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明天過後:武漢病毒大流行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在武漢病毒大流行得到控制後,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並不容易做到,尤
其當你被關在家裡,苦惱著自己的小公司要怎麼發工資,或者試圖上網買點食物塞滿冰箱
的時候。也許更糟糕的是,你或你的家人正在生病。
危機終究會過去,但在彼岸等待我們的,將不會和知道武漢病毒是什麼之前的世界一樣。
這場大流行已經在重塑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行為。過去的前提已經被捨棄,當決策者們
花費數兆美元來穩定經濟時,赤字鷹派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曾經被認為過於激進的全
民醫保和社會安全網,正在得到更多的主流關注;債務變成了詛咒,藥品和醫療用品的關
鍵原料短缺,正在考驗著全球多元化發展。
武漢病毒是真正意義上的黑天鵝,它既是不可預測的,也是一個具有巨大後果的事件。黑
天鵝決定了歷史,因為只有在這種時候,國家、社會和個人才不得不從根本上改變。它改
變了一切,包括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以及公共財:如醫療和教育的本質。
投資者不會想等著看未來會變成怎樣,他們正試圖弄清楚什麼將是新常態,因為人們形成
了新的習慣,比如說全數網購、線上看病甚至拜訪客戶,以及重新評估債務、資本主義和
全球化,這類的趨勢將加速。
後武漢病毒世界的可能模樣,已經開始在亞洲浮現。在中國封鎖兩個半月以後,人們開始
重新出門。商場的銷售量已經恢復到去年的一半左右,房屋銷售也在反彈;在晚餐或看電
影時搶座位可能會變得更難,因為餐廳和電影院會設計成梅花座,以增加社交距離。
而通勤時間可能會變少,因為普遍的在家工作實驗,說服公司讓更多的人遠程辦公,並重
新考量他們龐大的原有辦公空間。
當然一切都還很模糊:包括美國什麼時候能解除緊急狀態。武漢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也
將改變現狀,全球約有140種實驗性藥物治療和疫苗正在開發中,但疫苗可能需要12到18
個月。
在此前,民眾將接受廣泛的測試和監測,政府也需要激勵民眾遵循各種限制。這和準備充
分的醫療系統已經幫助德國、韓國和台灣離恢復正常狀態更接近。
不過在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中,美國的檢測率一直是弱點。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檢測率
落後於香港、西班牙和義大利,僅為0.6%。而美國零星的限制措施,有可能會讓美國出現
滾動式爆發,或第二波疫情爆發。
如果沒有測試和追蹤,就必須關閉一切,而市場還沒有考慮到這有多昂貴,我們可能得在
谷底更久。
這也會影響民眾的心理。大流行破壞了人們的控制幻覺,觸發了杏仁核,大腦被恐懼刺激
,會讓人產生一種高漲的情緒;但如果威脅持續下去,人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會被壓抑,造
成恐慌,進一步的失望和再次崩跌,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只有莽撞的交易員才會雙倍下注;其餘的人可能會在第一次大跌時表現得興奮,但出現意
料之外的崩跌時,那才是真正的恐慌時刻。我們會變得非常保守。
未來保守主義可能會是普遍的主題,因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會因為大流行重新調整。下
面是它可能的表現形式:
消費者
消費者的表現如何,將決定經濟復甦的範圍。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個人儲蓄率
從幾乎一無所有,飆升至創紀錄的28%,因為大蕭條時期的一代人專注於未雨綢繆。這場
大蕭條帶來的衝擊,再加上市場下跌和失業,可能會推動消費者增加儲蓄,包括那些仍在
工作的人。
美國的早期數據顯示,消費者已經在縮減開支。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在所有因危機而面臨
收入減少的人中,約40%的人正在減少支出,甚至連必需品的支出也在減少。在本周發布
的另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已經勘使動用儲蓄或應急基金,63%的受訪者擔
心錢用完。
儘管如此,人們最期待的是再次外出用餐。
信任也將在他們花錢的地方發揮重要作用用。現在,人們正在期待同行和企業提供領導力
和可見的解決方案。這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實現:包括那些已經站出來幫助社區或工人的
公司,或者採取明顯的措施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比如在雜貨店的收銀臺上清洗購物車和
設置防護罩。
對各種通路的投資,讓公司與客戶能在線上和線下互動也有幫助。例如,NIKE在中國市場
上的業績已經提前復甦,通過保持門店的清潔,並通過其APP聯繫顧客,向顧客宣傳健身
知識,而不僅僅是向他們銷售運動鞋,對公司的發展大有幫助。
另一個例子是奢侈品品牌LVMH,該公司在購物者逛店時向顧客發放白手套,並讓售貨員戴
著時髦的口罩。
這場流行病使人們養成了新的習慣,因為人們被迫在網上購物。不僅僅是青少年,老年人
也開始在網上社交。人們開始在家工作,與客戶、業務夥伴和客戶打交道,這有可能徹底
改變工作場所,並重新評估商務旅行的無處不在。
這代表5G、無線技術和雲計算等基礎設施相關的長期機會,如網路設備和鐵塔公司,其估
