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65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昨天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再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更應該提高警覺了。根據統計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忍不住了就外賣,勤洗手,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不用上班,盡量不要搭乘看來防疫政策己經是很明確了,爾後不再是「清零」,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清除。公眾交通工具。大家認真防疫,祝福平安健康!看來防疫政策己經是很明確了,爾後不再是「清零」,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清除。

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

<a href="https://www.htwhk.com/product/tengsu">日本藤素</a> [url=https://www.htwhk.com/product/tengsu]日本藤素代購[/url]

現有回應

  • Lopi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1)文中稱“根據統計75%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此部分為真。參考[1]
    (2)文中稱“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為不實。相反的各國防疫政策都集中在保護高危險的族群,包括老人,參考[2]
    (3)疫情間,對老人防護的具體

    出處

    [1]台灣Omicron確診各年齡死亡數https://www.storm.mg/article/4355513
    [2] COVID-19 Risks and Vaccine Information for Older Adults
    https://www.cdc.gov/aging/covid19/covid19-older-adults.html
    2 年前
    394(Why?)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全世界正在清老而非清零 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 昨天 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 在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 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 更應該提高警覺了 根據統計75%確診後死亡的人 都是65歲以上的 也許各國都察覺到 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 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 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 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 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 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 忍不住了就叫外賣 勤洗手儘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如果不用上班 儘量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看來防疫政策幾經是很明確了 而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 清楚 大家認真防疫 祝福平安健康 看來防疫政策幾經是很明確了 而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 清楚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的防疫指揮官 佛奇(Anthony Stephen Fauci, 1940- )6/15確診, 6/18台灣的防疫記者會主席台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與答覆。 看到一些關於Omicron 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的報導, 我們這些65+的senior citizen, 更應該提高警覺了。 根據統計, 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 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 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 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 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 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 忍不住了就外賣, 勤洗手, 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如果不用上班, 盡量不要搭乘公眾交通工具。 防病毒最主要靠自身免疫系統 充足睡眠(夢中什麼都有, 在夢中, 花才芳香, 鳥才翔翔, 蝶才翩翩)、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持愉快心情, 增強個人免疫力是終生工作。 看來佛系防疫政策已經很明確了, 爾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 清除65歲以上的老者。
