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孩子,我沒虧欠你喔~
獻給台灣家長

一個美國小孩問:
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答:我有錢,你沒有。
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建立{自己努力}的觀念。繼承父輩祖業...也如此傳承幾代,就此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台灣小孩問:
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答:是...我們很有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
所以台灣小孩被寵壞了~爹努力賺錢,他們就大把花錢...整日遊手好閒,等著繼承財產.
接手父輩產業後...很快揮霍殆盡~應證了{富不過三代}的古訓。

下一個故事,更可以瞭解{東西方}教育孩子的差異。

去年暑假,一個台灣朋友把13歲的兒子送到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的家,讓兒子見世面...請瑪麗照顧。
以下是瑪麗{照顧}一個13歲男孩的方式﹏

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說話了:我是你爸的朋友,在澳洲1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是我沒有責任要照顧你的生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有基本生活能力了,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洗盤子.洗碗,清洗你自己用過的碗盤,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要自己洗衣服;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若有時間,可以帶你去;若沒時間,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設法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住這裡,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這位{不許叫她阿姨,要直呼其名}的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感到很震撼。
因為在台北,他的生活一切,都是爸媽全盤負責。

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他回答:聽明白了。瑪麗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13歲是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做早餐,洗碗盤,洗衣服,以及自己搭車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1個月後他回到台北。

父母驚訝{發現}孩子變了~什麼都會做了,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疊被子,飯後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爸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
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台灣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自己有的,全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也設法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替孩子負起下半輩子的責任,卻忽視孩子的能力和選擇,沒鍛練子女成為真正的成年人。

寵愛,不是真愛!

希望台灣父母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活著,也為社會活著,而不是只為孩子活著。

孩子的未來~靠孩子自己尋找...自己創造。無論他們找到的.創造的過程如何,那是子女累積的能量,或許子女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呢!

(為了孩子,請轉傳)

現有回應

  • Rosalind標記此篇為:⚠️️ 不在查證範圍

    理由

    此應視為個人觀點。
    7 年前
