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過往,在看到蔡英文黑核電的時候,我想過幾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愚蠢,或許是意識型態,或許是核電佔走了風光發電的利益,也有可能以上皆是。

因此,無論工程師們再怎麼努力,電廠蓋得再好,核安再怎麼守護,核電就是必須死。

但自從看到「大小姐」這三個字之後,如雷貫耳的我,想到第四個可能的原因:

「任性」

沒錯,就是任性,從小是個公主,這輩子沒認真找過工作,沒有什麼事需要擔心,長大成為武后,身嬌肉貴,又為所欲為的那種任性。

任性是不講道理,只聽某些人的話;任性是只用自己偏好的人,專業她不想懂,也從來不需要懂。

任性是某種偏執,不計一切代價也要達成某些事;任性是不在意螻蟻的性命,過去不曾,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這樣做。

任性是開會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她說了算;任性是絕不認錯,就算有,也一定是別人的錯。

以上這些事情,都有具體例證,例如內政外交,蔡基本只聽一個人的話,就是美國,其它人的提案,若想要得到她同意,就必須取悅她,看她的心情。

唐鳳、陳吉仲、王美花、陳時中、吳釗燮等等零專業部會首長,能長久在位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蔡喜歡他們,對蔡來說,只要看得順眼+聽話就好,專業這輩子幾乎不在她的考量範圍之內。

硬過高端、阻擋BNT、扼殺核電,則是她不計代價想做到的事,也沒有太多為什麼,就好像把搖控器擺整齊的偏執一樣,沒有特別理由,她就只是想這樣做。

根本的意念,可能只是她對生技/能源的一點點偏見與偏好。

至於會死多少人,有多少人會因此落入貧窮,她不在乎,她也沒有感覺,她離平民實在太遙遠,死亡幾仟人,只是2300萬的可忽略成份,幾萬元的月薪,也不過只是她小指上的灰塵。

我的天才同學都不能同理偏鄉的處境,何況是高高在上的蔡總統?

食藥署+衛福部+撤換審委,護航高端EUA在蔡指定的時間通過,司法改革會議投票投到滿意為止,都是「開會她說了算」意志的展現。

2018地方選舉大敗,她說是民眾沒有跟上她改革的腳步,奧運選手搭經濟艙,花東震災冷血讀稿走人,她也沒有真的道歉。

所有這些不可理喻、難以接受、匪夷所思的行為,比起貪瀆或邪惡,「任性」可能是最好的解釋。

至於風光黑金,高端收益、8400億+8400億的分贓等等,比較像是在她的統治之下,寄生集團之間的利益流轉。

很難想像,單一個人的任性,竟可以把國家弄成這個樣子,內政、外交、媒體、文官體制全面崩壞,還能把近半民眾都矇在鼓裡,為她歌功頌德。

有的時候,我覺得民主也是詐騙的代名詞,打開電視,打開廣播,幾乎都是垃圾、謊言、跟片面資訊,即使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澄清說明,也未必能讓全民看懂局勢,看清一個人。

雖然無力,但放手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戰鬥下去。

我們就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能做的事。

現有回應

  • E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內容扭曲事實,企圖改變民眾認知。

    蔡總統是有817萬人投票的民意基礎,台灣有監督機制、法令是跨黨派立法委員共同制定的,有公民參與的政治,所以才會從1987年就開始有反核遊行,多少人年年上街抗議,這些都不是一個人任性決定得了的。

    也是因為尊重專業,台灣才能夠在疫情期間,人民行動自由不受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臺灣反核遊行

