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3 人回報1 則回應9 個月前
台灣電力公司近日傳出虧損4000億,遭指與外購再生能源有關。台電發出聲明稿反駁,稱近兩年虧損主因是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燃料成本大漲,兩年來光是燃料成本就增加超過6000億,是過去的兩倍以上,在綠電方面的購電支出只佔總支出6%是事實。不過聲明稿一出,反被網友們指出,正巧證明台電虧損是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所致。

台電表示,近兩年虧損主因是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燃料成本大漲,兩年來光是燃料成本就增加超過6000億,都是過去的兩倍以上,在綠電方面的購電支出只佔總支出6%是事實。2022年的總支出為9557億元,其中發購電燃料支出達到6163億元,超過六成,為整體支出的大宗,與過去相比是過去的兩倍以上;再生能源購電的支出則是589億元,佔總支出6.17%。

台電提到,虧損主因事實上是燃料支出翻倍大增,若要反映成本必須調漲電價五成到六成,必然會造成高通膨,因此台電以政策任務吸收虧損。若以每度電的成本來看,一度電必須賣至少4元以上,這當中使用燃料發電的成本,已經從2021年的1.24元上漲至2023年4月2.92元,每度增加1.68元,但外購再生能源部分,同期間並沒有大幅增加,僅從每度0.18元增加至0.31元。

台電分析,以其他國家為例,核電占比更高的國家中,2022年度法國國營電力公司預估虧損超過5千7百億元新台幣、韓國國營電力公司預估虧損換算超過7千5百億元新台幣;英國則編列預算換算2兆以上新台幣補貼能源,日本也以約8千8百億元新台幣補貼電價及天然氣價格,顯見戰爭造成的能源價格飆漲、財政預算補貼是國際現象,用貪汙來形容台電或政府,完全不是事實。

台電說明,電價對於物價及通膨有連動效果,不少國家直接以市場機制反映價格,結果電力價格大幅上漲並帶動高通膨。我國則是由台電中油在第一線扮演「通膨消波塊」的角色,為國家擋住輸入性通膨海嘯,已較其他國家減緩通膨壓力,且國內電價調整方案也盡量細緻化,以調漲用電大戶為優先。台電努力做好供電穩定任務,也兼顧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等目標,相關的汙衊應該適可而止。

經濟部在臉書轉發台電聲明,引發熱議,許多網友紛紛回應,「天然氣誰叫執政黨能源比要佔50%,是一半的不是一點,難怪會虧損屬不穩定的能源,只能維持幾個禮拜就要進口,別推給台電是政策錯誤」、「喔喔,所以台電虧損其實不是綠電,這樣了解了,謝謝解說。原來是因為過度倚賴外購的天然氣燃料發電;一有風險全球漲的時候就會不得不一起承擔」、「如果都知道天然氣很貴,還大力扶植所謂的綠能,無光無風的時間,都要靠昂貴的天然氣來補足,這樣不賠錢就是打算掏空台灣。以前的經濟部,除弊興利讓台灣有未來,現在只會敗家…」。

原始來源:旺中(中時電子報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30813003089-263301),引用網路文章及留言,2024年總統及立委選舉不實訊息操作。

現有回應

  • E標記此篇為:❌ 含有不實訊息

    理由

    台電兩年虧損主因是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燃料成本大漲,
    而能源政策是在烏俄戰爭前,2016年就制定的(資料:經濟部)
    在那之前沒有人知道會爆發烏俄戰爭並造成全世界資源短缺。
    以後見之明來批評當年的能源政策十分輕鬆。
    你想要財富自由不想領人薪水,於是決定創業,中間遇到金融海嘯賠了一些錢,你會說你

    出處

    經濟部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ws.aspx?kind=9&menu_id=4360&news_id=9808

    環境資訊中心 2023/8/14
    https://e-info.org.tw/node/237415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23/8/10
    https://www.cet-taiwan.org/info/news/4348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23/8/11
    https://gcaa.org.tw/8553/