    4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16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一個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老師發來一則短信,家長沉默了 放假了,一個班主任給家長發了一則短信: 不管成績怎樣,沒有什麼優生差生的區別。家長們知道,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只是每個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 卻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看著他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有這樣一位老師,他帶的一個55人的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獲全額獎學金,其他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不僅如此,校足球冠軍、校運動會總冠軍、校網頁設計大賽總冠軍等6項文體冠軍,都被這個班奪走;音樂才子、辯論高手、電腦奇才、跆拳道高手在這個班比比皆是。 他也是一名相當成功的父親,他的女兒也以優異成績被北大錄取。老師總結的教育經驗,強烈建議每位父母花約三分鐘時間閱讀,仔細品味一定會受益匪淺! 0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俐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04.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0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0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麼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麼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是先鬆後嚴。 27.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 讓你的孩子儘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太靠近大樹的小樹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而遠離大樹的小樹卻要去獨自地抵擋風沙,雖堅強無比卻又極易扭曲或夭折。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我在德國的「租賃媽媽」(非看不可) 各位好友: 以前常說強國要先強種,如何強種呢? 請看本文!! 如果您的小孩已長大了,還有您的孫子啊 我在德國的「租賃媽媽」 《水墨先生》 導讀: 去年,我作為交換生,前往柏林貝塔·蘇特納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習。 由於我是家裡的獨子,出國前,父母十分憂心我的安全。 爸爸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一個住在德國柏林的好友鐘斯, 懇求她做我的“租賃媽媽”。 到德國後,我便暫住在鐘斯阿姨家。 鐘斯阿姨在德國做生意,家境富裕。 她有個小兒子,叫盧瑟,今年15歲,就讀于貝塔·蘇特納中學。 盧瑟心地善良且開朗活潑,閒暇時常帶我出去玩,我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週末,盧瑟準備帶我去博物館玩。 早上,吃完早餐後,鐘斯阿姨按照慣例給盧瑟發零花錢。 她先給了盧瑟30歐元, 又對我說:“你是我們家的貴客,今天阿姨就提前支付給你500歐元, 但這些錢會從你以後的勞動中一一扣除。” “ 啊,不會吧,還要靠做家務賺零花錢啊?”我驚奇地問。 “哈哈,是的。你剛到這不久,以後就會知道德國與中國的不同了。” “怎麼才給盧瑟這麼點兒?”我心裡一陣嘀咕。 盧瑟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拉著我出了家門,在路上解釋道: “這周我陪你到處玩,沒做什麼家務,能夠拿這點錢,媽媽已經格外開恩了。” 遊玩回來已是晚上,我感覺很累了。 誰知,盧瑟剛到家就繫上圍裙,到廚房裡去洗碗。 我驚詫地問:“你這麼累了,還洗什麼碗呢?先去睡覺,明天再洗吧。” “不行,洗碗是我的工作。要是不做,我就要受處罰了。” “這是為什麼?”我不解地問。 “在我們德國,孩子從6歲開始就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這是法律規定了的。 我們要是拒絕做家務,父母就會去法院起訴我們。 再加上,我要用零花錢,就必須勞動。” “那樣子的話,你不是很累嗎?”我擔心地問道。 “有點累。不過,難道你父母工作掙錢的時候不累嗎?”盧瑟反問道, “既然父母幹活也累,我們怎麼可以怕累呢?” 聽完,我的臉頓時就紅了。 因為平時我在家,可謂是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做家務的。 翌日,鐘斯阿姨在餐桌上說: “從這周起,盧瑟負責清洗餐具、收拾房間、外出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 水墨剛來德國,只要週末負責為花園裡的各種植物澆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車就好了。” 然而,週末一向是我的懶覺日。 轉眼到了週末,我將鐘斯阿姨佈置的任務忘得一乾二淨。 等到起床時,已經臨近中午了。 午餐時,鐘斯阿姨並沒有指責我,只是默不作聲地吃著飯。 見狀,我心想:可能她不會計較的,畢竟我是他們家的客人嘛! 從那以後,接連幾周,我都沒有碰過家務,連之前偶爾幫助盧瑟的熱情都沒了。 盧瑟每次見我太陽曬到屁股才起床,似乎想對我說些什麼,卻又欲言而止。 終於,讓我驚詫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我在教室上課,一個穿制服的叔叔來找我。 他對我說,因為拒絕做家務,現在你受到了法院的傳喚,將面臨長達10頁的指控。 聽到這個消息,我嚇得差點暈過去。 雖然,我只是寄宿在鐘斯阿姨家,但也好比是她的孩子。 