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4 人回報1 年前
【低薪資、高物價的悲慘台灣】

近年,雖然政府口口聲聲誇耀台灣人均GDP超越日韓,很多不明就裡的國人也欣喜若狂,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以今年來說,台灣的基本工資是26400元,但日韓呢?日本約為42000元台幣,而韓國約為46000元,這不是這一千、二千,而是差了2萬元!

所以對比人均GDP相近的國家,台灣勞工真的很慘,不但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拿到,而且還大輸那些GDP輸我們的國家。

你說,那我們不比基本工資了,比代表勞工人數最多的中位數可以了吧?結果是,更慘。

目前台灣勞工的薪資中位數約為42000元,日韓呢?日本約為88000台幣,而韓國約為72000元,台灣多數勞工的薪資竟然連日韓的一半都不到,比那些領基本工資的人更慘!

你說,不比基本工資了,不比中位數了,那我們比高階主管總可以吧?台灣高階主管,應是老闆的愛將了,工資一定超高的。

也沒有,更慘。

因為基本勞工、多數勞工(中位數),我們對比的對象還是日韓,但高階主管,就別提日韓了,而要直接下拉到東南亞。更慘的是,高階主管的工資,竟還比東南亞的高階主管低。

先前,商周曾做了一份詳盡的《台灣人薪資關鍵報告》,內容談到:『台灣高階主管薪資水準,輸給了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而這些我們引進印傭、泰勞的東南亞國家,全都贏台灣。』

真的是看過慘的,沒看過這麼慘的。

你說,那不比白領了,我們比藍領總行了吧?

沒有耶,對比它國,台灣藍領竟比高階主管更慘!而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台灣過度引進外勞。

目前在台外勞共約70萬人,而外勞分二類,一種是一般家庭申請照護老人的『社福外勞(約25萬人)』,這個真的需要,不然多數家庭負擔不過來。

另一種則是大公司不斷要求,已經過度引進的『產業外勞(約45萬人)』,這個真的太多了,也導致了台灣初級藍領的工資過低,不然以歐美日的經驗來看,一般初階的藍領因為工作強度高,他的薪資都會遠高於勞工中位數,而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引進了太多外勞。

台灣不是很多老師傅說現在年輕人吃不了苦嗎?其實是搞錯了重點,因為現在年輕人都願意跑16小時的外送,哪會受不了你那8小時的工作?根本原因其實是付出與所得不成正比。

也因此,老師傅若希望年輕人來傳承技術,真正要做的,是學旅館工會那樣,組織遊行抗議政府,不要再引進外勞了。

好消息是,因為台灣的薪資實在太低了,現在連東南亞外勞都不想來台灣,而會以日韓為首選,去不了日韓的外勞,才會想到暫時委身來台。

所以你會發現,台灣從基本勞工、多數勞工、高階主管到藍領,一個比一個慘,說是全球最慘,並不為過。

此外,很多人被洗腦說,台灣薪資低,但物價也低呀,這真的沒有,你可以去歐美日各國超市對比一下食物價格(如米糧、牛奶…),台灣都高出許多,然後台灣的汽車、保健品因為全球最高的關稅,也幾乎是全球最高。

台灣低的物價,通常指的是餐飲,這是真的低,但它低的原因不是來自於政府的德政(你想想台灣的關稅、貨物稅,就知道台灣政府多狠了),而是來自於上述所說,在類似經濟體中,台灣的工資是最低的,低工資導致了餐飲的物價低。

