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2 人回報1 年前
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深度好文)

我們這一生中,遇見的人不計其數,認識的人數不勝數。但是真正重要的人,其實並沒有幾個。

生養我們的父母,血濃於水的手足,攜手到老的伴侶,承歡膝下的子女,這幾個人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們對我們最真、最親,是這一生中最可信任的人。

隨着年齡的增長,越活越明白這4個道理: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

1、(窮不怪父)

父母,給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教育我們。在他們能力範圍內,傾其所有,給與最好。

身爲兒女,要懂感恩,不要因爲生活不如意,或者賺不到錢財時,埋怨父母太貧窮,責怪父母沒本事。

父母給予生命,人生要靠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前程,取決於自己是否努力上進,而不是抱怨父母給不了自己想要的。

無論生活多難多窮,都要懂得感恩,孝順父母,窮不怪父,始終孝敬,這樣的人品也一定端正。

2、(孝不比兄)

孝順父母,是自己的事情,對父母好,圖的是心安理得。

千萬不要和手足比較,每個人對父母孝順的方式不同,孝不比兄,全靠自覺。

尤其當父母生病住院的時候,自己出錢出力,照顧吃喝,不要對其他手足有意見。

孝順父母,不用攀比,和手足比,勢必會引起矛盾,讓父母更加失望寒心。

憑良心盡責任去孝敬父母,讓自己問心無愧。若是攀比孝順,就是一種僞孝。

3、(苦不責妻)

夫妻是攜手到老的人,共同生活,養兒育女,要互相理解,彼此珍惜。

但是有些男人,一旦生活貧苦,就會把過錯歸咎於妻子,認爲是妻子拖自己後腿,給自己帶來霉運。

真正有本事的男人,永遠不會把責任甩鍋。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怪罪妻子。

責備一開口,矛盾必發生,影響家庭和諧,傷害夫妻感情。

4、(氣不兇子)
生活中有些人,當工作受到委屈,生活壓力太大時,情緒不好,無處發泄,就會衝孩子生氣發火。

在他們心裡,孩子是自己所生,兇孩子是理所當然。也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家庭氛圍會影響一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所以身爲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雖小,也有自尊,用打罵踐踏自尊的方式,會讓孩子性格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千萬別拿孩子出氣,對孩子要耐心教育。

