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0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今早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昨天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再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更應該提高警覺了。根據統計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忍不住了就外賣,勤洗手,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不用上班,盡量不要搭乘公眾交通工具。大家認真防疫,祝福平安健康!

現有回應

  • Lopi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1)文中稱“根據統計75%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此部分為真。參考[1]
    (2)文中稱“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此部分為不實。相反的各國防疫政策都集中在保護老人及高危險族群,參考[2]
    (3)疫情間,對老人防護的具體

    出處

    [1]台灣Omicron確診各年齡死亡數https://www.storm.mg/article/4355513
    [2] COVID-19 Risks and Vaccine Information for Older Adults
    https://www.cdc.gov/aging/covid19/covid19-older-adults.html
    2 年前
    101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4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昨天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再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更應該提高警覺了。根據統計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忍不住了就外賣,勤洗手,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不用上班,盡量不要搭乘看來防疫政策己經是很明確了,爾後不再是「清零」,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清除。公眾交通工具。大家認真防疫,祝福平安健康!看來防疫政策己經是很明確了,爾後不再是「清零」,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清除。
    65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全世界正在清老而非清零 傳來美國的防疫指揮官佛奇確診 昨天 台灣的防疫記者會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 在看到這一篇關於Omicron 4、5的報導 我們這些65歲以上的人 更應該提高警覺了 根據統計75%確診後死亡的人 都是65歲以上的 也許各國都察覺到 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 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 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 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 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 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 忍不住了就叫外賣 勤洗手儘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如果不用上班 儘量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看來防疫政策幾經是很明確了 而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 清楚 大家認真防疫 祝福平安健康 看來防疫政策幾經是很明確了 而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65歲以上的老者 清楚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美國的防疫指揮官 佛奇(Anthony Stephen Fauci, 1940- )6/15確診, 6/18台灣的防疫記者會主席台只有一位醫生代表發言與答覆。 看到一些關於Omicron 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的報導, 我們這些65+的senior citizen, 更應該提高警覺了。 根據統計, 75% 確診後死亡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也許各國都察覺到, 這是一個減少老年人口及社福負擔的機會, 所以紛紛選擇放寬防疫政策。 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真的要好好自我保重了, 口罩一刻也不能拿下來, 忍住不要去餐館吃飯, 忍不住了就外賣, 勤洗手, 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如果不用上班, 盡量不要搭乘公眾交通工具。 防病毒最主要靠自身免疫系統 充足睡眠(夢中什麼都有, 在夢中, 花才芳香, 鳥才翔翔, 蝶才翩翩)、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持愉快心情, 增強個人免疫力是終生工作。 看來佛系防疫政策已經很明確了, 爾後不再是「清零」, 而是在「清老」, 清除65歲以上的老者。
    1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昨天0530起床上班,回到家時已經超過晚上10點。表訂0915起飛2100落地。 回到家已經很疲累,但生活還是在繼續走著⋯原本打算趕快休息好明天一早關心一下要手術的爸爸(我有密切注意醫院的公告,連探病要預約這種事都已經事先上網預定好,但擔心身分特殊,當下有可能會被醫院拒絕無法探視,還提前和爸爸做好心裡建設)⋯結果下班後和家人通完電話我才知道,原本預計昨日要住院等待安排手術的爸爸被醫院退貨了⋯⋯ 為什麼退貨!! 醫院不讓爸爸住院的原因很簡單: 「你女兒是空服員,你有接觸史」 爸爸和我住同一個社區,但是我們沒有同住,我和爸爸的接觸只有短暫的拜訪,即便短暫,我進爸爸家門時口罩不會拿下,更會先洗手消毒避免任何可能⋯ 我有出國嗎?我有過關、上飛機、飛出領空一大圈,對,可以說我有出國。 我沒出國嗎?我上下飛機踏著的是同一塊土地,飛機上是領土延伸,不,我也不算出國。 飛機上我們戴口罩/護目鏡/手套、還穿上防護衣,只要有客人在的地方,我甚至不吃不喝不尿⋯我不敢拿醫護人員的防疫等級和自己相比,但,我們絕對有認真防疫。 大家在一片讚揚醫護好棒棒的同時,可以分一點關愛,喔不,我甚至不敢求關愛了,可以分一點正常的眼神給我們嗎? 在紐籍機師事件後,輿論一片罵聲檢討空勤人員,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一顆老鼠屎,這顆老鼠屎不遵守規定而造成了感染,不管是規定5天還是50天,不遵守的就是不會遵守,要檢討的不是這個族群是這個人!!(有問題的也不是規定而是這個人!)*3(很重要說三次!!!) 但可惜的是,我們就是這樣被檢討了。 當然,為了防疫我願意為台灣做更多,所以儘管只是當天來回班,沒有入境他國的疑慮,在台灣的時候我也盡量不出門(也可能是天然宅)出門的時候防護工作也力求嚴謹,我有接觸到人嗎?當然有!搭電梯會遇到鄰居,買菜會跟收銀員講話,這些人和我的接觸跟我爸和我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一網打盡大家全部都跟我有接觸史,全社區的人都不要看醫生,全家樂福都不能去醫院⋯ 醫院給出來的答案是,我必須要不能接觸我爸21天之後,他們才會讓他住院治療,已經預約了下個月的住院日期,但那個之前21天,我不能見我爸⋯⋯ 今年的過年,我是不被允許回娘家的女兒 **照片是去年11月在飛機上照的,原意是為自己的裝備做個紀錄。有時候在想,醫護工作人員跟我們穿戴的相去不遠,可他們比我們更可能遇到確診病患,但他們的下班就是下班,想去哪裡都可以,家人也不會因此被貼標籤不准看病,這樣的標準,真的標準嗎?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