反覆手術! 依下列短片示範,放鬆脊椎肌群,並鍛練肌群張力,可使椎間盤突出症候群改善,勿以年老、體衰、太難為藉口不鍛練,示範者做到100分,一般人以20分開始也很有效,做久了,老、弱也可達高標!脊椎健壯了,就不易受椎間盤突出所擾! https://youtu.be/Z3-mYrVjBEo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慟!資深藝人賀一航病逝 享壽64歲 EBC 東森新聞 62歲資深藝人8年前曾被診斷罹患大腸癌三期,日前他在受訪時透露,當時自己開完刀後,3個月就要回診一次,後來醫生問他是否要接受化療,他回應對方要考慮一下後,就沒有再進過醫院,就連健康檢查也沒做過,這也讓人好奇他是如何逃過死神找上門的,他公開自己的秘訣:「我用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對抗。 余天老婆李亞萍證實,賀一航今在榮總因大腸癌病逝,享壽64歲。 過去被確診罹患大腸癌三期的賀一航,在經過手術後,日前他受訪時談到此事,他透露,自己靠著「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戰勝病魔。知名外科醫師劉育志也在臉書指出,事實上「接受手術」才是他續命8年的關鍵,因為的確有些患者,就算沒有化療也能長期存活,不過,之所以會詢問他要不要接受化療,是因為「術後化療」可以增加存活的機率,他也提醒大家,若是罹患大腸癌,最好還是應該聽醫師的建議。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子宮頸癌篩檢業務被强力推廣,由於受檢女性快速增加,導致最近25年間子宮頸癌的發現數成長7倍,但同時間死於子宮頸癌人數完全没有減少,這表示篩檢業務根本没意義! 二三十歲女性常在子宮頸篩檢中發現異常細胞,經切片,診斷為疑似癌症的[重度細胞變性(severe dysplasia)],常接著被在子宮頸進行[圓錐切除手術]! 這種發生率極高的診斷確實可能是[原位癌],但原位癌是100%不會轉移的[假性癌]。雖然醫療產業的置入行銷廣告堅稱原位癌若不手術切除,放著不管會成為[浸潤(擴散)癌],實則世界上無一例可證明。已浸潤的病例是癌細胞形成後立即浸潤,只是被誤認為原位癌! 原位癌置之不理的話,99%以上會消失! 原位癌是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感染症,不會變成浸潤或轉移,利用檢診發現原位癌無意義! 但面對醫療恐懼行銷,女性不敢頻繁檢查,造成無必要增加許多手術,甚至切除子宮! 别管排山倒海的醫療行銷話術!只要想想!為何25年間,子宮頸癌的早期發現多了7倍,死亡人數反而没減少?實情是增加的部分都是原位癌,如果原位癌放置不管會浸潤、轉移,那發現那麼多的原位癌,死於子宮頸癌的人數應減少才對,但根本没有! 所以[原位癌]是[假性癌],起因於無意義篩檢,常帶來没必要手術!
    1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靜芸專欄】儲存肌纖維要60歲之前!快做3件事預存老後健康 若罹肌少症,身體發炎指數高。文/林靜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先生是心臟外科醫師,看多了手術後的病人後得到結論:病人能否恢復順利,全靠平日的健康存摺:腦力、骨本與肌肉,才能避免失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 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有一回與丈夫聊到我的恐慌,丈夫安慰我:「明天的病人體力不錯,應該可以回來吃晚餐。」,丈夫那晚果然準時出現在餐桌上,帶給我們一家極大的歡樂。 另一回,丈夫預告要替50多歲的女性病患手術,丈夫說病患乾扁瘦弱,預估術後需要照顧幾天,那回丈夫帶了換洗衣褲出門,真的過了好幾天才回家。 長年來耳濡目染許多醫療經驗,我學到一個觀念,大家平常重視的血壓、脈博,猶如口袋中的現金,只能支付眼前的生活。 身體有狀況時,例如生病、手術,以及老後,還會動用健康存摺,健康存摺需要預存: 一、 腦力 一位72歲的阿伯,退休之後宅在家中,有回膽囊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掛急診。