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8 個月前
機車貸款三分利、五分利利率利息到底是多少?機車貸款多少合理

現有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7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18趴是第一條高速公路興建,向沙烏地阿拉伯貸款,因國家無錢償還利息,由當時主計處提議,按月由每位公務人員薪水扣款墊繳,並決定於領退休金時做補償,當時有人提25趴及10趴,最後折衷為18趴(當時銀行年利率約10-12%,二年期利率為18% ),並以民國84年為終止年,之前年資有扣到薪資的才有算,這是非常清楚明確的。85年以後,並無18%。且計算方式並非全薪,而是只有本薪部分,並以不超過85%同儕薪資為準,也就是84年以前的年資,以本薪的85%為計算依據。 真正不公不義的是陳水扁執政時,創立的政務官,立委的18%,不但是全薪計算,只要有四年年資,即可領取,所以蔡英文每月領6萬元的18%利息,對當年十大建設,未如公務人員,按月扣墊,還可全額計算,公平嗎? 年輕人及勞工朋友,被民進黨欺騙,仇恨軍公教,卻不知當年公務員每月都被扣錢去墊國家建設,是愛國的表現,可挺起胸膛,告訴所有人,軍公教是真正犧牲愛國的。 至於年終慰問金則是畫蛇添足,本來就是退休金,而政府為膨脹自己,硬拆開這部分於每年年終來發,讓有心人誤以為那是多領的,甚至質疑無法源依據,而遭到刪除。當時要扣公教薪水時,也是一紙行政命令就扣款,協助十大建設,也沒立法啊。現在既然弄清楚,就應當要求政府重新編列預算補發才合理。 作者:Chen SC,中華民國全國公務人員協會,(2018,6,24,)
    1 人回報2 則回應6 年前
  • 行政院長賴清德21日親上火線說明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訂立指標性政策目標,包括:2019年空污紅害日減半、2030年公務車輛全面電動化、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目標。他表示,台中市林佳龍市長也在院會中提出4項要求,與政院目標「不謀而合」。 林佳龍提出一、加速綠能發電;二、訂定全國鍋爐加嚴排放標準並全面補助;三、增加空污基金地方分配比例;四、捷運延伸中台灣以及公車營運補助全面加碼。賴清德表示,這與行政院的目標不謀而合,行政院已訂定紅害減半的目標,請地方政府也研議訂定紅害減半目標並執行,他希望林佳龍市長率領7縣市,針對固定與移動汙染源等屬於地方政府負責事項,擬訂具體策略。 賴清德強調,政府對空氣品質的要求,政府設定明確目標。一、紅害要減半。二、進行修法。三、創新作法,更全面具體給力的做法。四、沒有讓環保署獨自面對空氣品質改善的問題,相關部會各司其職。五、中央跟地方共同合作,加強合作事項,簡單來講政府會全力面對空污,跟民眾合作,一起解決。 針對此行動方案與前行政院長林全「14+N空污防制」的差別?賴清德說,包括把管制國營事業納入,不僅限於中油;此外,2030公務車逐步變成電動,公車巴士也是一樣,2035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燃油汽車。 在優先推動國營事業空污減量方面:,包括中龍、中鋼、中油、台電,99至105年改善後SOx、NOx已分別減量35 %及19%,國營事業將會持續改善至115年分別減量47%和29%。 ●台電公司:改變發電能源結構、提升防制效率。 ●中鋼企業(含中龍):採用最佳可行技術。 ●中油公司:推動製程尾氣回收取代重油為燃料。 未來將進行國營事業減量第二輪盤點,特別針對燃煤電廠之防制設備,加嚴管制標準,要求達到超低排放。(世界最嚴標準,如加裝濕式靜電集塵器、低氮氧化物燃燒器、排煙脫硫設備等) 不過,國營事業是否會因此出現供電疑慮?李應元表示,未來會將次一週的空品狀況先給台電準備,執行成果每6小時更新一次。政委張景森則說,請台電降載的標準,希望常態化、最大化,保持備轉容量6%以上,如果用電沒有多大困難,平常也可以降載。發言人徐國勇補充,目前備轉容量都維持在8%以上,因為沒有開冷氣的問題,冬天用電比較少。賴清德日前曾明確宣示,未來備轉容量率要達到10%、備用容量率要達到15%以上。 強化港區空氣污染防制方面:推動船舶進港減速12節以下,訂定0.5%船用低硫油標準、107年全面使用高壓岸電,港區施工機具電力化減污,研擬徵收船舶空污費,劃設空品維護區。 交通管制方面:加嚴出廠10年以上交通工具排放標準,地方政府劃定空品區,尤其是2030年新購公務車、公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 同時,為推動汰換,將9萬輛一、二期大客貨車更換為電動車或符合最新環保排放標準貨車,提供每輛車價之80%優惠貸款,最高利息補貼按年利率補貼1.5%。(目前銀行大型客貨車貸款年利率約3.5%,爰提供補貼後利率約為2%,應具誘因),貸款期限最長5年,必要時由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提供專案信用保證,額度最高為9成。預估第一批36000輛107年到111年,每年經費17.28億、第二批54000輛,108年到112年,每年經費25.92億。 其他持續強化作為,包括: 一、補助汰換5千座工業鍋爐。(107年底前汰換1千個商業鍋爐、108年底前優先汰換2090座改用清潔燃料) 二、108年底前推動7千家加裝排油煙防制設備。 三、針對民營電廠及前30大PM2.5排放固定源之防制設備進行減量盤點。 四、108年底前,全面汰除150萬輛二行程機車,8萬輛一二期老舊柴油車,2.8萬輛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提升軌道貨運運能,推動電動蔬果運輸車。 另外,行動方案也提出農業空污新作為,包括農委會與環保署擴大補助稻農施用具稻草分解能力的產品,每公斤補助5元,環保署提供檢舉獎金。 未來107年第2期作起,只要累積2次露燃農地,停止次年同期作農友申領休耕給付、轉(契)作獎勵或繳售公糧資格。土地所有權人應負土地管理及公共安全等責任,列入處分罰則對象,並將罰鍰5000元下修至1200元。內政部並協助修訂各縣市田野引火燃燒管理辦法,暫停受理燃燒二期稻作稻草申請案、農委會推動RDF-5(衍生性燃料)造粒成型機具、擴大推動其他農廢燃燒的減量(如果樹),作為破碎堆肥、生質能、離地焚化、土質改良、園藝資材。
