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7 個月前
不胖、不吃肉卻有脂肪肝? 營養師曝「飲食陷阱」:愛吃麵包、馬鈴薯慘中 | 常春月刊 | LINE TODAY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MLp6MEj?utm_source=lineshare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心內科39位醫生集體吃素!全球40年科研鐵證: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http://line.me/ti/p/%40pyn1177a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早在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官方微博正式宣布,根據其麾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相關結果:加工肉製品被正式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經常食用的紅肉也被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事實上,同屬於一級致癌物的還有香煙和砒霜,常見的加工肉(培根、香腸和火腿等)就和劇毒物砒霜並列了。 提前拿到世衛組織報告的BBC報道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 加工肉:指通過鹽、腌制、發酵、煙熏或其他工藝以增強風味或改善保存的肉類製品。 紅肉: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豬肉、羔羊肉、羊肉。 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吃肉了嗎? 美國40年科研:一半癌症與過量食肉有關 2015年:減少食用能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 早在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需要」小組,調查結果顯示: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引發的癌症佔了超過一半。 198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指派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進行食物營養與癌症有關文獻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報告指出: 男性的癌症有四成由肉食引起;女性的癌症高達六成與肉食有關。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新聞稿(PRESS RELEASEN°240): 將加工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人類致癌物(carcinogenic tohumans,Group1)」,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可能的人類致癌物(probably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2A)」。 報告還稱:基於足夠的證據,食用加工肉製品可導致大腸癌。 2015年10月29日,WHO在官方網站確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關於加工肉及紅肉的致癌風險,是對2002年WHO「飲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報告建議的確認,提醒人們減少食用這些產品,可降低結腸直腸癌的風險。 到底還吃不吃加工肉? 浙江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醫生集體吃素 其實,過量食用加工肉不僅會引起可能的癌變,還會對我們的血管、心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對此,浙江邵逸夫醫院的全體心臟內科醫生直接用行動表明肉食的危害: 「不想給將來心臟上支架,就要以素為主。」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中央人民日報下屬網站《人民網》在今年的1月7日報道的:《浙江邵逸夫醫院的39位心血管科大夫集體吃素防禦心臟病》,這足以說明吃素的好處。 湖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肖長江也公開表態吃素,他說: 「我臨床見到太多的心臟病人,我們決定以素食為主,就是不希望將來給自己的心臟上支架,所以減少吃大魚大肉!」 為什麼這麼多心血管科的醫生都用吃素來對抗心臟病呢?心血管科主任肖長江解釋到: 首先(吃素的好處在於)植物性食物優於動物性食物。除了缺乏部分B族維生素(如維B12)外,蛋白質、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都優於動物性食物。 