值具有吸引力;網路安全類公司也應該更容易抵禦支出削減。
但商業地產和旅遊業可能會受到傷害,因為公司會重新評估他們需要多少辦公空間,並將
商務旅行換成視訊會議。進一步傷害旅遊行業的是休閒活動的可能轉變,因為人們選擇留
在當地,以避免旅行限制的麻煩,或可能對外國人產生的反彈。
自2月份以來,全球範圍內的航班數量下降了70%,而美國的酒店房間的入住率僅有20%。
目前還不清楚限制放寬後會有多大程度的復甦,但需求的降低會迫使航空公司、娛樂場所
和餐館減少稼動率。
這可能會使休閒消費變得更加昂貴,而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2/3的服務業也會因此受衝擊
,如果服務得人數只有一半,就需要提高服務的價格。當然服務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
如更少的員工。
企業
看到業務的蒸發,會讓企業重新考慮自己的雨天資金。取得多年的廉價債務後,企業很可
能會青睞於更多的現金。
就像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你會想起不負責任的駕駛,企業也會思考他們的運營和企業槓桿
率,並開始意識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復原力,與盈利能力一樣重要。
強者可能會變得更強,因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和定位,讓他們在較弱的競爭對手退出,或
現金緊張而無法創新的情況下,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
這場大流行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營運挑戰,由於供應鏈距離較遠,企業無法獲得關鍵零組
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貿易戰已經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而且這種情況還將進
一步加劇。
高管們現在正在談論區域化和中心化,在一個地區生產商品,而不是全球化。隨著企業將
更多的生產遷回勞動力年齡較大的北美,自動化、機器人和數位公司的股票將有更多催化
劑,這些公司可以使製造商更有效率。
這也會給企業帶來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壓力,因為這種流行病在國內凸顯了不平等。在小企
業工作的低薪工人中,學歷低於高中的低薪工人是第一批失去工作的,這些職位通常缺乏
帶薪休假或退休福利。
這場危機所顯示的是,我們的經濟非常強大,但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勞動力並不強大,社會
和經濟都有一種自我修正的方式。問題是它是否會變得更加平衡。
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加速推動企業將關注點從股東擴大到社區和員工,如果企業接受政府
救助,對企業如何向員工支付薪酬,以及是否削減高管薪酬或回購等方面的審查也會增加

這場危機可能是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使其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就像大蕭條時期
的情況一樣。在大蕭條期間,看到老年人無家可歸和貧困,導致了社會保險的建立,現在
社會保險已經成為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場危機可能會帶來類似的壓力,要求提供醫療服務和帶薪病假,以及更廣泛地重塑醫療
體系。這些都需要在下屆選舉中得到解決,政治給投資者帶來了另一個層面的不確定性。
政府
在這場大流行病中,各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印度已經將13億人
全面封鎖了三周,而美國96%的人口都受到了某種限制。其他國家在幾乎沒有任何反對聲
量的狀況下,就關閉了邊境。
全球政策制定者已經打開了他們的錢包,並向經濟注入了數兆美元的資金,其中可能包括
美國的基礎設施法案,或向小企業和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到目前為止,美國的貨幣
和財政刺激措施相當於GDP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即便是赤字觀察家們也沒有多少抱怨
,他們注意到了低利率,並稱支出是避免危機的必要手段。
這些支出聽起來很像現代貨幣理論,或稱MMT,許多經濟學家幾個月來一直在爭論:這不
是健全的長期經濟政策,但現在沒有人在乎,尤其是在大選僅剩7個月的情況下,政客們
更不會在乎。
對監管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歷了近年來的放鬆監管狂潮,支撐了市場的發展之後,
這場大流行可能會迎來一波監管熱潮,這可能包括在長期護理機構發生死亡事件後,增加
養老院的安全措施,更好地準備醫療系統,以及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戰略物資
上的依賴,包括藥品和醫療用品。
如果各國建立壁壘,進行指責遊戲,而不是共同應對這種不受國界限制的流行病,那麼這
場大流行病可能會比貿易戰更能破壞全球化,現在還不清楚會走向什麼局面。這些潛在的
變化,會影響到市場預期和投資者的情緒,憂慮的部分原因,是缺乏過去的案例。
有人研究14世紀以來的15次大流行病和武裝衝突,發現大流行病的主要後遺症持續了約40
年,實際收益率「大幅壓低」,而戰爭的後果對經濟影響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大流行病後
