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2 年前
大量無症狀也有大危機,「長新冠」可能跟隨一生,卻缺資金研究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9522?utm⋯ial&utm_content=89522&utm_campaign=share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 台灣每日確診人數破8萬,雖然多數為輕症及無症狀,但康復解隔後真的能無後顧之憂嗎?🤔 根據國際研究發現,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康復後仍有可能受「#長新冠」困擾。 #長新冠是什麼? 又稱為「新冠長期症狀」,也就是 #新冠後遺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Long COVID)指的是曾經或可能確診新冠病毒3個月後,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甚至長達一年,且無法由其它的診斷來解釋的現象。 - #長新冠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 ❶極度疲倦 ❷頭痛、頭昏 ❸喘不過氣、呼吸急促 ❹味覺、嗅覺的異常變化 ❺腦霧、記憶力和注意力低落 ❻失眠、睡眠障礙 ❼關節痛、肌肉痛 另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症狀,如:落髮、焦慮、腹瀉等都有可能發生。 以及,不少確診者因為長期咳嗽,甚至會咳傷咽喉,因此,在保養喉嚨工作上,首先要避免說話過於用力、聲音太大、過度用嗓,同時要保持咽喉濕潤。 建議多飲用溫水,戒煙酒,日常可多食用潤肺食材,像是山藥、百合、川貝、銀耳、蜂蜜、玉竹等,有助於生津止咳、潤燥補氣。 - #長新冠有機會痊癒嗎? 長新冠是可以治療、恢復的,只是需要後續長期保養與復原的時間,千萬不要以為病情好轉後就會自然痊癒的假象,如果未積極治療,症狀可能起起伏伏或消失後再復發,嚴重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 若有任何不適症狀,可以利用衛福部推出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來治療,盡快尋求中醫師的協助診斷,並遵循醫師指示對症下藥、調整體質,是會漸漸恢復,減緩後遺症帶來的不適感的!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解封在即】懸疑的新冠肺炎,可以放心嗎? 華醫生/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 COVID-19高達22%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更難防堵病毒散播。路透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192個國家,短短5個月死亡人數破40萬,已超越H1N1豬流感、伊波拉、MERS或SARS疫情的罹難人數。由於新冠病毒(SARS-Cov-2)和過去流行疫情的表現大相逕庭,例如在發燒之前就會傳染、無症狀的感染者眾不少、部分患者出院後還會回復為病毒陽性等特徵,打破我們對病毒的認知。發燒之前就有傳染性,衝擊現行量體溫措施的有效性。德國研究發現高達22%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更讓我們難以防堵病毒的散播,所以WHO到現在改口建議大家要戴口罩了。疫情若持續下去,粗估全球將可能有15億人被感染! 過去認為,只有在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飛沫才有傳染性。其實,我們平時講話、唱歌,甚至僅是單純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1微米以下的氣膠微小液滴。中山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的氣膠中心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含有新冠病毒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存活至少16小時。這些微小的病毒氣膠,一旦被吸入體內,可能進到肺部更深處導致感染。這樣氣膠的傳播形式,很容易造成「超級傳播者」的出現。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可能使氣膠傳播成為主要感染途徑。 我國的採檢模式迄今僅檢驗確診個案接觸過的高風險者,無法掌握台灣社區中無症狀感染者比率,會讓外國政府不放心而影響開放國人入境。 新冠肺炎起源地武漢6月初完成1千萬市民的全面核酸檢測,共查出無症狀感染者300名,也就是每10萬人口有3人是無症狀感染者。另外,這300名無症狀感染者的血清抗體檢測結果,沒有一位檢出代表「近期受感染」的IgM單抗體陽性,IgG單抗體陽性有187人,IgM和IgG雙抗體3人,但有110人都沒有IgM和IgG。