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67歲罹患「失智症」,醫生要求每天做「14件事」, 3個月後病情大逆轉!
http://www.smartlife7.com/health/22247/?⋯ne&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LineShare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此屬自然療法範疇,有醫學上的困難仍請諮詢專業醫師。
    沒人知道你會不會是那個最幸運的病人,所以醫生只能相信科學證據,提供每個人最好的治療,把死亡的機率降到最低,且醫界也不斷在「個人化治療」上求進步,依據病患的腫瘤特性調整治療強度。

    出處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064&page=1
    手術、放化療加速癌細胞擴散?破解3大癌症迷思
    6 年前
    21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0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最簡單的長壽法!名醫建議:只要每天 __ 杯咖啡,一個月後糖尿病風險降一半、還能預防失智!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52985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多數人都不知道:許多疾病皆因「大腦退化」引起!很多人認為談大腦退化「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但事實上,老化都是從三十幾、四十幾歲開始!目前的研究更發現:20歲後,腰腿肌力會開始退化,進而影響大腦機能。人體的雙腿和大腦是相通的,一旦感到足、腰(下半部)無力或體弱,小心,你的腦部正在老化! 如何判定自己的大腦正在退化?先看看平常是否有以下症狀── □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身體老是搖搖晃晃、無法保持平衡。 □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 □ 地面稍微不平就容易絆到腳。 □ 經常撞到小腳趾。 □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不知不覺張開。 □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 □ 站起來時,嘴裡不自覺發出「呦咻」吆喝聲。 □ 爬樓梯很吃力…… 日本舒壓教育第一人──美野田啓二發現:只是減少走路和運動量,我們的腦袋運作就會變得遲鈍。因此他開始歸納研究,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走路」,規畫成一套隨時隨地都能實踐的「逆齡步行法」。只要運動占全身肌肉三分之二的「腿部」,心臟和大腦都能夠健康運作,進而改善內臟運作、提高思考及記憶力、遠離癌症及失智症。 預防失智症,邁開腳步就能辦到 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 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 該研究共花了5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 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 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 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 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 編按: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一百人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 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http://formulawave.com/alternative-cancer-treatments/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1000名醫生齊聚白宮,呼籲放棄傳統醫療,用「素食」治療病人 https://read01.com/ePK7D27.html#.W3t-9gFj1vm.lineme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薑黃有21種功效,十種禁忌。 https://formulawave.com/curcumin-turmeric-benefits/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http://formulawave.com/curcumin-turmeric-benefits/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這個講座內容太好了,分享給諸位菩薩🙏 ♥️分享自文山分會 啟用系列講座【把時間留給自己】課程報導 寒流來襲,1月9日午后的體感溫度只有攝氏個位數,劉秀枝醫師驚訝大殿上坐滿了聽眾,她說:天這麼冷大家還來,坐得滿滿的,我覺得好溫暖,不用穿外套了。這個輕鬆的開場白開啟了今天聽眾學習失智症新知,以及領略劉醫師人生智慧的序幕。 《把時間留給自己》是劉醫師2018年出版的書,也是今天演講的主題。她依據規劃在59歲時自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一職退休,人家問她為什麼退休,她說並不是受到打擊而想退休。