第二,素食膽固醇含量少。 第三,素食熱量更低。 第四,我自己原來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已經不存在了,體重也降低了10多斤。 「我們每天接觸到那麼多病人,2/3是冠心病,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基本是由糖尿病、高血壓,引起血管堵塞。而這些慢性疾病,與飲食富營養有直接關係,其次的誘因就是抽煙、喝酒。」 ——傅國勝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有39位醫生。而醫生們自己平時吃得都非常素,去他們醫院食堂觀察醫生們的午餐,發現他們的午餐沒有最素,只有更素。青菜香菇、胡蘿蔔素雞、包心菜……感覺農家菜畦撲面而來。 然而吃完素菜和大半碗飯,傅國勝主任一口肉都沒有吃。峰迴路轉的情節,也就是說了句「今天有點饞」,夾了半塊肉皮,午飯就正式吃完了。 傅國勝教授說自己再年輕一些的時候,也愛吃大肉。大約4、5年前,開始基本吃素,午飯、晚飯兩頓,葷菜基本上就吃魚。科室里有的醫生吃素的時間更早。 傅國勝教授說,由於輻射和長期吃素,他們這群醫生的白細胞指數都偏低。但醫生們為什麼仍然選擇長期、大量吃素。 多吃一份肉,死亡風險增加16% 保健專家、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萬承奎曾說: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愛吃肉,對心血管太有害: 1、美國哈佛大學的兩個大型研究顯示,每天多吃一份肉會增加16%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0%的癌症死亡風險。 2、愛吃肉,血管過早老化。英國研究者發現,含有過多紅肉而果蔬數量不充足的飲食會加速人體的老化進程,導致患心血管疾病、血管過早老化和腎病的風險上升。這項研究發表在《老齡化雜誌》上。 3、少吃肉,患心血管病率低20%。英國另一項研究發現,半素食者,也就是食物中素食佔七成、肉食佔三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吃肉多的人低20%。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表示,降低心血管病風險要改善飲食結構,多吃水果蔬菜,減少脂肪攝入量,盡量低鹽限油,少吃高熱、高蛋白類食物,避免酗酒和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 中國首家「素食病房」 掀起醫學界的飲食革命革命 2017年4月10日周一,註定將成為醫學屆和素食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在全國率先啟動「素食病房」公益計劃,每周一中午預約登記的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均可免費獲得一份由愛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素食」,推廣健康素食,調養心血管疾病。在湖湘大地這片素食的「窪地」上,悄然掀起一場健康飲食革命。 「素食病房」源於湖南省中醫藥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博士多年的夙願和積極倡導,由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自然醫學專業委員會、湖南踐行國學基金會稻禾香國學踐行館、長沙市稻禾香公益文化促進中心、長沙稻禾香公益素食餐廳攜手推出的一項素食公益計劃,所有素食由愛心人士免費捐贈提供。 前期試行「每周一素」,並逐漸推廣到「每日一素」,旨在通過這種公益的方式,喚醒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飲食意識,引導患者逐步過渡到以素食為主的健康飲食習慣。 以現在發達的生活條件和普及的營養學知識,即使是純素食(不含奶蛋),也能通過合理膳食來保證營養均衡,還能帶來很多健康益處,儘管素食者更需要關注某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入(包括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 D、鐵、鋅、鈣、碘、N-3 多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原名為美國飲食協會,ADA)、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英國飲食協會(BDA)、澳洲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NH&MRC)都表示經過適當規劃的純素膳食能滿足人體在各個階段的所有營養需求,包括孕期、哺乳期、嬰幼兒、青少年和運動員。 科學已經證明, 肉食在今天已經嚴重威脅到 大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時,素食讓我們遠離癌症。 為了我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請盡量 素食!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為什麼麵包不能吃?》 ~黃冠球醫師 [壹]前言 1987到1989年,我在美國Loma Linda University 讀「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為了節省交通時間,我住校,週末才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回家。回家前我會去校園的超市,買一些即期折價的麵包、披薩,回家享用。 最後一學期 期末考前的週末,我書還沒讀完,頗有壓力,但還是回家團聚,而且帶了麵包,也帶家人去郊外樹林走走。但是孩子們不願意在豔陽下走路,我們不歡而返。晚上洗過澡後,我發現在右耳前面的皮膚,冒出了一塊塊的蕁麻疹,幾天後就融合成半個巴掌大的皮膚炎。 回到台灣,看了皮膚科醫師,沒有效。「醫師啊!先治療你自己吧!」這臉上一大塊丟人現眼的皮膚病,很無奈地,跟了我27年。一直到2016年我讀到《無麩質飲食》這本書,為了健康我停止吃麵食,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臉上的病灶縮小了,兩個月後多年的頑疾竟然不藥而癒!俟後我偶吃水餃、麵包,它是會復發的,再停吃就消失,現在七年過去了,皮膚完好。 當然我也勸家人不要吃麵食,但我的大女兒 患有思覺失調(舊稱精神分裂症),她不容易控制自己。在聖誕夜的子夜彌撒後,她會提早離席,領了麵包點心盒,就先回家大快朵頤。接下來的兩三天,糟糕了!她疲倦到爬起不來,沒辦法ㄧ如平日的作息,與我共餐,和我去運動場散步。第二年的聖誕夜,戲碼再度重演。 因此,我告誡大女兒,有三樣食物不能吃: 1. 麵食,含有麩質; 2. 甜食,會發胖發炎; 3. 油炸食物,有反式脂肪。 [貳]現代小麥 -已然不同 小麥裡的「麩質」,英文原文是「gluten」,它是小麥的多種蛋白質, 若將麵糰置於水中沖洗,剩下來不溶於水的黏稠膠狀物就是了。中文原稱為「麵筋」。 將gluten翻譯為麩質,容易使人誤以為它來自小麥的麩皮(bran),其實它是位於小麥的胚乳(endosperm)部分。 小麥、大麥、裸麥磨成的麵粉含有較多的麩質(gluten)。 人類在10,000年前,進入農業社會後才開始吃穀類,但是現代的小麥和祖先吃的野生小麥已經截然不同;即使和60年前的小麥也大不相同。 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為了解決世界糧食不足,於1943年在墨西哥成立了「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MWIC),將小麥雜交、育種,培育出數以千計的新品種。新品種長得矮小,生長快速,產量大增,口感更佳。主其事的美國遺傳學家Dr. Borlaug,因此獲得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 新品種的小麥雖然養活更多人口,但也養出許多健康問題,因為它們並沒有先做過人體的安全試驗。 現代的小麥經過品種改良後,麩質的含量高出了幾十倍,麩質在胃中分解為多胜肽(polypeptides),進入血液循環後,能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進入大腦,和嗎啡受體結合,讓人有欣快感,會上癮,會想再吃。麩質也容易引起許多過敏症狀如下: [參]今之小麥 危害大矣 小麥的麩質引起的過敏症狀,比較出名的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它造成腸道發炎、腹瀉,破壞腸道內壁,使原本緊密相連的細胞與細胞間隙出現滲漏,稱為「腸漏症」(leaky gut)。酒精、抗生素等也會造成腸漏症。 腸漏會讓腸內的細菌毒素—-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 LPS) 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發炎, 殃及大腦。許多腦神經的疾病,如憂鬱症、漸凍症、巴金森症、阿茲海默症,都發現和LPS 毒素偏高有關。 其實「乳糜瀉」只是冰山的一角,有些麩質過敏的人沒有消化道的症狀,但是會有皮膚和腦神經系統的傷害。 2009年紐西蘭的醫師Dr.Ford指出「神經系統才是麩質破壞的主要目標。」 因為麩質本身就會透過 免疫系統,觸動「發炎反應」,危害全身,而大腦又是最脆弱的地方,所以小自頭痛、癲癇, 大至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憂鬱症,以及小孩的自閉症(autism)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都和麩質有關。 美國神經科醫師Dr. Perlmutter甚至認為:「其實正常人的大腦,也會受到麩質危害,只是他本人並沒有察覺。」 2013年,美國Mayo醫學中心的團隊甚且證實:「麩質會控制腸道菌叢,引發糖尿病的發生!」 [肆]血糖高 老化快 小麥還有一個本領,它會催人老! 小麥裡的澱粉, 75%是屬於最容易被消化的「A型支鏈澱粉」,它會快速地被吸收,血糖也快速升高,所謂的 升糖指數GI質,全麥土司或白吐司是高過任何其他碳水化合物的。 血糖高 會觸發「糖分子與蛋白質、部分脂肪結合」,所謂「糖化反應」,而形成有害的「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糖化終產物AGEs又會引發身體的「發炎反應」、「自由基增生」,而「破壞血管壁」,導致 動脈硬化。 