膽囊切除之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二星期,出院之後,腹腔沒有狀況,智力卻退化到無法自理生活,醫師說阿伯平常沒有訓練用腦,生病期間所有的器官都受影響,其它器官逐漸恢復,惟獨大腦卻失智。近代人長壽,大家平常也要多動腦,儲存腦力。 二、骨本 一位60歲的阿婆,腰痛每天去作復健。有一天在復健科上厠所,腳絆到東西跌倒,阿婆感覺劇痛,X光顯示大腿骨骨折,原來阿婆骨質疏鬆,骨骼變脆變弱,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 阿婆術後疼痛,只能坐輪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骨科醫師說年輕時需存骨本,曬太陽,運動,並補鈣。年輕若多存10%骨密度,可以使骨鬆延緩13年。 三、肌肉 肌肉約占體重的30%~50%,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強度、耐力減弱,40歲至70歲,肌肉量每10年減少8%。不作預防70歲的女性上半身肌肉可能剩下70%,下半身肌肉只剩40%。 肌肉的重要性這幾年常被強調,講的大多是肌肉減少影響骨頭關節,妨礙活動。許多內向的人,尤其不喜歡顯壯的女人,覺得沒有肌肉,身體變瘦,腿變細最好。 這些錯誤的觀念猶如平常不儲蓄。醫學文獻記載,肌肉減少10%會影響免疫系統,減少20%會影響傷口修復,減少30%容易肺炎以及感染,減少40%可能有褥瘡以及死亡風險增加。 肌肉應該是本世紀發現健康存摺最重要的貨幣,原因是人體的組織24小時在新陳代謝,例如紅血球壽命是120天,皮膚表皮細胞是28天,細胞生成需要蛋白質。 蛋白質儲存在肌肉,肌少症的人除了活動不便之外,蛋白質儲存有問題,身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干擾,影響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而原本肌肉的空間被脂肪佔據,人體發炎指數增高。也難怪外子作心臟手術遇到乾扁瘦弱的女人,事前就能推論需要較長恢復時間。 儲存肌肉必須從年輕時期開始鍛練,年輕人運動,肌纖維數目會增加,每條纖維也會增胖,過了60歲才運動,肌纖維只能增胖,數目無法增加,顧肌肉還須補充蛋白質,以及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促進肌肉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 豐厚的健康存摺必須有足夠的腦力、骨本、肌肉。您的健康存摺餘額夠用嗎?!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原文標題為〈林靜芸/健康存摺要素 這項尤其重要,顧不好增40%死亡風險〉)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40年不戴口罩騎車!夫妻同罹肺腺癌醫曝超危險5族群 編輯 莊雅婷報導 2019/08/29 18:11 有些機車族,騎車時未有戴口罩的習慣。示意圖,非當事人。圖/ TVBS 機車族注意!台中有對牧師夫婦,平日注重健康,不過,兩人40年來騎機車都未有戴口罩習慣,在定期健檢中被檢出罹患肺腺癌,醫師提醒,有肺癌家族病史者為高危險群,務必定期自主接受肺癌相關篩檢,且騎機車記得戴口罩 .67歲牧師王武聰與64歲老婆陳希明,平日生活簡單,注重健康,每年都會去醫院定期做高階健康健查。兩人為了拜訪教友,40年來騎機車穿梭台中市區,沒有戴口罩習慣。沒想到,王武聰在彰化基督醫院進行例行健檢時,竟發現右上肺葉有0.85公分結節,過了2年後竟增大至1.18公分,經診斷為肺腺癌早期。陳希明同樣在例行健檢中,發現左下肺有1結節,豈料下次檢查時已成長為1公分,之後又縮小為0.9公分,但密度有增厚情形。原本不願手術的她,直到先生手術後確定為肺腺癌,她才定接受手術切除結節,術後也確診為肺 癌早期。 67歲牧師王武聰與64歲老婆陳希明先後被診斷出罹肺腺癌。圖/彰化基督醫院提供 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王秉彥表示,據衛福部公佈2017年癌症死亡人數統計,肺癌死亡人數為9235人,死亡率高居所有癌別第一,連續8年居冠。