她看到許多醫師以醫院為家,而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把時間留給自己和珍愛的人。十多年來雖然從第一線的診療間退下來,可是她沒有停下腳步,在日常中她從事喜愛的活動,而專業上她出版專書、在康健雜誌和聯合報元氣周報固定撰寫專欄,加上經營部落格,她以更多樣的方式來幫助與寬慰病人及家屬。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的相關課題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和社群媒體上,劉醫師是國內的失智症權威,她怎麼看待變老和失智症?這兩者有沒有必然的關聯呢?劉醫師說一般人不喜歡變老,因為各種器官退化、慢性病纏身,而且美貌健壯和社經地位不再。可是換個角度看,變老其實並沒有那麼糟,醫療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身體器官老化的困擾,而醫藥發達也大大幫助人類緩解或根治或與疾病共存。如果能放下對外貌的執著,在經過歲月磨練後,此時人較為圓熟自在,人生在這個階段多出了很多時間,可以從容的規劃第二人生。 如果把人生比做涵蓋春夏秋冬的套餐,每個人都要經歷初春、盛夏、秋熟、冬藏的階段,小孩是「長」大,大人是「長」老 (growing old)。年老,不等於衰老,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其實人可以老得很優雅。 如何優雅地邁入老年呢?秘訣是: ●打扮光鮮亮麗,不邋遢。 ●凡事提早10分鐘,從容優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事事專心。 ●每天外出,常常出遊。 ●善待自己,隨遇而安,量力而為。 ●自在、自由、不在乎別人的意見和眼光。 ●別人沒要求,不要主動給意見,也不要去改變別人。 ●把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和所珍愛的人。 ●不要一直「想當年」。 ●時常微笑,想想快樂的事。 她每天問自己6件事: ●運動:今天運動了嗎? ●心智:看書、寫文章,或是和有智慧的人交談了嗎? ●愛自己:天冷了,吃碗熱騰騰的麵。 ●利他:有幫助別人嗎? ●應做:是否今日事今日畢? ●感恩:產生的幸福感,會使前額葉腦細胞活躍。而活躍的前額葉能幫助我們解讀、判斷和決定行為。 年老必然導致失智嗎?事實上,65歲以上的人失智者只佔5%,而每增加5歲,罹患失智的比例增加一倍,到了80歲,比例達到20%, 90歲以上則達到1/2至1/3。可是,有一個針對678名平均年齡83歲的美國修女進行的研究顯示,有些修女死後解剖發現她們其實有阿茲海默症,可是因為她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社交活動以及維持動腦習慣,在日常生活上並沒有顯示出症狀。 劉醫師說,其實直到目前人類還無法精準預測,也無法完全預防阿茲海默症,只能做好準備,延緩它的發生。就照顧者來說,心理上要準備摯愛的親人可能會慢慢消失,因此要珍惜當下。換個角度,自己也要做準備,讓自己成為好照顧的病人。 要如何常保健康,預防失智呢?劉醫師建議: ●若是懷疑有失智,不管幾歲,都要就醫。 ●要活就要動,至少保持一項運動和興趣,並且持之以恆。可以做家事,動腦讓頭腦更靈活。 ●趴趴走,每天至少走路40分鐘。 ●維持適當的社交網絡。 ●飲食盡量清淡健康,可考慮地中海式飲食。 ●避免意外,小心跌倒。 ●慢性病要好好治療。 劉醫師在退休前一年得到癌症,她笑稱醫生沒有生病豁免權。她把生病當做抽到籤,是老天爺給的禮物,並且認為治療的過程最受惠的是自己,她體會到真正的關懷最有感染力,也學會了心存感恩,快樂生活。最後,劉醫師分享了聖雄甘地的兩句話:如同生命中最後一天般活著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如同你會永遠活著般學習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她也贈送大家16字箴言: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報導/何釐琦 攝影 /李道福、方麒舜 FB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446660865417214/posts/3700139566735978/?d=n
    1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在美國,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老人痴呆症,這個數字隨着人口老化還在迅速增長,其中的一位叫史帝夫•紐波特(Steve Newport),他的夫人瑪麗醫生(Dr. Mary Newport)是一位初生兒專科醫生,瑪麗醫生發現她的先生有嚴重的老人痴呆症,在醫院為她先生檢查的時候,醫生讓史帝夫畫一個鐘,他卻畫了幾個圓圈,隨後又毫無邏輯地畫了幾個數字,一點都不像一個鐘。醫生把她拉到一邊說:「您先生已經在嚴重的老人痴呆症的邊緣!」 原來是這樣測試一個人是否有老人痴呆的,瑪麗醫生當時很受打擊,但作為一個醫生,她不會就這樣放棄,她開始研究這個病,她的研究這樣說:「老人痴呆,就好像腦子得了糖尿病,在一個人有糖尿病或老人痴呆症的症狀之前,身體已經出了問題長達10到20年。」 根據瑪麗醫生的研究:老人痴呆很像第一類或者第二類糖尿病,起因是胰島素不平衡,因為胰島素出了問題,便阻止了腦細胞吸收葡萄糖(glucose),葡萄糖是腦細胞的營養,沒有葡萄糖,腦細胞就死了。 原來如此,優質蛋白質營養我們身體中的細胞,但營養我們腦細胞的是葡萄糖,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兩種食物的來源,我們就是自己健康的主人了! 下一個問題是,從甚麼地方找葡萄糖?一定不會是我們從店裏買來的現成葡萄糖,也不是葡萄,要找替代品,腦細胞的替代營養是酮(ketones),腦細胞很歡迎酮,酮不能從維他命中找,(crystal heart)(crystal heart)椰子油含甘油三酸酯(triglicerides),椰子油中的甘油三酸酯吃進身體中後,在肝臟中被代謝為酮,這就是腦細胞的替代營養品!