    2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小常識:一帶一路  很多人搞不清楚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基礎建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像一個普通人去買房買車,對於絕大多數的國家來說,需要,但是拿不出這麼多錢。而中國就好像是房地產商,建築商和銀行的組合體,有閒置資金,有空房,同時建築公司也沒活幹,兩邊都有需求,怎麼辦?  很簡單,分期付款吧。中國借錢給這些國家,然後讓這些國家,用這筆指定的錢找中國公司去修基礎建設,然後分成幾十年慢慢地還給中國。 這樣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有了靈活的運用,不用傻乎乎的只能去買美國的國債,收益幾乎為零,借給別人收利息,收益高的多。中國過剩的產能,就有人出錢來買,盤活了中國的製造業。  而這些用中國錢的國家,靠中國幫助修好了基礎建設,經濟就會發展,就會有錢來還中國的錢,同時還會買更多的中國產品。  這樣各取所需,就是所謂的一帶一路。  除了這些,一帶一路的國家接受美元貸款,可以用人民幣還款,這樣,這些國家慢慢就開始接受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慢慢就獲得了和美元同等的地位。  同時通過這樣的基礎建設,形成了從海上和陸路兩條直達歐洲的通路,一旦發生和美國的戰爭,美國無法對中國進行完全的封鎖,同時,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中國到歐洲的物流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競爭力。  由於這些國家使用中國產品作為基礎建設的標準,後續的配套自然也要使用中國產品,這樣就產生了排他效果,讓中國在和其它的製造業國家競爭時,佔據了優勢地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壞賬,就像是銀行一樣,總會有些人還不起房貸車貸。可是銀行依然樂此不疲,為什麼?因為它賺的更多。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實際上賺兩次錢,一是借錢出去的利息,比買美國公債賺得多的多,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必須使用中國的產品,讓中國的民間企業能受惠,所以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幾乎是一個暴利的過程,只要控制好壞賬的比例,肯定是利大於弊。  同時,由於中國為這些國家發展基礎建設,會增大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友好度,讓這些國家成為中國的好朋友,誰都知道,朋友多了好辦事。做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中國會對一些國家進行無償援助,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你做別人的生意,就得送給人家優惠。商場也要定期給你打折,買多了要給你送優惠卷,免費的產品。國家也是如此,光賺別人的錢,不給人家點好處,生意就難做了,這些無償援助,實際上就是折扣卷。因為除了我們,日本德國也借錢給別人,幫別人做基礎建設,中國是有競爭力的。  這個方式實際上是美國人最先發明,美國為了獲得市場,並沒有採用其他國家的辦法,通過武力征服,獲取殖民地來獲得市場。而是通過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租借法案,馬歇爾計劃等等,借錢給其他國家,讓這些國家回過頭來買美國的產品,這樣兵不血刃地就佔領了這些國家的市場,促進了美國的繁榮,讓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使美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最終成為世界老大。中國實際上在學美國崛起的方式,通過和平而不是武力,實現崛起。  所以,一帶一路是非常有遠見的決策,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如果你的朋友中還有人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把這個轉出去,讓大家都明白。
    3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 2023年3月13日 今天Patrick老師要跟你分享一則金融消息,想作為一位社會菁英,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你必須要知道。 轟然倒塌 3月11日,美國前20大銀行之一,擁有資產2000多億美元的矽谷銀行,突然宣佈破產。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一家銀行倒閉事件。而整個轟然倒塌,僅僅發生在48小時之內。隨後,地震波及了美國股市。道指下跌345.22,標普500指數下跌56.73,科技股指-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99.46。矽谷銀行倒閉,波及到歐洲和亞洲股市,甚至幣圈。數字穩定幣USDC和美元幾乎脫鉤。 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怎麼說倒閉就倒閉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幫你梳理一下。這要從2020年說起。 無息負債 還記得著名的美聯儲“一口氣打完所有子彈”嗎?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經濟遭受重創。3月3日,美聯儲“緊急降息”0.5%刺激經濟。3月15日,也就是12天之後,美聯儲再次宣佈“緊急降息”。這一次,一步到位,直接下調到:0~0.25%,直接拉到“零利率”。 這就是著名的“一口氣打完所有子彈”。可是,這件事,和矽谷銀行有什麼關係呢? 