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8 人回報1 則回應1 年前
牙齒決定我們會不會得「失智症」?李偉文醫師:避免腦神經退化、失能,注意4件事!2020.05.07文: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我當然會說牙齒保健很重要。有牙齒才可以好好咀嚼吃東西,消化好、吸收好,身體自然好。吃也是生活的享受、快樂的來源。牙齒更是門面,牙齒美觀,表情豐富靈活且說話清楚,對人際互動亦有幫助。

最近幾年許多腸胃科醫師都建議,食物要多咬幾口才吞嚥,一方面可以充分混合唾液,減輕腸胃道負擔;一方面唯有充分咀嚼,大腦才有時間下達飽足感的指令,免得我們吃太多,不知不覺吃進太多熱量,造成肥胖。

至於究竟一口食物要嚼多少次,每位名醫建議的次數不等,從最少的三十下到最多的六十下都有。說實在,我自己試過,偶爾一口或二口勉強咀嚼六十次才吞嚥或許還可以,若要每餐飯的每一口都做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上提到擁有健康牙齒的好處,大概都算常識範圍,很容易理解。但我最近看了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寫的書,非常訝異,因為他用日本人一貫的嚴謹與一板一眼、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證明了要避免失智或失能,與口腔的「咀嚼力」與「牙齒數目」息息相關。

長谷川是位每個月負責診治一千位失智症患者,數十年來累積超過二十萬名病人的醫學博士兼腦神經內科專家。

他讓口腔衛生師常駐在自己的診所裡,並設置了牙科治療椅,透過牙科與神經內科這兩科的合作,以及實證醫學的研究,證實了對於改善、預防失智來說,牙科與神經內科的合作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也找到了其中的運作機轉。

長谷川醫師主張,大腦與牙齒彼此間有非常強烈的「羈絆」。大腦裡的神經血管有廣大的範圍和口腔及牙齒相連結,口腔的神經分別占據了全腦運動及感覺神經的三分之一,若再算入與嘴巴相連的顏面神經,甚至占了一半。

換言之,光用牙齒咀嚼就能廣泛地活絡大腦。相反的,若牙齒掉光無法咀嚼,腦部刺激就會減少,腦神經也會逐漸退化。

已有許多研究證明,牙齒的數量和大腦萎縮的風險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每一次咀嚼都會讓健康牙周膜的血管受到壓縮,如同幫浦般將血液送往腦部,每咬一次的血量是三.五毫升。

牙齒愈少,整體牙周膜乘載的壓力隨之減少,送往腦部的血液量當然也會變少。唯有大腦裡的血流順暢,才能沖走造成失智症的β類澱粉蛋白。

正因如此,最容易讓成年人喪失牙齒的牙周病,成了失智症的源頭。

日本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開始發起「八○二○」運動,意思是「即使到了八十歲,也要留下二十顆自己的牙齒」。這個運動的確有效果,一份二○一六年發表的調查顯示,八十至八十四歲的日本人中,超過半數擁有二十顆自己的牙齒。

長谷川醫師還發現,由於食物愈來愈精緻與柔軟,現代人的咀嚼次數正在快速減少,必須額外創造咀嚼的機會。他的建議是嚼口香糖,每天三次,每次至少五分鐘以上,以彌補正常進餐時不足的咀嚼量。

現今市面上的口香糖多半不含會引起蛀牙的糖,改用木醣醇這類天然甜味劑取而代之,口腔內的細菌不會對木醣醇代謝產生酸,因此能減少牙菌斑,預防蛀牙與牙周病,甚至內含磷酸鈣,可以幫助牙齒的再礦化,也就是修補與強化齒質。

更棒的是,咀嚼本身就能幫助牙周膜的血液流動,連帶讓大腦的血流帶走代謝廢物。

長谷川醫師的論點讓我這個牙科醫師收穫匪淺,現在都隨身攜帶木醣醇口香糖,在外用餐後沒辦法立刻刷牙,或與朋友聚餐無法細嚼慢嚥時,隨時都能來上一顆。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高齡人口比率最高,連帶地,罹患失智症的長者也最多。

台灣的高齡人口比率增加速度近年已超越日本,走在前面的日本所採用的各種因應措施,剛好可供我們借鏡。
(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李偉文著)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5070006?