一個人的人品修養好不好,往往從他對至親的態度中,就能看得出來。

真正人品好修養高的人,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

能做到這四點的人,人生一定越走越順,家庭也一定越來越好!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2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別再說 : 孩子,你不需要養我。 現在的父母,常對孩子說:等妳長大了,不需要養我們,只要照顧好你自己就好了。這是對孩子的愛?還是礙? 我們告訴孩子不需要養我們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希望他放心?不要有壓力?還是要證明你是一對有能力的父母? 中國的父慈子孝不見了,父不父,子不子,因為父親叫孩子不需要盡到孩子的責任。 那請問你希望孩子孝順如何體現?你要他孝順,但不需要背負你的責任,你教他只要享樂,不須承擔, 然後埋怨孩子不懂事,這孩子是你手把手教的,你能怨誰?要怨你自己不會教。 你讓孩子不需要養你?為什麼?因為你看不起他,你不覺得他有能力賺取豐厚的財富,你輕視他的能力,你覺得他是一個無用的人。 每個有感念父母的人都會希望回饋給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母。但是你卻直接告訴他不需感恩回報,因為你不需要。 可是你忘了,他需要。他需要成功,他需要衣錦還鄉,他需要向所有的人證明他的能力和才華,越是成功的企業家對他的父母事必親躬, 孝順奉養。你卻要你的孩子不須回報,只要顧好自己就好了,你正再灌溉他自私的種子,助長他不能成功的暗示。 我要我的孩子一定要養我,我知道他有能力,他會成功,養我對他來說是容易的事,就像我養他一樣。環境是在改變, 但我相信不會有人因為養了父母就會餓死,父母是天,養父母就是養天地,不讓我們的孩子養天地,如何讓他們在天地間生存? 你可以放棄你的權利,但是你不能抹滅孩子的能力,孩子會因為你對他的期望而強大,更深具信心。 告訴孩子:你長大要養我,因為我相信你做得到。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在台灣人人都可以當選總統 貪污的,有病的,沒結婚的一樣可以主宰台灣人民,這是台灣的現象,柯再壞也沒有現在的總統差吧? 把台灣搞成這樣是你們要的嗎?現在君不君臣不臣的有差嗎?孩子孝不孝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現在的總統沒有家庭觀念,因為她沒有當過媽媽沒有生過孩子怎麼會了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家庭的重要性? 台灣經歷這樣的總統要8年了,去想想是你們要的嗎? 況且寫這篇文章的心理醫生自己學成有回國服務嗎?盡說自己人的是非,話也能聽嗎?他了解台灣現況嗎?已經被搞成什麼樣子了 台灣就是這樣讓一個不在台灣社會生活生存的人沒有資格評判任何人 美國牽制台灣,美國在國際只想賣他的軍火生存,台灣還不是巴著人不放 生活在台灣的百姓最清楚自己要什麼 忘根忘本的人沒資格當中國人,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回家看,還有什麼資格評論任何人
    1 人回報1 則回應10 個月前
  • 今天是旺母節, 不管老媽在不在。都請為她轉發一次。 願自己的媽媽健康、長壽。有媽媽的地方才是家。媽媽一定要健康。請用您的手按下複製並轉發。媽媽會走運7年。試一下。即使是假的我也會轉發。因為她為我們兒女付出太多太多了。媽媽:您一定要健康快樂!有媽媽在,我們做兒女的才幸福!祝福心想事成!... 净空大師的母親去世!他寫的祭文,看哭了13億中国人!! 2016-01-08 净空大師 「媽媽没了,才知道這辈子兒子已經做完了」 這句話真的傷到心底深處! 母親雖只是一個平凡質樸的農村婦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回家看母親的次數屈指可數。寫下這些文字,權作對母親的思念和悔罪••••• 1.苦日子過完了 媽媽却老了 好日子開始了 媽媽却走了 這就是我苦命的媽媽 媽媽健在時 我遠遊了 我回来時 媽媽却遠走了 這就是你不孝的兒子 2.媽媽生我時 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 這是我生命的悲壯 媽媽升天時 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 這是我生命的悲哀 3.媽媽给孩子再多 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 孩子給媽媽很少 都說是孝心一片 4.媽媽在時 “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 媽媽没了 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 下輩子做兒子的福分 還不知道有没有資格再輪到 6.