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年前
如果你是 21 歲以下的大學生,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有個人願意資助你一百萬台幣,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完全沒有要求回報,也沒有要你寫報告什麼的。

就是單純給你一百萬,讓你用一年的時間做你最想做的事。

這聽起來像是個詐騙集團,但不是。你可以相信我,這是真的。這是我的好友台哥大總經理、AppWorks 創辦人 林之晨 Jamie 的公益計畫。

在他 21 歲那年,他開始創業。現在的他,希望能幫助 21 歲以下的大學生,可以不用擔心錢的限制、敢用一年的 gap year 時間去冒險、去探索,去做真的很酷的事情。

如果你心中一直都有著某種夢想、有著某種憧憬,但被現實綁住、被家庭壓力綁住、被財務壓力綁住,這是一個讓你勇敢追夢的機會。

不管你是哪個大學的學生,只要你想做的事情夠酷、夠有決心,都可以來申請。相關資訊可以去搜尋 “Jamie’s Gap Year Program”。很鼓勵有夢有決心的大學生去申請!

我們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跟 Jamie 談過,Jamie 學長也特別跟我們合作舉辦一場說明會,在 3/28 。

歡迎有想花一年 Gap Year 探索的大學生報名,跟 Jamie 面對面直接交流。如果你的計畫夠厲害,就能拿到一百萬去逐夢、築夢。也請分享給你身邊那位很酷、但沒有資源去衝的同學!

Jamie’s Gap Year Program 說明會報名連結,詳見第一層回應~

如果您是超過二十一歲的前輩,也請幫忙分享出去,讓有心的年輕人可以看得到!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轉載: 突發狀況 | 芝加哥大學 (U of Chicago Rank#3)不再要求SAT/ACT成績。 1. 美國國內申請者可以不用提交SAT/ACT成績。國際學生的標化考試也可以用AP (八科AP考試成績)or Predicted IB Scores or A-Level scores 來代替SAT/ACT的成績。 2. 前50的文理學院中已經有21所不要求SAT/ACT的成績。前100的綜合性大學中,有14所也不要求SAT/ACT了。 3. 最新趨勢 SAT/ACT 重要性在降低中。AP/IB/A-Level上升。 美國時間本周四,芝加哥大學官方宣布不再要求SAT和ACT成績。這是排名前20的綜合性大學中第一所不再要求申請者提交美國高考成績的大學。 a. 首先,美國本土學生無需提交任何標化成績即可申請芝加哥大學。 b. 其次,國際學生也可以選擇IB或者A-level成績去替代傳統的ACT和SAT成績。之後,官方招生網頁也進一步指出︰如果國際申請者有足夠的AP成績(約8門AP考試成績以上),校方也不會要求SAT/ACT。 c. 後續應該還有更多資訊會陸續公布。 Note: 1. 這裡的校方信息指出: AP“考試成績”(每年5月全球性AP統一考試,並非在校AP修課成績)列入替代SAT/ACT考試成績 與IB Predicted scores (約在G12上學期11月)。 2. AP考試可以單獨報考,不需要一定依附在學校AP課程之下,又一明證。 3. G9 or G10真的要早一點規劃AP or IB. 每一年都有新的變化。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薛子隨筆》台灣的高等教育與論文抄襲 作者/薛中鼎 2022-07-12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很多問題,只要憑藉常識與邏輯,就能知道正確的答案”。台灣的情況更有趣,我發現的規律是:“台灣的事情,只要是往壞的地方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那年,我結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在朋友引介之下,在台灣某大學,任專職副教授。 我一直在企業界工作,不算是“正統學界”的人士,我也沒有所謂的 SSCI 期刊論文著作。我在企業界工作多年經驗,讓我認識到,管理學界的論文,與企業實務,根本是兩回事。 總之,我任職的學校,是所謂的“後段班”大學,與“跑抄公”林智堅獲得碩士學位的“中華大學”,是同一個級別。 我那幾年任教經驗,讓我充分認識到,台灣的大學教育,都在玩些什麽“鬼把戲”。 1.大學教育的演化 早年台灣的大學教育,各個學校的“分工特色”是很清晰的。 當時的台大,是綜合大學;中興大學是農業大學;成大是工科大學;政大是國民黨“中央政治幹部學校”的延續,是培養政治幹部的大學;師範大學,是爲了替台灣培養師資。 所謂的專科,是爲了培育“專職人才”。當時的臺北工專(現爲臺北科技大學),為台灣的製造業,培育了很多人才;而銘傳商專(現爲銘傳大學),爲台灣企業提供了,稱職的秘書行政助理人才。 這些專科大學的畢業生,都能學得一技在身,無需擔心就業問題。 兩蔣政府,規劃台灣未來發展,大陸的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在台灣復校。當時的清華大學,具有國防任務,甚至要研發與核子彈有關的科技;交通大學,則以民生實業為目標,尤其致力於電子半導體科技。 清華與交大在新竹復校,配合當時的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桃園機場、新竹科學園區、乃至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龍潭的中科院等。這些建設,都有清晰的連結性、總體性、與前瞻性。 當年的高等教育,既有個體分工,也有總體效益考慮,爲台灣的經濟與國防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兩蔣之後,李登輝主政,李遠哲掛帥,實行教改。教改的一個主要精神,就是强調人民有《受教權》。 實行教改之後,台灣廣設大學。據我所知,目前一共有 167家大學,可以授予大學學士學位。在台灣任何的地點,以十公里為半徑圈地,就一定可以圈到某家大學。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第一。 大學太多了,各個大學的辦學特色與目標,只能以“渾沌不清”四個字來形容了。 更準確的説,台灣大多數的大學,其實都是“學生在混學位,老師在混薪水”。 2. 我的一些經驗 台灣教改,强調人民有《受教權》。主張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接受大學教育。 爲了幫助學生能讀大學,政府也訂定了“助學貸款”的辦法。學生只要拿到了學校的在學證明,就可以到台灣銀行,申請助學貸款。 因爲大學太多,學生進大學,變得極爲輕鬆。有人説,“七分進大學”,或是“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一百”,都不是笑話。 我在任教授時,只要有個身份證,就可以進大學了。學生拿著身份證與學校給的在學證明,可以去辦助學貸款。隨隨便便混個四年,就拿到大學學位了。 一年貸款十萬元,四年畢業,共欠台灣銀行四十萬元。