矽谷銀行就在這個時候,獲得了大量(幾乎)零利率的儲蓄。多大的量呢?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矽谷銀行的存款從760億美元,上升到了超過1900億美元。這些錢對使用者是存款。但對矽谷銀行來說,是負債。幾乎不用付利息的負債。也就是無息負債。 不用利息,借了很多錢。聽上去不錯。然後呢?然後,當然是投出去。 持有到期債券 既然是矽谷銀行,那是不是當然會投給矽谷創業公司呢? 是的。但是,那不是全部。因為矽谷創業公司的貸款需求,並沒有同比增長。甚至下跌。那怎麼辦? 矽谷銀行決定,大量購買1~5年期無風險國債。無風險國債,聽上去挺安全。但就是利率比較低。年收益只有1%。成本是0%,價格是1%。好歹也能賺錢啊。聽上去也不錯。 但是,這批無風險國債,很多都是“持有到期債券”(HTM)。 什麼是持有到期債券?就是只有到期,才能收回本息。如果提前收回,不但利息沒有了,連本金都要損失。 啊,這樣是不是有風險啊? 是的。這確實有風險,這種風險,就叫做:短債長投。 短債長投 什麼是短債長投? 活期儲蓄,就是短債。5年期國債,就是長投。 活期儲蓄之所以叫活期儲蓄,就是隨時可能會取走。萬一突然所有儲戶都來取錢,但是銀行投出去的錢,5年之後才能收回來,就會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這就是短債長投的風險。 但是,短債長投在銀行幾乎必然存在。因為理論上,所有儲戶都可能1天後取款。但是銀行放貸,卻不可能1天後收回。貸款期限,總比存款期限長。 那怎麼辦呢?存款準備金! 這就要提到存款準備金制度了。 雖然理論上,可能所有儲戶會在同一秒鐘,取走所有存款。但實際上,這不太可能發生。只要在帳面上保證一定比例的現金,就能應付大多數取款需求。因此,大部分國家的央行,都有“存款準備金”制度。就是必須鎖死一部分錢,放在央行,不能用於放貸。台灣的存款準備金率為8%左右(加權平均)。 那美國呢?美國當前是:0%!為什麼?為了刺激經濟。天啊。那萬一儲戶擠兌,銀行沒有錢怎麼辦?銀行要自己應對。另外,不是還有儲蓄保險嗎? 儲蓄保險,什麼是儲蓄保險? 我們以前的印象,銀行是永遠不會破產的。但這並不是事實。因為有企業破產法。很多人這才知道,銀行作為一家商業機構,也是可以破產的。 如果銀行破產了,我的存款怎麼辦呢?在台灣,不超過300萬元的存款,由保險賠付。所以,後來很多人建議,以後要把錢分存到不同的銀行。每家不超過300萬,就安全了。 但是,這對個人可以。對企業的大額存款,是無法操作的。 美國的儲蓄保險額是25萬美元。矽谷銀行有多少存款是超過25萬美元呢?90%。 那怎麼辦?只能期待極端情況不要出現。可是,它就是出現了。這個情況就是:美聯儲升息+科技業寒冬。 美聯儲升息 2020年,美聯儲“一口氣打完所有子彈”,把利率降到零。2022年,美聯儲再次“一口氣打完所有子彈”,連續升息7次。一次升息一次爽。一直升息一直爽。今年2月,美聯儲再次升息。現在的利率已經到了4.5~4.75%。 為什麼一會兒降息,一會兒升息呢?降息,是為了促增長;升息,是為了抗通脹。彼一時,此一時。可是,你還記得嗎?矽谷銀行購買的無風險國債,年收益是1%。如果資金成本到了4%以上,資金收益只有1%,那不就虧錢了嗎? 是的,確實是虧錢了。只是這個虧損,暫時不會暴露。只有售出債券,才會體現。這就是:未實現損失。 但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這時,美國又遇上了科技業寒冬。 科技業寒冬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大量美國科技公司開始裁員。特斯拉裁員、臉書裁員、微軟裁員、Twitter裁員 ……科技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不僅是美國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大量科技公司鎖住了招聘,2023年的預算斷崖式下跌。 美國風險投資業,也總體看衰美國經濟。著名的投資機構「紅杉」,發表演講,提醒所有被投機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管好現金流。本來很容易拿到錢的創業公司,也拿不到錢了。 可是,這和矽谷銀行有什麼關係?因為它是“矽谷”銀行啊。它的儲戶,大量都是美國科技公司。 流動性危機 當融資越來越困難,科技公司們,只好不斷消耗自己在銀行的儲蓄過日子。 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對矽谷銀行可不是好消息。這意味著,它那些成本為零的資金,在不斷流失。隨著科技公司取現越來越多,矽谷銀行遇到了巨大的流動性危機。於是,它打算拋售一些資產,來獲得資金。 但是,還記得那些資產,是“持有到期債券”嗎?一旦提前拋售,就會產生巨大損失。矽谷銀行拋售了210億美元的債券,損失18億元。 這一下子,就引發了市場巨大的恐慌。矽谷銀行是不是要出問題了?大量公司開始想盡辦法,轉移自己的存款。僅3月8日一天,提現轉移申請就超過了420億美元。大量創業公司,基金公司,瘋狂出逃。而矽谷銀行,只有100多億可用資金。然後呢?然後,矽谷銀行一點都不掙扎,立即宣佈破產。 後繼影響 這件事,用著名孵化器YC Combinator的CEO陳嘉興(Garry Tan)的話說,這是“初創企業的滅絕級事件”。為什麼?因為大量科技公司的存款,都在這家銀行。他們下週,會付不出供應商的欠款了;下個月,會付不出員工的薪水了。 如果拿不回來這些錢,用Garry的話說,整個時代的創業公司,將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隨後,包括紅杉在內的125家風投機構聯合發表聲明,呼籲政府介入。並稱如果矽谷銀行被另一家實體收購,投資者將繼續與該機構建立關係。伊隆•馬斯克在Twitter上也表示:對這個問題保持開放。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還不確切知道,看後面的發展吧。但到目前為止,也許我們應該學到一個教訓就是:不要輕易“短債長投”。閃崩的那一天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唉!很多人都希望改變世界。但是走著走著,就被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只想說:希望你不會! 思維轉換學院(TDDW學院)與您分享!
