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3 年前
大前研一

想做的事就去做!

「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每天做這些事其實很痛苦。

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

■書名/想做的事就去做!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先覺出版

很多人都有一大堆計劃留到退休後去做,但到了那時候,現在想來快樂的事,屆時已不快樂了。想做就馬上去做,儘管不景氣,這仍是大前研一的諍言。

我說「人生不妨繞路走」,讀者或許不知道什麼是繞路。我就試著從我接觸過的多位經營者的(痛苦)小巧引出我的看法吧!

過去30年間,我至少和1千位經營者共事過。正確的數字我沒算過,但是1年30個人,30年下來應該有這個數目吧。我所謂的經營者,都是社長(總經理)、會長(董事長)等事業成功的企業人士,也都是孜孜矻矻忙著賺錢的人。

這些日本企業領袖多半愛談退休後的生活。有人說想每天打高爾夫球悠悠哉哉的日子,有人想回到面臨瀨戶內海的美麗故鄉天天釣魚,有人想和老妻帶著珍愛的相機環遊世界,有人只希望含飴弄孫、忘掉工作,還有人夢想參加非營利組織(NPO)到東南亞當技術指導,有人甚至想在郊外蓋間房子晴耕雨讀,或是長住澳洲。

他們年老後的夢想五花八門,可謂百人百樣,但只有一點我非常確定: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完成夢想。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熬不到圓滿退休,最近半途失意退職、悄悄過日子的案例尤其多。其中多半是公司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狀況,恰巧位在高層的他們,只好引咎辭職。

另一個原因是位居高層的時間太久、積勞過度而猝逝。同樣地,歷任會長、董事會顧問、顧問、最高顧問、監察人等職位,一過了80歲,便被送進老人院的情形也很多。他們在60歲上下時侃侃而談退休後的希望和夢想,但是一過了70歲,卻突然開始想做「終身經營者」,怎麼也不肯退休。

那些能幸運退休的情況又如何呢?好像也有問題。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每天做這些事其實很痛苦。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

每天打高爾夫球得找到球伴,每天和同一個對手打也無趣,況且往往很快就累了。人上了年紀,打球的分數增減也很有限。只有當場地和對手都不同時,才會覺得有趣。每天要做到這樣,似乎很難。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常看到退休老人打高爾夫球,他們幾乎都是為健康而打、為防止老人痴呆而打,讓人感覺不到退休前所期待的「樂趣」。

釣魚這廂更慘。釣到的魚得有人高興吃掉。老夫妻沒那份食慾;老伴每天表現出最大限度的歡喜,其實都是裝出來的。釣魚必須有人樂享成果。如果還是社長任內,因為是偶一為之,擅長逢迎的職員會起鬨作樂,爭相討魚。孫子也會討好說:「爺爺好厲害哦!」如果住在市區,分送鄰居也皆大歡喜。

但是在瀨戶內海的窮村釣魚,和漁夫沒有什麼不同。在只有老人的村子裡每天釣魚,一點也不快樂。本來還有這種夢想的經營者,現在都已打消念頭。童年時釣魚是很快樂,當社長時偶爾去釣魚也很快樂。可是真正退休後天天釣魚,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那位想環遊世界拍攝照片的人還是繼續旅行,只是不再拍照了。他當副社長時去過南美洲的伊瓜蘇瀑布,拍了一些幻燈片回來,當時是很稀奇,他以「副社長的南美報告」為題,宴請屬下,同時展示攝影成果。席間讚語不絕:「照相技術真是一流啊!」「哇!我也想去一次看看。」真個是賓主盡歡。

他退休後又去尼羅河上游,拍回一些珍貴的照片,但是這回屬下就不捧場了。不是推說有事在忙,就是告罪下周有預算會議或要出差,理由各式各樣,總之就是沒人來看。就連孫子若不利誘也不肯來。結果落得只有和看過實景的老妻一起整理相簿的下場。從此他出門時不再帶沉重的手動照相機,換成用過即丟的即可拍相機了。

看來,即使完全實現年老後的夢想,也沒有當初所想的那般快樂。

我的結論只有一句,這輩子都不要說:「我以後要怎樣怎樣……」。

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以後」想做的事,現在,沒錯,就請現在去做!想做的時候正當其時,沒有延後的理由。現在覺得快樂的事,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