四十萬元貸款,換了張沒什麽價值的畢業證書。很多學生,到了三十幾歲,銀行助學貸款都還不清。最後也只有靠政府出面協商,“注銷銀行壞賬”,結案了事。 我在此說幾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2.1校長的教誨 某次學校期末考剛過,老師還沒有送出成績,學校召開了全校校務會議。全校老師都要參加,校務組會來點名。 校長苦口婆心的跟全體老師們説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 校長説: “各位老師,如果因爲你們出題不當,造成學生被當,你們一定要再給學生一次機會。” 校長是個好人,他有他的難處,我對他沒有任何不滿。我很清楚,如果老師把學生當了,對學生不好、對老師不好、對校長不好、對學校也不好。 造成學生被當,其實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因爲不管我出什麽題目,結果不會不同,很多學生一樣答的很差。 所以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而是“給分不當”的問題。 解決之道,就是不管學生如何答題,一概給高分就好。 我注意到,系上有位老師,給學生打的學期成績,大多是給了“一百分”的滿分。 學生“評鑑”老師,也同樣會給他高分。系裏給這位老師的“考績”,也挺好。 我想後來很多老師,都會走上這條路。 2.2 學生很忙的 我剛到學校任教,教的是“國際企業系”二技專職班的同學,也就是三年制專科畢業的,到大學再讀兩年,就可以得到大學的學位。 這班同學,大多已在就業。他們再回大學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學歷。他們的心態,與“跑抄公”林智堅,應該差不多。 我當時教的是畢業班。我想象,既然是“國際企業系”的畢業班,總該讀讀英文吧。於是我挑了一篇英文文章 “McDonald’s in Moscow”(探討麥當勞在莫斯科開店面臨的問題與應對),請學生閲讀,並且寫個報告。這篇文章不長,只有一頁。 過了兩天,教學組長打電話給我,要找我談話。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告訴我,有學生打電話給教學組,說“他們很忙,老師給他們的課業壓力太大”,希望教學組長能幫忙反應。 既然學生强烈反應了,我也無話可説,撤回了我給的作業。 後來學校成立了“企管碩士班”,我再試了一次,拿出一篇英文文章,請他們讀讀看。我發現,英文文章的第一段句子,帶有複合子句的英文句型;外加兩三個生字,學生就無法消化了。 從此,我不再請大學生,或是研究生,閲讀英文文章。要求他們讀英文,太强人所難。 2.3學生的想法 我也會跟學生談談他們的想法。有次我問學生: “你們沒興趣上課,爲什麽要花這麽多錢,花這麽多時間,來讀大學?這張文憑,我看對你們,也不上幫什麽忙。” “老師,我知道這個文憑沒什麽價值,可是大家都有,我沒有更糟。現在連在機場推車的,都需要大學文憑。”學生說。 另一次在麥當勞,我跟學生聊天,問學生對學校的看法。學生的回答很直接。 “我到學校,就像是到麥當勞點套餐。我付錢,學校提供套餐。” “老師就像在櫃檯賣套餐的服務生?”我指著櫃檯問他。 “我是這樣想的。”學生説,似乎爲自己的直言,還略感靦腆。 我笑了笑,沒有再説什麽,明白了他們的想法。 還有一次,我看學生一上英文課,就趴在桌上睡覺,我就問他: “你爲什麽不努力一下,也許可以學到點東西?” “我從國中開始,就決定對英文完全放棄,再也不想學了。” “爲什麽要放棄?” “沒興趣,學也學不會。”學生理直氣壯的說。 2.4. 我的感想 我在學校任教,明白了一些事。我任職的學校, 最早的名稱是“某某工專”;後來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學院”;後來又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大學”。 早年報考的學生多,學校少,學生的相對程度還好。學校在不斷升等的同時,學生的水準,也在急速下墜。 到了後來,學生的程度,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英文大概只限於念念26個英文字母,其他的無法要求。 台灣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名稱越來越“好聽”,内涵越來越“糟粕”。外在的制服,穿的是越來越“漂亮”;内在的體質,卻是越來越羸弱。 系上經常開“系務會議”。“系務會議”永遠只有兩個重點。一是如何應對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一是如何得以順利“招生”。 教育部的“大學評鑑”極爲重要,評鑑甲等,學校可以獲得升等,學系可以擴大招生名額等。評鑑不好,可能會被迫“減招”,乃至於被迫“裁系”。 我任教數年,“系務會議”從來不曾討論過,如何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爲了應付評鑑,系上經常造假,胡説八道。譬如畢業同學的就業率,平均薪資等,都是在隨意編寫,反正沒有人會去查核,也無法查核。 再舉例説,教育部鼓勵學校召開“國際會議”,並且可以申請經費補助。學校就請旅行社找了菲律賓的朋友,談談菲律賓的旅游景點,將有關文章匯編成冊,就算是“很成功”的召開了一場“國際會議”,可以向教育部請領經費了。 幾年下來,我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界,已是毫無敬意。最後,我決定不再跟著學校瞎耗,選擇辭職不幹。 我的大學任教經驗,已是十多年前了。近年來,少子化問題,比以前更爲嚴重。我相信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與我那個時候相比,今天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我離開教職時,寫了兩句話明志: “願以牛勁開新頁,不把鷄肋度餘生” 3.談《跑抄公》林智堅事件 關於近日喧喧嚷嚷的《跑抄公》林智堅事件,我依據我自身的高教職業經驗,邏輯推理,加上多方面的觀察、了解與認知,我可以確定,事情發展,是符合一個簡單而準確的規律的。 這個規律如下: “台灣的這類問題,只要是往壞的地方去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所以,我對《跑抄公》事件的解讀是這樣的: 1)林智堅的碩士論文,其實不是“抄襲”,而是找他的助理“複製”加“剪貼”。他自己根本就沒有花時間,好好閲讀他的論文。論文口試,就像是在茶館泡茶聊天。所有的口試委員,都不是“外人”。林智堅相信,他這樣拿學位,風險很低。不會有人真正追查他的論文内容。就算有人追查,他可以運用他的政治關係,擺平問題。 2)所謂的中華大學與台大國發所,其實都是在“量販”學位。指導教授,也無非就是拿學校的學位,來做“交易”。其中規律是,我護航你拿學位,你要懂得“尊師重道”,要懂得適時做出回報。 主子照顧後輩,後輩要效忠主子,這是個很容易理解的雙邊關係。 3)整個系所,多少有點幫會的味道。只要是這個系所畢業的,就應該相互提携,親愛精誠,互助共榮。 4)系所的首腦,要負責打點好與政府高層的關係。譬如中華大學的首腦,是民進黨發言人,打點政府高層,得心應手。