    19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萬惡的林萬益,七月一日後退休軍公教就有人活不下去,慢慢興起跳樓、跳海、燒碳、割腕自殺潮,你是蔡英文的共犯,你要怎樣面對全國軍公教?你將來一定會有惡報應 轉PO林啓文老師的 致林萬億: 年金改革告一段落了,不知道你的心情如何?當初你們高舉公平正義的大旗壓向這群奉公守法的軍公教朋友,真的是公平正義嗎?這裡面有多少欺瞞、羞辱、粗暴和栽贓呢?前天總統府年改記者會裡總統和副總統講的話,你坐在後面有沒有覺得很心虛?好個相忍為國共體時艱,好個退撫基金財務上的危機已經紓解我們不會掉下懸崖、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那張椅子你真的坐得住?不知道法律允不允許罵人家混蛋?如果可以的話真想賞你一顆,因為: 1.你真的很可惡,你的主子說:退撫基金財務上的危機已經紓解我們不會掉下懸崖,是她睜眼說瞎話還是你沒有給她正確的資訊?還是你根本也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就讓我來告訴你,請你轉告她。 之前讓你唬一唬也就算了,現在大家都收到了重新審定書,上面明確記載依優存利息、月補償金、舊制退休金、新制退輔基金之順序扣減至不超過上限金額為止。以我為例,我被砍了2萬2千左右,其中7000多優惠存款一次歸零,再來舊制(我沒有月補償金)減少14000多,退輔基金一毛都沒少哦!也就是副總統說的那個犧牲小我的小我犧牲了2萬2千多一毛錢也沒有回到退輔基金,而是讓政府拿去揮霍(優存是中央政府預算,舊制是地方政府預算),我是如此,我同學和我認識的人都這樣,你說退撫基金財務上的危機已經紓解,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見鬼了,少說了幾個字「年金破產將成為即將實現的歷史名詞」才對吧!「世世代代領得到,長長久久領到老」連副總統也跟著文青起來了!林萬億,拜託跟總統講實話好嗎?你說退撫基金入不敷出是一個算數問題,即便是再難的算數問題都可解,你的良心怎麼解呢?要大家追著狗從牠的嘴裡搶回來嗎? 2.你真的很可惡,在談李家同教授的退休金時還在扯18趴。18趴是一個世紀大冤案,我沒有因為18趴多領到一毛錢卻一直背負著18趴的原罪。百分之99罵18趴的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18趴,有心人罵就跟著罵。我猜蔡英文也不清楚(她的18趴和我們的很不一樣)林萬億你應該很清楚,可是你裝死不說,還是你也不知道?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舉個例子:建人有棟房子租給銀行當營業所,說好每月月租7萬元,當建人去收房租時,銀行說,我只給你63000剩下的7000你要存47萬到我們銀行帳戶裡,你不存我就不給你。各位覺得離譜嗎?沒錯,我們的政府就是這樣幹的。比如我的退休金經過年資、替代率⋯公式計算的結果每個月可領7萬元,可是政府真的就只給我63000(舊制+退輔基金)剩下的我必須存47萬進去台灣銀行(利率18趴)才能領到那7000,如果你頭腦還夠清楚的話,請問我有因為18趴多領到一毛錢嗎?不只沒多領,這7000還要併入利息所得申報所得稅,超過額度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是7000哦)還要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再扒兩層皮。這樣了解了嗎?還要再罵嗎?繼續罵吧,反正我下個月就自由了。 3.你真的很可惡,你說你們已經精算過,會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不會讓大家晚景淒涼。什麼是基本生活呢?你們是怎麼算的,用什麼標準?2009年特偵組凍結扁家財產,吳淑珍出來哭窮,說她連8000元的電費都繳不出來了。我們五口之家夏季兩個月的電費也才3000多,這家人窮到兩個月用掉8000元的電,什麼是基本生活呢?她說她坐輪椅還要請外勞,每個月基本開銷要2、30萬,林萬億你知道這些退休的老人家在十年後有多少人和吳淑珍一樣要坐輪椅請外勞嗎?吳淑珍要2、30萬,這些卑微的老人家呢?你真的算過嗎?你真的認真算過嗎?去你?的32160。 前天蔡英文終於道歉了,你坐在後面有沒有和我一樣心酸呢?放任妳的黨羽和追隨者對軍公教潑糞、詆毀、污衊,在即將拿到錢的時候說謝謝你們的相忍為國,說沒有人比你們更忠於這個國家,說那種不滿跟無奈的心情,不是當事人是很難了解其中的感受。我不會像別人要妳跳進來當當事人感受一下,因為就算妳跳進來也感受不到,大家如果都像妳一樣好過,誰會在乎妳砍多少呢?妳知道妳的人民有很多人生活和你很不一樣嗎?軍公教到底是妳心裡的哪一塊呢? 民國72年我服役於國防部示範樂隊,那年我第一次踏上凱道(當然那時候不叫凱道)國慶日當天我在國防部示範樂隊和三軍樂儀隊一起向三軍統帥致敬,演奏國歌的時候我一邊吹一邊流著淚,我一個來自鄉下的土包子何其有幸可以參與這樣盛大的國家慶典,這是我一生極大的榮耀。民國105年9月3日在我自認盡心盡力作育英才30年之後再度踏上凱道,這次不是來跟三軍統帥致敬的。同學看到我驚訝地問:你為什麼會來(他們應該覺得我不是會出現在這種場合的人)我告訴他們是姚立明要我來的,真的是衝著姚立明來的,他不只一次在媒體上大罵軍公教是小偷,退休金砍了也就算了,為什麼老師會變小偷呢?怎麼嚥得下這口氣,我沒有跟著呼口號,默默地走在那條曾經讓我感到榮耀的凱道,這次還是哭了,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為何會崩壞到這種地步。蔡英文(失禮了,沒稱呼你總統,我真的不想向妳致敬)在妳跟大家致歉的時候,腦中有沒有轉回去這兩年這些人民的畫面,妳曾為他們辯護過嗎?你是他們的老闆啊!妳幾十萬的員工都是賊,那妳是什麼?好吧!妳說姚立明妳管不到,段宜康是妳的不分區立委總可以管得到吧!回頭看看他是怎麼羞辱妳的員工,看看他是用什麼樣的嘴臉在數落這些人,妳如果有辦法看著他的臉跟大家說聲對不起,我尊稱妳一聲蔡總統。 道歉是美麗的語詞,但是怎樣才能撫慰人心呢?走出府院重重的鐵幕,謙卑地去握每一雙反對妳的人民的手吧!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由於沒#標題被刪文,故重貼一次,並追加補上Q12物價與最低薪資的關係。 很抱歉因為我的疏忽,以致被刪文造成各位的留言都因此消失,而未能回應所有人。 -- 最近因為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的流言滿天飛,所以我想回應一些常見的謬論。 為了避免影響到各位的獨立思考,我必須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一例一休,並主張周休二日,以及增加勞工休假天數的。 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文後,不論你原先支持與否,最終都能在思考後得到和我相同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Q&A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我的想法。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我不會用複雜的經濟學術語來搞混大家,或是給出一大堆到處查得到的資料,我只單純地用簡單的邏輯和一點點加減乘除的數學,讓大家可以輕鬆地讀完此文。 -- 1. 一例一休和砍七天假為什麼是錯誤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經濟模型,不需要專家學者背書,一例一休的錯誤其實很明顯。 請想像一個未來世界,人們過著舒適便捷的生活的未來世界。 請問你在這個世界裡,看到的是什麼? 是機器取代人力,為人類做牛做馬,讓人類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每周休三天假,賺的錢不但夠生活開支,還能買房買車跟出國旅遊? 還是人類每天工作12小時,一年不僅沒有休假,賺的錢就連糊口都有困難? 那麼,你再反過來看現在政府的政策,你覺得一例一休跟砍假是朝哪一個方向走? 方向對了,就算慢慢走,遲早都會走到;但方向錯了,就只會走向地獄的深淵。 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假期、更高的薪水,但這必須要透過周休二日和增加假日才能得到,一例一休和砍假則是背道而馳,讓大家走向每天做到死的窮忙深淵。 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用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休假少的問題,會發現它和低工資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地說,兩個勞工若每個人做1.5人份的工作,就代表資方可以少付出一個工作的薪資,也代表多一個人失業。 透過長期加班去扭曲勞資市場供需,會造成勞工的需求下降,而在勞工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人浮於事,勞工的薪資就難以成長。 以台灣1,150萬勞工來說,就算每人僅做1.2人份的工作,也會造成230萬人沒有工作,比台灣總失業人口46萬人還要高。 若按照主計處的平均月薪$45K來算,那就是每個月讓勞工贈送$1,035億(230萬人x$45K)的利潤給資方,相當等於每人每月少領$9,000($1,035億/1,150萬人)的薪水。 這也正是為什麼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薪資20年來負成長,在每天大家都過得很辛苦時,卻總是有土豪買豪宅名車不手軟。 -- 2. 台灣的經濟那麼差,再加薪跟加假會讓公司倒光? 台灣的經濟差從來都不是因為勞動成本過高或是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重點在於,台灣一直陷於產業難以升級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產業升級? 其實說穿了,就是用科技代替人力去提高產能和品質,再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研發跟設計,創造更多更新更進步的產品。 但是大多數的台灣公司體認到的都不是這個,它們眼中的產業升級方式是砍人加工時來衝淨利,所以,台灣企業逐漸衰弱,陷入惡性循環。 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的議題,就是思維模式上的爭鬥。 在這個時代,產業模式已經從勞力密集,轉變為知識密集,意思是,員工的績效不再以工時為依歸,而是著重在於各種創新的想法與方式。 在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基本上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生產類和服務類的工作,而人力的價值則取決於創新和發明,或是一些軟性的技能,如領導,行銷,銷售等等。 在知識型經濟的時代,員工不是勞力,而是資產。 一組10人頂尖工程師工作80天的效果,可以抵上一組10人勞工8000天的勞動。 人才的有效使用,會隨著知識經濟的轉型,而發揮科技上的乘數效應。 但問題來了,台灣的老闆心裡想的是,那我如果讓工程師工作800天,不就賺了10倍嗎? 反正肝爆了,過勞死了就再換一批,我有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可以用嘛! 可是,並不是每項資產的產值跟耐久度都一樣。 有些神器的可能屬性超高,但一周只有40小時的耐久度;而一些白裝屬性不怎麼樣,但一周卻有80小時的耐久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你把資本當成消耗品,你就會完蛋。 你不可能把神器當白裝用到爛,也不可能把白裝拿來打Boss,這是一定的trade-off。 台灣的老闆想的剛好相反,他們會不斷地逼著神器做久一點,再逼著白裝做神器做的事,結果兩個都被搞到報廢了,再來說台灣沒人才,年輕人吃不得苦,都是爛草莓。 而老闆亂搞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台灣企業最被詬病的三流管理。 給你最優秀的人才,你也能用成廢才,這是領導的無能,不是員工。 於是有機會出走的人才跑了,沒機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才被耗損殆盡,神器都發揮不出白裝的屬性。 歸根究底,是台灣的經濟過於封閉,過於保護資方。 老闆可以加班不給薪、過勞不負責、請產假就開除、污染環境只繳小罰款,黑心食品罰錢關幾年就OK,更不用說普遍性地不開發票和逃漏稅。 上一個世代的經營者用過時的思維,不斷地去削弱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他們在政府的保護傘上,依託著關稅壁壘跟從未被嚴格執行的法令,過著不用競爭就能賺錢的閒適生活,就好像炒房地產一樣,買了放著就可以賺錢,啥都不用做,多好?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逼迫老闆去改變,所以要把員工該休的假都還給他們。 人力成本增加,會逼只想發懶不動的老闆去思考怎麼用科技去取代人力,就像歐洲一樣,人力貴到爆,所以大量使用機器生產,品質效果產能都提升。 而被閒置的人力被投入在新資源的開發,或被重新釋放到勞動市場,公司反而能減重,提高獲利。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也會更加競爭,人力必須要進一步地打磨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端盤子這種業務而已。 人力品質的提升,將會增加新創公司的可能,並且讓公司能更輕易取得更優秀的人才,汰換不適任的舊人,變得更有競爭力。 因此,加薪和加假只會促進產業的新陳代謝,將過時和無效率的公司從市場上清出去,而不會讓所有公司都倒光。 相對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勞工,都能因此而獲利。 -- 3. 多放假真的會讓經濟變差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請政府規定每日最低工時是16小時,每年只準放一天假,再將最低工資降為每小時$1,這樣對經濟最好呢? 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假日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時標準?