,人們轉向了更多的預防性儲蓄。
投資者仍有金融危機帶來的傷痕。家庭擁有股票的比例從2007年的62%下降到2016年的51%
,就在金融危機之前。這個份額在過去三年裡才開始上升,2019年達到55%。再加上企業
行為帶來的變化和政府監管的可能性,估值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美國企業和民眾一樣,會用更低的槓桿來經營,這意味著市場會以更低的市盈率進行交易
。往好的方面想,許多投資者已經經歷了網路泡沫、911事件、金融海嘯和這次大流行的
考驗,這讓我們有了更理性的投資者。

現有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1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艾肯格林認為,如果只關註採購經理人指數或者其他實時追蹤製造業狀況的指數,目前美國企業看上去的確很有活力,但這只是此前稅改刺激和一些偶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事實上,“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負面沖擊正在傳導”。   就貿易摩擦對美國整體經濟增速的影響,艾肯格林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很可能會面臨類似英國“脫歐”後的局面。他表示,貿易戰就像英國“脫歐”一樣,給市場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美國企業會暫時放緩投資,而投資熱情的下降自然會拖美國經濟增長的後腿,這種影響通常一段時間後才會顯現。”在艾肯格林看來,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的主要影響同樣表現在投資方面。此外,貿易摩擦還會破壞全球供應鏈,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艾肯格林對“美國企業可將供應鏈大規模轉移出中國”的論調持懷疑態度。他認為,相比其他可能替代中國供應鏈的東亞經濟體,中國擁有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條件。此外,從企業的視角看,將自身所需的多個供應商選擇在同一個國家,整個供應鏈會更加高效。   不久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華盛頓舉行聽證會,就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聽取公眾意見。在聽證會上,不同行業協會和企業代表分別闡述了美國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對各自的影響,其中談得最多的就是貿易摩擦將破壞自身現有的成熟供應鏈。他們紛紛指出,中國擁有諸多優勢,在中國建立供應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財力成本,貿易戰將大大降低企業競爭力,並且很多中間產品很難或者根本無法在中國以外找到進口替代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艾肯格林認為,對中間產品加徵關稅會抑制美國生產率增長,阻礙投資,從而對美國經濟增長造成消極影響。   艾肯格林表示,貿易摩擦對美國消費市場的影響也會逐漸顯現。他舉例說,今年2月,美國政府開始對進口洗衣機徵收20%的關稅,到5月,美國市場上洗衣機價格平均上漲了16%。同理,如果美國政府對其他消費品加徵關稅,其影響也會延遲一段時間後顯現。美國政府對企業生產鏈條上的中間產品加徵關稅,其對美國消費市場的影響則將經歷一個傳導過程,因為最初的影響被生產企業所吸收,但最終美國消費者還是會承擔由此造成的後果。   艾肯格林認為,在服務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服務出口也已經達到了其對華出口商品價值的一半。美中經濟已經高度融合,兩國間巨大的商品進出口總額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美國政府所謂“平衡”兩國間貿易赤字的說法,在經濟學上根本站不住腳。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
  • 分享近期美國無上限量化寬鬆下可能對經濟生活影響的分享,參考一下~ 請問,所有的政府都不斷花錢來救市,請問這樣對國家的短期財政會有什麼影響? 》回答: 很好的問題,首先,沒有一種貨幣可以無上限的印製與發行,因為過度超量的貨幣,只會讓這個貨幣變得不值錢 短期內,由於疫情的衝擊,經濟停滯、急凍,所以各種商業活動都受到影響,而量化寬鬆可以創造一種狀況,你原本不敢花錢,我就給你更多的錢,希望你能放開手腳用力去消費,重新讓市場和經濟活絡起來 但是,這一波的核心問題是出在疫情太過凶猛,各國政府只好限制人民外出活動,公司行號及工廠也無法正常運轉,所以供應鏈無以為繼,造成惡性循環,也連帶使股市大跌(因為缺乏經濟面的支撐) 所以,美國政府無上限的QE政策,初期可能會讓大家「有鬆口氣」的感受,但實質問題並沒有解決,疫情仍在快速擴散,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持續創新高,人民仍無法(或不敢)自由的外出,工商活動也持續低迷不振,經濟還是無法恢復到原有水準 好,以上是基本的態勢,接下來回到主要提問 當鈔票過度印製發放後,市場上的貨品及需求沒有跟著同量級提升,從供需的自然反應來看,某種東西(貨幣)過多,那個東西就會變得不值錢,也就是說,假設原本一個麥當勞漢堡套餐約5美元,現在會變成6美元、7美元、甚至10美元一份,美元的「價值」會變低 