現有回應

  • Lopi標記此篇為:💬 含有個人意見

    理由

    (1)《牙齒決定下半生》是一個日本醫生長谷川 嘉哉基於個人觀察和假設,出版的一本書,參考[1]
    (2)《牙齒決定下半生》的論述並沒有,沒有經過醫界同儕的檢視 在醫學雜誌發表,也沒有臨床實驗的統計證明,不符合當今醫學界的遊戲規則,並沒有被醫學界廣泛接受或支持。
    (3) 牙齒與整體健康之

    不同意見

    [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676?sloc=main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大腦與牙齒彼此間有非常強烈的「羈絆」。大腦裡的神經血管有廣大的範圍和口腔及牙齒相連結,口腔的神經分別占據了全腦運動及感覺神經的三分之一,若再算入與嘴巴相連的顏面神經,甚至占了一半。 換言之,光用牙齒咀嚼就能廣泛地活絡大腦。相反的,若牙齒掉光無法咀嚼,腦部刺激就會減少,腦神經也會逐漸退化。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5070006
    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你好..其實我的朋友牙醫師人稱菩薩陳醫師,已退休,看很多同業不擇手段,增加收入,富足自己物慾, 用惡質手段,破壞可醫療的牙齒,實在是不可取。我舖文是警惕年輕人看診小心,只有在這種資訊滑手機年輕人較多。 抱歉:借此處,告知所有人不要再受害受騙。(永記在心) 太多無醫德牙醫師太黑心,沒有同理心沒考量病人需要治療,只想到自己增加收入的醫療(牙冠.假牙.牙橋.齒雕.貼片.植牙.) (牙齒痛):(是牙齦內太多牙垢泥(蛀牙菌斑)而發炎疼痛占86%)(或太疲勞6%)(不明原因痛2%)(生理期2%)(不要被無醫德醫師呼嚨,隨便根管抽神經,拔牙,植牙)(要洗牙.洗牙.洗牙) 洗牙是刮除牙齦與牙根(1.5mm空隙內)發炎疼痛的牙垢牙菌,不是牙齒表面. 假如洗牙.當下.隔天.不痛.不疼.不酸.不麻 .那叫沖水.不是洗牙.不要被牙醫師騙一輩子 (蛀牙):記住牙齒都要用(光照固化酯劑)補,才不會二次傷害蛀牙,咬合失衡造成很多病症)(小心牙醫師將孔挖大,到最後裝假牙) (注意:你只要做.假牙.牙冠.牙橋.貼片.3D齒雕.等.沒過幾年再次嚴重蛀牙)(因所有黏合膠水在口腔裡都會分解) (智齒):正常生長的智齒應儘量保留,不可隨意拔除。尤其是已經生長多年的智齒。(不要被無醫德醫師洗腦) 路邊牙醫,裝璜氣派,為了敢緊回收投資成本(3D齒雕機.等),本來可補的牙齒,就說沒法補,要用齒雕,假牙,牙齒牙周病可治療,他說要植牙才行。 (你只要聽到建議你用自費.齒雕.假牙.貼片.植牙.之類.趕快換一間)(重要.重要.重要.謹計在心,不要被無醫德洗腦受害) (牙醫可能會故意讓你的牙齒變不健康)(補牙形成做假牙,最後可能要拔牙變植牙) (牙齒痛蛀牙要到分工細的大醫院較詳細,有口腔科,牙周病科,膺復科,復型科,矯正科,兒童牙科,才是正確)(較不會踩雷) (以上退休牙醫師良心真實告知) 最最最重要現在開始:防治(牙痛.蛀牙.牙齦炎.牙周炎) 1.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一卷那種(材質尼龍棉線)每次用餐後清潔刮除牙齦內牙齒牙菌斑(蛀牙菌)(重要.重要.重要)(牙線兩端打死結繃緊較好刮) 2.沖牙機(牙線機)Philips(輔助)(好比你指甲縫汙垢,用刮的才乾淨) 3.牙齒痛有問題,要醫師先全口洗牙。洗牙是清除牙齦與牙根(1.5mm空隙內)發炎疼痛的牙垢牙菌,不是牙齒表面. 因現在人的生命長,牙齒如沒稱年輕時好好對待,那你可要付出很高代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zRvAfu6NI) 台灣歐里桑歐巴桑年輕人不了解牙齒知識更不保。 因資訊不對等,被無醫德牙醫師(為賺更多錢)惡整。 (請line:告知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日行一善)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健康傳媒 簡介 文章分類 健康傳媒 達人部落格總覽 > 林克承醫師 微笑美學牙醫 縮小字體 放大字體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Google+ 牙周病傷牙傷心又傷腦 厭氧菌入侵全身壞了了 點閱:5,837提問:0 口腔是全身最多種細菌的地方,當這些細菌在口腔內不斷堆積形成牙菌斑,不斷增厚讓底層出現無氧狀態,才讓厭氧菌茁壯、生長,進而引發口腔內的發炎現象。所以一直強調刷牙與清潔的重要。我們只能靠機械性的刷牙動作來降低細菌的數量,避免營造無氧狀態。【健康傳媒 楊欣菲/台中報導/2016.01.07】 厭氧菌種類多 導致身體缺氧傷健康 引起牙周病的厭氧菌,可能隨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導致心臟及腦部缺氧,長期恐提高罹患心臟疾病與中風的機率,危害遍及全身。微笑美學牙醫診所院長林克承醫師指出,傳統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遇到牙周病人就用雷射治療或開刀治療,如果病患免疫力較差,往往治癒率不佳,花了大筆金錢與時間治療,反而越來越嚴重。 近年來,門診20至30歲的牙周病患者越來越多,以往大都是40至50歲族群,現在連20多歲年輕人也有嚴重牙周病,進一步檢查發現,年輕病人均有嚴重缺氧問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有睡眠障礙的病人,身體缺氧問題嚴重,罹患心臟疾病及中風的機率較高,而這些睡眠障礙患者幾乎合併牙周病。