這表示36.6%無症狀感染者竟然不會產生保護抗體,會讓病毒潛藏在體內伺機而動著實令人擔憂。 新冠肺炎的致死率2〜3%,已經讓最先進的美國醫療系統不堪負荷。萬一新冠病毒在無症狀感染者體內不斷產生基因重組,難保有一天不會演變為同屬冠狀病毒SARS(10%)或MERS(33%)高度致命的可能性。果真如此不幸的話,目前的高傳染性,加上高致命性,將導致全球的醫療系統崩潰,我們祈禱不會發生。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6月刊出研究 指出,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而且完全是人類的錯。生態系統牽一髮動全身,人類作惡,不可能全身而退。世界長久以來,總是瘟疫、紛爭不斷,若我們繼續屠殺動物或製造戰爭、吃動物的肉,就會有另一波清洗。當前的新冠病毒危機是種警示,人類對待自然界的粗暴行徑將嚴重反噬人類自己。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就改變不了命運。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606/RZAK4UJLKIPUXHVLPSE64S4G6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臨床試驗證實具良好輔助效果 花慈淨斯本草飲 預防長新冠後遺症 2022-05-27 ╱經濟日報 ╱第A15版 ╱醫療 ╱花蓮訊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即使新的突變病毒感染患者大部分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但國際研究發現「二次感染」及「長期後遺症」,也就是「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嚴重的疫情問題。花蓮慈濟醫院自2020年研發出應用中草藥的淨斯本草飲,在臨床試驗上證實具有良好的輔助效果,近期研發團隊針對新冠肺炎後遺症、併發症及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何宗融與黃志揚在日前帶領研發團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林欣榮表示,新冠患者的長期症狀有可能遍及全身,造成慢性長期發炎導致潛在疾病,如肺浸潤、急性肺損傷及心血管相關症狀。據研究報導指出,由於新突變病毒造成長期血管發炎及侵入神經系統,可能導致心腎功損傷及「腦霧」徵狀,使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憂鬱、記憶損傷,且伴隨睡眠障礙、疲倦、長期疼痛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由於許多兒童尚未施打疫苗,青少年及兒童的確診率相較於前2年大幅提升5至6倍。綜觀成人及兒童患者,新突變的新冠病毒會侵襲身體多個系統,造成全身性發炎疾病,最終導致成人患者的細胞激素免疫風暴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等疾病。因此,不僅要提升施打疫苗普及率外,也需要針對全身性發炎及長期後遺症的輔助調養,以降低長新冠的後遺症。 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說,證嚴上人慈悲為懷,有鑑於疫情的發展,委請林欣榮帶領中醫部及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組成團隊,嚴守「有益無損」的準則,精進探討對抗瘟疫、保健身心的淨斯本草飲。(劉靜君)
    2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冬天疫情一定會再來」,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指出新冠病毒受到季節很大的影響,夏天感染時症狀都會較輕微或是無症狀,冬日感染病情則會較嚴重,她以北京50多天沒有本土疫情突然爆發群聚為例,顯示無症狀者一直都在,就像台灣日前返日確診的日本女留學生,其實都一直潛藏在社區,只是因為夏天氣候溫暖因此症狀不明顯,而台灣如日本女學生這樣個案還有多少?何美鄉表示,一定還有,端視「多會採檢」,若一直都不採,就會錯過很多個,屆時冬天爆發時,已經會是一堆人了。 衛福部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舉辦「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邀請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疫苗協會理事長李秉穎、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等與會。 何美鄉根據人類四種常見的冠狀病毒特性比較指出,冠狀病毒具有季節性,冬季是高峰,,夏日感染病情較輕微或是無症狀,冬日感染病情會較嚴重,人類會被重複感染,但透過多次感染會產生累積性的免疫,也就是成人的感染會隨年紀增長而下降。