各國政府都面臨相同的疫情和經濟衰退狀況,也都比照美國政府開始量化寬鬆政策,結果,所有貨幣都開始進入貶值,只是貶值幅度不一 問題來了,當某個國家貨幣貶值,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國際貿易,舉例,台幣貶值,生產成本與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原本300元台幣的商品還是300元,但國外買家用美元來購買時,就不再是支付10美元購買,因為美元兌換台幣已經從30變成32,現在只要9.3美元就可以買到相同的東西,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我們的商品報價會低於其它競爭者的報價,所以訂單就會大量跑來我們家,如果以國家的視野來看,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會刺激其它國家也進行貨幣貶值,來提升該國商品的競爭力,這樣下去就會進入貨幣競貶的惡性循環 事情還沒完,當大家都進行貨幣貶值大賽,就會更加推波助瀾貨幣的價值減損,貨幣變得更不值錢,上面那個麥當勞漢堡套餐的價格就快速飛漲,逐漸走入通貨膨脹,也就是國民政府遷台之前,在上海買一份燒餅油條,要背一整麻袋現金才買得起 以上就是初步的分析解說 自從美國政府宣佈6兆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之後,黃金價格立即上漲,因為大家都預期這種無上限的QE只會造成美元價值的低落 2008 年金融海嘯是「金融體系」出了問題,美國政府把錢灑到銀行可以算是對症下藥 這波疫情所引發的則是市場急凍、企業斷鏈危機,經濟面受到實際衝擊,撒錢只會讓金融體系更多游資氾濫,有宣示效果卻無法對症下藥 而且,一旦疫情獲得控制,人們恢復日常經濟活動,面對這麼巨量的資金,資產價格會以及高速度、幅度向上攀升,立即進入資產泡沫化 而根據以往經驗,美國FED也好,各國央行也好,都不會也不敢快速將資金從市場上抽回,這代表資金氾濫與失控的問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更糟糕的是,由於主要開發國家都先後步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的低利(甚至負利)將造成這些高齡者經濟困頓,因為他們存下來的老本都變得更不值錢,也連帶造成年輕人的經濟負擔 大家要注意一個根本問題,雖然資金氾濫,游資充沛,好像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每個人的收入增加速度是否跟得上資金氾濫速度呢? 如果你的收入狀況是「持平」,當台幣的價值變低(貶值),你手中的錢就會更不值錢,而你的收入沒有增加,你的購買力就會下降,稍不小心,資產縮水的速度會遠超乎你的預期 所以,為什麼每到經濟蕭條、經融危機的時候,口袋裡的現金要越多好?只有口袋夠深,才能抵抗這些外部的變動,所造成的資產減損 換個角度,口袋夠深的的人(或企業),或是收入可以快速增長的人,可以趁著這個時間點(大蕭條、市場萎縮)大舉進行投資,把現金轉為另一種資產,例如房地產、土地、黃金、設備等,才能發揮保值,甚至是增值的效益,畢竟,手中的錢會越來越不值錢,但上述資產的價格會越來越高 不過,進場的時間點是關鍵,那就是另外的學問了!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美國的FDA 已經失去公信力,歐洲藥品局的建議還值得參考。 歐盟警告不要過早注射過多的 COVID-19 追加劑,過多的疫苗加強注射可能對我們的身體不利。 據歐洲藥品管理局稱,更多的 COVID-19 疫苗加強注射可能不是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正確方法。 歐盟監管機構表示,過多的 COVID-19 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使我們患上更多疾病。 據彭博社報導,每四個月進行一次加強注射可能“最終會削弱免疫系統並使人們疲憊不堪” 。
    3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投資大師葛拉漢在 2000 年網路泡沫破滅,及 2008 年金融危機前,他都準確的提出預警 ,前幾天他又警告,只是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像前兩次那麼準 : 華爾街大佬葛拉漢:美股離泡沫破裂可能只剩數周 2020/10/26 06:15:13110 以發布市場大跌預警而聞名的華爾街大佬葛拉漢 (Jeremy Grantham),近日再度提出警告,表示美股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泡沫中,且距離破裂可能只有數週或數月。 葛拉漢受訪時稱,目前美股是歷史上首次在經濟不景氣下反彈,本益比處於史上最高水平附近,市場中的一切都被高估,此時投資無異是在玩火。 葛拉漢進一步指出,現在每股中瘋狂的故事無所不在,最典型例子就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崛起。SPAC 本質在於「你給我錢、相信我,我會用它做有用的事」,正顯示市場處於極度投機狀態。 此外,赫茲租車 (Hertz)、特斯拉 (Tesla) 的瘋狂股價表現,也是相同道理,儘管葛拉漢坦言特斯拉是非常優秀的企業,仍認為股價漲得不合理。 葛拉漢警告,美股將以糟糕的結局收場,泡沫破裂可能在數週或數月內發生,市場會因為過高的本益比吃上苦頭,並指出已將管理的 75 億美元投資組合轉為淨空頭。 81 歲的葛拉漢是 GMO 公司創辦人,過去最著名的兩次預警,分別是 2000 年網路泡沫破滅及 2008 年金融危機前,他都準確預測並躲過風暴。 對於未來建議,葛拉漢認為交易員應賣出美股,買進新興市場股票,因為這種資金轉向可能會長達數年。