媽媽在世 家鄉是我的老家 媽媽没了 家鄉就只能叫做故鄉了 夢見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回去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7小時候,媽媽的膝蓋是扶手 我扶着它學會站立和行走 長大後,媽媽的肩膀是扶手 我扶着它學會闖蕩和守候 離家時,媽媽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着它歷經風雨不言愁 回家時,媽媽的笑臉是扶手 我扶着它洗盡風塵慰鄉愁 媽媽没了 我到哪兒去尋找 我依賴了一生的這個扶手 8媽媽走了 我的世界變了 世界變了 我的内心也變了 我變成了没媽的孩子 變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愛如天 我的天塌下來了 母愛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媽媽走了 什麼都快樂不起來了 我問我自己 連樂都覺不出來了 苦還會覺得苦嗎? 連苦樂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還那麼敏感嗎? 連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還那麼重要嗎? 10.慈母萬滴血 生我一條命 還送千行淚 陪我一路行 愛恨百般濃 都是一樣情 即便十分孝 難報一世恩 ——萬千百十一 一聲長嘆 嘆不盡人間母子情........... 如果您是孝子,請您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的孝順兒女看到... 讓我們一起用這種接力的方式來感恩父母,回報父母! 孝順父母不能等,讓我們用心去感恩。 不管你在幹嘛,都為自己的媽媽轉一次!!! 願老媽健康長壽!!!.
    3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我是堂堂正正的公教人】 洪聖雄同學的夫人李枝桃校長,本日刊登在民意論壇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的文章: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43971,以下是完整全文: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前些時候你帶著困頓的神情和我談到社會紛紛擾擾的年金問題,你說起退休軍公教的抗爭,和年輕世代對未來的惶惑,你說各有其痛,不曉得該站在哪一方,你問我為何不說一句,我拍拍你的肩膀:「說給誰聽?誰願意先擱下自己聽聽別人說」 你說都不敢提起自己的父母是公教人員,公教人員似乎成了拖垮國家財政的主要原因。我輕輕一嘆,一句話也不想講。腦海裡浮現務農的父母,黐黑的臉上因著颱風吹走農產品而淚流滿面,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當公教人員。也浮現同學嫌棄教師一個月一萬多元低薪離去的背影,更浮現我把薪水拿來幫助學生,他們感恩並充滿希望的一張張小臉,孩子,我活得自在,你也要站得挺拔。 近日你拿到保險儲蓄還本的錢,很驚訝的問我們怎會有這筆錢?那是爸爸在你年幼時即為你加入的儲蓄險,每三年還本,而且只要繳交二十年後,終身還本,往生後還可以把繳交的錢都領回來。你一聽瞪大眼睛說,我們才廿幾歲,若以平均壽命活到七八十歲,那保險公司不是虧大了。 是呀!所以後來那種保險就停辦了,「保險公司會繼續給付嗎?」你質疑的問我,我說企業講求的信用,不會不給付的,你一聽調皮的說:可惜你們只投保三十萬,當初投保多一些,現在就可以領多一些。 是呀!繳多領多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得看自己有沒有能力繳多一點呀! 「如果把政府當成壽險公司來看,訂下規定由人民自由選擇,規定拖垮自己是該及時修正,但要檢討的也該是訂規定的人而不是投保的人」孩子,你懂得這道理,但畢竟政府不是保險業,在我們就職其間,為了國家財政,已經數次修改退休規定,那幾次改變並沒有公教人員有意見,大家只是「啊!改了喔!」,錯愕一下而已,但仍繼續工作。你想想為何現在這麼多人要上街頭?我希望你要懂得分析事理,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要懂得寬容看待一切,我們的社會缺諒解不缺仇恨呀! 「媽媽,你們不要煩惱未來喔!我們會好好努力,你們就安心快樂的生活」,孩子,聽你這麼說,我也承諾會健健康康的不造成你們的困擾,「一家人就該是如此,彼此為對方努力、珍重」。 「對了,儲蓄險我們姐妹都有嗎?」孩子,你們都是我孩子,我怎可能偏頗一方?怎可能說誰是我內心最柔軟的一塊?不管你們成了達官顯要或是販夫走卒,都是我的孩子,我絕不會輕誰重誰。 「雖然阿伯是董事長,出入名車代步,爸爸開小車,但我看爸爸的生活也不比阿伯差,爸爸不但不會嫉妒怨恨,反而以他的兄弟為榮」孩子,你引喻得好。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同生活誰也不用羨慕誰,但既是一家人,就該祝福並引以為傲。 「感覺你們那個世代比較幸福,因為對未來充滿希望」,孩子,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而希望是自己給的,我們告訴自己努力就有希望,不努力就一點希望也沒有,時代變遷是必然的,不管變化多快,總有能站在浪頭上的人,你得想辦法站上去還要站穩,而不是站在一旁唏噓感嘆。或是埋怨仇恨。 孩子,我們沒有實質財產可以給你們,但有的是典範給你們學,記得當講到你的父母是公教人員時,你要很驕傲的說:我的父母和很多公教人員一樣,孜孜矻矻,清廉自持外,還能傾力幫助弱勢,他們從沒要求政府該給他們多少,而是他們一直思索能給社會多少。 孩子,你們以前的王老師一直默默行善,他往生前,我去看他,他提到年金汙辱氣憤不已,有種被潑糞的感覺,但他並沒有因之停息對社會的愛,他選擇遺愛人間,把眼角膜捐了出來。 孩子,請大聲的說我父母是公教人員,我們是堂堂正正不貪不取的公教人員。