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所幸王牧師夫婦也是因定期檢查才及早發現,在進行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順利切除肺內的病灶,術後很快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王武聰夫婦在手術後,不但騎機車出入一律戴口罩,也開始定期到戶外空氣良好的地方休息。王秉彥提醒,吸煙,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長期暴露空污煙害等致癌環境,或者有肺癌家族病史者,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這類民眾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神明託夢舉止怪 竟是缺維生素B12 2019-04-30 醫師提醒老人家若步態不穩、手腳發麻、記憶或情緒改變時,應儘早就醫檢查。(記者蔡彰盛翻攝)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疑神疑鬼竟因缺乏維生素B12! B12不足影響神經系統 造成妄想混亂 八十歲張爺爺近期因雙腳反覆紅腫就醫,醫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但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走路常不穩也不愛出門,又常喊胃不舒服,常吃胃藥;醫師抽血檢查發現是張爺爺不愛吃奶、蛋及肉類,造成嚴重缺乏維生素B12。六十五歲李女士則因宗教信仰從三十歲起吃全素,近年個性變得多疑、不愛出門、脾氣暴躁,甚至說有神明指示而撿回雜物、吃生食,醫師檢查發現竟也因缺乏維生素B12。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林洳甄醫師表示,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以及神經精神症狀。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則有躁動不安、記憶差、失智或如妄想混亂的精神症狀等。 過度飲酒或使用胃藥 易阻礙B12吸收 兩案例的張爺爺經常腳腫與胃不適、李女士的奇怪行為,皆因缺乏維生素B12所致,所幸,靠口服或注射補充維生素治療後,兩人皆獲改善。但仍有部分病人恐會有長期難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 林洳甄指出,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食物中,例如蛋、奶製品、肉、海鮮等。而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是和蛋白質結合一起,要經胃酸及胃蛋白酶作用後分解、被吸收,因此,除了飲食中攝取不足可能造成缺乏,經過胃切除手術、惡性貧血病人、胃酸分泌不足、萎縮性胃炎、長期酗酒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更易發生。 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飲食正常攝取維生素B12,全素食者和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尤應注意維生素補充。一般民眾應避免過度飲酒、過度使用胃藥。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民眾過去在大醫院照超音波、電腦斷層時,若要到其他醫療院所尋求第二意見或照護時,得再跑一趟原醫院,並多花200~600元燒錄影像,未來不用再麻煩了!今年元旦起,各大醫院做的影像檢查、以及病史報告,均會即時上傳健保雲端,讓民眾省時又省力,每年也有望替健保省下20億元。 