所以你只要看到台灣的低物價,其實都會發現原因大多來自於勞工的低工資,但事實上,台灣的物價奇高,而背後原因主要就是地主民代打死不降的關稅、貨物稅。

面臨如此低的薪資、如此高的物價,基本是全球唯一。台灣人,真的很慘。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台灣少子化」世界最慘! 台灣2021年人口負成長,出生人數再創歷史新低,還在美國中情局(CIA)2021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報告中排倒數第一,顯見台灣少子化嚴重程度。 1名日本YouTuber直指最大原因是台灣的房價「貴的不合理、漲得很病態」,讓年輕人對養兒育女有壓力;網友看了一番熱議,「這樣還會有人說少子化跟房價沒關係嗎」、「塔綠班聽完後是不是又要集體出征?」。 面對物價上漲、房價壓力,民眾對薪資升幅更加關注,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受雇員工總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以全體員工人數811萬人、1年12個月來換算,等同全台約有一半的員工平均月薪資不到4.2萬元。 年輕人完全看不到未來,加上某些靠「政治豢養」的同年齡年輕族群之「相對剝奪感」,更令全台年輕家庭不想生小孩… 台灣之年齡斷層,將越來越嚴重!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121004428-260407
    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A4 焦點 I丁予嘉 1938年,美國開最低工資立法的先 河,至今已八十多年了。台灣也早在 1968年立法,規定每月工資不得低於 每月600元。目前,地球上,每一個國 家,都有最低工資的立法。爲什麼大 家都做同樣的立法?沒有例外,原因 簡單,最低工資的目的是要消除極端 的貧窮。對於這個神聖目的,經濟學 家沒啥好爭論的。但是,經濟學家對 最低工資的態度,卻值得討論。試問 :1. 這種立法真能消除貧窮嗎?2. 是否有更具效率的替代方案呢?顯而 易見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 能!」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有的 理論上,工資是在競爭的狀態下, 按勞工的邊際生產力來決定的。若最 低工資高於生產力,則僱主會選擇不 經濟日報 名家觀點 普發六千元與最低工資連七漲 聘任,或用其他方法來降低成本;反 之,若生產力高於最低工資,則僱主 願意付出高於最低工資的薪水,用以 留住員工。太多的研究顯示,政府用 操弄價格(工資)的方式,干預勞動 市場,對就業總量,不但沒有幫助, 若操弄過度,最低工資被抬得太高, 則更有造成大量失業的風險。 從民國2016年10月1日開始,最低工 資從每月2萬零8元,每年的1月1日都 向上調漲,到今年的元旦,調漲到2萬 6,400元,總漲幅高達31.9%。時薪由 120元調至176元,總調幅更高達46.7% (如圖)。行政院表示,此舉將使 232萬基層勞工受惠。但是,政府沒 說的是,此舉讓原本領最低工資月薪 的基層勞工,變成領零時工的時薪, 所得反而縮水,更讓原本薪水高於最 低工資的勞工,因企業成本增加,而 180 160 140 120 120 主編/何易霖 編輯/楊宗穎 中華民國112年3月6日 星期一 近年基本工資時薪調漲情形 176 單位: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資料來源:勞動部 加薪無望。試問,過去這些年,通膨 率有這麼高嗎?這是資源配置的明顯 扭曲。 因為去年因稅收超徵,每個國民不 分貧富,普發6,000元現金。這是政府 的誠意嗎?就算它是。我不禁要問, 明年也發嗎?後年、大後年、以後每 年都發嗎?倘若真是年年發,經濟學 46.7% (年) * 經濟日報 家也會舉雙手贊成的,因為,政府課 稅,本來就是一種扭曲,只是,如果 年年發放,則稅制顯然有被檢討的必 要;又或是,真的年年發放,不分貧 富,每人一份,正義嗎? 