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7 人回報1 年前
前民生報記者、作家王蘭芬的女兒今年從北一女畢業。她在臉書記錄了陳智源校長的致詞。
我覺得下面這三段說的好!

「2017年哈佛大學校長在大一新生入學典禮的致詞,引用一句話,她說:大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現在看來,這件事對北一女中的畢業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你們還要學會分辨新聞媒體有沒有在胡說八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校長今天要送給畢業生的十個字,它能幫助你看清楚事情的本質,並且帶領你往良善的方向前進,成為更好的大人。」

「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且,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幸福,還要追求眾人的福祉。」

臉書全文如下:


〈史上最棒畢業典禮致詞〉

那天參加北一女畢業典禮,包包裡放著全新面紙,天氣熱禮堂人多,可以拿來擦汗,結果才開始沒多久,陳智源校長致詞的那短短幾分鐘,我就把一整包面紙用光光,哭得分不清臉上是汗還是淚,幾個北一女媽媽朋友紛紛傳訊息過來,「校長講得好好,我都哭了…。」

從甜甜進北一女以來,陳校長每次的致詞、講話、寫給同學的信,都顛覆了過往我生命中累積的「大人愛打官腔」印象。

除了懂得孩子、深諳溝通藝術,校長還以行動表達關心,疫情期間沒人到校,他錄了自己戴口罩跑北一女著名的3000公尺體育課項目影片來讓在家上課的大家開心;一個朋友的孩子去日本交換後回台,「我聽到大家說校長你怎麼來了,趕快google校長的長相,沒想到真的是!校長親自來機場接她們!」朋友超感動的。

一直很注意各國各校畢典上不同人物的致詞,喜歡讀他們對畢業生說的真實人生經驗,有的激勵人心,有的醍醐灌頂,但我必須講,今年校長對81屆北一女畢業生說的話,是阿芬閱聽史上最棒的一場致詞。

以往寫甜甜堂堂學校的事,我都是邊聽邊在手機上記,但這次實在重點太多,淚點太多,只好趕快打開手機錄音,回家再全文聽打抄出(理工男說現在已經有OpenAI 的Whisper API功能了妳知道嗎)(蛤)。

過往我也喜歡快速整理出重點,挑出最有趣的部分,再寫在臉書上,可是陳校長的話真的讓我無法編輯,只能全文跪著照抄:

「感謝各位貴賓蒞臨本校,一起祝福高三畢業生邁向新的旅程,感謝高三導師的辛勞,終於來到了今天,一想到要跟這群聰明貼心的孩子道別,各位導師應該跟我一樣,內心是很捨不得的。

上週五有一位高三生特別寫一張小卡給我,說她很喜歡我在各種典禮上的致詞,我才發現原來同學們是真的有在聽我說話,即使是在滑手機的moment,今天也是校長最後一次跟全體高三同學講話,所以我格外珍惜,因為有些事錯過了就不再有,例如畢旅,I am Sorry again。(阿芬註:這屆畢旅因疫情取消)

根據生輔組給我的資料,在座的高三同學大多數已經滿18歲,這代表我不應該再用『孩子』、『小朋友』這樣的視角跟你們談話。畢竟,你們不只有了投票權,還可以開公司,明天過後,你不只是結束高中生活,更是以新的法定身份邁向大學之道或是分科。分科戰士加油!(畢業生大樂)

2017年哈佛大學校長在大一新生入學典禮的致詞,引用一句話,她說:大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現在看來,這件事對北一女中的畢業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你們還要學會分辨新聞媒體有沒有在胡說八道。(畢業生二度歡呼)

人們總是習慣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說出自己以為正確的。雖然柯南常告訴我們『真相只有一個!』,但是他忘了說,這世界上,柯南不只一個。

在充滿多樣性的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柯南,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去詮釋真相、去評價他人。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視為民主社會的進步,然而,當言論自由失去分寸,就容易引起紛爭。很多時候,人們總是過度放大已知的已知,漠視已知的未知,然後完全沒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未知。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校長今天要送給畢業生的十個字,它能幫助你看清楚事情的本質,並且帶領你往良善的方向前進,成為更好的大人。同時,它也可以幫助你,上大學後不會輕易就被炎上。(噗)

四年前,我在遴選北一女校長的過程中,有一位評審委員問了我一個問題:請問陳校長,您如何幫助北一女的學生得到幸福。我當時愣了一下,心想,這應該不是高中校長能處理的事吧?。

而如今,我完全理解,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且,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幸福,還要追求眾人的福祉。此時的我,心裡掛念的不是台大今天的放榜(家長嘆息),而是我的學生能否成為一個正直的人,能否成為被需要的人,能否成為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人。我總認為一個幸福豐盈的人生,是在自己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還能看見別人的需要,願意為別人留個位置。

這幾年,美國北一女校友基金會發起光復樓募款計畫,總計有一千七百位校友捐款,橫跨七十屆,是不得了的創舉。

有一天基金會接到一通電話,一位校友想捐兩百塊美金,但是希望可以登記兩個名字。因為在募款網頁上有寫到,只要捐款三十美金就可以登載姓名,這位校友問說,她可不可以寄一張兩百元美金的支票,然後是登記兩個名字。因為她在高中時期最要好的同學過世了,她希望也為這個同學在光復樓的捐款名冊上留一個位置。而且,捐款名冊如果是按照姓名筆劃排序的話,她就有機會跟這位同學並列在一起,就像當年在高中的點名表,兩個人的姓名因為筆畫接近,總是排在一起的。

