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原文

1 人回報1 則回應7 年前
2006年世界農糧組織(FAO)發佈的一項報告表明:「生產肉類排放了全世界14%~22%的溫室氣體。」其中牛肉產生的溫室氣體佔畜牧業排放量的四分之三,生產一公斤的牛肉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同樣重量雞肉的13倍,花生的57倍,且需要15,000公升的水

現有回應

  • Lin標記此篇為:⭕ 含有正確訊息

    理由

    美國耶魯大學、紐約巴德學院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引用美政府2000到2010年農業數據,計算生產牛肉、豬肉、雞肉、乳製品和蛋類等5大類食物所需資源,研究發現除牛肉,生產其他4類食物成本都差不多,但牛肉所需成本是其他食物的10倍,且會製造大量溫室氣體和污染環境,是最不環保的動物

    出處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20140723/35975959
    溫室效應 吃牛肉最不環保
    7 年前
    10

增加新回應

  • 撰寫回應
  • 使用相關回應 5
  • 搜尋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類似文章有興趣

  • 科學環團批蔡政府能源政策錯誤:中研院「去碳燃氫」吹牛過度 00:002023/12/07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字級設定:小中大特 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在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直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錯誤,而且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重要部門也是幫兇,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提出的「去碳燃氫」更為離譜,竟然宣稱「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出來召開記者會,還大家一個真相。 氣候先鋒者創辦人,同時也是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先生表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宣傳「去碳燃氫」,他們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中研院說明去碳燃氫的簡報出現「偽科學」,熱力學定律表明,能源轉換只會愈轉愈弱,產出能量不可能比投入能量多。 (圖/中研院簡報)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氣候先鋒者批評,中研院發現一個無窮大能源的算式,這成就已經超越愛因斯坦了。(圖/楊家法提供) 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 這在理論上還不算錯,然而中研院對於去碳燃氫的效率,卻宣傳的非常離譜。在中研院的公開文宣上稱「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楊家法對此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 他對中研院表示極度失望「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會有這樣論述。」 那麼真相是什麼? 楊家法說,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 那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呢? 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這樣很多嗎?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就達到295萬6000噸! 顯然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只是核電廠的零頭。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補充說,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也是被列為該被減少的溫室氣體,應該做的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表示,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 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 再說到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 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 論其原因,就是因為核電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 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 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 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 千噸co2e相比,稱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是跳票了。 近在眼前的2025年,「減碳10%的目標」,在增加的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之下,勢必也會跳票! 氣候先鋒者聯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請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