血管壁受到了破壞,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併發冠心病和腦中風;血糖偏高,也會導致大腦的認知能力 較快衰退而導致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 AGEs也是皮膚起皺紋,和眼睛的水晶體變混濁(白內障)的原因。 AGEs更是加速老化的禍首,一如英文縮寫字母的含義age。 血糖長期偏高,產生的AGEs就越多,然後衰老的速度就越快。 AGEs的多寡可以參考糖化血色素(HbA1c),它代表紅血球中的血色素(hemoglobin ,一種蛋白質)被葡萄糖 糖化的比例。 HbA1c 的正常值是4~6%; >=6.5%即診斷為 罹患糖尿病。HbA1c 6%相當於血糖值126 mg/dl,也就是過去三個月內你的血糖平均值。 HbA1c數值越高,代表血糖控制不佳,即血色素受到糖化的比例越高;HbA1c越高也代表大腦組織損害的程度越大。《小麥完全真相》一書的作者Dr.Davis 甚至說:「HbA1c <5% 代表正常的老化速度;>5% 代表你老化得比較快,離天國也近一點。」 如果你關心 是否血糖偏高和 老化的速度,體檢的時候,不妨自費檢查,加驗「糖化血色素」,價錢不貴,而且不需空腹,隨時可以檢查。 「糖化終產物」AGEs除了在體內產生以外,也和外來的食物有關。高溫燒烤、煎炸的肉類,AGEs含量最多,所以肉食以清蒸或燉煮為宜。 還記得「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 嗎?小心它也會加速糖化作用,加速老化喔! [伍]結語 吃糖不健康,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事實,只是不知道有那麼嚴重。我在台東聖母醫院門口的豆漿店吃早餐時,喝的豆漿不是全糖,也不是無糖,而是半糖,因為無糖又太不好喝。但是老闆娘告訴我,她的兒子從小喝豆漿不愛加糖,所以頭腦聰穎,現在是天文學的博士。那真是得天獨厚啊! 現在我知道甜食和小麥澱粉會引起「發炎反應」和「糖化反應」,造成全身的慢性疾病 以及老化,下回光顧豆漿店,我會向老闆的兒子看齊,選擇無糖豆漿了! 而小麥的麩質蛋白更是容易透過「免疫反應」,而傷害 腦神經,使大腦退化。 為了多留住青春的容顏;為了還能認得身邊的老伴。 請節制口慾,少喝甜飲、不吃燒烤,也不吃含麩質的麵包。 畢竟我們還有糙米飯、小米粥、烤蕃薯、馬鈴薯、滷蛋、優格⋯可以吃。當然也還有魚蝦、家禽等可以享用。 其實上帝造的萬物都好,並沒有不讓我們享用小麥和麵包。是人類自作聰明,扮演上帝的工作又做得不夠完美,惹出了紕漏。幸虧也有人扮演現代諾亞的角色,在收集、保護古老的小麥品種。待 有朝一日,眾人覺醒,浪子回頭,還是有回頭路可走的。 附記:生機飲食專家李秋涼老師及其夫婿黃藥師 還教導我們: 「為了賣相 、口感、和存放期,麵粉中所含的食品添加物:磷酸塩、漂白劑、防腐劑、品質改良劑、色素等,真的太多了。有些添加物是有致癌的風險!」 Oct. 2023~全文完 - [ ]
    114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德國人壽命越來越長,原因竟然是這樣。記下來,長10歲! 全球人均壽命:71.4 歲, 中國人均壽命:76.1 歲, 德國人均壽命:81 歲! 德國的人均壽命整整超越全球人均壽命 10 歲! 2016 年 5 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佈的《2016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德國人均壽命再創新高! 德國人長壽的 10 大秘訣: 一、每天站比坐多,啤酒之鄉沒有啤酒肚! 德國是啤酒之鄉,但這裡中年人的啤酒肚卻在逐年減少。都說腰圍決定壽命,德國人的腰圍數據卻是逐年在好轉,這是因為德國的中流砥柱們工作時候:站比坐多。 1、站著辦公: 在德國,一些備受腰椎病困擾的辦公族,開始嘗試「站立式辦公」。這樣有利於緩解腰椎不適的症狀。 2、站著開會: 德國的一些企業會選擇站著開會,設定一個 20 分鐘的鬧鐘。 圍成一圈熱烈的進行頭腦風暴,鬧鈴結束後就結束會議。這樣既解決了開會時間長廢話多的問題,也讓久坐的辦公族們可以活動活動身體,以免疲倦。  3、站著上課: 德國有的小學會站著上課,他們的桌子比課桌高很多。老師認為,這種上課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對肥胖的孩子還能起到減肥的作用。站著上課非常健康,而且不容易犯睏,注意力也能更集中。   二、愛大蒜,一日三餐都吃! 大蒜既可調味,還能防病健身,被譽為「天然抗生素」。在德國,幾乎人人都愛吃大蒜,甚至還有很多人會一日三餐吃大蒜。 據統計,德國人吃大蒜的年消耗量在 8000 噸以上。大蒜餐館、大蒜專賣店等「蒜字號」商店更是林立在德國的街頭巷尾。德國人還把普通的大蒜玩出了美食花樣:如把蒜泥放進麵包里,用蒜頭炸魚,喝蒜泥酒等。連飯後的蛋糕、冰淇淋也都有大蒜的味兒。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蒜節」和首家「大蒜研究所」也誕生在這裡。大蒜研究所的哥特林博士介紹:大蒜中含有 400 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物質,如果有人想活到 90 歲,大蒜應當是他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 三、果汁節食,幫助細胞更新! 