讓我們回到本文的第一段,不論是 最低工資或是普發現金,難道沒有更 有效率的替代方案嗎?當然有!我認 為政府若真有心消除極端貧窮的問題 ,就應該算出一個人每年基本溫飽的 必要支出,這個數字,很容易算的。 這個數字也可以像最低工資一樣,每 年按照通貨膨脹率而調整。個人、家 計在報稅的時候,底層的人民,政府 不但要退還他們已繳的稅款,更要以 他們的所得淨額減去基本溫飽的必要 支出,若是負數,則按數發放現金給 該戶。這是負所得稅的概念,所得淨 額沒達到基本溫飽的條件,政府負責 給予現金,補足差額。每人發6,000元 ,耗資1,500億元,還不如補足貧窮人 口的基本溫飽。 普發6,000元與連續七年恣意調漲最 低工資,說穿了,就是討好選民,賺 取選票,完全妄顧公平正義,更是扭 曲資源配置。 (作者是經濟學家丁予嘉博士)
    2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2017.aug.23王大師論壇 根據審計部估算,勞退基金、軍公教退撫基金和國民年金國保基金再不調整,軍人退休保險部分將在2019年率先面臨破產、勞工為2027年、公務人員是2030年,即使是2008年才剛開辦的國民年金制度,也會在2046年面臨破產。 有鑑於此,至少在軍保這一塊,台灣的年金具迫切性改革的必要,但其他族群則沒那麼的急,就算是最弱勢的勞工,也要等到2027年才會面臨破產;此外,台灣的借貸成本十分低廉,10年期國債殖利率為0.69%,這一年來,已下滑80個基準點。 意味著台灣的舉債成本十分划算,外加零外債的驚人成就,台灣財政並不具立即性失衡的窘境。反觀全球基準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1.52%、南韓為1.39%、新加坡為1.79%,皆高於台灣一倍以上,台灣的財政狀況於全球堪稱模範生。 只要稍加調整年金結構,讓軍保能永續,台灣財政問題並不大;但困難的地方在於,與勞工60%所得替代率相比,即將破產的80~90%軍人所得替代率,又顯得過於高昂。人都是愛比較的,尤其軍公教屬性偏藍,勞工則中間偏綠,碰上網路酸民與PTT動員後,米蟲、權貴、甚至中國難民等字眼就滿天亂飛。 我想,要一位享有90%所得替代率的退休將官,犧牲8折的所得,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就因為必須背負難聽的罵名,以及無恥政客將國內經濟趨緩與勞資分配不均等矛盾,直接嫁禍給軍公教族群,這才吹皺一池春水,使得原本不難解決的狀況,硬搞的軍公教團體於9月3日走上街頭。 這也難怪,一個原本應該超然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居然請李安妮、馮光遠等親綠政客擔任委員;「青年代表」北學聯理事長何世昌則為自由時報記者,這群人的代表性自始有失公允。軍公教團體認為被邀請至鴻門宴中,像個待宰羔羊般,準備斬首示眾。 至於為何台灣勞工所得替代率如此之低,最根本的因素在於,台灣勞工的薪資被過份壓榨。近16年來台灣的實質GDP飛快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動;倘若薪資不增加,再高的所得替代率也枉然,但政府似乎故意不詳述這塊,狡猾的將勞資矛盾轉為軍公教與勞工間的嫌隙。 為何蔡政府不追蹤去年國會推動的加薪四法?不是資方有盈餘就「必須」為勞工加薪嗎?為何政府冒然取消證所稅、台股交易量有增加嗎?為何基本工資遲遲不升?為何說好的兩例變一例一休?為何台灣缺乏非國營事業的工會團體? 這些議題都比年金改革來得大,且對症下藥。台灣人口逐漸老化,解決年金的問題不會僅止於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因應,更非搞族群矛盾。台灣經濟成長逐漸趨緩,要不傷信賴保護原則,又能夠讓退休人員安度晚年,倘若財政收入無法供給額外收入,另一個方式就是增加人民購買力。 這就來到核心了!如何增加退休人員的購買力?一為上述的加薪、另一則為調配通縮環境,沒錯!就是物價下滑的意思。所謂的通縮,其實就等同增加民眾購買力,但這需要經濟結構的徹底重整,社會上一些既得利益者(尤以企業為主)必須有所取捨,讓同樣是一單位的退休勞工收入,能夠購買更多單位的商品與服務。 