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美國破產名單* US Bankruptcy Records* 1、維多利亞的秘密宣布破產 Victoria's Secret declared bankruptcy 2、Zara關閉了1200家門店 Zara closed 1,200 stores 3、拉夏貝爾撤出4391家門店 La Chapelle withdrew from 4,391 stores 4、香奈兒停產 Channel discontinued 5、愛馬仕停產 Hermes discontinued 6、百達翡麗停產 Patek Philippe discontinued 7、勞力士停產 Rolex discontinued 8、世界奢侈品行業已經崩潰 The world's luxury goods industry has collapsed 9、耐克總計230億美元準備第二階段裁員 Nike is preparing a second phase of layoffs for a total of $23 billion 10、Gold的健身房申請破產 Gold's gym files for bankruptcy 11、AirBnb創始人說,因為疫情,12年的努力在6週內化為烏有 The founder of AirBnb said that 12 years of hard work came to nothing in 6 weeks because of the epidemic 12、連星巴克也宣布永久關閉其四百家門店 Even Starbucks announced the permanent closure of its 400 stores 13、WeWork 也不是很好 WeWork isn't great either *日產汽車公司可能在美國關閉。* *Nissan Motor Corporation may cl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 1. 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赫茲)申請破產——他們還擁有 Thrifty 和 Dollar 2. 最大的貨運公司(Comcar)申請破產——他們有 4000 輛卡車 3. 最古老的零售公司 (JC Penny) 申請破產 - 將被亞馬遜以幾美分的價格收購 4. 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在過去 2 個月損失了 $50B 5. 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公司(貝萊德)正在發出世界經濟災難的信號——他們管理著超過 7 萬億美元 6. 美國最大的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停止支付抵押貸款 7. 世界上最知名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裁員 30% 8. 美國財政部印製數万億美元試圖維持經濟的生命支持 9. 估計數 2020 年關閉的零售店數量為 12,000 至 15,000 家。 1. Largest car rental company (Hertz) files for bankruptcy — they also own Thrifty and Dollar 2. Largest trucking company (Comcar) files for bankruptcy - they have 4,000 trucks 3. The oldest retail company (JC Penny) files for bankruptcy - to be bought by Amazon for pennies 4. The largest investor in the world (Warren Buffett) lost $50B in the past 2 months 5. The world's largest investment firm (BlackRock) is signaling world economic catastrophe - they manage over $7 trillion 6. Mall of America stops paying mortgages 7. World's most famous airline (UAE) to cut 30% of its workforce 8. The U.S. Treasury prints trillions of dollars to try to keep the economy on life support 9.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retail store closures in 2020 is 12,000 to 15,000. *以下是宣布關閉的大型零售商:*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jor retailers that announced closures:* - J. Crew 傑克魯 - Gap 蓋璞 - Victoria's Secret 維多利亞的秘密 - Bath & Body Works(BBWI) 巴斯與身體工程 - Forever 21 - Sears 西爾斯百貨 - Walgreens 沃爾格林 - Play Station 索尼旗下的索尼互動娛樂 - Pier 1 1號碼頭(美國家具專賣商) - Nordstrom 諾德斯特龍 - Papyrus - Chico's 美國成衣女裝品牌 - AC Moore - Macy's 梅西百貨 - Bose 美國博士揚聲器 - Art Fan Furniture 美國家具商 - Olympia Sports - Kmart 凱馬特 ...... 