    中央社2023/6/7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6070129.aspx

    中央社2023/6/8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06080335.aspx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3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根據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公布的財報,台電在2022年度預計將虧損4000億元新台幣。這是台電自2017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台電的虧損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燃料成本上漲:國際燃料價格在2022年持續上漲,這導致台電的燃料成本增加。 電價凍漲:台電的電價在2017年以來一直凍漲,這導致台電的收入減少。 綠能成本增加:台電在2022年增加了對綠能發電的投資,這導致台電的成本增加。 台電的虧損可能會對台灣的能源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台電是台灣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如果台電破產,可能會導致台灣的電力供應緊張。政府可能需要採取措施穩定台電的財務狀況,以確保台灣的能源安全。 台電「估計虧損4000億」瀕臨破產…恐全民買單 經濟部出手救援了 | CTWANT | LINE TODAY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gz6Qkyp?utm_source=lineshare
    2 人回報2 則回應9 個月前
  • 合法的掏空國家: 中油跟台電瘋狂虧損,為了彌補超過資本額的虧損防止破產,國家瘋狂增資。 為何會瘋狂虧損? 答案是錯誤的政策:2016 年後,我國全面押寶天然氣、風電與光電。 #全面押寶天然氣 天然氣價格本就是浮動市場,又受俄烏戰爭、歐美制裁影響,價格極度動盪,導致天然氣價曾飆升三倍。 我國僅能使用船隻運載 LNG 液化天然氣,天生價格較管道運載高。 歐洲國家加 3 倍價買天然氣,亞洲島國加價搶 LNG,價格飆到 5 倍以上。 但這些價格,全由中油與台電吸收,導致鉅額虧損。 #全面押寶風電與光電 依據台電 112 年官方資料,台電每度發電成本如下: - 自產核電:1.57 元 - 民間光電:4.84 元 - 民間燃氣:4.47 元 - 民間地熱:6.22 元 - 民間風電:7.03 元 台電向民間能源業者,高價花超過 7 元買電。 依據台電官方資訊,售出的每度平均電價,則是 2.62 元。 「如果一間公司,賣一個產品,就虧三個產品,公司能不虧到破產?」 又由於風電與光電對電網的不穩定性,瞬時的全負載或零負載,會嚴重衝擊電網,因此台電大幅濫用「需量競價」: 當供電不足時,請用電大戶不要用電。只要企業在缺電時停止運轉,最高給企業每度 14 元。 賣一度電 2.62 元。請你不要買我的產品,只要少買一度就給你 14 元。 「如果一間公司,要花 7 倍的產品價格請大客戶不要買我家的產品,公司能不虧到破產?」 #台電中油虧到破產誰獲利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的父親、前民進黨立委 (賴勁麟),在 2016 年後,以雲豹能源為首,成立很多家再生能源公司。 - 2016 雲豹能源 - 2017 永泰企業 - 2018 光庭能源 - 2018 台灣電能發展 - 2018 恩富資本太陽能 - 2019 齊異頭創 - 2019 羽光能源 - 2019 暮光能源 - 2019 台普威能源 - 2020 京紘能源 - 2020 木配遞綠循環 - 2020 台灣環風控股 - 2020 京杰能源 - 2021 福豹怡號能源 - 2021 光量能源 - 2021 築日能源 - 2021 創潔能源 - 2021 森永能源 - 2021 暴風電能 - 2022 雲電能源 - 2022 永澤能源 - 2022 廣滙能源 - 2022 天創能源 - 2022 御威電能 一個人,在一個特定的年份之後,創立幾十家同質性能源公司。 雲豹能源從 2016 年成立後,如何搶下政府各項標案?如何營收年增率超過 40%? 台灣有哪幾間企業,能在短短 7 年時間內,從什麼都沒有,賺到上市櫃? 「2016 年,是什麼神秘的年份?發生了什麼事情?」 「為何獨佔企業的中油台電,在 2016 年後虧到破產,需要國家每年千億增資。但有人在 2016 年後,能成立幾十家能源企業,賺到睡在錢堆上?」