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標準? 合理這兩個字真的很難定義,也許是周休二日,每日8小時工時,每小時$140工資;也許是周休三日,每日6小時工時,每小時$180工資。 但無論如何,就現有的統計數據及世界先進國家的勞動標準來看,我們至少都應該能判斷,以目前台灣的假日數,工時長度,跟薪資厚度是完全糟到不合理的對吧?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放假有錯? 事實上,多放假並不會讓經濟變差,公司與勞工之間並不是零和遊戲,勞工爽到了,公司是可以獲益的。 今天一例一休跟七天假,短期看起來好像公司爽到了,勞工虧死了,但長期來講,對整個國家反而是有害無益。 你累到沒力氣動會有空去交友娛樂嗎?所以空虛寂寞覺得冷,一堆社會問題發生! 你累到爆會想去戀愛結婚生小孩嗎?所以生育率低,誰敢生啊? 你累到一身病要不要去看醫生啊?所以健保快掛了! 你累到不想出門那旅遊觀光業有錢賺嗎?所以一沒陸客一堆旅行社跟餐飲業都GG了! 放假是為了促進經濟,只有利用金錢的乘數效應來提高消費,企業才能增加營收。 今天你賺$1,000,但沒時間出門去花,$1,000對國家來講就只是$1,000的GDP。 但如果你把$1,000拿去作按摩,按摩師再把$1,000拿去吃大餐,餐廳老闆再把$1,000拿去買書,這樣$1,000的收入,就能創造出$3,000的乘數效應! 那麼,以台灣人愛存錢的個性,就算有多的錢也就是存銀行,不見得會拿來消費,這樣對經濟也不會有幫助啊! 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儲蓄本身即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能。 當你把錢存進銀行時,銀行會將錢貸給企業或個人,或者是拿去作一些保守型的貨幣市場投資。 你的房貸,車貸,還有無數企業貸款,都不是憑空生出來,而是儲蓄戶存進去的。 因此只要提升薪資水準,可支配收入上升,即便不拿來直接消費,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總言之,如果政府只能單純地去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產值損失,而不能考慮放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那是政府的失職。 -- 4. 放假跟加薪所造成的額外成本,足以使多數中小企業破產倒閉? 單純以政院版本來說,它們預估一例一休最多增加476億的人事成本,我們不用複雜的數學 就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簡化這個問題。 根據104年5月的統計 全台中小企業共有1,380,000家左右,而中小企業的勞工只佔了勞動人口的78%(請參閱中小企業處統計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3559&ctNode=689&mp=1)。 $47,600,000,000 x 78% / 1,380,000 / 12 = $2,242,換言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平均僅會增加$2,242的成本,看起來其實不太多。 與此同時,統計中的中小企業的累積年收入是$11,803,100,000,000,而$11,803,100,000,000 / 1,380,000 / 12 = $712,748,也就是說平均每間中小企業的月營業額在$712,748左右。 假設這些企業都活得很慘,只有3%的淨利,$712,748 x 3% = $21,382,也就是每個月公司的股東只賺到$21,382,而$2,242 / $21,382 = 10%的淨利。 這樣的計算非常保守,因為多數中小企業主如果每月只賺了$21,382,比最低工資都還不如,那他們應該去超商打工,而不是繼續開公司。 即便在這樣保守的假設下,大多數的公司只是面臨淨利減少的問題,而不是死亡,更不用說多數中小企業有著逃漏稅的陋習,實際淨利最少可往上再加5%... -- 5. 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就會瘋狂地上升,大家都會餓死? 這個假設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當部份企業退出市場後,消費者的需求仍舊存在。 簡單來說,今天如果7-11倒閉了,大家就會到全家,萊爾富,跟OK去買,於是其他三家超商就會開更多店,招聘更多人。 企業退出市場,會為同業空出市場空間,使其得到業務成長的機會,而它們的成長則會反過來創造工作。 要瞭解這樣的機制,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人力成本的提高會造成部份公司的倒閉? 今天新政策一公佈,所有企業都增加了20%的人力成本,但公司A輕鬆吃下成本並遊刃有餘,可公司B卻倒了。 這代表公司B本身的結構跟運作效率未能最優化,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無法與公司A匹敵。 真正殺死公司B的是它錯誤的結構跟低落的效率,使得它被公司A擊殺,而不是因為人力成本的提高。 假如今天是所有公司都同時死亡,我們才能說人力成本的提高殺死了所有企業。 但所有公司都死了嗎?沒有! 所以公司B不能怪罪政府,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打不贏同業。 -- 6.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保護老闆? 提供工作的不是老闆,而是市場需求。 今天如果每個人都需要手機,就算HTC死了,也會有HTD,HTE,HTF等等來承接市場。 這些新公司同樣會需要人力來開展它們的業務,這也代表新的工作。 因此,清洗掉產業中缺乏競爭力的公司,對於消費者跟社會會有正面的幫助。 它不僅洗掉了糟糕的公司,也洗掉了能力不佳或不敷使用的員工(因為優秀員工再就業很容易)。 事實上,要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必須要先迫使被過度保護的企業主升級自己的公司,加薪加假減工時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透過提高公司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促進產業升級,用機器代替人力。 聽起來似乎有很多工作會消失,也會有很多技能不足的人會因此而失業,這些人可能是因為教育不足,或年紀大難以轉行,但就算不那麼做,當國外的機器人開始進口時,這些人仍舊會被產業所淘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大量地開放外資進入台灣,移除關稅壁壘,將缺乏競爭力的公司驅逐出市場,並讓更有效率的公司能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和產品,使得物價更便宜,消費力更強。 比方說汽機車,如果我們移除高達40%~100%關稅,讓外企進來,今天大家買機車,一台就不會要價8萬,而是4~5萬;買汽車就不會一台100萬,而是一台50~60萬。 