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孩子,德國父母真的會向法院申訴,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義務。 最終,我去法院領回了一張500歐元的罰單,並寫下了保證書。 見我滿臉愧色地回到家,鐘斯阿姨安慰道: “你不要見怪,我去過中國,也知道你們中國父母的想法。他們認為,不讓孩子做家務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 可是,在我們德國人眼中,這卻是害孩子。 我們認為與其讓孩子做寄生蟲,不如教給他們勞動的技能, 這樣他們長大之後才能有出路,才能找到自己的飯碗。” 我點點頭,心想:儘管德國父母有些做法“不近人情 ”,但的確目光長遠,畢竟薄技養身,與其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做寄生蟲, 不如現在就養成勞動的好習慣。
    13 人回報2 則回應3 年前
  • 許添盛醫師:家有老人,如何去陪伴? 我認識一位學員,他家裡有位老人82歲了,長了12公分的胰臟的腫瘤,而老人現在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唱歌。而那天我的門診剛好也來了一個老人,他有一些老人癡呆,還有所謂的被迫害妄想,他的被迫害妄想是,他老是想到去世的媽媽。這件事情代表了什麼?這代表了他對去世的父母的心不安,他每次講到這件事情就會對他的弟弟很生氣,因為當年他弟弟對父母比較不聞不問,當父母去世之後弟弟好像都沒有做什麼,而他內心有一種自責和愧疚感,最後演變成被迫害妄想症。 其實,幾乎所有的老人都會有孤單的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比較早的階段是「嬰兒時期」,人要離開世界之前的階段是「老人期」。嬰兒和老人都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之初」和「人之末」,這兩個時期在心靈上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且這兩個階段都是比較有依賴性的。 可是,當一個嬰兒出生之後,他會得到很多人的注意力。比如,夫妻、家人、朋友一進門就會逗弄這個孩子,不停地說孩子好可愛。 ​但是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通常就像一個古董傢俱,你不會去動他,也不會去用他,只是在記得的時候和他打個招呼。多少的老人即使和家人住在一起,他們也是孤獨的,因為他參與不了年輕人的生活,也參與不了兒子、媳婦的生活。多少老人家其實會在心裡用一句話來安慰自己:「沒辦法,孩子在忙。」多少老人家因著對孩子的愛而默默地忍受自己被忽略的這個事實。 其實,多少老人多渴望他們像嬰兒一樣被逗弄,可是他們大部份都被當成了「古董傢俱」。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多麼地渴望孩子、媳婦、兒子、女兒的陪伴,可是他們又是多麼地識大體,告訴自己不要擾亂孩子的生活,不要造成孩子的負擔。可是老人家的心裡是壓抑了多大的悲傷,他就算因為寂寞而哭,他也不會哭給孩子看,因為他對孩子的那份愛。 所以,那天那個老人家在門診的時候,我就像逗孩子一樣捏老人家的臉逗他玩。他開心得不得了,拼命笑,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好喜歡別人這樣逗他,因為很久很久沒有人對他做這件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你們給他們老人家必要的注意力。尤其是很多老人家,他們一看到人就一直開口說話,跟你說很多東西。比如我爸爸也是這樣,他有時候一見到人就說個不停,因為他迫不及待地想讓大家知道他的孩子發展得很好。你一定要讓他說,因為其實他好久沒有和人說話了。 所以,有時候在門診,我看到那種一開口就停不下來的老人,我就知道他內心有多孤獨、多寂寞。但是,孤獨和寂寞其實也是自己創造的,因為自己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了。 ​如果可能的話,請你們對你家裡的老人像在逗小孩子一樣對待他們。也許以前你的父母曾經很嚴肅,管你很嚴格,或者是曾經很強勢,但是那都是過去了。如果你的媽媽過去曾經很凶,脾氣很壞,你很怕她。媽媽現在可能中風躺在床上,你可以弄媽媽的下巴逗她。難道媽媽會追起來打你嗎?如果她可以追起來打你,那恭喜你,媽媽的病已經好了,不需要躺在床上了。 ​如果以前你的爸爸很凶,現在可能有心臟病、糖尿病,然後坐在一旁很孤獨,你可以過去捏住爸爸的臉,說爸爸好可愛啊。爸爸也不會對你怎樣,相反他可能會很喜歡你這樣對待他的方式。 我們通常不知道怎樣跟老人家互動,不知道怎樣跟老家說話,你就把他當成小孩子。其實你怎麼跟他互動、怎麼跟他說話都沒關係,他只是希望有人關心他、有人注意他而已。所以老人家迫不及待讓孩子知道他有多好。其實再怎麼好,老人家內心都會有一種孤單和需要被陪伴。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文字整理|泉泉 編輯 | 麥田心靈 歡迎轉載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底下是昨天一位勇敢捍衛自己的兒女,可以接受健康的性教育之偉大母親發表的心聲,卻引來許多同志者的「關切」。 《文章寫得超棒!請廣傳!》 原文如下: 此刻,我的心臟正快速的跳動著------- 懷老大時,嚴重孕吐四個月,最後先生不得不帶著幾乎昏厥的我到急診室打點滴。 生產,經過十二個小時的痛苦才生下3850公克的兒子。那種痛,只有母親知道。 懷弟弟時,因為是雙胞胎,到了七個月時我已經無法躺在床上睡覺,只能靠著躺椅勉強的渡過每一個夜晚。 開刀生完弟弟,因為護士的錯誤給藥,差一點死在醫院裡。出院後一邊照顧三個孩子,一邊做骨盆復建,因為弟弟到38週才生出,十多公斤的嬰兒和羊水的重量壓傷了骨頭,直到現在還有後遺症。 連續兩年,每天只祈求能完整的熟睡兩個小時。