這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原來,擔心是一種詛咒,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分享一個故事: 一位原來做電視企劃與採訪的年輕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他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他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年輕人採訪一大師,聽到大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大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大師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大師的話給他媽媽聽。 他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 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吸引力法則」的說法,就是的「心想事成」。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然的祝福, 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祝大家,幸福美滿。 「擔心是一種詛咒!」這句話是從寂靜法師的部落格裡看到的。 看到這句話時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仔細去思考這前後邏輯,不難理解這話是多麼精闢啊!原來,擔心是一種詛咒! 原來,好好的人因為擔心反而變得不正常,好好的事因為擔心就變成了擔心的結果。境由心造,真實不虛啊! #用祝福取代擔心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以下文章,給我三個女兒,A/B/C。「老了要自立, 或是被外傭看管? 」 新孝道--- 讓爸媽自立 縮短病榻中的日子 ! 多年前,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接到社區警衛的數落電話:「教授,你九十歲的爸爸剛剛扛著一包米經過社區大門,外人看了都不忍心,你們是怎麼當兒女的?」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當父母老了,子女應該找機會,換一種方式來愛他。 「我的方式就是,『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一生致力平權與婦運的劉毓秀說,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眼見父母衰老,為了降低罪惡感,就找外傭來照料,陪著走路、餵食、打理,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其實,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九九六年,劉毓秀第一次去北歐參訪養老機構。「當時我的父親七十三歲,公婆也邁向高齡,台灣同時面對老化與少子化兩列疾駛對撞的人口列車,對於老,我是非常惶恐的。」 台灣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是七.三年,但北歐老人卻只有二個星期,劉毓秀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購物、上銀行,「我們常要求國家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持,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 她體認到「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北歐回來後,劉毓秀決定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計畫。 第一,住宅改變。「老後體力會衰退,我們先幫父母從四樓老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避免跌倒。」 第二,不當宅老。「只要身體硬朗,買菜、煮飯、洗衣、上銀行,都讓他們自己來,就算是看病,我也只帶看初診,後續由他們自己掛號,子女雖住在附近,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老頑童般的生命態度拒喝參茶 ? 「若癱了,更不好走」 第三, 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我們不請外傭二十四小時看顧,而是委託彭婉如基金會尋找本土居家員,每周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與清潔打掃,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平常,劉毓秀兄妹讓父母獨居,獨力料理生活大小事。 「我們讓他自己上超市,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來吃,這太不健康了,但我媽勸我,『算了,他都九十幾歲了。』」 「自立、自理、尊嚴」。 