省下來的錢,就會變成額外的消費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富裕。 是的,有些不好的公司,被過度保護的老闆會因此倒閉失業,但這對整個國家都是好事! -- 7. 工資、工時和假期應該讓市場機制決定,政府不該插手企業營運? 十多年前,Nike在東南亞外包生產線的工廠剝削員工,長時間超時工作,卻每天僅支付大約兩塊美金。 與此同時,還僱用童工,並任由員工在高化學污染的環境下不受保護地工作。 但很有趣的是,Nike大多數的行為在這些國家是合法的,甚至只需要支付很小很小一筆罰款就能繼續非法下去,儘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很不道德的。 那麼,按照市場機制的邏輯,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員工日薪僅$70台幣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員工很不滿,他們可以直接離職,讓老闆被淘汰掉,而不是任由老闆剝削? 而即便Nike每雙鞋能賺取數千台幣的利潤,這些工廠生產線的員工,也沒有資格要求老闆賺少一些,因為是市場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薪酬和工時,不爽做就不要做? 經濟及商業運作是必須被監管的,因為企業的本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去贏利,它們行事的底限是法律,不是道德。 因此,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的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整體社會最大的利益。 比方說,企業可以在災難來臨前大肆屯積食物飲水,等災難過後用數倍的價格賣給災民賺國難財。 再比方說,企業之間可以聯合哄抬價格,迫使民眾用高價購買,賺取更高利益。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企業的利益,但對大眾則是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限制碳排放的環保法案,會有限制獨佔市場的反托拉斯條款等等,去保護大眾的利益不被企業吞噬。 台灣所遇到的勞資問題亦是如此! 首先,多數公司並未遵從勞基法,不允許員工組成工會,而且存在很多法令問題如環保方面,稅務方面等等。 同時,台灣有著大量的關稅避壘,如先前有提過的汽機車,讓台灣公司能不用面對外資競爭。 最重要的是,台灣對於外國人士來台工作,以及外資招商上做了很多限制,讓國家成為一個外資沙漠。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對於勞工極不公平,且不友善的環境。 換言之,自由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最鄉愿的想法”好人有好報,不道德的壞公司會自己死掉”,也不過是天方夜譚。 多數台灣公司便是利用這樣的環境來榨取勞工應得的報酬,就如同Nike對東南亞勞工一樣。 現在,Nike仍舊活得好好的,就像Apple跟Samsung也都有無數血汗工廠運作中,卻仍舊有無數消費者支持它們的產品一樣。 -- 8. 台灣勞工的假已經太多,薪資也已經夠高了,再上調會不利經濟發展,降低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給假跟升薪資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又不升難道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嗎? 甚至是保持現狀,就能促進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都是不可能的! 台灣從來都不是員工的福利太多,而是太少。 美國薪資是我們三倍以上,勞工可組工會,最低薪資比我們高兩倍以上,但它仍舊是最強大的經濟體。 不管是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等歐洲國家,勞工的福利待遇只比我國更好,但我們的經濟跟科研實力卻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是我們假放太多嗎? 是我們薪資太高嗎? 都不是!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假日有多少或薪水有多低。 生產力的提升,是靠科技,不是人力。 今天你的工作如果是組手機,你就算找了100人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生產力也比不過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 台灣一直用製造商的角度去看經濟,除了極少數的高科技企業,多數公司都遲遲未能做到將勞力密集升級成知識密集,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贏其他國家的產品,只能依賴低價搶市場。 而惡劣的勞動環境正是讓不思進取的企業,利用對於勞工的剝削,來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增加人力成本,迫使企業改革,絕對是必要之惡。 我們的國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競爭。 但政府和業界卻只會把大量優秀人才都逼出台灣後,再到國外哭喊著要他們回去領1/3的薪水做到死來報效國家。 正所謂故土難離,要是有機會,很多優秀的台灣人都想回家鄉工作。 但是頂尖的工程師從教育,培訓,到實戰經驗,要投入千萬的成本;要把一個人培養到能讀出頂尖名校的MBA,至少也要千萬的投資。 這樣的人才所需要的薪資,台灣有多少老闆能開出global pay請得起他們? 就算請得起,又有多少的台灣老闆能夠接受員工比自己優秀,用得起他們呢? -- 9. 薪水漲了,物價還不是也跟著漲,有意義嗎? 請換個角度想,今天假設你的月收入3萬,每月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換言之,你每月存$6,000。 如果薪資成長50%,而物價同樣成長50%,每月仍舊有80%的收入要支付生活費,那麼$30,000 x (1+50%) x (1-80%) = $9,000,每月存的就變成$9,000了,雖然購買力是一樣的,但實際領到的金額卻是不一樣的。 而多出來的錢,你可以到國外旅遊時,在購買力更弱(東南亞/中南美/東歐/中亞)或是貨幣走跌(日本/歐元國家)的國家使用。 再者,物價成長的幅度會受到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被抑制。 今天假如每支手機賣$22,000,台廠因為加假跟加薪而將售價上調為$33,000,但海外的手機廠如Apple,,Sony,,Samsung,,LG,,華為,,小米等等,可能由於生產線不在台灣而不受影響,選擇繼續維持在$22,000,或者是低於50%的漲幅,來增加市佔率。 也就是說,區域性的物價變動,會因為國際市場的供需而有所限制。 但是,政府在調漲薪資,增加假期的同時,必須要開放貿易,引入外企競爭,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來保障國民的利益,這樣薪資的成長才會變得有感。 