(crystal heart)(crystal heart) 通過這個科學的驗證後,瑪麗醫生在他先生的食物中加椰子油,僅僅才過了兩個星期,他先生再次去醫院做畫鐘測試,進步是驚人的。 瑪麗醫生說:「當時我想,這可能只是狗屎運吧,是不是上帝聽見了我的祈禱?不會是椰子油吧?不過反正沒有別的方法了,不如繼續服食椰子油。」 瑪麗醫生是傳統醫術基地的一份子,她清楚地知道傳統醫藥的能耐,畢竟,傳統醫藥能做的實在是不多。三個星期以後,她先生第三次去做智能畫鐘測試,成績又比上一次進步,這個進步,不單是在智力上,還在情緒和體力上。 瑪麗醫生說:「他本來已經無法跑步,現在又可以跑了,本來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無法閱讀,但在服用椰子油兩、三個月以後,他重新可以閱讀了。」 她先生本來行動已經開始不靈活,早上不說話,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起床以後,他精神奕奕的,說說笑笑,會自己喝水、取餐具。」 表面上這都是非常簡單的日常瑣事,但只有過來人、只有家中有老人痴呆的親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欣悅:能有這樣的進步,真是不容易! 吳東進說,他發現這種純天然的椰子油可以改善老年失智問題,所以他大量買進,不僅天天吃,也給媽媽吳桂蘭服用,並送給所有新光集團董事會成員。 吳東進說,吳桂蘭最愛吃椰子油煎蔥油餅,使用2~3個月後,吳桂蘭最近突然叫出吳東進小姑婆的名字,吳東進說:「媽媽好幾年都不會叫小姑婆名字。」吳東進朋友的媽媽在每餐服用3~4匙椰子油後,眼神已可聚焦,證明椰子油真的可改善老年失智的問題。 吳東進說,他現在每天早上也將椰子油塗在麵包上,當奶油使用,口味意想不到的好,還年輕的人可拿來保養、預防,若給已有失智症狀的則可以改善。 吳東進說,失智就是因為養份無法傳輸到腦細胞,而養分必須靠人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傳到腦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分泌不易;吳東進打比方:「養分無法上到腦,腦細胞活活被餓死後,就失智了。」他說自己是偶然看到美國學者的研究,指出椰子油裡有中鏈三酸甘油脂,可以不用靠胰島素就能將養份提供到腦部,對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都可改善。 看了文章後,別忘了分享出去喔!可能就幫到有需要的朋友,也能讓我們更好🙏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9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生。台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權威,更是她那個年代裡,少數可以當上主任的女醫生。 劉秀枝醫生這次刊登一封非常感人的信,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此信係獲得這位可敬的女士同意後刊載。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在一次出門忘了關水龍頭,把水塔裡的水流光後,妹妹帶我去看神經科醫師,經過仔細檢查,醫師告訴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所造成的阿茲海默症,並且開藥讓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點。 從此,當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訴過你了」的責備語氣,或我反覆說時,也不會有「你說過好幾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輕聲細語的說「沒關係」或「我替你記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我的高爾夫球技一向差,但最近半年來,連每一洞打了幾桿都記不清楚,到底揮的是第二桿還第三桿?球友都會幫我算桿數或請桿弟幫我算。那天打了幾洞後,我忽然問:「我們現在是打第一洞嗎?」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承認我失智的時候了。 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有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我常覺得氣喘不過來,在餐廳吃一頓飯,會上好幾次洗手間,兒子帶我去看心臟科和泌尿外科醫師,都說沒事,是因為緊張的關係。 我瞭解我的記性和其他認知功能就像雙手握滿東西般,一面走,會一件一件的掉,甚至像沙灘上腳下的流沙,會很快的流失。也許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會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終可能不會吃飯盥洗。但目前還是輕度失智的我還能揮桿,享受小白球進洞的喜悅,能享受美食,欣賞美景,也還聽得懂笑話,更能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也許過後就不記得,的確是「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能攙扶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他的柺杖,讓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有條有理是不失智者的生活習慣,但失智的人很難辦得到;改善的辦法,只有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它慢慢修復。 