我相信她們在北一女中渡過了很美好的時光,成為生命中無法遺忘的彼此。

校長希望,明天過後,各位畢業生不要忘記北一女中,不要忘記你身邊的同學,如果可以順便的話,也請不要忘記校長,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忘記那個曾經在北一女中孜孜不倦、正直良善的自己。祝福各位都能成為幸福的大人!」

抄完再讀一遍,仍覺得眼眶一陣酸熱,陳智源校長這番話的好,除了在於他完全懂得學生的心,更在於他每個笑點後的用心良苦,天氣這麼熱,世界如此喧囂,校長的心卻那麼安靜,靜得可以聽見所有年輕的心的呼求。

或許在這無窮盡宇宙間,北一女只是廣大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的一個小小學校,不會有CNN或泰晤士報注意到這場畢業典禮上校長的短短致詞,甚至連本地媒體都沒空加以報導,但聽進心裡的這些少女,終有一天,將能夠因此改變整個世界也說不定。

能夠造就未來幸福大人的校長,自己一定也是個幸福的大人吧。

此外,也想好好嘉獎這位幸福的大人一下,整個致詞長度五分鐘不到,真是謝天謝地。(擦汗)

#還有還有被我發現來參加女兒畢典的每個爸爸都在看股票XDDDD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5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綠色恐怖擋不住學生逃離台灣! 台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大學成風潮,今年人數暴增,建中校長和武陵高中校長為畢業生寫推薦信、發表相關言論後,遭教育部、調查局等單位關切。這惡質行動被質疑是蔡政府發動「教育綠色恐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高中生也加入了「逃離台灣」的大軍?台灣年輕人用腳投票,到大陸就學、創業、就業,如今磁吸效應向下延伸,兩岸人才之爭的戰場,已轉移到高中和大學校園。 建中校長說,今年來找他寫推薦信的畢業生有70幾人,是去年的3倍多。與其圍堵、抗拒,不如想想要怎麼反吸大陸的學生。 桃園武陵高中今年有47人申請大陸大學,是去年的5倍,校長說:「人才拔河是趨勢,與其圍堵,高層該做的是找出對策。」 台中一中校長也說,學校的立場純粹就是為學生生涯輔導,「高中生出國讀書是個現象,目前已為35名有意赴大陸讀書的學子寫推薦信。」 桃園市復旦高中今年有40多名學生申請到大陸就讀大學,往年僅有2、3位,今年爆增到40多位。上海復旦大學原只錄取15位台灣高中生,結果超過600人報名。優秀的孩子離開台灣,選擇到大陸念書,對台灣的高教是個警訊。 高雄女中校長寫了上百封推薦信。也有消息稱北一女,今年也有超過百人申請大陸高校。 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台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學,門檻從頂標、前標到去年均標,也就是學測前50%的台生都可申請,遍及一半考生。政府相關部門,不思提升教育品質,落實校園民主,還陷在「敵我意識」去中、仇中心態,一旦西進學潮風起雲湧,台灣的未來將毫無機會。 高中生向國際移動力增加,可以正向地視為學生願意脫離舒適圈,將自我格局拓寬到世界,並願意挑戰未知。但從悲觀面來看,也是凸顯台灣高教環境正在惡化和頂尖人才正在外流。 高中一畢業就馬上就出國讀大學的年輕人,相較於傳統上大學畢業後再出國留學,恐怕未來願意再回國服務工作的比率必定顯著降低,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盡早出國留學?因為年輕人對台灣未來前途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機會出國深造,當然要馬上走人。 政府連校長幫學生寫推薦信這麼正面、稀鬆平常的事都想制止,社會還能如常運作嗎?台灣禁得起鎖國嗎?對高中畢業生赴陸就學想伸手阻撓,請問赴港、星、歐美就學要不要攔阻? 蔡英文用狹隘的台獨意識形態治國,請問全球化的時代,學生的思潮怎麼擋的住?連高中生對台灣的未來都沒有信心,認為香港、新加坡和大陸的大學,都優於台灣頂尖大學時,就是台灣認同感和自信心喪失的開端。
    1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位於蘆洲區三民路的「新北市立三民高中」體育班游泳項目的學生張O哲同學在去年11月底練習游泳出發入水動作時,不慎發生意外,目前下半身仍無知覺,面對未來漫長復健之路,及不可預知的復原結果,除了個人及家人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外,面對龐大的醫藥費及復建所需的費用 張同學家境小現在家人有要辭掉工作來照顧他現在生活已陷入困境 亟需外界的協助。 張O哲同學是一位非常樂觀、正向、積極、努力的學生,從高一進入學校,透過自我要求、勤奮地練習,游泳成績不斷提升,到高三時已成為全隊游泳成績最優異的選手。這次因為即將到來的全中運,張同學希望精進出發入水動作,創造更優異的表現,卻不慎發生意外,造成第五節頸椎嚴重受損,導致下半身沒有知覺,雙手也無法自主控制。目前張同學已經過三次手術,並開始安排復健的療程,家裡也因要照顧 爸爸暫停工作,全日二十四小時輪班照顧他,陪伴他進行一切的醫療與復健,因為張同學身體相當高大,爸爸照顧過程非常耗損體力,又心疼醫治過程所承受的痛苦,身心俱疲。但張同學非常懂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反倒隱藏自己的憂慮哀傷,去安慰家人及探訪的親友,更叫人看了心疼。家中也因負擔龐大醫藥費,又暫無經濟來源,經濟陷入窘困,加上未來漫長的復健之路,看護及復健醫療的費用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學校雖然幫忙申請校內及公家單位相關的急難補助,但對於現今及未來龐大的醫療費用而言,猶如杯水車薪,所以亟需社會大眾善心人士伸出援手,幫助張同學一家人度過難關,陪伴他們面對困境。 