台大國法所的首腦,是塔綠班政府國安局長,負責全國國安。 首腦可以通天,學生自然恭順撫貼。一個人指導幾百個碩博士,隨意剪貼複製,就有如在高速公路順次開車,各個依時到站,通暢得很。而且前車與後車之間,如生產流水線,講究效益,一個接一個,不留空檔。 5)中國字“黨”者,“尚黑也”。換句話説,所謂的“黨”,就有“黑道”的含意。這次“跑抄公”被抓到了紕漏,黨主席、行政院長、國安局長,所謂的“一國三公”,通通跳出來,不問是非,就是要幫“跑抄公”護航,充分展現了這個黨的 “黑道本性”。塔綠班的精誠團結,令人佩服。 6)這個具有濃厚“黑道本性”的民進黨的護航策略,很清楚。可以分四項説明: 第一,移轉問題焦點,把“抄襲是非問題”,移轉為“政黨口水問題”。 第二,塔綠班的一國三公,總統、院長、國安局長、傾巢而出,以官大權威大的聲勢,集體為“跑超公”造勢護航,是採取了以“權”與“勢”,來壓制對手的策略。 第三,大力報導新的新聞,譬如安倍被刺的新聞,來稀釋掩蓋“跑抄公”林智堅欺世盜名,矇混學位的新聞。多來幾次,就沒事了。 第四,選舉在年底,民衆一般善忘,只要能撐過一陣,也就沒事了。譬如説萊豬進口案,當時塔綠班信誓旦旦,一定會追蹤萊豬的銷售通路走向。風潮過了,塔綠班也就安了。現在已如塔綠班所願,每個人都在悶聲不響的啃吃,來自於各個管道的萊豬,再也不聞異聲。 4.結論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 “很多問題,只要憑藉常識與邏輯,就能知道正確的答案”。 台灣的情況更有趣,我發現的規律是: “台灣的事情,只要是往壞的地方想,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大家不妨注意檢驗一下,我的規律,是否正確。
    2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去年七月,《商業周刊》報導揭露中國國務院對台辦公室授牌設立21個創業基地,對台灣創業青年釋出免費公寓、金錢補助、人頭介紹費等利多。 中國有近半省分,提供創業據點優惠,例如浙江最高可貸人民幣500萬,福建最高提供人民幣1億元幫你創業,連獵人頭也有賞,每推薦一個台生實習,可拿人民幣500元。 今年暑假,《商業周刊》團隊前進東莞、廈門、北京等現場,再次追蹤這些政策紅利對台灣人的效應。我們發現,中國「招聘台灣青年」不僅越玩越大,也越來越精。 對象更年輕!沒畢業就先拉攏 在東莞兩岸就業創業研討會現場,我們看到一場規格前所未見,中國官方特別為了台灣青年舉辦的就業博覽會。 我們跟隨以184位台灣學生為主角的參訪團,領銜的是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長、前副總統蕭萬長,與前行政院長江丙坤。交通食宿由主辦方全程招待,學生只需要負擔來回機票費。經查訪,其中如台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和台北大學等校方甚至補助學生機票。 今年國台辦的台青政策「向下扎根」,向尚未畢業的大學生招手。這場研討會,就是該政策的第一場火力展示。 研討會現場集結378家企業,開出3200個職缺。中國四大銀行、騰訊旗下的網路銀行微眾銀行、海南航空集團旗下天津航空、家電大廠海爾等知名陸企,都在現場擺攤。而且不對外開放,只為了184位台灣大學生。 給薪大方,還啟動「千人實習計畫」 今年升大四,在台北大學主修金融、輔系法律的葉依雯說,微眾銀行開出實習生折合新台幣3.5萬元、正職基層員工近新台幣5萬的月薪,令她相當心動。 「我雖然是理性(台)獨,可是我就是很現實,哪裡有錢跟市場,我就往哪裡去。」葉依雯說。 中國官方今年五月已推出一系列便利台灣人在中國就業的政策,包括首度開放六個試點省市,讓台灣人可在中國公立醫院和學校任職。國台辦也連續兩年啟動「千人實習計畫」,對台生釋出數千個實習缺。 「我這邊有一百多名台灣年輕人,如果掛在我這邊實習,可以算(補助)名額嗎?」一名在福州經營兩岸青創孵化器的台灣人問。 「實習不能算,但實習是創業前的暖身……,其實我們這邊青創基地的補助封頂就是2百萬(人民幣),重點是數量(指台青人數),錢我們都有啊!政策也都準備好了,就等你們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蘋果日報,今天頭版,要抹黑這校長,徐慧芯,說她請一年假, 校長沒報紙,媒體,可以替她說明,看看校長的聲明,幫她傳出去吧! ~~~~ 徐慧芯聲明稿(106.1.11) 今天蘋果日報頭版頭條,而且是全版!我想我沒那麼有影響力,總統出訪新聞應該比我重要!所以我還是說明一下! 我還沒調校前半年就因病申請退休了!不是因為調校才退休的! 一年365天,全民都有116天的假日,上班日是249天,我八月份還有去學校上班,怎可能請假323天? 我請病假可沒去遊山玩水呀!還敢出國?校長出國要縣府核准欸! 我請假都在做復健,調養身體! 我是因病請假,有兩次人工髖關節開刀病歷,剛上任新學校,因環境不熟,在校門口斜坡又跌倒,人工髖關節受損,兩側膝關節又受傷,才不得不請病假,請長假要有教學醫院的醫師開診斷證明才能請耶!那很難申請,而且我有地中海型貧血,有縣府公文核准為證,請假期間,還在家幫忙學校申請資源,光現金就有十二萬入學校公庫,退休第三個月,學校校慶,我私人捐助學校十萬現金入公庫,這都有憑有據! 而且代理校長的教務主任跟其他行政人員都跟我有line聯絡,學校教師很認真,我在家負責打電話應付外界要求學校做的無關教育學習的事務,讓行政及老師們可以專心在校上課,不要有上級交辦外務,或其他拜託老師做的事,我當壞人沒關係,只要學校穩定學生學習,認真的教師及學生們,還在我退休前成為全縣國中唯一增班的學校!表示學校沒受到任何影響,還愈來愈好! 我在新竹縣當八年校長,每年學校都增班! 我在職期間都沒有年薪百萬了(而且我是留美碩士,薪級已是這階段最高的喔!),何況是請病假?沒年終獎金,沒考績,還要扣繳所得稅,這是很合理的!誰叫我不良於行呢? 因為請假考績丙等,我不在乎,我只在乎學生學習有進步,學校有口碑,家長願意送孩子就讀公立國中,學校年年增班是最好的證明! 我還沒退休前就開始在網路上寫信給蔡英文了!不只是年金議題,其他有關國家社會民生問題我都寫過,可以查我FB! 我不良於行,在家寫寫文章還可以! 因為我先生還有工作,會賺錢! 我們倆是白手起家,沒有大富!是努力謙虛,憑一步一腳印賺來的。 子女教育費,家庭開銷都是有情有義有能力的老公在付出!他只要我保持身體健康,成為家庭精神支柱! 我的孩子都在唸大學,半工半讀,賺自己生活費!他們都很努力上進,不用我操心! 這兩天的媒體新聞報導,家人因此承受很大壓力及揶揄嘲諷,這是他們沒必要承受的。老公在外賺錢打拼很辛苦,兒女也去打工賺生活費,這都是事實。 我自己可以承受這些壓力,沒問題! 我目前在做中輟生陪讀志工,在做偏鄉教育資源平台主持人,連續兩年,補助新竹縣八所偏鄉國中每年十萬閱讀陪讀經費,補助新竹縣約五十所偏鄉高國中小,每校自選新書各300本,然後由我的偏鄉教育資源平台支付書店書款,學校跟我都不用經手錢! 我開五十萬的國產車,學生笑我的車很爛! 我回答說,車子是代步工具,重點是開車的人有沒有專心開車比較重要! 你們看電視常報嚴重車禍的大都是開跑車啦! 你們騎的腳踏車如果有變速,是不是就會騎很快,愈快愈危險! 他們只好一直點頭!哈哈!機會教育啦! 我真是客家人勤儉持家,樸素硬頸啦! 我每天過得很踏實,我愈來愈好命,因為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人羨慕我,有人忌妒我,有人恐嚇我.... 我都一笑置之! 祝福國泰民安! 徐慧芯敬上106/1/11 歡迎轉傳