由此顯示,牙周病不只會傷牙,它與全身缺氧有關連,還會傷心、傷腦。 由於人體缺氧時有利厭氧菌生存,厭氧菌又偏好聚集在心、腦等人體器官深處。一遇到天冷,人體體溫下降,免疫力隨之減弱,厭氧菌便伺機作祟,引發心臟疾病及中風,這也解釋了氣候嚴寒期間,猝死者增加的原因。 林克承醫師表示,門診就收治過牙周病人,因同時患有心臟疾病,二尖瓣、三尖瓣脫垂,擔心自己發生中風,希望接受積極治療控制牙周病。如今牙科治療相當進步,從牙周病早期到晚期,都有效果不錯的治療方式,可供病人選擇。 善用牙齒清潔用品 保持口腔衛生 若為牙周病早期,病人可選擇雙氧水治療,利用小蘇打鹼性溶液(即可食用雙氧水)敷在牙齒周圍,就有不錯的滅菌效果。林克承醫師說,早期牙周病症狀為牙齦炎、紅腫熱痛,以及出血症狀,這時建議以雙氧水洗牙或水雷射來預防惡化,作為一般保健。 至於牙周病晚期、傷口癒合能力較差的患者,則可選擇接受高壓氧艙治療。現在有牙科專用臭氧機,具有細長的器具,可深入牙周,利用電流產生臭氧,滅菌除臭,治療牙周病效果良好。 林克承醫師提醒,千萬不能只靠水雷射預防牙周病,應每三個月至半年做口腔定期檢查,每天正確使用牙刷、牙線清潔牙齒,才是預防牙周病的根本之道。牙周病患者務必謹遵醫囑,定期回診檢查,及早控制牙周病,以免日後危害全身健康,後悔莫及。 健康傳媒:牙周病傷牙傷心又傷腦 厭氧菌入侵全身壞了了 牙科林克承醫師牙周病厭氧菌缺氧。 相關文章 隱形牙套精準矯正 整牙不必再忍痛 缺牙好冏 植牙協同治療重建CEO自信 顳顎疼痛抽神經無效? 全口協同治療終結惡夢 腰痠背痛好不了? 竟和咬合不正有關聯 齒科數位模擬新技術 微笑曲線醫病共同參與 我想發問 稱呼:* E-mail:* 聯絡電話: 發問內容:* (限純文字, 500個字以內) 私密留言 驗證:* 重整驗證碼 請輸入上圖六位數字驗證碼 送出 診所地圖 微笑美學牙醫診所 台中市南屯區大業路592號 04-2254-2020 健康傳媒 ​ ​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9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早安健康/林明慧整理編譯】如同眼睛為靈魂之窗,口腔可說是「軀體之窗」。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口腔,就能充分了解此人的健康狀況。雖然從小就被教導好好刷牙、保持口腔衛生乾淨,但大多數的人卻仍不了解口腔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究竟有多麼重要。 牙齒疾病的問題十分普遍。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 國人蛀牙盛行率接近9成,罹患牙周病的比率甚至高達99.2%,居亞洲之冠。日本鶴見大學牙科病理學教授齋藤一郎進一步指出, 30歲以上的成人,至少有8成都有輕度或輕度以上的牙周病。美國統計更顯示, 在65歲的年齡層中,每3個人就有1個人牙齒全部掉光! 不僅吃東西不方便、外表不美觀外,萬病源於口,居住在口腔中的細菌及微生物還左右我們的健康。當有害的細菌及微生物藉由口腔內的傷口跑到血液,便會乘著血流運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引起感染發炎。近年來研究報告也發現, 口腔健康與心臟疾病、動脈硬化、關節炎、肺部感染、骨質疏鬆症、糖尿病以及懷孕風險等息息相關。 患有牙齦疾病的人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比沒有牙齦疾病的人高出3倍。牙周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多出2倍。此外, 有嚴重牙齦疾病的人,中風機率也高出2倍。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研究發表也指出, 缺牙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而且每缺1顆牙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增加11%。 光是改善口腔問題,就能有效預防及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除了擁有良好的潔牙與飲食習慣外,國際公認健康營養知識一流權威、《油漱療法的奇蹟:清除齒科毒素與致命疾病》作者布魯斯.菲佛醫師於著作表示,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源自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的古老口腔清潔法-「油漱」。 什麼!用油漱口就能有這麼強大的治療功效?布魯斯.菲佛指出,其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利用非常簡單的生物知識原理而已。寄生在口中的微生物大多為單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被脂質或脂肪膜包覆起來。脂質與水不相容,卻會與油同性相吸結合在一起,因此 當把油放進嘴裡時,就像一個強力磁鐵一樣,把藏身在牙齦裂縫、牙齒細孔和細管中的細菌吸取出來。如此一來,排除口內致病細菌,還你健康牙齒與清新口氣,身體也能專心自我療癒,抑止感染發炎,受損的組織得以修復,降低引發疾病的風險。 布魯斯.菲佛認為油漱的用油不拘,最典型的為葵花油與芝麻油,不過他偏好使用椰子油,比起任何一種植物油來的健康,且味道也較為清淡。