更積極地說,現在就做覺得快樂的事,才能學會年老也覺得快樂的方法,退休後就能成為真正的玩家,快樂地生活。這是我的結論,也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從前面那些人學到的,就是不能重複他們的失敗。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我要為妳多活幾年 高球皇帝阿諾帕瑪有一段黃昏之戀,他70喪偶,75歲娶了65歲的老奶奶。阿諾和第二任妻子在夏威夷自己設計的球場Turtle Bay舉行婚禮。他說了一句感人的話:「我要為妳多活幾年。」 他們過了幸福的12年。因為高爾夫,讓他們的願望那麼容易實現了。 高爾夫是一個長夀的運動。高爾夫適合各種年齡層,從四歲到一百歲都可以揮桿。只要你能走路,就能打球。華人圈中最著名的長夀高手是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他每周都固定打球。他活到107歲辭世。現在,球場上看到九十多歲的球友,已不稀奇了。 台灣的人瑞級球友有很多位。林口球場的會員謝文彬醫師106歲了,每星期打球二三次。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蔣經國的文膽,101歲了,每星期維持一次擊球。在台灣,九十歲還在揮桿的人已增加很多。阿瘦皮鞋創辦人羅水木說人生八十才開始,明年他滿十歲時,要接任龍馬高爾夫球隊隊長,還要帶大家去國外旅遊揮桿。 高爾夫揮桿可激烈可溫和,一桿三百碼,和三桿一百碼都行。七十歲之後還能呼朋引伴的運動,大概只剩高爾夫了。社交聯誼中,高爾夫仍是一項多數人都能參與的活動,打完球之後的聚餐哈啦,恰巧是老伴老友和老酒(嗜好)集一身的寫照。 瑞典的一份研究指出,在性別、年齡和地位相同的人群中,常打高爾夫的人比不打高爾夫的人平均壽命長約5年。芬蘭一項關於高爾夫運動的研究指出,每周下場兩至三次的中年人,身體素質會明顯改善。打高爾夫可以預防和治療超過40種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乳腺癌和結腸癌等。 常打高爾夫還能避免憂鬱症,避免老年痴呆。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亦指出,打高爾夫對大腦有益,更具體地說,對心理健康有益,研究表明,高爾夫球友較少受到憂鬱、焦慮和癡呆症的困擾,高爾夫球很少是一個人打,在大自然中,時而專注時而放鬆的完成18洞,完全舒壓了。 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2011年針對長春職業高爾夫球員做了一項壽命的預測研究(Survival Function Estimates),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近年來參加長春賽的313位職業選手,他們都至少拿到過一次美巡常規賽冠軍。結果顯示,88%的長春高爾夫職業球員的預計壽命超過76歲,相比之下,同一年齡群的普通美國男性(50歲以上)預計壽命超過76歲的只占50%。 要健康快樂的多活幾年,打高爾夫吧!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女人的女朋友」 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給所有的女性朋友,闡述了人際關係的重點: 我是70多歲的老男人,偶爾參加一次早晨的老人運動。 我住Houston,參加的人約90% 是女性,她們多半容光煥發、動作輕鬆。 運動後姊妹掏還有說不完的話,甚至一起去吃一頓快樂的營養早餐。 參加運動的老男人不到5人,動作呆痴、生硬、不說不笑,比劃幾下就回家了。 我每天多在家,上網、看書、唱歌…。 老伴除運動外,還去學書法、畫畫,摺紙…等。參加的約90%是女性,但老師多半是男的。老男老師看見那麼多女弟子『心情特別好』。 女人間有聊不完的話題,嘻嘻哈哈…,一個大半天就笑過去了,她們(不是他們)豈能不長壽?! 難怪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要長10幾歲! 這些事實證明史丹佛教授說的: 『女人的女朋友』會使女人心情愉快,進而身體健康、長壽!快樂之道,放下身心壓力,必定快樂、健康、長壽! 史丹佛大學開的這門課--【女人的女朋友】課堂上最後一個講座是關於身心連接 (Mind-Body Connection),壓力與疾病的關係。 這位教授是史丹佛大學的精神病學主任,他說,對一個男人的身體健康來說,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結婚有一個家庭; 而對於一個女人的身體健康來說,最好的事情之一,卻是她應該建立和培養她和女友之間的友誼關係。 聽到教授如此說,每個人都笑了,但教授是認真的! 女人和女人之間有著不同的互動關係,她們互相提供支持,幫助對方應對壓力和生活中的困難體驗。 高品質的"女友的時間"(Girl friend Time) 可以幫助她們創造更多的血清素,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防治憂鬱症,並能給女人創造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 而男性之間的關係,往往是建立在活動/事件(Activities)基礎上的。 男人很少會坐下來與好友聊天,他們幾乎不會去聊自己對某些事物或私人生活的感受。 談論工作嗎?可以;體育嗎?當然;汽車嗎?是的;釣魚、打獵、打高爾夫嗎?也樂意。 但談論他們的感情感受?恐怕很少! 相對的,女人總是在交流感情 、 探討感受的。 她們和她們的姐妹/母親分享自己的靈魂,顯然這對女人的身體健康非常好。 教授還說,其實對於女人來說,花點時間和女朋友一起交心,是和跑步或在健身房中鍛練一樣重要的。 人們往往有一種思維傾向,那就是認為當我們在鍛練時,是做了對自己身體全然有益的事;而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消磨時光時,我們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我們應該從事比這更有效率的事。 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教授說,不能建立和保持與其他人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其實是和我們吸煙一樣,對身體健康有著極大危害的! 所以當妳每一次和女朋友在一起"閒聊"或 "消磨時光"時,請妳祝賀自己為著身體健康做了一件好事吧!有女朋友交心,其實是非常非常的幸運。 這篇文章,女生該看,男生也該看吧?