而當中最大的特性就是夏天病毒會隱形傳播。 以北京新發地疫情來看,在50天沒有本土病例後,六月十一日出現第一個後開始爆發群聚,事實上當發現第一個確診者時,表示已經錯過第一波了,這是很常見的狀況,會現在才發現,是因為在溫暖的天氣症狀很輕微。 他強調,夏天病毒並沒有消失,病毒還停留在無症狀和輕微症狀者身上,可能R0值很小,因此沒有大爆發。以台灣來看,就像之前確診的日本女留學生,因為一直都是無症狀才沒被發現。 「真正問題是台灣有多少像日本的女學生這樣的確診者?」何美鄉說,不知道有多少,但一定有,若真的很嚴重,社區就會爆出來 ,至於何時會爆發,就要看我們多會檢驗,但目前我們沒有檢驗,都要等到很嚴重或是有接觸史時才要採,這樣的做法,絕對錯過了很多個 ,絕對到時候發現的時候已經一堆人。 何美鄉指出,歐美疫情都還很嚴重,台灣的疫情冬天一定會來,對台灣來說,是更複雜的事,因為我們沒有歷經嚴重的社區感染,無從得知到底無症狀感染者是什麼樣的角色,加上國門要開了,不知道會來多少人,政府一定要有不同的作為。他建議民眾今年一定要施打兩季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
    2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哈哈,原來臺灣新冠疫情輕微的原因在此: 台灣人是東亞病夫中的大病夫,體弱常感冒,結果體內抵抗冠狀病毒的免疫細胞反而較別國人多!可謂因禍得福,天佑台灣! 🌸為何有人死亡 有人卻無症狀?研究:多人有抗新冠細胞 🌸一項研究認為,許多未確診者體內已有抵抗新冠病毒的免疫細胞。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逾七個月來,有人感染後症狀嚴重甚至死亡,但也有人沒有出現症狀、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曾感染;近期在「自然免疫學評論」(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摘要指出,許多人體內可能已有能夠識別新冠病毒許多部分的免疫細胞,幫助防止感染;也就是說,有的人可能已經有某種程度的保護力。 來自拉荷雅免疫研究中心(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流行病與疫苗研究中心的該文章共同作者希特(Alessandro Sette)對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我們發現許多從未接觸過新冠病毒的人,約半數有某種程度的T細胞反應」;該文章於6月底在「細胞」(Cell)期刊發表。 人類的後天免疫系統有三種T細胞,由人體在感染後製造,藉以幫助對抗再次入侵的相同病毒;其中一種T細胞幫助人體針對病毒保有記憶,另一種T細胞則找到並摧毀感染宿主細胞。 希特與文章共同作者克羅蒂(Shane Crotty)相當意外地在數年前採集的血液樣本中發現這些T細胞,而當時新冠病毒疫情還沒開始。 當時他們正在進行新冠肺炎康復中患者血液的實驗;因為他們需要「負控制」的樣本來對照,於是選出2015至2018年採集的聖地牙哥健康民眾血液樣本。 希特解釋道:「這些人不可能曾接觸新冠病毒;而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約半數的人出現反應;這表示許多沒見過新冠病毒的人,也有一些能夠對抗它的T細胞反應。」 他們推測,針對新冠病毒的許多部分出現的這種T細胞反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曾接觸目前已知流通中的四種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每年讓數百萬人罹患常見的感冒。 https://www.worldjournal.com/7078228/article-%e7%82%ba%e4%bd%95%e6%9c%89%e4%ba%ba%e6%ad%bb%e4%ba%a1-%e6%9c%89%e4%ba%ba%e5%8d%bb%e7%84%a1%e7%97%87%e7%8b%80%ef%bc%9f%e7%a0%94%e7%a9%b6%ef%bc%9a%e5%a4%9a%e4%ba%ba%e6%9c%89%e6%8a%97%e6%96%b0%e5%86%a0/ https://www.worldjournal.com/7078228/article-%e7%82%ba%e4%bd%95%e6%9c%89%e4%ba%ba%e6%ad%bb%e4%ba%a1-%e6%9c%89%e4%ba%ba%e5%8d%bb%e7%84%a1%e7%97%87%e7%8b%80%ef%bc%9f%e7%a0%94%e7%a9%b6%ef%bc%9a%e5%a4%9a%e4%ba%ba%e6%9c%89%e6%8a%97%e6%96%b0%e5%86%a0/?ref=%E9%A6%96%E9%A0%81_%E5%8D%B3%E6%99%82NOW&ismobile=true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重要資訊》 可怕!