    自由時報2023/6/13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MOREPAGE&utm_source=HEALTH&utm_medium=1
    1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別忘了要救家屬... 陳志金醫師 奇美醫院 Icu 主任 2020-12-9 在過年前夕,老公突然腦幹出血!面對這樣的惡耗,太太依然很堅強的帶著兩個孩子,仔細聽著我,向她解說先生的病情。她雖然眼眶紅紅的,但是眼淚並未潰堤。先生的情況很不樂觀,大概就是這幾天了... 她決定不再CPR了。這是多麼困難的決定啊!但是,她知道這是對先生最好的決定。 我心裡清楚,當病人無法救治的時候,要救家屬!我一定要解救這位太太,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阻止先生的兄弟姐妹們對她的指責。 我當著其他家屬與朋友的面前說,「這個腦幹出血,是無法避免的,而且會來得非常突然!可以前一刻還好好的,還在說話、吃東西,下一刻就就突然昏倒,心跳停止!讓大家措手不及!」 會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就會怪太太怎麼沒有提早發現? 「先生是洗腎的病人,本來就是容易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出血,是很難避免的。」 會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就會怪太太怎麼沒有好好照顧先生? 「太太平時照顧得很好,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做得很好,她馬上打電話叫119,依照119的電話指示,給先生進行急救CPR,把心跳血壓拉回來,我們現在才能有這個機會來討論。要不然的話,現場就往生了。」 會這麼說,是要肯定太太的付出,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 而且,這些肯定的話,不能只對太太說,要公開,當著其他家屬面前說,為的是要阻止其他家屬的指指點點,責怪太太。 「我們已經急救過一次了,現在腦幹因為出血,已經沒有功能。腦幹沒有功能,不是會不會清醒的問題,而是無法存活,最長不會超過14天,最關鍵的時間是第三第四天。如果心跳再次停止,再去壓胸、電擊,病人只會折騰,是不會有幫助的。所以,我會建議不要再壓、不要再電擊,讓病人好好的離開,大家覺得如何?」 雖然DNR(不要再壓、不要再電擊)是太太決定的,但是,我會跟其他家屬說,是我建議的,這樣,他們才不會想說是太太不想照顧,才決定放棄的。 「大家如果有什麼習俗的需要,例如拜拜的衣服、符或是符水,都可以拿過來,我們都可以幫忙處理。」 通常聽到這裡,家屬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後如釋負重的從包包裡取出一道符。 這個當然沒問題,這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盡自己的努力,我們當然要成全,我一向覺得符水就是「家屬的祝福」。 這樣的場景、這些對話,我不知經歷了多少遍。這一次,我用了比平常更慢的速度在講,因為,太太是外籍配偶。 她在我跟其他家屬說明完了,眼淚就潰堤了。 也許是她的辛苦,被我肯定了;也許是她的內疚,我幫她解除了;也許是她擔心被責怪,我替她擋下來了。 最後,太太跟我說,「醫生,我能不能有一個要求?」「我先生走的時候,能不能讓我親自幫他拔管?因為他很信任我。」 她說完,換我眼眶紅了。「當然可以!你先生會很感謝你的。」 彼此信任是一件多麼珍貴、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最後,這管子,是我握著太太的手「一起拔」的!我當然不會讓太太自己拔,她雖然意志堅定,但是,這麼一拔,她往後一輩子,內心必須承擔很大的責任,而且,也很可能會面對其他家屬的指指點點。所以,「一起拔」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這個拔管的責任是我負,她則是參與完成先生的遺願。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關懷是最好的處方;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我們要救家屬。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我們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後記】 我寫這文章的目有三個: 1. 幫辛苦照顧病人的太太說話,尤其是弱勢的太太。他們在照顧的角色方面付出最多,卻也得不到應得的肯定,反而經常被那些「只出一張嘴的親戚朋友」責怪。 2. 