    3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待在家吃飯、睡覺、帶娃娃的養老觀念已經開始老化了,而作為這個時代的新老人,需要最新的養老觀! 新的養老觀告訴你:當個樂在享受暮年的新老人,秋天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而新的養老觀並不難實現,只要你身體強健、有點小錢、有點空閒、有些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就可以了。 最新的養老觀:要有16個「老伴」 1. 你知道什麼是老伴嗎? 這裡的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里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做伴的親朋好友。 2. 你有幾個老伴? 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顯示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如果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這會保證你的生活多姿多彩! 3. 你離不開老伴嗎? 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如果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在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沉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會遭受難以承受之痛。 4. 你為何需要16個「老伴」?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團隊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專家說: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 老人學專家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方面,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高生命質量,還能改善健康狀況與延長壽命。 5.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新老人們要記住,老伴絕不會從天上主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 我們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這其實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6.重新整代的 「老伴」清單——重新整理生命 新老人,需要最新的養老生命 健康要顧好 健康對於老人來說尤為重要,尤其是膝蓋,沒力氣的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財富規劃要做好 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這樣即使一個月1000元也可以過得很不錯,反正坐公交車免費了,到老年大學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很充實。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突然生病住院,醫療保險會幫很大的忙,這樣才能不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收集老伴 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渠道。 最新的老年生活信條:15條,條條重要! 1、新老人們,該花的錢要花,該享受的要享受,該捐助的要捐助;唯獨不能留這筆錢給兒孫,把他(她)慣成「寄生蟲」? 2、不必對死後的事考慮太多,因為變成灰的你,對表揚與批評已無感覺。 3、不必對兒女的事考慮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馬牛」。 4、我們要愉快地活著,雖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不需要和別人比名利地位、兒孫如何有出息等等,而要比誰活得更愉快、健康、長壽! 5、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就不必太操心,因為操心也無用,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健康。 6、因為剩下的日子隨時可能病倒,你應留夠醫藥費和看護費;因為剩下的日子不多,你臨走時什麼都帶不走,所以你不必太節省。 7、他(她)養了孩子,讓他(她)自己照顧或用他(她)自己的錢雇看護照顧,不要讓他(她)再剝奪父母(剩下不多)的健康、休息、娛樂、旅遊權。 8、進入老年的你,再也不要用健康去換取身外之物,因為此時,你用金錢已未必能買到健康。 9、錢掙到何時、何數(十萬,百萬,千萬……)才算夠?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夠吃夠用就行了。 10、山中雖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最大限度,你也就活到百多歲(十萬人中才有一個)。 11、幸福靠自己努力創造,快樂要千方百計去尋找,只要心境好,每天想愉快的事,做愉快的事,自己找樂趣,就能天天都過得高興。新老人們,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天,樂一天;樂一天,賺一天! 12、精神好,病不倒;精神好,病能好;精神好,病早好。 13、心情愉快,適當運動,常見陽光,食物多樣化,保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適度而不超量)吸收,就能健康地多活十年、二十年! 14、能解決的事就不需要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不要同傻瓜爭辯、否則別人會搞不清到底誰是傻瓜。 15、死亡是眾人的結局,無人可以逃避。 要想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新老人,就需要牢記最新的養老觀和老年生活新信條!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毀掉的】 商場門口排了幾十公尺的隊等著買髒髒包,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人們怎麼消磨時間,我發現90%的人在玩《傳說對決》。 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閒?為什麼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 從心理學角度,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排隊跟風”以及遊戲帶來的滿足感背後的機制。 但是,每天把幾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仍然會讓我覺得:太奢侈了。有這麼多時間,看書或者思考,不是更好嗎? 大約20年前,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將被“邊緣化”。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的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美國高級智囊認為,唯一的方法,是讓這80%的人口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頭樂”。 他說:“給他們塞上一個奶嘴,他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做出判斷。” 這個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洩性產業,包括色情業、賭博業,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是發展滿足性產業,包括報導連篇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裏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讓大眾沈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沈浸在“快樂”中,無心再做深度的思考。