當然,民眾聽不到小英政府願意應對這問題,因為這才會動搖國本,與台灣廣大財團相比,還是軍公教比較好欺負、好妖魔化;畢竟,只有財團才會提供政治獻金。軍公教票數加起來,不過125萬張而已。勞工則約有1000多萬張,財團則握有幾十兆資產。 所以最好的選戰策略,就是向這幾十兆資產的財團靠攏,收取政治獻金,編一個「都是軍公教惹的禍」神話,將台灣所有的財政與經濟問題嫁禍給軍公教,騙握有1000多萬張票的勞工靠向自己,選後則忘的一乾二淨,兩例變一例;一旦財團股票有難時,就拿民眾的退休金撐大盤,增加風險係數。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貼李來希貼文: 好久沒有看紙本報紙了,難得今早有閒情上麥當勞吃早餐🥣,順便拿份報紙看看,4版頭條斗大的標題映入眼簾,蔡EE卸任國家舉債將逾8兆!想起這個政權過往對軍公教人員的污衊,說什麼我們吃垮國家的未來,債留子孫,想著想著火氣就上來了! 真她奶奶的!究竟是誰在搞債留子孫? 八年八千八百億前瞻工程預算是給誰的? 防疫預算八千四百億,是誰在亂花亂給? 每年幾千億的國防預算,又是誰花掉的? 八年八百億治水工程預算,追加到一千二百億,為什麼? 一個新成立600人的網軍部,一年預算217億,平均每個人一年3000萬,還不要任用資格,為什麼? 太多了,實在是說不完數不盡,最讓人氣結的是,公共債務法明文規定經常門預算不得舉債支付,軍公教人員的薪資福利待遇是屬於經常門預算,國家從來沒有舉債支付過,也就是說總額高達八兆的債務,沒有一分一毫流入軍公教人員的口袋,怎麼老說我們軍公教人員吃垮國家的未來,還債留子孫?真她奶奶的想再罵一句,靠! 每個月的退休金初一半夜入帳,又是一個減額給付,看著勞工基本工資又要調高了,心裡滋味個中苦楚,在物價飛漲的時候,恐怕只有退休軍公教人員才能體會,此仇此恨真是綿綿無盡期!
    4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今天、對台灣尤其是高雄的產業經濟體系,是個關鍵性的分水嶺。 全球最大單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就於15日在第四屆RCEP高峰會上簽署,將對台灣造成多大衝擊? 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朱雲鵬及國發會前主委林祖嘉預測,台灣將長期被拒於各項區域整合之外,完全沒有出路,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與平均薪資下降。 朱雲鵬請未來高中畢業生,務必去讀電子、電機科系,要不就學好越南話、印度語;林祖嘉預言,高雄恐成為東亞最大鐵鏽帶(意指工業衰退地區)。 廠商傳產衝擊最大 ~ 朱雲鵬說,RCEP生效後,影響最鉅的將是台灣石化、機械等傳統產業,石化業已有許多中下游廠商出走,仍然留在台灣的,是因為產品列入兩岸ECFA早收清單,對大陸出口享有零關稅;ㄧ旦失效,他們將被課6%到10%不等的關稅。 朱雲鵬表示,RCEP生效後,台灣廠商只有兩條路,ㄧ條是至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投資,ㄧ條是到大陸設廠,留在台灣無法存活。 他表示,台灣不太可能只仰賴高科技就活下去。 在就業問題上,台灣製造業雇用約三成多勞工,服務業雇用了五成多,農業約有7%或8%,製造業的勞工中,有70%是傳統產業,RCEP生效後,傳產ㄧ旦出走,就會衝擊就業率。 朱雲鵬與林祖嘉都說,RCEP生效後,會出現兩種效應,ㄧ是失業率升高、二是平均薪資停滯或下降。 林祖嘉說,製造業對外市場萎縮,就無法創造高報酬的薪資;另ㄧ方面,傳統產業退出的勞工,短暫失業後可能轉到服務業,原已偏低的服務業工資將進ㄧ步拉低,造成更持久的低薪效應。 勞工跟著企業出走~ 朱雲鵬表示,他憂心的不是廠商,廠商可遷走,但人怎麼辦? 未來將有更多台灣人會跟著企業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工作。 未來有很多台灣人將面臨選擇,要保有原來的高薪,就不能留在台灣。 他說,產業出走,是整個產業鏈。 