    1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今早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昨天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再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更應該提高警覺了。根據統計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忍不住了就外賣,勤洗手,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不用上班,盡量不要搭乘公眾交通工具。大家認真防疫,祝福平安健康!
    20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與我觀念相近的分析法 賴仁淙 "活"系防疫 我來解釋一下"佛"系防疫,大部分的民衆及同行都在網路上極度擔心甚至妖魔化所謂的佛系防疫政策。日本,德國,英國的頂級專家都瘋了嗎? 英國會因此死亡到幾十萬人嗎? 當然不會。他們的活系想法如下: 1. 新冠病毒必定流感化,必定社區化。(有可能一半以上的人感染了没症狀,而且核酸檢驗測試是陰性,但是會產生抗體。)所以全面圍堵最後一定有破口。 2.當然可以採用終極手段像是中國全面大封鎖,一個半月就熄火了只剩零星發作。表面上很成功,但是專家認為存在很大的風險,今年12月寒冬時新冠病毒捲土重來,13億人都没有抗體,是否全中國再按一次暫停鍵。再度鎖國三個月。 3.所以最佳策略,避免二度發作。讓所有健康的人口都有輕微感染以獲得免疫力,類似天然的疫苗。( 65歲以內健康人群染病後的死亡率不是0.8%, 而是0.08%) 而且他們有刹車機制,當死亡人口短期間超過100人,或是危重病超過300人。就會加強隔離力度。避免走到義大利的狀況。 4. 目前德國( 9+9),.日本 (25+35),英國 ( 21+20) 都在安全範圍。他們在托延時間,已經賺了一個月,仍然會繼續拉長戰線來獲得更多的" 群體免疫力"( Herd Immunity ) 。如此年底新冠再來犯時,傷害可以降至最低。 5.活系防疫重點在使爆發的峰值盡量扁平化。爭取時間,爭取免疫力,爭取長期的長治久安。短空長多,不再只在乎短期的數據。那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所以英國不會死超過武漢的3000人。他們會根據疫情調整封鎖的程度。我覺得1000人(每年流感死亡人數) 是他們的上限了。 是的。英國將要居家隔離的70歲以上有慢性病的人群。 #降低國人的焦慮。而且不要霸凌那些回國感染的同胞。他們身上的抗體也許會在年底將帶給我們保護作用。台灣能温和的增加數字反而是件好事呢。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Boris 終於在下午三點多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表示英國正式從第一階段「Contain 圍堵期」進入第二階段「Delay 延宕期」。 哇,那延宕期有什麼政策呢? 學校關閉? 禁止大型集會?企業在家工作? 不,上述這些 #都沒有。聽完他發表的聲明,讓許多英國人都掉下巴甚至是掉眼淚了。 落落長的聲明,簡單整理幾個重點就是: 1. 不追溯旅遊史和接觸史了。 全體國人只要有感冒症狀,不管症狀輕微嚴重,請自主在家隔離七天。 2. 就算出現疑似症狀也不要打給醫療緊急專線111(What?),他們也不會幫你做檢測(意思就是就算得了也不會幫你確診),除非你在這居家隔離七天內病情急轉直下,再撥打111送醫院。目前只會針對已在醫院或是養老院的人做病毒篩檢,讓資源最佳化。 3. 並沒有停課的打算(但從周五起禁止學校舉辦海外校外教學),也不禁止大型集會活動。因為科學專家研究顯示停止集會對疫情防堵成效不高(這.....) 4. 呼籲70歲以上的老人減少外出。 5. 目前可能有5000-10000人已感染,但現階段目的是在延緩傳播,讓大家建立群體免疫力。(修正,這點我寫得再更確切點) 6. 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很重要所以說三次)(然後不要再提口罩了,口罩一直不在歐美的防疫範圍內) 看完上面這幾點,大家看見了什麼? 我的解讀就是:現在英國官方檯面上近600個確診人數,事實上可能已有10倍甚至20倍的人已感染; 因為自己已是疫區,所以再追溯從其他疫區來的旅遊史也沒意義;然後為了不讓NHS醫療癱瘓,中輕症者就自己在家隔離(反正90%的人會自己打敗病毒痊癒),但真的快不行了的時候NHS還是會救你。 簡而言之,這是一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防疫,要如何渡過這個難關? 人民就自己靠自己吧。 最後,也是最讓我瞠目結舌的一句話,真真實實地從英國首相Boris本人對大家說出: Many more families will lose their loved ones. 