今年元旦起,衛福部健保署推動大醫院將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上傳健保雲端,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本月15日,15天來已有71%醫院進行上傳,當中有64%醫院已進行調閱,平均調閱1筆CT或MRI的資料僅需10~25秒。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該新制上路後,對民眾而言,到同層級醫院尋找第二醫療意見或後續照護時,不需要跑回原醫院,再花費200~600元燒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胃鏡與大腸鏡等影像,也不必再影印抽血檢驗檢查報告,只要透過雲端資料調閱,就可看到檢驗檢查報告,不僅省時還省錢,也降低重複檢查的潛在健康風險。 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透過這新制,各醫院便能知道病人之前在各大醫院的診斷檢查報告,病人不再需要跑大醫院,能達到分級醫療的效果,且面對緊急醫療,像是發生車禍需要立即開刀時,也可透過雲端來知道病人過去病史,進而提供最恰當的服務。他說,此舉不僅有助整體全民健保,對醫療服務也有莫大的助益。 陳時中說,過往每次推分享機制,常常會遇到困難,但近來透過「分級醫療」和「影像共享」兩大政策,對社會、醫界都有極大的幫助,除了避免資源重複浪費,病人也不用重複跑醫院,不再會因此耽誤治療時間。他也大讚「影像共享」可說是世界第一,他對此感到「相當的興奮」。 包括「影像共享」在內,目前共有11個項目可在健保雲端看到,包括雲端藥歷、特定管制藥品用藥資訊、檢查檢驗紀錄、手術明細紀錄、牙科處置及手術、過敏藥、特定凝血因子用藥、檢驗(查)結果、出院病摘、復健醫療、中藥用藥。 李伯璋說,CT、MRI、超音波的跨院資訊分享,已在去年開始試辦,光是去年7~11月的5個月內,就替健保費用省下7.86億元,今天正式上路後,年省超過20億元絕對不是問題。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在雲林急診室的那一夜 我懊惱的驚覺:『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 江文莒醫師 在雲林急診的最後一個夜班,想不到病人竟像知道我要離開似的如潮水般從各處湧入。 晚上 9點多,門診醫生轉介來一位病人溫先生。 他發燒、嘔吐,右下腹有明顯的壓痛及反彈痛,看來就像是盲腸炎。 我幫他作了簡單的身體檢查,告訴他和他的妻子我的猜測以及可能需要開刀。 『醫生,能不能更確定一點 ?』溫太太猶豫地追問。 『好吧,』由於來診病人很多,我說,『等一下抽血結果出來我再進一步和你們討論』。 一小時後,抽血的結果顯示白血球上昇、發炎指數也升高。 『有八成的機會是盲腸炎了,』我說:『我會請外科醫生來和你們討論開刀的事』。 只見溫太太又遲疑了:『八成 ?能不能肯定是或不是? 』 我有點生氣的回答道:『當然還有可能是憩室炎、腹腔內膿瘍等等的可能。我也可以很武斷地只告訴妳就是盲腸炎,反正開刀下來醫生也會告訴你『是有一點發炎』而妳也不會知道真相。只是醫學上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我希望你能夠了解,也尊重你知道各種可能的權利。而且臨床上已經這麼像了,等待進一步檢查可能會有盲腸破裂引發敗血症的危險。』 溫先生始終不發一語,溫太太似乎不喜歡台北來的醫生這種多重可能的解釋方式。 在雲林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龜毛的病人;我替他打上抗生素,並且安排電腦斷層(CT),然後轉回到淹滿病患的等候區繼續處理其他病人。 心裡直嘀咕健保局審查員若是抽到這本病歷一定會刪我CT檢查費六十萬元,然後附上一句『要放大100倍以嚴懲浪費』。 一小時後,斷層片洗出來,果然在盲腸附近有發炎腫脹的跡象。 『現在盲腸炎的可能性有九成以上了,』我指著片子對溫太太說:『少數的病人可以只用抗生素注射治癒,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開刀還是最好的選擇 (我還是維持我的說明方式 )。』 想不到她竟然回我一句:『醫生,能不能帶藥回家吃就好 ?』。 這回換我生氣了 ! 來診護士一直在叫有新病人新病人快來處理,這對夫妻竟然還這麼多意見纏著我。 我說:『如果早要這樣就不需要這麼多檢查了 !