    8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到底差多大? 北京清華大學20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陳嫦芬,目前在兩岸最高學府教書,對於兩邊實力有第一手觀察,她深深憂慮:台灣人才的培育已經來不及了。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暨總經理、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荷蘭荷興霸菱證券集團亞太區董事……。國際金融圈的扎實訓練及投資銀行的完整資歷,讓她受邀至對岸一流學府北京清華大學任教。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兩年的講授,她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現階段在兩岸最高學府同時任教,站在第一線接觸兩岸頂尖年輕人,她有哪些深刻體會?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是台南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何嘗不希望這樣的感受能夠倒轉過來?但我還是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二○%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只提一次筆記本規格 陸生下堂課已全部更換 有一次,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台生軟體團隊賺到錢就好 不打算變谷歌 最近我就碰到一個「無言」的狀況,某機構請我擔任幾位年輕人的顧問,他們所設計的軟體被國外公司相中,在決定賣與不賣間,我提出建議,希望他們以此做根基,先想辦法尋求培訓,把公司體質強化,再把公司推上國際舞台。 沒想到,這些年輕人告訴我:「這樣做已經賺很多了,我們『不貪心』、我們並沒有打算變成Google(谷歌)……。」最後,他們決定用數百萬元把公司賣掉。我不禁感嘆:台灣的年輕人,目光如芝麻嗎? 再舉個例,今天如果一個台灣大學生在臉書上寫到:「我被陳老師罵。」接下來的二十則留言會是什麼?「我也有被她罵過、你最棒了、你不要難受啦、沒關係……」請問,這些「溫暖」的留言,能引領你檢討的動能嗎?能重建你追求卓越的精神嗎? 面對兩岸的消長,尤其是我在大陸清華教書的衝擊,有一陣子我常問自己:「陳嫦芬,妳在搞什麼?妳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的老師?」只是「著急」終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股強烈的動力把我拉回台灣教書,這是我在台大財金系開課的主因,是一種強烈的「急迫感」。開課前,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告訴學生,我在北京碰到了什麼,如果你要玩真的才來,否則別來。 其實台灣頂尖的年輕人服氣你了,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班上五十位學生,整學期下來缺席率是「零」,只有兩個學生曾經遲到。 誰說,台灣的學生只想在大學玩四年?寒假期間,這群學生整天都跟著我,過年也不回家,他們有很大的渴望變成更好、更棒的人。過程中,雖然我很少肯定他們,但學期結束後,我告訴他們,「你們很接近達到我要的標準。」於是我發現,台灣的學生絕對有潛力,說得白一點,只要你放狗出來,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跳牆。 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有潛力,我仍要公開講,北京清華學生平均而言,比台大學生優秀;我不怕有人罵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 清華交換學生 讓台大人輸慘慘 當清華學生圍著我說:「老師,這是我系統化的學習,我開出的書單,您有何建議?」「老師,您認為我論述的能力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老師,請您點評我獨立思考的深度。」台大的學生,則是對於和朋友分享哪家餐廳不錯、哪邊好玩的訊息,有更濃厚的興趣。我還是要強調,這沒有對錯,只是時間點錯置了。 再講到達標的企圖心,台灣人會圖一個相對舒服的方法去做到,問題是,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程度有別,競爭力立見高下。 說個小故事,我在台大原本只收五十位學生,但有一位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交換生,因為錯過我在清華的課程,因此要求加入,他是典型的成就動機很強、求知若渴的清大人。他在台灣時,台大這群學生,沒人討論他;他離開後,大家面面相覷。是的,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我們,輸尬ㄊㄧㄢㄊㄧㄢ(台語,輸很慘)! 所以,我想對全台灣的父母與師長吶喊:父母要「教」、要「育」,才是「愛」。為師者,在「授業」之外,多投入心力,實踐「傳道」與「解惑」的天職,才不辜負為師之道。 陳嫦芬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訪問學者、台灣大學法律學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最近跟一個前輩聊天的對話內容) 欸欸,你們年輕人現在究竟在想什麼? 我女兒跟你一樣 84 年次,怎麼就長不大? ? 說來聽聽 我女兒從小學音樂一路上來到台藝大音樂碩士,辦過大大小小的個人音樂會,我在他音樂這條路上已經至少花了至少7~8百萬,但是她去年因為一件事跟我翻臉。 ? 她說他想要跟同學一起去維也納的私立大學讀音樂學位,一學期學費要 400萬,兩年如果可以順利畢業的話,就只要 1600萬。 我女兒叫 SH(保護當事人寫代號),我說, SH,你知道嗎?爸爸把身上的房子拿去抵押貸款,在把車子所有家當都變賣,頂多也只能支撐一年半的讀書學費跟生活費,好,如果在把你媽的信用拿去貸款,給你兩年,如果你在無法畢業,我們也沒辦法了,但是你讀完畢業以後,你的爸媽就流落街頭。 你知道我女兒怎麼回應我嗎?她一直哭說我在音樂這條路上都不支持她,她一路走來真的好孤獨,她的同學家裡也不有錢為什麼就可以去,你們都不愛我。 我能怎麼辦,我也沒有這麼多錢,就算去賣血也不夠用。 一年過去,因為業務關係常常有進口代理商要來跟我談合作,最近剛好有個歐洲的代理商來談合作,我想說可以趁這個機會拜託他幫忙一下,支持一下自己的女兒。 欸,SH,你不是想去維也納唸書,你準備的怎麼樣了? 我哪有錢,我現在接一場表演收入才 2800,連吃飯錢常常都不夠,我現在喜歡話劇表演,這個月在籌備表演,下個月你要來看我表演喔! 我說好好,你決定好就好。 (你覺得我能說什麼?) 不能去的公立的學校嗎? 或是New York Berkeley 學費好像 4萬美刀比較省。 不行,因為還沒有很多知名度的表演經驗,音樂學院的證書就是第一印象,你覺得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證書跟台灣大學的證書能比嗎? 我了解你的意思 所以音樂的潮流就是要讀這間嗎? 對,因為它是音樂的起源,歐洲很多高級的音樂家都是出自那邊。 了解。不過還好沒有出去,現在也是可以有很棒的親子生活啊。 想要的夢想但是也不會想著怎麼賺錢去完成,我真的不知道現在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唉... 一頭熱的夢想,花大錢不計後果,不就是當前執政者在做的事情嗎?年輕人現在都跟著黨的思維走阿! 說到這個我就更氣,媽的,繳一堆稅,超徵還不退給繳稅的,一堆沒在繳稅的都發 6000,他媽的,我現在三餐都吃泡麵了,還是沒辦法給我女兒存到學費,這個政府,整天貪污亂搞還會做什麼,選舉到了就發錢買票,gan。