寫給那些「只會出一張嘴」親戚朋友看: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在乎的事,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人家一輩子要去承擔的。旁人如果沒有要出錢養人家一輩子或者幫忙照顧,拜託管好自己的嘴巴! 3. 希望醫療人員可以多做一些:家屬要做出困難的決定,需要很大的「愛」與「勇氣」去承擔、去面對其他人的指指點點;同時,面對至親的人離去,會容易有內疚與自責(可能是一輩子的),醫療人員只要多說一句話,多一些同理,可能就可以「解救活著的人」。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思念到極致是什麼感覺?(年度最感人的文章) https://youtu.be/DhXtgYUYiZk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麼,等待,或許就是最極致的思念了吧。 前幾天一部關於思念與等待的動畫短片刷爆朋友圈,故事簡單雖然,卻感人肺腑。片名《父與女》,豆瓣得分9.2分,並獲得了第73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故事的開頭,是一對父女於秋日的傍晚,在林間小路騎著單車。 他們來到了岸邊,父親將要渡河。 似乎預感到了什麼,父親又折了回來,抱起了自己的小女兒。 最後,父親還是乘著小船離開了,只剩女兒呆呆地望著他遠去的身影。 沒想到,這一望,就是一輩子。 父親再也沒有回來。可是女孩依舊每天來到岸邊,等待著她的父親。 小女孩長大了,成了婷婷而立的少女。她依舊每天來到岸邊,父親的自行車也依舊停靠在樹下,就像剛離開時的那樣。 不知道過了多久,父親的自行車已經消失不見,女孩也長大成了青年。她依舊像小時候那樣,每天來到岸邊,等待著她的父親。 就算與閨蜜出遊,路過的時候,也依舊會駐足。 不知過了多久,女孩終於找到了心上人。她不再自己一個人騎車,而是由她的男友騎車帶著她。 女孩並沒有告訴男友關於她父親的事,他們經過岸邊的時候,沒有停下來,但她依然會轉頭瞭望。 她結了婚,有了一雙兒女。這次,他們一家四口騎車來到河岸邊遊玩。 丈夫望著河面百無聊賴,兒女在河邊嬉戲。而她卻伫立在岸上,眺望著遠方,就像小時候那樣。 時光飛梭,女孩再也不年輕了,但卻依然會每天來岸邊等待父親。雖然,她知道永遠等不到了。 也許是時間太久了,她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河流已經乾涸,化為了灘塗。 又過了很多年,女孩已經垂垂老矣,老到都騎不了車了。於是她推著自行車,像往常一樣,來到岸邊。 她想把自行車停在岸邊,可是自行車也老了,甚至都立不起來。 滄海桑田。當初的河流,如今已成了草原。 於是,她决定穿過草叢去尋找父親。 在草叢的中央,她發現了一艘沉船。那正是她父親的小船。 她緩緩地走過去,撫摸著小船,輕輕地躺在小船裏,就像當初躺在父親的臂彎中一樣。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似乎聽見了自己父親的呼喚。 她起身向那前方奔去。她歡快地跑著,越變越年輕,越變越小。 終於,她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個等待了一輩子的女孩,終於等到了那個久違的,溫暖的懷抱。 影片結束了,但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雖然很殘酷,但我們都知道,女孩最後所見,只是她垂死之時的幻覺。她父親早在最初就已沉船身亡,她此後一生的等待都是徒勞無功的。 也許,女孩也深知這一點。但她卻選擇相信父親還活著,終有一天會回來。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岸邊守望。 影片打動我們的,也正是這種思念的力量。之所以這種力量能够打動我們,是因為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一個一直思念的人。 最後,摘錄豆瓣的一句精彩短評: 這,大概就是思念的極致了吧。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林心如的媽媽在離婚的時候, 對她說了一句:「一輩子太長了」 這幾天林心如這段話被轉瘋了: 爸媽離婚,就因為爸爸向媽媽養的蘭花盆里彈煙灰… 我媽媽是那種下樓倒垃圾也要穿戴整齊的精緻女人, 在我12歲時,她和爸爸離婚了, 就因為爸爸往她養的蘭花盆里彈煙灰、扔煙頭, 多次勸阻無效…… 親友來規勸, 她只有一句話「他人很好,只是過不到一塊去」 外婆氣憤的罵她 「你就是書讀太多,事兒就多了」。 在外婆眼裡,她的女婿高大英俊, 能賺錢,孝順顧家, 反而是女兒任性自私, 不考慮孩子和父母的感受。 她也很難理解媽媽痛訴爸爸的那些如不愛洗澡、 衣服襪子亂扔、吃飯狼吞虎嚥、沒空陪她、 記不住她生日、紀念日……哪能算是毛病, 男人不都是這樣的? 我至今記得媽媽帶我離開曾經的家時, 流著眼淚對我說 「希望你能理解媽媽,一輩子太長了」。 