    4 人回報1 則回應8 個月前
  • 社論/從賴勁麟十八家綠能廠,一窺台電虧損奧祕 2023-08-15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7369378 最近有兩則能源新聞受到熱議。其一,台電今年虧損將達四千億元,可能超過資本額而破產;其二,館長陳之漢與綠委賴品妤互槓,扯出賴品妤之父賴勁麟掛名十八家綠能公司代表人,館長痛批「整個民進黨團都在吃綠能」;雲豹能源則澄清賴勁麟持股僅占一%,絕非家族事業。看似不相干的兩件事,但綠營旗下大開十八家綠能公司,恰能洞穿台電虧損的祕密。 賴勁麟在這十八家綠能公司擔任董事長,並非虛構故事。這十八家公司,均設在台北市內湖基湖路一號的四樓與六樓,與他任董事長的雲豹能源同棟大樓。賴勁麟曾任民進黨立委、勞委會副主委,又是新潮流系大老,他趁著蔡政府力推風電及光電等綠能,在短短三、四年內連續成立十八家綠能公司。這除了眼光獨到,恐怕也是他掌握了獨特的發財巧門,否則何以要如此密集開設綠能公司? 這十八家公司,資本額從一百萬到十二億元不等,顯然被設定扮演不同的參與功能。在全球疫情嚴重蔓延的三年,這些綠能公司悄悄地以一年五、六家的速度布展,速度驚人。最耐人尋味的是,雲豹總公司原為張建偉所創辦,二○一七年賴勁麟加入後,張建偉讓出董事長一職給賴勁麟,自己轉任發言人。這樣的安排,顯然有意借助賴勁麟的政治人脈拓展公司利基。 綠能開發當然是必要的,但若缺乏合理的制度,卻可能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或土地的濫用,乃至引發官商勾結、貪腐等弊端。這點,從苗栗、彰化、雲林、台南等地的弊案頻傳,綠蟑螂橫行,已一目了然。但另一個受到外界忽略的因素,則是綠電價格制度的不合理:台電被迫高價收購綠電,卻只能以低價售出,加上政府動輒凍漲電價,使得台電背負虧損的包袱越來越大。 簡言之,民間綠能廠商開發的風電和光電,台電必須以保證價格收購;這保證了綠能廠商的收益,對台電卻是虧本生意。根據台電的資料,到今年六月底止,台電購買的風電價格為每度七.○三元,太陽能光電平均為每度四・八四元,地熱為六.二二元,整體外購綠電成本為五.一元。然而,台電的售電價格,民生用電僅每度二.六三元,工業用電為二.五八元。換言之,台電購買的每一度綠電,都只能以一半的成本價賣出;所謂綠電「賣一度、虧一度」就是這樣來的,台電的鉅額虧損也是這樣來的。 由此,人們即能看出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破洞與矛盾,除了大家擔心的供電日益不穩,更是利用一手遮天的方式來「瘦台電、肥民營廠」。在能源走向多元化的時代,各國電業都已自由化,唯獨台灣仍由國營事業的台電扮演供電總舵手,不僅要吸收所有民營電廠的成本,還要保證它們的合理利潤。最後,當台電債務累累,只好由政府拿預算補貼助其苟延殘喘。試問,這像是一個理性政府管理國家供電的聰明模式嗎? 賴勁麟一口氣開十八家綠能公司,當然是看準綠能「穩賺不賠」的奧祕,綠電是一門好生意。不僅如此,除了賣電給台電,以其良好的政商關係,雲豹還能輕易取得政府的公共工程。且看,雲豹僅這兩年取得的三個儲能場案,工程款合計便超過百億元,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貢獻了十五億多元。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藏著這麼多綠營自己人可分享的利多,堪稱「風光無限」!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惜讓台電虧損消瘦,卻藏著綠營關係企業套取國營事業利益的巧門,這是福國利民之政嗎?
    2 人回報2 則回應9 個月前