濟世功德會長期以來即是以幫助貧困急難為己職 期望大家將這個訊息分享給親朋好友一同來幫助他們 金額多寡不拘期望以聚沙成塔的力量給他們一個希望的未來 感恩大家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載Youtube上一位網友的貼文: 台中學生家長Wang寫的文: 他辦的是IB 國際文憑 韓國瑜先生在雲林創辦的雙語學校,我原本不了解,後來想起來是台灣稀少八間「IB國際文憑學校」,不是只是雙語學校。 日本前幾年開始大量送數千名國高中小教師,出國受 IB 師訓,因為計畫2018全面廢止大學聯考,有計畫的分階段植入IB國際文憑在國民義務教育。 韓總竟然這麼有眼光,他當高雄市長還太浪費,可以當教育部長了。 請大家搜尋“IB國際文憑”,以及看一下日本IB教育靜悄悄在大舉改變國教,韓總真的是與國際接軌,是當總統格局的人才。我是因為小孩讀了台中明道中學IB課程,才知道IB是什麼。 你知道後會嚇到的,韓總創辦的學校,不止是普通的雙語學校而已。他創IB學校,這個教育方法,是在培養有批判性思考,能獨立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跨領域的未來人才。 IB文憑在臺灣沒人知,在國外是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搶瘋的學生族群。 希望高雄市民有這個福氣,能選上韓總,必定為當地學生帶來不止是我們傳統以為的雙語課程。他辦的是IB ,不只是翻轉教育。 我雖是台中人,但非常期待看到韓總改造高雄的英語教育,翻轉教育,給長期鎖國的臺灣,注入一絲競爭力。 (若韓國瑜在高雄,辦IB 國際文憑,很多家長會搬去高雄) 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99級畢業典禮 - 韓國瑜 韓國瑜對畢業生說「身為你們的長輩,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告訴你會面臨什麼挑戰,我們唯一可以告訴你的一件事情,就是請你做好準備,點出他親自寫下的四句校訓:『立足台灣 胸懷中國 放眼世界 征服宇宙』期勉學生「你的想像有多遙遠,你的抱負就能施展多麼遙遠」,更提醒學生「要有出頭天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你現在的立足點,我們在追求世界化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本土化。」 他最後說:「看到外面的世界再燦爛,再五光奪目,永遠不要忘記你的家。」
    8 人回報3 則回應6 年前
  • 轉傳: 附中133同學在臉書上的發文- 台大校友寫給蔡同學的一封信。 身為台大校友,我們要鄭重警告同為校友的蔡同學,請不要再繼續羞辱台大了,好嗎?!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校友,前後擔任了數屆中華民國總統,這是台大的光榮;但也出過貪污坐牢的總統,這是台大之恥。 台大能成為台灣頂尖大學,那是有多少的教授學生,無論在工作上、學術上、國際組織上,不忘自己擔負著母校的校譽,兢兢業業,力爭上游,才會讓台大校友獲得國內外各界的肯定。 遺憾的是,自從蔡同學擔任民進黨黨主席,又當選總統以後,她讓台大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試煉,校譽幾近整個崩解! 從她擔任總統以後,先是否認中華民國存在;然後又授意教育部,阻擾管中閔擔任校長,前後拖了一年多讓台大沒有校長。後來她的博士學位又出了問題、因為論文審查通過的程序有瑕疵。她始終無法像其她千萬個得過國內外博士的台大校友那樣,可以光榮地把博士論文拿出來讓父母感到驕傲,也能讓晚輩校友詳讀學習。她在政大教書的升等資料,還要千方百計將其封存30年。這已經遠遠背離了一個學者的風範,更是有辱斯文,讓台大校友成為眾矢之的。 如今,又因為一個她的愛將涉及論文抄襲,她竟然選擇相信這個投機政客,而不相信多位台大教授組成的學倫會議所作出的決議,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身為台大校友,不把學術倫理當回事,又不把教授們嘔心瀝血爬梳整篇論文找出抄襲之處的苦心認真對待,卻只相信一個三流大學考了三次才考上的非台大畢業生、論文涉及抄襲、誠信有問題的小英男孩所說的話,讓人不免擔憂,身為國家元首,不但沒有所羅門王的智慧,甚至淪為連市井小民的常識都不如! 奉勸蔡同學,不要為了一黨之私、個人的面子,違反學術道德及良心,力挺一個可能撒謊的小英男孩,甚至不在乎與台大校方做對;賠上的不僅是貴黨的誠信,更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誠信與智慧;不但羞辱了全國學者及台大校友的智慧,更是犯下一個無法讓人民饒恕的低級錯誤!
    1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 🌸 🌸 驕傲的台灣人 黄姗姗 我是標準外省第二代 爸爸是湖南湘潭人 媽媽是河南開封人 他們二個人在民國38年逃難到台灣經過介紹結婚 爸爸是通信兵學校畢業並在中校退伍後轉任警察 媽媽一直都是家庭主婦 生了六個小孩 但是家裡太窮養不起 二姊三歲就交給外婆帶 大姊和大哥二哥都是國中畢業就進了軍校 大姊唸國防醫學院 在榮總當護士 大哥二哥都念海軍幼校和海軍官校 二姊高中畢業後考上情報局成為陸軍 小哥也念中正預校 後來從商 他們都比我大十多歲 只有我有機會念大學 不用從軍 從小就沒有像同學鄰居一樣在清明節去掃墓 因為沒有墓可掃 只知道我們不像別人都有自己的房子或老家土地 從小常常跟著爸爸職務調動四處為家 我出生在台中后里 之後搬到台東 又搬到澎湖馬公 再搬到高雄鳳山 我小學就念了三所 在高雄鳳山念到國中畢業 爸爸又調到台中市並在那裏退休 終於拿退休金買了第一間國宅 那時我已經考上北一女在台北租屋求學 靠著哥哥去荷蘭接潛艇的安家津貼和家教收入唸完高中大學 我是外省第二代 大家很驚訝我有個上將哥哥 也在猜我爸爸是不是將軍 其實爸爸只是個陸軍中校退伍的老兵 因為有通信專長又轉任了警察 但是我們家一直都只靠爸爸的一份薪水生活 到哥哥姐姐軍校畢業後才好一點 最後我考上律師養活自己 爸媽終於輕鬆一點 我們都出生在台灣 成長在台灣 台灣是我們的家 雖然爸爸媽媽從大陸來 但是我們都已經安身立命在這裡 哥哥姐姐保衛的是中華民國兩千三百萬同胞 我服務的也是台北市二百七十萬市民 我們跟台灣的百姓一樣都是這裡的子民 我相信在這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讓台灣更好 這幾天有關族群歧視的議題沸沸揚揚 其實就像新加坡 他們的種族更多更複雜 但是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驕傲的新加坡人 我們也應該一樣 不管誰先來後到 在這裡的都是驕傲的台灣人 🌸 🌸 🌸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運將老爸的眼淚!