我16歲時,繼父出現了, 他個子不高,相貌平平, 但整個人看起來乾淨清爽, 笑起來很溫和,我竟對他沒有排斥感。 他會為媽媽的花花草草換上漂亮的花盆, 給媽媽新買的淡綠格子桌布配上了新的盤子碗筷, 為她的紅色連衣裙選一雙乳白的方跟的皮鞋, 給我用鐵環勾著的幾把鑰匙換個漂亮的鑰匙扣。 他會拉著她的手一起去江邊散步, 看夕陽和日出,去濕地公園拍攝花鳥, 告訴她每一種植物的名字和故事, 帶回幾根掉落的樹枝, 回家後插在古樸的花瓶里, 擺在我的書桌上。 媽媽熱愛研究菜譜, 每次她隆重的推出新菜時, 繼父會拉我一起漱好口、 衣著整齊的端坐在餐桌前, 模仿美食家一樣在媽媽期待的眼神中 從色香味上開始點評,逗的媽媽咯咯直笑。 繼父還是個過節狂, 他說生活就該有年有節, 有時有令,這樣歲月才有層次感, 不同的節日他有不同的禮物和慶祝方式, 他會帶我和媽媽在季節時令交換時到大自然里走一走, 看看時光的交替… 有一次媽媽生病住院, 我去醫院時看到媽媽的床頭放著一束百合, 水果切成了小塊放在乾淨的淡綠色瓷碗里。 繼父坐在床邊, 為媽媽旁若無人的讀著書。 旁邊病床的阿姨側著頭羨慕的看看這一幕, 我忽然鼻子一酸, 終於理解了媽媽的那一句「一輩子太長了」 確實一輩子太長了,不要將就… 假如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一起, 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中沒有節日, 沒有驚喜,沒有感動, 沒有浪漫的話, 不就只是搭伙過日子嗎... #轉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就在剛剛 朋友傳來了一則在新竹發生的故事。 那年,他12歲,她11歲。 他告訴她說他將來要娶她, 她很調皮的回答:「好阿!」 那年,他16歲,她15歲,他坐在她前方。 他轉過頭說他喜歡她,她沒說話, 他便轉過頭去,不再看她。 那一年他22歲,她21歲。 他已經在工地扛水泥一年多了, 她仍在國立大學念書,準備考研究所。 他再也說不出口,他喜歡她, 因為他覺得自己根本配不上她。 他把想對她說的話,都藏給心裡, 打算等到配的上她的時候再告訴她。 後來幾年裡,他再也沒有看過她, 聽說她好像沒考上研究所,更聽說早已步入職場, 他更關心的是,她是否已為人妻,甚至人母。 他的事業漸漸走向正軌,也算一個稱職的經理, 再也不為錢所窘迫。 當他再次見到她時是在與客戶應酬的酒店。 當時客戶還沒來,昏暗的房間裡,只有他和她。 沉默了許久,她開口說:「看你是熟人,我會幫你跟上頭要求折扣的。」 他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 他故作鎮定地說:「跟我走吧…我會讓你過上好的生活的…」 聽到這番話,她先是眼神呆滯了一下,隨即看到她淚光閃爍,然後又立刻消失。 她冷冷地對她說:「我配不上你…我還有客人…我先走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在新聞畫面看到她,她被兩個警察押著,她一臉驚恐與不堪,電視甚至忘了幫她打馬賽克,他一臉茫然、眼神呆滯,任由她的身影在他在面前晃著、撞著、閃著...直到畫面消失… 他最後一次與她見面,是她主動邀約的, 當時她在陽台,他在樓下抬頭望她, 就這樣望著、望著,望了好久... 他走了,他跟她卻沒說到話。 再有她的消息是一年後,是她媽媽打電話給他, 說她得了重病,時間不多了,想見他最後一面。 他聽到這句話,並沒有哭,但也說不出話來。 到了醫院,在她的病床前。 看著她蒼白的臉,比以前消瘦許多。 他勉強地對她笑了笑,那笑容有多醜,他不知道。 她也對他笑了笑,她的笑,在他眼裡,仍然像學生時期那樣,那麼天真、那麼迷人。 她抬起了手,他馬上過去握住她的手,他的淚水終忍不住往下掉,她張了張嘴,用很微弱的聲音說:「你知道...你知道...」 他此時已泣不成聲,馬上接道:「我知道…我全都知道,你不要再說了...我不會嫌棄你的…」 她突然很激動的大力的甩開了他的手,打斷了他的話,只聽她用虛弱的聲音說道: 「1月11一定要投票」 ....你老師勒,害我這麼認真看完😩😩😩😩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奧運最迷人的,不是輸贏,而是背後很多感人的故事。 簡單的助人,成人之美,也能有生命當中驚奇的收穫。 2021年8月5日那一天。牙買加的跨欄選手Hansle Parchment正要去參加110公尺跨欄準決賽,但是從選手村上車的時候,他竟然因為聽音樂、心不在焉,搭上完全相反的交通車,等到他發現的時候,已經在另一場館。旁邊的人告訴他,現在只能回去選手村重新搭車,但是他知道,照這樣做,應該就不用比賽了。 就在他徬徨無助的時候,一位在奧運工作的人Tijana Stojkovic,立刻幫他找了計程車,而且把她身上僅剩的一萬元日幣給他,讓他可以順利搭車到比賽現場。在她的協助下,他奇蹟式的及時趕到、準備暖身、完成比賽、並且,最後拿到金牌。 他拿到金牌以後,回去找那位幫他的人,告訴她拿到了跨欄競賽的金牌。牙買加總理則是宣布要邀請這位女孩到牙買加訪問一周,所有費用由政府買單。 