身體的疲累和精神的壓力常常搞得先生和自己出錯,有一次差點把房子燒起來。 孩子生病受傷的擔心、養育的經濟需要、每個成長階段該有的耐心和辛苦,都甘之如飴。肚皮醜了没關係,不穿漂亮衣服没關係,再不能愛怎樣就怎樣也没關係,只期盼孩子好好的長大,當一個發揮所長、對世界有貢獻的人。 而如今,我流血生下的孩子,我卻不能照著自己的理念教導他,只因為可能被冠上"歧視"、"違法"的罪名?! -------------- 立法的人,你生過孩子嗎?你吃過我吃的苦嗎?你為我的孩子付過一點點的代價嗎?你有什麼資格要求我的孩子要在還年幼純真的時候,就學習什麼叫性高潮?為什麼我不能決定我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性觀念? 你的開放叫平權,我的保守就叫歧視?其實你是最邪惡暴力的人,為了自己的選票,用法律逼迫母親放手,讓孩子任你們宰割! 你没有孩子吧?所以十年後、二十年後,這個社會變得怎麼樣都不會影響你,只要有錢,你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終老。可是我們卻得在你那些不顧後果所立下的法律下掙扎,害怕孩子有一天會說: "15歲性行為有什麼關係?學校說要戴保險套,又没說不能做?" "住在我們女舍的男生,申請時登記是女的,後來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女生,所以,我懷孕了。" "我們組的多元家庭解散了,媽媽,那領養來的小孩就麻煩你照顧一下。" "同學說13歲還没有性行為很丟臉,所以我就去做了,然後得了性病,切除了子宮。" "我和爸爸也是真愛,真愛就應該被祝福,不是嗎?反正你們離婚了。" 立法的人,政府官員,你得到了錢、得到了名聲,卻把所有的問題丟給努力守住家庭、守住孩子的人。難道是覺得生育率不夠低嗎?還是你們不在意未來這塊土地怎麼辦? 你没有想過,等你老了,照顧你的醫療人員、維持社會敬老機能的人,提供你生活一切需要的,都是年輕人,而那些年輕人就是現在每一個拼命守住家庭、用微薄的薪水呵護孩子長大的父母生的! 我尊重你支持多元,我也尊重選擇同性相戀的人,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但我絕對反對任何人來決定我的孩子該認同什麼! 性別平權這種理念是大人要學的,不是小孩。大人都不懂平權是什麼,怎麼教小孩? 至於你,你真的懂什麼叫性別平權嗎? 你認為社會大眾不可以歧視同性戀,性要解放,所以要怎麼樣都可以,不必顧到別人的感受? 我尊重同性戀朋友的選擇,並不表示接受他們的決定,如果這就叫歧視,你有顧到我這個異性戀的權利嗎?顧到我的感受了嗎?我是不是也是受害者?為什麼你不為我發聲? 我就是不喜歡和男人同上一間厠所、我就是不習慣看到掐胸擁吻的畫面,為什麼你没有顧到我身為女性的權利? 你為什麼不立法讓父母有權決定孩子該受什麼樣的教育?你為什麼不提倡給生育子女的父母更多的幫助,使他們能好好的教養孩子、以減少無依孩子的數量?你卻反過來用"歧視"兩個字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整天忙得團團轉的父母面對糟透了的教育環境,卻無能為力? 我再問你一次,你生過孩子嗎?你知道養育孩子的艱辛嗎?你的孩子正和我們住在同一塊土地上嗎?在我孩子身上,你付出過一丁點嗎?如果没有,你閉嘴吧! 也許你是間諜,專門來殺社會的幼苖,使這國家早點沉淪。 身為母親,我宣誓,我絕對不同意你所立的法,我也宣誓,我一定盡我所能保護我的孩子,給他們最好的品格教育、持守家庭價值。 *我會在孩子面前敬重他們的爸爸,和他相愛。我用身體力行教他什麼叫做愛情,讓他們對婚姻充滿期待。 *我會用看待男人的眼光去和兒子相處,用愛和尊重對待他,不隨便傷他自尊,讓他做好成熟男人的準備。 *我會以一個女人的身份,教導兒子怎樣尊重女孩、欣賞她們不同的氣質。我會跟他們說自己在年輕時,曾經在性方面受過的傷,讓他們懂得珍惜女孩,並為未來的另一半準備自己。 最後,你是官,你有支援部隊,我没有辦法做什麼,只能用臉書上的兩萬多個粉絲和你賭了,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我的想法,我不在意。 胡鬧了這幾年,你們真的應該想想,你手中的決策是真的對國家的未來有利,還是只為了選票不想得罪人? 剛剛寫到一半,孩子進來道晚安,我親親孩子的頭,想起自己肚皮上十公分長的傷口,心裡想著:孩子,我要保護你們到底!
    19 人回報5 則回應7 年前
  • 寧可花錢養外人,不予自己孩子的菜桶冥黨! 高金素梅立法院總質詢《沒有人,可以出賣我們美好的未來!》 民進黨天天喊台灣價值、台灣優先。 請看外交部網站的獎學金。給外國來台灣讀大學的學生每年1250個名額。讀語言學校1年,每月25000元生活費,讀大學4年每月3萬元一共可爽領5年,還有免費來回機票。 第8頁是台灣優先口號下的台灣學生獎學金名額34人每人25000元(一次性不是每月)。 每年1250名外國學生拿5年,也就是說滿額的情況下有6250名外國學生在台灣每月領25000-30000元。(6250x12=75000) 他們領的獎學生等於75000個外交部給台灣學生獎學金的名額。 所以外交部對台灣學生的原則是75000:34,我們的基本工資有25000-30000元嗎?6250人/3萬=1,875億元,每月1.875億(一年22,5億)的錢就這樣養一群外國學生?而台灣學生要打工要背學貸!台灣的老百姓要好好去想想,這就是民進黨給我們的台灣價值??台灣優先??年輕人更要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再比較一下這些外國學生的待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0Fc4IAdss 台灣人拼死拼活的賺一點錢,還要繳稅來幫外國人教育孩子,而自己的小孩卻沒有錢讀書,還要小孩子自己辦就學貸款,將來賺錢還銀行。而我們的政府卻拿我們辛苦賺的稅捐去栽培外國人的孩子~~這不叫本末倒置,是叫什麼呢?~~不讓他們下台,台灣下一代還有幸福可言嗎? 