  • 你知道嗎? 天然氣兩到三年就會燒掉一座核四的建設經費 能源議題是攸關國家安全、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 自從蔡英文執政以來 頻頻的缺電斷電 都再再的顯示我們國家的能源政策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捨棄穩定、低空污、低碳排又便宜的核能 從而選擇高火力家園 除了大家本來就知道的高碳排高空汙外 蔡政府一直避而不談 天然氣的成本有多高、未來我們要漲多少電價等等的 從 #台電 所用的公開資訊就可以看到 光是近三年消耗在 #採購天然氣的成本 就超過核四廠的建造費用了 難道這都不會導致我們的電價、物價飆漲嗎? 經濟要發展勢必會伴隨著用電量的提升 未來電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 #台灣又有多高耗能產業 這樣的衝擊勢必會對我們的經濟帶來更大的影響 ps:國際天然氣的價格是上升的 然而從台電官網看到跟中油的收購價格卻不升反降 中間的虧損難道都由中油吸收掉嗎? 而這樣都還沒算上未來 #天然氣價格的上升 #國際碳稅 可能出現的 #甲烷稅 等等 甚至照這樣的能源規劃 未來只會有 #更高的天然氣佔比 (其實現在晚上都已經50%左右了 未來要廢核天然氣佔比可能接近70%,甚至更多 把能源全都賭在 安全存量不到14天、成本又如此高昂的天然氣上 真的有助於台灣的發展嗎? 真的是愛台灣? 知道為什麼日本重啟核電廠,因為他們用不起天然氣發電,停核電後改用天然氣發電,原先的出超國(出口金額大於入口金額)立馬變成入超國(入口金額大於出口金額)
    2 人回報2 則回應2 年前
  • 蔡政腐執政8年,前瞻建設(大部份都是綠友友樁腳們有錢可沾)、綠電(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幾乎都是民進黨的派系新潮流「賴勁麟(是民進黨的“劉泰英”)(有當年國民黨的黨營事業大掌櫃“劉泰英”之稱)」(媒體稱:“賴勁麟” 有當年李登輝總統年代的國民黨的黨營事業的大掌櫃 “劉泰英” 之稱)經營的「雲豹能源」+另外的18家子公司由「雲豹能源」持股大部份 至100%持股,掏空中華民國國庫,「國庫通派系庫」,「派系庫通民進黨的黨庫」,台電虧損已達4,000億元,台電幾乎快破產! ●近期的電視新聞媒體報導: 政府將在明年(113年)增資台電(屬國營事業)1,000億元,以減緩台電破產壓力,同時,將在明年2024年的總統大選後漲電價,以緩和台電的成本壓力。 https://youtu.be/zY5NVsZA95M
    2 人回報1 則回應9 個月前
  • 台電有朋友表示台電董事長要求轉發下訊息。 董事長願意公開他的看法,並執行院長之決定,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是電力調度時不管再貴、汙染再嚴重、效率再低的發電設施都上線了,台灣電力系統產生的電力還是不敷需求,已經需要執行有預警的限電了,為了避免廠商的反彈,所以花錢把電買回來!台灣電力系統的裝置容量真的不夠了嗎?核一廠1號機與核二廠2號機兩部機組總裝置容量超過160萬瓩,也就是每小時可發電160萬度,這些電力因立法權霸凌行政權而無法使用。這些機組的燃料費已經支付,不論發不發電運維費用也要支付。如果尖峰時段以4小時計,目前「需量競價」價格已經是每度12元,林全發表看法後,台電公司表示購回電力的價格會加碼兩成。將兩部安全無虞的兩部核能機組閒置不用,台電每天要多支出9千2百餘萬元『把電買回來』。如果和平電廠輸電鐵塔倒塌的危機處理須是15天,總額是13億8千2百餘萬元!這些錢都會反映在電價公式中,決定往後電價的高低,由全民共同負擔。" 放著兩部核能機組不用,除了要公務機關在最熱的時間停用冷氣「共體時艱」,還要台電加碼花大錢買電(台電今年至6月底已虧損百億),等到要漲電價時只好繼續請全民「共體時艱」了。
    5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報載經濟部長沈榮津將升任行政院副院長。沈部長為蔡政府立了什麼大功?值得如此重賞?沈榮津在經濟部長任內最大功績就是向蔡總統交心,一片愚忠,全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又以在2018年一手完成「離岸風電」兩次招標案最為經典。 説真格的,如此全力以赴,不顧一切推動喪權辱國政策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賞個副閣揆也無可厚非。蔡政府全力推動離岸風電是為了落實民進黨的反核黨綱,以離岸風電補上非核後的無碳電力缺口。暫不討論此一政策之正誤,即使要落實此一政策也無需在招標階段完全不顧國家利益,造成台灣近兆元的額外損失。 此話怎講?這要由2018年兩次奇妙的標案談起。全球一般標案都是價格標,由投標價格低的廠商得標。