    3 人回報1 則回應10 個月前
  • 2020年2月時,南極科學家在西摩島上,測到了南極史上溫度最高的20°C,這是南極在有氣溫紀錄以來,第一次溫度突破了2字頭,達到了20.75°C。 科學家預估,這是由於洋流變化和聖嬰現象的影響──全球暖化帶來了更多暖流,暖流影響了永凍土和溫度、海水鹽度的變化,整個過程和地球的環境變化息息相關。 無獨有偶,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極,目前也面臨了氣候變遷的極大威脅。科學家發現,北極的永凍土由於暖化的關係正持續在崩解,這種大規模的現象不僅讓長年被冰封的甲烷(CH4)等氣體外溢,其所產生的影響是你我無法想像的巨大。 世界上的永凍土,絕大部分都坐落在北極,約為俄羅斯(Russia)北部、加拿大(Canada)北部、阿拉斯加(Alaska)地區和格陵蘭(Greenland)次大陸,它泛指凍土層的溫度遠低於結冰點以下超過兩年的狀況。 永凍土的特色,在於氣溫低、持續時間長,甚至北極地區的凍土層都有幾百公尺的厚度,很多都是從冰河期便累積堆疊至今,見證了許多地球演變進展的歷史。 由於永凍土環境惡劣、氣溫極低和嚴峻的暴風雪情勢,使得這些區域都是寸草不生、杳無生息──或許看似並沒有半點益處,但永凍土其實對環境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如吸收二氧化碳、不讓溫室氣體排放於空氣中,而土上的苔蘚,更對光合作用、製造氧氣有極大幫助。 然而,暖化的問題加速了永凍土的分崩離析和瓦解,《Nature》報導,專家強調,這近乎是千年來的第一次,「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像是冰溶化時,從永凍土滲出的泥一樣晦暗。」 科學家發現,隨著地面的溫度上升、高過於冰點,微生物會開始活躍,分解了土壤的有機物,而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CO2)、甲烷與一氧化二氮(N2O)會跟著釋放到大氣中,結果又再加劇了全球暖化的跡象。 嚴重的是,永凍土地區的土壤,碳含量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之多,高達1兆6000億噸。若釋放出來,簡直是末日。 而科學家正在探究,這些氣體究竟在永凍層中的哪一部分會先瓦解,以及它會緩慢釋出,還是一口氣突然釋放? 值得注意的是,永凍土的崩壞,並不是如你我想像那般如冰緩慢溶解,它是會在數天和數週內直接讓好幾公尺內的土壤變得非常不穩定──土地會下沉,並被湖泊和濕地膨脹淹沒。 而這樣的景象,科學家發現在大自然已經非常明顯。例如,在阿拉斯加的科研基地,他們發現一年前可能被森林覆蓋的土地,現在卻已經被湖泊覆蓋,曾經暢通無阻的河流,更被沉積物堆疊,土地邊坡也有液化的狀況呈現。 而若從空中觀察,在北極地區,研究人員會發現地面上有很多如蜂窩狀崩解的凹坑和湖泊,這全都是因為地面塌陷而成的。而甲烷、二氧化碳,甚至有毒的病菌,就會從這樣的縫隙中慢慢滲出。 好比說,在2016年,一群馴鹿的遊牧民族罹患了神祕的疾病,讓「西伯利亞瘟疫」的傳言甚囂塵上──這種疾病最後出現是在1941年,當年造成了超過2500頭馴鹿死亡;而有報告揭露,如天花、黑死病這種滅絕的病種,可能被封在永凍層中。 在2014年法國(France)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提取了被封在永凍層內長達3萬年的病毒,並在實驗室中重新加溫,結果發現病毒居然還能復活、而且保持活性。 對長年居住在北極附近的當地人來說,土地的解凍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道路變得彎曲、房屋的地基也開始愈來愈不穩定;獲取食物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因為跋涉穿越土地變得更加危險,家庭難以到達世代相傳、設立的陷阱。 科學家分析,永凍土是由土壤、岩石和沉積物所組成,通常還混有大塊的冰塊。北半球約有1/4的土地由這種方式被凍結。由於死去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有機質尚未被分解,碳也在這些冰凍的土壤中積累的數千年。 這項研究特別以各項數據分析了永凍土融化的現象,並以模組化的系統觀測,複雜的數據包含了需要了解空氣中有多少碳被植物吸收並返回土壤,而解凍的現象又是如何釋放這些積累的碳──這是個十分龐大又艱難的過程。 專家估計,到了2300年,北極基地湖泊、濕地和山區的丘陵的永凍土,將釋放600億至1000億噸碳,此外,其它地區的永凍土將釋放2000億噸,而土壤的崩解是持續性、一環扣著一環的,因為被破壞的地方就無法再恢復。 而目前唯一的緩解辦法,就是全球必須努力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只要能延緩全球均溫不斷上升,便能有效不讓永凍土日漸崩解。