好聽的中文翻譯是「更多家庭可能會失去他們的摯愛」,講白話點就是「要有心理準備會死更多人」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郭沛恩院士,他同時也是是台灣精準醫療計劃(TPMI)的主持人,他的分析和建議如下: 目前Omicron已經是台灣主要的病毒株,指揮中心策略上往共存移動是對的方向,但是目前有些政策及傳遞的訊息可能無法持續也有改善的空間。因為: (1)Omicron和之前的alpha/beta/delta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目前的疫苗是基於alpha病毒株而開發,雖然打滿追加劑確實可減少重症及死亡,但是無法預防感染。加上Omicron潛伏期短/高度傳染性的特色,防止感染難上加難。還好它引起的是輕症,病程及能傳染的時程皆縮短。 (2)所以之前高度重視的疫調及足跡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在避免感染會徒勞無功!除非能做到極嚴格的隔離或與人接觸皆適當佩掛N95。由此意謂在無症狀的一般人做篩檢意義不大且浪費資源,只有在那些和易受傷害族群接觸的人,如醫院和療養院的工作者,才有必要。 (3)雖然住院率和死亡率低,但是若以0.04%的死亡率,則2300萬人仍有機會上看9200人死亡;0.4%住院率,也會有92000人的住院,所以關鍵在於如何讓易受傷害族群免於進展成重症。目前用於alpha/beta/delta的抗體或remdesivir,對於omicron成效不彰。反而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論是輝瑞或默克公司的藥,可預防死亡率(減少85%以上)及住院率。paxlovid在臨床試驗效果較佳,惟有很多的藥物藥物交互作用,所以有些老年人反而無法使用;molnupiravir對孕婦有mutagenesis,但是對那些已經過生育年齡的老年人則很安全。 基於以上理由,應該傳達以下訉息給大家:(1)和之前的病毒株相比,omicron已經是不一樣的疾病,而且台灣整體對omicron沒有免疫力。台灣之前在全國民眾的合作及犧牲下,對前幾波造成全世界巨大損害的防疫做得非常好,這一成果屬於全民配合及指揮中心領導有方。 (2)儘管無人可免於omicron的感染,然有鑑於多數軽症,因此我們的公共政策應轉向治療高危險族群而非預防感染。 (3)之前受政策而嚴重影響的族群及團體,在此波公衛政策更改時應優先考慮讓其復原。(4)之前有些政策對民眾相當混亂,此波應該更具邏輯及一致性。例如要求民眾在戶外帶口罩,但是室內群聚卻不用,就自相予盾! 個人因此建議政策調整為減少住院率和死亡率,並且避免不必要的干擾人民的生活: (1)對易受傷害族群,如老年人及有嚴重共病者,注射疫苗,甚至可派護理人員到安養院提供注射服務,目標是讓目前65-75只有30%及75歲以上的44%再打好打満。 (2)使用「測陽即治療」(test positive and treat),在未有明顯症狀即治療的花費遠比住院便宜。 (3)不須再把輕症放在檢疫所、旅館或醫院。 (4)建議但非強制那些和COVID-19 omicron密切接觸者,若是無症狀,且須和其他人接觸,帶好口罩5天。 (5)不要對無症狀個人檢測,除非他們的工作要求。 (6)不要再關學校、工廠、辦公室,只因有陽性個案。 (7)不要再強制帶口罩,否則處罰,除非是狀況4。 (8)不要再強制隔離,對陽性者建議帶口罩,且不要和他人共餐。 (9)不要再對國外來者做檢測或隔離,國內已經比國外國家高,沒有理由對沒有症狀的人有兩套不同處理劇本。 以上建議是希望國家資源用於救命,而非收集感染人數的數據。
    2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各位好友: 關於「價錢親民的防疫劑--高梁酒」,最初本是朋友Jack Chen傳貼的一則幽默圖文,經過遠住美國舊金山丁博士的「認證」,轉化成了一樁認真的知識。 Dr. Charles Ting 是化學專家,他的中文大名是丁智原,移民美國很久了。 使用酒精含量50度以上的高梁酒具有防止新冠肺炎的效果一事,丁博士今天很明確地說: 「我一直告訴我所有的朋友,防止病毒就是喝白酒,一小口在喉嚨附近停留幾秒鐘,病毒馬上解體,進不了肺部!」 丁博士之後進一步解說:「我在美國製藥工作了近四十年。新冠病毒RNA是座落在脂肪層包圍的薄膜內,外圍帶有四個冠狀蛋白體。喝白酒的時候,可以把脂肪層打破,打破之後RNA外洩,一旦外洩四個冠狀的蛋白體就無法進入肺部細胞,RNA無法進入細胞內就無法製造病毒。一定要烈酒,才能完全打破脂肪層。 1993年我服務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先發明以脂肪層包圍抗癌藥物,而在1997年獲得美國批文上市。目前美國兩個常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外圍就是使用當年我們發明的脂肪層。使用脂肪層的原因就是可以使整個病毒分子順利在血液中循環,順利進入細胞。」 現在台灣各地染疫的人數大幅增加,為了保護自己和親友,採用高梁酒應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5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各位好友:前金門高粱酒廠李文選董事長暨台電金門區處處長分享 關於「價錢親民的防疫劑--高梁酒」,最初本是朋友Jack Chen傳貼的一則幽默圖文,經過我遠住美國舊金山的朋友丁博士的「認證」,轉化成了一樁認真的知識。 Dr. Charles Ting 是化學專家,他的中文大名是丁智原,移民美國很久了,他和我是老鄰居。六十多年前,我們都住在台北市同安街101號的省府眷舍。 使用酒精含量50度以上的高梁酒具有防止新冠肺炎的效果一事,丁博士今天很明確地說: 「我一直告訴我所有的朋友,防止病毒就是喝白酒,一小口在喉嚨附近停留幾秒鐘,病毒馬上解體,進不了肺部!」 