二十年前,劉毓秀從北歐老人身上看到的,放到自己父母身上實踐。 劉爸爸去年底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劉毓秀說:「驗證了北歐模式是可行的,爸爸體衰臥病僅有短短數周,病榻中的父親,甚至拒絕母親準備的人參茶。 理由是『補了氣,若癱了,讓我更不好走。』」 看著前幾年陪父母去賞花的照片,面對生命的璀璨與凋零,劉毓秀感激地說:「看到我爸爸這麼有智慧地與子女 一同處理老化過程,讓我對於『老』這件事情,心底終於篤定,不再害怕。」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老了怎麼辦? 讓老人享受吧! ~葉金川~ 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一直認為,80歲以上的老人,不需要限制他們食物清淡,不必減重,吃的下比較重要,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可以吃到自己認為的人間美味,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一些。限制老人不能做這吃那,是違反人性的,也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 事實上,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老人要吃好一點,吃胖一點,讓他具有多一點對抗疾病,對抗憂鬱情緒的能力。我願,每個老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後一段人生,不要留下任何遺憾。 一個人的老後 幾個老友約了要碰面;忙得不想參加的我本來說了個「不」,但想到人生過了一天少一天,老朋友能見就要多見。還是把時間空了出來。我們的聚會,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討論「預立遺囑」,大家想的都差不多:三反(反電擊、反插管、反氣切),一要,要樹葬。這些話,我們說起來真是乾淨俐落,我不確定大家是不是真的那麼看透生死,就我自己來說,無非是想讓人生簡單一點,不給自己、不給人添麻煩。 《送行者》裡頭有句話說,人生最重要的終極決定(怎麼安排後事),往往都是別人做的。為了不要讓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早早就立好了遺囑。寂寞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是這樣的吧。 結語 俗語說的好「有理財就不窮、有計畫就不亂、有準備就不忙」,身為老人預備軍的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日後就無須憂心老後生活。 要準備的第一件事就是能老健,平時就要注重三養:吃得營養、注重保養、要有修養。第二是老居:與其過度恐懼孤獨,一定要和兒孫同住,過著忍氣吞聲的生活,不如獨自享受單身之樂,無論都會或郊區,住最適合自己的地方。附近有你喜歡的餐廳!第三是老本,既然養兒已無法養老,為人父母的也只能自立自強了,老本一定要保得好,不進棺材前一定不分家產。第四是老友:有個好朋友、好飯友和伴侶一樣重要,平時要廣結善緣,多認識各類朋友,是單身貴族享受生活的一項祕訣。 總之,不管你是長壽的歐吉桑或歐巴桑,到最後都是一 個人,這句話一點也不悲涼,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沒有成熟的心理。喜歡就值得去做,別忘了,這輩子就只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別總是期待留給下一代。 感想 老朋友們切記!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要認清: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當個「樂在享受單身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條件是:身體強健,有錢、有閒、有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能夠獨立自主,自得其樂的人生,相信也是自己給自己最大的功德。 好好活,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父是天,母是地,盡孝父母要牢記,夫妻愛,子,,家和比啥都重要,行點善,積點德,多做善事多積德,官再大,錢再多,閻王照樣土裡拖。衆天善神都來保佑你,你要傳給12個朋友和親人,四天後一定有好運來,如刪除或不發,一年都不順,發吧!滿靈的,就當電話費( Line 免費),我剛收到就轉發給你。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轉傳 文茜世界週報 這是送給一生默默行善,人在天上的嚴凱泰最好的禮物。 我已馬上跟進。 凱泰突然走了。他總是謙稱我是「姊姊」。週末固定打電話和我聊天,東南西北,什麼都聊。 齊柏林導演走了,留下幾千萬債務。我請凱泰幫忙,他説:你是我姊姊,叫我捐款,而且是這麼大的善事,我不捐,我不是人!但條件是:不要曝光我的名字。 一個新北市警察在街上執勤,被撞到雙腿骨折,上了報。他請我打聽住在那一家醫院,傷勢如何。之後,他説我自己會處理,你不可以告訴外界。 花蓮一個不幸的家庭火災,父母雙亡,留下孩子;登上了社會新聞,他忍不住對我哭著說:為什麼老天對人那麼不公平?之後他幫忙安頓孩子,當然被他托付的人也不可以説他是誰。