女孩怎麼說呢?她到了牙買加駐日大使館接受頒獎,在接受牙買加媒體的訪問時,媒體問她,當時為什麼覺得應該要幫這位運動員?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她只是覺得,如果是她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會很希望有陌生人可以幫她,所以,她當時根本沒想到這個人借錢會不會還,只想到要讓他趕上那場比賽,她不知道,竟然他是世界第一名的跨欄金牌。 https://youtu.be/yWxRnRnbHiU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住相布施:只是一瓶水錢》 好友病了,去看她時,她正倚在床頭,手捧一大把藥,病懨懨的樣子。床頭窗台上,一盆綠蘿長得正嫩,青翠欲滴,與友人病中的顏容成為鮮明的對比。 我說:好漂亮的盆栽呀! 她說:唉,別提了!提起來心裡就不好受。 然後,她就講了以下的故事: 那天買菜回家的路上,看見路邊有一賣小盆栽的板車,賣貨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 也許是正午時分吧,一個顧客也沒有。 朋友選中了一盆綠蘿,賣盆栽的女攤主說:五十元一盆。 按照路邊攤的慣例砍價,朋友說:三十元吧。 搖頭:不行!不過生意難做,就少個五元吧。 朋友看有鬆動,繼續砍價:那三十五元吧。 攤主說:大姐,三十五元真賣不了。 最後,終於以四十元成交。 朋友心滿意足地掏出五十元銅板付錢,在找錢的時候,她聽到了讓她一直難過至今的一句話:唉,其實我才賺你不到五元,連一瓶水都買不了…… 被這一聲輕輕的嘆息擊中,朋友僵住了接錢的手。 在那一刻,我想,一定是她內心最柔軟的部份被打動了。 她對那女攤主說:那算了吧,別再找錢了,你就拿去買瓶水喝,這大熱天的。 那攤主不依,堅決地把十元銅板塞進朋友的手中,口裡一直在說:說好了的、說好了的…… 也許是顧及面子,朋友沒有再跟她當街拉扯,收下零錢就回家了。 她說:好多天了,我心裡一直難受。你說,我為什麼要死賴著跟人家砍價?天那麼熱,她一個人拉那麼重的一車東西,也沒個男人幫她。 即使按她出的價錢買,她又能賺多少?這幾塊錢在咱們眼裡算什麼? 可能她連一頓飯錢都不夠!我這不是有毛病嗎?好像不跟人家殺個價就不舒服似的。 平時捐錢,一捐就是好幾萬幾千的,為什麼跟這些生活不容易的人斤斤計較? 她的一席話,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什麼是《住相布施》。 別說普通信眾,即使是學佛、皈依很多年的居士,有多少能了解如來真意? 《金剛經》念了幾百遍,不知佛所說何意?不知佛為什麼不讓我們住相布施? 我們願意捐款造廟宇、塑金身,因為我們希望種福田能讓法喜長久駐世。 但是,誰沒有過討價還價、錙銖必較的經歷呢? 有多少人,願意把錢給身邊生活困苦的人? 有多少人願意讓那些每日以體力討生活的人從自己手裡多掙哪怕是幾塊錢? 我們習慣了在菜市場討價還價,卻沒有看到他們披星戴月的辛苦。 我們習慣了享受送餐、快遞、搬運、洗車、擦鞋等生活的便利,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們微薄的收入。 甚至,我們都沒有正眼看過他們,沒有給過他們真誠的微笑跟感謝。 《只是一瓶水錢》真的,有時候爭來爭去的,不過是一瓶水錢。 那些討價還價的精明,不過是人我的執著和貪心的變種。 布施的真正意義,在於逐漸訓練自己放寬心量、放下貪慾。所以,不著一切對境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無可避免的經濟衰退正席捲著全球,在這一波洶湧的浪潮中,會有更多的人生活艱難。 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裡,要儘可能慈悲地幫助身邊碰到的每一個人。小到一個微笑,大到一張鈔票,讓人感慨:「如今生意難做」的同時,體會到善心的力量。 只是一瓶水錢! 僅僅是多付一瓶水錢,就可以讓對方不至於那麼窘迫,就可以讓對方稍微地舒心。
    2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穩賺不賠的投資】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個老女人。 西元1875年,法國阿爾勒一個叫Jeanne的女人出生。 1896年,這個女人嫁給了自己富裕的遠房堂親,之後日子過的很愜意,一輩子不用幹活​​。 在1934年,她35歲的獨生女死於肺炎,1942年的時候,她的丈夫去世。而在1963年,她的孫子也因為車禍而身亡。 而她,一直非常健康的生活著。 這個女人為世人所熟知的故事,是她和一個律師的一個交易。 1965年,當時已經90歲的她,因為沒有繼嗣,於是她選擇用自己在阿爾勒市裡的房子,和一個叫François Raffray的律師簽下了一份“反向貸款”的協議。 當時47歲的律師François Raffray,同意支付Jeanne每個月的生活費直到其去世為止,作為回報,在Jeanne去世後,這個房子要歸François所有。 