但2018年經濟部主辦的兩次離岸風電標案的第一標案不是採用價格標而是採用遴選標,決標時不是比價錢而是由經濟部評比投標廠商的服務建議書內容選出優勝廠商。廠商服務建議書不必提報價格,投標前經濟部已公布將以每度電5.8元與勝選廠商簽定20年購電合約。 此購電價格公布後,全國譁然。因為歐洲國家當年離岸風電決標價格都未超過每度2.5元,為何台灣要以超過國際一倍以上的費率訂定購電合約?不但媒體社論強烈譴責,立法委員也不只一次召開記者會要求經濟部重訂底價。 經濟部置之不理,辯稱台灣地理氣象條件與歐洲不同,所以電價高一倍十分合理。經濟部在2018年4月以每度5.8元底價決標之裝置容量高達383萬瓩,以每年發電3600小時計,每年可發電138億度,每年進貢外商800億元,20年1.6兆元。 遴選案決標後,經濟部快馬加鞭進行第二個標案,該標案以傳統競價方式在六月決標。沈部長在決標前夕呼籲投標廠商投標價要「低於5元」。但廠商太不給沈部長面子,三個標案的平均得標價低於每度2.5元,與歐洲決標價格相當,是沈部長猜測的一半。豈不是狠狠打臉沈部長?証明各界先前對遴選案底價太高之質疑無誤? 沈部長出席立法院會議時又扯了兩個大謊:首先沈部長以日本離岸風電費率較台灣尤高為例,辯稱台灣費率合理。但沈部長避談日本為實驗型深海浮動式基礎,台灣為技術成熟之固定式基礎,兩者成本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費率怎可相比?更離譜的是沈部長竟然辯稱第二階段改為競價為台灣省了4000億元。有這種顛倒是非的說法嗎?真正錯誤是遴選標㡳價太高造成台灣9000億元損失,竟然倒過來說競標案省了4000億元?臉皮是犀牛皮嗎? 9000億元的錯誤太過可怕,以台灣850萬家庭計,每家分攤超過10萬元。是否廢標救生民於倒懸只在蔡政府一念之間。但為了維持「政府威信」,經濟部不顧一切與得標國外廠商逕行簽約。外國廠商在喜獲超額利潤之餘,一定極為訝異台灣出了這種賣國政府與官員,多數老百姓竟然渾然不知,放任其胡作非為,正彰顯台式民主制衡制度之失敗。 瞻望未來兩年電價:2020/2021將有大量離岸風電完工商轉,每度近6元的電費,全民每年要為之付出550億元電費。2021年核二廠1號機將除役,台電頓然少了每度1元的75億度廉價電力,蔡政府全力衝刺以成本貴4倍的太陽能取代。今年因新冠病毒全球氣價腰斬,燃氣發電成本遽降,兩年後疫情趨緩氣價至少漲回去年水準。這四個因素同時發酵,2022年電費上漲恐上看千億元。民眾追究責任將赫然發現罪魁禍首竟然還因此「大功」高昇副院長。勿忘2022年正是台灣地方選舉年,電價暴漲引發的強大民怨必然反應在選票上。蔡政府在沈副院長幫凶下還真為自己埋了個重磅定時炸彈。 古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今有「一相功成萬民枯」。 陳立誠觀點:沈榮津升任副閣揆?一相功成萬民枯 陳立誠 蹤 2020-06-18 06:40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們大可不必想像美國劇烈減少化石燃料生產與使用的結果,因為歐洲已經深陷其中,而且歐盟企業與勞工都很痛苦。由於能源價格上漲,現在歐洲許多地區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而放棄去碳化計畫。若我們能從它們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將是明智之舉。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設下野心勃勃(也就是不可能)的目標, 為加快減碳步伐,歐盟成立碳排放交易體系(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但該體系既無效又滋生腐敗。誠如《金融時報》所言:「歐洲對於再生能源判斷錯誤。」 那些堅信工業化國家可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完全依賴化石燃料轉為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的人需要仔細看看,歐洲兩個採取激進綠能政策的國家――德國與英國的失敗。這兩個繁榮且高教育水準的國家,三十年來追求根除化石燃料的目標,已經踏上人類史上第一次能源衰退之路。 這些國家吹噓自己的綠能政策成功,含糊地承認需要進行一些「調整」,隱藏不住經濟的損失與人民的痛苦。歐美一些主流媒體報導,德國激進的再生能源政策是「環保的瘋狂行徑」、「引起嚴重後果的大失策」、「綠能癱瘓」、「錯誤的賭注」、「系統性剷除工業化」與「追求自我毀滅」。 