你不信任我們,我可以把你轉到其他醫院開刀,但要回去我不會同意。』 他倆靜默不語。 我於是說:『要不然你們就簽自動出院吧,有事我們不負責!』。 想不到一直不說話的溫先生竟然開口道:『簽就簽吧!反正我爛命一條。』 我心頭一驚,只見溫太太低下頭說:『江醫師,我們不是不想治療或住院,只是我們一點錢也沒有。他每天作捆工領現,三個小孩才有飯吃。現在要是他開刀住院 …』。 我突然對剛才言語的魯莽感到抱歉,想了一想說:『我覺得你還是開刀才能最快復原。我找外科醫師下來看看,錢的事明天一早我會照會社工室來協助你們。』 外科醫師也真好心,他算一算開腹腔鏡復原的最快,只要住院兩天,不過要自費兩萬多元;開傳統術式住院日數稍長,要花三千多塊;用抗生素治療則可能要住院一週以上。 『真是一毛錢逼死英雄好漢!』他搖搖頭道。 溫太太想等隔天早上社工確定補助金額後再決定治療方式,於是溫先生就先在急診打了一晚上的點滴與抗生素,溫太太則是回家哄小孩睡覺後,半夜又來陪先生到天亮。 我在晨間會議時向鄰座的蘇醫師提到了這個病人。 『想不到雲林真的有這麼窮的病人,在台北從來不會遇到… 』我說。 可是他竟然皺起眉回我一句:『你怎麼可以讓他在急診待這麼久?盲腸炎會有破裂併發敗血症的危險!』 『我當然知道啊,可是 …』 我想反駁 可是他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啞口無言:『我們可以讓病人因病而死,卻不能讓病人因貧而死!』 『你應該先讓他去開刀,錢的事再想辦法,大不了就幫他出嘛!』 我腦中一陣昡暈,不是因為一晚沒睡的關係,而是他突然把我的心敲開了一道刺眼的光,像住院醫師放映在投影幕上的燈一樣亮。 我想到十年前的一個晚上,俊貿提議我們去認養貧童,我立刻就答應。 那時我的薪水還不到現在的一半,卻對這樣的事毫不猶豫;更早的時候靠公費過活,還能捐出一個月的家教費並且和俊貿在補習街挨家挨戶募款。 而現在,『付出』這樣的想法竟已不自覺地被排除在我行為反應的選項之外!幾千塊對現在的我來說,不過是節慶一場吃飯錢;對溫先生來說,卻是一家人命之所繫。 『我怎麼沒有想到?』我懊惱驚覺:『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 我一面想一面走出會議室,遇見社工說他們是登記有案的低收入戶,可以補助大多數的費用。 我走到病床邊,看到護士小姐已經幫溫先生換好手術衣。 我向溫先生解釋手術後大約要休養時間,然後拉上圍簾,把五千元放在他的手裡,他原本不說一語的漠然突然轉為羞赧,溫太太則在一旁說不要不要。 我硬是把他手握成拳,說道:『沒關係啦,急診加住院要幾千塊,你開完刀還要一個星期不能工作。三個小孩總要呷飯啊!』 溫太太幾乎快哭了,溫先生終於說道:『醫師,我們雖不認識,可是,謝謝謝你對我們這麼好。我之後工作有錢,再慢慢還你。』 我揮揮手道:『沒關係,互相幫助而已。我要下班了,你還是要好好休養,不要急著出院,之後的復原才不會受影響。』 我經過忙碌的看診台,向喚醒我赤子之心的蘇醫師道謝;他一頭霧水。 走出雲林急診的大門,門外清晨的陽光似乎更耀眼了。
    2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醫護人員健康權與愛染感染者隱私權間的拿捏,孰輕孰重,如何取得平衡?桃園敏盛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徐光漢6月30日在臉書分享,愛滋感染者就醫卻未主動告知感染事實,讓醫療人員暴露高風險環境。無獨有偶,一位懷孕女醫師也遭遇幫病人換完藥之後,患者因害怕藥物交互作用才坦白病史,女醫師擔心他被歧視,還特地跟護理人員溝通。「但回頭看他當初事前不告知的這個選擇,我還是覺得很心寒而且對不起我的寶寶。」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依照《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2條規定,感染者就醫時有向醫事人員告知染病義務,但若感染者處於緊急情況或處於有非醫事人員如親友在場且可聽聞的開放空間時,感染者可以保持緘默,目的是兼顧醫病雙方權益及感染者隱私。 若感染者消極不作為,不將親友從現場支開,不告之醫護人員,是否應開罰?羅一鈞表示,在醫院裡,醫病關係並非全然平等,醫護人員擁有較高的掌控權,無法期望由感染者自己「淨空」診間,或控制診間是否會有他人進出。 (圖片來源:翻攝批踢踢) 羅一鈞強調,以過去經驗來看,感染者幾乎都願意主動向醫師告知病情。所以應由醫護人員主動排除環境中有非醫事人員的情況,不宜將這個責任加諸於感染者,更不應苛責感染者的消極不作為。 感染者幾乎都願意主動向醫師告知病情,事實真是如此? 之前吃了一個月的PEP(預防投藥),忍受藥物的強烈副作用的一位懷孕女醫師留言「身為一個大肚子的孕婦女醫師,看診幫病人換完藥之後,病人才因爲害怕藥物交互作用跟我說他的病史。我也是繼續幫他看診,甚至擔心他被歧視,來診前跟護理人員溝通。但回頭看他當初事前不告知的這個選擇,我還是覺得很心寒而且對不起我的寶寶。」 (圖片來源:翻攝批踢踢) 一名藥師在批踢踢發文,自己的弟弟跟弟妹一個是牙醫、一個是中醫。六月初,弟妹來電詢問某個藥是不是治療愛滋?經查詢後他發現是愛滋用藥,弟妹表示病人想針灸,後來婉拒針灸病人只開藥。弟妹提到很多中醫師先針灸才讀卡,或是護士在櫃台幫讀卡,就先扎下去…牙醫弟弟也曾遇到愛滋病患不主動告知,由於擔心血液噴出來,防護不足,於是請患者去大醫院。 這名藥師打電話詢問疾署,疾管署人員回覆,中醫的針灸如果有好好經過消毒就不會傳染,牙醫的部分如果有做好防護,被感染的機會也很小。藥師請教為什麼不跳提示?疾管署不是應想辦法減少法定傳染病嗎?為什麼要替病人隱藏? 疾管署人員說,如果病人沒有誠實告知,是違法的。藥師表示「病患若違法,是把資料交給妳們,由疾管署去告病人嗎?」疾管署不回覆,只表示病人的隱私很重要,醫師有詳細閱讀診斷就不會不知道對方有愛滋。 經過人員說明後,藥師的結論是「我想我國法定傳染病以及愛滋病居高不下,疾管署的立場跟態度是很重要的原因。」 (畢翠絲/綜合報導)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 如是言……不應推銷民眾接受電 腦斷層檢查❗ 2016-08-10 DPD 沒事不要亂用斷層掃瞄。 照一次胸腔,連續一年都病歪歪的,三天兩頭的感冒不停,感冒藥吃多了,腎臟病跟著來,非必要切莫採用電腦斷層。 難得有有醫德的醫生願挺身而出,說出事情的真相! 願所有收到這封信的朋友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一般健檢幾乎都少不了的電腦斷層,輻射線劑量是X光攝影的數十到上百倍,對年輕女性生殖器官傷害尤其驚人。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6日炮轟,🔥正子攝影等健檢費用昂貴,且全身掃瞄得承受比X光高10 倍到100倍的輻射劑量💥,醫院不應為牟利而推銷民眾接受這種檢查。 台灣平均每年有七萬多人被診斷為癌症,四萬多人死於癌症,令人聞癌色變。 不少民眾對以檢查出癌症為號召、動輒數萬元的貴族化健檢趨之若鶩, 但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說… 非必要地使用昂貴篩檢儀器,可能過度暴露在輻射及侵入性檢查的風險下,對多數民眾無益!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說… 近年各大醫學中心大力推廣高價位包套健檢,甚至列舉廿大癌症篩檢指標為號召。 但目前國際醫界公認具效益的癌症篩檢項目只有 大腸癌糞便潛血、 腸胃癌內視鏡、 子宮頸抹片、 乳房攝影、 攝護腺抗原檢驗。 以目前各大健檢中心🐝正夯的正子攝影為例,自費檢查每次三萬多元;且因為實在太精密了,幾乎都能在民眾體內發現可能是癌細胞或腫瘤的「疑點」🐞。 🔥為了確認,病人又會「逛醫院」反覆檢查,甚至要求切片、穿刺等侵入性檢查,搞得情緒焦慮不已。 而正子攝影會釋放巨大輻射量、穿刺可能導致傷口感染、肺切片可能引發氣胸風險,都常被刻意忽略。 黃達夫說… 相關研究顯示,🐙一千名接受正子攝影者中,只有三人真正罹癌🐚,其他人不是偽陽性,就是全無徵兆。 正子攝影應用於👾追蹤確定罹癌者癌細胞是否轉移,而不應作為癌症篩檢工具🐣!! 和信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宋成龍說… 健檢項目應視個人特殊的家族史或生活習慣不同,在醫師專業評估下,量身推荐檢查項目。 醫院不應本末倒置,以篩檢工具為中心,忽略了患者的個別差異性。 健檢就是好的健檢? 實為錯誤觀念!
    7 人回報2 則回應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