    1 人回報1 則回應4 年前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助理總監查米(Ralph Chami)、研究分析師歐圖森(Sena Oztosun)、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寇席馬諾(Thomas Cosimano)和杜克大學經濟學實務教授富倫坎普(Connel Fullenkamp)等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撰文指出,緩解氣候危機有天然神器:鯨魚。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阿拉斯加海域的座頭鯨。Navin Rajagopalan攝(CC BY-SA 2.0) 以下為文章內容節譯: 就拯救地球的能力而言,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 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 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Roman et al. 2014)。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 如果能調整這些措施,使之支持國際上恢復鯨魚族群的工作,可在因應氣候變遷上取得突破。 鯨的碳捕獲潛力令人驚嘆。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對地,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 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目前體形最大的鯨魚數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生物學家估計,如今鯨魚總數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某些物種,像是藍鯨,只剩下過去的3%。 因此,現今鯨魚提供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遠不及其潛力。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座頭鯨。Eric Ellingson攝(CC BY-NC-ND 2.0) 鯨魚幫浦 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這些微小的生物捕獲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40%),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 這相當於1.7兆棵樹、四個亞馬遜森林,或者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所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的70倍。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近年科學家發現,鯨魚無論到哪裡都能使浮游植物倍數增加。原因是鯨魚的排遺含有各種浮游植物生存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和氮。 鯨魚透過垂直運動(稱為「鯨魚幫浦」)以及遷移(稱為「鯨輸送帶」)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初步的模型和評估顯示,在鯨魚頻繁出沒的地方,這種施肥活動顯著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雖然養分會經由沙塵暴、河流沉積物以及風和波浪的上升被帶入海洋,但氮和磷含量不高,限制了浮游植物在海中的量。 在南大洋等較冷的地區,受限的礦物質往往是鐵。如果在缺少礦物質的地區補充,浮游植物就能長得更多,進而吸收更多的碳。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鯨魚的碳通量與氧通量示意圖。(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浮游生物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氧氣來源。圖為全球海域的葉綠素濃度分布,(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讓鯨生存 如果能讓鯨魚恢復到工業捕鯨前400萬至500萬(今日僅略多於130萬)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增加海洋中浮游植物量和每年浮游植物捕獲的碳量。 鯨魚活動只要讓浮游植物生產力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捕獲數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突然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 儘管商業捕鯨活動大福減少,但鯨魚仍然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有些物種正緩慢恢復,但更多物種沒有起色。 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保護鯨魚的確有其成本。減緩對鯨魚的威脅牽涉到補償威脅來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要確保這種方法可行,則需確定鯨魚的財金價值。 (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RID-Arendal)
    1 人回報1 則回應5 年前