日本抗老權威白澤卓二也指出, 椰子油中豐富的中鏈脂肪酸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實行油漱2~3天後牙齦出血的情況獲得改善,牙垢髒污也被油溶解帶出,牙齒變得亮白。而且 由於持續使用肌肉漱口,消除臉部鬆弛與皺紋,打造人人稱羨的V字小臉!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轉貼:郭漢聰牙醫師 我是牙醫師,但是我拒絕幫患者塗氟。 十幾年前有一種口服的氟錠,利潤很好。我直覺上認為不妥,於是我拒絕開這種藥給小朋友患者,我一直都懷疑氟可能是一種毒素。 . 後來,不知怎麼了,我開放給嚴重蛀牙的小朋友局部塗氟,但是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不妥,於是連塗氟我都全面拒絕了。 . 氟是一種神經毒素!能避免就要避免!自來水一定要過濾! . 除了不賺塗氟的錢之外,我還不賺【初診全口照X光】的錢。須知輻射線會致癌,除非絕對必要,不應該照射X光。大多數牙科的檢查,用洗牙機或探針就能找出病灶,不需要照射X光,尤其是小孩,最怕X光傷到脆弱的甲狀腺。 . 另一種錢我也不賺,那就是嘉義市政府補助低收入戶全口活動假牙免費安裝。為什麼?第一,我發現很多並非低收入戶,是偽造的。第二,很多已經有假牙了,純粹是為了貪小便宜來做第二副。這種浪費公帑的事我不幹,所以我就不再跟市政府續約了。 . 最後再提一個我不賺的錢,那就是牙齒漂白。漂白會傷害牙齒,而且一段時間後會再氧化回來,必須定期不斷漂白。而不斷漂白的後果,牙齒就會脆化,牙髓神經也會受傷壞死。道理跟衣服漂白一樣,經過多次漂白後,衣服會脆化。 補充: 最近又舊調重彈,小學又開始流行“溝隙填補”。溝隙填補就是去填補牙齒的發育溝。這些溝的寬度很小,比牙刷的刷毛還小,牙刷根本無法清除裡面的汙垢、細菌。這就是溝隙填補的理論根據。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後遺症。因為只要你施予人工填補材料,就一定要面臨材料老舊的問題(有效日期),也就是說,經過幾年,材料就會產生滲漏,造成2度蛀牙。那時候你必須再開挖,挖掉舊的補上新的。但是在開挖的過程中,你必須先磨掉一些感染與汙染的部分,才能補上新的材料。於是一次又一次,開挖、填補、開挖、填補,蛀洞越來越大(俗話說:越補越大洞),最後必然傷害到牙髓神經,造成牙髓炎,接著做根管治療,套假牙。哇!賺翻了! . 為什麼我要反對溝隙填補?除了越補越大洞的問題外,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窩洞雖然有黑點,但是一輩子都不會再擴大,這種輕微蛀牙最後都像死火山一樣不再活動。如果你不去動它,它一輩子就是那幾個黑點或黑線,永遠不必面臨材料更換或2度蛀牙的問題。 . 我的結論是:可能繼續進行的蛀牙才需要填補,不能看到黑點就填補(看到黑影就開槍)。而且填補就要正規的填補,不要巧立名目,搞一些預防性的溝隙填補。你要給牙齒機會去免疫、去再鈣化、去變成死火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62039910497091&id=100000732683536&sfnsn=mo&mibextid=hubsqH 2023年2月---兒童塗氟濃度由8500ppm調整為22600ppm。 氟毒是會累積的!我驚呆了!😱😱😱 想給小孩「塗氟」或使用「漱口水」的家長可以研究一下,這2項目從幼兒園就開始實施,從2023年2月開始,兒童塗氟濃度由 至少8500ppm調整為 至少22600ppm,調整了2.6倍多(沒有看到上限的規定),氟是一種毒素,無論怎麼說服大家少量也是毒,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更提到氟素是會累積在骨骼的! 衛福部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OH/cp-6543-71336-124.html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網址: https://nehrc.nhri.edu.tw/2021/04/20/%e6%b0%9f%e3%80%81%e6%b0%9f%e5%8c%96%e6%b0%ab%e8%88%87%e6%b0%9f%e5%8c%96%e7%89%a9/ 健康1+1:牙膏裡的氟有害? https://www.youtube.com/live/HvWJ7fIHASQ?si=ShRZoDwiIYkg5qkH 水中氟專題: https://youtu.be/zf6UIrXGujc?si=mTxkFBp9w9baGwPU 郭漢聰牙醫師的分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62039910497091&id=100000732683536&mibextid=Nif5oz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https://reurl.cc/MyZVz4 ▪️氟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 ▪️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陶瓷、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以避免齲齒。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氟化物會累積在動物骨骼及外殼內。 ▪️會經由以下方式暴露到: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居住在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 ▪️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傷害健康。 ▪️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 ▪️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 ▪️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但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公共健康服務部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本文重點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CAS # 7681-49-4, 7664-39-3, 7782-41-4】,氟化物是一種會自然生成的化合物。低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造成牙齒或骨骼的傷害。氟及氟化氫為自然生成的氣體,且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Posted on 2021 年 4 月 20 日 by 網站管理員 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氟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 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陶瓷、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以避免齲齒。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氟化物會累積在動物骨骼及外殼內。 會經由以下方式暴露到: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居住在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 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傷害健康。 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 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 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但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公共健康服務部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本文重點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CAS # 7681-49-4, 7664-39-3, 7782-41-4】,氟化物是一種會自然生成的化合物。低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造成牙齒或骨骼的傷害。氟及氟化氫為自然生成的氣體,且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 一、什麼是氟、氟化氫與氟化物(fluorine, hydrogen fluoride, and fluorides)? 氟、氟化氫與氟化物他們具有化學的相關性。氟是一種自然生成且帶有刺鼻氣味的黃綠色氣體,它會與金屬結合形成氟化物,例如:氟化鈉與氟化鈣的白色固體,氟化鈉易溶於水中而氟化鈣則反之。氟也會與氫氣結合形成一種無色的氣體─氟化氫,溶於水後則形成氫氟酸。 氟化物及氟化氫被用來製造特定的化學物質,氫氟酸則被用來蝕刻玻璃,而其他氟化物則被用來製造鋼鐵、化學物質、陶瓷、潤滑劑、染料、塑膠及殺蟲劑。 氟化物常被加入飲水及各種口腔產品中,包括牙膏及漱口水以避免齲齒。 二、氟、氟化氫與氟化物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氟在自然環境中無法被分解,它只能轉變它的形式,氟會與土壤中的礦物質形成鹽類結晶。 氟化氫氣體會被雨水吸收,並進入雲層和霧中,形成氫氟酸降至地面。 氟化物會從火山及工廠被釋放出來,並隨著風及雨水進入附近的水源、土壤或食物來源。 在水中的氟化物會與沉積岩或土壤顆粒形成強力的連結。 氟化物會在植物與動物體內累積。在動物體內氟化物主要並不是累積在軟組織,而是累積在骨骼及外殼內。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 一般大眾會藉由接觸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空氣、食物、飲水及土壤而受到暴露。 居住在水源中含氟或自然生成氟化物的社區,可能會暴露於較高的劑量。 人們在使用氟化物物質的工廠工作或居住在附近,可能會暴露於高劑量。 四、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少量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避免齲齒,但高劑量卻會傷害健康。若成人暴露高劑量的氟化物會增加骨密度,然而若暴露的劑量夠高,這些骨頭會變得更脆更易裂,提高骨折的風險。