現在德國和英國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內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價的國家。德國能源消費者協會(The German Association of Energy Consumers)估計,目前約有十萬戶負擔不起昂貴電價的家庭,正退回使用燒柴爐灶與照明不足的狀態。綠能運動雖然立意良善,但已威脅人類基本健康與福祉。 綠能政策是場豪賭,如果綠能不造成能源短缺、經濟衰退、人類痛苦或不增加地緣脆弱性,再生能源是可以取代化石燃料。但德國與英國的綠能政策已經證明,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勝任化石燃料在現代大規模工業經濟裡所扮演的角色。 激進的德國能源革命 德國實行的綠能目標是全歐洲最激烈的一個——二○三○年再生能源達到40%;二○五○年幾乎完全排除使用化石燃料;但因為嚴重錯估再生能源補貼的成本,且整合大量不穩定再生能源的工程相當複雜。這項政策不僅使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力公司都蒙受重大損失,更讓燃煤發電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連帶上升。 德國的「能源轉型」始於二○○○年的再生能源發電補貼,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災,德國政府連忙宣布於二○二二年全面關閉所有核電廠,該決定奪走德國25% 可靠且零碳排的電力。 德國能源轉型的成本持續攀升,超乎原先預期。二○一四年德國納稅人在再生能源補貼方面支付超過三百億美元,德國前聯邦環保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預估,到二○二二年能源轉型的成本恐達一兆美元。 電價上升重創德國著名的能源密集產業,《金融時報》二○一四年的報導指出,由於能源成本過高,德國出口淨虧損達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能源密集產業接連外移到一些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國家,如美國。 綠能政策竟是劫貧濟富 多數綠色政策增加的成本,特別傷害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家庭,富人通常不會在意能源帳單上多出的一兩位數。按照德國「高尚」的能源轉型規劃,特定產業與再生能源設備齊全的屋主是受保護的對象,一般消費者卻得直接面對高電價與再生能源稅收的衝擊。 德國的綠能計畫通常以大幅折扣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來補助屋主安裝太陽能板,然後讓屋主以保障價格出售家庭多餘電力給電網。然而德國租屋的人口遠多於美國,租屋民眾的收入也往往低於房東,他們不符獲取這些福利的資格,還得支付綠色稅。倫敦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 GWPF,譯註:由質疑全球暖化者所創立)的貝尼• 派爾(Benny Peiser)博士向美國參議院證實:「德國普通家庭要支付數千億美元,這是歐洲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劫貧濟富」。強制窮人必須為富人貼補綠能成本,等於是從帶動工業化與現代中產階級崛起的進步中倒退。 雖然,德國絕大多數官員堅稱其能源革命成功,但負責執行能源轉型的內部人士卻透露出「重大失策」的證據。瑞士財務諮詢公司FAA (Financial Advisory)撰寫一份題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整合:從德國學到的教訓》(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Lessons Learned From Germany)報告發人省思: 「過去十年間,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立意良善的決策者制訂再生能源政策並慷慨提供補貼,但現在已漸漸顯示政策難以為繼,且對所有相關產業的利益造成嚴重、始料未及的後果。」 