美國流行病專家全副武裝坐飛機,仍感染新冠,只因忽略了這個! 新冠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時間一長,外面的世界逐漸恢復色調,人們開始就放鬆,以至於忘記,病毒,一直都在。 不管疫情是否真的過去,北美大陸要重開,已是趨勢。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現在的防疫措施,真的夠嗎?美國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Joseph Fair),就用親身經歷警示人們:新冠病毒面前,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據美國NBC News 5月14日報道,42歲的病毒學家約瑟夫·費爾於近日確診新冠病毒,並已入院治療。費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在飛機上接觸到病毒的。 作為常年與病毒為伍的病毒專家,費爾已經十分注重防疫措施,上飛機前,費爾就全副武裝~》全程戴著N95口罩、手套,一刻都沒有摘下,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用洗手,保持雙手清潔。 下飛機後,費爾哪兒也沒敢停留,直接回了家。沒想到3天後,費爾開始出現新冠疑似症狀,且急速惡化。到醫院一查,自己竟然確診新冠! 左思右想,費爾猜測自己是因為沒有戴護目鏡,病毒從眼睛進入身體,進而感染新冠肺炎的。 「正如我一直告訴人們,我們在飛機上必須最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防止病毒從鼻子和嘴巴進入身體。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眼睛進行傳播,但平時我們都比較重視呼吸道防護,對眼睛的傳播關注不夠。但是你知道嗎,病毒接觸到你的眼睛,一樣會感染新冠肺炎。我就是這麼被感染的⋯」他在接受美國節目Today Show時表示。 剛剛出現症狀時,費爾也沒有在意,直到身體情況惡化,才叫了救護車。沒想到一到醫院,醫生直接將他診斷為危急病人。所幸13日晚,費爾情況好轉,目前還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最新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眼睛內留存長達數周。意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透露,一名65歲新冠患者在首次出現症狀後,接受病毒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經結膜檢驗,醫生發現新冠病毒在她眼睛里持續呆了21天! 早在3月1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就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且病毒會在感染1天後,從結膜轉移到呼吸道和其他組織。 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的症狀多為咳嗽、發燒、胸悶、呼吸不順等等,傳播路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專家如此強調,人們須在外出時佩戴好口罩或其他遮蔽物,覆蓋嘴巴和鼻子。 但隨著「無症狀感染者」的增多,新冠患者的症狀也越來越多。此前,爆發新冠疫情的美國華盛頓基爾克蘭生命護理中心一名護士就透露,她觀察到幾乎每一位新冠病人都有紅眼症狀。 通常而言,紅眼症可由許多細菌和病毒引起,且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雖然全球各地接連出現新冠患者也有紅眼症狀的現象,但比例相對較低,未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人類在拼命研制疫苗,卻始終趕不上病毒發展的速度。如今,「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面對看不見的病毒,我們只能打起12分精神,一刻都不能放鬆。嘴巴、鼻子、眼睛,反是病毒能夠趁機而入的地方,都必須做好防疫措施,勿讓一時的輕心,斷送了寶貴的生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正確來說, 不管流感引起的肺炎重症! 還是武漢引起的肺炎重症! 其實,結果都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義大利武漢肺炎死者年紀多介於60-95歲,且感染武漢病毒前已患有癌症等重病。 看來武漢肺炎,對於特定族群,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不過,今年又流行H1N1肺炎,也不能輕勿! H1N1肺炎2018單單美國,造成8萬多人死亡! 今年又造成美國死亡上萬人! 台灣50多人死亡! H1N1肺炎重症死亡大多在65歲以下的成人丶小朋友及年輕人! 