因此請將加薪跟加假當作是勞動環境改善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再者,物價的上漲,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的增加,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供需 ,以及資方對利潤的需求 。 公司會試圖把自己的商品賣得越貴越好,來爭取最高的利益,唯一阻止他們的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其他競爭者的訂價。 所以今天不管有沒有加假或加薪,公司都會找理由去調高售價,反正每年有2%~3%的通貨膨脹,理由總是充份的。 可問題在於,台灣的公司漲價往往是用哄抬的方式,也就是一家漲,其他家就跟著漲。 哪怕只增加它們1%成本的政策,它們也會漲個10%來因應,所以身為消費者的勞工受到低薪和高消的雙重夾擊,難以脫身。 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加薪加假,應該要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用市場的力量將不良的廠商消滅,讓更便宜的商品進入台灣,使消費者能有所選擇,不受這些不良廠商的箝制。 -- 10. 國外雖然薪水高,但物價也高,不能拿來跟台灣比?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無數人想到高物價的美國工作,而不是美國人瘋狂地往台灣跑? 這種說法是一個很多台灣老闆慣用的理論,但這樣思考的方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高收入國家並不一定所有東西都有更高的物價。 比方說美國跟加拿大的牛奶比台灣便宜,西班牙的超市裡許多商品都跟台灣價格差不多或是更便宜。 可是像是車子,房子等重要高單價的商品,台灣的貴卻是全球名列前茅,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支配收入因為這些高單價商品的排擠而大幅縮水,為了用台灣的薪資水準去買比美國更貴的房和車,許多台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些錢原本是可以用在生活支出的。 民生用品的物價可以透過進口來平抑,但房地產這種重大支出,只能透過加稅、限制貸款等有限的手段來調控,這才是讓多數台灣人痛苦的主因。 如果你一個月能少繳$5,000的房貸或房租,生活一定會好過很多,不是嗎? 第二,今天如果在台灣月薪5萬,但在美國可以賺三倍,也就是15萬,而兩地的物價也如同樣相差3倍。 同一個人假設每月花費佔去60%,那麼在台灣他每月可存2萬,但在美國他每月可存6萬。 人家一個月存的錢,比你一個月的薪水還多,就算美國物價高,可是多出來的錢不會讓你覺得很奇怪嗎? 如果我在美國工作20年,我就能用存下的錢回台灣,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過上40年的好日子,但你在台灣工作20年存下的錢,卻只能讓你在美國不用工作地過上4年多,外國薪水高但物價高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 11. 加薪、加假、減工時,只會給企業帶來負擔,沒有好處? 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先前所說的刺激消費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外,對於企業還有很多好處。 首先,勞工的工作效率會上升,離職率會下降,能夠加強公司的生產力,並大幅減少公司未來僱用新人的培訓成本。 再者,人事成本的增加會減少市場上的競爭者,公司能夠趁機取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用更高的營業額來減少人事成本的衝擊,同時未來在定價上也會因競爭者的減少而更有彈性,獲得更高的利潤。 與此同時,高人力成本會使產業的進入門檻變高,有效地減少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並且避免公司員工流入新競爭者的公司,拉走自己的客戶和資源。 短期上來說,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事成本的問題,並重新調整人力配置,但長期來講,企業也能因此而得益。 加薪、減工時、周休二日並不是一種對於員工的施捨,也不是企業單方面對員工的付出,而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必須去做才能生存的轉變。 -- 12.    提高最低工資會造成物價飆漲? 首先,最低薪資的存在,是為了給企業一個起薪標準,也是為了給國內勞工一個最低的議價底線,避免他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損失過多的權益,讓人就算再不會談薪資,談到的結果還是能讓人勉強過生活。 比方說,一家公司知道分析師在業內的平均薪資約$30K,但他們只能開$15K去求才,但來應徵的人不見得知道$30K是平均,於是接受了$15K,因此反而拉低了業內的平均薪資。 其他企業發現後決定跟進減薪,就跟漲價一樣,不見得是因為成本提高,而僅是為了哄抬價格,進而造成整體薪資向下沉淪,將非常態的薪資變成了常態的薪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常態。 假設今天你是位高收入的醫生好了,你可以確定你的收入跟你其他醫生同事是相同的水平嗎? 有沒有可能你的同事做的比你少,甚至學經歷比你差,但比你每月多領上千元的薪水? 在你議薪時,你是否已經知道整個產業的薪資,各個醫院的薪資? 你所知的薪資資訊,是否能讓你完全判斷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值什麼價碼? 如果你無法保證你都知道這些資訊,那就代表薪資本身在勞工之間就是不透明的。 經濟學有很多假設是基於完全競爭,或是資訊完全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不見得存在,一旦資訊不對稱,就會創造出套利的空間。 與此同時,最低薪資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們一樣,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到國外留學,進而就業。 台灣同樣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許是天災,或許是人禍,導致家道中落而無法進修。 這不代表這些人是沒有能力的,也不代表它們應該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假設今天你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眼,再也無法看診,或是做高收入的工作,你覺
    1 人回報1 則回應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