德國能源轉型比「逆向羅賓漢經濟效應」(reverse Robin Hood economic effects,譯註:劫貧濟富,或稱「羅賓漢悖論」(Robin Hood Paradox)還嚴重,更增加煤炭與木材的使用量,使原本預計消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這些愚昧的行徑究竟如何發生? 德國能源革命的規劃者忽略了一些關於電力工程的基本事實:現代電力系統透過傳統發電廠、變電整流系統與電力輸送網絡的整合運作,實現非凡的精準度、效率及可靠性,如同前蘇格蘭電網的控制工程師所言:「關於電力有兩個基本事實:電力無法大量儲存,也不能溢出電網,所以必須根據需求立即產生電力,任何偏差都會影響維持發電輸出的系統頻率。」 現代電力系統係圍繞著煤炭、天然氣與核電等「可調度/可控式」(dispatchable / controllable)發電來源建立,能夠準確提供當前所需電量,並滿足電網不斷變化的需求。但德國不管價格或可靠性,一心將再生能源電力列為優先考量。讓天氣而非經濟來決定往後的能源供應來源,扭曲了能源市場;每當天氣條件允許風力或太陽能發電、綠色電力進入電網時,傳統發電廠就陷入「停擺」狀態,擱置過去電網調度標準,如電價、安全性與 供應。 穩定電力靠傳統能源 傳統電網的穩定性必須即時平衡需求與電力調度,並於整個輸送系統中維持穩定的電壓。要將不可控的再生能源電力放入電網,需要與傳統電網完全不同的工程系統,但德國的政策卻決定把「前所未有、龐大、間歇性且不可控的發電來源,注入亟需安定的電網系統中」。換句話說,由於無法控制綠能的供應狀況,風力與太陽能的間歇性與變動性擾亂了現代電力工程與經濟的基礎。煤炭、天然氣與核燃料的傳統發電廠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可以按需求調節電量上升或下降,化石燃料與工程控制滿足人類需求的能源系統;但當風力和陽光照射作為能源時,人類需求必須隨著再生能源的任何變化而調整。 風和雲的變化不定,但電網必須保持平衡以穩定需求與電流供應。一旦這個平衡開始動搖,電網營運商若能提早預防、快速且正確行動,就能調整電網使其恢復平衡,否則很可能導致電網崩潰。二○○三年德國電網營運商必須採取特殊措施以調整電網不穩的情況只有兩件;到二○一三年德國政府積極實施再生能源發電後,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以避免電網不穩的情況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三件。如(圖表9.1)所示。 歐洲漸漸發現幾乎不可能預估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量。隨著德國與英國試圖增加電網內的再生能源電力,可能需要兩倍的備用電力容量以因應天氣變化。 如工程師所說,備用或過剩電力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致命缺陷。想像一下,你的汽車有兩個油箱,一個裝滿汽油供主引擎燃燒,另一個油箱的汽油提供輔助引擎,但輔助引擎並不提供車子的動力,只為預防主引擎失常。因為你必須偶而使用輔助引擎,而浪費了輔助油箱的汽油。本來一輛車每加侖可以跑二十英里,現在只能跑十英里,效率更差。 再生能源所需的備用電力,必須來自可控與可靠的傳統發電能源,如煤炭和天然氣。想像一下,依賴一個需要花費兩倍能量的電力系統,如何能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或壓制俄羅斯囂張的氣 燄呢? 負電價誤導視聽 慷慨的補貼以及將再生能源列為優先,使燃煤電廠與燃氣電廠無法盈利。別忘記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大部分的天然氣,其價格是美國的兩至三倍,但德國許多燃煤電廠和燃氣電廠仍因無法與綠能補貼競爭而被迫關閉。為避免停電,德國現在必須補助燃煤電廠,讓它們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線。綠能計畫要消除的煤炭是維持照明的必要燃料。雖然德國家庭與工業花費數百億美元支持能源轉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增不減。 德國綠能方案獎勵大規模綠能配置,卻未顧及電力的可靠性、效率與經濟的實惠。