可惡-惡劣!這是什麼天理?台灣會被榨乾! 我們本島很多學生都很辛苦的半工半讀的,更有為了多省錢-賺取學費生活費-騎摩托車還發生不測往生(!) 大家真得注意此重要的訊息(!)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我是堂堂正正的公教人】 洪聖雄同學的夫人李枝桃校長,本日刊登在民意論壇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的文章: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43971,以下是完整全文: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前些時候你帶著困頓的神情和我談到社會紛紛擾擾的年金問題,你說起退休軍公教的抗爭,和年輕世代對未來的惶惑,你說各有其痛,不曉得該站在哪一方,你問我為何不說一句,我拍拍你的肩膀:「說給誰聽?誰願意先擱下自己聽聽別人說」 你說都不敢提起自己的父母是公教人員,公教人員似乎成了拖垮國家財政的主要原因。我輕輕一嘆,一句話也不想講。腦海裡浮現務農的父母,黐黑的臉上因著颱風吹走農產品而淚流滿面,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當公教人員。也浮現同學嫌棄教師一個月一萬多元低薪離去的背影,更浮現我把薪水拿來幫助學生,他們感恩並充滿希望的一張張小臉,孩子,我活得自在,你也要站得挺拔。 近日你拿到保險儲蓄還本的錢,很驚訝的問我們怎會有這筆錢?那是爸爸在你年幼時即為你加入的儲蓄險,每三年還本,而且只要繳交二十年後,終身還本,往生後還可以把繳交的錢都領回來。你一聽瞪大眼睛說,我們才廿幾歲,若以平均壽命活到七八十歲,那保險公司不是虧大了。 是呀!所以後來那種保險就停辦了,「保險公司會繼續給付嗎?」你質疑的問我,我說企業講求的信用,不會不給付的,你一聽調皮的說:可惜你們只投保三十萬,當初投保多一些,現在就可以領多一些。 是呀!繳多領多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得看自己有沒有能力繳多一點呀! 「如果把政府當成壽險公司來看,訂下規定由人民自由選擇,規定拖垮自己是該及時修正,但要檢討的也該是訂規定的人而不是投保的人」孩子,你懂得這道理,但畢竟政府不是保險業,在我們就職其間,為了國家財政,已經數次修改退休規定,那幾次改變並沒有公教人員有意見,大家只是「啊!改了喔!」,錯愕一下而已,但仍繼續工作。你想想為何現在這麼多人要上街頭?我希望你要懂得分析事理,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要懂得寬容看待一切,我們的社會缺諒解不缺仇恨呀! 「媽媽,你們不要煩惱未來喔!我們會好好努力,你們就安心快樂的生活」,孩子,聽你這麼說,我也承諾會健健康康的不造成你們的困擾,「一家人就該是如此,彼此為對方努力、珍重」。 「對了,儲蓄險我們姐妹都有嗎?」孩子,你們都是我孩子,我怎可能偏頗一方?怎可能說誰是我內心最柔軟的一塊?不管你們成了達官顯要或是販夫走卒,都是我的孩子,我絕不會輕誰重誰。 「雖然阿伯是董事長,出入名車代步,爸爸開小車,但我看爸爸的生活也不比阿伯差,爸爸不但不會嫉妒怨恨,反而以他的兄弟為榮」孩子,你引喻得好。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同生活誰也不用羨慕誰,但既是一家人,就該祝福並引以為傲。 「感覺你們那個世代比較幸福,因為對未來充滿希望」,孩子,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而希望是自己給的,我們告訴自己努力就有希望,不努力就一點希望也沒有,時代變遷是必然的,不管變化多快,總有能站在浪頭上的人,你得想辦法站上去還要站穩,而不是站在一旁唏噓感嘆。或是埋怨仇恨。 孩子,我們沒有實質財產可以給你們,但有的是典範給你們學,記得當講到你的父母是公教人員時,你要很驕傲的說:我的父母和很多公教人員一樣,孜孜矻矻,清廉自持外,還能傾力幫助弱勢,他們從沒要求政府該給他們多少,而是他們一直思索能給社會多少。 孩子,你們以前的王老師一直默默行善,他往生前,我去看他,他提到年金汙辱氣憤不已,有種被潑糞的感覺,但他並沒有因之停息對社會的愛,他選擇遺愛人間,把眼角膜捐了出來。 孩子,請大聲的說我父母是公教人員,我們是堂堂正正不貪不取的公教人員。這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想再請問這篇轉貼文章該怎麼回應 很棒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有朋友針對性教育公投的事問我意見,我就一併跟大家分享了:) 性教育這個題目太大,在支持或反對之前,大家應該先問的是:現在針對的是”哪一個”部份?生理變化?兩性關係?醫學常識?還是雜交?性解放? 台灣小,政策錯了誰也別想逃 這樣說好了,美國國土是台灣的260倍,人口只有10倍。如果同樣大的原子彈爆在兩個地方,誰比較嚴重? 在美國,颶風再強,我總有地方可以跑。如果台灣來一個穿心強颱,有多少人逃得掉呢? 所以,假設我住在美國,對某些政策漠不關心,出事了頂多換個地方住,還是可以把自己顧好。在台灣卻没有這個機會,如果你隨便決定,最後一定吃得到苦,這跟投票選錯首長的結局是一樣的。 美國各州的政府有相當的權利可以決定教育政策,而且這裡的許多父母也很注重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是什麼教育。 我待過兩個州,熟悉三個州,至少在我孩子的學校没有目前台灣部分人士提倡的性教育。而且就像剛剛跟你說的,學校或是什麼機構要教導性相關教育,需要父母簽名同意。如果孩子没有父母的簽名,就不能參加該課程。此外,上課前一週他們也會邀請父母參加座談會,了解課程內容,讓父母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孩子參加。 