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臉書IG、微博熱搜、情緒煽動、低幼化遊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信息。但這其中,99%的東西對我們沒有價值。 在臉書在Youtube上,低能耍白癡的網紅破百萬訂閱,爆乳露奶照隨便破千讚,都市傳說無腦實驗破萬觀看,反之科普專業知識、分享社會議題、深度思考內容,這些沒有人願意看,你還能欺騙自己嗎? 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被人為創造出來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偶像劇、大片、綜藝、娛樂圈花邊、網絡遊戲等,每一條推送、每一款遊戲和每一檔綜藝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龐大而專業的團隊。 他們群策群力,用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或認知神經科學做支撐,用盡各種文案技法,就是要讓你點進去,然後幹掉你的時間。 而反過來,無論是學習、閱讀、思考、寫作,這些事情,哪一件有著這麼強大的陣勢?哪一件有這麼容易讓人滿足?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造的牢籠,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一旦你習慣了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你就很難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比如學習,閱讀,思考。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長此以往,你將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如果你還對獨立思考能力懷有期待,鼠鼠會給你下面幾條建議。 平時盡量撥出一定的時間,看深度的、優秀的書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盡量遠離流行的網絡用語,因為“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 如果可以,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只看最優秀的作品。什麼是最優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發思考的、有誠意的、需要動腦子的,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 最後,請找到一件能夠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把它安排進每天的日程中。這將幫助你對抗庸常、平凡、索然無味的日常生活,讓你不斷保持頭腦的清醒。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好讀 我日用糧 / 李家同 我的老同學老張是一位非常能幹的人,在矽谷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了。每次我去美國,一定會去找他,他也常常帶我去他的俱樂部吃飯;對我來說,吃這種飯,真是受罪。 首先,我必須穿西裝,打領帶。然後必須吃那種毫無味道的洋餐,我最怕吃血淋淋的牛排。在那些講究的餐廳裡吃的牛排,每塊又都奇大無比,我吃了一半,已經飽了,而且肉已經冷掉了。可是老張好像習以為常,無論多大的牛排都可以吃掉。 老張住的房子並不大,可是據說是在矽谷的好地段。他家在一個小山上,坐在客廳裡,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山谷,還可以看到一個湖,湖邊是一個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到了黃昏的時候,坐在老張的客廳裡,從大玻璃窗看出去,簡直舒服得難以想像。 我有時會埋怨為什麼我們不去一個小館子吃碗麵,老張的理由是他已經付了俱樂部的月費,不去白不去,而且小館子附近又沒有停車場。其實這些都是藉口,老張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你叫他去小館子人擠人,他受不了的。 老張之所以能在事業上如此成功,有其原因,我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好問。每次見到我,必定問我好多問題。比方說,他會問台灣的某某公司最近狀況如何,某某公司為何如此賺錢?為何某某公司最近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老張不僅對企業的發展有興趣,他對新的技術,甚至古老的歷史、文字等等,都喜歡問。而且他的問題常常很難回答。 但是老張畢竟老了,有一次,他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大病一場。醫生勸他休息。他決定退休,反正他錢多得不得了,早就可以退休了。 我又出差到美國了,這次老張和我從聖荷西坐上火車去舊金山玩。在舊金山四處亂逛,一路上不用找停車位,忽然發現舊金山的街景多美,而且多適合我們散步。我們走了一陣,發現中午到了,開始找飯館吃飯。走著走著,看到一座教堂門口掛了一個牌子,牌子上寫了「湯與麵包」。 老張好奇心又來了,進去以後才知道這個餐廳專門供應湯、麵包和水果給街上的流浪漢吃。湯是肉湯,裡面也有相當多的蔬菜,熱騰騰的;水果當然是普通的水果,但也是新鮮的;麵包就不一樣了,全是才烤出爐的法國麵包和俄國黑麥大麵包,香味撲鼻而來。 我和老張都想坐下來吃它一頓。管事的主動邀請我們進去,他說我們也可以吃,流浪漢當然不用付錢,我們不是流浪漢,吃了以後,希望捐一點即可。 老張二話不說,立刻拿出幾十元美金作為捐助,我們就坐下吃湯與麵包了。吃到一半,那位教徒拿出一個小喇叭,吹奏了兩首歌,第一首歌是美國人都熟悉的〈當聖徒來的時候〉。這首歌有點爵士風味,用小喇叭吹奏,特別有勁,聽得我們十分陶醉。吃完以後,我們兩人都發現,有肉湯、麵包和水果可吃,我們已很滿足了。 老張在吃飯的時候,注意到牆上掛了一張標語,「請給我們我日用糧」。老張的老毛病又發了,他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是耶穌親自寫的祈禱文。 這下老張的問題就更多了。他問我耶穌講什麼語言,我告訴他耶穌所用的語言叫作「阿拉美語」,是中東地區的一種土話,至今敘利亞南部的一些小村莊裡仍有人講這種話,而且他們都是基督徒,念這段祈禱文的時候仍用阿拉美語。 老張對這篇祈禱文大感興趣,問了一大堆問題,我有的也答不出來。尤其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的是為什麼耶穌在祈禱文中用了「日」(英文是daily)這個字,我說我實在弄不清楚。在我看來,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所以耶穌就用了「日」這個字,表示每天的意思,沒有什麼特別。我當時的感覺是老張真太喜歡亂問一通了。 這是兩年以前的事。前天,我收到老張的信,才知道老張已經回台灣定居了。