譬如高雄的五輕關了被迫出走,下游廠商只好跑到東南亞。 很多廠商都提前布局,台塑的石化廠已在越南蓋大煉鋼廠,這個廠連國營事業中鋼都有投資。 林祖嘉預期,台灣將成為東亞的鐵鏽帶,北部桃園、新竹因為有竹科,台中有中科,台南有南科還稍可支撐,高雄是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的最聚集區域,受RCEP衝擊最大,加上航運沒落,恐怕成為最大鐵鏽帶。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誰偷走了所有世界公民的錢??? 😎大家都要看清楚 經濟成長率是怎麼一回事? 1) 為何美元貶值, 而台幣却ㄧ直升值? 台灣股票為什麼 連續一直漲了一個多月? 所有股價上升得離譜! 台灣經濟真的那麼好嗎? 不是喔! 2) 那是美國印了四兆元的美鈔, 如果全部留在美國, 就會造成美國的通貨膨脹。 所以美國政府 把錢低率貸給各個基金公司, 任由他們 拿大把美元到匯率自由化 如台灣的國家地區,大炒股票! 甚至因為控制了大部分股權, 變成某些大公司的股東 (例如台積電, 外資超過了一半的股權。 根本就是家外國公司), 3) 等這些基金把各國的錢賺飽了, 再把錢匯回美國, 連本帶利還給政府。 讓政府去養那些無業遊民! 新冠期間,美國人民失業, 每月可以領到一千二百美元支票, 美政府甚至花上百億美元 補貼工資給美國許多公司 以免他們倒閉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美國政府是 借著印鈔票來淘空盟邦。 4) 台灣股市創歷史新高, 但並非外銷訂單暴增 或是穫利良好的基本面造成的, 而是熱$大量湧入的原因。 台幣升值,會使外資賺錢後 可以換到更多的美元匯出去! 政府為了美化經濟良好假像, 與外資聯手演出這場爛戲? 6) 最後外資賺飽飽,却淘空台灣, 台灣人民還是一樣苦哈哈! ❴這是為什麼, 物價一直漲的原因❵ ❴這是為什麼, 美國要其他國家金融開放的原因❵ ❴現在100元的美金, 價值只剩下50年前的3元, 美國偷走了世界公民的錢❵
    3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誰偷走了所有世界公民的錢???》 😎大家都要看清楚: 經濟成長率是怎麼一回事? 1)為何美元貶值,而台幣却ㄧ直升值? 台灣股票為什麼?連續一直漲了一個多月? 所有股價上升得離譜!台灣經濟真的那麼好嗎? 不是喔! 2)那是美國印了四兆元的美鈔,如果全部留在美國,就會造成美國的通貨膨脹。 所以美國政府,把錢「低率」貸給各個基金公司,任由他們拿「大把美元」到匯率自由化的國家、地區,如台灣的國家或地區,大炒股票! 甚至因為控制了大部分股權,變成某些大公司的股東 ,例如台積電,「外資」超過了一半的股權,根本就是家外國公司。 3)等這些基金,把各國的錢賺飽了,再把錢匯回美國,連本帶利,還給政府。讓政府去養那些「無業遊民」! 新冠期間,美國人民失業,每月可以領到一千二百美元支票,美政府甚至花上百億美元,補貼工資,給美國許多公司,以免他們倒閉,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美國政府是「借著印鈔票」來淘空盟邦。 4)台灣股市創歷史新高,但並非外銷訂單暴增,或是穫利良好的基本面造成的,而是美國的熱$,大量湧入的原因。 台幣升值,會使外資賺錢後,可以換到「更多的美元」匯出去! 政府,為了美化經濟良好假像,與外資聯手,演出這場爛戲? 6)最後外資賺飽飽,却淘空台灣,台灣人民還是一樣苦哈哈! ❴這是為什麼,物價一直漲的原因❵ ❴這是為什麼,美國,要其他國家金融開放的原因❵ ❴現在100元的美金,價值只剩下50年前的3元,是『美國』偷走了『世界公民』的錢❵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軍公教人員18%由來」事實真相~政府别装不知道!?~華0轉贴 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0年)開始,臺灣遭受國際經濟風暴的嚴重衝擊,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十月的石油危機持續衝擊經濟。