暴露到極高劑量氟化物的動物會使得生育率降低及精子與睪丸的損傷。 氟及氟化氫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暴露到高劑量氟化氫也可能對心臟有危害,其通常在發生工安意外時。 五、氟、氟化氫與氟化物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對於居住在水源中含氟化物及飲水中天然氟化物較高地區居民的研究與另外兩項動物研究並未發現氟化物與癌症風險的關聯性。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認定氟化物並非人類致癌物質。 六、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對孩童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適當的使用下,氟化物是安全且有效避免及控制齲齒的方法。但在牙齒形成的期間(8歲前)吃入或喝下過多的氟化物會造成牙齒外觀的變化,這樣的症狀稱為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下,牙齒會變得脆弱且有時會斷裂。 目前沒有發表關於低氟化物是否會造成人類的生育缺陷,且在動物研究中也未發現生育缺陷。 七、在家中如何減少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的風險? 在家中,當孩童吞下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凝膠、漱口水…等口腔產品就有可能暴露於高劑量的氟化物,父母應監督孩童刷牙或者是協助在牙刷上使用最多豌豆大小的牙膏及教導孩子們不要吞下這些口腔清潔產品。居住在水源中含有高劑量天然氟化物地區的人,應使用替代的水源做為飲水,例如:瓶裝水。 八、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氟、氟化氫與氟化物嗎? 有檢測可測量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這些檢測可確認你是否暴露到高於一般量的氟化物,但尿液檢測必須在暴露後快速進行,因為未儲存在骨骼中的氟化物幾天內就會離開身體;這樣的檢測並沒有辦法在醫生診所裡進行,不過可以在大多數的檢測化學物暴露的實驗室中施行,但尿液氟化物的檢測沒有辦法預測毒物影響的嚴重程度。在特殊案例中,為了測量長期的氟化物暴露也會蒐集骨骼樣本。 九、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規定飲用水中含有的氟化物允許量最多不超過4 mg/L。為了避免蛀牙,公共健康服務部(PHS)從1962年開始,建議在飲用水內添加0.7~1.2 mg/L的氟化物。 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設定每八小時或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工作場所空氣中氟的標準為不超過0.2 mg/ m3,氟化氫不超過2 mg/ m3,而氟化物則是2.5 mg/ m3。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氟在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1 ppm,1.6 mg/m3,氟化氫平均容許濃度為3 ppm,2.6 mg/m3,氟化物平均容許濃度為2.5 mg/m3。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211&toxid=38 翻譯連結:https://nehrc.nhri.edu.tw/wp-content/uploads/2023/06/FLUORINE_HYDROGEN_FLUORIDE_and_FLUORIDES.pdf 翻譯者:林俊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稿: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氟騙局一書 克里斯托弗布萊森專訪 BBC前記者克里斯托弗·布萊森,在調查了大量美國官方和軍方在1997年後解密的文件後,2004年底出版了《氟化物騙局》一書。 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作為一種毒素,是如何在美國官方和軍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的。 菲利斯繆倫尼克斯發現非常小劑量的氟化物造成實驗室動物…… 菲利斯繆倫尼克斯: 我們所看到的圖樣通常和我們 在其它神經有毒試劑所看到的一樣,那是眾所周知會造成💥過動症或記💥憶力問題或💥智商問題。 她的研究被接受出版的數天後 繆倫尼克斯博士被福塞斯牙科中心解雇了,自那時起她沒有得到任何補助來持續她的研究,她從一個在哈佛附屬研究機構,被業界資助的重要毒物學家,變成一個像是在曠野裡的聲音,自從她反對氟化物被公開 她就沒有收到任何補助或得到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學術地位。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卻說飲水加氟是二十世紀 在公共衛生上十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cWNoz23cMdpfsEFrnAotSeDsm997fQWT1BdzXDZUqfZUENgcpet7ZfREcYnr7F2Tl&id=100075737798503&sfnsn=mo&mibextid=RUbZ1f 牙膏裡面的氟有害?