還有更多 and more *失業救濟人數達到 38+ 百萬的歷史新高——失業率超過 25%(在 1.6 億勞動力中,近 4000 萬人失業)。 沒有收入,消費需求急劇下降,經濟將自由落體。 這只是美國... * *Unemployment claims hit an all-time high of 38+ million - unemployment rate over 25% (nearly 40 million out of a workforce of 160 million). Without income, consumer demand plummets and the economy goes into free fall. It's just America...* #us #Pandemic #大流行 #Covid19 #Epidemic #流行病 #Capitalist #資本家 #大重置 #Reset #FinancialTitan #金融巨頭 #Zillionaire #億萬富翁 疫時代™ @PandemicTruths ♠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Joe:「美股投資人,在操作中國概念股的時候,最好要提高警覺了,如果SEC來個意外的審計調查,難免公司的股價可能會有大波動,操作的風險應該會比過去高許多」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發佈聯合聲明《關於審計品質和監管獲取審計和其他國際資訊的重要作用聲明-關於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美國上市公司當前資訊獲取的挑戰討論》。 該聲明表示,如果重大的資訊障礙持續存在,對美國上市公司採取補救措施可能是必要或適當的,而過去的補救措施例如施以更嚴格的訊息揭露要求,以及施加更多的新證券發行限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表示,這份聲明的起因,是包括百度、京東等中國公司在美上市和融資,但因為公司的實際營運主要是在中國,受中國國內法律法規的限制,審計過程也都在中國進行,審計團隊向SEC提交20-F這樣的審計報告,不過審計底稿、具體營運資料等關鍵資訊不會交給美國SEC,所以SEC覺得資訊獲取障礙會造成市場的不公平,所以要對中資股的訊息揭露、再融資提出更高的要求。 PCAOB列出224家遭遇審計障礙的上市公司名單及其審計機構,除11家為比利時企業外,213家為中國公司,包含大多數大型或知名中概股,例如阿里、百度、京東、微博、新浪、搜狐、搜狗、中國移動、中國中石化、攜程、Bilibili、中通快遞等,由於某些在美國上市的他國公司在接受其審計時存在障礙,剝奪了PCAOB對審計師進行檢查給投資者帶來的潛在好處。 上述聯合聲明可能導致中國上市公司在美國融資時遭遇更多的風險定價補償要求,或者被監管當局施以更嚴格的訊息揭露要求、施加更多的新證券發行限制。這對於尋求在美國發展及融資的中國公司而言,將形成巨大風險和挑戰,此聲明還不是具體實施方案,但不排除SEC後續採取措施,對中資股提出更嚴格的審核要求。目前來看,這份報告給市場提供了一份索引,即名單上的224家公司股票存在審計風險。對已經或尋求在美上市的公司而言,可能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核要求,並可能付出更高的融資成本及其他代價。 中國公司在海外會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更嚴格的國際監管要求;如果未來美國SEC採取更實質的措施,中資股在美國的訊息揭露成本和融資要求都會提高,反觀中國境內資本市場改革則非常值得期待,包括呼之欲出的科創板,可望在發行條件、股權結構要求,以及交易限制等多方面實現突破。中國資本環境「外冷內熱」,預計會對增量擬IPO公司產生較大影響,讓大家重新考慮上市地,尤其是科創公司;而對於中資股企業、尤其是BAJ這種成熟型企業來說,回A股的動力或壓力需再做觀察。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 加息害死企业 美國人、歐盟和世界為美國在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代理戰爭和疫情付出的代價,加息是火上加油: 1. 維多利亞的秘密宣布破產。 2. Zara關閉了1,200家商店。 3. 拉夏貝爾撤出了4391家商店。 4. 香奈兒停產。 5. 愛馬仕已停產。 6. 百達翡麗停產。 7. 勞力士停止生產。 8. 世界奢侈品行業已經崩潰。 9. 耐克共有230億美元準備進行第二階段裁員。 10. 黃金健身房申請破產。 11.AirBnb的創始人說,因為疫情大流行,12年的努力在6周內被摧毀。 12. 就連星巴克也宣佈永久關閉400家門店。 13. WeWork 也不處於一個很好的位置 14. 日產汽車可能在美國關閉 此外: 1.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赫茲)申請破產 2.最大的卡車運輸公司(Comcar)申請破產 - 他們有4000輛卡車。 3.最古老的零售公司(JC Penny)申請破產 - 將被亞馬遜以幾分錢的價格收購。 4. 全球最大投資者(沃倫·巴菲特)在過去兩個月中損失了500億美元。 5.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公司(貝萊德)正在標誌著世界經濟的災難 - 他們管理著超過7萬億美元。 6. 美國最大的購物中心(美國購物中心)停止支付抵押貸款。 7. 全球最負盛名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裁員30%。 8.美國國債印製萬億美元,試圖維持經濟的生命支援。 9. 估計關閉的零售店數量 - 12,000至15,000家。 這是困难的一年!加息是火上浇油!