當時的油價在三個月內漲了四倍有餘,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經濟受嚴重波及;第一個衝擊就是物價飛漲,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的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百分之八點一七,次年竟高漲到百分之四十七點四七。 民國六十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一年後,便計畫在臺灣展開一連串基本建設,於是產生了十大建設的藍圖。但是當時需要的經費非常龐大,施工時期過長,完成後的效果受到不少爭議,因此許多官員與民意代表及當時所稱黨外人士,就有許多反對的聲浪,公商界更是不敢投資。 建設需要龐大金錢,國家財力有限,所以經國先生派當時財政部長李國鼎,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訪問借貸,因我國前有派農耕隊協助沙烏地阿拉伯作農業建設,且大有成效,所以費瑟國王在尚未見到具體計畫情況下,就答應先借貸我國二千五百萬美元,這是十大建設的第一筆外資借款。 然而有借貸就必需要償還本金及利息,而當時政府為穩定國內物價暨民生建設內需,而公商界又不願投資,政府在無力償還借款,但又必需要還之狀態下,主計處才提出先由軍公教人員薪資中,以經濟工作互助名義,無息扣取部分金額來負擔,俟退休後再連同本金利息一起歸還,如此既可解決分期還借款問題,同時又可使軍公教人員在退休後,領取償還金而受照顧,當時曾召集軍公教代表協商,協商是以當時銀行利率及被扣薪資金額、時間的長短來換算利率,以25%作為退休後償還標準,後來因十大建設期間過長,致經濟的回收率無法作準確性估算,僅能以10%來估算,惟10%又不能補償軍公教人員權益損失,所以才採取中間值18%來作為暫定償還的利率;而在償還協商內容中,並未列主管津貼(因此項津貼未列扣),而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才增列,直至民國八十三年退休人員領取優存問題,被提出異議質詢,才宣布自民國八十四年起停止扣薪資及停止18%的利率,但該項扣款還債之建設款項,已列入國家年度預算編列,如還有保留當時薪資表者,就可明確看出該款項是扣到民國八十六年才停止;薪資扣款情形,以79年為例,一月薪資一萬五千元政府扣取366元,佔每個月薪資額的百分之2.4;惟自民國八十六年停止扣薪資來還借貸款項改由國庫來支付還款後,國家的外債明顯逐年增加。 由於扣取軍公教人員的薪資來助國家十大建設之推行,而這些建設提供許多企業承包工程的機會,間接的增加許多就業機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助益,因此造成當時台灣的經濟奇蹟,並自1970年代到1990年代間,經濟發展高速成長,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或地區,成為亞洲四小龍;而如今退休軍公教人員只是領回自己被扣的錢,即被凌辱且被說為不公不義,其實不公不義的錢只有在陳水扁執政時,為使民進黨黨員任有「長」字級職務人員,在其退職後能夠多領18%的優存而加入的【主管津貼】此項目而已。 軍公教18%的真相是否能公諸於世平息紛爭,實有寄望當時任經國先生秘書,而在當上總統後一直夢想社會歷史給予定位為「全民總統」的馬英九先生的解密並公布【扣除軍公教人員薪資協議記錄】。 為何軍公教人員18%由來真相鮮少人知道,原因為當時軍公教人員均為乖乖牌,對政府的運作規定事項均俯首服從,凡事以政府決策為準則,不敢有何異議及反駁,縱使有異議提出也是不被採納~沒有用,且當時主事的官員暨知悉內容的一些人士,大都數已凋零往生只剩少數知悉事情始末者,但有為求保住官位,亦被壓抑著不敢提及更甚者被迫說了違背事實言論,此事件歷經一天到晚自稱其是台灣之父,一心妄想當台灣國國父的李登輝、及窮的只剩下錢,一心只想要撈錢貪瀆的陳水扁、和一心夢想當全民總統,而配合他黨言論政策在執政的馬英九等人的連續執政,均不願公布會妨害渠等政治目的之【扣除軍公教人員薪資協議記錄】事實真相,導致真相鮮為人知,使得軍公教退休人員領18%遭受羞辱的現象。 依上所述軍公教18%事實真相來論之,政府理應還給退休軍公教人員當初決議的25%,才是有公理正義。