氟化物質致癌,損害神 經;松果體也被醫學界稱:第三隻眼,有什麼 奧秘。|(2023.04.14) 健康1+1·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live/HvWJ7fIHASQ?si=LrDhiT-QvZogcXSa 我們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東西中,氟化物被加入牙膏和漱口水中。在一些國家,氟化物甚至被添加到飲用水 中。 但是,為什麼牙膏說不要吞嚥呢?這個獨特的元素會不 會有點有害?為什麼氟化物這個被科學界和醫學界廣泛接受 的東西會成為一個有點爭議的話題?這與我們的松果體和睡 眠週期有什麼關係? 轉貼:曼哈頓計劃解密:氟騙局 https://youtu.be/zf6UIrXGujc?si=pj-mNPBtdOyW744l 長久以來,電視廣告的宣傳、科學研究的報告都在告訴大眾"含氟牙膏能預防蛀牙"。這一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從沒有人去懷疑過"主流媒體"和"專家"的可靠性。因此,人們"放心"地使用含氟牙膏護齒,牙醫也"盡職"地給牙病患者的牙齒塗氟防蛀。 這一切如此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卻不料,隨著曼哈頓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計劃")機密文件的解密,這個謊言終於被揭穿。 BBC(英國廣播公司)前記者克裡斯托弗·布萊森,在調查了大量美國官方和軍方在1997年後解密的文件後,2004年底出版了《氟騙局》一書。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作為一種毒素,是如何在美國官方和軍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的。 "氟化物經常被當作老鼠藥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加到人們喝的水裡。"—克裡斯托弗·布萊森 氟的危害歷史 1764年,德國化學家馬格拉夫發現並製成了可以用來蝕刻玻璃的"螢石酸"。1771年,瑞典化學家捨勒對螢石酸做了系統的研究,但當時很多人並沒把它當作一種新酸,而是實驗中所用酸的副產品。當鹽酸被人們發現是氫和氯的化合物後,人們才意識到螢石酸是氫和另一種新元素組成的。但在分離氟單質的道路上,許多先行者中毒倒下了。 製成了無水螢石酸的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和泰納爾的身體深受其害,瑞典的化學大師貝采利烏斯對此也是一籌莫展。直到1886年,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用老師弗雷密的電解方法終於制取並收集了極為不穩定、難以控制的氟氣,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氟氣是一種黃色氣體,它是電負性最高的元素,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幾乎可以和世界上所有有機和無機物質發生反應,連金和鉑都不例外。所以,氟的毒性很大,腐蝕性極強,它的強氧化能力和熱效應以及反應生產的氫氟酸(HF,螢石酸)會極大地破壞人體組織和器官。 上世紀40年代,是美國工業戰後實現大躍進的時期,煉鋼廠、煉鋁廠、煉油廠都把氟當作重要的工業原料,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含氟廢料和廢氣,導致很多工廠中的工人和廠區周圍的居民,因為受到污染而向工廠提出訴訟。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1946年的一份報告上說:氟和皮膚中的水分反應可以產生氫氟酸,而氫氟酸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可以導致深度燒傷,難以治癒。而且在管道、閥門和其他設備上沉積的氟化物也極為危險,所以一定要盡可能不要呼吸、吞服或接觸。 1946年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正準備接受已經完成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所有資源,他們怎麼會那麼關心氟?事實上,從二戰開始,氟就被大量用於各種特殊軍事目的。 1940年,德國法本工業聯合公司建立了多個氟電解設備,開始大規模生產氟,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德軍最高統率部秘密生產新式炸藥三氟化氯。而在美國,氟被用來生產六氟化鈾,六氟化鈾被加熱後,可以被用於鈾235和鈾238的分離提純。可以說沒有氟,就沒有丟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至今,氟的一個主要用途,還是用於核能工業中的鈾分離。 為了製造原子彈,美國製造了大量的氟。作為毒性最強的化學品,氟迅速成為危害工人和工廠周圍地區百姓的一個重要威脅。紐澤西州南部深水鎮的一些農民把當地杜邦公司的一家化工廠告上了法庭,因為這家為美國政府製造氟的工廠釋放的煙霧毀掉了他們的果園、農田和牲畜。 