當時法國人喜歡以這樣的形式購買老人的物業,一方面可以讓年老的業主留在自己的物業安心養老,而另一方面,買家又可以有機會得到意外收穫。 ——畢竟年紀這麼大了,一個年老業主一不小心怎麼樣的話,自己就賺了。 當時François算得很清楚,她現在已經90歲高齡,每月支付2500法郎,要連續支付10年才等同房子本身的價值。 ——除非老太活到100歲,不然這是一個穩賺的買賣。 但是,這個精明的律師顯然百密一疏。他應該在簽協議之前調查一下Calment的家族背景。 她家族的人很多都非常長壽。例如她的哥哥活到了97歲,她的父親差幾天就活到了100歲。而她的母親也活到86歲髍齡。 就算不調查她的家族背景,也應該調查下Jeanne的身體狀況。 於是,一場馬拉松就開始了。 1年… 2年… 3年… 116歲的Jeanne 日子在律師每天的期盼中不緊不慢的過著,但Jeanne完全沒有一點點身體不好的情況出現。 說起來她也確實是萬中無一的奇人了。 她在85歲時才開始鑽研擊劍。 到了100歲的時候,騎著腳踏車在城市裡閒逛。 到了114歲了,到處行走,行動自如。 當時在 Jeanne 110歲的時候,她還感覺特別不好意思,給律師寄了個聖誕卡,道歉說自己這麼久還不死去,浪費了他這麼多錢。 117歲的 Jeanne 這時候,律師付的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房子本身的價格了。 這時候,律師已經後悔死了。但是他不能反悔。因為根據協議,如果他停止支付費用,遺產協議會自動作廢,那他之前的投資就打水漂了。自己含著淚也要供完。日子繼續過著。 關鍵是 Jeanne 的生活習慣也沒有特別好。她每週吃兩磅的蛋糕,長期喝葡萄酒,還有煙癮——她一直抽煙抽到了117歲才戒掉。而且還不是出於對健康的考慮。她當時眼睛已經看不清東西,但不好意思一直叫別人幫自己點火,所以乾脆戒掉了。 1994年,Jeanne入住老人院,讓François看到了一絲曙光。 然而,在她入住老人院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這個77歲的律師,卻因為癌症而比她先去世了。 到律師François Raffray去世這一年,他已經向Jeanne付了920,000法郎,超過了房子本身價值的幾倍。 121歲的Jeanne 不過這也是一個有職業操守的律師,在他彌留之際,他仍然不忘這宗虧本生意,叮囑妻子繼續支付月費。 而他的妻子也遵從他的遺願,繼續支付Jeanne費用。 1997年8月4日,Jeanne去世,享年122歲。 ——她就是至今為止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上有記錄證明的人類最年長的女人,Jeanne Louise Calment。 她的一生經歷過很多事情,例如曾參加1885年維克多·雨果的葬禮,見證1889年埃菲爾鐵塔完工,還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甚至在她去逝前,還見證了遠方的中國慶祝香港回歸。這輩子值得了。 她的故事開始並未得到世人的關注,直到1988年的時候,“梵高拜訪阿爾勒百週年紀念”的時候,她偶然接受採訪時,她說自己14歲的時候曾在父親的店裡遇見梵高,並形容他“骯髒、難以相處”。 然後大家掐指一算,都驚呆了~這麼多麼不可思議的......一生👼。 這個故事最後的結論就是: 身體健康就是一種最好的、穩賺不賠的投資。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東海大學彭懷真教授的故事 【愛妳為生命最美的事】 她因獲選模範生上臺領獎而為全校所認識,他成為仰慕者。 一天放學,他發現她不但是坐同一路線下車,還在同一站下車,她家只隔他家一條小巷子。 他利用聖誕卡寫了封《希望和妳作朋友》的信。 結果得到訓導主任在司令臺拿來念,而譏笑一陣的回音, 這封信讓全校都知道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個放牛班的孩子怎能獲得模範生的青睞? 他繼續寫信,寫了封起來,一起丟到她家信箱,她沒回音,連訓導主任也沒回音,直到初三那年的聖誕節。 高中聯考放榜,她考上總統府隔壁那一所,他的學校離總統府也不遠,念化工科,還常和她同班公車,卻從未交談。 他只能默默看著綠衣,暗自祝福,並為自己打氣。 他依然寫信,依然在聖誕火紅季節整批寄,她依然不睬! 大學,她念師大,他到南部讀二專。 為了能再常看見她,他在南部苦讀了ㄧ年,考上了師大工教系,他又和她同學了。 還記得看了榜單,他口中念著她的名字,飛快地騎車到那條巷子,頭次按了她家的門鈴,在鈴聲中他滿腦都是她,渴望和她講ㄧ輩子的話。 她還是不睬他,她已有男友,但他寫了句:「妳選擇別人是妳的選擇,我選擇妳是我的選擇,妳會改變妳的選擇我卻不會!」 對他這有些恐怖份子色彩的痴戀,她始終置之不理。 他當兵那年的聖誕節,她嫁人了。沒多久她去了美國,他也知道她生了個女兒。 但他不絕望,他從小沒想到要去美國,總以為留美是天之驕子的事,輪不到平凡人,他原本認為每學期能讀完就很不錯了。 