他的新居在苗栗,我立刻去找他,發現他的新居和他在矽谷的家簡直有天壤之別。新家是一間公寓,大約只有三 十坪左右,裡面的陳設倒是很舒服,但是毫無氣派。 客廳沒有落地大玻璃窗,也看不到什麼湖和高爾夫球場。老 張太太燒了雪菜肉絲麵給我們吃,還有一些小菜。我是滿心歡喜,因為我想起了當年他請我吃的牛排大餐,餘悸猶在。 吃完飯,老張忽然又洋派了起來,請我喝了一杯咖啡。他的咖啡機倒是很講究,好像這是他唯一講究的東西。 我忍不住問老張為什麼決定回台灣過如此「簡樸」的生活,老張告訴我全是因為「我日用糧」的原因。 他對「日」字困惑不已,最後又去那間教堂吃飯。飯吃完,他問那位教徒為什麼耶穌會用「日」這個字。那位教徒二話不說,拉他進入一間辦公室,打開電腦,找到了一個投影片檔案,這個檔案的名稱是「我們沒有我日用糧」,裡面每一張投影片都是世界上人飢餓得骨瘦如柴的照片。 尤其令老張難過的是孩子因為飢餓而大肚子的照片,他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但他說他立刻瞭解耶穌說「我日用糧」的意義,這句話是指我們不應該向上天祈求過多的東西,只要求得每天所需要的食糧就夠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得溫飽。 對於老張來講,「我日用糧」中間的「日」字意義非常深遠,當基督徒念這句祈禱文的時候,應該同時想起那位教徒給他看的話:「我們沒有我日用糧」。老張發現自己有了太多用不完的錢,他的孩子也都爭氣,個個有好的職業,因此他賣掉了在矽谷的房子,其實他在美國其他州也有房子,這一概都變成了現金,他留下一小部分,其他全部捐給了窮人,他告訴我他只需要「我日用糧」。 我常常被老張問倒,現在,我要反攻了。我問他,如果你早就知道「我日用糧」的意義,難道你會只拿微薄的薪水嗎?我知道老張一輩子薪水都極高,叫他只拿低薪,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故意找他的麻煩,看他如何回答。 老張說薪水高,代表能力強,拿高薪,並無不對。但他認為人賺了很多錢以後,世人已經知道他很厲害,他又何必死抱著財富不放呢?他大可將他賺來的錢捐給窮人,自己只要能過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他就覺得他當年幸虧賺了好多錢,高薪多多少少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事後可以使很多窮人受惠,一舉兩得也。 今天,我早上去教堂,當我念到「請你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的時候,想起了老張。世界上,總有數以億計的基督徒每天都很熟悉「我日用糧」這個名詞,可是有誰像老張那樣地能解釋這個名詞的深沉意義呢?我敢說,我們其實早已豐衣足食了,所以我們祈求的絕對不是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糧而已,而是去想想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日用的食糧阿!
    5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推薦高雄以創新科技,引領全球會議 29歲林大涵,用募資助台灣商品打入國際 被台大退學的他 登《富比世》創業家 林大涵創立貝殼放大,一年來協助的募資案件從製冰盒到火箭都有,各案平均募資金額是台灣總平均的20倍。 林大涵創立貝殼放大,一年來協助的募資案件從製冰盒到火箭都有,各案平均募資金額是台灣總平均的20倍。 過去9年,台灣群募金額暴增200倍,而亞洲第一家專業群募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卻早在4年前就用募資助台灣商品打入國際,至今平台上架的案件成功率達90%。 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位創辦人曾經愛蹺課、大學肄業、被資遣⋯他如何把逃避釀成的失敗,變成開出新路的養分,在29歲登上《富比世》,甚至被看好是「未來5年、10年可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或馬克.佐伯格的人。」一起回顧他的發跡故事。 當時他是一個被退學兩次,被一手參與創立的公司資遣,只有大學肄業證書的29歲男生,林大涵。 他的學經歷,完全符合台灣主流社會對魯蛇(loser,失敗者)的定義,他的故事,卻將顛覆人們對魯蛇的想像。 在被公司開除後的一年,他共同創辦的貝殼放大,為52個募資團隊提供群眾募資顧問服務,數量只占2015年台灣群募案的十分之一,募集金額卻占總額的6成,達到3億5千萬元。從金馬獎得獎電影《灣生回家》、《太陽的孩子》,台灣自製火箭團隊ARRC,到在國際市場一舉取得新台幣6千萬元支持的3D印表機FLUX,都是他們的客戶。 2月25日之後,林大涵又多一個頭銜:亞洲前30位「改變世界資金流動」的青年,與帶著哈佛、史丹佛大學、摩根史丹利、BCG管理顧問,甚至矽谷投資人光環的各國青年,一同入圍。 這是《富比世》(Forbes)雜誌,首次以「改變世界潛力」為標準,在全亞洲選出各領域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家。「(他們是)在未來5年、10年可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或馬克.佐伯格的人。」《富比世》亞洲資深網路編輯衛華娜(Rana Wehbe)受訪時說。 林大涵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讓更多台灣新創團隊,快速取得資源、攻向世界。第一年就讓13個台灣廠商在美國募資平台成功達標,包括雷射投影的「空氣滑鼠」、iPhone外接的口袋相簿,都在國外平台募資新台幣數千萬元,連傳統製冰盒廠商,也募得逾千萬元。 林大涵的團隊還翻轉了產業規則,讓做火箭的交通大學教授、想成立品牌的小酪農,募資之後都有資源直接創業,甚至用募資平台找股東、尋求長期贊助。 從魯蛇到可能改變世界的青年,林大涵靠的,是他曾經的一無所有。 迷惘的叛逆少年 教師之子,逃學、泡網咖 故事,從他每天打十小時網咖的高二生活開始。以PR值99(國中基測成績高於99%考生)成績直升台北師大附中的他,高二、高三卻是每天以網咖為家的逃學少年。雙親都是老師,但他以不念書做為宣示主導權的方式。 「那只是逃避,逃避沒想過未來的自己,」林大涵和每個高中生一樣,想過社會認可的律師、政治人物、外交官等選項,但除了漂亮的身分職業,卻不知人生最終理想是什麼?叛逆加上沒方向,愛面子的他以「不盲從」做為理由,在蹺課中度過高中。 最終考上政治大學民族系,他繼續蹺課。大二下,因為成績太爛而被退學。重考進台灣大學圖資系已是22歲的事,他選擇脫離班上的生活,連續參與兩屆台大藝術季舉辦,想從活動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但「祭典式的氣氛之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跟他同年的人已開始就讀研究所,他則發現自己的青春將過,卻還在原地打轉。一無所有的焦慮讓他開始尋找「漂亮的外殼,去證明自己不讀書,但還是做了什麼。」 一次實習的機會,成了他的浮木。 火力全開的實習生 讓太陽花登外媒,卻遭資遣 辦活動的過程,他被當時的雅虎奇摩公關、後來的玖禾公關創辦人周宜蔓招募,成為實習生,大小事都做、開會也跟著出席。「主管用『同事』介紹我的那一刻,我覺得人生好像有一點趕上進度了。」 沒多久,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邀請林大涵加入FlyingV的初始團隊,籌備網站的成立。「感覺好像中大獎一樣,」他回憶。為了這個等待已久的機會,還是學生的林大涵把自己當全職員工,急著在團隊裡面證明價值。