    5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劉泰英:惡性通膨來臨 民眾自求多福 2021/01/18 07:55 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認為惡性通膨已經來臨,連中央銀行都束手無策,民眾只能自求多福。 (記者歐祥義攝) 劉泰英 (劉泰英為台綜合院創辦人,曾任國民黨黨管會主委、 中華開發董事長 ) 國際金融是已經自由流通,現在美國無限量發行鈔票,它會流到台灣,就算我們中央銀行很謹慎,但是熱錢還是會溢流到台灣來。 台灣想要金融自主,很難,現在全球共同面臨的危機就是疫情,疫情以後民間投資卻步,失業人口大增,各國政府不只要救經濟還救失業,只好就像台灣政府一樣發行消費券,全世界政府都是補貼人民,來刺激消費。 全世界政府都在狂發貨幣,美國現在貨幣發行至少增加一倍以上,這是瘋狂的行為,政府紓困還繼續在進行;中國金融政策本來就是亂搞,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沒錢就去銀行搬錢, 政府狂印鈔票 絕對是災難 回顧歷史,1930年代是最淒慘,景氣反轉之後,一堆人失業,那時美國紡織業為主要產業,大家沒有工作,紗匹沒有人要買,紗就卡在機器內,時間仿佛凍結靜止了,後來才有恩凱斯的經濟理論出來,政府實施赤字預算來救經濟,但這還是政府借錢,現在竟然是政府無限量印鈔票,這絕對是災難。, 本來經濟成長是靠資本的累積,來創造經濟成長,現在大家恐慌,資本累積很少,政府的投資沒有提高,民間經濟沒有增加,那消費怎麼提高?現在各國政府用印鈔票解決共同的問題,這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惡性通膨就是貨幣大幅增加後,會隨即帶來股票上漲、房地產上漲,股票房產上漲以後會造成民眾心理恐慌,接下來就開始炒作商品及物資,現在就有一點要轉向炒作商品物資的情況,消費品什麼都炒作,黃金、棉花、鋼鐵、基本金屬都炒,什麼都抄,因為買了可能2天後又漲價了,這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的開端。 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唯一的方法只有緊收通貨,緊收通貨使得市場資金減少,利率會上升,這樣一來會造成股市房產價格下跌,若美國開始緊縮通貨,企業因調度困難,就會賣出台灣股票,把資金匯回美國,台股就會開始下跌了。 外資在台股有1兆 若撤出也是災難 最近台股會漲是因為外資大買,等到未來外資開始拋售股票時,就會造成市場出現恐慌拋售,這個市場永遠是這樣,樂觀時會過份樂觀,恐時也會過度恐慌,我就怕到時大家會過度悲觀,那就是災難了。 目前台股我認為是過度樂觀,台灣市場最大困難就是外資在主導盤勢,過去每年台灣股票漲漲跌跌,得利最大還是外資,外資現在進來台灣的部位,我估計可能有1兆台幣,若外資一旦要撤出台股,股市就會暴跌,所以我很擔心,中央銀行也在努力,但畢竟政府能力有限,因為現在我們是自由市場,資金可以無限量的進來,也可以無限量出去;面對熱錢進進出出,政府都沒有能力因應,一般民眾哪裡有能力面對?面對惡性通膨來臨,大家要自求多福了。 (紀錄整理/記者 劉彥辰. 歐祥義)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10895
    2 人回報1 則回應3 年前
  • [美國醫藥界自行揭發] [人造大流行病的罪行] 前言: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所屬的[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在<國際外科神經元期刊>(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登載,公佈了醫藥界在大流行及防疫針的大量謊言,描述有關罪行十分詳細,摘述如下: 文章位址: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62939/ 標題:COVID更新:真相是什麼? 2022.4.22 內容概述: 一、官方與醫療系統的控制宣傳: 1.C19大流行是一宗透過官方、醫學委員會、醫療單位、媒體和國際機構的謊言下操弄的傳染病。 