文/佚名 底下我要講的這個故事,是我跑教育新聞十幾年來,少數在採訪過程強忍住不掉淚的感人故事。 男主角是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單親技職生,是如此拚命向上,讓人心疼、憐惜,更讓人不禁豎起大拇指,要為他致上最高敬意。 他原本有個美滿家庭,但在國一時,父親經營車行失敗,欠了大筆債務,房屋被查封,媽媽非常瞧不起丈夫,就收拾行李離婚跑人了,在理髮店工作,留下他和他姊姊;更悲慘的是,連他姊姊也唾棄爸爸,從沒給好臉色看,最後也跟著離家出走,不知去向,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 為了償還大筆債務,爸爸靠行開計程車維生,車子是租的,每天固定要繳錢回車行,遇到不景氣時,跑不到客人,有時都還要倒貼租金,某次繳完租金,身上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 他中學六年全勤、早早到校,這是孝順爸爸最好的方法 因為收入少,父親只好在關渡山上租間廉價的小房子,他每天上學要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關渡捷運站搭車到校,但他從國中到高職都拿全勤,每天總是班上到校最早的前幾名,因為他說,「這是孝順爸爸,不讓他擔心最好的方式」。 父親無法給他什麼,一切得靠自己努力,在青春期遇到父母離婚,加上生活困頓,他國中成績很難不被影響,高中考得不理想,後來就讀學費比較便宜的南港高工模具科,也就是專門培養「黑手」的地方。 在台灣,中學生被畫分成兩種階級,一種是將來準備考大學的普通高中生,另一種是為就業準備,或只能考次一級四技二專的高職生。 很奇怪地,台灣的高中和高職生很少交流,且後者常被前者看不起,這些高職生往往來自弱勢家庭,卻因在升學之路矮人一截,就被歧視為「次等國民」;尤其讀高職模具科當黑手,更形同以前國中放牛班,前途不被看好,好像一步「死棋」。 但他並未因此自甘墮落,高職三年依舊拿全勤獎,成績永遠保持前三名,平時同學討論哪裡有好玩好吃的,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時間讓他揮霍青春。 他是個不偷懶的好孩子,生活有理想、有規畫,他擔任學校日研社副社長,通過日語四級檢定;還利用假日到師大外語中心學法文,班上他最小,卻最認真;他不像許多明星高中生很自私、只會死讀書,課餘他當志工,是學校圖書館及動物園的長期義工,證書獎狀厚厚一疊,他善用生命中的每一刻,高職畢業時已考上兩張證照,拿過科展優等,是北市特殊優良學生,還榮獲十大傑出高職生獲教育部長表揚。 但真正推他一把的,卻是拋棄他的北一女學生,他和她是國中同學,彼此互有好感,沒想到畢業後,一個上北一女,一個卻只考上南港高工,兩人等於被分發到不同世界,北一女交一個南港高工的男友,潛意識可能覺得丟臉、擔心被人笑,但她並未因此和他斷絕來往,他的電腦繪圖能力很強,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北一女選修電子計算機概論,老師出了六道習題,都是他抓刀代答。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愛意,問她:「妳能不能當我女朋友?」沒想到她冷淡地說:「我們只是同學而已。」更讓他傷心的是,她說已有男友,也就讀明星高中。 「讀高職的男生,就不是人嗎?就不能公平競爭嗎?我長得也不差呀!(事實上,他長得滿帥的)」 他知道這女孩,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這讓他憤憤不平,覺得被利用,轉成激發他向上的強烈動機,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爸爸在外面有了「阿姨」,最近很少回家;媽媽聽說也交了男友;姐姐又不知去向,他深受雙重打擊,覺得全天下只剩自己孤單一人,無依無靠,唯一的目標,只能不斷往前衝。 「老師,只剩高三這一年,我不補習考得上國立大學嗎?」有天他找模具科的邱老師面談,老師聽他娓娓道出心路歷程,覺得好心酸,發誓一定要拉這孩子一把,鼓勵他大有機會。 於是他每周訂定讀書計畫,鎖定推甄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才高三上就已準備好厚厚一疊推甄資料,果然順利錄取,爸爸知道兒子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還沒還清債,根本出不起學費,只好很難過地告訴他:「要讀,只能自己想辦法出學費。」 他大學四年,打工了六個多學期,還賺錢給老爸,就這樣,大學四年來,他沒向爸爸要過一毛錢,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其他六個多學期,他都拼命打工付學費跟生活費,甚至還拿錢給爸爸補貼家用。 但他並未因此犧牲功課,這四年來,他犧牲所有休閒、玩樂,不像一般大學生逛街、花錢、治裝打扮、到處聚餐、唱KTV,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他連女朋都不敢交,生活除了打工,就是讀書。 由於對於高職學的模具、機械較有興趣,大四那年,他跨組考研究所,竟然榮登台科大自動控制所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 放榜當天,他去找教授,教授一個個問錄取生讀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每個幾乎都是建中、附中、竹中、台、清、交大,一路讀明星學校。 問到他時,他很坦然地說,台科大,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南港。」「南港高中?」他搖搖頭:「南港高工。」教授看著他,點點頭,他大概是所有錄取生「出身」最低的一個,也就格外讓教授好奇與敬佩。 