是她喚起他的美國夢,他到了美國讀書,才更體會雪地中的聖誕更美,他也更堅信十四歲的抉擇。 三十一歲那年他學成回國,在大學教書,他依然只單戀著她,他還是繼續寫信,每逢聖誕節信就特別,只是沒有寄出,他打算等她到相識二十年再說。 他是單純的要把單純的愛帶到中年。 三十三歲那年的聖誕節,她來找他。十九年了!終於有了回應。 她已婚變,帶女兒回家,一個多月找不到工作,想到他在教育圈有許多好朋友。 他當然幫她,她很快就重拾教鞭。 他追求她,用十四歲起就炙熱的單純愛情。她依然抗拒, 她覺的自己不配, 她不再是當年的才女,只是一個曾在婚姻中心碎的婦人。 他帶著兩大箱的信向她求婚,感謝她給他的ㄧ切: 沒有她~他大概讀個高職就停止了; 沒有她~沒學士、沒碩士、沒博士; 沒有她~熬不過人生地不熟的歲月; 沒有她~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要怎麼混亂; 沒有她~他的字不可能如此工整,文章不可能如此流暢; 沒有她~他這學理工的,是不可能喜愛文學詩詞,詩詞伴隨他成為今日的我。 好不好讓我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懷一種情? 你沒有欠我的,我以愛你為生命最美的事。 三十四歲那年的聖誕節,他和她走向地毯的那一端,他堅持請她的女兒作花童,他深愛這小女兒,視同己出。 這故事還沒完,不過他倆已攜手走過十個年頭的聖誕,在學校宿舍中,他們家的聖誕紅開的,特別早,也最晚枯萎。 ~~~~~~~~ 這是真實的故事,此人就是東海大學的彭懷真教授 。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母親給4個兒子的遺書:謝謝照顧我 但我後悔生你們 請有耐性的看完   最近,一位母親給四個兒子的遺書刷爆了朋友圈,無數人看完後紅了眼眶:謝謝你們照顧我,但我後悔生下了你們——   兒子們:   今天六月初六,我過了80歲生日,也就是說,我活了整整80個年頭了。   這麼長的歲月裡,我生了你們4個,又幫你們帶大8個孩子,也就是說,我這一生,用一雙手,親手撫養兒孫12個人。   但是,我老了,老到要看你們的臉色生活。   尤其幾年前,你們父親去世後,我明顯感覺到你們對我的不耐煩,一日多過一日。   你們父親剛去世那會兒,我真心希望哪個兒子能把我接到家裡,我想和你們一起生活,哪個都行。   為此,我盼了兩個月。兩個月後,我心涼了,我知道,不會有誰肯接我去你們家。   好在那時候你們對我也算可以,四個人輪班,每人一個星期,這樣每天晚上,我就不怕了。   說心裡話,到了我這個年紀,活到我這個份兒上,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我怕的不過是寂寞。   我的兒子們,你們陪伴我度過了一年零九個月,也就是大約630天。作為母親,我心存感激,感激你們對我的陪伴。   之後,你們每一個人的臉色都越來越難看,來了,對我沒有一句話,走了,依然沒有一句話。   仿佛你們進的是旅店,而裡面那個眼巴巴看著你們的老太太,跟你們沒有半點關系。   我怕得罪你們任何一個人,雖然我不吃你們一口飯,不穿你們一件衣,甚至不花你們一分錢,但是你們陪伴了我,就是虧欠了你們。   即使我變得小心翼翼,但你們還是一個一個悄無聲息地撤出了我的夜晚,沒有人再來了,把寂寞不容分說地還給了我。   那也好,畢竟你們父親去世後,你們陪伴了我一年零九個月,對此,我感激不盡。剩下的日子,我自己走。   艱難前行了兩年多,我迎來80歲生日,你們對我祝福:“長命百歲!”我笑,苦笑,活到這個年紀可以了,“長命百歲”沒用。   這段日子,我的心臟越來越難受,我沒有說出來,也不知道對誰說。   我希望疾病能快點把我帶走,那樣我將感激命運對我的厚待。   幾天前的夜裡,我夢見了你們的父親,他笑著,看著我說,走吧,我來接你了,跟我走,你再也不會寂寞。   醒來,窗外群星璀璨,月亮又圓又大,這個美好的夜裡,我夢見了你們父親,夢見他來接我。我感激他這一輩子的愛護,也感激你們630天的陪伴。   我的心臟一日比一日難受,我明白大限要到來,於是寫了這封信,母子一場的緣分,總算快盡了。   我滿頭白髮了,讓我用我滿頭的白髮發誓:我真的很感激你們的陪伴照顧,但除了這句,我還有一句要說的是:我後悔生了你們,如果有來生,再也不見了。   但我是母親,我惡毒不起來,我還是希望你們4個的晚年都能幸福,不會被你們那8個孩子嫌棄。情盡了,言盡了,就此打住吧……   幾天後,老人死了,很安詳地死在自己的床上,手裡拿著她和丈夫唯一的一張相片,上面只是夫妻兩個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煤氣;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請多一份關注,及時給他們檢查身體,多抽空去看他們;多觀察,他們多半不會主動說自己不舒服,反而會掩蓋,不想讓你看出來,不想給你添麻煩;   請好好對自己的父母,不要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等到他們不在了,才懂得珍惜。   