武漢肺炎重症死亡則以老人及慢性病為主! 陳建仁表示,高傳染、低致死的武漢肺炎病毒,它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出現,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演變成如同229E及OC43這兩種冠狀病毒。這兩種病毒在人類間廣為流行,雖會引起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但症狀輕微。 三軍總醫院表示~ 武漢肺炎臨床表現與嚴重程度 病症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另外也有少部分會出現較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如肺炎等。偶有死亡個案但比例甚低。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非常非常重要! COVID-19 去年我們近乎兒子或侄子的年青胸腔專科大夫被醫院調去Dallas專治Covid病人一年。以下是他剛回家的報導 去年在美國醫院擔任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和診所醫師。加起來大概看了近1000多個新冠病毒的病人。 回想我不知這段時間如何撐過來的。生理疲憊可以復原,但是內心煎熬常揮之不去。我看到許多病人被病痛折磨。生離死別家人卻不能在身邊,因為隔離。其中我醫學啟蒙導師因爲新冠肺炎,過世。 現在台灣的疫情讓我非常憂心。在此跟台灣的朋友和家人提醒跟分享我們一路走來的經驗。 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 - 新冠病毒是非常複雜和難治的病毒。有些人完全沒有症狀,但是有些人喪命。沒有辦法預測和判斷。至今我們不知為何有些人沒事,但是有些人的症狀很嚴重。 - 一般大眾認識的新冠病毒是肺部感染。新冠病毒破壞肺部組織。剛開始肺充滿水,因為強烈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反應。然後肺慢慢纖維化。部分病人因為嚴重的纖維化,造成氣胸。 這些過程不可逆,所以很多即使從新冠肺炎康復的病人一輩子活在缺氧和呼吸困難(病人形容跟溺水的感覺一樣)。他們需要長期大量的氧氣治療。有些病人形容生不如死。如此大量的氧氣只有醫院和照顧中心可提供,所以一部分康復的病人至今無法回家。必須在醫院或長期照顧中心。還有一部分人需要氣切,靠呼吸器維生。 一些年青人即使新冠病毒康復,但是他們的肺已受損(根據他們的肺臟功能測試)。現在他們或許不覺得有症狀,但是他們50或60歲的時候,他們的呼吸症狀就出現。 - 新冠病毒常引起血栓。血栓的位置不僅在肺,任何一部分都可能發生。這是為何新冠病毒的病人發生心臟病和中風。即使用抗凝血劑無法完全避免,甚至造成出血的副作用。這些無數小的血栓在肺部造成更進一步地缺氧。 - 新冠病毒對腎臟有很大的損害。至今沒有一個好的醫學解釋。這造成腎功能下降,身體鹽分過高。一部分的人需要洗腎。 - 新冠病毒還有對其他器官造成嚴重的影響。至今沒有好的科學解釋,例如很多人的腦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我們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 可能的對新冠病毒治療 - 雖然過去這一年研究各種新冠病毒的治療法包含Remdesivir, IL-6 antagonist Actemra, IVIG, convalescent plasma, monoclonal antibody , etc…但是真正有用的藥或許只有類固醇。以上的藥很多被W H O認證沒有很有效。通常這些藥只對初期病發的病人有效。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預防。 -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預防,再預防,是唯一的方法。 建議採取的方法 - 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如野火燎原。若不早點撲滅,馬上會來不及。應該用盡所有資源阻止病毒傳播 (台灣已錯失先機,所以不在這細談) - 大量篩檢,提早知道感染,提早隔離,避免傳下一個人。美國深深受到這個教訓。當初沒有大量篩檢或普篩造成社區感染一發不可收拾。美國30,000,000病例和500,000犧牲生命,這是最主要原因。 - 社交距離和口罩是美國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的主因。疫苗發展之前- 遠端上課,上班 (這對台灣社會非常大的影響,畢竟台灣產業結構跟美國不一樣,但是我建議能遠端上課或上班,能做的盡量做) - 小孩及年青人雖然對新冠病毒的影響不會太大(很多是無症狀患者),但是他們可以傳病毒給長者。美國當初用正確方法,強調年青人不回去看望他們祖父母。顧慮把病毒傳染給老人們。這就是在家上課和上班的重要性。減少傳遞病毒。通常美國很少三代同堂。實行起來比台灣容易。 - 疫苗,疫苗,還是疫苗,科學發現以色列跟美國即使疫苗接種只有15 -20%,新冠病毒的病例大量下降。一般科學需要70 %的接種才有如此效果。這值得進一步研究。這是非常好的消息,代表只要我們馬上開始接受疫苗,不久將來新冠病毒的病例就會在台灣減低。 現在美國疫情轉好,生活慢慢恢復正常。有時午夜夢回的時候,我夢到跟病人一樣躺在病床呼吸不過來。希望台灣醫護人員不用經歷到我的經驗。 希望以上資訊可以幫助我台灣的同胞,朋友和家人。一起努力對抗新冠病毒,期待光明的明天。 以上我簡短的經驗報告,還有非常多的資訊和經驗沒有提到。應家父要求,我匆匆寫此文。有機會再寫詳細的一篇。 敬請原諒錯別字和不流利的中文。 Leon Tung