    1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 推薦高雄以創新科技,引領全球會議 29歲林大涵,用募資助台灣商品打入國際 被台大退學的他 登《富比世》創業家 林大涵創立貝殼放大,一年來協助的募資案件從製冰盒到火箭都有,各案平均募資金額是台灣總平均的20倍。 林大涵創立貝殼放大,一年來協助的募資案件從製冰盒到火箭都有,各案平均募資金額是台灣總平均的20倍。 過去9年,台灣群募金額暴增200倍,而亞洲第一家專業群募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卻早在4年前就用募資助台灣商品打入國際,至今平台上架的案件成功率達90%。 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位創辦人曾經愛蹺課、大學肄業、被資遣⋯他如何把逃避釀成的失敗,變成開出新路的養分,在29歲登上《富比世》,甚至被看好是「未來5年、10年可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或馬克.佐伯格的人。」一起回顧他的發跡故事。 當時他是一個被退學兩次,被一手參與創立的公司資遣,只有大學肄業證書的29歲男生,林大涵。 他的學經歷,完全符合台灣主流社會對魯蛇(loser,失敗者)的定義,他的故事,卻將顛覆人們對魯蛇的想像。 在被公司開除後的一年,他共同創辦的貝殼放大,為52個募資團隊提供群眾募資顧問服務,數量只占2015年台灣群募案的十分之一,募集金額卻占總額的6成,達到3億5千萬元。從金馬獎得獎電影《灣生回家》、《太陽的孩子》,台灣自製火箭團隊ARRC,到在國際市場一舉取得新台幣6千萬元支持的3D印表機FLUX,都是他們的客戶。 2月25日之後,林大涵又多一個頭銜:亞洲前30位「改變世界資金流動」的青年,與帶著哈佛、史丹佛大學、摩根史丹利、BCG管理顧問,甚至矽谷投資人光環的各國青年,一同入圍。 這是《富比世》(Forbes)雜誌,首次以「改變世界潛力」為標準,在全亞洲選出各領域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家。「(他們是)在未來5年、10年可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或馬克.佐伯格的人。」《富比世》亞洲資深網路編輯衛華娜(Rana Wehbe)受訪時說。 林大涵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讓更多台灣新創團隊,快速取得資源、攻向世界。第一年就讓13個台灣廠商在美國募資平台成功達標,包括雷射投影的「空氣滑鼠」、iPhone外接的口袋相簿,都在國外平台募資新台幣數千萬元,連傳統製冰盒廠商,也募得逾千萬元。 林大涵的團隊還翻轉了產業規則,讓做火箭的交通大學教授、想成立品牌的小酪農,募資之後都有資源直接創業,甚至用募資平台找股東、尋求長期贊助。 從魯蛇到可能改變世界的青年,林大涵靠的,是他曾經的一無所有。 迷惘的叛逆少年 教師之子,逃學、泡網咖 故事,從他每天打十小時網咖的高二生活開始。以PR值99(國中基測成績高於99%考生)成績直升台北師大附中的他,高二、高三卻是每天以網咖為家的逃學少年。雙親都是老師,但他以不念書做為宣示主導權的方式。 「那只是逃避,逃避沒想過未來的自己,」林大涵和每個高中生一樣,想過社會認可的律師、政治人物、外交官等選項,但除了漂亮的身分職業,卻不知人生最終理想是什麼?叛逆加上沒方向,愛面子的他以「不盲從」做為理由,在蹺課中度過高中。 最終考上政治大學民族系,他繼續蹺課。大二下,因為成績太爛而被退學。重考進台灣大學圖資系已是22歲的事,他選擇脫離班上的生活,連續參與兩屆台大藝術季舉辦,想從活動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但「祭典式的氣氛之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跟他同年的人已開始就讀研究所,他則發現自己的青春將過,卻還在原地打轉。一無所有的焦慮讓他開始尋找「漂亮的外殼,去證明自己不讀書,但還是做了什麼。」 一次實習的機會,成了他的浮木。 火力全開的實習生 讓太陽花登外媒,卻遭資遣 辦活動的過程,他被當時的雅虎奇摩公關、後來的玖禾公關創辦人周宜蔓招募,成為實習生,大小事都做、開會也跟著出席。「主管用『同事』介紹我的那一刻,我覺得人生好像有一點趕上進度了。」 沒多久,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邀請林大涵加入FlyingV的初始團隊,籌備網站的成立。「感覺好像中大獎一樣,」他回憶。為了這個等待已久的機會,還是學生的林大涵把自己當全職員工,急著在團隊裡面證明價值。他沒技術、沒學歷、不會設計,一個新手要找到位置很有難度,但他和自己約定:「沒人做過的事、沒人想做的事,就是機會」、「我能做的就只有『一直做』。」 足足5個月,過去碰都不碰原文書的他,把所有英文群眾募資網站、新聞報導全都看過,研究各網站的契約條文,在當時大家對群眾募資還陌生時,遊戲規則就在他的研究中有了雛形。 FlyingV早期提案者、後來的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表示,當時他有如一張白紙般去找林大涵,林大涵替他設定了文案、影片、贊助者的回饋方案等,5萬元的群眾募資目標簡單完成,「後來任何想做群眾募資,或募資不順利的朋友,我都叫他們去找大涵。」 創立的第一個月,他不花廣告預算讓臉書粉絲團突破萬人,從找募資案源、剪影片、談業務,甚至是實習生制度的建立,林大涵把FlyingV的存在視作自己的存在。即使在第一批核心團隊因與林弘全理念不合而離開,林大涵仍沉浸在開路的刺激感,正逢第30個募資案得到超過350萬元的支持,他相信這條路能走下去,相信自己能完成夢想。 兩年間,他的最高紀錄是手上同時進行十個以上的募資案, 從紀錄片《看見台灣》的募資到太白粉路跑、太陽花學運《紐約時報》廣告六百多萬元的成功,「門檻是自己去做出來的,好像也幫自己的人生設立了標準。」 直到前年6月,當FlyingV因為太陽花《紐時》廣告募資3小時內突破633萬元而聲名大譟,一手打造此案的林大涵,卻接到資遣通知。 被驅離沙場的戰將 悲變喜,海內外聘書找上門… 理由,正是他將FlyingV跟自己畫上等號。