之後,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他,但不知道他何方人士。信的開頭是:「凱泰阿姨,妳好。我們是⋯⋯」 凱泰突然走了。在他走前三個月,他送了我一個特別的禮物;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不知道這一生還有沒有機會再送妳禮物。 他走後,裕隆集團請我在紀念會上致詞,主要談的是凱泰行善的人生。 我義不容辭。 但當裕隆集團把他生前所有行善的資料、信函⋯⋯交給我,請我代表致詞時,我大吃一驚。那幾乎是一個大大箱子的感謝信,例如某警員的上司的信:「嚴先生,您交待的事情已經辦妥,警員康復中,醫療費用已經遵從您的指示,代為支付。工作津貼減少的部分,我們也補上⋯⋯」「嚴女士,妳⋯⋯」「顏先生:感謝您在我們全家無助時⋯⋯」 我本來知道凱泰出身富裕家庭,而且最討厭特權。他一生非常孝順,但為了母親在學校保護他,居然「動了一點手腳」,他直接告訴媽媽,「我沒有臉上學,我要離開臺灣。」 但他低調行善到這樣的地步,完全超出我的想像。 紀念會當天,可以想像企業界、政界冠蓋雲集。歷任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幾乎都到場。 而我到纪念會之前四天,才知道自己是惟二上台致詞的人。後來我在剪接室親自將這些信剪輯成MV,一個畫面是一滴淚,是無限、不求回報的愛。上台之後,我簡單念了最代表性的一封感謝信。 然後我説: 「我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捨不得他,愛他。因為這個世界上,像他這樣赤誠善良的人,太少了。」 他一生的品牌之夢,電動車夢,在他生前抱撼沒有太大的成功。 之後,郭台銘告訴我,他有一天夢見凱泰,還有吳舜文,凱泰的媽媽,台灣第一代了不起的女企業家。他們一家在辦著喜事。 第二天,郭台銘決定幫他完成這個未竟之夢:裕隆電動車。 真正屈指一算,凱泰走了三年又九個月,這樣的人太精彩,使我誤以為他已經走了很久很久,但他某些聲音、表情,似乎又飄在不遠處。 三年前的九月,他的癌症復發,在沮喪的病牀上,他想了許多事,包括國際、亞洲、台灣產業、還有自己的夢⋯⋯還有他年幼的小孩。 他曾快樂,然後悲傷, 他的故事無法複製。 厚厚的死亡之葉下面,他仍有夢,仍有無窮的愛。
    16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馬雲說:不花錢的女人你還有前途嗎❓ 1.女人消費是一種美德 2.美麗的身材靠衣裝,美麗的容顏靠美容。 3.聰明的女人在美容院裡享受,可悲的女人在醫院裡忍受。 4.時間不能等,美麗不能等,女人不論什麼時候都不停止消費,消費就是一種最超值的理財。 5.女人只有花錢,才會推動男人去賺更多錢,所以花錢是一種貢獻。 6.女人任憑你多賢惠多能幹,一旦變成黃臉婆就是潛伏在家裡最大的情感危機和財政危機。 7.你要讓他多愛你,你就要多愛你自己;他要的是一位美麗聰明的女人而不是一位榮顏憔悴的母親。 8.一個十四歲的女孩不美麗可以怨父母,而一個四十歲的女人不美麗就只能怨自己。 9.女人讓自己美麗是一種高質量的人生體驗,是人生中最本質的追求,是對他人實實在在的尊重 10.女人讚私房錢是為了將來花在老公身上,男人讚私房錢是為了將來花在其他女人身上。 11.做美容是女人一輩子的事,女人要保持神秘感,女人沒神秘感,男人就沒了新鮮感。 12.女人不能為錢而活,要為美麗健康而活。 13. 錢可以創造財富,更要創造價值,臉和皮膚是我們的一張名片,是青春活力的最好見證,是女人最大的資本,我們應該投資,讓自己價值最大化,這是最好的投資。 14.每一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會花錢的女人 15.男人喜歡一個女人一定會為她花錢 16.掙錢是本事,花錢是美德。 17.今天你不花.明天有人幫你花 18.女人,為了父母的期望您需要美麗;為了丈夫的事業您需要美麗;為了家庭的和睦您需要美麗;為了孩子的未來您需要美麗。 19.女人的美麗:一份天生,九分培養,堅持走自己的美麗之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美是一種責任,因為只有自己保持美麗,才能讓生活更美好,讓家庭更幸福。 20.女人不美麗只有兩種下場:穿不完的地攤貨和逛不完的菜市場。 21.會花錢的女人是家裡的財神 22.會花錢的女人就是好女人,節儉帶來的後果往往讓男人安於現狀。 23.既會花錢又會賺錢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她享受兩種快樂。 24.錢是花出來的,病是攢出來的。 25.女人要花錢塑造自己的形象,因為你的形象價值百萬。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
  • 4月21日,拒絕醫院「搶救治療」而選擇在家與親人度過最後時光去世的美國前「第一夫人」、老總統布希的夫人芭芭拉·布希下葬。 布希夫人的兒子前佛羅里達州州長Jeb·Bush、生前好友Susan Baker,歷史學家Jon Meacham在葬禮上致悼詞。 傑布⋅布希的悼詞中沒有悲哀詞語,充滿家庭親情的回憶、歡樂、幽默。他回憶母親生前點滴小事,引起聽眾一陣又一陣歡樂笑聲!老布希和小布希也是望著講壇上的他,笑得肩抖不止,女兒笑著撫摸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布希的肩膀,場景令人感動,沒有悲痛喪事景象。 以下是Jeb Bush的完整發言: 今天,我站在這𥚃和大家分享我母親的一些小事,感覺她就在我身後。 我知道,她現在肯定想說:「Jeb,長話短說,別拖延時間,大家已經聽夠了致辭。還有,最重要的,別哭哭啼啼的。