如果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這世間就再沒有任何人會毫無保留地疼愛你了。   當你再去回憶和父母的一點一滴的時候,或許只剩下流淚滿面和肝腸寸斷。   沒事的時候要常回家看看吧,他們只是需要你回家而已,別把時間都花費在娛樂上面,請記住,酒吧不是家。   別讓父母眼睛望穿了,卻還看不到你。   如果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這世間就再也沒有誰會心無雜念對待你了。   所以,別傷父母的心,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裡,多給父母一些快樂,別說自己沒時間,別說自己工作忙。   要知道爸爸和媽媽都只有一個,工作沒有了可以再找,甚至連心臟沒有了都可以重新換一個……   但是父母沒有了,到哪裡去找呢?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   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   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   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電話。   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頓普通的淡飯粗茶。   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布鞋。   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好好生活,善待父母,如果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有遺憾了,因為在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已做了該做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珍惜你還能擁有父母的每一天吧,   你所不在意的陪伴,   正是他人求之不得的幸福! 轉載~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兌換一張200年前的存單 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賴斯,一個人住在美國紐約一條簡陋巷子的老宅子裏,她的丈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 或許是對逝去丈夫的思念,也或許是為了打發多餘的時光,二十多年裏,她養成了一個特別怪異的嗜好——一有空閒就翻出丈夫的遺物,或擦拭他的遺像,一遍又一遍。 這一折騰下來,就是大半天。 那天,正好是一個陰雨天,外面下著密密麻麻的小雨,賴斯坐不住了,又忙著去翻動丈夫的遺物,讓她惱火的是丈夫生前用過的一隻手套,被可惡的老鼠咬了一個大洞。 丈夫的遺物被老鼠咬了,祖上的遺物能逃過這一劫嗎? 出於擔心,賴斯又手忙腳亂地將祖上的遺物搬出來,查著查著,忽然從一本褪了色的厚書裏掉下一張紙。 賴斯拾起來一看,竟然是一張200年前的手寫存單,金額恰好是100美元。開戶行,是瑞士銀行某分行。 閑在家中也沒什麼事,賴斯就拿著這張“過期”存單去瑞士銀行某分行碰碰運氣,她對這張存單能否兌換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 該分行的工作人員接到這張200年前的存單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老太太賴斯留下電話號碼和詳細的家庭住址。 第二天,瑞士銀行總行行長從總部巴塞爾坐飛機抵達美國紐約,並找到老太太賴斯的住所,親自將五十多萬美元利息款交到她的手中,還獎勵了她100萬美元。 原來,工作人員接到這筆業務後,馬上向分行行長作了彙報。 分行行長十分重視這件事,立即上報總行。總行馬上派專人核對存單上的帳號,在公司百年前的老賬中,真的查到了該筆存款的底賬。 總行行長說,這筆200年前100美元的存單,是該公司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前來兌換的存單中最老的一張。 對於瑞士銀行的做法,很多人表示不理解:200年前的一張存單,已經物是人非,這期間發生過多少變故,誰也說不清楚,隨便找上一個理由,都可以拒兌這張存單。 瑞士銀行的回答則是:「我們兌換的是對顧客的一個承諾,誠信才是瑞士銀行不倒的招牌!存在我們銀行,只要地球還在,您的錢就永遠不會丟失。」 這句承諾,連同這張200年前的手寫存單,被裝裱在瑞士銀行展館的大廳上,也刻在了每個瑞士銀行人的心裏。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