    1 人回報3 則回應6 年前
  • 2018年元旦新制看這裡 1. 基本工資將自原先每月21,009元調整為22,000元,時薪由133元調整為140元。 2. 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分級表配合調整,修正後共分為17級,第一級投保薪資改為22,000元,刪除原分級表第二級2,1900元,第三級則遞移為第二級,依此類推;22,800元等級以上將維持原級距及金額,最高級仍維持45,800元, 3. 勞保費率每年調升0.5個百分點至上限12%。 4. 勞保年金請領年齡調高至61歲,若要提前請領年金,也要滿56歲才能領,首先適用的是47年次的勞工,每兩年再延後一歲領,直到65歲為止。 5. 申請外籍勞工案件將開放線上申請,勞動部直聘聘雇聯合服務中心除台北站外,其餘七個據點關閉。 6. 外籍移工若居住在漁船上,雇主應提供個人床舖,適當的烹飪設施、船上應配置救生與消防設備等。 ※自2018年7月起,企業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規模分三階段從300人降到50人。 1. 軍公教人員調薪3%;所屬國營事業將衡酌經營績效比照跟進。 2. 退撫與月退休金改為每月發放。 3. 領取月退休金的公務員出國不用再主動通報,將透過「退撫整合平台」查驗是否出境。 4. 產業訓儲替代役停辦。 5. 82年次以前出生未服役役男,全數轉服替代役,為期一年。 6. 83年次以後出生役男為期四個月的軍事訓練,但不用「下部隊」;同時仍可以家庭、宗教因素申請服替代役。 ※補充年金改革相關新制,2018年7月1日起實施。 1. 公務員18%優存利率,確定兩年退場,也就是在2021年元旦起歸零;月退金優存利率前兩年降為9%,第三年歸零;一次退分階段調降,每兩年按12%、10%、8%之順序,2025年降至6%的利率。 2. 退休所得替代率的計算基準採本俸兩倍,以35年年資為例,首年從現行本俸兩倍的95%降至75%,接下來每年遞減1.5%,10年後降至60%。 3. 退休金採計期間採計最後五年平均俸額,逐年調至15年平均俸額,已退者不受影響;最低保障金額樓地板為32,160元,低於此標準者不砍退休所得。 4. 提撥率退撫基金財務每三年精算一次。 5. 育嬰留職停薪年資採計公務員的育嬰留職停薪期間的年資,可併計退休年資。 6. 退休公務員再轉任其他職務者,包括公職、行政法人、政府捐贈之財團法人、轉投資公司以及私校職務者,若薪資超過基本工資者,將依法停領月退休金。 7. 請領遺屬年金資格公務員過世前與其累積存續婚姻關係10年以上,配偶年滿55歲,就可按退休者亡故時所領月退休金的二分之一年金,或兼領月退休金的二分之一,改領遺屬年金。 8. 若公務員配偶身分也是軍公教人員者,不得領遺屬年金,僅能領遺屬一次金,配偶身分為勞工則不在此限。 9. 公務員若離職轉入其他職業,退休時年資可併計。 10. 公務員自殺死亡可比照病故或意外死亡認定給予撫卹,但經判刑確定、免職處分送達前自殺者,不予撫卹。 1. 年資滿15年者,退休第一年為本俸兩倍45%,分10年漸降至30%;年資滿35年者,所得替代率最高75%,並分10年降到60% 2. 已退教育人員18%優存制度在新制上路後第一年起,年息降為9%,並在2021年起全數歸零;領一次退休金者,分六年調降,至2025起降至6%;月退若低於最低保障金額32,160元,不砍18%。 3. 中小學教師、校長年齡滿58歲可起支退休,其餘教職員的起支年齡,將在2032年達65歲。 4. 退休金採計基準由最後在職一個月延為最後15年平均俸額。 5. 退休教育人員若離婚,經雙方協議,其配偶可就兩人婚姻期間為基準,擁有最高請求至二分之一退休金請領權利,但若配偶有參加勞保、軍保貨公教人員保險者,不在此限。 6. 2023年7月1日以後初任的公立學校教職員,其退撫制度由主管機關重行建立,並另以法律定之。 1. 臺灣銀行、土地銀行、第一銀行與華南銀行取消兩岸中文匯款服務。 2. 