這部份很重要,怎麼台灣不跟進呢? ————————— 父母是監護人,要負擔孩子身心教育的責任 父母在法律上還有另一個身份,叫監護人,意思就是監督和保護。既然是這樣,關於孩子身心發展的一切教育,父母應承擔。他人要干預不對,自己要卸責也不對。 性教育當然要教,但要依據孩子的成熟度,教材內容也要分深淺。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親身參與教材的審查,自己也要學習,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因此,在出聲支持或反對前,一定要各方的了解教材的內容是什麼?由誰來教導?目的是什麼? 當然,台灣社會的發展讓父母過度忙碌,同時政府也没有高抬父母的價值、和提供各樣支援,導致孩子在學校和螢幕前的時間比和父母相處還多。 為什麼孩子會“性早熟”?因為吸收了太多不該吸收的資訊。早熟是好事嗎?相信許多父母不認為,可是又無可奈何。所以當有人說這是趨勢,大家就束手同意了。 因為孩子早看過,所以乾脆提早教,這個邏輯是很奇怪的。 孩子“性早熟”不是先天性疾病,是後天環境影響。就像是吃了太多含賀爾蒙的食物孩子會讓青春期提早來到,父母該做的不是開始為他相親,而是停止他再繼續接觸相關食品,不是嗎?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節奏,性早熟、心智卻還不熟,這並不是好現象。 如果因為孩子一天到晚看電視、上網避免不了,所以支持提早學習。爸媽們,你太不負責任了!!孩子會有接觸到這些年齡不適當的資訊和畫面的機會,卻没有你的把關,你應該先檢討自己,而不是乾脆同意教他怎麼使用保險套。 —————————— 性教育不應本末倒置 因為不給孩子吃糖他就哭,所以就讓他一直吃,最後乾脆告訴他以後可以植牙,這樣對嗎? 因為不愛運動造成肥胖,所以也別鼓勵他動了,直接吃糖尿病藥吧!這樣對嗎? 植牙是為了恢復生活品質,不是因為可以植牙所以盡量吃糖没關係。 吃糖尿病的藥是為了維持健康底線,不是因為既然有藥吃就不必運動了。 現在的理論是:小孩自己就會上網看,早晚會知道。與其自己亂來,不如早點教,免得他得性病,或生孩子給你養。 我的回答: 1.孩子能隨意上網瀏覽他不該看的東西,就已經是亂來了!父母應該監管,而政府對於網路安全也應該有作為,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才對。 2.我不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會“性早熟”,我的孩子就不是;他們要使用網路都必須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所以見黑率很低。我相信有許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專注的。那麼教育部是否也應該想一下,這些孩子已經適合學習各樣的性姿勢和多人雜交嗎? 並不是說我的孩子對於性一點都不懂,他們知道的醫學常識遠超過許多同齡孩子。那些知識幫助他們對自己的成長歡欣,懂得保護自己、尊重別人,這是最重要的。 性教育需要嗎?是。就像學習牙齒保健和體能訓練一樣,他是為了孩子在身心發展的每個階段適度的認識自己身體和心靈的發展,所以他能健康自信的看待自己的改變,享受生命的成熟。 而保護孩子遠離他的年紀不該接觸的事物,隨著他的成長,在他困惑時給他陪伴和開導,這才是性教育的主軸。 —————————— 拿回孩子教育的主導權 1.實地的了解並參與教材編寫 如果不好好檢視提案內容,就隨手支持或反對,親愛的,萬一後果慘痛你是躲不掉的!這些孩子都會長大,你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手中。將來的警察、醫生、政務官、老師、銀行員、飛行員、鄰居、媳婦、女婿...。 在同一個缸裡,大家灌清水,同淨;大家潑髒水,同污。千萬別獨善其身!想遠一點,為子孫未來的社會環境盡點心力吧! 你應該實地參與教材的編寫、或至少擁有審查權。有些東西可以在課堂上教導,例如醫學常識、兩性分別,有些則不合適。 2.成為性教育的最佳導師 你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自然更能駕輕就熟。為什麼性教育這麼私密又神聖的話題要別人來教呢?父母自己不就是最好的“前輩”嗎?你經過發育期、生理期、戀愛期、性愛階段,然後你的期待、歡欣、苦惱,兩人一起建立家庭、生育計劃、經濟計劃、醫療考量...。 只要適當的學習,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師,因為你的例子都是血淋淋的。成功的可以當捷徑、失敗的可以當借鏡,都對孩子有幫助。 —————————— 關於如何進行性教育,我的意見是,性教育之前,必先是愛教育,而在孩子學習性教育之前,父母必須先學習。(請閱讀我的文章:何時該教性教育。) 你是監護人,這是你的孩子,不要把他的人生輕易的交到別人的手上,因為到最後會為他哭的,也只有你。
    1 人回報1 則回應6 年前
  • 春捲 雅莉生在上海,父親是猶太人,在她12歲那年去世了,隨後母親也離她而去,她成了孤兒。 長大後在上海銅廠做女工,結婚後生下三個孩子,但不久後丈夫又離她而去了。 為了逃避痛苦,她成為中以建交後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為了生存,也為了三個孩子能早日回到以色列,她先發奮學習希伯來語,然後,在路邊擺了個小攤賣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舍克勒,一舍克勒兌換台幣9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一舍克勒等於100雅戈洛。她的春卷小攤每天只能賺到十來個舍克勒。 1993年,她接回了三個孩子,大兒子14歲,二兒子13歲,小女兒11歲。開始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依舊做著合格的亞洲式媽媽。 