國家期刊《健身科學》雜誌發表過一則這樣的消息:德國人的長壽還有賴於他們還發明的一種「果汁節食法」。顧名思義,「果汁節食法」就是以傳統果汁來代替進食。德國人認為:人體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細胞代謝失去協調。所以,老化的細胞必須盡快排泄。 而「果汁節食法」就能夠加快衰竭細胞的排泄,有效地產生新的細胞。此外,「果汁節食法」還能夠將體內廢物和毒素排出體外。其豐富的維生素、酵素、礦物質能夠由血液吸收,維持組織間和細胞間的生化以及礦物質平衡。 四、散步,人人都愛的長壽法! 德國人喜歡運動,對於老年人而言,散步可以稱得上是他們的傳統愛好。尤其是每周日的午餐後,更是德國老人的「散步日」,德國人認為:散步可以緩解工作的緊張和精神的疲乏,還能促使血管彈性的增加。特別是腿部的持續運動,讓血液更多的回流到心臟, 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工作效率。現代醫學也認為,散步能維持人體的鈣平衡,保護骨骼的健康。散步有助於氧化體內多餘的脂肪。德國總理默克爾女士就是一位「散步愛好者」。2006 年默克爾首次訪華的時候,溫總理就曾專門陪同她到北京菖蒲河公園散步……如今,默克爾已經超越了中國女性的退休年齡,但是身體狀況依然很好。不得不說,是散步使她的身體和思維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高度的集中。 五、吃魚,每週五必須吃! 相傳,德國人到星期五,無論公司食堂還是大中小學食堂,無論飯店餐館還是尋常百姓家,主菜都是魚。這是為什麼呢?耶穌基督在星期五受難,為紀念耶穌,教徒們每個星期五都不吃肉。在西方,魚是不屬於肉類的,星期五不吃肉,可以吃魚。 魚類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於降低高血壓,而魚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也有降壓作用。 的確,吃太多紅肉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願意選擇吃魚來平衡。而德國人信仰中的星期五「強制」吃魚,也成為一種全民飲食習慣。 六、嚴格遵醫囑,不隨意買藥吃! 在吃藥上,我們真該好好學學德國人。中國人現在腎臟疾病增多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濫用藥。 而德國人從來不隨意買藥吃,即便服藥也嚴格地遵照醫生指導。「藥是三分毒」在德國也適用,他們只會在不得不用藥時才用,錯用、濫用藥物都是非常危險的。當我們毫不自知地吃保健品、非合理地濫用藥物時,無形間可能就會帶來肝損傷、腎損傷。 七、心態好,不比吃穿,不貸款買房! 德國人平日的吃飯、穿衣戴帽都很隨意,不會攀比,也不會去貸款買房子,雖然並不是買不起。 其實,德國的工作壓力也很大,但他們常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不想背負沈重的貸款負擔,很多人乾脆一生都租房子住。積極心態獲得的兩大報酬,就是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態決定健康。當人的精神狀態樂觀歡快時,機體內的多種生理過程變得活躍。此時,防禦功能也發揮得比較充分。當免疫功能增強時,自然就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犯。 八、不服老,退休了也不閒著! 德國老人不服老,許多人主動延後退休,德國人實際退休年齡平均是 63 歲。他們還熱心公益,在德國街頭,一些老年人專門為外國人指路,為盲人讀報。就這樣,他們找到了樂子,生活由此而充實幸福。退休是另一種新生活的起點,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可以重拾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可以用畫筆、相機、打字,把自己的生活展現出來,享受退休後的「第二青春」。   九、愛喝牛奶,不缺鈣、精神好! 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們像德國人那麼愛喝牛奶。德國人每年要喝掉約85公斤的牛奶,堪稱世界之最。他們從小就喝下大量牛奶,連做菜也放牛奶。類似我們中國的勾芡,所以德國人似乎都不缺鈣。牛奶營養價值很高,除含有蛋白質外,還含有脂肪、糖、鈣、磷等許多營養成分。孩子喝了長個子,大人喝了能健骨。一般來說,成人一天喝300~500毫升牛奶為宜。德國人早餐種類不多,但保持了最簡單的營養搭配——牛奶加蜂蜜。簡單的陽光早餐,賦予德國人一天好精神。 十、懂休息,休息日絕不加班! 德國人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苟,但他們也相信持續工作不休息,工作效率必定變差。因此德國人非常重視休閒生活。在德國,加班的人一般都是外國人。對德國人而言,休息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週末時間絕對要留給自己。很少有人會在週末工作,更不可能利用週末去應付客戶。即使再熱衷工作的人,也深信唯有充分休息才能徹底充電、恢復活力。如果沒有急事,他們平日的晚上七點鐘以後和週末、假日,都不會打電話到別人家。 德國人的長壽的10條金律,簡單卻值得我們學習!
    6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