要知道,我和這些人一起生活了幾十年。」 這倒是事實。 芭芭拉·布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數歡笑。在家庭中,她是一位老師,也是我們的榜樣,教我們如何度過有目標、有意義的一生。 我代表我們一家,感謝成千上萬的人對我母親的愛和慰問;謝謝我母親的護理者,在她生命最後一個月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謝謝住在父母隔壁的Neil和Maria,如家人一樣照顧我的父母。 謝謝Jon和Susan的致辭;不過Meacham,你的致詞時間有點長了,不過說的太好了;謝謝Russ和Laura對我父母的陪伴;謝謝在場的所有人來這裡紀念我們的母親。 表達感謝是很重要的,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一點。 母親是我們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起立」「看著別人的眼睛」「請說‘請’和‘謝謝’」 「好好寫作業」 「別哭哭啼啼也別抱怨」「好好吃飯」…… 是的,爸爸,昨天她也對你這麼說了。 學到這些小事變成了我們的好習慣,並且成就了我們更好的品質:做個好人,永遠說實話,不要輕視任何人,為別人服務,以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全心全意愛你的神。 時時刻刻都有這樣一位老師是件多麼幸福的事。 但要說明一下,她的學生並不完美。 當然這只是個謙辭。 在我們最困難的日子裡,母親始終給我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肯定和無條件卻嚴厲的愛。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仁慈的獨裁者」。但說實話,母親可不是一直都仁慈的。 我們的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拜訪祖父母。通常只需要和祖父母待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們回到家裡後就變得願意做家務,不打架了,也更好相處了。我覺得這得歸功於讓人害怕的祖母很會說教,讓他們在家裡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即使到了90多歲的時候,母親依然會讓孫輩、侄子、姪女甚至是子女感到害怕,如果我們不好好表現的話。在芭芭拉·布希的世界裡,你沒有安全角落,也不允許有對抗。 但每個孩子都知道,祖母是愛他們的。 我們從母親或祖母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幽默是一種值得分享的樂趣。 我一生中很多美好的回憶,都來自於和母親一起參加家庭聚餐,她總能讓我們笑到流淚。 從她身上我們學到,要保持誠實和真實,這一方面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榜樣:她戴塑料珍珠;終生不染髮;她擁抱HIV患者,那時候這些患者自己的母親都不願意這麼做;在1984年選舉的時候,她站在自己的丈夫身邊讀詩……這樣的例子在她一生成千上萬,每一件小事都證明她活得如此真實。而這正是人們喜歡她、愛她的原因。 我們一家有最美妙的愛情故事。在無數次搬家中,我們從New Heaven搬到敖德薩、到貝克斯菲爾德、到康普頓、到華盛頓、到紐約、到北京、再到華盛頓、到休士頓再回到肯尼邦克港。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父母之間的愛從未間斷。 我父親是一個寫情書高手,他會在結婚紀念日的時候給母親寫信,他們的婚姻持續了73年。 1984年1月6日的時候他寫道:你願意嫁給我嗎,哦,我忘了,我們49年前就結過婚了。 另一封:1945年的那一天我非常開心,我今天更開心,你給我帶來的幸福是很多人體會不到的。你對我們的兒子嚴格教育並把他們培養成男子漢。我可能爬到了世界的頂端,但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你。 我媽媽總是跟我說,不要總向前趕。但她不知道的是,我只是想跟上你的步伐而已。我愛你。 母親最後一次去醫院,我父親也假裝生病,只為了和母親在一起。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母親生病的第二天,他就說自己病了,他去到母親的房間,在她睡覺時握著她的手。他的頭髮竪起來,帶著氧氣面罩,穿著病號服,換句話說,他看起來像從地獄走了一圈。 但母親睜開眼卻說,天哪,喬治,你帥爆了!所有護士、醫生和其他工作人員都躲到走廊,他們都感動得哭了。 我希望透過這些故事你們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認為母親和父親,是我們全家人的老師和榜樣,也是很多其他人的老師和榜樣。 我最後一次和母親在一起時,問了她幾個關於死亡的問題:是不是準備好了,是否悲傷。她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我,我相信耶穌,他會是我的救世主,我不想離開你父親,但我知道我會去一個美麗的地方。 媽媽,我們期待與你和羅賓(芭芭拉·布希已故的女兒)相聚。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路透社、Fox News
    2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