  • 聯合國:人類「大限將至」!世衛組織:40年內全球吃素!必須馬上吃素!刻不容緩! 假如你得知 全人類在22年後大限將至 你會作何反應? 也許你會無動於衷 覺得事不關己; 也 許你只是當時有所震驚 但事後依舊我行我素; 但是朋友們 這個絕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前幾天 聯合國向全人類發出了 「只剩22年,地球將陷入危機」的警告卻被無數人忽視了… 聯合國發出重磅警告全球升溫需限於1.5℃否則2040年世界將陷入危機 上週末 聯合國發佈了一份重磅報告 《IPCC 全球升溫 1.5ºC 特別報告》 這份報告引用超過6000篇科學文件 全球數千名專家和政府審稿人為其貢獻了力量由此可見IPCC的廣泛性和政策相關性 得出的結論令無數人震驚 全球升溫需限制在1.5攝氏度 否則,到2040年地球將面臨氣候大危機2016年《巴黎協定》簽署時的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 到2100年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ºC而非2ºC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減少10釐米;與全球升溫2ºC導致夏季北冰洋沒有海冰的可能性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溫1.5ºC則為每世紀一次;隨著全球升溫1.5ºC 珊瑚礁將減少70-90% 而升溫2ºC珊瑚礁將消失殆盡(>99%); 聯合國發佈的這一報告則直接將地球給人類少之又少的升溫額度 又減少了四分之一那現在 人類已經用掉多少份額了呢? 極限值的三分之二 1攝氏度… 這意味著,假如人類再不做出改變,以現在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 到2040年足以毀滅人類的氣候大危機就會上演… 地球上很多物種包括人類的壽命 或許只剩下22年… 如果不控制全球變暖 地球將會變得怎樣? 不知大家是否看過一部名為《後天》的災難片。 因為全球變暖引發了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 最終帶來了極度嚴寒 一系列的地球巨變引發了一場不可輓救的災難 這些畫面無不令人膽戰心驚… 但是現在現實版的後天 卻在人類面前一一上演… 首先是全球各地出現極端高溫 連北極圈的氣溫甚至也突破了32攝氏度 還有瑞典高溫創百年記錄引發森林火災 英國出現50年來最乾旱夏天 還有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 肆虐美國的颶風弗洛倫斯 讓620萬人只能眼看著自己家被颶風吞噬 大阪出現57年來最強風力15級大風,全城陷入癱瘓 颱風山竹給廣東各地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些駭人的圖片 這到底是科幻還是現實? 或許我們已經分不清了… 或許地球 早已開始給人類一次次警告 只不過人類不知道… 面對眼前的利益人類一次又一次無視了地球的警告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接受BigThink網站採訪時曾說過: 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於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 「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 或許他說的並沒有錯人類為滿足眼前的利益 究竟做過多少不計後果的事情? 巴西政府曾畫下紅線 80%的亞馬遜雨林不允許濫砍濫發 畢竟,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從衛星雲圖可以看到非法砍伐的林場早已滲透至公共區域 多處還因為不法分子放火燒林 被熏得焦黑 「懶人經濟」讓外賣和電商經濟體規模逐漸增大讓人人都想投身進入分一杯羹 但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外賣、快遞的過度包裝所帶來的塑料這種「石油」副產品的濫用 不僅會造成垃圾圍城由於塑料是石油的副產品塑料被使用的越多 石油相應的就要開採的越多 碳排放量也將越高… 還有最為諷刺的「共享單車」 這一以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為口號的經濟模式最後卻造成了大規模的資源浪費… 一個個「單車墳場」從高空拍攝的照片讓人看著震撼又可悲… 其實,地球不需要拯救 而是人類需要自救!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接受採訪時說過: 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 恰恰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地球已有44~46億歲 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時期 但無論是哪個時期 無論地球曾經遭受過何等巨大災難 無論是否有人類存在,地球都是地球 所以,當有一天人類把地球的資源耗盡 把地球變得很熱,海平面升高百米 即使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消亡,地球還是地球 聯合國這份警告 給人類下了最後通牒 地球留給人類自救的時間 只剩下22年 或許,你應該行動起來了 • 做好Reduce,Reuse,Recycle • 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堅持廢物利用,做好垃圾分類 • 盡量減少自己的碳足跡,比如能走路的距離,就不要再開車了 • 將家裡的白熾燈泡,換成節能燈泡 •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更多考慮使用新能源產品 • 減少熱水使用,可以極大減少能耗 • 減少一次性塑料消費,如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 • 改變觀念,將對環境負擔的考慮納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 • 將食物垃圾單獨處理,使用廚余垃圾處理系統,如堆肥桶 • 加入環保組織,參與義務植樹活動 • 如果家裡有空調,記住給空調換乾淨的過濾網 • 老生常談的節約用水,但這的確是節約能源很關鍵的一步 還可以選擇多吃素食,少吃肉食 從而逐漸減少肉類的生產 減輕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要遠高於運輸業 保護動物也是保護環境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物種多樣化不斷下降的今天 拒絕肉食是當務之急 畜牧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推薦幾部紀錄片給您 《面對肉食的真相》、《微妙的平衡-真相》、《統治》 還有22年 希望我們都能看到 人類共同努力 扭轉命運的那一天! 