把孩子送去學校讀書,她賣春卷,孩子放學,她就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或者麵條。 這一幕被鄰居看到了,就來訓斥大兒子:「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轉過頭訓斥母親:「不要把那種落後的教育方式帶到以色列來。」 大兒子和她都很難受,但他們都在慢慢地改變,大兒子不但學會了做春卷,還把春卷帶到學校賣,每天,三個小孩子能賺到10個舍克勒,回家交給母親。 母親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擔起生活的擔子,但猶太人不這麼認為,在猶太家庭里,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於是媽媽不再提供免費的餐食和服務,同時也給他們賺錢的機會,以每個春卷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帶到學校後,可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自由支配。 三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 小女兒最老實,按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二兒子則以4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學校餐廳,每天讓他送100個春卷;大兒子則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卷,但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結果結算還賺1500雅戈洛。 隨後他們琢磨出了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學業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同樣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就為了孩子忙活,做飯、洗衣服、接送、輔導作業,然後才是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忙的團團轉,累得筋疲力盡。 一發牢騷,孩子還會心生厭煩,根本不理解我的付出。再回頭看看,每一位亞洲母親不都是這樣嗎?這樣我們就很偉大嗎?我們付出了很多,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小皇帝」、「小公主」。 我們希望孩子成才,卻又過度的保護他們,使得孩子變得無能無法自立;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過多的干涉,讓孩子多了很多無奈;過多的指責,讓孩子變得不知所措,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想要為孩子創造一個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天空,但卻發現自己完完全全的占據了創造者的位置,其實,這個位置也要有一部分讓孩子承擔。 現在的照顧,也許會暫時保護著他們,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會在長大後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那個時候,我們是如何也幫不了他們的……也許,讓孩子過早的面對金錢面對名利面對社會,會有不舍和心疼,但他們總有一天要面對,總有一天要承擔。 我們為何不像那位猶太母親那樣,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開闢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呢? 箴言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查閱更多勵志短文 #Qulip福音加油站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我也收到孩子打疫苗通知了,我來跟大家談一下我的做法~ 先說,不管是左派右派都不要來戰,我跟媽媽只是會看醫學文獻的爸媽,我走的是中庸派(我談教養也是),從爸爸的角度去幫孩子做選擇,查了一些內容給大家參考看看: 1、mRNA疫苗通常是第二劑反應較大,可以考慮先接種一劑(我會讓孩子先打一劑,但大家有自己的抉擇不用跟我) 2、如果你的孩子是有潛在慢性疾病的,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比較嚴重,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這族群就跟老人家一樣要打好打滿) 3、莫德納保護力較好一點,但不良反應也多一點;BNT後期的保護力少一點,但不良反應也少一點,這些沒什麼錯。可是我並沒有看到有在比較這兩個mRNA疫苗優劣的文獻(至少到目前沒看到文獻),所以我認為還是要回歸自己最在意的是那一點,因為目前沒有十全十美的疫苗。 4、從國外的研究報告看來,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都呈現充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小孩接種後的全身性副作用少。 5、如果很擔心莫德納的副作用,這件事讓你感到非常焦慮緊張,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那就等到BNT開放施打再讓孩子接種,真的不用逼自己~ 6、父母會考量很多,本來就是正常的,希望社會大眾要同理父母的舉棋不定,因為科學上的萬分之一,都是父母的百分之一百。