他沒技術、沒學歷、不會設計,一個新手要找到位置很有難度,但他和自己約定:「沒人做過的事、沒人想做的事,就是機會」、「我能做的就只有『一直做』。」 足足5個月,過去碰都不碰原文書的他,把所有英文群眾募資網站、新聞報導全都看過,研究各網站的契約條文,在當時大家對群眾募資還陌生時,遊戲規則就在他的研究中有了雛形。 FlyingV早期提案者、後來的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表示,當時他有如一張白紙般去找林大涵,林大涵替他設定了文案、影片、贊助者的回饋方案等,5萬元的群眾募資目標簡單完成,「後來任何想做群眾募資,或募資不順利的朋友,我都叫他們去找大涵。」 創立的第一個月,他不花廣告預算讓臉書粉絲團突破萬人,從找募資案源、剪影片、談業務,甚至是實習生制度的建立,林大涵把FlyingV的存在視作自己的存在。即使在第一批核心團隊因與林弘全理念不合而離開,林大涵仍沉浸在開路的刺激感,正逢第30個募資案得到超過350萬元的支持,他相信這條路能走下去,相信自己能完成夢想。 兩年間,他的最高紀錄是手上同時進行十個以上的募資案, 從紀錄片《看見台灣》的募資到太白粉路跑、太陽花學運《紐約時報》廣告六百多萬元的成功,「門檻是自己去做出來的,好像也幫自己的人生設立了標準。」 直到前年6月,當FlyingV因為太陽花《紐時》廣告募資3小時內突破633萬元而聲名大譟,一手打造此案的林大涵,卻接到資遣通知。 被驅離沙場的戰將 悲變喜,海內外聘書找上門… 理由,正是他將FlyingV跟自己畫上等號。同時,常常代表公司出外演講、分享群眾募資經驗的林大涵,也漸漸在外界眼中,成為公司的代表,就連《富比世》的人物介紹,也一度以FlyingV共同創辦人稱他,直到林大涵去函更正。 而當主管只將他定位為產品經理時,這些事情,已經越線。 收到資遣通知的當晚,他繼續代表公司出外演講。「那一刻覺得,人生完了,⋯⋯又被退學了,」林大涵說,當時26歲的他,已經「蒐集」台大、政大兩次退學經驗,再被資遣,大學肄業的他,不知道能去哪裡。 第三次被「退學」,林大涵本來習慣性的要再次「逃避」,離開群眾募資這個戰場。他被資遣的消息一傳出,43份工作邀請傳來,包括年薪人民幣百萬元的對岸邀約,要離開,相當容易。 林大涵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想再做群眾募資?還是被「退學」的丟臉,讓他不安? 「對別人負責很簡單,但對自己負責,很難。」他以「人生中第一次認真付出的事」~ 重新找初衷的奮鬥者 從單一網站到向全世界提案… 以2014年前60大募資案為例,他們發現近7成的募資者希望有外包團隊協助規畫執行,再者,7成的募資總額集中在6%的案件,只要他們抓對募資案,即使無法像募資平台網站一年做上數百個募資案,也有機會賺取足夠的顧問費。也因為他們能夠做更深、更完整的服務,台灣群眾募資的規模跟可能,有機會再衝得更高。 但從過去做單一募資網站平台,到帶領提案者到國內外提案的群眾募資顧問,等於從一座港口的經營,到帶領大小船行遍世界的導航系統,挑戰更大、服務成本更高,還必須說服客戶,在被網路平台抽成之外,要再多付一筆給顧問。林大涵憑什麼讓提案者心甘情願「被剝兩層皮」? 認識他5年的提案者台灣吧創辦人謝政豪說:「忠誠」。 「他願意相信6個月、3年之後的事,」謝政豪說,群眾募資往往是一個計畫,甚至是夢想,做為顧問,要如何找出夢想中的問題、計畫背後更大的機會,這是林大涵第一次見面就會點醒提案者的兩件事。「有時候我自己都會想退縮,他會跟你說不行,」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61002&utm_campaign=content&utm_content=bw&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Lin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一個好友傳來的,值得學習! 怎樣盡量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 1、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遺傳佔三分之一,第二是鍛鍊和養生,第三是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喝酒熬夜都會損害健康。 人到70歲以後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 此外,要全面瞭解自己身體狀況,綜合分析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摸索其中的規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有些老年人沒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其實醫生不過是聽你的陳述。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況。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俗話說久病成郎中。我的體會是,身體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醫其實只能是自己。冷暖痛癢只有自己最清楚,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調整。 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無論是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 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內衣。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讓保姆為我做。但是只要一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關心時事,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 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此外我還有個辦法,就是家裡不要太寂靜。要經常開著電視,就好像總有人與你說話,向你唱歌,你就不會感到孤獨。 我有三個孩子每周都回來看我。我兒子離我挺遠,我不希望他每周都來,就對我女兒說,你跟你哥哥說一下,不用每周都來,打個電話問問就行了。他後來就兩個禮拜回來一次。我平時過得很充實、愉快,不希望別人來干擾我。老年人要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心胸開闊,心情舒暢。這樣遇到疾病就能頂得住。 第二目標 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這也可以事在人為嗎? 我認為,要想「走的快一點」,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乾乾脆脆、無牽無掛、了無遺憾。我來告訴你我的體會: 1、不怕死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檢查發現我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症,醫生和家屬都主張要做手術切除。我不同意。我說我已經92歲了。我將來走不一定是因為這個腫瘤。 即便是這個原因,動了手術後又會出現其他病。那何必呢?兩年來沒有任何感覺。 現在我乾脆就不去檢查了,也不管它變大了還是小了,愛怎樣怎樣。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症「和平共處」。 