其中一項奇怪的缺陷是「負電價」(negative pricing)或稱「負瓦特」(negawatts),即賣方付錢請買方購買電力,卻荒謬地請人購買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在不需要(例如半夜)或電網無法處理時所產生的電力。風力發電業者付錢請電網公司購買並不需要的自家電力。原本只有當風力或太陽能實際發電時的可觀稅收才有獲利;但再生能源發電業者以負瓦特出售電力時――或更精確地說,付錢請買家購買不需要或不想要的電力仍可獲利。所以,自由市場的效率也不過爾爾。 德國大力宣傳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紀錄,大部分是受到負電價的刺激。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德國官方報告指出,再生能源電力達全國一日電力需求的75%。聽起來是很驚人的進步,但其他數據更引人深思。由於德國電網無法全部消化,75% 再生能源電力大部分成為德國付錢請其他國家收購的負瓦特。弔詭的是,即使德國的電力成本相當高,這種情形仍頻繁發生。 無論是規劃者對能源的無知、一廂情願或意識形態狂熱所導致,德國的大規模綠色計畫已造成反效果且經濟上難以為繼,但德國並未修改綠能目標和重新設計系統,反而是發放越來越多補助來掩飾問題。 https://goo.gl/s3Tf6K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英國衛報》報導,世界經濟論壇長期投資、基礎建設和開發部首長萊克斯勒(Michael Drexler)說,「再生能源已經來到關鍵的轉捩點,顯見逆轉全球暖化的時機已經到來。太陽能和風電變得非常有競爭力,而且成本持續下降。再生能源現在不只有利可圖,也是長期、穩定、抗通膨的投資標的。」 僅僅在十年前,太陽能發電每千度電(MWh)要600美元,相同發電量燃煤和天燃氣只要100美元。但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快速下降,今天相同發電量太陽能也只要100美元,風力發電只要50美元。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報告,由於投資增加、架設成本降低、乾淨能源政策到位和技術演進,現在已經有超過30個國家的太陽能和風電的發電成本低於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彭博新能源基金更預測,到了2025年,太陽能發電將會是全球均價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柯志恩 最近台電即將破產的消息吵得沸沸揚揚,近4000億的虧損快超過4800億資本額,所以經濟部急忙在明年總預算編1000億來增資,避免台電明年破產。 然而這樣的手法怎麼感覺似曾相似,原來是破產的問題去年就已出現,為了解虧損的燃眉之急,台電去年底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1500億增資案,讓台電資本額從3300億增至現在的4800億,甚至修改公司章程,將資本總額調整為6000億元。 資本額6000億是什麼概念?台積電的資本額為2593億元排第二,台電早已是全台最大資本的公司,現在仍不斷擴大當中。 當然台電破產非我們所樂見,畢竟超過1兆2千億的負債若全民買單,代表1個家庭需多付10年電費,才能幫台電還債。但「快破產」三個字就像在對全民「情勒」,也成為經濟部幫台電增資填補虧損大洞的藉口,繼續拿人民納稅錢養這個資本怪獸。 政府可以否認台電的虧損與發展再生能有關,但卻無法掩蓋大幅仰賴國際燃料發電,必須付出極大成本與風險的事實。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失敗的能源政策正一步步將國家帶往深淵。不論是編特別預算挹注、或是拿總預算來增資,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倘若讓民進黨繼續執政,未來恐怕將是一場災難! 我們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即使再辛苦也要繼續努力,祈求老天保佑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9 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