他錄取台大後,先向高職邱老師通報喜訊,找完台大教授,再打電話給正在開計 程車的爸爸,告訴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要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 他爸爸接完電話,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然後打電話給邱老師,一邊講、一邊哭:「老師,真的很感謝你,今天我在大業路紅綠燈下,接到兒子考上台大的電話,一時全身發麻無力開車,隨後放聲大哭,把後座的乘客嚇壞了。」 明明兒子考上台大,是件很光榮的事,運將老爸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我覺得好愧疚,這四年來,我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他考大學、研究所,我沒出過半點力,他卻這麼爭氣,我這苦命的孩子,爸爸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讓你自己長大.........」落魄的老爸泣不成聲。 「這些年來,女兒沒給過我好臉色看,早已唾棄我,目前離家不知落腳哪裡,只有兒子對我不離不棄,還常問我『爸爸你過得去嗎?』、『爸不用擔心我,我已領薪水了』、『爸,開車不要開得太晚』,他考上台大,我只有慚愧,不敢有喜悅......」 當老婆跟女兒相繼離去後,若非這兒子還在身邊,勇敢地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三不五時給老爸噓寒問暖,這一文不值的運將,早已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台大研究所放榜那天,兒子打電話來,鼓勵老爸,也要勇敢活下去,讓他徹徹底底潰堤了,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 邱老師後來把這個故事告訴鄭姓同事,同事再轉述給就讀台大中文所的女兒聽,她聽了熱淚盈眶,曾寫下這個故事,很多網友轉載。 她文末說:「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當我還在計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2 人回報3 則回應6 年前
  • 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作者/郭瑞祥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該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而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谷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然後娶回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無論是「美國夢」、「台灣夢」,我都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只有空空蕩蕩,整個人渾渾噩噩⋯⋯ 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嘆: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大多時刻,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 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麼辦? 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 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 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 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 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 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 關於作者/ 郭瑞祥 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 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 出處/《商業周刊》
    2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蔡總統在國慶談話指出台灣正處於國際政經情勢劇烈變動中,必須「求穩、應變、進步」,透過產業升級轉型、推動國際多元布局來厚植實力。在缺乏天然資源下,吾人認為唯有拼教育、拼人才,才能壯大台灣。然而現行高中教育和考招制度、大學治理和資源分配等教育問題不少,已經嚴重阻礙新一代的競爭力。本文僅探討高中課程安排和學習歷程綁考招的問題。 我政府已投入經費450多億元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即108課綱),建立高中選課大學化,希望提供學生更多元學習。此政策符合知識爆炸時代自我學習新趨勢,值得肯定,然而因數理必修課程過少及學習歷程綁考招的不當配套措施,極不利科技人才的培育及限縮高中生們的自我探索空間,茲討論於下。 高中選課大學化宜參採大學通識教育的經驗 有感於大學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自20世紀後通識教育已廣泛在歐美大學推行。台灣通識教育始於臺大前校長虞兆中,他於1982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組」,推動開設「歷史與比較文化」、「數學與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等五類通識領域多門課程。