現在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實,很有質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當然如果將來真是癌症發作的話,後期會很疼,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 我對女兒說,將來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沒有知覺了還打它幹嘛,」走人」就完了嘛! 人的壽數到了,就要順其自然,犯了病還搶救他幹嘛?身體功能衰竭了,無疾而終,順其自然,這是福氣呀,你說是不是? 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鬆,生活質量就高。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一天一天活過來的。 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現在已經94歲了,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哈哈,我覺得自己賺到的已經太多了! 2、不愛錢 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我現在每個月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 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兒女過六十歲生日,我每人送上一萬元。 我想,自己也就這幾十萬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兒女們繼承,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激我。 不如現在就拿出來給大家共享,弄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或是領導對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對不住自己,或是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 內心總是不愉快,這又何必呢!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維。 你認為自己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兒女都有兒女的事情,哪有那麼多時間陪著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顧了多少?我從不要求兒女來陪我。 我一個人生活的很有規律,說真的,他們來了我還有點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所以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落寂了。 至於孫子輩兒,哈哈,不用我說,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這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嘛。 總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戰勝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於身後之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應該費心去想的! 有位網友說,這是他看到的關於「老年話題」,最靠譜,最科學,最好的文章。多好的老太太呀,這心態,這思想,這理念,哪哪都透著正能量,使人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朋友, 你是否也是這麼認為的呢?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9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hearts)“——一位美籍德國人的醫學新觀念 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甚至連疾病也只不過是個假相! 你會怎麼想? 美籍德國人安德烈曾寫過一本書《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 他精通西醫、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醫學,30多年的行醫經驗,最終讓他徹底放棄了西醫,他的觀點有: (Bonfire)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把癌症當成疾病來治療是個陷阱!開刀、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現代西醫醫療行為,產生的傷害非常大,甚至是病人致死的主因。 大部分病人開刀後,更辛苦,後果更難以承受! (red check mark)安德烈一再提醒人們:相信身體,它天生具有內在智慧和治愈能力,轉變觀念,從“癌症受害者”到“健康創造者”。 下面這些關於癌症問題的回答,能幫助你快速了解癌症,甚至是疾病的真相。 問題1:我們都有癌症嗎? 答:是的。它也是身體的運作之一。 問題2:癌細胞是自動產生的嗎? 答:是的,人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和產生,其中有1%到10%,是癌細胞。 因此,有癌細胞,您並不需要恐慌,恐慌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只會讓您增加心情的壓力,讓毒素更多,身體便要產生更多的癌細胞來處理毒素。 癌細胞的生長和滅亡,就像是您一般的細胞的生長和滅亡一樣,都是身體的自然運作的情形。上空的雲朵飄來又飄走,那麼的自然,您需要恐慌什麼? 問題3:如果是這樣,癌細胞如何產生? 答:身體總是難免有某些地方阻塞,氧氣輸送就會有問題,也會產生有害身體的物質。 細胞使基因突變改造,不再需要氧氣,變成癌細胞,要將這些毒素吃掉分解。它改吃毒素,身體就是這樣運作。  問題4:那為什麼它會愈來愈大? 答:當身體的阻塞一直無法克服,許多地方的毒素會一直累積增加,超過負荷,這樣正常的細胞就會一直轉換來變成癌細胞,來應對這樣的情況。 心情不好,就會造成毒素的累積!請放輕鬆~笑一個吧~ 笑起來的你,真好看!問題5:那癌細胞什麼時候會死亡? 答: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一樣會死亡。癌細胞會被T殺手細胞處理掉。它完成任務後,會分解而死亡。 但如果身體的毒素過多,癌細胞的數量便會變多。 所以不要弄錯了,不要期待癌細胞死亡,如果您身體的毒素很多的話,您需要癌細胞來協助您! 問題6:如果身體是酸性,那會怎樣? 答:中文常說:「酸臭」,當酸產生的時候,開始腐敗,產生臭味,惡性物質和毒素會不斷地滋長,這個我們平常都可以看得見。 (cherry)即使是一般的水分,不動,就會酸臭。因此毒素會影響到身體,危及身體的健康。 問題7:那身體是很「酸」,又沒有癌細胞來清理,最後會怎樣? 答:毒素大量流入血液,短短一天內,就可能會死亡。所以請建立一個觀念,癌細胞是您的細胞,不是什麼「壞小孩」,等毒素處理完,它就會自然代謝死亡。 問題8: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癌細胞? 