此事給生產氟的工廠敲響了警鐘,為了不被問責,許多工廠開始琢磨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美國鋁業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弗朗西斯·費裡給梅隆工業研究院的傑拉德·考克斯寫了封信,建議考克斯給氟說好話,提倡氟對牙齒的保護作用,並讓他推薦在飲用水中添加有美國鋁業公司出產的氟化鋁。於是考克斯在1939年提議,在公共飲用水中加入氟,以保護公眾的牙齒。 "公共關係學之父"愛德華·伯奈斯為美國煙草公司工作,曾在1916年成功完成號召婦女吸煙的項目。愛德華·伯奈斯曾說,"只要能讓醫生站到我們這邊,我們就能讓公眾接受任何觀念,因為醫生在公眾眼裡是最權威的,不管他實際上知道還是不知道。"這個擅長公關的學者,也給美國公共衛生部和紐約衛生局建議,利用牙齒健康和氟之間的關係來推廣氟的安全性。 作為羅切斯特大學毒物學系的系主任,曼哈頓計劃的首席毒物學專家哈羅德·霍奇對氟的毒性做了專門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報告早就足以把美國政府因為氟污染而告上法庭。但他所做的恰恰相反,為了維護氟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霍奇開始頻頻在電視上出現,向公眾說明氟濃度在1ppm以下是安全的。 在霍奇寫給曼哈頓計劃放射安全顧問斯坦福德·沃倫上校的信裡,他提醒美國政府應該開展"氟保護牙齒"的宣傳,來抵消氟污染所造成的恐慌。 在傑拉德·考克斯的提議下,在哈羅德·霍奇的保證下,在愛德華·伯奈斯的遊說下,氟被廣泛宣傳為一種在低濃度下對兒童十分安全的化學物質,而且它還對牙齒有好處。這種宣傳攻勢消除了許多醫生和專家的防備,讓他們認為氟既然對兒童都無害,對工人就更無害,從而不願在法庭上給工人佐證。這個辦法幫助美國的大企業免除了許多官司。 狄恩牙醫也發表了他的一篇關於氟的論文,說氟是使若干社區居民蛀牙減少的原因,把氟加入自來水和塗氟劑、吞氟錠變成了主流醫療蛀牙的方法。狄恩牙醫最後入主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牙科部門,該部門在過去60年來,鼓勵氟在預防蛀牙使用上簡直不遺餘力。與此同時,美國公眾開始從各位科學家嘴裡聽到這樣一個消息—"氟可以保護牙齒"。 即便是在哈羅德·霍奇的晚年,他還希望他的徒弟—菲洛絲‧木蘭妮克斯博士的研究能給氟提供更多正面的支持。起初菲洛絲對氟並不感興趣,因為除了從電視廣告上知道它對牙齒有好處外,她不覺得氟有什麼需要研究的。可是,菲洛絲最終的研究,毀了她和這個實驗室的前程—因為她發現的結果與希望恰恰相反。 菲洛絲發現,氟可以跨越實驗鼠的血腦屏障,影響到實驗鼠的大腦,進而影響到它們的行為。實驗結果顯示,氟對大腦和中樞神經都有損害。當時她的老闆對她說:"你和50年來牙醫和其他人發表的研究—即"氟是有效而安全的"對抗,你肯定是錯的。如果你發表這篇論文,國家牙科研究所將不可能再給我們任何資助。" 當1990年的10月,菲洛絲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報告她用老鼠及最新的電腦分析技術測得的,無可置疑的氟中樞神經毒性時,當場受到非常多的科學家的質疑與攻擊。 事實上,當菲洛絲的論文發表在《神經毒物學和畸形學》上之後,弗西絲牙科研究中心便真的再沒和她續約,她最後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開始在飲水中加氟,到了6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陸續開始在自來水裡加氟。 中國於1965年開始在廣州飲水中加氟,由於後來氟斑牙的大量出現,在1983年取消了。但加氟在美國一直長盛不衰,現在整個美國有66%的飲用水是加氟的。難以置信的是,飲用水加氟竟然被認為是20世紀公共衛生領域10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布萊森記者說,與其說飲水加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項重要成就,不如說它是公共關係策劃領域的一次經典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出的氟化物還有哪些呢?大家還記得「特氟龍」、「氟利昂」冷媒這兩樣東西嗎?早在特氟龍發明之際,質疑此材質在攝氏200度左右會分解成有毒物質的論說就已經出現,可是真相被掩蓋,到最近才被曝光。使用於電冰箱、汽車的有螢光綠的冷媒,也就是破壞地球臭氧層的罪魁禍首「氟利昂」,終於在幾年前也被禁掉了,只在黑市上還存在。這些氟化物,可讓那些像杜邦公司一樣的化學製造商飽賺多年。 一些積極從事環境保護的科學家,在最近幾年才理解為什麼這些氟化物未在他們的名單上出現─原來這些化工生產廠商隱藏了真相和氟對員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實情。 氟的最終危害目標 松果體一直對直覺力和超感力有著關鍵的影響。但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松果體,而且他們的松果體也是休眠並萎縮的狀態。 人體的松果體(Pineal Gland)位於人腦的中心部位,僅有米粒大小,形狀就像一顆松果。科學家透過對人體大腦解剖和對現代胚胎學理論的研究發現,人類確實存在有第三眼,而在大腦中目前已經退化的松果腺體,就是人類神秘的第三隻眼所在之處。 有大量證據表明,松果體是有感光組織架構基礎的,而且有完整的感光信號傳遞系統,充滿視網膜色素的松果體常被人稱為"第三隻眼"。科學家發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魚
    3 人回報1 則回應6 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