同時,常常代表公司出外演講、分享群眾募資經驗的林大涵,也漸漸在外界眼中,成為公司的代表,就連《富比世》的人物介紹,也一度以FlyingV共同創辦人稱他,直到林大涵去函更正。 而當主管只將他定位為產品經理時,這些事情,已經越線。 收到資遣通知的當晚,他繼續代表公司出外演講。「那一刻覺得,人生完了,⋯⋯又被退學了,」林大涵說,當時26歲的他,已經「蒐集」台大、政大兩次退學經驗,再被資遣,大學肄業的他,不知道能去哪裡。 第三次被「退學」,林大涵本來習慣性的要再次「逃避」,離開群眾募資這個戰場。他被資遣的消息一傳出,43份工作邀請傳來,包括年薪人民幣百萬元的對岸邀約,要離開,相當容易。 林大涵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想再做群眾募資?還是被「退學」的丟臉,讓他不安? 「對別人負責很簡單,但對自己負責,很難。」他以「人生中第一次認真付出的事」~ 重新找初衷的奮鬥者 從單一網站到向全世界提案… 以2014年前60大募資案為例,他們發現近7成的募資者希望有外包團隊協助規畫執行,再者,7成的募資總額集中在6%的案件,只要他們抓對募資案,即使無法像募資平台網站一年做上數百個募資案,也有機會賺取足夠的顧問費。也因為他們能夠做更深、更完整的服務,台灣群眾募資的規模跟可能,有機會再衝得更高。 但從過去做單一募資網站平台,到帶領提案者到國內外提案的群眾募資顧問,等於從一座港口的經營,到帶領大小船行遍世界的導航系統,挑戰更大、服務成本更高,還必須說服客戶,在被網路平台抽成之外,要再多付一筆給顧問。林大涵憑什麼讓提案者心甘情願「被剝兩層皮」? 認識他5年的提案者台灣吧創辦人謝政豪說:「忠誠」。 「他願意相信6個月、3年之後的事,」謝政豪說,群眾募資往往是一個計畫,甚至是夢想,做為顧問,要如何找出夢想中的問題、計畫背後更大的機會,這是林大涵第一次見面就會點醒提案者的兩件事。「有時候我自己都會想退縮,他會跟你說不行,」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61002&utm_campaign=content&utm_content=bw&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Lin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在陸資公司,我是台勞,我寫簡體字,我逐漸用大陸的慣用語除了講國語(北京話),面對客戶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說英文了。 1995年,我被派駐在菲律賓,2001年開始往返大陸, 沒想到2013年,我變成真正的台籍幹部,果真“世事難料”。 大家都要看, 曾經我們看不起的,現在卻成了我們的危機...... 專制的中國蓋1條千里高鐵只要 4 年,民主的台灣蓋捷運新莊線10 幾年才蓋好。 我們擁抱西方的民主,認為這才是真理!但實際上我們只有投票的那一天才是真正人民作主,其餘時間只能上網發發牢騷,打打嘴砲..... 我們得意自豪的新聞自由透明且公正,但實際上呢? 不是政治傾向明顯!就是新聞毫無深度可言..... 哪個高官明星結婚, 誰跟誰又傳緋聞...... 國際上真正發生的大事,沒看到幾家媒體在報導..... 我們是可以選擇,但太多的選擇反而使我們被動的吸收單一資訊,而 <民主自由>的大旗又讓我們誤以為~~ 我們的資訊是最正確的, 最全面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規劃一片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這段話,讓我感觸很深, 我們的自由是以 " 我 "為主,但人是自私的,也是狹隘的,有誰願意為了公眾的利益,去犧牲自己的利益? 但一個國家的建設跟規劃,少不了會犧牲少數人的自由,此時該如何抉擇 ? 看台灣高鐵跟大陸高鐵花的金錢跟時間,比較一下就知道,我們花了太多成本在內鬥、在制衡、在討好! 我們選出的民意代表首要(政治正確),然後(跑紅白帖)跟(拼選舉)缺一不可,至於建設?民眾有抗議再說吧....... 反觀大陸,綠化減碳,太陽能運用,雲端技術的成效,已經要把我們拋在腦後了,在我們還要捧著水電繳費單要到7-11繳費時,大陸早已數位化一卡搞定了,當我們政府只能呼籲民眾節能減碳時,北京家戶早已裝上太陽能板了。 當我們兩黨還在煩惱五都選舉要派誰來制衡時,人家已經快完成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了........ 許多人嘲笑!大陸人水準素質低落,但能再嘲笑幾年? 人民素質的提昇靠的是教育、金錢、時間,大陸前兩項都有了,那時間呢? 台灣花了二三十年,大陸富起來到現在也才幾年? 我認識一些新一代的大陸人,教養談吐跟想法已不輸台灣人了,甚至在國際觀、在積極度上,遠遠超越我們。面對這種狀況,沒有人為台灣感到憂心? 還在大言不慚笑別人是專制國家,素質低落? 我生在台灣,衷心希望台灣能更好,但現在台灣人普遍對大陸的想法,讓我想起了" 夜郎自大 " 的故事。 二年後你的老闆有可能會是大陸人!看到這篇文章心裡更覺得難過,我也常常把這個想法掛在嘴邊,不過我個人擔心的是五年後!沒想到理財週刊說我們只剩下二年的時間來拼了。 我認識幾個外商銀行的年輕大陸人,個個都是來自MIT 或牛津或長春藤名校,而且每個的工作態度都十分認真,每天都像是7-11一樣,真的是很不簡單。 有一次我和他們下班約出來打籃球,有一個大陸人居然說打完球、晚上洗完澡,還要回辦公室,看到他們追求成功的渴望和認真度, 我心裡常想,我那裡比人家強,所幸我現在是有比他們多點人脈和經驗, 如果我不趕快爬上再高一點的位置,很快就會被長江後浪推前浪,前人準備死在沙灘上了。 看到現在台灣很多的年輕人抗壓性和態度都不是很好,我真的十分擔心!現在我們大家要互相勉勵!也多加油了! 希望大家都能持續增加自己的價值,而不要在未來容易被別人取代。 十年前,台灣企業調派一個員工到中國去工作,薪水起碼要增加1/3甚至更多,還不見得有人願意去,那個時候,台灣人的「優越感」很強,大家最想要做的工作,是到外國公司上班,到Apple、IBM這種國際大公司謀個一官半職,可以光宗耀祖。 但是,IBM 的電腦部門已經被中國聯想集團買走,抱著這種夢想進入 IBM工作的台灣人,無論是不是已經取得綠卡,他的老闆現在是中國人了! 十年後的現在,很多企業的員工都會說:「我做好心理準備,願意去中國闖闖,請給我機會。」 最近幾年,想要前進中國的人更多了,很多前進中國的台商或外商更聰明了,聰明調整他們的人事策略,不管是從美國或台灣被派去中國,除非你是副總(VP) 級以上的高職位,他們大多會要求你接受所謂的「local pay」,也就是根據當地分公司物價水準所制訂的薪水標準。 更令人訝異的是,短短5年,「大陸人管台灣人」正在增加。近 5年來,包括中國聯想電腦、中國海爾電器、中國華為科技,以及北大方正與中興通訊等中國企業,陸續來台成立分公司, 這些公司的最高階主管都是大陸人,而員工,都是台灣人,這些台灣中資的公司台灣員工,領的是大陸老闆的薪水。 如果,你只注意台灣二次金改的金融業併購; 那麼,你可能不知道,中國的銀行正不斷的往全世界併購! 如果,你只注意外資買賣超台股多少;那麼,你可能不知道,外資擠破頭想進入中國投資,卻不得其門而入。 如果,你只注意台灣高科技與製造業世界聞名;那麼,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全世界龍頭企業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中國的企業。 