電信經銷商行銷手機保固方案時,須改成銷售「個人保險」,由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投保,電信商須先派員考取保險業務員資格,才能行銷保單。 3. 壽險業者要追蹤前五大主力商品,七年之內脫退率超過14%,業者要增提準備金;三年內繼續率低於70%,壽險業者須提報合理說明及改善措施,若違規不改善,最重可解除負責人、經理人。 4. 新保險商品考慮實際脫退率的存續期間,與送審商品的存續期間,差距超過十年以上,業者就必須要重新定價。 5. 外籍人士買OIU保單,須持「雙證件且附雙照片」;若當初已投保卻未提繳附照片雙證件,須回頭「補正」,外籍人士可出具「護照、學生證、駕照」當證件。 6. 3月1日起,強制汽車責任保險酒後駕車加費費率表,將酒後駕車加費固定金額由2,100調高至3,600元。 7. 壽險業發行「新」保障型商品保單適用責準金利率「可調高1碼」,保費將便宜5%;不含生存保險金、未達95歲的祝壽保險金的身故保險商品、癌症及保障期間30以內的健康商品等特定保障型保險商品,可以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0.25。 8. 車體險基本保費「偏離率」自20%壓縮到15%;亦即車體險保費最低只打到八五折。 9. 賓士、寶馬、奧迪等品牌進口車過去五年理賠損失率較高,車體損失險係數漲幅平均達7%,「國產車」係數代號則全面下降。 10. 放寬電子支付機構採用生物特徵安全設計及法規鬆綁,可直接以指紋等生物特徵進行交易。 11. 信用卡收單機構可接受其他收單機構、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機構委任,讓商家一台收單機構就可接受不同機構支付。 ◎財政稅制篇 獨資與合夥事業員工每月薪資列報上限,2018年起將調高。 報系資料照 獨資與合夥事業員工每月薪資列報上限,2018年起將調高。 報系資料照 1. 進口貨物低價免稅門檻自3,000元降至2,000元。 2. 故宮門票調整,外籍觀光客普通參觀券調漲四成;取消本國老人假日參觀故宮免費優惠,未來則需收取75元門票。 3. 獨資、合夥事業員工每月薪資列報費用上限中,一般職工月薪費用上限自5.75萬元調高至5.95萬元,調幅約3.5%;副理、單位主管、秘書、工程師、技師等高級職員自8.2萬元調為8.45萬元,調幅約3%,將在2019年5月申報時適用。 4. 80%的醫學中心、610座中油自營加油站、水電費及綜所稅繳納等提供行動支付服務。 5. 民眾透過「公務機關信用卡繳費平臺」以行動支付繳納公務機關及公立醫院費用,不需額外負擔手續費。 1.上市櫃公司必須提供「電子投票」作為股東行使表決權的管道;若公司拒絕,金管會將祭出「退件條款」,其申報募集發行有價證券的案件,將予以退件。 2. 申請初次上市(IPO)公司,不論本國或第一上市的外國公司,都要設置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需要三名以上獨董組成,未來只要送件IPO,審計委員會將是必要條件。 3. 上櫃公司要比照上市公司,自2018年起、每年都需要舉辦法說會,向法人說明業務展望與財務報告。 4. 降低台灣上市母公司對子公司持股比例之價格合理性規範,並提高子公司上市之決策層級。 1. 針對僅有功能性卻無實坪用途的「屋簷」、「雨遮」將全面取消登記,實施前已申請建造執照的建物,得依舊規定辦理。 2. 宜蘭縣內龍德、利澤兩處工業區內閒置工業用地,將開徵五倍空地稅。 1. 海外就醫健保核退上限由國內醫學中心標準改成各級醫院與診所平均醫療費用計算。 2. 民眾住院部分負擔上限將由單次37,000元調漲至38,000元,全年上限則從62,000元漲至64,000元。 3. 全國110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門診量須逐年減少2%,目標五年減少10%,未落實減少門診量的醫院,超收門診部分將不予給付。 4. 健保投保薪資與保費級距從50級修正為49級,第一級月投保金額為最低薪資的22,000元,受雇者本人保費調漲為310元;其他級距投保月投保金額與本人負擔保費不變。
    2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