隨後,各大學相繼跟進。由於各校資源和學生需求各異,成效不一,教育部乃於1984年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實施十年後,1996大法官第三八0號解釋文決議,通識教育、軍訓及體育等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未來採必修或選修,由各大學決定。由於通識課程品質良莠不一,大學生普遍視為營養學分,教育部乃於2008年建置全國性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希冀提供各大學更好通識教育資源,還推出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迄今。 因此,大學通識教育實施將近四十年來,大學師生已普遍認知(i)學生選課類似到餐廳點菜,主菜是各系的必修課程,再輔以學生興趣及各校教學特色選修課程當作配菜;(ii)每位學生有其自主選課和學習權力,校方不會追蹤學生的學習歷程,若有也是供學生課程規劃參考而已;(iii)各校推出課程各有特色,沒有標準化同質課程,因此在博碩士入學招生時,不會要求繳交學習歷程,而是看中學生的專業必修實力、完成的論文或作品、未來研究計畫及潛力等。吾人以過去大學通識教育走過的顛簸之路,來檢視推動一年多來的108課綱課程安排及其學習歷程等配套措施如下: 數理必修課大幅削減且只修二年,如何造就數理人才?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華在最近的演講承認華為之所以在5G技術的成功,係充分利用其海外研究中心之外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等來推進其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他強調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 反觀108課綱課程的安排,學生參加學測時所修的數理必修課偏低,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科各二學分、另探究與實作四學分(仍在研究可否列入學測)。近年學測名額已佔七成,只考高一二課程,一旦推甄上了大學,就無心上課,等同荒廢高三課程學習。把數理必修課的主菜視為配菜來安排,如此怎能造就出傑出的科學家及紮實的工程師呢?預期此不重視扎根的課程時數安排,將引起產學界的反彈。補救措施是推動考完後招,讓高中三年可完整學習,以及酌予增加必修課程時數(另文再詳述) 。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現階段剛實施高中選課大學化一年多,各校老師正忙於推出各式各樣有特色的選修課程。有些學校甚至和當地大學合作推出微課程,然而因課程數及容量的限制,一些熱門課程的選課淪為抽籤。而各校所開設的特色課程,也內容不一。教育部現階段最迫切的工作應是輔助各高中建置更周全完善的選修課程,避免出現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既然大學通識教育的多年經驗已知,選修課程無法標準化,每位高中生可以修習的課程不盡相同之下,為何要將他們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呢? 這樣的招生制度公平嗎? 教育部力推的學習歷程包含:1.修課紀錄、2.課程學習成果、3.多元表現,其中「修課紀錄」由學校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多元表現」含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競賽、檢定證照、非修課紀錄之成品、特殊優良表現。這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 既然強調高中生的適性揚才及自我探索,怎麼又要求學生逐年上傳作業、報告等,並催促大學端來參採?整個決策最核心的錯誤認知是錯認學習歷程為學習成果,忽略了每個學生的稟賦及吸收能力的差異性。高中時期正是人生中最青春洋溢的階段,為何一上高中他們的未來升學之路就被老師的作業牢牢綁住?痛快的參與社團或球隊(例如我大學同學是籃球高手,身手敏捷幫外商操盤外匯,一路做到董事長)、大量自我閱讀和旅行(例如我同學詹宏志創辦Pchome集團)等都是高中生自我探索的管道之一啊! 教育部執意將學習歷程和考招綁在一起,預期將出現造假的強烈動機及一些不良的後遺症:(i)迫使大批中產階級以上家庭蜂擁將小孩送至私校就學,因私校可為學生打造(甚至造假)漂亮學習歷程,申請進入理想科系;(ii)進不了私校的家長就花錢尋求補習班的協助。近日媒體已報導補習業已打造智慧學習程平台,幫助學生每學期訂定目標、輔導規劃、內容審視,客製專屬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此外還有專業素養課程及素養考題,讓學生全方位迎戰108課綱升學制度。一旦民間有此上千億元的的商機,既得利益團體更樂見此錯誤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繼續推動。苦的是家長的荷包、年輕學子學會造假以及被磨掉的青春。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的女兒以「馬術專長生」開後門錄取名校的殷鑑不遠,我們要步其後塵嗎? 大學教授如何看待這些大費周章張羅的漂亮學習歷程呢?例如家長花鉅資送小孩去參加AI夏令營,以為審查委員會認為這位學生是AI高材生嗎?其實不然,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數學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大學端看的是學生的基本功是否紥實,也報著存疑態度看這些花俏的學習歷程。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國內外科展比賽得獎、外國語言能力得到認証、一篇小論文及實作成果等)。 