如果大腦是銀行,你的存款夠多嗎?儲備充足腦力存款,從今天開始。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 斯默爾醫師說,「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你的身體,連你的大腦也會變年輕。 1.細嚼慢嚥: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老人家愈缺少健全牙齒,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愈高。因為咀嚼時,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而且咀嚼也會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2.曬太陽: 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主任卓良珍也建議,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現在已經有專家研究曬太陽的量是否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雖暫無定論,但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列清單: 「無論任何年紀,健全記憶運作關鍵都在於注意力」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記憶增強計劃執行主任史威爾醫師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程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你可試試規定自己中午11點半才讀E-mail,或是直到工作完成到某一個程度、才回覆一些較不緊急的電話,或是付完帳單才做別的事。 4.吃早餐: 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過去常有人說小孩沒吃早餐上課無法專心,這是對的。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開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 頭骨雖很硬,腦卻很軟。無論年紀老少,腦傷對一生影響極大。你開車時不繫安全帶或邊講手機嗎?請戒掉腦傷風險的行為,也避免會重創腦部運動。 6.常做家事: 別小看做家事,做家事不僅要用腦、規劃工作次序,也要安排居家空間。曬棉被、洗衣服需要伸展身體,使用吸塵器也會使用到下半身肌肉。只要運用肌肉,便會使用到大腦額葉的運動區。況且,將骯髒油膩的碗盤洗乾淨、將髒亂房間整理清潔,成就感的刺激,也能為大腦帶來快感。 7.多喝水: 大腦有八成是水,只要缺水都會妨礙思考。臨床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師亞蒙(Daneil G. Amen)曾經掃瞄過一位知名的健美先生,他的腦部影 像很像毒癮患者,但他激烈否認。後來得知他拍照前為了看起來瘦一點,曾大量失水,而掃瞄的前一天他才剛拍照。後來經過水分補充後,腦部的影像看起來正常多了。 8.跟人笑笑打招呼: 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卓良珍主任認為,打招呼不但有人互動,降低憂鬱症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姓名與外特徵,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9.每週走一條新路: 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10.健走: 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11.深呼吸: 當你很焦慮時,做什麼都難。美國清晰大腦網站負責人芙喃達茲Alvaro Fernandezs提供一個取巧的冥想法:閉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像運動後美好的感覺,再深呼吸30秒鐘。然後大拇指按無名指,想像任何你喜歡的事物30秒鐘,然後再按中指回想一個受關愛的時刻30秒鐘,最後按食指、回想一個美麗的地方30秒鐘。 12.看電視少於1小時: 看電視通常不需用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1小時。 13.吃葉酸和維生素B12: 這兩種維生素可以控制血液中會傷害大腦的同半胱胺酸。瑞士的研究發現,230位60歲以上的人攝取這兩種維生素過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適量攝取的人的4倍。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四季豆、蘆筍等,維生素B12如銀魚、鮭魚、沙丁魚等。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維生素B12只存在於葷食,素食者要特別透過維他命補充。 14.吃香喝辣: 吃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咖哩中的「薑黃素」是一種高效能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氧化作用傷害細胞,還能預防腦細胞突觸消失。薑黃不只用在咖哩,也用在抹在熱狗上的黃芥末。 15.每天都要用牙線: 美國20~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轉貼分享)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