如果,你只擔心中國阻擋台灣加入聯合國;那麼,2年後,你可能就要準備讓中國人當你的老闆。 過去政府鎖國,造就台灣企業無法與世界接軌,導致現在面臨競爭力不足的情況;現在政府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一位金控業的專業總經理說:「只要1家中國建設銀行的財力,便能買下 2個台灣的所有金融機構。」 顯示台灣正面臨著來自中國強大金融實力,將可能會有無力招架的窘境,這是對台灣人發出的重要警訊,如果再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可能就必須面臨被對岸取代的壓力。 在全世界競爭激烈下,企業透過併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早已屢見不鮮。但現在中國的企業經營困境是欠缺人才、技術與創新,唯獨不缺資金。反正有的是錢,只要花錢買,照樣可以突破這些經營上的困境,並進一步將企業規模放大,增強實力與全世界競爭。 所以,朝全世界龍頭產業進行戰略性布局,收購國際大型企業,是中國慣用的方式,台灣人不僅必須正視這個議題,更應該加緊強化自己的實力,將格局定位在全世界,將企業立足於制高點,聯合其他國家資金,以共同迎接未來大環境的挑戰。 感言: 半夜,台灣大學生大多掛在網站哈啦噴口水,中國大學生大多挑燈苦讀。早晨,多數台灣大學生八九點還窩在床上,不去上課,多數中國大學生六七點已經盤踞校園各個角落,安靜看書......。 寒暑假,我們隨便到任何一省分、任何一所大學、白天任何時段,校園各個角落、亭台、樹下、座椅,都可以看到中國大學生埋首閱讀;台灣將近200所大學校園, 寒暑假空空蕩蕩,除了打籃球,學生在哪裡埋首閱讀? 火車上,台灣學生大多在喧嘩、打牌、看漫畫、玩線上遊戲;中國學生大多埋首安靜看書......... 我們忍不住替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 捏一把冷汗! 請注意: 中國大學生有數千萬人 .... 台灣大學生幾十萬人, 除了極少數頂尖的學生,多數的台灣大學生還能繼續鬼混,做白日夢幾年? 我們絕不羡慕專制體制,相信絕大多數的臺灣人,不會願意接受極權統治或回到“一黨專政”的體制。 但是爲什麽同樣採用西方民主制度的韓國和新加坡,能果斷地全面快速發展,持續超越臺灣與西方世界? 臺灣卻做不到? 臺灣不能再允許黑金、貪污、爭民粹及個人與政黨利益的領導人與政客,繼續犧牲且斷送臺灣人的幸福與未來。 愚蠢的大學教育普及化,讓臺灣的競爭力和人才倒退幾十年。 這些享領厚祿的民意代表,一年內提議與通過多少有利國家經濟、民生福利的法案? (與其他四小龍的國會比一比,不堪入目)。 臺灣現在只剩數十年來建立的優雅和諧社會與人文素質仍能引以為傲,但就這還能安慰自己多久? 如果你同感!請幫忙轉貼, 搶救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 ,叫我們的下一代醒醒吧! ~錐心之痛 盡量轉傳~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轉發如以下: 感激陳美齡,仍為香港,感發一言,我個人向已遠嫁在日本的她,作最衷心嘅致敬。🙏🙏🙏💪 Agnes Chan 香港才女陳美齡 *無知的香港人* 本來,這篇文章或者不會展現在大家眼前,因為正執筆的我,是十萬個不情願下寫這篇文章。但為什麼還要寫?因為我想在對香港留下最後一絲希望前,留點文字,為自己為讀者,留點印象,在未來為過去的今天或明天做一個總結。 香港人,隨著年代變遷而愈多愈多人受過高等教育;但智慧,卻隨著九七回歸後日漸下滑、倒退、甚至如亞洲金融風暴的恆生指數暴跌到一個點,跌至智障地步。大學生如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如是、在職的專業人士如是、博士生/後博士生如是、教師如是,講師教授如是,整個香港,就是充斥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但智慧零分的低能人士。為什麼我這樣說? 《逃犯條例》修訂案已鬧了好幾個月,反對派一如以往,利用口號、幾句簡單的文字去把一條本意是保護香港所有市民的條例,包裝成一條比《廿三條》更「惡」的超級惡法,利用香港人的純真心理、香港學生想時勢造英雄的心態、和香港人大是大非時永遠不會、不懂求真的心態,把香港人玩弄至自己被推去送死也懵然不知的地步。二十歲血氣方剛的年青人,本來大好前途,但他們那渴望求變的心,便被反對派一次又一次地利用,社會運動明明充滿血腥、充滿不知何來的仇恨、充滿徹徹底底的暴力:尖刺、打火機、氣油彈、鐵通等,卻被反對派說成是「自由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年青人的前途,隨著被真真正正送入獄、或者不得再來香港,而斷送了。有誰會為他們的「犧牲」而同情過他們? 所謂的一百萬人上街,代表了「主流」民意,反對派真係當其餘沒有出來遊行的人死去了?香港只係得這一百萬人的民意,其餘的都不是民意,其他的都是豬兜廢老大媽死五毛的意見?不如問問自己,當你當日有出來遊行前,有沒有詳細閱讀過早於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訂立的《逃犯條例》全文?這是公開的文件,在香港法律網上可以下載到,為什麼這大概65頁紙的文件也不屑看一眼,反而喜歡拿著那簡簡單單的幾句口號就說自己對這條例懂得很多?哪些罪行包括在內你又知唔知?移交逃犯的整個程序是怎樣你又知幾多?法律你懂麼?你可有資格說你真的懂這條條例的所有細節?如果只是那三兩句的口號而推動你上街,我可以講:「你真係智障到無藥可救!」 中美貿易戰是長久戰,香港就是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美國就是看準這次機會,掟一舊錢落嚟給反對派來大肆宣傳這條所謂的惡法,利用香港人那純真得白痴的恐共心理,去製造一次又一次的恐慌,推動香港人不斷為自己的「利益」而爭取,為自由出一分力。中國有這個香港的白痴不屑子,真係想十巴十巴煎埋去!略懂國際關係和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今次是徹徹底底想利用香港正在修訂的《逃犯條例》,成為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部份籌碼。如果今次通過方案,很可能美國會再對中方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去令中方倒下,壓著中方不能發展,香港,你認為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你以為自己可以獨立成國,有能力應對外國勢力的衝擊嗎?美國在經濟上,已經看準港元跟美元的關係,隨時可以打場匯率戰,然後沽空港元,令股價急瀉,令香港和中國經濟長久不起!這是否香港人樂見的事? 香港人,如果你當日有遊行,明天也會留守金鐘,你就是香港墮入黑洞的幫兇!你要手上拿著尖刺、利器,去刺傷為你開路、為你急救的警員,你們每一個,都比《聖經》裡或任何一個宗救裡描述的惡人更邪惡,因為你們的獸性,即使把你打落十八層地獄也不夠!動物界也有良知,香港人,你們再沒有良知,也不配做人,連動物也不如! 要是你還有一丁點的良知,請細心思考我的一言一語,細讀《逃犯條例》的一字一句,它沒有把你無端的送往內地,內地也不是如反對派說的可怕。你想香港能背靠祖國,可以生活安定,還是中國被分裂了,香港成為一個孤島? 請自行選擇。