    10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COVID-19 過去這一年在美國醫院擔任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和診所醫師。種種加一起大概也看了將近1000多個新冠病毒的病人。回想起來,我不知道這段時間是如何撐過來的。生理的疲憊可以復原,但是內心的煎熬常常揮之不去。我看到許多病人被病痛折磨,生離死別家人卻不能在身邊因為隔離的因素。其中一個我醫學啟蒙導師,也過世於新冠肺炎。現在台灣的疫情讓我非常憂心。在此跟台灣的朋友和家人提醒跟分享我們一路走來的經驗。 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 - 新冠病毒是一種非常複雜和難治療的病毒。有些人完全沒有症狀,但有些人失去生命。沒有辦法去預測和判斷。至今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沒事但有些人有很嚴重的症狀。 - 一般大眾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是肺部感染。新冠病毒會破壞肺部組織。剛開始的時候肺部充滿水分因為強烈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反應,然後肺部會慢慢纖維化。部分的病人會因為嚴重的纖維化造成氣胸,這些過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很多即使從新冠肺炎康復的病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缺氧和呼吸困難的狀況(病人形容跟溺水的感覺一樣),需要長期大量的氧氣治療。有些病人形容生不如死。如此大量的氧氣,只有醫院和照顧中心可提供。所以有一部分康復的病人,至今無法回家,必須要在醫院或長期照顧中心。還有一部分人需要氣切,靠呼吸器維生。一些年輕人即使從新冠病毒康復但是他們的肺臟已受損(根據他們的肺臟功能測試)。現在他們或許不覺得有症狀。但是到他們50或60歲以上的年紀,他們的呼吸症狀就會出現。 - 新冠病毒常常引起血栓。血栓的位置不僅與肺部,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新冠病毒的病人會有心臟病和中風的原因。即使使用抗凝血劑也無法完全避免,甚至造成身體出血的副作用。這些無數的小的血拴在肺部造成更進一步地缺氧。 - 新冠病毒對腎臟有很大的損害。至今沒有一個好的醫學解釋。他會造成你腎功能下降,身體鹽分過高。一部分的人需要洗腎。 - 新冠病毒還有對其他器官造成嚴重的影響。至今沒有一個好的科學解釋,例如很多人的腦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我們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 可能的對新冠病毒治療 - 雖然過去這一年,人類去研究各種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法包含Remdesivir, IL-6 antagonist Actemra, IVIG, convalescent plasma, monoclonal antibody , etc….. 但是真正有用的藥, 或許只有類固醇。以上的藥有很多被W H O認證沒有很有效。通常這些藥只對初期病發的病人有效。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預防。 -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預防,再預防,是唯一的方法。 建議採取的方法 - 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如野火燎原,不早點撲滅的話,就馬上會來不及。應該用盡所有資源阻止病毒傳播 (台灣已錯失先機,所以不在這細談) - 大量篩檢,提早知道感染,提早隔離,避免傳給下一個人。美國深深受到這個教訓。當初沒有大量篩檢或是普篩,造成社區感染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有30,000,000病例和500,000犧牲生命,這是最主要原因。 - 社交距離和口罩是讓美國感染率和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疫苗發展之前。 - 遠端上課,上班 (這對台灣社會非常大的影響,畢竟台灣產業結構跟美國不一樣,但是我會建議能遠端上課或上班,能做的盡量做) - 小孩及年輕人雖然對新冠病毒的影響不會太大。很多是無症狀患者。但是他們依然可以傳遞病毒給長者。美國當初使用正確方法,強調年輕人不要回去看他們的祖父母,怕會把病毒傳染給他們。這就是在家上課和上班的重要性。減少傳遞病毒。(通常在美國,很少三代同堂。實行起來比台灣容易) - 疫苗,疫苗,還是疫苗,科學上發現一個現象,在以色列跟美國,即使疫苗接種只有15 -20%,新冠病毒的病例大量下降,一般科學上需要70 %的接種才有如此效果。這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這是非常好的消息,代表說只要我們馬上開始接受疫苗,不久將來新冠病毒的病例就會在台灣減低。 現在美國疫情轉好,生活也慢慢恢復正常了。但是有時午夜夢回的時候,我夢到自己跟病人一樣躺在病床上呼吸不過來,從夢中驚醒過來。希望台灣醫護人員,不用經歷到我的經驗。 希望以上資訊可以幫助我台灣的同胞,朋友,和家人。一起努力對抗新冠病毒,期待光明的明天。 以上是我的簡短經驗報告,還有非常多的資訊和經驗沒有在此提到。應家父的要求,我匆匆寫了此文。有機會再另外寫詳細的一篇。敬請原諒錯別字和不流利的中文。 Leon Tung
    38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可能人人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但同樣被指揮中心列為輕症的患者,每個人不舒服的程度還是不同。如果總有一天可能被感染,在那天來臨之前,有沒有自我「超前部署」的預防方法,可以減輕「中鏢」後的不適?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社區處處是病毒,尤其雙北重災區,許多人身邊早有染疫的親友。雖然本土病例99%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但仍不時聽到有人染疫後很不舒服,例如喉嚨腫痛、劇咳、全身肌肉痠痛、腹瀉、高燒等持續數天;但還是有人幾乎無症狀,甚至確診後才回想起前陣子出現輕微症狀可能就是感染。 Omicron防不慎防,台灣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不少人開始「轉念」思考,如果遲早要被感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輕輕中鏢」,希望自己是相對幸運的確診者,症狀可以非常輕微,如果能無症狀感染更好。 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方法,但《康健》訪問多位專家均表示,確實可以掌握一些要訣,如果平常注重保養,身體儲存的本錢夠,當病毒來臨時,身體的免疫反應自然會更好,不適的感覺也就更輕微、更短暫。而關鍵就在降低身體發炎狀態,不要在身體脆弱的情況下被感染。 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術,降低確診後不適。 如何做到抗發炎、建構平衡強健的免疫力?綜合專家觀點有以下建議: 1.多吃蔬菜:蔬菜本身富含葉綠素、纖維質及各種植化素,而且最好是各種顏色蔬菜都要攝取,就能補充到番茄紅素、胡蘿蔔素、花青素等,這些都是抗氧化的物質。蔬菜豐富的營養素也能讓身體產生良好代謝作用,有助消化,腸胃健康、菌相平衡,自然有良好免疫力。 2.適量攝取水果、維生素C:新鮮水果特別是芭樂、木瓜、奇異果和柳橙等,富含維生素C,過去研究發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例如流感或一般感冒,在感染後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建議,太甜的水果不宜吃多,反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最好是帶點酸味的水果,例如番茄,不會太甜,酸甜滋味也容易入口,他建議,「蔬菜可以多吃,水果還是不要吃太多」。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國人較沒有缺乏維生素C的情形,只要正常均衡飲食,多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果平常攝取較少,再考慮補充維生素C錠劑。 3.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維生素D是目前較多研究指向對於免疫確實有幫助的營養素,而維生素D也是國人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吳至行建議,即使疫情期間少外出,還是可以在自家前庭、陽台、頂樓曬太陽,以補足維生素D。而曬太陽的時間又以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最佳,羅仕寬說。 4.適量攝取單寧酸:柿子、黑巧克力、綠茶、紅酒等,都有豐富的單寧酸,這是一種水溶性多酚類,除了抗發炎,也有研究發現能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說。