2.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從官方高層,一路下來到醫院診療用藥規定,透過非科學方法,採用強制手段來護理及推動防疫針。 3.國家醫療委員會指定電視、報紙、社交媒體為唯一訊息來源,打壓其他首席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頂級病毒學家等,阻止真相的發掘。 4.這些醫療組織和聯邦走狗以壓制、逮捕、吊銷醫療執照等方式來管制言論。高品質的研究論文被撤稿、不支持製藥公司的報告被刪除。 5.觀眾每天看的新聞都已經被政府及製藥巨頭精密地控制了,官方消息目的是欺騙大眾。製藥巨頭在2020年的宣傳上花費了 65.6 億美元。 6.事實核查人員、網站、機構,是假訊息製造中心。他們駁斥的每一條疫情訊息,後來都成真了。例如:打針不防疫、打針破壞免疫力、血栓及嚴重後遺症、政府與藥廠的秘密協議、疫情高峰而醫院空曠無人、毒針批次有分毒性高低。 二、醫療的控制導致大量死亡 1.醫院管理高層控制屬下只能使用某些治療方案,規定用藥的指引都是強制性,不論是否有益,或甚至有害。大多數醫生都順從了,毫無抵抗。 2.聯邦醫療法案給予醫院經費,每一個呼吸器患者給醫院39000美元、每一個進加護病房者給醫院12000美元,所以醫院不會阻止輕症患者病情惡化,這是重要的經費來源。 3.大流行病開始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DC)對醫院的治療命令,導致數十萬輕症患者死亡。這些人如果給予早期治療,例如允許醫生使用伊維菌素、羥氯奎寧,他們八成以上都會康復。 4.為了阻止公眾採用特效藥,製藥業和比爾蓋茨/安東尼福奇資助了虛假研究,詆毀伊維菌素、羥氯奎寧的療效,例如故意用超高劑量使病人死亡等。 5.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美國醫療官僚機構聲稱的 800,000 人死亡,其中超過 600,000 人的死亡是故意忽視早期治療,阻止使用安全特效藥。 6.這類行為構成大規模謀殺:死於衛生官僚與醫院共謀之手,遠大於真正死於病毒者。 7.這場大流行遠未達到真正大流行病的標準,它有99.98% 的存活率。 三、防疫毒針的危害 1.防疫針是致命的。它僅僅測試了兩個月,藥廠嚴重欺騙大眾。 2.LNP酯質奈米顆粒搭載的mRNA物質會在48小時內擴散到整個身體,高濃度聚集於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心臟、肝臟、骨髓和脾臟(主要免疫器官)及大腦中。 3.病理學家Ryan Cole報告,打過針的人癌症急遽上升,特別是子宮內膜癌,而原先已經消退的癌症也常再度爆發。其他的傷害:毒素積存於卵巢使女性不孕、毒素積存於骨髓造成白血病。完全缺乏長期危害的研究。 4.防疫針將刺突蛋白插入細胞核內,會抑制DNA修復酶BRCA1和53BP1,減損對細胞DNA的修復。損傷的DNA是致癌的主因。 5.這批防疫針在使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了過去 30 年來所有其他防疫針的總和。 6.懷孕期打這款防疫針導致流產的機率,比其他防疫針加起來高出 50 倍。產出畸形胎兒方面則高出 144 倍。 7.製造商的防疫針批號被分成 20,000 多個批次,有1/200的批次是致命的劑量,致死率高出50倍以上。5%的針數佔了 90%以上的嚴重不良報告。舉例:MODERNA牌子毒性高的批號尾數為20A。 8.官方不希望對通報打針死亡者進行屍檢。而屍檢顯示出呼吸器與瑞德西韋的傷害、暴露血栓、器官損傷(心臟、肺臟、肝臟),這些發現表明,防疫針正在導致身體攻擊自身並造成致命後果。 9.OneAmerica 保險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的數據表明,18 至 64 歲人群的死亡率在大流行前期間增加了 40%。 這是史無前例的死亡率增長。印第安納州的住院人數比過去五年的任何時候都高,醫院裡充斥著防疫針併發症,人們處於危急狀態。 文章末尾: 這些致命的謊言還在繼續。現在是停止這種瘋狂,並將這些人繩之以法的時候了。
    8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