    1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
  • 「請所有的綠營政客,放下仇恨! 放下偏見!放下所有的分別心!」 我與管中閔老師的因緣_做為一個學生的證言。 (林珈慧2018.04.07) 其實我從臺大畢業16年了,除了ㄧ次研討會場合與老師匆匆打過一次照面外,我沒有再見過中閔老師。 但這輩子從小到大受教的老師無數,管中閔老師絕對是影響我最深遠的老師。 不是因為他在學術上斐然的成就,也不是因為他後來成為中研院院士或擔任國發會主委。 而是他,一個對上課學生無任何義務的大學教授,卻對什麼都沒有的年輕學子如我付出真誠的關懷,分享成長的挫折,提點人生的堅持。 那是1997年秋天臺大經濟系大二開學的一個悶熱午后,步入先選好的熱門統計學教室已找不到座位,厭倦總是擠着上百人的無感學習,決定冒險轉去另一班新開的統計學看看。 悄悄走進去,偌大的教室只有五、六位小貓學生,我看到一位穿着厚重西裝的年輕老師正在黑板前揮汗如雨地講課,那就是我對中閔老師的第一印象,究竟是什麼內容早已忘記,我只記得下課時我立刻拿選課單請老師簽名加選。 那一年,管老師在臺大經濟系開的第一堂統計學課程,只有六、七個學生選課,何其有幸我是其中一員。 如果坐着時光機回到那一年,我會在那個19歲的我旁邊開心的大叫:「妳知道妳特別選的老師是未來中研院院士耶,妳被院士教到了耶!」 這種慧眼識英雄的感覺,真是比中樂透還開心。 但當時,管中閔老師什麼title都沒有。 他上統計學,我們沒買過任何教科書,他都上他自己寫的英文講義,他自己對統計學要教給入門學生的邏輯、體系與見解。 相對於龐雜的統計學方法,他用原創的講義用自成一格環環相扣的架構教我們,在那時候是非常非常與眾不同的。 老師在當時就對原創非常重視,他常在課堂上鼓勵我們,縱然是碩士論文一定要嘗試在理論上提出創見, 即使只有一點點,不要再寫一篇用台灣的data跑別人所提的模型出來的結果充數。 後來我的碩士論文口試結束後,口試委員陳昭南院士問我要不要來念博士。 那一刻起我發現上開管式哲學非常有效,這麼多年過去,這個態度已深入我的DNA中。 老師那一年教我們,也算是私塾的編制了,所以他當年的青春血淚成長史,我們有幸是首映場的聽眾。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那時候在美國做研究到清晨要回家,積雪卡住他的車門,冰天凍地裡他還要努力地剷雪才能回家。 另外還有他提到拿到美國大學終身聘的第二天,二話不說就決定回台灣。 在我當時聽來覺得不可思議,這麼辛苦做研究好不容易拿到終身聘又是比台灣高好幾倍的薪水,竟然選擇回台灣,這老師有沒有點經濟理性啊!但同時對我又是很有共鳴的,那種拼勁,那種超越經濟價值的熱誠。 近年來管老師成了社會公眾人物,他也講了好多當年的事,但有一件事他從未講過,就是他對家人的愛。 有一次老師講到,他現在最疼愛的就是他的女兒,如果以後有人敢追求他的女兒,他一定要跟那個人打一架。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常常想到, 到底那一架打了沒? 統計學課程一年很快就結束了, 但我與管老師的因緣仍然繼續着。 大四我準備研究所甄試, 拜託老師寫推薦函,老師一口答應, 什麼資料都沒跟我要, 也沒叫我擬草稿,就幫我寫好推薦函。 我什麼身家背景也沒有, 他的推薦函幫助我。 他的研究室的門永遠是開着的, 我是見證者之一。 不但如此,碩二那年, 埋首論文研究之餘, 找到中研院有個打打字的打工機會, 剛好可以賺點生活費。 過不久, 時任中研院經濟所所長的老師 竟然發了一封email給我: 「我不知道妳有打工的需要﹐ 妳當初應該先來找我或者至少問我一下。 妳實在太見外了。 」 這些事過了二十年了 點點滴滴我都記在心上, 老師就是這麼幽默、真誠、熱情, 對家人如此,對學生更是如此, 不論何時何地都準備行俠仗義拔刀相助! 而且不論他的title是否已經愈來愈大, 他對學生這一份愛心,「真啊!」。 後來,2013年底老師 擔任經建會主委風雨之際, 我發了email給老師表達我的支持: 「存心俯仰天地無愧,足矣!」 老師親自回信: 「即使知道非常困難,還是想有些改變。 如果實在改變不成,也只好放棄。」 又後來2015年初, 老師辭任國發會主委, 我又發信支持老師: 「我也是獅子座的, 深知獅子座的人要放下他心血大業, 是要下多大的決心。 人生的故事沒有the end, 只有to be continued... 共勉之!!」 老師仍然親自回信: 「未來我還會有很多事可做, 而且在民間, 說不定可做的事情更多。」 去年底,看到管老師 參加臺大校長遴選的宣言, 我再次發了email支持老師: 「對學生、社會、國家的 這一份熱情未曾消減, 永遠訴諸理性,不搞政治操作, 永遠不會被打倒。 您的這份堅持, 永遠是指引我心方向的阿拉丁神燈!」 再次收到老師的回信: 「我很認真面對這次的競爭, 這也是我離開政府公職後, 唯一還能激發我熱情的工作。 但是以現在政治和社會氛圍, 我想我當選機率很低,我只能盡力而已。」 後來中閔老師在今年1月5日獲選, 我回信恭禧:「老師,You did it! 淪為遊樂園的台灣大學有救了!」 但從那一天開始,我完全沒預期到, 為何對管中閔老師不實的攻詰一波波發動, 而且竟然是由國家政府帶頭行惡。 我不解,為何砲口竟是對着 一個光明磊落的院士級 優秀學者、人師之表率? 這有任何一絲公理、 正義、大學之精神嗎? 翻開中外歷史,一言以蔽之, 不就是奸臣小人 對所有仁人志士的迫害史嗎! 冒着未來也會被迫害的風險 (其實也不用多慮, 臺灣的人才不斷在出走), 身為台灣人的基本良知, 身為臺大人的基本尊嚴, 我能做的,就是在老師風雨飄搖、 人人喊曾參殺人時刻,公開地, 用一個學生的經歷, 來充份支持與證明, 回歸大學傳道授業, 立國立人的精神與本質, 臺灣大學遴選委員會 (也是唯一有法定資格與 權限的遴選校長之實體), 的確獨立且正確地做出決定。 此一決定即有其立即的實體效力, 不會因為教育部 違法怠於聘任程序而動搖! 最後,請所有臺灣人放下仇恨! 放下偏見!放下所有的分別, 管中閔老師2007年2月 「世界遺忘台灣!台灣遺忘世界!」一文, 讓我們深切的自省, 我們要帶領臺灣走去哪個方向? 「世界遺忘台灣與台灣遺忘世界, 兩者其實相互關聯。 當世界忽視台灣, 我們對這個世界就越來越覺得陌生, 於是選擇逃避。 中國大陸的打壓, 固然是造成世界遺忘台灣的主因, 但我們是否坦然面對過問題的徵結, 然後尋求解決的方式? 若我們自己都不曾 窮盡一切努力去扭轉趨勢, 世界自然會繼續遺忘台灣, 台灣也將“日蹙國百里”, 最終退縮到無人聞問的角落。 我們耽于內鬥久矣, 因此看不見世界各地政經勢力的消長 與它們之間的合縱連橫, 也看不清自己地位的變化。 世界或許忽視了台灣, 然而台灣不能沒有世界。 所以我們不能再自甘鎖國, 而必須更務實的面對海峽兩岸的關係, 與亞洲各國的關係, 乃至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 在追求台灣總利益最大的目標之下, 唯有放下虛妄的意識型態包袱, 知所取舍, 台灣才可能有更寬廣的未來。 讓台灣能夠重新迎向世界, 讓世界不致遺忘台灣。」 (旺報)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