最後,我想幫適用108課綱的高中生們說說話,政府口口聲聲說新的改革是為了給他們“自由快樂的探索,找出自己的興趣,達到真正適性揚才”,但大人們決定將學習歷程綁考招的過程有讓他們參與嗎?有曾來關心傾聽他們現在的處境和心聲嗎?這不是為政者以為透過更多的溝通和對話就可化解家長和社會的疑慮和不安,而是應該廢除此不當的、沒必要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啊!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管爺fb剛發文 「天無照甲子,人無照天理」 .     我母親年輕時就在台大註冊組當一位基層職員,從林小姐、管太太、管媽媽到管奶奶,直到退休,她還是那樣一位基層職員。 小時候,媽媽在如今小小福旁那棟一層的老辦公室裡工作,而我就在旁邊,跟其他小朋友玩泥巴、玩彈珠和尪仔標(馬糞紙圓標)。那是物質匱乏的時代,小孩能擁有幾顆彈珠或幾張尪仔標,就很滿足珍惜,每當掉了一顆彈珠或折損了一張尪仔標,對小時候的我,那是非常心疼的事。     . 台大,生根在血肉的生命風景 . 我家就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小公教家庭。 父母對我的影響在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看似矛盾、卻帶著拉鋸的張力。一個是他們的生命態度。我父母面對職場、成就或人生的態度一直是:不爭、平安就好。小時候,我常常在晚上睡著之後,半夢半醒之間,聽到父母談到他們在職場升遷的機遇,然後媽媽總勸父親說,「算了,平安就好」。 另一個是對我的期許。我小時很會念書,父母對我的期待也很高。在當年,能讀台大幾乎是一個人能邁向社會成就的保證。小時候我在台大校園玩泥巴,身邊來來去去都是讀台大的大學生,父母與身邊的大人總相信我未來也會是讀台大、有成就的人。 所以我建中畢業、卻差點考不上大學,讀文化大學繼續「由你玩四年」、渾渾噩噩,打麻將聽搖滾,我父親當時對我非常失望,幾乎有四年不曾跟我講話。 去年底,我當選台大校長。腦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邀請我高齡九十多歲的父母親出席就職典禮。心想,一個曾讓他們徹底失望的魯蛇小孩居然可以當上台大校長,對他們來講應該有獨特的價值。另外,對我媽媽這樣一輩子都在台大校園基層當個小職員的人,能親眼看到自己兒子當上台大校長的那一刻,對她這一生應該也很有意義。我父親聽到後很高興,立刻說他要參加。我母親一聽到台大校長就職典禮,第一反應卻是馬上想到會有太多大人物在場,她不敢,說她不要來參加。 當時,我壓根不可能想到,最終根本不會有什麼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的就職典禮。 對我這樣一個從小在台大校園玩泥巴長大、台大小職員的小孩而言,從我當選台大校長後,面對持續的政治恐攻與媒體司法操弄、到教育部427駁回台大校長當選人的處分,最巨大、最深層的剝奪與衝擊,不是被拿掉台大校長這個職位,也不是荒唐荒謬被的行政機關「準褫奪公權」,不再具有參與台大校長遴選與當選可能的個人基本權利,而是被從根剝奪、毀壞,我自己生命經驗曾相信、信任或擁有的一切事物,台大之於我個人的生命場景,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的社會體制,以及我們根深蒂固相信的民主、司法、各種憲法價值、甚至所有的社會信任機制。 這一百多天以來,我的生活世界,好像突然之間立足的地板垮陷了、頭頂的天花板也崩塌了,像是孤身扶手走在抖顫、毀壞中的危橋,踏一步腳底就可能踩空,摔向黑漆漆的深處;在橋上往下凝視,只有虛無的深淵回望著你。這一百多天,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傳遞,但個體生命的經驗卻無法言傳;那一切嚙咬、折磨你的生命經歷,最終,還是只屬於你個人。     對我而言,現在已不只是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或民主等等外在的事物,更是純粹內在的,屬於我自己生命內在的。對我來講,這是生命還剩下什麼,要留下什麼的選擇與堅持。     . 台灣崩壞 . 面對這三個多月來的種種風雨,我能堅持到今天,就想守護兩個核心價值而已。一個是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另一個是,面對當下信任崩壞、分裂內耗、價值混亂的台灣,如何創造社會信任機制的核心價值,讓台灣走出重複循環的困境。我從校長遴選期間治校理念就在談,台灣現在需要的,是從民間路線、從下而上的社會工程。這個信任崩壞、分裂內耗、價值混亂的社會,首要是找到重建社會信任機制的起點。回首來看,這次和前一次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為什麼很多候選人都談傅斯年,也是一樣的;因為真正的社會心理需求,亟需一個正直正派的價值象徵,然後從這個價值象徵重頭打造台灣信任機制。 大學自治是學術自由的骨幹。當政治力透過不斷恣意干涉到否決台大校長聘任案,甚至一路動員族群仇恨,將台灣的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徹底空骸化。如此一來,台灣的大學與學術,還剩下什麼精神資產? 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又還有什麼值得對外彰顯或標榜的正面具體意涵? . 權力者「吃銅吃鐵」,連台大也要硬吃下來! . 走出學院與知識圈,對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一般人而言,大學自治跟學術自由跟他們是很遙遠的。但這三個多月,我走在路上、很多人給我鼓勵和打氣。親身跟基層民氣接地氣,我感知這種支持的草根力量是超越藍綠、超越階層與族群的。我知道他們支持的其實未必是我個人,而是一種想找回正道、找回良知、讓台灣回歸正軌,這種鬱悶已久的社會力。 孫震前校長在新年團拜時講,權力者這兩年來「每件事都傷害很多人」;當這群權力者一次又一次傷害了這些、那些社會群體,但有沒有真正追求什麼「正義」? 有沒有追求什麼真正的「公共性」? 有沒有追求什麼真正的「台灣價值」? 沒有。台灣只是變得更崩壞、價值更混亂;人們不只看不見希望,更擔憂腳下迅速流失安身立命的社會土壤。 權力者這三個多月的「拔管」行為,大家有目共睹。