答:只要不錯認,以為癌細胞是壞的細胞就好。這是身體自然的運作,跟您感謝不感謝,沒有什麼關係。 就好像您每天大小便排泄,對於健康很有幫助,但您不會刻意去感謝「大小便排泄」,是一樣的道理。 問題9:癌細胞如果形成腫瘤,那會怎樣? 答:腫瘤本身不是壞事,這是因為這地方可能是最酸性的地區,惡性物質和毒素不斷蔓延的區域,癌細胞把毒素包圍,形成腫瘤。腫瘤是代表您的身體在處理這區域。  問題10:如果癌症不去治療,會怎樣? 答:根據屍體的解剖顯示,33%的男性都有攝護腺癌,卻只有1%的人因此而死亡。 而其中甲狀腺癌、胰臟癌的發現,也是醫院已檢查出來的個案的30至40倍。 問題11:難道現代的醫療不好嗎?像是化療? 答:一個由澳洲北雪梨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所做的調查,在22個主要的成人惡性腫瘤中,化療後五年存活率,在澳洲估計是2.3%,在美國則是2.1%。 所以不要化療,不一定會比較差。您需要為了這樣的中獎機率,去作化學治療嗎? 問題12:癌症真的不用治療嗎? 答:現代化西醫的醫療行為,包括開刀、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產生的傷害非常之大,甚至是病人致死的主因! (wand)癌症當然要治療,但不是開刀等治療,是要先改變心情,紓解壓力,潔淨飲食! 問題13:“開刀”治療,將毒素也一起拿掉,為何不好? 癌細胞就像是一群水肥工人,他們每天蒐集水肥,最後將水肥車放在某個地方,他們也在那裡休息,雖然他們的身體又髒又臭,但這不是他們的錯!是這個都市變得又髒又亂,所以才需要他們來清理!癌症也是如此。 問題並不在於癌細胞本身,如果沒有都市的髒亂(身體的毒素),就不會有水肥工人,他們來吸取這些毒素,放進水肥車,形成腫瘤裡面的垃圾,最後他們用盡方法慢慢地消化這些毒素。 他們是整個都市能夠繼續運作的大功臣。 所以根本的問題不在於手術開不開刀,而是在於,這個人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病患有沒有察覺? 如果沒有察覺,但病患變得快樂生活,情緒也穩定,癌細胞還是會繼續運作,處理毒素。 問題14:開刀等等的治療總有治癒的成功率吧?那是多少? 答:一個統計的數據,以五年存活率來說,是7%。 不去治療,不一定會死亡,生活品質也不會降低。除非腫瘤過大,產生身體的阻礙。 即使治療後,病患也該趕快改變生活起居的種種習慣: (wand)晚上早點休息,潔淨飲食,平常靜坐,放輕鬆,不要對人嗔怒,多點接觸大自然,想些快樂的事情,這樣才是養生之道。  問題15:有不去治療而會好轉的例子嗎? 答:有個人患有癌症,被宣告回家,剛好他的另一半也有頑固的慢性病,​​兩人決意把若干家產處理以後,便快樂地環遊世界去了。結果過了一年還不死,當事者只好再去檢查。竟發現腫瘤已經消失了。因為他旅遊的心情太好了! 如果您充滿恐懼,您活著的機率只有7%,而且,接下來的生活品質會非常低劣,整個家庭也會進入愁雲慘霧之中。 對您自己的生死,您希望訴諸一個不確定的機率?還是您想有智慧地去面對? 化療的效果只有2% 到 4%,你仍願意接受這種藥物毒素的治療嗎? 問題16:只是作切片檢查,應該還好吧? 答:當切片的結果是惡性,醫師的看法是要割;如果是良性,有些還是認為要割。這樣的結果,您認為還要去作切片檢查嗎? 什麼結果都要動刀!這切片檢查真的是虛晃一招。 問題17:如果我還是覺得腫瘤應割除呢? 答:這醫療行為還是需要您自己的決定,因此這裡只是告訴您一些真相。腫瘤本身所含藏的癌細胞並不是很多,那不是讓人致死的主因。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過當的醫療行為,反而會變成致死的主因。 像是子宮肌瘤,割除了以後,還是會復發,而且它對於身體沒有立即的危險,只會有些不便。 有的淋巴癌,不可能開刀,因此就要仰仗放射性治療,或是化學性的藥物治療,這些有毒的治療,也破壞了免疫系統,這樣的傷害實在是很驚人。 一些研究發現,有些身體的代謝變好,癌症也會好了。因此,身體的代謝功能,免疫功能,排毒功能,才是應該要加強的,這能夠讓您避免身體的阻塞,毒素的累積。 (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然而有些例子,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癌症,一直活到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所以,如果要將水肥工人統統清除,那是非常短視的做法。癌細胞不是錯誤的所在,只有身體累積的大量毒素和酸性的體質,才是問題。 心裡有疙瘩,所以身體里長疙瘩。 壓力、沮喪等影響情緒發生的問題,才是應該要急迫解決的事情。 所以,將癌細胞當作是“壞分子”的想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不論是要用“切、燒、割、放射、下毒”的方式來對待這些份子,都是不明白真實情況的想法!癌細胞是站在您這一邊的!它是來幫助您的! 真正的問題是: 您發生了什麼事情,使您的身體有了毒素和酸性? 您的飲食都是肉類、魚、牛奶、蛋類嗎? 維他命小丸子? 含有砂糖的食品? 偏於酸性的食品,讓您無法脫離身體敗壞的困局,過於壓抑的心情,會讓你更容易患病。 您每天都愁眉不展? 您每天都有許多的壓力嗎? 您想要放輕鬆嗎? 以前日本有對長壽的雙胞胎姊妹,她們叫做金花銀花婆婆,即便有疾病,也沒有去做全身檢查,因為她們直接拒絕。 所以孝順的子女就不會因為醫療人員的勸說,讓這兩位婆婆進入開刀房。 中醫的治療方式,是非常立竿見影的,因為中醫講究整體的治療,而癌症的病患,通常身體是偏於寒冷,因此會讓身體阻塞更加地嚴重。中醫便會用熱藥來處理。 而最重要的是病人本身的知見,如果以為癌症的癌細胞是壞的細胞,就會墮入這醫療方式的錯誤,我們應該改正過來! 健康的飲食,潔淨的心情,每天都愉快、帶著笑臉。 所以,您是不是要改變對這世界的想法?您是不是太苛刻自己和他人? 不要一直唉聲嘆氣,要歡喜癌細胞幫助您! 給自己一個改過的機會吧! 今天不要罵人,但可以快樂地唱歌,稱讚別人。 放輕鬆吧!您開始注意您的身體,也注意您的心情,這已經是調養了,這已經是世間的智慧了!要明白疾病只是一個假象,因為“天下無病”。  西醫不是去解決癌症背後的成因——阻塞,而只解決表象——腫塊,怎麼能夠治愈癌症呢? 實際上,只要解決了阻塞(臟腑阻塞和經絡阻塞),癌細胞就會自然死亡或恢復為正常細胞。 但解決阻塞只能靠快樂的情緒和自然療法(食品級的東西和物理方法),而不能靠藥物。 因為“是藥三分毒”,會讓身體原本就阻塞的地方更加阻塞的。 如果用自然療法,並遵循“疏通阻塞、清除血毒、修復受損細胞”的思路,治愈癌症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完全沒有必要採用西醫那種花費巨大、適得其反、毀滅性的治療方式。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自述:我終於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 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所有的醫生都起不到治療的作用。我們需要喚醒身體內在的自愈力,讓康復自動發生。 在廣東·佛山【中華智慧養生營】,免疫學家——陳昭妃博士,為我們揭秘人體自癒的奧秘! 原創 | 原來癌細胞最怕它!營養免疫學博士陳昭妃揭秘人體自癒的奧秘! 要知道,疾病只是一種現象,一定不要恐懼這些現象,我們可以透過現象去找背後的本質。 疾病是上天另一種形式的愛,它提醒我們從錯誤中醒來。 (hearts)祝愿所有人都擁有積極的心態和美樂愛覺的生活方式,讓生活與身體越來越好,讓健康變成看得見的財富!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