丁博士之後進一步解說:「我在美國製藥工作了近四十年。新冠病毒RNA是座落在脂肪層包圍的薄膜內,外圍帶有四個冠狀蛋白體。喝白酒的時候,可以把脂肪層打破,打破之後RNA外洩,一旦外洩四個冠狀的蛋白體就無法進入肺部細胞,RNA無法進入細胞內就無法製造病毒。一定要烈酒,才能完全打破脂肪層。 1993年我服務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先發明以脂肪層包圍抗癌藥物,而在1997年獲得美國批文上市。目前美國兩個常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外圍就是使用當年我們發明的脂肪層。使用脂肪層的原因就是可以使整個病毒分子順利在血液中循環,順利進入細胞。」 現在台灣各地染疫的人數大幅增加,為了保護自己和親友,採用高梁酒應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1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臉書 五四感懐(一):一士之諤諤 疫情確診屢創新高,人心惶惶,今天是五四,台灣有民主,但是抗疫須要的是科學,只不過過程還要經過人性的試煉。正知正念才能有穩定的心去面對無知的恐懼和挑戰。郭沛恩院士是台灣精準醫療計劃(TPMI)的主持人,他今天以英文傳來重要訉息,除了提醒paxlovid和molnupiravir 在對抗COVID-19的精準用藥外,有一些策略及大方向思維,非常值得參考,我徵得其同意,簡譯如下: 目前Omicron已經是台灣主要的病毒株,指揮中心策略上往共存移動是對的方向,但是目前有些政策及傳遞的訊息可能無法持續也有改善的空間。 因為(1)Omicron和之前的alpha/beta/delta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目前的疫苗是基於alpha病毒株而開發,雖然打滿追加劑確實可減少重症及死亡,但是無法預防感染。加上Omicron潛伏期短/高度傳染性的特色,防止感染難上加難。還好它引起的是輕症,病程及能傳染的時程皆縮短。 (2)所以之前高度重視的疫調及足跡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在避免感染會徒勞無功!除非能做到極嚴格的隔離或與人接觸皆適當佩掛N95。由此意謂在無症狀的一般人做篩檢意義不大且浪費資源,只有在那些和易受傷害族群接觸的人,如醫院和療養院的工作者,才有必要。 (3)雖然住院率和死亡率低,但是若以0.04%的死亡率,則2300萬人仍有機會上看9200人死亡;0.4%住院率,也會有92000人的住院,所以關鍵在於如何讓易受傷害族群免於進展成重症。目前用於alpha/beta/delta的抗體或remdesivir,對於omicron成效不彰。反而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論是輝瑞或默克公司的藥,可預防死亡率(減少85%以上)及住院率。paxlovid在臨床試驗效果較佳,惟有很多的藥物藥物交互作用,所以有些老年人反而無法使用;molnupiravir對孕婦有mutagenesis,但是對那些已經過生育年齡的老年人則很安全。 基於以上理由,應該傳達以下訉息給大家: (1)知之前的病毒株相比,omicron已經是不一樣的疾病,而且台灣整體對omicron沒有免疫力。台灣之前在全國民眾的合作及犧牲下,對前幾波造成全世界巨大損害的防疫做得非常好,這一成果屬於全民配合及指揮中心領導有方。 (2)儘管無人可免於omicron的感染,然有鑑於多數軽症,因此我們的公共政策應轉向治療高危險族群而非預防感染。 (3)之前受政策而嚴重影響的族群及團體,在此波公衛政策更改時應優先考慮讓其復原。 (4)之前有些政策對民眾相當混亂,此波應該更具邏輯及一致性。例如要求民眾在戶外帶口罩,但是室內群聚卻不用,就自相予盾! 個人因此建議政策調整為減少住院率和死亡率,並且避免不必要的干擾人民的生活: (1)對易受傷害族群,如老年人及有嚴重共病者,注射疫苗,甚至可派護理人員到安養院提供注射服務,目標是讓目前65-75只有30%及75歲以上的44%再打好打満。 (2)使用「測陽即治療」(test positive and treat),在未有明顯症狀即治療的花費遠比住院便宜。 (3)不須再把輕症放在檢疫所、旅館或醫院。 (4)建議但非強制那些和COVID-19 omicron密切接觸者,若是無症狀,且須和其他人接觸,帶好口罩5天。 (5)不要對無症狀個人檢測,除非他們的工作要求。 (6)不要再關學校、工廠、辦公室,只因有陽性個案。 (7)不要再強制帶口罩,否則處罰,除非是狀況4。 (8)不要再強制隔離,對陽性者建議帶口罩,且不要和他人共餐。 (9)不要再對國外來者做檢測或隔離,國內已經比國外國家高,沒有理由對沒有症狀的人有兩套不同處理劇本。 之所以做以上建議是希望國家資源用於救分戶而非收集感染人數的數據。
    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第19例, 中部男60歲, 職業司機, 無出國旅遊史, 1/27 發病, 2/3 確診, 2/15死亡. 第20例, 50多歲, 已確認個案家屬. --------------------------------------------------------- (請協助分享)剛傳出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看到日本的類似案例,因此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都沒有達到這4個前提,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 台灣加油!!!台灣人,加油!!!(本篇歡迎隨意分享,複製到line群組去避免更多人因為沒有完整了解狀況恐慌)
    7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