許多基層的人們呈現的憤怒很直接、很有力。他們憤怒的原因不是大學自治或學術自由,而是對執政統治集團、對權力者在各種國家名器、職位上貪得無饜的不滿,吃銅吃鐵(台語),如今連台大也要硬吃下來! 連威權時代也要尊重、即使校長官派時也不敢大辣辣吃相難看的台灣大學,我們當前的國家領導者卻可以如此難看、如此惡劣,動員所有國家機器,就是要硬吃下來! 「天無照甲子」。這群權力者「人無照天理」! 這才是民間對統治者三個多月來,強蠻「拔管」,貪得無饜,極度憤怒不滿的根源! . .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到底差多大? 北京清華大學20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陳嫦芬,目前在兩岸最高學府教書,對於兩邊實力有第一手觀察,她深深憂慮:台灣人才的培育已經來不及了。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暨總經理、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荷蘭荷興霸菱證券集團亞太區董事……。國際金融圈的扎實訓練及投資銀行的完整資歷,讓她受邀至對岸一流學府北京清華大學任教。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兩年的講授,她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現階段在兩岸最高學府同時任教,站在第一線接觸兩岸頂尖年輕人,她有哪些深刻體會?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是台南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何嘗不希望這樣的感受能夠倒轉過來?但我還是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二○%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只提一次筆記本規格 陸生下堂課已全部更換 有一次,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台生軟體團隊賺到錢就好 不打算變谷歌 最近我就碰到一個「無言」的狀況,某機構請我擔任幾位年輕人的顧問,他們所設計的軟體被國外公司相中,在決定賣與不賣間,我提出建議,希望他們以此做根基,先想辦法尋求培訓,把公司體質強化,再把公司推上國際舞台。 沒想到,這些年輕人告訴我:「這樣做已經賺很多了,我們『不貪心』、我們並沒有打算變成Google(谷歌)……。」最後,他們決定用數百萬元把公司賣掉。我不禁感嘆:台灣的年輕人,目光如芝麻嗎? 再舉個例,今天如果一個台灣大學生在臉書上寫到:「我被陳老師罵。」接下來的二十則留言會是什麼?「我也有被她罵過、你最棒了、你不要難受啦、沒關係……」請問,這些「溫暖」的留言,能引領你檢討的動能嗎?能重建你追求卓越的精神嗎? 面對兩岸的消長,尤其是我在大陸清華教書的衝擊,有一陣子我常問自己:「陳嫦芬,妳在搞什麼?妳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的老師?」只是「著急」終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股強烈的動力把我拉回台灣教書,這是我在台大財金系開課的主因,是一種強烈的「急迫感」。開課前,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告訴學生,我在北京碰到了什麼,如果你要玩真的才來,否則別來。 其實台灣頂尖的年輕人服氣你了,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班上五十位學生,整學期下來缺席率是「零」,只有兩個學生曾經遲到。 誰說,台灣的學生只想在大學玩四年?寒假期間,這群學生整天都跟著我,過年也不回家,他們有很大的渴望變成更好、更棒的人。過程中,雖然我很少肯定他們,但學期結束後,我告訴他們,「你們很接近達到我要的標準。」於是我發現,台灣的學生絕對有潛力,說得白一點,只要你放狗出來,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跳牆。 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有潛力,我仍要公開講,北京清華學生平均而言,比台大學生優秀;我不怕有人罵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 清華交換學生 讓台大人輸慘慘 當清華學生圍著我說:「老師,這是我系統化的學習,我開出的書單,您有何建議?」「老師,您認為我論述的能力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老師,請您點評我獨立思考的深度。」台大的學生,則是對於和朋友分享哪家餐廳不錯、哪邊好玩的訊息,有更濃厚的興趣。我還是要強調,這沒有對錯,只是時間點錯置了。 再講到達標的企圖心,台灣人會圖一個相對舒服的方法去做到,問題是,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程度有別,競爭力立見高下。 說個小故事,我在台大原本只收五十位學生,但有一位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交換生,因為錯過我在清華的課程,因此要求加入,他是典型的成就動機很強、求知若渴的清大人。他在台灣時,台大這群學生,沒人討論他;他離開後,大家面面相覷。是的,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我們,輸尬ㄊㄧㄢㄊㄧㄢ(台語,輸很慘)! 所以,我想對全台灣的父母與師長吶喊:父母要「教」、要「育」,才是「愛」。為師者,在「授業」之外,多投入心力,實踐「傳道」與「解惑」的天職,才不辜負為師之道。 陳嫦芬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訪問學者、台灣大學法律學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