不過,富含單寧酸的食物不適合在空腹食用,也應該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分開,避免造成消化不良。 5.多攝取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都富含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降低發炎指數方法。另一方面,減少食用Omega 6如沙拉油、大豆油、葵花油等及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脂和棕櫚油,這些吃多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尤其許多零食、甜點使用的都是棕櫚油。羅仕寬常推薦病人或親友喝魚肚湯,魚肚本身就是豐富的Omega 3油脂,魚肉也是優質蛋白質,如果搭配味噌或薑絲湯,更是防疫期間很好的降發炎料理。 6.攝取足夠水分:水分會影響身體代謝,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身體每公斤x 30cc的水量。雖然幾天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身體不會有立即感受,但日積月累還是可能使身體代謝減退,尤其老人家只要一段時間輕微脫水,身體儲備能量就會變差,一旦感染,身體反應、症狀都會更明顯。吳至行特別提醒,防疫期間大家長時間戴口罩,也別忘了適時喝水,補充水分。 7.補充益生菌: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一般食物中包括味噌、紅麴、納豆、優格、有機醬油、有機豆腐乳等,都是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由於人體免疫細胞腸道中就佔了7成,因此專家都強調,只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顧好腸胃,腸道菌相平衡,就能提升免疫力。 專家一致強調,不熬夜、有好的睡眠,建構良好免疫力,是對抗病毒、降低染疫後不適症狀的關鍵。 8.作息正常不熬夜:熬夜、過勞,向來被視為免疫大敵,黃彗倫指出,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品質差會增加感冒機率,症狀也會更明顯,如果是夜班工作,「那就用規律運動把免疫力補起來。」吳至行也強調,「遇到疫情才想要趕快補救,第一個可以做的是盡快把生活作息調整好,不熬夜、不過勞,只要過累,絕對比較容易受到病毒影響。」 9.使用漱口水:防疫期間只要外出返家,就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黃彗倫解釋,口腔本身就有許多病菌,若能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毒不要殘留、不要存活太久,也就比較不容易複製繁殖,同時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10.鼻腔過敏者勤洗鼻子:黃彗倫觀察,他遇到的新冠病人不少是本身就有比較嚴重的鼻過敏,例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鼻息肉等,感染新冠後症狀通常也更明顯,更容易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可能和Omicron以侵犯上呼吸道有關,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鼻過敏的患者,平常可以洗鼻子,減少一旦染疫後的不適。 維持好情緒、適時紓壓、搭配良好作息,平時為身體儲備足夠能量,就能降低染疫後的症狀與不適。 醫:遲早可能被感染,預先替身體儲備能量 面對疫情快速蔓延,「要有最壞打算,遲早有一天,自己或周遭人可能被感染,才不會面對衝擊時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吳至行也笑道:「說不定你早就是陽性,只是你沒感覺,所以還是要有正向心態,既然得到了,就把最基本功課做好,不要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基礎工還是最重要。」 他常告誡身邊親友和病人,替身體存本錢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作息、定期追蹤檢查、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促成人們在面對危難時,身體有足夠的儲備力去應對;而在疫情當下,「不要在身體最脆弱時被感染──作息不良、睡眠不足、情緒不好、壓力過大、體重過重,都可能增加發炎指數。」 羅仕寬也分享,他的病人依照他的生活飲食建議執行,儘管染疫,但症狀輕微,而且1、2天就明顯改善。黃彗倫和確診者視訊看診時也常鼓勵他們,即使居家照護,關在家中,還是可以過得很健康,不只是成天上網、追劇,有健康的生活,就能大大降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