🔴世界衛生組織鄭重發聲:40年內全球都要來吃素! 據聯合國統計,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0億,但那時候的水資源卻遠遠不足以生產出足夠的糧食,食物短缺將迫使人類在40年內選擇素食! 籠罩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生存假象之下,全球糧食危機已然開始。聯合國做過一個統計,到2050年,全世界需要增產70%的糧食才能餵飽屆時將達90億的地球居民。 人口快速增長,土地面積和水源卻無法增多。儘管今天人類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但「無水之炊」仍將導致嚴峻的全球糧食危機,因為地球上已經沒有多餘的可耕地以及多餘的淡水資源供人類種植糧食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世界上11億人無法獲取乾淨水源,8億人喝不到飲用水。聯合國預測,2025年全球會有18億人活在絕對缺水的環境,另有三分之二人活在用水緊張的地方。今天全球飢餓人口已達10億,20億人營養不良,再增加20億人去哪裡填飽肚子呢? 瑞典的科學家指出,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要先解決水資源問題。當今全世界有超過70%的用水消耗於農業上,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水用於種植牲畜飼料。我們一般人每天只需要喝二公升水,但肉食的生產過程卻需要2,000至5,000公升水——如果這些水種出的糧食直接供人食用呢? 生產一公斤牛肉要耗費10萬公斤水,這相當於一個人20年的飲水量;平均16公斤植物蛋白才能轉化為1公斤牛肉;全世界牧場的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5倍;世界糧食消費量的45%用於餵養牲畜,這個數字在發達國家是2/3,而在美國達到了驚人的70%!(參見《世界各國飼料用糧統計》)世界上38%的穀物和74%的大豆餵了牲畜!美國家禽家畜吃掉的穀類是美國人口吃掉的五倍!目前全球餵牲畜的穀物足以供20億人食用!我們花了如此大的代價在牲畜上,但我們得到了什麼呢? 從肉類中我們只攝取了10%的蛋白質和熱量,穀物中90%的營養成分都變成了牲畜的糞便,其中大部分被直接衝進了下水道,造成水污染!因為食肉無度我們疾病與肥胖纏身,身處食物鏈頂端的我們,通過動物獲取的毒素是植物的幾倍乃至幾十倍。人類為了吃肉已經把可耕地和可居住空間的30%讓給了養殖牲畜,還要把90%的食物營養浪費在下水道!全球還有十幾億人在挨餓! 我們需要一份全新的食譜,以填飽未來的世界人口。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指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第一步,首先應該是以素食代替肉食。顯然,素食是未來的飲食方式,也是人類必須再次選擇的飲食方式。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院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人類20%的蛋白質攝入來源於肉類食品,但是這個比例將會在2050年降至5%,以填飽淨增加的20億人的肚子。 科學家們估計,未來食物的需求將大量依賴於植物蛋白。許多西方國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究如何從黃豆粉中提取美味的植物蛋白,而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已經學會了從豆腐和其它豆製品中獲取優良的蛋白質。 1.哈佛大學營養學家J. Mayer估計,美國只要削減10%的肉類食品就能節省足夠6千萬人食用的糧食。 2.北美每個人每星期只要吃一頓素食,每年節省的糧食就可以養活1600萬人。 3.養活1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產力,能養活20個素食者。 4.1人吃素1天=讓20人1天免於飢餓!全球每年有超過500萬人因為飢餓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5歲以下的兒童。平均每5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於飢餓,每天有8億5千萬個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有1萬5千個兒童死於營養不良。為輓救生命請選擇素食! 「如果我們大家都吃素,那麼,我們一定能將飢餓逐出這個星球。那時,孩子們將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從出生到長大,他們將生活得健康和幸福。牲畜們也將真正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再也不會被迫大量繁殖,養肥和屠宰,吃著本應屬於飢餓人民的糧食。」——B. Pinkus的《植物蛋白》(內容來源:環球時報) 我認為40年太久了!必須馬上吃素!刻不容緩! 同意的請轉發 ! https://m.sohu.com/a/373531406_409719/?pvid=000115_3w_a
    2 人回報2 則回應5 年前