而且「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本來就是公共衛生上本非常重要的議題。只是要提醒大家,現階段要對疫苗有多一些了解後,再做自身的風險評估。 7、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就要相信自己,生活中就積極正向的對孩子衛生教育,不要過度焦慮,更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焦慮。原因只有一個,孩子們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你情緒穩定他情緒就穩定。 8、目前文獻上看起來,5-11歲族群的重症率很低(但我沒有說完全沒重症),但打疫苗可以增加一些保護力,父母可以多評估後再做抉擇。 9、文獻上發現打疫苗可以預防「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的發生。另外,美國有研究指出,每百萬個COVID-19確診個案中約有300例發生MIS-C。 10、大家也可以去詢問自己孩子常常看的兒科醫師,因為他們比較了解孩子的體質。 11、我們要客觀持平的去思考,不要把疫苗神話或妖魔化,保護力及副作用哪一個是我們比較在意(每家狀況不一樣是正常),要去分析利弊。 其實,如果這場仗最後一定要打,最終決勝負的將會是孩子的免疫力,我們要讓孩子們運動、營養均衡(少吃零食甜食)、注重睡眠品質、及有穩定的情緒,一定可以打贏這場仗。 希望有幫上一點忙,祝大家的孩子平安健康❤️❤️❤️
    1 人回報1 則回應2 年前
  • 以下文章,給我三個女兒,A/B/C。「老了要自立, 或是被外傭看管? 」 新孝道--- 讓爸媽自立 縮短病榻中的日子 ! 多年前,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接到社區警衛的數落電話:「教授,你九十歲的爸爸剛剛扛著一包米經過社區大門,外人看了都不忍心,你們是怎麼當兒女的?」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當父母老了,子女應該找機會,換一種方式來愛他。 「我的方式就是,『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一生致力平權與婦運的劉毓秀說,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眼見父母衰老,為了降低罪惡感,就找外傭來照料,陪著走路、餵食、打理,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其實,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九九六年,劉毓秀第一次去北歐參訪養老機構。「當時我的父親七十三歲,公婆也邁向高齡,台灣同時面對老化與少子化兩列疾駛對撞的人口列車,對於老,我是非常惶恐的。」 台灣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是七.三年,但北歐老人卻只有二個星期,劉毓秀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購物、上銀行,「我們常要求國家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持,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 她體認到「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北歐回來後,劉毓秀決定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計畫。 第一,住宅改變。「老後體力會衰退,我們先幫父母從四樓老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避免跌倒。」 第二,不當宅老。「只要身體硬朗,買菜、煮飯、洗衣、上銀行,都讓他們自己來,就算是看病,我也只帶看初診,後續由他們自己掛號,子女雖住在附近,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老頑童般的生命態度拒喝參茶 ? 「若癱了,更不好走」 第三, 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我們不請外傭二十四小時看顧,而是委託彭婉如基金會尋找本土居家員,每周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與清潔打掃,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平常,劉毓秀兄妹讓父母獨居,獨力料理生活大小事。 「我們讓他自己上超市,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來吃,這太不健康了,但我媽勸我,『算了,他都九十幾歲了。』」 「自立、自理、尊嚴」。 二十年前,劉毓秀從北歐老人身上看到的,放到自己父母身上實踐。 劉爸爸去年底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劉毓秀說:「驗證了北歐模式是可行的,爸爸體衰臥病僅有短短數周,病榻中的父親,甚至拒絕母親準備的人參茶。 理由是『補了氣,若癱了,讓我更不好走。』」 看著前幾年陪父母去賞花的照片,面對生命的璀璨與凋零,劉毓秀感激地說:「看到我爸爸這麼有智慧地與子女 一同處理老化過程,讓我對於『老』這件事情,心底終於篤定,不再害怕。」
    1 人回報2 則回應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